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笔记范例6篇

印象笔记

印象笔记范文1

于是,它不仅推出了层出不穷的小创意,并随时可以同步到任何用户登陆账号的地方,这也让无数人步入“放弃Word”,转向一种新的记录模式。据相关报道显示,截至2015年9月中旬,印象笔记共拥有用户一亿五千万人,仅中国注册用户就已经达到1500万。这个数据不仅彰显着这个App的实际价值,同时也表明它改变了硅谷对美国科技公司在中国只有失败教训的认知,开创了一个时代。然而,当著名硅谷投资人比尔・格利预言,2015年将至少有一个死掉的“独角兽”公司(风投业,估值超过10亿美金的大公司被称为“独角兽”公司)时。印象笔记这个估值超过20亿美金的公司,不幸中选,成为了公认的将是2015年第一个死掉的“独角兽”公司。

功用一再被神化

其实每个印象笔记的深度用户,都会有这样一个感受:如果你关注印象笔记的微博、微信,或是订阅了它的官方博客,使用时间愈久,你会发现印象笔记几乎无所不能,无论是团队协作、知识管理、习惯养成、时间管理、清单分享,它样样都能拿下,既能帮你养成早起的习惯,又能帮你记录会议的重点,还能用来分享旅游出行的必备清单……

不过,印象笔记最强大的功能和难以超越的优势,是它的搜集。也许以前会有人说是搜集和捕捉,然而随着印象笔记的日益臃肿,它已经不适合用作刹那间灵感的记录和捕捉,至少在你使用原生客户端的时候会如此。

试想一下,伴随印象笔记的生态圈能力日趋广泛,其用户群也早已形成了“内容源输入-印象笔记-分发至归集地”的使用模式,每隔一段时间,才会着手打开App,把所有收集进来的内容分门别类,如果是知识点,则挑选出最重要的部份高亮;如果是扫描图片,则另存为保存好;如果是思维片断,不少人则试图转化到类似豆瓣之中……如此一来,印象笔记不知不觉成为了这一切的中转站而已。

毋庸置疑,印象笔记凭借其跨平台的特性与众多第三方服务集成,以及强大的搜集工具,绑定了数以亿级的用户,但是在日后实际使用应用过程中,用户真的会持续需要这样一个集成了群聊、提醒、标签等等功能繁多的印象笔记么?

问题接踵而至

从诞生以来,印象笔记一直是一个“常年沉默”的公司。在这发展的几年中并没有什么大动作发生,甚至有人认为其“已经没了新鲜感“。

这一状态对于一个独角兽企业而言,足以引起的反思是:当下要务是要想方设法的吸引和留住人才。一个不变的事实是,加州的硅谷有数不尽的大公司、小公司、创业公司,它们似乎每天都在盯着其他企业人才变更,甚至随时等着挖人。

然而,印象笔记的创始人利宾却在公开场合大论,“没有那么在乎这公司的未来”,“毕竟没啥热情了”的话一出,尽显出印象笔记管理层漠不关心的言辞和态度,似乎影射了为何一直没能招来一个首席运营官,而自身的人才流失却日渐加重。

在美国排行首位的给公司打分的网站Glassdoor上,印象笔记员工打出的分数越来越低,而评论更是一眼望去的伤感。不少人留言表示,“如果你想在你的领域里成长,并有所作为,一定要避免来这种地方”,“我从未见过一个公司走下坡路到如此地步,真为那些聪明的人感到悲伤。”

雪上加霜的是,作为初创公司,印象笔记甚至出现了财务不佳。特别是在今年初,更是对超过400个员工进行了5% 的降薪调整。

之后,印象笔记逐渐黯淡,甚至沉默到消声。

直到今年7月底,它终于按捺不住,搞了一个大动作,那就是炒掉了CEO,转由谷歌眼镜执行官克里斯・奥尼尔接替。然而,作为新总裁上台后,奥尼尔的致辞也是不温不火,他还认为,“我的任务是带领着团队做好下一个阶段的产品,提高利润,同时,要维护好印象笔记独一无二的特点。”仍未深挖印象笔记颓势渐露的根源。

著名的硅谷科技记者凯西牛顿更是经过推特发出这样的感慨:“一个公司的新CEO把话说得如此官方客套,真让我深深地为这家企业的未来担忧。”

实际上,作为极少数能在中国成功复制的硅谷科技类原生公司之一,印象笔记的先发优势在于其非常规化的战略。像美国的“脸书”和“推特”常年被中国政府禁用,是因为中国本身具备较强的克隆模仿能力, 比如依次克隆产生了中国版“推特”――新浪微博,以及属于中国人的“脸书”――人人网,不仅迅速霸占了本土市场,甚至吸引了不少国际化用户。正因如此,使得美国“脸书”和“推特”这两家大公司对进驻中国完全失去信心了,而印象笔记却有别于次,走了另一条路――作为原生公司Evernote的中国克隆本身,印象笔记的运作完全是在中国,且目前中国的用户数,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

尽管如此,除了在近些年的一些小规模的收购,印象笔记未能完成对于自身核心产品进行相关大型收购,而一直提及的规避产品风险以及新功能开发,也几经关注,却从未实现 。

此时最为糟糕的事情是,印象笔记的未来不再清晰,甚至创始人利宾再次哀伤地表示,“步入2015年后,印象笔记从未如此远离IPO之路。”是否可以理解为,印象笔记或将永远无法接近IPO了呢?

降薪加上迟迟不上市,导致团队员工因无法拿到股票作为潜在的收入而纷纷跳槽,产品的核心灵魂人物又一再看衰,印象笔记要走的路渐渐模糊。

未来在哪里?

不少用户都已经接受了,很长一段时间里,印象笔记没有做出称得上是 “还不错”的产品了。曾经的“死忠粉”也在这样一股态势下渐渐被流失,而对新用户而言,其再也无法具有强大的诱惑力可以催使人们安装使用了。

其实,同Dropbox的处境相同,印象笔记最终面临的现实是无法实现企业用户以盈利。如今,大多数企业客户已经使用了其他产品,其中完全可以代替并超过笔记类产品的功能。许多客户早已转化为谷歌或微软的企业应用套件忠实用户,其中从捆绑的共享类功能产品(包括Excel,PPT) 到以周边产品为中心的应用,强大且更有价值。

另外不得不提及的是,大数据时代,印象笔记在App store的排行榜里的排名,自2011年创下巅峰之后便持续下降,同时,与其相关的反馈数量也在大幅度下降,这也侧面验证了使用人数的减少。

当然,在当下印象笔记还没有死掉,网站仍然在运行,员工也会在周一继续出现在办公室里。但是,许多人都已看到的现状:从长期发展来看,印象笔记或将走向衰亡,只是那个时间点还有待观察。

印象笔记范文2

印象笔记篇

共享特定笔记本

说到云笔记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印象笔记”,那么通过它如何进行笔记的分享和协作呢?首先我们在“印象笔记”左侧的笔记本列表中,任意在一个笔记本上点击鼠标右键。在弹出的菜单里面选择“创建笔记本”命令,接着在弹出的对话框里面设置一个笔记本的名称。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将自己的私人笔记与可以公开的笔记区分开来。接着在刚刚创建的笔记本上单击右键,在弹出的菜单里面选择“共享笔记本”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可以选择“共享”或者“”命令(如图1)。

比如我们这里就点击“共享”命令,在弹出的设置窗口的“共享”输入框中,输入自己同事的“印象笔记”注册邮箱,邮箱之间用英文的逗号进行间隔。接着在“附言”输入框中,设置这个共享笔记本的使用说明。然后在“这些人”列表中选择同事的操作权限,可以选择“可以编辑和共享”、“可以编辑”和“可以查看”等权限(如图2)。由于大家需要在笔记本里面讨论相关的方案内容,因此必须要赋予他们可以编辑的权限。所有的编辑完成以后,点击“共享”按钮就可以了。整个过程和在谷歌在线办公系统的操作非常类似,因此很多用户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的。

当同事们接收到共享操作的请求邮件后,点击电子邮件中的“添加笔记本”按钮(如图3)。在弹出的网页里面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在应用内打开”或者“在浏览器上打开”按钮打开。需要提醒大家的是,这一步非常的关键。如果不执行这一步操作,而直接进入到自己的“印象笔记”的话,是看不到我们共享的笔记本信息的。

接下来进入到自己的“印象笔记”,在左侧的“查看我的笔记本”列表中,就可以看到“加入的笔记本”这项,这里面就是接收到的共享笔记本(如图4)。点击网页上方的“新建笔记”按钮,就可以将自己的工作想法以笔记的形式出去。当然也可以找到同事共享的笔记,在这个笔记内容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这样无论是身在何处都可以时时刻刻开始讨论。

有道云笔记篇

创建协作管理群组

国内用户除了使用“印象笔记”以外,使用国内云笔记软件的用户也很多,比如知名的“有道云笔记”。现在安装运行最新版本的“有道云笔记”客户端,为了和同事们即时讨论和交流,首先需要创建一个类似于QQ群的群组。点击客户端标题栏中的“云协作”按钮,在弹出窗口的左侧可以看到客户端默认已经为用户创建了一个群组。在列表中选中这个群以后,点击窗口右上方的“群设置”按钮,在弹出的窗口对群组的属性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比如我们可以重新自定义群组的名称,并且加入一段群组的相关介绍。除此以外,为了避免陌生人进入我们的群组里面,还需要对加入群组的用户身份进行验证,所以这里将“加入身份验证”选项修改为“需要身份验证才能加入该群”这项(如图5)。设置完成以后点击“保存”按钮,将刚刚的修改操作上传到服务器里面。当然也可以点击主界面左上方的“创建/加入群”按钮,在弹出的菜单里面点击“创建群”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设置群组的名称、简介和验证方式等,点击“确定”按钮就可以创建一个新的群组。

加入特定协作群组

其他同事要想加入这个群组,“有道云笔记”为他们提供了两种方式。首先我们点击“群设置”窗口的“成员管理”标签,在其中可以看到一个群号和一个邀请链接,通过QQ等方式将它们转发给自己的同事就可以了(如图6)。

如果同事也安装了最新版本的“有道云笔记”客户端,那么点击左上方的“创建/加入群”按钮,在弹出的菜单里面点击“加入群”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输入相应的群号,根据向导就可以完成群组的加入。如果用户使用的是“有道云笔记”的网页版,那么直接点击接收的邀请链接,然后输入自己的网易通行证信息登录即可。

讨论修改工作方案

印象笔记范文3

近几年来,我们开设了大阅读课,引导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并写出读书笔记,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但是由于学生受其生活阅历的限制,在自读过程中对作品形成的形象往往不够完整,在大脑中的印象也就不深,有时往往一闪而过。如何让些形象深刻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我想到了绘画。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乐于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我充分利用这一点,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笔记的同时,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笔记本上,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学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形象的图画的过程往往就是一个对阅读内容回顾、加工的过程,等他把这幅画画好以后,也就把自己在阅读中的收获表现了出来。例如:围绕着“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我向学生推荐的阅读书目中有自读课本中《高大的皂荚树》这篇文章,大多数学生在课下读了这篇文章并做了读书笔记,在笔记本上画下了自己印象中的皂荚树:有的只画了一棵枝繁叶茂的皂荚树;有的又进一步突出了高大这一特点;有的则在这棵皂荚树下又画上了一些正在玩耍的孩子……总之,他们都画出了心目中的皂荚树。透过这一幅幅彩画,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阅读中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同样的一棵皂荚树,在孩子们心目中留下的印象却不一样,有的只抓住了表面特征:又高又大;而有的却深入到了内里特征并受到了心灵的震颤。其中有个学生在这枝繁叶茂的皂荚树干上画上了眼睛、嘴巴、鼻子,组合成一个正在微笑着的母亲头像,这位母亲正在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一群用皂荚树叶烘烤着小手的孩子。这个学生在阅读收获中这样写道:这棵高大的皂荚树多么像一只知奉献不知索取的妈妈呀!我也要学习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

彩图画好之后,再让学生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抄写在笔记本上进行对照,做到图文并茂,学生就会找出自己图画的不足,并且在脑海中又把图画变成了文字,于是又在自觉不自觉中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

画笔走进学生的阅读世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能充分利用好自己的笔记本,使其美观实用,学生在打开每一页笔记时,都要在布局结构、色泽搭配上费一番心思,许多学生还给自己的笔记本配上了漂亮的花边及一些漂亮的小图案,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了他们阅读的乐趣。

印象笔记范文4

关键词:简笔画 低年级 语文课堂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2.156

简笔画教学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通过简笔画这一特殊形式的“教具”,配以栩栩如生的课堂讲述,在语文教学中形成独特的情境,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进而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记忆,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更为生动、直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要充分利用简笔画教学的优势,声像并茂地讲解课堂知识点,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有利于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

1 “化抽象为具体”――直观教学事半功倍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知程度,他们主要以感性认识为主,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对抽象事物的理解能力相对薄弱。简笔画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低年级学生对语文抽象知识的学习,将相对深奥、复杂、难懂的内容以简笔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增加语文学习的趣味性,能够从小学生的角度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完成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入。因此,低年级语文教学时,要注重学生认识事物与学字识词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更容易通过直观的方式理解汉字的意义。

例如,在讲解《草》这篇文章时,讲到“离离”的含义时,在黑板上简单画出了一片草原,让学生对草原进行体会和描述。学生根据老师在黑板上画出的草原,想象草原的样子,纷纷对草原这幅画发表自己的观点,描述出草丛很高、很密、很茂盛的样子,进而学生们自然而然就理解了“离离”的表达。同时,在讲解“野火烧不尽”时,采用启发式的提问:“冬天草木枯黄,空气干燥,非常容易就可以把草烧光,为什么是‘烧不尽’呢?”然后用黄色粉笔在将刚才画的草原图上将草原涂黄,用红色粉笔在上面画出“野火”,学生根据老师的思路来思考,最终引导学生认识到野火把草原地表以上的部分烧光了,但是对地表下面根部却没有影响,使学生通过简笔画对这句话形成更为直观的认识。

2 “创造课堂魅力”――活跃课堂积极踊跃

简笔画是一种绘画的形式,绘画又是美术学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简笔画这种绘画的方式更能够让学生体验到视觉上的美感。课堂教学中融入简笔画能够将文章的知识点通过这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表现出来,对学生形成更大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欣赏绘画过程中理解和强化语文的知识点,相对于传统的灌输式的文字教学方法而言,能够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兴趣,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教学魅力,让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到课堂气氛中来,从而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讲授《雪地里的小画家》这篇文章时,笔者先利用课前为大家简单描绘下冬天下雪后的场景,然后发问:“冬天来了,冬天会下雪,那么下雪后大地会出现哪些变化?当你在雪地走的时候,身后会有什么呢?”学生会异口同声的回答出:“脚印!”这时笔者在黑板上画出梅花、竹叶、枫叶和月牙,然后再向同学们发问:“大家猜猜老师在黑板上画的图案是什么动物在雪地里走过以后留下的脚印呢?”学生们对着黑板仔细观察,这时就会有同学很快说出:“小狗的脚印、小鸡的爪印、小鸭子的蹼印还有小马的马蹄印。”然后,接着问:“大家看看这些脚印像什么?”同学很快又会抢答出“梅花、竹叶、枫叶、月牙”。“那么,这些小动物一起在雪地里走会怎么样呢?他们是有意在雪地上画画吗?”同学们通过激烈的讨论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然后通过课文与插图让学生自己判断对错,同学们探究答案的欲望更为强烈,学习热情也特别高涨。

3 “激发课堂想象”――激趣创新引导思维

简笔画能够帮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形成直观的印象,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记忆。亚里斯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想象是创新的来源,只有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不断地想象课本中描述的画面,才能达到既能充分吃透教材所表述的内涵,又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低年级学生对事物的了解仍然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对文章进行讲述,不能使文章内容更直观的体现,会造成学生在理解和记忆时印象不深刻。简笔画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实现课堂讲授模式的多样化,有助于烘托和营造课堂气氛,使学生对课程知识记忆犹新。

例如,在讲解《画风》这篇课文时,学生们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风怎么能画出来存在理解上的片面性,这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这时,结合课文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有小朋友拿着旗杆,旗子在风中摇摆;也有小朋友拿着风车,风车在风中呼呼的转;同时还有小树被风吹弯,乌云被风推着疾驰等场景。如果仅仅根据课文讲解,学生很难想象是怎样的一种场景。这时,利用简笔画来将旗杆、旗子、风车、乌云、小树等在黑板上画出来,可以让学生对这些事物的认识更为直观化、感性化,在绘画过程中向学生提问“小树为什么会弯?”“风车为什么会转?”等问题,在问答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且让学生到黑板上自己想象事物来“画风”,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进而达到更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今,传统教学中“之乎者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求,死记硬背也不再是最佳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必须要有创新意识,简笔画教学就是一种更为简单,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的教学方法。简笔画教学能够将抽象的文章直观化、生动化,使学生在课堂学生中能够声像并茂的学习和理解课堂知识点,形成的记忆也更加深刻,能在教学实践中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赵奎林.浅论非美术专业简笔画的教与学[J].大众文艺,2012,(7):273-274.

[2]杨湘涛.高师《简笔画》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陕西教育(高教),2011,(7-8):132-133.

印象笔记范文5

关键词:印象派印象派画家艺术特色

印象派绘画,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及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他们吸取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经验,在19世纪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通过画家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不仅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影响了整个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都是以前古典绘画里没有的。古典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要求对画面构图进行随意剪裁。这种似乎漫不经心的构图与传统的舞台样式的构图相比,要自然生动多了。

二、印象派的造型

由于印象派画家重写生,重实践,他们大多在户外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笔触奔放而果断。他们的画,不论是即兴写生还是记忆创作,都有一种一气呵成、不求甚了和随意的特点,有一种未完成的完整性。为此,在造型特征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1.古典绘画强调造型的厚重、圆浑,而印象派注重平面化的造型。这一点在马奈的作品里是非常突出的,他精简了黑与白之间的过渡层次,在每一个形体内部,又简化了光影,与古典绘画中朦胧的多层次光影效果不同。

2.古典绘画强调轮廓线分明,印象派在处理边线轮廓时非常含蓄,甚至形体与形体之间浑然相连。这在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的大量作品中就能够明显地看到,特别像德加的和洗澡的裸女更是如此。

3.古典绘画里素描造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印象派更看重色彩,强调发挥色彩独立的表现功能。用色彩造型,这是印象派画家的共同特点。

三、印象派的色彩

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整个美术史的绘画作品全部打开,你就会发现在印象派绘画这个部分,尤其色彩鲜艳和斑斓,而之前的绘画几乎是清一色的棕色调子,尽管有些许跳动的色彩,但都没有印象派绘画那么强烈。

在印象派之前的色彩与线条之争,也就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之争,就已经说明色彩在向古典艺术进行了挑战。印象派的色彩实际主要是研究条件色,谈条件色必然要涉及固有色,固有色简单说就是“物体本来的颜色”,是达·芬奇在他的画论里的“真颜色”概念。其实,条件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被达·芬奇观察到了,他举了一个例子:“你如果将一球状物体安放在一群物体之间,使一面受阳光照射,另一面是绿色或其他颜色的墙,也受阳光照射。承托它的地面红色,两侧面黑色。这样,就可见物体的本色之上已渲染各物的颜色。发光物的颜色最强,被光墙照射的颜色次之,阴影居第三……”[1]据记载,中世纪的科学家维泰罗就已经观察到光在折射下的色散现象,就是说他让白光通过六角形晶体产生了有色光。[2]这比文艺复兴要早二三百年。我们从达·芬奇的作品中难以见到条件色,是他与印象派所见的物象色彩不一样还是作为观察者的眼睛有某种“基因变化”?看来画画虽然是用眼睛观察,但观念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观念的牵引下,眼睛是有选择地分辨颜色,而不是简单到看见颜色。马奈则说:“早在100年前,委拉斯贵支就进行着印象主义画家们所进行的探索——向色彩的奥秘进军。”[3]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绘画语言要素。印象派画家们打破一成不变的“固有色”观念,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的那种瞬息即逝的色彩,那种受一定的环境条件、空间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的颜色。

经常被援引的一个有关印象派画家与光的故事是:1867年,莫奈画《草地上的午餐》,肯定是在室外阳光下来画,用写生的方式直接完成创作。全新的方法引来了已经成名的库尔贝,库尔贝看到莫奈为了在户外完成这幅巨作,不得不在花园里挖了一个大坑,以便画上半部的时候把画放进坑底。库尔贝奇怪的是莫奈为什么没有动笔却停笔呆着,莫奈说:“我在等太阳。”在库尔贝看来,他完全可以先画别的地方,莫奈不同意,他说:“那样的话,色彩关系不对。”[4]莫奈曾反复画不同时间的鲁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为了捕捉瞬间阳光下物象色彩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关系。

印象派画家一反古典画风棕色的“酱油调子”,画出了物体的环境色彩和色彩的相互渗透,他们精确地记录下了大自然里朝晖夕阳的万千气象。犹如现代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印象主义派要求画家们所做的一切,就是真实地记录下那些于特定时刻和特定地点知觉到的最小色彩单位。”[5]

四、印象派的“写”意

印象派的表现技法强调“写”,有一些类似中国写意笔墨那样的方法。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就是“书写性”,它的基本要求是“书写”有别于“描摹”,在书写中,对线的轻重把握和疾涩枯润是通过笔的运转所用的体力、臂力和腕力,通过提、压和拖,诉诸于画面各种痕迹。而印象派画家运用小笔触的排列,时而摆、时而刀刮、时而重叠、时而揉擦、时而横涂纵抹、时而积点成面等多种手法,有些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直接放到画面上去感觉和组合,并进行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蓝色和橙色的互补对比,使绘画性的形式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于这种“写”的作品,在当时的巴黎,许多反对印象派的人这样描述印象派画家,大意是说印象派画家拿起画布、画笔和颜料,漫不经心地涂上几笔,然后就签上自己的名字,正如智力不健全的人在路边捡起一些石子就自以为得到了宝石。这些人还认为印象派的作品不过是在3/4的画布上涂抹黑色和白色,其他空余处点上一些红色、黄色和蓝色,就算成功了一幅春天的印象。在我国也有“近看一塌糊涂,远看栩栩入生”。吴冠中回忆他少年时期听到人们对欧洲现代绘画的评价是“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他去参观刘海粟画展,展览会上有文字提醒观者“须离画十一步半”观赏。曾经有学生就说印象派的画怎么像没有画完一样,这说明学生没有理解印象派在笔法上的个性解放,没有熟知“写”的意匠和神采。

在第一次印象派展览后,当时的评论家勒鲁瓦在《喧噪》杂志上发表的攻击文章中,借学院派信徒文桑先生等人之口,把莫奈、毕沙罗等印象派画家挨个攻击一番之后,接着写到:“现在来看看摩里索小姐!这位年轻小姐对于再现微小细节是毫无兴趣的,她要画一只手时,有几个手指她就画几笔,这样就算完事了。对一只手的素描要刻意求工的人们,是一点也无法了解印象主义的……。”[6]

五、印象派的主观精神表现

在印象派绘画出现之前,法国巴黎乃至整个欧洲画坛,都是以安格尔为代表的所谓新古典主义和学院派占据统治地位。印象派从精神上是对立于古典传统绘画的,强调创新。创新在什么地方呢?风景、人物、这些题材早已被前人画过几百年了,这些题材是不会触怒古典主义和学院派的。他们不屑于像宗教和文学那样主题性地再现现实,提出应自然而随意地表现生活与客观物象,注重画家对于现实情境的自我感受和自觉表现,擅长于对现实情景的生命状态和存在形式进行直觉式的客观再现与描绘,将绘画从客观的自然再现转向主观的精神表现,以迎合新兴市民阶层审美的需求,努力反映印象派具有绘画独立性的美学观念。因此,他们的创新主要在于画法以及对于题材的态度,其实,印象派画家并不是反对以自然为师,他们离开画室,采用小尺寸的画框和便于携带的油画布及其他材料,就是到大自然中去研究转瞬即逝的色彩变化规律,去寻找宣泄自己情感的方式,去发现和创造自己的思想。

凡·高认为:“为了绘画,如果必须的话,我愿意永远忍受贫困。归根到底,人生在世不是为了个人自己的安逸……走出画室到现场作画……直接根据生活创作绘画,意味着日复一日地生活在那些农舍里,像农民那样在田地里劳动;夏天要忍受太阳的酷热,冬天要不畏霜雪,而且要呆在户外而不是室内,不仅仅是出去散散步而是像农民那样天天如此。“[7]塞尚还提醒画家应防止倾向于文学,在绘画中排除叙事性的文学内容。“他喜欢把很厚的油彩一笔笔涂在画布上,造成厚涂的结实效果。因此被称为是‘用手枪描绘的画’。”[8]高更关注思想,他说:“如果一个艺术家为画的和谐需要,他就有权随意使用色彩。”还说:“用来自人的生活与自然的某些题材作为依托,我通过线条与色彩的安排而获得的交响与和谐,并不表现普通字面上所说的‘真实’;它们不是直接表现思想,但是它们应该使人去思索。”[9]看来,印象派同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很多相近之处,特别是关于“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自由抒发”,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面对大自然,不是照抄照搬,而是注重表现个人新鲜感受和最有生命力的直观感觉。

正如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社会从中世纪摆脱出来一样,“印象派”的出现,则标志着艺术家从室内走向了室外,从画面的一种近似于“酱油色彩”的调子走向了色彩斑斓的画面,从古典画法的看不见笔触到现在的自由奔放的笔触,从关注宗教题材到表现乡村题材和平凡生活的变化,从客观再现到主观的精神表现等。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参考文献:

[1]《达·芬奇论绘画》,第123页,人民美术出版社

[2]《古今数学思想》第一集,第245页

[3]《美术》2005年第6期,第109页

[4]《画布上的创造》戴士和著,第55页

[5]《艺术与视知觉》阿恩海姆著,第165页

[6]《摩里索、卡沙特》第48—49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7]《凡·高书信选》,第286页,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出版

印象笔记范文6

    关 键 词:印象派 印象派画家 艺术特色

    印象派绘画,是指发生在19世纪下半期,以法国为中心风靡欧洲并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印象主义绘画现象。印象派绘画以莫奈的《日出的印象》最初被人讥笑而得名,却在短短的一二十年中跃然成为一场世人瞩目的艺术运动。在1874年巴黎的第一届印象派画展,被认为是印象派绘画团体诞生的标志。该画展向世人宣告,这是一群画家们不懈努力所展示的作品,他们的作品摆脱了由世俗等级制度和固步自封的艺术团体强加于其上的传统桎梏的束缚,同美术史上的任何一场运动相比,印象主义及其关联的画家具有更为神秘的特性,他们起初为公众所不理解,被评论家责难,大多数作品被社会拒绝。可是,他们不气馁,并矢志不渝地朝向自己认定的目标前行。他们并不知道,正是他们开创了西方绘画史的新纪元,也正是以他们的画展为起点,“印象派”从法国开始影响整个欧洲,成为西方现代绘画的起点。

    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为马奈、德加、雷诺阿、毕沙罗、莫奈、西斯莱及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人,他们吸取了柯罗、巴比松画派以及库尔贝写实主义的经验,在19世纪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通过画家直接观察所带来的感受,来表现微妙的色彩变化。20世纪初期,印象派已经成为广受欢迎的艺术流派。它不仅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而且影响了整个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一、印象派的构图

    印象派画家几乎都强调那种偶然一瞥,力求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审视对象,例如从晚会包厢里俯视舞台,从某一个角落侧视大厅,从头顶上仰视一群舞女,都是以前古典绘画里没有的。古典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题材,讲究构图的舞台戏剧化效果,场面宏大富有文学性。而印象派的构图突破旧的固有模式,多作架上小品,并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审美要求对画面构图进行随意剪裁。这种似乎漫不经心的构图与传统的舞台样式的构图相比,要自然生动多了。

    二、印象派的造型

    由于印象派画家重写生,重实践,他们大多在户外描绘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笔触奔放而果断。他们的画,不论是即兴写生还是记忆创作,都有一种一气呵成、不求甚了和随意的特点,有一种未完成的完整性。为此,在造型特征上有这样一些特点:

    1.古典绘画强调造型的厚重、圆浑,而印象派注重平面化的造型。这一点在马奈的作品里是非常突出的,他精简了黑与白之间的过渡层次,在每一个形体内部,又简化了光影,与古典绘画中朦胧的多层次光影效果不同。

    2.古典绘画强调轮廓线分明,印象派在处理边线轮廓时非常含蓄,甚至形体与形体之间浑然相连。这在莫奈、毕沙罗、西斯莱、雷诺阿的大量作品中就能够明显地看到,特别像德加的舞女和洗澡的裸女更是如此。

    3.古典绘画里素描造型占据绝对主导地位,而印象派更看重色彩,强调发挥色彩独立的表现功能。用色彩造型,这是印象派画家的共同特点。

    三、印象派的色彩

    从世界美术史的角度来看,整个美术史的绘画作品全部打开,你就会发现在印象派绘画这个部分,尤其色彩鲜艳和斑斓,而之前的绘画几乎是清一色的棕色调子,尽管有些许跳动的色彩,但都没有印象派绘画那么强烈。

    在印象派之前的色彩与线条之争,也就是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之争,就已经说明色彩在向古典艺术进行了挑战。印象派的色彩实际主要是研究条件色,谈条件色必然要涉及固有色,固有色简单说就是“物体本来的颜色”,是达·芬奇在他的画论里的“真颜色”概念。其实,条件色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已经被达·芬奇观察到了,他举了一个例子:“你如果将一球状物体安放在一群物体之间,使一面受阳光照射,另一面是绿色或其他颜色的墙,也受阳光照射。承托它的地面红色,两侧面黑色。这样,就可见物体的本色之上已渲染各物的颜色。发光物的颜色最强,被光墙照射的颜色次之,阴影居第三……”据记载,中世纪的科学家维泰罗就已经观察到光在折射下的色散现象,就是说他让白光通过六角形晶体产生了有色光。这比文艺复兴要早二三百年。我们从达·芬奇的作品中难以见到条件色,是他与印象派所见的物象色彩不一样还是作为观察者的眼睛有某种“基因变化”?看来画画虽然是用眼睛观察,但观念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种观念的牵引下,眼睛是有选择地分辨颜色,而不是简单到看见颜色。马奈则说:“早在100年前,委拉斯贵支就进行着印象主义画家们所进行的探索——向色彩的奥秘进军。”在印象派绘画作品中,光和色是基本的绘画语言要素。印象派画家们打破一成不变的“固有色”观念,力图捕捉物体在特定时间内的那种瞬息即逝的色彩,那种受一定的环境条件、空间距离和周围其他物体的影响的颜色。

    经常被援引的一个有关印象派画家与光的故事是:1867年,莫奈画《草地上的午餐》,肯定是在室外阳光下来画,用写生的方式直接完成创作。全新的方法引来了已经成名的库尔贝,库尔贝看到莫奈为了在户外完成这幅巨作,不得不在花园里挖了一个大坑,以便画上半部的时候把画放进坑底。库尔贝奇怪的是莫奈为什么没有动笔却停笔呆着,莫奈说:“我在等太阳。”在库尔贝看来,他完全可以先画别的地方,莫奈不同意,他说:“那样的话,色彩关系不对。”莫奈曾反复画不同时间的鲁昂大教堂和草垛,正是为了捕捉瞬间阳光下物象色彩之间互相渗透、互相转化的关系。

    印象派画家一反古典画风棕色的“酱油调子”,画出了物体的环境色彩和色彩的相互渗透,他们精确地记录下了大自然里朝晖夕阳的万千气象。犹如现代艺术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印象主义派要求画家们所做的一切,就是真实地记录下那些于特定时刻和特定地点知觉到的最小色彩单位。”

    四、印象派的“写”意

    印象派的表现技法强调“写”,有一些类似中国写意笔墨那样的方法。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就是“书写性”,它的基本要求是“书写”有别于“描摹”,在书写中,对线的轻重把握和疾涩枯润是通过笔的运转所用的体力、臂力和腕力,通过提、压和拖,诉诸于画面各种痕迹。而印象派画家运用小笔触的排列,时而摆、时而刀刮、时而重叠、时而揉擦、时而横涂纵抹、时而积点成面等多种手法,有些颜色不再在调色板上调配,而是直接放到画面上去感觉和组合,并进行红色和绿色、黄色和紫色、蓝色和橙色的互补对比,使绘画性的形式美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对于这种“写”的作品,在当时的巴黎,许多反对印象派的人这样描述印象派画家,大意是说印象派画家拿起画布、画笔和颜料,漫不经心地涂上几笔,然后就签上自己的名字,正如智力不健全的人在路边捡起一些石子就自以为得到了宝石。这些人还认为印象派的作品不过是在3/4的画布上涂抹黑色和白色,其他空余处点上一些红色、黄色和蓝色,就算成功了一幅春天的印象。在我国也有“近看一塌糊涂,远看栩栩入生”。吴冠中回忆他少年时期听到人们对欧洲现代绘画的评价是“远看西洋画,近看鬼打架”;他去参观刘海粟画展,展览会上有文字提醒观者“须离画十一步半”观赏。曾经有学生就说印象派的画怎么像没有画完一样,这说明学生没有理解印象派在笔法上的个性解放,没有熟知“写”的意匠和神采。

    在第一次印象派展览后,当时的评论家勒鲁瓦在《喧噪》杂志上发表的攻击文章中,借学院派信徒文桑先生等人之口,把莫奈、毕沙罗等印象派画家挨个攻击一番之后,接着写到:“现在来看看摩里索小姐!这位年轻小姐对于再现微小细节是毫无兴趣的,她要画一只手时,有几个手指她就画几笔,这样就算完事了。对一只手的素描要刻意求工的人们,是一点也无法了解印象主义的……。”

    五、印象派的主观精神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