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复仇记范例6篇

白雪公主复仇记

白雪公主复仇记范文1

[关键词]《白雪公主与猎人》;后现代主义;戏仿

一、引言

好莱坞奇幻冒险影片《白雪公主与猎人》于2012年6月在美国上映。影片颠覆了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故事,利用人物与情节的再创造为我们带来一个全新的白雪公主的故事。电影的人物和故事主线沿用了童话中的设置,而表现形式和具体内容却与原著南辕北辙,影片更多地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审美角度,讲述了一个全新的“白雪公主复仇记”。这种创作是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中的戏仿。《白雪公主与猎人》是众多颠覆原著的后现代主义创作作品中的代表作之一,本文将通过研究《白雪公主与猎人》中经典的戏仿手法,以图更深刻地感受好莱坞奇幻冒险电影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并且对影片传达的深层意义进行更清晰的解读。

二、从纯真公主到坚强女战士――白雪公主形象的戏仿戏仿,顾名思义,其本质上是一种“仿”,即将其他作品中的内容借用到自己作品中;而在目的上,它是一种“戏”,戏仿大多以诙谐游戏、调侃世事或是致敬某种精神为目的。例如周星驰的许多经典影片,都采用了戏仿的手法,借用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形象或是故事传说,进行二次创作与全新演绎,既富有趣味性,又能将许多深刻的道理隐喻到故事里。戏仿已经成为后现代主义创作的重要手法。

影片《白雪公主与猎人》戏仿的便是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白雪公主》的故事几乎每个人都听过,主创人员巧妙地利用了白雪公主在全世界影迷中广泛的知名度,为自己的影片创作首先奠定了一个良好的群众基础。

童话主要面向儿童,充满了浓厚的幻想主义色彩,人物形象也都很单一,一般只分为两种,善良的和邪恶的。而白雪公主就是一个经典的善良角色,她的品性如同她的名字一样,纯洁雪白。白雪公主一出场就惊艳了世界,她的皮肤白得像雪一般,双颊红得像苹果,头发乌黑柔顺,是一个人见人爱的美少女。白雪公主非常有爱心,她经常和动物一起玩耍,给动物好吃的食物,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喜欢白雪公主。这样的白雪公主符合小孩子的幻想,可白雪公主的美丽招致继母的嫉妒,在继母那些看起来并不高深的计谋面前,纯洁的白雪公主毫无抵抗之力,屡次因为轻信别人而惨遭毒手。最终,白雪公主吃了王后给的毒苹果后昏倒在地。白雪公主毫无自救的能力,虽然最后得到了一个幸福的结局,可纵观整个故事,白雪公主幸存下来与自己的智慧和能力无关,她先是遇见了善良的小矮人,在丛林中收留她,死去以后又遇见了王子,王子吻醒了白雪公主,挽救了她的生命,并且给了她幸福的婚姻。

影片《白雪公主与猎人》则对白雪公主这个角色进行了颠覆性的二次创作。影片中,最初的白雪公主与童话中一样,美丽单纯,善良天真,她曾经对一切都充满了爱,连对不怀好意的继母都心存好感。后来,白雪公主面对了父亲惨死,国家被毁,自己被王后囚禁在北方高塔上11年之久,白雪公主再也不是当初的白雪公主。幽禁高塔的时光里,白雪公主从未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她要为父报仇,她要解救苍生,她不再单纯可爱,不再听天由命,她凭借自己的智慧逃出高塔,去了黑森林。逃出去的路程何其艰难,她不再只是一个亭亭玉立的美人,她放下了自己作为美人的尊严和忌讳,从肮脏的下水道侥幸逃生,她扯下象征贵族的裙服,在泥潭里跋涉。遇到猎人后,她更是展现出自己优秀的社交能力,区区几句话便说服猎人和她一起对抗女巫,她的冷静机智令我们佩服。在猎人遭遇巨魔袭击的时候,白雪公主奋力冲上去保护猎人,丝毫不顾个人安危。重遇威廉的时候,她虽然万分喜悦,可却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像童话里的公主一样和王子过上幸福的生活,她还不能安逸,她还有国仇家恨要报。最终,白雪公主成功化身为身怀绝技的盔甲女战士,杀回城堡,白雪公主勇猛无比地剑指王后,为死去的父王报了仇,夺回了属于自己的国家。影片的结局,白雪公主并不是成为王子的妻子,而是加冕成为女王,接受群臣的朝贺。

电影中全新的白雪公主更加符合后现代社会的社会价值观,童话中的公主是王子解救的,而电影中的白雪公主是自己解救自己,并最终靠自己的努力实现了幸福。在现代社会中,童话都是骗人的,所谓的白马王子对于大多数女性来说是不存在的,女性要想获得幸福,并不能只依靠美丽善良,更多地要靠自己不放弃的坚韧精神,要自立自强,大胆坚强地实现自己的目标。白雪公主之所以是最美的人,不仅因其美丽的外貌,更多的是其善良和自强自立的灵魂。影片中的白雪公主不再任人宰割,经历了翻天覆地的悲惨遭遇后,她并没有被逆境打败,反而点燃了一颗强大的复仇之心。白雪公主长大了,她不再是个徒有其表的花瓶,不再需要躲在王子的怀抱里寻求安逸,她在猎人和七个小矮人的帮助下手刃王后,一雪前耻,堂堂正正地将王冠戴在自己头上。白雪公主用自己坚强的内心和有力的双手成全了自己,她的坚强独立符合当代社会对于女性的价值要求,这样的白雪公主成功地获得了影迷的认可,是对白雪公主形象非常成功的戏仿。

三、从女巫到腹黑女――王后形象的戏仿

童话中,坏人的代表一般都是继母或巫婆,而《白雪公主》中第一反面人物王后,既是巫婆又是继母。在童话中,王后之所以凶狠嫉妒是因为她本身是一个巫婆所变,她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费尽心机地要杀死白雪公主,成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女人。这样变态的嫉妒心理在正常人的世界是少有的,格林兄弟为了让故事更顺畅,给王后设置为巫婆的身份。巫婆是最黑暗、最邪恶的群体,她们处心积虑地做任何坏事都变得有道理。

而真实世界里并没有巫婆,人性本善,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变得邪恶,那么王后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极端而又邪恶的人呢?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对王后的形象进行重新塑造,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更加饱满的王后形象,她的邪恶是有原因的,影片深层次挖掘了王后变坏的原因,让我们看到王后背后同样悲惨的故事,王后可恨,却也可怜。王后名叫雷文娜,一出场便以楚楚可怜的战俘形象征服了国王的心,国王将雷文娜带回城堡并决定与她成婚。雷文娜在嫁给国王之前,曾对幼小的白雪公主说:“当我是小孩的时候,我也曾失去了母亲,我无法取代你的母亲,永远不能!”由此可见,王后幼年丧母,母爱的缺失令她具有冰冷的心肠,她不会做一名母亲,因为她自己都没有母亲。王后曾说过她小时候曾目睹亲人惨遭杀害,也曾经和弟弟一起沿街乞讨,做一个小乞丐。这样悲惨的遭遇令雷文娜的心灵逐渐晦暗,她逐渐开始仇视和怨恨这个世界,一个童年如此不幸的孩子,长大以后变成凶狠无情的人并不奇怪。新婚之夜,雷文娜对国王说:“我曾被一个像您这样的国王糟蹋过。”因此,我们可以从中得知,雷文娜长大以后的日子也并非一帆风顺,她曾受过男人的迫害,这样的强烈刺激更加成为雷文娜蜕变成恶魔的催化剂。雷文娜从没感受过亲情,也不相信男人,不相信爱情,在做乞丐时饱受白眼,让她对整个世界都充满了愤恨。因此,她变得无心无情,她只在乎她的美貌和权利。她喝下了能令她青春永驻的魔咒,毫无留恋地手起刀落杀死了自己的新婚丈夫,夺走了他的国土,将年幼无知的白雪公主囚禁在北方的高塔之上,并残暴地讨伐其他国家,不断扩张自己的版图。当她得到消息,已经长大的白雪公主注定要成为世界上最美的女人,取代她的地位之时,恼怒的雷文娜询问自己的宝贝魔镜,魔镜告诉她,只有杀掉白雪公主才能维持她世间最美的称号和国家统治者的地位。得知白雪公主逃出高塔,逃往黑森林之时,雷文娜派出自己手下的猎人埃里克去捕杀白雪公主。从始至终,面对任何人任何事,雷文娜都是唯我独尊的,她在毁灭世间美好时没有半点的犹豫和怜惜,她已成为彻头彻尾的黑暗角色。

区别于童话中女巫的身份,影片中的雷文娜之所以邪恶与她幼年的悲惨经历和人生的坎坷是分不开的。经过影片的重新塑造,雷文娜凶残毒辣的性格和令人发指的行为便有了能说服人的理由。王后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雷文娜不是因为坏而坏,她有自己变坏的原因,她悲惨的经历甚至令我们同情。这样更有立体感的人物形象,更加符合成年人的价值判断,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形象再造。

四、从籍籍无名到悲剧英雄――猎人形象的戏仿在童话《白雪公主》中,猎人是个籍籍无名的小角色。他只是王后雇用来杀害白雪公主的杀手,在童话故事中,猎人最后因为不忍心而放了白雪公主,他的存在和情节设定几乎都是为了推动故事主线发展,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关于性格和形象的塑造,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配角。而在影片中,猎人的形象被用戏仿的艺术手法再造,浓墨重彩地进行描写,猎人一跃成为与白雪公主齐平的男一号。影片中,猎人挚爱的妻子被白狼杀害,失去妻子的他整日酗酒,陷入悲伤中无法自拔。猎人是丛林英雄,在丛林里比起生存能力,没人是他的对手。因此,王后派他去杀死逃到黑森林的白雪公主,并以可以复活他死去的妻子为诱饵,令猎人听从命令。之后,猎人发现王后欺骗了他,便放弃杀害公主,而是选择和公主一起亡命天涯。他与公主的关系既是师徒又是盟友,他教公主丛林生存和战斗的技巧,将公主训练成一名战士,并一次次帮助她逃脱王后的追兵。

影片中的猎人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悲剧英雄,他生性善良,当初答应王后的要求仅仅是为了让心爱的妻子复活而已,不是为了金钱,也不是为了名利。当白雪公主邀请猎人保护自己时,猎人选择了答应。他知道妻子已经不可能再起死回生,因此他不会再帮着王后做坏事。他看到国家和人民都饱受王后的摧残,内心深处的正义感引领他做出正确的选择。猎人在和公主的相处中,渐渐萌生了一种复杂的感情,猎人曾坦诚地说出自己喜欢白雪公主。在白雪公主吃下毒苹果而假死时,猎人轻轻地吻了公主,唤醒了公主。猎人默默地倾慕着公主,而公主心中深爱的却是公爵的儿子――威廉王子,最终公主依然选择了王子,猎人成为一个悲情人物。

影片《白雪公主与猎人》重新塑造了一个猎人的形象,给予他更丰富的角色生命。他有了善良的本质,重情重义的性情,一身威武的绝技,还有了一段隐藏在内心求而不得的爱情。经过戏仿手法的猎人形象更加丰富灵动,成了影片中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他用自己的绝技和坚忍塑造了一个全新的公主,帮助公主实现了复国大业,而非童话中的王子,单纯靠英俊的外表和深情的一吻就能拯救世界。猎人形象的丰满让影片更有看头,是促成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

五、结语

《白雪公主》是一个唯美的童话故事,而《白雪公主与猎人》则是一个美丽的奋斗故事和复仇故事。影片用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的戏仿手段对童话故事进行了再次创作。它不再仅仅是一个公主的故事,而是一个少女在逆境中坚强成长并勇敢地同恶势力搏斗的传奇。影片通过戏仿手法,隐喻了很强的现实意义。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挫折与失去是常有的事情,甚至受到邪恶势力的迫害也不是不可能。而身处逆境之中,我们应当像白雪公主一样努力挣扎,永不抛却自己的本心,想尽一切办法,磨炼一切智慧,在逆境中求发展。而不能像王后一样,因为经历过暗无天日的遭遇,便迷失了心灵,沦为一个邪恶冷酷之人。面对逆境,如何挑战残酷,如何战胜心魔,是人们永远需要思考的命题。

[参考文献]

[1] 许家进.论《怪物史莱克》的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J].电影文学,2011(21).

[2] 王秀娥.《哈利・波特》在后现代主义社会风靡的原因[J].电影文学,2013(14).

[3] 陈亦水.地缘奇观中的文化想象――比较好莱坞与华语电影的奇幻类型片[J].当代电影,2013(08).

白雪公主复仇记范文2

复仇主题在文学的范围内得以如此丰富而持久的表现,其中必定有其深厚的人性基础和复杂的社会根源。我们可以通过考察复仇来重新理解刑法及其他法律的缘起,复仇制度的核心要素依然是传统法律所必有的组成部分。从这个层面上讲,复仇的研究探讨具有鲜明的法理学意义。

京剧《赵氏孤儿》取材于春秋时期晋国发生的宫廷事变,其因果发展太史公在《史记》中曾有过记载。该剧故事发生在政治法律制度的历史转折时期,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研究意义。它还运用了生动的文学性描述,以致王国维先生称该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欣赏性。较之《史记》原文,《赵》剧强化了某些地方的戏剧性冲突,并且将故事道德化,落入了奸臣当道,忠良受陷,幸得义士相助,最后忠良后代雪冤报仇的民间故事老套。但是,从法律制度角度提出的社会学解说,或许仍能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有所启示。

从生物学上讲,报复性反应,是任何一种生物在自然界生存竞争的基本需要和本能。复仇也是一种报复,但与自卫有着明显区别,从行为的主动与被动上,行为目的的“自保”与“害他”上,二者显著不同。在话语系统中,如现代刑法“正当防卫”的界定中,其差别非常重要;但在行为主义视角,基于生物学的分析来看,这种差别就并不重要:它们同是对侵犯的回应,实际作用同是打击侵犯者,阻止侵犯继续,从而保护自己。用博弈论的话语来说,这都是一方博弈者对不合作者作出的符合理性的反应。

与作为一般概念的自卫相比,复仇最外显的特点在于历时性,即强调先在的侵犯行为与后发的复仇行为之间没有时间上的直接连续,这一点,从“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说法的流行便可窥一斑。《赵》剧中苦苦等待复仇良机十五载的程婴亦是一例。复仇的另一个特点在于,它是复仇者有意识施加的,往往经过处心积虑的安排。复仇的意蕴之深,还在于对复仇行为(本能)的观念性和意识形态的追认,即道德与正义的认同或筛选、装饰和剪裁。以上这一切,更证明了复仇基于本能而受社会文化因素的根本性影响的特性。可以想象,如果程婴没有对赵武痛诉家史,激发他的报复本能并加以文化意识上的诱导的话,报复的激情也许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弱化,哈姆雷特式的“延宕”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生。

然而,不能忽视的是复仇是变量的过程。如果以上我们分析的是单独个体活动范畴内的复仇活动,那么,实际上,赵氏孤儿的复仇乃大规模的群体性活动,就是复仇的残酷升级。人类生活在社会群体中,是在分享了基因的亲属群体中生长发展起来的,因此会在共享基因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有限的利他主义。复仇因此得到了更多文化的滋养,有了制度化的可能和必要。文化的介入,使得侵略和复仇的规模、残酷性和时间长度增加,同时,也意味着和平共处的可能和必要性的进一步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化理智因素的参与,复仇欲望产生传递,由受害者后代实施,譬如赵氏孤儿的故事;同时,假设屠岸贾知道赵氏孤儿的存在而让自身和家人时时防备,那么,他20年来便时时处于无法逃避的精神惩罚中,而不是传统的肉体惩罚。

理智因素的增加,意味着惩罚必须具有相当的力度,才可能具有威慑力。这种威慑力在复仇现象中体现为群体复仇,它又体现为一种当时社会公认的公道做法,获得了当时的合法性,从而成为要求人们长期遵循的制度。因此,赵氏孤儿就必须遵循这种做法,否则,他就是不按规矩办事,就是违“法”。

白雪公主复仇记范文3

恶毒王后发疯似的跑到森林中后并没有死,她每天都以野兽充饥,因此越来越丑。有一天,她遇到了一个巫婆,王后把自己的“遭遇”告诉了巫婆,巫婆很是同情,答应把王后变漂亮。

王后变漂亮后,决定走出森林去复仇。在巫婆的指引下,王后来到了宫殿前。她见皇上要招保姆,心生一计,便乔装打扮,参加了应试。经过考核,她终于如愿以偿,照顾白雪公主的女儿蜜儿(因为蜜儿的脸好像蜜桃一样,因此得名),蜜儿是个聪明的女孩,她始终记得自己的妈妈比保姆漂亮100倍。

恶毒王后讨得蜜儿的欢心后,开始她的复仇计划第二步。

一天下午,王后带着蜜儿来到了一口井边,说:“那儿有一只蝴蝶,我们去抓吧!”但蜜儿知道那里很危险,便叫保姆帮她抓回来。王后见蜜儿没有中计,,恼羞成怒,抱起蜜儿想把她扔进井中。可谁知,王后不小心被井沿的石头一绊自己倒进了井中,而蜜儿却安然无恙。

王后又得到了惩罚。

白雪公主复仇记范文4

她到了那儿,和小矮人们商量,决定以德抱怨,化解仇恨,与新王后和平相处。

五年一度的"沟通.和平"杯选美世界选美大赛即将在美国纽约举行。为了让选手们有充分的准备,提前一年就发出了邀请。白雪公主得知消息后,心里琢磨着,王后一定很想得冠军,我们要帮她改头换面,让她实现愿望。

皇宫中,王后正在试穿新衣,听得里面传来侍女的声音:"吸气,收腹!"白雪公主轻轻的推开门,说:"我这儿有索夫特腹部苗条霜,还有特效减肥茶,效果十分好,这是小矮人们费了好大的劲才找到的,如果你坚持用一段时间,肯定效果不错。""你放那儿吧,就算我欠你的。"王后瞧也不瞧白雪公主一眼。可怜的王后成天吃了睡,睡了吃,体形早已发胖,为了要参加选美比赛,王后不知吃了多少的减肥药方,就算白雪公主送的是毒药,她也愿意试一试。

比赛终于到了,可是不巧,此时"SARS"病毒正悄悄的向人类走来。

但人们全然不知。王后的体形恢复得特别好,她一露面,记者们就把她团团围住。为时一个礼拜的比赛就要闭幕了,这次比赛的颁奖规则和以往不尽相同--先颁金奖,当主持人宣布冠军是白雪公主时,王后无疑被当头一棒。奇怪的是白雪公主不在颁奖现场,根据大赛规则,白雪公主算是自动放弃。这样,亚军的王后就成了冠军--其实这是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们事先策划好的。

回到皇宫后,国王决定举国欢庆。可是不到一个礼拜的时间,王后一直高烧不退,最高时达到了40.5摄氏度。后经中国医学专家确诊为"非典"临床病例。可是在白雪公主的国家里,这可是第一例啊,而且他们没有这方面的资料、药物、医护人员……

"太不幸了,都怪她做人太刻薄。"城里的人们议论纷纷,关键时刻,当过几年护士的白雪公主挺身而出,为王后精心调理,百般照顾……

"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王后的病终于痊愈了,新王后感激涕零,终于有所感悟,从那以后,王后与白雪公主就情同母女,和平相处了。

白雪公主复仇记范文5

关键词:小说;文学;思想

我认为通俗文学并非是一味的取悦读者,也有其劝谕的作用,并注入作者的思想。鲁迅先生指出:“俗文之兴,当由二端,一为娱心,一为劝善”。在优秀的通俗文学中,其娱乐性和思想性教育性都是统一的,并将其思想和教育意义灌注到小说中。金庸的武侠创作也有个渐进的过程,不仅在于技巧的磨练,也在于小说的表现主题不断的进步,不同的小说体现不同的思想。

《书剑恩仇录》是金庸的第一部小说。从小说中可以看出他的是非观念受了些传统演义小说的影响:小说中杀清兵都采用痛快的语气,没有一个满给人留下好印象。作为一名集传统文化气质与现代思想素质于一身的天才小说家,金庸已敏感地意识到传统民族主义的狭隘性和悲剧性,他塑造出一位具有汉人血统的清室皇帝乾隆,以他的自私的阴险的本性来推动他亲弟弟、另一位具典型士大夫道学性格的反清首领陈家洛的人生悲剧和历史悲剧。金庸虽意识到汉室思想的落后,又忍不住仍有汉族正统的观念,因而全书的价值判断显得相当模糊。民族主义事实上与小说政治主题貌合神离,而个人英雄主义仍屈居民族政治信仰之下。本书作为处女作,非但在描写和结构上粗糙生硬,且没有形成明确的历史批判观点。但主人公陈家洛还是该引起重视。此人的个性有着不必要的矛盾,非但在爱情中屡屡顾此失彼,且竟愿为实现可笑的政治计划而将心上人拱手让人。金庸提到王国维等人,“他们的性格中都有一些忧郁色调和悲剧意味,也都带着几分不合时宜的执拗。陈家洛身上,或许也有一点这几个人的影子。”这使我意识到金庸喜欢陈家洛的原因。

《飞狐外传》中陈家洛出场,胡裴见他面有“郁郁”之色,他是在为香香公主的不幸而追悼自悔,还是在为无法实现的理想而伤悲?这令我想到金庸在封笔武侠之后三年写的一部传记《袁崇焕评传》,其中倾入作者在所有小说中难以表现出的激情,可见他对袁崇焕这一类人的爱意之深。袁崇焕不是不知道与满人议和会背上“汉奸”的骂名,也不是不知道自己已经引起崇祯的疑忌,但只要是有利于全民族大局的,便奋不顾身去做。这就是所谓“不合时宜的执拗”。《书剑思仇录》中陈家洛关于仍让乾隆做皇帝,只是以汉人的名义统治天下的计划虽然可笑,但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腔热血,犹使人感动。我总觉得他的身上岂止有王国维这些老乡亲的影子?中国千百年来为国为民赴汤蹈火的英秀人才其思想和精神在陈家洛口中这16个字上,都可见之一斑。

《碧血剑》继承了上一部一样的题材特征,同样是汉族人与外族人之间的抵制与对峙,但场面转移到乱世的明末清初,场面更宏大。主人公袁承志自发愤报国到灰心退隐,一生的经历总的来说过于顺利,个性缺乏力度,欲图体现其父袁崇焕的精神气度是不成功的。但他毕竟起到了一个视角的作用,使小说在主人公艺术形象单薄、人生主题漫无目的的不利条件下,对于历史有了明确的洞察和批判。小说中极力描写汉人集团----李自成集团或崇祯皇室内部的四分五裂,统治者自大狭隘的可鄙性格,又描写出异族集团强大的整体力量,从此正式开始了对历史现实的批判。从这个意义上讲,民族主义不再是一种主题政治思想,仅成为历史人物的客观局限、或个人英雄主义的某种表现方法。种族意识也不再支配小说的是非观念。今后的创作岁月中,民族一律平等的大同思想变得越来越明确。

白雪公主复仇记范文6

关键词:复仇;铸剑;鲜血梅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06-01

《铸剑》是鲁迅1926年10月写就的小说,取材于“干将,莫邪”这一中国古代传统故事,初名《眉间尺》,讲述了名剑师为楚王铸成宝剑后,反被楚王杀害,其子眉间尺带着父亲留下的雄剑为父复仇的故事。“复仇”这一主题,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中经久不衰的话题,而后还有汪曾祺的《复仇》、余华的《鲜血梅花》,都是与此类似的“为父复仇”的故事。在这些复仇故事中,故事起因、人物命运等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但在主题的阐释方面却各自存在差异。

一、命运与性格的相似

在这三篇小说中,刚刚成人的“儿子们”在性格上也有许多类似之处,《铸剑》的一开篇,眉间尺捉老鼠的那一幕,充分展现了他的性格特征。老鼠是令人厌恶的,它夜夜咬家具,让人睡不安稳,眉间尺决心要淹死它,于是用芦柴将老鼠按至水底,可是老鼠那“尖尖的小红鼻子”又让他顿生怜悯之心,便将芦柴伸至老鼠肚下将它托起,但看到它的全身,又觉可憎,重新将其扔进水瓮……换了六回松明之后,眉间尺仍然在“救”与“杀”之间徘徊着,忽而觉得可憎,忽而觉得可怜,直至最后一脚踩死了老鼠,又“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

《复仇》中复仇者形象更为凝练、精粹,汪曾祺摒弃了完整的故事,只选取一些零碎的画面展现复仇者的独特的内心体验,当走进一个小山村时,他看到白云草垛红花,银红衫子的女孩,听到了琅琅读书声,于是想起自己曾经想当一个小货郎,想有这样一个穿银红色衫子的妹妹,想为妹妹采下那一朵红花,也愿意将那朵红花戴在母亲的鬓发上。这一幕幕声、光、色、影的描画与联想,是复仇者内心最细腻的情感呢喃,他的心中没有复仇,有的只是这些诗意的歌唱,这样一个情感细腻的歌者,能承担起厚重的仇恨,将仇人置于剑下吗?

《鲜血梅花》中的阮海阔则更是无心复仇了,从他踏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似乎就遗忘了仇恨,而只将这复仇作为这场旅行可有可无的终点,享受在美妙自由的漫游过程之中了,而当最后他得知,父仇已报时,甚至觉得前所未有的悲伤和怅惘,“依稀感到那种毫无目标的美妙漂泊行将结束”。

身负复仇大业的人,表情一定是坚硬而冷漠的,因为世界上的一切色彩都被心中复仇这张黑幕所遮掩,除了仇人,眼中再也容不下其它;除了复仇,耳中再也听不到其它。可是这三篇小说的主人公却都是另类,他们内心柔软而多情,在走上复仇之路时,心中存有故土之思,对这世上的繁华声色左顾右盼,恋恋不舍,常常被世俗的美丽所搅扰,引发无限情思而忘却复仇。人的本性未灭,注定了他们自身永远不可能完成复仇的使命。

二、复仇困境中的挣扎

复仇,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极端的处境,为复仇而生的人,需要彻底毁灭人作为世界主体的绝对自由,而成为一种复仇的工具,不应再具有人的价值和念想。而这种“极端的处境”显然与这三位主人公有意识的“存在”是相悖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的个性和自由,强调“人有选择的自由”,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又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他人是地狱”。对于这三个年轻的复仇者而言,被害身亡的父亲是“地狱”,移交复仇使命的母亲是“地狱”,而与“存在”相对的“复仇”,更是将他们拉入了无边地困境,自由与枷锁相争,一种无法言说的焦虑感、疲惫感、荒谬感紧紧缠绕着复仇者。

《铸剑》中眉间尺一直在寻找报父仇的方法,他径奔城中寻找仇人,走在热闹的人群里,因为害怕那看不见的雄剑误伤了人,不敢挤上前去,而当仇人出现在眼前之时,他“不觉全身一冷,但立刻又灼热起来,像是猛火焚烧着”,他一边捏住剑柄,一边奔向仇敌,却被一个“干瘪的少年”纠缠住,不得脱身。眉间尺背着一把剑都怕误伤了人,这样优柔的性格是无法摆脱干瘪少年的纠缠的,内心的“善”与复仇之“恶”再一次争斗起来,毫无意外的,“善”又占了上风,于是,他白白错过了一次复仇的机会,忽然又记起了母亲,内疚之心顿起,眼鼻一酸,何时能完成复仇之命呢?“善”是本性,“恶”却是天命!

如果说,复仇给眉间尺带来了无尽的焦虑,给《复仇》中的旅行者则带来了更多的是疲惫,走过了太多的路,爬过了太多的山,走到了一条线的尽头,然而复仇之路却永远没有尽头,身躯已经很疲惫了,却并没有异常坚定的复仇信念支持着他忽略这些疲惫,相反,他思念故乡,留恋这村庄烟火袅袅的平静生活,心中满是情爱,却要舍弃它们去寻仇,身躯的疲惫加上心灵的疲惫,让他痛苦地呐喊着:剑呀,不是你属于我,我其实是属于你的。

与前两位复仇者不同的是,《鲜血梅花》中,阮海阔自身的行动即参与了自身使命的抗争,在复仇之路上,阮海阔本该将自己的复仇目标放在第一位,而当他与胭脂女和黑针大侠相遇后,寻找青云道长时,却将他们的嘱托记在心上,忘却了自己的使命,以至于遇到白雨潇时浑然不觉地擦肩而过,遇到青云道长后,却又因为只能提两个问题而失去了询问杀父仇人的机会。阮海阔的目标是为父报仇,而他的行动却走向了他方,正如他走在十字路口时的表现,“在武侠小说中, ‘十字路口’是一个象征性的场景, 往往意味着对慎重的抉择的需求, 对此复仇者都须深思熟虑。”而阮海阔却“并不比单纯往前的大道显示出几分犹豫”,走向了他“内心已经选择了一直往前的方向”,他的行动响应了自己内心的号召,却背叛了自身背负的复仇使命。

三、不同方式走向的自我归依

当各自经历了在复仇困境中的苦苦挣扎之后,三位复仇者通过不同的方式走向了自我的归依,即卸下了复仇重担,走向自我本性、自我价值、自我选择的自由归依,这种归依是必然的,因为他们在复仇之路上也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自我的本来面目。

眉间尺很幸运的在苦无复仇之道时,遇见了“黑色人”,他的性情注定了自己是无法完成复仇大业的,所以“黑色人”的出现,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既可使眉间尺完成复仇使命,又保留了他性情中原有的一切。当“黑色人”提出需要两件东西:眉间尺的剑和头时,他“虽觉奇怪,有些狐疑,却并不吃惊”,很快便削下头颅,将头与剑递给了“黑色人”。

《复仇》中的旅行者在复仇的道路上,虽然复仇者不断地怀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在遇到仇人之时,仍然很有可能手刃仇人,完成使命,但作者却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完全出人意料的结局:原来,和尚只是作为一个复仇的工具而杀死“父亲”的!而自己又是作为一个复仇工具来手刃仇人的!这样无休无止的复仇突然间让旅行者觉得那么可笑,如果不是和尚放弃了,旅行者或许此时早起葬身在和尚的手中,怀疑终于变成了彻悟,于是旅行者“俯身,拾起锤錾。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给他腾出地方”他们一起开凿起一条通往绝壁的路,从此,两个仇人达成了和解。

《鲜血梅花》中,与找到仇人的结果相对比,复仇者更愿意无休无止的沉浸在这种没有方向的漫游之中,对他而言,“复仇”是实在的、既定的、有指向目标,可是他情愿在虚幻的、无意识的、无目标的情感世界中遨游。在实在的“复仇”过程中存身了,那自身的“存在”与精神也就消亡了,所以,他的复仇之旅是假的,精神畅游才是真的。他的客观行动总是与主观目标相悖,选择逃遁,即是他摆脱困境,实现自我归依的方式,“阮海阔行走江湖,最终寻找的不是杀父仇人,而是他自己”。

“复仇”作为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在各类小说中,都有着丰富各异的阐释。从中国传统小说的“报仇雪恨”主旨,到现当代小说中的消解、和解,“复仇”这一意象已经逐渐消退了它庄严的、伦理的色彩,而成为一个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人性自我归依主旨的要素。这种对传统主题的颠覆,也闪耀出人性、人道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余华.鲜血梅花[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