关于冬天的文章范例6篇

关于冬天的文章

关于冬天的文章范文1

关键词:《济南的冬天》;经典;中学语文教育

所谓文学经典,主要是从文学阅读的结果来说的,而不是从作品创作的层面来谈的。无论作家如何强调作品的精彩,没有读者的大量持续地阅读和赞赏,很快便会被时间淘洗掉,那么经典是难以形成的。可以说,文学经典的定义主要是产生于各级各类文学教育的过程,并最终体现为教材这样一种建立在阅读共识基础上的作品选本,成为几代人共同的识读。可以说,能够入选文学教材,尤其是持续入选各种教材,超越编选者视野的局限被不同教材选本选择的作品,自然堪称经典。在这个意义上说,老舍的作品应该是代表。民国以来,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他的作品都是国文或语文教材里的常客,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质量堪称上乘。尤其是在众多作品中,有能够超越时空的价值限定,始终被推荐给学生诵读的名篇,《济南的冬天》即为代表。那么,《济南的冬天》何以能成为公认的经典呢?情与景的和谐融通,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老舍是写城市的圣手,济南之外,伦敦、北平、青岛、武汉,都曾在他的笔下活灵活现,但囿于时代的残酷格局,这些城市的底色大多是晦暗和凄苦的,在价值取向上,不适合青少年读者。唯独对于济南,老舍有着不一样的情感。1930~1934年间,老舍曾经将妻携子在这座城市生活了四年。这四年,不但是他创作上的丰收年,更是他家庭生活比较惬意的时光,这对于一生颠沛流离的老舍来说,有着梦一样的留恋,“显明地在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划在心中;时短情长,济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乡”。(《吊济南》)情之所至,他甚至尝试写了长篇《大明湖》来重塑这座心中的城市。“在千佛山上北望济南全城,城河带柳,远水生烟,鹊华对立,夹卫大河,是何等气象。”他此类难以抑制的情感笔触,还洋溢到了关于描述济南四季的系列散文里。以恣肆的笔法,写济南秋天的景色、市井的见闻、街谈巷语,甚至连日常食用的大葱都不放过。可以说,感情之充沛,情意之真挚,在城与人的和谐关系上,感人至深。《济南的冬天》作为写济南城市篇章中最为精粹的部分,首先用不同城市风格对比的方式,拿北平冬天的风和伦敦冬天的雾与济南冬天的静谧和响晴来作比较,并因之而有“理想的境界”,用“可爱”“摇篮”等童话格调来为这座城市的山构图。

描画这里的水呢,则是“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如此温情的笔法、拟人卡通式的语言,将温暖慈爱一如母亲看护婴儿的舐犊之情呈现于纸上。寄情于景,寓情于景,这对以实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为目标的中学语文教学来说,自然是理想的文本。作为写景大家,老舍写作《济南的冬天》时,已经有了独立的风格、深刻的思想、老辣的文笔,并得到了众多写景大家的赞誉。朱自清说:“写景是老舍先生的拿手戏,差不多都好。”[1](P.289)从审美感知的角度说,《济南的冬天》很完美地体现了老舍用现代汉语写景的卓越之处,温婉、细腻、幽默、风致,易于体会和经验,富于画面感,不一而足。但如果只是停留于审美的层面,显然还不是中学语文教材的良木。无论是“扩大识字量”“初步掌握精读和略读的方法”,还是“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都对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提出各种条件的严格要求,以适应接受对象的认知水平。或者说,文本的语言工具性要求优先于对审美性的需求。这应该有两方面的表现。首先,文本语词的使用上应该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进一步说,所选文本要能在结合现实表达需要的过程中,为汉语的现代化做出典范性表率。其次,考虑到读者的接受能力,在内容上应该尽可能地单纯、单一,主题指向性要明确,不能出现如诗一样的层叠意义。

因此,几乎所有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的文本都要作适当修改。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对此有过精辟的解释,“选定之文,或不免须与加工。加工者,非过为挑剔,俾作者难堪也。盖欲示学生以文章之范,期于文质兼美,则文中疏漏之处,自当为之修润补色。”[2](P.131)自然,《济南的冬天》作为节选本,也有一个被修正、修润的过程。在发表不久之后的1936年1月,首次入选《初中国文读本(第三册)》[3]的时候,就以“济南的冬天”为题目,从原本节选的段落变成一个能够独立自足的文本,从语言表述系统和意义阐释系统上实现了本质性独立,并删除了与核心表述无关的文字。比如删除了原作开头“上次说了济南的秋天,这回该说冬天”这一类的联结性语句,直接入题,毫无挂碍地剥脱了和文章核心意象无关的枝蔓。对于这种必要的“修正”,有些教材的编写者采取在教师参考书中介绍原作的办法。比如人教版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四年制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就在《济南的冬天》的课文讲解后面,以“有关资料”的内容,介绍了作品的出处,并作了“此文虽系节选,但能独立成篇”的说明。其实,这种做法值得借鉴,甚至可以更进一步,以注释的形式直接放在课文中,以显示课本编选的严谨性、严肃性和真实性,也让学生从文学的角度了解现代汉语文学的历史变迁,做追根溯源的发生论探索。最后,我们可以审视该文的题材和语言。

20世纪中国文学先天性地和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以反映现实世界为目的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也成为主流创作方式,政治意识形态对文学的解读和规训自然成为众多作品的题旨指向。而《济南的冬天》立足于写景,写一个季候、一座城市,这都是具有超越性的选材,从而让这篇文章如饭后月下的谈天,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期待视野上的分野并不大,讲述起来也就心有灵犀了。从语言上说,《济南的冬天》多用短句、拟声词和语气词,这很适合于中学生的朗读,在音韵铿锵、节奏相谐的声音里带入情感的质地。整部作品用词素朴,无生僻字、艰涩字,日常用语如家常便饭,贴近生活,明白晓畅而又不失优美和流丽。对于实现“学习欣赏文学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的教学目的来说,《济南的冬天》都是具备典范意义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经典[M].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9.

[2]李大圣.百年反思———语文育人功能检视[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关于冬天的文章范文2

【关键词】  素问 按 推拿 冬不按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著作,对整个中医学而言,是开山扛鼎之大作,历代各科均奉为圭臬,推拿按摩之学也不例外。《内经》中所论述的推拿按摩之事甚多,有讲医理的,有讲手法的,有讲作用的,当然也有讲禁忌的。而前人所论及《内经》中有关谈推拿禁忌证的,基本源于《素问·金匮真言论》的“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一条,从唐·王冰注解《素问》开始,“冬不按”中的“不”字就理解为否定副词。所以 现代 研究 者往往引出此条作为讲述推拿禁忌症的意思。但这个“不”字是否真是作否定副词解释呢?本文依据古代汉语语法和虚词的有关 内容 ,和前人有关注解《素问》观点,并略附己意,从词义、上下文环境、医理三个方面对这句话作辨正。

    问题 的提出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中有一段这样的论述: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1]

    引文中“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一句常常被视作讲述推拿禁忌症的。我国现存最早的《内经》注释,唐代的王冰也是这么理解的:“然扰动筋骨,则阳气不藏,春阳气上升,重热熏肺,肺通于鼻,病则形之,故冬不按,春不鼽衄。”[1]

    一些现代学者在研究《内经》对推拿按摩的指导和贡献时,也都这么认为。如“推拿在时节的运用方面,《内经》认为冬季最好不要进行扰动阳气的活动……”[2]“《内经》还提出了推拿的注意事项。《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告诫人们,冬天易伤阳气,在冬季不要作过度的活动。”[3]“《素问·金匮真言论》曰:……告诫人们冬季冬天阳气伏藏于阴,此时不宜过度的活动。”[4]

    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日本学者森立之就认为“冬不按”中的“不”为无意义的虚词,到底孰是孰非,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作 分析 。

    从字义分析

    “不”的本义,从甲骨文上看,为“花蒂”的意思,引申为“开始”,“最大”之意。数字最大的是“一”,所以下加一横为“丕”,形成“坯、胚”等字,其义都是最早、最原始的。而依照“花蒂”的样子,象形而成“杯”等字[5]。

    虚字所出,本是实字,例如“之”字象形为“到达”,“亦”字象形为“腋窝”,“於”字象形为“旌旗飘扬”,所以“不”字也不例外。

    世人所熟悉的“不”字,常为否定副词,这一用法,起源很早,例如:《论语·学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礼记·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但上古汉语,“不”也作无意思的虚词,等同于“丕”字,“丕”字作无意义的词,在句首的例如:《尚书·酒诰》:“丕若有夏历年。”《逸周书·皇门》:“丕承万子孙。”在句中的例如:《尚书·酒诰》:“女丕远惟商考成人,宅心知训。”《尚书·召诰》:“其丕能于小民。”“不”通假“丕”,在上古之文中很常见,例如:《诗经·大雅·文王》:“帝命不时”,郑玄笺云:“不时,时也。”《尚书·多方》:“尔尚不忌凶德。”《礼记·射义》:“幼壮孝帝,耄耋好礼……不在此位也。”[6]

    综上所述,“不”字作无意义之词解释不仅是可能,而且在上古之文中并不少见。《黄帝内经》虽成书秦汉,但承袭甚远,文多古奥。

    从语境分析

    分析文句字词,总不能离开上下文的环境。断章取义地研究,是得不出正确答案的。分析了“不”可作无意义虚字,并不表示在本篇《素问·金匮真言论》中一定是这个含义,考察本篇的全文,主要讨论的是三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阴阳学说的,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五行学说的,都和本文讨论的主旨无关。而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关于四时之病的。这一节原文如下。

    黄帝问曰:天有八风,经有五风,何谓?岐伯对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故春气者病在头,夏气者病在藏,秋气者病在肩背,冬气者病在四支。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故冬不按,春不鼽衄,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而汗出也。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此平人脉法也。

    引用文中本身的有一句话:“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这是五个季节的疾病的病位和症状,而“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也是五季的疾病症状。如果我们作个推论:“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如果不病呢,如同“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一样的句式,则可以得出“春不病鼽衄,仲夏不病胸胁……”四时之气相续,把“春”接在“冬”之后,也就是“冬不病痹厥,春不病鼽衄”。

    那么冬天如何才能不病“痹厥”呢?痹厥在古代 治疗 的最佳 方法 是什么呢?引用一段《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关于推拿按摩治疗的名句。

    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故导引按者,亦从中央出也。

    冬属水,而痹厥往往由风寒湿三邪引起。由此可知,按治疗痹厥类的病症,自古有之,奉为佳法,至今犹然。再从刚才的字义辨析汇通起来讲,“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所以说,冬天按,也就是治疗痹厥,则春天春不鼽衄,所以“春不病颈项,仲夏不病胸胁,长夏不病洞泄寒中,秋不病风疟,冬不病痹厥飧泄”,顺理成章,文意晓畅,明白无误。

    本篇主要论述“八风发邪,以为经风,触五藏,邪气发病”的四时五季外感疾病,和“按”本身没什么关系。如果“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中解释为否定副词,则“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岂不是由“按”引起的吗?这样说和本篇的主旨与上文均无关,不但显得唐突,而且令人费解。所以“不”解释为无意义的虚字,才比较符合原文环境。

    从医理 分析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作为推拿禁忌症的说法,在两千年中医学术 历史 上并不流传,且仅此一例,别无旁证。在推拿按摩的 治疗 实践上,也从来没有这样的提法和做法。冬日做了推拿按摩治疗的,也多无异样,反而有益身体。如果把“不”字理解为否定副词,则不仅 现代 应多有临床报道,而古籍中也多有记载。古今一些文章说冬日不能推拿按摩的理由,也多是同前文所引的王冰注中讲的一样,例如张介宾在《类经》中注释道:“按跷,谓按摩肢节以行导引也。三冬元气伏藏在阴,当伏藏之时而扰动筋骨,则精气泄越,以致春夏秋冬各生其病。”[7]而没有其他的 理论 和临床的进展。

    笔者认为: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禀五常而合四时也,冬日的确为阳气伏藏在内,人也不喜欢活动,但古人常云:“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所以在冬季反而应多活动筋骨。鼽衄之为病,历览各家论述,均可见为火热迫血妄行所致,其中以肺热、胃热、肝火常见[8],总之有内火。冬日阳气伏于内,久积必化郁为内火,故春天发为鼽衄之病。如果在冬天进行“按”之类的活动,能让阳气在体内分布平衡,内外舒达,而不化为内火,从而避免鼽衄之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此句的意思可能恰恰是“冬必按,春不鼽衄”之意。

    笔者所云,并非一家之言,新起之说,反倒暗合中日两位中医学者的论述,一位是日本学者丹波元简在《素问识》中引李冶《古今注》所云:“春夏秋冬,无论启闭,政宜随时导引,以开通利导之,但勿发泄使至于汗出耳。窃疑本经当云冬不按跷,春必鼽衄,或病颈项;春不按跷,仲夏必病胸胁,长夏必病洞泄寒中;夏不按跷,秋必风疟;秋不按跷,冬必痹厥。”[7]另一位是日本学者森立之先生所说:“不按为按之讹,不字古人语助。不按者,按也。冬时禁按,未见他书。”[1]

    综上所述,冬天按从医理上讲,无论古今都是有依据的。而冬天是按的禁忌时间,仅在此见,后世历代按推拿学说或流派,均不引此为据。现代推拿临床更不见因冬天而停诊关门的,而遍览古代病案和著作、现代各类报刊杂志的报道,也未见冬日推拿而出 问题 的案例。

    小  结

    上古之汉语,如同人一般,也是处于“婴孩”时期,一些语法和词汇现象比较特别,句式和词意的肯否并不能以后人的“语感”臆断。和“故冬不按,春不鼽衄”相同的例子也可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的“天明则日月不明”,天气“明”怎么会导致“日月不明”呢,王冰作了“故大明见则小明灭。故大明之德,不可不藏,天若自明,则日月之明隐矣”的煞费苦心的解释,其实此处的第一个“明”通假“萌”,“蒙”,是“暗”的意思。所以这个“明”恰恰是“不明”的意思,天气“不明”,那么日月也就不能“明“了,这样解释,不就豁然开朗了?[1]

    清代名医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讲:“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盲子夜行?” 研究 古典 文献 ,文字训诂不清楚,也会造成这样的结果。从道理上理解,固然重要,但文字意思不明,甚至臆断,则强作的“理论”理解,真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知所云。

    “故冬不按,春不鼽衄”中的“不”可谓是个常用字,古今相同的是,都作否定副词解释,但古今不同的是,上古“不”还有无意义的虚字的用法。从王冰开始,就不解此意,强作臆解,今人失察,以讹传讹,虽无大害,但积微成巨,终碍医理。虽然小小一字,也应谨慎研究,结合各个方面来考察。笔者相信,“冬必按,春不鼽衄”方才是《内经》本意,这样的表述,对祖国医学中推拿的理论研究,是很有意义的,也能更新人们的认识,从而提高临床实践活动。

【 参考 文献】

  1 郭蔼春主编.黄帝内经素问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8~61,178,28.

2 周运峰.论《黄帝内经》对推拿学的贡献[j].河南中医药学刊,1997,22:54.

3 刘智斌,郭小青.《内经》推拿疗法探析[j].陕西中医,2001,22(9):558.

4 王道全,于世良.《内经》推拿疗法探微[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22(1):28.

5 邹晓丽.传统音韵学实用教程[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42.

6 杨树达.词诠[m].北京:中华书局,2004.13~15.

关于冬天的文章范文3

怀揣着大把的现金,以及头顶“中国最受尊敬的企业”和“国内最受关注的企业之一”的桂冠,中国最大的移动通信设备制造商――华为以及它的创始人任正非,始终会把人们关注的焦点停留在他们的节点上。进入2008年,华为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7年年报显示,华为销售收入已达125.6亿美元,跻身世界通信设备商的前五强,似乎应该是庆功的时刻,然而,任正非却在华为公司喊出了“冬天论”,而这已经是任正非在第三次警告冬天,而且,这“冬天”一过就是八年。

早在2000年,华为以全年销售额152亿元、利润29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电子百强首位的时候,其创始人任正非却大谈危机和失败。最著名的就是其长达13000字的《华为的冬天》,这篇被企业界广泛推荐并应用在企业管理中的经典文章,已经成为了中国企业界居安思危、寻求自身变革的案例。

而在汽车业界,李书福的“冬泳论”同样引起了行业的巨大反响。李书福在一次吉利公司高层管理形势分析会上,针对目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及汽车行业和市场现状,为吉利汽车今年下半年的目标任务完成确立应对策略而提出了“冬泳论”。该论调认为:汽车行业和IT产业不同,汽车企业不能被动“过冬”,而是要凭借自己的实力和胆识去进行“冬泳”运动,要善于在大冬天里找到大商机,创造大希望,形成大优势。

在中国IT 业界和汽车业界,华为和吉利应该是两个标杆性的企业,不仅仅是他们代表民族企业在与国外品牌竞争时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于这两个企业的领导人,分别在某一方面代表中国企业家不同的企业经营方式和企业对外传播的思路以及带给中国企业界的思考。

在中国企业界,任正非是一个教父级的人物,其在中国企业界的影响力在目前还无人能出其右。作为华为的创始人,任正非留给后人的文化产品肯定不仅仅是狼文化。他的《我的父亲母亲》、《北国之春》、《华为的冬天》、《华为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等饱含感情和思辨的文章一定不仅仅是我们这代人争相传阅的,后来的研究者也许也能从这些文章中寻找任正非的性格、人品、经历的蛛丝马迹,以及华为管理和经营理念的精髓。

而李书福及其吉利汽车作为中国民族汽车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其在汽车业界的言论足以引起汽车行业的地震,同时也使得李书福成为吉利汽车活生生的形象代言人和传播载体。虽然汽车业界都称呼李书福为“疯子”、“狂人”,但似乎李书福对此乐此不疲,欣然接受。也许,这种宣传效应,比花个几千万的广告费还管用。

同为冬天,任正非“过冬”,李书福“冬泳”

IT业界的冬天由来已久。基本上每隔四年,任正非便会抛出“冬天论”,以不断提醒华为全体员工注意行业冬天和经济周期冬天的来临。在著名的《华为的冬天》一文的开头,任正非便抛出“公司所有员工是否考虑过,如果有一天,公司销售额下滑、利润下滑甚至会破产,我们怎么办?”的话题,并且在文章中说道:“十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荣誉感、自豪感,而是危机感。”谈完理念后,任正非指出了十个措施,包括改进管理,要抓薄弱环节,找最短的木板,要坚持均衡发展,不断地强化以流程型和时效型为主导的管理体系的建设,不断优化工作,提高贡献率。在文章的结尾,任正非谈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网络股的暴跌,必将对二三年后的建设预期产生影响,那时制造业就惯性进入了收缩。眼前的繁荣是前几年网络股大涨的惯性结果。记住一句话:“物极必反”,这一场网络设备供应的冬天,像它热得人们不理解一样,冷得出奇。没有预见,没有预防,就会冻死。那时,谁有棉衣,谁就活下来了。也许正是依靠这种危机意识,华为的发展一日千里,并成功度过行业冬天,成为世界通讯行业巨头。

而李书福抛出“冬泳论”的时候也正值汽车行业所谓的“寒冬”。今年上半年,虽然汽车市场保有量仍然保持增长,但增幅已经达到今年新低,市场急剧下滑。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今年6月份,国内汽车市场呈平稳但偏低的增长态势,6月份乘用车总销量为517469辆,同比增长13.0%,环比下降-1.3%,连续3月下滑。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对于中国年产销量突破千万辆,达到千万辆时代提出了质疑。

作为汽车行业中的一名新兵和后来者,吉利很明显地感觉到了行业寒冬的来临。与大众、丰田、通用、福特等汽车行业巨头相比,吉利的劣势是显而易见的,而优势可以说基本上是空白,或者说刚刚开始。也许,对于丰田、大众等行业巨头来说,加一件衬衣就可以度过行业寒冬,吉利却需要穿数件加厚的棉袄才能战战兢兢地在寒冬中发抖。而对于李书福来说,在此时抛出“冬泳论”,无非是为了发挥自己一贯的优势,那就是抢占舆论高地,这其实也是李书福的强项。说句实在话,这个个子不高、其貌不扬的浙江人对于如何造势和研究媒介策略还是深有造诣,懂得在什么时候、什么场合、针对什么媒体或者受众,发表什么样的谈话。而他的谈话,基本上是可以赢得台下数次的掌声,相比于同台竞技者,属于李书福的掌声无疑是最多,也是最热烈的。

在“冬泳论”中,李书福强调,所谓“冬泳”就是在冬天的环境里面展示健康的体魄,现在无论是国家经济还是汽车行业,都已经进入了无可争议的冬天,吉利很早就判断出了经济运行的态势,并为之做了很多的准备。吉利不能只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需要抓住冬天里的商机,要在冬天创造大希望、形成大优势。李书福不仅仅希望吉利能过好冬,还希望能够破冰,能够在冰冷刺骨的急流中“游泳”。

任正非的狼性和李书福的悲壮

任正非的“过冬”和李书福的“冬泳”论,折射出的是两个企业家的不同管理思想和面对行业寒流时的鞭策和激励手段,也反映出华为和吉利两个企业在面对行业困境时的态度和取舍。作为军人出身的任正非,在企业管理中突出其军事思想,对内讲究政治化和军事化管理,对外讲究压强原则,崇尚狼文化,并且在中国企业界树立了自己的威望和华为的地位。媒体圈中流传着这么一句话:“采访华为是很困难的,尤其是采访任正非,在中国媒体界,都以采访任正非为荣。”任正非以及华为对媒体若即若离的态度使得华为的神秘感一直是吸引大众眼球的重要催化剂,同时,关于华为的各种书籍层出不穷,《华为真相》、《华为管理智慧》等成为畅销书,无疑是对华为的免费广告。

即使是面对冬天,任正非的狼性也是凸显无疑,笔者曾经在《华为何以从土狼变成狮子》一文中,对华为的狼文化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在面对行业冬天时,任正非说,要“对经济全球化以及市场竞争的艰难性、残酷性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提醒员工,“经济形势可能出现下滑,希望高级干部要有充分心理准备。也许2009年、2010年还会更加困难”。同时,他指出对于竞争对手,必须以狼性参与竞争,不战则已,要战就必胜,并且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在面对竞争对手时,任正非指出,华为在成本问题上占了优势,特别是与西方公司相比,在研发成本上和国际公司相比华为只有1/3左右,成长情况还比较好,所以度过困难时期的可能性要比西方公司大,同时也比小公司强。任正非对于竞争对手的掌控以及对于必胜的信心可见一斑。

虽然在企业经营上任正非崇尚狼性精神,但在实际生活中,任正非也是一个非常注重感情、注重亲情的人。在《我的父亲母亲》一文中,任正非饱含深情地写道:“回顾我自己已走过的历史,扪心自问,我一生无愧于祖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事业与员工,无愧于朋友,唯一有愧的是父母,没条件时没有照顾他们,有条件时也没有照顾他们。”这在狼性文化占主导地位的华为,也算是中国儒家传统思想的基因吧。

李书福作为中国汽车民族工业的代表,在某种意义上带有强烈的悲情民族主义色彩。在多种场合,李书福强调自身对于民族汽车工业的意义,强调外资品牌对于中国市场的掠夺,这从吉利的广告语“让中国的汽车走向全世界,而不是让全世界的汽车跑遍全中国”可见一斑。也许,在中国汽车业界,李书福这种人太少了,所以李书福凸显出来了。李书福成为了中国汽车工业另类的代名词,每次参加会议,如果有李书福的演讲,下面肯定会有人报以不可名状的一笑:“又是我们的李大人。”看似调侃的一句话,也可以折射出李书福――中国汽车民族工业的带头人和鼓吹手,更多的是一种艰辛和无奈,在这种艰辛和无奈背后,是李书福悲情式的民族主义情结。

就个人品牌打造来说,李书福绝对是中国民族汽车工业的代表,相对于其他国产汽车企业的掌门人,李书福在对舆论的引导上绝对是老大。但在笔者看来,李书福的出彩,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曲高和寡的忧伤和悲壮,在被外资紧密包围的包围圈中,以李书福和吉利为代表的中国汽车企业要突出重围,的确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尤其是在整体行业陷入寒冬的情况下,国产汽车企业如何过冬,是摆在全体国产汽车企业从业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任正非语录:

企业发展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的意识。

一个人离开家奋斗是为了获得美好的生活,爱情又是美好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但爱情就像独木桥一样,人家过了,你就不能过。离家已经五年,在残雪消融、溪流淙淙的时候,面对自横的独木桥,真不知别人是否已经过去,心爱的姑娘可安在。那种惆怅,那种失落,那种迷茫,成功了又能怎么样?

活下来是我们真正的出路,国际上的市场竞争法则是优胜劣汰,难做的时候,你多做一个合同,别人就少一个。兄弟公司之间竞争的时候,我们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与合同金额,这才是我们真实的出路。宁肯卖得低一些,一定要拿到现金,亏钱卖了就是拼消耗,看谁能耗到最后,谁消耗得最慢,谁就能活到最后。

冬天也是可爱的,并不是可恨的。我们如果不经过一个冬天,我们的队伍一直飘飘然是非常危险的,华为千万不能骄傲。所以,冬天并不可怕。我们是能够度得过去的。

关于冬天的文章范文4

2022年北京冬奥会倒计时还有多少天

2021年12月17日,距离北京冬奥会倒计时还有50天。

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时间:2022年2月4日开幕。

在疫情防控方面,12月13日,国际奥委会、国际残奥委会和北京冬奥组委第二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对第一版手册进行了补充,在疫苗接种、海关入境要求、机票预订、出发前检测、冬奥赛时、闭环管理等方面,提供了更加详实的信息。

关于冬天的文章范文5

一、自主:我会主动学习

“学讲方式”下,要由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逐步达到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学生被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突然让他们自由起来,主动探求知识,这就犹如把一只关在笼子里的野兽放归原本属于它的大自然,这只野兽会感到不知所措。所以教师需要在把学生“放归大自然”之前,先引导训练,让学生逐步适应本该属于他们的学习方式。

在《江南的冬景》一课教学中,让学生先学会自主学习,主动参与课堂,这样可以为课堂教学的展开做好铺垫。当然,自主学习既包括课前的主动预习,也包括课堂教学时的独立思考。语文教师可以布置课前任务,也可以用“学案”的方式提前让学生完成,逐步引导学生主动求知。比如课前流畅朗诵全文、了解郁达夫、查阅资料了解江南的气候特征;要能够理解一些词语;还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第八节的四句古诗。这种学生自主独立、主动参与

的学习动机,会让课堂的知识记忆更深刻。

二、交流:我能与人合作

如果说“自主”训练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交流”训练了学生合作共赢的意识。“学讲方式”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单是这个学生与那个学生之间的,还有这个学生与群体学生之间的,他们之间的交流更容易,也更平等,更容易引起他们参与的热情。与同学交流,在思想与思想的碰撞、冲突、融合、默契中逐渐达成知识的或者是方法的一致性,让学生逐渐掌握一种受益终身的技能,才是教学的终极追求。

在《江南的冬景》一课中,作者选择了江南的冬天一些代表性的片段,这些片段给读者展现了江南冬天给人的感受,使读者在想象中形成身临其境般的感受。语文教师可以运用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此带动整篇文章的学习。比如“江南的冬景犹如一幅幅的中国水墨画,你找到了哪些图画?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下吗?”不要给学生说明有几幅画,也不要非得要学生按照顺序概括,能先找到并概括出来就行,否则会加重学生的谨慎情绪。

三、发言:我要勇敢表达

“学讲方式”的独特之处在于把学生的“讲出来”看作学习的重要一步,强调“兵教兵”,让他们在互教的过程中巩固知识,拓展本领,达成教者与被教者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就要求学生之间形成信任和默契,更要求学生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路,让被教者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在这其中,语文教师要鼓励不善言辞者、内向者、后进生等“弱势群体”,要鼓励他们多投入、多思考、多开口,形成互帮互助的局面。

比如在《江南的冬景》一课教学中,对于第五节概括画面,教参给的答案是“江南山野图”,学生也能找出“山野”代表性的景物及特征,但教师要进一步让学生思考芦花、红叶、乌桕、野草,他们共同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展开了讨论,一般情况下是那些经常喜欢发言的同学回答,这次我专门鼓励一位不喜欢发言的学生谈谈,在我的鼓励下,他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既然是让概括江南的图画,那么‘江南’二字可以省略,然后加一个表示共同特征的词语‘生气’更为准确,变成‘乡野生气图’。是呀!文章中不是有“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一句吗?这里的“生气”就是对江南“乡野”中几种景物特征的恰如其分的概括。

四、探究:我想更进一步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学会探究更深刻的知识,这既是锻炼学生个性化认知的方法,也是使学生思维更进一步的手段,同时也是合乎高考考查的要求的。如何对文本进行探究,可以本着学生发现和教师引领相结合的办法,因为有的问题学生能够发现,而有的问题限于学生知识的宽度和深度,未必能够挖掘出来。

比如《江南的冬景》这篇文章,学生可以发现文章除了写江南的冬景,还写了其他地方,这有什么作用呢?很多学生很快找到了第一节的北国的冬天描写,还有第四节闽粤的冬天以及第六节德国的冬天,对于其作用,学生也是各抒己见,教师也要加以引导,只要有理有据就要表扬。再如,有的学生发现结尾一节作者用了“坐不住”“无聊的杂文”“不想再写下去了”等词句,这到底要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这个问题很深,也很细,关系到文章的主旨,值得肯定。发现问题,就是一种进步,如果能够再探究出一些自己的认知,哪怕不完整也是“学讲方式”下迈出的更大一步。

关于冬天的文章范文6

    田冬梅,1962年11月出生,湖北省人,初中文化。2003年12月,初次来沪的田冬梅凭着些许经商头脑,选择了一家劳务咨询有限公司与之签订了挂靠协议,开始以该劳务公司的名义从事劳务中介业务。2004年3月,田冬梅租借的浦东大道店面里来了一位湖北老乡张国华。一看小店冷冷清清的生意,张国华当即拍胸脯表示可以帮田冬梅找到西门子手机电子厂和贺尔曼贺卡厂的招工指标,他认识这些企业的老总。这可是赚钱的好机会呀!喜出望外的田冬梅对眼前微微白发的“老张”连连感谢,立即对外了这两家公司的招聘信息,张国华也没有失信,没过几天就拿来了两份刻有“上海市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公司”章的招工简章,上面煞有其事的写明了招工人数、工种要求、培训期及转正后的月薪,条件虽然简单,但也算“正规”。

    有了招生简章的“撑腰”,田冬梅对老张更加深信不疑,不仅在自家店里挂出招工信息,还大张旗鼓地联系了其他劳务中介所帮她一起招人。可怜的田冬梅不知道,这招工简章其实只是张国华花了几块钱找人打印的,而上面的公章也是私刻的。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来应聘,田冬梅成了应接不暇的大忙人。虽然人数大大超过招工需求,但田冬梅来者不拒,只要有意报名,她就拿出自制的求职承诺书,向来人收取600-800元不等的中介费,并保证不用体检,只要让“老张”看过就算面试通过,回家等通知就行。

    来自福建的小罗是个中专生,4月5日她走进了田冬梅的中介店,由于对简章条件比较满意,她按照田的要求填写了“合同工档案登记表”并交给田600元。三天后,田电话告知小罗“公司需要文职”,小罗于是又补交了200元。

    来自四川的小周经某家政劳动服务社的牵线到田冬梅处面试,为了争取“尚余的两个名额”,小周毫不犹豫地向田交了600元,田保证他三天后可以上班。来自河南的小方对事先要预交650元犹豫不决,田冬梅信誓旦旦地向她保证“50元报名费不退,600元信息费如果公司不聘用你,我马上退。”于是小方乖乖地交出了650元, 就这样断断续续的,田冬梅在两个月间共“接待”了50多人,收取了现金28000元。4月21日,“危机”终于发生,田冬梅如火如荼地收钱,老张那里却毫无动静,十几位应聘者忍耐不住了,集体找上门来,有的提出了退钱要求。自觉有些不妙的田冬梅连忙找到张国华,“老张啊,这么长时间总得有个东西说明一下,好让别人相信事情在办。”于是张国华又变戏法地炮制了一份“录用通知单”,并说26日公司会派厂车来安排应聘者上班。如获至宝的田冬梅立即拿着通知单去“安抚”来人,承诺26日肯定能上班,否则27日就退钱,她还特地立下了字据。

    4月26日晨8时,三、四十个应聘者来到田冬梅的店里等待厂车,然而直到9时厂车仍然杳无踪影。田冬梅坐不住了,她实在无法想象再等下去会发生什么,胡乱地吩咐了店里的活计,她眨眼消失了。做过营业员、经过商的田冬梅“逃亡”在大上海的马路上,她意识到自己参与了一场招工骗局。

    庭审中,田冬梅始终认为自己没有参与招工简章的虚构,为自己做了无罪辩护。至于公诉人问及她为何相信被告人张国华的话,田回答:“他年纪大,我想他不会说谎。”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被告人田冬梅尽管辩称对信息虚假完全不知情,不具有骗取信息费的故意,但其允诺介绍进厂上班的人数大大超过虚假简章中的拟招人数,在接受公安机关讯问时又隐瞒了赃款转移的事实,足以反映出被告人田冬梅具有骗取他人钱财的主观故意。鉴于田冬梅和张国华在共同犯罪中作用相当,不宜区分主从犯。

上一篇尴尬的事

下一篇时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