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及寓意范例6篇

寓言故事及寓意

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1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 中西寓言故事 翻译

1、引论

1.1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寓言是富于启发性的故事形式,篇幅短小精悍,常常以人、动物或其他非生物作为主角,寓意深刻。寓言是各种精神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展示各民族文化特征的橱窗。

目前国内学者中西方寓言故事的研究,有不少是研究各自的体裁、文化内涵、写作手法及艺术特点的,如宋苗(2003)的硕士论文“先秦寓言的文化内涵”、吴秋林(1985)的“论寓言的本质”;也有进行中西寓言比研究的,如曹文心(2001)的“伊索寓言与中国先秦寓言的民族特色比研究、蓝开祥(1985)的“东西辉映的先秦寓言与伊索寓言”。将寓言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特别是中西寓言之间的翻译研究相较少,有周燕、向晓红(2002)的“寓言与翻译”。从文化翻译观进行中西寓言翻译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因为寓言有着深刻内涵的文化载体,所有在将中西方寓言互译时,就不能光考虑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不能单单停留在语篇层面;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有利于将各自的文化因素通过翻译带给其目标读者,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旨在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指导下,进行中西寓言故事的比与翻译研究,分析探究中西寓言故事翻译中文化因素,找出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使得翻译的寓言故事在各自的目标读者中产生和源语目标读者同样的效果,以此促进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1.2 本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研究旨在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指导下,进行中西寓言故事的比与翻译研究。首先比较中西寓言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包括题材、形式、特点、传统、主人公角色以及带有各自深刻文化内涵的因素。此部分会分别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如《庄子》、《韩非子》等和西方寓言故事中的《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中挑选经典的寓言故事进行比分析。接着探讨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的内涵和理论意义,以及其寓言翻译的指导作用。然后探究中西寓言故事翻译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历史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传统、价值观及审美观以及地域环境等,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寓言故事进行分析。在翻译寓言故事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了解语篇中中西民族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分析隐含在原文背后的文化因素,做精准有效的翻译。最后,根据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探讨具体翻译中西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翻译标准、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手段。其中最重要的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的运用会分别得到详细的解说。另外其他一些翻译原则如等值原则、替换原则、直译原则、意译原则会得到具体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辅以具体的寓言故事翻译例子。总之,研究目标是找出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使得翻译的寓言故事在各自的目标读者中产生和源语目标读者同样的效果,以此促进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该研究要从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着手,找到中西寓言故事比与翻译的切人点,结合具体而经典的寓言故事的翻译及其分析,探讨出影响寓言故事翻译的各种文化因素,使目标读者读译文时达到和源语读者读原文时的同样效果,从而通过分析和翻译中西寓言故事,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1.3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以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作为指导,进行中西寓言故事的比与翻译研究。首先比较中西寓言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接着探讨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的内涵和理论意义,以及其寓言翻译的指导作用。然后探究中西寓言故事翻译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历史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传统、价值观及审美观以及地域环境等。最后根据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探讨具体翻译中西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翻译标准、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手段。

本研究拟采用定性分析和比分析的方法,以“文化翻译观”作为理论指导,以具体的翻译个案作为研究象,从而找到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翻译中西寓言故事的策略和方法。

2、寓言的特性

历史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传统、价值观及审美观以及地域环境等,在中西寓言故事的翻译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翻译寓言应注意它的三种属性和五个特点。

2.1 寓言的属性

寓言的三种属性是:

2.1.1 语言属性(以连贯的语言信息为其结构)

2.1.2 逻辑属性(归纳事实,构成判定)

2.1.3 文艺属性(文艺小品)

2.2 寓言的特点

寓言有五个特点:群众性、判断性、教诲性、精炼性和形象性。

2.2.1 群众性:寓言主要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一部分是传统的民间故事(如:“愚公移山”、“铁杵磨针”);另一部分才是历代哲学家、统治者、文人、学者或其他有识之士所总结出来的(如“孔子劝学”、“伯乐教人”)。

2.2.2 判断性:寓言传说总是明确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并通过这一事实阐明一个真理,说明一种认识或得出一条经验。如“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类。

2.2.3 教诲性:教诲性应当说是寓言最本质的特点,它客观现象、人情事理进行深入剖析,以此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学习什么,防范什么,应当做什么和坚决不做什么。有的寓言是消极的警告,有的是积极的教诲。该类型寓言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倡导类:提倡积极努力学习(如“无钱之市”),业精于勤(如“学以砺身”),实事求是(如“鲁侯养鸟”)、讲求效率(如“宋人刻楮”)。与此同时亦告诫人们:戒主观片面(如“宋人燕石”),戒自不量力(如“夸父逐1日”)、戒贪婪(如“鳏鱼贪食”)、戒轻信人言(如“燕人还国”)、戒目光短浅(如“反裘负刍”)等。

(2)辨证真理类:如“楚人矛盾”(Self contradiction):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A spear-maker of Chu, conculrenfly an armorer,whilepraising the invulnerability of his armor,declared that

there was nothing that his spears could not pierce,Butwhen he was asked,“What if your spears were used a-gainst your own armor?”He could not 8nswe广invulnerable armor and allpiercing spear cannat stand together。

(3)政治、经济、信息与致富类:如“以鱼喻君”(Thesovereign analogous to a fish),提倡民主思想:

孔子谓子夏日:“商,汝知君之为君乎?”子夏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Shang”,said Confucius to Zi Xia, “Can you tell mehow the sovereign of a state is a sovereign?”“The fish outof water must perish。”replied the disciple,“Where as thewater without the fish continues to be the same element。”(孙贵定译《中国寓言》)

(4)精炼性:由寓言而生成的成语,一般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在极其简练的文字里,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寓言的文字简练精辟,也体现了便于记忆、使用、流传的客观需求。如“屠龙之技”,它的整个寓言只有25个字,而其短小精悍的寓意却指明了学习要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针性,反浪费光明和金钱的重大意义。

朱浮漫学屠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5)形象性:寓言并不以理论形式表达思想,而是通过事物的形象和具体特征、行为或话把若干含义描绘、烘托出来。寓言具有十多种修辞手段,诸如:明喻、暗喻、拟人、夸张、反语、警句、双方、照、影射、弦外有音及幽默讽刺等等,从而形成并具备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3、翻译寓言的原则

在英汉寓言的翻译中,不论它源于历史典故或传统故事等等,大体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 等值原则(套用):汉语成语和外语成语的深层、修辞层和表层完全吻合,也就是二者的内容和形式都相等,如:

知足常乐:Content is happiness。

人孰无过:To error is human。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 you sow,so you reap

3.2 替换原则(借用):深层吻合,修辞层和表层不吻合,也就是二者内容相等。形式不等,此时借用义同形异的成语译成,如:

因噎废食:The scalded dog fears cold water

得不偿失:Give a lark to catch a kite

曲突徙薪: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

3.3 直译原则:将汉语、寓言、成语译成外语一般词语,不仅符合原意,而且切近原始形象,并推敲出道德结论,增译于后,使之尽可能接近外语成语的形式,易于大家接受,如:

舌存齿亡:flexible tongues and hard(firm)teeth havedifferent lasting

3.4 意译原则:即解释性意译,如果勉强直译将会有损原意时,可将汉语寓言成语译成一般的外语词语或词组,如:

齐人捉金:A man may be belinded by the lust of goldand turned into a thief

亡铁疑邻:Groundless suspicion often cofirms itself towrong an innocent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还可用加词、减词、省略、改动、引申、倒反(将肯定译为否定)、加注、推演等方法灵活处理。

4、结语

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2

【关键词】中国;古代寓言史;《淮南子》;寓言特色

在我国浩瀚如海的文化典籍中,保存着大量的寓言故事。中国是世界三大寓言发源地之一,诞生于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寓言便是这汤汤长河中一朵绚烂的浪花。它们像一颗颗珍珠,散见在各代文史著作中,而寓言故事中深隽的哲理和宝贵的经验,如同薄荷草散发出的淡淡清恬,绵延千年,意蕴无穷。世易时移,这些古老的寓言代代相传,给予人们新的启迪历久弥新。

一、对前代寓言的继承

我国早期的文论,推崇文章表达“委婉含蓄”,而这也适应了先秦大变革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表达需求,在此条件下,先秦寓言应运而生。相对于平铺直叙的生硬表达,先秦诸子为了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形象性,提高游说的安全性,他们选择了形式更为活泼有趣的寓言故事作为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一方面增强了学说的论辩性,另一方面又具有较高的保险性,这便使寓言由偶一为之发展到自觉的大量运用,因此形成了中国寓言史上的第一座高峰。先秦寓言中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在世界寓言史上都是罕见的,而这也为以后各代寓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是紧随其后的两汉寓言。

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将诸多典籍付诸一炬,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巨大的雾霾始终笼罩着文化园地,文人的文学创作在现实的压抑下很难有所创新,“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宴一去不复返,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钳制了寓言的发展,因此两汉时代的理论著作多沿袭先秦,很少有独创性。

在这样的政治背景和文化背景下,两汉寓言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是多沿袭先秦的寓言,尤其在题材方面,如汉代的寓言专著《说苑》《新序》在题材和体制上都沿袭先秦的《韩非子》和《吕氏春秋》,《淮南子》寓言是两汉寓言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作品尤为明显地体现出两汉寓言的特点。

1、对《庄子》寓言风格的借鉴

在先秦寓言中,成就较为突出的有《韩非》和《庄子》,以《韩非子》寓言为代表的一类寓言故事将思想和理论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以敏锐的洞察力和犀利的笔锋展现了活现的世态,其作品尖锐的批判性和战斗性,表现出现实主义风格;而以《庄子》寓言为代表的,则多通过夸张怪诞的手法,奇幻迷离的境界和恣肆的文风来阐释哲理思想,表现出浪漫主义的风格。

庄子特别擅长借用另外的故事来说理,言在此而意在彼,其寓言中,多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主人公多为下层人物,寓言中大量运用拟人手法,想象丰富、夸张大胆、词汇富丽,具有恣肆的浪漫主义风格。《淮南子》寓言站在现实的土壤中,但是和大多数两汉的文学一样,失去高度的战斗性,而在部分程度上继承了《庄子》寓言这种夸张、宏大、广泛又充满想象力的浪漫主义色彩。

2、对《韩非》寓言的继承

在对《庄子》寓言借鉴的基础上,《淮南子》寓言的作者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淮南子》对韩非子现实主义和庄子浪漫主义取舍采纳,形成自己独特的朴素的浪漫主义手法。无论是治国用兵还是修身处世,《淮南子》寓言立足现实,但弱化韩非子寓言尖锐的战斗性和批判性,较多的采用了庄子浪漫主义的手法,委婉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美好愿望,同时又不乏寓言所必需的深刻性、反思性;但不同于庄子的细节描写和无人物塑造,作者浪漫主义的写法仍以现实为基础的,以国家、民生为中心,围绕多个主题,组织情节,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

二、寓言故事的整体特色

1、巧妙的表现形式

《淮南子》寓言从前代古籍中汲取吸收了大量故事,全书以历史寓言和民间寓言故事为主,有少量的神话寓言故事,其大多出自先秦典籍,有直接引用故事,然后赋予明确的说理论证寓意,使之为作者所用;有的稍加改动,使之更符合论述说理的主题思想。如出自《吕氏春秋》的故事,城濮之战中晋文公用咎犯之谋而先赏雍季,《淮南子》对原文措辞稍加改动,对“或无功而先赏,或有功而后赏”的思想进行了恰当的正反论证,传达出深隽的哲理意义,便有了“先赏雍季”的故事。

同样是寓言篇,作选择材料也不尽相同,在哲理思想深奥,寓意不易领悟的《道应》中,作者首先讲故事,或是人物对话、或是记叙简单情节,最后再引用老子名言来对寓言故事进行概括总结;而在思想哲理相对浅显,易于理解的《人间》中,作者首先提出论点,然后再用寓言论证,或正面描述,或反面烘托,有的则正反结合,来证明哲理。深奥难懂的先演绎后归纳,浅显易懂的先归纳后演绎,张弛有度。由此可见,作者在寓言的设置方面的精巧用心。

2、丰富的题材来源

除了巧妙恰切的形式,《淮南子》寓言的题材来源也较广泛。相对于外国寓言多采用民间动物故事,中国古代寓言的题材来源则要广泛的多,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下,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丰富悠久的历史故事都是寓言发展成长的沃土。此外中国古代寓言还广泛的借鉴其它题材,如神话传说、鬼怪故事、笑话等来充实作品,如《韩非子》寓言中大量改编援引历史故事,成为传颂不衰的历史寓言。《庄子・逍遥游》中的“鲲鹏和斥燕”,则来自志怪的民间故事集《齐谐》。

《淮南子》寓言正是继承了中国古代寓言,尤其是先秦寓言的这一特色,同西方以动物寓言为主的素材不同,其寓言多以人物为主,以历史故事作为素材。《淮南子》全书140余则寓言,仅有“狡狐搏雉”(《人间》)等为数不多的是动物寓言,其余寓言都是人物故事。如“女娲补天”(《览冥》)、“黄龙负舟”(《精神训)等一类的神话寓言中,故事的主角都是人物。作者往往一两笔,就画龙点睛的刻画出某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准确的描绘人物的鲜明形象,凸显了故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也极大地增强了寓言的深刻性和论辩性。

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神话寓言故事都是《淮南子》寓言的题材来源,如沿袭了《韩非子》寓言群“说林”之名的《说林》,以及与之类似的《说山》中,部分寓言既没有情节,也没有人物,但是依然包含着深刻的哲理思想,《淮南子・说山》中“一目之网”的寓言简明的告诫读者,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发挥作用,脱离整体的局部是没有意义的。诸如此类,作者巧妙地采取各类不同的独特形象,运用生动的笔触,用妙趣的故事来间接地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去掌握运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深入思索、吸取经验教训,不断前进。

中国古代寓言是我国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还成为后世文学作品的题材来源,为文学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更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寓言丰富和发展了我国的语言词汇,在现代汉语中,仍有大量的成语、格言是出自古代寓言,“化干戈为玉帛”、“塞翁失马”等成语格言,精警凝练、含义深远,几千年来,一直被广泛使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古代汉语中的精华。

【参考文献】

[1]刘康德.淮南子直解[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刘康德.淮南子鉴赏辞典[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3]陈静.淮南子译注[M].中州古籍出版社,2010.

[4]陈奇猷.吕氏春秋新校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786.

[5]陈蒲清.中国古代寓言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3

关键词:寓言故事;课堂教学;有效策略

著名儿童文学家严文井说:“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然而纵观我们今日的小语课堂教学,尽管许多教师依据一定的教学要求,在寓言教学的方法、内容、策略等方面做了一定的探索,但仍显得较为古板、肤浅,仅停留在突出寓言教学的方式、学生理解寓意的层面上,还未达到寓言教学的思想性、哲理性以及相关性三者相统一的目的。

那么,如何提高寓言教学的有效性,实现学生思维“由表及里”到“多维立体”的完美嬗变呢?

一、做好学前需求调查,顺学而为定目标

学习需求分析并不是新生事物,“因材施教原则”“量力性原则”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原则,这些都决定基础教育领域教师教学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认知能力和已有知识储备量,只有以现实为基础,从学生的需求入手,才能将寓言故事这种传统经典的魅力发挥到极致。

寓言故事深受学生喜爱,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也常常产生这样的困惑:学生在课外很喜欢阅读寓言故事,但是当这些有序的故事作为课文呈现的时候,很多学生却会感到索然无味。这是为什么呢?在执教《扁鹊治病》这则寓言之前,我通过问卷对学生进行了学情调查:

1.你读过这则寓言故事吗?对故事中的寓意理解吗?

2.通过自学,你能自己读懂课文吗?你认为哪些生字在书写中容易出现错误?

3.你希望老师如何在教学中带领大家学习?

调查结果显示:

1.班内76.9%的学生表示读过这两寓言故事,53.84%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理解寓言故事中所蕴含的寓意。

2.88.5%的学生表示通过工具书查询、同伴互助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可以自己读通、读懂课文,73.1%的学生能够发现并指出“汤”“肠”“烫”等形近字的易混易错处以及读音的区别,但对于“蔡”和“睬”仍需要进行笔顺、笔画方面的指导。

3.在学习方法的选择上,53.8%的学生选择有感情朗读课文,38.5%希望采用课本剧,更深刻地了解这则故事,7.6%的学生希望课堂中可以拓展延伸更多的课外寓言故事。

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单元教学和本科的特点,根据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能正确读写本课要求掌握的生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复述故事,并通过合作互助完成课本剧的编排与表演。

3.理解寓言故事内含的寓意,结合生活体会“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对人生的指导意义。

4.策划、准备“小小故事会”,以小组为单位,“大课间”活动时间组织开展。

二、紧扣文本立足生活,立体多面树形象

艺术形象是寓言的躯体,道德教训是寓言的灵魂。寓言教学要想让学生切实懂得故事蕴涵的寓意,“人物形象”的树立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然而纵观我们今天的寓言教学,毋庸置疑,一部分教师将关注的重点聚焦在寓意本身上,而忽视了揭示寓意的过程,从而导致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的“碎片化”,生拉硬套地去挖掘文本内涵,削弱了寓言教学的功能。

新课标指导下的语文教材,每一册都会有不同的寓言故事的选入,这些故事有的诙谐风趣、有的耐人寻味、有的富含讽喻意义,在这些文本教材的处理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发散思维,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解读文本、立体地树立人物形象,并引导学生从人物的身上获得启迪,从而理解寓意。

以《纪昌学射》这篇寓言故事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可以设计多元的解读。我们可以从“飞卫”的角度来理解,即严师出高徒;可以从“纪昌”的角度来理解,即学习一项本领,基本功是非常重要的;还可以从人生指导的角度理解,只有把一个个的小目标、阶段目标看大、做好,才可以更好地接近、实现大目标。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每一位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都要做好对教材的多元解读和思考,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做到,在思维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助学生“一臂之力”。

三、抓关键词因势利导,多元启迪生寓意

寓言故事中的形象往往是夸张的,讽刺意味十足,而寓意往往就蕴含于他的思想认识之中。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要注重关注学生思维碰撞的火花,因势利导,助燃启迪,“抓关键词”就是这其中非常有效的一种体悟寓意的方法。

譬如,执教《守株待兔》这则寓言,故事非常短小,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到“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必然”这样的深刻道理还是比较难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故事,进行了讲故事的练习之后,我抓住“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这些关键词,启发学生联系全文来思考。在清晰的时间单位排列面前,学生很快地理解到了――“这个种田人是把‘一天’中偶然出现的事情当成了‘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所以结果一无所获。”寓意就在这几个关键词的“把玩”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最后,还是以严文井老先生的话作为结尾:“寓言是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想活跃。”愿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可以增强寓言教学的实效性,以寓言为钥匙,打开启迪学生心灵的大门!

参考文献:

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4

寓言,顾名思义,即有所寄托的故事。据此,寓言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故事和所蕴涵的道理。寓言的这个特征决定了寓言有着其他文本体裁无可替代的教学价值,寓言教学就是要行走在故事简约而韵理深刻的语文教学“风景线”上。

一、通过鉴赏与积累,触摸语言,品悟寓言的语言特质

寓言大多故事简短,语言简洁,这就注定了寓言不可能如小说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形象丰满的人物个性及点缀铺陈的环境描写,寓言结构紧凑,人物关系相对集中而简单。它的优势在于以简驭多,以精取胜。与寓言故事的精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寓言故事意蕴的丰厚。正是因为如此,寓言才能拥有千古流传的不衰魅力,才会拥有多元解读的视角与价值。

《揠苗助长》中对人物描写的语言可谓通俗而又形象,需要引领学生细细体会。文中“巴望”“转来转去”的神态描写,将一个农夫的急切心理刻画得入木三分,充分展示了口语流传的生动性,对于帮助学生描写、刻画人物起到了一个典范文本应具备的价值与作用;一个“筋疲力尽”也准确描写出了人物在劳动苦累和内心得意之间的丰富价值,值得读者细细玩味与品悟。

对话描写是寓言语言的特色之一。没有对话,人物形象就不可能如此富有个性,故事情节的推动就不可能如此顺理成章。寓言教学可以依据这一特点,组织学生通过表演的方式,在角色期待和移情的作用下,将学生的全部身心浸润到文本的语言之中,与文本同呼吸,与人物共命运。这样的表演不仅能够调节课堂教学氛围,同时能够在表演过程中历练学生的临场发挥和对话应对能力,更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感悟文本语言、体悟故事意蕴,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特别应指出的是,教材中的每一个寓言故事都能够在文言范本中找到故事的原型。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质,将寓言故事的文言版本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文白比照的基础上进行对比与辨析,感受文言文简洁的语言表达风格。

二、通过朗读与感悟,体验形象,捕捉寓言的形象源流

凡是故事必定有人物,必定有情节。而寓言故事虽然短小,却能成为文学故事经久不衰的典型,其主要根源在于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形象是民间人物的典型代表,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有着重要的关联,其所蕴涵的道理也与人类社会息息相关,是人性外显和认知自我的重要窗口与途径。

《滥竽充数》是寓言故事中的经典之作,在其典型的故事中彰显了三个重要的人物形象。文中“总是”一词显示了齐宣王不顾质量只讲排场的心理,刻画出了他不懂装懂,故作风雅的丑态;“不要……而要……”则将齐闵王与其父亲完全不同的笃实特点彰显无遗;而对故事中主人翁南郭先生的描写则使用了“混”“鼓”等字,将其充混其中的丑态表现得淋漓尽致。读罢整个故事,读者在会心一笑之余,是否也会扪心自问:我们是否“滥竽充数”过,我们是否也被“滥竽充数”的人糊弄过?

对于如此典型的人物形象,教师唯有引导学生在文本语言的关键处、核心处进行充分地朗读体验,才能真正使之渗入学生的内心意识之中。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徜徉于寓言故事的语言文字之中,尤其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点词句要引导学生悉心体会、感受,激发学生的全部感官去品味语言、内化语言。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通过点拨与示范,引领学生感受人物。

三、通过链接与反思,历练思维,探寻寓言的思维本色

对于寓言故事,卢梭的话令人警醒:寓言故事会将淳朴的孩子变得复杂。而钱钟书的观点却完全相反:寓言故事会让简单的孩子变得更为稚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实都涉及寓言的另一个本质特征,即寓言的思维历练。

变得复杂也好,变得稚嫩也罢,都不符合教育教学促进学生生命发展的愿景。但我们的学生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理应站在更高的层面,通过对寓言故事批判式的吸收与悦纳,锤炼自我辩证的思维意识,涵养自身尊重多元文化和多元存在的胆魄与能力。从这个角度审视,我们的寓言教学就应积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挂钩,从学生鲜活的现实生活中探寻出关于寓言故事的原始注解。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带着批判式的眼光和思维,学习活着的语文;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寓言故事中获取新的生命活力。

《掩耳盗铃》这个寓言,故事中的人物只顾着自己听不到铃铛的声音,就以为天下人都无从知晓自己的偷盗行为了,这种自欺欺人的做法自然是一种愚蠢至极的手法。在教学这则寓言故事时,我们除了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自欺欺人式做法的愚蠢之外,是否应该对此人狗急跳墙的无奈作出应有的思考?是否也应对其偷盗铃铛的尴尬行为进行人性化的关怀与反思呢?当我们将寓言故事的本质之处还原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学生也许会对寓言故事进行另一番反思与考量。只有基于这样的认识,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在继承与发展中进化,才能在创新与归纳中得到切实有效地发展与提升;只有如此,寓言教学才能如长青之树一般,彰显出勃发的生命活力。

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5

一、《韩非子》中寓言的深层意义

《韩非子》全书共10余万言,这部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内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其中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取材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这些都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他的寓言浅近而深刻,幽默而冷峻,他把庄子以寓言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多了一些切近现实的因素,而少了几分道家特有的玄奥,堪称先秦诸子文章中的瑰宝。他的寓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历代王侯,愚夫愚妇,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无疑。其内容之广泛、事件之纷繁,形象之众多,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二、韩非子的艺术成就

1.《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

《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取材的现实性,寓言故事的题材来源主要是引用和加工古代神话、民间故事;加工和改造历史故事;直接创作。这三个来源几乎包括了先秦寓言来源地各种渠道,形成韩非子寓言集先秦寓言之大成的特点。

但是《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引用神话并不多,仅有五则,其中纯引神话的一则,继承神话传统、以动物为题材的四则。表现在寓言文学上,便是少幻想;其次,受整个大时代的影响。战国末年,长期的争鸣论辩,已经进入总结性的阶段;深刻的理性批判,已经战胜了传统的宗教蒙昧,神的迷信已不再占据人们内心主导,这样使得寓言不再到神话中去寻找寄托。最后,海域韩非的个性、思想等主管因素有关。韩非继承接受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一个务实精神的思想家。

改造加工历史故事:韩非子寓言的题材主要来源对历史故事的加工改造。例如对缘于《左传》的“子罕不受玉”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于子罕,子罕不受。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相对于原文进行了压缩改写,叙述、描写不如《左转》细腻。其中原因大概在于韩非是利用此故事打比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所以只需讲明故事的大概。在韩非之前,编年史有春秋、左转;政点与国别史有尚书。国语、战国策;此外,还有一部集合百家的具著《吕氏春秋》、这些史书的出现,为《韩非子》寓言取材于历史故事提供了客观条件。最后,韩非子的贵族身份为他能饱览史籍,韩非子本人学识渊博,思想敏锐,这又为韩非子将大量的历史故事改编为寓言故事提供了主观条件。更何况,韩非著书的目地是为了说服有政治抱负的国君接受法家的思想主张。取材于历史,既切近实际,具有说服力,又易于为君主接受。

直接创造寓言,韩非出了继承转化神话故事,加工改造历史故事之外,还自己虚构创造寓言。他常常将富有的哲理谚语、格言,赋予具体的形象,加以故事化,形成自己的寓言。如“扁鹊见蔡桓公”“皮美为罪”等。

2.语言的艺术特色

(1)文锋犀利。《韩非子》寓言中很有特色: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犀利峭刻,是《韩非子》总体的文学特色,这在他的寓言中体现得极其鲜明。他借助寓言,赤裸裸地宣传某些观点,毫无假借,一语中的,明确揭示事物本质,语言简洁明快,冷峻严厉。

(2)平实机智。韩非寓言,大多选自历史故事或世俗生活,在平实中见生动,寓言主人公,善于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比喻,借此说服对方。文章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谓深刻明切。韩非寓言中的许多人物,善于采取因小及大,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言,把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融入简单明了的比喻,使说辞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构建了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韩非寓言和谐地组合在他的思想体系之中,是形成韩文深刻峭拔、犀利机智的文学特色的重要因素。

3.内容上的艺术特色

(1)形象众多、旨意明确。探求救世的政治方案,是百家争鸣的中心问题。如何才能使人们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诸子百家特别关注的事。寓言,作为阐述其政治、哲学的重要论据,势必大量选用历史故事加以改造为其所用。正是如此,韩非寓言中便有了大量的历史人物。称韩非寓言为历史人物画廊亦不为过。不仅如此,他还将视野扩到民间,旁及女性,乃至改造神话,从而创造出大量的人物形象。正如陈深在《韩非子评述》中所说的那样“今读其书,上下数千,古今事变,奸臣世主隐微伏匿,下到委巷穷闾妇女婴儿人情曲折,不啻隔垣而洞五脏。”这种纵横古今,人物形象众多的现象,在中国寓言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2)情节完整、曲折生动。韩非寓言具有较强的故事性,他的那些文学色彩浓烈的佳作,往往写的曲折起伏、动人心魂、情节完整、首尾相应。无论题材大小,篇幅长短,多能使故事情节层层推进,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4.结构形式上的艺术特色

寓言故事及寓意范文6

关键词:寓言;儿童教育;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315-02

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1]。寓言中的故事不仅给儿童带来很多欢声笑语,而且还告诉他们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对儿童的健康成长起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真正走进孩子的世界,走进寓言的世界,就会发现我们在运用寓言对儿童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我们要用理智的眼光来看待寓言,科学地运用寓言,发挥寓言在儿童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一、寓言对儿童教育的作用

1.形成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障碍或干扰,致使预期的动机不能顺利实现,不能获得需要的满足而产生的焦虑、紧张状态或沮丧、失意的情绪反应[2]。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总会遇到各种挫折,很多寓言故事让儿童懂得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我们要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挫折。《龟兔赛跑》教会儿童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会获得成功。《大树与芦苇》中的芦苇告诉被狂风刮断了的大树:“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软弱无力,便低下头给风让路,避免了狂风的冲击;你们却仗着自己的粗壮有力,拼命抵抗,结果被狂风刮断了。”[3]这告诉儿童,如果遇到不可战胜的困难,那么我们不妨退一步,换个角度思考问题才会有获胜的可能。

2.学会正确认识自己。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心理过程与特征及其表现的认知。儿童成长的过程就是儿童不断自我认知的过程,良好的自我认知让儿童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利于儿童成长。《小马过河》中通过小马的几次努力,既向他人请教,又勇于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及劣势,最终成功地踏过河流。但《猴子捞月》中的小猴子们注定只会垂头丧气,因为月亮根本不在水里,不管猴子们怎样努力都是徒劳的,这告诉儿童做事前要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及环境条件,不要以卵击石,否则只会空手而归。

3.养成正确认识社会的能力。社会认知包括认识社会上的万事万物,认识社会上的人际关系。社会复杂多变,笑容背后可能是利刀,残酷旁边可能是彩虹,世事难以预料。《农夫与蛇》的故事告诉儿童,与人相处要谨慎小心,三思而后行,否则等着我们的就可能是涂着蜜饯的毒药。但丑陋的外表也并不代表着恶毒的内心,就像老牛脏兮兮的身体下却是一颗善良醇厚的心,儿童要学会用美的眼睛来发现美。为了让儿童长大后能很好的适应社会,我们要从小培养儿童辨别善恶的能力,并教会儿童以一颗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来面对社会的纷繁复杂,让他们懂得社会的变化多端只是为了历练我们的意志,让我们变得更睿智。

二、儿童教育运用寓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寓言选择不当,破坏儿童纯真。卢梭说:“只要长期同曾经学过寓言的孩子在一起,就可以发现,当他们有机会把所学的寓言拿来应用时,他们的所作所为差不多与寓言作者的意图完全相反——对于你想纠正或防止的缺点,他们不但毫不在乎,而且还偏偏喜欢无法无天,以便从别人的缺点中得到好处。”[4]这正是因为我们忽略儿童的特点,只要是寓言就让儿童一股脑儿吞下去所致,殊不知儿童会因没真正理解寓言而让寓意在头脑里胡作非为。《狮子、狼与狐狸》本是要告诉儿童自作聪明的人往往却自食其果,但谁能否认儿童不会学习狐狸残忍的报复手段!就像“少不读水浒”的观点,《水浒传》虽然颂扬了108条好汉的侠肝义胆,但里面血腥的场面随处可见,这很可能会让年少无知的儿童学会用残暴的方式解决问题。忽视儿童的年龄特征及生活经验不但使寓言失去灵魂,寓言的作用得不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而且还在无意中破坏了儿童的纯真,让寓言变成了破坏儿童心智的罪魁祸首,所以我们在为儿童选择寓言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实际情况,为儿童选择合适的寓言。

2.既定寓意,抹灭属于孩子的风景。如果儿童读寓言后没说出既定寓意就会被认为是没有读懂故事,往往会被大人“不择手段”地引入“正途”。《狐狸与乌鸦》是要让儿童不要像乌鸦一样虚荣,但不能否认在儿童心中真正崇拜的可能是聪明伶俐的狐狸。儿童在这样一个文化多元的环境里,难免会沾染到大人的思维,儿童大多变得崇拜小聪明,喜欢时不时玩点儿小招数。其实我倒觉得故事中的狐狸与《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是同门师兄弟,他们不都是看准了敌人的多疑而将对策施于一个“空”字吗!当儿童遇到世人推崇的诸葛亮时,他们会怎么看待被批判的狐狸呢?我们常常将成人心中的寓意箍在儿童头上,让儿童重走前人走过的路,没有让儿童去探索发现,没有让儿童拥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留下儿童自己成长的足迹。在同一条路上往往会欣赏到别样的风景,拥有别致的情趣,我们应该让儿童多去看看属于自己的风景,多去表达内心的声音。

3.失去疑问,失去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良机。儿童期是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特别是儿童在获得书面语言的过程中,不仅能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而且能提高认知能力,发展个性。但儿童在阅读寓言过程中却缺乏怀疑精神。为什么中国寓言中的老鼠奸诈狡猾而外国的米老鼠却可爱有趣?这个疑问的解决会让增长儿童对社会的认知;《雪地里的小画家》中小动物的脚型千奇百怪,那儿童自己的小脚丫像什么呢?这个问题能提高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及想象力;《乌鸦喝水》的结局如果是乌鸦没有喝到水,那要怎样才能喝到水呢?这个问题能提高儿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养成独立思考习惯。像这样能培养儿童各方面素质的问题还有很多,但是在阅读过程中,儿童为了完成家长或老师交代的任务却慢慢丢失了提出疑问的意识,只是跟随着寓言中的文字,没有任何思考。我们应该鼓励儿童在阅读寓言过程中多思考,多质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一篇来料加工

下一篇疫情自我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