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桌文化范例6篇

酒桌文化

酒桌文化范文1

正常的宴会一般都会持续很长时间,二、三个小时是常有的事情,而且,席间宾主双方 免不了要穿梭和相互敬酒,因此,如何自始自终保持酒桌上的热闹气氛,如何有礼有节的让 客人酒足饭饱,其中的礼节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问题。 如果你是初次宴请重要贵宾,最好是安排在小范围内,事先你必须要做的功课有:一是 必须用心记住被请参加宴会者的姓名和职务,如果叫错名字或者张冠李戴那就严重失礼了; 二是如果有条件的话最好能够打听或粗略了解一下他们的业余爱好, 以便增加席间闲聊的话 题; 三是想方设法摸清被请嘉宾最为要好的朋友圈, 切忌把嘉宾的死对头同时请来或同桌吃 饭; 四是要了解重要嘉宾的饮食习惯和感兴趣的菜肴, 也可以准备一些本地不太能够见到的 稀罕菜肴让嘉宾尝鲜;五是要了解重要嘉宾喜欢饮用的酒类,事先尽量准备妥当。 如果参加宴会的嘉宾中有初次见面或相互之间不是很熟悉的客人, 主人一定要记得开宴 前能够主动给大家逐一介绍,或者由客人互相介绍也行,这是必不可少的流程,而记住同桌 客人的名字或职务很重要,这是对客人的尊重,也是保证宴会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 假如宴请的那天人实在太多记不住, 那你应当有选择的记住, 比如参加宴会的重量级人 物,比如本次宴请主要嘉宾的随从人员,比如家庭聚会中的家族长辈,比如爱人的亲戚朋友 及其相互的关系,以及你应该的称呼,等等。 中国的酒桌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际场所,也是考验和了解一个人的重要窗口,毕竟, 酒品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品, 酒场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立场, 酒风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工作作风, 酒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肚量。因此,假如你是主人而真的不能喝酒,那么拒酒的借口或办法 应当事先想好,要么学会拒酒;要么学会吹牛,既然你不能在酒量上和大家一起痛快淋漓, 那么就凭着你的三寸不烂之舌让大伙儿开心。 席间的敬酒和被敬酒也是有很多讲究的, 许多规矩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应酬经验, 要做到即不伤自己的身体, 又不让劝酒者扫兴, 更要让被敬酒者高兴实在也不是一件容易做 到的事情。 现在,很多人都很注重保养身体,无论是本人还是家人都不太喜欢过量饮酒,尤其是 领导干部还要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然而,等到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很多喝酒前的自律都 会烟消云散,酒会越喝越多,气氛也会越来越热闹。不过,在酒桌上还是会有很多讲究,尤 其是酒桌上的细节你还真的不能忘记。 如果你是主人,应当掌握敬酒的规矩和流程,通

常是主人先敬主宾,然后是陪客再敬 主宾,其后是主宾回敬,最后才是陪客互敬。同时,主人敬酒还应当注意五个细节: 一、在宣布开动时应讲明规则。应当由主人首先站起来举杯,这时,别人也会跟着你 站起来,你可以笑着告诉大家今晚的喝酒规则,比如说,第一杯大家站着喝,第二杯以后就

可以坐着或者随意;比如说,敬者喝光,被敬者随意;比如说,按瓶派酒,自倒自饮,等等。 二、 掌握敬酒的时机和节奏。 主人应根据重要嘉宾与次要嘉宾的原则和顺序举杯敬酒, 如果是商务和公务宴请,敬酒时最好称呼对方职务,以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三、到别的桌上敬酒,在按瓶分配的情况下,通常可以拿着自己的酒瓶去敬酒,便于 计量也可以控制自己不要过量饮酒,同时,要控制和注意别把酒量小的客人灌得烂醉如泥。 四、 如果对方确实不能沾酒, 你作为主人应当说服敬酒的人可以用饮料或茶水来代酒, 你可以顺势的插话: “只要感情有, 不管喝啥都是酒” 然后用茶代酒, 。 相互表示一下就行了。 五、应当适时掌握宴会的热度,大家喝得太少会显得你的诚意还不足以感动大家,如 果绝大多数人都喝大了,虽然已经尽兴但也会伤及宾客的身体,因此,你可以适度控制,尽 量不要让宾主喝得太过量了。 如果你是宴会参与者,对于其他的各位宾客也应当适时地用敬酒来表示自己的诚意, 当然,你也应当注意十个细节: 一、如果没有记住对方的姓名,应先弄清楚后再来敬酒,或者就直接以“领导”的通 称来称呼被敬者的对方,以示自己的谦卑。 二、通常等到主人敬完最重要的宾客或者是领导们相互喝完以后,其他客人才可以展 开相互之间的敬酒礼节,敬酒者一定要站起来,一定要双手举杯,以示你对别人的尊敬。 三、敬主人酒可以等主人敬完最重要的嘉宾以后,或者主人在接受了重要宾客的敬酒 以后。 四、席间注意不要喧宾夺主,这样会显得你很没有教养和礼貌,不懂酒场规矩,就算 是再熟悉的朋友圈子,你的这种行为很有可能被别人当猴耍。 五、应当逐个敬酒而不能一人对多人,除非你是本桌上的重要嘉宾,除非你是领导, 否则,你的行为会被视作“大不敬”或诚意不够。通常是敬者喝光,被敬者可以随意,以显 得敬酒者的诚意。 六、自己敬别人酒,通常不能要求别人满杯一口喝完,如果你知道对方是海量,如果 你和对方相当熟悉,如果主人要求你们一起喝完,如果你也有这个酒量,那么,应当让被敬 者决定是否一饮而尽。 七、记得在酒桌上可以多给领导或客户添酒,但绝对不要为拍马屁而瞎给领导代酒, 这

酒桌文化范文2

案件的真实情况虽还未浮出水面,但肯定与“酒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初步调查,当晚出席的大多是公职干部,不论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挨打”,最终却是以“永远倒下”收场。

当然,李安林的死亡并非个案,近年来,公职干部在酒桌上死亡的案件不断上演,接待领导、犒赏下级都离不开吃一顿,怎么吃、吃什么都有个亘古不变的形式,就是把酒喝“高兴”,酒桌演变成了干部的另一个“战场”,个别干部在酒桌上永远的倒下,给餐桌增加了些“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

“酒文化”走上政治舞台并“蔚然成风”,多少还是有点“益处”的。接待上级领导,喝酒是调节气氛、迎合领导最有利武器;款待同级或下级,喝酒是拉近距离,增进情谊的制胜法宝。很多项目就是在酒桌上拿下的,很多审批就是在酒桌上通过的,很多关系就是在酒桌上建立起来的。要是领导来了,只是吃点工作餐,规规矩矩探讨探讨工作,唠叨唠叨生活,多少显得有些生分和刻板,没有酒来烘托一下,难免感觉太素了些,这就是酒文化盛行的原因。

其实,大部分干部还是不喜欢酒桌文化的,都是能躲就躲,能推就推,实在不行也就只能迎难而上了,这种“不得已而为之”听起来有点滑稽,但却一直践行着并愈演愈烈。干部也有“苦衷”,多少有点“委屈”,以身体之本谋求关系上的“融洽”、工作上的“突破”,真心是下了“血本”,代价有点大。

酒桌文化是奢靡之风、享乐主义的“发源地”,滋生了不少干部作风问题。这些胡吃海喝,造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也严重影响了干部形象,群众对此嗤之以鼻。倘若政府工作都是酒桌上的“头脑风暴”,草率的结果就只能让群众来买单;倘若干部将心思花在了接待上,干实事的少之又少,对社会的发展必然是百害而无一利。自中央反以来,饭桌清净了,白酒消停了,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是有个别公职人员“顶风作案”,甚至赔上性命。

酒桌文化范文3

1900年岁末,这慈禧老佛爷对光绪帝是越来越看不上眼了,一门心思想把他给废了,重新换一个新的皇帝,连“候补”都找好了:端郡王载漪那十五岁的儿子──溥。

老佛爷虽然算盘打得不错,可心里还是有点儿忐忑,想知道那些个外国公使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思来想去,还是把这事儿交给老臣李鸿章合适。这李鸿章也没客气,张嘴就要官:老佛爷,我有一办法,您任命我为两广总督吧,洋人们必来我这儿祝贺,我在酒桌上就能把这事给您办成喽。要说这老李真是老谋深算,用一桌酒席,就把自个儿抬高了,也为晚清的国运,埋下了伏笔。这老佛爷一听,顿时眉开眼笑,赶紧下旨启用李鸿章。

果不其然,这各国公使一听李鸿章高升了,纷纷前往李府祝贺。酒酣耳热之际,老李就把老佛爷的意思透露出来,结果除了俄国公使,其余各国坚决反对。老李把结果向老佛爷汇报。老佛爷心里很不爽。这是俺的家事,跟你们洋人有啥关系?咱们骑驴看唱本,走着瞧。

老佛爷按原定日期《立储书》。载漪心里乐开了花,很快就要给皇帝当爹了,哪能不庆祝一番?于是在家里大摆筵席,招待各路客人。还事先派人“委婉”地“邀请”了各国公使。遗憾的是,洋人们一个没来。这不来,就是不承认这事儿呗。洋人们绝没有想到,对于大清家事的不支持,居然成就了大清家里的首号反帝爱国英雄――“自是载漪之痛恨外人,几于不共戴天之势”。

这场酒席不仅改变了晚清的国运,同时也改变了载漪的个人命运。

载漪从此成为义和团的“铁杆儿粉丝”,还伪造了一个所谓的“洋人照会”刺激老佛爷,搞得老佛爷很不高兴。话说这洋人呢,似乎更不高兴。这才有了后来的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才有了火烧圆明园以及种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载漪也随之失势。

对载漪而言,这恨的种子,就种下了。后来的事,都是这粒种子的发芽和生长。酒桌上的事,岂能小看?

就这样,几桌酒席,改变了几个人的命运,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国运,你说,这酒桌上的事儿,你是不是得好好重视起来?这酒桌上的潜规则,你是不是更得好好研究研究?

酒桌文化范文4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一直很重视,古有俗语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餐桌礼仪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反映。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饮食所以合欢也。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既是请客吃饭,而且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吃饭,一个长期不能参加应酬的人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或者成为无用之人。大家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举杯提箸之间协调人际关系。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一、 入座

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坐姿要端正,勿以手托腮或将双肘放于桌上。注意事项:

① 主人必须注意不可将客人安排在接近上菜的位置。

② 入座后不要动筷子,更不要弄出什么响声来,也不要起身走动,如果有什么事情,要向主人打个招呼。动筷子前,要向主人或掌勺者表示赞赏其手艺高超、安排周到、热情邀请等。

③ 如果是较大的宴会,一般都设主席,客人不可贸然入座,入座是应注意桌上座位卡是否与自己的相对应。

④ 入席时如果有主人或招待人员,那么应遵从其安排。

二、进餐

1、上菜

中餐上菜的顺序为:开胃菜热菜炒菜大菜汤菜炒饭面点水果。

开胃菜通常是四种冷菜,有时种类可多达十种,上菜时,可将其先行上桌。有时冷菜之后,可接着上四种热菜,但热菜多数被省略。

当客人落坐开始就餐后,餐厅员工即可通知厨房作好出菜准备,待到冷菜

剩下1/3左右时,餐厅员工即可送上第一道热菜。当前一道菜快吃完时,餐厅员工就要将下一道菜送上,不能一次送得过多,使宴席上放不下,更不能使桌上出现菜肴空缺的情况,让客人在桌旁干坐,这既容易使客人感到尴尬,也容易使客人在饮过酒后,没有菜可供及时下酒,导致易醉。

2、用餐

出席正规的中餐宴时,在开席前餐厅会为每一位顾客送上一条湿巾,这是用来擦手的。而后送上的第二条湿巾,可用来擦手或嘴,但不能用于擦汗或擦拭其它部位。

用餐时须温文而雅,从容安静,不能急躁。就餐时,按照传统应先请客人、长者动筷子,夹菜是须少量,距离自己远的菜就少吃一些。夹起的菜肴通常要先放在自己的饭碗中,直接把菜肴放入口是不礼貌的;依照惯例,客人出席正式或传统的晚餐时,是不会吃光桌上的菜肴的,以免令主人家误以为菜肴预备不足,因而感到尴尬。

吃饭、喝汤时不宜发出声音。喝汤应用汤勺慢慢喝,不可就着碗喝,若汤过热,要待热汤变凉一点而入口时又不失汤味时用汤匙小口小口引用;至于吃饭,要端起饭碗贴着唇,用筷子把饭粒推入口里,这是一个最容易的吃饭方法,亦表示喜欢吃那顿饭;若吃饭时不端起饭碗,即表示不满意饭桌上的菜肴。

吃饭时不要埋头苦吃,适当的注意周围是必要的。要适时地抽空和左右的人聊几句风趣的话,以调和气氛.不要光着头吃饭,不管别人,也不要狼吞虎咽地大吃一顿,更不要贪杯。如果用餐时要给客人或长辈布菜,则最好用公筷,也可把距离客人或长辈较远的菜送到他们跟前。

要明确此次进餐的主要任务,是以谈生意为主,或者以联络感情为主,还是单纯的吃饭。如果是为了谈生意,那么在安排座位时就要注意,把主要任务的座位相互靠近便于交谈或疏通情感;如果是联络感情,那就要注意气氛的调节,活跃气氛;如果是纯吃饭,就只需要注意一下常识性的礼节就行了,把重点放在品尝菜肴上即可。

注意事项:

① 餐厅员工给客人提供服务时,一般要以第一主人作为中心,从宴席的左面位置上菜,撤盘时从宴席的右侧位置。第一道热菜应放在第一主人和主宾的前面,没有吃完的菜则移向副主人一边,后面菜可遵循同样的原则。上菜或撤盘时,都不应当在第一主人或主宾的身边操作,以免影响主客之间的就餐和交谈。

② 遵循鸡不献头,鸭不献尾,鱼不献脊的传统礼貌习惯,即在给客人送上鸡、鸭、鱼一类的菜时,不要将鸡头、鸭尾、鱼脊对着主宾。而应当将鸡头与鸭头朝右边放置。上整鱼时,由于鱼腹的刺较少,肉味鲜美腴嫩,所以应将鱼腹而不是鱼脊对着主宾,表示对主宾的尊重。

③ 要将食物送入口中,不可伸舌去迎食物。嘴里有食物时切勿交谈

④ 注意交谈,嘴里有食物时切勿交谈,且不可只顾自己一个人夸夸其谈,或谈些荒诞离奇的事而引人不悦。

⑤ 用过的餐具,吃剩的菜,牙签等应放在碟中,切勿放在桌上。

⑥ 宗教的饮食禁忌,切不可疏忽大意,如回族不吃猪肉,若宾客中有回族人,那么主人在点菜是就应回避有关菜肴。同时,处于健康或地方饮食偏好的原因,宾客对菜肴有所禁忌的,主人也应当有所顾及。

⑦ 在使用筷子时切勿一边交谈,一边挥舞筷子;筷子插在饭碗中被认为是不吉利的,切不可为;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动,应该先用眼睛看准你想取的食物。

三、离席

席间一般不可中途退席。当你要中途离开时,不需要大声告诉每一个人,只需悄悄地和身边的人打个招呼后便可离去。

有要事不得不中途离退席时,一定要向主人说明、致歉后方可离席,但切勿与其长聊,因其还有其他客人要招呼,不可应你而对其他人失礼。

正始宴会一般在水果拼盘上桌后即可结束。此时,一般先由主人示意宾客,请其做好离席准备,这是宾客可离席的信号。告辞时应礼貌地向主人道谢,再与其他人告辞。

注意事项:

① 有些人中途离席时会一一学问自己认识的人是否一起走,这种做法会使原本热闹的场面冷却,甚至于提前散场,这种行为是不被谅解的,因此要避免。

四、餐桌上的茶文化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茶在中国夺得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茶是中国人的日常饮品,茶文化已深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我国历来有客来敬茶的民俗,但凡来了客人,茶是必不可少的饮品,在中餐中如果没有茶就称不上正式了。在中餐正式开始前,主人可为已到的宾客奉上茶。

以茶待客时要注意客人对茶得偏好,可在上茶之前询问客人的喜好,但也要考虑到自己储备的茶的品种,因此在询问客人意见时,最好为之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选择,以免出现尴尬情况。

上茶时由奉茶之人可看出宾客的尊贵程度,因此主人应把握好尺度。上茶时,要分主次、重要程度,一般先主宾,后次宾;先女士,后男士,且长幼有序,切不可随意妄为。第一杯茶不宜斟地过满,以八分满为宜,且水温不宜过烫,以免烫伤客人或自己。

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主人或服务员要注意杯中的茶水情况。在茶被喝掉半杯之后即可续杯,但要注意客随主便。不宜再三为客人斟茶,一再劝人用茶,却无其他话可讲,意味着送客,因此在续杯时要注意。

作为宾客,在主人家奉上茶时应礼貌地双手捧接,并道谢,无论茶符合自己

的要求与否。如若不喝茶,则应事先表明,且不可向主人家提出过高的要求。喝茶时要认真品味,以示对主人地感谢及尊敬。

注意事项:

① 茶具要清洁

② 尽量不要用一只手上茶,且双手奉茶时,切勿将手搭在茶杯杯口,更不能浸

入水中。

③ 从客人的左侧为其上茶,放置茶杯在客人右手附近,尽量不要打扰到客人 ④ 与人交谈时,最好不要饮茶,可在谈话告一段落之后,喝茶润喉,否则会显

得不专心,甚至打断交流。

酒桌文化范文5

中国酒文化,古代远比现在丰富得多。如宋代的葡萄酒米酒、坡喜欢的蜂蜜酒、洞庭山的柑橘酒、海南岛的椰子酒、黄庭坚咏叹过的荔枝绿酒举不胜举……宋代人张能臣《酒名记》中一次举出二百多种名酒,遍及湖广川陕,品列之丰富可见一斑。

由于清代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烧酒(蒸馏白酒)开始取代原有的米酒、水果酒成为时尚。这是中国史上酒文化的一次重要革命,对于革命,既然有创新,自然有破坏,中国的低度发酵酒文化慢慢衰落下去。解放后,中国白酒迎来了第二次革命,它打破了传统酒文化重意境不重技法的缺失,利用化工科技将传统工艺加以解剖,以此建立香型体系。同时,蒸馏酒的香型变成了粮食酒风格的唯一标准,低度发酵酒、配制酒、再次被打击,十多亿中国人几乎完全被发配到由香型控制的高度白酒世界。

时代的偶然产物――香型(二标)

现在,大家对中国白酒香型的区分习以为常了,茅台是浓香型之首,五粮液是酱香型之首,汾酒是清香型之首,酒桌上提鼻一闻,就知杯中物属于何种香系。然而,香型这一概念在中国几千年酒文化中仅仅诞生不到50年。在这50年里,它既第一搭建了白酒工艺的化工谱系,又对中国酒文化的丰富性造成毁灭性打击。

其实,香型这一概念是一个时代的偶然产物,中国白酒因为这一偶然,从人文归属逐步踏上了工业化道路。

上世纪60年代以前,中国白酒没有香型一说。即使是建国后的第一、第二届全国评酒会,评出了泸州老窖、茅台、汾酒西风等几大名酒时,也没有区分香型。

由于由于不分香型评比,1963年的第二届评酒会就产生了一个插曲,香港的一家报纸率先报道了评比结果。排在第一位的不是茅台。当时,总理正在国外访问,新闻会上,用茅台酒招待外宾时,就有外国记者提起了这次白酒的评比结果。

回国后,亲自过问了此事,当时还没有公布最终结果,他要求有关部门重新评比,尽管换了专家,结果还是一样,也正因为有了此插曲,才有了政治和技术“双工作组”进驻了茅台。工作组经过工艺查定、酒的成分分析,真正从科学的角度得出了“茅台酒是由酱香、醇甜、窖底香三种基础酒组成,窖底香中酒的主体成分是己酸乙酯”的科技成果。这个结果是中国人利用化学成分区分白酒烈性的开始。不久以后,入住其他酒厂的工作组也拿出了研究成果,确定了浓香型、清香型等白酒的化学基础。中国白酒的香型体系初步诞生。在此之前,中国人通过源产地的不同、感性的诗文描述、酿酒的原料差别来区分白酒。

上世纪70年代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专家们评选佳酿的标准不再是百花齐放、兼容并蓄,而是着重看酒品是否够突出自己所属的香型。作为四大名酒之一的“西凤”酒,在这一届名落孙山。原因是西方酒被划为“清香型”白酒,然而在评审过程中,由于口味与“清香型”相差甚远而落选。当时,这件事轰动了陕西省,惊动了省长和省委书记。结果又是一群专家进驻西凤酒长,经过十年化工分析和行政博弈,西凤酒终于独创出一个“凤香型”。随后,董酒成了“董香型”、老白干成了“老白干香型”。中国白酒又从化工上大一统走向文化标新立异时代。

在全世界的酒精饮品中,除了中国,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化工分解强行在老百姓中推行。葡萄酒分为白葡萄酒、红葡萄酒、甜葡萄酒、干葡萄酒,这都是我们用肉眼、用味觉一下子能分辨的。威士忌分为纯麦威士忌、调和威士忌,这是看原料纯不纯。而香型,是工业化和行政化的产物,而不是人文和历史的产物。以香型作为标准,只能使中国人喝的酒品越来越趋同。

TIPS中国白酒的主要香型有:

浓香型: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水井坊

酱香型:茅台、郎酒

清香型:汾酒、二锅头

米香型:桂林三花酒

兼香型:白沙液

豉香型:玉冰烧

凤香型:西凤酒

高度白酒的附属品――餐酒不分家(二标)

电视剧里经常有塞外大侠,在风沙漫漫、哈气成霜之地仗剑痛饮。但愿他喝的是清香型白酒,如56度的红星或牛栏山二锅头。如果他喝的是茅台、五粮液,如此浓郁丰富的香气,又每个吃食,很快就要腻味得难受。

所以说,全世界没有一种酒像中国白酒这么离不开餐桌。德国人在办公室喝啤酒、法国人在献血站喝葡萄酒、俄国人在马路中间喝伏特加,而中国人只在餐桌上喝白酒。这种情况在白酒彻底淘汰发酵酒水果酒之前是不存在的,从《水浒传》、《红楼梦》就能看出来,武松打老虎、打蒋门神之前喝酒都没吃东西,贾府的小姐太太们没事也要温点小酒吃一下。然而当低度酒文化在中国经历了两次革命之后,被香型锁死的蒸馏白酒又彻底被餐桌套牢了。

于是,中国人喝酒开始研究,如何才能在餐桌上合理利用食物使自己喝得更Hi,酒量更强呢?其实很简单,你牢记哪些食材具有非常的醒酒功效,当别人懵懂痛饮时,你却能夹菜解酒。

酒桌上必点的肉食

•螺肉和蚌肉,用田螺、河蚌、大葱、豆豉各适量,将田螺捣碎,河蚌取肉,与大葱、豆豉共煮,饮汁液,解酒效果奇佳。

•鸭肉,酒后一碗老鸭汤,可以解燥渴、缓头晕,就醒后不会厌食。

•泥鳅,泥鳅可温肾助阳、解酒消渴,缓解酒精吸收。

酒桌上必点的蔬菜

•芹菜,餐前吃点芹菜、花生、腐竹的什锦拼盘,是一场酒局好的开始。

•菠菜,民间有一著名菠菜解酒方,取菠菜300克,生姜23克,猪血100克,酱油15克,麻油3克,精盐2克,醋、味精、花椒油各适量,将菠菜带根洗净切成5厘米长的段,于滚水中焯2分钟捞出,沥去水分,装盘抖散。猪血切片爆炒,与菠菜混匀。待凉后,加入生姜汁。

•莲藕,将藕洗净削皮切成薄片100―200克,放入滚沸的开水中煎煮片刻捞出,待凉后一次食完。

•香菜,长江中下游地区,人们将香菜焯水,加入香油、食盐,作为解酒凉菜,后者将香菜切碎,煮汤当茶饮以解酒毒。

酒桌上必点的豆类

•绿豆和赤豆,红豆汤、赤豆汤、豆芽都有解酒作用,酒桌上要关照。

•豆腐,豆腐解酒的良方很多,最著名的是石膏豆腐汤,生石膏50克,水煮1小时后去渣,加入豆腐50克,再以少许食盐调味,煮熟食用,有解酒奇效。更简便的方法,可以醋煎鲜豆腐食用,能起到醒酒生津的功效。

酒桌上必点的水果

•柿子:柿子在水果中解酒效果首屈一指。有实验表明,酒后食用柿子,呼出的究竟浓度可减少70%。最佳解酒方法:去皮去核,与200克高丽菜一起榨汁,再加入柠檬汁饮用后即可解酒。

•香蕉:香蕉除了生食可以解酒,也可将香蕉果肉碾碎加入茶水中,加糖调服可解酒后燥热。

•柑子:柑子可生食解酒,也可剥皮榨汁和蜂蜜一起服用,一般人喝两杯,缓解醉酒效果奇佳。

•荸荠:对于高粱酒等烈性酒致醉者,克取荸荠10个,洗净捣成泥状,用纱布包裹压榨出汁饮服,解酒效果立竿见影。

酒桌上的食材禁忌

•少吃牛肉。牛肉甘温,补气助火;白酒大温,与牛肉搭配则如火上浇油,容易引发炎症。

•不宜吃核桃。一旦两者同吃同饮,容易导致血热,甚至可能导致咯血。有咯血史的人更应当特别注意。

•碳酸汽水。和白酒时配碳酸汽水会刺激胃粘膜,减少胃酸及消化酶的分泌,导致急性胃肠炎、胃溃疡等病的发生。二锅头兑雪碧虽然不上头,却不宜多饮。

•浓茶。酒后喝浓茶不仅不能解酒,还对身体有害。

酒局前的准备

一场酒局的状态好不好,很大程度取决于之前的准备。参加酒局前最好先喝一杯酸奶。酸奶容易准备,含有增稠剂,在胃中停留时间较长,有利于西施酒精,延缓酒精的吸收。

如果是舍生取义的重要酒局,喝酒之前半小时,最好先喝一杯必奇,这是酒桌上喝不醉的必杀技。必奇属于蒙脱石散,可以黏在胃粘膜上,锁定酒精,有效减缓酒精的吸收。

香型白酒怎么品?(二标)

虽然香型是一个砸碎传统文化的革命式的概念,但是,既然它存在,我们就要学会品尝。在这第一点上,中国白酒和葡萄酒的品尝方式大同小异,无外乎看、闻、尝、回味。

中国白酒看什么呢?很简单,看看它有么有沉淀,颜色浑不浑浊。在酒店里花800元买一瓶五粮液或者水井坊,结果发现酒瓶里有絮状物漂浮,赶紧退钱。但凡有沉淀的白酒绝对有问题。

闻什么?大体来说很简单,酱香型有浓郁的酱料味道;豉香型有清晰的豆豉味道;凤香型有类似凤梨(菠萝)的味道;清香型类似纯净的酒精香(其实并不是);米香型有点发甜的醪糟味;浓香型,你闻一下五粮液或者金六福,这种味就再也难忘。

尝什么?白酒不该有苦味,苦的白酒一定不好。好的白酒通常入口甜、入喉醇厚,越往舌根越淡的一定不是好酒。回味要凛冽而不是辛辣,如一注热泉划过喉咙。

回味什么?因为中国人往往是一口酒一口菜。所以回味要留到三巡五味之后,看这款酒上不上头、口不口渴,好酒通常不致口干头痛。

白酒不能承受之殇――年份酒

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白酒专业委员会抽样调查,销售额前100名的白酒企业中,有近60%推出了年份酒,年销售额不低于50亿元。本着酒越老越好的传统错误认识,人民群众把巨资花费到看不见的白酒年份上。

先不谈白酒是不是越老越好,中国究竟有没有那么多老酒流传于世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还处在计划经济,实行统购统销,每年用于酿酒的粮食是有指标的(优先保障吃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有陈年酒存放,量也不会太大。到上世纪90年代,国内绝大多数酒厂在市场转轨大潮中都出现过停产或半停产,职工在下岗边缘徘徊,只有茅台、五粮液等极少数企业一直在稳定生产。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今天忽然冒出了每年价值50亿的年份酒,实在可疑。

更关键的是,国内的技术检验部门,没有一家掌握了白酒测龄的技术。所以白酒企业在年份问题上自说自话有恃无恐。这些生产商大都购买极少量的年份稍长的原酒,用来做引子,勾兑存放仅一两年的新酒,而商标上却是时间最长的原酒年份。胆子更大的,甚至想标哪年就是哪年,反正没人管。

其实,对于白酒年份绝非越老越好。

年份酒是一个源自葡萄酒的概念,它是指哪一年天气好,种出来的葡萄好,这一年的酒便更好。并不是说年头越老就越贵。例如1982年波尔多产区气候好,所以这一年的酒比许多60年代、70年代的葡萄酒都要贵。

在中国,年份酒完全是越老越贵。我们平时喝的白酒通常是由不同年份的酒勾兑而成的,既要有新酒的爽冽,又要有陈酒的醇厚,单一的老酒往往香醇有余、口感不足。现在这些所谓的年份同样是勾兑的,而它们却把自己抱住的年代久远,以期卖个好价钱。

所以说,年份酒很大程度上是个伪概念。

你需要的逃酒贴士

A,对于不想喝酒、不必喝酒又不得不去的酒宴,请开车前往。

B:老婆家的亲戚最难缠,躲酒显得不厚道、装醉又太掉份儿。所以出门前要和老婆打好招呼,关键时候让她出面化解,以免醉酒失态。

酒桌文化范文6

关键词:中日;饮食礼仪;差异;比较研究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有史记载以来,自古以来日本饮食文化深受中国的影响,特别是饮食礼仪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较大差异。从中日菜肴命名、待客之道、筷子礼仪、饮酒礼仪等饮食文化的差异,探析形成原因,进一步加深对中日文化差异的理解,对于增进中日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1 中日餐桌礼仪文化比较

餐桌是家人聚集的重要场所,既是传统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体现之一。从中日两国的餐桌礼仪看两国的饮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总体上看,中日餐桌文化中各有特色,于细微处见特征,简单的家庭就餐能够显现社会的诸多价值理念和文化传统。一方面,日本的家庭餐桌可以随处让人感受到日本普通家庭饮食礼仪的渗透。

由于日本仍然是以男性为主的社会,女性在家庭中更多的仍是从事相夫教子的传统家务,因此做饭做菜的家务主要是由家庭主妇来完成。当一家的家庭主妇做好饭菜之后,招呼家人围坐在餐桌前,全家人对饭菜鞠躬道:“いただきます(我开动了)”,并拿起筷子开始用餐。据说日本人认为,人类所有的一切无一不是神赐予的,享用时务必首先对神的厚爱致意。而且通常情况下夹到碗里的饭菜必须吃得干干净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对饭菜的口味,不可以随便挑剔;无论是否真心喜欢,出于对为了做饭而付出辛勤劳动的家庭主妇的感恩,一般要多少说上两句恭维之辞,以体谅劳作者的辛苦。用餐完毕,筷子要规规矩矩放在自己的碗的旁侧,并再次向桌面鞠躬道“ごちそうでした(谢谢款待)”才行。

饭桌也是中国人家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正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表现。但是饮食文化不仅仅是菜肴本身,更重要的是吃饭过程中的人家关系的表现。中国人在用餐时一般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或听到长辈说:“大家一块吃吧”,才能动筷,不能抢在长辈的前面。夹菜时,应从盘子靠近或面对自己的盘边夹起,不要从盘子中间或靠别人的一边夹起,更不能用筷子在菜盘里翻来倒去地“寻寻觅觅”,眼睛也不要老盯着菜盘子。用餐时要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中国餐桌礼仪文化的重要要求。

2 中日待客之道文化差异

人际交往是体现文化交流的重要的表现方式,而待客之道则是人家交往的重要内容之一,这恐怕是任何文化的国家饮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了。

中国人宴请客人首先上一些开胃菜小菜,重要的菜通常是放在后面上,因为中国菜讲究的是色香味俱全,因而一般烹饪的时间相对较长。一些日本人因不了解中国的饮食习惯,用开胃菜就填饱了肚子,后来虽上了很多美味佳肴,但因吃不下而叫苦。一般来说,日本人认为将桌上的饭菜全部吃净是向对方表示礼貌,而在中国饭菜的量以客人吃不完剩下为宜。因此,尽管受到款待的日本人已经吃饱,但为了不将饭菜剩下而拼命吃。招待方的中国人则认为,饭菜不足是失礼而继续添菜添饭。虽然都是好意,希望自己的付出能让对方满意,但由于彼此不了解对方文化,一方试图尽可能让对方满意,却不得不承受额外的负担,本意是尽可能的表达自己的善意,结果却成为对方负担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此外,中国人好客,常常轮流请客聚餐,到了吃饭时间,如果谁说一句“走,下馆子去!”往往是邀请的人掏钱,并且在餐桌上没有2~3小时是下不来的。而在日本,同样的场合,即使谁说“去吃饭吧”,那也往往是各付各帐的,彼此之间用不着客气。另外,日本人吃饭讲究速度,即使是公司的老板,午饭通常也只吃一碗500~600日元的面条或盒饭了事,力求简便快捷,时间观念很强。

3 中日用筷礼仪文化差异

就餐工具的使用,是礼仪文化的重要表现。中国和日本都属于筷子文化圈。中日两国虽都使用筷子,但其形状、材质均有差别。中国的筷子较长,前端是圆的,筷身粗细变化不大。所用材料除木头、竹子外,古代名贵的筷子还有玉和象牙制成的。日本的筷子比中国的短,前端细而尖,材质多为木头或竹子,有的还涂有生漆。日本人大都是吃“定食”。即份儿饭,相当于我们的套餐,配备齐全的饭菜汤,都在每个人自己的食盘里,方便取食,用不着长筷子。

除了形状和材质的差异以外,两国人民对筷子都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中国人使用筷子用餐时,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地竖向放在饭碗的正中。而日本人在吃饭时,筷子一定要整齐横向放在饭碗的前方。因为日餐定食比较多,所以大部分都是横向使用筷子。

中国人一向是家族混用筷子的,并互相用自己的筷子夹菜让菜,这是对客人表示亲切与友好。而日本家庭中对筷子的使用是进行严格区分的,日本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用筷子,绝对不会混用;也没必要互相夹菜让菜,即使有必要给对方夹菜,也会用公用筷子,不会用自己的筷子,因为认为自己的筷子不卫生。

此外,中日两国都禁止用餐时把筷子插在饭中,这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中国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而在日本死者灵前的供桌上往往筷子摆成这种形式。对比中日用筷礼仪,很多禁忌也有着相通相似之处。

4 饮酒习俗

酒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酒作为一种特殊的饮品,在中日饮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中日饮酒礼俗的差异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不言而喻。从饮用者的角度来看,喝酒的主要是男性。因此,中日酒文化所反映的,很大程度上和中日两国男性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压力有关。

日本的工薪族在下班以后,常常要结伴去“居酒屋”喝酒。这已经成为日本工薪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一种社会常见现象,可以说它是日本人减轻工作压力、彼此之间加深沟通的一种重要手段。在酒桌上,彼此都忘记自己在工作中的身份,在自由无拘束的环境下袒露心声,公司里严肃紧张的气氛完全不见了踪影。在日本的酒席中,经常会出现醉酒后上演丑态的情况。正是由于如此自由的饮酒气氛,加上日本传统社会文化的渗透和保留,在日本,人们对于醉酒后失态的情况格外地宽容。在许多中国人看来,醉酒是有悖于酒礼的行为,酒后失态更是失礼之举。但是日本人似乎对此不以为然,醉酒失态的人不会对自己的行为感到不好意思,旁观的人也不会因此而对他产生不好的印象。这也是酒文化带来的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之一。

中国的酒,无论品种、数量、质量,都比日本要超出许多,都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日本人相比,中国人在饮酒时是讲究节制的,这一点颇符合中国古人所讲的中庸之道。中国人认为酗酒过量会招致酒祸,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就主张适量饮酒,酗酒者往往也会受到人们的批评,被认为是有失德行的行为。所以,尽管也有劝酒的,但是相对来说,饮酒者自己还是相对比较克制的,与日本相同或者类似场合比较而言,一般在中国的酒席上相对较少看到酒后失态的情况。对于醉酒者而言,即便是喝醉了耍酒疯也要在家里,否则会招来异样的眼光。而且,特别是对酒后驾车的,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参考文献

1 王仁湘.饮食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12

2 秦明吾.中日习俗文化比较[M].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3 贾惠萱.中日文化比较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 卢英顺.中日两国饮食文化的对比[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3)

上一篇机房建设

下一篇个性签名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