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年较差范例6篇

气温年较差范文1

影响水库坝址选择因素:

①.坝址在河流、峡谷处或盆地、洼地的出口:口袋形区域有利于建坝:工程量小,造价低,库区容量大。

②.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方,避开喀斯特地貌、断层。

③.气候水文条件:保证水量充足。

④.考虑修建水库是否需要移民,占地搬迁情况,尽量减少淹没居民点。

水库的作用:

利:1.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2.有利于发展水产养殖业。

3.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4.具有防洪作用。

5.具有发电价值。 6.具有灌溉功能。

7.提高航运价值。

弊:移民 淹没土地 生态危机 文物破坏等。

例如三峡工程:

意义:①防洪(提高荆江河段防洪标准;缓解洪水对武汉市的威胁;减轻洞庭湖淤积;大幅度减少分蓄洪造成的损失);

②发电(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紧张状况);

③变输煤为输电,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④水电代替火电,环境效益十分显著);

⑤航运、供水和灌溉、南水北调、水产养殖、旅游。

成败的关键:移民

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某地的理由:

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引水工程路线的选择依据。1.工程量的大小。 2.河水可否顺地势自流。

选择某地为梯田,理由:

该地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登山线路选择,依该地等高线稀疏,判地形坡度大小,爬坡难易。

如何描述地形特征:

1.地形类型:平原、山地、丘陵、高原、盆地等。

2.地势起伏状况,地面起伏状况(坡度陡缓.相对高差),海拔高度等方面概括.。地势特点通常从地势高低变化趋势来描述,常用词语如“西高东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等,判断的方法可根据等高线或河流的流向来判断。

二、气温

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

①.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因为太阳辐射的分布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

②.同纬度海陆气温不同。夏季陆地气温高,海洋气温低。冬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所致。

③.同纬度高原、山地的气温比平原、低地的气温低。这是地形因素的影响。

影响气温的因素:

1.纬度(决定因素):影响太阳高度、昼长、太阳辐射量、气温日较差,年较差(低纬度地区气温日、年较差小于高纬度地区)。

2.地形(高度、地势):阴坡、阳坡,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平原、谷地、盆地(如:谷地盆地地形热量不易散失,高大地形对冬季风阻挡,同纬度山地比平原日较差、年较差小等)。

3.海陆位置:海洋的比热容大沿故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和日较差小。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5.天气状况:云雨多的地方气温日、年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垫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气温低);绿地气温日、年较差小于裸地。

7.人类活动:热岛效应、温室效应等。

等温线的分布的解读

分析等温线分布规律应从①数值变化趋势;②走向;③疏密;④弯曲;⑤局部小范围闭合等方面分析。

A.①等温线与纬线大致平行。影响因素:纬度差异导致的太阳辐射差异。

②等温线与海岸线大致平行。影响因素:海陆位置导致的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

③等温线与等高线平行或与山脉走向平行。影响因素:受地形的影响。

B.同纬度地区

若气温低,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影响因素可能为该处①地势较高②寒流经过③冬季大陆④夏季海洋。

若气温高,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C.根据等温线的疏密判断温差的大小。

等温线密集说明该地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说明该地区气温差异小。 (如冬季密,夏季疏;陆地密,海洋疏;温带密,热带疏;山地高原边缘密,平原与高原内部疏等。)

D.根据等温线闭合判断其影响因素。

①两条等温线之间闭合等温线内的值,大于大值,小于小值。

②局部温暖中心,可能为盆地、城市、冬季湖泊等;局部低温中心,可能为山地、夏季湖泊等。

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原因有: 我国纬度跨度大,冬季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我国越往南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昼越长,因此越往南得到的太阳辐射越多,加之冬季风的频频南下,对我国北方的影响大。

我国夏季普遍高温的原因有: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北方虽比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一些,但白昼时间却比南方长,得到的太阳光热并不比南方少多少。

我国冬季比同纬度其它地区温度低的原因是:受强大的蒙古-西伯利亚冷高压影响(或受冬季风的影响)。

印度比同纬度我国气温高的原因是:高山屏障(高大的喜马拉雅山脉阻挡了南下的冷气流)。

气温的日较差:

纬度越高气温日较差越小 ,原因是:主要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小 。

气温日较差与天气的关系为: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气温日较差与海陆的关系为:内陆比沿海日较差大 。

山顶的气温日较差比山下平原:小,年较差也小。

青藏高原比我国同纬平原、盆地比较:

气温年较差范文2

【关键词】 气温; 脑出血; 相关性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3.086

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疾病,气温是影响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或死亡的主要气象[1]。为了进一步探讨气温与脑出血发病的相关性,笔者收集了荆门市2009年1月-2010年12月脑出血病例数以及该地区的气温条件资料,并加以分类对照分析,以期发现两者之间的内在规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资料由荆门市第一、第二人民医院病例资料科提供。从2009-2010年连续两年新发急性脑出血住院患者中筛选出≥50岁患者共计871例,每例重点记录性别、年龄、入院时间和出院第一诊断四项指标,诊断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

气象资料由湖北省气象信息保障中心提供。内容包括荆门市上述时期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气温日较差(℃)、相邻2天平均气温差(简称“邻日温差”)等数据。

1.2 方法 和绝大多数用脑出血季、月、旬发病数与同期气象因子进行研究的方法不同,本研究先将各气温项划分成若干区段(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每2 ℃为一区段,气温日较差和邻日温差的绝对值每1 ℃为一区间),然后分别计算各区段的各气温项平均值、每天脑出血发病率(日发病率=脑出血人数/天数),最后分析各气温项与每天脑出血发病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软件 (SPSS Inc, Chicago, IL)进行统计处理,采用 字2检验和线性回归方法进行分析,P

2 结果

2.1 病例资料一般特征 871例脑出血中,男570例,女性301例;≤65岁的497例,>65岁的374例。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字2=83.08,P

2.2 脑出血日发病率与各气温项的Pesrson系数见表1。

表1 脑出血与各气温项的Pesrson(R)系数表

2.3 脑出血日发病率与各气温项的关系见图1~5。

图1 脑出血日发病率与日最低气温的关系

图2 脑出血日发病率与日最高气温的关系

图3 脑出血日发病率与日平均气温的关系

图4 脑出血日发病率与气温日较差的关系

图5 脑出血日发病率与邻日温差绝对值的关系

3 讨论

3.1 气温与脑出血发病的总体相关性 各气温项中,以日最低气温对脑出血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日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气温日较差的影响最小。脑出血发病与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成负相关,气温越低日发病率越高;与日较差和邻日温差的绝对值成正相关,差值越大日发病率越高。低温一方面可引起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周围血管收缩,特别是小动脉的收缩导致因长期高血压形成的微动脉瘤破裂而诱发脑出血;另一方面低温时凝血因子Ⅶ降低而纤溶活性增高[3]。纤溶活性增强可损伤血管内皮和基底膜,血压突然升高时易出现血管破裂出血。

3.2 气温与脑出血发病相关的性别差异 整体上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对男女性脑出血日发病率都有显著相关性。但邻日温差绝对值仅对女性脑出血发病影响明显,对男性影响不明显;气温日较差与女性脑出血发病关系不明显,而对男性当气温日较差≥14 ℃时日发病率升高明显。气温对男女发病影响不同可能与男女生理差异有关,主要是雌激素对心脑血管有保护主作用[4]。

3.3 气温与脑出血发病相关的年龄差异 总体50~65岁的发病高于65岁以上的,这与大多数学者研究的脑出血好发于55~65岁相一致[5]。无论年龄大小脑出血发病均与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显著相关。而≤65岁以下人群脑出血发病还与邻日温差绝对值关系明显相关,与气温日较差相关关系不明显;>65岁人群气温日较差的相关性显著,与邻日温差相关性不显著。说明24 h内气温变化越剧烈,对高龄老人的影响越大,因此必须对他们采取更多的保护和关爱。

3.4 气温与脑出血发病的部分临界值 邻日温差绝对值越大日发病率越高,女性差值在6 ℃时发病率较差值在5 ℃时增加34%;≤65岁人群差值在4 ℃时发病率较差值在3 ℃时增加24%。>65岁人群在气温日较差≥14 ℃时日发病率较

脑出血发病急、病情重、致残率及死亡率高,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对已患有高血压病的50岁以上人群,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在低温时要注意控制好血压;二是在气温急剧变化时,要及时添加衣物,尽量减少户外活动;三是营造通风良好、温度湿度适宜的居住环境,以便有效地防控脑出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刘芳,张金良,陆晨.我国气象因素与心脑血管疾病研究现状[J].气象科技,2004,32( 6):425-428.

[2]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5):309-380.

[3] Bull G M, Brozovic M, Chakrabarti R, et al. Relationship of air tempernature to various chemical, haematological and haemostatic variables[J].J Clin pathol,1979,32(12):16-20.

[4] 余振球.女性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及诊断和治疗[J].中国社区医师,2008,13(24):56.

气温年较差范文3

一、气候类型评价描述的关键词

1.夏季高温还是温和。一般根据夏季(北半球6、7、8月)的月均温来判定,夏季月均温超过20℃为高温,低于20℃为温和或凉爽。如我国气候特征是“夏季普遍高温”,是指全国大部分地区7月均温在20℃以上。温带海洋性气候、昆明“夏季凉爽”是指夏季月均温在20℃以下。气候描述中的“高温”与天气描述中含义不同,“高温天气”一般是指一天中的最高气温在35℃以上。

2.冬季寒冷还是温和。一般是以最冷月均温高于或低于0℃为标准,高于0℃为温和,反之为寒冷。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是指最冷月均温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是指最冷月均温在0℃以下。我国冬季秦岭——淮河以南“温和”,以北“寒冷”。最冷月均温高于15℃(热带)为冬季“高温”。

3.多雨和少雨。一般月降水量超过100㎜为多雨季节,或年降水量大于800㎜者为多雨;一般月降水量低于50㎜者为少雨季节,或年降水量在150㎜左右者为少雨。

4.湿润和干旱(干燥)。用年蒸发量和年降水量的对比关系区分干湿状况。表示气候干燥程度的指数,即干燥指数,通常用字母K表示。它是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的比值,反映了某地、某时段水分的收入和支出状况。以K值为1.0的等值线区分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在我国这条等值线大致相当于秦岭——淮河线。但此线以北的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地、胶东半岛的K值亦小于1。K4为干旱地区,植被为荒漠。

5.光与热。一般光照强不等于热(气温高),如青藏高原地势高、纬度较低、多晴天,光照强,但因地势高而冷;一般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气候干旱(多晴天)、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强;一般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地势低(空气浓厚,保温效果好),就热。所以,干旱气候夏季光照强,纬度较低地区热量条件较好。

6.日较差和年较差。气温日较差是指一天中气温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一般日较差低纬地区大于高纬地区(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中纬地区夏季比冬季大,在中高纬度地区,一年中气温日较差最大值出现在春季,低纬和高纬地区气温日较差随季节的变化很小;海洋小于内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阴天比晴天日的小(阴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更强);凹地大于凸地;山谷大于山峰;山地小于平原;高原大于平原;陆地上物质比热容越小,日较差越大。气温日较差大的地区,一般白天日照充足,太阳辐射强,气温高,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制造、积累较多的营养物质,夜间气温低,植物的呼吸作用弱,能量消耗少,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干旱气候夏季光照强,日较差大。气温年较差是指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气温年较差一般随纬度增高而增大;同一纬度地带,陆地上气温年较差大于海洋上的;一般海拔愈高年较差越小,山谷大于山峰,凹地大于凸地;多云雨天气的地区小于少云雨天气的地区;植被覆盖好的地区小于裸地。大陆性气候的气温年较差比海洋性的大。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夏季高温;海洋性气候冬暖夏凉。

二、气候类型的特征和评价

表1 各种气候类型的特征和评价表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有利方面 不利方面

热带雨林 全年高温多雨 全年水热条件好;植被生长速度快、茂盛,物种丰富;水循环活跃 过于湿热,不利于人类居住;养分集中在植物体内且高温多雨淋失快,土壤贫瘠,生态脆弱

热带草原 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干、湿两季 湿季时水热条件好,草类茂盛 干季时草类枯黄,动物迁徙

热带季风 全年高温,一年有明显的雨、旱两季 雨季时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 旱季高温少雨;旱涝灾害频发

热带沙漠 全年炎热干燥 光热充足 降水稀少,干旱缺水,风沙侵袭,土地荒漠化严重

亚热带季风或季风性湿润气候 前者,冬季低温(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后者冬夏季温差比前者小,年降水量比前者大,且分布比较均匀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 旱涝灾害频发,夏季风势力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迟早都会对降水产生很大的影响,还有台风(飓风)带来的狂风暴雨

地中海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光热充足,冬季温和多雨 夏季干旱严重影响作物生长(需要灌溉)

温带季风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 旱涝灾害频发,夏季风势力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迟早都会对降水产生很大的影响

温带大陆性 冬冷夏热,全年少雨 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干旱(绿洲农业)、多风沙、寒潮危害

温带海洋性 全年温和湿润 全年温和湿润,适合牧草生长 夏季光热不足,不利于小麦等农作物生长

亚寒带大陆性(针叶林) 冬长严寒,夏短凉爽,降水少(年降水量250—500㎜) 由于有短暂的暖季,日照时间长,适宜于针叶树生长,沼泽众多,水资源蕴藏量大 冬长严寒,植物生长期短,生长缓慢

苔原 全年严寒,降水较少(年降水量250㎜以下) 降水量虽小,但由于温度极低,蒸发量小,属于湿润区。夏季短暂,在地表生长着苔藓和地衣等植物 冬季漫长、黑暗、严寒而干燥

冰原 全年酷寒,降水稀少(年降水量约100毫米左右) 积累了很厚的大陆冰川,淡水资源丰富 酷寒、烈风、干燥、黑暗,即“白色沙漠”

三、气候对人文要素的影响

要很好地评价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关键是要掌握气候对各个人文要素的影响,高考试题中出现几率较高的是气候对工农业的影响。

气候影响农作物的分布、复种指数、产量和质量、农业灌溉、河谷农业、绿洲农业、农业地域类型等。气候类型不同,水热组合状况不同;不同的农作物对光、热、水的需求不同,所以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种植不同的农作物。水热条件越好,复种指数越高。光照强,光合作用强,产量高;昼夜温差大,利于有机质或糖分的积累,品质好。由于大气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为满足农作物生长对水的需求,要适时适量灌溉。高原地区的河谷地带,地势低,气候温暖,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利于农作物生长。干旱地区的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作为灌溉水源,农业发达。农业地域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生产地区,是人们依据气候等条件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气候条件不同,适合发展的农业类型不同。

气候影响工业布局和污染物的扩散等。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应该布局在单一风的下风向;或与季风相垂直的郊外;或最小风频的上风向。逆温层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把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布局在城市热力环流圈半径以外。

四、针对性训练

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1 黄河从宁夏北上,画出了一个巨大的“几”字形,从内蒙古高原割下一块土地,它三面被黄河环绕、长城在一侧阻隔的就是鄂尔多斯高原。也有人形象地将黄河比作一条抛出的绳索,套住了这个相对独立的高原,又称“河套”。400毫米年降水量是树木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生物潜能的基本要素,它直接决定了游牧与农耕的分界。黄河的“几”字形突破了降水量线的阻隔,让农牧界线向北突进了400千米。

材料2 图1为黄河流域和鄂尔多斯高原位置示意图,以及200㎜和400㎜年等降水量线分布图。

(1)评价河套平原发展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

(2)为什么黄河“几”字形让农牧界线向北突进了400千米?

(3)推断河套平原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

2.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3年6月8日,高清纪录片《魅力肯尼亚》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魅力纪录》中播出,这是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次全程在境外拍摄的作品。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有一个香喷喷的名字——阳光下的花城。这个美丽的国家,鲜花出口非洲第一、世界第三。

图2为位于位于非洲东部的肯尼亚及毗邻国家略图。图3为图2中沿AB线地形剖面示意图。

(1)简述肯尼亚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形成原因。

(2)分析肯尼亚发展花卉种植的主要有利气候条件。

(3)结合图2、图3信息,说明图1中2000mm降水高值区分布于维多利亚湖西侧的原因。

3.读我国某区域地形图(图4)和气候统计资料表,回答下列问题。

A点附近气候统计资料表

一月 七月 全年

平均气温(℃) 7.5 28.6 18.3

平均降水量(mm) 18.8 150.7 1075.2

(1)阅读图表,简述A点附近发展农业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

(2)对A点附近地区的气候类型做出评价。

(3)2013年1月,A区域的城市遭遇了严重的雾霾天气,分析形成雾霾天气的原因和造成的危害。

参考答案

1.(1)地形以高原为主,地表坦荡辽阔;为温带大陆性气候;植被为温带荒漠或荒漠草原;地表水缺乏;以荒漠土为主。

(2)黄河在“几”字形北岸冲积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人们开渠引水发展农业生产。

(3)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因为自东向西离海洋越来越远,受夏季风的影响越来越小。

2.(1)热带草原气候。东非高原改变了水热状况,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南半球东南信风)的交替控制。

(2)肯尼亚境内多高原,地势较高,光照充足,全年温和,降水较充足(有明显干湿两季),适合各种花卉的生长。

(3)赤道地区空气对流旺盛;来自于印度洋的暖湿气流经过维多利亚湖面时,空气湿度增加;气流受山地阻挡、抬升,多地形雨。

3.(1)地势平坦或起伏较小;土壤肥沃,为紫色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雨热同期;降水丰富,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2)A点附近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利条件为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利于植物生长;不利条件为旱涝灾害频发,夏季风势力的强弱和登陆时间的迟早都会对降水产生很大的影响。

气温年较差范文4

由瓦克聚合物材料(上海)有限公司发起,联合北京、上海、广州3所高校和系统供应商共同启动了“外墙外保温系统在多种气候条件下的应用”研究项目。在代表寒冷地区、夏热冬冷地区和夏热冬暖地区的上述三地同时建造两间完全相同的样板房,其中一间安装外保温系统,一间未安装。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发现,外墙保温系统在不同气象条件下都能够改善住宅舒适性,具有非常明显的节能效果。

对比外保温房特点

(1)对比房的实验条件。未保温房与保温房的几何参数必须完全相同,均为无窗建筑,且修建于空旷场地,其净面积、净高、朝向要保持一致,对比房的屋顶、地面的热工性能也要完全相同;三城市未保温房与保温房的墙体使用材料与外保温系统相同,但不同地方的墙体材料略有不同(北京,多孔粘土砖,上海,混凝土空心砌块,广州,灰砂砖);未保温房与保温房安装的空调为1.5匹同样型号,每个空调单接5~10A的电表,人工记录电表读数并比较其用电量;未保温房与保温房安装完全相同的换气扇(90m3/h);未保温房与保温房的空调设置为冬季加热20℃,夏季制冷25℃。

(2)对比房室内外气象条件。尽管北京、上海、广州的保温房与未保温房冬季空调设定温度均为20℃,但实验测定结果仍然存在一定误差。为了使模拟条件与实测的情况一致,模拟时以12月室内平均气温的实测数据作为室内设定条件。对于保温房,北京、上海、广州的室内温度估计分别为22℃、21℃、23℃;未保温房,室内温度分别为19℃、16℃、21.6℃(即文献所述分别低3℃、5℃和1.4℃)。由此可以看出,三地室外逐时气象条件对实验建筑的耗电量有重要的影响。

实测电耗与模拟结果的对比

根据三地外保温对比房的热工特性及室内外气象条件,利用特征温度法对外保温房与未保温房的能耗进行模拟,从模拟结果得知,对于保温房,模拟的月采暖耗电量与实测的耗电量是比较接近的。北京的月耗电量偏小是因为模拟用气象的月均温度比实测月均温度要高;上海偏大是因为模拟用气象的月均温度比实测月均温度偏低所致;广州的月耗电量偏小,一是因为月均温度比实测月均温度要高,二是因为广州气温较高,可能有一定的空调耗电量,而对比实验只有一个电表无法区分所致,因缺乏公开的实验数据而没有模拟使偏差略大。但对于未保温房,按相同COP模拟的月采暖耗电量虽然高于保温房的模拟和实测的耗电量,总体趋势是正确的,但是,对应城市耗电量值低于或远低于实测的耗电量。我们认为,主要是因为三地实验对比房选用了完全相同的空调设备。未保温房采暖负荷远高于保温房的采暖负荷,当室外气温较低时,采暖负荷较大(尤其是未保温房负荷更大),热泵式空调设备不能满足室内负荷要求时,可能会开启电加热辅助加热装置,因此会使热泵的COP值降低,耗电量增加。因此在同一地方,即使采用完全相同的风冷热泵时,其COP值也可能是不同的。

综上所述,在三地对比实验条件下,利用特征温度法模拟采暖耗电量得到如下结论:(1)气象条件的显著不同决定相同建筑在不同地方的负荷和能耗完全不同;(2)当对相同建筑采取相同的外墙外保温措施,采暖负荷及耗电量在不同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不同城市的月耗电量的降低量(即为节能量)是完全不同的,最大相差达2倍,说明气象条件也决定节能量的大小;(3)由于相同的外保温系统在全国不同城市的初投资差异不大,因此,相同的保温系统在不同气候的城市的投资回报率和节能潜力存在显著的差异;(4)对于保温房,三地采暖耗电量的模拟值与实测结果是比较接近的;(5)对于未保温房,三地采暖耗电量的模拟值与实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6)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表明,用特征温度法进行建筑的负荷计算及能耗分析是可靠的。

对比实验的局限性

通过对比实验推断外保温系统在不同气候区域的节能率是值得商榷的。主要有以下原因:尽管对比建筑的几何特征在三地完全相同,保温材料和屋顶处理完全相同,但外墙主体热工性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三地的建筑并非严格的相同;由于实验测定的是耗电量,对于某些时刻,当室外气温较低时,未保温房负荷较大,设备能效比较低,这些时刻的耗电量就大,与保温房相比,节能率很高。但节能率里即包括外保温系统的贡献,又有设备能效比的降低的贡献,因此,很难把外保温系统对节能的贡献区分出来。因此通过现有的实验数据很难得出外保温尽管系统的节能率。

项目的策划者煞费苦心,但是,在各地测试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客观上对比建筑在不同地方很难达到完全相同的运行参数,导致最终耗电量变化的影响因素太复杂。逐时能效比测量操作上有一定难度,太阳总辐射、散射、逐时风速均会影响建筑的耗电量,只有将所有因素逐一测量,才能得到外墙外保温系统的节能率。本项目火柴盒式建筑便是如此,真正有窗类建筑更要复杂得多,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这是对比实验的局限所在。

对比房的室内外模拟条件

要客观地评价外保温系统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节能效果,应该是在室内设定温度一致,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系统能效比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比较。最好的办法是通过全年负荷模拟和能耗分析来研究。通过对哈尔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重庆、昆明和乌鲁木齐等8个城市的气象条件下,用特征温度法研究同样的对比房、完全相同的设定条件的全年负荷情况,对解决相同外保温系统在不同气候下的节能率是否相近这一普遍关心的问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果把上述两个对比建筑放置到不同气象条件的背景城市,那么我们就可以研究在所有设定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相同的外墙外保温系统在不同气候条件下全年的能耗变化规律。利用特征温度法进行能耗模拟时,使用的逐时气象数据有:干球温度、水平面太阳辐射、法向直射辐射、逐时湿度及室外风速等。

转贴于

全年累计冷、热负荷模拟结果

根据相应城市的逐时气象数据和上述对比建筑的设定条件,利用特征法模拟了8城市的全年累计采暖负荷和空调负荷,其结果为:(1)对于平均气温较低的城市,其全年累计采暖负荷较大,而全年累计空调负荷较小;(2)各城市的全年采暖负荷最大相差9.9倍,而各城市的全年空调负荷最大相差20.5倍,说明气象条件的显著不同决定相同建筑在不同地方的全年负荷完全不同;(3)当对相同建筑采取相同的外墙外保温措施,全年的采暖负荷在不同城市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全年空调负荷在不同城市也有不同程度的降低;(4)相同的外墙外保温系统使不同城市的全年负荷的降低量(当系统能效比相同时,即为节能量)是完全不同的,最大相差达10~20倍。说明气象条件决定节能量的大小不同;(5)由于相同的外保温系统在全国不同城市的初投资差异不大,因此,相同的保温系统在不同气候的城市的投资回报率和节能潜力存在显著的差异。这是建筑外保温系统节能的个性。

相同系统在不同气象下的节能率

为了比较相同外保温系统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节能率,以未保温房的全年负荷为比较基础进行分析。由于全年负荷与能耗的关系取决于系统的能效比,当假设系统能效比在不同城市相同时,负荷降低率即为节能率。结果表明:(1)尽管8个城市的全年采暖负荷最大相差达10倍以上,但是,相同外保温系统在不同城市的采暖节能率却是非常相近的;(2)尽管8个城市全年空调负荷最大相差达20倍以上,但是相同外保温系统在不同城市的空调节能率也是基本相近的。

我们不难发现,建筑外保温系统节能的共性规律,即对相同建筑采取相同的外保温措施,在不同城市其节能率是相近的,但是这种相近性并不完全相同。事实上,上述全年的节能率是建立在对全年负荷变化规律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它代表了全年能耗变化的宏观特征。为了揭示全年节能率总体相近但又绝非完全相同的特性,通过对重庆和哈尔滨对比分析逐时、逐月空调负荷降低率的变化分布规律与全年空调节能率的内在联系,结论也基本如此。

逐时负荷降低率对比分析

(1)当逐时空调负荷较大时,相同外保温系统的建筑空调负荷节能率较低,且变化不大。因未保温房的基础负荷较大,节能量也较大,比值变化小;(2)当空调负荷较小时,空调负荷节能率较高;(3)当换气量较大时,空调负荷节能率降低,主要是因为换气量同时额外增加了保温房与未保温房的负荷,而节能量基本不变,所以空调节能率总体降低。而节能率的变化范围是相近的,这就决定了全年空调节能率相近的必然性。逐月对比分析逐时的负荷变化规律影响逐月的负荷变化规律,从而最终影响全年宏观的节能率。通过对重庆、哈尔滨和昆明三城市的逐月空调负荷节能率变化分布规律可以看出,在全国的不同地方,不管是什么气象条件,对相同建筑采取相同的外保温系统,尽管建筑本身的全年负荷及节能量差异非常大,但同样措施的节能率是相近的;对于同一地方,对同一建筑采取某种节能措施后,在建筑使用寿命内,不管当地各年气象存在多大的差异,各年的能耗及该措施的节能量肯定是不同的,但对建筑采取节能措施后,各年的节能率肯定是相近的。这为在全国各地实施一系列现行建筑节能标准,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

结论

(1)对于保温房,三地采暖耗电量的模拟值与实测结果是比较接近的;对于未保温房,三地采暖耗电量的模拟值与实测结果存在较大的差异。

(3)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对比表明,用特征温度法进行建筑的负荷计算及能耗分析是可靠的。

(4)对比实验与模拟结果表明,完全相同的对比建筑,在不同城市,全年的采暖与空调负荷是完全不同的,全年负荷在同城市的差异可达10~20倍,说明气象条件是决定负荷大小的外在因素。

(5)对于相同建筑采用相同的外保温系统,采暖负荷和空调负荷的全年减低量,在不同城市差异可能达到数十倍。由于相同外保温系统在不同城市的初投资差异不大,故相同节能措施在不同气象条件下的城市其经济价值和节能潜力是完全不同的。

气温年较差范文5

关键词 脐橙;气候条件;广东平远

中图分类号 S1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13-0289-01

平远县地处广东省东北部,是南亚热带与中亚热带过渡的气候区,气候温和,热量资源丰富,雨量充沛,风力小,是脐橙的适宜生长区。1995年平远县开始实施南柚北橙发展战略,在仁居镇、差干镇、中行镇、上举镇、八尺镇等北部乡镇广种脐橙,栽培面积6 666.7 m2以上,挂果面积4 000.0 m2左右,其中95%为优质的纽贺尔品种,成为广东省最大的优质橙生产基地,是广东省的“脐橙之乡”。脐橙的经济栽培受地理气候因素制约较大,有其特定的适生条件。利用平远气象站20年(1990—2009年)的温度、降水、光照、积温、温较差等资料,分析了平远县种植脐橙的有利气候条件。

1 温度是脐橙种植的先决条件

春季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8 ℃以上时,脐橙开始萌发,日平均气温在23~29 ℃最适宜生长发育[1-2]。平远县年平均温度为20.8 ℃,近20年月平均温度通过15 ℃的月份多,持续低温时间较短。资料显示,每年平均有279 d气温通过15 ℃,保证率达到80%以上的也达到了273 d。最少年份有293 d最小年份有241 d,年较差52 d。适宜脐橙的生长期长,这是非常有利的条件。

脐橙生长的下限温度为-5.5 ℃,而平远县极端最低气温为-4.2 ℃。平远县20年(1990—2009年)气象资料显示极端最低气温≤-2 ℃出现的频率仅为25%,极端最低气温<-3 ℃出现的频率为4.5%,而≤-5 ℃出现的频率为0。冻害机率较低,也是平远县脐橙种植的有利条件。

2 热量充足是种植脐橙的关键

脐橙属耐荫性较强的果树,但光照与脐橙高产优质关系密切,光照不足,脐橙生长结果和果实着色都较差。脐橙所需的光照大约为年日照1 600 h[3],平远县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859.8 h,4—11月日照时数≥1 300 h,充足的日照时数适于脐橙种植。

脐橙生长的有利条件是≥10 ℃年积温6 000~8 000 ℃,积温越高,果实含糖量相对越高,纤维含量较少[4]。利用平远县20年(1990—2009年)的温度资料,计算≥10 ℃的积温和≥15 ℃的积温,结果表明,平远县≥10 ℃的积温达到了7 333.7 ℃,≥15 ℃积温达6 636.3 ℃,有利于脐橙生长。

3 昼夜温差大,利于脐橙果实成熟、品质提高

脐橙果实成熟期一般在每年11月左右,此时脐橙对温度的要求高,较低的气温对果实着色有利。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脐橙品质的提高。平远县地处亚热带地区,四季气候明显。从10月开始昼夜温差明显,10月夜间平均最低温度历年在13~14 ℃,白天平均最高温度历年在24~25 ℃。11月夜间平均最低温度在8~9 ℃,白天平均最高温度在19~20 ℃,昼夜温差在10 ℃左右,给脐橙果实优质高产提供了良好的条件[5-6]。

4 充足的水分利于脐橙春稍抽发和保花保果

脐橙生产要求年降雨量1 000 mm以上。平远县年平均降水量为1 678.3 mm左右,脐橙果实壮大期(5—10月)降水1 063.8 mm,能够满足脐橙的生长发育。在脐橙的各发育期对水分需求不同,萌芽期缺水,影响春梢生长,而春梢是脐橙的主要结果母枝;花期干旱,会缩短花期,影响坐果率;幼果期缺水,将加剧落果;果实发育期缺水,果实变小,品质变差。从平远县历年的气象资料来看,萌芽、花期处在2—3月,正是平远县雨水增多的季节,历年平均降水量达269 mm。平远县全年各旬平均气温都在10 ℃以上,能够很好地促进脐橙的发芽开花,有利于春梢的抽发、壮实,为次年成为结果母枝打下基础。果实的发育期处于平远县的雨季开始期,历年平均降雨量达225 mm。从3月起,平远县气温将稳定在15 ℃以上,满足脐橙的生长需要[7]。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平远县气候条件有利于脐橙的生长发育,从长远经济发展角度考虑,应大力种植脐橙。另外,脐橙冻害多发生在寒潮入侵后天气睛朗的夜晚,由于辐射降温,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在地势低洼封闭的地方形成“冷潮”,而山坡上则出现明显的逆温(暖区)。因此,在种植时候应当因地制宜,在山腰坡度小于30°栽种。平远县年降水量丰富,但是时空分布不均,汛期降水多,而秋冬易旱,种植时也应考虑水源和排水防渍问题。

5 参考文献

[1] 李静锋.融安县脐橙种植的气候条件分析[J].广西气象,2004(2):24-25.

[2] 李金强.环境条件对脐橙产量品质的影响[J].浙江柑桔,1999(16):13-15.

[3] 朱科焰,李洪珍.典型亚热带丘陵山区脐橙种植气候区划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0,22(4):90-92.

[4] 文涛,熊庆娥,曾伟光,等.气候因子与脐橙果实糖、酸含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3):225-227.

[5] 柒广萍,李家文.广西贺州市脐橙种植气候区划[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0):9578-9579,9645.

气温年较差范文6

关键词 寒潮天气过程;横槽转竖;环流形势;气候背景;山东烟台

中图分类号 P458.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8-0185-03

寒潮是影响我国北方的主要灾害天气之一[1],寒潮天气通常会造成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雨凇或霜冻,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2]。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寒潮天气过程已经有不少的研究,在寒潮天气成因[3-5]、寒潮大风[5-6]、寒潮降雪[6]等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由于气候、地理条件等因素差异较大,所以各地的寒潮过程也不尽相同,同一地区不同环流形势、不同气候背景,冷空气不同移动路径所造成的影响也有很大的差别。2016年1―2月烟台的2次寒潮天气过程就造成了不同的极端天气事件,因此对比分析2次寒潮天气过程环流形势、气候背景及寒潮天气等,可进一步提高对不同寒潮类型的认识,皆在为今后寒潮天气预报预警服务提供参考。

1 2次寒潮天气实况

过程1,即2016年1月22―24日,烟台市北部地区出现中到大雪,局部大到暴雪,南部地区小到中雪,全市平均降雪量为5.2 mm,其中牟平最大为10.2 mm。主要降水时段出现在23日白天到24日中午。此次寒潮过程降温明显,23日夜间气温最低,多地气温创历史新低。其中市区最低气温达-14.5 ℃,创1951年建站以来新低;长岛县最低气温达-13.7 ℃,创1958年建站以来新低;蓬莱市最低气温-14 ℃,海阳市最低气温-14.3 ℃,创1981年以来新低;莱州市最低气温-13.6 ℃,栖霞市最低气温-16 ℃,福山区最低气温 -14.2 ℃,接近1981年以来极端最低气温。

过程2,即2016年2月13―14日受强冷空气影响,全市平均降水量32.2 mm,北部地区普遍出现了中到大雨转中雪天气,南部地区出现了中到大雨转雨夹雪天气,最大降水量43.2 mm,出现在福山,全市11个大监站中有8个单日降水量突破历史同期极值,实属罕见。14日全市最低气温-8.2 ℃,出现在栖霞。

通过对比分析可见,2次寒潮天气过程造成了不同的极端天气事件,过程1多地最低气温创历史新低,过程2多地降水量突破同期极值。

2 天气形势分析

2.1 高空形势

过程1,造成此次寒潮天气过程的中高纬度环流形势为倒Ω流型。从20日8:00 500 hPa图上(图1a)可以看出,在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附近有暖性高压脊存在,极涡位于贝加尔湖附近,且有-48 ℃冷中心与之相配合,极涡向西伸出一个东西向槽,槽前后是偏北风与偏西风的切变。温度脊落后于高度脊,使得两脊不断经向发展,并逐渐在极地打通,使得强冷空气向南堆积。21日20:00(图1b)在乌拉尔山附近生成闭合的反气旋环流,形成极地高压。脊前的偏北气流也随之加强,不断引导冷空气在贝加尔湖附近的横槽内聚积,形成一股极寒冷的冷空气。从22日20:00,随着乌拉尔山高压脊的不断加强并向东伸,极涡不断南压,弱的暖平流区移到脊前,极涡西伸的横槽后部出现暖平流,横槽前出现冷平流,预示着横槽将转竖并向南加深,将引导强冷空气大举南下。

在极涡不断东移南压的过程中,横槽前的偏西气流中不断有小槽生成并引导冷空气南下,由于没有明显暖湿气流配合,所以22日14:00前只是造成了大风和逐渐降温。随着850 hPa温度的继续下降,海气温差逐渐加大,22日20:00 850 hPa温度达到-20 ℃,海气温差达到18 ℃,全市开始出现较为明显的冷流降雪(图1)。

过程2,12日8:00(图2a),半岛处在南支槽前的西南暖湿气流中,贝加尔湖附近有一横槽位于蒙古,配合-44 ℃冷中心,鄂霍次克海附近的暖高脊逐渐加强,使得横槽在东移过程中受到阻挡转竖影响半岛(图2b)。12日8:00 700 hPa(图2c)有西南急流前端到达鲁南,850 hPa(图2d)鲁西南有较为明显的低层切变,都给此次寒潮过程带来了丰富的水汽。

2.2 地面形势

过程1,中心强度为1 060 hPa的冷高压主体从乌拉尔山附近逐渐东移至贝加尔湖地区,且范围逐渐扩大。1 035 hPa等压线21日8:00位于内蒙古附近,到24日8:00已基本覆盖东亚大陆。

过程2,在江淮地区有气旋生成,并发展北上,13日5:00,气旋入海加强,中心气压1 006 hPa,烟台处于气旋顶部,受其影响,全市出现了中到大雨,随着冷锋的逐渐东移南压,降水性质逐渐由雨转为雪。

3 降水成因分析

3.1 过程1降水成因分析

高低空没有暖湿气流的配合,主要考虑为冷流降雪。由于19日已有一次冷空气影响,使得海面温度较低,所以22日14:00前850 hPa虽已降至-14 ℃,海面温度为-1.5 ℃,但海温差不足以形成冷暖气流扰动产生冷流云。后期随着冷空气不断补充,850 hPa温度进一步下降,温差继续增大,开始出现冷流降雪。根据之前冷流降雪预报经验,1月850 hPa温度与海温之差需大于12 ℃,可以看出22日14:00前未达到冷流降雪指标。另外,此次寒潮过程前期风力一直比较小,也不利于海气热量交换,同时低涡位置偏东,造成烟台市实际降水量比预报偏少。

3.2 过程2强降水成因分析

高空槽、700 hPa低空急流和地面气旋的相互配合是此次寒潮天气出现较强降水的原因。南支低槽为降水提供动力条件,低空急流和气旋提供水汽输送,使得13日前期全市出现明显降雨。随着冷空气不断南下,气温降低,中午开始逐渐转为降雪。因2月渤海海水表面温度低,海气温差小于20 ℃,对冷流降雪不利,14日烟台北部地区局部出现了微量的冷流降雪,降水基本结束。

3.2.1 水汽条件。12日傍晚开始到夜间烟台全市大部分地区出现大雾天气,从12日20:00和13日8:00的1 000 hPa温度露点差场(图3a)可以看出,烟台地区的温度露点差都在1 ℃以下,底层水汽条件充足,是降水的有利条件。到13日20:00(图3b),烟台地区的温度露点差增大,对应降水也基本停止。

3.2.2 垂直速度场。从垂直速度场分析得出,35°~43°N之间500~700 hPa层上存在一个较强的垂直上升气流区,850 hPa上升气流区偏南。其中700 hPa在12日20:00烟台上空垂直速度仅为0 hPa/s,到13日8:00垂直速度增加到40 hPa/s,为降水提供了上升条件。13日20:00上升运动迅速减弱,降水也逐渐停止。

3.2.3 不稳定能量场。降水的产生不仅需要充沛的水汽输送,还需要一定的能量和不稳定条件。θse是表征大气的温湿特征量。通过分析13日8:00的θse场表明,从地面到500 hPa高空烟台处于高能舌内,表明有较深厚的暖湿气流存在,而暖湿气流中蕴藏着潜在不稳定能量。在鲁西北到辽东半岛是 θse密集区的前沿,这条锋区与地面冷锋相对应。由于锋区的强迫抬升作用,当地面冷锋移到烟台地区时,触发了不稳定能量的释放,使烟台地区附近高能量的暖湿水汽沿锋面上升凝结后在锋区梯度最大区降落,形成较强降水天气。

4 降温分析

4.1 过程1强降温分析

4.1.1 高空冷空气强度较强且冷中心整体南压影响半岛。乌拉尔山高脊不断加强北伸,脊前偏北气流引导强冷空气不断向南堆积,乌拉尔山高脊和鄂霍次克海高脊在极地打通,使得极涡直接南压引导冷空气南下,配合的冷中心气温低于-48 ℃。

4.1.2 地面冷高压较强。地面蒙古冷高压中心强度达1 060 hPa,范围较大,1 060 hPa等压线最南到达北纬35° 附近。

4.1.3 850 hPa等高线与等温线相垂直(图4),冷平流较强。半岛北部850 hPa温度从21日20:00的-13 ℃降至23日20:00的-27 ℃,半岛南部850 hPa温度从21日20:00的-11 ℃ 降至23日20:00的-25 ℃,过程降温幅度较大。因此,此次强降温以平流降温为主。

4.1.4 前期基础温度较低。此次寒潮过程影响前期,冷中心伴随着极涡不断东移南压,横槽前不断有小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已使各地气温不断下降。在23日20:00 500 hPa -44 ℃冷中心已位于渤海附近,半岛850 hPa温度也降到最低值-26 ℃左右,随着横槽转竖携带冷空气主体过境,使得各地气温进一步下降,在23日夜间出现此次寒潮影响过程的最低值。

4.2 过程2降温分析

本次过程发生在前期气温偏高的气候背景下。2月上旬,烟台全市平均温度是-0.6 ℃,较常年同期偏高0.5 ℃。12日全市最低气温,沿海在3 ℃左右,内陆在5 ℃左右;最高气温,沿海在10 ℃左右,内陆在11 ℃左右。分析850 hPa温度平流,12日烟台受暖平流影响,13日开始受冷平流影响,到14日8:00,荣成站850 hPa过程降温18 ℃,等温线与等高线交角较大,说明冷平流较强,烟台所有大监站降温幅度都在8 ℃以上,都达到寒潮标准。但前期基础温度较高,所以最低温度未创新低。

5 结论

(1)2次寒潮过程均由横槽转竖造成寒潮爆发,但转竖的时间不同。过程1中随着乌拉尔山高压脊的不断加强并向东伸和鄂霍次克海高脊在极地打通,迫使极涡不断南压,故横槽前期一直南压为主,转竖时间较晚;过程2中鄂霍次克海暖高脊逐渐加强北伸,使得横槽在东移过程中受到阻挡转竖影响半岛,转竖时间较早。

(2)影响系统不同造成2次过程降水量及降水性质有明显差别。过程1中只有单一的强冷空气影响,无明显暖湿气流配合,故只形成冷流降雪,且因1月、2月海水温度较低,也造成降水量级相比较小;过程2中高空槽、700 hPa低空急流和地面气旋的较好配合是造成此次寒潮天气多地降水超过同期极值的重要原因,且前期降水性质为降雨,后期随着冷空气不断南下影响转为降雪[7]。

(3)前期气候背景的不同造成2次过程最低气温也有明显差异。过程1前期冷中心伴随着极涡不断东移南压,横槽前不断有小槽引导冷空气南下,已使各地气温不断下降。随着横槽转竖携带冷空气主体过境,使得各地气温进一步下降,在23日夜间出现多地最低气温打破历史极值;过程2前期受暖平流影响基础气温较高,所以最低温度未创新低。

6 参考文献

[1] 钱维宏,张玮玮.我国近46年来的寒潮时空变化与冬季增暖[J].大气科学,2007,31(6):1266.

[2] 王遵娅,丁一汇.近53年中国寒潮的变化特征及其可能原因[J].大气科学,2006,30(6):1069-1076.

[3] 孙玉莲.甘肃冬季罕见寒潮天气过程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2,24(9):75-79.

[4] 李博渊,网丁丁,庄晓翠.阿勒泰地区一次强寒潮天气成因分析[J].陕西气象,2015(6):1-6.

[5] 马素艳,韩经纬,宋桂英,等.2014年春季内蒙古2次大风降雪寒潮过程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0):224-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