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言五首范例6篇

放言五首范文1

【臰秽】

臰秽不中停,火急须埋葬。(二四七首)

急手深埋却,臰秽不中停。(二六一首)

按:“臰”为“臭”的俗字。《文选·张衡》:“鲍肆不知其臰,翫其所以先入。”李善注:“臰,一作臭。”“臰秽”即同“臭秽”,为“恶臭难闻”义。《变文集·维摩诘讲经文》:“忽被个■鳅之鱼,抛入水池之内,浑身不净,遍体腥■,满池之清水浑浊,彻底之澄泉臭秽。”又《降魔变文》:“舍利佛言:‘长者!园须(虽)即好,窭蒜极多,臭秽勋天,圣贤不堪居住。’”又:“舍利弗言:‘长者!此地曾为马市,宰杀众生,臭秽血腥,实亦不堪住止。’”唐段成式《酉阳杂组续集·支诺皋下》:“成都乞儿严七师,幽陋凡贱,涂垢臭秽不可近。”《汉语大词典》未收此词,当补。

【打脊】

无頼不与钱,蛆心打脊使。(〇五五首)

駈将见明府,打脊趁回来。(二七〇首)

衙日唱稽逋,佐史打脊烂。(二七四首)

按:“打脊”即“鞭笞背部”,古时肉刑的一种。亦用作詈词,犹该死。日释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天子怒,打脊二十棒。”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九《防慎不至》:“高锴侍郎第一榜,裴思谦以仇中尉关节取状头,锴庭谴之,思谦回顾厉声曰:‘明年打脊取状头。’”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七:“卢延让《哭边将诗》曰:‘自是磠砂发,非干炮石伤。牒多身上职,盎大背边疮。’人谓此是打脊诗也。”《京本通俗小说·西山一窟鬼》:“打脊魍魉!你这厮许了我人情又不还。”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二:“打脊的髠囚!怎敢把爷违拗!”《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王兴)骂道:‘打脊!见我恁般苦,不去问你使头借三五百钱来做盘缠?’”使头,家主。明徐渭《南词叙录》:“打脊,古人鞭背,故詈人曰打脊,唐之遗言也。”《汉语大词典》收有“打脊”一词,书证首引宋孙光宪《北梦琐言》,时代偏晚。

【放】

放顽邻里行,元来不怕死。(〇三六首)

按:“放”本为“逐”义,唐代引申出新的意义,指做出某种表情、动作,犹“撒”。唐窦昉《嘲许子儒》:“映树便侧睡,过匮即放乖。”唐王建《初授太府丞言怀》:“病童唤着唯行慢,老马鞭多转放顽。”唐李商隐《碧城》诗之二:“紫凤放娇衔楚佩,赤鳞狂舞拨湘弦。”五代和凝《杨柳枝》词:“醉来咬损新花子,拽住仙郎尽放娇。”《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所收“放”条下都没收此义项。

【负特】

沉沦三恶道,负特愚痴鬼。(八首)

按:“负特”即“辜负”。“负特”一词只在唐代出现过,而且出现的次数也非常少,据目前资料看来,仅四例。除王梵志诗中一例外,其余三例为唐张鷟《游仙窟》:“只可徜徉一生意,何须负特百年身。”《变文集·李陵变文》:“岂谓将军失利,将士徒然,负特壮心,乖为(违)本愿。”又:“丈夫失制输狂虏,负特黄(皇)天孤傅(后)土。”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负特”与“乖违”、“孤”对文出现,通过文意分析得出,“负特”与“乖违”、“孤”属于同义对文,具有与“乖违”、“孤”相同的意义,即“违背,辜负”义。《汉语大词典》未收“负特”一词,当补。

【客】

索强欺得客,可是丈夫儿。(二〇四首)

按:“客”即“妻子”。《汉语方言大词典》所收“客”条下有收此义项:“⑤;堂客的省称。古方言。”书证为唐王梵志诗。《大词典》所收“堂客”条下,收有“妻子”这一义项,书证引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到明日,拿四样首饰来,仍旧叫我家堂客送与他,择个日子就招人便了。”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二:“跟他相反,他的堂客却是个油煎火辣的性子。”“堂客”表“妻子”义的用法在现代很多方言中,如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吴语、湘语、赣语等继续使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所收“客”条下未收“妻子”义项。

【岁日】

岁日食他肉,肉是他家命。(二七七首)

按:“岁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后晋刘昫《旧唐书·史思明传》:“与安禄山同乡里,先禄山一日生,思明除日生,禄山岁日生。”《大词典》收有“除日”一词,释义为:“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书证引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除夕》:“至除日,禁中呈大傩仪,并用皇城亲事官、诸班直戴假面,绣画色衣,执金鎗龙旗。”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岁日”即指“农历正月初一”。唐李约《岁日感怀》:“曙气变东风,蟾壶夜漏穷。新春几人老,旧历四时空。”五代张义方《奉和圣制元日大雪登楼》:“恰当岁日纷纷落,天宝瑶花助物华。”从上例可看出“岁日”与“元日”为同一天,“元日”即“正月初一”。《文选·张衡》:“于是孟春元日,群后旁戾。”薛综注:“言诸侯正月一日从四方而至。”《汉语大词典》未收“岁日”一词。

参考文献:

[1]郭在贻.训诂学(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Z].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1.

[3]江蓝生.唐五代语言词典[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4]王继如.王梵志诗语词札记[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板),1993,(03).

[5]项楚.王梵志诗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6]许宝华.汉语方言大词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9.

[7]张能甫.论王梵志诗中的俗语词[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03).

放言五首范文2

我国文学最开始是由文言文写的,早在东周就有了。之后的许多著名文学家将它发扬光大。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我国古代文学发展的趋势。

丑话说在前头,无论你再如何讨厌,学文言文首先就是要读要背!但是总是背不下,那就充分利用你所有的空余时间!文言文的篇幅一般不长,先花点时间把它抄下来,边抄边记,不过纸不能过大,要折起来刚好能放在口袋里,平时没事等车排队神马的掏出来瞄几眼,时间一长就记得下来了。背下来,等于你的文言文成功了四分之一。

对于理解,老师常叫我们翻译文言文并记牢,其实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学校的所谓“文言文高柴生”其实就是一块死木头,一般人的理解过程就是:先看见这句文言文―马上在大脑里找出相应的翻译―翻译完成。这种办法其实只能叫翻译,不能叫理解。真正的文言文之神(比如我)就是在阅读文言文时,首先做到的就是迅速把自己的大脑切换到文言文模式(其实多读多背就可以做到),开始用文言文思考。你的思维模式要完全转化为文言文,看见一句话就知道:我知道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然后不用搜索翻译,直接脱口而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因为你完全掌握了它的特性。它应该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它就是你平时讲的话。

文言文里出现最多的字就是“之”“乎”“者”“也”所以人们后来就用“之乎者也”来代表文言文。

文言文里最常出现的字之一就是“之”。“之”什么意思,就像平时看小说的“……之……”一样。一般用作代词,代“的”。比如袁宏道《满井游记》里的“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翻译为“水面亮晶晶好像刚刚打开的镜匣,清冷的光辉突然从镜匣里射出一样。”这里的第一个“之”就是翻译为“的”而第二个也是,应该是“冷之光”,也就是译为“的”,就是“清冷的光辉”差不多也是一个“的”字的意思。有时也会用作第三人称代词,例如《曹刿论战》里的“肉食者谋之”里的“之”是“这件事”的意思,也可以说是“它”。还有《干将莫邪》里的“王怒,欲杀之”里面的“之”就代了“干将”就是“他”的意思。

文言文里之后是“乎”字,一般表示疑问或反诘,像是:汝识之乎?――苏轼《石钟山记》。相当于“吗”: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表示感叹语气或呼告: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表示祈使或命令语气。相当于“啊”、“呀”:勉速行乎!无重而罪!――《左传》。表示呼唤人的语气。相当于“啊”、“呀”:参乎!吾道一以贯之。――《论语》。表示商榷语气: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韩非子》。表示肯定语气:故曰:“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乎。”――《韩非子》。

还有“者”,“者”也是代词,指人、物、事、时间、地点等。可以译为“的”或“的人”、“的东西”、“的事情”。比如:《老子》:“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商君书-去强》:“治国能使贫者富。”还有用在数词后的,多数译为“个”“样”。还有用在“今”,“昔”等时间词的后面,表示“……时候”。

最后还有一个“也”字。主要用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比如下面的: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其实也是个语气词。

在文言文里“弗”这个字除了少数情况外一般都是译为“不”的意思。像《曹刿论战》的“神弗福也”就可以译为“神不会赐福的”在这里就是“不”的意思。

文言文里面的语气词很多,但是很好分辨,像大诗人李白的《蜀道难》中的噫(yi)吁(xu)(xi),语气词一般用在句首或句尾,比如《爱莲说》的噫(y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噫”和后面的“矣”就是两个语气词。常用的语气词有“呜”“呼”“哀”“哉”,看见“呜呼哀哉”应该就是指无病之类的,不过这是现代文的理解方法,可以略。

“我”这个第一人称代词在“我、吾、余、予、朕、台(yí)、(áng)”等七个。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东北人自称“俺”宋元时期关西一带人自称“洒家”还有的称“在下”“鄙人”“某”的,经常在小说里出现。

注意通假字,下面是一些通假字:

不:同“否”;不。副词。“或师焉,或不焉。”

不:同“否”;吗。疑问语气词。“察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汝见我不?”“宁可共载不?”

材:同“才”;才能。名词。“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副词。“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同“彩”;颜色,彩色。名词。“须臾成五采。”“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同“苍”;黑色。名词。“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同“脏”脏腑。名词。“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廛:通“缠”“胡取禾三百廛兮?”

唱:通“倡”;倡导。动词。“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同“抄”;抄写。动词。“适中手自钞录。”

雠:同“仇”;仇敌,仇人。“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同“锄”;锄头。名词。“棘矜,非于钩戟长铩也。”

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屈平既绌,”

从:同“纵”;合纵,联合抗秦。动词。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从:同“纵”;与“横”相对,“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

淬:通“";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同“措”;放置。动词。“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错:同“措”;放。动词。“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抵挡。动词。“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汉亦留之以相当。”“坦墙周庭,以当南日”“曹军不能抵当。”

党:通“倘”;倘若,偶然。副词。“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同“导’;引导。动词。“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名词。“所识穷乏者得我钦?”

吊:同“掉”;落。动词。“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

丁宁:同“叮咛”嘱咐。动词。“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读:通“逗”;即现在的“,”。名词。“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度:同“渡”;渡过,越过。动词。“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动词。“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同“夺”;强取,夺取。动词。“再门,门闭不得出。”

堕:通“隳”;毁弃。动词。“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

说文言文就不得不说到古诗词。古诗词倒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先说一下词,词的大致类别如下:

1.按长短规模分,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以内)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2.按音乐性质分,词可分为令、引、慢、三台、序子、法曲、大曲、缠令、诸宫调九种。

3.按拍节分,常见有四种:令,也称小令,拍节较短的;引,以小令微而引长之的;近,以音调相近,从而引长的;慢,引而愈长的。

4.按创作风格分,大致可以分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5.按词牌来源分。关于词牌的来源,大约有下面的三种情况:

(1)本来是乐曲的名称。例如《菩萨蛮》,据说是由于唐代大中初年,女蛮国进贡,她们梳着高髻,戴着金冠,满身璎珞(璎珞是身上佩挂的珠宝),象菩萨。当时教坊因此谱成《菩萨蛮曲》。据说唐宜宗爱唱《菩萨蛮》词,可见是当时风行一时的曲子。《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初一首词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就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又名《谢秋娘》但因白居易有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词牌又叫《忆江南》。《如梦令》原名《忆仙姿》,改名《如梦令》,这是因为后唐庄宗所写的《忆仙姿》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等句。《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这是由于苏轼有一首《念奴娇》,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唉乃曲》咏的是泛舟,《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抛球乐》咏的是抛绣球,《更漏子》咏的是夜。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也是词题,也就不再另拟题目了。

词有词牌,即曲调。有的词调又因字数或句式的不同有不同的“体”。比较常用的词牌约100个,如《水调歌头》、《念奴娇》、《如梦令》、等等。词的结构分片或阕,不分片的为单调,分二片的为双调,分三片的称三叠。按音乐又有令、引、近、慢之别。“令”一般比较短,早期的文人词多填小令。如《十六字令》、《如梦令》、《捣练子令》等。“引”和“近”一般比较长,如《江梅引》、《阳关引》、《祝英台近》、《诉衷情近》。而“慢”又较“引”和“近”更长,盛行于北宋中叶以后,有柳永“始衍慢词”的说法。词牌如《木兰花慢》、《雨霖铃慢》等。依其字数的多少,又有“小令”、“中调”、“长调”之分。据清代毛先舒《填词名解》之说,58字以内为小令,59―90字为中调,90字以外为长调。最长的词调《莺啼序》,240字。

一定的词牌反映着一定的声情。词牌名称的由来,多数已不可考。只有《菩萨蛮》、《忆秦娥》等少数有本事词。词的韵脚,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一般不换韵。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还有的几句押。象五、七言诗一样,词讲究平仄。而仄声又要分上、去、入。可以叠字。

古时候为了分辨词,一般会在词牌名后面加个题目,像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样就很好分辨,但是有些词的题目很长,已经不叫题目了,叫“叙”。其实以前是叫作“序”的,不过后来因为苏轼、苏辙的爷爷,也就是苏洵的父亲叫苏序,为避名讳,所以改为“叙”比如苏轼的一首《洞仙歌》的叙:

余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所以,你还得先理解一下这个叙。不过放心,老师都不可能让你背叙的,最多让你理解。

我建议大家先找一本《我愿意活在宋朝――宋词的三十七种读法》看看。

唐诗嘛,主要分如下派别,在此不做赘述。大家注意一下语气词、动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就好。

山水田园诗派

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卢纶、李益

特点:题材多青山白云、幽人隐士;风格多恬静雅淡,富于阴柔之美;形式多五言、五绝、五律、五古。

代表作:

王维:《山居秋暝》、《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孟浩然:《过故人庄》

边塞诗派

代表人物:高适、岑参、王昌龄、李益、王之涣、李颀。

特点:描写战争与战场,表现保家卫国的英勇精神,或描写雄浑壮美的边塞风光,奇异的风土人情,又或描写战争的残酷,军中的黑暗,征戍的艰辛,表达民族和睦的向往与情怀。

代表作:

高适:《别董大》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浪漫诗派

代表人物:李白。

特点:以抒发个人情怀为中心,咏唱对自由人生个人价值的渴望与追求。诗词自由、奔放、顺畅、想象丰富、气势宏大。语言主张自然,反对雕琢。

代表作:

李白:《月下独酌》、《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

现实诗派

代表人物:杜甫。

特点:诗歌艺术风格沉郁顿挫,多表现忧时伤世,悲天悯人的情怀。自中唐到宋代以来都继承了杜甫的写实风格。

放言五首范文3

天上的星星眨着晶莹的眼睛,他们似乎理解人们的心情,用点点微光在浩瀚的天宇摆出一个玄奥的灯阵,去迎接新一轮太阳的东升。

任夜风轻轻拂过,任大地静静酣睡,我那翻滚的心潮却久久不能平静。虽然孩子们均已长大成人不在身边,再也不用我给他们讲共和国的故事,但每每此时,我还是把自己小时候听父辈和老师讲过的故事,重新翻腾出来,对着心中的五星红旗,默默对自己叙说。

清晨,我把带着体温的五星红旗,用理想和信念的双缆拉起,高高挂在灵魂的天门,让澎湃的激情伴着喷薄而出的红日,把大中华燃烧成一个瑰丽璀璨的国度,看十几亿龙的传人扛起文明的图腾,任满脸绽放出幸福灿烂的笑容。

也许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在我有限的视野里,已然看到天安门前劲飘的五星红旗和涌动的人潮,看到了从渤海到戈壁,从天涯海角到茫茫草原那绵绣画卷和男女老少载歌载舞的动人场面,看到了远在异国他乡的炎黄儿女,一手举着燃烧的红烛,一手舞动艳丽的五星红旗,向祖国致以真诚的祝福。在我无极的耳际中,已然听到天安门前骤响的礼炮、高亢的国歌和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听到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用不同的民族语言唱给祖国的生日歌:“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听到了大洋波岸唱响的龙音:“我们的大中华,好大的一个家……”此时此刻,我便又想起一位伟人八十年前说过的一句哲言:试想将来的世界,一定是赤旗世界!

然而,新中国的诞生是何等的艰难曲折,今日的赤旗世界又是何等的来之不易。纵观从雅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何等大气磅礴、悲壮激烈的历史变革。从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世界列强的恣意践踏,到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袁世凯篡位窃国;从军阀割据八方混战,到蒋家王朝背叛三民制衡天下;从五次反围剿的胜利与失败,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卓绝;从“七七事变”日寇大举侵华,实行残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到中国人民奋起杀敌,血雨腥风的八年抗战;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四万万劳苦大众当家作主。这百年中华史,既是百年屈辱史、百年悲壮史、又是百年斗争史、百年辉煌史。

读史知荣辱,报国无先后。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每当听到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唱响的时候,我的心灵便有一种深深的震撼和难以言喻的快慰。此时此刻,我的耳畔便油然响起武昌城头的枪声,护国运动的讨袁檄文,五四青年高亢激昂的反帝口号,南京大屠杀无数同胞的痛苦呻吟……我的眼中顿时浮现出起碇南湖的红色游船,秋收起义的大刀长茅,井冈山上的燎原星火,雪山草地的红军脚印,百团大战的隆隆炮火,天安门城楼一代伟人那高大的身影……

今日之中华乃盛世中华,五十九年奋斗拼搏,棣萼同心,众志成城,赢得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领先,社会和谐稳定。昔日“病夫”已成东亚巨人,万里关山一如钢铁长城,两弹一星令列强刮目,神舟飞天让民族自豪……

x十月一日,将是新中国的第x生日,天为之蓝,日为之丽,大地为丰稔,鲜花为之璀璨,人民为之欢呼,世界为之欣然……

放言五首范文4

昨夜,我把珍藏在心底的五星红旗取出,重新用滚烫的鲜血浸染,轻轻用心灵的熨斗熨平,双手托起翘首东方,让心律伴着地脉的跳动,期待一个崭新的黎明。

天上的星星眨着晶莹的眼睛,他们似乎理解人们的心情,用点点微光在浩瀚的天宇摆出一个玄奥的灯阵,去迎接新一轮太阳的东升。

任夜风轻轻拂过,任大地静静酣睡,我那翻滚的心潮却久久不能平静。虽然孩子们均已长大成人不在身边,再也不用我给他们讲共和国的故事,但每每此时,我还是把自己小时候听父辈和老师讲过的故事,重新翻腾出来,对着心中的五星红旗,默默对自己叙说。

清晨,我把带着体温的五星红旗,用理想和信念的双缆拉起,高高挂在灵魂的天门,让澎湃的激情伴着喷薄而出的红日,把大中华燃烧成一个瑰丽璀璨的国度,看十几亿龙的传人扛起文明的图腾,任满脸绽放出幸福灿烂的笑容。

也许是一种心灵的感应,在我有限的视野里,已然看到天安门前劲飘的五星红旗和涌动的人潮,看到了从渤海到戈壁,从天涯海角到茫茫草原那绵绣画卷和男女老少载歌载舞的动人场面,看到了远在异国他乡的炎黄儿女,一手举着燃烧的红烛,一手舞动艳丽的五星红旗,向祖国致以真诚的祝福。在我无极的耳际中,已然听到天安门前骤响的礼炮、高亢的国歌和一浪高过一浪的欢呼声,听到了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五十六个民族用不同的民族语言唱给祖国的生日歌:“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听到了大洋波岸唱响的龙音:“我们的大中华,好大的一个家……”此时此刻,我便又想起一位伟人八十年前说过的一句哲言:试想将来的世界,一定是赤旗世界!

然而,新中国的诞生是何等的艰难曲折,今日的赤旗世界又是何等的来之不易。纵观从雅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百余年时间,中华民族经历了何等大气磅礴、悲壮激烈的历史变革。从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世界列强的恣意践踏,到辛亥革命帝制,袁世凯篡位窃国;从军阀割据八方混战,到蒋家王朝背叛三民制衡天下;从五次反围剿的胜利与失败,到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苦卓绝;从“七七事变”日寇大举侵华,实行残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到中国人民奋起杀敌,血雨腥风的八年抗战;从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人民占领南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四万万劳苦大众当家作主。这百年中华史,既是百年屈辱史、百年悲壮史、又是百年斗争史、百年辉煌史。

读史知荣辱,报国无先后。每当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每当听到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唱响的时候,我的心灵便有一种深深的震撼和难以言喻的快慰。此时此刻,我的耳畔便油然响起武昌城头的枪声,护国运动的讨袁檄文,五四青年高亢激昂的反帝口号,南京大屠杀无数同胞的痛苦……我的眼中顿时浮现出起碇南湖的红色游船,秋收起义的大刀长茅,井冈山上的燎原星火,雪山草地的红军脚印,百团大战的隆隆炮火,天安门城楼一代伟人那高大的身影……

今日之中华乃盛世中华,五十九年奋斗拼搏,棣萼同心,众志成城,赢得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科技领先,社会和谐稳定。昔日“病夫”已成东亚巨人,万里关山一如钢铁长城,两弹一星令列强刮目,神舟飞天让民族自豪……

二oo八年十月一日,将是新中国的第五十九个生日,天为之蓝,日为之丽,大地为丰稔,鲜花为之璀璨,人民为之欢呼,世界为之欣然……

放言五首范文5

在他的艺术馆里很少有四尺斗方、四尺整张等常见的尺寸,要么是尺幅很小的小品,要么是气势磅礴的巨作。这跟他的气度和情趣有关。有一幅画也许能很好地反映他的这种气度和情趣。他的艺术馆里有一幅丝瓜的写意画,八尺整张大小的宣纸,一根丝瓜从上到下一拉到底,旁边一行小款:莫道笔意太张狂,一根丝瓜八尺长。若是酒罢十分胆,还需再接纸半张。

在这里,绘画完全成为他表达自我狷狂之气的方式。他说,绘画就是人的自我解放,成为画家就意味着不断地寻求自我表达、自我释放和自我提升。

他绘画的色彩也是率性而为,从来不拘泥于成法。别人画牡丹都用胭脂调色,唯独他想用什么就用什么,因为他是画自己心中的牡丹,而非给自然界中的花朵写真。他绘画尤其喜欢用蓝色,就像他给人的印象,蓝色能够很好地表达出一种雅气和豪气。

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画家们几乎把太行山都画滥了,大部分太行题材的国画,主题都是围绕这雄伟、壮观这样的已经成为“俗套”的东西。李学功几乎每年都去太行写生,但是他对太行有自己的解读。他笔下的太行写生,看似“笨大黑粗”,但却不失张力,空灵有神,旁边往往还有一段与众不同的款文,比如:白云一线昨夜消,雨过太行声滔滔。青天岂能遮得住,万仞都是斩贼刀。

和别的写意画家一样,荷花也是李学功笔下常见的题材。别人写荷,往往离不开“秋塘”、“和风”这样的意趣,但李学功笔下的荷花却如泣如诉,甚至如刀如斧。他有一个经典的题荷款:叶似李逵板斧,花开一团祥露。先有大义除恶,才有和风徐度。

他自小在白洋淀长大。对他来说,看到荷花首先想到的,是当年父老乡亲抗击日本鬼子的情景。他自己说,每次看到荷花,“仿佛仍然能听到那种杀声”。

诗是画的灵魂。李学功文采斐然,才气过人,尤其善于七步成诗,出口往往令人击案叫绝。有一次他和一位名画家一起外出作画,那位画家画了一张钟馗,画完后随手题了几个字:寻山图。马上就有人犹犹豫豫地指出:这个寻字,是否应该改为“巡”?

那位画家一愣,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写了别字,就把这个难题交给李学功。李学功心领神会,提笔就在画上补诗一首:寻山寻水寻不平,拔刀怒向恶人行。妖魔有道归无处,五更过后是清明。

这么一补救,画面的意境比原本的“巡山图”还高。

还有一次,李学功应邀给一位朋友的画作题款。李学功开玩笑说题五言收五百元,题七言收七百元。朋友说好,写七言给七百块钱喝酒。李学功根据画意,开笔写道:秋山八月远行舟。第一句写完了,朋友忽然说:口袋里就五百块了。李学功哈哈一笑,立即笔锋一转,生生地将已经写好的七言改为五言:秋山八月远,行舟九溪湾。鸟啼遮不住,顺水到云边。写完之后,李学功还特意加上一笔:五百大元后题。

后来,这个朋友问,你原先的七言是什么?李学功说,没想过。朋友说那现在能不能续上?李学功立刻铺纸写道:秋山八月远行舟,惊飞九溪一千鸥。江头几句清平调,直上云端意难收。

李学功的朋友、内蒙古的画家柴建国有次画了一幅山水,落款“壬辰之秋柴建国写”。画完后李学功来了,柴建国就考他说:就这八个字,你都用上,能不能写一首七言题画诗?

李学功说:“没问题”。他稍一思索,便提笔在柴建国的题款后,仿照他的笔迹写了下去。这首诗的完整版是:壬辰之秋柴建国,写断贺兰四面坡。留得一行头上雁,去向白云深处说。

放言五首范文6

数学是一门如果基础打得不好,后面的内容就绝对无法学好的科目。如果基础不够坚实,在上面建造什么样的房子都很容易会倒塌。所以,一直要追到源头,弄明白不懂得地方到底在哪里。

趣味盎然的古诗

古诗中,五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五个字;七言绝句是四句诗,每句都是七个字。有一本诗选集,其中五言绝句比七言绝句多13首,总字数却反而少了20个字。问两种诗各多少首?

如果去掉13首五言绝句,两种诗首数就相等,此时字数相差

13×5×4+20=280(字)。

每首字数相差

7×4-5×4=8(字)。

因此,七言绝句有

28÷(28-20)=35(首)。

五言绝句有

35+13=48(首)。

答:五言绝句48首,七言绝句35首。

假设五言绝句是23首,那么根据相差13首,七言绝句是10首。字数分别是20×23=460(字),28×10=280(字),五言绝句的字数,反而多了

460-280=180(字)。

与题目中“少20字”相差

180+20=200(字)。

说明假设诗的首数少了。为了保持相差13首,如果增加一首五言绝句,那么,也要增一首七言绝句,而字数相差则增加8。因此五言绝句的首数要比假设增加。

200÷8=25(首)。

五言绝句有

23+25=48(首)。

七言绝句有

10+25=35(首)。

假设都是五言绝句,七言绝句的首数是

(20×13+20)÷(28-20)=35(首)。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即使有不懂的东西也只是忽略过去,或者简单地问一下就算了,更不会为了解决自己不懂的问题而去翻看低年级的教材,最后却落得个丢脸的下场……特别是自己一个人学习的时候,为了能够把根源找出来,不妨试试去自问自答。所以,要把低年级的教材或者辅导书放在身边,随时学习。

一弓变二口

从一盒火柴中取出15根,排成图1所示的“弓”字形。

只许移动其中的4根,要用这些火柴排成两个正方形,怎样移动?

一动手搬火柴,就会发现,先要知道两个正方形各是多大。所以不妨先做一点简单的计算。

一个正方形的四边所用火柴棒的根数相同,所以排成一个正方形所用火柴棒的根数是4的倍数。

原图共有火柴15根,试从15中拆出一个4的倍数,得到:

15=12+3

=12+4-1

=4×3+4×1-1

由此可见,可以设法排成一个每边3根火柴的正方形和一个每边1根火柴的正方形,使小正方形有一边在大正方形的边上,例如可以排成图2。

从原图移动4根火柴得到新图的方法,如图3所示,其中虚线表示移动的火柴。

默算和熟练是快速解题的方法。之所以说有必要进行默算,是因为脑子总会比手动得快。另外,所谓熟练,就是指对某题目熟悉,能把它从头到尾快速地解答出来。就像走过几次的路为什么很容易找到,因为你对它已经熟悉了。只有把题目练到熟练的程度,才可能在考试中奏效,刚做完一遍就觉得“嗯!我懂了”这种程度是远远来不够的,至少也要做到能够把题目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地写下来才行。

等熟悉默算和熟练的方法后,往往就会出现脑比手快的现象。如果到了这种程度,不仅做题的时间不会不够用,在进度推进上也会比以前快得多。

明明学习过,却总得不到分,还有比这更委屈的事吗?只要把上述方法吃透,大家一定能得到一个与自己实力相符的分数,考试时候的心里也会轻松些。

你起码也能得到一个对得起自己的分数吧!

水的净化――油水分离

搜集材料:

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找相关资料:水、油、液体的分离。

提出假设:

水和油是两类不同的物质,其中,水属于无机物大类,油属于另一大类――有机物。油包括很多很多物质,如我们平时所说的各种燃料油,像汽油、煤油、柴油等;还有我们食用的油,如动物油、茶油、花生油等;还有一些护肤品,如甘油等。一般来说,不同类的物质不能相互溶解,如果将它们混合在一起的话,它们就会分层(我们在此指的是两种液体),轻的物质在上面,重的物质在下面。油和水互相不溶解,将它们混合静置,将会形成两层――油漂浮在水上。

实验材料:

1.两只烧杯 2.一只量筒

3.一个漏斗 4.铁架台(含铁圈)

5.一段短的胶皮管

6.一个止水夹 7.一块肥皂

实验设计:

油和水是典型的互相不溶解的液体。将其混合液置于漏斗中静置会出现分层,油在上层,水在下层,打开漏斗下面的开关,水就流出来了,等到水快要流完的时候,将开关关住,留下的是油。

实验程序:

1.取100毫升“脏”水,用量筒准确测量其体积并记录。

2.在“处理前”一栏中记下样品的性质:颜色、清澈度、气味。

3.将漏斗置于铁圈上,在底层套一胶皮管。

4.用手或止水夹夹住胶皮管。振荡“脏”水样品,将其倒入漏斗,静置几秒钟,直至液体分层。

5.小心打开止水夹,让下面一层的液体注入150毫升的烧杯中。当下面一层液体流完时,迅速夹住胶皮管。

6.将剩下的液体倒入另一只150毫升的烧杯中。

7.将剩下的样品水重复步骤2~4,分离的液体倒入相应的烧杯。

上一篇印象笔记

下一篇夏季养生食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