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教学范例6篇

结合教学

结合教学范文1

    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操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只让学生体会到枯燥的数字、机械的运算。作为我们教师要给这些枯燥的数字、机械的运算点缀上精灵的翅膀,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而忘返,而不是望而却步。记忆公式历来被人们所公认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我们为何不能结合古代在数学研究中所取得巨大成就来感染、激励学生呢?在教学“圆周长”时,使学生了解约2000年前,中国的古代数学着作《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说法,意思是说圆与直径的比率为3:1。约1500年前,中国有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他计算出圆周率应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值的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的历史伟人。他的这项伟大成就比国外数学家得出这样的精确数值的时间,至少要早一千年。学了这课后,同学们深深感到,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了不起。面对古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今天的我们该做些什么,是止而不进,还是奋勇开拓?相信我们的学生心中都有一团火,那是民族自信心、自尊心、自豪感之火;那是立志取得更大成绩的自强不息之火。

    二、在数学教学中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

    学习数学,就像攀登楼梯。“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知识的取得是积累的结果。要攀登到楼顶,第一要有足够的勇气和信心,第二要有攀登的技巧、方法和锲而不舍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对学好数学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们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只有养成勤劳、刻苦的好习惯,计算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学习,一半是学,一半是习,何为“习”?学过后在温熟,反复的学使之熟练成为习。可见学与习相互依赖,相互促进。要取得好成绩,紧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是不够的。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多练,勤于总结计算技巧和方法。久而久之,逐步养成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应用题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些学生看到应用题便产生胆怯心理。这就要求教师要用正确的方法去引导学生用新奇的眼光、自信的态度去攻克难点。一杯水很热,学生没法喝,这是我们不能递上一杯温水让他们喝,而是递给他们一个空杯子看他们能否用两个空杯子将水冷却。成功的动力是巨大的,他可以激发学生去寻求更多的方法,从而产生更大的兴趣。兴趣是学习一切知识的动力,有了兴趣,难点便不在是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胆怯也会被自信、进取、创新取代。教育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还是一段难忘的经历、一种不灭的信念、更是一种支撑你走完人生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在数学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结合教学范文2

数形结合的思想贯穿初中数学教学的始终。数形结合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建立适当的代数模型(主要是方程、不等式或函数模型)(2)建立几何模型(或函数图像)解决有关方程和函数的问题。(3)与函数有关的代数、几何综合性问题。(4)以图像形式呈现信息的应用性问题。采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准数与形的契合点。如果能将数与形巧妙地结合起来,有效地相互转化,一些看似无法入手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1. 数形结合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

有很多问题,如果仅从代数角度考虑,往往难以理解,不易入手,但若把问题与形结合起来,则容易理解,问题变得清晰、简单、直观。有很多数学“量”与数学概念有明显的几何意义,与这些知识有关的问题往往可以直接用数形结合获得解决。

在数学教学中,由数想形,以形助数的数形结合思想,具有可以使问题直观呈现的优点,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识记和理解;在解答数学题时,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分析题中数量之间的关系,丰富表象,引发联想,启迪思维,拓宽思路,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抓住数形结合思想进行教学,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数形转化的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迁移思维能力。

2. 运用数形结合对教学的要求

数学概念、法则、公式、性质等知识都明显的写在教材中,是有“形”的,而数学思想方法却隐含在数学知识体系中,是无“形”的。教师讲不讲,讲多少,随意性较大,常因教学时间紧而将它作为一个“软任务”挤掉;对于学生的要求则是能领会多少算多少。因此,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把掌握数学知识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同时纳入教学目的,把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要求融入备课环节。其次要深入砖研教材找出不同阶段的具体教学要求。

数学思想方法在启迪学生思维过程中逐步积累和形成的。为此,在教学中,首先要特别强调解决问题以后的“反思”。因为在反思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来说才是易于体会和接受的。其次要注意渗透的长期性,数学思想方法必须经过循序渐进和反复训练,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领悟。

结合教学范文3

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都是我国识字教学方面的重要成果。如果能灵活、巧妙地将两者结合,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识字效果。

在《爱迪生救妈妈》的教学中,我便采用了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结合的做法。导入课题,板书“爱迪生”时,便指导学生认读本课书的第一个生字“迪”,当问及孩子们还在哪见过“迪”时,孩子的思维马上链接到了生活中。

“我们班有个孩子叫李晓迪。”“启迪,就是这个迪。”“我在电脑上看到过迪士尼乐园就有这个迪。”“上次,妈妈带我们去了美迪世界。”在生活中识字是很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理念。趁此机会,我大肆表扬了这些能主动在生活中识字的孩子,我想,“迪”这个字的字形结构一定深深地印在孩子的脑海中了。

爱迪生的妈妈患了什么病?这是孩子通过预习就能随口说出的问题。“急性阑尾炎。”五个字中有三个是本课的生字,同样,鼓励孩子们利用最习惯的识记方法,提前学习了“性”、“阑”、“炎”。

分散学习了4个生字后,再让孩子们自读课文,解决其他生字的认读时,就只剩下7个要集中学习的生字,既降低了难度,又加快了对课文内容的学习与理解。

二、自主学习与合作交流相结合

新课标提示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自主识字,又要提倡合作记忆。在本课的分散识字时,我让孩子们自主识记“性”、“炎”。聪明的孩子将已经学过的部件、识字方法迁移到新的认记生字的学习当中,用 “换一换”的方法想到了与“性”字形相似的“姓”、“牲”,用“减一减”的方法,将“谈”“淡”减去部件,便记住了“炎”。当孩子的识记方法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思维被完全打开后,孩子的创造力便会得到空前的发挥。有孩子将小手高高举起,她用“编一编”记住了“炎”:“两个火,组成炎,夏天炎热我不怕。”

当让孩子合作记忆生字中的其他7个生字时,识记方法更是五花八门。“恍、悟,都是竖心旁,与心理有关,是讲心里一下子明白了。”“斥,就是斤加一点。”“检,换上提手旁,就只能用手去捡东西了。”课堂上,有了思维的碰撞,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调动,全班同学都在兴趣盎然中识记生字,学习不是被动的布置,而是主动地吸收。

为了检查每位孩子的认读情况,我让同桌之间互相评价,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全读对了,就可以得到同桌画上的一个笑脸。

三、积累和运用相结合

“识字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学生尽早进入用汉字阅读的阶段,从而培训阅读能力,丰富知识。”因此,孩子如果能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识字,即达到了识字教学的要求。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本人还设置了“青蛙跳伞”的游戏让孩子们巩固词语,通过三个囊括了全部生字的句子让孩子们进一步熟悉生字词,真正地做到让孩子们联系语境,提高识字能力。

结合教学范文4

〔关键词〕算用结合 正确处理 思考

新课程将以往的计算与应用题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问题教学贯穿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教材呈现方式,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包含算与用的解决问题类型,因此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与过去相比也产生了很大的变化。算用结合的话题至今已被广大数学教师所探讨。笔者参加新课程实验已近三年,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深入探究计算教学内容与解决问题有机结合。但是如何在继承和创新中寻找计算教学新模式?如何真正使算与用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呢?下面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体会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 以用引算,情境引路,让计算可爱些

新教材出现了单元主题图和大量的情境图,给计算教学提供具体的生活情境,有了鲜活的情境,计算就有了活力,也变得有趣味,可爱起来了。如:10以内、20以内加减法口算,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例题、做一做、练一练选取近百个富有儿童情趣的情境图,特别是金色的秋天,热闹的小河,孔雀开屏练习,运动会上数学,游泳池里的数学等等,都能激起学生很高的学习热情,学生愿学乐学,使原来比较枯燥的计算教学有了丰富的现实背景,学生深刻地感悟加减法的意义。算用结合教学,能使学生体验到计算是有用的、有趣的。例如:《有小括号的算式》过去直接出示例题,明确运算顺序,运用法则进行练习,单调乏味。现在算用结合教学,教材中创设卖面包的情境:“面包房一共做了54个面包,我们买了22个,他们买了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以用引算,结合具体情境,自然引出小括号的使用。新课程教学实践表明从现实的情景中引入计算教学,学生自主地探究计算方法,找到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计算的价值和现实意义,把计算当作解决问题的手段。以用引算,能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

2 以用促算,算用结合,让计算现实些

算用结合教学时,笔者认为不能抛弃传统的有关计算与应用题教学的双基,让学生理解算理以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思路步骤,把算与用教学的隐性目标贯穿于长期的课堂教学中,算用结合教学时,选用学生熟悉的事例,创设生动的具体情境,并且加强操作,在活动中引导学生自主构建,重视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与感悟,积极探究算与用的方法和策略。例如:《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口算》是教学难点,为了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领悟“从十位退一当十后再减”。教学中大多教师选用摆小棒活动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但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笔者多次实践,不断比较与反思,如何引导学生在操作体验与算法抽象化、多样化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在第三次执教时,是这样设计的:先创设买文具情景图,充分发挥“买东西要找钱”这一生活场景作用。聪聪有15元钱,选购一种文具后,还剩多少钱?唤起学生用20以内退位减法解决问题的旧知。再以明明用32元钱去买7元的钢笔,想一想怎样付钱?算一算,还剩下几元钱?在老师引导下学生联系主题图,在具体操作“实物”(人民币学具)中很直观明了地理解了算理,产生解决32-7的不同方法:①付10元找回3元,再加22元,还剩25元。②先从32元中拿出2个1元,发觉不够5元,再付10元找回5元,还剩25元。③从32元中拿出12元付钱找回5元,还剩25元。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多样,理解也比较轻松透彻,紧接着让学生看着32-7在脑子里想一想,你喜欢怎样付7元钱的?可以怎么算?让学生对算法进行想像,使具体操作活动与算法之间建立表象。有效可行的表象活动,是促使学生从“实物操作”到“算法操作”之间必不可少的“桥梁”。根据学生发言写出计算方法与过程。

(1)32-7=25、10-7=3

(2)32-7=25、32-2=30 (3)32-7=2512-7=5

22 10 22+3=25 2 5 30-5=25 20 12 20+5=25

笔者认为有效操作实物是学生认识的基础,教师要及时解读学生操作思维,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获得问题解决,让学生在直观算理的支撑下学习抽象的算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解决用32元去买4元的笔记本,还剩多少钱?试着算32-4,小组交流自己算法。再解决教材中例2:我有8元,想买一辆36元的玩具车,还要再攒多少钱?在解决问题中,学生逐渐优化了自己的算法。整个教学过程,实物操作活动用时约8分,表象活动约5分,算法抽象活动约25分。教师为学生动手实践操作提供合理的时间,通过不同层次的操作,学生数与物对应,并加强了有效可行的表象化活动,使直观算理和抽象算法有效结合,这是突破计算教学难点的有效策略。因此笔者认为加强实践操作、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自主构建,以用促算,使计算教学现实有效些。

3 以用激算,处理好算法多样化,使计算方法优化

倡导和鼓励算法多样化是计算教学改革的一个亮点,如何处理算法多样化与最优化是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个难题。让我们走出单纯追求算法多样化的误区,正确处理好多样化与最优化的思维过程。在群体算法多样化的基础上,组织比较讨论,摒弃不合理的及思维层次较低的算法,得出大家比较认可的算法,在练习中学生在多种算法的基础上逐步感悟出哪种算法最合理,使算法最优化,这就是内化的过程,也是提升学生思维层次的过程。把算法多样化探索落实到算法的最优化,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最喜欢的方法并不一定是最优的,学会取长补短。也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算法多样化的最终目标所在。对于没有优劣之别的算法,则应鼓励其并存。如:20以内退位减法口算,破十法、连减法、想加做减法可以并存,只需学生个体优化。

4 算用结合,各有侧重,和谐全面发展

结合教学范文5

地理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逐步掌握地理知识和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和能力的过程。受传统教材的影响,以往我们在教学中往往偏重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只能在教师的灌输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严重地妨碍了他们智力和能力的发展。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以下简称新教材)在编写上一改传统的“注入式”为“探究式”,很好地体现了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改变以往的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局面呢?笔者通过在地理课堂上改革和探索认为,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四结合”。

一、注意讲、读结合

即教师的启发引导、归纳总结等指导性的教学活动与学生自学性的阅读活动相结合。新教材内容的可读性和趣味性以及“读一读”这一栏目的设置为实施这一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例如,在讲到“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内容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山中的岩石含有鱼、海螺、海藻等海洋生物的化石……。”及“读一读”栏目中“沧海桑田”的成语故事等内容,然后教师再总结出“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结论。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地形是不断变化的这一地理知识的印象,又能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探索地形变化原因的兴趣,为下文的学习创造良好的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是先讲后读,还是先读后讲,可视教学内容的深浅及学生的知识水平灵活掌握。对于比较通俗易懂的内容一般可以先读后讲,如上述“地形是变化的”这一内容。对于一些难度较大的教学内容,如“褶皱和断层”,可先讲后读。即先由教师分析讲解,(包括必要的演示),然后再由学生阅读课文中的有关文字内容及插图,以加深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

二、注意问、答结合

这是教师们在上课时经常用到的一种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新教材“想一想”这一栏目中设置的问题及一些教师自拟的问题进行课堂提问,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回答,可以及时检测和了解教学的效果,以便教师做出相应的教学调整,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并且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在讲究“褶皱和断层的形成及其对地形的影响”这一内容后,以学生回答课文“想一想”中的两个问题,就能较好地检测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

当然,课堂提问的内容不必局限于课文中现有的题目,教师在上课时可根据教学需要灵活地设疑提问,以增加学生的练习机会。如学习经纬网知识时,教师可提问:一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的准确位置?教师可引导学生相互回答,最后总结出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学生根据在教室找位置的方法,很容易得出遇难船只只要报告出自己所在的经纬度就可以了。这样不但增强了同学们的兴趣,也培养了爱动口、动脑的好习惯。

三、注意图、文结合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任何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都无法代替地图在学习地理中的作用。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地图册及课本中的插图,把课文内容与有关的图表有机地结合起来,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读图、填图、分析图或绘图,是提高地理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图象数量众多、形式多样是新教材的一大特色。在上课时,注意利用这些图象和课文中的“读图”要求或者是一些教师自拟的读图提纲,引导学生积极开动筋,认真查阅地图、分析地图,将课文中用文字表述的地理知识与地图形象语言紧密结合起来,既可加深学生对地理事物空间分布规律的认识,又可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地理知识的内在联系。

例如,为了让学生认识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的规律及其与六大板块的关系,可以引导学生把两个图放在一起进行对照,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掌握“世界上的火山和地震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两大地带,即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这一内容。

四、注意练、评结合

即教学中先让学生动脑、动手完成教师布置的适量练习题,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练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分析,并订正答案。这一活动一般是在讲授完一定量的教学内容后,由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利用课文中的思考题或一些自拟的题目来进行的,旨在通过练习和讲评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弥补知识缺陷,并掌握一些地理的基本技能。这种练习活动主要是书面作业练习,但也可以是针对课文某一内容而进行的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活动。新教材“想一想”、“做一做”等栏目中的许多内容都是进行这种练习的好素材。

例如,在讲授完“地形的变化”一节课后,引导学生“想一想”来自地球内部的力量和来自地球外部的力量对地形的影响有什么不同,并要求他们列表比较这两种力的来源、表现形式、影响结果等内容。课后带学生到校外做一次野外考察活动,让他们看一看当地以什么地形类型为主,的岩层中有没有裼皱、断层的痕迹,探讨流水对当地地形的影响,最后教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和考察结果进行合理的评价并作必要的补充。这种总结性、实践性的练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并培养他们运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

结合教学范文6

【关键词】 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教学方式;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中主要研究两类对象,即数和形. 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因而数形结合的思想是研究数学问题的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效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进行教学,那么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数形结合的概念

数形结合也就是根据相应数学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论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内在联系,不光要分析数量上的关系,还要揭示相应的几何意义,从而将数量关系同几何图形进行巧妙的结合,进而有效利用这种结合,来探求解决相应数学问题的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数形结合的思想内容一般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 建立比较恰当的代数模型(一般为方程、函数和不等式模型);② 建立相应的几何模型(或者是函数图像),进而有效解决有关函数和方程的问题;③ 同函数相关的几何、代数的综合性问题;④ 利用图像形式呈现相应信息的应用问题. 要想使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就必须找到数和形的恰当的契合点. 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如果单纯的用数来解决问题,就会缺乏相应的直观性,而如果单纯的用形来解决问题,就会缺乏相应的严密性,而将数和形进行有机的结合就能够做到优势互补,从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当中,如果教师能够有效运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那么就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形成比较好的数学思维能力. 转

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形结合教学方式的意义

(一)在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有利于学生运用这种思想分析数学问题的意识

每名中学生在平常的生活当中都会拥有一些图形方面的知识,例如温度计和它上面的温度刻度,刻度尺和它上面相应的刻度,每天走过的上学和放学的路线也可以当做是一条直线,教室中每名学生的座位等,积极利用学生的这些认识基础,将学生生活中的数和形相结合的例子转移到教学中来,从而在课堂上渗透相应的数形结合思想,并充分挖掘教材所提供的一些机会,有效把握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契机. 例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解集和一次函数的图像,数和数轴,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和一次函数图像之间的关系,一对有序实数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等知识的时候,都是进行数形结合思想渗透的良好时机.

例题:小亮和母亲晚饭后出去散步,从家走了20分钟之后到达了一个报亭,这个报亭距离他家有900米,母亲马上按照原来的速度回家. 小亮看了10分钟的漫画以后,用15分钟回到家里. 你可以在线面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表示出二者离家的时间和距离间的关系吗?

初中数学教师必须积极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探索规律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多次的数形结合思想渗透,不断强化初中数学中的数形结合的思想,进而使学生逐渐形成在学习数学的时候有效运用数形结合的意识. 而且,教师必须教授学生在运用数形结合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一些原则,例如到底是知形确数还是知数确形,进行规律探索的时候要从特殊到一般,进而归纳并总结出一般性的结论.

(二)应用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更加灵活,不断增强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

初中数学教师在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的时候,必须使学生充分明白要想利用数形结合解决问题,就必须找准二者的契合点,然后根据相应对象的属性,将数与行进行巧妙的结合,进而进行相互间的有效转化,这样才能真正有效的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 数形结合的思想通常表现在一些利用图像呈现相应信息的数学应用性问题当中.

通过这两个例题我们不难看出,在解决数学问题的时候如果能够有效的应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就会将一些十分复杂的数学题变得十分简单从而获得比较清晰的解题思路,而且步骤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