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儿童范例6篇

讲故事儿童

讲故事儿童范文1

关键词:指示;人称代词;儿童;故事

中图分类号:H1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4-0179-03

指示是一种在任何语言中都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指示是指语言结构中某些要素对参与会话的人、事物以及会话时间、空间等信息的指称、指引、反映。”指示信息对理解话语所表达的内容极为重要。在言语交际活动中,对参与者所谈及的人物、事物、事件等等都必须做出确切的指示,倘若指示信息不清楚、不明确的话,往往会很令人费解,甚至会导致不必要的误会。

Fillmore的《指示语讲座》和Levinson将指示现象区分为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时间指示(time deixis)、地点指示(place deixis)、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和社交指示(social deixis)。

其中,“人称指示是指在一个言语事件中用特定词语来表示参加者承担的角色。”人称指示语是以说话人为基础的,听话人为了理解说话人所说的话语,自然必须也有必要对人称指示作出相应的转换。

“人称指示语可分为三类:第一人称指示,包括说话人;第二人称指示,包括听话人;第三人称指示,既不包括说话人,也不包括听话人”,而且,“人称指示主要由人称代词来实现,其中又以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代词为主,第三人称代词较少用于指示而多用于照应(即非指示用法)”。

人称代词在特定语境中表示人与人之间的社交关系,正确理解人称代词的指示功能是十分重要的。在人们的言语交际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非常高。人称代词表达具体的人或事物范畴,概括性和相对性是人称代词所指意义的显著特点。同时,人称代词的使用会随着语言环境和话语角色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对于人称代词的产生和使用,儿童的思维必须具备一定的概括性。同时,使用人称代词时,儿童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能力,还需要考虑话语角色的变化和转换,从而随时调整话语角色的参照点,这就需要儿童具备更高的认知水平。

本文所使用的语料是在作者2012年暑假给4年级学生(共10名)辅导英语期间,让一些学生在课间给大家讲述的一些故事的录音材料。作者当时这样做,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单纯的教授英语有点枯燥乏味,通过在课间讲故事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得到很好的放松,有利于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具有很好的精神状态,从而更好地表现自己;第二,作者发现现在很多学生都不太愿意、不知道如何或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叙事表达能力,从而增强他们的表现欲和表达自我的信心;第三,由于参加辅导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学校,彼此不熟悉,通过讲故事等活动方式,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熟悉度和感情;第四,在学习语篇分析课程期间,作者的导师曾提及与此类似的话题,受此启发,作者发现儿童所讲述的故事各有不同的特点,可以作为日后研究的语料使用。

本文下面所分析的4则故事便是从中选出并转写的完整录音内容:

(一)故事1 (A,男,四年级,9岁)

有一天,小红帽去她外婆家看外婆。一只狼看见小红帽去她外婆家看她外婆,它就先装成人的样子,对小红帽说,“那里有很多花,你先去采花,她最喜欢花了,你的外婆最喜欢花了。”小红帽就去采花了。

狼又扮成小红帽的样子去吃她的外婆,把她外婆吃了以后,它就装成她外婆的样子,躺在被子里。

小红帽来的时候说:“外婆,你的手怎么这么大?你的嘴也怎么这么大?牙怎么那么尖?”狼一下子暴露了,直接把小红帽给吃到肚子里了。

有个猎人过来了,用枪把狼打死了,从狼肚子里把小红帽和她外婆救了出来。

1.文中共计出现10次“她”或“它”,在不同情况下,分别指示狼、小红帽和小红帽的外婆。在叙述时,极容易造成叙述混乱,产生歧义(作者认为用双下划线标出的“它”可以删除,“她”换成小红帽更为简洁);

2.文中共计出现4次“你”:前2个“你”是从狼的角度,以狼作为说话人,指示小红帽,后两个“你”则以小红帽为基础,作为说话人,指示小红帽的外婆;

3.文中没有出现第一人称代词“我”。

(二)故事2 (B,男,四年级,9岁)①

有一天,门栓、门锁他妈到他舅家去了,最后叫门栓、门锁不要出去,最后门栓、门锁他妈就走咧。最后狼看见他妈走咧,就跳到外头。人家那个狼敲门咧,最后人家就敲敲敲。

最后人家门栓和门锁说,“你是谁?”

人家狼就说:“额②是你妈。”

最后人家门栓和门锁开门的时候,一看是狼尾巴,最后人家门栓和门锁就说,“你是啥颜色?”

人家狼就说:“额是绿色。”

他最后说:“骗额,俺妈是红色。”

最后人家狼用漆把毛刷成红色。“骗额,俺妈是黄色。”门栓说。最后,狼把自己刷成五颜六色。最后他一开门看狼变成五颜六色的,最后把门也关咧。

第二天,后头有个洞,狼钻进去了,扮成他妈样子。门栓和门锁说:“呀,妈,你回来咧。”最后,就跟他妈睡炕上,门栓看见了狼尾巴,人家就说,“额要大便”,最后就跑出去了。人家那个门锁也说“额要大便”,就出去咧。最后人家门栓、门锁爬上树去咧。人家狼说:“都等了一个小时咧,门栓、门锁怎么还没回来?”最后人家狼就出去咧。家里头不是有大粪嘛,就是牛粪,人家门栓、门锁他妈拿饭,把狼那饭拌了农药,最后狼不得防,跌粪坑里了,就淹死了!

1.文中共计出现6次“额”和2次“俺”:在语用上,由于第一人称代词单指说话人,在特定的语境条件下,第一人称代词的指称是确定的。从儿童叙述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儿童在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时,很少会出现叙述混乱,指代不清的现象;

2.文中共计出现4次“你”:第1个、第3个和第4个“你”是从门栓和门锁的角度,作为说话人,分别指示狼(第1个和第3个)和他们的妈妈(第4个),而第2个“你”则以狼为基础,作为说话人,指示门栓和门栓;

3.文中共计出现6次“他妈”、1次“他舅”和 2次“他”(作者认为这2个“他”均应适用门栓或门锁代替,则表述更加清晰)。

(三)故事3 (C,男,四年级,9岁)

有一天,兔子看见乌龟爬的那么慢,就说:“你爬的那么慢,怎么和我比赛啊?”后来它们俩设定了比赛,后来就找来了狐狸做裁判。狐狸说:“一,二,三,开跑!”

兔子一跑,就一鸣惊人,一下子就把乌龟甩在了后面。它看见了一棵大树,说:“哼,那个乌龟爬得那么慢,怎么能赶上我,我还是先睡一大觉吧。”乌龟爬到了兔子面前,看见兔子正在睡觉。于是,它使劲地爬,终于爬到了终点。兔子刚刚醒来:“这时候太晚了,我应该赶快回去比赛。”一下子跑过去,可是比赛已经结束了,乌龟当上了冠军。

1.文中共计出现2次“它”和1次“它们”(作者认为文中标单划线和双划线的“它”分别改为“兔子”和“乌龟”,则更为清晰,不易产生歧义);

2.文中共计出现1次“你”,是以兔子为基础,作为发话人,指示乌龟;

3.文中共计出现4次“我”:都以兔子作为说话人,准确无误地指示兔子,不会产生歧义。

(四)故事4 (A,女,四年级,9岁)

大象医生给小猴子、小马、小兔子、小牛、小动物们都打针。小猪想:“打针多疼啊,我还是不打针的好,藏在桌子底下好吧。”于是,小猪就藏在了桌子底下。

大象医生走后,小猪高兴的从桌子底下爬出来说:“哈哈,我没有打针!”没有打预防针的小猪,才过了几天就得病了,它说:“我好后悔啊,那天没有打预防针”。

1.文中共计出现3次第一人称代词“我”,以小猪作为发话人,指示小猪;

2.文中没有出现第二人称代词“你”;

3.文中共计出现1次第三人称代词“它”,使用恰当,不会产生歧义。

通过对上述4则故事的分析:可以看出,人称代词“我”、“你”、“他”的习得难度逐渐增大,处于4年级9岁左右的儿童在口头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已经基本上习得人称代词“你”、“我”和“他”的使用方法,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话语角色适时作出调整;其次,虽然显示“他”指称的更加宽泛,但儿童对人称代词“你”、“我”的使用总体要比“他”的使用精确度更高,在使用“他”时,容易产生歧义;第三,将故事1、4与2、3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如果儿童在讲述故事时,能将自己融入角色,增加一些个人的内心情感活动,而不是单纯机械地背诵故事的主要情节,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称代词“你”、“我”和“他”的使用把握的更为精确。

此外,通过和讲述故事的儿童聊天发现,他们对人称代词的概念、使用等方面知之甚少,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他们的年龄尚小,知识和经验也相对缺乏。但我们不能不承认,习惯对于任何人来说,作用都不可低估。良好的表达习惯,应从小即开始培养。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表述时,对人称代词的使用往往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在与儿童交往逐渐增多的过程中,发现儿童在表述时,使用人称代词出现的问题则更多,如不注意,往往不能明白他们所表述的内容。倘若这种表达习惯没能及时得到纠正,并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最终往往很难养成良好的表达习惯。现如今,传播媒介如此发达,各种语言使用乱象层出不穷,这对儿童的语言表达习惯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儿童的表达习惯,应给予应有的关注。

儿童对人称代词的习得和使用,对于儿童叙事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此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儿童语言研究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重点分析了儿童叙述故事中对人称代词的使用,并做了几点尝试性的特点总结;但本文尚有不足之处有待完善,最重要的是样本数量较少,导致得出的总结难免主观。在今后对儿童讲述故事中的人称代词的使用分析中,应辅以大量的语料分析,从而进一步提高分析所得出结论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Levinson, S. Pragmatics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3.

〔2〕陈长辉.儿童语言中的人称代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1998,(1).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修订本)[M].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徐薇.《偿还旧债》中人称指示语的语用分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10,(11).

讲故事儿童范文2

【关键词】呈现方式;故事复述;叙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6)01/02-0009-07

儿童叙事水平是否受故事呈现方式的影响引起很多研究者的兴趣。有研究者对电视和广播对儿童叙事水平的影响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电视高度的视觉性特征,干扰了儿童的听觉信息加工,从而影响了儿童叙事水平的发展。这一结果得到了“视觉优先”假设的支持。“视觉优先”假设认为,个体在感知外部世界时,视觉优先获取资源,这将减弱个体对其他信息的加工。这一假设也得到诸多研究的验证。〔1-3〕高艳艳比较了图画书、音频和视频对5~6岁儿童叙事水平的影响,发现视频组儿童在故事复述上并不占优势,其总体水平要低于录音组和图画书组幼儿。〔4〕与“视觉优先”假设不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电视兼具视觉和听觉性特征,与听觉呈现方式相比,电视这种呈现方式会增强儿童对故事的整体记忆和理解。〔5-7〕 支持这一假设的研究也有很多。例如,有研究发现,视频信息能促进儿童对故事的整体回忆,视频组儿童能比音频组儿童回忆出更多的产生性话语。〔8〕除上述两种观点外,也有研究认为,视频和音频两种呈现方式对儿童叙事中词汇和语法复杂性的影响并没有显著差异。〔9〕由此可见,故事呈现方式对儿童叙事水平的影响是否符合“视觉优先”假设还未得到完全验证。

教师口头讲述仍是幼儿园故事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口头讲述故事(教师与幼儿面对面,不借助任何辅助手段直接向幼儿口头讲述故事,以下简称“仅是口述”)较为灵活机动,教师能够及时把握儿童的状态,因此,口头讲述在幼儿园故事教学中的应用十分广泛。结合图片的口头讲述在幼儿园故事教学中也较为常见,如绘本阅读。有研究对常见的几种故事教学方式进行了比较,发现在教师口头讲述条件下,幼儿表现出的叙事水平要高于其在结合图片的口头讲述条件下的叙事水平。〔10〕这一结论同样适用于语言障碍儿童,Schneider以5~9岁语言障碍儿童为被试,分析了四种故事呈现方式(仅是口述,先口述随后呈现图片,结合图片的口述、仅呈现图片)对儿童叙事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仅是口述这一故事呈现方式使儿童产生了更丰富的叙事结构。〔11〕随后,Schneider和Dubé以正常儿童作为被试,对仅是口述、结合图片的口述以及仅呈现图片三种方式对儿童叙事中指称词语的使用和叙事内容的影响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不管是指称词语的使用量、故事内容的完整性,还是故事信息量,儿童在仅是口述条件下表现最好,在仅呈现图片条件下表现最差。〔12,13〕除了仅是口述和结合图片的口头讲述外,当前幼儿园还广泛使用音频讲述和视频讲述两种方式。然而,这四种呈现方式对儿童叙事水平的影响仍不清晰。

本研究将借鉴汉语叙事语言分析标准,从叙事结构、叙事评价和叙事顺序三方面,就不同呈现方式对儿童叙事水平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幼儿园故事教学相关研究提供新的范式,同时也为幼儿园故事教学提供依据。

一、 研究设计

1.被试

选取江苏省徐州市某公立幼儿园80名幼儿(男孩44名,女孩36名;平均月龄64±5.8;年龄跨度61~72个月)作为被试。被试智力正常,无语言或听力障碍。将幼儿平均分为四组(第1组:男孩12名,女孩8名,平均年龄为67±4.9个月;第2组:男孩9名,女孩11名,平均年龄为64±6.2个月;第3组:男孩11名,女孩9名,平均年龄为65±5.4个月;第4组:男孩12名,女孩8名,平均年龄为64±5.5个月)。四组幼儿的年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F(3,76)=0.033,p>0.05;性别分布也无显著差异,χ2=1.21,p>0.05。

正式实验前,对所有被试进行皮博迪图片词汇测验(PPVT)和听觉工作记忆广度测试。PPVT得分和听觉工作记忆得分情况见表1。统计发现,四组幼儿的PPVT得分和听觉工作记忆得分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s>0.05。

2.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实验设计,对四组被试分别进行仅是口述、结合图片的口述、音频讲述和视频讲述条件下的故事教学:(1)仅是口述:主试采用统一的叙述语言讲述故事,有眼神的互动交流。(2)结合图片的口述:主试口头讲述故事,伴随故事进度在电脑上播放故事图片。(3)音频讲述:主试为幼儿播放故事录音。(4)视频讲述:主试为幼儿播放故事视频。幼儿坐在指定位置,主试、电脑(17寸联想)或音频设备均在距离被试70cm处。播放音频时,电脑屏幕统一设为白屏。

3.实验材料

视频故事材料《自私的野猪》,时长3分17秒,故事篇幅594个字,故事结构完整,包括开端、高潮和结尾。对《自私的野猪》视频中的主要场景进行截图,得到故事图片23张,使用Photoshop工具进行编辑,所有图片大小统一为800×600像素。图片通过幻灯片播放,位置居中,形成连贯的故事图片集。实验前,选取10名不参与实验的幼儿,根据图片猜测故事内容,结果显示,图片能较清晰地表达故事内容,根据图片猜测的故事情节与视频中的故事情节较为一致。

从视频中单取音频资料,选取另外10名不参与实验的幼儿听录音,结果表明,音频呈现的故事内容也与视频呈现的故事情节较为一致。

将视频呈现的故事内容转录成文本形式(见附录1)。在仅是口述和结合图片的口述条件下,主试大约花费3分10秒完成讲述。

4.实验程序

选取幼儿园内一个安静的房间进行实验。为减少幼儿的陌生感,缓解幼儿的紧张情绪,实验前,主试同幼儿进行简单交流。讲述前,主试B(由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担任)先告诉幼儿:“她是我的好朋友(指向由另一名学前教育专业研究生担任的主试A),她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好听的故事,等听完后把这个故事讲给我听,好吗?”然后,主试B离开房间。讲述过程中,主试A单独为幼儿呈现故事。四组的故事讲述环节时长均为3分20秒左右。讲完故事后,主试A离开,主试B立刻进入房间,请幼儿把刚才听到的故事复述一遍。当幼儿出现讲述困难时,主试B可以提示,如“之后又发生了什么?”“这就是结尾吗?”等。幼儿的故事复述不受时间限制。

5.数据收集和语料编码

将索尼ICD-TX50录音笔和索尼FDR-AX100E摄像机放置于幼儿不易观察到的隐蔽处,对幼儿的故事讲述进行录制。

从叙事结构、叙事评价和叙事顺序三个方面对幼儿的故事复述进行分析: (1)叙事结构包括宏观结构和微观结构,其中宏观结构的指标主要包括开端、主题、人物关系和结尾四部分。开端示意故事即将开始(如,黑黑的晚上,有一只小野猪等),有计1分,没有则计0分;主题即对故事的总结(如,野猪和小羊赛跑、野猪挖坑等),有计l分,没有则计0分;人物关系即对角色进行定义的词(如,小野猪、小兔子、小山羊等),有计1分,没有则计0分;结尾即故事对叙述者产生的作用或提供的启示(如:野猪向山羊保证以后再也不做坏事了等),有计1分,没有则计0分。微观结构的指标包括总词汇量(number of total words,TW)、相异词汇量(number of different words, DW)、平均句长(mean length of utterance, MLU)和叙述事件(event)。〔14〕叙述事件即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的故事事件清单(见附录2),提及一个主要事件记1分,一共36个事件。(2)叙事评价表达的是叙事者对故事人物和故事内容的看法,通过叙事评价可以了解幼儿对故事的理解及其情感状态。叙事评价包括14个指标:评价性形容词、否定、自己或他人的看法、程度上的评价、身体感受或具有高度评价意味的身体状态、评价性副词、内心情绪的感受、象声词、使役语气及命令式否定、意图或目的、假设、夸张、成语或谚语和强调式重复等。〔15〕出现具有上述特征的词汇得1分,没有则记0分。最后的总分则为叙事评价的得分。(3)叙事顺序呈现了故事的发展顺序和因果关系,指幼儿运用简单的连接词、时间词、因果关系词等有条理地讲出故事内容,主要包括6个指标:简单时间顺序连接词、表示时间顺序关系的连接词、简单连接词、表示因果关系的连接词、表示反义关系的连接词和表示附加关系的连接词。出现具有上述特征的词汇即得1分,没有则记0分。最后的总分即为叙事顺序的得分。

三名主试根据“儿童语言资料转换系统(CHILDES)” 的格式对叙事样本进行逐字转录、编码,转换为可在CLAN系统中运行的文本格式。对转录后的总词汇量进行统计,分析表明,转录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8。根据汉语儿童叙事编码系统,〔16〕分别计算每组被试的叙事宏观结构、叙事评价和叙事顺序的编码一致性系数,均在0.93以上。对有争议的转录内容,经三名编码者讨论后统一意见。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采用SPSS17.0对四种故事呈现方式下儿童叙事水平各指标的得分进行分析。参考Tsai和Chang〔17〕的统计方法,对不同呈现方式下各维度的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

1.叙事结构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故事呈现方式下,儿童叙事的宏观结构、总词汇量、相异词汇量和叙事事件差异均不显著,ps>0.05,平均句长差异十分显著,F(3,79)=4.289,p

2.叙事评价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故事呈现方式下,儿童叙事评价的差异极其显著,F(3,79)=12.154,p

3.叙事顺序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故事呈现方式下,儿童叙事顺序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4)。这表明,故事呈现方式对儿童的叙事顺序并无显著影响。

三、讨论

本研究采用多重叙事指标,深度考察了故事呈现方式对儿童叙事水平的影响。总的来说,仅是口述和音频讲述条件下儿童的叙事水平高于结合图片的口述和视频讲述,即视频和图片等视觉信息的呈现并不完全利于儿童的叙事。这与“视觉优先”假设的观点一致。同时,不同故事呈现方式在部分叙事水平指标上并未产生差异,表明儿童的叙事水平较为稳定,故事呈现方式只是局部地影响了儿童的叙事水平。

不同故事呈现方式下,儿童的叙事水平既存在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这与不同呈现方式所带来的加工负荷关系密切。本质上讲,四种故事呈现方式存在共同的加工需求,即都需要通过听觉通道获取信息,提取故事内容并讲述出来,均包含对听觉信息的输入、加工、保持和输出。四种呈现方式下儿童的叙事存在加工的差异,这与信息提供的途径、丰富度以及儿童的认知特点有关。比如,结合图片的口述这一呈现方式既包含了声音信息,也包含了图画等视觉信息;视频讲述既包含了声音信息,也包含了动态画面等视觉信息。与仅是口述相比,其他三种故事呈现方式的信息量更为丰富,但儿童的认知加工资源有限,容易被图片与视频中色彩鲜艳的画面所吸引,其关注的信息越多,分配到故事内容等有效信息上的资源就越少。叙事时,结合图片的口述和视频讲述条件下的儿童就需要再次组织故事内容,建立视觉信息和故事内容的关系,使语言知识受损,〔18〕从而影响儿童叙事的效果。

1.仅是口述有助于儿童复杂语言的产生

已有研究表明,平均句长是测量儿童早期语言发展、测量学前和学龄儿童叙事语言复杂性的重要指标。〔19〕研究发现,仅是口述条件下,儿童在平均句长上表现出明显优势。仅是口述这一呈现方式没有多余的视觉信息,幼儿和讲述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能将幼儿引向故事本身,同时也能直接引导幼儿通过语言建构故事内容;音频讲述缺乏互动,结合图片的口述虽有互动交流,但图片的出现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儿童对听觉信息的捕捉;视频强调故事的动态发展,但其可提取的线索十分丰富,利用多重线索进行提取就会使得儿童对语言的关注相对减少。

2.音频讲述有助于儿童观点和情感的表达

研究结果表明,音频讲述最易激发5~6岁儿童的叙事评价。音频所呈现出的故事语言生动形象,并伴有背景音乐的渲染,有效地激发了儿童的情绪情感,促进儿童观点和情感的表达。仅是口述虽也强调叙事语言,但其营造故事氛围的能力较弱。在结合图片的口头讲述和视频讲述中,儿童的注意力多被色彩鲜艳的画面吸引,因而会影响故事内容的获取和对故事内容的感受、理解。与视频讲述相比,音频讲述在叙事评价和叙事微观结构上表现出显著的优势, 这与Gazella和Stockman研究发现的音频和视频这两种呈现方式对儿童叙事没有影响的结果并不一致。〔20〕这一差异可能与三方面有关:第一,这可能与研究中的视频呈现方式不同有关。Gazella等人采用木偶编排故事情节,并录制成动画视频。为了让儿童更有效地对故事进行加工,人物对话安排在木偶发出动作的前后。而本研究直接通过动画编辑,借助卡通人物呈现故事内容,且语言与动作同时发出。另外,Gazella等人指出,其选用的木偶采用了非专业化的操作方式,这种方式可能有利于儿童更有效的获取故事信息,从而使得音频和视频材料在叙事微观结构上未产生显著差异。第二,可能与叙事主体的差异有关。Gazella等人的研究考虑到男孩的语言延迟患病率高于女孩,只选取男孩作为被试。因此,男孩样本是否会影响研究结果,这一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察。第三,叙事主体年龄的差异,本研究选取的是5~6岁儿童,而Gazella等人的研究则选取了4~6岁儿童。

四、启示及建议

当下,多媒体技术蓬勃发展,视频充盈于儿童的日常生活,多数幼儿园热衷于将生动形象的视频作为故事材料,以吸引儿童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视听共同刺激(看图画讲故事、看动画等)成为家庭教育和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首选方式。单纯的口述、音频讲述已经被逐渐摒弃。然而,本研究发现,视听共同刺激并非最佳的故事呈现方式,而传统的口耳相传以及音频讲述仍具有明显的优势。因此,在幼儿园及家庭教育中,需考虑故事的呈现方式,根据儿童的叙事水平和发展特点,合理选择故事的呈现方式,同时注意多种形式的结合,通过多种途径综合提升儿童的叙事水平,促进儿童语言的最优化发展。

此外,本研究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当前互动媒介(如ipad)的出现以势不可挡之势使儿童的学习产生了技术性的革命,通过与媒体设备的互动,儿童的学习更趋于可操作化,这也将成为幼儿园或家庭教育改革的一个转折点。因此,ipad等互动媒介对儿童学习的影响也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要内容。此外,本研究仅仅考察了故事呈现方式对儿童叙事的即时影响,尚未涉及故事呈现方式对儿童叙事水平的长期影响,因此后续还需通过追踪研究考察呈现方式的长期影响。最后,不同年龄段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存在差异,不同年龄段儿童在不同的故事呈现方式下的表现是否一致也有待进一步的考察。

参考文献:

〔1〕BEAGLES R J,et al.Specific impact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on children’s story comprehension〔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3,75:128-137.

〔2〕GREENFIELD P M, FARRAR D,BEAGLES R J.Is the medium the message: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on imagination〔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86,(7):201-218.

〔3〕CALVERT S L.Children’s journeys through the information age〔M〕.New York:McGraw-hill,1999.

〔4〕高艳艳.5~6岁幼儿故事复述能力的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8.

〔5〕HAYES D S,KELLY S B,MANDEL M.Media differences in children’s story synopses:Radio and television contrasted〔J〕.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86,78:341-346.

〔6〕PEZDEK K,LEHRER A,SIMON 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ading and cognitive processing of television and radio〔J〕.Child Development,1984,55:2072-2082.

〔7〕WALMA V M,et al.Children’s recall of television and print news:A media comparison study〔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97,89(1):82-91.

〔8〕GIBBONS J,et al. Young children’s recall and reconstruction of audio and audiovisual narratives〔J〕.Child Development, 1986, 57(4):1014-1023.

〔9〕〔20〕GAZELLA J,STOCKMAN I J.Children’s story retelling under different modality and task conditions:Implications for standardizing language sampling procedures〔J〕.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2003,(12):61-72.

〔10〕ISBELL R,et al.The effects of story telling and story reading on the oral language complexity and story comprehension of young children〔J〕.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2004,32(3):157-163.

〔11〕SCHNEIDER P.Effects of pictures versus orally presented stories on story retellings by children with language impairment〔J〕. 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1996,(5):86-96.

〔12〕SCHNEIDER P,DUBE R.Effect of pictorial versus oral story presentation on children’s use of referring expressions in retell〔J〕.First Language,1997,(17):283-302.

〔13〕SCHNEIDER P,DUBE R.Story presentation effects on children’s retell content〔J〕.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2005,(14):52-60.

〔14〕JUSTICE L M,et al.The index of narrative microstructure:A clinical tool for analyzing school-age children’s narrative performances〔J〕.American Journal of Speech-language Pathology,2006,15(2):177-191.

〔15〕ALDRICH N J,et al.Perspective taking in children’s narratives about jealousy〔J〕.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11,29(1):86-109.

〔16〕周兢,张a如.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国际儿童语料库研究方法的应用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

〔17〕TSAI W,CHANG C J.Narrative skill in mandarin-speaking children with language impairment〔J〕.Narrative Inquiry,2008,(18):349-377.

〔18〕LEIKIN M,et al.The influence of diglossia in Arabic on narrative ability:Evidence from analysis of the linguistic and narrative structure of discourse among preschool children〔J〕.Reading and Writing,2014,27(4):1-15.

〔19〕CURENTON S M, JUSTICE L M. African American and Caucasian preschoolers’ use of decontextualized language:Literate language features in oral narratives〔J〕.Language,Speech and Hearing Services in Schools,2004,(35):240-253.

附录1:故事内容

自私的野猪

讲故事儿童范文3

关键词:儿童文学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儿童文学基础知识,掌握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创编儿童文学作品的能力。儿童文学课程是理论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训练相结合的课程。小学教育专业学生未来将从事小学教师、培训学校教师等工作。小学语文教材共选作品约400篇,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约68篇,童话寓言约66篇,儿童散文约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约92篇,儿童科普文艺约19篇。上述作品约占小学语文课文总数的80%以上。所以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儿童文学教学和讲授能力。因此加强学生实践能力训练,才能为学生走上未来的教学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强儿童文学理论知识学习,广泛阅读儿童文学经典作品

儿童文学课程内容包括儿童文学相关理论知识、儿歌、儿童诗、童话、寓言、儿童故事、儿童小说、儿童散文、儿童戏剧、图画书儿童影视文学等。该课程理论知识涵盖较广,且有一定深度,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应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可观看儿童文学相关视频,观看儿歌表演视频,直观了解儿歌内容和形式;观看儿童诗朗诵视频,欣赏优秀儿童诗作;观看儿童戏剧视频,形象具体地感受儿童戏剧的魅力等等。采用表演等形式可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培养学生掌握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今中外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而提高学生鉴赏、分析优秀儿童文学作品的唯一办法就是阅读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学生必须在学习儿童文学理论的同时,大量阅读儿童文学作品。为激励学生阅读并考查学生的阅读情况,可采用读书交流分享会的形式。结合儿童文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作品,选取张天冀《大林和小林》、叶圣陶《稻草人》、洪汛涛《神笔马良》、郑渊洁《皮皮鲁传》、严文井《严文井童话选》、柯洛迪(意)《木偶奇遇记》、伊索(希腊)《伊索寓言》、黑柳彻子(日)《窗边的小豆豆》、刘易斯(英)《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法布尔(法)《昆虫记》等中外有代表性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写一部书的读书心得,也可写多部书的读书心得。阅读儿童文学作品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提升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奠定基础,对于学生未来的从教工作极有好处。

二.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儿童文学课程在完成理论知识讲授和广泛阅读儿童文学作品的同时,必须加大学生实践能力训练,通过“做中学、做中教”达到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结合具体理论知识讲授,可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

(一)儿歌创编表演

根据教材内容,第四章儿歌的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儿歌创编表演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完成儿歌理论知识学习后,教师下达儿歌创编表演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学生五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儿歌创编表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每组学生創编五首儿歌,五首儿歌其中两首为拼音、识字教学服务,另外三首必须表现卫生、环保、文明礼貌这三个主题。儿歌创编内容与小学教育专业紧密结合。儿歌形式自主决定,可以从摇篮曲、数数歌、游戏歌、问答歌、谜语歌、连锁调、绕口令、颠倒歌等形式中根据内容自主选择。表演的要求包括各组学生必须运用多媒体辅助儿歌表演,如制作PPT、播放音频、视频配合儿歌表演。可以通过钢琴伴奏、舞蹈等形式表演儿歌。五首儿歌中必须有一首儿歌表演同时,要配合绘画的形式进行展示。表演的要求,就是让学生将弹琴、唱歌、跳舞、课件制作、绘画等职业技能融入儿歌创编表演中,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儿歌创编表演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既培养学生的儿歌创编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演能力、电脑应用能力、舞台设计能力等,更锻炼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组织能力。学生自己创编表演也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达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儿童诗朗诵

根据教材内容,第五章儿童诗的学习,我们可以采用儿童诗朗诵的教学模式。著名的语言学家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要培养孩子纯正的文学趣味,就要从读诗开始。”儿童诗具有真率高洁的情感,丰富奇妙的想象,精粹流畅的语言,童稚优美的意境。而儿童诗的这些特征只有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才能体会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学生完成理论学习后,观看儿童诗朗诵视频,学习儿童诗朗诵技巧。然后教师下达儿童诗朗诵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学生5人一组,以组为单位完成儿童诗朗诵。选材要求,可自选小学语文教材中优秀儿童诗歌也可以自己创编儿童诗(200字以上)。要求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儿童诗,就是要贴近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让学生通过选材了解小学语文教材相关内容。朗诵要求,脱稿、普通话标准,语句流畅自然,能展现诗歌的音乐美,抒发真挚情感。对朗诵的要求也是符合对小学教师语言表现力的要求。做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学生必须具备有感情地朗读、朗诵文学作品的能力。形式要求,各组学生必须运用多媒体辅助儿童诗朗诵,如制作PPT、播放音频、视频配合儿童诗朗诵。具体朗诵形式不限,也可以辅以唱歌、舞蹈、情景剧等形式进行儿童诗朗诵。

儿童诗朗诵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十分贴合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儿童诗朗诵不仅培养学生朗诵诗歌的能力,创新表演形式的要求也加强了学生PPT制作、唱歌、跳舞、表演等职业技能训练。而除了做为表演者学生能力得到舞台展示的锻炼,作为观众也能力在观看儿童诗朗诵的同时,增加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欣赏和了解。

(三)讲故事训练

根据教材内容,第八章儿童故事的学习,我们让学生进行讲故事训练。在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所占的比例达到了85%以上,而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一般为6一12岁。只有生动有趣地讲解,才能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对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进行讲故事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胜任未来的工作至关重要。小学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讲故事的能力。学生完成理论知识学习后,观看儿童故事视频,学习掌握讲故事的方法,教师指导学生讲故事。向学生下达讲故事的具体要求。具体要求包括,选材,从小学语文教材中选择儿童故事(600字左右)。人员要求,3人一组,分工合作。表演要求,脱稿,普通话标准、流畅,声情并貌、表现力强。形式要求,必须运用多媒体(音频、视频、PPT等)辅助讲故事,必须制作头饰、服装、道具等辅助表演。

讲故事这一实践训练内容的设计,学生通过准备故事,制作头饰、道具,制作PPT等,训练学生讲故事能力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四)儿童剧表演

根据教材内容第六章童话和第十一章儿童戏剧,我们采用儿童剧表演的教学模式。儿童戏剧以舞台表演为主,是一种融合了文学、语言、美术、舞蹈、音乐、服装、灯光等其他各种艺术类型的综合艺术。儿童戏剧的学习除了欣赏儿童戏剧剧本外,就是进行戏剧表演,通过表演的形式来掌握儿童戏剧的特征及对儿童的意义。学生完成相关理论知识学习后,上网观看优秀儿童戏剧《马兰花》。课上教师根据童话剧《马兰花》讲解儿童戏剧的特征及表演的具体要求。一部完整的儿童剧表演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我们给学生五周的准备排练时间,并制定排练计划,学生按计划完成任务。第一周自由组队,选举队长,確定组名。第二周选定剧目,创编改编剧本。第三周确定人员分工。第四、五周儿童剧排练。第六、七周汇报表演。教师按排练计划检查学生的排练进度。第一周学生将分组情况上报课代表同学,教师授权课代表为云班课助教,课代表同学通过蓝墨云班将儿童剧表演小组分好,并标注组名,备注队长。第二周,学生选定并修改完剧本,将剧本以word文档的形式上传班课,教师审阅。第三周,学生将人员分工名单上传班课,教师审阅。第四、五周学生上传排练照片,以监督学生排练进程。

儿童剧表演具体要求,人员要求13人一组,选定组长,确定组名。剧本要求选材范围童话剧、课本剧(小学到大学语文教材内容),字数3500-4000字。表演要求脱稿表演,声情并茂;运用多媒体(PPT、视频、音频)辅助儿童剧表演;服装、道具、配乐等可根据剧情、人物自行准备;排练时需练习上场、下场,台上走位,避免背台;表演要熟练、连贯性强;充分发挥想象力,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表演(唱歌、跳舞、互动等)。

儿童剧表演这一实践训练内容是学生需要看重准备的内容。剧本的搜集、整理、修改、创编,锻炼了学生的儿童文学写作能力。儿童剧的排练、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道具、服装、灯光、音响等准备,让学生将所学的音乐、美术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每组十几个人的统筹安排,协同配合,也充分训练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多元化,激励学生实践能力训练

国外研究学者早已提出:“评价的最重要意图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营口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学院儿童文学课程考查方式是理论加实践。即卷面理论知识考试60%+平时实践能力训练40%=期末总成绩。我们把实践训练教学中开展的儿歌创编表演、儿童诗朗诵、讲故事、儿童剧表演全部量化为平时实践能力训练成绩。具体项目成绩所占比重为平时实践能力训练成绩=儿歌创编表演25%+儿童诗朗诵25%+讲故事20%+儿童剧30%。教学评价内容涵盖了儿童文学课程实践训练的全部内容,不仅实现了评价内容多元化,更激励学生进行实践能力训练。

参考文献 

[1]杨海明.关于小学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河池学院学报,第2010(8). 

讲故事儿童范文4

关键词:早期儿童图书;阅读;语言发展;影响

孩子在学校主要学到的是课本知识,如果只是掌握课本上的知识,难免会学习知识结构单一。儿童图书阅读不但有助于开阔视野、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学会为人处世等,还可以促进儿童语言发展过程、促进情境图式建构与现实生活经验相互验证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可以促使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将使孩子受益终身,在阅读中锻炼儿童良好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等,促进儿童的语言发展。

一、早期儿童图书阅读现状及问题

当今社会早期阅读热度越来越高,而早期儿童图书阅读是尤为重要的,因此在早期阅读的价值被不断认可和发展的背景下,然而在当前的儿童早期阅读教育中还是有很多需要完善和改进的问题。儿童早期教育是孩子接受教育前的准备阶段,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在这段时间对孩子进行阅读能力的培养会对孩子后而进行系统的知识学习起到很关键的作用。对儿童早期阅读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了相应的指导对策,为儿童以后的学习打下一个好的基础,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缺乏亲自共读

现在大多数家长没有时间去陪伴孩子,很多家长都不陪孩子看书、讲故事,通过分析,家长的文化水平与陪孩子看书的频率相关,学历高的孩子经常陪孩子进行早期阅读,但如果是孩子自己要求家长一起阅读,有一半的的家长是愿意花费时间去陪孩子阅读的,但也有很多家长会让孩子自己阅读。

2.缺乏观念性指导

经研究发现,大多数家长对早期儿童阅读这方面的观念比较模糊,没有明确早期儿童阅读的本质和目的,儿童的阅读兴趣和能力没有得到相关重视,从而失去阅读的兴趣。导致儿童被迫学习,不利于儿童语言的发展。

二、培养早期儿童阅读的途径

1.拓展阅读活动渠道

教师可以依据早期阅读方面的教育目标制定相关阅读能力系统培养,让不同水平的儿童都能获得发展。当然可以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年龄特点和早期阅读教育目标,选择部分令儿童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共同制作有趣的读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儿童学习、帮助儿童将阅读前后相联系,理解,在阅读过程中使儿童的理解技能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辅导儿童掌握独立翻看图书的技巧,使儿童在看画读书中自己独立感受和体验。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举办阅读活动,教师组织以听赏图画或者相关文学作品为主的活动,举办过程中,儿童多次反复听取教师讲述有趣的故事和图画讲解,让儿童形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从而提高儿童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同时,教师可以收集活动中的图画和故事,做出看图说故事的故事小册。将儿童具有的语言符号转变成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儿童播放适合的音乐,要求其根据音乐编出有趣的故事。使儿童通过感受和理解将音乐转化为语言符号,可以独立讲述,对培养儿童将音乐符号转化为语言符号与绘画符号的能力有所帮助,同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与想象力。

2.依兴趣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早期儿童没有较强的自主意识行为,依据自我喜欢进行学习是常见的。可以在教室内装饰布置中展现出儿童较为感兴趣的内容为主题,让其可以为儿童留出展现自我的空间,并且能与儿童之间形成对话。此外,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交流时可以引导孩子对有趣事物的探索,使儿童不仅在学校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生活中也可以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三、早期儿童阅读的影响

1.可以使儿童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经验的小故事引导儿童进行读书学习,然后通过一些列的阅读图书活动,利用故事中有趣、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吸引儿童兴趣,也可以用有趣的故事情节牵动儿童的心,在故事结束时可以有针对性、目的性地问儿童最喜欢故事中的哪个人物、这些人物哪些地方是你最喜欢的等问题,这一系列的问题就要求儿童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听老师讲述故事,这样就可以长期培养儿童良好的听说习惯,同时还可以培养他们在听故事的r候根据故事内容分析并进行评价。

2.可以提高儿童语言方面最佳学习

在很多儿童文学作品中,作者会采用一些十分贴切、内容形象性语言,也可以进行拟人化描写,这样对处于早期发展的儿童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在学习过后可以在孩子们谈话中发现,这可以使很多孩子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可以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并且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有趣的理解。

3.可以有效使儿童恰当进行语言交往

儿童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员,儿童的语言发展包含了多样化、语言适应能力、理解和运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只要和自己父母进行语言交往,还要打开家门进入社会时进行语言交流,但往往很多儿童会在交流中产生语言障碍。因此,儿童可以通过一些文学作品中的童话故事、诗词歌赋、寓言故事等阅读学习来感受儿童文学作品的魅力,也可以更加有效地提高早期儿童阅读对儿童语言方面的发展。

4.有效帮助儿童创造性的运用语言

在儿童阅读到的文学作品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故事情节勾勒出不同的人物形象,儿童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在熟悉故事角色和情节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语言对故事讲诉。早期儿童阅读是儿童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儿童陶冶情操、增长见识、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对儿童语言方面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将早期儿童阅读图书与儿童语言发展相结合,使其发展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形成一致性特点,儿童图书阅读可以影响儿童语言系统、推动儿童语言方面发展,使儿童的认知和现实语言能力提高。

同样图书中含有丰富的知识以及大量的信息,如果儿童学习时进行大量阅读,可以弥补一些正规教育内容的局限性,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开拓眼界,增长知识,对图书阅读产生兴趣和欲望。

参考文献:

[1]严屿秋.早期阅读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积极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5):156..

讲故事儿童范文5

关键词:幼儿园;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1-0148-01

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了利用故事教授儿童外语是一种卓有成效的方法,英国的安德鲁-莱特在匈牙利用故事教授英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有着丰富的儿童英语教学实践经验,在此从理论和实践上对故事教学在儿童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进行探讨,以促进儿童的外语学习。

故事对儿童不仅是一种娱乐,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往往是儿童自发的和主动的学习。一方面,认知好奇心是儿童喜爱原始驱动力。儿童的生活环境和活动范围相对狭小,生活给他们所提供的信息逐渐难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因此,儿童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愿望比成人更为强烈,故事的特点决定了它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首先,故事提供的虚拟世界打破了平淡而狭隘的现实世界的藩篱,为儿童的想像提供了空间和机会;为儿童的想像提供了空间和机会;另外故事本身往往是人物性格鲜明、情节曲折生动的特点,再加上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表演,能牢牢地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唤起强烈的情绪反应,使他们兴奋、悲伤、紧张、恐惧,从而丰富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促进其心理发育。

就英语教学而言,在选择用于教学的故事时,教师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的因素:1、故事的可读(听)性;2、教学主题;3、儿童的年龄层次。

可读(听)性涉及故事语言的难易程度、语言结构的复杂程度、故事内容的精彩程度和故事的长度等因素。判断故事的语言难易程度应以儿童的现有水平为依据,故事语言的难易程度应控制在儿童的语言水平范围之内,又要包含新的语言知识。如果儿童理解不了故事中大部分的词句,再精彩的故事也会令他们失去听或读的兴趣。从结构和内容上看,应选择逻辑清晰、内容浅显、有趣的故事。从小班到大班,故事内容的复杂性应该是成梯度状上升的。从故事的长度来看,用于课堂讲述的故事不宜太长,因为儿童听故事是一个紧张兴奋的过程,儿童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太长的故事会使他们疲倦,失去阅读的兴趣。另外,只有情节突出的故事才具有可读性,正如莱特所说,大段的描述是运用故事教学时所忌讳的,用于儿童教学的故事尤其如此。

教学主题是教师选择故事的一个重要依据。教师根据教学主题选择相关的故事,既能降低故事的难度,又能扩大儿童的知识面。选择故事时,教师应选择线索清晰的故事,以便于学生根据故事线索理解、复述或转述故事。

儿童的年龄是选择故事时要考虑的因素。对于低龄儿童,宜选择重复率高(包括词、句与段落的重复),且朗朗上口的故事。这对儿童牢固掌握基本的词汇和句型结构,以及形成正确的节奏感很有帮助,同时也可以有效地控制故事的难度,保护儿童的自信心。

活动的设计是故事教学的关键。“寓教于乐”,“教”是目的,围绕故事所展开的各项活动是达成“教”这一目的的途径。

1. 准备活动。准备阶段的活动一般在呈现故事内容前进行,

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清除儿童理解障碍;二是让儿童对故事的内容有一个大致了解。扫除语言障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针对影响理解故事内容的关键词和句而言的。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教儿童生词的活动,也要有意义且有趣,并尽可能与故事内容相关,有关故事内容的准备活动可以是教师对故事梗概的介绍。

讲故事儿童范文6

教师给幼儿讲故事,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实践,也可以说是以故事为形式的教学活动,故事不仅内容含丰富的各方面知识,而且有较为标准的语言形式,使幼儿极易接受。同时故事作为文学形式,充满童趣,幼儿在极易接受的同时也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是个向幼儿进行教育,传授知识,发展语言的重要文学形式。

给幼儿讲故事一定要先选好故事,不同年龄的幼儿需要不同的故事内容和形式,一般来说,3到4岁的幼儿爱听动物的故事,5岁以上的幼儿爱听童话故事;民间故事和英雄人物故事。给3到4岁幼儿的故事要简单易懂,否则幼儿就坐不住;给5到6岁的幼儿讲故事应选情节较曲折的故事,否则孩子不会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但无论讲什么故事,都要注意故事的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要讲好故事,首先要选好故事,还要考虑到最近一段教育要求和需要,考虑本班幼儿接受能力和幼儿中存在的问题来选择需要的故事,如果有的故事思想内容很好,但有的词句过深或故事过长时就需要进行适当的改编,把难的词句改为幼儿能接受的语言,去掉一些不必要的情节。

为幼儿选择教学用的故事应有计划,应根据思想教育的要求,每月每周有一个计划安排,以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向幼儿进行教育,而不应毫无计划地找到什么故事就给讲什么故事。

讲故事的人,是作品的说明者,他必须了解听讲者又必须了解作品,幼儿的年龄成分和健康情况,班的组织性,准备性,有无听讲的习惯,是经常听或是偶然听,儿童是在作业或散步之后集合听等等,都是有重要意义的,讲述者越了解他的听讲者,就越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了解听讲故事儿童的观念范围是很重要的,他们过去经验(比如他们是否见过河,海,湖,是否见过刺猬,松鼠什么的等等)能够帮助他们了解新的故事,老师应从儿童熟悉的东西出发,并且讲新的要求与旧的知识相融贯。

认真分析教材,选择好故事后要进行分析,以准确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确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点段落和重点句,重点词,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基础上,还应针对故事内容,提出帮助幼儿需要理解的问题。

给幼儿讲故事前,老师还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内容,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特别要抓住故事的高潮。还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分析准确故事的主题思想。只有透彻地,正确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产生共鸣,才能在讲故事时以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儿,激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分析角色时还要区别角色之间的细微差别。仔细揣摩各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现不同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语言特征等。对故事中的象声词(如风吹的声音,火车响的声音等)要尽量讲得接近形容的声音。这样在给儿童讲故事的时候,才能做到绘声绘色,维妙维肖;删去不合适的内容,增加不足的部分,改去深奥的语句,使幼儿能听懂。

在讲故事之前,老师要让幼儿安静地坐好,能否收到好的效果,就决定于讲故事的技巧。教师站着或坐的位置,要让所有的幼儿都能看到老师的脸。讲故事的目的是要把主题思想传达给幼儿,达到教育目的,因此,要求有极大的感染力才行。所以感情是讲好故事的重要关键,感情越充沛鲜明,感染力就越大。

上一篇母爱故事

下一篇明成祖朱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