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小鸭教学反思范例6篇

丑小鸭教学反思

丑小鸭教学反思范文1

片段一

师:小朋友,今天老师是第一次认识大家,我还不知道你们的名字呢?谁能向我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

生:我叫谢小亭。

师:亭亭玉立的小姑娘,连名字都这么好听。(指另一名同学)你想介绍一下自己的名字吗?

生:我叫刘阳。我出生的那天阳光灿烂,妈妈就给我起名刘阳。

师:这个名字可不一般呀!是有特别纪念意义的名字啊!

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它叫什么名字呢?(课件出示课题)

生:丑小鸭。

师:请一个同学来叫叫它。

生:丑小鸭。(重音落在“丑”)

师: 我们学着刚才这位同学的语气来读一读。

生齐:丑小鸭。(重音落在“丑”)

师:看到它的名字的时候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生:它为什么叫丑小鸭?

(师在黑板上板书问题)

生:这个名字真不好听,它妈妈为什么要给它起这个名字呀?

师:看样子大家都不太喜欢它的名字,都想弄清楚它为什么叫丑小鸭,就让我们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吧。

反思:课前谈话是跟学生拉近距离的绝好机会,我是第一次跟学生见面,于是我利用学生向我介绍名字的机会,通过作出相应点评,为开课认识“丑小鸭”的名字埋下伏笔。人人都有自己的名字,每个人的名字都是父母花了不少心思起的,“丑小鸭”这一名字就特别在它的“丑”,文章也是围绕“丑”展开的,我抓住题目重点,引导学生质疑,有助学生把握文章重点。

赏评――巧入题:有意义的学习应该强调建立新知识与学生已有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我们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借助课前谈话,看似在拉近距离,实为激活学生已有知识,铺陈有序地搭建起与已有认知与新知识之间的桥梁,从而引发了学生的有效质疑。

片段二

(读完课文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中有一个“卧”字)

师:刚才同学们写了字,读了课文,还进行了小组讨论,大家辛苦了,我们“卧”在桌上休息一下吧!

(学生都趴在了桌子上)

师:看样子大家都明白了老师的要求。(指一名同学)老师说的“卧”是什么意思呀?

生:趴!

师:真聪明,能用换字的方法帮助自己理解词意。课文中的“卧”也是趴的意思,但有时候“卧”也是躺的意思。你能用“卧”的这个意思组词吗?

生:卧室。

生:卧铺。

生:卧倒。

生:握手。

师:握手跟“手”有关……

生:我知道了,我知道了,是提手旁的“握”。

师:反应真快,能自己纠正错误,要表扬。

师:鸭妈妈卧在草堆上干什么?

生:等孩子出世。

师:鸭妈妈带着怎样的心情卧在草堆上?

生:鸭妈妈幸福地卧在草堆上。

生:鸭妈妈高兴地卧在草堆上。

生:鸭妈妈充满期待地卧在草堆上。

生:鸭妈妈激动地卧在草堆上。

(学生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

反思:“卧”字比较书面化,学生平时并不常用。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我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动作以及巧妙地换词充分理解“卧”的意思,又通过组词强化孩子对“卧”的理解。其中有一个学生出错了,我并没有及时告诉他答案,而是给予了一定的提示,他也马上认识并纠正了错误,这样学生的记忆一定更深刻。在对“卧”的字面意思有了清楚的理解以后,我再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赋“卧”以感彩,轻松指导了第一自然段的朗读。

赏评――巧释词:我们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教师巧设“卧在桌上休息”的情境,让学生不仅理解了“卧”的含义,同时也体会到了“卧”的舒适,他们的生活经验得到了丰富。于是在接着体会“鸭妈妈卧在草堆上”的心情时,刚才体会到的舒适生活经验帮助了学生,学生能水到渠成地体会出鸭妈妈卧在草堆上时幸福、激动、充满期待的心情,词与文的理解达到了水融。

片段三

(学生认识了本课的生字后,教师出示了课件――很多鸭蛋,每个鸭蛋上有一个生词,学生小声议论着)

生:是蛋。

生:是鸡蛋。

生:是鸭蛋,肯定是鸭蛋。

师:你为什么觉得是鸭蛋呀?

生:因为我们学习的课文是《丑小鸭》。

师:哈哈,你真了不起,猜透了我的心思。这些的确是鸭蛋,现在何老师要请大家帮帮忙,你要是能把鸭蛋上的生词读准确,就会有可爱的鸭宝宝从里面蹦出来。

(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生词,一只只小鸭子从鸭蛋中蹦出来,同学们非常开心,一个劲儿地鼓掌。所有生词认读完以后)

生:老师,怎么没有丑小鸭?

生:是呀!是呀!丑小鸭呢?

师:大家都很关注丑小鸭,它去哪里了?鸭宝宝都出生了,怎么还没看见它?到底发生了什么呢?我们等一会就到课文中找找原因。

反思:在教学设计中,我并不是特意不安排丑小鸭出场,这是课堂的生成。我的意图很简单,就是给学生识字创设一种情景,让识字不那么乏味。由于这节课一开始,我就不断引导学生质疑释疑,他们的小脑袋瓜里的“问题意识”越来越强,在这样一个环节中,他们自发质疑,我也恰好可以巧妙“接疑”进入课文的学习。

赏评――巧预设: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的过程,而是教与学交往、互动的过程。要使课堂教学成为一个发展的、增值的、生成的过程,就要重视课前的巧妙预设。我们从这个片段中可以看到,原本只是简单的检查识字,因为教师在预设中设计了与文本内容紧密相关的“生词鸭蛋”情境:把鸭蛋上的生词读准确,就会有可爱的鸭宝宝从里面蹦出来。这样的教学情境本身就可以促使学生由单纯的认字迁移到与文本内容相关的思考,于是才会出现未曾预约的生成之美――学生们主动提问关注“丑小鸭”,从而实现了“顺学而导”,顺利进入相关课文的学习,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片段四

师生合作,配乐(哀伤的音乐)朗读一二自然段。

师:丑小鸭就这样带着一些遗憾来到了这个世界上,它渐渐长大了,你们可知道在丑小鸭身上发生了怎样的神奇变化。

(响起《四小天鹅》的音乐,直接连接最后一段的教师范读)

师:丑小鸭变成了什么?美吗?有多美?用横线画出丑小鸭变成天鹅后的样子。

生:丑小鸭变成了美丽的天鹅。它扑扑翅膀,向湖边飞去,忽然看见镜子似的湖面上,映出一个漂亮的影子,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美丽极了。

师:它美吗?

生:美!

师:有多美?

生1:美丽极了!

师:你说呢?

生2:美丽极了!(语气更强烈了一些)

师:你觉得呢?

生3:美丽极了!(语气更强烈了)

(教师露出满意的笑容,用手示意全班读。全班同学激情饱满地读:美丽极了)

师: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指一名同学读)

生1: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语气不够肯定)

师:它相信这是自己吗?

生1:不相信。

师:那你读出它的怀疑。

生1: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语气肯定一些了,但不够强烈)

(很多学生纷纷举手)

师:男同学试试看。

男生: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语气强烈)

(师满意地点点头)

师:这难道是自己的影子?它再看了看水中的影子,欣喜若狂,忍不住大声感叹: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谁来当当这只欣喜若狂的天鹅。

生: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情绪饱满)

师:丑小鸭高兴地说……(示意一二组齐读)

(一二组齐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丑小鸭欣喜地说……(示意三四组齐读)

(三四组齐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丑小鸭欣喜若狂,激动地感叹……(示意全班齐读)

(全班饱含激情齐读:啊,原来我不是丑小鸭,是一只漂亮的天鹅呀!)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特别想知道的吗?

生1:我想了解丑小鸭是怎样变成天鹅的。

生2:我想了解它变成天鹅之前遇到了什么困难。

生3:我想知道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美丽的天鹅。

师:我们下节课再带着同学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反思:在体会到丑小鸭的与众不同、丑小鸭的“丑”以后,我直接跨越到它变成天鹅的最后一段,目的是形成强烈反差,使学生产生疑问,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下一节的学习埋下伏笔。在朗读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体会丑小鸭变成天鹅后复杂的心情变化,通过激情朗读,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高潮。

丑小鸭教学反思范文2

关键词:想象力;迁移情感;矛盾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4-0082-02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这段话精辟地概括了想象力的作用。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合,从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契机。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创造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本文从"妙用迁移点、体验情感点、挖掘空白点、捕捉矛盾点"四方面阐述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1.妙用"迁移点"

语文教学要着力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和运用能力,正确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关键。教学时利用文章中语言表达有特点的词、句、段,让学生反复阅读、思考,然后通过迁移训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请看片断《四季》:

师:看了课件,小朋友认识了更多的景物,你们想不想当一回小诗人,自己来编儿歌?

(课件显示一张图片,出现一个句式)

师:老师可喜欢春天了,我就给春天编了一句儿歌:桃花红红,它扬着小脸说:"我是春天。"(学生纷纷举手,迫不及待地想展示)

生1:黄叶飘飘,她跳着舞蹈说:"我是秋天。"

生2:柳条长长,她弯着腰说:"我是春天。"

生3:黄黄,她骄傲地对大地说:"我是秋天。"

生4:西瓜圆圆,它挺着大肚子说:"我是夏天。"

生5:桂花香香,它自豪地说:"我是秋天。"

生6:腊梅怒放,她不怕冷地说:"我是冬天。" ……

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一个个小诗人就诞生了。虽然他们是模仿,但仿中有变,变中创新,说得多棒!学生在练习中不但训练了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让学生在有趣的实践中自己感悟了一些语言的规律的法则,使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2.体验"情感点"

文章不是无情物,它是作者情动而辞发的产物。阅读既是批文入情的过程,又是缘情悟文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找到课文的情感点,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开启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愉悦学生的身心,张扬学生的个性,为学生的流畅表达创造条件。

如《丑小鸭》一文:(师生通过朗读感悟、角色体验一起学完了3-6自然段, 已经深深感受到丑小鸭的可怜,甚至有孩子已经为丑小鸭不幸的遭遇泪汪汪。)

师:学到这儿,小朋友一定在为这只可怜的丑小鸭伤心、难过,你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吧!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角色,把你想对她(他)说的话说出来吧!(角色有:丑小鸭、丑小鸭的哥哥姐姐、养鸭的小姑娘、鸭妈妈、农夫)

生一:丑小鸭,只要你能坚强面对一切,不气馁,你肯定会有幸福的一天!

生二:鸭妈妈,丑小鸭也是你的孩子,你一定要公平地对待它!

生三:鸭哥哥、鸭姐姐,丑小鸭长得丑,心里已经很难过了,你们应该帮助它、关心它,相亲相爱,这才像一家人嘛!

生四:农夫,你真是个好心人,谢谢你对丑小鸭的帮助!……

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置的氛围让学生沉浸在情感的波澜里,驰骋于想象的世界里,让学生经历文中角色的动作、语言,体验角色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同喜同悲,才能让学生得到真实、亲切的感受,进而引发共鸣,并在共鸣中洞开心门,直抒胸臆。

3.挖掘"空白点"

文本留下的"空白",往往让人有"意犹未尽"的感觉。在教学中,通过挖掘课文的空白点,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去想象思考,从而获得情感的升华,语言的内化,思维的训练。

如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诗,教师边用课件展示(蒲公英随风飘走,兔子挂着苍耳在田野奔跑,豌豆被太阳晒炸的情景)边用优美的语言启发学生想象:我们来做个小蒲公英、小苍耳或小豌豆,到神奇的大自然里进行一次想象旅行……小朋友个个思维活跃,在创新的王国里自由驰骋,无拘无束的倾吐。"我是一个小小的苍耳,浑身长满了刺儿。一天,小兔儿从身边跑过,我就紧紧粘在兔子背上,做了一次免费的长途旅行。我跑过田野,跑过树林,最后落在小溪边,哗啦啦的小溪伴我歌唱,我感到自己很幸福。" "我是一颗小小的蒲公英,妈妈给我准备了小白伞,妈妈让风爷爷带我去旅游。于是,我就乘着风飞呀飞,一直飞到一个公园里,我在那里生根、发芽、开花了,我把公园打扮的更加美丽!"

想象,给了学生一个开放的环境,也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当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把"旅行"说得那么形象生动,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和"味"。

4.捕捉"矛盾点"

"矛 盾"的描法也是文学作品惯用的技巧,作者常常用借助矛盾的对立和统一来表达思想感情、突出人物和事物特点的,看似矛盾,实是统一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 有不少这样的描写,教师要善于捕捉课文的矛盾点设问,形成一种认知冲突,既能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比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时,就可以抓住"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句提问:"'焦急'是着急的 意思,'耐心'是不着急的意思,'焦急而又耐心'不是矛盾了吗?"这一提问学生思维火花被激活了,通过讨论探究,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词语背后蕴藏的感情。教师抓住这对"矛盾的词语"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从中体会到老奶奶想快一点见到总理灵车,又无论多久都要等到总理灵车到来的矛盾心情,反映崇敬总理的情感,总理的伟大形象深深扎根在学生心中。

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她)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是否能够启发学生想象,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释放禁锢的情愫。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丑小鸭教学反思范文3

我的想法变得清晰得益于王君老师的见解,她的《喂——出来》教学实录有这样的话:人教版教材与教参把《喂——出来》定位为“环保”主题,说:“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题材,从不同角度,表达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患与思考……小说警示世人,不从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的污染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这样的诠释当然无错。但是如果我们止步于环保主题,文本丰富的资源就可能浪费了。《喂——出来》作为星新一的经典名作,深入研究文本,我们会发现这篇小说充满了对我们人类自身的观照和反思,揭示出了人性的阴暗和蒙昧,给我们警喻,文章寄寓了深刻的人文关怀。

我想,在我们所有的课文文本教学中,我们是否也该向王君老师一样挖掘深入些、思路宽广些、解释多元些,把文本所含的资源丰富起来,使语文课更丰富多彩?趣味横生?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本七年级下第3课《丑小鸭》这篇文章大家都很熟悉,我们很多老师都上过,我们是怎么解读《丑小鸭》的启示的呢?资料和教参都说到丑小鸭变成白天鹅是自己始终不懈追求的结果,由于向往美好,怀着理想不懈地追求、努力进取,终究实现了理想。

教学所含有的教育引导功能,需要我们加以往好的方面引导,这无可厚非,当然这种解释也没说错,如果丑小鸭不向往不去追求,终也变不了天鹅,甚至会死在某个遭遇的路上。

丑小鸭在自己所遭受的种种打击面前,“始终能够不屈不挠相信自己,相信即使身处逆境,经过不懈追求,努力进取,美好理想一定能实现。”这是教参上的原话,不过这样说确实过于美化了它。我想我们教育引导应更合理、更让人信服和接受。我们还得从课文看、从故事来说:因为被排挤、讪笑,甚至在得不到亲人的任何关爱之下,只有心灰意冷地离家出走,这是一种“趋利避害”本能;它接着来到沼泽地,其实在这里并没有受欺负,甚至还有两只小雁邀请它跟它们一块儿飞走,但是沼泽地受到猎人的袭击,变成有生命安全的危险之地,所以必须离开;接着,流浪到“农家小屋”,也是误被收留的,因为女主人老太婆“眼睛有点花,以为他是一只肥鸭,甚至想可以从它身上得到鸭蛋”,也是因为有利可图而收留它,不过女主人家的母鸡和猫儿认为它无才无能,看不起它,丑小鸭当然觉得自己不被别人理解与尊重:才又被迫自己离开的,谁不想实现自己受尊重的需要和得到肯定友好?去寻找自己“心安理得”的地方为好。到这里种种遭遇为止。我们没有看到有任何理想和坚持让丑小鸭追求的,不能就这样夸大了去美化。

理想何时开始,从何而来?我想:理想在我们不自觉的路上遇见生发的,并非始而有之。

从农家小屋离开后到灌木林,我们主人公丑小鸭的理想被他遇见了,它在自己苦难的路上,在这里,看见了美丽的天鹅,那么优雅那么美丽,心里因此产生了向往之情。不过这理想只种在了心里,再也忘不了,并没有马上去追求。它在经过严冬的寒冷几乎冻死,幸得农夫相救,在农人家里误以为被伤害弄得农人家“鸡飞狗跳一片狼藉”。终于,被赶逃出来之后,在沼泽地熬到了春天,它举起翅膀飞起,偶然进入大花园,恰巧在这儿碰到了心中一直向往的念念不忘的白天鹅,不过在这时,它鼓起了勇气,冒着心想被弄死的危险,飞向了自己的理想,也在这时,奇迹发生了——它已经变成了心里向往的白天鹅,受到欢迎和赞美。

丑小鸭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 兴趣;辅助;情景;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感受语文的人文精神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多媒体教学有机地渗透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可以彰显它无限强大的生命力。为此,我们要努力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充分发挥辅助作用,促进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一、利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情感、动机、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核心。美国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拉扎勒斯说:“兴趣比智力更能促进学生勤奋学习。”学生的兴趣浓厚时,才会主动地进行学习、探究。教材中的课文是来源于现实生活。阅读时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把抽象枯燥的文字变为活生生的生活情境,让学生获得看、听、想的感觉,这样帮助了学生全面理解文本。而利用多媒体的多样性、新颖性、趣味性、艺术性等特点,可以呈现出现实生活的真实情境,创设出生动的教学情境,变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有利于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主动性。如教学《丑小鸭》时,教师依据全文内容设计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过程的课件,里面有刚出生的丑小鸭的丑陋样子,丑小鸭受欺负(哥哥、姐姐咬它,公鸡啄它,猫吓唬它)的情景,丑小鸭受到的种种磨难(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它,猎狗追赶它……丑小鸭又冷又饿,趴在湖边的芦苇丛中,昏睡过去,被一个农民救走了)和丑小鸭与命运抗争的片断及变成美丽白天鹅后的激动、兴奋、喜悦的心情和丑小鸭变成白天鹅后鸭子、猫、公鸡等对它态度的改变。把这些生动有趣的画面以声、光、电等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紧紧吸引和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主动探求课文内容,有人情不自禁地说:“丑小鸭真棒!”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理解了全文的意境。懂得了人在逆境中要对前途充满信心。只有不抛弃、不放弃,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如果没有这物象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直接去阅读,不但很难有这样的教学效果,而且理解课文就要费课时费力气,不能很好地理解丑小鸭的命运和课文的编写意图了。

二、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

理解课文的关键,是要引导学生用最快的速度进入文本中所创设的文本情境。这样要教师充分运用多媒体来辅助语文课堂教学,播放和文本意境相关的音乐、图像,就能够迅速带入学生来到文本所创设的文本情境之中,学生很快获得了美的享受,就有味、入情、悟理地进行读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教学《月光曲》一文时,引导学生文明走进影院,拜访贝多芬,演播创作《月光曲》的时代背景,引领小学生走进贝多芬,优美的乐曲与朗诵深深地感染了学生。学生很快了解了贝多芬与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教师可以利用背景音乐,引导学生亲临课文情境,进行有感情朗读。通过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之后,教师再用图像配合文字,出示课前预设的问题,启发学生思维,走进贝多芬,学生纷纷议论,各抒己见,并从不同的角度去质疑。特别是贝多芬创造《月光曲》的经过这一教学环节,学生由课内到课外,从古到今等,不同的角度去发问,去思考,去探究,从不同深度、广度上获得贝多芬的相关信息,相对全面地了解贝多芬。教师灵活运用媒体进行设计教学,启发了学生发散思维,激起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如学习《沉香救母》一课时,先要求学生观看《宝莲灯》这部经典动画作品。这部作品无论是从听觉感受还是视觉效果上都堪称是上乘之作。学生看了此片,首先从直观上了解了沉香,感受了沉香的勇敢与坚强。画面上沉香不畏艰难险阻、一心救母的形象深深叩击学生的心扉,他们为沉香的高贵品质所震撼。

三、利用多媒体,沟通师生情感

丑小鸭教学反思范文5

一、教师擅于抓准阅读的切入点,以点带面

研讨会上的2节语文课,课文的切入点老师们抓得准确,如李明芳老师讲《丑小鸭》一课直接从丑小鸭不幸的一句话入手,层层展开,它为什么不幸,表现在哪里……激发阅读兴趣。这样选择一个具有辐射力的切入点,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习点,由这个点展开,学生去了解丑小鸭的不幸,把重点与全篇内容联系在一起。整堂课结构就很清晰重点也得到突出。好的切入点能提纲挈领,具有引发学生思考的价值。

二、教学中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在这次的讲课评课别谈到了语文课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强调我们既不能只重视工具性而撇开文本的人文内涵,也不能偏重人文内涵而忽视了对文章词句的推敲、语言的品味、表达方法的揣摩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向学生渗透思想教育,感受文本人文内涵应该同语言文字的训练自然地相互渗透,二者应该是融为一体的,如此才算真正的“和谐统一”。在李英哲老师讲的《生命生命》这节课中,老师一边引导学生体会能表现生命价值的句子,一边训练学生的表达:让学生说说你所知道的有关生命价值的例子?给学生讲解霍金,杏林子的事迹等。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扎实的语文训练,也通过联系实际体悟了文本的人文内涵。可以说,老师把语言训练和对文本人文内涵的感悟处理得水融。

我们知道,每篇文章作者的情感表达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语文要让学生真情流淌,就必须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关键词,读读、议议,让学生在品中感悟,积蓄情感才能情动而辞发。在《生命生命》一课中老师让学生能够做动作理解挣,扎跃动等词语,老师在引导学生通过重点词语的揣摩去体会文章的感情。

三、读的训练重点突出,体现出训练的过程和方法

以前我们听课,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老师对学生说,请带着痛苦的感情读,请带着内疚的感情读,请用悲伤的语气读,请用高兴的语气读……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读,可是读得还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这是为什么呢?是学生没有从心灵感受文本内涵、感受作者思想。这二节课每位老师都是在带领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的基础上,再来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如《丑小鸭》这节课,老师是在让学生找到丑小鸭不幸遭遇的句子,充分体会丑小鸭的不幸遭遇,反复朗读重点语句、段落,从而自然流露出悲伤的语气。《生命生命》这节课,老师引领学生理解挣扎,跃动,从而感悟对生命的渴求,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生命的宝贵。读课文时有了自身体会,才与作者思想产生了共鸣;这一读,学生自己的情感又得到了升华,语气得到了突出。

四、注重写字的指导

注重写字的指导,在这四节课中,每一位教师都特别强调写字的姿势,强调三个“一”,“眼睛离书本一尺远,胸离课桌一拳远,手离笔尖,”而且每节课都在时时提醒学生,这一点对我触动很大,我认为我们每一位教师也应该重视学生的写字姿势。对于每一节课的新的字型都要进行书写指导。

五、作业具有多层性和开放性,并注重积累

丑小鸭教学反思范文6

关键词:低年级;阅读教学;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7-0043-02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它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并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思维活动过程。新《课标》特别强调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好的朗读,能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领悟语言情韵,让学生浸润在语言文字的魅力之中,对学生积淀语感、提升语言感悟和表达能力大有好处。我在低年级阅读教学别重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加强朗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多读多练,培养他们的语言感受力,提高阅读能力,让“读”来占鳌头,让“读”更具匠心。

1.明确目标,体现层次性

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多读,读书的层次性和指向性就很模糊,那么这样的多读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因此,每一次朗读要达到什么目标,教师心里要有数。比如:先借助拼音读全文,再读课文画出生字,把生字多读几遍,然后再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目的是让学生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之后诵读某一段,这是课文的重点段或是比较难理解的段落;再抓几个句子用心品读,可以抓不易读通顺的长句子,可以抓生字比较集中的句子,也可以抓需要重点理解的句子。

1.1 初读课文要正确。正确地读,是流利地读和有感情地读的基础,也是低年级朗读训练的重点。正确地读就是用普通话读。读音要标准,特别是要读准生字的字音,吐字要清晰、圆润,发音要响亮,不读错字、不丢字、不唱读、不重复字句,能按句逗停顿,也不每个字都拖长声音地唱读,长句子中和段落之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要自然停顿。

朗读是一种技能。技能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成为熟练的技巧。把书面语言用有声语言表达出来,要有一个反复放声诵读的练习过程。人们在日常谈话中,很少出现语调、重音、停顿等错误,而朗读文章却往往出错。这是因为朗读别人的文章,总不象自己说话那样顺口,所以,只有通过让学生诵读,才能使书面上的语言琅琅上口,在放声读中纠正不正确的读音,克服丢字、添字、重复、结巴等语气不连贯的现象。

1.2 再读课文要流利。流利地读就是要读得流利,琅琅上口,不读破词句,速度的快慢与文章表达的内容一致。在这一阶段的训练中,主要是想方设法使学生把教师要求学生的朗读变成他们的自觉行动,为学生对内容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作好铺垫,为学生较快进入文中情境创造氛围。这样,学生一可以对课文更熟悉;二也能在读中感悟。他们就会在一种主动的态势中矫正指读、顿读、唱读,从而达到正确、清楚、流利地朗读课文。

1.3 精读课文悟情感。朗读要达到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根据作品的内容,运用恰当的语调,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正确而充分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先要“读进去”,即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披文入情,钻进文中,凭借语言文字理解文章的具体内容,把握作品各种内容要素和意识流动所构成的内在形式的节奏。让作品本身,作者本身内在的情感染学生、感动学生,使学生对语言所表现的情感涵义与学生自己的内心体验产生强烈的共鸣,找到作者的情感和课文的语感。在这一阶段指导中,教师既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产生情感共鸣,还要对表达此种情感的朗读进行片断性的指导。在教学中还要让学生悟读、试读、教师朗读、领读结合运用。

如此操作,每一次读不不仅要凸显目标,而且还要体现层次性。

2.讲究情趣,形式多样化

朗读,可以激活文字,可以还原画面,可以赋予文字以生命。学生是借助于反复读来感知文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如果只是一味地机械地重复,便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不但体会不到读书的乐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读的情绪。通过集体读、分组读、领读、男女学生对读、配乐朗诵、分角色朗读、师生合作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阅读中充分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做到不唱读,不拖腔拉调,该断的地方断,该连得地方连,像说话一样地读书,有效培养学生基本的语感。

比如,在理解《荷叶圆圆》的课文内容时,我对学生进行多样化朗读训练,让学生感悟课文的语言美,从圆圆的、绿绿的荷叶中享受充满童趣的夏天。在理解《荷叶圆圆》课文内容时学生遇到了这样几个问题:谁是荷叶的好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它们平时生活在哪里?它们生活得快乐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为了让学更迅速地解决这些问题,我适时进行多样化朗读指导。

A、第二自然段:让孩子带上笑容,“眨着”眼睛进行感情朗读,读出小水珠的可爱。

B、第三自然段:展开双手,当作翅膀,进行表演读。

C、第四自然段:读出小青蛙的雄壮。

D、第五自然段:读出小鱼儿"很美很美"的声音。

通过以上多样化的朗读训练,激活了课堂教学气氛,点燃了学生想象的火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已是水到渠成。这样不仅能唤起学生全部的热情,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而且能使学生身心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

3.重视示范,指导规范化

老师作为比学生先行一步的“首席学习者”,由于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透彻的理解,因此教师的范读能帮助学生快捷地走进课文,便捷地提取课文中有效地信息,事半功倍地理解课文,正所谓“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如读重音,学生不容易把握。不同的读法是有不同的意义的,应该怎么读,要有正确的体验,教师要指导学生读正确、读流利地基础上,再指导读出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