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公主故事范例

白雪公主故事

白雪公主故事范文1

影片中需要注意的色彩设计之处有以下几个。首先是角色造型上,根据剧情,可以基本上分出两组造型设计,分别是王后一方与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森林里的动物和王子一方,影片也确实运用色彩搭配原则使双方构成了一种情绪和画面上的对立;而根据剧情的主次要关系,创作者需要做色彩考虑的是白雪公主和王后这两个主要角色以及七个小矮人这七个次要角色,所以运用色彩的对比度和注目度,也达到了区别主次的作用。其次是场景设计,整个动画电影中需要做的场景设计主要包括森林和宫殿两处,宫殿作为布景是为了衬托出皇后的整体气质和性格特征,而森林则是为了表现小矮人和动物们生活的场景,并且为白雪公主进入森林后受到的影响做铺垫,两处场景的色彩设计有极大的对比,可以说是一个压抑,另一个欢快;同时,需要注意的是森林的一次变景,也就是皇后毒害白雪公主后逃跑时森林里的风雨交加,运用色彩,营造出了紧张的气氛。下文将以色彩设计的基本原则与《白雪公主》的基本剧情为逻辑,分析几处重要的色彩设计及其作用、特点。

二、《白雪公主》人物、场景色彩设计及作用

(一)色彩设计对角色的塑造

在动画电影中,色彩设计的第一要求就是与电影的整体剧情、风格相吻合,并且能够尽量贴近人物性格和角色体系,以充分展示剧情和人物所要表达的情感。根据色彩心理学的研究结果,不同色彩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情绪和感官趋势,因此创作者以角色、人物为创作中心时,必须要进行色彩设计,以保证主角与配角、人物与环境的色彩有主次之分,使主要人物能够从次要人物中突出,使人物能够从环境中突出,保证色彩能够为影片的主角和主题思想服务,并且保证全片能够在对比中统一和谐,防止视觉上的混乱或者模糊。

《白雪公主》很透彻地落实了这个基本思想,从这部动画电影中,观众在人物、角色塑造上可以明显地感受到相应的主次分明、和谐统一。从端庄美丽的白雪公主到邪恶愤怒的皇后,还有七个性格迥异的配角小矮人们,全都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感官印象。在本片中,几乎所有的画面都在运动中完成,在运动中,色彩搭配不单一、不冲突、不混乱,不论是拖把、饭碗,还是小鸟、树木,都是通过色彩设计让观众一看就可以分清善恶,这也开辟了之后迪士尼动画色彩设计的一条基本原理。除此之外,《白雪公主》中的主要角色从始至终都没有使用同样的颜色,而是根据剧情的发展和环境不断变化,以适应情节需要。除了不断运动的画面之外,《白雪公主》在静态角色塑造上也体现出了非凡的功力。首先,动画创作者运用自主性想象为角色设定了一个超越色彩自然属性的色彩组合,而是在其中蕴涵了丰富的精神内涵,并通过一定的色彩空间性搭配和静态特性,来表达不同画面中的各种色彩排列组合在同一空间或时间内所进行的直观的、静态的对比。这样的色彩设计思想具有极大的推进主题表达的意义。

更深一层讲,这种色彩设计在《白雪公主》中构成了完整意义上的故事逻辑。我们可以在在许多场景上看到主人公和各类配角出现在同一画面中,虽然场景、角色错综复杂,但是主要人物突出。创作者为白雪公主设计了黄色和蓝色搭配的服饰,蓝色具有稳定性,黄色具有注明性,二者结合,使得主要人物是谁、怎样突出主要人物的问题迎刃而解。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主要配角———七个小矮人的角色色彩塑造。在格林童话的原著中,《白雪公主》是一个关于王子与公主的故事,小矮人作为配角并没有过分琢磨。而到了迪士尼拍摄的动画电影中,《白雪公主》是一个合家欢的故事,所有的角色都要进行特定的设置,因此,七个小矮人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创作者把他们塑造为七个性格各异的矿工,并通过这七个配角表达“爱情主题”动画电影中幽默和戏谑的功能,在80分钟的影片时长中,小矮人们的表演就占了38分钟。他们的着装也是各有风格,万事通穿着红衣服,戴着眼镜,十分符合他作为“万事通”和小矮人家长的个性;害羞鬼则是带着绿帽子,这与他容易脸红形成反差;瞌睡虫只有一颗牙齿;喷嚏精的鼻子被设计得很大,而且鼻头的着色也能体现出他的状态;开心果则是胖胖的;糊涂虫耳朵很大;爱生气的角色塑造则突出在面部表情上,与他喜欢吹鼻子瞪眼的个性相符。因此,创作者借助色彩的画面感,把无数个静态画面相结合,构成了一幅动态动画电影作品,再结合颜料在特定时间的相对稳定性,这在之后的动画电影制作中也常常使用。

(二)色彩设计对场景的渲染

在动画电影中,场景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虽然上文已经阐述,动画电影色彩设计的一个基本思路是让主要角色能够从场景中凸显出来,但是并不意味着应该忽视场景设计。在动画电影中,场景可以帮助烘托出故事的气氛和环境,并且推动剧情发展,影响观众的观影情绪,从而提升影片的整体效果。一般来说,比较欢乐的场景会选用黄色、红色、白色等作为主要的色彩搭配方案,而比较恐怖的场景则是蓝色、黑色和紫色等暗色、冷色调。《白雪公主》中,白雪公主在森林中终于醒来时,整个色彩清新靓丽,伴随着音效造成的欢快的鸟叫声,观众也会感到欢快,并对白雪公主和王子最后的生活产生期望。而王后假扮的巫婆在毒害白雪公主后逃走时,整个森林则变成了丑陋的黑色、深蓝色和灰色,以此来烘托王后的凶险。根据色彩心理学的成果,深色或者冷色调的色彩设计能够使人产生紧张的心情,这种场景设计极其巧妙,既渲染了整个场景,同时还能够刻画出动画中人物的情绪。

三、从《白雪公主》中管窥色彩设计在动画电影中的作用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大体能够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色彩设计在动画电影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它可以构成动画基本画面,同时渲染动画的情感和意境。从《白雪公主》中我们可以抽丝剥茧地分析几处色彩设计的作用。色彩在电影中已经成为一种艺术语言,是可以传情达意的,并且能够渲染出动画本体的心理和情感,从而体现导演(客体)的情感和状态。同时,动画要想有“意境”,也必须通过色彩来传达。这是因为色彩还是一种象征性的存在,就如王后毒害白雪公主后从森林中逃跑时,天上急速飞过的黑色乌鸦就是一种邪恶、恐怖的象征,这种由色彩引起的传统印象可以传达出超越动画本身的深层次意境。再有,色彩还是使“卡通”成为“动画”的主要方式之一,因为在绘画与动画之中,色彩是保持二者审美一致的一条线索,但是要想使得卡通人物能够动起来,就必须对色彩这个桥梁进行重新创作。因为只有通过不断变化的色彩、色调、明暗度和对比度,才能促成卡通的不断变化,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色彩蒙太奇”。至于色彩设计如何创造动画人物,上文已经分析,此处不再赘述。

四、结语

白雪公主故事范文2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体现,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而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形式——文本,也会在人们的阅读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观念。阅读是人们通过文本形式认识世界的活动。目前,很多时候,人们的阅读都只是表层阅读,法国阿尔都塞将其称为“栅栏式阅读”。在表层阅读中,读者通常仅仅通过文本的形式与作者建立联系,并通过阅读文本,总结文章主题,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但是显然,在进行表层阅读之前,人们在内心已有所假设:预设作者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全部通过文本的形式表现出来。但任何一部作品都并非是作者思想内涵的完整呈现。特别是在阅读一些名著的时候,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发现:大众所阅读的版本与作者的手稿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作者在写作的时候,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考虑潜在读者的感受和反馈等各种因素,进而以作者和读者的角度对内容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审查;在手稿写好之后,还要考虑彼时的文化政策和市场反馈等因素,所以也有可能会对手稿的内容及结构进行大幅度调整。那些已经出版的文本也就很难等同于作者全部的真实意思。症候阅读是一种批判性的阅读方法。“症候”一词多用于医学之中,医生通过病人的症候(症状)来判断病人的情况,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而将此观念用于阅读之中,则是与表层阅读相对,寻找蕴含在文本之中,但是作者没有明确表达的内容。症候阅读将文本视为一种带有多种症状结合而成的文本形态,并鼓励读者通过阅读去探索文本中所蕴含的深层次意蕴。基于不同角度,依据不同方法,人们对作品的解读是多样的,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识也是学者们写作的主题。本文从阅读的角度出发,采用症候阅读的方式,对作品文本中的内涵和观念进行再分析。从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意蕴为角度切入,运用症候阅读的方法,对童话故事《海的女儿》《灰姑娘》和《白雪公主》等故事进行解读,分析出作品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并提出新的思考。

二、症候阅读下对作品文本中的意识分析

就像童话故事《灰姑娘》中所写到的那样:一个整日灰头土脸的女孩摇身一变成为公主参加舞会,在逃跑时掉落一只水晶鞋,王子拿着水晶鞋挨家挨户地寻找灰姑娘,最终他们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笔者认为,可以把关注点转向童话中的细节:王子对打扮十分漂亮的灰姑娘感到心动,想邀请她跳舞。并且大多数人也都认为换装之后的灰姑娘是某一个国家的公主。这样看来,人们在心中对美的观念似乎早就有所定义。这里值得思考的是,王子是否是惊叹于灰姑娘摇身一变后的美貌才想靠近她的。如果在城堡舞会里出现的是换装前的灰姑娘,王子又是否还会邀请灰姑娘跳舞。而类似的故事,在《海的女儿》中却有着不同的结局。人鱼公主因爱上王子而放弃自身所拥有的得天独厚的条件,义无反顾地上岸去追求王子。在人鱼公主上岸前,海巫婆就告诉她,无论王子最后有没有和她结婚,她都会以不同的方式得到同一个结局——消失。但在小人鱼上岸后,她仍一直陪伴在王子的身边。在故事的最后,王子还是迎娶了邻国的公主。小人鱼最后为爱放弃了回到海里生活,变成一团泡沫消失了。大多数人会认为童话故事的结局一般都是比较圆满的,但往往这种以遗憾收尾的故事才更加引人深思。在人物关系上,人鱼公主对王子充满爱意,但是在作者笔下,不同于一般童话故事的结尾,王子并没有因此爱上人鱼公主,而人鱼公主变成人之后,也并没有和王子幸福美满地生活下去。在《海的女儿》中,人鱼公主出于单纯和对人类好奇的心理,大胆勇敢地变成人类,是一个极具个性的、反常规的主人公形象。而在《灰姑娘》中,灰姑娘更接近传统女性的形象,作者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侧重于表现主人公的勤恳耐劳。人鱼公主和灰姑娘都有着美丽、善良的共同点,而二者在性格上的不同,以及故事结局的不同,正是不同作者在不同社会背景下,其创作意识出现差异的表现。正是基于这种作者意识的差异,形成了作品文本中人物的独特性。另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是童话《白雪公主》。基于症候阅读下的新思路,可以深入分析。在这则童话中,最引起人们注意的是后母与魔镜之间的对话。后母问魔镜:“谁是这个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魔镜在前几次的回答中,都说后母是最美丽的。但是白雪公主出现以后,魔镜便改口道:“白雪公主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这一文本中的对话是出于一种传统的、对女性美的关注下的叙事,并由此构成了一种“善”与“恶”的矛盾冲突。魔镜在这一段落中所处的角色,可以看作是作者潜意识的体现。正是由于白雪公主的美貌,后母产生了嫉妒心理,并对白雪公主起了杀心。刚开始,后母派一个男性杀白雪公主,这个男性却对白雪公主抱有同情,没有执行后母的命令。这里可以从中认识到,此类情节的创作,是出于作者意识中对“善”的赞同。而故事的最后,后母不得不以毒苹果的形式对白雪公主痛下杀手。在白雪公主身亡之后,碰见了王子。王子惊艳于白雪公主的美貌,亲吻了她,白雪公主便复活了。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结局,同样是出于作者意识中对“善”的一种理想性的弘扬,在王子亲吻了白雪公主后,两人甜蜜地在一起了,并粉碎了后母的层层阴谋。白雪公主可以说是童话人物中颇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她是美丽善良的,同时,又是脆弱的,这种人物性格和形象的构成,也是童话作者在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创作意识受到种种因素影响的体现。一方面,《白雪公主》作为《格林童话》中的名篇,诞生于19世纪。当时创作者的观念,和现代人的观念显然是不可能完全一致的。通过症候阅读,可以从作品文本中细微地观察和体会到作者意识的变化,进而思考作品文本所蕴含的更深层的表达内容。另一方面,童话故事一般都是人们在孩童时期的读物,承担着启蒙的作用。对于那些心智尚未成熟的幼龄儿童来说,他们接触到的东西都会在不经意间对他们产生影响。而类似《白雪公主》这种年代已久、传播广泛的童话故事,并不完全符合当代幼龄儿童的需求。症候阅读有助于人们在不破坏原著主体结构和艺术表达的前提下,对《白雪公主》进行再创作,以期符合当代幼龄儿童的需求。

三、症候阅读下的意识认知

(一)创作主体的意识

作者是作品文本的创作主体,也是作品文本中意识的形成主体。这一主体在作品中的意识表现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主动意识。主动意识构成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的主观能动性,也是作者对作品进行修改,对出版后的作品进行修订的内因所在。二是潜意识。潜意识是作者精神活动中的深层部分,往往在作者非自觉的状态下,影响着作者对作品文本的创作和改动,并且在作者自己都缺乏自我认知的情况下,在文本中表现作者的自我意识。在实际创作中,主动意识和潜意识从不同层面影响着作者的创作,并在具体的文本中,形成不同的意识表现。随着意识的变化,同一作者在其不同时期、不同阶段、不同经历下的作品,往往也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风格。如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既创作了“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这样缠绵悱恻的动人词句,也有着“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这种气势磅礴、风格迥然不同的诗句。这些都是作者意识影响作品内容的一种表现。通过症候阅读,能够使人们探究并加深对作者创作意识的认知。

(二)读者对作者意识的不同认知

对作品进行症候阅读分析,不仅是对隐藏在故事中的作者意识的探究,同时,也是对这种意识形成和变化过程的认知。不同的读者对作品文本的理解,以及对作者意识的认知都存在不同,这种认知的不同主要基于两方面原因。一是实践的不同。人们进行社会实践的形式是不同的,这一过程反作用于意识,使其对世界的理解也各不相同,进而影响人们对文本的理解,这也就使人们面对同一部作品,因角度不同,解读也就不同。二是社会文化和社会形态的影响。对于文学作品而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对同一部文学作品蕴含的意识的解读往往也存在着不同。例如对鲁迅作品的认识就经历了不同阶段。鲁迅以自己擅长的创作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社会变迁下的种种现象,但在当时,有不少评论家将注意力集中在鲁迅文章晦涩难懂的方面。到了当今时代,鲁迅的文章则又被选入初高中的课本之中,这说明鲁迅的文章对今天的青年人也有着一定的启示作用。青年人在理解鲁迅文章的时候,也应该探究作品文本中所蕴含的意识。例如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对于当代青年人而言,可能很难理解祥林嫂明明生活已经很悲惨了,还要去捐门槛的事情。但如果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意识去思考捐门槛这件事,那么便可以得到答案。这就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人们的意识差异所形成的对作品文本理解的差异。在鲁迅笔下,祥林嫂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如果捐了门槛就代表做了善事,以前的不祥就会得到化解,这是基于当时的社会,人们意识延展所构成的一种现象。当去探究作品文本中所蕴藏的意识时,才能够理解作品中祥林嫂的赎罪行为,并且能深刻地理解鲁迅所要表达出来的情感。新时代的读者群体,更应该增强分析能力,深入探究这些作家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意识及表现,这有助于体会作品的内涵,并深入理解作品中的文学表达。

四、症候阅读对读者和作者的启示

通过对上述作品蕴含的意识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症候阅读对读者是有所帮助的。其一,基于创作理念看,无论什么类型的文艺作品,其创作的过程都是带有隐含读者创作的过程。所谓的隐含读者,也就是作者在创作过程中所预设的读者。而读者在阅读作品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接收来自作者意识的传达。学会对作者意识进行辨别和批判吸收,是一个读者应该做到的。其二,从阅读主体看,其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是需要大量知识和理论作为支撑的。同时,阅读的过程也是阅读主体带着自身独有的生活体验和价值观念感受文本的过程,每个人都是由自身独特的社会阅历所构成的,所以不同的读者在阅读文本后的感受也是不同的。而症候阅读则基于作者写作的立场,提倡深入作品中进行阅读,将注意力关注到作品本身,寻找和分析文章中已经写出来和未写出来之间的“空白”,也就是促使读者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这样写,而不是作者在这部作品中写了什么。这也就为读者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引导读者探寻文本中的深层意蕴。对读者自身而言,他们可以通过反复阅读的形式,思考隐藏在作品中的深层次意蕴。而在阅读结束后,他们又可以查询相关资料来了解所阅读的作品在其他角度的解读,以此来加深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因此,通过症候阅读,能够使读者在探究、认识作者创作意识的过程中,启发读者的思维,在一定程度上摆脱自身观念的束缚和思想局限性,拓展读者对文学和文本的认知,进而从多元化的角度对作品文本进行阅读和理解。运用症候阅读的方式对文本中的意识进行分析,对于作家的创作也是有所启示的。一方面,作家要对自身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有责任感,在创作中要考虑到症候阅读下对自身作品解构和分析带来的影响;另一方面,从症候阅读的层面考虑作品的创作,对作品中的意象呈现、文学表达、写作手法等能够产生另一层面的启发。同时,这也能够使作家在创作中,考虑到当代读者的阅读行为和阅读心理,使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在实现艺术表达的同时,也兼顾读者的阅读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使作品符合时代性的要求。

五、结语

白雪公主故事范文3

一、宗教信仰衰退引发的异化

我们之所以能够对T.S.艾略特的作品《荒原》百看不厌,最主要的原因之一便是由于这一作品向我们表达了维系人类社会千百年来不断发展的宗教信仰和道德行为规范的思想,也使我们发现了它们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性。前面已介绍的格林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便是为了弘扬“善”而专门设计出来的,因此它是具有明确的目的性的;相比之下,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则诞生在后现代文化的语境下,同时,这也是宗教信仰相对衰败的一个时期,在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下,再也无法激起读者继续坚持以“善”为理念的社会道德价值观。不仅如此,还对这一价值观给予了异化。以下文为例:当亨利在冲洗完大楼,提着装有西装的袋子走回家后,他不但没有感觉到累,相反,在他的身上却有某种东西一直在骚动,那便是他腹股沟的突起。这一点从他开始冲洗大楼的时候就出现了。尽管当时他在提着桶,拿着绳子,但是腹股沟的突起依然十分的明显。为了能够安抚这一突起,便很有必要向她去求爱,并想方设法得到她,而现在要做的便是穿上这套西装,将指甲一个个修剪好,然后再喝一点能杀死口腔中成千上万的细菌的东西,并说一些她喜欢听的话,最后还要付给她一千美元。上述片段主要是针对亨利思想行为变化的介绍。作为“陪伴”白雪公主的七个男性中的一员,亨利的性格特点与格林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的小矮人的性格特点相比较,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格林童话中七个小矮人处处彰显着勇敢、善良、积极向上的性格特点,而这里的小矮人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无赖和好色之徒。这也再次印证了在宗教信仰衰退的氛围下人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着变化。不可否认,后现代社会在给我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在不断引导着我们堕入精神和道德衰退的泥潭。事实上,《白雪公主后传》中的七个小矮人,也是巴塞尔姆根据现实生活中的人物的性格特点改编而成的。这一原型则是来自莱斯大学的七个男生。他们是一群对社会现实极度不满,但是除了发发牢骚、说些怪话以外没有任何作为的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他们与社会的格格不入,但是他们也正是在丧失了宗教信仰之后,社会价值观被扭曲的迷途羔羊。

二,艺术生产引起的异化

“文化在后现代主义社会最突出的特点便是日趋大众化,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模糊了高雅文化和通俗文化、纯文化与通俗文学之间的界限。”这也就意味着童话的发展正在逐渐大众化和通俗化。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与社会所盛行的艺术生产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艺术界中的有些专家和学者认为,从某种角度上讲,艺术的创作等同于物质的生产,在创作过程中也有着一些共性,那就是他们都是由生产者、消费者、生产资料等诸多要素组成的。其中尤以瓦尔特•本雅明为代表。对于他而言,艺术创作也是一种生产,而消费则主要是指对艺术的欣赏。他的这种文艺观念无疑给过去传统的艺术创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对于创作者而言,他们已经由一个上层精神世界的创造者演变成为车间的个体老板,其目的不再是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而是最大限度地获取剩余价值。对此,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也不再恪守过去写作中所使用的文本模式和写作技巧,而是在不断用新的摄影、电影技术手段来显示后现代主义的艺术特点,以此来强调形式上的不同。而就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而言,这部作品中就明显打上了艺术生产的烙印。在白雪公主的心里,她的期待是什么呢?那就是总有一天我心目中的王子会出现。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发现,至少在这个人没有来到她的面前之前,她的生活是不完整的。换句话说,白雪公主是处在一个“无人相伴”的状态下的,尽管在她的身边有七个男人在默默陪着她。因此,在这一特定条件下,“无人相伴”的感觉远远比“有人相伴”更加真实与强烈。再看白雪公主生活中神秘力量的介入,事实上,白雪公主也知道它是一根会发声的骨头,而且这根骨头还给她讲述了诸如一头熊变成了国王的儿子,一条溪流底下藏着无数的财宝,水晶匣里有一顶小帽,戴上就能隐身等各种各样的故事,不仅使她变得心神不定,而且思绪也很混乱。尽管骨头的这种行为看起来让人很费解,应该将骨头定格在自然科学手段所能证实的范畴内才是最客观、真实的。但是问题的关键则是应该让谁去说服这根骨头呢?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段让人读起来莫名其妙的文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内心深处难免都会有一种断断续续、不太连贯的感觉。事实上,作者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正是寄希望于这样一种方式将白雪公主当时心中的那种状态真实而又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缺乏人文关怀引起的异化

人文关怀是一个相对宽泛的概念,因此,也没有人对其下过一个准确的定义。但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肯定是诸多专家和学者都普遍认可和赞同的。因此,在社会中,人文关怀也就成为了人们所普遍关注的一个重点和追求。以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为例,在这一故事中便体现出了人文关怀的成分,纵观整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渗透着对真、善、美的表达与向往。这种追求与向往如同孩子依附母亲一样,在孩子出生的刹那便对母亲产生了深深的依赖之情,他们不仅喜欢聆听母亲的声音,而且还为母亲身上那种特殊的气味所着迷。对于他们而言,只有这样做他们才是最安全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快捷便利的生活方式在给人们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文学作品中对人文精神的关怀也逐渐变得那么苍白无力,而在巴塞尔姆的《白雪公主后传》中却并没有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作品中所渗透着的人文关怀。尤其是白雪公主更没有从七个与她“相伴”的“小矮人”中获得任何的人文关怀之情,也正因为如此,她才独自一人在房间里发脾气,一边读着泰哈•德•夏尔丹的作品,一边在思考:“我的痛苦完全是真实的,但属于一种劣质水泥块的性质。他们七个加在一起只等于大概两个真正的男人,我们从电影中看到小时候地球上还存在巨人时的那种男人。”而读者在读到这里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这是一个凌乱拼凑的片段,甚至有的还会骂上一句:“什么乱七八糟的玩意儿!”然而,正是这一话语,为我们充分揭示出了后现代社会给人们的精神所带来的创伤。

四、结语

白雪公主故事范文4

 

隐喻在认知语言学兴起之前主要被看作是一种修辞方式。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隐喻属于花言巧语,至多是修辞性语言,只适用于感情表达。隐喻被看作是诗人的专利,是文学的语言。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把隐喻解释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使用隐喻的目的是为了“使措辞升华,使语言表现力高于普通语言”。这将“隐喻语言”同“普通语言”区分开。传统语言学保持了这种观点,并且至今影响着文学领域的研究。但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尤其是1980年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打破了关于隐喻的传统观点,他们将隐喻的定义为:“隐喻的实质就是通过另一事物来理解和体验某一类事物。”隐喻不再只是一种语言手段,而是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无所不在,它存在于我们思想中,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基础之上”,隐喻“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验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领域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是人类一种理解周围世界的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他们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概念隐喻即把一个概念域(源域:thesourcedomain)的知识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的域:thetargetdomain)从而达到对后者的理解和认识。映射(mapping)一般由源域向目标域进行,因此具有单向性特点。映射同时具有系统性特点,即源域的结构系统地映射到目标域中。Fauconnier(1997)在莱考夫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行了补充和完善了,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按照Fauconnier的心理空间理论,隐喻包括两个心理空间,即源心理空间和目标心理空间。但是,在隐喻意义的建构过程中,这两个心理空间都是为即将产生的新的心理空间(隐喻意义)提供输入的。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凌驾于源心理空间和目标心理空间之上的另一个心理空间,即类空间,即两者的一个上位概念。这一类空间也为即将诞生的新的心理空间提供输入。这样在隐喻的产生过程中要涉及四个心理空间,即源心理空间、目标心理空间、类空间和即将产生的新心理空间,前三者都是为新心理空间的产生提供供输入的,隐喻意义的产生就是前三者互动的结果。合成和整合(blending)是Fauconnier心理空间理论的一个关键环节,因此这一隐喻理论可以被称为整合理论。这两个理论相互补充,是隐喻领域的核心理论,因此本文也将以这两种理论为依据来解读后现代经典小说《白雪公主后传》。   一、童话隐喻模式   《白雪公主后传》是美国后现代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代表作,也是后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在一堆毫无关联的文字碎片中,读者只能大概梳理出小说的梗概(不能算是情节,在作者巧妙的技法下,故事情节一再地被消解掉了):一个叫白雪(snowwhite)的女人和七个牢骚满腹的男人生活在一起,她等待着王子来将她从枯燥乏味的生活中解救出来,而一个叫简的女人打算用毒酒毒死她。一个叫保罗的男人知道自己的责任就是拯救公主,却一再逃避,当他打算承担责任时,却误喝毒酒被毒死了。在该小说中巴塞尔姆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但最大特点是整部作品以隐喻为基本框架,《白雪公主后传》借用并重写了格林童话中七个小矮人与白雪公主的故事。以往对于该小说的解读,主要是从后现代的写作技法和语言分析为主。但整部小说以隐喻的模式展开,那么对于小说的解读也可以从隐喻模式入手。   所谓的隐喻模式指的是小说创作中,用隐喻的方式结构来描写、阐释人物和事件,使得表层意义下寓含深层的主题意旨生动地突现出来。《白雪公主后传》正是采取了童话隐喻的模式,以后现代小说的创作技法,赋予小说丰富的隐喻含义,将后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困境生动的展现出来。小说和格林童话《白雪公主》同名,都是“SnowWhite”(为了将两者区分开,所以小说的被译为《白雪公主后传》),小说中的白雪和格林童话《白雪公主》的女主人公都叫“snowwhite”,她受过现代高等教育却抱着童话里公主对王子的幻想,希望某个王子来让她摆脱乏味的生活。保罗因为自己的王室血统知道拯救白雪是自己的使命,但他一再的逃避,从内华达州一直逃到了西班牙、法国、意大利,从逃避白雪到逃避飓风,逃避是他苟且生存在这个世界的方式,当他下定心来承担使命时,却又不知道该怎去拯救白雪,于是他开始在白雪家附近来偷窥白雪,意外中他误喝了给白雪的毒酒“脸上冒着绿色泡沫”死去。还有七个和白雪在一起厮混同居的男人,他们靠经营着现代食品业挣了大钱,每天抱怨白雪和他们身边的一切,还总是幻想着和其他的女孩一起鬼混。妒忌白雪的简一心想要毒死白雪。   在小说的童话隐喻模式中,童话原型起着源心理空间的作用,而这部后现代的小说是目标心理空间,原型与小说间的联系与冲突就构成了类空间,这三方面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相互作用就构成了新的心理空间,即产生了隐喻的意义。童话原型作为心理输入,它给人的心理感受是公主是纯洁的,王子是英勇的,小矮人们是善良的,王子和公主一定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的。而小说给读者的心理感受是:白雪(公主)不纯洁甚至是淫荡的,保罗(王子)是无能的,连他的死都是很猥琐的,七个男人是下流的。这两种心理空间之上都有一个类空间,关于爱情、友谊、品德、信念和生活态度等等。童话里有诚挚的爱情、纯洁的友谊、高贵的品德、坚定的信念和积极的生活态度。相反小说里没有爱情只有肉体关系,没有友谊只有利益,无所谓品德与信念,只有麻木的生活。在这三种心理空间的反复冲突和整合中,童话里关于高贵与低贱,善良与邪恶的概念隐喻被彻底的颠覆了。巴塞尔姆运用了王子与公主的童话的隐喻模式,却打碎了读者对童话里真善美的期待,告诉读者在后现代的生活中王子与公主的童话其实并不存在。   在小说对童话的戏仿中,不仅颠覆了原有的童话隐喻而建立起自己的隐喻内涵,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性别隐喻。无论是在中国文化还是西方文化中,女性要么是弱者,是“亚当的一根肋骨”,要么是和“小人”一样“难养”的妖妇,是红颜祸水。而男性却是世界的主宰,是正义与智谋的代表。从表面上看,《白雪公主后传》似乎还是再现了男权话语中的性别隐喻,重现了将女性天使化或妖魔化的男性话语。小说中的白雪有着和童话中一样的美貌,“她头发乌黑如乌檀,肌肤雪白似白雪”,虽然她厌恶了和那七个男人之间的生活,可是依然期待着某个王子出现,将自己放在了被拯救的位置。而故事中的另一位女性简,她简直就是邪恶的化身,她之所以要毒死白雪就是因为曾经和她交往过了一个男人试图引诱白雪。白雪的美貌吸引了小说里的所有男性,他们都偷窥过白雪的身体,白雪成了男性目光凝视的欲望对象,正如童话里小矮人将白雪公主放在玻璃棺里日夜守望着她一样,但是白雪并没有完全的沦为被观赏的客体,她开始注视自己的身体,在对自己身体的凝视中身体不再是欲望的代码,而转变为人的自然属性。她也坦然地接受了自己的身体,“不是我所见过的最好的。但也不是最差的”,从而完成了女性角色主客体的转变。白雪期待这王子的出现,期待自己被拯救,于是做出了一个有象征意义的举动,将头发从窗子里垂下来。可是面对白雪的举动,保尔(王子)觉得“它使我紧张得要命”,于是逃跑了,那七个男人中的比尔认为这意味着她“是个该死的堕落分子”,而其他的人要么“缺乏反应”,要么不着边际地认为白雪只是在表示她不满意自己的浴巾。这些男人懦弱、虚伪、窝囊,白雪的等待得不到他们的任何回应。男性无法承担拯救者的角色,男性主宰的隐喻也在白雪的等待中被彻底的颠覆了。#p#分页标题#e#   二、隐喻意象   除了在整体结构上采用隐喻模式外,巴塞尔姆还将隐喻运用在了他的文字游戏中。在他独特的隐喻方式中,小说呈现出奇异的意象,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意象是“女孩河”(girlriver)。对“女孩河”的理解有许多学者都探讨过,主要是关于“女孩河”的意义的不确定性,认为“女孩河”可能有两个意义:1.有一条河就叫女孩河。2.女孩像条河。这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地方。本文将从概念隐喻或者说认知的角度来分析“女孩河”所构建的独特意象。   “女孩河”的语法结构让我们会联想到“母亲河”,但是后者的隐喻表达不会产生歧义,所有人都会一致的将它识解为“河流像母亲一样”,英文中虽然没有“母亲河”的表达,却有“motherland”的表述。这个词将“祖国”(land这里是转喻的用法)比作母亲。无论是“母亲河”还是“motherland”都是同一个概念隐喻的具体体现,都是“母亲孕育生命”这一思维方式的体现/或者说“母亲孕育生命”这一古老命题的映射。   概念隐喻不是具体的语言表达,而是存在于许多有关的隐喻表达之下的习惯性思维方式。概念隐喻的映射是以人类的核心体验元素有关的意象图式为基础,以物质概念为源域,以抽象概念为目的域的。人们往往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概念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陌生的,抽象的概念域上,来理解后者。“母亲”与“河流”都是人类所熟悉的认知域,但“母亲”是每个人最先,最直接接触的外在人/事物,也是每个人最核心的共同情感体验,将母亲赋予生命,养育生命的情感体验投射到“河流”或者“土地”(land)这个认知域时,“河流”/“土地”(land)滋养生命的鲜明意象就被激活了。但是和“母亲河”有同样语法构造的“女孩河”却不能创造出明确的意象。“女孩河”可以看作是一个创新隐喻,它和“母亲河”共同的结构特征可以使它被理解为“一条像女孩的河”,同时也可以根据小说中“ariverofgirls”将它理解为“女孩们像条河”,虽然概念的映射是单向的,但是“河流”和“女孩”这两个概念域都是人们所熟悉的,哪个是目的域,哪个是源域取决于读者的视角,在这两种不同的对“河流”和“女孩”的概念化过程中,“河流”和“女孩”不断变换目的域和源域的角色,交替着显景与背衬的关系,于是一种奇异的意象被构建出来,一会儿女孩们像汹涌的河水一样,“有太多的女孩和妇人,所以车辆都被迫使用人行道”,一会儿,河流又像女孩一样喧闹,发出“呻吟声”。这两种景象交替出现,就像是那副经典的演示显景/背衬的图形,我们一会儿看到的是一只花瓶,一会儿看到的是两张脸。这种创新隐喻的运用在许多学者看来是体现了后现代文学的意义的不确定性,但从认知的角度来说,更重要的是这种隐喻赋予场景了一种特殊的,难以言表的意象。同时也解构了传统隐喻观点中,本体和喻体之间“在场”与“不在场”的对立。   结语   后现代小说倡导颠覆传统的叙事结构,注重语言游戏和写作技法,这使得后现代小说晦涩难懂。《白雪公主后传》亦是如此,全小说没有完整的情节,而是被分为了160多个支离破碎的段落,语言游戏随处可见,不确定性的后现代特征贯穿全文。但是从隐喻认知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放荡不羁的文体中闪现的深刻内涵,破碎语言中展现的鲜活意象。这大概就是认知隐喻带给文学的新的阅读体验吧。

白雪公主故事范文5

动画影片由于题材的限制,它的受众以儿童为主。儿童的身心发展尚未成熟,动画影片所传递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对促进儿童身心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有一定的指导和示范作用。所以,动画影片传递的都是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迪士尼的动画影片毫无疑问也需要遵循这样一个准则。在众多的作品中,有这样一类女性形象,她们是美丽、善良的女孩,充满友爱的,用单纯可爱征服了观众。首先,迪士尼塑造了一系列家喻户晓的浪漫公主型的女孩形象,比如长发公主、白雪公主、《美女与野兽》中的贝尔、灰姑娘等。这些形象虽然出身不同,有的是高贵的公主,有的只是普通的女孩,但都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善良和单纯品质是她们的闪光点,凭借这些高贵的品质,她们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善良能够战胜邪恶,善良能够驱赶厄运,正是善良使这些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这些女性形象还有另外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美丽。她们无一例外地拥有美丽的外表,长发公主的金色长发如瀑布一般。灰姑娘在仙女的帮助下穿上了漂亮的裙子和蓝色的水晶鞋,成为舞会的焦点,最终凭借美貌获得王子的爱情。白雪公主是一个拥有正宗皇室血统的美丽公主,她非常优雅、温柔,对人和善,对身边的一切事物充满爱意。她也因为美貌而被继母嫉妒,最终不得不逃离皇宫。又因为善良和单纯获得王子的喜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总之,浪漫的公主型形象是迪士尼动画电影中的一类重要的女性形象,她们通过自己善良的品质感染了许多观众。其次,浪漫的公主们都具有乐观向上的品质,尽管美貌经常使她们处于不利的境界,但她们都能凭借自己坚强乐观的品质化险为夷,走向光明。辛德瑞拉是一个非常乐观的姑娘,虽然继母的到来打破了她平静乐观的生活,她因此不得不做一下原本仆人应该做的工作。但是她并没有因此抱怨生活,一味地怨天尤人。她能够从普通的生活中找到乐趣,从动物朋友那里获得欢乐,边工作边唱歌,这一切都可以看出她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她所拥有的高贵品质。她并不因为不利的处境而减少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梦想的追逐,当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在仙女的帮助下她乘坐着南瓜马车驶向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美女与野兽》中的贝尔公主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还有一颗勇于冒险的心。当父亲被野兽俘虏,她不惧危险,甘愿用自己的生命来换取父亲的生命。她用自己的善良和真心对待野兽,最终唤醒野兽,使其变回英俊的王子,最终实现了完美的梦想。由此可见,浪漫公主型的女性不仅拥有美丽的外表,而且具有高尚的品质,这是其形象具有无穷魅力的真正原因所在。

二、勇敢的女英雄形象

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英雄,西方式的英雄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构建的英雄形象存在着很大的差异。迪士打造了一系列的超级英雄形象,美国队长、蜘蛛侠钢铁侠等都出自迪士尼之手。这些英雄形象的塑造也为动画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熟知的动画英雄形象有坚强而勇敢、富有责任心的狮子王辛巴、女英雄花木兰等,以花木兰为代表的女性英雄形象尤其引人注目。首先,女英雄的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迪士尼的许多经典作品都取材于著名的童话故事之中,比如《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取材于《格林童话》,《花木兰》取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这些故事本身具有一定的文学魅力,再加入喜剧性和戏剧性的成分,更增添了影片的艺术魅力。除却上文已经论述过的浪漫公主型的女性形象,迪士尼动画影片中还有一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即勇敢的女英雄。这类英雄形象以上映于1998年的《花木兰》中的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形象为代表。但是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忠孝两全的故事主题,迪士尼对故事进行改编,融入了美国文化的成分,演变为父女感情的现代演绎和一个少女勇于追求自我的经历。抛去了古老中国的传统元素,故事面貌焕然一新,人性主题的探讨更能唤起观众的共鸣。花木兰活泼好强,机智勇敢,精忠报国,体现出鲜明的英雄主义情节。通过花木兰的形象传递出来的是美式的价值观,她追求自由,有个人英雄主义,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在国家面临危难之际,木兰代替年迈的父亲断发从军。在军队中,她凭借顽强的毅力和聪明才智很快在训练中崭露头角,赢得大家的尊重。利用雪崩消灭敌人,创造了一系列传奇。木兰的行动有精忠报国的情绪在里面,但事实上影片传递出来的是个人的英雄主义情节。木兰在相亲时并没有被媒婆看中,导致她一度失去自我。战场才是她真正的舞台,她成为一个有用的人,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其次,女英雄的形象具有深厚的文化根基,是西方文化滋润下成长起来的英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基本上是以个人为中心,追求自我的存在与价值。不同于中国式英雄的集体主义精神,西方英雄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花木兰式的女性英雄是美国个人英雄主义的真实写照。与中国传统花木兰形象相比较,迪士尼《花木兰》完全改变了女主人公花木兰的传统女性形象,代之以西方现代女性的形象,由温柔、多情、孝顺的女性转变为独立、自主、积极向上的形象,受到了全世界观众的喜爱,符合当下的价值观。为了突出木兰的形象,加入了木须龙等其他配角。较为大的改动是增加了木兰相亲失败的情节以及和李翔的爱情副线,从侧面突出了木兰的形象。总之,迪斯尼式的女英雄是能够代表美国文化的典型形象,而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巨大差异和迪斯尼动画电影本身的特性是造成以上种种差异的关键性因素。

三、女性形象的造型设计

白雪公主故事范文6

动画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物是动画影片的核心,而美术设计是动画影片的“沉默的语言”,对动画人物形象的刻画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一部成功的动画影片必然是有成功的人物的刻画,才能使观众印象深刻。在这个过程中对人物形象的美术设计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增强人物感染力和表现力的重要手段。人物形象的美术设计首先表现在对人物形象的定位上。动画人物的形象主要有卡通和现实两种,或现实、或梦幻的动物形象,它们的设计都要发挥设计者的想象力,并以产生美感为主要准则。《料理鼠王》主要讲述了一个叫小米的老鼠,秉着“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厨师”的信念,误打误撞来到法国巴黎的高档餐厅,在它和自己的人类朋友林奎尼巧妙的搭配下,做出了一道道美味的菜肴,实现自己看似遥不可及的梦想的故事。动画电影中的小米机智、聪明,爱做梦,在设计这个人物形象时,设计者把它的形象定位为真实的老鼠。这可能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方面,迪士尼已塑造过经典的米老鼠的动画形象,这个形象太过深入人心,如果以卡通形象来设计小米,很难超越以前的米老鼠的造型;另一方面,故事的设计中小米要藏在林奎尼的厨师帽里,还有钻下水道等情节,这就要求小米的体型要纤小,而真实的老鼠本身就具有这个特点。除此之外,以现实中的老鼠形象作为原型,可以将老鼠的卑微更加真实地表现出来,在视觉上产生强烈的对比,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其次,人物形象的美术设计要符合人物的性格特点。性格是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显著标志,一部好的动画影片总会以其主人公鲜明的性格特点感染观众,最终成为具有典型性的、深入人心、家喻户晓的形象代表。纵观动画影片的历史,从米老鼠、唐老鸭到后来的白雪公主、三只小猪,这些成功的动画角色的身上都有自己区别于他人的独特的性格特点。例如,在《料理鼠王》中,米爸固守原则的同时,思想又在一点点发生变化,并不是冥顽不灵的顽固派。它担心自己的孩子在外面会受到伤害,所以极力把孩子圈在自己的身边。但是,当它看到小米真心想实现自己作厨师的梦想时,米爸又义无反顾地召集所有家人帮助小米,米爸是所有父母的象征。又比如,小米和大米虽然是兄弟,但是大米单纯、贪吃;小米则机智、勇敢,在塑造这两个老鼠时,人物的特点就要通过美术设计来表现:贪吃的大米身材肥胖,反应迟钝;机智的小米体型瘦小,灵活好动,两个眼睛异常有神。再比如,专横、霸道的史老板的形象通过他的小龅牙、霸道的胡子、夸张得与自身不协调的大帽子等细节体现出来的。可以说,美术设计中对人物形象的设计是动画创作中重要的设计部分,是动画影片长久不衰的动力源泉。

二、人物服饰的美术设计

服装是人物内心世界的一种直观的、外在的表现形式,透过服装我们可以间接地揣测卡通人物的性格特征、内心的思想波动以及设计者“欲说还休”的种种“潜台词”。进行动画美术设计时,服饰的设计要符合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身份等。只有与人物的性格特征契合,动画的人物形象才会鲜明。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是借助于性格才展现出自己的魅力,而服装则是内在性格外化的关键。人物服饰的美术设计首先表现在色彩在服装上的运用,好的动画设计师十分注意这一点。色彩分为冷、暖两个色系,对于不同性格的人物我们要运用适合他的颜色进行搭配,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这种特点在许多动画影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比如在《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里,王后所穿的衣服多为冷色系,如黑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就是白雪公主一身简约、明快的白色公主造型,色彩的运用在两人之间形成强烈的对比,突出了王后性格的冷漠、阴毒;白雪公主的天真、善良。在国产动画片《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对于人物的性格刻画也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片中为了表现红太狼的严厉、暴躁,她的服饰造型设为身穿红色大衣的“女王”;而美羊羊的服饰多为粉红色的梦幻少女系列的衣服,这样的服装很符合美羊羊的性格特点,即天真、梦幻、开朗的活力少女。以我们的研究对象《料理鼠王》为例,故事发生在一家高档的法国餐厅,所以人物的服饰很有特点,厨师的白色厨师服、白色的高帽子,给人以整洁、大方的感觉;前来吃饭的顾客都穿着得体的礼服,看起来十分优雅,这就和整个餐厅的气氛相融合。其次,人物服装的美术设计要与人物形象相一致。恰当的服饰会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但有时,设计者也会用与人物形象不相符的服装来表现特殊的讽刺效果。所以说,设计者对于动画人物的服装设计可谓用心良苦。例如,在《料理鼠王》中,因为以现实老鼠为原型,所以老鼠身上都没有服饰的装扮。但是设计者在设计它们皮毛的颜色时也是煞费苦心,三维效果异常逼真。小米的皮毛就有紫色、黄色、绿色等色彩;而大米的毛色主要以黄色为主。为了增加老鼠的可爱,在美术设计时,小米的耳朵被设计成透亮的、有质感的肉色,看起来异常漂亮。比如,餐厅里唯一的女厨师甜姐性格张扬、女王范十足。中分的齐肩短发、狭细的眼睛、下班时一身黑色皮衣、摩托车……无一不把她的冷酷、帅气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三、活动场景的美术设计

白雪公主故事范文7

色彩设计在动画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比较广泛的应用,在动画角色造型、场景设计教学中都会涉及到色彩设计内容的学习。

1.色彩设计在动画角色造型教学中的应用

色彩作为动画角色造型设计中的关键性要素,对角色性格的塑造影响极大。一般情况下,在动画角色塑造中,角色形象主要体现了角色的性格特性,而色彩的应用则有助于角色性格特征的准确表达,从而达到了深入刻画角色的目的。在角色创作过程中,色彩所起的作用不仅是带来视觉上的冲击,更重要的是通过色彩来激起人们的情感因素进而认识到角色内涵。合理的色彩设计对角色造型的成功塑造意义重大,有利于塑造角色的美感以及增强角色性格魅力的艺术效果。但是,色彩设计及其运用必须要结合动画片角色的特征。

事实上,动画角色的色彩运用,不仅要考虑整部动画艺术风格的定位,还要与角色的性格特征相吻合,每一部受欢迎的动画片都有其鲜明的色彩特征和视觉美感。因此,成功的色彩设计要符合动画的故事内容和动画片的视觉风格定位,更要通过这些画面要素来激发人们的审美感受,满足消费者情感方面的需求。需要强调的是,在角色造型中大多以单线平涂的方式完成角色形象设计,所以色彩设计往往加以简化。在色彩搭配上往往以主角为中心,主配角色彩要做到层次分明,如在动画片《葫芦娃》中,红、橙、黄、绿、青、蓝、紫代表了七个葫芦兄弟的颜色,象征勇敢、正义;而妖精都是以黑灰色调为主,塑造阴险、恐怖的气氛。再如,经典的动画巨作《变形金刚》汽车人的颜色基本上都与角色的性格特征相符。色彩设计的灵活运用能够凸显角色的性格特征,深化影片的主题。

2.色彩设计在动画场景教学中的应用

每一部成功的动画片色彩固然在角色造型起着关键性作用,而场景中的色彩设计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动画场景设计中,通常要结合动画角色的特征以及故事情节来考虑色彩设定,以便更好的衬托整个动画片的主题表达,展现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整部动画片中,动画场景是绿叶来烘托动画角色的,是为动画角色服务的,完美的动画场景设计需要符合动画片故事气氛的色彩来表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动画片场景画面,分析色彩在场景中所起的作用,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动画场景中运用不同色彩所产生的效果。应该让学生明白色彩元素的应用是动画场景设计的基本要求,也是动画教学中重要内容。色彩这种视觉传达元素,能融入人们的思维以及灵魂。

色彩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比如红色给人带来一种热情、奔放、喜庆和幸福的感觉。绿色让人联想到草原、森林、田野,意味着生机勃勃、青春、惬意、和平的景象,给人以舒适清凉之感。蓝色联想到碧蓝的天空和海洋,给人深邃、沉稳、宁静的感觉。把色彩灵活运用于动画场景教学中,使得故事情节和角色得到更好的烘托,可以将幸福、希望、悲伤、失落的环境气氛更好的呈现给观众,使信息在动画与观众之间得到有效的传递。在场景设计中,表达阴暗、恐怖的气氛用暗冷色;表达收获、喜悦用暖色……,比如,在优秀国产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太阳缓缓升起照在绿油油的草原上,画面以绿色、白色为主,羊羊族群幸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给观众呈现出一幅和平安定的美丽景象。而当灰太狼出现在画面中时,色彩以黑灰为主,呈现出阴暗、邪恶的情境。

3.色彩设计对比色的应用

一般来说,在色彩设计中通常采用冷暖色调的画面对比,来烘托故事的发展情节,调动观众的情绪,增强观众对动画片的兴趣,同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作为课堂教学的内容,以让学生来感受对比色在动画设计中的重要性,比如,在《白雪公主》中,当画面是暖色调由绿色、红色、白色形成画面,白雪公主躺在草地上,四周是茂密的森林,潺潺的小溪,花鸟鱼虫,色彩欢快明亮、层次分明,观赏者也随之感觉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有种愉悦感。但是当老巫婆出现在画面中,色彩使用了冷色调,场景变成了黑灰色,表现出阴暗、丑恶,给观众传达出担心、压抑的情感,使观众为白雪公主担心,感到纠结,起到了渲染场景气氛的效果。

二、结论

白雪公主故事范文8

关键词:幼儿园;绘本;载体;戏剧活动

一、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戏剧活动的发展现状

目前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教育水平的提高使传统教育方式受到冲击,大多数的幼儿教师希望找到创新、有活力的教学方式,发展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戏剧活动走进教师的视野,进而走向了幼儿课堂。但是由于教师摸索时间短、经验不足,对于活动形式不能及时调整并加入新的创新元素,很多幼儿的学习热情很快就下降了,导致教学效果差强人意。这样的发展状况,一度让很多幼儿教师十分迷茫。

二、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戏剧活动的教育原则

(一)游戏化原则

从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说,这一阶段的幼儿不管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表现得都非常活跃。这一阶段的幼儿比较喜欢好玩的事物,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通过游戏的方式,能够有效地集中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在整个活动和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得非常活跃。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教师需要把相关的活动设置得更加具有趣味性。在进行戏剧活动的时候不能照搬其他戏剧活动的模式,把整个戏剧片段都放在课堂内容当中。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一定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发现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地方,有效地把游戏与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这种方式,整个戏剧活动才会更加有趣,幼儿的参与度也会更高。将绘本与戏剧结合起来,丰富了戏剧本身的内容,让幼儿积极地融入学习的整个过程当中,在快乐的氛围当中学习,提高了多方面的能力,让幼儿能够真正做到参与其中。增加了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体验,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不仅促进幼儿的成长与进步,对于教师的教学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主体性原则

在绘本与戏剧结合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有所选择,要体现出活动的针对性,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但是,在绘本与戏剧相融合的过程中会有许多不适合幼儿发展的内容,这时,幼儿教师要学会筛选,选择那些适合幼儿发展与进步的东西进行加工与融合。同时,一定要考虑幼儿的真实需求,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教学效果。在活动形式上,要能够让幼儿有效地参与其中,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教师要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活动过程中,要能够大胆地进行探索,说出自己的想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提高创新创造能力。这样的活动形式对幼儿教育来说更加有效。

(三)戏剧性原则

虽然要有选择性地把绘本与戏剧结合起来,但戏剧的完整性也需要予以重视。也就是该戏剧片段中最经典的部分和表演方式是否突出。另外,教师还可以将戏剧中的经典台词与动作引入课堂教学中,这样在拉近幼儿与教师之间感情的同时,幼儿的模仿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四)融合性原则

我们都知道,幼儿教育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所以,绘本与戏剧的结合不能单单只是这两者之间精华的融合,其他领域的内容也需要或多或少地加入进来。这样教师才能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让幼儿始终保持学习的新鲜感,这对教师和幼儿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

三、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戏剧活动的实施策略

(一)选择最合适的绘本与戏剧进行融合并形成活动主题

一般来说,戏剧的表演形式及表演方式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几乎是大同小异,所以需要与一些经典的、有故事氛围的或者是刺激性强的绘本结合起来,丰富活动形式。这样就可以吸引幼儿的眼球,使其快速抓住故事情节及主要内容。幼儿的洞察力十分敏感,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特点,让幼儿充分发挥其强项,开展“猫和老鼠”游戏。该游戏通过猫和老鼠之间精彩、刺激的故事情节锻炼了幼儿的动脑能力,堪称幼儿界的“头脑风暴”。采用这样的活动形式学习,幼儿不仅不会觉得很累,反而会回味无穷。这就要求教师在选择绘本时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充分考虑,层层筛选。比如,该绘本是否足够经典,幼儿是否容易明白,所映射的道理是否恰当等等。筛选好绘本以后,教师还要结合所要表演的戏剧内容或戏剧形式做出汇总,找到一个有活力、特点鲜明的活动主题。

(二)大胆设想,组建故事桥梁

幼儿的联想力十分强大,思路清晰,思考范围广。根据这种特点,教师可以展开联想对话主题活动,通过幼儿的观察力和联想力进行自主对话。这时,绘本对幼儿在该游戏中的表现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幼儿对绘本所表达的东西理解得越透彻,表现形式观察得越仔细,所表演的内容越精彩。幼儿自主编导的形式也值得推荐,这种形式以幼儿作为主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和理解对绘本内容和戏剧形式进行连接。这样的活动形式可以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使表演形式和内容更加新颖,同时也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比如,在进行《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戏剧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大胆猜想最后的结局:白雪公主的继母可不可以变得善解人意?王子在找白雪公主的路上究竟遇到了什么事情?王子与白雪公主婚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是远离皇宫,宁静祥和地生活,还是被继母不断挑拨、陷害?可以对这些故事情节展开丰富的联想。定向活动也是一种有效的活动方式,它是指教师做好游戏内容的预设,幼儿根据教师的要求及指令完成指定游戏或者达到所制订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教师会设置一些游戏难题,只有解开这些难题,幼儿才可以顺利地完成该游戏。这样可以激发幼儿的动脑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思考能力和想象能力可以发挥得淋漓尽致。比如,教师可以设计实物版的《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师可以重新设计剧情,进行创新创造,通过多媒体展示小女孩在卖火柴的路上遇到的层层障碍。教师可以增加这些障碍的难度,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卖火柴的小女孩,顺利通过这条路小女孩就可以回家见到妈妈。这种戏剧设定会激发幼儿的内心情感,幼儿会自己想办法解决路上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回家后的故事就可以交给幼儿进行自由演绎,比如妈妈是不是因为找不到她而十分焦急,或者妈妈真的做了满满的一桌菜等待着她的归来,等等。幼儿的想象力十分丰富,加上教师的正确引导,很容易激发幼儿的创造能力,开创出更多的新玩法。这样的教育方式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幼儿心灵和脑力的冲击,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收获到更多的知识和能力。比如,虽然有些戏剧是传统的童话故事的改编,却能够让幼儿在演绎的过程中亲身体会每一个故事所蕴含的意义,明白一些生活中的道理,锻炼幼儿的想象能力。

(三)确定幼儿主体,丰富活动形式

幼儿天真烂漫,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将绘本与戏剧结合起来,使很多角色和故事活了起来,也令课堂内容更加有趣。但是如果教师与幼儿之间的互动形式总是一成不变,幼儿难免会丢掉最初的学习热情和新鲜感,所以在漫长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和互动形式进行创新,保持幼儿对自己所采用的教育方式的新鲜感。在这种创新过程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考虑。比如,可以将幼儿设置为活动的主体。教师通过长期对幼儿一举一动的观察和记录,将每一个幼儿做成具有鲜明特点的绘本,再与戏剧的表演形式结合起来进行表演,可以是自己演绎自己,也可以是演绎别人,这样的教育形式幼儿会觉得更有新意。教师可以将自己所设置的幼儿绘本打乱顺序,让幼儿以抽签的方式决定自己所要表演的对象,可以是表演他的经典动作或者一些彰显幼儿性格的事情等等。这样不仅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考虑了幼儿的感受,而且丰富了活动形式,使得幼儿间的关系更加亲密。教师也可以将传统的游戏进行创新,将其转变成戏剧的形式演绎出来。比如,传统游戏中的“老鹰捉小鸡”,教师就可以将老鹰和小鸡实物化,即让幼儿自己挑选角色,组建自己的演出小分队,重新设计故事情节或者增加幼儿自己所想象出来的场景,这样的活动形式既充满神秘感又富有新意,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吸引其注意力。现阶段的很多幼儿比较喜欢竞赛的方式,提到竞赛他们会有很大的参与动力,所以教师可以好好利用这一点,将竞赛与学习等方面联系起来。比如,举行以绘本为载体的戏剧活动的主题大赛,给定幼儿一个固定的活动主题,让其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想象,设计剧本,进行演绎。对于演绎内容十分精彩的幼儿,教师可以设立奖项,既给了幼儿丰厚的物质奖励,也为幼儿建立了更大的自信。此外,教师还可以定期与其他班级进行班与班之间的互动,或者各幼儿园之间进行园园交流。通过与其他班级或其他学校的幼儿进行接触和合作,可以碰撞出更多的火花,增进了幼儿之间的友谊,特别是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幼儿来说,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性格,促进其健康成长。综上所述,幼儿具有独特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发展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戏剧活动,将多种互动形式、游戏形式与教学方式结合起来,形成多元化的教育模式。给幼儿提供愉快的成长氛围,这对幼儿的智力开发和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来说也是十分有利的。

参考文献:

[1]林静.以绘本为主题来源的幼儿园创造性戏剧活动的实践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8(24).

[2]吴旻.以绘本为载体的幼儿园戏剧活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