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院的作文范例6篇

农家小院的作文

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1

在太阳公公醒来的同时,院里的树儿醒了、花儿醒了、鸟儿醒了、小院中的生命都醒来了。鸟儿欢快地唱着歌,在树与树之间跳跃着。

妈妈醒来了。她叫醒了沉睡中的鸡、鸭、鹅。顿时小院里响起了它们的叫声,贪吃的大嘴猪哼哼地叫着,拱着猪圈的门,不停地向妈妈要吃的,催着妈妈快给点。

爸爸也醒来了。他忙着给小院中的花、草、树和菜浇水。小院有一种特殊的香气,那是树木和花草的香气。爷爷在大门口的木头上,听着悠扬的小曲,在舒展筋骨呢!奶奶和妈妈在一起做饭。我和几个小同学在门口玩。“杨帆,吃饭了。”原来是妈妈的饭熟了。

太阳升起来了,阳光洒满了小院,欢笑声飞出了小院,传到了大街上、传到了邻居家、传到了这个世界。我生活在一个幸福的家庭中,每天的早晨都是快乐的。人们说过,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在一天当中,只要早晨快乐,一天都会高兴。在大家的欢笑中,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也是快乐的一天。在我们这个小院里每天都是快乐的。

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2

小小创意折射着金山农民画30多年的发展路径——固守与突围。自1976年起,脱胎于刺绣、木雕、剪纸、灶头画等民间艺术的金山农民画,既努力扎根于中国传统乡土文化,又试图与现代社会生活并存发展,寻找传承与发展间的平衡。

纯真的回归——

农民以乡土文化反哺绘画

80岁的吴彤章抱着一大卷画从楼上走下来,将画一张张小心翼翼地展开。这些都是他收藏的早期的金山农民画,每一幅画后面都有故事。“这是当年77岁阮四娣老婆婆的画,就像剪纸一样。你看,她画孵蛋的母鸡脚底朝上,她说,鸡的脚底像朵花,比鸡脚板好看,画画为了好看,总要选趣(漂亮的意思)的画。”“陈德华爱看戏,爱画戏文故事。”“陈芙蓉的色彩总像女儿家的嫁妆,桃红柳绿,喜气洋洋;姚珍珠的画面近似自己织的土布的色调。”

上海美专毕业的吴彤章是金山农民画院的第一任院长,也是金山农民画的发掘者和开拓者。1972年,他从部队转业到金山文化馆,负责县里的群众美术。其时,中国乡村正流行红色农民画,工农兵文艺运动中美术创作的样板——陕西户县农民画到上海展出,吴彤章却想另辟蹊径,“当时我觉得,农民画应该有乡土文化特色。”他找未能织菩绣的老婆婆,鼓励她们将纸当布、以笔为针,把颜色当成丝线,像绣花一样,将现实丰盈的生活和心底的向往绘到纸上。

渐渐地,刺绣、剪纸、印染,漆绘、灶壁画、箱柜画,雕花木床、翘檐跳脊等等,古老农耕文化孕育出的乡土工艺,被农民们转化为质朴的绘画语言。刺绣能手曹金英依照日常刺绣的帐沿,绘出稚拙的《举国欢庆》;工于剪纸的阮四娣笔随心走,72岁开始学画,第一幅作品《竹林里的吹笛人》就获得上海市“江南之春”美展一等奖;田间“好把式”陈富林的《春米》、《踏水车》,绘出了田园牧歌。

对金山农民画的发现、发展,吴彤章有精辟的总结:“金山农民画就像一瓶瓶老酒,我们要想方设法把瓶盖子打开,让酒痛痛快快地倒出来。要找到打开瓶盖子的方法,就需要熟悉农民生活、农民情感、农民审美,从而帮助大家表达清楚。”“农忙时忙农事,农闲时画画,这样的状态让农民画更接近大地、接近心灵。”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评价,“农民画里维系着一种理想,这个理想就是保持文化和催生她的大地之间的联系。”智慧的进退——

画院调整定位助推农民画

1977年,英籍华裔作家韩素英来到上海,面对崭露头角的金山农民画,她预言:“金山农民画有着江南民间艺术的独特风味,也适合西方人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如出国展览,定能成功。”30多年后,金山农民画不仅成为农民画艺术的重要代表,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市场上也取得了巨大成功。现任金山农民画院院长奚吉平估算过,近几年,金山农民画年销售额约1000万元左右,衍生品销售达100多万元。

这归功于农民画推广的“金山模式”。“传统民间艺术如何保护发展?

一种是博物馆式的保护,还有一种就是政府先扶持它一下,再退出来,让它自己走。”中国民俗学院副秘书长、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说,“金山农民画选择了后一种模式,发展证明选择是正确的”。

画院是农民画的孵化器。1984年,金山县在文化局美术组基础上设立金山农民画社,1992年更名为金山农民画院,十多年来,均是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由画院负责培训、辅导作者,并组织展览进行推广。画院是农民画的守护者。1989年,根据吴彤章“以画养画”的思路,金山农民画院带着2000元从文化局独立出来,自负盈亏,“最多时,一年营销额达100多万元。”吴彤章说,“那时我们可是金山县创汇大户啊。”进入90年代中后期,农民画家群体迅速成长,他们开始直接面向市场,自产自销,画院则重新定位,回归服务与公益。2009年,金山农民画院由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经费由自收自支调整为全额拨款,致力于规范市场、扩大交流、培训新人、塑造品牌。

金山农民画有着江南民间艺术的独特风味,也适合西方人返璞归真的审美情趣,如出国展览,定能成功。

从最初纯粹的艺术引导,到积极的市场经营,再退守到今天保护者的位置,30多年来,金山农民画院在艺术市场上的进与退,不排除有对自身利益的考量,但这些选择恰恰体现了对农民画艺术和农民画家群体的尊重,在客观上催生了金山农民画的市场,市场又反过来促进了农民画家群体的成熟。田野的守望——

没有了乡村,何来农民画

如今,退出市场经营领域的金山农民画院有两件重要的事:推广金山农民画品牌,保护金山农民画的原生态。“在推广农民画品牌上,我们已经有了一套成熟的做法。”奚吉平说,“如延续农民画辅导班,每年组织、参加展览活动,开发创意产品,现在衍生产品已有上百种。”

但是,如何保护金山农民画的原生态,却很让奚吉平的团队焦虑。

金山农民画的价值不在于它实现了多少产值,如何迎合了城市审美趣味,而在于它在怎样的程度上发掘了乡土文化、激发了农民的文化创造力,并且保持这样的创造力。“我们的政策必须鼓励创新,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市场效益。”金山农民画院原院长怀明富说。他始终担心,功利的目的会异化农民画,使之沦为毫无生命力的流水线产品,“所以,我最反对提农民画产业化。”

怀明富的担心不无道理,繁荣的市场背后,金山农民画正遭遇着乡土文化难以持续的问题。为了迎合市场,农民画临摹和复制品泛滥,画家们不断重复自己,作品雷同化日趋严重。消解农民画家创造力的,还有快速的城市化。“我们经常组织农民到处去采风。”奚吉平说,“要到很偏僻的地方,才能看到真正的乡村”。“满眼都是楼房,一眼望去,看不到绿色,现在的农村和以前大不一样了。”被誉为“中国农民马蒂斯”的80岁农民画家张新英说。近20年里,她的画描绘的都是少时记忆中的生活场景,无论是渔船争渡的《江南小镇》,还是描着彩凤的《花灶头》,铺满阿福、小虎的《泥玩具担》,在今天的乡村生活中都已难觅踪迹。

没有了乡村,何来农民画?从2006年开始,郑土有带领学生研究中国农民画,“这几年,金山农民画画家已经基本完成了更替,现在的年轻一代再也没有以前那些农民画家丰富的乡土生活,这才是最令人担心的。”

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3

2017年新农村综合体调研报告

繁荣和发展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内容,是丰富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要求,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为进一步加强xx县农村文化建设, 5月下旬,县财政局与县文广新局组成联合专题调研组,深入全县14个乡镇,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农村基层干部群众、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全县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调查。

一、xx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素有梅花鹿之乡和农民画之乡美誉的xx县是东北黑土地上的一颗明珠。它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属五山一水四分田的半山区,是著名的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和全国绿化先进县。县域面积2522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229个行政村,总人口40.8万,其中农业人口近28万。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也有了长足进步,全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蓬勃健康的发展势态。

1、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

近几年来,xx县以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核心,扎实有效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农村文化娱乐设施日臻完善。为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先后投资100多万元,新建扩建了14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县乡镇文化站建成率达100%。在此基础上,县委、县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在抓好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等文化阵地建设的基础上,近年来,该县立足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文化服务,将组建各类文体社团、协会和村级文化大院建设作为繁荣农村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县有文化中心、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大院的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县14个乡(镇)已建设农家书屋229个,文化大院229个,实现了行政村农家书屋和文化大院建设全覆盖,并在229个行政村都配设了文化志愿者。建设农村文化大院小广场78处,室外活动场地面积达28万多平方米。

2、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服务体系,农民文化生活越来越精神。

xx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能人层出不穷。多年来,一些农村文化能人依托自家庭院或村级活动场所,自发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活动,文化大院应运而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引导下,全县文化大院建设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县委、政府一直关注民间文化的发展,把发展群众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组建各类业余社团、协会、演出队伍,把文化大院建起来。一是整合文化资源。引导各乡镇利用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和农村书屋,充实文化大院的内容。利用村委会闲置房屋或公用场地,通过整修粉刷,绘制文化墙,建成文化大院、活动广场。小四平村利用村中闲置的一块低洼地,平整出了1500平方米的广场,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活动室。二是整合人才资源。发挥乡村文化带头人组织和建设文化大院,带起一个甚至几个村的文化活动。北屯基村的张家文化大院集中了戏曲、书法、绘画、舞蹈等各类人才,常年开展文体活动,涉及周边多个村组,吸纳聚集和涌现出了众多的文艺人才,形成了能人建大院、大院出能人的良好机制,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三是不断加大投入。县财政与文化部门在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使用上,顺势推动,通过政府采购集中为文化大院配发秧歌服、音箱、锣鼓镲唢呐等器材,吸引了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用最简单、最普通的活动方式,让老百姓跳出健康、舞出快乐。目前,全县已成立各类农村群众文体活动组织500多支,常年参加文化体育活动的农民有近5多万人。这么多的队伍于劳作之余排练节目,在节庆或农闲时进行演出活动,不仅丰富了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也进一步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受群众欢迎。现在农村文化大院已经成为了各村村民的娱乐健身、学习休闲的好地方。我们在对xx镇的调查中,了解到该镇活跃着神鹿艺术团、中老年艺术团、喜洋洋秧歌队、火苗健身舞队、太极拳、广场健身操队、诗词协会、读书协会、农民书画院等30多支队伍,每支队伍都在50人以上。每当夜幕降临时,参加文体活动的人们,脸上洋溢出喜悦的笑容,手舞足蹈,欢声笑语,如痴如醉地享受着幸福生活,与围观欣赏的群众喝彩声形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值得一提的是xx镇的神鹿艺术团所演出的文艺节目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主要是针对个别群众出现的封建迷信、不赡养老人、邻里不团结、、酗酒等陋习和群众中涌现的文明新人新事来编排节目,所表演的内容在群众中有原型,深受群众喜爱,有着极强的生命力。像小四平镇的小阳村、那丹伯镇屏风村、南屯基镇的张家大院在村干部和文化带头人的组织下,纷纷建起了农民秧歌队、广场舞表演队、二人转小剧团等。只要喇叭一响,男女老少齐上阵扭起大秧歌、跳起广场健身舞,全村的村民都积极来参加,已经成为村里主流娱乐方式,使得各村多年来没有发生治安案件,邻里关系更加融洽,整个村组在一片和谐中快乐的生活着。这些看得到、摸得着的文化惠民措施的深入实施,让全县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变得越来越精彩。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下,xx县的农村文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必需看到,当前的农村文化发展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与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文化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存在地区差异。在调查中,xx镇、小四平镇的总体情况远远好于拉拉河镇和三合乡,在xx镇湾龙村我们不仅看到该村有报栏、多功能活动室、图书室、村民活动广场,而且该村还建有健身路径和篮球场。另一方面农村业余文艺演出队伍发展不平衡。我们在调查村组里是否有文体队伍的问题时,呈现出较大的地区差异,比如南屯基镇、横道河镇、xx镇基本上每个村组都有2-3个民间文艺体育组织;而文化基础条件不好或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组,如二龙山乡、大兴镇等,一个村里只有1支文体队伍或者只停留在庭院活动中。

二是免费开放资金尚未到位,缺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国家要求乡镇文化站每年免费开放资金不少于5万元,应由县级配套的25%资金始终没有到位,经费不足已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乡镇文化站的正常业务工作及开展活动。由于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特别是村组一级的文化建设,至今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薄弱的环节,严重阻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在对各乡镇村级文化设施调查中,目前现有的农村文体活动设施器材根本不能满足农民群众需求和农民的求知、求富、求乐的愿望,有的文化大院虽然配发了音响、乐器和服装,建设了文化大院小广场,但对于更多的农民群众需求(比如一个村有多个组有秧歌、健身舞蹈队)还只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更高的要求。

三是文化娱乐活动形式单一,缺乏文化人才。当前,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内容不丰富,形式单一,范围不广泛,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需求,有的乡村开展活动,也只是平时组织农民扭扭秧歌、跳跳广场舞,或三五个人搭个土台子,唱一唱戏,农民在劳作之余从事较多的活动是看电视。调查中发现,与农村群众对文化生活需求大、参与热情高相比,农村文化培训工作尚未跟上,农村文化人才缺乏、素质不高、成员年龄老化等现象在许多乡镇存在。尽管现在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已配备了乐器、音响、灯光、电脑等文化设备器材,但由于缺乏懂得使用专业人才,而使这些文化设备器材闲置。另外大部分的文化带头人专业素质低下,活动手段过于简单,形式过于陈旧,活动内容缺乏创新,可提供的文化服务的内容和文化资源严重匮乏。群众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式没有充分挖掘和利用,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的功能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1、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促进城乡文化协调发展。针对城乡文化发展不均衡的现状,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就必须统筹城乡文化,积极推进城乡互动。一是要推动文化资源向乡村倾斜,加快推进落后乡镇村级的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一些群众基础好、建设积极性高、符合项目建设场地要求的村组作为重点示范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点。建设内容包括一个标准的小广场、一个文艺舞台、一栋公共服务楼、组建一支或多支农民文艺队伍和健身队伍。二是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对薄弱乡村组建文艺组织扶持力度,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不断壮大农村文化大院文化队伍。三是加快推进村级基层文化服务网络建设,通过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网络体系,为广大农民提供公益性文化服务。

2、加大农村文化建设投入,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农村文化建设,农民群众是主体,农民参与度高了、主动性强了,工作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一是切实发挥好村级文化公共平台作用,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民俗和各种文化节等节日经常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艺竞赛活动,调动农民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二是充分发挥县文化广播站、文化馆、艺术团和民间文艺团体的传、帮、带的作用,深入农村与农民观众同台演出,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样的演出既调动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演出活动的积极性,又使农民在娱乐中受到了潜移默化教育。三是广泛开展农民乐于参加的五好家庭、文明户、模范夫妻等文明创建活动,用农民亲身经历的形式,容易理解和接受的方法,促进文明新风进万家,这样的文明创建活动既增强了活动的感召力、渗透力、吸引力,又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4

2005年7月以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福州市逐渐推行,2007年7月在有农业人口的11个县(市)区实现了新农合全覆盖。2009年参合农民373.86万人,同时将当年出生的农村新生儿直接纳入新农合制度,农民参合率已达到95%。福州市新农合开展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缺少比较翔实数据来分析和探讨农民的参合后就医行为的变化,参合的趋势如何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推行是否使农民真正获益等一系列问题,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有助于更好地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通过2010年7月对福州市的闽清、闽侯、永泰、连江、平潭、罗源6个县的农户参合后以及未参合农户的就医行为进行调查分析,显示新农合制度给农户带来的实质效果,以及就医行为的改变,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新农合制度存在不足的地方,为新农合制度在福建省更好实施以及开展提供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福州市是福建省会城市,现辖鼓楼、台江、仓山、晋安、马尾5个区,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个县和福清、长乐2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2008年全市户籍人口630.30万人。福州市2005年7月在罗源县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2006年9月试点扩大到福清、长乐、连江,同年10月份马尾区也启动了新农合。2007年1月福州市新增闽侯、闽清、永泰、晋安、马尾为新农合试点县(市)区,同年7月份平潭县启动新农合,至此福州市有农业人口的11个县(市)区实现了新农合“全覆盖”。2008年福州市农业人口数402.89万,占全市总人口数的63.92%。农民年人均纯收入7142元。本研究调查的县含福州市有农业人口的闽侯、连江、罗源、闽清、永泰、平潭6个县。共调查农民1825人,其中2009年参合1780人,未参合45人,参合率97.53%。

二、新农合下农户的就医行为分析

第一,从性别方面来看,所有调查对象中,所调查的人数中的男性占50.61%,、女性占49.39%。其中参合对象男性占54.84%,女性占45.16%。未参合对象男性占45.16%,女性占54.84%。参合对象、未参合对象在性别构成上无明显差异,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第二,在年龄方面,调查对象按年龄段分组,对参合、未参合对象的年龄组构成进行比较,两者无明显差异,均以15-64岁的青壮年为主。其中参合对象0-14岁占13.59%,15-64岁占74.69%,65岁以上老年人占10.12%,根据2008年调查65岁以上老年人占9.41%,提示人口老龄化程度明显,加大了新农合基金的风险支出,应科学合理地制定补偿方案。(如表1)表1调查农民性别、年龄构成第三,从文化程度构成来看,在参合人数中,文盲或半文盲占总人数的20.83%,小学的占29.78%,初中的占34.47%,高中及以上13.27%。对未参合对象文化程度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初中文化程度占25.8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2.26%,表明仍有部分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农民未参合新农合,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新农合政策的知晓率。第四,收入情况方面,按调查对象年人均纯收入情况,划分为五个收入组(4000元以下的低收入组,4001元至6000元的中低收入组,6001元至8000元的中等收入组,8001元至10000元的中上收入组,10000元以上的高收入组),年人均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占34.36%,年人均纯收入在4001-6000元的农户占22.70%,年人均纯收入在6001-8000元的农户占16.47%,而收入在8001-10000元的农户占10.65%,而人均纯收入高达10000元以上的农户占15.82%。而在参合人数中,各个年人均纯收入层次的农户分别占总参合人数的33.77%,22.38%,16.40%,10.33%,15.23%。在未参合人数中,年人均纯收入的各个层次的农户分别占未参合人数的35.58%,6.45%,3.23%,19.35%,35.48%。从对参合、未参合对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未参合对象中低收入组人群(4000元)仍占35.48%。鉴于目前低保对象均已由政府资助参合,提示目前仍有少数“隐形贫困”对象尚未纳入新农合保障,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第五,家庭人口规模:本次调查共计431户,其中3人以下家庭占15.62%,4-6人家庭占77.37%,7人及以上家庭占7.01%。对于不同人口规模家庭的参合率的调查显示,在调查的总人数为1877人,参合总人数为1846人,参合率为98.35%。家庭人口规模3人及以下的家庭被调查人数308人,参合人数303人,参合率达98.38%,家庭人口规模大致4-6人中调查人数达1264人,参合的人数1245人,参合人数也高达98.50%,家庭人口规模大致7人及以上的家庭,被调查的总人数有287人,参合的人数达280人,参合率为97.56%。对参合对象家庭人口规模进行分析,提示由于以户为单位参合,受经济状况的影响,随着家庭人口规模的增加,参合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第六,从农户自报健康状况,被调查对象自报健康状况按很好、较好、一般、差、很差分为五个等次。对参合、未参合农民进行比较,在参合的农户中,自觉地健康状况很好的农户占31.91%,健康状况较好的占32.34%,健康状况一般的农户占21.90%,较差的占10.87%,很差的占1.33%;而在未参合的农户中,自觉很健康的占54.84%,自觉较好的农户占29.03%,自觉健康一般的农户占12.90%,自觉较差的农户占3.23%,基本没觉得自感身体很差的,从数据上也可以说明,有参合的农户与未参合农户为自己身体评估,未参合农户更不愿自评健康较差或者很差,也可反映了有新农合,有参合的农户更不怕生病、看病的问题。(如表5)

三、新农合下农户对卫生服务的利用情况

(一)门诊服务利用

分析不同收入组的调查对象首选门诊地点构成情况,发现收入相对较低的组首选村卫生所、乡镇卫生院的比例较大,随收入水平的提高,选择更高级别医疗机构比例相应增大。在人均年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调查对象中,在参合的人,有46.53%的人在村卫生所及诊所,去乡镇卫生院的占28.03%,到县级医院的占19.94%,到县外医院的只占5.49%。而未参合的人数中,几乎100%的农民都去村卫生所及诊所;所调查的收入在4001-6000元农户中,有44.16%的人到村卫生所及诊所就诊,有43.95%的人到乡镇卫生院看病,而到县级医院和县外医院分别是13.85%,6.49%。同样,在未参合的人数中,100%的农户都到村卫生所及诊所。年人均收入在6001-8000元的农户中,有36.95%的人就在村卫生所及诊所就诊,去乡镇卫生院的占43.95%,到县级医院就诊的占15.29%,去县外医院的只占3.82%。人均年收入在8001-10000的农户中,有60.18%的农户只在村卫生所及诊所就诊,到乡镇卫生院就诊的农户占18.58%,有16.44%去县级医院就诊,只有7.96%的农户到乡外医院就诊;在这一收入人群中,未参合的农户几乎100%的人到乡镇卫生院就诊。年人均收入在10000以上的农户中,52.74%在村卫生所及就诊,23.97的农户是到乡镇卫生院就诊,有16.44%的农户在县级医院就诊,只有6.85%的农户到乡外县医院就诊;在年人均收入在10000元以上的未参合的农户中,有33.33%的农户是到村卫生所及诊所就诊,有66.67%的农户基本都到乡镇卫生院就诊。从数据可以看出,新农合对低收入人群而言,获益较大,在未参加农合前,他们基本都选择在村医疗机构就诊,有参合之后,他们就更有能力去乡镇级以及县级的医院就诊。年人均纯收入在4000元以下的有参合农户中,一年中有看门诊占67.42%,一年中未看门诊的占了32.58%。未参合的农户中,一年中有看门诊的只占9.09,一年中未看门诊的农户占了90.91%;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未参合的人群中,大多数放弃看门诊。年人均纯收入在8001-10000元的有参合的农户中,一年中有看门诊的占75.16%,一年中未看门诊的农户占24.84%,而在年人均纯收入10001元以上的农户中,一年中有看门诊的农户占69.79%,一年中未看门诊的农户占30.21%。表明,不管哪个收入层,有参合的农户看门诊高于未看门诊。而在未参合的农户中,特别是收入低于4000元的农户,一年中未看门诊占大比例。显示新农合制度下,农户更有能力看病。对参合农户的调查显示,去乡镇卫生院的农户占20.10%,去县级医院的农户占37.75%,去县外医疗机构的农户占42.16%。而在未参合农户中,有92.12%的农户都选择在乡镇卫生院住院,只有1.67%的农户会选择到县外医疗机构住院。(如表8)由数据可知,有参合的农户更愿意选择去县外医院住院,因为可以有报销,但比例仍不多,大部分的参合农户也多选择在县内医院就医。实际上,对于合作医疗的补偿设计比较复杂,给农户带来报销的不便的问题基本都放弃了县级或县级以上的医院住院。而对未参合的农户来说,由于到县级医院或县外医疗机构就诊都要相对昂贵的医疗费,大部分也只能选择乡镇卫生院。从农户住院的费用主要来源来看,在参合农户中,靠家里的积蓄和合作医疗报销的农户占40.20%,主要来源于家里的积蓄+合作医疗报销+借些钱的农户占24.20%,主要来源于家里的积蓄的占22.55%,靠家里的积蓄和借钱的农户占5.88%,靠其他渠道补偿的农户占2.94%,来源于合作医疗报销和向别人借钱的农户占1.47%,家里的积蓄+合作医疗报销+其他的农户占1.96%,主要靠借钱来付医疗费的农户占0.98%。而在未参合农户,基本都98.5%左右是靠家里的储蓄和借钱,有1.5%基本上都是靠借钱。因此新农合在一定程度上,是为农户减轻了负担,但减轻的程度仍不高。参合的小部分农户中仍需要通过借钱来解决医疗费问题。总而言之,福州市新农合制度的实施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通过对参合与未参合农户就医行为的对比分析,可以反映新农合制度确实在一定程度为大部分农民解决看病难的问题,有了新农合制度后,农户看病的负担有了显著的下降,就医方式的选择更多样化,使得广大农民健康问题有了一定的保障。但也仍然存在新农合实施力度有待加强,农民的受益程度,补偿比例,报销方式的灵活性等问题有待解决。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研究与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新农合的报销比例仍不高,对减轻农民医疗支出负担的作用还是不大。可在保证新农合基金不出险的情况下,尽量提升报销比例,降低报销起付线,最好是取消报销起付线,使大病、小病,普通门诊和住院都可以报销。并且统一全国各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和起付线,不管是在省外看病还是本乡镇都能享受同等待遇,让农民真正从新农合制度中获益。

第二,合作医疗的补偿设计比较复杂,给农户带来报销的不便。应尽可能地简化与农民相关的制度安排,如简化合作医疗的补偿设计,缩减程序,以提高农民的满意度。

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5

一、文化大院的建设

1.高度重视,签订目标

创建农村文化大院,是把精神文明建设落实到农村基层的有效载体,是组织和引导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有效形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政府应把创建文化大院活动作为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行动,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创建文化大院的重要性。把新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项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以着力抓好农村文化大院建设作为做好当前农村文化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大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将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列入经济发展规划,纳入年度重点考核体系,列入市直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中,出台一系列奖励和扶持政策。各镇、街道办也要把文化大院建设纳入村镇建设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统一部署、统一要求,列入镇、村领导任期责任目标中,切实抓好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工作机构,成立各级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专门工作机构,具体负责督促和协调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工作。二是明确职责任务,签订文化大院建设责任书,把农村文化建设工作同农村干部的工资、奖金挂钩,做到农村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一起布置、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一起验收。全面落实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目标考核责任制,为推进农村文化工作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促进文化建设有效开展:三是实行进度通报制度,定期对村文化大院建设进度在全镇通报,以加快促进农村文化大院的建设进度。

2.建立标准,规范指导

在文化大院的建设标准上。要采取超前规划,高标准规范化建设。根据省市文化部门要求,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出建设标准。加强文化大院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统一印发标准和各项规章制度,并要求制度上墙。文化局和文化馆要制定出工作目标,把文化大院的建设作为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每年工作计划都详细制定出创建计划,明确工作任务、标准和要求,确定完成任务的数量和时限。为确保创建大院活动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一是要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干部职工要包镇到人,人人头上有责任,人人肩上有担子,人人心中有目标,定期深入镇村,对全市村文化大院建设进行督促指导和协调,切实保证完成农村文化大院的创建任务。二是确定重点。强化督导。包村人员定期下乡督促文化大院创建工作,定期集中开会,总结汇报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及时解决。

3.多种途径,解决资金

农村文化大院的房舍,除了新选址新建以外。村委地方大的可以腾出几间,有些新建村委的可以考虑把文化大院规划在一起建,也可以利用村里舍弃的小学或农舍,农村有些小学合并,会空出一些校舍,但不能是危房。小学校舍比较适合做文化大院,因为小学除了房间足够以外,重要的是有室外活动场地,一般都有现成的乒乓球台和篮球场等。

在文化大院建设中,既要注重基本设施的质量,更要注重内部设备的配套及完善。各级各部门要从思想上重视、从政策上扶持、从投入上倾斜、从领导上推动农村文化大院建设。在融资方式上,积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体。社会、单位、企业、个人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资金,因地制宜。打破以往只靠政府拨款的格局,在政府部门加大资金投入的同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采取对口支援、联合共建、捐赠赞助等形式。创建农村文化大院的资金主要来源有:1.上级政府拨款。2.镇、村委自筹资金。3.社会有志人士、企业赞助。4.农民自发集资筹建。特别是在文化大院图书室建设中,为满足新时期农民群众求知愿望,通过政府出资,机关、单位捐助,企业、个人赞助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加图书室的藏书量。

4.加大宣传,注重激励

文化部门要定期深入镇村督促指导,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总结优秀文化大院建设的典型经验,在全市范围内推广,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带动的作用。要利用报纸、广播和板面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创建文化大院的深远意义和主要任务等。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同时,为调动基层建设文化大院的积极性,由市委宣传部和文化局牵头,在全市开展“优秀文化大院”和支持文化工作的基层“先进个人”评选活动,表彰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方面做出突出成绩,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化大院,奖励积极支持文化工作的基层村干部和长期在基层文化战线工作的文化管理员,适时地在新闻媒体宣传报道他们的先进经验和事迹,鼓励和激发各村镇参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文化大院活动的开展

1.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引导文化大院发挥作用

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凝聚力体现在活动上,生命力体现在服务上,吸引力体现在贴近上,为引导农民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要着力在活动上做文章,在服务上下功夫,在贴近上求突破。要经常性地开展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特别是积极开展以文化大院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市区文化广场群众性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对农村文化大院的文化活动开展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如巩义市2006年举办了文化大院“乐在农家”巡回直播活动20余场,以农民自办节目为主,文化馆组织业务人员为他们编排辅导,使基层文艺队伍的文艺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演出水平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不仅给广大农民带去了欢乐,同时也激发了他们参与精神文化生活的兴致,并由此带动了其他镇村创建文化大院的热情。

2.结合送文化下乡活动,让文化大院成为获取精神食粮的阵地

要让农村文化大院充分发挥精神阵地作用,在文化大院里开展丰富多彩的送文化下乡活动,通过送文化下乡,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笑送给广大农民,不仅能够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有效地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也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在送文化下乡活动中,还要积极谋求其他单位的合作。组织并发动群众参与到各种形式的文化下乡活动中,改变文化部门唱独角戏的局面,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文化、人人享受文化的良好氛围。

3.结合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让文化大院成为农民致富的阵地

将农村远程教育网络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设立在文化大院中,并组织专人管理,远程教育和共享工程网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课题,运用适用课件组织教学活动,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通过组织观看优秀的教 学片,深入广泛开展科学种田、养殖、园艺、病虫害防治、农田水利建设等的教学,并通过网上交流农产品信息,进一步引导农民进入市场。与此同时,远程教育还可以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引导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和城镇其他行业转移。通过远程教育,农民可以获取信息、改变观念、发展生产,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有力支撑。

4.创新活动形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

通过举办各种大型民间文艺活动,为农民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如春节组织大型文体活动,其中,文艺汇演是演员阵容最庞大,观众最集中的一项,也是全市人民对各村文艺节目的一次大检阅,各村文化大院都会积极参与。健康向上、多姿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不仅能够极大的调动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也会对培养农村文艺人才、壮大农村文化队伍起到积极的作用。如巩义市文化局从2002年至今,在市区文化广场连续举办了七届的农村业余剧团调演活动。参演剧团也有第一届的1 5个发展到如今的40多个,从演员的唱腔扮相表演到乐队伴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剧团调演活动在巩义市已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知名品牌,具有轰动效应,不仅吸引了本市业余剧团踊跃报名参加,同时还吸引了郑州、登封、偃师等兄弟县市,纷纷派团前来参加。这些参加演出的剧团,几乎全部来自农村,他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刻苦锻炼,购置新戏服和道具。每逢村里的业余剧团参加调演时,在当地更是如同重大节庆,全村不论老幼,不约而同。结伴相随,有的村竟有几百人赶往城区前来助阵。如今,业余剧团调演已成为群众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心工程,戏曲爱好者也在这里演绎了他们绚丽的人生。

5.根据地域情况,突出各自的文化特色

农家小院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农业院校;工学结合;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8-0063-02

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任,“工学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然而,工学结合的实施对外涉及学校、企业、行业等多个层面,因学校类型、专业设置的差异而面临不同的机遇与困难。对内涉及教学计划、学生管理、就业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是一项“牛鼻子”工程,很容易走形式、摆架子,千人一面,缺乏特色。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是陕西省成立最早的一所农业特色鲜明的省属高等职业院校。学院在长达70余年的办学实践中,总结提炼出了农业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五种模式,已成为学院鲜明的办学特色。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示范院校建设单位,学院在继续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审时度势,调整思路,面对农业院校服务对象规模小、经营松散、企业化程度低、组织困难等特点,积极发挥地方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探索适合农业院校特点的工学结合新途径,在完善和创新产学研合作五种模式过程中,确立了“校县合作搭台、工学结合切入、五种模式运作、育人服务双赢”的新思路,使工学结合更贴行业特点,更富学院特色。走出了一条符合高职教育规律,贴近社会发展需求,体现农业院校办学特色的工学结合强校之路。现对五种模式进行浅谈。

一、技术服务型

技术服务型就是依托学院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这种模式已被学院辐射推广到陕西渭北旱塬、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区、甘肃河西走廊四个不同生态地区的8个县。在具体服务地方经济过程中,渗透穿插任务驱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项目导向等工学结合模式的实践,使教师有所得,学生有所获。

1988年,学院在陕西南部秦巴山区的凤县平木乡建立了林科教示范基地。多年来,学院不间断地派出科技人员住基地锻炼,帮助山区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实现脱贫致富。在实践中,创立了山区林业经济开发与技术推广的两个示范模式,一是“河谷粮油,丘陵果药,浅山牧菌,深山林木”的林业产业开发模式;二是“林科教结合,政技物结合,产供销结合,贸工农结合”的技术推广组织模式。到2006年底,凤县平木乡粮食用地由原来的3.6万亩减少到2万亩,而粮食总产由原来的400万公斤增加到434万公斤,人均43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原来的390元增加到1240元。

2007年,学院结合凤县产业结构调整,组织动物工程和生态系6名教师、畜牧和林业技术专业180多人次,学生在基地指导农民发展花椒种植和土鸡养殖。先后举办科技知识讲座7期,受训农民600多人次,帮助该县13个乡镇发展土鸡70多万只。在具体生产过程中,使畜牧专业学生掌握了土鸡孵化、育雏、养殖、鸡病防治等技术。驻点教师编写工学结合教材2本,撰写科研论文4篇,完成科研课题5项,在社会服务中实践了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

二、基地示范型

基地示范型就是学院结合开办专业及师资现状,将学院有关科研推广项目,按其项目特点,集中到同一区域,依靠地方政府的统筹职能,由科教人员组织村组、农户参加,采取“政府+科教人员+农户”的模式,通过树立典型,促进成果转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其他农户共同发展。这种模式适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一般水平,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比较高,对农业新技术接受能力较强的地区。在基地示范型模式推广中,可以实践项目导向、工学交替、产学一体等工学结合模式。

学院最早于1984年在陕西渭北旱塬的部级贫困县――彬县小章镇建立了农业科学综合试验示范基地,紧密结合当地区域经济的特点,抓点带面,辐射全县,服务渭北地区,实行农科教三结合,实验、示范、推广三结合,农业开发、科技开发、智力开发三结合。近两年先后选派了13个专业的42名教师在基地蹲点,建立科技服务体系,狠抓农民技术培训,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普及推广实用技术。先后将“小麦地膜覆盖栽培试验研究”、“旱地烤烟配套栽培技术推广”等49个旱地农业研究和推广项目集中在该基地实施,由学院与彬县政府组成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管理。特别是近几年,以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和持续、高效利用为主攻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的技术开发、改造为重点,提升农业产业结构的层次,使农科教结合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新的突破,在陕西被誉为“小章经验”。2003年全镇多经产值达到4125万元,比1999年3617万元增长了14%;粮食总产8946吨,比1999年7870吨增长了14%;人均纯收入1840元,比1999年1320元增长了39%,比全县平均水平高出21.8%。仅果业一项2000年就带动当地农民创经济效益1.7亿元。自基地建立以来,先后承担省部级农业研究课题49项,获省级成果奖励3次,部级奖励2次。先后有两名教师被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和省劳动模范,一名教师被授予陕西省突出贡献专家。小章镇曾被评为“全国科技兴村示范乡镇”,学院也被评为“全国科教兴村先进集体”。2003年,陕西省教育厅与学院合作,将彬县基地建成“陕西省教育厅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按省级重点实验室同等对待。

2007年,为积极实践工学结合模式创新与改革,学院选派3名教师常年驻点。生物技术专业3个班130多名学生在基地开展小麦区域试验田间调查、大田作物测产等课程实训锻炼,指导农民发展沼气386口,参与课题研究的学生有80多名。园艺技术专业学生3个班123人帮助农民修剪果树860多亩,推广设施农业、绿色果品等新技术12项,示范基地所在村人均增收368元。园艺技术专业学生掌握了果树整形修剪、花果、土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有3名学生通过工学结合实践锻炼,承包了6亩果园,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三、科技包村型

科技包村型就是由县政府确定年度目标任务,学院选派专业教师和学生组成承包团队具体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学院可以实施探索任务驱动、顶岗实习、工学交替、项目导向等工学结合模式。

2001年开始,学院选派40多名教师500多名学生,深入学院所在地杨凌四乡一镇12村,开展科技包村及实用技术推广工作。以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为中心,促进农村由传统农业向集约农业转变,经验农业向科技农业转变,为杨凌经济发展和农村产业开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努力实现农民增收1000元的目标,解决杨凌“灯下黑”的问题。学生进驻养(种)殖场,具体参与生猪、奶牛、肉鸽饲养,参与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园艺专业学生掌握了蔬菜选种、栽培、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技术。学院在所包的12个村共设立13个科研推广项目,并在包村中配套相应的物资和资金,累计总经费达到40万元。累计下乡教师3247人次,共指导设施大棚1094座,绿化、果树、花卉苗木874亩,建设畜牧小区5处,存栏奶、肉牛1561头、生猪1125头、羊899只,指导果园400亩,总产值620万元。所包12个村2003年人均年纯收入达3323元,比2000年增加1678.8元,最高的梁氏窑村达到1785元,《中国教育报》以“增加农民收入,教育大有可为”为题做了头版头条报道,并加了编者按。

四、专家大院型

专家大院型就是由县政府出资建设专家大院,为科研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学院选派专业人员进驻大院,带领学生开展科研推广,组织生产性实践技能训练。在生产实践中可以探索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等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2007年6月,学院与宝鸡千阳县签定农业科技合作协议,宝鸡市政府投入专项资金10万元,市农科所投入6万元,杨凌示范区也注入农业科技推广专项资金20万元,在千阳县南寨村为学院专家教授建成集科研、办公、生活为一体的专家大院。其中建筑面积410平方米,种子晾晒场400平方米,购置了部分实验仪器,承包了30亩实验用地,初步满足了专家开展科研推广的基本需要。学院派育种专家赵瑜研究员进驻专家大院,带领5名青年教师和生物技术、园艺技术260多名学生开展旱地农业技术推广,举办知识讲座4期,培训农民600多人次,推广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武农148”3万亩。学生在乡镇农技推广站具体承担农业技术员工作,指导农户开展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技术、配方施肥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工作。基地进一步促使学院教师走出课堂,走进田间地头,把教学、科研、生产、推广有机结合,为锻炼和培养“双师型”教师,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实现教学与生产的有机对接。

五、企业带动型

企业带动型就是依靠合作企业,广泛开展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等工学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带动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在这种模式实践中,可以探索订单培养、顶岗实习、工学交替、产学一体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改革。

2007年,学院在165个校企合作企业中聘请119名企业管理和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有11300人(月)的学生在合作企业完成了顶岗实习任务,占在校生总数的86.9%;1028名学生已与合作企业签定就业协议。

生物工程系副教授杨安平利用自己的专利产品“优比侵种剂”开办了杨凌恒立科技公司,员工基本由生物工程系教师和学生组成,定期接受学生顶岗实习,参与产品的生产全过程。生态系副教授陈祺开办杨凌五维园林咨询有限公司。设计、绘图、施工全部由该专业学生来完成,企业员工基本为学院毕业生。2007年9月,学院园林专业4名学生参加了全国高等农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获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动物工程系副教授杨和平担任兴平市星光良种猪繁育养殖有限公司业务经理,有17名学生在该公司顶岗实习。今年5月26日总理到该公司视察,杨和平副教授和6名顶岗实习学生受到温总理亲切接见。

杨凌职院工学结合的新视点是在不断探索与实践中逐步完善的。面对涉农企业密集岗位少、大型龙头企业少、企业顶岗实习需求少和专业与农户结合多、组织农户与政府联系多、学生生产实习与季节关系多等“三少”“三多”的矛盾,学院立足涉农专业现状与优势,以有为求有位,把着眼点放在新农村建设上,按照专业类型的不同特点,把学生带到农户的田间地头,带到农户的果园、设施蔬菜大棚、畜牧养殖小区,让学生在具体生产过程中去学习、去实践、去生产。既培养了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良好思想道德,巩固了专业思想,又练就了过硬的建设新农村的业务技能,实现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培养的“双赢”。杨凌职院的做法,可以说是立足专业培养目标,实现“工”与“学”有效对接的有益探索与实践,具有创新性和借鉴性。

参考文献

1 刘永亮.以特色和品牌 破解“三农”难题[M].职教论坛,2004.1

上一篇夏季香气

下一篇劝学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