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动画片范例6篇

讲故事的动画片

讲故事的动画片范文1

人们一般都是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演出非常逼真。可是,书上的一般都讲一种姿势。后来,我在乌镇的新华书店看到一本书,书上讲他自己会动,但是是黑白的。你们知道它为什么会动吗?我来告诉你吧!图片是在右上角,你只要拿住书本,在图片那里一翻,上面的那些人就会走动。可是那些人只走了几步,就停止了,因为我把书翻完了。这样我就知道了一个道理,要想让片中的人物多走动,就得多画几页。那本书很厚,上面的人走不了多远就停止了,表现出那些画动画片的人一定非常累,所以他们每天画得不多但是他们懂得坚持的道理。

动画片是我们少年儿童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食粮。如果没有了动画片,我们儿童就没有了乐趣。没有乐趣,这世界就会变得非常平淡,让人觉得无聊没有情趣。所以,我们需要动画片。我们不能让动画片消失,不能让世间变得那么无聊。

我们乌镇有一种皮影戏就是动画片的一种。如果,你到我们家乡来旅游的话,千万别错过机会。一定要去看一下!

讲故事的动画片范文2

关键词:复述教学;创设情境;因文而异;巧妙点拨

一、创设情境,激发复述的激情

“孩子是天生的演说家。”他们和同伴玩耍时、与家人交谈时,往往能无拘无束地高谈阔论;而课堂上却支吾结巴、言不及义。因此,教师要善于模拟创设生活化的互动交际情境,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复述训练由“单纯练习”变为“真实交流”。

【教学片段:蒲公英】

师:同学们,落在泥土中的蒲公英种子茁壮成长,它们在阳光下竞相开放。到了秋天,它们当上了蒲公英妈妈,也有了自己的种子。当她们的孩子即将出发时,她们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

师:谁愿意当一回蒲公英妈妈,讲一讲文中的故事?想一想,该怎么说,才能让它们落到泥土中去,不去那金光闪闪的沙漠和银花朵朵的沙漠?

话音刚落,教室里已小手如林。

这样的情境创设,激发了学生复述的积极性、主动性,复述效果自然渐入佳境!

二、因文而异,采用不同的形式

我们应根据文章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基础,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使复述训练落到实处。

1.缀词成文,引导学生复述

每篇课文中总有这样一些词语,它们与课文的描写线索、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要素密切关联。如:教完《狐狸和乌鸦》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课堂板书中的几个词语(直流口水、眼珠一转、赔着笑脸、摇摇尾巴、一溜烟),简要复述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样的简要复述训练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促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运用词语,积累了词汇。然后再让学生对精彩情节配上形体语言,运用“(怎样地)说”的句式来讲故事,鼓励尽量用上书上的好句,如:能加上自己对课文内容独特的理解更好。这样以词语为拐杖,以句式训练为依托,文章的复述便在“抄袭”中轻松习得。

2.图文并茂,引导学生复述

一位老师在教学《天火之谜》时,为了配合学生复述,引导学生参照“风雨雷电”“父子实验”“喜获雷电”的行文顺序,以插图为蓝本,将课文设计成“连环画”,将“文”转“画”,同时在每幅图下配上简单的介绍情节的文字;然后对照自己画的连环画,变“画”为“言”,将故事和同学一起分享。

这些连环画直观形象,一幅一幅地依次呈现,使学生对“风筝实验”的前后经过了然于心,为学生的复述提供了框架,便于学生展开情景想象,从而有条理、有重点地复述。听着学生生动的复述,我想,画连环画并配上文字来复述课文是再恰当不过的方法啦!

3.看动画读课文讲故事

教材中有许多课文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的,学生在学课文以前已看过含有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如:“哪吒闹海”“沉香救母”等课文。在指导复述这类课文时,可以采取看动画片―读课文―讲故事的形式。课前,我在网上下载了“龙王兴风作浪”“哪吒闹海”“天下太平”三个片段。教学时,我依次播放三个片段,让学生在课文中分别找出相关的内容多读几遍,然后丢开书本加上动作把这段故事讲给同桌听。当学生准备充足后,以比赛的形式讲一讲每段故事内容,当场评选“讲片段故事能手”。当学生能生动地讲述三个片段后,我再一次播放三段录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说这个故事,如能加上动作更好。最后,全班开展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这样逐步地提高复述要求,让学生感觉复述课文是件多么愉快的事。

三、巧妙点拨,完善学生的表达

【教学片段:螳螂捕蝉】

师:少年向吴王讲的“螳螂捕蝉”是怎样的故事,谁来大概地讲讲这个故事?

生:(简单复述了故事)

师:这个故事的意思你基本讲出来了,看来读书很有收获。把故事中的细节讲清楚会让人更爱听,谁还想试试?

生:(加上了一些词,复述了故事)

师:这位同学复述时,用上了课文中“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弓着身子、举起前爪、伸长脖子、啄食”等词语,不仅使故事更动听了,还让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画面。老师相信,再补充进自己的语言,就能将这个故事讲得更精彩!有谁能超过他?(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

生:……那螳螂正虎视眈眈地盯着蝉呢,然而,蝉万万没想到死亡正向它一步步地逼近。……

师:气氛越来越紧张啦!适当的夸张让故事更加引人入胜!非常感谢你!你让我们享受了一个美妙的故事。(生鼓掌)谁还愿意让大家享受一番?

生:(讲得也很生动,略)

师:这个故事就叫――

生:(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从简单复述,讲述故事梗概;到详细复述,内化、运用书本语言;再到创造性复述,让学生把口头表达与联想结合在了一起,加入自己独特的体验,教师的评价语言为学生的复述铺设了一级级适合学生走上去的台阶。学生从不敢讲到敢讲,词汇逐渐丰富,语言渐入佳境,老师在一旁的巧妙点拨、适时指点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之中就完成了故事的复述。

讲故事的动画片范文3

选材上:好人好事不等于故事

纪录片要讲故事,这句话已经说了多年了。可是什么是纪录片中的故事,还是有些创作人员不甚了解。比如近期看到的《生命因爱而美丽》、《好大一个家》、《生命的印记》等节目,叙述的是社会上的一些爱心人,收养残疾儿童或关爱老人的故事。这些片子主题的选择和立意是毫无疑问的,可是片中展现在观众面前的只是普通的好人好事:献爱心的人如何发现了一个残疾孩子,如何领回家,如何喂饭,又如何在缺衣少米的情况下,救助了这个孩子,并使他上了学校……。严格地讲,这种纪录还只是叙述了这件好人好事的来龙去脉,而观众想看的,则是来龙去脉中的更俱情节的故事。

那么什么是故事呢?以笔者拍摄过的一个好人好事为例:售货员李丽平刚生孩子不久,有一天早上出门,在楼道里检到了一个用布包裹的男婴,和一个写有“大好人,请代为收养,事后一定重谢!”的字条。李丽平将孩子抱回家收养。可是夫妻俩的工资养不起两个孩子,于是夫妻二人决定,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婆婆家代养。婆婆不理解,总认为儿媳检到的孩子是“野种”,为此婆媳间经常为此事发生矛盾和口角。两年后,一个自称是孩子爸爸的人来到李丽平家,要求抱回自己的孩子,于是双方上诉到法院,又一场风波出现了……笔者认为,如果纪录片纪录的是上面的情节,那无疑是一个具有戏剧化冲突的故事,可是如果只是纪录了检孩子、养孩子这样的没有任何矛盾冲突的好人好事,那就不足以称为故事(但可以作一部非常好的新闻性专题节目)。现在的纪录片已经由平叙化发展到故事化,再到“戏剧化”了,如果我们在把日常经常可以见到的好人好事作为故事纪录,恐怕收视点和可视性都会大大降低。

象这次由多名法国专家评出的中国纪录片大奖,《房东薛先生》、《俺爹俺娘》等,都极具戏剧性。不仅有好看的故事,而且矛盾冲突尖锐。特别是《阮奶奶征婚》,当82岁的阮奶奶征婚遭到儿女们的极力反对、又没有人给她介绍对象的情况下,阮奶奶大胆地来到报社,花钱刊登了一则征婚广告……最后,阮奶奶左挑右选,在全国各地应征的老人中,选定了一位75岁的“英俊”老伴。

拍摄上:纪录了过程不等于拍到了故事

有人认为,纪录片就是原生态的纪录。于是不管三七二十一,有事必录,结果剪辑出来的片子,如同一本豆腐账。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理论上有一个误区没有解决:那就是“原生态的纪录过程”和“原生态的纪录故事”不是一回事。所以中国和法国的评委们在观看评选节目的时候,一致感到,大凡作者只纪录事件的过程或流程的片子,不但没有可视性,而且反映问题也往往浅显。反之,注意纪录故事情节的节目,不但剪辑起来省事,而且明显“打眼儿”。因为观众的最大需要:就是节目要好看。

人文类长纪录片《伴》,纪录的是湖南某山区,一位76岁的刘老太太,饲养了世界第一大猪(2600斤)的故事。湖北台的创作人员,不仅是把镜头对准刘老太太一天2次为大猪检食的过程,更关注饲养大猪中的一些波澜起伏的故事。特别是该片围绕这头7年的大猪卖还是不卖的焦点,反反复复展现矛盾,直至刘老太太突然病倒,大猪的生死也随之陷入困境……。这部52分钟的纪录片,故事一环扣一环,矛盾一个接一个,节目看完了,仍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可是有些没能入围的节目,也确实在这方面犯了大忌。这些纪录片往往是从早上起床干什么,上午遇到了什么,中午下午干了什么,一直忙到晚上才休息。《袁奶奶学车》本来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内容是65岁的袁奶奶准备买一辆小汽车,于是她到驾校报了名,开始了漫漫的学车路……可是编摄人员在拍摄和制作这个节目的时候,摄像机主要纪录的是开车的原理和开车的方法,而且细到怎么握方向盘,怎么挂档。片子看到第六分钟了,还是这方面的内容。尽管这个节目也被冠以纪录片,但看后给人的感觉是教学片。象《韦伯一家的春节》、《新藏线上》、《老朋友》等,都因为这样的问题而落选。

纪录片要用画面语言讲故事,但摄像机纪录的过程并不等于都是故事,所以如果我们把这些纪录的过程编成纪录片,既浪费了时间,又影响了节目的节奏,观众是不会为看一件事情的过程,而不换频道的。在这里尤其要提醒一些涉足纪录片时间较短的编导:不要以为用摄像机纪录了人物或事件的过程,在把这些过程稍加选择,编在一起就是纪录片了。纪录片要看到故事,看到故事首先要拍到故事,所以我们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在纪录人或事件过程的时候,注意纪录他们中间发生的矛盾和故事,千万不要把过程和流程当作故事。

创作上:话筒采访的故事不等于画面语言的故事

一段时间以来,电视界曾对解说词重要还是同期采访重要,产生过一些争议。几年后,人们发现纪录片的真实性和“现在进行时”的拍摄方法,决定了同期采访更重要。于是乎,同期采访开始大量地走进纪录片,并一发而不可收拾,好像没有很多人出画面讲一讲就不叫纪录片了。于是纪录片成了真正的“讲”故事。

在这次评选的节目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节目都注重了用画面语言叙述故事。可是仍有一些“人头接人头”的片子。有的甚至20分钟的片子,出现了26个人在讲故事,结果电视纪录片成了真正的广播纪录片了。有一个表现去年战胜非典的纪录片,整个片子几乎是解说词加同期采访,而且“头接头”(一个人接着一个人讲),所有采访人说出来的故事,又都没有相应的画面,更不要说用画面语言去表达了情感,表现故事了。这样的纪录片如果用“话筒采访出来的故事”定位,一点都不为过。这样的节目不要说让高级专家评委去评,就连老百姓看了也会厌烦的(这样的选题更适合作新闻专题)。

在这次评选中,有一个叫《幼儿园》的纪录片,可以说通篇没有解说词,采访也极少,观众通过细腻的画面语言,看懂了发生在幼儿园的故事。还有一部北京广播学院学生的作品《纸殇》,纪录的是福建大山里的一个造纸作坊的兴衰过程。由于作者是一些学生,所以他们从入学一直拍到毕业(4年),每年都用摄像机去纪录发生在那里的故事。这个节目的最大特点就是用画面语言叙述故事。我们曾试着把这部纪录片不加翻译的送给外国人看,结果他们完全看懂了这个故事。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我们强调画面语言的作用,并不是不要当事人出来讲话。当事人出来讲话,有时会在片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决不能所有的故事都由人去讲,把纪录片编成各种人头的集粹和展示。我个人认为,凡是能用画面说明的,尽量用画面语言去表现。而一部纪录片,如果没有画面故事和画面细节,即使说的故事再精彩,细节描绘的再细腻,观众也没有看到。而出现在画面中的哪怕是一个很微小的细节,也会给人以震撼的力量,给人以真实可信的感觉。

在纪录片革命的今天,我们已经从“以词为主、音乐打底”的那种制片方式中前进了一大步,进入到用同期声来表现现实了。但我们决不能停留在这个中间地段,更不能认为使用了同期声(讲话),就是纪实了,就是纪录片了。实际上,纪录片是以视觉艺术为本体的一种电视节目样式。既然叫“电视片”,那么就必须认清“画面语言”是纪录片的灵魂,它的故事,它的情节,都应该尽量用画面语言去表现。那种大量使用话筒采访故事的创作方法,有违于纪录片创作的根。

手法上:画面晃动不等于纪实

在这次报送的评选节目中,与三年前相比,最大的进步就是镜头比以前更稳了,“用架子拍,”可以说被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制作者所认同。《小小读书郎》、《空山》、《潮汕民居》、《狮子山、玉门关》、《荣氏兄弟》等都是画面工整的极品。

尤其需要提级的是《井底村三姐妹》,山西电视台的编导胡志远,连续4年抗着三角架,来到大山深处的井底村。可以这样说,这部纪录片几乎所有的画面都是用架子拍的,而且在用光上也十分讲究。还有《龙船日记》,尽管这部纪录片表现的是龙舟赛这样动感很强的内容,但创作者仍把工整的画面和流畅的蒙太奇剪辑,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反也有一些作品,选材好,故事也好,但就是镜头不稳。这里有个操机水平问题,也有对什么叫纪实的理解问题。笔者曾问过一个参评的编导,好端端的一个保护侯鸟的节目,为什么镜头老是晃呢?回答说,“为了增强节目追踪拍摄的纪实性。”

可以说,这是一个创作手法上的误区。我们都知道,电视节目是拍给观众看的,观众在看这个节目的时候,要是觉得画面总是在来回抖动,看着不舒服,是肯定要换台的。做电视节目有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就是让观众看清楚、看明白、看下去……,可是如果为了纪实而晃动镜头,只能影响节目自身的质量,同时也会影响收视效果。

镜头晃的原因,还有一个就是摄制人员“懒”。该用架子的时候不用架子,使该稳的镜头不稳。这次四川阿坝州电视台送的一个纪录片《桃坪古堡》,选材是上好的,内容也新鲜,可就是拍摄时很少使用架子。本来这种人文类介绍古堡的节目,应该是很好看的:大山、古堡、民俗……,很有发挥画面语言的余地,可是由于摄制者很少使用架子,使节目的工整性受得了极大的影响,尽管这部纪录片入了围,但评委们都为该片没有进入大奖而觉得惋惜。象《咱当兵的人》、《一个都不能少》、《山头秀才》等节目,都存在这样的问题。

尽管谈了不少纪录片创作上的误区,但我仍认为今年“中国纪录片大奖”的作品质量,远高于以往任何一届。《非凡21小时》、《布达拉宫》、《复活的军团》、《回家的路有多长》、《远望神州》、《陈小梅进城》等,不但达到了相当的水准,而且完全可以与国际上的一些相同题材的作品相比。特别是一些小台,进步的幅度尤其大。象义乌电视台拍摄的《在和平的日子里》、金华电视台的《10小时生命大营救》、宜宾电视台《抢救白鲟行动》、湛江市委组织部的《本色》等。现在,我们需要大量的电视产品供人民群众愉悦欣赏;我们同时也需要大量的的电视作品打入国际市场;我们更需要大量的电视精品问世,已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讲故事的动画片范文4

“专题片要讲好故事”,并不是一个老生常谈的命题,相反,这却是我们党建专题片创作过程中常谈常新的一种追求。每一次鉴赏优秀专题片时,我们都能从其如何讲好故事的方法中得到感悟和启发,从而借鉴到我们的制片实践中去。安徽省委组织部组织拍摄的优秀典型人物专题片《社区群众的守望者》,在塑造主人公形象时就把若干小故事讲得深刻生动,让我们看到片子对故事品质和水准的追求,着实令人受益。

故事的“蒸馏法”――提精取萃塑人物。与日常生活中对“蒸馏”概念的理解相似,如果把专题片讲故事的方法比作“蒸馏”,那么不外乎三个关键词:“找到沸点”“萃取精华”“不留杂质”。讲故事要“找到沸点”,首先就要解决选择什么样的故事来讲才最能吸引观众眼球的问题。典型人物往往有很多事迹,既要照顾到人物的不同侧面,又要恰当地找出最能体现人物特质的好故事。然后是“萃取精华”,要选择矛盾对立冲突激烈的故事情节,这样塑造出的人物通常更令人印象深刻。最后是“不留杂质”,即要营造出讲故事的氛围。镜头的“真诚”体现在通过音效、光效、解说来营造一种让观众能够“认真去听”的环境,使故事与故事之间的衔接能够自然流畅。拿《社区群众的守望者》一片来说,片中分别选了四个反映主人公不同侧面闪光点的故事,有人出车祸他帮,有人轻生他管,空巢老人他照顾,亲生女儿却疏忽。每个故事的角度都不落窠臼,并且在开始讲述故事之前都出现字幕标题,画面中模拟一支笔在日记本上书写并伴有纸笔摩擦而发出的沙沙声响,无形中为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添了一抹亮色。

故事的“方法论”――衔前接后架逻辑。故事“讲哪些”固然重要,而故事的“打开方式”更令人期待。在党建专题片中讲故事可以自始至终讲好一个完整的大故事,也可以根据人物塑造需要精心讲述若干个小故事。选择后一种塑造方法并不等于对故事的简单堆砌或者是高大全的面面俱到,而是需要在讲故事中设置悬念,让观众“看出逻辑”。因此,片子的幕后剪辑工作不容小觑。党建专题片的时长有限,因此我们要争取剪辑出故事中冲突最为集中的部分来呈现观众最渴望的镜头“干货”。在《社区群众的守望者》片中,开门见山“闯”入观众视线的是精心剪辑过的悬念式故事片段――“那一次是我遇到雨下的最大的一天”“生命对我来说本来没有意义了”……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当片子讲到主人公解决社区危楼问题时,随着对危楼情况的介绍,镜头落在这栋危楼的画面上,紧接着下一个镜头就在原画面基础上直接接入瓢泼大雨的镜头,再现了当年居民们从危楼中跑出来向主人公诉苦求助的情景。通过剪辑实现了叙事时空的转换和对接,构思十分巧妙。

故事的“读心术”――暗香浮动汇情感。说到底,讲故事之所以备受人们青睐,只因它在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直观地撩动观者的心弦,没有生硬的说教,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丰沛的情感。所以,党建专题片讲故事其实是一种情感教育。如果选故事和讲故事本身都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情感,饱含着对典型人物的尊敬、敬佩,那么,观众自然会从故事中读出共鸣来。片子本身包含的情感外化为镜头语言时可以借助空镜头、特写、光线等手法充分表达,即用镜头处理的特性去调动让观众“心动”的点,“培养”片子传递给观众的感情。《社区群众的守望者》一片在表现社区里一个有抑郁倾向的青年的绝望时,运用了较长时间的逆光拍摄,镜头迎着阳光去聚焦人物,画面中看到的是人物侧面暗影在讲述心声,既有寓意又有气氛――暗影反映的是人物内心的绝望与无助,门外直射进的阳光则象征着社区书记及工作人员带给孩子坚强生活下去的希望。这种温暖的关爱如暖阳般透过镜头照射进观众的内心,片子所要表达的主题情感便不言而喻了。

讲故事的动画片范文5

谈2012年影院动画概览 更多精品文 章来 源自 3 e du教 育 网

[摘要] 动画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样式,兼具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双重属性。作为一种极富幻想的文化产品,动画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青睐。较之动辄上百集的动画系列片,影院动画以其紧凑、完整的剧情,相对集中的观影时间更为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

[关键词] 影院动画 2012年 主题 角色 存在问题 2012年影院动画表现尚佳,全年共有31部动画长片上映,其中国产动画19部,境外动画11部,中外合作动画1部,3D动画19部。在境外动画中,有8部来自美国,其中,迪士尼和梦工厂分别呈现2部作品,无论制作水准还是票房口碑都可算是旗鼓相当,稳居影院动画翘楚地位。 纵观2012年上映的动画长片,成长、家庭、友谊依然是终极主题。动画的主要受众是儿童和青少年,他们的人格成长必然经历口腔、肌肉、运动、潜伏、青春期、成人早期、成人中期和成人后期八个发展阶段,他们需要逐渐接受社会的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本我追求,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内心是压抑和纠结的,动画于是在心理层面给予了他们慰藉和疏导,基于此,动画的主题便时常围绕着成长、家庭和友谊而展开叙事。 《快乐的大脚2》

《小战象2》

《马达加斯加3》

在人物设置方面,2012年男性角色依然在数量上占据有利位置。在男性话语权利为主导的当今社会,男性形象成为影视艺术作品的传播符号,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里分析,男人对于女人的感情就像对大自然的感情一样充满矛盾,“他剥夺它却又被它压榨,他生于它却又死于它;它是他的生存之源,又是他以意志征服的王国”[3],影院动画也不例外。《老雷斯的故事》讲述了男孩泰德为了实现女朋友的愿望——看到一个真正的树,而与大反派空气商人奥黑拉斗争的故事,《守护者联盟》里的杰克冻人通过成为孩子们的守护神找到了自己的过去,最终依靠孩子们相信的力量打败了黑暗势力。类似的角色还有《喜羊羊与灰太郎之开心闯龙年》里的喜羊羊、灰太狼、小神龙,《神奇海盗团》里的海盗船长、二副,《我是大熊猫》里的哈比,《拯救第365天》里的光。

令人欣慰的是,2012年皮克斯的第一部以女性为主角的动画长片《勇气传说》成功地刻画出一个勇敢、真诚、智慧的女性形象。拥有一头蓬松红发的梅莉达公主从小就不爱红妆爱武装,拥有背离传统的自由精神,王后一心教导公主成为淑女,她却羡慕弟弟们的随心所欲,不愿牺牲自己的婚姻来维系国王和勋爵之间的和平关系。她不甘心服从命运的安排,在相亲大会上以弓箭手的身份大声说出“我要用箭赢回我的自由”,在梅莉达的抗争下,她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化解了国家的危机,走出了自己的生活之路。于是红发随风飘扬成为这个夏天最为亮眼的画面。无独有偶,国产动画中也有一部以女性为主角,即《巴特拉尔传说》,该片讲述了北鹿玲为解救身为首领的父亲,与异界男孩一起英勇斗争,最终成长为族群女英雄的故事。北鹿玲的形象较之于《神秘世界历险记》里虽然真诚、可爱但也十分任性、刁蛮的小女孩雨果更为成熟、得体,但与梅莉达公主相比却不免流于表面、稍显浅白。 《邋遢大王奇遇记》

《摩尔庄园2海妖宝藏》

虽然国产动画在2012年上映的影院动画中占据着数量上的优势,但与境外动画的票房和影响力相比,不难看出国产动画自身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受众定位不准确,低幼化作品占主流。影院动画通常被打造成全家欢电影,这类电影成功的关键在于如何讲好故事以吸引全体受众的眼球。例如《冰川时代4》,观众涵盖全年龄层,且整场笑声不断,笑点设置频密,成人和儿童都可以理解和接受。反观国产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系列自不必说,《我是大熊猫》、《吃记忆的大雪球》等片都十分幼稚,小朋友也许会觉得故事精彩,但陪同的大人基本看不进去,这就必然导致影片受众年龄层狭窄。 再次,台词易招反感。以告诫儿童如何预防和躲避灾害为目的《今天·明天》,不仅剧情牵强,还经常出现“牛”、“忽悠”这样的词语,更有“我开玛莎拉蒂的舅舅说……”这样的句子,这些内容出现在动画中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此外,“HOLD住”、“坑爹”、“给力”等网络用语在影片中的频繁使用起到了反效果,既不会使儿童觉得更有趣,也不能为成人受众所接受,这不能不说是创作上的失误。

通过2012年影院动画,我们能够清楚看到国产动画和境外动画的差距,国产动画缺乏立意深刻的作品,这不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创作的问题,例如《拯救第365天》宣传片里过分突出了该片技术的非凡,但故事的讲述却差强人意,影片反响一般。需知虚构叙事中,故事才是关键,选择一个好故事,并且讲好这个故事,不为说教而说教,不为搞笑而搞笑,全心奉献出诚意之作才是中国动画应有的态度。

讲故事的动画片范文6

一、在诵读中积累复述语言

小语教材中所选的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熟读成诵,充实语言库存,复述时语言的丰富性便水到渠成。复述前,闭上眼睛听一听课文的配乐朗读,让课文中的锦言佳句,精彩部分,鲜活人物在头脑中一一闪现;有目的出示幻灯图片,仔细观察每一组图画,依据板书,将课文中精彩的一幕幕与之一一对应;教师根据图画、板书提纲示范讲“三借芭蕉扇”的故事,要求学生边听边记;根据以上提供回忆的线索,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复述课文。教师帮助学生在诵读中理清文本思路,层层递进,这样的复述训练才有法,才有效。对于篇幅较长,结构复杂的课文,教师指导时要强调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复述,加强语言积累。可以用循序渐进的策略,从少到多,积少成多地记忆,先复述一部分,再渐次增加;也可以设计一系列的问题来启发学生回忆,学生详细回答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复述的过程;还可以用图画、课文提纲、板书的形式提供复述线索等。

二、关键词引领,课件引导学生直观复述

关键词引领,为学生复述提供了一根拐杖。借助这根拐杖,既帮助学生把握了文章的精髓,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同时又为学生留下了表达的空间,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教学第六册《女娲补天》时,学生理解了劳动人民所遭受的各种灾难后,抓关键词“塌下、露出、震裂、燃烧、围困、挣扎”让学生结合课文简要地讲一讲灾难的过程。这样的简要复述训练既回顾了课文内容,又促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会运用词语,积累了词汇。当学生在读悟中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利用播放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回顾全文,然后让学生借助课题、板书、课件来讲故事,尽量用上书上的好词好句,如能加上自己对课文内容独特的理解更好。这样对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复述不仅有提示作用,而且还能在复述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

三、插图或自画连环画配字引导学生复述

许多课文紧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配上的插图,合理、巧妙地运用这些插图,有利于学生流畅地复述课文内容。有的学生的绘画能力比较强,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根据课文情节画连环画,在每幅图下配上简单的介绍情节的文字,帮助学生内化课文语言。如教完课文《七颗钻石》后,我布置学生回家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画几幅连环画,实在不会画的同学就模仿书上的插图画三幅画,在每幅图下配上简单的介绍情节的文字,对照插图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第二天,让学生把自己画的连环画放在投影仪下,对照自己画的连环画讲故事。有的学生甚至画了七、八幅图,配上了课文中没有的语言。这充分说明学生已完全理解了课文内容。听着学生生动的复述,我想对于指导学生复述童话故事,画连环画并配上文字是再恰当不过的方法啦!

四、看动画片――读课文――讲故事引导学生复述

许多课文是根据神话故事改编的,学生在学课文以前已看过含有课文内容的动画片,在指导复述这类课文时,我采取看动画片――读课文――讲故事的形式。如教学第六册《女娲补天》时,课前,我在网上下载了“大地欣欣向荣,人民欢歌笑语”、“水神与火神打架”、“女娲炼石补天”三个片段。教学时,我依次播放三个片段,让学生在课文中分别找出相关的内容多读几遍,然后丢开书本加上动作把这段故事讲给同桌听。当学生准备充足后,以比赛的形式讲一讲每段故事内容,当场评选“讲片段故事能手”。当学生能生动地讲述三个片段后,我再一次播放三段录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练说这个故事,如能加上动作更好。最后,全班开展讲故事比赛,评选故事大王。这样逐步地提高复述要求,让学生感觉复述课文是件多么愉快的事。

五、列出提纲理清思路引导学生复述

根据对原文的理解,理清复述思路,列出复述提纲进行创造性复述是一种极好的形式。如在教《争吵》一文时,先帮助学生归纳熊猫说话的思路:先说我们为什么争吵,再说我们怎样和好,最后说爸爸告诉我什么,我明白什么。同时板书这一提纲,大面积进行模仿复述。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造性说话复述,体现了训练的层次性。

六、改编原有文体,复述多种可能

每篇文章的都具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同时也是作者的意识与感情的结晶与沉淀,让学生们学习、阅读及理解那些文章,其最主要目的在使他们能够和作者达到心灵和文本间的交流及沟通,去了解作者所表达出来的感情寄托,并掌握其独特的写作方式,把这些知识融入到自己的脑海中,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利于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灵活的运用。因而,若想进一步的提高学生课文复述的效率,就需要让他们能够合理的、科学的运用已有的这些文章来认识经验,以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库存来对课文的文体做出改变,运用自身熟练地方式把那些曾学过的文章生动的、想象的再现出来,例如,把“通过讲解员的身份来讲解的文章”改编成为“通过讲述某件事来抒发感情的文章”或者直接改编成一个故事等等文体转化的方式来复述及再现文章的感情与内容。

七、续编课文以引导学生复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