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朱棣范例6篇

明成祖朱棣范文1

晁的书中第214页开始分析建文帝的下落,在第219页引用了徐作生的结论:当年建文帝出亡后,曾藏于江苏吴县鼋山普济寺内。不久姚广孝归隐禅寺,在姚的监护下,建文帝隐匿于穹窿山皇驾庵,直至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病死于此,并葬于皇驾庵后的小山坡上。晁并没有完全认可徐的结论,但可以明显感觉到晁比较倾向徐的论证。笔者作为一个历史爱好者,以晁的著作为主干,结合自己读史经验心得,对徐的结论提出几点不同看法。

洪武三十一年(1398),71岁的朱元璋离开人世,21岁的皇太孙朱允继位,年号建文。建文一继位,就按照齐泰黄子澄的建议,首先从周王开刀,陆续削夺了几位藩王。燕王朱棣在图穷匕见的境地下,于建文元年七月五日起兵造反,他把自己的军队称为“靖难”之师,历史上也把这场战争称为“靖难”之役。朱棣以八百余人起兵,历尽艰辛,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攻克南京,随后登上帝位。这就是历史上的明成祖,也称永乐大帝。

《明史・恭闵帝本纪》记载,燕王攻入南京金川门的当天,“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朱棣为了断绝人望,也假戏真唱,将烧焦的尸体以天子礼下葬,这样他就名正言顺地登基称帝。但从那时起,朱棣对建文帝的追捕从来就没有放松过,建文帝的下落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在他的心里,直到临死前一年才放下心来。

《明史・胡传》记载,永乐二十一年,胡由外地回朝,“驰谒帝于宣府。帝已就寝,闻至,急起召入。悉以所闻对,漏下四鼓乃出。先未至,传言建文帝蹈海去,帝分遣内臣郑和数辈浮海下西洋,至是疑始释。”胡多年一直肩负寻找建文帝的使命,所以即使当时朱棣已经睡下了,还是起来接见胡,并谈到凌晨两点才结束。胡到底说了些什么,后人已不得其详。但肯定是得到了建文帝不再为患的确切消息。晁中辰先生等人认为建文帝在姚广孝的保护下,于1423年(永乐二十一年)病逝。笔者对此谈一些不同看法。

《明史・姚广孝传》记载,姚广孝,长洲人,本是医生的儿子。十四岁时剃度为僧,取名道衍字斯道,随道士应真学习阴阳术数。他曾经游览嵩山寺,相师袁珙看见他说,这是哪里的奇异僧人,眼睛像三角,形状如病虎,性情一定好杀戮,属刘秉忠之流。道衍听后很高兴。明太祖下诏通晓儒家经典的僧人到礼部考试,道衍不接受官职,拿着僧服就回去了,路过北固山,作诗怀古。他的同辈宗泐说,这难道是僧人该说的话吗?道衍笑而不答。高皇后死后,太祖选高僧侍奉诸王,为他们诵经求福。宗泐当时为左善世,推荐道衍给燕王朱棣。燕王与他意气相投,请他来到北平主持庆寿寺。

道衍在王府中行迹十分诡异,朱棣常常屏退随从与他说话。太祖死后,建文帝继位,依次削藩,道衍劝朱棣起兵造反。朱棣说,民心不向他怎么办呢?道衍说,我只知道天道,何谈论民心?并推举相师袁珙及占卜高人金忠为朱棣服务,朱棣反意坚定。朱棣的官邸是原来的元宫殿,里面非常幽深,道衍在后苑练习兵马,日夜铸造兵器,用鹅鸭的叫声迷惑外人。

朱棣起兵时,风雨大作,檐瓦堕地,不禁失色。道衍说,吉祥啊,飞龙在天,风雨相随。檐瓦落地,将要换成黄瓦。朱棣继位后,授予僧人道衍录司左善世的官职。道衍虽然没有亲临战场,然而朱棣起兵夺取天下,道衍出力最多。论功该为第一。永乐二年四月,朱棣加封他为资善大夫太子少师,赐名广孝,追赠其祖父和父亲官职。朱棣与他说话,叫他少师而不叫名字。朱棣命他蓄发,道衍不肯。赐给他府第及两个宫女,他都不接受。广孝常居住寺庙里面,朝见皇帝时穿官服,退朝后穿僧衣。他出京赈济苏州湖州,到达长洲时,把朱棣所赐的金帛全部给了别人。广孝牵头重修了《太祖实录》,又与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书成后朱棣很赞赏。永乐五年四月皇长孙出阁学习,广孝为他讲书。

永乐十六年三月,广孝已有八十四岁,病重不能朝拜,仍然居住庆寿寺。成祖多次亲临探望,交谈愉快,并赐给他金睡壶。成祖问他还有什么心愿,广孝说,僧人溥洽被关押很久了,请赦免他。溥洽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当初成祖入京,有人说建文帝装成僧人逃走,溥洽知道情况,有的还说建文帝藏在溥洽处。于是成祖囚禁了溥洽,命令胡到处寻找建文帝,找了很久没有找到。溥洽被囚禁了十多年,到这时因为广孝的话,才下令释放他,广孝磕头感谢,不久广孝去世。成祖非常悲痛,辍朝两日,以僧人的礼节安葬他。追赠他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广孝葬在方山县东北,皇帝亲自做神道碑纪念他的功劳,任命他的养子姚继为尚宝少卿。

前面说了这么多,主要是想说明广孝和成祖的关系无论在广孝的生前还是死后,都像铁桶一样。现在回过头再评价朱棣的“靖难”之役,我们不能完全肯定地说没有姚广孝,朱棣就当不了皇帝。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朱棣攻克南京肯定要耗时更多难度更大。朱棣进入南京后遍搜天下,包括著名的郑和下西洋,每次船上都有近三万的军士,防备建文帝联合海外势力武装复辟。广孝作为成祖的铁杆心腹,对此事的重要程度,自然心底是一片雪亮。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姚不仅不会隐匿建文帝的行踪,更缺乏保护建文帝的动机。

后来有的学者认为姚保护建文帝是因为姚回乡探亲,姐妹们不愿意理他,访问友人王宾,王宾也不见他,只是远远地说,和尚错了,和尚错了。再次拜访姐姐,姐姐骂他,姚十分茫然。于是他们分析姚保护建文帝的动机是受到亲人冷遇后的良心发现,认为对不起建文帝。这种论点颇可商榷,作为朱棣最早的也是最铁杆的支持者,姚难道不知道阶级斗争的残酷性?不知道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浅显道理?不知道从怂恿朱棣造反的那一刻起就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明成祖时代君主的极权统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明洪武十五年设置锦衣卫,成祖于永乐十八年设置东厂。成祖在位期间对国家的侦察和监督如“水银泻地,无孔不入,”连太子都活在时刻被担心废黜的恐惧中。历史上有句话:富不制贵,疏不间亲。姚和朱棣的关系再铁,铁得过人家亲生父子?当时随同建文帝逃亡的应该有一个二十二人的班子,这些人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绝对瞒不过朱棣的眼睛。退一步说,姚有这个心也没这个力。姚身边的人如果发现姚和建文帝有牵连,也会在当时的政治高压或巨额利益诱惑下揭发姚。姚死于永乐十六年,徐作生认为建文帝死于永乐二十一年。也就是说姚广孝死后,建文帝又活了五年。谁从姚的手里接过了保护建文帝的重任?姚在生前死后,都没有历史记载。

永乐二十一年,胡夜拜朱棣后,朱棣再不留心建文帝的下落。我们假设胡的报告里提到建文帝居然活在姚的保护下直至善终,朱棣会放过姚?朱棣攻克南京时灭了帝师方孝孺的十族。即使当时姚已死,朱棣肯定也会将姚鞭尸扬灰,株连亲友。但朱棣从未这样做,可以断定胡的报告里没有提到姚和建文帝的逃亡有联系。

徐作生断定建文帝藏匿并最终病死在姚封地里最有力的物证是建文帝出亡的遗迹和遗物,例如雕龙柱础御池御池桥神道方台等。认为这些遗物符合建文帝的身份,因为这些独一无二的称谓也只有皇帝才能使用。如果在和平时期,这个判断无疑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但是我们不要忘了建文帝当时是天下第一号通缉犯。假设姚确实收留了建文帝,估计双方也都是每天如履薄冰胆战心惊。姚不可能提出来建那些所谓的皇家设施,建文帝恐怕也没有那个胆量来消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施工过程中的雕龙刻凤,工匠们不会向官府告密?以笔者看来,徐作生最有力的物证,恰恰证明了建文帝不会是在穹窿山里。

明成祖朱棣范文2

正史上说朱棣先是让纪纲先入为主的告状,说周新阻扰锦衣卫搜寻建文帝,之后周新又在大殿之上顶撞朱棣,使得朱棣一怒之下杀了周新。

朱棣生于1360年5月2日,去世于1424年8月12日,朱棣即明成祖,为明太祖第四子,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年号永乐,故后人称其为永乐帝、永乐大帝、永乐皇帝等。

(来源:文章屋网 )

明成祖朱棣范文3

七(3)项欣

《明朝那些事儿》给了我几分撼动,几分感叹。历史原来如此生动。

读了《明朝那些事儿》第贰部。这本书文字幽默,吸引力很大。出于好奇,我看了书上的作者简介,作者简介只有网名——当年明月 。“当年明月”的原名石悦。可惜呀 他只连载了 《 明朝那些事儿》七部,就再也没有写过其他的书了 。

第二部的主角是建文帝朱允炆和燕王朱棣。朱允炆当上皇帝才一个月,因怕他的叔叔们谋反,朱允炆先下手为强,干掉了六个叔叔。剩下的最后一个燕王朱棣早就想谋反了。在战斗的过程中,朱棣明显占上风。有一场战斗十分搞笑,朱棣攻打济南,济南守卫主将独自逃走,留下一城的兵士。当济南兵士束手无策的时候,参政铁铉站了出来。铁铉是个不懂军事的知识分子但是他擅长掌握别人的心理。就当朱棣将要攻下济南城门的时候 ,铁铉派人在城门上挂了“大明太祖 高皇帝神牌 ”。气的朱棣哇哇大叫,不得不佩服铁铉的机智啊。

最终,朱棣快要攻进京城时,朱允炆一把火烧了皇宫。朱允炆却不见了踪迹,朱棣成了新的皇帝。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朱棣派的。朱棣有横扫天下,将边疆的人打的服服帖帖的。

朱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好皇帝,但有一个问题让他一直很困扰。他的侄子朱允炆到底活着还是死了,活着现在又在哪里呢。在朱棣走之前,朱棣派去寻找朱允炆的人,告诉朱棣,他的侄子现在还活着,但他只想安安静静的当个老百姓,多年缠在朱棣心头的事终于了结了。1424年,朱棣65岁,驾崩。

看这本书,我怎么都觉得在看一本玄幻小说。因为写的太好了

最后有一个问题也是这本第二部的主题。

明成祖朱棣范文4

而我则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

――梁启超

这是一位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他高扬着和平友好交流合作的旗帜;这是六百年前人类波澜壮阔的远航,他七下西洋的壮举成为人类永远的记忆。

当年,31岁的郑和带着大明王朝恢弘壮观的皇家船队第一次驶向浩瀚的印度洋,面对遥远陌生的国度,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这需要怎样的勇气和智慧。之后,在他人生随后的数十年中,又接连六次代表明朝出使西洋,从西太平洋穿越印度洋,直达西亚和非洲东岸,郑和率领大明王朝200多艘船航行在世界海域,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航海和外交史上一段非凡的纪录。

三不老胡同的回忆

在北京德胜门内大街路西,有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西口是棉花胡同,北临菠箩仓,南接花枝胡同。胡同以平房为主,只有东口路北有三栋红砖楼房。这样一条在北京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胡同,却有一个引人暇思的名字――“三不老”。其实它原本的名字并非“三不老”,清代朱一新撰《京师坊巷志稿》所注是“三不老胡同”;而在《清乾隆北京城图》标注为“三伯老胡同”;明代沈榜著《宛署杂记》注曰“三宝胡同”;而《明代北京复原图》则书为“三宝老爹胡同”。

其实三不老胡同是因郑和府邸所在而得名,郑和的小名儿叫“三宝”,当地的老百姓又尊称他为“老爹”,所以这条胡同最早是叫“三宝老爹胡同”,清代讹“宝”为“伯”,省“爹”字,到清朝末年已称之为“三不老”胡同了。六百年前,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就在此居住。

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郑和历次下西洋返回后都要向皇帝复命述职,所以他在北京建有住宅。郑和的权势相当显赫,有资料称,他在三宝老爹胡同的宅邸很是豪华,装饰着不少从西洋带回的宝物。

据传现在三不老胡同6号院,为原郑和故居的正院,但6号却遍寻不见,几经询问才得知,大概位置在这条胡同东段路北。如今那里为全国政协宿舍,有三座红砖砌就的楼房,临街两栋为四层,北面一栋为六层的宿舍楼,院落的东北角尚余一片旧式平房,不知是否是郑和府邸的遗存。经过了五百多年的风风雨雨,郑和府邸到底是在哪个位置,恐怕已没人说得清了。但是皇城中有一条道路因他而命名,也充分说明了郑和在朱棣心中,以及在历史上的地位,也是这位六百多年前的伟大的航海家留在人间的重要痕迹。

从“马和”到“郑和”

郑和其实原本不姓“郑”,而姓“马”。明洪武八年(1375年),郑和出生在云南昆阳。他的先祖叫赛典赤・瞻思丁,当年曾追随成吉思汗,立过大功,当过云南行省平章。郑和的家庭是伊斯兰世家,他的父亲曾去往伊斯兰圣地麦加朝拜,凡是前往过麦加朝拜的人,名字都可以加上“哈只”二字,所以郑和的父亲名叫马哈只。

那年朱元璋登上皇帝这个宝座已经七年了,但是郑和的老家云南地区还在元朝残余势力的控制下。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朝军队进攻云南,云南被攻破。郑和被俘虏军中,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当时的首都南京。洪武十七年(1384年),郑和被成为宦官。之后,郑和被朝廷分配给了燕王朱棣,进入朱棣北平的燕王府。郑和最大的功绩是在北平郑村坝之役立了功。

《潞城考古录》载:“通州西北二十里有安德乡,地名坝上,通人称曰北坝,都人称曰东坝,即郑村坝也”。东坝在如今北京朝阳区东边,东汉时期这里叫安乐城,后来几易其名。晋称安德乡,元延v年称郑村坝,明万历年改称东坝至今。

1398年,朱元璋死后,长孙朱允(朱棣的侄子)继位,为建文帝。为了防止手握重兵的叔叔们篡位,建文帝采取了一系列削藩措施。1399年7月,建文帝调大军北伐朱棣,而坐镇北平的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抗,史称“靖难之役”。

建文帝派遣大将李景隆攻打北平,朱棣让开北平南下,朱棣之子朱高炽率兵监守北平,给李景隆军攻城造成困难。11月,李景隆攻北平不克,令东路军“结九营于郑村坝”。不想朱棣回师北平,郑和指出攻击办法,朱棣连破李景隆七座大营后,燕军占领郑村坝,大败建文帝军队,北平之围遂解。当时25岁的郑和跟随朱棣,参加了在郑村坝的这场激战,立下汗马功劳,成为朱棣宠信的侍从之一。

一场靖难之变,朱棣登上了皇位,郑和立了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封赏“靖难之役”的功臣,郑和被提拔成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因郑和有功于郑村坝这场战役,朱棣提笔写了一个斗大的“郑”字,赐予当时还姓“马”的郑和,从此29岁的马和改名为郑和。这里需要提的是,现在所说的太监是指所有宫中被的男性,其实最初并非如此。一般的被的男性只能称之为“内官”、“中官”、“内侍”。当时只有少数人能称之为“太监”,并且太监有很高的地位。

三宝太监七下西洋

明成祖朱棣是一代雄主,一生中做了很多惊天动地的大事,其中有一件影响世界,便是派遣郑和七下西洋。

永乐三年(1405年),朱棣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31岁的郑和带着大明王朝恢弘壮观的皇家船队第一次驶向浩瀚的印度洋,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最远到达印度岛南端的古里国,以后的航行一次比一次走得远,第五次远航到达了非洲西海岸的木骨都束。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

郑和出去坐的船叫作“宝船”,政府专门设立了制造宝船的机构。这种船有多大呢?大船长四十丈,宽十八丈;中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当时在全世界再没有比这更大的船了。一条船可以载多少人呢?根据第一次派出的人数来计算,平均每条船可以坐四百五十人。每次出去多少人呢?有数量巨大的军队,此外还有水手、翻译、会计、修船工人、医生等,平均每次出去二万七、八千人。这样的规模是了不起的,后来的哥伦布、麦哲伦航海每次不过三、四只船,百把人,是不能和这相比的。

关于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有一种说法是明成祖朱棣要去海外寻找建文帝朱允傻南侣洹!睹魇贰ぶ:痛》中记载:“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靖难之变时,南京的皇宫被攻破后,宫中起火,建文帝下落不明。

如果要寻找建文帝,前后七次出海,浪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未免有些夸张。实际上《明史・郑和传》中还记载:“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即向海外显示中国的强大,这也许才是明成祖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所在。朱棣登基以后,帝权日固,国力日强,但他毕竟是通过武力夺取了自己侄子的皇位,他希望在他统治下的大明帝国在国际上有较高的地位,自己能够有很高的威望,证明自己统治的国家是最好的。遂决定组建船队出使西洋,宣扬大明国威,招抚海外邻国。郑和下西洋每到一地,都会给当地大量的赏赐。这样很多国家随着郑和的出使,纷纷到明朝来朝贡。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郑和50岁时到了南洋,这次出去,明成祖在漠北晏驾(去世)。当时的朝廷让郑和赶紧回来,55岁的郑和被委任为南京守备,镇守南京,由此可见当时的明朝朝廷对郑和是相当倚重的。《明史》记载:南京设守备,自郑和始。

宣德五年到宣德八年(1430年到1433年间),54岁的郑和受朱棣之孙朱瞻基(明宣宗)的派遣,再次踏上了征途,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远航。当时郑和带领宝船61艘,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这次出使,带的人最多,所到地域最广,几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阿拉伯半岛和东非一些国家和地区。也许是郑和自知年岁已大,这次不去可能下次就没机会了,所以特别到了天方(即今之麦加)朝圣,了却了他一大心愿。虽然郑和是伊斯兰教徒,但其实他同时也信奉佛教,他曾于永乐元年(1403年)接受剃度,被姚道衍和尚收为菩萨戒弟子,法号福善。

明成祖朱棣范文5

1、《山河月明》播出时间:2020-10-20播出。

2、剧情简介: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少年时代追随元帅徐达,喋血沙场,历经战阵,终于成长为合格的军事统帅。期间经过朝堂之争与宫闱之变的历练与洗礼,朱棣渐渐成长为成熟的政治家,在妻族和追随者的支持下,他驻节北平,誓为大明守卫北疆。太祖驾崩后,继位的建文皇帝朱允炆在母族及齐泰等人的蛊惑下下诏削藩,将屠刀对准了朱氏皇族,湘王朱柏不堪受辱,举火自焚。盛怒之下的朱棣终于放下了心中的犹疑,举起奉天靖难的旗帜,以微弱的兵力与拥有整个帝国全部资源的建文一党展开了一场战争,于建文四年六月十三(1402年7月13日)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登上帝位,改元永乐。朱棣在位二十二年,期间挥军收复安南故土,七下西洋,五伐漠北,修治大典,迁都北平,并立下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大明祖训,创造了煊赫一时的“永乐盛世”。

(来源:文章屋网 http://www.wzu.com)

明成祖朱棣范文6

朱元璋和朱由检隔了12辈。

明太祖朱元璋,大明开国皇帝。明成祖朱棣,朱元璋之子。明仁宗朱高炽,朱棣之子。明宣宗朱瞻基,朱高炽之子。明英宗朱祁镇,朱瞻基之子。明宪宗朱见深,朱祁镇之子。明世宗朱厚璁,朱见深之孙,父亲是朱见深之子,被封兴献王。明穆宗朱载垕,朱厚璁之子。明神宗朱翊钧,朱载垕之子。明光宗朱常洛,朱翊钧之子。明思宗朱由检,朱常洛之子。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由检,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淑女刘氏。于1622年年被册封为信王。年号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