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生活范例6篇

太空生活

太空生活范文1

前几周,我观看了神州七号的成功发射以及宇航员太空生活的电视节目,使得我对太空的向往更加强烈了。

晚上,我刚躺在床上,不知不觉就睡着了,裹在身上的被子好像变成了宇航服,身体慢慢漂了起来,天上的星星离我越来越近了,我选了一个离地球最近的星星坐了上去,回头看看地球已经变成了一个蓝色的大水球。就在这时,有人拍了拍我的肩膀,转头一看是个正在比划着手势的外星人,好像让我跟着她去某个地方。我们翻了几个跟头,已经来到了一所外星人学校。进入学校,我一看,教室里面的椅子都配有安全带,桌子上除了大屏幕就是密密麻麻的按钮。同学们都系着安全带上课,老师布置的作业都存在手腕的芯片里……这里的一切真是太神奇了。

叮铃铃……我的太空生活被闹钟的铃声打断了,我想:自己要好好学习,将来要开发太空,实现自己的理想。

北京第一实验小学二年级:秦巧琳

太空生活范文2

在孤独的旅行中,天宫一号也许会遇到一些“不速之客”――太空垃圾。

太空垃圾是围绕地球轨道的无用人造物体,小到人造卫星碎片、漆片、粉尘,大到整个火箭发动机。据统计,直径大于1厘米的空间碎片数量就超过了11万个。千万别小看这些零零碎碎的太空垃圾,由于它们和航天器之间的相对速度很大,一般为几千米每秒至几十千米每秒,因此,即使轻微碰撞,也会造成航天器的重大损坏。

为了防止这些“不速之客”的伤害,天宫一号自身带有防护板,可以遮挡微小碎片对飞行器的撞击,而其自身2毫米~3毫米厚的金属外衣,也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为了保护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安全性,科技工作者制定了专门的预警机制,并用黄、橙、红代表不同的预警等级。红色代表的危险级别最高,即有可能撞击到天宫一号的碎片。为了精确计算空间碎片出现的可能性,科技工作者还引入碰撞概率的概念。这一概念是空间碎片预警判断的参数与依据,表示的是碎片与天宫一号发生碰撞的概率。

初步计算的结果表明,天宫一号在轨运行的过程中,是不会遇到危险“访客”的。万一遇到危险,技术人员会在地面向天宫一号发出指令,改变其飞行轨道及速度,避开危险物后,再回到预定的轨道继续飞行。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型号主管设计师李兴乾对航天员生活进行了揭秘。

“交会对接完成后,航天员可以从飞船中进入‘天宫’进行工作和实验,‘天宫’里为航天员配备了体育锻炼设施和娱乐设施,笔记本电脑里事先会存储好航天员感兴趣的影音节目,从太空中甚至还可以往地球上发送电子邮件。”李兴乾介绍,“天宫一号舱体密封性很好,所携带的资源足以供应航天员工作和实验时的需要。”

天宫一号里有500余台大小设备,它们对于“天宫”的在轨运行和正常工作都十分关键。在太空中,这些设备一旦出现故障该怎么办?李兴乾说:“设计时已做了充分的地面试验,有的设备试验次数达万次以上,就是为了提高设备的可靠性。”

原来,研制人员经过大量试验,在参考同类设备实际飞行结果数据的基础上,针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制定了几百种预案,从系统,到分系统,到单机,各级、各层面上都做了备份,保证天宫一号各部件的正常运转。

“在一些关键设备的控制上,我们还设计了‘双保险’,比如无人期间设备自动控制,有人时还可以让航天员参与进行人工控制。”李兴乾补充道。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中还有更加神秘的装置,从这里,在太空中可以向地面发送电子邮件。

据介绍,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人机界面完全是按照载人的状态来设计的。在未来的载人飞行中,航天员在太空中可以借助仪表控制器应用软件,与地面进行短信息编辑和收发电子邮件。

如果有一些比较重要的文字和图像资料需要在飞行器与地面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航天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与地面进行信息交流。而这些界面与我们地面互联网的电子邮件系统一样智能,可以直接输入文字,并可以添加8兆以内的附件,传递大量数据信息。

(选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9月30日)

阅读上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下列关于“天宫一号”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天宫一号一旦和太空中数量很多,并且相对速度很大的垃圾相碰就会造成重大损失。

B.天宫一号自身的金属外衣和自身所带有的防护板可以遮挡太空中大大小小的垃圾。

C.天宫一号里面设施完备,航天员除可进行工作和实验外,还可进行体育娱乐活动。

D.天宫一号里还配备有笔记本电脑,航天员可以借它在太空中往地球上发送电子邮件。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为了使天宫一号在空中顺利运行,科技人员制定了用黄、橙、红作等级的预警机制。

B.科技人员引入了碰撞概率的概念,从而能够精确计算运行中空间碎片出现的可能性。

C.科研人员经过精心的计算表明,天宫一号在轨运行过程中不会遇到太空垃圾的撞击。

D.天宫一号里有500余台大小设备,携带资源足以供应航天员工作和实验时的需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宫一号运行时如遇危险,地面技术人员就会向其发出指令,从而避开危险物。

B.天宫一号里的设备都经过了大量试验,并针对可能出现的故障提前制定了预案。

C.天宫一号的所有设备控制都设置了双保险,从而保证“天宫”正常运转和工作。

D.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装有神秘装置,将来航天员可借助它和地面进行资料交流。

太空生活范文3

    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日前宣布的研究结果是否定的。研究发现在太空中长期逗留的宇航员,体内生物钟反而会变得更加正常。这一成果颠覆了此前科学界认为太空生活会使宇航员生物钟紊乱的预想。

    该机构研究人员对在国际空间站逗留的日本宇航员若田光一、野口聪一以及几名欧美的宇航员进行了3次24小时的心电图检查,这些宇航员当时都已在国际空间站逗留了约半年时间。通过与地面进行的检测结果比较,研究人员分析了宇航员生物节奏发生的变化。

    结果显示,在进入国际空间站前几天,宇航员的生物钟周期要比正常值稍长。随着在国际空间站逗留时间的增加,宇航员的生物钟逐渐接近24小时,恢复正常。但在返回地球后,生物钟又会变得比正常值稍长,类似刚去国际空间站时的状态。

    虽然太空生活使生物钟更正常的理由尚不清楚,但研究人员分析可能有两个因素:宇航员训练时会在世界各国频繁飞来飞去,一年中都是时差紊乱的状态;国际空间站内设定白天照明,夜间熄灯,宇航员比起在地面工作,环境反而更加有规律。

    研究人员表示,未来人类飞往火星时,将会面临长达一两年的太空生活。因此这项研究成果将对宇航员长期太空生活下的健康管理发挥作用。

太空生活范文4

起床穿鞋很累人

居住在国际空间站的宇航员们,每次起床第一件事情穿鞋子,居然成了最累人的活动。穿鞋需要调动身上每一根神经,双手双脚都要动起来。首先要将一只脚固定在舱体板上,然后另一只脚才有机会伸进鞋子里。当一只脚穿好鞋子后,想再穿上另一只脚绝非易事,因为还有一只鞋早已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所以第二件折腾人的事情,就是要到处追赶另外一只鞋子。

如厕得系安全带

在太空如厕,并非小事。这不仅要花时间,还需要安排妥当,力求天衣无缝。小便还算比较容易,只要抓住固定在墙上的一种吸液管道,然后连上一个适配器即可。被吸入管道的尿液会被传送到国际空间站的净水装置里。是的,和环境中的水分与宇航员排出的汗液一样,尿液也要被回收利用。每年空间站有近6吨的饮用水就是以这种方式生产出来的。至于大便,就比较棘手了。失重让人不得不用皮带把自己固定在马桶上。还得好好瞄准,因为马桶洞的直径只有10厘米!使用过程中,会有股强劲气流把粪便吸到一个密封的集装箱里。整个操作过程对精确度要求极高,因此宇航员在地球上就要在配备了摄像头的马桶上进行操练……和尿液不同,粪便无法回收利用。一旦集装箱被装满,就会和国际空间站的其他垃圾一起,由卸完补给物资的载货飞船运走,随后在冲入大气层的过程中被焚毁。如果你在晚上看到天空中划过一颗漂亮的流星,那也许是宇航员的粪便哦!

洗脸刷牙不简单

在失重条件下,水无法流动,会形成一个漂浮的大水球。要梳洗,就免不了用水。显然,水是太空中的稀缺资源。为了避免浪费,宇航员用湿润的毛巾擦拭身体,洗头就用免冲洗香波,别指望能没完没了地泡澡或是热水淋浴!刷牙也是同样情况。给牙刷来一滴水,立马覆上牙膏。刷完牙的处理简单粗暴:与其选择漱口或是吐在毛巾里,消耗更多水资源来清洗,还不如全咽下去。剃胡子的方式则比较传统,男性宇航员使用一种既不需要预先沾水,也不需要冲洗的特制凝胶来刮胡子。剃完以后,得小心翼翼地把剃刀在一次性毛巾上擦拭干净。至于在太空生活期间理发,那是非常奢侈的事情。理发器与吸尘器相连,以保证任何细微的毛发都能被回收干净。这一预防措施必不可少,因为如同剪掉的指甲一样,一旦被宇航员吸入体内,尤其在睡眠中,就会造成呼吸道的阻塞。

唱歌娱乐有点难

在地球上尝试保持倒立姿势10小时后,你再去唱歌,就可以感受到宇航员在空间站唱歌时是什么样的感觉了。在地球上,心脏克服重力,不停跳动把血液输送到人体上半身各处,尤其是大脑里。而在太空中,心脏依旧像原来一样铿锵有力,这时用相同的力量输送血液。因为失重,原本的重力博弈失衡,导致血液大量涌入宇航员的大脑里,结果造成宇航员深感一个脑袋两个大。不仅如此,舌头也会肿胀,变得轻如纸片,让哼哼小曲这样的小事也变得异常复杂。

吃饭睡觉有点烦

如今,宇航员会在出发前从全世界厨师精心准备的百余种菜品中搭配出自己心仪的食谱。唯一的禁忌:会产生碎屑的食物。如果碎屑飘散在舱体内,就有被宇航员吸入从而导致窒息的危险!做成调味酱的食品倒是可以,不过得稠到能全数涂抹于食物上而不会四散。航天食品通常以铝制罐头或是密封袋脱水保存。需要食用的时候,通过专门的配水器将热水直接注入小袋子里,或是用不超过75℃的电烤箱低温加热。失重状态下,人类的鼻窦会因为充血而肿胀。结果,即使宇航员身体健康,也会像患感冒一样味觉缺失,再美味的食物吃起来都味同嚼蜡。

在国际空间站,没人说我去躺下休息一会儿。由于重力缺失,就没有了所谓的上下、站立、躺下这样的概念!若要像地球上一样,每天睡上8小时,宇航员需要钻进淋浴房般大小、分散在国际空间站各处内舱壁上的私人迷你睡眠舱内。到了睡觉时间,即使被挂在“天花板”上,也无妨宇航员酣睡如怡。需要指出的是,舱壁上软垫遍布,可以减弱不平稳睡眠中的撞击。因为在失重状态下,自由飘浮的头部不会倒向床板,所以想睡好觉,别指望枕头。睡着后,悬浮的头部可能会撞到周边任意位置的物体。事实上,失重时宇航员呼出的二氧化碳,无法自动与空气混合在一起。若没有通风系统,这种废气在宇航员脑袋周围形成的气泡最终会令宇航员窒息!所以,睡眠舱内要一直保持通风状态,这一点非常重要。

太空生活范文5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新奇、有趣的语气。

3.初步了解一些太空生活的常识,激发了解新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太空常识。

教学难点: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反映太空活的课件或图片。

2.学生查阅的太空生活资料,彩笔和画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宇航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在太空中生活的画面。教师讲述:这两位叔叔是谁,你们认识他吗?(学生谈话)他从太空中返回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太空中的趣事,你们想了解这些事情吗?那就让他们给我们讲讲太空的趣事吧!(板题)

(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发挥多媒体优势,激发学生好奇心,实现向文学的自然过渡。)

二、初步感知课文

1.先自己读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下来,再向别人请教。

2.采取同桌互读、小组分段轮读、指名读等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3.练读2至4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太空中究竟有什么趣事?(睡觉、喝水、走路、洗澡)

(通过不同形式的读书活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扫除了字词障碍,培养自主阅读的能力。)

三、识字

1.请小朋友拿出字卡,学生的字卡预先做成各种形状,如飞船等(根据学生的想象自己完成。)自由读字卡、同桌互相指认、小组内识字比赛、全班开火车读。

2.教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用字扩词。强调重点字的读音。

3.教师也可根据学生实际,进行如下训练:

(1)确读出下列带有生字的词语:太空、宇航员、杯子、失去、半空中、平稳、穿鞋、洗澡

(2)去掉词语中熟字开火车读生字:空、员、失、半、平、穿、洗

(3)找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小组讨论如何记住这些字。

(4)教师念读字词,学生亮出卡片。用“空、平、洗、杯”等字扩词。

(5)用“要想……必须……、要想……得……、为了……都……”各说一句话。

(本课要求学生认读的生字较多,只有通过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复现生字,才能保证识字效果得以巩固,完成识字任务。)

四、写字

1.整体指导,发现规律。左右结构的字有哪些?(杯、板、浴)教师范写。

2.学生仿写,师生评议。

五、朗读自己喜欢哪段就读哪段。并向同桌同学说说自己喜欢这一段内容的原因。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丰富对“趣事”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拿出字卡小组抽查认读情况,给生字组词。

二、精读课文

1.小组内朗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读的好,选拔一名同学参加全班的比赛,比赛要求是:一是要让人听了觉得新鲜有趣,二是让人觉得惊奇。

2.全班比赛。

三、感悟

1.小组学习讨论,太空生活怎么有趣?与我们地面上生活有什么不同?

2.汇报交流,教师板书,加深学生对太空生活的认识。(绑在睡袋里、只能用吸管吸、穿带钩的鞋,走网格地板)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争取能用自己的话讲给别人听。

3.谁能从课文中找到一句话来说明睡觉,喝水,走路,洗澡都这么奇特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失重”现象。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太空中的趣事,并进一步弄清发生这些趣事的原因,丰富学生认知,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愿望。)

四、扩展

1.你们还知道太空生活中别的趣事吗?是怎么知道的,谁来向大家介绍?

(把课外搜集与课内学习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交流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热情。)

2.以“我要向宇航员叔叔学习”为题,想象在太空中会发生什么事?并说说自己将来想在太空中做点什么?

3.自由想象太空的奥秘,用彩笔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太空。(树立大语文观念和一切为了学生的思想,体现语文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激发学生对祖国,对科学事业的热爱。)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反思

通观本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以读为本,培养语文能力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能力,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阅读能力是语文的基本能力,是人的素质结构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教学中我以读为主,运用多种阅读形式,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重视学生在读中的独特体验,读得轻松愉快,读得扎实牢固。

语文是一门艺术,朗读是表现这门艺术的途径之一。为了激发学生的读书欲望,我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快乐地读书。在精读训练中,抓住词语读,一句话读、一段话读、全文读、自由练读、比赛读、你读我读、大家读,形式多样化的训练朗读,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去学会有感情地朗读。我淡化了朗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心去体会,再用朗读表达出来,让我们感受到朗读的训练也是对学生心灵的净化和升华,是朗读使这节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二、主体活动突出,课堂气氛活跃

课程改革的总目标是变知识传授为学生全体参与,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倡导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方式。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们从开始导入到最后的思维拓展,每一个环节都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老师则是发挥了启发、点拨、解惑的指导作用。营造了一个轻松、和谐、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在课堂中学生自己找出课文有趣的事情是:睡觉、走路、喝水、洗澡。尊重学生的个性爱好,让学生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整个课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读”,采取自读、选读、有感情读、齐读等方式,形成良好的主动交流。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

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1.启发学生回答问题的部分语言不够精炼。

2我的评价语言不够贴切,不够及时。使得不能够激发学生回答问题的兴趣。

太空生活范文6

太空总署没有“保密”的资料

美国太空总署成立五十多年来,通过阿波罗登月任务、国际空间站项目,以及太空探索任务,积累了大量的太空资料。

太空总署没有把这些资料当成“机密”尘封起来,而是整理成精美的可视化资料,作为公共资料对中小学生完全开放。

有了这些由“机密”变成的公开资料,中小学生通过观看太空总署提供的文字、图片、视频等,个个都是“太空通”。

当然,太空探索的技术含量高,且周期又很长,如果中小学生看不懂资料,很容易对太空探索感到盲然,从而失去对太空探索的持久兴趣与关注。为了让太空资料更符合中小学生的“口味”和知识水平,太空总署还费尽心思地把一些难懂的资料让太空画家或是漫画家进行“改编”,编制成中小学生容易看懂、便以理解的内容,供他们“研究”。

每一次太空探索活动,太空总署都会及时向校园释放大量的太空资料。比如这次“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上着陆后,美国中小学生和太空总署的专家们在“同一时刻”看到了“好奇号”传回的火星地表照片。让中小学生与专家同步识别太空资料,一直是太空总署的责任。

美国太空总署向校园编制开放太空资料,点燃了中小学生们飞向太空的科学兴趣,从而促使他们成为美国太空探索的后备力量。

把学生的东西带上太空

美国太空总署调动中小学生参与太空探索热情的方法可谓是层出不穷。

太空总署的工作人员会到学校与中小学生互动,让中小学生为航天器提供搭载方案,并征集发射到太空的私人物品。

太空总署认为,让中小学生全面地参与到航天活动中来,是美国航天科技保持永远动力的最佳方法,这或许就是“群众基础”。

近些年来,美国的航天器已经将许多中小学生的“签名”送到了太空。比如“卡西尼”航天器正带着数十万中小学生的签名围着土星轨道旋转;又比如“凤凰号”火星探测器曾经把许多中小学生的艺术作品带到了火星。还有月球勘测轨道飞行器里贮存了许多中小学生对“外星人”问候语的录音。美国太空总署还举行了一次“在太空露脸”的校园活动,征集中小学生的照片,然后把这些照片发送到太空。

就连“好奇号”火星探测器的名称,也来自校园征集活动。太空总署在启动这次火星探测计划之初,就向全国中小学生以征文的方式征集这个探测器的命名。中小学生们积极踊跃地参与了这项活动,为太空总署提供了数以万计的探测器命名。一名叫马天祁的华裔女孩给探测器起的名字“好奇号”被选中,于是马天祁被隆重邀请到航天器发射中心,近距离地参观“好奇号”火星探测器,并且在探测器上亲自写上了自己的英文和中文名字。

不难想象,当太空的飞船里有自己的名字,有自己的物品,有自己的照片的时候,这会在中小学生群体中掀起怎样的参与热度呀。

美国太空总署与中小学生的互动,成为太空教育的 “绝技”。

有争论就有教育

中小学生愿意与人争论。美国太空总署深谙中小学生的这一天性,并且把这一天性当成了激发中小学生参与太空探索的一种动力。

太空总署会“挑起”一些事关太空探索是是非非的争论话题,然后引导中小学生参与争论。其实,争论也是中小学生接受“太空教育”的过程。

在美国的航天史上,最有名的争论莫过于“美国登陆月球是一场骗局”。

最初,一位有航天“背景”的人报料,说美国登陆月球的事存在“造假嫌疑”。此料一出,立即吸引来了“围观者”,其中有许多中小学生。

于是,大家对登月的细节开始了“排查”。有人发现月球上的旗子在“飘”,按照月球上没有风,旗子不会飘,得出录像有假的结论;有人发现照片中物件的影子方向不一致,按照地球常识,得出照片有假的结论;还有人发现月球车在月球上留下了车辙,认为月壤没有聚结力,不会留有车辙,由此得出照片有假的结论……

人们对“月球登陆造假”的事争论不休,就等着太空总署出面“澄清”,可是,太空总署如哑了聋了一般,对于争论是不理不睬,任由人们争个天翻地覆。

太空总署为什么不出面澄清?因为太空总署发现争论可以向中小学生普及太空知识。有争论,就有教育——经过四十年的争论,一代又一代的中小学生认识了月球车,了解了月球构造,知道了飞船发射与返回的机制等太空知识,大大丰富了中小学生的太空视野。

上一篇会计英语

下一篇网络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