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制小灯笼范例6篇

自制小灯笼

自制小灯笼范文1

昔日花灯畅销全国

三兆村全村95%的人家都会做灯笼,凭着祖上留下的好手艺,在上世纪90年代初,灯笼产业让村民人人就业,户户增收,这在当时引起了强烈反响。因此,三兆村灯笼不仅享誉西北五省区,而且成了全国的知名品牌。

每到过年时,村里总是车水马龙,一车车的三兆灯笼就这样被南来北往的汽车送往全国各地,“灯笼村”的美誉随着大货车名扬四海。西部大开发政策实施后,“灯笼村”更是出现了热火朝天的景象,产品还远销到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每年从元旦到正月十五,从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前来定货的客商人络绎不绝。全村的人都在热心于花灯的设计与制作,也因此三兆村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灯笼出售。

前几年腊月时的三兆村,站在村口远远就能看到各家门前挂着各种样式的灯笼。各家各户门口都安装着样式不同的广告灯牌,内容均为制作和订做宫灯。插架子、砸灯布、贴云纹、牵金丝、印花、粘须……做一只灯笼大大小小十几道工序。不论大人、小孩;熟练的、手巧的,只要是能派上手的,绝不会在屋里闲着,即使是互相聊天,手中也拿着一个正在制作的灯笼。扎灯笼,心细、勤快,肯花工夫的话,一晚上扎50个小灯笼不成问题。

以前那种红红火火的做灯笼场面,如今已冷冷清清了。按说这段时间正是灯笼制作的最佳时节,但是在做灯笼的村民脸上,记者看到的更多的却是无奈。面对去年冷清的灯笼市场,有些村民已经放弃了这个传统的手艺活。

村民杨兴利说:“原来忙的时候,即使雇五个人也不能满足顾客的需求量,只好能做多少算多少。因此,村里人的收入来源大多靠着那一个个小小的灯笼。在那时,做灯笼是所有三兆人发财致富的期望。三兆灯笼当年的受欢迎程度,一点也不亚于如今的凤翔泥塑和华县皮影,但是随着新观念的冲击,这几年的三兆灯笼成千上万的滞留在了村里,它的发展走上了一条与凤翔泥塑和华县皮影截然相反的路。”

产品单一门前冷落

自从2005年过后,“三兆花灯”逐渐走向越来越难卖的尴尬境地。2008年春节期间,一对直径30厘米的灯笼价格低到了15元都少人问津。可是在周围一些批发市场里,来自浙江、广东、河北、湖北的灯笼却卖得红红火火。手捧“金饭碗”的三兆村村民一时间不知道以后要靠什么吃饭。

20多年来,村民呼延雨泽靠着这门手艺维持生活,供孩子读书,日子过的平静而充实。但这两年花灯的滞销让他异常发愁。“我家去年做了8000多只传统圆灯笼,最后只卖出去了3000多只灯,连成本都没收回来。”为了做灯,他家光买钢丝、布料等原材料就投资了7万元。做灯的时候遇上钢材涨价,可卖灯笼的时候钢价又掉了。客户给不上价,原材料两头吃亏。这样下来一个灯笼还赚不到1元钱。加上大量南方的灯笼和电子灯笼涌进市场,人家不像他们是手工制作,用料也不如他们的好,同等规格的都比他们的灯笼小,但是南方灯笼售价便宜,花样多,大多数买灯的人一听人家价格便宜,连他的灯看都不看。

经历了市场惨败,三兆村人开始反思。经过仔细分析市场行情,他们查找出了三兆花灯在市场上被冷落的原因。一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一些村民曾走出家门去广东、江浙等地,边制作边销售,他们虽然带回了大把现钞,却也同时把工艺和技术留在了当地;二是制作花灯所需的丝绸等原材料都要外购,成本自然加大;三是花灯样式过于单一、陈旧,跟不上千变万化的时代潮流;四是花灯的设计、制作、销售仍是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缺乏统一的组织性,市场竞争力差;五是品牌保护意识薄弱,致使冒牌产品大行其市。

新式灯笼抢占市场

尽管这几年三兆村里很多做灯的人都赔了钱,可仍有村民赚了钱。村民陈胜安的妻子陈纯定,提起自家的灯笼开心地合不拢嘴。为什么在村里人都为灯笼发愁时,老陈家的生意却红火呢?陈胜安的妻子陈纯定乐呵呵地说:“因为工艺造型灯为我家带来了好运。”

陈胜安家的门楼上立着一匹活灵活现的“骏马”,这是他专门扎的大型工艺灯。每年春节期间西安小雁塔、长安区以及不少企业里的大型工艺灯都出自他家。就连情人节在西安东大街上的浪漫“心”型工艺灯也是他家做的。

做大型宫灯,非一两个人能完成,陈胜安身后有一个三家联合组建的制灯团队。儿子负责设计,陈胜安进购材料和跑销路,两个侄子负责搭架子,老伴和侄媳妇等女眷负责裱糊。三家联合经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工艺灯都是临时定做,工期很紧,干活的时候经常要通宵达旦。他们做的众多大型工艺灯中有一个卡通老虎灯,就是全家熬了三个通宵的杰作。

因为造型新颖、工艺出众,每逢过年期间陈胜安家的订单一直不断。“后来订货的客户太多,到农历年底,我们就不敢再接活了。”陈胜安的妻子陈纯定说,因为人手不够,场地太小,他们把很多上门的生意都推掉了。陈胜安家的灯笼生产场地是家里4分空地的院子,这在整个三兆村也算得上是“大院”了,但是活多的时候还是没地方搁,只能堆在门前的路上。

三兆村村委会副主任呼宝民告诉记者,为了让“三兆花灯”这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他们打算成立股份公司,借鉴南方公司先进的生产模式,分工协作,产、供、销各负其责。并且聘请专业技师到村里传授工艺技术、现场培训。通过市场调研,他们今后将侧重生产“异型彩灯,大型宫灯、喜庆灯、礼品灯、工艺灯、六角灯、八角灯、孔明灯、河灯”等灯笼品种,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自制小灯笼范文2

三兆村位于西安市南郊,村里1200户人家几乎家家户户做灯笼。三兆村做灯笼的历史已经有2000多年,从汉代时就有记载。改革开放以来,三兆村的灯笼制造业从小作坊走向了规模制造。逢年过节时,村里近三分之二的人家停下农活,制作灯笼。村里80%的收入来源都靠着那一个个小小的灯笼,“灯笼村”的灯笼成了所有三兆人发财致富的期望。“三兆村灯笼”也成了一个不可小觑的品牌。

然而2000年以后,“三兆花灯”却不知为何一直摆脱不了“卖得好赚得少”的尴尬处境。2003年春节期间,一对直径30厘米的灯笼价格低到了15元都少人问津。可是在周围一些批发市场里,来自浙江、广东、河北、湖北的灯笼却卖得红红火火。手捧“金饭碗”的三兆村村民一时间却不知道以后要靠什么吃饭。

经历了2003年的市场惨败,三兆村人终于开始惊醒。他们查找了三兆花灯在市场上被冷落的原因,一是早在90年代初,一些村民曾走出家门去两湖、江浙等地,边制作边销售,他们虽然带回了大把现钞,却也同时把工艺和技术留在了当地;二是制作花灯所需的丝绸等原材料都要外购,成本自然加大;三是花灯样式过于单一、陈旧,跟不上千变万化的时代潮流;四是花灯的设计、制作、销售仍是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缺乏统一的组织性,市场竞争力差;五是品牌保护意识薄弱,致使冒牌产品大行其市。

找到了原因,三兆人开始思考应对之道。村委会将村民组织起来,成立股份公司,辟出专门场地,把生产、经营分开,设立样品陈列展室和专业设计部门,在充分发挥自己所长的基础上,摹仿外地先进的生产模式,分工协作,产、供、销各负其责,重新让“三兆花灯”这块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三兆村的能工巧匠还作为友好使者到国外的友好城市进行表演,使三兆村的灯笼有机会走出国门,在国外打开销路。

自制小灯笼范文3

20xx中秋节手工灯笼花灯简单易学的制作方法:方形的兔子灯笼制作方法手工材料:打孔钳、彩色纸、毛根、绳子、剪刀、胶水、笔

把四张纸叠在一起,沿边打两排孔

两张纸的一边用毛根穿在一起

毛根的两端拧一个圈

把纸两两都穿好

打开就是一个长方体了

把纸叠在一起剪四个小兔子

把兔子叠在一起用打孔钳打眼睛和花纹

把兔子贴到四个面上

装饰了兔子的灯笼

四张长方形叠在一起剪成须状

把纸用粗笔杆上卷起来做灯笼穗(先不要涂胶水卷一圈,剩下的部分涂上胶水继续卷)

做好的灯笼穗

用打孔钳打孔

用绳子系到毛根圈上。

灯笼的上端也用绳子系好

灯笼完成了,漂亮吧

很有中秋节的气氛啦

20xx中秋节手工灯笼花灯简单易学的制作方法:手工灯笼的做法步骤1

步骤2

步骤3

步骤4

步骤5

步骤6

步骤7

20xx中秋节手工灯笼花灯简单易学的制作方法:中秋节花灯一个空铝罐、若干个酸奶杯子、尼龙绳、各种颜色的丝带、包装纸等,加上剪刀、胶水、透明胶纸、双面胶等工具,够了。根据这些材料,一个花灯的造型也在我脑子里初步形成。

铝罐可以用来做花灯的主体,酸奶杯呢,我决定把它们吊挂在主体周围,做成像风铃一样的造型。

开始制作花灯——

先在酸奶杯底部钻一个孔;

剪一截金色丝带,在丝带上每间隔一段距离粘一块双面胶。

这项工作可以让小蜜丁来完成,老实说,做花灯对个4岁孩子而言难度高了点,因此虽然说是亲子作业但小蜜丁也做不上什么活,除了粘双面胶,也只能鞍前马后地给我递一下剪刀胶水、拿这个拿那个、斟茶倒水而已。

丝带上粘好双面胶后,把它缠绕在酸奶杯上粘好;

用细铁丝缠在铝罐上,以透明胶纸固定;

然后将缠好丝带的酸奶杯逐个挷在铁丝上。小蜜丁确是一个好帮手,一直耐心地捧着罐子让我挷酸奶杯。

挷了两层酸奶杯,上下各5只。上层杯子的装饰变换了一下,而下层杯子我又加了一圈紫色的丝带,因为我觉得那款金色丝带颜色太淡,不够显眼。

罐子底部也吊上一个酸奶杯,用透明胶纸粘牢。

底部那个杯子里挷上几根尼龙绳,撕成细丝,做成丝穗。

花灯已基本做成,接下来就是整体装饰了——

用丝带扎个蝴蝶结粘在罐子顶上;将尼龙丝带撕成细条用透明胶纸在罐身上粘一圈,让其自然弯曲下垂;

将皱纹包装纸剪成小块,随意粘在罐身上,用以遮挡罐子上的文字;最后用丝带在罐子上下两头分别绕一圈,整个花灯就装饰完成了!

看看整体效果吧——

这个花灯做起来其实很简单,但工序还是比较繁琐的。而且白天小蜜丁要上幼儿园,我都是等到晚上吃过晚饭后才和小蜜丁一起做,所以花了几天时间才做完的。

明天幼儿园会把参赛的花灯评比出名次并颁发奖状,真希望我家的花灯能得奖啊!

20xx中秋节手工灯笼花灯简单易学的制作方法:手工纸灯笼的做法红灯笼是节日期间用的,做一个 红灯笼,祝儿童节快乐。

如图用刀切割卡纸。

如图折叠。

自制小灯笼范文4

张艺谋是个色彩大师,能够很好的利用色彩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其中《红高粱》、《英雄》以及《大红灯笼高高挂》都能体现出色彩对人物性格的表现。让这些小人物在色彩的衬托下显的特别的鲜明与耐人寻味,这就是第五代导演的风格。

  当女人被充当金钱的替代品时,则可说明女人的命运将会变的一无所有,导致悲惨命运的现成。影片《大红灯笼高高挂》在片头利用长镜头枯燥的打在颂莲的脸上, 她的表情则显得和单镜头一样单调,体现出颂莲会被金钱所交易和被金钱迷失双眼,同时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她的泪水淹没了未来也淹没了自己的自由,从此她将 放弃自己所守护的道路,去接受外界环境给予她的摧残……当颂莲进入陈家起,也就意味着她将卷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张艺谋利用平衡式构图,把颂莲灵魂与 “门”牢牢的联系在了一起,无形中喻示将会在这里度过她的余生,正如此,她的性格也随这一个灯笼,漫漫的在变化。 当红灯笼第一次出现在观众和颂莲的眼前,导演在暗示,暗示颂莲的命运将会和这个看起来不重要的道具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在一个大灯笼附近加上几个小红灯笼更 能突出,在一个从不谋面的老爷“黑暗”的控制下,这群女人无奈和软弱,也能体现人民在封建制度下的有话不赶说的感受。包括这个19岁的大学生颂莲,一个刚 被纳入的小妾,她的内心那种对打击封建制度的感觉大大的加深了。颂莲平时一身白衣出现在荧幕上,暗中表示颂莲想保留着自己内心中那一点纯洁与高雅,现实并 不像颂莲心中想象那样,陈俯一个古代封建制度的代表,延续着那些古板的规定和那些所谓的迷信(生男孩、娶小妾、点灯笼)张艺谋借红灯笼,来告诉当代人对封 建制度的愤怒以及同情。就在此刻颂莲以被封建制度迷失了眼睛,通过推镜头从被红灯笼灯光照射下的床帘,把那红色印在了她的脸上和全身,把颂莲物质欲望通过 老爷来获得以及把老爷占为己有。颂莲拿起红灯笼站在镜子前面,此刻她正如红灯笼中的蜡烛一样,正在燃烧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的青春,镜子一个虚拟的象征,把颂 莲变的越来越虚伪和一个为目标不断伤害别人的毒瘤。因此公然与各房太太们为敌。

   颂莲在这场勾心斗角的游戏中并不是占有很高的优势,一个初来乍到的人和一群老谋深算的人在一起时,颂莲显得很脆弱,被二太太骗了左一边右一边,颂莲天真的 认为二太太的笑是友好的是不用被提防的,可是她错了错在了自己的手中。诅咒娃娃接开了这个“不能说的秘密”,又在红灯笼的衬托下颂莲的内心更加的气愤了, 为以后的堕落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影片最后三太太在那个相同的庭院中唱了一首预示死亡的京剧。伴随着强烈的音乐节奏那个死人屋的真相也漫漫的浮出了水面,同时也暗中指示颂莲的悲惨命运的结 尾。日子还是一天天的过去了,仿佛昨天已是过眼云烟。老爷继续纳妾,二颂莲却在红灯笼的红光普照下,永远的堕落。

   张艺谋利用红灯笼照射下的红色,表现了一个小人物的内心巨大的变化,其效果已经远远的超过《红高粱》所营造的氛围。导演在这里不仅仅为我们呈现的这些,而跟大程度上可以引申为对一个封建制度的批判与讽刺。希望张导能带领他的颜色电影走的更远。

自制小灯笼范文5

讨论好环保灯笼,我们又来到小区外面观看元宵灯会,今天晚上的翠苑河边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到处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千姿百态的灯笼,而且每个灯笼都非常有创意,各种彩色的灯像天上的繁星一样,大放光彩。真是令人大饱眼福。

现场还有猜灯谜的活动,稀奇古怪的,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的活动都有。猜得我们绞尽脑汁。猜得我们不亦乐乎。诱人的糖葫芦……红的、黄的、绿的、五花八门、各种各样……真美!

今年的元宵节还多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节目,那就是皮影表演,惟妙惟肖的表演把大家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自制小灯笼范文6

关键词:《妻妾成群》;《大红灯笼高高挂》;意象;感情基调

      1989年,苏童延续对女性一贯熟稔的描写风格创作了小说《妻妾成群》。多年后,张艺谋将其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改编大体忠于原著,在一些细节的安排上却稍有不同,然而,正是这些细节上的不同,让电影和原著在封建女性在婚姻中的宿命表现方面显示出了不同的色彩。一是电影相对于小说在意象的安排上加强了与“灯笼”有关的一系列的“点灯--灭灯--封灯”、“捶脚”的程式,而弱化了原著中“井”的意象表现,;二是电影与原著对于主人公颂莲在近陈家之初与最后被卷入陈家妻妾争宠之中的前后表现对照的不同而显示出的整体情感基调的差异。

一、 意象差异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给观众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无疑是满院的大红色的灯笼,而在《妻妾成群》中,关于“灯笼”的描写只有一句:“十二月初七陈府门前挂起了灯笼,这天陈佐千过五十大寿”。张艺谋对于为何要在“大红灯笼”上大做文章这一问题曾解释说“我在把小说改编成电影时,加入了这些造型性的东西,是为了尽量使形象趋于视觉化。使影片有一种视觉冲击力”。电影与小说显然有着很大的不同,电影强调视觉与听觉上的审美感受,它是通过画面与声音来实现的。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灯笼”被衍化为一种主题,一种随情节变化的仪式,甚至是一种不可割离的内容,特别是“大红灯笼”的红色,不仅在色彩与构图中成为陈宅院落的阴冷之气的强烈对衬,起到相互强化的作用,而且其本身就是一种寓意的替代物。“红色”代表着一种感觉上的张力,与其说是几个女子在为了一个男人的争宠事件中占了上风的象征,还不如说是男权社会中男人欲望得以满足的象征。在电影中,陈家阴冷、封闭、森严的自然环境气氛衬托出封建家族的萧条与败落,然而与这种冷氛围极为不符的便是灯笼鲜艳的红色。在封建社会没落期,当外在的一切都显示出了苍白与无力时,男权社会的男性欲望(一是对于统治安排女人的欲望;一是生理上对于女性的欲望)却完整的保存着并且沿袭至今,红色异常的鲜艳,似乎暗示着欲望的异常旺盛。妇女毫无地位与自尊的封建男权社会,即使腐朽得快要走到了尽头,陈佐千却仍然不放过对于女性的控制与玩弄。红灯笼是陈家宅院里欢娱、恩宠、情爱、荣耀的象征,它代表着全部的“幸福”;反之,封灯则意味着凄清、黑暗、孤寂,象征着所有的不幸。于是陈家一代又一代女人便在这争“灯笼”的宿命中苍老、绝望。

      原著《妻妾成群》则将意象侧重于“井”。在小说中,藤架下那口阴冷、恐怖、神秘的“井” 多次出现,当颂莲弯腰朝井中看时,她“看见自己的脸在水中闪烁不定,听见自己的喘息声被吸入井中放大了,沉闷而微弱。”十九岁的颂莲从进入陈府一直到最后发疯,从表面上看都与这口神秘的古井有关。颂莲先后四次出现在井边,而对井中景象及颂莲幻觉的描写各不相同。将这四中种场景放在一起加以比较,可以发现它与颂莲所处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恐怖、压抑,是相对应的。作为一个女性,不得不由男人来决定自己的命运,而男人仅仅把自己当做满足自己欲望的玩物,而“自我”又到哪里去了呢?每个女性在进入陈家之初肯定都是想过要反抗的,然而为什么最后都乖戾地顺从了呢?因为“井”,这个曾经将一个又一个反抗的女性的生命吞噬,所以后来进入陈家的女性都会对“井”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与其被丢入井里,还不如苟且偷生。小说中“井”将女性框在所谓的制度与风俗的宿命中,代代太太顺“井”者生,逆“井”者亡。

二、感情基调的差异

      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从颂莲初进陈家时对面临的生活决绝的反抗到最后深入这种生活中争宠夺爱,张艺谋给我们呈现的是一个典型的北方女子的刚硬与好胜,从始至终,电影颂莲疯掉的结局带给观众的是一种悲壮之感,他所要表现得是在争取后而无能为力的悲壮宿命感;而《妻妾成群》里,苏童则着重突出一个拥有着典型的南方女子特性的颂莲——柔和、敏感与乖顺,颂莲最后的疯则给人一种凄美之感,突出了顺从却无法欺瞒自我的凄美宿命感。

      《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的颂莲,自始至终都在反抗。首先,颂莲走向陈家时与迎亲队伍“背道而驰”暗示主人公对这种婚姻的叛逆!而在拜见祖宗时只见管家下跪,而不见颂莲下跪,表明颂莲是个原有秩序的反叛者!但是随着大红灯笼映照下正式成为陈家的“四太太”,她的反叛就转向其反面,她从一种封建婚姻制度行动上的反叛者变成了这种制度的守护者。她假称怀孕,争风争宠,直至让管家打破家规送饭到房里,都是为了更有力地占据她在陈家地位,实际上即成为现有秩序更有力的维护者。这种表现充当的是现存制度的捍卫者。颂莲一旦进入这种封建家族的中心地带,她的反抗就会消失,代之以其他手段进行自我保护。从一开始对制度的反抗到最后成为这种制度的维护者,一开始颂莲如此之强的自觉意识到后来就完全磨灭了,不存在了,她被完全纳入到受点灯程式支配的“争权夺势”之中,她当初女大学生的知识分子背景在后来我们完全看不到了。为什么会有这种转变呢?因为制度,因为制度下面封建女性的宿命。颂莲在后来争宠中表现出来的狠劲与开始来陈家时反抗的独立人格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种对比越是鲜明,我们越是感到女性在这种制度下面的无奈。当颂莲自我意识到反抗封建婚姻无济于事了,当颂莲自己意识到只有争宠才能在这个地方有一寸存活的土地的那一刻,她就已经将自己完全给了封建婚姻制度,她在挣扎后还是选择认命。最初的反抗到最后的交付,颂莲悲剧性的一生便画上了句号。只是她不明白,为什么反抗制度是死路而维护制度也是死路,最后她发现自己根本就找不到出路,彻底的疯了。也许疯正是对于她悲壮的反抗的历程最好的结局。那不是一个适合反抗的女子生活的社会。

      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感情基调,最后却同样给我们呈现了封建制度下有着强烈宿命意识的女性悲惨的命运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