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范例6篇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范文1

【关键词】古诗教学 韵律美 意境美 语言美

一、反复诵读,体味古诗的韵律美

1.多种形式诵读,让学生欲罢不能。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

2.配乐背诵,让学生如痴如醉。配乐诗朗诵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在朗诵过程中配以相当的音乐,常起到烘托作用,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苏轼的《水调歌头》对月亮的奇思妙想,让人盼望圆月和欢聚,让人难以入睡。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根据古诗的内容,配以相适应场景的音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在音乐中享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修辞美,进而体会到古诗有严谨的结构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在范读时就可以配上其《高山流水》乐曲,悠扬的乐曲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抒发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感情。《过故人庄》这是一首把田园美景与悠然自我的心境进行了完美统一的佳作。教师可以选用民乐《苗岭的旱晨》开头部分作为背景音乐,在学生齐声朗读时配入,并启发学生进入朗读中所描绘的场景中,享受到真美。

二、开拓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情”是指内在的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三、背诵积累,内化古诗的语言美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表达生活情趣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寓意人生哲理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还有表达雄心壮志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诵读很快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参考文献:

[1]张景明.古诗教学经验汇编[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范文2

由桐城派作家倡导的“因声求气”说对我国古代诗歌诵读做出了重要贡献,清朝的桐城派人物刘大槐在《论文偶记》中这样写道:“(读书)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反复的吟诵可以使读者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作品的精髓,进而使自己的心灵飞翔于文学作品那充满灵性的世界,达到文我同一的境界。

鉴赏诗古文必须通过吟诵,从作品的音节入手,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气”,进而领会精神,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创作个性。应当肯定,“因声求气”说正确地阐明了文学作品中声与情的关系,对鉴赏古诗文有重要的意义。

一、示范朗读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率先垂范可以为学生梳理学习的榜样或标准。教师不仅应在诵读方法上示范于学生,而且还应在诵读内容上给学生以很好的引导。

由于时代的原因,或者是学生自身的原因,古典诗歌呈现在学生面前时,有些字的字音学生把握得不太好。正确朗读是学习诗歌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鉴赏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示范诵读时要做到准确、清楚。在没有学习诗歌内容之前,学生对于诗歌的创作背景、所表达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并没有很清晰明白的了解,不可避免地出现朗读不到位的问题。“因声求气”是通过诵读来掌握诗歌的主旨,吴调公先生在《古代韵文选·序》中说:“通过声音的高低(振荡的颇率)、长短(振荡时值)、强弱(振幅大小),以及节奏的抗坠、疾徐,音色的喜怒哀乐,对属于语言艺术的诗歌的自我领会,大有别开撰径之感。”由此可以看出,示范朗读时要求教师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使学生可以与之同悲同喜,这样学生才会感觉有兴趣,并且有意愿去学习。朗读时教师要运用一定的朗读技巧去处理诗歌作品,教师在朗读时要注意语气、语调、节奏、停顿、重音等等。对于《春夜喜雨》教师可设计用短促、高昂的语气,明快爽朗的节奏来表达作者因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而产生极大的喜悦之情。对于《春望》的朗读,教师可设计凝重、沉郁的语气,缓慢的节奏来表达作者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的悲伤,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生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但同时要注意,朗读是一种艺术,有很强的技巧性,要根据诗歌的内容来调整朗读时的语速、语气和感情,让学生真实地感受朗读的意义。

教师的示范朗读在诗歌教学中是很重要的一项内容,示范性的朗读可以让学生掌握诵读的基本要求,进而再进行深层次的诵读,以达到理解主旨的目的。

二、因声入境

刘勰曾提出“寻声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就是说作者心中的意象与合乎声律的语言文字之间是和谐一致的。古典文学作品,尤其是诗词,之所以久为传诵,主要是因为这些作品创造了一个情景交融、能把鉴赏者引入想象空间的意境。钱谦益在《列朝诗集小传·吴山人扩》中的一段描述:“以布衣游绪绅间,玄冠白巾合,吐音如钟,对客多自言游览武夷、匡庐、台宕诸胜地,朗通其诗歌。听之者如在目中,故多乐与之游。”意境是古诗文鉴赏的主要对象,出色的吟诵应该是能让自己和听众“因声入境”,产生“如在目中”的感觉。

诵读时可以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情境,发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去感悟诗的意蕴,仔细地品读每一字、每一句,从而进入诗境。如《天净沙·秋思》,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诗中画面的悲凉气氛,掌握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意象的内蕴。除了反复吟咏之外,还可以借助一些其他手段,比如乐曲,在优美的旋律中体味诗的意境。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将音乐与文字相沟通,吟诵诗文时,作品语言的声音和语言所描绘的形象分别作用于我们的听觉和视觉,然后听觉和视觉相通,凭借思维,我们便在音乐和诵读声中把握和理解作品的内在意境,进而感受作品的艺术境界。如《声声慢》,这首词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叠字和双声叠韵上,清人徐釚在《词苑丛谈》写到:“首句连下十四个叠字,真似‘大珠小珠落玉盘’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创造出的美妙音乐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体会“珠落玉盘”的清脆铿锵之音。一般的《声声慢》要求押平声韵,但是李清照的这首《声声慢》却是入声韵,读起来急促迫切,配以合适的曲子,学生在诵读中,感受淡酒、黄花、梧桐、细雨等意象所营造的那种凄惨愁苦之境,一个女子在飘着细雨的黄昏时刻,独自守着窗儿,看着满地凋零的黄花,真正明白“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无限愁绪。

诵读是眼、耳、口、脑整体并用的活动,在认读的基础上动用想象去感受意境,进而体会情感。

三、披情以诵文

刘勰所著《文心雕龙》中提到:“诗者,持也,持人情也。”“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毛诗序》中也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情感性是诗歌最突出的特征,只有富于情感的朗读才能诵出鲜活的生命。

一首诗的感情基调,一定要在朗读前悉心分辨,这个分辨的过程便是对诗歌内容进行理解的过程,即读是理解性的读,对诗歌内容加以确认然后投入相应的情感,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加深情感体验,以致共鸣,因此对诗歌的理解越透彻,诵读就越到位。诵读不同于简单的背诵,诵读是技巧和感情的结合,想做到有感情的诵读。首先应该知人论世,了解诗人的身世、处境及创作背景,进而体会到诗人在诗歌中传达的思想情感;其次是注意把握诗中的意象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诗人通常会借景抒情,寄情于景,景物的出现总是伴随诗人复杂的心绪,根据景物描写选择诵读的语气语调,声韵节奏就是情感的节奏,即“盖音节者,神气之迹也”“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

如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诵读前,教师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创作背景,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诗中景物,“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这八景,作者分别用了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来形容,展示了一副“悲秋”图。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无感情的诵读无法“求气”,要“披情以诵文”,诵读要达到“声”“情”“气”的完美结合,只有把握了“气”,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精髓。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范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9A-

0088-01

针对古诗词表达形式较含蓄的特点,教师可以结合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经过反复诵读、情境创设、课后巩固,使学生逐步记忆、感知、理解、掌握、巩固古诗词。

一、反复诵读,增强古诗诵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强调了诵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诵读尤为重要。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能初步感知诗词的意境,增强语感,拓展思维能力。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加强诵读方法的指导,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对诗中的生字词、节奏、基调等进行逐一指导,如教师范读,或采用多媒体播放标准朗诵音频等,让学生读准诗中每个字词的音,分清朗读时的轻重音,指导学生明确全诗的情感基调。另一方面,教师要重视诵读质量的检测,随时掌握学生的诵读情况。学生掌握古诗的诵读方法后,教师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检查形式进行科学的检测,如对学生进行分组朗诵,或者单独挑选几个学生对古诗进行通篇诵读,主要是对古诗的字词诵读是否正确,音调、节奏是否和谐等进行检查,并采取适当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纠正不足之处,同时激励学生发挥良好的表现。例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春晓》这一课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古诗的标准朗诵音频,学生跟着音频小声读,掌握多音字“觉”在诗中的读音为“jué”,并在诗句中生字“晓、眠、啼”标上拼音,引导学生根据录音对诗句进行断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最后全班学生模仿古人读诗时的动作、表情自由诵读。通过反复吟诵,学生增强了诵读的语感,引发了对古诗情境的想象,从而体验诗人的感受,品味诗词的意境。

二、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丰富想象力

情景教学法是现代小学教育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借助幻灯片、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展示与之相对应的意境,从而更好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整体感知内容,帮助学生尽快把握知识点。情景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内容特点,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全方位搜寻与之相对应的音乐、视频、图片等。在情景教学的初始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配乐诵读,对古诗词的意境有初步的感知。接着,通过播放诗中场景的视频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诗词中的情节和场景。最后,学生自主感悟,通过自由联想与想象充分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把握全诗的主旨。例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江雪》这篇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跟着背景音乐《牧羊曲》进行朗诵,再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一段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天地间一片白茫茫的场景,最后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诗人,站在白茫茫的天地间,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情感。运用情境教学法可以将学生带入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三、巧设课后练习,提高教学效率

课后练习的设置是教学巩固提高的重要手段,在古诗词课后练习的布置中,大多数教师会让学生背诵全诗。不少学生虽然能背诵全篇,但对诗词的情感主旨却理解不到位。为了改变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教师可以在学生背诵全诗的基础上设置古诗词思想情感的巩固练习,可根据小学生所处年龄段特点布置游戏类作业,如情景剧表演、讲故事等,让学生在课后对古诗词的内容和情感表达进行独特的温习;还可以定期举行汇演活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享彼此对古诗词的理解。例如在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回乡偶书》一课的作业布置中,笔者要求学生进行情景剧表演,学生以小组为活动单位进行分工合作,对诗中所描写的情景进行故事编排,其中有一个小组进行如下汇演:

情景剧以《淡淡忧伤的温馨》这首曲子为背景音乐,学生A旁白:“在一个大雁南飞,秋风萧瑟的季节,一位老人面容消瘦,两鬓斑白,驾着老马车走在阔别已久的回乡之路,一路风尘,一路期盼……”

生1(贺知章)以椅子为马车,进行旁白所描述的表演。生2(孩童)、生3(孩童)、生4(孩童)在村边嬉戏。

生2(孩童):老人家,你是从哪来,要到哪去呢?

生1(贺知章):我是……(望着孩子,想到自己离家的时候也跟这孩子一般大,而现在却已背景离乡数十年了,不禁潸然泪下)

通过情境表演,学生巩固古诗词学习,并对诗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范文4

关键词:兴趣;故事;对照;情境;音乐;多层次

诵读教学是我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有着悠久的历史。追根溯源,中国古代的教育就非常重视诵读。1904年现代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诵读教学虽然有专家提倡,但总体还是趋于弱化。中学语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讲轻读、重写轻读的现象,教师和学生都忙于应试,从而忽略了诵读,忽视了对语感的培养,中学语文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新课程改革以来,诵读教学再一次受到了关注。新颁发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了语文教学应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语感的培养,要发展思维,提高语文素养。诵读就是积累知识和习得语感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文本的阅读方式上,不同的作品常常有不同的特点,根据意境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往往能激发学生极大的热情,甚至爱上诵读文本这种品读课文的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特别是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能力,已经足够让他们在经典作品中与先贤圣哲对话,从中汲取促进自身发展的思想精华。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者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创设了多种诵读方式,以此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引导他们与先哲在诵读中实现交流与对话。教者主要的方式有;哲思故事导读、文本对照思读、创设情境吟诵、配以音乐吟唱,多层次诵读等。

一、历史故事导读,导意蕴。

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讲述历史名人刻苦诵读作品的故事,引导学生生发仰慕之心,并“汲汲然”欲效之。例如讲述东汉的才女蔡文姬苦背古书及典籍,使四百多篇古籍得以保存到现在,挽救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唐朝的韩愈幼时家境贫寒,却“自知读书,日记数千百言”终于“尽能通六经百家学”,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二、文本对照思读,思韵味。

在教学中,若把把内容和题材相近的两首或几首诗词放在一起对比诵读,可以提高诵读的效率,提高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力和鉴赏力。如学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可引申到白朴的《天净沙・秋》。并由教师出示这两首词让学生诵读,接着,适时引入诗人的简介及诗的背景资料。然后,让学生反复诵读,进行细腻的比较和诵读,读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品味出它们各自悠远深长的韵味,再以诵读形式进行表达,真正读出诗情。在文本中,诵读很容易满足于肤浅的表层理解,这会使诵读效果大打折扣。教学诵读《孔乙己》时,对孔乙己形象的准确理解是个难点,而在教学实践中,恰恰有一些学生所提取的关于孔乙己的意象仅仅停留在“可笑”这个层面上。为了使学生透过孔乙己的“可笑”去认识他的“可悲”,教师就可以抓住作者对孔乙己入场和退场时两次典型的肖像描写,运用多媒体对孔乙己两次不同的肖像特征进行镜头组合后展示,在对照修正学生头脑中的错误意象,从而更好地去诵读文本。

三、创设情境吟诵,吟情思。

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诵读中,教者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与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了,学生反复诵读就会自然而然地入情、入境,轻松地读出诗的味道、诗的情感和诗的美感。这样的诵读,如同欣赏一幅画、聆听一首歌,快乐而令人陶醉。在教读《石缝间的生命》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先让学生自己先行诵读,结果学生们都读得慷慨激昂,并且觉得自己读得相当不错。在这时,我播放了一段大自然中倔强成长的生命的苦难历程的视频。学生看着视频电影,感受着那种历经风霜的平静、痛苦与不屈,才真正明白了文本的意境。接着学生再次诵读,这次颂读的效果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改变,由慷慨激昂变得深沉厚重了许多。

四、配以音乐吟唱,抒真情

音乐的力量是震撼人心的,它能很好地把文本氛围恰如其分地渲染出来,使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比如教学《乡愁》一文,就可以把抽象的乡愁,通过形象的月亮,海峡,游船等形象的事物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乡愁。与此同时,诗歌还具有音韵性,古代诗歌大都可以配乐歌唱,所以还可以通过朗诵,音乐等形式来为诗歌传神。如指导朗读古诗《水调歌头》,我制作课件时,在出示图片的同时播放录音,让学生一边看画面,一边聆听配乐朗读,把学生带进一个明月当空,诗人思念家人的环境中。然后指导学生朗读这首古诗,让学生体会诗的韵律、节奏和情感。接着,让学生伴录音轻声读,跟录音大声读,反复练习。最后,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对读的兴趣,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多种感官作用,同时,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有着很大的帮助作用。

五、多层次诵读,品灵韵

对文本的诵读不可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多层次地诵读,由表及里,由淡入浓,有如竹笋剥壳,直指文本的灵魂深处。进行多层次的诵读,每读一次都有更深一层次的领悟。唯有这样,才能读出文本之“味”;唯有这样,才能牢牢握住作者之“意”,唯有这样,才能读出学生的个体之“悟”。比如我在教学纪弦的《一片槐树叶》这首现代诗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读:理解诗意。教师范读,使学生从整体上基本把握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一叶寄乡愁)二读:体悟情感。学生试读,要求把握节奏、感情,并找出表现诗歌感情的词语。三读,揣摩精髓。诗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意境?(诗歌托一片槐树叶寄诗人思乡盼归之情,以槐树叶起情,以企盼重回槐花飘香的季节收束。)四读,延伸拓展。比较诵读余光中的《乡愁》,品读不同的表现手法、意象及意境。

当然,“诵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学习模式,也是比较有效的语文学习方式之一。正如迟子建所言“文章被诵读,如同食物被咀嚼,你能细细品味其中的奥秘。如果一道美食仅仅只能看,却不能品味,就如同好文章违背诵读一样,难解其真味。”就让我们所有语文教师一起努力,让那琅琅的诵读声溢满我们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琅琅的诵读声灿烂在每一个追逐幸福的课堂上!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范文5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诵读;意象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指出:“让中华诗词陶冶学生情感,活跃学生思维,融入学生心灵,铸造校园辉煌。这是时代与形势的需要,是国家与民族的需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诗词曲往往出现在《诵读欣赏》教学版块里,我们教师教学注重于“诵读”,“欣赏”常常坐冷板凳,或者局限于教参。学生自然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答题也就是生搬硬套,不知所云了。这一现状和课标明显有较大距离,古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诚然,古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是以一定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知识为基础,相应的还应该具备和古诗词有关的知识。作为中学生,社会经验和生活知识都相对较少,如何学习鉴赏诗词呢?

一、营造原境――看诗

要鉴赏诗词,一定得积累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弥补社会经验和生活知识的不足。

首先,题目要细看。古诗词的题目内涵丰富,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创作的时间(季节)、地点、事件、主旨等信息,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抓手,从题目入手,我们可以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的重要信息。

其次,从诗(词)人的生平经历、艺术风格等方面入手。

“诗(词)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词)言志”主要是指诗应当表达人们的志向与愿望。由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所以人们在诗词所反映的志愿也不一样。

再次,古诗词鉴赏必须对其背景的加深了解。不还原到作者的时代背景中去,很难深刻理解诗意。

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诗人所处的社会时代变迁、生活经历、思想主张、个人遭遇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些方面,很可能就是诗歌创作的动机。因而,我们要想深入鉴赏诗歌,就应当综合诗人个人的经历、创作的背景来理解诗歌、把握诗歌。

二、品味原色――读诗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词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很需要重视“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味,领悟诗歌的内涵。

(一)配乐朗读。古诗词配上古声乐,读起来会渐入佳境。古声乐有《春江花月夜》《高山流水》《阳关三叠》《琵琶语》《踏古》《欢沁》等等。

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就可以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音乐,比较安静,节奏起伏不是很大的,朗读的时候不会喧宾夺主。

(二)名家范读,最好是教师范读。

名家范读。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朗读:虹云) 《次北固山下》(朗读:方明) 《观沧海》(朗读:张筠英) 《过故人庄》(朗读:曹灿) 惠崇《春江晚景》(朗读:张家声)。播放名家的诵读,学生可以感受到诗歌的节奏感,音乐美,可以体会出名家对于诗人或喜或悲或怨或怒的情感的诠释,产生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在以后的早读或其他时候能有一个模仿的参照。

教师范读。此时教师俨然就是作者,“抚琴而歌”,用“读”去传达心音,抒感,寻觅知音。学生更会模仿尝试,学上高层。

(三)最重要的是学生读,通过看诗,听诗之后,自我感悟,反复诵读。首先,学会模仿名家或者老师的范读,掌握一定的方法;其次,大胆自我理解读,注意体会诗人写作诗歌时的情感,尝试从诗人的角度感受诗歌的深层内涵。

诗词是文学中的精粹,简单读容易,读出韵味不易。学习诗歌不能真正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样是不够的。

三、把握原旨――想诗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对于诗歌的阅读,反复诵读是一个极好的方法,读多了,读深了,自然进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去了。通过恰当的想象,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所表现的形象。

初中课本上的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学习时,引导学生在脑海用九个意象组成一幅冷清气氛和色彩灰暗的秋郊夕阳图,学诗词如同欣赏一幅画,这样更容易感受出游子思念故土的苦闷心情。

配乐诗朗诵背景音乐范文6

【教学目标】

1.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的思想内容,内心有家国意识。

2.通过揣摩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教学重点】掌握文章的内容结构,理解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如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授课类型】诵读课、自读课

【具体环节】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黄河,每天从我们的身边静静流过,无声无息,但她却是无数文人墨客笔下永恒的话题:人们歌咏她,因为她古老,她孕育了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人们尊重他,因为她厚重,她书写了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人们敬畏他,因为她沧桑,她与她的人民一起经历过抗争与苦难。

下面我们就欣赏一首与黄河有关的歌曲,大家用心聆听,听完后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播放《黄河颂》歌曲视频。学生谈感受从而引出词、曲作者及创作背景,巧妙而幽默地让音乐课代表和历史课代表回答,以缓解刚开课时学生的紧张情绪。

二、背景介绍,带入情境

1938年,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诗人光未然随抗日部队行至大西北黄河岸边,壶口瀑布的巨浪滔天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于是,他挥笔写下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到后,心潮澎湃。于是两人合作,一个作词、一个谱曲,连续创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南北。《黄河大合唱》一共八个乐章,其中《黄河颂》《黄水谣》《保卫黄河》流传最广。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二乐章《黄河颂》。

三、激情诵读,唤起欲望

从题目上看,关键词是哪一个?

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呢?在反复诵读中我们会解决这个问题。

下面,听我朗读课文,你们的工作:

1.疏通字词,掌握节奏,体会情感。(即做到准确、流畅、有感情)

2.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赞颂黄河的?

老师配乐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唤起他们的朗读欲望。

(多媒体精心选裁的画面、旋律与文本内容相一致,与老师富有激情的朗诵相得益彰。预设朗诵结束,听课师生应该自发的热烈鼓掌。)

如有掌声,即兴采访学生听后感。引导学生初步感悟要读好诗歌该注意什么。

明确:要做到感情充沛,就要把握节奏的轻重缓急,语气的抑扬顿挫,关键字词的重读。

四、文本分析,诵读贯穿

(一)朗诵词分析:

用这种方法,自由朗读朗诵词部分,谈谈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该如何朗诵这一部分?

抓关键词、句重读。

明确:“伟大而又坚强”是中心句,关键句,要重读,加强语气,读出昂扬斗志,慷慨激情,这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作用:铺垫、总起、引领下文。

学生齐读,体会作用,希望读到关键词句时加强语气。

(二)歌词分析:

该以怎样的语气语调处理这部分的朗读?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并展示。(ppt中已把歌词部分划分开四小节)

提示:描绘黄河状貌的抓体现气势的关键词;歌颂黄河精神的根据内容抓语气语调(即三处“啊,黄河”读时情感处理有何不同)。

学生先个人思考,再小组交流,之后展示。

明确展示要求:可选取某一小节分析,小组先采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朗诵,再由代表分析如何处理朗读,其他成员进行补充。

小组展示,老师引导。

明确:第一小节关键词:望、奔、掀、结、奔、劈等动词,要读出黄河气势。如“奔”字读出黄河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的气势。

第二、三、四小节,以读促讲,以读明文,在读中明确情感基调,在读中明确内容结构:

历史贡献:摇篮――养育了中华民族――深情舒缓

地理特征:屏障――保卫了中华民族――坚定有力

自然特点:臂膀――恩泽、激励了中华民族――激昂高亢

1.读出黄河的特点

2.自然得出内容结构(形态的描绘、精神的赞美)

(三)小结:

结合本节课你们的朗读体会与经验,自己总结一下怎样才能读好诗歌?

理解诗歌内容;投入自己的感情;了解创作背景;读好关键词句……(最能体现诗歌内容、抒发我们感情的词句,就是关键词)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哪些辅助手段增强我们的朗诵效果?

布置背景、配乐、加入动作、表情、手势、分角色……

(四)分角色齐读:

朗诵词,老师读;第一小节,某个男生读;第二小节,女生读;第三小节,男生读;第四小节,全班齐读。

五、延伸拓展,学会爱国

作者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我们的民族精神,激励我们要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这种黄河豪情在那个战争的年代唤起了多少仁人志士的爱国激情,激励着他们为了革命胜利,为了新中国成立而抛头颅、洒热血,付出青春、付出生命而无怨无悔。而今天,和平年代的我们该怎么做,才是爱国呢?

心中有家、有校、才有国,让我们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做一个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合格公民。

六、作业布置

上一篇四川地震作文

下一篇媒体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