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纸贵的故事范例6篇

洛阳纸贵的故事

洛阳纸贵的故事范文1

邯郸学步

《庄子・秋水》和《汉书・叙传上》都记载,燕国寿陵有一个年轻人,羡慕赵国人走路姿势好看,专门跑到邯郸去学习,结果不但没有学会,反而连自己原来怎样走路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后遂用“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技能、长处丢掉了。懂得这个典故,就会明白“邯郸学步”强调的不是盲目模仿别人的行为,而是这种行为的恶果。2011年8月,前国手赵蕊蕊曾撰文批评当时的中国女排一味追求欧美的高大化,结果不但没有学到人家的长处,反而丢掉了快速多变的传家宝。她没有使用“邯郸学步”这条成语,但她所指的这种状况正是典型的“邯郸学步”。

这条成语本来就比较难用,加之有些人又没有弄清它的出处和特定含义,只在字面上兜圈子,以致把它同“亦步亦趋”“生搬硬套”之类的词语混为一谈,造成误用。例如:

1.踩着别人的脚印“邯郸学步”,就不可能摆脱先粗放再集约、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后发展地区更不可能实现跨越发展。(《广西日报》,2010年8月22日)

2.(我们)不能邯郸学步,一定要结合本州实际……坚持走好、走准、走快自己的工业发展路子。(《青海日报》,2010年11月1日)

3.“洋为中用”的要义在于结合国情,结合实际……并不是照搬照抄,并不是邯郸学步或“克隆”。(东方网,2010年10月13日)

前一例是说“踩着别人的脚印”前进,就不可能超越别人,显然是把“邯郸学步”同“亦步亦趋”混为一谈。后两例“邯郸学步”或与“结合实际”对举,或同“照搬照抄”连用,肯定是同“生搬硬套”画上等号了。

祸起萧墙

《论语・季氏》:“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萧墙”是古代宫室内作为屏障的矮墙,借指内部。“萧墙之内”指的就是鲁国国君。当时季孙把持鲁国朝政,同鲁君矛盾很深,季孙担心一旦鲁君收拾自己,颛臾会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帮助鲁君,于是想抢先下手消灭颛臾。所以孔子一针见血地指出,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鲁君。后来遂用“祸起萧墙”比喻祸乱发生在家里或内部。例如汉・蔡邕《刘镇南碑》:“俄而汉室大乱,祸起萧墙。”童煦《中国后妃列传》:“朱温晚年暴虐残酷,老臣宿将凡被疑者,都加杀害,结果祸起萧墙,竟为其子朱友圭所弑。”

有人不明典故,不懂得“萧墙”指什么,只要祸起,不管起自哪里,都说“祸起萧墙”,以致造成误用。例如:

1.事故原因已初步查明,为网吧隔壁一出租屋内存放的危险化学品发生爆炸引发……网吧爆炸事件“祸起萧墙”再次证明一个铁律――人祸酿成的悲剧完全可能被改写。(《广州日报》,2010年12月6日)

2.邵海的腐败案件祸起萧墙……比较起以往大多数官员腐败案线索来源于“网友曝”“案中案”“知情者举报”或“情妇起义”等外部发端,反腐部门的主动出击是值得肯定的。(《楚天都市报》,2010年11月24日)

3.祸起萧墙,63岁女环卫工凌晨被撞。(四川新闻网,2011年6月13日)

例1,网吧爆炸事件祸起隔壁,明明不在内部而在外部,怎么能说“祸起萧墙”呢?例2,反腐部门就是监督贪官的,是贪官的对立面,被反腐部门揪出当然不是“祸起萧墙”。其实“情妇起义”倒是货真价实的“祸起萧墙”,反而被作者归为“外部发端”,连墙内墙外都没有分清。至于例3,一位环卫女工在打扫街道时,被过路的汽车撞伤,说“飞来横祸”则可,说“祸起萧墙”就近乎荒唐了。

洛阳纸贵

仅仅从字面上根本看不出“洛阳纸贵”的含义是什么。一查才知道,原来《晋书・左思传》记载,左思构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受到司空张华的赏识,“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后遂以“洛阳纸贵”四字成文,借指好的著作风行一时,广为流传。例如明・丁绍轼《郑公治青实记叙》:“公以明经高第,成庚戌进士,一时传诵其制艺,几令洛阳纸贵。”阎纲《文坛徜徉录》:“一九八年年初,谌容同志的名篇――中篇小说《人到中年》发表,一时之间,洛阳纸贵。”

有些人不明典故,望文生义,误以为“洛阳纸贵”就是纸张价格上涨,于是用来形容纸张或其他商品价格,甚至人工费用上涨,实在令人啼笑皆非。例如:

1.安徽泾县生产的宣纸价格大幅度上涨引发洛阳纸贵。(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2011年4月7日)

2.(由于天气太热)番茄只长苗不结果,导致上海的供应链无法衔接,番茄一时洛阳纸贵。(《东方早报》,2010年11月9日)

3.这次的欧洲抄底游,让导游也洛阳纸贵起来。这几天,记者想找导游做采访也不是容易的事。(《羊城晚报》,2010年6月21日)

相濡以沫

“相濡以沫”语出《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xǔ,吐气)以湿,相濡(rú,沾湿)以沫。”意思是泉水干涸了,鱼一起困在陆地上,用湿气互相嘘吸,用口沫互相浸润。后用来比喻在困境中竭尽微薄之力互相救助。例如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爹爹很早就死了,妈妈带着他们三个,相依为命,相濡以沫,什么苦都吃过了。”“相濡以沫”也作“以沫相濡”。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题〈芥子园画谱三集〉赠许广平》:“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知道了这个典故,就会懂得“相濡以沫”只能比喻在困境中竭尽微薄之力互相救助,而不能比喻在顺境中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例如:

1.这位科学巨匠(按,指钱学森)和妻子长达六十余年的相濡以沫……却鲜为人知。(《新民晚报》,2009年11月13日)

2.高锟以他特别的方式感谢在他身后默默支持、相濡以沫50年的妻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2月15日)

3.这光辉的六十年……五十六个民族相濡以沫,尽展中华民族神韵的精彩。(《陕西日报》,2009年10月1日)

钱学森夫妇在美国被软禁的五年间处境险恶,前途未卜,说他们相濡以沫是可以的,而此前此后基本上都生活在顺境之中,说“六十余年”始终相濡以沫,就不符合事实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高锟先生,长期在英国从事科学研究,他和夫人黄美芸女士的处境一直很好,显然也不能使用“相濡以沫”。至于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之间解放后相处的历史,绝没有到“相濡以沫”的地步,这样说不仅有乖史实,而且也同“光辉的六十年”自相矛盾。

坐怀不乱

传说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柳下惠夜宿城门,一个年轻的女子因为赶不上进城,要求与柳下惠同宿。柳下惠担心冻坏了她,便解开衣服将她裹在怀里,就这样坐了一夜,却没有发生任何越轨的行为(见《荀子・大略》和《诗・小雅・巷伯》毛传)。从此柳下惠便成了为人称颂的正人君子,“坐怀不乱”也成了形容男子作风正派,不为女色所动的成语。现在有人不了解这个典故的出处及其特定的含义,只看到“不乱”,便置“坐怀”于不顾,断章取义,不恰当地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例如:

1.面对金钱坐怀不乱、敢于舍我,这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真正的人民公仆!(人民网,2009年12月7日)

2.热点知识的储备对申论备考意义重大……准备充足的热点知识能让你在作答时坐怀不乱、胸有成竹。(人民网,2010年11月1日)

3.组织部长……遇到突况不仅要冷静,要临危不惧、坐怀不乱,还要……多谋善断、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魄力。(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09年6月9日)

例1说在金钱的诱惑面前不为所动,已经超出了这条成语的使用范围,但是金钱与女色对一般人都有难以抗拒的诱惑,连类而及,还勉强说得过去。例2说准备充分便能在考场上沉着冷静、应付自如,例3说领导干部遇到突况要临危不惧、从容应对,都与“坐怀”了不相涉,显然都不能使用“坐怀不乱”。

沐猴而冠

《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进入咸阳后,有人劝他就在此地建都,项羽看到秦宫室已被他烧得残破不堪,执意不从。“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讽刺项羽就像沐猴(猕猴)戴上帽子,尽管装成人样,却办不成人事。后遂用“沐猴而冠”比喻表面上装得像个人物,徒有其表而无其实。常用来讽刺无德无才而窃取高位的小人。例如《晋书・张载传》:“至如轩冕黻班之士,苟不能匡化辅政,佐时益世,而徒俯仰取容,要荣求利,厚自封之资,丰私家之积,此沐猴而冠耳。”韦君宜《洗礼》二:“这晚,两个人在一起只是怒骂这些想当官想疯了的‘头头’们,那一个个馋样子简直是沐猴而冠。”有人不明典故,任意曲解,随处乱用。例如:

1.人并不是只要有钱就行了。良知,人性,公德,文明,爱心等等不可或缺。否则将无异于沐猴而冠的衣冠禽兽。”(光明网,2005年6月10日)

2.文化人要自觉,不要别人送你什么“高帽子”,你就欣然接受,乐呵呵地戴在头顶上。告诉你,那叫“沐猴而冠”,只能留下笑柄。(《文学报》,2009年6月12日)

3.正面报道,也要有一说一……如果米不够水来凑,沐猴而冠,不但起不到鼓舞人心的作用,还可能产生相反的效果。(《济南日报》,2010年9月19日)

把“沐猴而冠”等同于“衣冠禽兽”“戴高帽子”,已属误用,而说 “正面报道”不能“沐猴而冠”,便不知所云了。

洛阳纸贵的故事范文2

车离石塘,我对上饶旅游局的方女士说:“皎月繁星下,古镇的轮廓渐渐模糊了。”她的回应很有哲理:“没关系。石塘很快会迎来一片早霞。”――行者悟语

石塘古镇,地处江西上饶东南端,有近千年历史。月寒日暖、年年月月,伴随武夷山茂林修竹间的细流绵延而来,汇聚于桐木江,而后逐渐在群峰北麓形成十片方塘,细心滋养着这座小镇。后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根据“十塘”谐音而定名为石塘镇。宋元时期,勤劳灵巧的石塘人便把漫山青竹当作艺术品的原料,研制成多种精美的生活用品和艺术挂件,余下的竹皮不丢不弃,制作优质纸张,计有“连史、毛边、关山、贡川、大表、荆川等十余种名纸。当年,载武夷岩茶的商贸船途径古镇,略作休整,而后捎带上古镇的名纸,顺流而下,经河口达信江,再沿信江直入鄱阳湖,借风扬帆驶向长江,分销五湖四海。

那天黄昏,我与石塘邂逅,先不忙深入其间,走下车来,在古镇旁的旧港湾伫立凝望。当目光穿越苍茫暮色和当年解缆挥别的石柱、遥看镇内老店旧宅的点点灯火时,似乎看到昔日经营纸业的浙商、晋商、徽商在生意谈成后对饮畅叙的身影,似乎看到纸厂的“槽户”在码头匆忙装运的场面。洁白如玉、精美坚韧、永不变色的“千年寿纸”啊,你蕴含古韵、散发竹香,其骄人的品相与下游不远处的婺源龙尾石砚相映生辉,为传世佳句铺展落墨的空间,也让上饶这个地名,深深留在读书人的记忆里。

令人惋叹不已的是,石塘镇的辉煌早已成为明日黄花。前店后堂的造纸作坊绝大部分尘封已久,我始终没能看到一家正在盘点的店铺和正在裁纸、晾纸的作坊。据说,深山中还有少量遗存的纸坊。昏黄的灯光下,老店门板上绽开的裂纹、窗台表面脱落的墙皮和年久失修的厅堂框架像。是一位被亲友冷落、被时代遗忘的老人在街头支撑着病体,用回望和期盼填补内心的空虚,打发无聊的时日。这是一位等待扶助、等待关爱、等待康复的老人啊!

这是被人们渐渐淡忘的历史名镇。在明清鼎盛时期,这里的竹纸不仅誉满海内外,成为江南最具实力的造纸集散地,当年,这里不仅“茶纸工达五万之众”,造纸工艺流程也被过往的文人骚客相继吟唱。清文人程鹏益在作《铅山竹枝词》时,真的是观察入微:“未成荫竹取为丝,三伐还须九选之。煮罢锅眷野碓,方才盼到下槽时。双杆入水搅纷纭,渣滓清虚两不分。掬手捞云云在手,一层波荡一层云。”阅读到这里,我似乎看到那一位位手握竹杖、足踏芒鞋的文人,为把工作场面写得通透,长时间伫立于纸浆槽前,专心致志地观察劳作,构思文句。

我在一处处老店旧宅前经过,努力设想着当年的繁华场景:明正德四年(1510年)开业的“胜春号”,门前流动着来自全国各地及东南亚的客商;清康熙四十八年(1710年)开业、总资产达百万银两的“天和号”老掌柜,每每在雨后黄昏、酒酣耳热之际,总爱摇头晃脑、弹钢琴般地用手拨弄着算盘;清道光十三年(1834年)开业的抚州会馆里,众商家在合同上签字后,入会馆歌厅,观赏轻歌曼舞、一同欢饮达旦……

不觉间,已是夜幕降临。我慢慢转过头来,望着深深的街巷,月光下,鹅卵石路纵横交错向远方伸延,马头墙、女儿墙下的“官圳”清澈见底、月光流动,不紧不慢地通过古镇巷陌间的一座座石桥。在桥头,当地耄耋老人指着十字街头说,他儿时的夜晚,这里是一片灯火辉煌、欢声笑语的不夜城。往事虽远,却常常引人浮想联翩:我在想,那时的晨光下,每条路段肯定遍洒明灿之光。今日尽管萧条了,静僻的巷陌,仍能浮动淡定之美。古镇毕竟是古镇,有所变化的是风雨沧桑后的容颜,恒久不变的是延续至今的诗情。

我在赖永祥纸行前停步,让手电的光束停留在门楣“品重洛阳”四字上,又是一番感慨。

记得我“初游书海”时,第一次翻阅《掌故大辞典》时,一眼便看到“洛阳纸贵”一词,当时还以为洛阳是一款名纸的产地,及至睁大眼睛,找到这个词的出处后,才知道是源于《晋书・文苑传》,说的是晋左思的《三都赋》曾轰动一时,豪门权贵争相抄录传看,致使洛阳纸价迅速上涨。这倒与“长安米贵”的成语有些相似,说的是与纸、与米相关的名人轶事。不想,今日在深山古镇的造纸名店前,我惊异地再次发现“品重洛阳”四字。由此可见,“洛阳纸”连同市场价值之说,虽系子虚乌有,却渐渐被后人认定。“约定俗成”四字真是不得了,居然能穿越物换星移的时空,居然能超越典籍中的注解!

其实,“品重洛阳”绝非夸大之词,清代京城的御用奏本、四库全书所用的纸张,均产自石塘。20世纪初,这里曾与上海松江棉纺织业、苏杭丝织业、芜湖浆染业以及景德镇制瓷业齐名,为江南五大手工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最早的资本主义萌芽地之一。

石塘人的迎来送往,依然能显露出老辈人那份纯真朴厚,一见到远客站在门前,马上放下手里的碗筷,不管是过路的还是专程登门的,一律笑着起身让座。你可以随着晚饭的香气,从这家厅堂穿行到那家,可以随意坐在某家的竹椅上喝茶谈天。整个古镇,没见到谁家有防盗门、谁家门户紧闭、谁家因琐碎小事争执……古老的名镇,其繁荣尽管远去,街市冷清了许多,幸得古风犹在,能使慕名而来的游人隐约看到“旧时堂前燕”的影子。

洛阳纸贵的故事范文3

1、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有一天,左思的父亲左雍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 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

2、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

3、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三都赋》受到广泛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 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来源:文章屋网 )

洛阳纸贵的故事范文4

德国的一家出版社挖空心思、独树一帜地想出了一个招徕读者的赚钱招数。他们宣布:在保证卫生的前提下,为“如厕读报一族”开辟方便之门,将精彩的诗歌和可读性强的小说印在该出版社推销的卫生纸上。这极大地满足了“厕所读者”的需求。喜欢一边方便一边看书读报的人们,从此就不必再麻烦将报纸、书刊带进厕所了。

据悉,这种“卫生纸文学”是德国的克洛・费尔拉格出版社编辑的创意。他们介绍说,这种新版卫生纸上不仅有德国诗坛泰斗海涅和摩根斯特恩的名著,而且还有畅销小说和侦探故事。他们将每篇诗歌或小说故事重复印制在一卷卫生纸上,就是为了保证顾客确实使用了卫生纸,却不会因为“贪读”而舍不得使用这些卫生纸,同时也给“后来人”留有可读之物。

该出版社推销的卫生纸一时洛阳纸贵,同时又带动了出版业的火爆。大大地赚了一把钞票。

空中缆车温泉

日本大阪南郊的有田观光饭店,近年来对旅游业做了一系列市场调查。他们发现,大多数喜欢到郊外山水风景区旅游的游客,除希望能欣赏到大自然的山青水秀外,还希望能痛痛快快地泡温泉。消除工作的疲劳及遗忘尘世的烦恼。于是,该饭店老板想出了一个空中温泉的妙招。

这种空中温泉澡池,颇像一个个装满温泉水的空中电缆车,被吊在该饭店上方山峰200米高的缆绳上,上下不停地升降着。游客悠然地泡在里面,仿佛置身于飘飘然的太空仙境里,一切都变得忘乎所以。

据统计,该饭店现在每天接待要求泡在空中温泉澡池的游客竟达上千人。每逢星期日,更是门庭若市,盛况空前。

店布三角

日本有个叫通口俊夫的人,在京阪铁路沿线分别开了三家小药店。销售额总是上不去。一天,他在电车上看见几个小学生在玩三角尺。他们将手指套在三角尺的窟窿里,用另一只手转着玩。他盯着三角尺的三个角,心里一亮。他联想起以前看到的有关军队战略战术的书籍:“这些直线排列的据点,很容易被敌方阻断运输线路,为了和友军保持密切合作,占据方位最好是成三足鼎立之势,这样,中间的三角形地带就容易固守了。”想到这里,他对经营问题似有顿悟,马上回家察看地图,发觉他开的三家药店的确分布在一条直线上,于是决定将药店调整成三角形布局,使在其中的人都会来买他的药品。这样一来,营业额果然逐渐上升,业务不断扩大。

妙语广告

美国一家公司在介绍自己产品的广告中说:“本公司的产品维修人员是当今最清闲的人。”德国一家打字机厂的广告说:“不打不相识。”土耳其一家乡间酒吧的广告是:“旅行者的故事在此交换。”一印刷厂的广告称:“除了您省下的钞票外,承印一切。”

日本一家生产合成树脂绒毯的公司在报纸上刊出这样的广告“合成树脂绒毯是本公司的专利,任何人不得仿造。如果有人仿造,请告诉我们,我们将赠给100万日元作为答谢,绝不食言。”

一家刀片公司的广告是:“我们公司制造的刀片,总比别人的贵一点。工厂曾努力降低成本,但是无法办到。我们因而想到。刮脸刮得干干净净,总比留下一点点重要得多。”

一家酒店的广告称:“本店出售的是掺水10%的陈年老酒,如果不愿掺水请预先说明,但饮后醉倒与本店无关。”

洛阳纸贵的故事范文5

董宣任北海相时,他发现郡中武官公孙丹仗着自己是当地的大姓豪族,便为所欲为,横行不法。公孙丹准备建造新房,破土动工前,请来阴阳先生占卜吉凶。算卦先生说:“当有死者。”意思是在这里建房会死人。公孙丹信以为真,竟指使他的儿子在光天化日之下,把一个无辜的过路人拦截杀死,将尸体埋在房基底下做替身,认为这样就可以消灾避祸、逢凶化吉了。人们气愤极了,纷纷向董宣告发,控诉公孙丹父子残害百姓的种种罪行。董宣受理此案后,查明了犯罪事实,很快就把公孙丹父子斩首示众。公孙丹的宗族朋党,聚集了三十多号人马,手持兵器,到衙门前聚众闹事,口口声声叱喝着要找董宣算账。

北海郡的老百姓看到董宣真心实意地为民除害,奔走相告,并向董宣告发了公孙丹一伙的大量罪行。董宣查明了这伙人的罪行,将他们逮捕入狱,后又顺应民意将他们全部斩首。

这样一来,董宣就触怒了他的上司青州太守,因这伙人跟青州太守瓜葛甚深。太守一纸奏章上去,将董宣抓进了监狱,判处死刑。幸亏光武帝派人调查核实了事情的原委,确认董宣没有错,下诏赦免了董宣。

光武帝当时最烦心的一件事,就是京都洛阳的皇亲国戚、功臣显贵,常常纵容自家的子弟和奴仆横行街市,无恶不作。朝廷接连换了几任洛阳令,还是控制不住局面。光武帝见董宣严于执法,决定任命年已六十九岁的董宣做洛阳令,想以此约束皇亲权贵们的不法行为。

董宣到任后,遇到的第一件棘手的案子,就是处理湖阳公主的家奴行凶杀人的案件。

湖阳公主是光武帝的姐姐。这公主仗着自己和皇帝的姐弟关系,豢养着一帮凶狠的家奴,在京城里作威作福,为非作歹,横行无忌。有一天,公主的家奴在街上杀了人,董宣立即下令逮捕他。可是,这个恶奴躲进湖阳公主的府第里不出来,地方官不能去搜捕,急得董宣寝食不安。没有别的好办法,董宣只好派人监视湖阳公主的住宅,下令只要那个杀人犯一出来,就设法抓住他。

一天,湖阳公主坐马车出行,跟随她的正是那个杀人犯家奴。董宣看到后,立即叫衙役上前拦住公主的马车,把那个家奴抓了起来。湖阳公主怒不可遏,大声斥责说:“大胆洛阳令董宣,你有几个脑袋,竟敢拦我的车马,抓我的家臣?”

可是,董宣毫不畏惧,猛地从腰中拔出利剑向地下一划,厉声责问她身为皇亲,为什么不守国法。湖阳公主一下子被这凛然的气势镇住了,目瞪口呆,不知所措。

这时,董宣又义正词严地说:“杀人偿命,这是朝廷的王法,你的家臣也不能例外。我身为洛阳令,就要为洛阳的百姓作主,决不允许任何罪犯逍遥法外!”说罢董宣一声喝令,将那个作恶多端、杀害无辜的凶犯就地斩首。

湖阳公主感到自己蒙受了奇耻大辱,气得脸色发紫,浑身打颤。死了个奴仆,她倒并不十分痛心,可是在这洛阳城的大街上丢了这么大的面子,怎么能咽下这口气?她掉转车头,气冲冲地直奔皇宫。

湖阳公主又是哭,又是闹,非让光武帝杀了董宣替她出这口恶气不可。光武帝听了姐姐的一番哭诉,不禁怒形于色。他觉得董宣如此蔑视公主,这不等于也没把他这个皇帝放在眼里吗?想到这里,便喝道:“快把董宣拿来,我要当着公主的面将他乱棍打死!”

董宣被带上殿后,他对光武帝叩头说:“请先允许我说一句话,然后再处死我吧!”

光武帝十分恼怒,说:“你死到临头了,还有什么话可说?”

董宣昂首挺胸,十分严肃地说:“托陛下圣明,才使汉室再次出现中兴的喜人局面。没想到今天却听任皇亲的家奴滥杀无辜,残害百姓,我真不明白,你口口声声说要用文教和法律来治理国家,现在陛下的亲族在京城纵奴杀人,陛下不加管教,反而将按律执法的臣子置于死地,这国家的法律还有何用?要我死容易,用不着棍棒捶打,我自寻一死就是了。”说着,便一头向旁边的殿柱上撞去,直撞得满头满脸都是血。

光武帝不是个糊涂的君主,董宣那一番理直气壮的忠言,以及刚直不阿、严格执法的行动,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他又惊又悔,赶紧令卫士给董宣包扎好伤口,然后说:“不过,你总得给公主一点面子,给她磕个头,赔个不是呀!”

董宣理直气壮地说:“我没有错,这个头我绝对不能磕!”

光武帝只好向两个小太监使了个眼色,示意他们把董宣搀扶到公主面前磕头谢罪。

两个小太监照办。这时,年近七十的董宣用两只胳膊支撑着地,硬着脖子,怎么也不肯磕头认罪。两个小太监只好使劲往下按他的脖子,却怎么也按不下去。

太监心里明白,光武帝不会对董宣治罪,但为了给公主留个面子,就故意大声说:“回皇上,董宣脖子太硬,按不下去。”光武帝听了,笑着对湖阳公主说:“董宣的脖子很硬,你看该怎么办?”

湖阳公主明知光武帝袒护董宣,却也无可奈何,冷笑着对光武帝说:“你贵为天子,就不能让你的权威行使在一个小小洛阳令身上吗?记得你还是平民的时候,还百般地护着我呢!”

光武帝回答得也巧妙,他笑着说:“就是因为我当了天子,所以不能像过去那样,现在我要考虑如何治理国家,考虑如何取信于民。皇姐,你说对不对呀?”

光武帝转过脸又对董宣说:“你这个人脖子可真够硬的,真是个强项令,还不快点退下去。”

洛阳纸贵的故事范文6

历史上有洛阳纸贵的典故,说的是在西晋太康年间左思做一部《三都赋》在洛阳广为流传,人们啧啧称赞,竞相传抄,一下子使纸昂贵了几倍。而现代出现了“中国绿豆贵”,而这种现象不能说与一个人无关的,那就是张悟本,以及他的"绿豆理论":绿豆汤可以治疗肺癌、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肺炎等数十种常见疑难病症。

“绿豆理论”的真伪不是今天探讨的焦点,我们暂且搁置。但是,作为一个营销人,我们还是站在营销的角度去分析张悟本现象吧。

笔者认为,张悟本是“神医”中的营销高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有结果为证,张悟本的“悟本堂”排队诊病的人数不胜数,预约已排到2012年,每次咨询费用不低于二千元,而且三万元一月的康复营还得排队等,生意如此红红火火,的确是让每个营销人羡慕不已阿。曾记起,非常小器有限公司,中国指甲钳大王梁伯强先生说过:“要知道,消费者是不轻易相信卖方的推销话术的,他只相信‘自己认为的事实’。所谓“自己认为的事实”,就是他本人耳闻目睹的,或者是熟人旁证的事实”。这一点张悟本做到了,他懂得借助媒体的力量来传播自己;懂得利用权威出版社出版自己的著作;更懂得找“托”来印证自己的治疗效果。在这样的情景下,消费者不买单才怪。

张悟本的“营销”三部曲

一、塑造产品价值

专业是让人信任的基础。要想得到公众的信任就必须要把自己打造成“专家”。出生于四代中医世家,6岁开始随父学医,父亲张宝杨同志,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保健医生,食疗临床经验二十余载,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国家卫生部首批国家高级营养师, 号称当代“中医食疗第一人”,不管是出生,家庭环境,或者专业背景,张悟本俨然就是一个"专家"的形象,在消费者心中有权威,有影响力,有公众力.所以张悟本的每次亮相都能吸引公众的密切关注.

二、传播产品价值

要出名还得傍大腕。张悟本当初的名气不大,但他却懂得傍上人民日报出版社这样的权威出版社,为其出版了一本书《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而且在全国收视率领先的湖南卫视作为主讲嘉宾,在央视制作团队精心创作的《大国医道》电视栏目的《食疗篇》担任主讲,做了30集专题片《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就这样,张悟本的“绿豆理论”在权威的媒体传播下得到了他想达到的目的。

三、创造购买价值

销售还需第三方印证。张悟本除了傍上四大中医之一施金墨外孙祝肇刚,称经常与其切磋医术之外,他还找来大批的“病人”作“托”, 近三十名经张悟本饮食调理,治愈的代表现身说法,力挺张悟本食疗的有效性,让第三方来印证他的能力,从而让消费者产生“自己认为的事实”,而且在这个看病贵,看病难的社会当中,人们为了避免生病、避免生大病,愿意在健康上下投资,所以张悟本炮制出了一系列的饥渴营销现象无疑是有吸引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