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乡村教师作文范例6篇

最美乡村教师作文

最美乡村教师作文范文1

【关键词】乡村儿童;美育;创新课程

一、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战略意义

党的报告指出,要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初心、灵魂和方向,以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铸魂工程。然而,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乡村文化面临着资源流失、“空心化”的价值困境,乡村文化的“失落”已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对文化的渴望与需求。在此现实境遇之中,大力发展乡村儿童美育,促进乡村美育复兴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第一,促进乡村儿童本真发展。囿于传统价值理念的思维桎梏,我国中小学教育进程之中普遍将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指标,而对美术、音乐这种所谓的副科则置之不理,这种情况在乡村学校尤甚。此种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严重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本真发展。“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在反思传统“分数至上”价值理念的基础之上,在乡村学校大力推进美育课程的创新实施,其在促进学生美育素养提升的同时,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第二,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城市教育和乡村教育目前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具体来看,城市的学校美育无论是在师资力量还是在教学资源等方面,均是乡村美育无法比拟的。由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开发的“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之名,以美术教育为载体,运用先进的课程理念建构课程体系,通过培养新乡村美术教师,提高乡村学生的美术素养。它的实施与推广,对于振兴乡村儿童美育,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困境

(一)应试主义理念盛行致使乡村美育缺失立足点

在传统功利主义、应试主义价值理念的影响与制约之下,学校举全校之力发展与“应试”相关的教学科目,是以将多数教学资源仍集中到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科”,而忽视美育、体育、劳动教育等课程的发展。此即造成美术课程被所谓的“主科”大量侵占甚至取消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学校也是对此种现象司空见惯、置之不理。此种重应试轻素养、重形式轻内容价值理念的异化衍生,造成乡村美育缺乏基本的立足之地,学生的全面发展更是无从谈起。

(二)职业地位致使乡村美育教师队伍缺乏着力点

美术教师的稀缺是乡村学校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2016年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颁布的《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师资状况分析报告》指出: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共有美育教师占全部专任教师总数比例达6.5%,但美育课程的课时量应占全部总课时的9%至11%。若要满足最低标准开课目标的需求,全国尚缺美育教师45566名,美育师资的绝对缺额主要分布在乡村学校,占了83.4%。之所以缺口如此巨大,究其原因,是因为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地位相对较低,从而造成乡村美育教师的职业发展受限。

(三)办学条件致使乡村美育教学资源缺乏突破点

教育资源匮乏且不平衡是乡村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与此同时,应试主义在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盛行,致使多数学校将并不充裕的教学资源投入到所谓的主科课程之中。在此境遇之中,乡村学校很难再将教育资源投入到美术教育之中。此即造成乡村学校很难设置专门的美术教室。同时,教学教具和绘画材料时常面临短缺的困境。此种境况的长期存在,严重阻碍乡村美育的长足发展。

三、新时代振兴乡村儿童美育的实践探索

“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是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组织专家研发而成的创意公益活动课程方案。“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以“爱的启蒙”儿童美术教学实践活动为核心内容,面向义务教育阶段6-15岁儿童,优先关注教育资源匮乏群体,尤其是乡村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的美术模块课程。该课程由“我爱生命”“我爱家园”“我爱生活”“我爱梦想”四大主题共十六个单元构成,并根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水平分为初、中、高三个课程阶段,对应和涵盖整个小学阶段(见图1)。该课程方案力求通过美术学科教学手段,以主题式教学为特色,以美育工作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侧重儿童的情感教育、审美教育、心灵教育。培养具有积极情感、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人文素养的新时代接班人。为充分落实国家政策,促进乡村儿童美育发展,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落实国家美育战略的实施方案,策划与运营“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实践公益项目。具体来看,基金会积极为项目合作学校无偿提供创新活动方案,提升乡村美育课程的丰富性、多样性与创新性。并在此过程中,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了解艺术、接触艺术与学习艺术的机会。通过美术教育的载体,促进乡村儿童美育的发展。例如,自2018年起,基金会与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区教育和体育局合作,在区内5所乡村小学引进“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活动,进行试点教学。同时,基金会还为这5所小学建设艺术教室、培训美术教师。通过双管齐下,提升乡村学校艺术教育的软、硬件条件。另外,基金会还配合乡村美育以丰富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基金会为试点学校举办“艺术之旅”“艺术家进校园”等主题艺术活动,引领学生接触最经典的绘画、舞蹈、音乐、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截止目前,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在河北省保定市、四川省成都市等地进行的乡村美育公益活动,累计受益学生人数已经达1,600人次,并受到了广泛好评。

四、结语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积极探索乡村儿童美育教育的新模式,新时代的价值理念开发出“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课程方案,并在乡村学校进行了积极的推广与运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益,为振兴乡村文化、促进乡村儿童成长、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实践进路。

参考文献

最美乡村教师作文范文2

关键词:乡土化;教育环境;教育资源

“乡土化培训”①是近几年教师培训领域研究的一个重点。“乡土化”并非仅指表面意义上的“乡土”,甚或是“土里土气”和“土得掉渣”,而是指在培训实践中侧重因地制宜,注重开发利用当地教育资源,使教育“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更深层次的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与和谐发展。

对农村美术教师进行“乡土化”培训,我认为以下两点非常重要:教师培训机构所提供的教育环境的“乡土化”和教育资源的“乡土化”。

首先说教育的环境,农村教师培训机构的物质环境应是“雅俗共赏”的,既要有广大农村教师所熟悉的景象,使教师在似曾相识的环境中激发灵感,引发教育的联想,从而能便捷地应用到以后的教育实践,又要摒弃农村环境的“脏、乱、差”,洁净、优美,又有几分儒雅的环境能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给人以向上的动力。相比物质环境来说,人文环境则更为重要。培训机构的教师也应是人文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得体的衣着、友善的笑容、真切的关心、悉心的服务、儒雅的言行都将对广大的农村教师产生不可磨灭的影响。

再说教育的资源,广义的教育资源几乎无所不包,任何与教育有关的甚至是在表面上看来无关的东西,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巧妙利用都可能成为教育的资源。比如,培训过程中,“乡土化教材”的开发和利用;来自农村一线教师的鲜活的教育、教学案例;每位教师个体不同的经历、生活经验和学习方式、教学策略等等。在广博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培训模式也要注重从“乡土化”出发。如,在培训内容上,要贴近广大教师的“最近发展区”,运用本土化、大众化的语言阐释教育理论,使这些理念真正走进广大教师的头脑、“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授课模式上,可根据实际情况多采用以合作和交流为特征的互动式开放性教学,可以在学员中选择部分优秀教师进行经验交流和授课,引导广大教师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甚至可以把一些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土办法”搬进课堂,为工作经验欠缺的教师“对症下药”。

教师培训教育作为一种继续教育形式,不但要具有对于广大农村教师――这些“早产儿”的“保温箱”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要让其在“保温箱”中焕发茁壮的生命力。“乡土化”培训贴近广大农村美术教师的“最近发展区”,因此,通过培训不但使其能“自身保全”,而且还能提供促其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最美乡村教师作文范文3

师德无价。学子对恩师的追随,如同云翔而影从。没有什么比师魂的阳光更有无穷的魅力的了。没有什么比师行的榜样更有无比的功能的了。共同阅读最佳乡村教师演讲稿5分钟,请您阅读!

最佳乡村教师演讲稿1姜梦云,女,汉族、1977年出生,本科学历,1996年参加工作,现任小学语文高级教师。

姜老师扎根农村、默默耕耘、忘我工作、无私奉献,已经在农村教育战线上工作了16个春秋。她16年如一日,以校为家,一直工作在教学第一线,长期担任小学毕业班语文。她师德高尚,模范履行教师职责,热爱学生,团结同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为农村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是位德才兼备的优秀教师。

十六年来,姜老师在平凡的教学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事迹。其主要事迹如下:

一、默默耕耘、不断钻研1996年9月,姜老师踏上了农村小学教育的“三尺讲台”。从那时起,她就把人生的坐标定在了为教育献身的轨迹上。她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教师职业、热爱每一个学生,把自己的事业看得神圣无比。为了做好教师这项神圣的工作,她始终坚持不断地学习,坚持阅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和教育教学刊物,虚心学习老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向年轻教师学习怎样制作课件、怎样熟练操作电脑等现代教学手段,努力做一名高品位的合格的人民教师。她深知没有坚实、厚重的业务功底,没有准确的知识结构,没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就无法胜任太阳底下最光辉的教师这一职业。她在教学中力争做到有清晰透彻的思路,耐心寻味的启发,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每一节课都成为精雕细琢的示范课。

二、细心关爱,耐心帮助教师对学生的爱源于母爱,却盛于母爱。因为老师对学生的这种细心的爱,是一种理性的爱,它能唤醒学生身上一切美好的东西,激发他们扬帆前进。姜老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练就了一双敏锐的眼睛、养成了一颗细微的心,能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问题、存在的异样,并能及时纠正、教育、培养,使之沿着健康的道路前行。在姜老师所在的班级里,始终洋溢着一股暖流,似一团和风细雨,感染着整个班级,渗透到每个学生的心中。比如,班里有个女孩叫李亚军。她学习很好,可就是不敢在同学面前发言,是班里有名的`“胆小生”。为了帮助她练习胆量,姜老师课上经常提问她一些很容易的问题,并且课下经常找她谈心,鼓励她。当发现她的英语很好时,就在学校每周一句的英语学习中,让她带着大家朗读。渐渐地,语文课上的一分钟演讲,她也能够大胆地走上台来。后来李亚军同学的学习更是突飞猛进,还当上了姜老师精挑细选的课代表。看着孩子们的成长,她心里有说不出的喜悦。姜老师的细心关爱就像水一样载歌载舞,使班内的“鹅卵石”们日臻完美。

这样的例子在姜老师身上很多很多,她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既教书又育人,使班上的孩子都能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教学无小事,育人需精心”。

三、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任教十六年来,姜老师始终默默耕耘在“三尺讲台”。她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不求回报、只讲奉献。历年来,她所担任的学科在全县区组织的统考中总是名列前茅,她辅导的学生在各级竞赛中多次获奖,2011年,在全县小学毕业统考中,她所任教的语文获得第一名。她本人也荣获了“优秀班主任”、“优秀教育工作者”、“骨干教师”等光荣称号。姜老师献身教育、甘为人梯,用自己坚实的臂膀托起学生攀登新的高峰;甘愿化春蚕,用才能让知识与智慧延伸;甘愿当园丁,用爱心和汗水培育桃李芬芳。日复一日的平凡岁月,默默耕耘的无悔人生,她凭着对教育事业执着的追求和强烈的责任感,在“三尺讲台”上书写自己的完美人生,她是教育战线上一颗璀璨的明星,是值得大家学习的好榜样,是完美的乡村教师。

最佳乡村教师演讲稿2有一种美是风花雪月,它是一种小美。还有一种美它有道德,传递信念,坚持和谐,这是大美。在2012年的开学第一课中我们看到了最美的妈妈、最美的司机等等,他们的行为是大美、是大爱!让我最喜欢的是山村女教师邓丽老师。

邓丽老师在湖北恩施海拔一千八百多米的高原小学里是唯一一位年轻女教师,学校地处深山,环境恶劣,到了气候严寒的季节孩子们洗不了澡,她和乡亲们一起动手为孩子们改造了学校的第一个洗澡间,她希望给孩子们带来温暖,带来一个开心的童年,也希望给他们带来改变。

在一节美术课上孩子们认真地画画,还是把心目中最美的老师不是画成了老太太就是画成了一个“男人”,她没有责备,而是一直鼓励孩子们去观察美,用画笔把心中的美留下来,慢慢地孩子们画得越来越好,当镜头中两个学生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卡片送给她们心中最美的老师时,我不禁为之动容。

在孩子们眼里的邓丽老师是一个善良、心灵美的亲人,我看到她用自己最宝贵的青春换来了大山中辍学孩子迈出探索世界的脚步!

从邓丽老师身上,我想到了千千万万位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老师们。他们默默坚守,不计报酬、辛劳和回报,有的还像邓丽老师一样,放弃了城市优裕舒适的生活,到偏远贫穷的基层学校手执教鞭,用他们的大美来成就孩子们无数的小美!是啊,老师们就像园丁,培养着祖国的花朵;老师们就是一支支红烛,燃烧自己为我们贡献出光和热;老师们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他们为我们搭建了知识的桥梁,他们日出而行,日落才归,传播知识,播种希望,用博大的胸襟包容、关爱着年幼无知的我们。我想用“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这句诗,是对老师们最好回报罢!

邓丽老师用自己的言行告诉我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要留心身边的美,呵护小美,让大美永驻人间。

最佳乡村教师演讲稿3今年是进入教师这个职业的第七个年头了,虽然觉得自己对事业的付出很多,对那些可爱的孩子付出自己的心血,虽然总在说并且听着别人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可是我却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尚且还达不到不到那么光芒四射。但是,头几天我观看了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颁奖典礼晚会,我才真正的感觉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形象,而对于乡村教师而言,这种光辉更加闪亮,更弥足珍贵!

观看颁奖晚会的过程中,虽然感动的情绪早已预知,但在观看的过程中,我还是难以抑制激动的心情,泪满衣衫。“最美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鼓舞了我。

这十位教师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感动,而是心灵的震撼,他们每个人都有一个不同凡响的故事,他们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为了大山里的孩子,他们甘愿献出自己的青春,放弃城市优越的条件,选择走进大山,走近乡村,帮助那些孩子完成学业。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感人,孩子们的天真纯朴,学校环境的艰苦,办学条件的简陋,教师对学生的关爱,用生命对学生的呵护等等都让我感动到流泪。颁奖环节,主办方精心为每一位最美乡村教师请来不同的颁奖人,他们有的是自己的学生,有的是自己的兄弟。一句“老师您好”,触动了人们心中最柔软的部分,眼泪无法控制。教师这个职业的光明与崇高,在这一刻被历史记住,在这一刻,我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我也情不自禁的伸出了双手为他们鼓掌。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马背上的校长”徐德光,他从18岁便与大山呆在一起,花了整整一年时间用双手砍出一条五公里长的山路。正如白岩松所说,在这大山里,路不是人多了走出来的,而是徐老师用双手砍出来的。由于山林茂密,每隔一段时间,他就又要把路两边修整一次。他砍出的何止是路,何止是一条大山便道,而是一条让山村孩子走出大山,奔向知识乐园的阳光大道。路虽不宽,路虽不平整,雨天充满泥泞,但却让孩子们在上面走着舒心,让家长们放心,让他的心灵得到慰藉。他的白龙马与他为伴,帮助他托起孩子们的书本、学校的一砖一瓦,帮助他接送风雨泥泞中艰难行走的孩子。为了孩子,他断了两根肋骨,白龙马失去了左眼。泥泞的山路,风雨飘摇,马儿托着孩子,他紧紧拽住缰绳,马儿使尽全身力气,四足使劲,爬行山间丛林,拽住缰绳的双手,一刻也没有松动,揪紧的心,在雨水泥泞的搅拌中更加坚韧。看着白龙马布满血丝的眼睛,模糊的视线,看着徐德光校长抚摸着白龙马时慈祥的目光,白龙马也仿佛通了人性,受到了徐德光校长的感染,成为了乡村孩子们的天使。

“ 教师到底应该是什么”这也是我工作七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在观看了央视的寻找最美乡村老师颁奖典礼后,我更加明白了教师的光辉,体会到教师的光明与崇高不是一句比喻几句赞誉就能概括,教师的伟大,刻画在心底,是要用心去发现,去感受。

同为教师的我,和最美乡村教师相比是多么的幸福。整齐明亮的教室,宽阔的操场,美丽的校园,到学校几分钟的路还要着电动车。和这些最美乡村教师相比,我是如此的幸福,可是我平时所做的一切却相差甚远。今后自己要多加努力,学习上多指导学生,生活中多关心学生,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今天看了那么多在贫困的地方坚持在教学岗位上的同行们,一种敬佩的感情油然而生。此时,怎么又理由不去认真的工作,这样才配得上和这些最美乡村教师共同拥有“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

最佳乡村教师演讲稿4今年教师节给人印象深刻的是两家媒体联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及电视节目。网友票选的10名乡村教师果然感人。他们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困苦环境中坚守农村小学,一干十几年、几十年,有的老教师甚至教出村里两代人。他们的课教得好,让所有学生都得到发展,包括有人升入名牌大学。他们的大爱浸润了学生,也深受学生、家长和乡亲们的爱戴。尽管以前曾多次为师德高尚的教师们的事迹所折服,笔者还是又一次被打动。

令笔者不得不说的是,这些堪称圣洁的乡村教师,却一直经历着艰苦、贫寒。10人当中,半数身有残疾或曾罹患重病。他们当中有的人担起了几个人的职责,独自支撑一所学校几十年,却由于学历、培训不达标,而迟迟不能甚至无望“转正”。他们的收入不要说和科技人员、公务员相比,还不如当地普通职工甚至低于最低工资标准。他们的家庭靠爱人支撑,治病靠借贷。我们在被这些“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之余,是否能为他们做点什么?

一位曾出国考察教育的媒体朋友对笔者说,一些发达国家普及教育的情况是,偏僻乡村的小学在校舍、设备、教师人数配备上与大都市相同规格的小学几无二致。

从这个目标看,我们的差距还相当大。这些年,党和政府在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教师待遇方面,作出了持续努力,进入公办教师序列的农村教师,待遇有了明显提升。但是,“最美乡村教师”的评选,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些偏远乡村和草原牧区的学校,就算有一些教师愿意去,但是去了后能不能适应也是个问题。而那些在当地坚守多年的老教师却因学历等条件不合格不能“转正”,因而收入待遇太低。面对这个问题,怎么办?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应该因地制宜,拿出办法解决这些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并尽力解决这些村小的师资问题。

这些年来,农村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在改观,但仍然有“太阳照不到”的地方;就是已经“转正”的农村教师,其工资收入与发达地区、中心城市的同行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上世纪60年代,远赴“三线”建设职工的工资标准高于留在城市的职工,偏远地区职工的工资标准高于发达地区。这一合理思路也应用于教师的待遇安排。再有,乡村青年教师的住宿、食堂,年轻女教师的安全等也必须一并考虑,以吸引高素质的有志青年去乡村长期任教。

当前,我国仍处于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留守儿童、农村人口流动给教育增加了难题。而城乡差别,部分农村教育发展不上去,也是人口涌向城市的原因之一。这需要各地领导用智慧来统筹解决,而不是把村小、乡中撤并了事。要知道,撤并后县城中学的“大班额”不仅让教学更困难,过早离家寄宿还会给孩子身心发育带来障碍。

农村状况是国家发展程度的标志,而乡村教育又是农村发展的关键。对此,我们必须有正确认识,改善农村教育是绕不过去的课题。要办好偏远乡村小学着实不易,但是再难也不能放弃。

最佳乡村教师演讲稿5宝丰县周庄镇实验小学的一名编外美术书法教师王升高,虽然右手和右腿残疾,但是却身板硬朗,精神矍铄,布满皱纹的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恬淡而安详。王升高1937年出生,1958年初中毕业后参加教育工作,随后转为国家正式教师,1962年国家困难时期“三下放”,王升高被下放回家务农,期间断断续续被聘为民办教师,**年到周庄镇一中(现改为周庄镇实验小学)做了一名编外教师,这一干就是23年,王升高老师的工资也从开始的每月40元涨到现在每月230元。一周24节美术课,同时兼做教务处查课等日常工作,每月230元的工资,我们很难想象,是什么支撑着一个年逾古稀的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不图回报地坚守在这三尺讲台。我试图从他的生活里寻求答案。他坐在我对面娓娓道来,始终挂在脸上的恬淡微笑传递给我们的是对生活的满足,对事业的热爱。

他有人生不幸:从小身体残疾,妻子英年早逝,一个人含辛茹苦养育五个子女。但是他的家庭却又是幸福的:五个子女相继成家立业,大儿子是事业有成的国家干部,二儿子是实力雄厚的商人,家庭经济富裕,儿女们个个孝顺有加。王升高很有感慨地说:“把孩子教育好了,你的下半辈子就会很幸福!”但是,他周围也有一些孩子因为缺乏教育,愚昧无知,庸碌不贤,他们的父母享受不到人生晚年的幸福。在几十年乡村教学生涯中,他目睹了许多因教育缺失而导致的无知、愚昧的现实,也见证了一个个知识改变命运的实例,也许正是基于这样的人生经历,更坚定了王升高对教育的热爱,并愿意为之奉献自己的一生,无怨无悔。

因为爱教育,面对每月230元工资,他从来就没有什么怨言,学校领导多次要给他涨工资,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我不计较钱多少,我不是为了钱。”他是这样理解幸福的:“把学生教育好就会有幸福的好心情”。

因为爱学生,本该在家颐养天年、尽享受天伦之乐的他,一天不到学校,一天见不着学生心里就空落落的。有好多人劝他,年龄大了,还当什么孩子王,在家享享清福多好啊。可他却不为所动,一如既往地忙碌在校园里。除了学校办公室之外,家也是学生们经常光顾的教学驿站,不管节假日,只要有人来问,他总是百问不厌,学生们常说,王老师的教导就像炎炎夏日里忽然吹来的凉风,让人很舒畅。

他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让他的学生在接受教育时,一个也不能少。多年来,他接触很多对学习失去信心的学生,他登门劝说,不厌其烦,循循善诱,遇到家庭困难的学生他就自己掏钱买一些学习用品,资助他们,帮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以温暖关怀,直到学生重新回到校园。这么多年来,经他劝说,重返校园的学生有100多位。

他常说,教育掺不得半点假,需要教师时时处处留心。课余时间他总是画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图案送给学生,有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有表现不好的学生,他会利用这样的机会去鼓励他们再接再厉。所以,王升高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很近,校园里总是有很多学生围着他,他到那里笑声就会传染到那里,学生们都叫他“爷爷教师”。这时候是他感觉最幸福的时候,他说:“能把亲情送给学生,把温暖送给学生,把善良送给学生是他最大的幸福”。

王升高老师是教美术的,他对自己的专业精益求精。为了画好老虎,他曾三次自费到民权县画虎村登门求教。不要以为一位编外教师的美术功底一般,他展示给我们的一幅幅作品,栩栩如生,丝毫不亚于专业画家的画作,特别是他画的老虎,威风凛凛,生动传神。

我们有幸听了王升高老师一节课。他上课和其他老师不同,先用几句激励性的语言作为开场白,随后,用自制的教具给学生上了一堂动手课,只见他熟练地用左手在黑板上画着人物的头像,寥寥几笔,人物丰满传神,学生们聚精会神,学的有板有眼,一堂课寓教于乐,没有满堂灌,更没有散养式的放任自流,而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引导、指导,用娴熟的专业示范,当下课铃声响的时候,圆满完成教学任务,百分之九十五的学生制作的有模有样。

最美乡村教师作文范文4

关键词: 乡村教师 文化境遇 文化重构

新农村建设是惠及亿万农民的壮举。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乡村教师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承担着振兴乡村教育、发展公共文化的重要责任。然而在时下轰轰烈烈的农村改革中,很难看到他们活跃的身影,他们蜷缩在乡村学校的围墙内,沦为社会的边缘人。面对种种文化困境,乡村教师应该抛开外在规制,内求诸己,实现自身文化重构,在乡村社会和乡村教育中开拓新的人生。

一、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现状

(一)文化的公共性失落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中的知识分子,同时具有专业性与公共性的双重性质。历史上,乡村教师作为乡村中的知识分子,曾在乡村社会的进步和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启示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过分强调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脱离了乡村教师的文化生存环境,使乡村教师远离乡土社会与乡土文化,在追赶城市教师的同时失落了文化的公共性。他们除了在课堂上向乡村少年传输着远离乡村生活的知识以外,很少在乡村公共文化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沦为乡村社会的喑哑群体。

城市化的专业发展模式是导致乡村教师的公共性失落的最直接原因。目前的教师的专业发展模式城市化取向强行剥离了乡村教师与乡土文化的有机联系。“他们仿佛被迫从乡土文化的肌体中撕裂出来,其生存方式日益和传统的一切发生异化,导致了自身与本土文化的疏离”。乡村教师在乡村学校这座堡垒里坚守着对城市文化的忠诚,同时凸显他们微薄的尊严与优越感。他们向往却无法得到城市文化的慰藉,同时由于在乡村会公共责任中的缺位,他们也得不到乡村社会的认同。

(二)文化内涵不足

教师的文化素养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总和。教师的综合文化素养状况直接影响着基础教育教学质量,以及自身的幸福感与成就感。乡村教师的文化内涵不足,则会带来很多问题。

乡村教师文化内涵不足直接导致课堂僵化。教师应该是有较深厚文化底蕴的智者。如果教师缺乏文化积淀,知识视野不够开阔,文化修养和情趣单薄,课堂将面临无穷的危机与尴尬。缺乏了文化,缺少对人性的关注与诠释,课堂呆板乏味,自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教师文化内涵不足还将造成乡村少年精神游离。没有哲学家胸怀天下的宇宙情怀,乡村教师不能支撑起乡村少年精神的天空并滋养他们的生命。他们能为学生提供应试答案,却不能给他们的精神世界一些关照,一份扶持与启示。教师的文化涵养单薄,不能给他们旷达的审美眼界,无法弥补乡村少年精神世界的空虚,彷徨与无助。

教师的文化涵养不足,也使教师本人的职业生涯严重缺氧。为追逐名利混杂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缺少精神寄托、文化支撑的他们,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无疑教师本身很难从这种教书生涯中获得幸福感与满足感。

(三)身份认同的困惑

身份认同,是一种人的自我身份感,而身份认同危机就是一种人的自我身份感、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意义感的丧失。现代教育技术以及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使我国乡村教师正面临身份认同危机。

教师教学功能的削弱。传统的知识传授是由掌握知识权威的乡村教师通过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而以网络为代表的拟像时代的到来使乡村教师失去了表达空间。传统的师生之间的知识传递成为学生与机器打交道,乡村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比之言传身教的教学方式,乡村教师很难从“知识的网络传播操作者”这个角色中获得效能感和成就感。

专业构建的自丧失。随着乡村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的专业发展及相关的评价范式对于教育从形式到内容的严格控制与规定使乡村教师在追赶城市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失去了教育的主动权。同时,乡村教师在忠实地传播这些城市知识的同时,渐渐地远离了乡村社会,淡出了乡村公共生活视野。在当地人看来,他们是与乡村社会无关的异乡人。而在掌握城市知识话语权的文化精英看来,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显然是失败的,并不认可他们。如此,乡村教师就沦为了不折不扣的社会边缘人,这不仅挫伤了乡村教师的信心,更给他们带来了身份确认上的困惑。

(四)价值取向的异化

乡村教师作为乡村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代言人,本来应该是乡村文化方向的引领者,乡村少年的扶持者,对乡村教育保持一份热诚,坚定的希望与信心。然而,遗憾的是,当前乡村教师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异化的现象。

价值观的城市化取向。乡村教师接受的城市教育及他们本身在城市接受教育时,城市的富足和文明给他们留下的深刻印象,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留驻城市曾经是他们的一个梦想,然而当他们被现实抛向乡村的时候,他们只好把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学生身上。乡村教师的这种偏向城市的价值取向必然会作用于学生年幼的心灵,影响着他们最初的城乡观念。

教师的职业道德下降。面对市场经济的诱惑,有些教师的职业精神开始退化。工作上不思进取,满腹牢骚怨气,敷衍塞责,师德荡然无存。他们对教育失去了热心与爱心,对学生缺乏应有的耐心。这种现象不仅不利于乡村教育的长远发展,也严重损害了乡村教师的威信和形象。乡村教师应该严格律己,修身养性,涵养师德,养成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品格。

二、乡村教师文化重构的策略建议

(一)提升文化素养

文化是教师的灵魂和血液,没有文化内涵的教师充其量是一个教书匠,所谓“君子不器”,乡村教师要想摆脱沦为“器”的命运,就要培养读书学习的习惯,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这不仅是专业成长的需要,也是提高自身生活质量的和生命质量的内在要求。

乡村教师提升文化素养,就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经典。乡村教师应该让学习读书支撑自己的生命,用文化涵养生命。以一种古典的心境,从容地沉静地对待读书,养成超凡脱俗的文人气质。

学习是现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实现自身的成长。乡村教师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也要拓展兴趣爱好,培养多方面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既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汲取西方文化的科学民主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智慧。“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乡村教师保持持续不断的学习阅读的热忱,为生命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唯其如此,乡村教师才能远离平庸和浮躁,成为乡村少年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乡村文化的引导者,让乡村教育更智慧,更人性。

(二)培养文化批判意识

鲍曼认为,知识分子能否“超越对自身所属专业或所属艺术门类的局部性关怀,参与到对真理、判断和时代趣味等这样一些全球性问题的探讨中来”,永远是区分“知识分子”与“非知识分子”的尺度。文化批判不仅是知识分子的乡村教师的本分,也是乡村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乡村教师接受过专业培训,具备专业的价值理性知识,这为乡村教师所扮演的知识分子角色进行文化批判提供了便利,文化批判也成为乡村教师公共责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应该通过公共领域的文化批判引领乡村文化的进步。乡村教师依据专业知识所培育出的价值理性进行公共领域的关怀,乡村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处于弱势,缺乏甄别的专业知识。既然乡村教师是社会知识分子阶层的有机构成,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责任与使命是通过社会文化批判而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乡村教师凭借其文化优势话语为乡村文化提供理性批判,是乡村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良知,更是公共关怀责任的要求。

(三)提升乡土文化素养

乡土文化有很多优秀的文化因子,质朴的人性,丰富的民间工艺,以及几千年来流传至今的天人合一的农业思想,无不包含着民间智慧和人性的温暖。乡村教师与乡村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就像胎记一样与生俱来,渗透在他们的血液与骨髓里。乡村教师只有提升自己的乡土文化素养,完成文化上的回归,才能找回自我,实现自身的成长。

乡村教师提升自己的乡土文化素养,首先要有一份情感归属。拥有朴素的乡土情怀,在内质上把自己看做乡村的一分子,热爱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对这片土地之上的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关注平民百姓的人生和命运,以悲悯的心来面对乡村社会的种种真善美,假丑恶,与乡村社会同呼吸。

其次,乡村教师关注乡村少年的生活世界,积极引导并培育乡村社区文化。扩展公共文化空间,为乡村教育和乡村社会整合提供一个参与平台。以此来丰富乡村少年的精神世界,培育他们的公共精神。

总之,乡村教师应立足乡村,并紧跟时代,把握人类文明的精神内核,积极吸取现当代科学与民主的养料,内省于己,外启于人,积极参与乡村教育与乡村经济社会的建设,获得广泛的社会心理认同,成就自身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杨运鑫.平民精神:乡村教师公共性回归之所[J].大学教育科学,2008(5).

[2]刘铁芳.乡村的终结与乡村教育的文化缺失.书屋,2006(10).

[3]贺雪峰.村庄精英与社区记忆:理解村庄性质的二维框架.社会科学辑刊,2000(4).

[4][美]马歇尔·萨林斯.甜蜜的悲哀.三联书店,2000.

最美乡村教师作文范文5

2012年教师节来临前夕,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宣传媒体除了呈现农村教师坚强的守望,还激起人们心灵深处“希望、公平、优质”的渴望回响――通过“最美乡村教师”的找寻,留下农村教育发展需要什么来打造和支撑的沉重思考。

2013年5月31日,重庆市全面启动“美丽乡村”建设。结合我市实际, “美丽乡村”建设除了发展乡村经济、美化乡村环境、构建和谐乡村外,还有加强丰富乡村文化。即切实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形成文明向上的良好风尚,这与乡村教育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的发端和终极都是活生生的人,著名教育家朱永新说过,教师要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在打造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当下,作为学校管理的精神领袖的校长,只有立足农村,以校为家,以师为本,实现人文管理,才能唱响幸福的管理乐章,描绘“美丽与梦想”的时代画卷,从而提高育人质量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一、核心的价值追求:精神美丽与梦想的根本

观念决定态度,观点决定立场,思路决定出路,状态决定绩效。校长就是学校的精神领袖,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引领教师追求幸福的教育实践,体味品尝职业幸福感,是一校之长义不容辞的职责。

当前农村学校,教师职业幸福感严重缺失。导致教师幸福感的缺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校管理人文精神的缺失。没有人文精神的管理就是不科学的管理,人文管理就是要营造一种细水长流的幸福氛围。校长的使命,就是将学校打造成为教师生活上的心安之所,工作上的用武之地,心灵的诗意栖居之屋。引领核心价值取向,倡导守朴奉献,拒绝精神倦怠,用先进文化、进步思想陶冶教师情操。通过创建有尊严的学校和培育有尊严的教师,让校园成为教师的精神家园和生活乐园,自由呼吸人文校园的浓郁花香和书香,尽情享受教育的快乐,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开展幸福的人生劳作。

二、和谐的校园环境:工作美丽与梦想的保障

和谐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主题,更是学校发展之必需,也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学校的和谐发展是最智慧、最科学的发展。校长应努力创造以和为真、以和为善、以和为美和以和为贵的校园文化。通过从建设环境的和谐到营造人际关系的和谐,通过从构建文化的和谐到建设制度的和谐。让共性与个性齐飞,特色与内涵并重。教师的幸福感在哪里?在于学生的成功和学生对教师的尊重,源于家长的信任和同事的相濡以沫。校长应该跳出教育视野,引导教师建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的幸福,是一种师生共享的内心体验。教师的幸福,是学生的幸福,更是教育的幸福。

三、发展的专业平台:事业美丽与梦想的探寻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马克思・范梅兰说过,教师是对成长迷念的群体。教师最大的福利不仅仅是金钱、实物、体检一类的东西,培训才是教师最大的福利。

新课程改革在农村要纵深推行,必须在营造书香校园方面下大力气。加强理论学习,让教师远离本领恐慌,这是指导教师更新观念、接受课改理念,翻越抱残守缺的心理大山和走出固步自封思维峡谷的治本之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的劳动,好比一条大河,要靠小溪流来滋养它。书香滋润心灵,文字美丽心情,只有有品位的教师,才能教出优秀的学生。我校针对教师厌倦读书的陋习,积极开展“自强不息”奖励读书活动,教导处制定教师阅读计划,将教师的学习纳入常规管理。

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既是学校质量的保证,也是学校教育内涵不断提升的动力之源。教师的成功和学校的发展交融在一起,就是学校最大的发展。通过开放办学思路,狠抓教师内涵建设,以教科研为突破口,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学校从管理的角度,创建积极稳妥的教师成长平台,让教师以燃烧的工作激情、奉献的工作状态和服务的工作理念,全身心投入开展教育工作。

四、温暖的慰藉制度:生活美丽与梦想的期许

教师是一群普通劳动者,他们除了衣食和安全等基本需要外,还有渴望被尊重的高级需要。校园既是教师事业发展的所在,也是生活理想的寄托。校长应该通过建立人文情怀的举措,健全温暖的慰藉制度。通过人性化管理,让广大既教师对学校产生深厚的归属感和对校长产生绝对的信赖感。譬如,学校通过工会组织,对教师家里的红白喜事,婚丧嫁娶等,给予一定礼金的祝贺温慰。再比如,在传统佳节,给教师一条温暖的短信;在教师生日那天,集体聚餐祝贺;“六一”节,给教师子女买点礼物等等。通过这些方式,让教师感受到领导的人情味和集体的家庭感,从而让学校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五、激励的评价机制:彰显美丽与梦想的追求

最美乡村教师作文范文6

一、教学内容丰富起来

我利用农村遍地所见的美术媒材为素材,开拓自然资源、教学内容。乡村有着丰富、质朴和可塑的美术媒材――秸秆、树根、高粱、红泥……这些是具有特殊美感的材料。在我设计的校本课程《农村生活中的美术》一课中让学生带来家里农产品――黑米、绿豆、小米、黑豆……美术课上用到学生家里的农产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动手制作可以发现农产品所具有的美感,进而因它们的色彩、外形、肌理各具特点,学生巧妙利用这些特殊材料通过拼贴的方法创作出具有乡村气息的作品,这些作品完全不同于传统的美术作品,培养了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乡村虽然缺少高大上的美术文化设施,如博物馆、美术馆等,但是在乡村却有着城市学校所缺少的自然风光、乡土民俗、民间美术,这些是非常宝贵的美术教学资源,这些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资源,具有极大的开发利用空间。

二、教学空间丰富起来

美术课堂可以运用一定的美术活动提高学生感受美、发现美和表现美的能力。在周围生活的角角落落蕴藏着各种不同的美,如,色彩绚丽的自然风景、优雅端庄的人造环境、五彩斑斓的生活趣事、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等等。生活环境是激发学生审美趣味的基石,如果学生能够欣赏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美,也就更能够理解美术作品的美。美术教学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需要广阔的空间环境,教师要敢于突破教学空间环境的局限,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环境,组织学生深入到周围的生活中去,以此来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中欣赏和创造美。在学习《我们的社区》一课时,我带领学生走进附近村庄,引导学生观察与感受村庄社区存在的优缺点,思考讨论:美化我们的村庄环境有没有好的想法?在参观完村庄社区后,学生积极踊跃地回答了美化校园的各种创想,有的说在文化广场发一件文化雕塑,有的说在村庄社区入口放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立体造型大门,并画出了这些创意的色彩草图等等。

三、教学方法丰富起来

伟大的学者牛顿所说:“没有兴趣,犹如在黑暗中远征。”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出:学生的一节课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一般不超过

20分钟。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生在课堂上很容易出现做小动作或小声讲话的情况。为避免这一现象的出现,我在每节课的前20分钟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刻,都会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教学方法组织美术课堂的活动,如游戏、谜语、视频等,让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效率将极大提高。乡村美术课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教师缺少教学所需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设备。尤其是美术欣赏教学,课本上的美术绘画图片由于印刷原因,色彩与原作品有很大差距,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不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我利用各种途径搜集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欣赏分析,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形象生动课堂,通过大量图片开阔了学生视野。我发现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画画的愿望,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表现力。

四、评价方式丰富起来

由于乡村教学硬件设施的不足和教师能力的差异,致使乡村的美术教育良莠不齐,很多美术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有差异,基础教育美术课的目标不是要让学生成为艺术家、画家,也不是别的学科老师眼中的只是简单地看好学生就行。在美术教学中我进行了以下改革实践:把每一节美术课初步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次:工具准备评价;第二层次:创意构思评价;第三层次:最终作业评价。在这三个层次评价中,在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下,学生浓厚的好奇心已转化为奇思妙想的创意构思。学生是个性鲜明的个体,往往学生的构思巧妙而富有诗意――幻想周围就是一个童话世界:月亮会笑,花朵会哭,狼和羊是好朋友……尤其是在进行设计教学时,更能发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应该十分尊重这些富于灵感思维火花,注重寻找其中那些具有合理成分的地方予以肯定,无论这些合理部分是否非常渺小,也必须在全班学生面前予以十二分的肯定。

总之,我们的美术教学要紧紧把握育人目标,根植于课堂教学,锐意进取,灵活巧妙地利用本地特色因材施教。有丰富的校本课程、丰富的教学方法,就能培养出具有审美思维的学生,乡村美术教学就会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