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喜剧范例6篇

韩国喜剧范文1

一、喜剧策略

新世纪以来,韩国的喜剧风靡亚洲,成为特定的类型片种,运用了独特的韩式喜剧策略。综合而言,可以归为以下几点:

首先,温柔的暴力成为了营造喜剧化效果的策略之一。自《我的野蛮女友》大获成功以来,“野蛮”成为了韩国喜剧中的关键词。随后的《我的老婆是大佬》系列(2001、2003、2006),《我的野蛮女教师》系列(2003、2007),《我的野蛮初恋》(2003)等电影都延续了银幕上的“野蛮”风格。这种“野蛮”的角色通常为面部表情丰富、肢体语言夸张、对白语速快且音量大、塑造行为粗鲁、言语粗俗的漂亮女性形象。如《我的野蛮女友》中的“她”(全智贤饰)从外表上看是男性主人公牵牛(车太贤饰)倾心的形象,但动作粗鲁、性格乖张。由于明星靓丽的外形使其在形象上得到了观众的认同,即这样的女孩虽然粗鲁,但漂亮可人,于是她是可以被原谅的;另一方面,每当“她”出手教训男友牵牛的时候,原本男性/女性—权威/温柔被倒置成为男性/女性—温顺/强势,这种差异性倒置和东方文化中男权至上的传统正好相反,同时这种倒置却是无害的(最终女性依然归顺于男性),由此产生了喜剧效果。可以说,“野蛮女友”是新世纪以来韩国喜剧最为独特也最为成功的喜剧策略。正如李孝仁在《追寻快乐:战后韩国电影与社会文化》中所说:“在这样一个阶层鲜明的社会中,‘女友’的野蛮形象即便只在银幕上亮亮相,也能给观众带来无穷的快乐和欣慰。”(1)如果说“野蛮女友”是女性角色的喜剧化变体,那么“搞笑大佬”则是男性角色在韩国喜剧电影中的演变。韩国黑帮喜剧中常见暴力场面,但这些场面却是为了营造喜剧氛围的。(2)例如《家族荣誉2》(2005)中开篇的一场打斗,先以动作电影一贯的模式表现暴力场面,但在这段情节的结尾,观众出乎意料地发现之前的打斗全然是黑社会老大——母亲大人用来考验儿子的玩笑。观众由暴力性的场面突然抽离到喜剧性的结尾,消解了暴力,将暴力演变为喜剧性的元素。

其次,将民族的分裂植入喜剧中,在笑中产生了思索。韩国电影一向关注人性本质和民族创伤,喜剧也不外如是。新世纪以来的韩国喜剧电影常将民族的分裂作为喜剧性元素来展现,通过“笑”表达其分裂的民族创痛。如《朝鲜男人在韩国》(2003)、《南男北女》(2003)、《间谍女孩》(2004)、《大胆家族》(2005)、《欢迎来到东莫村》(2005),《相会的广场》(2007)等电影都有分裂导致民族差异的喜剧桥段。在叙事策略上,韩国喜剧常将主要人物出身分别设置为南北韩,于是地域和意识形态的冲突与差异造成了喜剧效果。《朝鲜男人在韩国》中的朝鲜士兵漂流到了韩国,见到了光怪陆离的世界;《间谍女孩》则在浪漫爱情喜剧中加入民族分裂的元素,最后设置开放性的结局——男女主人公或许能够开花结果的爱情,象征着民族统一的希望;《欢迎来到东莫村》则更加深刻,在民族分裂的主题上更加深对人性的思考,在封闭的时空中,考验同一民族两种意识形态的生存之道。

另外,新世纪以来的韩国电影常使用明星令角色和演员形象形成对应关系。喜剧电影常由固定的明星来打造喜剧品牌,如美国的基顿、卓别林、金凯瑞、本•斯蒂勒等;法国的林戴、路易•德•菲耐斯;日本的寅次郎系列;香港的许氏三兄弟(许冠文、许冠英、许冠杰)、周星驰;内地的冯小刚葛优系列喜剧等,都是利用固定的明星或导演打造系列喜剧电影。

韩国电影在新世纪以来广受欢迎,除了因其电影本身质量优秀,电影产业化水平较高,国家电影政策支持外,也受益于韩国明星在亚洲的流行。韩国明星的走红,使亚洲影坛刮起了一阵“韩流”。据《韩国电影史》所述:“‘韩流’是一种现象,是指过去几年间,包括韩剧、流行歌曲、电影在内的韩国大众文化和明星,在东南亚、中国地区、台湾、日本等地广为流传和传播。”(3)这些韩国明星在喜剧电影中塑造固定的角色,使观众产生熟悉感随之产生认同。同时由于明星们重复表演,使他们的气质与饰演的角色融合。例如全智贤自《我的野蛮女友》之后又饰演了《野蛮师姐》,同样延续了“野蛮女友”的表演方式和角色设置,电影在韩国国内的票房虽然不佳,但在亚洲也有盈余。同样在《我的野蛮女友》中饰演“受气”男友的车太贤,也延续其戏路,在《极速绯闻》(2008)中再次饰演被女性主角——之前完全未曾谋面的女儿折磨的男性角色。角色与明星的固定形象设置,使电影的喜剧情节可围绕着明星进一步展开,具备了类型片的范式。

二、类型特征

进入新世纪,韩国电影类型特征明显,喜剧题材多样,从明星、都市、爱情、校园到黑帮、老年、鬼怪、性都可成为韩国喜剧可用的素材。从类型分类上看,除了延续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有发展的传统浪漫喜剧,更延伸出多种类型混合的喜剧。这些作品多采用类型融合的方式,将两种以上不同的类型融合进电影中。浪漫爱情喜剧浪漫爱情喜剧是喜剧电影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叙事模式通常为一对陌生年轻男女相互爱慕,终成情侣。重点描绘爱情产生的过程,而非相爱之后男女相处生活的常态,塑造白日梦般的爱情想象;常运用固定气质的偶像明星。爱情的发展和大团圆结局是此类型电影最重要的特征。这种类型在好莱坞电影中最为常见,多认为是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弗兰克•卡普拉的《一夜风流》(1934)和霍华德•霍克斯的《二十世纪快车》(1934)所开创的“神经喜剧”发展而来(4)。近年来,好莱坞此类的喜剧有所发展,与性喜剧相结合,表现男女情感的同时加入了男女两性关系的表现与讨论,一方面使明星饰演的电影更具备商业性,另一方面也表明了西方社会对于两性态度的转变。就亚洲而言,对待性的问题较西方含蓄,而浪漫爱情喜剧,在近年来的韩国、日本、泰国、中国都有各自的作品产生。新世纪以来,韩国浪漫爱情喜剧成为韩国喜剧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型,既具备韩国本民族的特点,又具备普世性的浪漫感和唯美性。综合而言,韩国的浪漫爱情喜剧又可以分为都市喜剧和青春喜剧两个类型。都市喜剧属于浪漫爱情喜剧的一种亚类型电影,多以都市为背景,表现都市中生活的男女二人在从陌生到相恋这一过程中所发生的故事,强调时尚感和现代性,针对的受众多为20—35岁的年轻人。

继《我的野蛮女友》之后,韩国类似都市喜剧作品相继涌现,如《淘气少女求爱记》(2003)、《请别相信她》(2004)、《我的B型男友》(2005)、《勾引罗宾》(2006)、《丑女大翻身》(2006)、《八面玲珑的申小姐》(2007)、《最强罗曼史》(2007)、《超感觉情侣》(2008)、《浪漫岛屿》(2008)、《极速绯闻》(2008)、《恋爱操作团》(2010)、《寻找金钟旭》(2010)、《完美广播》(2011)、《宠物情人》(2011)等。这些作品的背景多为韩国现代都市,叙事线索均为一对陌生男女发展出浪漫的爱情,喜剧情节穿插在二人求爱的过程中,重点表现都市男女的爱情故事。与中国都市喜剧流于表面的时尚化相比,韩国喜剧的时尚感与其剧情是密切相关的。如韩国都市喜剧多将故事设定为“后台喜剧片”,即故事表现的是一个“灰姑娘”式的满腹才华的女性/男性,经过娱乐圈内(或传媒圈)落魄的专业人士(男性/女性)的改造和行销,成为大明星。在此过程中,这一对年轻的男女也收获了爱情。电影将原本神秘的娱乐圈后台搬演至银幕前,满足了观众的窥视欲望;另一方面,则让观众体验到明星/角色间有趣的置换。

典型的例子是《丑女大翻身》(2006)。这部作品讲述了一个身材肥胖的歌唱女天才,在经过整容的改造后,成为明星并且和原本爱慕的娱乐圈男偶像成为情侣的故事。由于表现的是娱乐圈的故事,因此电影可以不露痕迹地将“整容”。时尚、明星等韩国特色的大众文化植入电影中。另一方面,电影的主题曲《超级玛利亚》经由女性主角(明星/角色)的演唱,变成了风靡亚洲的流行歌曲。与此相比,华语电影的时尚表现则过于生硬,如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讲述的是公司中层的办公室爱情,且不说主人公是否有消费奢侈品的经济能力,在原本严肃正常的写字楼里硬生生地插入各种穿着高跟鞋,露肩低胸着短裙的美女很容易让人产生不真实的感觉。相比之下《非常完美》(2009)中的女性主角设定为漫画家,则角色浮想联翩的幻觉和色彩明丽夸张的衣着就显得合理一些。而2011年的内地票房黑马《失恋33天》则是更为成功的案例,这部作品的背景为北京,同样时尚青春,但表现的方法却不流于奢侈浮华的时尚,更多的是迎合都市喜剧的主流消费人群,即刚进入社会的青年白领的文化诉求,使用本土化的语言,营造贴近年轻人的小资情调,使电影充满青春现代的气息,同时又具备真实感,收到了良好的口碑和商业上的成功。由此可见,不论韩国喜剧抑或华语喜剧,需要具备类型化电影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找到本国特色的都市时尚。韩国浪漫喜剧片中另一个重要的亚类型是青春喜剧片。

这类喜剧的背景通常在校园中,且常常为高中生的爱情故事,类似于欧美的青春片,常改编自流行小说和漫画。对待家庭关系的问题,不同于欧美的青春片中两代人代沟或冲突的主题,韩国青春喜剧片中的家长多具备权威性;在爱情的表达上,韩国的青春喜剧突出了青少年的纯情,规避了欧美青春片中直白的青少年两性关系的讨论。这种类型的电影在新世纪以来层出不穷,如《那小子真帅》(2002)、《我的野蛮女教师》、《珍妮与朱诺》(2005)、《奴隶情人》(2004)、《狼的诱惑》(2004)、《我的小小新娘》(2004)、《高中女生要出嫁》(2004)、《校园卧底》(2005)、《逃学威凤》(2005)、《我的野蛮女教师2》(2007)等。这些作品风格清新明快,受众年龄比都市喜剧的小,多为青少年观众。从人物类型模式看,男女主角的一方通常为校园的风云人物或者较为年长的社会青年,另一方则为善良、迷糊、普通的学生或教师等。相比都市喜剧,青春喜剧更强调“青春”、“校园”,因此更突出青少年单纯的情感发展过程,在人物塑造、叙事以及影像画面上都更趋于漫画式处理。韩国的青春喜剧也常和都市喜剧结合,如《我的野蛮女友》中,将爱情的发生地设定为都市,但重点讨论的却是男女间的纯洁爱情而非两性关系。作者利用男性主人公学生的身份设定将校园生活穿电影中,使电影的风格更趋于轻松明快而非时尚现代。而都市喜剧也常常借用校园喜剧的漫画性表现手法,使得韩国的浪漫爱情喜剧整体的风格趋于清新、明快、时尚。新世纪以来韩国的青春喜剧佳作不断。相比之下,华语电影中的台湾电影也有许多优秀的作品产生。与《失恋33天》一样打破2012年票房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2012)就带有浓厚的青春喜剧的色彩。与韩国的青春喜剧相比,台湾青春喜剧的风格更趋于淡然和残酷,结局有时不似韩国喜剧那样圆满。新世纪以来韩国的青春喜剧重点在于青春的男女之情,而台湾的青春喜剧则更多讨论成长的代价。

因此韩国的青春喜剧更具备可看性和商业性,而台湾的青春喜剧则多倾向于作者个人情感的表达。黑帮喜剧除了经典的浪漫爱情喜剧之外,黑帮喜剧也是韩国电影的主流类型片。黑帮喜剧将暴力、爱情、家庭、温情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独特的“韩式”风格喜剧。类似的作品有:《家族荣誉》(2002、2005、2006、2011),《我的老婆是大佬》(2001、2003、2006),《大佬传奇》(2004),《大佬斗和尚》(2001、2004《)头师父一体》(2001、2006、2007)等。类型范式通常为男性/女性主角的一方为黑社会的最高领导,另一方则为传统、孱弱的小人物或与黑社会对立的稍弱一方势力。二者的冲突或通过爱情和解《(我的老婆是大佬》、《家族荣誉》等);或从无厘头的对立到相互了解而达成和解《(大佬斗和尚》、《大佬传奇》等)。

通常,由于电影需要满足大众的道德需求,因此黑帮电影中的黑社会人物不是死亡就是失败(如香港电影《古惑仔》系列),但韩国的黑帮喜剧则改变了这一点。在人物设定上,电影中的黑帮主角人物在本质上并非坏人,只是由于身份家族的原因继续黑帮事业;黑社会组织也并非冷血无情,而更像韩国传统的大家庭,从而淡化了黑帮的残酷与罪恶,增强了人物喜剧化的一面,规避了黑帮电影中的道德归属问题。新世纪以来韩国黑帮喜剧常将家庭、情感、性混杂进类型片中,形成类型的融合。如《我的老婆是大佬》系列描写黑社会的女性领导与温顺的男性之间的爱情,既有韩国传统的家庭观念,又加入男女爱情元素,是通俗片与黑帮喜剧的结合;《家族荣誉》系列讲述黑道家族同普通社会男性/女性相遇结合的故事,更多一层性的讨论,将通俗片、性喜剧与黑帮喜剧糅合一体;《头师父一体》系列将黑社会的领导人安排在校园内,使得青春校园喜剧与黑帮喜剧混杂;《大佬传奇》中文弱的作家最终却成为黑社会的领导人,而原本的黑社会领导却成了小说家,电影更多讨论了韩国的社会现实,将黑色喜剧与黑帮喜剧结合,更具讽刺性。另外,在新世纪以来的韩国黑帮喜剧中,常可以看到香港动作喜剧和无厘头喜剧的影子。电影通过剪辑和叙事将动作场面喜剧化,人物情节则多趋于无厘头,以夸张的表演和出乎常理的剧情制造喜剧效果。但香港的动作喜剧在动作设计上优美灵动,妙趣横生,而韩国黑帮喜剧的动作场面往往是较为单一的肉搏打斗或械斗,动作的新意不多。尽管如此,韩国电影善于利用叙事将暴力喜剧化,喜剧性的场面消解了暴力的血腥与悲壮感,以此产生了喜剧效果。如《家族荣誉1》的结尾,男女主人公终于走入婚姻,但此时黑帮的家族与另一家族产生纠葛,械斗和暴力场面与温情浪漫的结婚场面进行着交叉蒙太奇的剪辑。之后婚礼仪式完成,一家人需要维护家族荣誉,重新迎战对手。电影定格于此,并未直接表现出暴力的场面,而是留下了暴力的想象空间。这样的处理和电影喜剧的氛围相吻合,也消解了血腥,留下暴力所带来的想象。

其他喜剧类型除了主流的浪漫爱情喜剧与黑帮喜剧之外,新世纪以来韩国喜剧的类型更加多样化发展。类型片与喜剧结合的方式灵活,片种多样,出现一些具备韩国特点的喜剧类型,如惊悚喜剧、性喜剧、中老年喜剧等。惊悚喜剧作品有:《幽灵鬼屋》(2004)、《惶恐假期》(2009)、《开心家族》(2010)《、我的见鬼女友》(2011)等。这种类型电影是恐怖电影与喜剧的混合,在恐怖气氛的营造上和恐怖电影的手法如出一辙,如骇人的鬼怪造型、音效的渲染、缓慢的镜头运动、唯美化的画面语言等。与传统的韩国恐怖电影不同,惊悚喜剧中的恐怖元素只是喜剧的点缀,电影穿插恐怖性的情节场面,最终是温情的喜剧结局。如2011年的《我的见鬼女友》,讲述的是见鬼女子与魔术师的爱情故事,故事主线是轻快温情的爱情,副线则为女鬼复仇的故事,因此电影采用浪漫温馨的暖黄色和凄厉幽怨的冷蓝色两种色调相结合,暗示两条故事线索的发展,最终女鬼喜剧化地被感化,男女主人公也收获圆满的爱情。恐怖片与喜剧结合的方式,在香港电影中也有呈现,如《我的左眼见到鬼》(2002)中都有女主角“见鬼”的情节设置,但两部电影呈现出的风格却有所不同,首先在恐怖氛围的营造上,韩国恐怖喜剧更加注重环境的渲染,利用音效、表演、灯光、场面调度等视听手法,营造恐怖情节,而香港惊悚喜剧则更强调无厘头的喜剧搞怪,不突出恐怖气氛;其次在叙事主题上,香港惊悚喜剧偏重于搞笑,而韩国惊悚喜剧则更趋向温情;另外在影像风格上,韩国惊悚喜剧比香港惊悚喜剧更趋唯美化。

除了惊悚喜剧以外,韩国的性喜剧也在新世纪有所发展,这类喜剧的类型特点是将性作为喜剧的推动元素,追求粗俗的喜剧性效果。多表现青春期性冲动或者粗俗的两性场面,且常与其他喜剧类型相结合,如与青春喜剧结合的《梦精记》(2002、2005),《色即是空》(2002、2007)、《谁和她睡过》(2006);和恶搞喜剧结合的《诞生记》(2008);和浪漫爱情喜剧结合的《吝啬罗曼史》(2010)。这些喜剧虽然将性作为卖点,但倾向于将露骨的场面喜剧化含蓄的表达,如《吝啬罗曼史》中将露骨直白的性场面用漫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演员的表演则依照浪漫喜剧的纯情偶像套路,使电影呈现出既放纵又温馨的效果。此外,颇具特色的是中老年喜剧,如《全顺粉女士拐骗事件》(2007)、《麻婆岛》(2005、2007)、《奶奶强盗团》(2010)、《我爱你》(2011)等电影。这类喜剧的主角均为中老年女性,演员表演夸张,故事情节戏剧化。这类电影与依靠明星的韩国喜剧不同,演员均为中老年演员,因此面对的观众群为中老年。相比之下,华语电影的观众群集中在青少年,但针对中老年观众的电影不多,在主流电影中几乎为空白,而韩国中老年喜剧的发展也许能给华语电影一些启发。

三、美学风格

从电影的美学风格上来看,新世纪以来的韩国喜剧电影一方面依靠表演的夸张无厘头来获得喜剧效果,另一方面在影像风格上却趋于精致唯美。整体风格呈现出悲喜交加的特征。夸张的喜剧风格首先表现在演员的表演上。明星的表演带有很强的形式感,面部表情多,动作幅度大,对白语速快,声调偏高。这样的表演方式与明星的角色身份形成有趣互文,很容易出现喜剧效果——在银幕上光鲜亮丽的美丽明星,他/她时而是安静的绅士/淑女,时而却转为粗鲁的流氓/悍妇。夸张的表演给韩国喜剧带来了活力,也形成了独特的韩国喜剧风格。与这样的夸张极致相反,韩国喜剧在影像上却呈现出精致唯美、淡然清新的风格。如《我的野蛮女孩》强化女主角外形上的惊艳;《那小子真帅》中为了配合喜剧氛围,在电影画面中插入漫画式的文字或图片;《我的见鬼女友》中温暖的黄色调与阴冷的蓝色调形成的对比;《极速绯闻》中调度精准的过场长镜头。精致的电影语言使韩国喜剧更具备偶像感和时尚感。

韩国喜剧范文2

韩非,学名:韩幼止,乳名:小宝,在家里最受宠爱。后来我又赠给他一个浑号“小开”。他不是资本家的子弟,只是看上去和周围的朋友、伙伴相比显得更潇洒些,更派头些,更人模狗样些。他身材不高,长相不赖,心地善良,为人平和;平时灵牙利齿,节骨眼上又拙嘴笨腮;反应敏捷,节奏轻快,粗看上去短小精干,真要决断些事情则往往缺少主见;爱面子,爱充好汉,偶然也装装蒜;头脑虽不复杂,但艺术细胞时有泛滥。以上这些看法,是韩非几十年来在我头脑中积累起来的印象。有时我想,韩非演喜剧那么生动,那么灵巧,那么干净利索,既讨人喜欢又招人爱,这是否和韩非个人的气质、习性、情趣、教养有密切关系呢?韩非演过数量不少的话剧,也拍过数量不少的电影。就我个人的欣赏习惯和趣味而言最喜欢的还是韩非演的舞台喜剧。我不想讲更多的例子,只举一个印象最深的戏一《镀金》,谈谈我对韩非在喜剧表演上的粗浅见解和认识。《镀金》是十八世纪法国剧作家腊皮虚的作品,原名《迷眼的沙子》,我国老一辈的作家、翻译家赵少候、剧作家曹禺都前后将该剧介绍到中国来。四十年代初由洪谟导演将其搬上舞台,曾轰动一时。戏的内容是写十八世纪法国社会中市民阶层的人,弄虚作假,靠吹牛拍马为能事,互相欺骗、尔虞我诈,都想借助别人的财势、夸誉、地位攀进上流社会。韩非演一个酸臭倒霉的牙科医生马大夫,这个人用上海话讲,属于无用黑心的一类。韩非把这个人物演得出神入化,我认为已成为绝响。

     这个戏从剧作到导演,对人物色彩的调配、细节的设计以及全剧的铺排,都用了相当夸张的手法,荒诞的情节、荒诞的人物、荒诞的动作、荒诞的语言,韩非都能十分认真、十分自信、又十分热情地投入到那个荒唐的规定情彔之中。韩非在这个戏中如鱼得水,潇洒自如。难能可贵的是,韩非不被剧场效果所左右,不凭空添油加醋,不洒狗血。有时突然会出现连自己都不曾预料的神来之笔。这个戏,有些片断是接近闹剧的,但韩非在分寸的掌握,节奏的控制上把握得也很好。喜剧对演员的制约和要求应是很严谨的,不可短斤缺两,也不许画蛇添足,该放则放,该收则收,一气呵成。韩非不片面追求剧场效果,不强加给观众噱头,他只是做到了恪尽其职。一个有追求的演员,总是用尽心血,恰当准确地培育一个完整的艺术生命。如果一个演员总是斤斤计较,盘算着什么地方讨巧,怎样讨好,挖空心思地想怎么让观众哭、让观众笑,以为自己有举世无双的才华,能把观众的情绪玩于股掌之中,对喜剧表演若仅限于此,又能领几许风骚?说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一句话:戏是演的、是看的,不是说的。如诗所云纸上谈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韩非死了,中国少了一员喜剧干将。但是他的伙伴一喜剧,并未随他而去,它象幽灵一样,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徘徊游荡,等待艺术家去发现、去捕捉、去表现。鲁迅先生对喜剧说过这样的话:它不是简单地招人笑,笑后还会剩下些什么。是什么呢?我想是问题。我们面前还有太多太多的问题,需要喜剧出来化解,疏导。因此,人类需要喜剧。喜剧不死,喜剧永生。

白沉:我和韩非从十几岁就在一起,我今年七十岁,和他相识有五十多年了,大家在一起象兄弟。谈起他,我心里很难过,亦很怀念。我们在一起很要好,在舞台上相处很久,后来我转当导演。有一件终生遗憾的事,就是我未能和韩非当面绝别,他一直很想见我们几个好友,他夫人遵医嘱怕病人激动说等病情稳定些再探视,就在他死的那天下午他夫人开了几个人的名单让女儿通知我们,但女儿没有发现纸条,就这样,失之交臂,我们永无相见之日。

我和韩非合作过好几部戏,还同台演出过。“文革’’期间,他受到迫害,我也被打成右派。我后来下放到安徽千校,这段时间如果到上海来,就住在他家里,彼此相满以沫。年轻的时候,他的情书是我替他写,他不擅文字而我的情书写得不错,后来他们夫妇关系融洽,大约与我的情书有关。我们合作过几部戏,在香港我导演的《误佳期》和《一板之隔》(这个戏拍到一半被驱逐出境),韩非都是主演。“文革”后,我在广西厂拍一个儿童片《十天》,我请韩非演一个角色,有人不理解问他,怎么这样的戏也接?他回答白导是我的好朋友,他吃了那么多年苦,他导的戏就是有一个不讲话的镜头我也去。”现在想起这些真令人伤感。韩非心地菩良、单纯、不玩心眼很少听说他和别人红脸的。人太老实容易吃亏,我们比他老奸巨滑些就时常提醒他。

我解放初期在香港拍喜剧,就是因为有韩非这个好演员。我和他第一次合作,就是拍影片《误佳期》。故事讲的是一个专为别人家婚丧嫁娶吹喇叭的乐手,自己很穷,三十多岁还没娶上老婆后来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女朋友,准备结婚的时候一场火烧了新房,他只好又去拼命地吹喇叭。在拍这部戏前,我一手挎着韩非,一手挽着李丽华(她是该片女主角),边逛马路边讲戏,我问他们干不干,他们答应得很痛快。韩非对人物一定要理解,不然没兴趣。拍摄时,他对每个镜头都很认真,提出很多想法和建议供导演参考、选择。他对角色思考成熟,然后在规定情景中准确动作。他从未有意识地为演喜剧而演喜剧,而是深入地理解人物的情感,表现人物性格。灵感来自生活的启迪以及艺术的再组织、再创造。《误》片有一场为韩非介绍女朋友的戏。在茶馆等候时,韩非不太自信地对着镜子捋头发,无意间看到进来个姑娘(李丽华饰A他俩是青梅竹马的伙伴,谈得挺投机。后来为他作媒的大嫂来了挑明就是给他们介绍对象时两人又难为情了,这时笑料迭出,非常精彩。另一段戏是他们预备结婚搭小屋,后来房子被毁,韩非无奈又去为别人的婚事吹喇叭,这时他幻想自己是新郎,李丽华是新娘,那种悲喜剧的意味,让人在笑声中掺和着辛酸。这个戏在东南亚非常轰动,韩非因此得了“小喇叭”的绰号,直到很久以后,海外还有人这样称呼他。法国电影史学家萨杜尔的《世界电影史》对该片有一定的评价。这部片牛为什么没有在国内上映呢?这又是极左思潮对艺术的扼杀。当时有人提出《误》片的女主角是纱厂女工,老是困难重重结不成婚,那么工厂的工会为什么不帮助她,这不是给工会脸上抹黑吗?于是被禁演。现在这部片子的拷贝已不知散失何处,很可惜。

另一次合作是拍影片《一板之隔》,韩非饰演洋行里的小职员,他只有一套西装,下班后他总是小心翼翼地挂好。隔壁住着一位教师C刘琼饰h两人常为一板之隔相互干扰而闹矛盾,产生许多笑料。好的喜剧演员要演出好的喜剧,必须有好的剧本作基石,而且要写出人物性格,在冲突中产生喜剧效果,这才是高层次的喜剧。韩非本来可以成为高层次的喜剧演员,因为他身上有许多喜剧素质,喜剧细胞,其中幽默感就是最重要的。韩非身上还有独特的一点,就是总能准确、敏捷地抓住瞬间的机会,做出反应,喜剧往往就在这一点上,过早过迟都达不到预定的效果。有些演喜剧的演员,靠挤眉弄眼,求得观众一笑,而韩非的过人之处就在于总是善于按照人物在规定情景中的行为逻辑,准确地抓住那一点。话剧《镀金》使人们开始感觉到韩非是个好的喜剧演员,导演洪谟在这个戏里也下了许多功夫,但没有韩非准确、舒服、可笑的上乘表演,这个戏也不可能获得成功。(胡导:《镀金》里韩非有好几处绝活,如他演的马大夫是个秃子平时戴个头套,这天去一个豪绅家,他很兴奋有个高攀的机会,最妙的是他进门时佣人为他脱帽,拿掉了他的头套,还不自知;还有他要査一本书,这是本很厚重的书,他接书的动作一接一抱的姿势太棒了,给人印象深极了。喜剧效果是有机的,是有具体内容的。喜剧表演一定要认真、自信,解放后特别好的喜剧很少见。这固然有客观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剧本创作的问埋。韩非回国以后演的几个戏,剧本均未趙过以前。

      叶明:解放后他演的(女理发师M乔老爷上轿M幸福》《锦上添花M魔术师的奇遇》五部喜剧片,是他的代表作,但似乎没有达到韩非应有的喜剧表演高度白穆,我演戏时,就感到自己很拙,而韩非很灵巧,似乎都是信手拈来,全无设计的痕迹。)经过十年浩劫后,他演<东方大魔王》很珍惜这个机会,他很投入创作给剧本提了不少建议,但导演没有采纳,后来因意见分歧竟放弃导演,最后由韩非勉强完成,他自己非常不满意,曾经和夫人婉青哭过,这是他一生最后一部戏,也是令他非常伤心的一部戏,一个喜剧演员,为自己留给观众这样一个失败的形象感到痛心,感到终生遗憾。好的喜剧表演一定要有懂得喜剧的导演去把握。韩非在黄佐临导演的话剧(荒岛英雄》中的表演棒极了,最好的一场戏是流浪汉变成大少爷后,看到一个桶,情不自禁地下意识就去拎,这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下把他在荒岛上的生活和真实身份折射出来,收到很好的喜剧效果。(叶明:可惜《乔老爷上轿》的导演不太懂喜剧,许多出彩的地方导演没给反应镜头,例如,小姐的父亲怕乔老爷进来,吆喝把大门关上、二门关上、三门关上这场戏,韩非这时早已在闺房中,如果有个反应镜头一定会出審剧效果,但现在没有,只是有把脑袋伸出来的镜头。)有时几个镜头组合就能产生应有的效果,导演不僅行,就会演砸,不能抛开导演谈表演。(白穆:我们常说创作要有宽松的环境,然而许多演员,包括韩非,常常是三分进戏,七分在外考虑其他各种因素,在这种心境下怎么能演好戏呢?如果演员穷于应付思想问题、立场问題、政治问题等等,哪有余暇醉心于艺术创作呢?放开手不一定能演好戏,但要演好戏必须放手去干。韩非创作后期几乎成了木偶。拍《东方大魔王》,导演不听他的意见,结.果失败,他很生气,这也是他得病的原因之一《锦上添花》他演的也是个臭知识分子,其实也是奥他自己在这种状况下,演员常常无所适从。胡导:韩非的喜剧才能的开发与洪谟导演有很大的关系。《镀金》以后,他还演了(真假姑母M黄金万两》《芳名处处传甜甜蜜蜜》都有上乘表演,绝不亚于霍夫曼的《宝贝》。还有黄佐导演的《蜕变》,也有绝活。)

现在有些靑年演员模仿韩非,演出来只有皮毛,走了样.韩非是个天才的喜剧演员,天賦的东西是学不出来的。他不大看书,诸如表演理论之类,但他对生活很熟悉。别看他平时嘻嘻哈哈的,但表演很认真,一丝不苟,从不过火、从不沾沾自喜,从不抢戏,戏德»佳。韩非从未有意识地为演喜剧而演婁剧。(胡导:他有天才的喜剧感应力,能闪电般地抓住最准确的一瞬|他的感应力只属于他自己。)韩非是个非常老实的演员,他从不自吹,若问他什么,他只是憨笑。但他在舞台上、在银幕上的确有巨大的魅力。从我和他的合作中,我感到他就是敏感,在规定情景中及时、准确、迅速产生反应。而这个反应力,在喜剧表演中是弥足可贵的东西。

洪谟:我说一点老话,四十年代前后,有一批话剧、电影演员没有受过专业训练。韩非就是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登上舞台的。记得那是在辣斐剧场,(白沉:那时辣斐剧场正上演歌剧《上海之歌》,戏里有一个小角色没人演。韩非那时常去剧场休息厅玩打弹子,他是“小开”嘛!有人拉他上台试串那个角色。这个角色没台词,就是靠在电线杆子边,看报纸,有个“野鸡”过来逗他,他抛过去一个眼神。就是这个眼神,决定了他一生的道路。王显斋发现了他的表演潜能,从此他粉墨登场,一发不可收。王显斋何许人也?就是我的老岳父。)偶然的尝试,使他选择了最恰当的生活道路。我认为他是个具有特殊禀賦的喜剧演员,他给我的初步印象是口齿淸晰、身材不高、比例勻称、动作敏捷。事实上,这些条件也是上海剧社吸收他的原因。我和他早期在话剧舞台上共过事,合作排过不少戏。他在喜剧表演上有特殊的长处,成熟的演法,独特的动作别人很难拿下来。可惜留下来的可视资料太少了。

韩非从事电影表演事业的后期,真正能充分发挥他长处的影片不太多,这很遗憾。这些问题涉及到电影中的艺术问题,电影政策以及对演员的理解等等,也难尽其说。我还是就韩非早期话剧演出中的表演谈些看法和印象。他最早演出的#剧是《职业妇女》和《正在想》,《职》剧里的角色离他本人很近,他演得很流畅。而《正在想》是人们正式把韩非看成喜剧演员的一部戏。他演一个跳跃的爱折腾的小秃子。后来他演喜剧,有成就的是《镀金》里马大夫这个艺术形象。(胡导:导演在这个戏中的处理给了韩非用武之堆。韩非演戏非常需要和人配合、交流。如果对手给他一个剌激,他能立刻作出好的反应。他反应的速度之快,大约只有卓别林的戏中才有。如《镀金》中马大夫到赵家去,在门口碰到印度红头阿三,吓得踉跄入客厅。赵家排场之大,惊得他目瞪口呆,以致忘了脱帽,佣人上来帮他,结果连头套一起摘了下来。这一段的表演动作性很强,他东撞西碰,节奏明快,剧场效果很好。韩非没有学过舞蹈,没有练过功夫,他从来不设计动作,形体造型似乎是不经意的流露,自做天成。(白沉:其实《镀金》里的动作非常夸张,但看上去合理舒服。)

.现在有些青年演员模仿有成就的演员,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我以为象韩非这样的演员是很难模仿的。你也许可以模仿一、二个动作,甚至一个片段,但要模仿他的整场戏,就很难。因为这是演员对整部戏的节奏把握。所以真要学他,常常露拙,或者慢半拍,没他准确。韩非也演过一些正剧中的小生,也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也轻快、流畅,但比较而言还是喜剧演得好,如他演话剧《家》中的觉慧,很卖力气,但说不上太好。

我认为,他的动作帽度,表演节奏的强弱处理特别灵敏,也特别精致,这是做为演员最可贵的悟性。遥忆当年,我和他一块排戏,日子久了,彼此更了解,我提示—个动作,他立刻抓住。在整场演出中,我略做调整,只需示意一下,他立刻了然。而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也许要从头来。有经验的演员都知道在哪个节骨眼上抓喜剧效果.但贵在来得自然、恰到好处。切忌自我表现、卖弄。最糟的是抱住一个噱头死哨,这在韩非是绝没有的.舞台上的喜剧演员,很容易沉醉在观众的掌声中,台下观众一笑,演员就得意了,很想再卖点力气,这个念头一升,就偏离到表现自我的岔道上去了。正如有的漂亮女演员,老想展现自己的美丽,结果损坏了人物。

叶明:我觉得韩非的舞台表演好得很,但电影则逊色许多.现在电影更貼近生活,更追求真实性,特别是新现实主义以后,似乎喜剧那些夸张的东西已经不行了。例如,苏联的《秋天的马拉松》我就不理解怎么会是喜剧,当然也可能是黑色幽默,还有《两个人的车站》属于接近生活的喜剧。也有很闹的《意大利人在莫斯科》。我觉得喜剧的处理还是由内容决定的.喜剧要夸张,不在于动作的夸张,而是由人物的性格和由此产生的喜剧状态、喜剧情绪决定的。《乔老爷上轿》中的乔老爷有两重性格,不畏权贵,但生活中胆小且马大哈.如果两个W面都充分表现出来,客剧性就强了。如,乔老爷肚子饿了,自我调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智,劳其体肤”云云,就好了。但现在的处理是自我安«,自我化解,喜剧味就没出来,韩非迅速反应的特点没得到充分发挥。我认为,那种不管什么体栽、风格的影片都强调生活化的表演理论对喜剧表演是有害的。所以,韩非在电影中的表演一直没有得到象舞台那样的发挥。《女理发师》节奏把握不错,但是有滑稽戏的痕迹,我个人认为,若有十个笑料,有三四个噱头和人物、环塊结合得紧就很不错了。《女》片中韩非认不出老婆,我怎么也觉得不合理,后来,我建议给他加了个大近视眼镜,效果还可以。这个戏韩非应该是主角,现在王丹凤躲避他的镜头更多些,而韩非的狼狈相不很突出。

蠡弧:我与韩非相识多年,但因我性格拘谨,除了工作交流,平时谈心的机会不多。《教师万岁》是我和他最早合作的一部戏,后来是《太太万岁》《哀乐中年><魔术师的奇遇》《他俩和她俩》以及(子夜>,共6部戏.我对他的表演一直是非常欣赏的,我和白沉不一样,我这+导演对表潢是低能的,我喜欢和熟悉的演员合作,我信任韩非,他的悟性特别强,不需要多加点拨,我们合作很愉快.韩非在“文革”中的遭遇是很痛苦的,大约是72年,他哥哥韩雄飞来看他,都没能让他们见一面.他在牛拥里也很惨,但他从不提及。“文革”后,他默默地忘我地工作,似乎要把过去的损失补回来.他替于帮助年轻人,也很少谈自己.在影片《子夜>里,他演冯云_,那场劝女儿(龚雪饰)投怀送抱阙佬的戏,他演得很凄楚,动作虽然有点可笑,但看来令人辛酸。龚雪在这部戏里得到韩非的指点,受益亜浅。韩非有头痛病,为了不影响摄制组的计划,他抱病参加拍播,我那时已绝感到他经过“文革”摧残后,灵敏度大不如前.以前他记台词又快又好,后来不行了。(白沉:他参加国庆三十五周年演出时,已经有心K病了,大家劝阻他别参加了,但他仍坚持潢出。)韩非表演上最大的优点是一举重若轻,他的确有股灵气。今天开这个会,一方面是纪念老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另一方面是弘扬他们的人品、艺徳.我真诚地希望今后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让年轻人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

徐昼a:我和韩非没有直接合作过,只有间接的合作.那就是影片《女理发师>。那时,天马厂计划拍三部喜剧片。齐闻昭、丁然和我几个人去现在的新光彩院看了上海海燕剧团演的几部滑稽戏,实在找不出更好的创作,就决定改编《女理发师然后由丁然导演.这部戏是丁然第一次当导演,已能掌握一些喜剧创作规律了,但该片仍未跳出滑稽戏的框架。韩非演得比原来舞台上的松驰,节奏感也比原来的掌握得好因而使人看了亲切,笑料迭出。

我认为,正剧和喜剧的表演应该有所区别,从美学角度而言,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剧种,演员进入角色的方法不-样,喜剧表演更接近布莱希特的方法,人物可以珧进跳出。据说布莱希特是在奠斯科看了梅兰芳的表演,受到中国京剧的启发,才创立并完善了自己的学说的。在表演观念,表演技巧和舞台调度上正剧和喜剧是有区别的,不是简单的“认真”两字就能完全概括的(明:要强调在喜剧的规定情境中,表演越认真,就趨可笑。例如有一部美囯片,有个细节丈夫在临鼴前总要吹灭蜡烛,然后亲一下老婆.有一天他特别兴奋,就吹了一下老婆、亲了一下蝤烛,这就是喜剧,可是他的吹和亲的动作自然真实,毫不夸张,審剧效果来自他的心态和情绪.白沉:演员从意识到潜意识,在特定情景下,出现反动作,产生强烈效果.但这个吹和亲的动怍本身是认真的。认真是对的,但要在喜剧的构思中,才能产生效果。孟涛.卓别林拧螺丝钉,开始是工作,后来发展到拧钮扣、拧鼻子、喜剧效果就出来了。白沉:电影喜剧,有一种轻喜剧,如美国的詹姆斯斯蒂佛的喜剧,比较生活,没有任何夸张,但笑料颇多。另一种是卓别林的喜剧,规定情景的假定性,都是夸张的动作,亦很好看。电影并非不可以演后者,只要编导者整部影片的风格统一,就可以演。并不能说韩非在《镀金》中的那种夸张的表演就可以灭绝了。我认为完全可以演,但美学风格要统一、完整。)

沙叶薷:我是小一辈的和韩非只有一次短暂的接触。60年代末,韩非、郭振淸和我一起去上钢三厂深入生活。有一天,我们三人在一起开玩笑,变魔术。韩非把五个碗倒置在桌上,在碗里放些东西,让我和郭振清猜哪里没放东西。每次我都猜对了,因为我和韩非事先串通好了,衣服不是有五个扣子吗?他摸第一个,我就知道是第一个碗,不摸就是有东西。这其实就是韩非的表演一装糊涂。郭振淸猜不透是怎么回事。由此我觉得韩非在生活中亦是非常善于表演的,他给我的印象不错。一些搞喜剧、滑稽戏的人唯恐别人不知道他是演员,总爱在各种场合把自己扮成一个喜剧人物,炫耀幽默。韩非则不然。他很自然,包括说笑话时也不做作,跟他在一起颇有乐趣,他不是故意逗人笑,而是发乎天性,发乎自然。其实,考察一个喜剧演员,并不是看他在舞台上、银幕上如何表演幽默。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考察。人的幽默和机敏是最纯真的、自然的,是一种内在素质。是与人的天性、文化素养和对生活的独特认识密切相关的。

孟涛:昨天看了韩非的两部片子《乔老爷上轿》《女理发师;>,觉得把现在的喜剧片和过去相比,则是小巫见大巫,没法比韩非对人物心理、感觉抓得那么准确。反应是那么机敏,现在的青年演员无法企及。《编辑部的故事》中的葛优,似乎还有那么点味道。这就像电影史上没有第二个卓别林一样,韩非在我国电影史上作为一个喜剧演员也是空前绝后的。

我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演员到底是如何投入创作、塑造人物形象的?韩非演乔老爷、贾主任,就把对人物的感觉抓得很准。例如,贾主任是个小市民、小职员、小干部三个“小”把他的灵魂抓住了,然后通过语言、形体动作表现出来,看上去很舒服。再如,乔老爷发现错上了轿子后的心理活动,整个过程非常贴切、自然,连成一片。而现在的演员则颠倒过来,不是从感觉而是从情绪入手,男的总是一脸深沉,女的则要冷若冰霜,这是在表演情绪而非人物,无法令观众感动。而老演员的表演,没有这样的空白。斯坦尼曾说过:如果有100%的情绪,只能表演20%,80%留给观众体味。韩非就是这样,他的分寸感很强,留有余地。

钱国民:自中国电影问世以来,涌现了众多的电影表演艺术家,但是有成就的喜剧表演艺术家则不太多,在这不太多的喜剧表演艺术家中间,韩非是出类拔萃的一个。无论正、反面人物、底层市民、上层权贵,均夸张有度、谐而不俗。我们历数以往的喜剧演员从韩兰根,殷秀岑,到解放后的陈强,乃至现在年轻的喜剧演员如陈佩斯、葛优等,我感觉,我们现在的喜剧演员的艺术功力,与韩非一辈的老演员相比较要差一大截。而就韩非本人而言,我认为,他解放前在舞台上的客剧表演成就远远超过以后的电影表演。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的、剧作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原因)。由此我感觉到,衡量一个演员的成就,既要面对他创造的艺术形象,还应探讨其成败得失的内在因素和相应的外部关系。刚才听了几位前辈老师对韩非的评价,我觉得充满挚诚,并且是作为合作者来评估,可以说是一种°共识”。这种共识可以成为评估韩非表演艺术的总体评价。受此启发,我试用这样几句话来概括韩非的艺术成就:韩非有很髙的表演天分,才气横溢,感受敏锐,表现可信,善于创造,善于夸张,创造了一系列独具光彩、令人难忘的喜剧形象,是中国影剧业中不可多得的、最优秀的喜剧表演艺术家。这样的评价也可确定他在表演领域的地位。当然,若单纯从几部影片来衡量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联系他以前的戏剧成就以及<误佳期》等早期影片来作总体评价,决不比当今霍夫曼等国际影星来得逊色。

就韩非表演的特点而言,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先天的良好禀陚,后天的生活积累,表演的灵活敏捷,节奏的准确把握,分寸的恰到好处,夸张有度、谐而不俗。特点之一,表现在角色的选择上,我曾写过一个韩非的列传,与他谈过几次。他说喜欢的角色才演,不喜欢的则尽量不演。如他在《子夜》中原定角色是杜竹斋,但他则偏爱冯云卿,后终于如愿。他选择角色是有所依据的,依据其生活积累、创作冲动。因此,大凡他演得成功的艺术形象,都站得住脚,因为他有生活的依托。特点之二:在行动中塑造形象。他的艺术主张中有这样的话:一定要做到下意识。他创造的艺术形象,总让人感到是出自本能,不是过火的、外加的。特点之三.他在角色的创造中,往往参进许多幽默的细节,而且融为人物的有机组成部分。如《乔老爷上轿》,如果别人演,未必能达到现在的水平。在这部戏中,韩非的表演没有过火的地方,都在规定的情景中行动恰到好处地塑造了乔老爷这个人物,f的是自嘲,有的是当时情景的即兴反应:找船找错,遇到船娘就狼狈不堪的逃跑,在饭店里拿不出钱时的难堪状,许多动作都是人物的。《女理发师》中高度近视眼镜的选择,帮助人物更添喜剧色彩。

     特点之四:有很强的语言塑造力。他的语言很脆,很有力度。他曾为法国电影《勇士的奇遇》中主演钱拉菲利浦配音。后者来华听过配音后,称赞其语言的节奏、音色的抑扬。该影片的语言非常难处理,速度奇快,韩非的处理恰到好处,突出了幽默感。特点之五:表演特别富有灵气。他的表演高度松驰、充满灵气,充分释放天性,因而角色极具魅力。这与他的艺术主张分不开,韩非认为:演员一定要有广泛的爱好。他自己就非常迷恋京剧,迷恋卓别林、倍司开登的电影。生活兴趣非常广泛,玩的花样都拿得起,开辟了生活的多种领域。他认为喜剧也要有缓冲的情节,不能一个劲让人发笑,应当有节制、耐人寻味。他的这种艺术主张使其喜剧创作不流于一般化、庸俗化。有些喜剧演员过分追求硬噱头,品位不高。而韩非的品位较高,有一定的文化内容。他还认为,喜剧表演难度很高,一要掌握节奏,二要掌握分寸,三要做到下意识。切忌拖沓,过于夸张或者意念感太强。我觉得这一点最主要的是进入下意识的读捽。现在走红的青年喜剧演员如陈佩斯、葛优等,尚未进入下意识,可以感觉到演员借助于动作、声腔表现一种喜剧性,未能完全进入到下意识并成为人物的有机组成部分。韩非还认为,应多接触生活、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他把对生活的体验、人的接触放在重要位置,不光在技巧上磨炼,他的生活仓库确实有各种素材。因此,他能演形形色色的人物,三教九流都有。

喜剧离不开笑,没有笑就不是喜剧。但不是所有的笑都是喜剧性的。黑格尔说不能把可笑性和真正的喜剧性混为一谈”。(《美学M笑是喜剧性现象所引起的客观反应,不是喜剧的本源。喜剧的本源是事物或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任何形式的喜剧都是对生活矛盾的揭露(如事物中的美丑、正邪、善恶、进步与反动、新生与腐朽等;人物性格中的言行、动机与效果、常态与变态等)。一对矛盾经过喜剧手法的艺术概括,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喜剧性。从韩非创作的艺术形象来看,受制于剧作的地方,往往也就在这一点。当然亦还受制于政治环境、文化气氛的影响,还包括中国喜剧本身的各种因素,五十年代自吕班《未完成的喜剧》以后,基本上是谈喜剧色变。在这种情况下出来《女理发师》、《魔术师的奇遇》这样的喜剧,韩非能演到这样的程度,确实是难能可贵。由此我想到,通过韩非来看中国的喜剧这一课埋,确实值得深入研究。现在存在着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凡是经过舞台训练和舞台实践后走上银幕的演员往往优于仅仅在学校受过几年教育而缺乏这方面训练的演员,获奖的许多演员中,比例较高的是戏剧舞台出身。因此我似有这样的疑问:是不是舞台的训练是造就电影演员的必由之途呢?(白沉:舞台确实对演员而言是很好的锻炼机会,但舞台毕竟不同于银幕。舞台因为有距离,表演要有适度的夸张,否则观众看不见。电影用镜头夸张,两个夸张的叠加会令人感到不舒服。因此,从舞台到电影就必须解决好这个问题。当然经过舞台训练,确实对演员有帮助,尤其是基本功会比较扎实。但问题是转到电影时,如何更适合电影的特性。)

韩国喜剧范文3

罗允善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韩国留学生,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传播与文化方向的硕士学位。为了完成对允善的访谈,我来到了她位于海淀区双榆树南里的小屋。屋子拥挤却很干净,电视柜、电脑桌、床和一张简易的折叠桌几乎占满了小屋的全部空间,电视旁还挤着一架小提琴和谱架,谱架上夹着一张五线谱和韩文谱。我随手翻看曲谱,允善不好意思地笑了:“刚开始学,这个很简单,就是那首歌ding ding dong,ding ding dong,”她开始哼起调子来。这就是允善给我的第一印象,单纯、可爱,仿佛对一切都怀着婴儿般的兴趣。

伴随着允善电脑上不断打开的韩国视频节目,我们的谈话快乐而自由地层开,却始终没有偏离大伙儿都感兴趣的主题――韩剧。

韩剧让我忘记了陌生

1998年的罗允善,是汉城一家贸易公司的普通职员。当时公司有两笔跟中国的生意,与中国方面的接触过程中,罗允善尝试地学习了一点中文,这便是她与中国最早的一点点渊源。2001年,她竟幸运地被韩国文化部选拔来中国从事文化交流,这一来,就真的迷上了中国,从此扎根北京。

允善说,她在汉城时很少看韩励,来到北京以后,一来重回学生身份有了很多闲暇时间,二来需要与祖国保持一种文化上的联系,韩剧就成为她课余消遣的重头戏。允善每年暑假会回汉城一趟,一年一次的回归显然不能让她足够接近,中国电视中排山倒海的韩国故事让她彻底忘记了那份陌生,看着大街上处处张贴的韩国明星照,允善觉得祖国总是这样的接近。“现在我基本上都是从网上下载片子了,”允善随手给我打开一个她经常获取资源的视频网站,最新的各种韩国影视、综艺节目和MTV,应有尽有。“所有的片子看过以后,我都会把它刻成碟,”允善边说边拉开电脑旁的抽屉,满满一抽屉的刻录碟片,都是看过的一些剧集。

一部戏能放8个月。“废人”也愉快

说起韩剧来,允善真是打开了话匣子,怎么也停不住。《对不起,我爱你》和《巴厘岛的故事》是她最喜欢的两部韩剧,“我真的好喜欢《对不起,我爱你》哦,看完这部片子之后我大概难受了一个月。”和所有的观众一样,允善为剧中的情节和人物牵肠挂肚。她介绍说,与中国相比,韩国剧集播放的周期会更长。一般来说,电视台会选择周一和周二播放剧集A,周三和周四播放剧集B,这样一部在中国播放周期大概1个月的片子在韩国的播放周期可能达到8个月,而喜欢剧集A的观众可能在周一周二的相关时间内取消一切活动,在非周一周二的时间内等着剧集A,故有电视剧“废人”之说。“我去年的传播学课堂论文就写的这个!”允善很有研究地给我展示这一发现。当然,“废人”并不带有褒贬指向,有很多年轻人,因为剧中人物的感召改变了自己的性格,治疗了忧郁症,这样的例子在韩国屡见不鲜。

其实,慢慢播也有它的好处,韩国的电视剧大多可以保持边拍边播,这会使韩剧像新闻一样新鲜无比,或许这也是韩剧吸引人的魅力之一。比如去年年初,日韩独岛问题出来之后,韩剧中的人物会在毫无相关情节的情况下突然振臂大呼:“独岛是韩国的!”让人忍俊不禁。而SBS刚刚播完的《布拉格恋人》中,在外交部工作的女主角会演绎到当时正在召开的釜山APEC峰会,电视剧仿佛无差别地与生活同步。虽然这样会带来影视逻辑上的硬伤,还会在观众的意见压力下不断修改剧本带来预算的增加,但那股新鲜劲儿还是让允善欣喜不已。

《大长今》为什么这样红?

去年10月,《大长今》的热播把韩剧在中国的热度推向了顶峰。允善说,04年在韩国播出时她就听说了,据说头两集收视率就突破了50%,北京一出盗版碟,她就买来熬夜看完了,特别喜欢。《大长今》为什么这样红?“我也很纳闷,这部片子怎么会红遍整个东亚,其实,韩国一直有历史剧的传统,只不过中国人可能才看到罢了!”说到《大长今》的时候,允善甚至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很值得注意的现象,“我们一直都有看这种历史剧的习惯,比如《茶母》《海神》《女人天下》等等。”韩国本土晚上播出的大多是历史剧,因为韩国电视台没有剧集重播的习惯,只能通过分配调配好之后,让不同的喜好人群都可以跟踪收看自己喜欢的剧集。韩国家庭主妇比较多,白天不上班,电视台投其所好,爱播感情戏,但一到晚上的黄金时间,电视台知道是爸爸拿着遥控器,电视上就基本以爸爸爱看的历史剧为主了。

当然,《太长今》的走红毕竟有其特别的地方。从允善的专业角度来看,这是一部五十多集的大规模古装戏,一个有着历史原型的传奇故事,一个有着漂亮宫廷料理的视觉盛宴。再加上息影多年的李英爱的加盟和大制作。宣传的轰动效应,这可能是它如此受欢迎的最主要原因。一般的影视剧收视率是随着剧集的播出慢慢升高,而《大长今》的先期推广就非常成功,实在是韩剧出口史上的一大奇迹。“从韩剧的发展来看,不管是技术还是内容,《大长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对视觉效果的高度重视,化妆。首饰。俊男、靓女……片中元素无不追求精致,对于观众来说,哪怕内容无聊也可是一种视觉享受,再加上感人曲折的情节内容,想不红怕也难了!”

韩国喜剧范文4

1、是否在硬逼着男友照大头照的时候,一定要把右手放到脑袋边做剪刀状?(这是所有韩剧里的卡哇伊表情,特别是金三顺的招牌动作。)

2、是否把男朋友叫“大叔”,把女朋友叫“姐姐”?(一般被叫“大叔”的男生都很帅很高很年轻,现实里当然就不一定。)

3、是否见了五花肉、排骨就走不动路?(韩国市场上,一公斤好排骨差不多要人民币1000元,所以电视剧里能吃一顿排骨火锅、烤五花肉就是天大的美味呢。)

4、是否就算有手机,但决不用来打电话,只是拍照、发短信?(韩剧里每到关键时刻都不喜欢打电话,只喜欢发短信,不发短信,那怎么造成信息不通的误会?)

5、会心盒饭给男友,但菜量很少,而仔细一看全是萝卜摆出的笑脸?

6、男生是否喜欢用傻等的方式在女生楼下制造惊喜?(等待是韩剧最重要的情节,这时候如果耳机里再放点韩剧音乐,氛围就更浪漫伤感了。)

7、男生是否经常喜欢在路上跑、而且比起速度来,更在意跑得帅不帅?(韩剧里女主角一生气就坐公共汽车走了,男的必须要追啊,而且必须追得很帅哦。)

8、男生吃面不喜欢用碗更喜欢用锅盖接?(这是韩国的习俗,中国人拿来用还正好可以不洗碗。)

9、上年纪的人是否发现自己最近脾气比较倔、还总被人说像小孩?(哇,恐怕是看韩剧里的婆婆、公公看多了。)

10、已婚妇女是否认为和老公一个月不同房没关系,而一天不说“没有你我不能呼吸”就觉得他变心了?(韩剧里男女主角都是性冷淡,只要抱着说肉麻的情话就够了。)

韩国喜剧范文5

有一段时间,韩国的电视连续剧很是风靡,街头巷尾,处处是催人泪下的情歌,老老少少都被电视中那些曲折的爱情故事弄得泪眼婆娑。有时想起,觉得挺奇怪的,看《梁祝》,未必会落泪,看电视哭得稀里哗啦,甚是奇怪。莫不是国外的爱情更胜一筹?

我没有赶上这个潮流,但很多人向我鼓吹韩剧的浪漫、悲情。美女帅哥众多的时候,我没有表现出一个现代人应有的风度:随大流,去看一看。还是依旧看看美剧、日剧,打发时间。美剧刺激、激烈,看起来很过瘾,并且可以在看的过程中,安慰自己:这是学英文,寓教于乐。至于日剧,胜在简短有力,不需要长篇累牍,考验耐心,而且他们有很多出色的演员,覆盖老、中、青三代,即便跑龙套的角色也都很是出彩,加上剧情的节奏能够张弛有度,看起来不会太累,也不觉得过于拖沓。

后来开始接触韩剧,我抱着评论者与过客的双重身份看了第一部,之后就有了第二部、第三部……

以前觉得韩剧过于拖沓,模式单一,场景粗糙,编剧也缺乏创意,纯粹是美女帅哥充门面的电视剧。后来,渐渐改变了看法,虽然韩剧还是一如既往地打爱情牌,但精品化的趋势很是明显,甚至超越了大多数中国的标榜偶像、青春、爱情为主线的电视剧。

韩剧的爱情很浪漫,男、女主角总有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家世背景的两极差异,从一开始的素不相识,到天天斗气的冤家,再到后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相思之情,最后是没有你就活不了的终极爱恋,一路看来确实是荡气回肠,也让人感觉命运弄人,世道不公。好在爱情坚贞,终究能够克服一切,让有情人终成眷属。

韩剧的剧情能够如此让人痴迷,就全在演员。一水的美女帅哥,不管是不是整容,至少在画面上呈现出来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国内的很多电视剧自诩为写实之作,看来通篇是做作之举,而且是看了第一集就基本能够猜出结局。国内的演员除了一张脸外,基本没有什么演技。其实,演技不是在于完全塑造剧本中主人公的拟态,也不是将你自己搬到屏幕上,而是在于把握银幕与生活之间的度,诠释一种既不脱离生活,又能够超越生活的表演。

在电视剧和电影效果并不分明的今天,一部成功的电视剧,在编剧上固然有天马行空的不拘。但很多时候,电视剧中的一些情节都是似曾相识的,无非只是时间、地点、人物、因果的差异而已。那么在一定的程度上,电视剧能否吸引观众,演员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韩剧的美妙之处也在于此,一部成功的韩剧背后一定会有出色的演员,而且绝对不是那种拿脸蛋说话的角色。

前几年,热播的韩剧《大长今》在中国大陆风靡一时,主演李英爱功不可没。她的长相属一般清秀的韩国脸,绝对不是大众型的美女,况且年纪不小。但在《大长今》中凭借与众不同的气质,温婉中刚强的个性,李英爱塑造了韩国电视剧史上一个永远不会凋零的角色。之后,她又出演了几部电影,在演技方面获得了来自各国电影界的高度评价。当然,中国也有这样的国际大牌女演员,但给人的感觉却是俗艳有余、高雅不足。两相对比,似乎还是李英爱更胜一筹。

韩国喜剧范文6

题材撞车是巧合

寒冬已过,韩流却依然来势汹汹,当李少红宣布自己监制的新剧《继承人》开拍时,围观群众怎能不把其与韩剧《继承者们》联系到一起?满肚子委屈的李少红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本剧纯属原创,绝非翻拍,而且早在《继承者们》播出两年前自己就开始筹拍了。当初已经决定命名为《继承人》,后来真正开始做的时候发现韩国还有这么个电视剧,当时还吓了一跳,但毕竟我们在前他们在后,怎么能说我们是抄袭呢?要说翻拍的话,那也是他们学我们才是。至于题材撞车,只能说明这个剧开播的时间点选得太好了,吸引了大家的关注。(大意如此,信不信由你!)

咱的故事更丰富

为了避免两部剧撞车,李少红专门看了《继承者们》,看了之后还挺放心的,“因为无论是从故事上还是环境背景上,我们的富二代故事看起来更丰富多彩一些,除了剧中角色们的多角恋有点相似以外,其它基本上不太一样。”男一号崔始源也站出来缓和气氛,力证自己不是在拾李敏镐的牙慧,“很多人都说我们的电视剧是《继承者们》的翻版,甚至还出了这样的新闻,其实版权是早就从别的地方购买的,我们拍的是全新的内容。”

泡菜血统有加成 (图1)

尽管李少红极力否认了翻拍一说,但《继承人》还是有着浓浓的泡菜味道。首先,该剧邀请了韩国导演吴尚元来执导,吴导曾拍过《悲伤恋歌》、《玻璃鞋》等多部经典韩剧;其次,男一号是wuli始源,女二号洪秀儿也来自韩国;再次,他们请到了韩国造型师李淑珍为演员们精心设计造型;最后,在制作方面《继承人》也采取了中韩合制的模式,韩国团队负责制作,李少红团队负责故事的中国化,尽可能让该剧接地气。

土豪公子崔喜旺 (图2)

始源饰演的男一号叫杨喜旺,他天性正直善良,与母亲在海边的小渔村居住,某天突然发现自己竟是环球制衣董事长藏了22年的孙子。应爷爷遗嘱里的要求,他通过三场时装秀的比拼与同父异母的兄弟争夺继承人的位置,最终经过多种磨砺成为该企业的继承人。

杨喜旺……确定不是某烤肠集团的广告植入?不说别的,单就名字就引起吐槽无数,“金叹改名喜旺”甚至刷成了微博热门话题。其实喜旺也算符合国情啦,毕竟男一号从小在渔村长大,不太可能取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文艺名。而且喜旺与始源名字的罗马发音“siwon”相似,十块钱自己听起来也不会感觉有违和感吧!始源确认加盟后就在广西北海被发现了行踪,一位幸运的粉丝居然和他站在一起等电梯。听到有人说韩语,该粉丝正琢磨“北海还有人说韩语,好装啊”,但扭头一看,如假包换的崔票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