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竞赛范例6篇

太空竞赛

太空竞赛范文1

中国也正为将于12月择机发射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做着最后的准备。

中印两个人口最多的大国,一个目标是火星,一个目标是月球,两国的太空探索是否已经展开竞争呢?

备受争议的火星探测“首秀”

作为印度首颗火星探测器,“曼加里安”号与其他火星探测器一样,仍然是一个无人驾驶的飞行器。然而,“曼加里安”号仅在15个月内就研制完成,被许多媒体解读为印度欲“着急”与中国展开竞争。此外,仅为45亿卢比(约合人民币4.5亿元)的节俭预算,也遭到多国媒体调侃,德媒甚至称其为只有“半架飞机”造价。当地时间11月5日下午,在众多争议与部分国内民众欢呼声中,“曼加里安”号腾空发射。

据印度空间研究组织网站介绍称,“曼加里安”号主要任务是演示将空间探测器送入火星轨道并进行科学探测。该探测器大小与一台标准的冰箱差不多,但其质量却重达1350公斤,除去推进系统的干质量为500公斤。“曼加里安”号装有一个由3块太阳电池板组成的太阳电池翼,每块太阳电池板的尺寸为1.4米×1.8米,进入火星轨道后功率为750瓦。此外,还装有1个锂离子电池组。它同时还携带5台印度本国研制的科学探测仪器,包括一台用于探测火星甲烷的火星甲烷探测仪,目的在于验证美国“好奇”号之前得出的在火星没发现甲烷的结论。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运载火箭推力不足,印度火星探测器无法摆脱地球引力直接被送入地火转移轨道,因而探测器的发射采取了“积攒”能量的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暴露了印度在运载火箭能力方面的短板。“曼加里安”号从南部岛屿发射,53分钟后进入太空,开始围绕地球旋转,其运动轨迹越来越大,离地球越来越远做加速度飞行,25天后,即11月30号左右,在离火星最近的点上正式向火星飞行。如果顺利,“曼加里安”号将在2014年9月24日被引入火星轨道,环绕火星并对其进行探测。对此,有国内专家评论说,“用形象的说法就是,印度的探测器是坐扶梯上去,而不是坐直梯上去的”。

正如外界的预测,“曼加里安”号在还没踏上火星之旅的时候就遭遇“麻烦”。11日的操作中,由于火箭助推器发生故障,缺乏足够动力,未能将探测器的远地点提升至距地10万千米的所需高度,只达到7.83万千米。后经地面控制,卫星再次点火助推,成功完成变轨并进入预定轨道。

当“曼加里安”号正“日夜兼程”奔赴火星的时候,地球上的人们又开始对其进行新一轮的热烈讨论。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焦维新表示,虽然印度火星探测器目前已经离开地球,但它现在还是地球的卫星,离成功还很远。在离开地球后,能否进入火星轨道以及登陆火星后能否获得一些新科学成果和突破,则将是该火星探测器未来要面临的更巨大考验。

此外,印度火星探测的科学意义也颇受争议,在焦维新看来,印度发射火星探测器的主要出发点,其实是政治考量。印度战略分析师、时政评论员拉杰夫·沙玛则指出,太空方面的进步对印度政府与人民意味着很多,尽管有一些反对和质疑的声音存在,但最重要的是,这向全世界证明,印度空间力量有着迅猛的增长,这是印度人的无价之宝。

“嫦娥三号”将实现“落”月计划

中国的“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将于12月由“长征三号”运送奔月。“嫦娥三号”将携带着陆器和月球车利用反推力进行首次月球软着陆和自动巡视勘察,并尝试探测地下100米深的结构。此外,还将携带照相机和望远镜,将对地球和天文现象进行观测,这是其他国家目前还没有做的。

据介绍,“嫦娥三号”月球巡视探测器设计质量140公斤,由移动、结构与机构、导航控制、综合电子、电源、热控、测控数传和有效载荷等分系统组成。它可耐受摄氏零下180度至零上150度的极限温度,其轮形结构也可在松软、崎岖不平的月球表面更好地运行。

“嫦娥三号”将携带月球车,并实现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执行中国首次月面无人巡视探测任务,这也是美国阿波罗计划结束后重返月球的第一个软着陆探测器。它将在月球表面巡游90天,范围可达到5平方公里,获取月球内部的物质成分并进行分析,得到的数据将直接传回地球。如果成功,我国将成为国际上继前苏联后第二个掌握无人月面巡视技术的国家。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说,我国计划在2017年发射的“嫦娥五号”,实现嫦娥三期工程的“采样返回”任务。执行其运载的“长征五号”火箭目前还在为投入使用做准备,它将成为我国未来几年内运载能力最大的运载火箭。

中国离火星探测还有多远?

一般而言,探测火星要比探月难度更大。“与探月相比,探测火星的主要难点表现为两大方面:第一大难点存在于探测器飞往火星轨道的过程中。以火星为目标的探测器需要飞行上亿公里的路程,这与38万公里的地月距离相比,探测器摆脱太阳引力需要更大的火箭推力;同时,为了使地面控制信号顺利传达给处于复杂太空环境的探测器,火星探测需要强的深空测控能力。第二大难点则存在于探测器登陆火星的过程。火星与太阳的距离更远,火星表面低温可达零下200度,干燥寒冷的气候环境十分恶劣,这使得探测器零部件很容易发生失灵状况,比登月对探测仪器的要求要高很多。”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研究员潘厚任告诉记者。

谈到我国火星探测能力,潘厚任称,技术层面来讲,我国与具备火星探测能力国家的差距不大,在某些方面已有自己的优势,但在2011年与俄罗斯合作的“萤火一号”火星探测器失败后,我国目前还没有具体的火星探测计划。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表示,目前我国火星探测技术方面的准备工作很好,首先是运载火箭推力比较大,我国的“长征五号”新型运载火箭马上就要投入使用了,它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是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是14吨,完全能满足火星探测的任务需求。

其次,我国新建了大型的地面测控站,我们的测控系统已经基本能够满足火星探测的需求。测控系统在火星探测中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嫦娥2号”月球探测器正在飞往更遥远的星空,测控距离已经达到五千万公里,能够满足火星探测的最基本的需求。

通过这个试验,证明我们在测控方面应该没有问题,目前也在积极地为火星探测做准备,前景还是很好的。

中印开展激烈的“太空竞赛”?

由于中国、日本等都在积极发展空间探索事业,针对印度开展火星探测,也有不少国外声音认为其意在与周边国家进行竞争,尤其是与中国展开太空竞争。

“在我看来,印度进行探测火星,并不一定是与我国开展竞争。”潘厚任直言“每个国家都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太空探测,且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不管印度此次火星探测结果如何,对印度而言都意义重大,是值得肯定的。我们不能与别人去搞竞赛,而应该站稳自己的脚跟,一步步前进。”潘厚任补充说。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主席拉达克里什南也表示,“无论印度、美国还是中国,都有自身优先关注与发展的着重点。与其说印度在与别国竞赛,不如说是在和自己赛跑。”

事实上,中印两国都一直致力于成为航天大国。虽然中国与美国在外太空探索方面相比确实还存在不小的距离,但同俄罗斯、日本、印度等国相比,已各有所长。近年来,印度也在该领域加快发展进程,大有“奋起直追”之意。

太空竞赛范文2

1994年,戴曼迪斯的朋友马里亚克送了他那本林德伯格获普利策奖的自传《圣路易斯的精神》,希望这种书能像激励自己一样,激励戴曼迪斯拿到他的飞行员驾照。但结果不是林德伯格而是书中的奥立根,深深吸引了戴曼迪斯。

让我们把时间远远拉回到1919年的美国,一位经营旅馆业的法国移民雷蒙德・奥立根以他的名字设立了奖金为2.5万美元的“奥立根”大奖,奖励第一个能够独自驾驶飞机完成从纽约到巴黎不间断飞行的人。尽管当时距怀特兄弟发明出飞机已经16年了,对大部分人来说,乘坐飞机仍然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何况是独自驾机穿越大西洋了。

到了1925年,“奥立根”奖仍然无人领取,查尔斯・林德伯格于是决定去试一试。可是,他还缺少建造飞机所需的2.5万美元。得知他的想法后,9名圣路易斯城的市民合力向他捐赠了2.5万美元,以支持他完成这项创举。

两年后,林德伯格驾驶着他的“圣路易斯精神号”飞机,从长岛的罗斯福机场起飞,经过33.5小时的飞行后,于1927年5月21日成功着陆巴黎,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独立驾机不间断飞越大西洋的壮举。林德伯格的飞行永远改变了人们对航空旅行的看法,随后跨大西洋的航空客运便成为现实。

放下书后,戴曼迪斯意识到,就如“奥立根奖”一样,高额的现金悬赏将会极大地刺激民间太空事业的发展。这个小时候被“阿波罗”登月景象深深打动,对太空充满梦想的人,一下子被自己这个想法激动了。他立刻开始给自己熟识的人打电话,推销他设立一项太空奖金的计划,这就是后来的“X大奖”。X代表着未知与研究,X还是罗马数字中的10,表示将颁给获胜者1000万美元。第一个用自制的飞行器将一名飞行员和两名乘客(或同等重量的货物)送到100公里外的太空,安全将其接返地球,并能够在两周之内使用同一架飞行器重复上述载人飞行的公司或组织最终将获得这笔奖金。

他相信,他的X大奖将在太空旅行史上起到和“奥立根奖”相同的作用。

我们将移民太空

在戴曼迪斯的个人网站上,在他照片的左边,写着这样一句话:温驯者继承地球,而我们将移民太空。这个愿望,在他的有生之年或许是无法实现了,但他对太空的痴迷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还在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天工程时,戴曼迪斯就成立了太空探索与发展研究协会(SEDS),现在这一组织在世界各地都有分会。后来他又创建了国际太空大学(ISU),开始是作为一所夏季学校,现在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已经拥有固定的校园和教职员工。他的父母一直对他痴迷于太空而感到头疼,他的母亲就曾说:我可以理解他的热情,但我难以接受。

戴曼迪斯的梦想已经深深主导了他的生活。他今年45岁了,可是依然没有结婚成家的念头,他说,也许我最终会考虑婚姻,但我首先想进入太空。他的母亲曾经希望他可以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受人尊敬的医生,为了让父母高兴,戴曼迪斯后来去了哈佛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但他最终还是没法抛弃自己的兴趣爱好,不是去老老实实地做一名医生,而是参与建立了一系列和太空有关的知名公司,如零重力公司、太空探险公司等。

当然,最让他感到自豪的,还是他一手设立的X大奖。最初的几年里,为了筹集到1000万美元,他常常每天工作16个小时,并在朋友阿尔・科斯的提议下,成立了“新圣路易斯精神组织”,入会者皆是精英成员,由每位成员捐出2.5万美元,作为X大奖的启动资金。

尽管成员的数量很快就发展到了数十人,可是到了2001年,X大奖的资金仍然快要耗尽了,为了使这场悬赏竞赛进行下去,戴曼迪斯不得不四处寻找支持者。唯一让他感到安慰的是,因为他的悬赏,已经引发了对私人太空研究的大量投资。

2001年9月,戴曼迪斯在《财富》杂志上看到关于两个渴望“看到外星”的得克萨斯富翁的文章,他飞到达拉斯,拜访了文中的富翁安萨里及其家族,并带着一项超过百万美元的赞助承诺飞回圣路易斯。奖项于是更名为“安萨里X大奖”,这笔钱吸引了更多的投资人,从此计划又步入正轨。

引信被点燃了

戴曼迪斯发动的竞赛点燃了无数太空迷的想象力。在世界各地,许多团队开始制造火箭。制造出来的有些作品是成熟的,有充足的资金,有一些则是“家庭作坊工艺”。最终,共有来自7个国家的26支队伍参与了竞争1000万美元的比赛。

2004年10月4日,当一架怪模怪样、有着短小翅膀的航天器降落在加利福尼亚莫哈韦沙漠的跑道上时,戴曼迪斯知道,一个商业航天旅行的新时代开始了。一周之内,这艘太空船一号(Spaceship One)已经载人在太空中航行了两次,为它的主人Scaled Compos-ites公司从戴曼迪斯这里取走了安萨里X大奖的1000万美元的奖金。

自加加林和谢泼德1961年史诗性的太空飞行以来,所有的太空任务都是规模庞大、成本昂贵的政府行为,耗费上亿美元的巨资只是为了送几个专业宇航员上天。太空船一号的飞行改变不了这一切,ScaledComposites公司的成就并不在于发明了一种新型航天器,而在于创造了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没有依靠大批工程师和巨额政府经费就把人送上了太空,通过这种商业途径,将使太空飞行变成常人所能负担的行为,开创出一个新的、低成本的太空旅行时代。

随后,布什总统致以贺电,新闻报道的焦点集中在设计“太空船一号”的伯特鲁坦、完成太空之旅的飞行员米歇尔梅尔维尔和布里安比尼身上。但是,人们似乎忽略了,悬赏千万、刺激这次航天竞赛上演的创意,最初来自戴曼迪斯。

不过,戴曼迪斯似平并不在意这一点,他只是沉浸在梦想成真的喜悦中。成千上万的观众散去,热烈的演讲伴随着香槟酒泡沫一起退尽,在这一切之后,戴曼迪斯开车载着父亲回洛杉矶的路途上,他对父亲说:“引信已经被点燃了。”

“是你把它点着的。”

点燃了,就不会停止燃烧。戴曼迪斯透露,X大奖基金会将在今年推出另外三项上千万美元的奖金,第一个金额为1000万美元的奖金将提供给世界上第一个在数个星期之内将100个人的遗传密码正确排序的公司;基金会提供的第二个1000万美元的奖金将用于促进绿色汽车发动机的研究,争取发明出内燃发动机的可代替物。而第三个奖项着眼于继续鼓励民间的太空探索努力,X大奖基金会正在考虑设立一个5000万美元至1亿美元的大奖,提供给第一个实现载人宇宙轨道飞行的商业团队。

打造火箭比赛联盟

在2004年Scaled Composites公司凭借其“太空船一号”赢得X

大奖之后,戴曼迪斯正式设立了X大奖杯,开始认真着手启动火箭比赛联盟。今年1月30日,联盟正式宣布,已经将Leading EdgeRocketRacing,LLC正式选为其第一支独立参赛队伍。按照火箭比赛联盟的计划,在今年10月的X大奖杯集会上,称为X-Racer的、更大也更猛的火箭飞机将第一次进行比赛;而到了2007年,将有10架这样的飞机在美国各地展开巡回赛,争夺2007年度的X大奖杯冠军。

戴曼迪斯希望他们的比赛联盟能够吸引到像Nascar和印地车赛一样多的现场和电视观众,比赛将通过电视网络直播,还将得到顶尖大公司的赞助。当然,这需要投入数百万美元的初期启动资金、要吸引愿意在每架X-Racer上花将近100万美元的赛队老板、要建造飞机,还有可能是最困难的――如何吸引运动迷将钱花在这样一项全新的、需要他们关注的联盟赛事上。

创立一个新的比赛联盟,创立一种前所未有的比赛方式,这可是百年一遇的难题。戴曼迪斯需要为飞行器开发出安全、可靠的火箭技术,为所谓的“空中赛道”建立真正有竞争性的赛制,还要努力取悦大众和赞助商,让他们在这上面花钱。而在这所有的事情中,首当其冲的还是要先造出些火箭飞机。

幸运的是,戴曼迪斯凭借自己出众的游说能力,说服了XCOR航空航天公司加入到他的计划中来。这家公司一直在研究自己的亚轨道飞行器,而且已经成功为一架自制飞机Long-EZ加装上了火箭发动机窗体顶部用作自己的技术验证机,它被命名为EZ-Rocket。在这架飞行器的基础上加装一台动力更强、工作时间更长的火箭发动机,再换上能够喷射出明亮橙黄色火焰的煤油燃料,再为它赋予在比赛中途快速重新加装燃料的能力,最后升级先进的GPS比赛导航系统,就能让它成为一架在空中狂飙的印地赛车、一架货真价实的X-Racer。

期待点火时刻的到来

最关键的问题,其实还在于如何让比赛更具竞争性和观赏性,让飞行员和观众都兴奋起来。没有人愿意看到一群飞机轰鸣着在空中兜圈,飞上15分钟再同时撞线。戴曼迪斯给出的答案是按顺序出发:飞行员每两个一对,间隔几分钟起飞。飞行路线参考F1赛车的设计,有大直路,有垂直爬升,也有急弯考验驾驶者的技术,每一位机师将有自己一条空中跑道,和其他参赛者保持数百英尺距离,以确保安全。

飞行员们将竞争看谁用的总时间更短,同时还要用机动动作尽可能地延缓对手的比赛时间。最初的火箭比赛联盟赛计划有10架X-Racer参赛,在比赛进行中:始终都有飞机在点火、起飞、爬升。测试显示,火箭飞机的引擎可维持约4分钟,随后10分钟须进行无动力滑行,每圈赛事需激活和关闭引擎3~4次。飞行员需要尽可能地通过滑翔来延长飞行时间,并尽可能地保存火箭动力――每次点火只维持在5~30秒之间――以便在关键时刻超越对手。

为了更吸引观众,戴曼迪斯认为,使用液化氧及煤油作燃料的“X-Racer”在赛事期间也要像F1赛车一样进站加油,快速地添加燃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但戴曼迪斯相信,在4~5分钟的理想时间内完成,对火箭飞机来说,并不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

太空竞赛范文3

关键词:全运会竞技太极拳心理训练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5―0063―04

1 研究目的与意义

竞技武术的目的不同于其他类别武术的练习动机,它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运动潜能和争取优异成绩而进行的武术训练竞赛活动。竞技武术是一种精英式武术,竞赛是它的动力,夺标是它的目的。赛场上精湛技巧的展现与激烈的拼博精神是它的活力与魅力所在。每四年一届的全运会,就是展现我国竞技武术健儿运动技术水平的最好平台与最佳时机。

全运会是我国最高形式的体育赛事活动。如今的全运会中,各省市武术代表队的水平越来越接近,相互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竞技太极拳作为主要的竞赛项目之一,如何使高水平运动员在体能、技能等方面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稳定情绪,正常发挥水平,提高比赛成绩,心理素质可谓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这对教练员的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需要对高水平运动员进行科学、系统的技术训练,与此同时,还需善于对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进行正确辅导,力争为在大赛中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提供保障。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十运会、十一运会竞技太极拳运动员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针对竞技太极拳的竞赛实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 问卷调查法

对第十、十一届全运会(预赛、决赛)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发放问卷,进行调查。

2.2.3 数理统计法

对有效问卷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和分析,采用“相对数”、“百分位数”等方法,并对数据进行梳理检验。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全运会成绩回顾

第十届全运会是第一次采用新的竞赛规则进行评分,与以往的全运会武术竞赛规则是一个分水岭。我们现将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运会太极拳比赛的优秀运动员成绩进行梳理对比。

从表1、2可以看出,无论是十运会还是十一运会,预赛与决赛的名次不是一成不变的,究其原因,心理调控的影响元素居多。一般来说,参加比赛的运动员,赛前的体能、技能及战术能力均相对稳定,而心理活动却异常地活跃,各有不同。因此,心理状态的变化常常会对运动员的参赛结果产生直接影响。

3.2 个案分析

新武术竞赛规则实行切块打分,即:动作质量满分为5分;动作演练满分为3分;难度动作满分为2分。在整个套路演练过程中,难度动作的失误与否成了衡量成绩的重要元素。在已经过去的十运会、十一运会中的武术赛场上,无论是裁判是观众,大家所关心的重点迁移到了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上。鉴于目前运动员技术水平的相互胶着,难度动作的扣分就成了决定运动员成绩和名次重要砝码。下面就以十运会武术套路预赛太极拳项目指定动作失误率的情况与运动员最后成绩进行分析。

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少运动员,由于难度动作失误而扣分,导致最后得分偏低。有个别运动员在十运会决赛之前也攀升上了排名第一的好位置,可在决赛时,却因难度动作失误而名落孙山,被排挤在12名之外。见表4。

由表4可知,经相关系数的显性检验表明:/r/>r2,P值均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在现行规则的引导下,太极拳难度动作扣分权重过大,竞赛正朝着“难度动作的大拼比”方向迈进。动作规格和演练水平质量较高的优秀运动员因难度动作失误而失去良好名次;而表现平平、技术一般,但难度动作未失误的运动员名次则捡了便宜,这就是当今难度动作的重要作用,因此,难度动作在运动员竞赛时刻就难免成为争金夺银过程中的重要心理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如何,也就自然成了能否保持良好稳定情绪、充分发挥其体能、技能及战术能力水平的关键所在。

3.3 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心理调控

从第十届和第十一届全运会预赛、决赛的实际调查与最终排名结果来看,现行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中难度动作的要求,对比赛成绩的影响之大,太极拳运动员心理调控的重要性也越发重要,从运动心理学角度出发:运动员取得优异成绩与其心理素质有着极大的关系。参赛的高水平运动员经过多年苦练,在体能、技能等方面虽然过了关口,有了保障,但稍不留意,难度动作的失误就会因毫厘之差招致优异成绩的丧失。既然是难度动作,那么,不但动作本身难,更重要的是会引发心理上的恐惧与失衡,有不少运动员,平时训练时,难度动作的完成情况很好,可遇到竞赛时刻,便失误连连,遗憾而终。这不是技术与体能方面的毛病,正是运动员心理素质的失衡所致,因此,对高水平运动员而言,在重要赛事活动这一系统的价值链条中,对运动员心理进行调控就成了获取优异成绩与否的关键环节。

3.3.1 竞技太极拳运动员心理紧张的因素分析

为了证实心理因素在重要比赛活动中的重量,我们对参加2009年十一届全运会预赛(此次比赛参赛人数较多,所以调查结果更具说服力)的太极拳项目进行了调查。(见表5)

这次比赛男、女运动员45名,发放问卷45份,回收问卷42份,有效填写问卷40份,有效率为88.9%。调查结果表明,太极拳运动虽为安心定神的运动项目,但对于参加竞技太极拳运动员而言,其赛前的心理活动十分复杂,他们几乎均在赛前存在有心理紧张状。当我们直接问及为什么紧张时,一些运动员的回答也十分明朗,就是怕演练时有失误,尤其是难度动作。

从表6中我们可以看出,太极拳运动员在赛前的生理和行为表现,项目调查统计通常的比例是25.27%;影响太极拳运动员赛前心理紧张的主观因素内容调查统计通常的比例为67.36%;影响太极拳运动员赛前心理紧张的客观因素内容调查统计通常的比例为9.82%。说明全国高水平太极拳运动员比赛时的外界客观因素和运动员的生理反应及行为表现不是造成运动赛前心理紧张的主要因素,而主观因素则是影响运动员心理紧张的主要因素,这些主观因素就直接影响运动员的难度动作完成的好与坏的心理因素。

3.3.2 太极拳运动员的心理训练策略

面对重大比赛,如何使运动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如何调整运动员不良的心理状态,这些功夫不是临时突击的事情,但又不是平时完全能修养出来的东西。经过长时间的调查分析,我们认为,心理障碍是可以通过训练得到解决的,其内容与方法手段如下:

3.3.2.1 心理训练内容

众所都知,心理学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则包括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和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具体到心理训练的层面,其内容也相应广泛,包括认识过程的训练、注意力的训练、运动记忆的训练、想象思维的训练、运动员的意志、情感、个性特征等训练。因此,太极拳运动员在进行心理训练时,应制定长期的系统的心理训练计划贯穿于训练和比赛的全过程,同时结合赛前的模拟训练,使运动员能达到心理、技术能力比较完美的结合,出色地表现心动统一的技术效果。对太极拳运动员来说,进行认识过程、运动记忆、想象、思维的心理训练是重要的,因为太极拳运动员在比赛中要把动作做到淋漓尽致、不差分毫、技术动作连贯准确、风格特点突出,就要求运动员加强对套路完整性的认识,增强运动记忆想象和思维能力。

3.3.2.2 心理训练手段

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方法很多,主要是利用语言和表象的刺激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之保持最佳竞技状态,常用的方法可归纳为意念训练法、诱导训练法及模拟训练法等方法。根据太极拳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比赛经验、神经类型、年龄『生格特征及动机性质等条件,选择适用于运动员个人的心理训练方法,会达到临场调节心理状态的良好效果。其手段也多种多样,鉴于我们的调查结果,造成竞技太极拳运动员赛前紧张的主要是客观因素,其比例达到67.36%,因此也制定出适用于太极拳运动员的心理训练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1)生物学手段:主要是调节运动员的生物节律,控制运动员的睡眠和营养,使其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2)应用生物学手段:主要使运动员的本体感受器和其他分析器官的第一信号系统的冲动来影响运动员的兴奋性;(3)利用心理学手段:主要是利用语言功能,通过第二信号系统来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发挥。除此之外,自我心理调节也很重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求胜的意愿,另一方面是自我暗示作用。要想获得比赛的胜利,必须要有求胜的信念,无论是面对实力雄厚的劲敌,还是旗鼓相当的对手,都以良好的心态去承受,这样才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3.3.2.3 全方位心理训练

竞技太极拳的特点是动作数量多、方向和路线变化多、同时又有高难度的动作,因此,心理训练还应结合太极拳的特点。在强化太极拳运动员的力量、柔韧、协调等专项素质的同时,提高运动员身体重心的调控能力、腾空阶段的空间感知能力、判断能力和各肌肉群的协调配合的能力等心理能力。在日常训练中,从心理上要把训练当成比赛,要有意识的培养运动员应用念动训练方法,即想象和回想练习,让运动员再现难度动作最好时的表现,这样可以起到集中注意力,强化动作技术要领,避免注意力转移和错误动作的出现。这样反复练习使运动员对太极拳难度动作的身置、动作力度、幅度、方向、速度、空间等均产生一定的稳定性和熟练性。在训练中对运动员还采用自我心理调整训练,主要借助语言进行自我调节,应用自我暗示和放松。在赛前还要根据比赛的任务、要求、裁判、对手、场地等因素进行模拟训练,加强赛前的心理准备,使太极拳运动员更能适应比赛中可能发生的一切情况,承受更大的心理压力,从而在比赛中获得较好的成绩。

总之,只有对运动员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心理训练,才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为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通过对现行规则应用的前两届全运会竞技太极拳成绩排名与具体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竞技太极拳的比赛成绩主要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临场难度动作发挥的情况息息相关,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优良与否,成了竞赛场上争金夺银的栏路虎。

(2)优秀的运动员,需要具备优秀的心理素质,全运会的高水平运动员在体能、技能等方面相差无几,但面对高难度的技术动作,心理素质的好坏会成为技术发挥优与劣的内在天平。

(3)通过对第十、第十一届全运会太极拳高水平运动员的心理调查,分析其赛前紧张的原因,真正从感性到理性地认识了合理的心理训练的重要性。

4.2 建议

太空竞赛范文4

一、

对于美苏间的核武器竞赛,本文将首先作一简短的回顾。

在美国,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袭击珍珠港后,才扩大规模,到1942年8月发展成代号为“曼哈顿工程区”的庞大计划,直接动用的人力约60万人,投资20多亿美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制 成3颗原子弹,使美国成为第一个拥有原子弹的国家。

苏联在1941年6月遭受德军入侵前,也进行过研制原子弹的工作。铀原子核的自发裂变,是在这一时期内由苏联物理学家弗廖罗夫和佩特扎克发现的。卫国战争爆发后,研制工作被迫中断,直到1943年初才在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的组织领导下逐渐恢复,并在战后加速进行。1949年8月,苏联进行了原子弹试验。1950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加速研制氢弹。1952年11月,美国进行了以液态氘为热核燃料的氢弹原理试验,但该实验装置非常笨重,不能用作武器。

但是苏联在40至50年代中期处于劣势,这一阶段苏联虽然有了原子弹和氢弹的爆炸能力,但其实力远不及美国。在运载工具方面,美国的也一直有超前的发展,而1956年出现并在1957年红场阅兵中展出的SS-3导弹射程达1200公里比美国的导弹射程远100公里,引起了西方军事专家的惊恐不安。

洲际导弹出现到反弹道导弹谈判时期(1957年—1969年),美国人更注重于进攻型战略武器的研制、更新换代和现在化工作,战略防御方面的注意力远不如战略进攻。但在这一阶段,美苏空间竞赛基本开始。1957年十月开始,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美国国内民众的不安全感空前降低,爱德华?特勒在电视上拖着长音说道:“美国输掉了一场比珍珠港更重要,更伟大的战斗。”在被问及在月球上会发现什么时,他说:“是俄国人”。①四个月后美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但体积小得多,“导弹差距”的恐慌在这时时常被提及就连总统交底的话群众也听不进去。美国不得不重视在空间的科技发展,后起直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可以看出空间竞赛不仅仅是冷战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最能激动人心的一部分。

至七十年代,美苏的核军备竞赛出现了“恐怖平衡”双方所拥有的核弹头、核运载工具虽各有千秋,但总体上达到平衡。为了在核军备竞赛中彻底压倒对方,并通过耗资巨大的核军备竞赛搞垮苏联的经济,1983年,里根政府提出了惊世骇俗的“战略防御倡议”,即“星球大战计划”。

二、

罗纳德?里根接任总统伊始的讲话就指出:“我号召美国的科学界将他们的聪明才智转向人类与世界和平的事业:创造一种办法使得核武器变得毫无用处。”美国在这时放弃裁军,反而透过制造新武器和反武器系统来展开一场新的军备竞赛。

1980年代的后半期,苏联经济岌岌可危,不能再在军费上与美国相比,戈尔巴乔夫曾透过一系列的谈判,企图与里根政府在裁减核武库存上达成共识,但里根因为战略防御计划的缘故而一一拒绝。

里根所提出的是一个太空的反弹道导弹系统,故有新球大战计划这个外号。该计划由三部分组成:红外探测器、成像雷达、监视系统,由高能量激光器中粒子束发生器等定向能武器组成的拦截系统以及通信、指挥系统。主张对弹道导弹实施分层拦截,多数拦截将在外太空进行,有足够的射程、先把导弹发射到外层空间在对方上空待命。理论上的动能和定向能武器将在导弹的助推阶段将其击落,而地面拦截器则在导弹落地之前将其摧毁。119号指令意在达到多层拦截,攻防兼备的效力。五角大楼为此拿出了数百亿美元进行激光、粒子束、精确传感器和“智能石块”的研发。

此后,五角大楼又开始研究一项被称为“智能小圆石”的反弹道导弹计划,使用太空中成堆的“智能石块”寻找和摧毁敌方导弹。但到1991年,“星球大战”计划存在的基础不复存在,前苏联也解体了。

但是在苏联存在的最后几年来说,里根的“星球大战计划”确实给苏联造成了恐慌。在里根发表电视讲话的4天后,安德罗波夫在会见《真理报》记者时表示,苏联人对里根的这一计划感到震惊。他说,天基防御将“打开所有战略武器(包括进攻性武器和防御型武器)竞赛的闸门,而竞赛一旦开始,将无法加以控制”,“五连绝不会在任何威胁面前束手无策……推行这一计划不仅仅是不负责任的举动,这简直是疯狂之举……华盛顿的行动时在把整个世界推入火坑。”②

三、

以上是里根星球大战计划时期美苏核发展状况。总的来说,以美苏为主的核军备竞赛,使得1945年后的二十年,成为创造科学奇迹,苏联和美国在不断的核军备竞赛中发展自己的军事实力,而同时带来的是在核方面及相关科学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人们对核概念及相关的技术认知与应用上掀开了崭新的纪元,在此后三十年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可以一定程度的说得益于美苏冷战的前端发展。

但是核武器是冷战的助推器,使人类生存及安全时刻处于受威胁状态。人们受到核威胁,在身心上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同时激烈的核军备竞赛耗资是巨大的,给双方的经济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种种因素都促使人们考虑对核武器的控制。

在冷战时期,各种谈判与对话已经提到日程,《反导弹条约》的签订就是很好的例证,同时我们还能看到在“星球大战计划”提出之前,即1982年5月,里根给勃列日涅夫写了一封信,建议在6月底以前恢复日内瓦军备控制谈判。 正如你所知,我们以前在限制战略进攻性武器问题上所做出的努力,并没有切实达到削减、均等和核查的标准。核武器令人畏惧的摧毁力,对我们两国都提出了减少、甚至消除在战争中使用这些武器的可能性的实际需要和道德规范。这在过去的35年里一直是促使我国走向核军备控制的动力……我们现在正处于努力减少和战争危险的历史关键时期。

现今,我们也在致力于对核武器的限制甚至消灭,但是由于国际形势和国家的不合作,很多不稳定因素还依然存在,核武器的存在依然影响着国家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 亨利?基辛格著,北京编译社译.和武器与对外政策.世界知识出版社 [M].1960.

[2] 四川大学历史系美国史编.美国史参考资料 美国史论文资料索引1949-1982.美国史研究会出版[M].1983.

[3] 舒涵.恐怖中的和平——核大国五十年角逐风云录(中)(M).中国档案出版社.2000.

注解

太空竞赛范文5

今年80岁的列昂诺夫精神矍铄。时至今日,他依然清楚记得自己拥抱太空的感受。

“地球是圆的。”列昂诺夫告诉法新社,从黑暗的太空俯瞰地球,他惊讶地发现,祖国苏联清晰可见,“我立刻看到了黑海和克里米亚半岛,然后向‘左’看到了罗马尼亚、保加利亚,还有一小部分意大利。这副印在脑海中半个世纪的画面,不是地图,而是我亲眼所见”。

“我还找到了波罗的海和我生长的加里宁格勒湾。”透过护目镜,列昂诺夫贪婪地观察着浩瀚的宇宙,“星星围在我身边,阳光极其刺眼,光线好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

“天地间仿佛只剩我一个人,整个世界万籁俱寂。”列昂诺夫在接受“今日俄罗斯”网站采访时承认,进行太空行走过程中,绝对的死寂令他心生恐惧。“我可以十分清楚地听到自己的心跳和呼吸,现在想起这种感觉,我依然感到难受。”

无论如何,这段珍贵的经历永远铭刻在了他心中。“每每想起在太空中见到的一切,我就会心跳加速、呼吸困难。”

列昂诺夫走入太空的一幕,是美苏冷战这部“连续剧”中的一个小高潮。彼时,两国在各个领域展开了激烈角逐,自然而然地催生了一场以探索宇宙为目的“太空竞赛”。相继将各自的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后,载人航天便成为它们的下一个目标。

1961年4月12日,尤里・加加林乘坐苏联“东方1号”飞船进入地球轨道,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货真价实的宇航员;此后仅23天,美国人艾伦・谢泼德就乘坐“自由7号”重演了加加林的成功。以微小的差距输给苏联,在太空竞赛中落后的美国倍感焦躁。

此后不久,华盛顿就公布了“阿波罗”登月计划的宏大蓝图;几乎同时,时任苏共第一书记赫鲁晓夫也发话,要求苏联在航天事业上取得更大成就。随着美苏航天竞赛趋于白热化,如何“让人类像水手遨游大海一样徜徉太空”,被双方决策者不约而同地纳入视野。

如今看来,在这场竞赛的前半段,苏联一度领先。美国人还在为太空行走做准备工作时,列昂诺夫和同事帕维尔・贝尔亚耶夫就已乘坐“上升2号”载人宇宙飞船飞向了苍穹。

苏联“航天之父”谢尔盖・科罗廖夫“钦点”了当时刚到而立之年的列昂诺夫,相信他有能力完成太空行走的神圣使命。“在几次模拟飞行中,我的得分都很高,我还懂得绘画,这种技能在航天领域并不多见。”列昂诺夫如此解释自己脱颖而出的缘由。

美国《时代》周刊这样描述列昂诺夫:来自西伯利亚煤矿区的他,也许从一出生就注定是个传奇;列昂诺夫的妈妈有9个儿女,因此荣获“光荣母亲”勋章。长大后的列昂诺夫早早加入共青团,考上飞行学校,完成了115次跳伞,进而成为苏联最早的一批航天精英。

尽管列昂诺夫足够优秀,但进入太空的实际过程依然充斥着不确定性。“上升2号”发射前夕,经过18个月强化训练的列昂诺夫正踌躇满志,却得悉飞船可能有点问题。此时,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两个选择:继续等待9个月,或者坐上有缺陷的飞船“拼一把”。

当时,美国的太空行走计划已进入最终阶段,苏联没有多少时间可以浪费。“我们选择了后者,这与勇气无关,我只知道自己必须这么做。”列昂诺夫告诉英国《卫报》。

1965年3月18日10点整,“上升2号”顺利点火升空,不久便进入既定轨道,开始自由飞行。时不我待,全身披挂的列昂诺夫小心翼翼地打开气闸舱的舱盖,由一条15?郾35米长的特制安全带拴着,踏出了人类迈向太空的第一步。

辉煌壮丽的宇宙让列昂诺夫有些迷失,而当他冷静下来,一连串麻烦已接踵而至。他发现,出舱后的气压差令宇航服急骤膨胀,“8分钟后,我明显感到宇航服的变化……我的指尖感受不到手套的存在,我的脚在靴子里晃荡,我甚至无法按到相机的快门。”

飞船一点点接近日落轨道,宇航员必须在暗夜降临前返回。然而,肥大的宇航服将他卡在了舱外。知道时间紧迫,列昂诺夫飞快地计算一番,果断调低了宇航服内部的压力。“所有可能的后果我都知道,可当时的我别无选择。”列昂诺夫告诉“Collectspace”网站,按规定,他该向莫斯科地面控制中心报告自己的任何举动,但为避免引发恐慌并没这么做,“那种情况下,没人能帮我。”

好不容易挤进舱门,另一个问题又来了。由于事出仓促,列昂诺夫让自己的头,而不是脚先进入舱内,他需要把自己“掉过来”。这个在地球上再简单不过的动作,到了太空里却成为严苛的考验――膨胀的宇航服几乎将船舱塞满,最后,列昂诺夫只得再次冒险调低宇航服内的压力,用尽全身力气,才将舱门复位。

不难想象,短短12分钟里,列昂诺夫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和生理压力。他告诉英国广播公司:“我平时很少出汗,但那天我的体重减了5?郾4公斤,每只靴子里灌进了3升汗水。”

即便险象环生,他还是很快忘记了疲惫。因为,飞船里的同伴正兴奋地向地球报告:人类已走进太空!

迈向太空的一小步有惊无险地完成,接下来该回地球了。列昂诺夫曾著书描述动人心魄的着陆过程――失重令飞船疯狂旋转,定位系统也罢工了,不得不由人工操纵着陆。

最终,他们安全降落在哈萨克斯坦附近的原始森林里。“我们在森林中等了3天才被救出来。苏联电台的报道则称,我们回到地球后就直接去度假了。”列昂诺夫说。

无论过程如何曲折,列昂诺夫的凯旋意味着,苏联人先于美国10个礼拜完成了史上首次太空漫步。回到莫斯科,列昂诺夫成为英雄,收获了震耳的欢呼和无限的荣耀。

对手也毫不吝惜地将溢美之词赠予这位遨游九霄的勇士。美国媒体在1965年的报道中写道,“列昂诺夫在太空行走了12分钟,却为轨道飞行器赋予了终身的寿命”。

在美苏“太空竞赛”的后半程,列昂诺夫没有再度上天,苏联的领先地位似乎也随之不复存在。美国人后来居上,尼尔・阿姆斯特朗于1969年7月21日将足迹留在了月球。

1970年,曾和列昂诺夫并肩奋战的贝尔亚耶夫英年早逝,但列昂诺夫依然希望为航天事业贡献力量。又过了5年,他在美国“阿波罗”号和苏联“联盟”号飞船的联合飞行中出任指挥官,这是航天领域的首次国际合作,实现了从不同地点发射的航天器在太空中的对接。

这一历史性时刻,标志着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的美苏“太空竞赛”告一段落。此后,为表彰列昂诺夫的贡献,国际航天组织用他的名字,为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命名。

太空竞赛范文6

解决能源危机的传统创新失灵

目前,包括煤在内的化石燃料能够提供廉价的7×24小时电力,化石燃料以实惠的价格和有效的基本负荷,为全世界提供了66%的电力。

但是,化石燃料发电会释放有害的温室气体,其中大部分为二氧化碳。政府问气候变化委员会(IPCC)估计,每年因化石燃料燃烧而排放到大气里的二氧化碳,78%来自发电行业。

随着人口膨胀,能源需求也会成比例增加。预计到2035年,全球能源需求将增加49%。如果不出台限制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国家政策以及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国际协议,煤炭使用量必须增加64%才能满足人类的能源需求。

用可再生能源发电有助于缓解我们对环境问题的担忧。不过,迄今为止,这些替代性能源一直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大多数可再生能源无法做到“7×24小时供应”。此外,大型能源存储系统也尚未开发成功,无法把波谷电力存储起来,以供波峰时使用。

一系列尚待开发的创新技术,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找到支持新能源发展的力量,这是不小的挑战。

为何能源危机的挑战迄今尚未得到解决?答案是,没有明确的“胡萝卜”(激励因素)来推动或许5年至10年后才能见成效的创新;另一方面,也没有什么“大棒”(监管规定)来强制组织机构和社会去解决问题。技术障碍、高昂的成本、过时的监管系统等,都是前进路上的拦路虎。

X奖基金会(X PRIZE Foundation)视能源危机问题为当今世界最严重的大挑战,它的解决宜早不宜迟。如何才能打破障碍、激励创新,改变人类能源生产和使用模式?X奖基金会认为,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动员全世界的力量,激励众人参与,争相解决那些看似不可思议却不无实现可能的大挑战。X奖能源与环境奖项目组由思科集团(Cisco)发起设立,希望通过激励性竞赛推动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

林德伯格 飞越大西洋带来的启发

正如X奖基金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彼得・迪曼蒂斯(Peter Diamandis)博士所说:“被证实之后,它是个真正的突破,但在被证实之前,它只是个疯狂的想法。”是疯狂的想法还是真正的突破,关键看人们能否冒险一试。不幸的是,大多数的私人公司和政府机构都厌恶风险,对失败的恐惧令他们裹足不前。

不过,X奖激励人们冒险,鼓励人们不惧失败力求成功――所谓成功,形式多样,既包括巨额的奖金、市场失灵得以纠正,也包括培育一个新兴行业,乃至最终催生一项利于全人类的根本性突破。

迪曼蒂斯博士创设X奖,其灵感源自邮递员查尔斯・林德伯格(Charles Lindbergh)的冒险故事。1927年,为了赢得2.5万美元的奥泰格奖(Orteig Prize),林德伯格驾驶自己的飞机“圣路易斯精神号”(The Spirit of St.Louis)飞越大西洋,成为“单人不着陆跨大西洋飞行第一人”。为了争夺这笔奖金,9个团队共计花费40万美元。这一切催生了今天2500亿美元的航空业。

通过此事,迪曼蒂斯博士意识到提供巨额奖金的激励性大奖赛的力量。1996年,当时没有人相信一个私人资助的团队能开展商业太空飞行活动,因为那是政府专属的领域。私人太空飞行?真是个疯狂的想法。但X奖基金会投资了250万美元的种子资金,设立了奖金额高达1000万美元的安萨里X奖(Ansari X PRIZE),以催生私人太空飞行这一跨时代的新行业。

根据竞赛规则,一个私人资助的团队想要夺魁,必须建造和发射这样一种航天器――两周内两次携带三个乘客到达距地面100公里以上的太空。为争夺1000万美元的奖金,来自7个国家的26支代表队参与竞争,总计耗资1亿美元。2004年10月,莫哈韦航空航天风险投资公司(Mojave Aerospace Ventures)获得了该奖项。他们的团队由著名航空设计师伯特・鲁坦(Burt Rutan)领衔,资金由保罗・艾伦(Paul Allen)赞助。

安萨里X奖有效地利用了250万美元的投资,结果开创了一个10亿美元的全新产业。这堪称一项创举。今天,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正依靠诸如艾龙・马斯克(Elon Musk)的SpaceX公司等商业太空飞行服务机构,来完成进入国际空间站的任务。

激励性大奖赛的可行性已被众多X奖竞赛所证明,既包括140万美元的温迪・施密特石油清理X挑战赛(Wendy Schmidt Oil Cleanup X CHALLENGE),也包括1000万美元的进步保险汽车X大奖赛(Progressive Insurance Automotive X PRIZE)。在前一个项目中,每分钟的石油回收率达2500加仑,石油回收率超过70%,这样的水准比当前业界的标准好上两倍。而之前,许多业界人士认为这个目标不可能达到。更让他们大跌眼镜的是,10名进入决赛的申请人有7名都达到了这个标准,而获胜队美国的Elastec/American Marine竟然做到了现在业界标准的4倍。

展开碳捕获竞赛

这种模式也非常适合解决当前的能源大挑战。激励性竞赛的主要优势之一,是能够吸引不同群体的思想领导者和创新者参与。他们独特的新观点对能源挑战的解决至关重要,而这些人通常都身处行业之外,他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努力以实现目标。我们需要这类创新型思想家携手合作,集中精力解决全球能源问题。

X奖基金会希望能够实现三个突破:一是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化石燃料燃烧过程中的排放,让化石燃料继续作为基本负载能源和过渡燃料存在;二是降低主流可再生能源的成本,开发能源存储技术,用于储存非高峰时段生产的能源,帮助提高可再生能源作为基础负载电力来源的使用率;三是为未来打造全新、创新、洁净、高效的电力供应。

三管齐下的策略有助于解决当前的能源危机,但只有在上述所有领域均实现重大创新,才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可否在生产甲酸或石墨烯时顺带生产能源?可否制造一种容器,在生产过程中分离和捕捉产生的二氧化碳?答案是,如果能将二氧化碳作为商品加以销售,那么电厂将有动力来积极管理它们产生的二氧化碳。如此一来,我们便可以继续依赖化石燃料,直到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能够满足能源需求。

上一篇清明感悟

下一篇猜猜他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