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地高考范例6篇

异地高考

异地高考范文1

听老詹这么一说,有人该打抱不平了,什么,不准高考?为什么人家父母来京工作已好些年头,已经为首都建设作出贡献,他的子女却不能享受北京孩子同等待遇,还非得回老家读高中,在当地加高考呢?这不把人团团圆圆一个家给活生生拆散了吗?孩子孤零零一人重回老家,这不给家长带来经济上的诸多负担和精神上的极大痛苦吗?这样做不是太不公平了吗?

是的朋友,您说得对。不允许异地高考,确实很不合理,很不公平。正因此,老詹加全国两会,看到有关呼吁放开异地高考的提案议案,总是深表同情,坚决支持。前些天曾到一家电视台录节目做嘉宾,谈的正是这个话题,老詹也是旗帜鲜明站在支持放开这一边,呼吁政府体恤民情,及早松绑。

詹老师哪,您可能不大了解情况。录节目前,与我同做嘉宾的北京某大学一教育专家告诉我,北京的实际情况,远不像人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别的甭说,单是上高中这口子一放开,北京就会招架不了!因为据统计,留在北京打算上高中的外地孩子,大约有7万人。这7万人要全留下来,北京起码得再建100所高中,一时半会儿,哪里做得到?

是的,这个情况,我不清楚。但是,对北京不放开异地高考的深层原因,我还是作过分析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有这么两条。其一,放开就会影响京城孩子读大学。过去,北京升学率常在80%以上,比外地高了许多,7万多学生加进来,大学还招那么多,录取率可不就拉下来了吗?其二,异地高考一放开,人人都往北京涌,潮水般的高考移民,肯定会给本来就人满为患的首都,带来更大压力。

异地高考范文2

高考是教育改革中最敏感的“神经”,也是改革进程中最大的“坚冰”。每年“两会”都有高考的话题,却往往被其他教育热点所淹没。不是高考改革不重要,恰因其太重要、太敏感、太艰难而被反复提及,以致人们产生了视听“疲劳”。今年“两会”,一份关于异地高考改革的“时间表”让高考改革陡然成为“两会”的热点。

生在北京,长在北京,在北京上小学、中学,临到考大学,却不得不回原籍参加高考,这是万千随迁子女所面临的尴尬状况。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就是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实行的高考户籍限制政策,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一问题持续“发酵”,并凸显了出来。

“两会”召开前夕,山东省在全国率先出台异地高考实施方案: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就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本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一石激起千层浪”,“两会”期间,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给出了时间表:异地高考改革实施方案将在10个月内出台。

就此,异地高考改革“破冰”进入倒计时。

改革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3月3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列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开幕式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关于异地高考问题,教育部正鼓励各地尽快推进,现在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了,用不了10个月就会出台相关政策。

针对已经出台的“山东方案”,袁贵仁表示,教育部酝酿中的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与山东出台的政策“思路上一致”。教育部鼓励各省市结合实际,尽快推出异地高考方案。针对外来务工比较多的省份,袁贵仁强调:“不论随迁子女多少,各省份都必须出台地方政策,给出解决方案。”

据了解,从去年1月起,教育部就在各省市展开方案调研、对接和征求意见的工作,现在已经到了最后一个时期。

在采访中,袁贵仁特别对“异地高考”进行了概念界定。他指出:“如今大家说的异地高考,其实是随迁子女就地高考政策。主要针对随父母跨省区读书的孩子,而在本省内流动的学生不存在这个问题。”

教育部关于异地高考实施方案“时间表”消息刚一,便引发了社会热议,也成为代表委员以及学者“两会”期间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事实上,异地高考问题的源头、改革的最大障碍都在于现有的高考政策。长期以来,我国实行高考户籍限制政策,即本地只接受户籍考生在当地参加高考,这样就导致广大非户籍考生只能回到原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但各省区的课程、考试都有较大差异,习惯了当地教材的学生回到原籍参加高考,加上高考前夕来回奔波,很难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面临两难抉择,多数城市新移民表示不会再返回原籍,因为相当一部分新移民的事业、家庭、不动产、交际圈均已扎根在迁入的城市,返回原籍面临着巨大的代价,有些孩子不得不走上出国留学的道路。

实际上,异地高考问题由来已久。随迁子女读书问题与城市化进程相伴而生,只是近年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异地高考问题才变得越发突出,以致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

据相关统计:当前全国有2.6亿流动人口,其背后是5800万留守儿童和2700万随迁子女。据北京市教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1年秋季开学,义务教育阶段有47.8万多随迁子女,在现有政策下,这些孩子只能以借考形式参加中考,不能报考北京市高中,不得在京参加高考。而由随迁子女读书问题引发的问题和矛盾乃至恶性事件不断掀起舆论风潮。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府教育顾问张放平表示,异地高考的问题非常复杂,从大的方面来讲,这是个公平的问题,如果说长期居住在一个城市,尽管户籍没有解决,为什么要另眼相待,不能够在当地参加高考,而要回老家高考?而且这种考试还是“国考”。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汤素兰认为,北京、上海等地名校集中,但这都是公共资源,不能只被当地居民独享。全国政协委员、西安翻译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韦苇直言:“孩子在哪读书就在哪高考,这是天经地义的一件事情,不应该拿户口来卡学生,不该把户口作为高考报名的防火墙。”

对于随迁子女的境遇,全国政协委员、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重华感慨地说:经济实力强的家庭可以把孩子送到国外就读,但家境一般,尤其是贫困家庭,只能望大学而兴叹。

亿万随迁子女家长翘首企盼高考能够打破户籍限制。改革的呼声首先来自民间。从2010年7月起,全国各地的随迁子女家长先后提议“取消中高考户籍限制”。他们为此发起《取消高考户籍限制呼吁书》签名活动,并向教育主管部门表达这种意愿。在他们看来,异地高考问题一日得不到解决,就会有数千万的孩子面临失去良好教育的机会。

对于民众的呼声,教育部积极回应。2011年3月10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两会”上首次表态正在调研随迁子女异地高考方案。2011年7月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袁振国,在教育部新闻会上透露了解决思路: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已经在城市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学习,那么他们就有权利在所在城市参加高考。

随着探讨的深入,异地高考问题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注。2011年8月总理表示:“要逐步健全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公共财政保障机制,由输入地政府负责;抓紧研究制订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输入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此后,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千帆等15位法律教育学者联名致信国务院总理,再次呼吁“废除高考户籍限制”。

在多方推动之下,“制定随迁子女升学考试办法”被列入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与此同时,山东、上海等省市也进行了异地高考的地方探索,并取得了一定进展。除了已经出台的“山东方案”,北京等省市也在研究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高考问题。

显见,教育部高考改革方案出台时间表,与其说是形势所迫,不如说是水到渠成。对于这样的改革新动向,许多代表委员以及专家学者给予了肯定,认为是“民意所向”。然而,肯定背后,则是诸多的担忧。方案尚未出台,但围绕方案的争论已经此起彼伏。

多重问题待解

方案尚未正式公布,有些问题已无法绕开,这些问题困扰异地高考、乃至中国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已久,正是改革迟迟打不开局面的关键所在。

3月4日上午11点,小组讨论结束,身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刚站起身就被众多记者拦截。在会场电梯门口,杜玉波被众记者整整“围困”1小时。谈及异地高考问题,杜玉波认为,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之所以难,就难在“既有要解决的问题,又有不能碰的问题。”

他承认,异地高考问题的主要矛盾集中在北京、上海、广东,其他省的问题都不是很大。“解决异地高考的问题,既要解决随迁子女的考试问题,又不能影响北京、上海当地考生的权益。”一旦放开了北京的高考户籍限制,可能引发在北京参加高考的考生增多,从而影响北京考生的利益,杜玉波表示,这样的问题会在制定招生计划时予以考虑。

事实上,异地高考问题因“户籍”而生,而问题的有效解决不可避免地要触碰到户籍制度改革,这就意味着异地高考改革不但涉及教育主管部门,更与各省市户籍制度政策相关。而触碰到了户籍制度改革,则无疑碰到了社会改革中更坚硬的一堵墙。

对此,张千帆也坦言:异地高考改革最大阻力在于地方保护主义,尤其是京沪等教育发达省市的居民以及对决定招生和考试政策有影响的地方官员。毕竟开放户籍限制将增加地方考生的数量和竞争压力,如果按照当地标准录取还将占用各大学对当地分配的招生指标。可以想见,北上广等在这个问题上矛盾最突出,实现异地高考阻力也会最大。

事实上,美好的愿望在实施过程中已经遭遇到了现实的狙击。据媒体报道:去年7月,湖北省曾出台《湖北省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户口在外省、但在湖北省内高中就读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只要高中三年学籍注册在湖北,均可在湖北省内学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将从2009年秋季入学、2012年毕业的高中毕业生开始实行。”可是,当年湖北省有关2012年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报名的通知,报名条件仍为“具有湖北省常住户口的中国公民”。

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大学副校长邵峰晶认为,取消户籍政策势在必行,但却有很大的阻碍,“各地资源不均衡,取消户籍的政策若真正实施,肯定会牺牲一些地区考生的利益。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玉凤直言:“小城市放开,也没多少人去,但北京、上海如果放开就会乱套。”在她看来,北京高中教育资源是按照现有的规模配套的,现在放开,北京市承受不了,因此北京市异地高考的门槛肯定要高。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财政经济学院院长伍中信认为,开展异地高考总体上有利于教育公平,但也会产生一些难以操作的问题。北京、上海等地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不如中部一些省份,但不能因此说京、沪生源考生的总体综合素质要差一些。异地高考会驱动中部地区的“中等生”成为西部地区的高考移民,然后摇身一变,再以“优等生”的分数考上京沪名校。

高考改革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在现有招生制度框架下,各地方、各群体都已划定了利益区块,教育作为民生之基,各方势必会极力守护各自的利益。因此,异地高考改革,表面看是解决随迁子女高考问题,实际上是对现有高考利益格局的重新划分。“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这一点上,哪一方都是不会轻易让步的。

即便单从教育层面――高考招生制度改革看,异地高考改革也并非那么简单。高考改革是一盘棋,而异地高考只是其中的一枚棋子。异地高考改革的通盘解决难以脱离高考改革的大局。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海洋大学校长吴德星认为,高考是一个系统性的东西,所以改革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有很多配套的东西跟进。

实际上,作为焦点,教育改革的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据《中国青年报》报道,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教育部一直在进行高考改革方案的拟订。2010年年底,国家教改领导小组办公室委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对高考改革方案进行调研,在16个专题中,包括“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办法”。也就是说,高考改革方案包括考试、评价、招生等多方面内容,非户籍考生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只是其中一部分。

据参加过教育部组织的相关专题调研的一位教育界人士透露,这一部分已经讨论过多次,几次成文,多次修改,是讨论最深入、情况最复杂、耗时最长的一部分内容。民间的一些建议并不是没有可取之处,只是家长从自身情况考虑,有些简单,因为实际上它涉及了各个地方的社会管理、教育投入、土地征用等方方面面的问题。地方政府担心的是,一旦放开高考政策,会给当地带来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并造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其中以北京、上海、广州等资源集中城市最为突出。

除了户籍“坚冰“以及高考改革的复杂性,具体到异地高考改革,自身也存在一时难以克服的难题。袁贵仁表示门槛设置应该考量下列因素:流动人口在输入地的居住时间长短、纳税情况以及随迁子女在输入地的教育完整性。但实际上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问题,引发一些争议。

有京籍家长在网上建议允许外地户籍学生在京参加高考的条件为:学生有北京从小学到高中的完整学籍证明;父母必须有10年以上的北京工龄,包括社保和工资纳税证明,不能补缴;住所证明:房产证或者10年以上租房证明(有街道+6人以上本地邻居证明+信件邮戳证明);独生子女证。

对此,有京籍家长发问:“什么是父母有‘工作’,谁来界定?连续纳税、固定住房,这些由哪个部门来审核,会不会将来又催生一个办各种手续的黑色链条?”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认为,这些京籍家长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这也是管理部门需要考虑的问题。关键是要尽快出台政策,否则永远迈不出第一步。

政策如何稳中求进

针对异地高考改革中的种种障碍,有学者认为,这恰恰反映出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背后矛盾的盘根错节,尽管艰难,但异地高考改革事关教育公平,是大势所趋,必须知难而上,没有退路可言。

对此,杜玉波在政协小组会议上发言表示,教育改革需要考虑不同群众的诉求,必须有利于促进教育工作,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现在都想改革,谁都希望要改,改革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错误,但不改革那是大错误。”

杜玉波强调:改革不能说谁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很多人走弯路,吃了不少苦头。搞改革既不能按兵不动,也不能操之过急,需要稳中求进。改革要走小步,看准了再迈大步。

如何稳中求进?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合浦县廉州中学副校长周怀慷认为,异地高考应该以学生的利益为出发点,站在实现教育公平和教育长远发展的角度,才能坚定异地高考改革的决心。

异地高考的根本矛盾,在于高校的招生资源分配不均。这是历史遗留问题,短时间内难以打破。然而,异地高考改革,既要为随迁子女提供高考机会,又不能触碰京沪等教育发达省份考生的利益,从静态利益再分配角度看,这是“无解”的难题。然而,如果从动态发展角度看,以“时间换空间”,则存在实现的可能。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呈现这样的态势:一方面,4%教育经费目标实现,教育投入不断加大,教育资源会不断增加。另一方面,适龄入学人口呈下降趋势,并会逐渐趋于稳定。一上一下、一加一减,历史遗留下来的教育不均衡缺口将会逐渐缩小。

异地高考问题说到底是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引起的,在这种条件下,上大学、尤其是上好大学依然是少数人的梦想。加之历史原因,高等教育资源在地域分布上严重不平衡,在现有高考录取与户籍挂钩的框架下,才使得异地高考问题凸显出来。因此,有学者认为,要解决异地高考问题,从根本上要依靠增加教育资源。异地高考应针对“改革增量”做文章。异地高考改革,可由教育部在不核减流出地招生指标的基础上,按照不低于或者略低于流入地的录取比例,单独核定异地高考考生的招生指标,所需增量指标从国家增量中统一解决。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外经贸大学副校长顾也力就认为专门出台异地高考解决方案,是“治标不治本”, 应立足于增加高等教育资源,“僧多粥少”的局面下,就会导致诸多不公平现象。从长远看,另一个根本性的办法还在于大学真正能够做到自主招生。

除了增加教育资源,还要立足于教育资源的合理调配,将增加的教育资源用好,用到“刀刃”上。北京、上海等地区的“蛋糕”尽量不动或者少动,又能够惠及西部欠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以及随迁子女,增加这些地区和群体的高考指标名额,以避免发展过程中出现更多的不公平。

据杜玉波介绍,今年招生之前,将出台针对贫困地区考生的招生倾斜计划,首先是保障680个贫困县,促进教育公平,“保证山区孩子能走出来”。

周怀慷指出,教育资源应该保证在同一个区域基本均衡,差异是相对的。他认为,相对合理的差异更能促使教育发展,教育资源的差距应该是一步步缩小,想一下子抹平差距是不现实的,而各地也应该发展出自己的办学特色。

除了规模和结构上的调整,高考制度的改革还依赖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有序推进。对于这样一项大工程,涉及各个地方,需要中央做顶层制度设计,协调好各方利益。教育问题在教育之外,异地高考也不例外。对此,全国人大代表、临沂市第一实验小学副校长张淑琴表示:一次性全部放开户籍限制不太容易实现,但可以在教育资源还未平衡的情况下,逐步放开户籍限制。

具体到异地高考改革方案,代表委员以及专家学者也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中央教科所研究员储朝晖认为,一旦取消户籍限制,高考人口向大城市和录取分数线低的地区大量迁移的现象将会发生。所以,解决随迁子女异地高考的方案,可分为大方案和小方案。

储朝晖解释,大方案就是要在高考机会存在不平等的城乡、不同地区间缩小差距,在全国范围内提高高考面上的公平程度;小方案,则是要考虑到城市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客观需求,为这些人的子女在就读地高考提供切实的方便。对于这个小方案的决策,从现有的行政体系实际情况看,不应是全国一刀切,而应该在全国性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由各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订方案。

张千帆表示,随迁子女高考完全不涉及什么技术问题,它主要是全国高考试题不统一带来的困扰。异地高考的顽症纯粹是不合理的招生与考试制度造成的,应尽快恢复全国统一考试,从根本上解决随迁子女高考的困惑。全国统一考试一旦恢复,随迁子女高考问题立即自动消失。高考搞分省命题,最后的结果就是为地方歧视开道。

主张恢复全国统考的代表委员不在少数。陈重华认为,在打破户籍樊篱的“过渡”阶段,可考虑恢复全国统考,这样可以实现考生自主在其学习生活的地区读书、回户籍地参加高考。

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市政协常委沈丽荣则建议增加招生考试的次数,消除一考定终身。沈丽荣认为,可以增加一次高考的机会,比如分别在4月初和6月初举行两次考试,把两次考试成绩之和或者平均值,作为最后的高考成绩。

对于有可能加剧的“高考移民”问题,袁贵仁对异地高考的概念界定,实际上将“高考移民”摒除在了异地高考范畴之外,也为异地高考改革划定了条件。异地高考也不意味着完全开放,而是存在“准入条件”:一方面要考虑城市的承载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长满足在当地工作等条件。

但在具体实行过程中,许多代表委员还是表示了担忧。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北流市教育局副局长王幼薇认为,难免有人会钻空子,还要看实际执行中怎么来规避这类问题,需要科学的设计和可行性的操作。

为避免短期内由于拥入大量外地考生而导致当地教育资源不足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金兰英还设想了一些具体限制措施。“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内设置一定限制条件,比如,父母必须提供1年以上纳税证明,在当地买了房子或者在当地居住了5年以上等等。”

据杜玉波介绍:异地高考相关文件正在上报国务院办公厅的报批过程中。有了文件,各省就有依据了。至于实施的时间,杜玉波说,原则上年内各省都要根据文件的标准再因地制宜地提个办法出来,最后的时间限制会有一个统一要求,最快在明年高考时就能解决。

链接

异地高考的“地方”与“民间”探索

山东:在全国率先出台改革方案

2012年2月29日,山东省在全国率先推出了凡在该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可就地参加高考的新政,异地高考就此从山东省“破冰”。《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中明确:从2014年起,只要高中全在山东省就读,外省考生也可在山东参加高考并参加录取。消息一出立即引起议论无数,其中大部分都是拍手赞同。然而,在许多学者看来,推出这项政策有着更为“便利”的原因:山东历年高考门槛较高,其高考分数线在全国不是最高的也肯定在前几名,所以有意愿在山东参加高考的外省籍考生肯定不会很多,这使工作便于开展。

上海:异地高考“有限”开放

事实上,上海在异地高考问题上也已经迈出了脚步。2012年,有10类非上海户籍考生可以在上海市参加全国高考,两年前只有8类人可以参加,6年前这个数字是6类。这10类非沪籍考生主要包括了持引进类人才居住证人才的子女,市外在沪工作人员的子女,在沪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的子女,支内支边知青的子女等。其中,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子女和上海市教委批准的其他特殊情况考生两类,是去年新增加的。不过,也有学者指出,上海市降低非沪籍考生的报名门槛,主要受惠群体还是高端人才的子女,而普通务工人员,尤其是农民工的子女,仍被排斥在外。

民间方案:以学籍和父母常住地认定

异地高考范文3

背景: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

我国幅员辽阔,但各地区经济发展状态却不一样,那些拥有较便利交通、良好地理位置和较大投入的城市较快地发展起来。这些地区经济形态多样,拥有较多的工作岗位和就业机会,于是其他地区的人员开始大量流入,成为该城市的建设者和居住者。由于我国实行户籍管理制度,迁入人员的子女较难以获得在迁入城市受教育的机会,即使获得,也面临着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的问题。

在恢复高考后一段期间,全国高考实行统一命题、分省录取,但近些年来,采用全国统一命题的省(区、市)越来越少,大多数省(区、市)自主命题。这就导致随迁子女的高考难题,如果留在父母身边求学,但高考时必须回户籍所在地报名、高考,很可能由于两地采用的试卷不同、复习进度不同而导致发挥失常;如果回到户籍所在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又必须与父母分隔两地。

于是,如何解决随迁子女的受教育和高考问题成为社会,特别是随迁人员的关注焦点。从2009年的两会开始,就有人大代表提出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就地高考问题。对此类问题的关注与探索,近几年并不乏相关声音,但一直较少提出相关的具体意见和建议。

其实,并不是所有随迁子女完全不能在学籍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某些地区针对达到一定条件的随迁子女,允许就地报名并参考。如上海允许几类非上海户籍有学籍的考生就地报名、参考,包括持引进人才类居住证人员的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现属或原属上海市常住户籍的子女,经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等部门认定的市外在沪工作人员的子女,梅山、大屯、鲁矿三地上海后方基地单位职工子女,拥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证》或《外侨居留证》的外国侨民、父母双方或一方是在沪高校、科研机构博士后流动站在站人员子女,上海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即国家和上海市的“”)子女等。但由于这些条件门槛过高,惠及考生面还较为狭窄,大部分随迁子女仍无法获得就地报名、参考的机会。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公安部的《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原则上要求有关省(区、市)随迁子女升学考试的方案应在2012年年底前出台。该通知后,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再一次引起了热议。

现状:争论中出台

从《关于做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工作意见》的通知后,山东省第一个“异地高考”方案,根据《山东省普通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意见》,从2014年起,凡在山东省高中段有完整学习经历的非户籍考生均可在山东省就地(所就学的高中段学校所在地)报名参加高考,并与山东省考生享受同等的录取政策。随后,黑龙江、江西、安徽等地相关政策陆续出台。这些省份制定的“异地高考”门槛并不高,有的省甚至只需要高中阶段具有一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即可参考。但率先出台政策的省份并不是流入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反而是高考生源多、录取压力大的“高考大省”。让大多数迁入家庭翘首盼望的北京、上海、广东等流入人口较多地区的政策更是受到社会的关注。

2012年8月31日,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相关文件后,各种媒体通过访问教育学者,了解他们对“异地高考”的态度和观点,并寻访了一些随迁子女,了解他们的心声。此后一段期间,媒体对“异地高考”持续关注,包括跟踪各省(区、市)异地高考方案的制定与出台等。在北上厂等地相关政策未出台前,关于这些地区“异地高考”政策如何制定的讨论不绝于耳。在越来越多人加入的论战中,“阿庆”“占海特”成为反对与支持方的代表,被推向前台。

阿庆是一名北京人,因关注高考并撰写相关文章而成为知名博主。2012年10月,阿庆与部分北京家长前往北京市教委表达反对“异地高考”的观点,其后又撰写了为何自己反对“异地高考”的文章,并接受了媒体的采访。阿庆表示,目前北京本地生源比例越来越低,北京各大高校,特别是如北大、清华在京招生人数呈递减趋势,而随着迁入人员的增长,北京的义务教育、城市环境、城市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所以北京的“异地高考”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合理探索的基础上逐步进行。阿庆同时还提出她的建议,应该建立一定的准入标准再实施“异地高考”。

说起来,才15岁、正读初三的占海特距离高考还远。但基于其没有上海户籍而可能无法在上海参加中考,也就无法获得高中学籍进而影响参加高考的担忧,她辍学在家,一边自学,一边期待“异地高考”方案的出台。真正让占海特成为“异地高考”支持者走到公众面前是一条微博。2012年10月21日,占海特在个人实名认证微博上发出了“约辩”邀请,“京沪非户籍家长到教育部门上访,要求开放随迁子女就地高考,屡遭户籍居民包括年轻未婚居民阻挠……为了正义和真理,本姑娘邀请京沪户籍人士于10月25日在大沽路100号上海教委辩论,欢迎报名参加。”约辨微博,把作为随迁子女代表的占海特推上了风口浪尖,支持者赞叹她的勇气,反对者质疑其行为“作秀”。

前不久,北京、上海、广东等20多个省(区、市)已经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详见文后链接),实施时间大多从2013年开始,也有部分省份从2014年开始。在各地的政策中,有的是“过渡方案”,有的则为“暂行”,还有的称之为“试行”方案。各种方案中,要求考生拥有高中阶段学籍和三年学习经历是基本条件(某些省放宽至两年或一年),其他附加条件包括考生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当地有合法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其中条件较严格的仍是北、上、广地区,除了学籍、居住地等要求外,北京、广东仅允许参加高职考试,上海的积分制门槛较高,有评论称:“北京仅上交了一张‘异地高职’的答卷,简直不可思议”。让考生及家长翘首盼来的“异地方案”,并没有解决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反而陷入更多的争议之中。

声音:支持与反对并存

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相关文件后,某门户网站即时进行了一项民意调查,将所有接受调查的意见通过随机抽取200份进行归纳、分析得出:支持“异地高考”者占46%,反对者占29%。但在北京和上海等城市讨论贴中,本地市民反对异地高考的比例均超过95%。

综观对“异地高考”持不同态度的人来看,支持者将其认为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在该地区参考的考生进入较优质大学的机会要比其他地方多。以北大、清华为例,2012年山东省共有高考考生50万人,北大、清华在该省招生计划分别为54人和81人,山东考生考取北大的几率为0.0108%,考取清华的几率为0.016%;而北京当年的高考生总数为7.3万人,北京考生考取北大的几率为0.33%,是山东考生的30多倍;考取清华的比例则为0.26%,是山东考生的近20倍。另有统计,20多年来,清华、北大在湖北每校每年招生人数不足百人,在北京每校每年招生不低于500人。

反对者则担心“异地高考”无条件开放会让城市承载的压力越来越大,也会让人员输出省份的教育环境受到破坏。在准入条件不严苛的情况下,大多数家庭从教育和子女的未来方面考虑,会选择让孩子进入城市接受高考前教育。随着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的基础教育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城市原本拥有的基础教育资源无法满足更多的学生。另外,实行异地高考政策后,为了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有一部分怀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原本并不在教育资源更好的城市就业,为了孩子也要挤进去。当越来越多的人都涌入教育资源更丰富的城市后,该城市如果无法提供与之匹配的基础教育,可能将会产生越来越高的择校费、建校费等。当劳务流入的城市无法承受不断流入人口的教育压力的同时,劳务输出地呢?由于生源逐年减少,也许会出现合并几个相临地区的教育资源,统一办学。对于这些地方的学生来说,则有可能要到更远的地方求学。

如果是设定较高条件限制“异地高考”的人数呢?之前,教育部长在回答媒体问答的时候提出了“异地高考”的三个条件,其中有住房、有稳定工作、有保险等条件要求激起了更大的争议,许多人担心设定过高的标准会把最急需解决求学问题的群体排斥在外,那么“异地高考”只能惠及少数人,背离了推行的初衷。

未来:任重而道远

在黑龙江、安徽等地公布“异地高考”方案后,人民日报发文《异地高考绕不开难啃的“硬骨头”》。此文认为,作为人口流入较大的地区,京沪粤“异地高考”能否破冰,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异地高考政策能否真正落实。待备受关注的北、上、广地区的方案出台后,其高标准和对普通高考的限制又让部分怀以期待的人感受到“异地高考”政策推行的困难。

的确,现实决定了“异地高考”不可能如某些考生和家长期盼那样,一次性解决当下所有的问题。其全面推行,还要考虑到在保障随迁子女的权利的同时,又能杜绝“高考移民”的现象。同时,“异地高考”并不仅仅涉及高考这一环节,还涉及到录取环节,如何解决考后的录取问题,也是“异地高考”政策制定者需考虑的问题。

随着大多数省份“异地高考”的出台,关于“异地高考”的讨论热度逐渐降低,已经退出各大教育类网站的头条位置。虽然当下出台的政策还只能覆盖部分群体,但这一趋势能让无数的随迁考生看到希望。也许,破冰之后,即是暖春。

北京:2013年开始分步实施。

具体办法:需要五证,2013年起,有居住证明及稳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社保满3年,子女有学籍且已连读初中3年,可参加中职考试录取;2014年起,有居住证明及稳定住所,稳定职业及社保满6年,子女有学籍且连读高中3年,可参加高职考试录取,毕业后可参加升本考试录取。

上海:2013年开始分步实施。

具体办法:进城务工人员符合上海市进城务工人员管理制度规定的基本要求并达到一定积分的,随迁子女可在沪接受相应义务教育后参加升学考试。

广东:2013年开始分步实施。

具体办法:具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并连续3年以上持有广东省居住证、按国家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累计3年以上的进城务工人员,其随迁子女具有广东省中职学校3年完整学籍的,可报名参加高等职业学院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招生考试,并可与户籍考生同等录取。

重庆:2013年开始实施。

具体办法:一是具备在重庆高中阶段三年连续完整的学籍并就读;二是普通高中学生家长(父亲或母亲)还应在重庆有合法稳定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中职学生家长不作条件限制。

黑龙江:2013年开始实施。

具体办法:拥有黑龙江省高中学籍并在黑龙江连续就读三年以上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只要其父母在黑龙江省有合法职业和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便可在黑龙江就地高考。随迁子女报名可携带父母工作和住所证明到学籍所在地的市、县招考办报名。

河北:2013年开始实施。

具体办法:符合河北省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条件,且在父母经常居住地接受高中段教育,至毕业时具有两年(含)以上连续就学记录和学籍(不含高中毕业后复读时间)。

湖南:2013年开始实施。

具体办法:自高中一年级起(含高一的第二学期)在流入地普通高中学校就读,取得就读学校学籍,并参加了湖南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应、往届毕业生,可凭学籍证明和其父母居住证在湖南报名参加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

安徽:2013年开始实施。

具体办法:高中阶段完整学籍,享受同等录取政策。

吉林:2013年开始实施。

具体办法:进城务工人员在吉林省有合法职业、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并参加社会保险3年以上,其随迁子女在吉林省普通高中阶段有完整学习经历。

浙江:2013年开始实施。

具体办法:外省籍学生只要有浙江学籍,并在浙江连续读完三年高中,就可在浙高考。

湖北:2013年开始实施。

具体办法:(一)随迁子女考生具有湖北省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籍,并在湖北省完成三年的高中阶段教育学习;(二)随迁子女考生的父(母)或法定监护人有合法稳定职业、在现居住地有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

贵州:2014年开始实施。

具体办法:外来人员随迁子女取得贵州省初中毕业证书,高中阶段在贵州省连续就读三年,有贵州省高中阶段三年完整学籍,考生高考报名前,其父亲(或母亲)在贵州省居住,有合法稳定住所、合法稳定职业,持有贵州省居住证(或暂住证)和在贵州省连续缴纳社会保险三年以上(含三年),可在贵州省参加高考。

江西:2014年开始实施。

具体办法:在高中阶段具有一年以上学习经历并取得学籍的考生,可凭第二代居民身份证到学籍地(或居住地)县(区)招考办报名参加高考。

异地高考范文4

但《财经》记者从多个渠道获得的消息显示,尚未公布的异地高考方案仍然是雷声大雨点小,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文件。

7月5日,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透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就读地参加高考的政策已经获得国务院批准,并将适时公布。

日前,教育部又公布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专门以一个章节论述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问题,提出:“切实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推动各地制定非户籍常住人口在流入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省内流动人口就地参加高考升学以及省外常住非户籍人口在居住地参加高考升学的办法”。

这些不断释放出的信息燃起了众多外地考生和家长的希望。

而《财经》记者了解到,异地高考方案目前只是原则上要求各地“必须放开”,具体如何放开,由各地根据自己的资源承载能力等因素自主设置条件。

“这相当于把大门打开了,但里边还会有很多小门,小门的门槛怎么设,地方说了算。”一位接近教育部的人士说。

设立门槛

这份至今未露真容的文件,由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公安部、人社部共同研究制定。

知情人士称,早在4月份时,教育部就将方案报给国务院并获得批准,本应于上半年公布。但是决策者认为,面临高考时马上公布,相关政策不但在今年高考来不及施行,反而会引起较大争议,故而推迟到下半年。

“文件很短,只有几百字,并没有实质性内容。”上述接近教育部的人士说,文件只是原则性地要求各地放开异地高考。

目前,各地具体的方案尚未成形,而上海可能会先行。

可以确定的是,2013年高考将会适用新方案,这位人士表示:“舆论压力已经难以承受。各种形式的上访每天都在发生。”

《财经》记者了解到,最受关注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外来人口集中的城市,在决策思路上颇为一致,即设置较高的门槛,“先放开一个小口子”。

5月,上海教委主任薛明扬公开表示,随迁子女有限定,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前提必须家长是进城务工人员,所以必须要考虑有固定的工作岗位,对这个城市有很大的贡献,交纳了社会保险这一类的。”薜明扬说。

在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看来,放行异地高考最可能的路径,就是与各地的户籍制度改革相挂钩。事实上,上海已经有所尝试。

今年的秋季高考,上海将非户籍人口在沪报考对象扩大到了人才类居住证的范围。凡持有效期一年以上引进人才类《居住证》A证(国内引进人才)和B证(国外引进人才),且居住证至2012年6月7日仍在有效期内的家长,其子女在沪读完高中并毕业后,可就地参加高考。

根据上海市的政策,符合人才类《居住证》申请条件者,为具有本科以上学历或者特殊才能的国内外人员,并以不改变其户籍或者国籍的形式来上海市工作或者创业为前提条件。

到2011年9月,上海共有37万人办理了人才类《居住证》,不到上海常住外来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同期,常住上海的外地人口多达897.7万人。

自2011年9月后,上海市将申办人才类《居住证》条件放宽到了专科,但申请者仍必须符合上海市紧缺急需专业类别目录要求,主要包括在沪金融要素市场、贸易重点机构、航运重点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点领域里紧缺的人才。

此外,还有42类“高技能人才”不受学历限制,在与实际用工的用人单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后,即可申办人才类《居住证》。

与庞大的外来人口相比,符合以上要求者仍然是极少数。

熊丙奇认为,异地高考方案出台后,上海仍然会遵遁“适当解决,但对当地不会造成太大冲击”的原则,放宽尺度不会比现行政策更大。

北京市教委一位内部人士也透露,北京市的方案也可能采取工作居住证加学籍年限为门槛。

1999年,北京市实行“工作居住证”制度,俗称北京“绿卡”。持有绿卡者,子女在幼儿园至中学阶段入学,可享受北京市民待遇。

2003年6月,北京市出台《关于实施北京市工作居住证制度若干意见》,明确规定:持《工作居住证》满三年,经聘用单位考核推荐,并符合年度人才开发目录要求的,可申请办理人才引进手续。

但此后,具体考核标准迟迟未出台,“三年之约”至今并未兑现,持有“绿卡”者子女亦无法参加高考。

此次,“绿卡”族子女有望先成为北京异地高考新政的受益者。至于考生学籍限制,上述北京教委内部人士说:“起码应该高中阶段都在北京就读,并且获得毕业资格。”

此前,有教育界人士还提出了另一种方案,即考生可以在就读地高考,回原户籍所在地参加录取。但在上述人士看来,这种方案并不可行,“北京高考是自主命题,且各省市的录取分数线也不一样,在北京考了390分就可以上三本,如果在山东的话,这个分数哪类高校都上不了,所以回原籍地录取根本无法操作。”

此外,还有第三种思路,就是“在学生报考学校的类别上做文章”,即先放开非本地户籍考生报考高职高专这类非本科院校,再进一步扩大到三本、二本等非重点院校。

因为高考升学率的逐年提升,高职高专在招生中已出现生源困境,而这类职业教育人才在市场上却面临短缺态势,因此从放开高职高专招生入手,是一种现实的选择。

《财经》记者了解到,这也是教育部考虑的一种可能性,而且已有地方展开尝试。今年4月,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就提出,“探索省内高职高专院校接受外省户籍考生的入学申请。”

破除计划录取

当然,高职高专的放开与普通高校的放开,其意义不可同日而语。

其实像北京上海广州之类城市,只要决心放开异地高考,财力不是问题。阻力之一在于当地市民的反对,他们担心外地人挤占了本地的优质教育资源。此前,便有北京市民激烈反对放开异地高考,且在反对信中称,此举将使北京本地考生在竞争中处于劣势。

目前,中国高校招生实行指标控制,教育部与国家发改委制定总招生指标,再分配到各部属院校,最后由高校在各个省市进行分配。

在招生指标确定的情况下,如果允许非本地户籍考生被允许在当地参加考试和录取,必然导致户籍考生的录取率下降。

“教育部门是愿意放开异地高考的,但本地市民反对的意见很大。”上述接近教育部的人士说。

为此,教育部一度设想,给北京、上海这些城市额外增加招生指标,以消除阻力。

但这会引发新的问题,“给北京增加了,其他省份必然也要求增加。”

而且,近年来,重点高校生源本地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已引发诸多诟病。再额外增加指标,更会引起教育不公平的争议。

另一层阻力则来自于特大城市的人口调控压力,尤以北京、上海为甚。

北京市人口增长的速度远超规划,2009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即提出“逐步实施人口调控目标责任制”。

2011年,北京市开始通过住房限购、清理地下室、淘汰小商业等多种手段,试图控制人口。北京市教委内部人士透露,在今年7月,中央高层再次表示对北京人口形势的担忧。

北京、上海集中了优质教育资源,当地政府认为全面放开异地高考,势必造成新的大规模高考移民。

上海教委主任薛明扬就明确表示,如果父母在城市里没有固定的工作,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的孩子也可以在流入地参加高考,“实话实说,那将一发不可收拾的”。这实际上已经把农民工子女排除在了放开范围之外。

因此,综合来看,短期内异地高考方案实质效果并不乐观。

在教育界的改革人士看来,从根本上打破异地高考僵局,在考试制度上小修小补无济于事,不如下决心改革现行的高考录取制度。

首先要破除的就是现行的计划录取方式,改由高校自主招生,且允许每个考生可同时申请多所院校,实现双向选择。

“学生就可以用脚投票,迫使高校提高办学质量,以及保障招生过程中的公正性。”熊丙奇说。

异地高考范文5

1、要看当事人(孩子)的就读地,是否开通了异地高考政策;

2、如果所就读的省份或城市已经开通异地高考政策的,要看当事人及家长是否符合异地高考政策的要求;

3、如果以上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就可以异地参加高考;

4、当事人及父母可以咨询就读地的教育部门,以对方的答复为准。

已经开通异地高考政策的省份:

异地高考范文6

>> 从“异地高考”看教育公平 异地高考:教育公平的破冰之举 教育公平视野下的异地高考新政思考 异地高考 迈开教育公平新一步 异地高考:恢复公平之路 从现实出发论高等教育公平 高考总分“绑架”教育公平 “高考移民挑战教育公平” “高考移民”与教育公平 盲人高考关乎教育公平 “高考配额”与教育公平 异地中考与教育公平 课程改革与教育公平 以改革扩大教育公平 出发,抵达迈阿密 在出发前抵达 如若出发,终会抵达 让教育向快乐和公平出发 异地高考――促进公平还是激化不公 骨肉分离为高考,十万异地考生呼吁公平教育权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8-30.

[2]郑兴.教育公平视角下异地高考制度改革的思路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6).

[3]查馨.异地高考呼之欲出,几多梦想能够成真?[EB/OL].http://.cn/jyrc/jygz/t20120720_896129_2.htm,2012-07-20.

[4]谢宝富.“异地高考”政策深层问题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13(3).

[5]陈立鹏,郭晶.我国现行异地高考政策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4).

[6]肖军飞.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异地高考SWOT分析及政策设想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32).

[7]李慧,杨颖秀.如何破解异地高考政策难题[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2).

[8]媒体称异地高考新政策可能为原则性要求[EB/OL].http:///xwzx/gnsz/gdxw/201207/20/t20120720_23510473.shtm,2012-07-20.

上一篇精美散文

下一篇花卉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