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雪景的句子范例6篇

欣赏雪景的句子

欣赏雪景的句子范文1

我的家乡一到了冬天,那里的孩子就停下手中的纸和笔,纷纷跑出门外,欣赏这美丽的雪景。他们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有的站立在自家的台阶上欣赏一年一度的美丽的雪景。

我的小弟弟也站在台阶上,欣赏这如置身与童话般的雪景,尤其是我,完全被陶醉了:一眼望去,一片洁白。房屋上,树上,地上都堆满了厚厚的白雪,几个孩子在雪中嬉戏,玩耍。小弟弟推了推我,说:”姐,咱们去堆雪人吧!”我高兴地说:”好啊,好啊!”

走下台阶,我们先用铲子送雪,然后把雪拍成小山一样,把上面拍平,再做了一个大圆球,用铲子放到上面,然后回家拿了两个五子棋的黑子做雪人的眼睛,一个胡萝卜做鼻子,一个小桶做帽子,一条绳子做嘴巴。这样,一个可爱的小雪人就堆好了。

这时,鹅毛似的大雪从天空中飘落下来,我伸出红润润的小手,接住了好几片雪花,我把它们捧在手心里,它们就像棉花似的,软绵绵的,凉凉的,很舒服。

我回到家里阳台上,远眺,雪花漫天飞舞,像洁白的天使从天空中飘过来,落在了树上,落在了屋顶上,也落在了我们堆的雪人的”帽子上”。给我们送来了希望,也送来了丰收……在这如梦的仙境中,我不禁想起了大诗人岑参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家乡的雪景真美呀!

欣赏雪景的句子范文2

笔者在教学《咏雪》这篇短小的文言文时,作了如下的设计,尝试把“文”和“言”的教学很好地结合起来:

一、了解“咏雪之事”――读课文,初知文意

一读――读准字音:差chà、骤zhòu、拟nǐ、奕yì。二读――读出节奏: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三读――叙述故事:要求学生对照注释看通课文大意,根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要素复述故事,强调以下几个词语的意思:集(聚会)、骤(急速)、欣然(高兴的样子)、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未若(不如)、因(凭借)。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为后文的赏析做铺垫。课本上的文章都是优秀作品,并有相当的注释,学生可据此自主学习,在明白大意的基础上,加强朗读,一定要读得朗朗上口,最好能读出语感。然后对学生有疑难以及教师根据文章重点、难点精选的字词的意思、用法当堂学会翻译。

二、赏析“咏雪之句”――品形象,寻找美点

文中两个咏雪之句各自有何妙处?(学生反复吟诵品味,各抒己见)

教师总结:“撒盐空中差可拟”――这句把雪比作盐,主要从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来形容,确实有些形似,但它只是说出了“雪骤”之前刚下小雪时的状态,与“骤”下“纷纷”大雪的情景不符;况且把雪比作盐有点俗气,语言缺少一种雅致的美感。“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把雪比作柳絮,从颜色和形态两个方面来说都极其相似,灰白色的漫天大雪纷纷扬扬,正如柳絮趁风飞舞,这种情景令人陶醉;更美妙的是,它表达了一种优雅的意境,漫天飞舞的柳絮让人联想到了春天的温暖,真乃是以春景写冬景的佳句,这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咏雪绝句大有异曲同工之妙!比起前一句,此句妙喻既有形似又有神似,当是更胜一筹。

三、走近“咏雪之人”――析语言,探讨个性

讨论两个问题(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分析人物个性特点后再以不同的语气朗读)。

1.上面两个咏雪之人分别是谁(明确人物身份),从他们说话的言语中可以发现他们有何个性?

谢朗:从谢太傅话音刚落他即脱口而出“撒盐空中差可拟”之句,可以看到一个才思敏捷、聪颖机智的翩翩少年形象;而从“差可拟”这几个词又可看出他的率真和急躁,思考问题还不成熟,甚至有些不自信。

谢道韫:从“未若”二字可以看出,谢道韫一幅胸有成竹的样子,显得自信从容;而能吟出“柳絮因风起”的佳句,更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满腹学识、优雅稳重的才女形象。

2.对他们两人的表现谢太傅持何态度,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个什么样的人?

谢太傅(谢安,东晋著名的政治家):对两个后生的表现,谢太傅没有说话,只是“大笑乐”,也许是他不便对谁做出褒贬,同时为两个后生的才学感到高兴;又或许是善笑谢朗的率真,赞笑谢道韫的才华――从一“笑”字,便可看出一个慈祥可亲的长辈形象;更重要的是,一家人聚集在一起,谢太傅“欣然”召集大家讲解诗文,其乐融融,享尽天伦之乐,能有这样的雅兴来做这样的雅事,岂能不“乐”?――从一“乐”字,我们看到了一个儒雅脱俗、气度非凡的文人雅士形象。

四、感受“咏雪之情”――说环境,烘托氛围

从以上的几个人物我们了解到,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簪缨之家(即有学问的官宦之家),在这样的家族里,遇到雪天无法外出,才有“讲论文义”的雅兴。文中是如何描写雪天环境的,这种环境对家族里“咏雪”的氛围起到了什么作用(学生找出句子朗读、感悟)?

雪天环境:寒雪日、雪骤――寒冷的、下着大雪的天气,一“寒”字和一“骤”字,精炼地描写了一个天寒地冻、粉妆玉砌的美妙的雪的世界。

欣赏雪景的句子范文3

一、从思想上重视“诵读欣赏”教学

苏教版语文教材应我国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精神要求而产生,从2002年开始在江苏试行实践后,如今基本上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得到推行。“诵读欣赏”是苏教版教材中的一个特色版块,以诗词美文为主,意在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所谓诵读,就是把书面文字语言转化为符合文中作者写作情感的有声语言。它在文本与阅读之间架起必要的桥梁,是感知教材内容的一个手段,更是培养听读能力,提高语言感悟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诵读,学生能够加深对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他们的感情与作家的情感也会发生强烈的共鸣。这样,学生的文化和文学修养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

在一定程度上,“诵读欣赏”可以说是讲读课文的延伸和拓展,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而阅读能力的提高将对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及语文实践能力产生一定的影响,最终促使学生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咏物抒怀的单元中,《海燕》《白杨礼赞》《石榴》《马说》《紫藤萝瀑布》五篇文章都是通过描写大自然中的一些生物活动而来表达作者自身的一些感悟和见解,但是靠死记硬背消化这些带有一定抽象意义的课文,学习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但是课后的“诵读欣赏”是精选的丰子恺的一段短文《杨柳》,文中描述语句朴素无华,但是很明确地表明了作者从杨柳身上联想到的感受,通过诵读,学生能够轻易地学会这种借物抒情的写作技巧,返回来对前面几篇相对篇幅较长的课文会更加理解,理解作者的写作用意。触类旁通,学生从这几篇课文中能够基本掌握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

二、抓住诵读,促进体验

纵观“诵读欣赏”中的文章,多以篇幅简短、寓意深刻、文辞优美的美文和诗词为主,蕴含有极美的意境,在反复诵读中能够领会到那种语言所描述的特有景象。这种通过诵读而触发的景象联想,是默读、笔录所不能模拟重现的,尤其大部分感情真挚的诗词中,诵读能够让诗词中蕴含的饱满的情感,在诵读中自然流淌。这些能够令情感深蕴其中的词句运用,能够让学生积累更多的词汇,以及这些词句的合理应用。在人生体验单元后的“诵读欣赏”中收录了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和李商隐所写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诵读让这样的美妙词句铭记在心,在某个人生际遇与作者似曾相识的时刻,这样美妙的词句就连同情感一同迸发出来。

三、开展多种形式“诵读欣赏”的活动

在教学教程中,诵读形式一般就是朗读,大多数朗读是老师朗读、学生齐读,而录音朗读、多媒体技术运用较少,学生一方面没有足够的兴趣自主地进行诵读,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应有的指导而体会不到真正的诵读魅力,“诵读欣赏”变成了单纯的朗读,谈不上欣赏,也根本做不到情感揣摩。

在开展“诵读欣赏”的授课过程中,教师所发挥的作用是无法忽视的。教师对于美文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于文中感情的准确掌握和表述,对于学生的促进作用是很大的。但不是每个教师都有着这样的本领,能够将文章中的情感准确地通过诵读来展示给学生,这个时候敷衍了事的教师是不称职的,因为通过录音、多媒体展示,可以把那些充满着激情的诵读作品展现在学生面前。尤其是多媒体教学技术,通过幻灯片和录音结合播放的方式,图文并茂,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结合文章中所展示的场景,来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观通过图片就能够让学生在头脑中将冬天的白雪和春天的梨花很好地联系起来,不由得佩服作者的独具匠心和巧妙构思。

欣赏雪景的句子范文4

一、走近编者――与编者对话

课文将四篇优美的写景散文编入同一个单元,意向明确:或感受多娇江山,热爱美丽祖国;或品味优美的语言,赏析语言的神异魅力;或运用美的语言,描绘身边的美景。

二、走近作者――与作者对话

四篇课文分别描绘了四季之景。写春天,着重通过描绘五幅春景图,既有抒写春天蓬勃生机、希望和力量的自然美,又有激励人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内在美。写夏天,着重通过描写麦浪、颜色、夏收三幅图景,既抒写夏天紧张、热烈、急促、蓬勃生长的自然美,也表现人们惜时、勤劳、追逐未尽之希望的内在美;写冬天,着重通过描写四幅山水图景,紧扣“温晴”的特点,既抒发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感激之情,也表现出作者乐观进取的内在美。写秋天,着重抓住三峡秋天的山林水枯谷空、悲寂凄凉的特点,同时引用渔歌,从侧面表现了当时渔民的悲惨生活。

三、走进本文――和文本对话

看着优美的文句,如何有情味地阅读?又如何品味出其中的意蕴?

1.从写法角度赏析

(1)讲究炼词造句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这一段围绕一个“妙”字,突出一个“小”字。“温晴”的特点,决定了雪是“小雪”;由于要突出“妙”字,下文描写时分别用山上松树的“矮”、雪花的“顶”,用山尖白雪的“镶”,山坡上雪色和草色相间,山腰光色的变化来一一照应和体现雪的“妙”不可言。匠心独运,可见一斑。

(2)活用表现手法

写景状物的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较多,本单元运用突出的有以下几种:

①对比衬托,主题突出。“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通过历代文人对春、秋的态度与作者对夏的态度对比,从侧面衬托了作者对夏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突出了主题。

②虚实结合,妙趣横生。“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作者实写桃树、杏树、梨树的多、艳、甜的特点,虚写了眼前树上的果实,一种喜爱、期盼之情油然而生。

(3)巧用修辞手法

①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景物人格化,想象丰富,富有生命力,生动形象地表现景物的特点,在写景散文中运用最广泛、最突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有暗喻,有明喻,将夏景的美,作者的喜爱和赞美巧妙地融合起来,真可谓妙笔生花,妙不可言。

②运用排比,增强语言气势,突出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情感。“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内容上强调春回大地、万物生机勃勃的情态;结构上为下文具体描绘春景图作了铺垫,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喜爱和激动之情。

2.从内容角度赏析

(1)从含义角度赏析

从词句的引申义、比喻义角度赏析:“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既表达了春天有充足工夫、充满希望的特点,但写在文章接近结尾处,还由景及人地启迪所有人:时光匆匆,即使时间充足,也要抓紧春光,努力奋发。恰似一位老者,意味深长地向读者娓娓道来。

(2)从作用角度赏析

有的词句在段落中间,往往少有作用,而在段首、段尾,大多有结构上的作用。如:

①总领全文(总括全文),并引出下文。“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也为下文具体描绘五幅春景图作铺垫――创设了广阔的背景。

②承上启下。“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既总结上文济南有阳光从而“温晴”特点,又引起下文具体描写济南冬天的山和水是怎样的出奇。

③突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题)。结尾首先从颜色上照应前文“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其次更进一步突出了夏天在作者心目中分量之重、价值之大。主题得到了深化和升华。

3.从感情角度赏析

(1)本单元四篇课文都有喜爱、赞美之情,且都是主要的感情,都值得好好赏读。

欣赏雪景的句子范文5

关键词:把握诗歌欣赏关键

最动人的声音莫过于音乐,最美丽的文学莫过于诗歌,把握诗歌的艺术特征是欣赏诗歌的关键。诗歌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集诗歌、音乐、舞蹈为一体,三位一体的紧密结合集中体现在诗歌的意境上,那么怎样去捕捉诗人的情怀呢?

首先,我们应把握住诗歌是三位一体的特征。《乐记》中“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讲的就是这种情况,有:上古时诗歌起礼乐教化的作用,为使这种作用更加生动直观,施之舞蹈,配之音乐。由于诗歌本来是和音乐、舞蹈相结合的。因此,虽然诗歌在脱离音乐、舞蹈而独立之后,语言的音乐性仍然得到继承。我国的古典诗歌都讲究严格的平仄对仗,都有和谐的节奏和韵律,表现出音乐美,如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白居易的《琵琶行》、诗经中的《伐擅》、苏轼的《水调歌头》、李煜的《虞美人》,本身就是一曲完美的音乐。在课堂中把这些乐曲播放,会使学生产生美妙的联想,产生大胆的想像,培养学生对诗的悟性,而不局限于诗的欣赏。锺嵘在《诗品序》里所说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情到深处会不自觉的形诸于吟舞之间。如:柳咏的《雨霖铃》、岳飞的《满江红》、屈原的《离骚》、项羽的《垓下歌》借助多媒体,让学生欣赏其舞蹈动作,才能领悟诗人的特殊气质。

其次,要把握住诗歌是意境的完美结合,境统称诗歌中的环境描写,意指诗歌中的意境,诗歌是对社会的高度概括,所以孔子认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我国古代的诗歌融诗情画意为一体,写境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意。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行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描绘出四幅栩栩如生的画,这四幅栩栩如生的画组成一个完美的境,从而突出一个意,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通过枯藤、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明目直观的景物来突出,断肠人在天涯的主旨。每一首成功的诗歌都是意和境的完美的结合。

第三,要把握住诗歌的言外之意。读诗词,重在欣赏,只是了解字面,并不等于能欣赏其意境。由于诗是精练的语言,有高度的概括性与含蓄性,因此要领会诗歌的言外之意,有的名句,字面上并不难懂,如“明月照积雪”“池塘生春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直译出来就平淡无味了。又如“闲爱孤云静爱僧"句,不是闲时爱孤云,静时爱老僧,而是爱孤云之闲,爱老僧之静。“画眉深浅入时无"若看成是新娘子问丈夫的话,倒也觉得脉脉含情,那就错了。

第四,要把握住诗歌中的联想和想象所引起的重大作用。在欣赏诗歌时应进行大胆的联想和想像,把自己的情感渗透进去,才能获得完美自的愉悦,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而产生浓郁的创作愿望,在发挥联想和想像的同时,欣赏者才能进入角色。“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会使人废卷,为之叹息,“壮土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会令人精神夕振奋,“数峰无语立斜阳’’给人以物我俱忘之感,“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会给人以高雅之致,“为问‘鸳鸯’两字怎样书"?使人感到情意绵绵,“试问闲悉知几许,两条脂烛,半盂锼饭,一阵黄昏雨”又会使人哑然失笑。就这样,手在写着,心情也随之而喜、而愁、而悲、而同情、而怀怨。肠确是一日为之九转。

欣赏雪景的句子范文6

读一读,并选用其中的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笼罩、凝结、模糊、弥漫、洁白晶莹、蒸腾、缀满、缭绕、淹没、琼枝玉树)

过渡:这些优美的词语都是文中用来描写吉林雾凇的,想亲眼看看雾凇的美吗?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生看课件;师述:隆冬时节,走进东北的吉林市,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看到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有什么感受?(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美、奇)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词句描写雾凇的奇特景象,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生讨论;师出示词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师指名读,齐读。生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难怪作者要说它是……(生:奇观)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师:看到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啊,所有来到这儿的游客心中都有这样的疑问,要是有一名专业的导游能给大家讲解一下这个问题就好了。你想做一名专业的导游吗?老师这里有一个导游证,你把第二节读懂了,就有可能拿到这个导游证了。

生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生: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句中词语变红)

师指导学生朗读此句。(抓住重点词语)

这些条件是一般雾凇形成所缺一不可的,吉林雾凇的形成符合这些条件吗?

生自由朗读第2~7句,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师: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生:“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师: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生: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过于饱和的水汽是从哪里来的?(生: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师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遇冷后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师: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生:浓)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生:涌向弥漫)

生再齐读这句话。

④师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师: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生齐读。师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师: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生读。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其实作者只用了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生齐读)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说明了这一点?(最初……,逐渐……,最后……)

师指名填空。生感情朗读。

师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是那样的奇特!我们拿起课本齐读第二段,再次来感受雾凇神奇的形成过程。(生齐读第二自然段)读的真不错,可是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可不能捧着书本为游客做介绍啊。请看着屏幕,围绕着雾凇形成不可缺少的几个条件,试着脱稿介绍一下吧,想不起来的可以看书。(提醒注意:导游要懂礼貌,说话要清晰、完整)

指生上台做导游给游客做介绍,其余生评价,颁发导游证。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美丽的雾凇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我们跟着导游一起再去欣赏一下吧。要边看边想,雾凇有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师:多美的雾凇呀!用上这句式,将你看到、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吧。(生略)

师: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3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师:请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上一篇动产抵押登记

下一篇硬盘维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