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课文范例6篇

观潮课文

观潮课文范文1

文化思潮是指某一个特定时间和特定环境下社会文化的思想潮流现状,是一种较大规模的观念形态的文化运动,是特定社会的各种矛盾尖锐化、复杂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通常由知识分子群体或精英发端并推向社会一定层面。由改革开放为动力而推动的我国社会转型是伴随着全球信息化、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而出现的,这种转型引起社会观念的变化、出现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异彩纷呈,相互激荡的局面。大学校园作为知识分子群体或精英的集中地,是思想最为活跃的地带,也是各种文化思潮传播及影响最大的地方。文化思潮有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规律,在大学校园则以其特有的形式体现出来,既活跃了学校的文化学术氛围,同时也对学生和教师思想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新时期各种文化思潮的出现,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承载的教育功能和教育目的会发生冲突、产生对撞。本文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视角来认识和分析当代文化思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之间的关系,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应对当代文化思潮中的基本态度的变化,说明在全球化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所必须承担的使命和责任,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功能。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文化思潮的冲突与对立 改革开放以后,各种文化思潮在中华大地激流涌动,以各种形式在大学校园中传播。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出现了“萨特热”、“尼采热”、“弗洛伊德热”;90年代后则主要是各种形式的“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以及“后现代主义”;进入新世纪后出现了多元文化思潮并存的局面。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视角看,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不得不在与各种文化思潮的对撞中接受新的审视,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主旋律,受到资本主义、个人主义及全球化的强大冲击,马克思主义“过时论”、“否定论”的论调101也不绝于耳。各种文化思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关于世界、社会、历史及人生观方面的观点差异决定了不可避免的冲突和对撞。 (一)非理性主义思潮与马克思主义的冲突 非理性主义思潮源起于欧洲19世纪中期,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现象和工业化矛盾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反映。改革开放以后,以“唯意志主义”、“生命哲学”、“存在主义”等形式在高校引起一股非理性主义文化思潮。非理性主义极端夸大非理性的决定作用,在一些基本问题的认识上,与马克思主义观点是基本不同甚至对立的。如在社会历史观方面,认为“人们所面对的世界是没有解决的矛盾的错综纠结,它所走过的历史,也是杂乱无章的一片混乱。一切都是盲目的,只受偶然性的支配。人的理智无法揭示世界的本质和历史的规律,无力给他周围的这种混乱带来理性的秩序,只能按照它本来的样子去接受它”。[1] 在人生价值观方面,认为人的本能、情绪、直觉等非理性因素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人的本能即生命冲动和望,是一种最真实的存在,是一种不可遏止的创造源或原动力;情绪和直觉可以作为把握世界和判断真理的标准。在个人价值与社会、集体关系的认识上,认为人是目的,不是手段。人不应该为什么权威、整体和更高的东西牺牲自己的利益。人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得到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认为社会是个人的结合,离开了个人就无所谓社会,反对为社会而限制个人,反对为整体牺牲个人。这些观点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不同,发生冲突和矛盾不可避免。 (二)后现代主义与主流意识形态的冲突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起源于战后的西方社会,其实质在于否定传统,否定18世纪启蒙运动以来的理性主义。在文化内容上,主要以仇恨、暴力和无政府主义为主要内容;在表现形式上是大众化、商品化的表达,呈现出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精神特征,以感官快乐为人生目的。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种文化现象在我国文艺及思想文化领域出现,在大学生中风靡开来,在精神结构、思想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重要影响。90年代初的“王朔热”,其作品所体现的就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后现代主义风格,小说名称“玩的就是心跳”成为时代流行语;后现代诗歌、后现代系列影视剧“都对人们习以为常的价值观念、伦理观念和历史观念作了调侃式的嘲讽。正是这种调侃既满足了大学生的政治无意识,又带来了一种挣脱了语言规范而获得解放的,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狂欢”,是大学生宣泄情绪的“窗口”。[2]在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之下,大学生的政治意识逐渐淡薄,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三)文化保守主义与历史唯物论的冲突 保守主义作为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对立而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20世纪以来,保守主义经过修饰,从以前的维护封建主义转到了维护资本主义,“二战”后成为同自由主义并列的资本主义两大主流意识形态之一。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它于20世纪90年代悄然来到中国,形成了文化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保守的自由主义等不同派别。文化保守主义以复兴传统文化为旗帜,掀起了“儒学热”、“新儒学热”和“国学热”,90年代以来,在弘扬民族文化传统的口号下,海内外“国学热”骤然兴起,在“传统与现代化”的历史课题面前,对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表现出过分的钟爱,不少学者打出了“复兴儒学”和“大陆新儒家”的旗帜,宣称21世纪是儒学的世纪,认为儒学可以拯救世界。一股阅读、研究儒家经典的热潮首先出现,对佛经、易经、禅宗的研究在大学校园受到青睐。以文化观念解读历史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主要诉求,因此所谓文化史观、道德史观逐渐成为思想的主流,对唯物史观造成巨大的冲击。#p#分页标题#e# (四)对革命历史观的否定 后现代主义在历史学的体现以“告别革命”为招牌,否定和反对一切中国革命,导致思潮,其现实的理论形态并不是否定以往所有历史,而是从反对社会主义的政治需要出发,否定某一阶段或某几个阶段的历史。这种社会思潮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是一种违反历史事实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主义思潮。以这种历史观为基础出现的书籍、影视作品等大量涌入文化市场,成为畅销产品,对社会大众尤其是青年心理文化结构和世界观产生着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它容易使青年学生缺失基本的是非观,滑向历史的虚无主义。又如,在后现代史学家看来,历史只不过是“那些稍纵即逝”没有内在联系的“事件”的堆积,通过“解构”宏大叙事,“碎化”历史,否定历史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性,否定社会历史的主体,近一两年流行的小说《明朝那些事》、《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等历史的另类解读,使传统的革命史观点受到极大冲击。 (五)多元文化思潮对一元文化的冲击 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文化思潮的多样化局面逐渐在90年代后期呈现出来。各种观点粉墨登场,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应用,中国加入WTO后的开放的进一步纵深扩展,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以及80后、90后新生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使他们以各种简单、“快餐”的方式被各种文化包围着,既有在学校开设有西方哲学、文学、政治、经济等社会思潮的课程的系统学习,又有欧美影视大片的视觉冲击,再加上国内文化娱乐的市场化取向和通俗化、大众化诉求,使文化思潮呈现多样化的格局。、意识形态淡化、文化决定论等以各种形式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认识和态度,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无用论”的观点成为困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共产主义的信仰已逐渐淡出大学生的视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半信半疑”。当代中国社会价值观念已由我们党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向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变迁和转移,艰苦朴素的精神走向拜金主义。不可否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与各种文化思潮的对立和冲突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并且在改革开放30年间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主要表现是,青年学生对西方文化思潮抱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则缺少热情。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缺乏吸引力和说服力,相当多的学生对它不感兴趣,甚至持怀疑态度”。[3] 上世纪80年代始,理论界就一直不断地出现各种研究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文章,工作在第一线的教师也作了很多努力去探索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说服力。新世纪后,新生代80后、90后开始进入大学,他们一出生就面对一个多元开放的文化环境,互联网成为他们了解世界的一个主要窗口,他们是在一个观念解放远远超过60后、70后大学生成长的环境中成长的,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遇到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依然面对的是如何增加吸引力和有效性的问题,其难度比改革开放之初要大得多。为什么大学生对各种文化思潮充满了好奇和积极学习、主动吸纳的心态,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却抱有完全相反的心态,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者的思考或反思。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文化思潮的互动关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当代文化思潮的关系演变经历了由批判到吸收的过程。改革开放前,由于极左思想的影响,我们对西方文化思想采取了完全批判的态度,冠之以资产阶级反动思想;改革开放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对待西方文化思潮的基本原则与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文化立场是一致的,即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同时,认真研究西方文化,既不全盘照搬也不一概排斥,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待思想文化成果的一贯态度。面对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完全排斥文化思潮的观点,对其不理不睬,依然我行我素,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对待各种文化现象,我们应采取马克思主义者的基本态度,既要看到各种文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对立的一面,又要看到各种文化思潮出现和发展的合理的一面。对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与各种文化思潮要形成一种互动关系。积极引入和介绍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科学分析和批判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各种文化思潮之所以引起大学生的阅读热情、了解热情及关注热情,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大学生正处于求知阶段,对新的思想观点充满好奇;在中学学习期间,由于应试教育的禁锢,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阅读课外书籍,思维的成熟度不够,比较深奥的观点也难于理解,进入大学后便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中,阅读中西名著,了解中西文化成为大学校园的文化热点;大学里也开设了各种人文知识课程,满足学生的人文知识学习热情,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文化现象。第二,从传播形式看,各种文化思潮以各种现代传播的形式出现,甚至有些欧美影视大片就直接体现与文化思潮一致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以非常直观的、现实的印象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情,进而又引起对各种书籍的热情。与此现象相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上无法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比如: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科书内容有些和中学课本内容重复,基本知识点都在中学阶段学习过;教科书设计也缺乏新意,没有任何图片,没有任何案例,全是理论条目,无法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形式上,课堂教学为主要讲授形式,有些老师照本宣科,理论脱离实际,无法解决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政治化的、理想化的、抽象化的理论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在教学目的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主要是在思想上培养学生的崇高的政治理想,道德上培养学生崇高的理想人格,而现实生活的实际景象和各种现实问题,使学生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仰失去了现实依据,使各种理论观点流于形式;在媒体及舆论宣传上,远远无法和各种文化思潮的传播形式相比。也正是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所受到的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受到各种社会现象的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如何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和吸引力也就成为人们长期以来一直不断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笔者认为,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要利用多元的文化思潮互动提升教学效果。#p#分页标题#e# 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和介绍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吸引力。面对各种文化现象,我们要积极主动在课堂中进行介绍和说明。从文化生成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文化思潮,都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不能一概否定。从知识传授的角度来说,任何一种文化思潮,都有其完整的知识体系,即使是非理性主义思潮,虽然其本质是宣扬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但其理论体系却是依据严格的逻辑推理而形成的,因此不能视而不见。就理论知识体系来说,不同文化思潮是有其自身的内容体系的。就文化演变规律来说,文化思潮也必然经历引入、传播到形成某种文化热的局面,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冷却下来,但是,由于文化思想的传承性和发展性,依然会以各种形式体现出来。比如上世纪80年代流行的“尼采热”,如今虽然这一思潮已退却,但由此引发的国内学者周国平的哲学散文集依然受到大学生的追捧;存在主义哲学的精髓也许没有几个学生能读懂和理解,但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理念已成为80后、90后大学生的多数选择;后现代主义对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也使得大学生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开始反思,而不是盲从和接受。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并不是不喜欢哲学或是思想的深奥,不是不喜欢政治或想逃避现实,不是不喜欢理想或是远离崇高。因此,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时期思想理论课教育教学过程中,文化思潮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互动互补的,文化思潮中的一些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为例,我们在讲授意识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时,可以讲授佛洛依德的“潜意识”理论,以扩大知识面;在认识论中,以前我们更多强调理性因素对认识的作用,而今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创新思维中的作用已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比如,后现代主义从其本质上说是反传统的,有其消极的一面,但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批判促使我们反思近代以来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人类中心主义”的弊端,反思现代化给自然界带来的生态问题,其合理性与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另外,对于文化保守主义,虽然过分强调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由其带来的“国学热”、“儒学热”对于我们重新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这对于纠正过去我们忽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和认识有很大的帮助,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找到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现实土壤。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结合当下文化思潮的热点,有选择性地介绍一些观点,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中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内容为主的同时,应主动向学生介绍一些中西方文化典籍,使学生在比较中丰富学习内容,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不是回避或批判各种文化思潮。 其次,科学分析和批判当代文化思潮的观点,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实效性。在引进和介绍各种文化思潮时,要进行分析和批判,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深化的一种教学探索。我们不能盲目引进和介绍,而应该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进行区别分析。比如,对于文化保守主义或文化复古主义,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进行分析和批判,一方面要认识到弘扬传统文化对于一个民族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性,同时又要注意当今的某些打着“国学”热的旗号而推行文化复古主义的庸俗表现,是一种文化的倒退;对于后现代主义所体现出来的各种“历史假设论”、“否定革命论”,我们要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分析和批判,其实质是通过否定革命论来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合法性,通过历史假设性来为中国走资本主义呐喊,根本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理性;对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文化现象,如影视剧中的“皇帝热”,历史小说中的“那些事”、“那玩意”,通过分析讨论,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既可使学生直接感受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的功效,又在这种分析和批判中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实现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多元文化思潮背景下思想 政治理论课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进步是巨大的,既有社会经济、政治的进步,更有社会思想、文化的进步。回顾30年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之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为中国培养新时期有理想、有道德的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我国高校在建国后就一直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开放后,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发展,在主要课程设置、基本内容体系等方面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和改革,但其基本教育目的和基本理论原则是没有改变的,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与各种文化思潮的不断交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得以扩充和发展,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得到提高和升华,大学生的思维观念得以改变和创新,大学生的社会政治理想得以丰富和充实。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中指出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引导大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4] 新世纪,在各种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影响下,在校园文化领域,出现各种文化思潮的交汇与激荡,由一元论思想转向多元论形态的局面,从文化层面看,这是一种转型社会、开放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视角来看,则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与多元文化思潮的关系,为此,需要我们肯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目的和功能的同时,提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高度。 现时代,我国面临着西方文化霸权主义的各种挑战,文化软实力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的一个主要方面,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的道路依然艰巨,青年一代的文化选择决定着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走向。“要充分认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5]从培养接班人的高度来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承担着把大学生培养成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的接班人的历史使命。#p#分页标题#e#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基本特征。思想教育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政治教育主要是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主旋律教育。应当说,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是积极向上的,主流是好的。但也不排除有的学生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扭曲,社会责任意识缺乏、道德信念缺失等,这就需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优势,要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指导下去把握、评析、调控人们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和走向,使其变化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念体系相一致。所以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文化思潮,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担负的时代重任和历史使命。

观潮课文范文2

关键词:网络环境;小学语文;教学分析;语文教学;网络技术

网络世界以其信息量大的优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影响了我们的课堂教学,能将各个学科教学与网络结合起来,帮助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丰富教学手段,让学生在网络学习的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探索、猜想和归纳,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

一、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特点分析

面对社会的发展和对于人才的新要求,语文教育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单一授课模式,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了解网络的一些基本特征,在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地应用网络技术,促进语文教学效果的提升。网络技术是信息时代老师所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同时也是信息时代教育教学工作的现实需要。而信息时代的小学生,也应该学会利用网络来提升自身的学习效率,增强通过网络来获取知识的意识,促进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

二、网络环境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方法

1.联想教学。

联想教学是对学生正常智力培养发展的同时,对其潜在的能力进行深挖的一种教学方式。在网络环境教学强有力的支持下,打造联想力培养,小学生的智力会大大提高。

例如,教师在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实践中,在使用多媒体制作课件、电子演示、幻灯片顺序播放时,通过超级链接及时引入与其相关的资料、数据、文章或者其他媒体,另外,连接上网还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扩展课堂教学的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在有限时间里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提高其综合能力。

2.猜想教学。

猜想教学就是启发、调动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加刺激学生的智力再创造性。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普及,小学生的教学环境已经不再封闭,宽阔、开放、无限的网络时代,给小学语文教学的猜想式教学带来无穷的魅力。但是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猜想教学,就必须运用计算机网络教学,它可以提供教学所要的素材和间接材料,其作用是非常大的。

例如,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需要一种引导、一种教学的氛围、一种带有倾向性的个体猜测。这时教师只是简单的口头教学就根本无法实现,教师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教学,从教学内容的需求出发,营造一种教学所需的环境+一只远去的小鸟,它能飞向何方。它又从何方而来。会引起小学生众多的猜想,或者能够联想到小鸟生存的环境,猜想到环境的保护,猜想到日趋变化的大自然概况,等等。

三、网络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情景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导入过程十分重要,导入的设计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导入的设计需要教师充分考虑课文的特点,设计出与众不同的导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观潮》这篇课文主要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使学生感受到祖国的壮丽山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结合这篇课文描写的内容可以很好的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现钱塘江大潮的景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文的导入阶段,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钱塘江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钱塘江的壮丽。“同学们有没有见过钱塘江来潮时的景象?”每一年农历的八月是把这一天,钱塘江就会涌现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参观钱塘江的大潮,感受钱塘江大潮的雄奇和壮丽。“有没有同学见过呢?同学们想不想感受一下呢?”接着老师通

过多媒体放一段录像,学生静静地感受。通过视频的播放和钱塘江大潮声音的震撼,学生一下子就会被钱塘江大潮的其实所吸引,所震撼。通过多媒体视频的导入,使学生迫不及待的想学习课文,更好地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难点问题。

语文课的教学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疑问,但是学生只能根据语文科文中的语言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只能通过语言来了解文章所描写的景物或者人物的形象。但是如果借助多媒体课件就可以为学生提供形象的描绘,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在《观潮》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中主要是要学生理解文章描写“潮来时”的句子,感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气势。这篇课文的第3、4自然段是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景象,学生需要反复阅读来理解和想象潮来时的场面。钱塘江大潮的雄壮其实需要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想象,但是仅仅通过课文中的语言来理解,学生难免会完全理解,这是需要借助多媒体课件对学生提高视频和音频资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通过使学生感受钱塘江来潮时的磅礴气势更好地使学生理解本文关于钱塘江的描写。作者通过由远到近的顺序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作者又按照时间的推移,位置的变化描写了潮水的变化,使学生感受如此壮观雄伟的奇观。

观潮课文范文3

【关键词】 美术课 开发利用 民间美术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1-020-01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美术课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新课标提出的“弘扬民族美术,理解多元文化”“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和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等理念,更是给各地的美术教育营造了较为自由宽松的教学环境。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潮汕地方美术资源,拓展美术教学的空间,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使学生珍视、保护潮汕地方美术瑰宝,在促进潮汕地方美术的传承与发展上具有深远的意义。

根据潮汕民间美术课程资源的不同种类与特征,我灵活选择不同的开发策略,以多种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加以利用。

1. 以潮汕美术资源为主体,组织“欣赏与评述”

在日常美术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安排和扩展地方美术那些具有经典性和优秀传统的学习内容。我们可以通过拍摄录像、照片搜集和整理富有本地特点的美术作品,通过放映录像、图片展示、多媒体电脑图形设计,文字资料介绍等方式向学生介绍本地优秀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理解传统文化思想,体会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使我们的民族美术更具有世界性。

通过对地方美术经典的学习,学生掌握了那些对他们来说不可或缺的潮汕地方美术的常识,对潮汕地方美术的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与认识,增强了对本土艺术的热爱之情。

2. 以潮汕地方自然资源为素材,进行“造型与表现”

在潮汕的地方资源中,自然资源及基于自然的人造景观(建筑、遗迹等),是最直观,也是最贴近学生的美术素材。我们可以组织学生以生态游的方式,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把美术课堂移到野外,在游玩中,观察感受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之美。学生自备摄影器材,拍摄作品,在实地搜集美术资料,写生和记游记,把亲身体会写下来。以培养学生感受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及考察研究乡土美术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 以潮汕民间文化艺术资源为依托,参与“设计与应用”

潮汕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形式多样、丰富多彩,我们可以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对潮汕民间美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在结合美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遵循多元化整合教育的原则,选择那些可以启发学生心灵、易于被学生所接受的潮汕民间文化艺术资源,在课堂上工艺设计课,如进行剪纸设计、传统花灯制作、泥塑小制作、藏书票设计、服装设计、手袋设计、建筑小模型设计等,也可以进入民间艺人的工作室,与老艺人一起玩泥巴、做陶罐、捏泥人,试着弄泥玩具,亲身体验民间艺术的创作过程。在进行传统美术的欣赏探究活动中适时地进行回归学科本位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艺术创造力和表现力。

4. 以潮汕民俗文化活动资源为契机,开展“综合与探索”

潮汕的民俗活动丰富多彩,各种民俗节日、社区文化活动等是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荟萃,是开展地方美术学习的契机,也是学生参与地方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途径。走进节日,参与民俗活动,亲身去体验民间美术在这些节日中具有地方特色的东西,通过这些综合性的活动,学生了解了潮汕民俗习俗的特色,加深了对民俗节日的喜爱,我们可以以这些潮汕民俗文化活动资源为契机,开展“综合与探索”课程,让学生透过剪纸窗花、花灯设计、风筝设计等活动更加了解和热爱潮汕文化。

5. 以电脑网络资源为媒介,探索地方美术教学新形式

以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特征的信息时代,一方面,地方美术资源逐渐信息化、网络化;另一方面,美术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整合,成为一种新兴的教学形式。利用新的教学形式,开发电脑网络资源,为地方美术课程教学开辟了新领域。这些基于网络的美术教学活动,通过教学互动的过程,促成了美术教学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展示和评价,具有强烈人文性的活动特征,昭示着潮汕地方美术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正由技术层面向美术文化层面转化。

总而言之,潮汕地方美术课程资源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潮汕地方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对于地方性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培养以及积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培养学生热爱本土艺术,弘扬优秀民族和民间文化都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只有不断地探讨、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积极健康的多元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郑超.开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美术课程资源.

[2] 李永永.传承与发展的途径及意义.中国美术教育,2005,9.

观潮课文范文4

一、借助学校教学弘扬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大部署,进一步明确“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加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凝聚力,挖掘和保护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去年三月至今年七月,全国10省(市)中小学开展京剧进课堂试点,一石激起千层浪。潮州民间音乐历史悠久,是潮州文化的瑰宝,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潮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宣传媒介,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重视传承中华民族本土优秀文化。潮州戏剧――潮剧的传承工作走在前面。随着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潮州教育部门进一步重视对乡土文化的传承,提倡全市各中小学开设乡土文化教育平台。市区许多学校也纷纷响应。潮州市峥嵘小学率先申请了《潮州乡土文化》校本教材的开发的课题。潮州绵德幼儿园申请了《潮州歌谣》的校本教材的开发。市教育局于去年申请到《潮州文化》乡土教材的开发。笔者在2007年已经向市教育局申报了“《潮州民间音乐》小学音乐辅助乡土教材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组的成员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收集、研究工作,现已进入中试阶段。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开展“潮州民间音乐在小学教学中的融合方法研究”,以“融合方法”推动潮州民间音乐在教学中的传承工作是与时俱进之举。

二、发展城市旅游的需要

潮州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潮州本土文化的开发,潮州音乐的欣赏成了吸引潮州旅游游客的一项富有本土特色的项目。吃潮州小食、听潮州音乐、观潮州古建筑、赏潮州工艺品……为古老的潮州披上了文化的霓裳,为潮州的子民开拓了旅游的大道。2006年,潮州被国家命名为旅游城市。同志曾指出:“这些旧形式到我们手里,给了改造,加进了新内容,也就变成革命的为人们服务的东西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文化的繁荣,提高了群众对家乡民间音乐文化的热心。

三、实施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

以“融合方法”推动潮州民间音乐在教学中的传承工作,适用于《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准》的教学理念第八点“弘扬民族音乐”中指出:“应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文化生活的变化,反映近现代和当代中国社会生活的优秀民族音乐作品,同样应纳入音乐课的教学中。”由此可见,开展潮州民间音乐在教学中融合方法研究,是实施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准确的选择。与此同时,其研究成果,对推动各地域开展乡土音乐文化进校园的研究,还将会起到以点带面的启示作用。

四、解决课时限制和传承潮州民间音乐的需要

观潮课文范文5

一、巧创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诵读、探究之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文言文教学可以巧创情境,激活学生的兴趣点,促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愉快的学习状态之中,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在教学《三峡》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展示了三峡旖旎的风光,并配以优美的音乐旋律导入新课。三峡的四季景色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优美的旋律让学生心情放松,他们在愉悦的氛围中走进了优美的课文情境。歌德说:“高兴学来的东西永不会忘。”它告诉我们在教学时教师要学会激趣引导,让知识深深地印入学生脑海。事实证明,情境导入是最好的手段,它图文并茂、生动活泼,能够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激发学生的诵读、探究热情。

二、精心设计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文言文教学大都采取“注入式”教学法,致使文言文教学陷入“串讲”的误区,生涩、拗口的文字把学生灌得索然无味。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发挥主导作用。笔者通过实践认为,“导学案”的实施可以扭转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导学案犹如茫茫暗夜中海上的引航灯,给学生的学习指明了前行的方向,让学生可以进行有目的的学习。导学案首先要明确一课的学习目标以及教学重点、难点,要显示出本课的知识结构,能够帮助学生梳理好知识点;而且要能够给学生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比如朗读 、观察、想象、对比、探究、讨论等;还要拟定培养学生何种思维方法、训练何种能力,如何使静态的学习内容动态化。

另外,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认知水平的高低层次,依据学情,通过启发性、趣味性等问题设计和学案的情境设计,使学生进入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灵感,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成功的喜悦。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先圈点标划出疑惑之处,再组织学生相互讨论。比如在教学《观潮》一文时,笔者做了这样的设计:首先,出示学习目标:①能认识本课的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学习作者按照观潮顺序记叙景物的写作方法;③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其次,突出学习重难点:①掌握重点词句,整体感知课文;②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接下来,展示学习过程: 1.知识链接:利用网络查阅有关钱塘江的信息并作整理。2.预习任务:①学习重点生字词语;②课文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句子;③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④有条件的学生可以收集相关的资料图片。3.自主、合作、探究:①你学会了哪些生字词?哪些字词在写法或理解上需要提醒大家的注意;②请你说一说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收集到图片的同学可以借助图片等资料结合课文内容来说;③课文2―5自然段分别描述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些时段的景象?作者描述大潮来临时的景象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来写的?④说一说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句子,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⑤说说你对“天下奇观”的理解,并谈谈你“观潮”的感受。4.读中学写:仿照作者描写钱塘江潮来时的写作顺序,写一写有关“雷雨”的小片段。

总之,笔者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训练了多种阅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的同时充分地彰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观潮课文范文6

《观潮》这篇课文是以写景为主的散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读来令人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文本融为一体,感受大自然的壮丽奇特的景观,我在教学设计中主要注重了以下几点:

1.按照初读---研读---熟读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体会钱塘江大潮景观之奇。

2.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体会江潮的变化。

3.在明确读书笔记要求的前提下,要求学生针对这课做读书笔记,如,引导学生把文中描写具体的句子摘抄下来,还可以让学生归类积累文中的四字词语。

通过以上教学手段的实行,教学效果良好。

上一篇润叶

下一篇田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