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诗范例6篇

关于春节的诗

关于春节的诗范文1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____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____高适《除夜作》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____王安石《元日》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____薛道衡《人日思归》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____陆游《除夜雪》

十年旧梦无寻处,几度新春不在家。____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____戴复古《除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____苏轼《守岁》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____文天祥《除夜》

关于春节的诗范文2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能在阅读不同类型的文本时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

2.学会分析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学习结合动作来描写人物神态的方法。

3.掌握说明文的逻辑特点,学习用有条理的表达方式表明自己的想法。

4.利用教材中形象的插图帮助学生感受诗歌描写的春景,朗读并背诵古诗《春日》。

【教学重点】

能根据不同类型的文本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教学难点】

分析段落细节,并学会根据不同的文本或不同的写作目的进行仿写。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带领学生梳理、回顾本单元学习的三篇课文,激发学生思考:你们从这篇文章中学到了什么?哪篇文章中的哪些细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1:在学习《竹节人》这篇课文的时候,有几个阅读任务是要找到与这个任务相关的段落去进行分析体会的。

生2:《竹节人》中,“我”和小伙伴们玩竹节人痴迷到上课都忍不住偷着玩的细节,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生3:《故宫博物院》篇幅很长,我学会了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取相关的材料进行阅读。

生4:在学习《宇宙生命之谜》的时候,我学会了与问题相关的内容要细读,关联不大的内容可以略读。

生5:我还知道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可以选取文中的关键词句进行整合概括。

2.看来,同学们通过这三篇课文的学习,学到了不少阅读方法。请同学们齐读交流平台中的三个同学的心得体会,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到底学到了什么吧!

课件出示:

学习了这个单元,我知道了要根据目的选择合适的材料。如,要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应该重点阅读材料一、材料三和材料四。

课件出示:

读文章时,与阅读目的关联性不强的内容,不需要逐字逐句地读,这样可以提高阅读速度。如,带着“写玩具制作指南,并教别人玩这种玩具”这一任务读《竹节人》,有关玩竹节人的有趣经历这部分内容,浏览一下就可以了。

课件出示:

我逐渐养成了一个习惯,读书时先想想阅读的目的,再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

3.生齐读。

4.生交流。

5.师进行总结:

课件出示:

读书时,思考阅读目的,根据不同的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选取合适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重点阅读、快速浏览、略读相结合。

二、词句段运用

(一)写话训练。

1.学生自由朗读以下三句描写人对某事入迷的样子的语句,圈出当中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

课件出示:

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

偏偏后面的同学不知趣,看得入了迷,伸长脖子,恨不能从我们肩膀上探过来。

课件出示:

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在跟谁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手不停地挥动……一刻钟过去了,半小时过去了,罗丹越干越有劲,情绪更加激动了。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大约过了一个小时,罗丹才停下来,对着塑像痴痴地微笑,然后轻轻地舒了一口气。

2.学生分组汇总圈出描写动作、神态的词语,每组派代表分享这些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1)第一段:

摆:表现玩竹节人的阵势大。

攒着:涌向一个点,说明大家都被竹节人深深吸引,围成一团。

跺脚拍手:表现了同学们观战时激动的样子。

咋咋呼呼:声音描写,表现同学们随着竹节人游戏的紧张气氛变得激动起来。

(2)第二段:(学生小组做动作演示)

伸长脖子:描写出后面的同学好奇张望的样子。

从肩膀上探过来:生动表现出大家唯恐错过游戏过程的样子。

(3)第三段:

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写出罗丹纠结的样子。

叽里咕噜:声音描写,表现罗丹的投入。

眼睛闪着异样的光:将眼神的变化写出动感。

踩得吱吱响:用地板的声音表现出罗丹激动的样子。

手不停地挥动:手脚并用,富有戏剧性。

痴痴地微笑:表现出罗丹的愉悦。

吁了口气:一系列激动过后,罗丹终于从“迷”的状态中走出来。

3.朗读这三段话,再次感受人物入迷时的生动场景。

【设计意图】

通过具体分析三个场景当中的动作、神态描写,学习记叙文段落中的细节描写,让表达变得更加生动形象。

4.播放一段有关人“着迷”的视频(2分钟左右),让学生根据这段视频,用3~5句话描写人物的状态。

【设计意图】

语文课堂将读写相结合,能让学生快速的学以致用。

(二)表达训练。

1.学生快速阅读例句,理解加点部分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件出示:

人们认为天体上若有生命存在,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15℃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存在是极为重要的;四是要有足够的光和热,为生命体系提供能源。

生:有了加点的词语可以使表达更有条理性和逻辑性。

2.师生总结出此类表达的特点:“观点

+

原因一

+

原因二……”

3.生根据“竞选班级体育委员”和“向妈妈请求,每周三放学后踢一会儿足球”这两个语言环境,按照说明文的逻辑格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示例一】我觉得担任体育委员必须具备以下几点素质:一是要有良好的身体条件,体育成绩优异;二是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热心地为班集体做贡献,能够为老师和同学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三是组织能力强,声音洪亮。我觉得自己非常符合以上几点,可以胜任体育委员这一职务。

【示例二】妈妈,我希望每周三放学后能踢一会儿足球。首先,我特别喜欢踢足球;其次,踢足球是一项非常好的运动,能锻炼身体;最后,我向您保证,我一定会按时完成作业,绝对不会影响我的功课。请您答应我的请求吧!

4.师点评。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能熟读并背诵。

2.感受这首诗所描绘的春光美,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关于春的词语。

课件出示:

春回大地

春光明媚

春光融融

春光旖旎

春色怡人

春燕回巢

春色迷人

春色无边

春意盎然

2.出示关于春的诗句。

课件出示: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男女生互读。

【设计意图】

朗读这些诗句,既是对关于春天的诗句的回顾,也是对语文的一种积累。在进入课文之前,带领学生入情入境,感受春的气息。

3.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朱熹的《春日》。(板书诗题:春日)(齐读)

4.读了这个诗题,你能理解诗题的意思吗?

生:春天的日子。

5.春天的日子,是一番怎样的光景呢?让我们走进诗中去感受吧!

【设计意图】

让学生回忆春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学习本诗的热情。

二、了解作者

课件出示:

朱熹,字元晦,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人。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三、初读古诗,自主学习

1.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朗读《春日》,注意读准字音。

注意熹(xī)、泗(sì)、滨(bīn)的读音。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纠正读错的字音。

四、了解诗意,感情朗读

1.生再次朗读,与同桌交流诗文的大意。

2.通读诗句。(借助教材中的插图读懂诗句)

汇报交流:

预设:本诗主要写了诗人朱熹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来到泗水河边寻找春天。

课件出示:

胜日:好日子。

寻芳:寻找春天。

滨:水边。

一时:短时间。

等闲:平常、随意。

3.指导朗读。

(1)如果此时我们一起去寻找生机勃勃的春天,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呢?谁来读读第一、二句诗,把你的心情读出来。(指生感情朗读第一、二句诗,教师适当评价)

(2)诗人看到泗水河边的春景有焕然一新的感觉,你从中看到了什么?

生描绘画面,教师评价补充:“万紫千红”这个成语就出自朱熹的这首诗,原本是说色彩很丰富,现在还用来形容无限美好的景象和丰富多彩的事物。

出示万紫千红图:

课件出示:

师:同学们,当你看到漫山遍野这么美丽的景色,你的心情会怎样呢?谁来读读诗文第三、四句?把你的心情读出来。

(3)读全诗,读出节奏。读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设计意图】

通过理解诗意来感受诗境,并通过朗读进一步感受春天的美好,感受作者对春天的热爱。

五、诵读古诗,以读悟情

1.多美的春天啊!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诵这首古诗,再次感受春天的美好吧!

2.老师今天也带来了一段轻快的音乐,请同学们先欣赏,再起立,和着音乐朗诵、吟唱这首诗,可以配上喜欢的动作。(配乐吟唱古诗,加上喜欢的动作)

3.教师小结:诗歌不但可以用诵读来表现,还可以用吟唱、绘画的方式来展示。同学们,你们看,这是一幅多美的寻芳图,其实春天就在这破土而出的小草上,就在这竞相开放的花朵上,就在我们悠扬的歌声里。

六、了解背景,升华内涵

1.其实,这首诗是一首哲理诗。正是因为朱熹爱读书、才识渊博,他才成为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

2.泗水这个地方是春秋时孔子云游讲学、教授弟子的地方,因此诗人到泗水滨寻找春天,实质是在书海中求知,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师板书:书海求知)

3.今天,同学们怀着无比愉悦的心情跟随诗人朱熹去寻找春天,我们发现不光大自然的春天是万紫千红的,在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就让我们在大自然的春天、书海的春天里恣意行走吧!

【教学反思】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劝诫人们努力学习、多读书。在教学前,对朱熹哲理诗的特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充分了解朱熹的写作特点,才能为理解《春日》的哲理含义做好铺垫。

关于春节的诗范文3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诵读

对于春天,古往今来,太多的诗人用太多美丽的诗句对她进行了讴歌和赞美。是的,在这样的季节,无论用怎样华丽的辞藻去形容她、描绘她都不过分。春天一直是文人的宠儿,是他们笔下的骄子。古往今来歌春咏春的诗句便如雨后新芽,不胜枚举。虽然诗人的心情不一,让落在纸上的诗句或热情、或伤怀、或慨叹、或喜悦,但每一首诗句的字里行间都融汇着挥不去的春色春情。

明媚的春光里最适宜读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里有70篇古诗词,其中描写春天的诗词有13篇,从中足以看出从古诗词中感受春天是多么重要。教材的编写者也是用心良苦,一般都会把这些描写春天的诗词编排在春暖花开的第二学期,以便W生能入情入景地感受春天。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古诗词教学,方式方法多种多样。我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中,在遇到古诗词时,采用诵读中感受春天的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口诵心想,咀嚼感悟,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更需要诵读。我国自古就有诵读诗词的传统,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诵读,但也同诵读一样,诵读古诗词会创造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学生在抑扬顿挫的诗词诵读中不知不觉感受春天的美,感悟作者在其中表达的情感,必将大大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活跃课堂气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种诵读方法来促进学生实现对诗歌的理解,提高对春天的感悟。

一、大声朗读法

大声读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因为大声读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从而可以将这种美还原。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时,让学生大声读,在大声朗读中熟悉诗歌,因为大声朗读,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让学生更快地熟悉诗歌。在熟悉诗歌后,让学生大声朗读时,在大声朗读中体会诗人杜甫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这首诗写于761年(上元二年)春。杜甫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流离失所的生活后到四川成都定居,开始了在蜀中的一段较为安定的生活。作此诗时,他已在成都草堂定居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对春雨之情很深,因而写下了这首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诗作。只有大声朗读,才能体现诗人的“喜”,只有大声朗读,才能体会春天带给人们的“喜”。

二、诵读想象感悟法

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将作品的形象在大脑的屏幕上描绘成一幅画,然后身临其境地感受其中蕴含的意义。儿童是最富于想象的,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了好奇,涌动着探索的欲望,尤其是有着大胆的甚至梦幻的想象力。人们常说“诗中有画”,诗歌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观地呈现色彩,却可以通过语言的描写表情达意,唤起读者相应的联想和体验,展示出一幅幅多彩的画卷。例如,教学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时“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如何美?学生通过边读边想象,甚至是闭上眼睛想象,才能感受到春天“红胜火”和“绿如蓝”是如何的美。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让学生进一步张开想象的翅膀,体会诗意的深远,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想象中描绘它、欣赏它,从而获得美的体验和创造,达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真正感觉到春天如诗如画般的美。

三、感情朗读法

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情感、思想,感受春天的美。为了更好地领悟古诗词的意境,通过感情朗读把握古诗词的情感基调,把握诗的节奏、重音和语速,并通过边读边体会,边体会边读,揣摩古诗词中的情感、形象,以实现诵读中感悟春天春暖花开的意境,与作者的思想产生共鸣。例如,教学《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让学生用一种节奏读感受诗人笔下“千里莺啼绿映红”的春天,然后再换一种节奏读,再从中感受,让学生仿佛听到不同节奏的“莺啼”,或者快,或者慢,感受春天的多姿多彩。在重音的运用方面也可以变换。例如“多少楼台烟雨中”,先是把“多少”作为重音进行朗读,感受楼台的多;再把“烟雨”作为重音进行朗读,感受春天烟雨朦胧的迷离。

四、吟诵法

关于春节的诗范文4

【关键词】通感;诗歌结构;发展;环节

通感作为一种描法在我国诗文中的运用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对通感研究贡献最大的钱钟书先生亦在其著名论文《通感》中,从现代心理学、语言学里将“通感”这一术语引入文艺学,用来指称文学创作中的一种独特的描法。随着通感研究的不断深入,大家认识到通感不仅仅是一种描法,从本质上讲,它是一种独特的心理现象,贯穿于文学创作的全过程。本文仅探讨通感在创作构思阶段的运用。创作构思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极富创造力的一系列艺术思维活动,是文学创作的中心环节。作家在创作动机的催动下,急于释放胸中积蓄已久的心理能量,将奔腾于内心的无形的情感体验借助适当的感性形式表现、抒发出来。这时,作家就进入了艰苦的构思阶段,也就是积极构建新的审美意象的阶段。

在构思阶段,通感表现为一种独特的构思方式。它在进行小说、戏剧等体制宏大的作品的整体构思时显得无能为力,表现出很大局限性,但在短小诗歌的整体构思中表现出极大的创造力。整体构思即创作主体在总体上所进行的把握与思考,它包括文学作品的主题确立、情节提炼、结构安排等一系列环节。结构,简言之,就是诗歌的内部构造,是诗歌构思的重要的一环。只有通过结构把美妙新颖的立意、精细的感觉、饱满的情绪、奇妙的想象有机地组织起来,一首诗才能站立起来。结构象一座骨架支撑着全诗,又象一座桥梁连结着诗人的心灵与诗作。正是通过结构,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得以凝固和外化。只有当结构完整地在头脑中浮现,诗人才有可能顺利地遣词造句,奋笔疾书。

那么得体、新颖的结构从何而来?这与诗人选取的结构的发展环节密切相关。常见的结构发展环节有: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展开、情感的贯通、角度的转换和对立物的并列等。将通感作为诗歌结构的发展环节,虽不多见,但于构思结构中一经使用,马上使诗歌结构灵蕴生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是一首人皆可诵的咏柳诗,歌咏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在构思过程中,诗人先写他远远望见一棵颜色青翠的柳树,如玉石一般温润翠嫩,走近一看,细密的柳枝像千万条绿色的丝带一般柔软、翠绿。从柳树的整体形态到柳条的数量、颜色、情态,根据安排材料的一般顺序,接下来该写柳叶了。如按一般结构平实地描写下来,则此诗平淡无华,落于俗套。但此诗于结构构思时运用了通感,将通感作为诗歌结构发展的环节,使它在结构安排上胜人一筹,成为千古佳作。

诗人于春风中观赏着柳叶,柳叶细细的长长的,整齐划一地随风摆动着,像是专门裁剪过的似的。由春风与柳叶的相伴出现,诗人借助联想,将无形的春风比做视觉可见的明利的剪刀,它轻柔地嚓嚓响着,裁出了这无数片的细叶,这由触觉到视觉的感官挪移,使春风、剪刀、柳叶刹那间有机联系贯通起来。诗人将此通感抓住,并把它做为诗歌结构发展的环节,以一句设问“不知细叶谁裁出?”自然巧妙地转入对柳叶的描写,使平实的结构陡然灵动起来,不仅显示了春与柳叶的内在联系,而且从此结构中,我们也体味到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热爱赞美之情。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

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雪野茫茫,无边无际,似乎把塞外的天也映照得格外洁净明朗。在这一片雄美、苍凉的氛围中,戍边的将士牧马归来,在明月朗照的戍楼里吹奏羌笛。他所吹奏的是什么曲子,在前两句中并未写明,但从后两句来看,其所奏之曲应为《梅花落》。此曲为塞外胡人抒发思乡情感所作,用羌笛吹奏,音声哀婉惆怅,如泣如诉,令人有断肠之感。不少研究此诗的文章不能合理解释从羌笛到梅花的突兀转换,与不知有《梅花落》一曲,及通感在结构转换中的运用有直接关系。在结构构思过程中,诗人由《梅花落》的曲名联想到片片梅花随风飘落的情景,而《梅花落》曲抒发的思乡之情随苍凉的羌笛声传播到塞外的每一个角落,刺痛着每一个戍边人的心,就好像点点梅花在塞外劲风的吹送下,一夜之间便撒满整个边关。这种以《梅花落》的曲名为诱因,将无形的笛声想象为视觉可见的梅花的现象即为通感。诗人将此通感作为诗歌结构的发展环节,后两句不再缀写笛声,而以“借问梅花何处落?”一句将笔触从听觉空间移入视觉空间,以梅花飘落,一夜之间溢满关山的视觉形象,表达戍边人的思乡之情。 参考文献

[1]彭立勋.美感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2]钱钟书.管锥编(第二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鲁枢元.创作心理研究[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97.

关于春节的诗范文5

关键词: 古诗词 生物学知识 生物教学 价值 应用

五彩缤纷的生物世界激发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创作灵感,谱写出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词,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世界。在生物课堂教学中适时适量地运用一些诗词歌赋,挖掘这些诗词歌赋中蕴含的生物学知识,不仅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更能活跃学生的思维,有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和有效性。

一、古诗词中的生物学知识

很多古诗词中蕴含着生物学知识,分析一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描写植物方面知识的:如“春色满院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西湖春色归,春水绿如染”……

2.描写动物方面知识的: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一猪生九崽,连母十个样”、“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描写生物与环境关系方面知识的: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二、古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价值

1.帮助理解生物现象。

如在学习七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分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等诗句,说出影响生物的某些环境因素:温度、光照、生物……

又如,学习七下“人体的神经调节”时,引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等,让学生体会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的区别。

2.具有极佳的教育价值。

生物使自然界充满着勃勃生机,诗人们则借它们谱写出名篇佳作,抒发自己的情怀,表达自己高远的志向及对人生美好未来的向往和追求。

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过对小草不畏恶劣环境、勇于抗争的顽强生命力的描写,表达作者热爱生命、珍惜生命、勇于拼搏精神的赞美之情;“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是借枫树等生物描写了生态系统的美,抒发了自己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体会科学与人文的交融。

许多伟大的诗人都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济世情怀,他们的诗中关注百姓的疾苦,有的则反映了更广泛的人类永恒的美好情感,如亲情、感激、同情、敬畏、坚毅等。例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受命不迁,生南国兮”,等等。

这些诗词所着意的角度,与生物学研究着眼的角度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些诗句中所反映的人文情怀,是经过千百年的文明积淀,潜存于人类内心的永恒的情感。而这些精神,是以往的生物学教育中并不太关注的,需要通过教育去开启、唤醒和提升。

三、古诗词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诗词导入,开门红。

用诗词导入新课,会给学生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精神饱满,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如在讲八上生物学的第一课“多姿多彩的植物世界”的时候,引用三个诗句“垂杨拂绿水,摇艳东风年”、“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让学生在诗句中找出描述的植物,引出课题“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学生从生物学的角度回味古诗词,从而兴致盎然进入新课学习。

又如,在讲述青蛙的生殖发育时,用宋朝诗人赵师秀的诗“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导入新课,先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咏诗时的心情,勾画诗词表现出来的意境,然后提出问题:①诗词描写了怎样的环境?②蛙的鸣叫与环境有怎样的关系?③蛙的鸣叫意味着什么?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和求知欲望,为上好这节课奠定基础。

2.诗词设疑,学新知。

如学习“植物芽的种类和结构”相关内容时,可引用“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设置如下问题:二月的春风似剪刀,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植物的嫩枝和叶将来发育成什么呢?这样一幅优美的画面,你有何感受?这一系列的问题悬念,既让学生学习生物学知识,又能感受春天大自然的美。

再如讲解“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时,可引用“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诗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大自然中的物质循环和水循环的道理,让深奥的生物学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3.诗词结尾,乐学习。

课堂小结是师生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的归纳和梳理,有利于巩固识记。课堂小结要形式多样,再次触发学生的思维,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以诗词结尾,既寓教于乐,让学生深化所学知识,又能渲染课堂气氛,让学生在浓烈的情感氛围中受到鼓舞和教育,产生余音缭绕、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例如在学完《两栖动物的生殖发育》后,引用辛弃疾的诗词:“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丰年”与“蛙声”之间的关系,深化本节的主题,使学生更重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

又如学完《昆虫的生殖和发育》所有内容后,让学生辨析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诗句中,诗人是否有失当之处,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生物知识分析生物现象,从而获得成功的和学习的乐趣。

形象生动、隽永悠长的诗词歌赋,在生物教学中适时引用,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美、语言美和生命之美,而且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中蕴含的生物学道理,促使学生的生物知识正向迁移,并且能够分析和解决生物实际问题。

总之,古诗词在生物课堂中的恰当应用,使得生物课堂诗意盎然,成为生物教学中的又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参考文献:

[1]加荣.科学与哲学的对话.

[2]林建华.在生物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生物学教学,2006(10):36-37.

关于春节的诗范文6

古诗词鉴赏具有文学鉴赏的基本特点,同时,由于诗词的本质所决定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规律。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古诗词是有方法可寻的。一般而言,诗歌鉴赏主要有三个基本环节,即:反复诵读, 品出诗味;体会意境, 把握情感;品析语言, 领悟旨趣。

一、反复诵读,品出诗味

诵读是理解诗歌的最直接的方式,对诗歌而言,“读”显得尤为重要。诗歌语言的凝练和集中,决定了赏析诗歌首先要反复诵读,尤其是古诗词更要加强诵读,只有反复诵读,才能理解字句,体会形象,把握意境。读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朗读能使眼到、口到、耳到,使静止的诗歌行动起来,变成听得见、看得到的形象画面,将我们更快更深入地带入诗的意境,去领略摇荡心灵的思想美、图画美和音乐美。“读”是对诗歌的第一步感知,因此,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把诵读放在首位。

在课堂上,可通过单人读、双人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领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达到熟读成诵。诗歌与音乐又有着与生俱来的缘分,不妨把音乐引进来,给诗歌配一段音乐朗诵,把学生带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与诗人同悲同喜,使诗人的情感自然地辐射到朗读者的情感之中。可以让学生伴乐诵读,也可以充分利用音乐的魅力,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感情。

诵读的目的就是要读出诗歌的韵律节奏,读出诗歌的意境,读出诗人的情感。如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一词,只有通过读,才能把握其语气节奏的轻重缓急,了解词人的心绪。尤其是“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两句,非读无以把握运气之长短,非读无以知晓情感之悲喜。同时,通过读,还可以牢牢抓住诗歌中的重要词语(关键词——诗眼或词眼)和特定的意象。如“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字(关键词),“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中的“明月”(意象)。

诗歌的节奏往往是诗人心境的体现。明快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轻松的心情;急促的节奏,往往表现作者昂扬的情绪;低沉的节奏,则大都表现为悲伤的情调。例如杜甫的《春望》描写的是安史之乱后长安城荒芜、残破的景象,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内心的伤感与悲痛在朗读时就应该读出来。再如李白的《行路难》,诗歌叙述的是诗人离开京城时,对朝廷黑暗、仕途艰难的抑郁不平的激愤之情,也反映了诗人不屈不挠的追求与探索精神。诗歌的感情起伏跌宕,大开大合,时而苦闷低沉,时而激昂奋进。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就要突出感情的变化,让学生在这种变化中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用古人的话来说就是“感之与外,受之与内”。诗歌以其细腻含蓄的情感见长,这更需要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感情去体验、去品味。这种感受是非常精细、微妙的。因此需要给学生时间去品味、去感受、去咀嚼,反复诵读,读出诗味来。

二、体会意境,把握情感

意境是诗的艺术境界,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所描绘的画面和塑造的形象的统一体。它是“意象合一”的艺术升华。 诗词的鉴赏,贵在对诗词意境的把握上,能把握诗词的意境,意味着对诗词的深层理解。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就要引导学生分析诗人创造了什么意境,是如何创造的,进而深入地体味意境,再现意境。诗歌意境的分析,要求教师把原诗意境和再造意境,以饱满的感情,用准确而又有启发性的语言讲给学生,使他们在感受和熏陶中唤起大脑的形象思维,在他们的心中就会出现一幅幅情景交融的画面。在体会意境中,学生就能把握诗歌的感情线索,把握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由于“意境”是一个“可意会而难言传”的艺术世界,因此,启发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转贴于

一般而言,诗的意境是“实”的形象与“虚”的想象的总和。在这个过程中,启发、调动、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是十分重要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几行,留给读者的想象却无穷无尽。“藤枝是那么干枯,树干是那么苍老,停在枯枝上的乌鸦是那么昏暗,在这个肃杀凄凉的世界中,弯弯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依稀的人家,突然闯入了眼帘,这怎能不勾起游子对家乡温馨生活的怀念。然而,寂寞荒凉的古道、寒冷透骨的西风、疲惫不堪且瘦弱无助的老马将把游子载向何方?此时天色已晚,太阳徐徐落下,这夜晚的来临好似人生之秋的无奈。当年离家时壮志满怀,今天归家时寂寞冷清,人生得意与失意又该怎样去衡量,这古道是归途,还是漂泊的继续?这一切如何不令人伤心断肠!”当我们在这“实”的形象(漂泊的游子)中展开想象与联想时,诗的意境便纷呈叠出,诗人在诗中寄予的情感也就显现出来。

三、品析语言,领悟旨趣

古诗词语言高度概括,言简意丰。古人十分注重炼字,往往一词一句,就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表现出思想内容。“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可见古人在诗歌写作中对语言千锤百炼的功夫,因一字而尽传精神。在鉴赏时要特别注意在语言上的品析,进而领悟诗歌的旨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