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心木课件范例6篇

桃花心木课件

桃花心木课件范文1

如此说来,这一类叙事性作品在教学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呢?结合教学实例,浅要谈几点观感。

一、言之有物:感知“物”的特性

明月寄相思,菊花寓高洁,似乎约定俗成,自然而然。但这需要一定的认知阅历和言语积累。教学中,从学生角度出发,仍需要从事物本体说起,引导学生从形貌、内质和特征等方面来认识它。因为只有对本体的了解和认知,才可以由此及彼,更完整地理解其所寄寓的“意义”。

【片段一】

师: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直接描写桃花心木的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反馈,教师板书:树形优美.高大笔直、优雅自在、勃勃生机)

师:读一读这些词语,请大家想象一下桃花心木这种树的模样,或者联系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桃花心木。

生:我知道桃花心木生长在非洲,后来台湾也有了。这种木材适合做家具。

生:我觉得这种树亭亭玉立,很漂亮。

师:又实用,又优美。你很有审美的眼光啊!

……

【解析】

林清玄先生笔下的桃花心木并不是一种普遍的树种,学生对它的认知又有多少呢?课文是怎么描写的,自己在预习中又了解到什么,综合起来就是对桃花心木的认识。只有在此基础上,进而探寻由桃花心木某一特质而被寄寓的“寓意”,才是坚实的,否则就舍本逐未了。譬如《落花生》中,父亲引导我们评议花生的“好处”,并不否认它“昧儿美”“可以榨油”“价钱便宜”等,从而得出“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即“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所谓“有用”就涵盖了以上的优点。试想,不认识白杨“高大挺秀”、耐寒耐涝等特点,又如何理解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奉献青春的可贵品质呢?所以,此类作品的教学,首先需言之有“物”,对“物”有所认知,进而寻求作者的寄寓所指。这既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基础,也是教学的基础。

二、目中有“人”:探究“人”的情怀

体验作者抒发的情感,探求作者表达的主旨,是阅读教学的重点之一。这是不言而喻的。借物喻人的作品尤其如此,其意蕴或浅显或深奥,或直白或隐晦,如之奈何?这就需要目中有“人”,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连接“人”与“物”、“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探究作品寄寓的情怀,理解作品蕴含的旨趣。

【片段二】

课件出示: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在你的理解里,“独立自主”是怎样的一种状态?

生:自己的事自己做呗!

师:噢,假如自己的事不能解决呢?

生:请大人帮忙!

师:那还是“独立自主”吗?谁可以补充?

生:请大人指导一下,尽可能自己去面对!

师:我很欣赏你们的观点。合起来,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能独立完成,请别人帮忙或指导,但勇敢面对。在作者的认识里,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是需要在“不确定的生活”中锻炼出来的。大家又是如何理解“不确定的生活”的?可以联系生活举例说明。

生:以前是妈妈送我上学的,后来我自己乘公交车上学了。有一次我的公交卡掉了,我借手机打电话给我妈妈,让她来接,可是她没时间,让我自己解决。于是我借了钱乘车回家了。

师:呵呵,你举这个例子想说明什么?

生:其实我原来想只好自己走回去了,但很远啊,我也不敢向别人借钱。但是后来想想这经历还是不错的。

师:锻炼了你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相信以后再碰到这样的事你就不会着急了。其他同学呢?……

【解析】

《桃花心木》以树喻人,说明人需要在不确定的生活锻炼下独立自主地成长起来。作品言简意赅,学生则需要具体化乃至具象化地进行阐释和描绘,也许才可以有更深刻的理解。以上关于中心句的教学中,从“独立自主”“不确定”等方面予以分解和讨论,引领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可以有相对准确、清晰地体认。“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本是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浅显明了,用以阐释“独立自主”,再贴切不过了;用丢失公交卡而面临的困境来说明“不确定”,由此想到多种解决方式并作出适当选择,不正是说明“经得起生活考验”,从而“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吗?用自己的生活经历来阐释作品简约而深刻的道理,教学至此,已保无虞。事实上,诸如《落花生》或者其他类似作品的教学课例中,教师也往往会引导学生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来理解、说明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可见,此类作品主题山重水复,但放置在生活背景下则柳暗花明。

三、叙之有“节”;联结彼此关系

跳脱或割裂“物”与“人”之间的联系,直接指涉“寓意”,大讲该做一个怎样的人、该怎么做人之类,那么,所谓的以物喻人也就堕入了说教的窘境。只有建立起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发现和认识过程,才可能引导学生深切体会其间的意趣。

【片段三】

师:好的,这姿态!这精气神!老师仿佛看到一棵高大笔直的桃花心木,生机勃勃。(请看投影)

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从前老家林场种了许多,已长成几丈高的一片树林。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苗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

师:眼尖的同学应该已经发现老师把其中的两组词语调换了位置。联系课文,你觉得可以吗?你有何感想?

生:“树形优美”和“高大笔直”是写桃花心木的外貌的,而“优雅自在”和“勃勃生机”是写它的精神的。我觉得外貌应该放在前面……

师:为什么要先描写外貌形态,而后再写内在的精神特点呢?

生:……

师:联系课文,作者对桃花心木的认识是一步到位的吗?还是……

生:作者先看到桃花心木的外形,“树形优美”“高大笔直”,通过和种树人的一番对话才发现了树的精神,“优雅自在”“勃勃生机”!

师:是啊,这里是有一个发现的过程的!是一个由外而内、由浅入深的发现过程!现在你觉得这两组词语可以调换位置吗?换回来(投影出示)。对于作者而言,这是一次令人喜悦的发现啊!你们呢?再读一次!(生读)

师:先前我们已经知道,课文用了“借物喻人”的方法。通过写桃花心木的生长过程,告诉我们人更要学会“独立自主”。一个人仅仅有体形优美的身材是不够的,更要有一颗——

生:独立自主的心!

【解析】

《桃花心木》蕴意的开掘就遵循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法则。先记述桃花心木的形貌,进而认识到其“生机勃勃”的精神风貌;再由树的生长过程联想到人的养育和发展,告诉读者,“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教学中,通过语序的置换,引导学生发现这一认识过程,也发现文章的表达程序,更为重要的是,还点明了树与人之间的对应联系。在作品和生活中同时走一个来回,出入之间,领会文章的意蕴所在。同样的,在《落花生》中,也需要引导学生建立起对花生的一个认识过程,而后再建立花生与人的联系——做一个不讲外表而求实用的人。至于在过往的教学中出现对桃子、石榴、苹果一类予以批判的情况,也正是对作品理解的偏颇和未建立与生活的联系所致——仔细解读作者笔下的桃子、石榴、苹果之类,是指涉“只讲体面,而对人没有好处的人”吗?所以,此类作品的教学需要打通事物表里、作品内外的联系,节节推衍,彼此关联,才不至于高头讲章空洞说教!

桃花心木课件范文2

“蓄意”走进奇妙课堂

每月一次的素质课选课开始了,我早已觊觎一门生科院开设的课程――桂子山常见植物鉴赏。这是一门选课基本靠抢的热门课,我早就看到有同学在网上晒出上课图片:摆满桌子的花花草草,轻松愉快的上课氛围以及校园里我之前根本没有注意到的美丽花朵。我早早守在电脑前,只为拼手速选上这节趣味横生的课。幸运的是,这次我终于打败全校那么多的竞争者,成为了这门课学生中的六十分之一!

揭开“飞絮”神秘面纱

时值春季,老师问我们:“这些天走在校园里都有没有戴口罩?”百分之八十的学生都举了手并且叫苦连连,埋怨校园大面积的法国梧桐让人全身痒痒。就在这时,老师打断了我们的话,说要纠正我们一个很严重的错误。他从身后的袋子里拿出了一条长有两个毛球的树枝,告诉我们这是黄色飞絮的罪魁祸首,但它不是法国梧桐,而是英国梧桐!

因为它总是有两个果球长在一起,所以学名叫做二球悬铃木,至于我们口中的法国梧桐也是悬铃木的一种,但称三球悬铃木。这时候有人发出疑问:那么“梧桐更兼细雨”这句词里的梧桐指的是法国梧桐还是英国梧桐呢?老师笑着摇摇头说:“这两种都不是,词里指的是中国梧桐。”听到这我们都傻眼了,这么多不同种类的梧桐可怎么分辨清楚啊!

老师在大屏幕上放上了两张图片,说中国梧桐跟悬铃木还是很好区分的。中国梧桐的树干没有悬铃木粗且呈青绿色,会开花结出的果实可以食用。悬铃木树干较粗,树皮呈灰绿色,结出的毛球看似为果实为花,不可食用。接着老师又问我们喜不喜欢悬铃木,大家都陷入了沉思,一方面苦絮带来的不便,一方面又享受着高大枝干带来的夏日荫凉,确实让人又爱又恨。老师笑了笑补充说:“其实很多地方都采取了一些措施来减少这些飞絮,比如修剪、撒药等,但这给树木带来的伤害也是不可忽视的,严重时甚至导致树木生长不良,腐烂空洞。”最后我们一同进行了总结:悬铃木庞大的身躯可以为我们遮阳挡雨,还能吸附有毒气体和噪音,实在是城市环境的杰出贡献者,所以我们对它应该多一份包容与感恩。

“跋涉”完成趣味作业

不同于其他课堂的答题或者论文,老师布置的作业是一件新奇有趣的任务――找到校园里两棵不同的罗汉松,并与其合影,然后将照片发到老师邮箱。上完了一周的最后一节课后,我拉上室友漫步校园一起完成这项特殊作业。

我特意百度了罗汉松的图片和基本信息,一路边走边对照着图片。学校里的各色松树很多,可罗汉松的身影却迟迟没有出现。看看手机上的图片,感觉罗汉松的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它不同于其他松树,不是针状叶片而是狭长的有肉叶片,而且树冠呈广卵形,不应该太难找啊。心里正思索着,室友拍了拍我,手指着远方那颗树,脸上露出神秘微笑。我定睛一看,那棵树跟我手机上的图片相似度高达百分之九十!树木都不是特别高,都有狭长的叶片和崎岖不平的树干。我们兴奋地跑过去要跟它合影时才发现了树干上挂着的牌子,上面赫然写着三个大字“红豆杉”!这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白白让我们兴奋了那么久。我们心里疑惑,这两种树怎么这么相似,到底该怎样区分呢?

我和室友不约而同地在手机上搜索两种树木的图片,观察其形态特征。网上介绍罗汉松的叶片比红豆杉更长更宽更大也更厚,红豆杉叶片长约2~3厘米,宽2~3毫米,而罗汉松叶片则长5~10厘米,宽5毫米以上。同时,叶片背面也有较大区别,罗汉松叶片背面有白粉状物质呈灰绿色,红豆杉叶片背面有两条宽黄绿色的气孔带。

得知这些明显区别后,我们忙仔细观察眼前这棵红豆杉的叶片,果然同网上所说相符。这下总算是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所寻之树精确的形态特征,我们更有信心地继续寻树之旅。眼睛飞快地扫过那些高大的落叶阔叶树木,略过针状叶的雪松马尾松,跳过那些矮小的灌木丛,终于在数学统计学院门前找到了那株渴求已久的罗汉松,摆好姿势来了张美美的合影。

有了经验接下来更加顺利了,化学院附近的一棵罗汉松也成功地被我收进了相册。后面的几周里,我们还陆陆续续地收到了与校园红叶树合照,分别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合照的作业。流连于树丛,完成这种有趣的作业成为了我每周的乐趣所在,上下课路上我习惯了观察身边的植物包括它们的外形和挂牌,周末更是有大把时间投入其中,或是在金黄色的炫目阳光下或是在蒙蒙细雨中,我只身一人漫步校园,与其说是完成作业不如说是与植物进行一场完美约会。

邂逅桃梅樱

我们学校的近邻武汉大学以漂亮的樱花招徕了络绎不绝的旅客,作为樱花的爱慕者,我每年都要跑去武大看个够,可上了这门课,我才惊奇地得知我们学校也有樱花!

课上老师用图片向我们展示了三种植物和花朵――桃花、梅花和樱花,接着问我们哪一个是樱花。课堂上大多是女生,当然都喜欢花花草草,想必也懂那么一点,争先恐后地回答起来。凭借两年看樱花、拍樱花的经验,我也自信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可只见老师微微一笑,摆摆手说:“全班六十个同学回答正确的不超过十个。”当然我也不在那些知识分子中间。怀着惊讶与好奇的心情,我们迎来了本次的课堂主题:识别桃梅樱。

梅花是比较容易区分的,首先它开花较早,在寒冬绽放。老师放出梅花的图片,我们注意到梅花绽放时没有绿叶相随,树枝上只有成簇的花朵,这是它最鲜明的标志。接着区分桃花和樱花,它们的开花时间较为接近且颜色相似,很难区分。老师将桃花花朵放大给我们仔细观察,发现桃花基本是贴枝生长的,没有花柄,而樱花则有长长的花梗。从树皮颜色看,桃花的树皮呈暗红褐色而樱花树皮呈灰褐色。最重要的一点是樱花的花瓣前端都有个小小的缺口。这样一来,这些看似相同的花儿真的变得容易区分了。

老师进一步介绍,我们学校的樱花主要分布在博雅广场南侧,多为两个品种:大叶早樱和日本晚樱。从名字上就可以得知两种不同樱花开花时节的早晚:大叶早樱一般在三月底四月初开放,日本晚樱要接近四月中旬才开放。区分这两种樱花还有一种很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看颜色和花瓣:大叶早樱多为白色,花瓣只有一层,通常有五个;日本晚樱花朵多呈粉色且花瓣多层。教室里充满了唏嘘声、顿悟声和记笔记的沙沙声。

桃花心木课件范文3

关 键 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 高校教育 继承 创新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正是它们的存在才使得中国文化多姿多彩。在世界文化相互交融的今天,如何保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立性,如何使传统文化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高校正处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最前沿,一方面要从文化上对其竭力保存,另一方面又要将其与现代艺术、现代社会生活相连接,并使其迸发新的生命力,可谓任重而道远。

一、继承传统文化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人类在其物质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首先表现在自然适应性方面。比如原始人的工具,人类工具的发展是因为人类在其生产过程中自然地选择众多工具中最适应自己的那一种,逐渐改造并抛弃掉其他非适应性因素,才形成人类现在所使用的工具基本形。另外是能动反应性,人类在长期的改造和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对于审美的、直观的心理形态,因此,在实用的基础上,进行审美上的加工,这也就形成了艺术思维或设计意识。

在越来越讲究创新的现代社会,如何去创新,怎样去创新,人们都在不断地拷问自己。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对于传统文化和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基本前提,在这一点上,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特质给我们以很好的启示。

中国传统文化在其发展特征上最重要的首先表现在它的整合性这一特征上。中国传统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历史上的传统文化其来源是丰富的,古希腊艺术、西域文化和伊斯兰艺术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留下了印迹,只不过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对它们整合吸收后进行了组合和重整,使之最终成为中国古典文化的一部分,魏晋和隋唐的艺术都强烈地表明了这一整合的特质。 但农耕文明的传统的一面也对这一特质有着深刻的影响,在外来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初期知识简单的“拿来”,当形成惯性后再加以整合和吸收。在这一过程中,却从来很少探讨外来文化的内在本质,很少探求本体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内在差异及深层因素。正是这一因素使整合的过程往往要延续一段不短的时间。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还表现出延续性这一特征。打个比方,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就如同是在滚雪球一样,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继承性的文化,以某种精神、文化为核心,在“滚动”的过程中不断地“添砖加瓦”。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文化的历史,虽然曾经有过起伏却从来不曾出现过断层,最终结果是使传统文化、艺术在一条相对固定的发展道路上稳定发展,并会在外部条件的改变下,如政治形式、经济模式、技术、材料的更新中不断爆发出新的生命。因此,如果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为了发展外来文化艺术而丢弃了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无疑是邯郸学步,舍本逐末。

再次,中国传统文化还表现为其适应性上。中国艺术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内在的,强调精神的传承。要求艺术的内在精神不论是在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下,不论外在条件有多么大的改变都必须延续下去。因此,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尽力适应并与社会环境协调,从另一方面来说, 中国文化与自然相和谐的特质也使其具备了这种适应性。

艺术的发展过程是一种开放模式,人类艺术发展由原始社会的单一性、实用性的造物特征发展到当今众多艺术门类就是这一开放性特征的直接体现。在这里所提到的开放性特征表现在几个方面:其一,艺术的发展本身并非孤立,艺术与众多社会学科及社会意识形态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产生撞击,因而形成了越来越多的边缘艺术学科,如艺术心理学、艺术人类学或艺术社会学等。其二,作为社会上层意识形态,艺术的发展与人类审美能力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审美关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艺术环境,随着社会分工及人类自身思维的深化而不断“膨胀”,在审美关系的众多表现形式中,文化关系和文物关系的影响也随之越来越深入到社会之中,这也导致艺术内涵的扩展。其三,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不但表现为经济的一体化,也表现为人类多种文化的相互融合,而融合也就意味着艺术大概念的全面开放。但开放并不意味着与文化的继承积累无关。有一句诗给当代的文化继承以极大的启示:“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转深沉。”新知学包含着旧学才显深邃,正如陈传席先生所言:“善学者,能于旧学中知新知,新知中见旧学,则深邃,深沉可兼而得之。”可见开放只是艺术的表象,最关键的因素在于什么是“里”——内涵。传统文化才是造物的基础,是它的内在动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传统文化中最脆弱的部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研究在现当代高等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当代高等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直接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西方艺术思潮的影响,传统文化及传统手工艺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随着消费人群、社会思维、当代艺术思想的改变而在高校艺术教育中面临的是一种尴尬的状态。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等教育中的继承这一问题,首先要重视的是它的文化特征。技艺的继承相对容易,但作品能否真正表达文化才是继承和发展的关键,因此,高等教育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首先就是要强调对其文化构成的发掘。

如上文所述,中国艺术的发展要真正走向世界,在世界艺术中成为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就必须要继承和吸收中国传统文化,这是艺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和必要条件。因此高校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是必不可少的,而当代中国的艺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或者说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方面还处于原始的起步阶段,还面临着很多问题。

首先,就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指存在于某一地区某一历史时期有一定社会影响、文化价值的人类文化实践方式与艺术表现形式,如:神话、传说、歌谣、舞蹈、曲艺、皮影、剪纸(技艺)、绘画、雕刻、刺绣、印染、民俗礼仪、节庆、民族体育活动等,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它是我们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它们的保护、挽救、保存、调研是对我们的文化传统应有的尊重,同时起着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现代传媒与市场化、娱乐方式的冲击,民间传统的文化生态正在被破坏,趋于灭亡、失传的境地。但正是通过它们才能了解并认知传统文化,也只有通过对它们进行系统和长时间的学习与研究,才能使学生在艺术创作中加以运用。由于这样的课程在教学中的比重太少,而且在教育中不能进行系统的讲授,从而导致了学生只是了解其中的某些门类,如:剪纸、陶艺等,这样根本谈不上继承了传统文化。

其次,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旧有的生产方式的产物,如年画,是传统的年节的标志。旧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是其产生的必然条件,社会生存条件的改变必将改变和影响其生存。现当代社会的文化性质是一种大众文化,并且西方文化的传入也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这一切导致年画的生存环境已经改变。因此在高等教育中不能再以过去的态度来对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同时也不能单纯从经济角度来看待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只是经济建设的需要,而是文化的需要,在教育中如何把握这个“度”,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创新在高校中的意义

我们经常在谈继承和创新,可什么是继承、什么是创新?该如何继承、如何创新?其实继承和创新是一回事,它们是一体的,只不过它们有主次之分。对于高等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不是根本目的,继承才是主要的目的和手段,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继承,创新是在文化建设和现代生活需求的基础上表现,使其进入新的生活。具体到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1.题材。由于社会风俗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传统题材在今天已经失去了意义,因此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上,题材的可变性最大,其发展的空间也是最广阔的。

2.材料。传统材料在今天社会科技高速发展的状况下,有些已经可以被新材料所取代。

3.技艺。必须要将传统的技艺进行记载和整理,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充分收集后,在此基础上来创造新的技艺,积累新的经验。

4.形式和风格。这一点是最关键的,以上的三点都必须要围绕这一点来进行,因为形式和风格是唯一不能变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志和符号,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还是传统文化的底线。

就以上几点来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保护和继承无疑给了我们以启示。2001年,桃花坞木刻年画社被划归至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通过高等艺术院校来普及,这在全国是一种首创,这是真正从高起点来探索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创新问题。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几年的摸索,逐渐寻找到了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首先是研究。2003年,通过赴各地考察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文献资料,同时开始《口述桃花坞资料》的采访和记录,并于2004年4月出版《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画册。同年,着手通过文字、摄影、摄像及录音的方法对桃花坞年画的印务内容进行全面的记录和整理。2005年编写了《桃花坞木刻年画》和《国内桃花坞木版年画收藏目录》两套具有重要影响的书籍。其次是传承。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于2002年9月开办了第一届“桃花坞木刻年画研修班”,从印刻技法着手培养桃花坞木刻年画传人,到目前为止已开设了三届,而且还将持续下去。2002年10月开始复刻、复印传统木刻年画并延续至今。最后是开发。2002年10月,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题材、以不同材料为载体系统开发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礼品、旅游纪念品。2003年3月以“丝绸和桃花坞”为主题用现代审美眼光将桃花坞木刻年画融入到以丝绸为载体的服装设计中,设计出一系列的丝绸服装。2003年,将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代表作品的形象注册了商标,并发行了一组以传统年画为题材的纪念性邮票。到现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发出了几十种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题材的产品并获得了市场的好评,从而让更多的人走近、关注这一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新充满了生机。

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继承、创新的探索实例中可以看到,从高等院校的教育和研究着手,无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继承还是对高校艺术发展水平,更或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当代社会的密切联系都具有现实的意义。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无论是工艺、设计还是其他别的艺术形式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并最终走向世界的一条可行之路,同时也保持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使之继续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

桃花心木课件范文4

关键词:树木;控根容器苗;库尔勒地区;成活率;生长量;生长势;郁闭度

收稿日期:2012-02-01

作者简介:马文良(1979―),男,甘肃人,工程师,主要从事负责园林设计、工程施工、园林绿地养护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S513.0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9944(2012)02-0073-04

1 引言

树木移植可以迅速达到绿化、美化的园林效果,是园林城市绿化、美化不可缺少的手段和措施,也是保护在城市改建扩建工程中,已成林的古树和各种树木的有效手段。控根育苗技术,就是用一种可以透水透气的容器,将可以出圃的苗木定植于内,促进其根系在容器内旺盛生长,移植时根系不受损伤,确保定植时不受季节等因素限制正常生长的一种培育苗木方法。控根育苗技术成功解决了园林树木在盛夏季节进行移栽的难题,大大延长了绿化施工期,同时也加快了城市园林建设的步伐;利用容器定植移栽树木,缩短了树木缓苗期,提高了移植的成活率。

库尔勒市位于霍拉山南麓,塔里木盆地东北缘,新疆的腹心地带,是南北疆的交通枢纽。海拔902~924m,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11.4℃。极端最高温度42℃,极端最低温度为-28℃,年温差34~37℃,平均昼夜温差12.4℃。年平均降水量50.4mm,年平均蒸发量2 554.9~3 044.0mm,相对湿度45%~55%,年均日照时数2 971~3 133h。无霜期年均180~210d。冻土深度63cm。气候特征表现为春季升温快而不稳,夏季炎热干燥,秋季降温迅速,冬季寒冷干燥,全年四季分明,盛行东北风。

试验区设在库尔勒市园林局苗圃。四周多为苗圃、农田,相对市区温度较低而相对稳定,湿度相对较高,光照强,土壤pH值偏碱性,水为井水。

2 材料与方法

2.1 参试材料

参考材料见表1。

2.2 试验方法

2.2.1 观测成活率

越冬成活率主要观测全部样本在容器内露地越冬成活数量,计算其成活百分比。

2.2.2 观测生长量

观测植株胸径(地径、冠径)从树木展叶后进入正常生长的旺盛生长阶段。测量地径、枝长、分枝量得出当年旺盛生长阶段增量;每个品种选定样本,3个重复,每2周测一次。

2.2.3 观测生长势

观测植株枝叶生长是否明显、枝叶是否茂密、有无病虫害。测定全部样本,每周一次。

2.2.4 观测郁闭度

观测植株从展叶后进入正常生长的旺盛生长阶段叶郁闭情况。测定全部样本,每周一次。

2.2.5 建立评价模型

采用控根育苗技术的培育苗木主要考虑栽种在苗圃地后园林树木在越冬成活率、生长量、生长势、郁闭度等项目。按评定项目结合该课题需考虑的侧重面,确定每一评定项的分值,再将每个评定项分为不同等级,根据确定分值对栽种树木逐个项目标准进行评分,筛选出成活率高、生长量大,长势好、郁闭度大的树木品种(表2~表7)。

3 结果与分析

3.1 成活率

由表8可以得出:采用控根育苗技术在苗圃地育苗,越冬成活率普遍较好,在采用控根育苗技术的容器内均能适应。对成活率较低的金银花如要采用此项技术,一定要加强冬季根系的越冬保护。

碧桃、榆叶梅控根容器种植的苗木成活率高于断根大田种植的苗木成活率,极适宜容器种植;水蜡球、丁香、珍珠梅适宜于容器种植,越冬成活率不受影响;金银花越冬成活率略低,稍加越冬保护可以适于控根容器育苗技术种植。

3.2 生长量

由表9可以得出:采用控根育苗技术在苗圃地育苗,生长量普遍较好,均能迅速生长。从(地径、冠径)生长增量看分析,水蜡球增量最大;榆叶梅、碧桃、金银花、丁香、珍珠梅增量略大。从枝长的增量看,水蜡球、碧桃增量最大;榆叶梅、丁香、珍珠梅增量略大;金银花不及断根大田苗。从分枝的增量看分析金银花、碧桃增量最大;水蜡球、丁香、珍珠梅增量略大;榆叶梅不及断根大田苗。

3.3 生长势

由表10可以得出:采用控根育苗技术在苗圃地育苗,生长势普遍较好,在采用控根育苗技术的容器内均能长势旺盛。从6月平均表现看:碧桃好于断根大田苗;榆叶梅、水蜡球、金银花、丁香、珍珠梅同于断根大田苗。从7月平均表现看:丁香、碧桃好于断根大田苗;水蜡球、金银花、珍珠梅同于断根大田苗;榆叶梅不及断根大田苗。

3.4 郁闭度

由表11可以得出:采用控根育苗技术在苗圃地育苗,郁闭度普遍较好,在采用控根育苗技术的容器内均能枝繁叶茂,长势良好。

从5月平均表现得出,榆叶梅、碧桃、水蜡球、丁香、珍珠梅好于断根大田苗;金银花不及断根大田苗;从6月平均表现得出,碧桃、丁香、珍珠梅好于断根大田苗;榆叶梅、水蜡球、金银花不及断根大田苗;从7月平均表现得出,碧桃、丁香好于断根大田苗;水蜡球、珍珠梅同于断根大田苗;榆叶梅、金银花不及断根大田苗。

4 结语

通过对采用控根育苗技术的树木汇总,有蔷薇科、木犀科、忍冬科等3大类,共6个参试品种。综合参试植物在苗圃育苗地表现,课题组对以上植物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排名情况(表12)。

由此可见,在库尔勒地区采用控根育苗技术在苗圃地育苗试验,不同树种、不同育苗方式对冬季耐寒、夏季炎热、干旱、风沙等逆境的耐受程度、生长量、生长势、郁闭程度不同,具体表现规律为采用控根育苗技术树种普遍好于采用断根技术的树种;耐寒性强的树种较耐寒性弱的树种表现好。采用控根育苗技术和采用断根技术比较,将6种树分为3大类,即:表现好、表现中等、表现差。表现好的树种为碧桃、水蜡球、丁香、珍珠梅;表现中等的树种为榆叶梅;表现差的树种为金银花。

参考文献:

[1]

童道琴.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生态资源的开发[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 胡建忠.植物引种栽培试验研究方法[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2.

[3] 聂文魁.实验设计•统计分析[R].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农学院,2000.

[4] 朱玉伟.滴灌条件下4种树木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J].防护林科技,2005(1):68~69.

[5] 侯满伟,高照良.控根育苗技术的特点及应用现状[J].陕西农业科学,2003(4):44~45.

桃花心木课件范文5

今天,阳光明媚,我又去帮爷爷给树浇水,我不禁想起了我曾经学过的课文——《桃花心木》。

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位种树人给桃花心木浇水没有规律的事。我不禁想起了他说过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是啊!人应该在艰苦环境中自立自强,克服依赖性,学会生活!

在自己的生活中这样的事不是很多吗?经济危机时,有些员工虽然下岗了,但是他们自强不息,创办了自己的一份产业。开创了一个自己的新天地!还有许多家庭困难孩子,很早就出去谋生,自己勤工俭学,完成学业,帮助父母减轻负担。

我比他们幸福多了,有父母的疼爱,有同学老师的关心,有优越的条件。但我有时还不认真学习,依赖心很强。对此,我深感汗颜。

我一定要做一个学会克服依赖性,学会生活的人!

桃花心木课件范文6

张胜利,这位昔日贫困乡村的学少年,是中国“希望工程”的第一位受助人。还在妻子怀孕之时,张胜利就跟她商量好了,不论生男还是生女,他们的爱情结晶都起名“希望”。是的,胜利要让他的孩子记住“希望工程”:没有天底这么多好心人,就没有我们的一切啊……

一、只有一个愿望:读书!

我的家在河北涞源县桃木疙瘩村。涞源县离北京不过百里,抗战时是八路军打日本鬼子的老根据地,曾埋葬过日军“名将之花”阿部规秀中将。但因为这一带关山阻隔,交通不便,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桃木疙瘩村窝在太行山腹地的韭菜山上,是个只有8户30多口人的自然村。

据说我们村山头上原先有棵桃树,在山风里长得歪歪斜斜,成了村子的标志。后来桃树被人吹掉了,桃木疙瘩的村名流传至今。要说“疙瘩”,其实贫困是最大的“疙瘩”。村子偏僻而又荒凉,周围海拔2000多米,陡壁奇峻,岩石峥嵘,地无三尺平,风无三日停,人均收入不足百元。

我的爸妈都是道地的农民,他们躬耕着东一块西一块的贫瘠山地,为一点可怜的收成终年忙碌。和村里其它人家一样,秋收的粮食不够吃3个月。我爸爸身体有病,妈妈是个哑巴,我还有两个弟弟,一个妹妹。屋里没有一件像样家具,有的只是泥巴砌成的土炕和锅台,一口裂了口的水缸,一盏用了不知多少年的油灯。

村旁山顶上有间四面透风的泥巴房,这就是桃木疙瘩村的小学了。有一个名叫张智的老师在上课,最多的时候学生有十来个。那朗朗的读书声像天籁般地令人神往。

经不住我苦苦哀求,爸爸同意我上学了,书本给我一个新的天地,我太高兴了。我放学后拼命干活,砍柴、挑水、喂猪,然后才能做功课,我对每个字每道题都不敢马虎。可是,每学期十来元学杂费,对于我家来说是个沉重的负担。后来爸爸病重,家里更没钱了。听说头发和指甲能卖钱,我把家里人的头发和指甲一点点攒起来去卖,费了好大劲卖不了几个钱。

1988年,我11岁,念到小学3年级了。一天,爸爸含着泪说:“孩子,你不要去上学了吧!念不念书,以后还是农民,家里实在供不起了……”我一听急了,恳求说:“我太想念书了,爸爸,你就让我把小学念完吧!”爸爸生气了,伸出巴掌朝我的脸上打来:“你咋这么不懂事!”从来不敢顶嘴的我流着泪大声说:“不嘛,我就要去!你打吧,怎么打都行……”

我不听爸爸的,提起书包上学去,爸爸气极了,一把抢过我的书包,扔进灶膛里。我一看不妙,赶紧上前,拼命把书包从火堆里捡回来,死死抱在胸前,哭着跑出家门。放学了,我不敢把书包带回家,转到我姨家,把书包寄放在那里,生怕再叫病恹恹的爸爸生气。

这时,我想起了一个关心山里娃的人,曾带人上山考察旅游资源的县政协副主席车志忠老师。听说他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1959年分到涞源在县中教书,几次有机会调回北京,他都没走,对贫困学生特有感情。他来桃木疙瘩村小学看过,后来给我们这些孩子捎来十几件半新不旧的衣服,换下了我们身上的破衣烂衫,大家像过节似的,高兴得不得了。

我向跟我处境差不多的同学们说,我想给车爷爷写封信,让他救救我们。小伙伴都说,你快写吧,把我们的心里话一起写上。于是,我写了撕,撕了写,终于写了一封信。这是我有生以来写的第一封信:

车爷爷:

您好!

您家里今年打的粮食够吃吗?我爹他们都不让我上学,因为家里穷,供不起我上学,可我还想上学,念出书来像您一样做个为国争光的人!

张胜利

不久,爸爸病故,家里顶梁柱倒下了。一家人吃了上顿没下顿,日子没法过。我咬咬牙,背着一条口袋,拿着一根打狗棍,出门讨饭。走东家,串西家,人家看我年纪小,总是从里盛饭给我吃,我再要些老玉米装进口袋。有一天,路经一个村子从旁边突地窜出一只大狗,我还没来得及扬起棍子,那狗已经狂叫着向我扑来,咬住了我的左腿。我的惨叫惊动了其他路人,他们赶开恶狗,可鲜血已经流出了裤角。

接着几天,我一瘸一拐地继续走,口袋里装的玉米在增加着。当我看着和我一样大的孩子,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去上学,我就羡慕极了,我就痛心极了,眼泪就止不住地流。心头痛啊,这种疼痛比我伤口的疼痛还要厉害。

回到桃木疙瘩村后,我马上跑去看我的老师和同学。然而我看到的却是,小学停办了,校舍也快要塌了。原因是流失的孩子太多,收不到学费,学校办不下去了。我久久地站在那里,站成一奠绝望的期待。山风呼啸,我欲哭无泪。

二、“希望工程”给了他希望

我妈妈改嫁了,我大弟适给了外乡人,我二弟和我妹妹寄养在哑巴六叔家。一个家庭散架了,我的上学梦更是破灭了。

到山上放羊时,我碰到失学的同学吕成山。望着那间已经废弃的泥巴房教室,我们俩议论起给车爷爷写信的事。“你说,车爷爷能收到我的信吗?”“咋不能,肯定收到了!”“那怎么不来救救咱们?”“车爷爷在县上是大官,可能太忙了吧。”

当时我们不知道车志忠副主席接到我的信,非常重视,正在为我们到处呼吁。我们没有想到,车志忠老师把我的信转给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而1989年7月,基金会居然派人来到我们村调查。我们更想到,默默无闻的山里娃的呼声,在北京能受到高层的重视。10月,“希望工程”得到中央批准,开始在全国启动,而桃木疙瘩村小学作为第一个救助试验点,写进了“希望工程”的第一号救助流失生的文件。

1989年10月17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工作组在县长等“地方官”的陪同下,来到我们桃木疙瘩村。我从基金会郗杰英副秘书长手里,接过珍贵的“资助就读证”,这是“希望工程”发出的第一号资助证。当我代表失学孩子讲话时,背得很熟的发言稿全忘了,只不停地抹着眼泪说:“今天,我特别高兴,特别激动……”

就是在那时,我默默地下定决心,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考师范学校,当一个老师,让桃木疙瘩村再没有一个失学的孩子。

三、从山里来,回山里去

“希望工程”改变了千千万万贫困孩子的命运,而我是其中最幸运的一个。

1990年4月18日,“希望工程”座谈会在京召开。14岁的我头一回走出大山,坐上火车,来到北京,进了人民大会堂。

1995年我在县上念完初中,被“特招”到上海第一师范学校就读,这是头一回来到南方,来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大都市上海。我有病,6个同学轮流背着我,把我送到医院。龚佩佩副校长代表校领导,带着营养专门来看我。我出院后,学校专门安排9位老师为我开“小灶”补习功课。中秋节,龚佩佩副校长又送来了月饼。以前,在山里,每到中秋,我抬着望着天上圆圆的月亮,想,那圆圆的月饼该是什么滋味?然而,我望着母亲憔悴的面容,只能把口水默默地咽进肚里。而现在,当我用双手接过龚佩佩副校长送来的月饼,望着她那慈祥的面容,我又一次想起了桃木疙瘩村,那山,那月,那已经改嫁离我而去的哑巴母亲。我的喉头哽咽,我的鼻子发酸,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到的月饼啊!龚佩佩副校长,我多么想叫您一声“妈妈”!啊,妈妈,亲爱的妈妈……

1996年春,幸运又一次落在我的头上。随着中国“希望工程”的影响越来越大,引起了国际间广泛关注。即将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奥运会,特邀请中国3名“希望工程”受助学生参加开幕式。美国可口可乐公司提供全程资助。经过层层筛选,从全国24个候选人中,确定了河北的我、四川的让英、山东的胡晶晶为代表,她们俩是女生,只有我是男生。

6月,我们3个人,代表全国123万“希望工程”受助学生,在美国亚特兰大参加奥运会开幕式的火炬传递。一身运动服的我踏着青春的脚步,接过熊熊燃烧的火炬,奔跑在尼亚加拉大瀑布旁的公路上。10天的美国之行,让我看到最先进的现代化。那些日子,我总在想,桃木疙瘩村,你跟人家的差距这么大,你怎么才能奔路起来?

1997年6月,我以优异成绩,从上海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和同学谈起今后的去向,大家都踌躇满志,目标奔钱的多。他们劝我说,你好不容易出来上学,别回去了,上海经济发展快,就业机会多,你就在上海找份差事,随便打打工也比你们穷山区强,日子过得绝不会差。还有个同学是温州人,他父亲是做生意的,他要我跟他到温州去,肯定挣大钱。

当然在外面挣些寄回去,也是帮助家人和家乡的一种方式,无可指责。可是我是我,我永远和那些跟我一样想读书的孩子有缘。

就这样,我回到了桃木疙瘩村小学,在这个“希望工程”的发源地当了校长。当时学校只有几张桌子,一个书柜,学生只剩了5个,还是勉强维持。惟一的同事就是当过我班主任的张智老师,他为人正直,苦于没有办法。学校虽小,难处去不少。我就到失学孩童家去找学生,一个一个地找回来。这时,“希望工程”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校买了新教具,盖起了新校舍。

慢慢地,学生多起来了,增加到18个。学生是附近村里来的,往得挺远,吃住都在学校,两周才回家一趟。我们当老师的又像爹又像娘,从功课到生活,样样得操心。石家庄一家拖拉机厂赠送给我们一辆三轮货车,隔一阵子,我就开着它下山拉粮食和蔬菜。坡地上的碎石坑坑洼洼,简易的便道曲里拐弯七上八下,别说开车,坐车也颠得吃不消,更何况常常贴着陡崩溃的岩壁,一不留神就会滑进山谷去,没点胆量还真不行!

亏了张智老师相助,他把家也搬到了山上,爱人在学校为学生做饭,孩子上四年级。山上条件差,家也不像个家,可他认了。他是看着我长大的,如今甘当我的“部属”,只图学校能撑起来。

四、山上收获的爱情

冬日的一天,有个山下的农民上山来,说镇上来了个外地姑娘,叫王亚平,想到学校看看,要我去接她。王亚平?我想起来了,前几天我收到她的一封信,说她听了我的事迹很感动,要求来学校教书,给贫困山区做些贡献。没想到,我没来得及回信,她就自己跑来了。我开着三轮货车下山,找到了王亚平。她给我的第一眼印象蛮漂亮的,穿着加克衫和牛仔裤,显得青春朝气。她很聪明,估计上山的道不好走,就找了个当地人,给他30块钱,请他上山报信,让我来接。我觉得她不一样。果然,我问她来干啥,她直率地说:“现在假冒的事多啦,我来看看,如果你们那里真像人家说的那么穷,我就留下来。如果不是的,我马上就走。”

上山来,已经天黑了。王亚平跟学生一块吃馒头和白菜烧肉,她说很香。我说,你是饿了吧。她到宿舍看孩子,询问孩子的家庭状况。当晚,我让她跟张老师爱人睡一屋,我跟张老师打通铺。她和张老师爱人谈到半夜,把我和我们学校摸了个八九不离十。次日,她对我说:“看得出,你是个实在人。”她的眼睛里,似乎有种热热的东西在跳,我脸都红了。

王亚平家在雄县,出门一马平川,离我们桃木疙瘩村有500多里路。她借口去姥姥家,才坐车到我们山区来的。问她在家做什么事,她告诉我,父母资助她开了个服装店,日子还不错。可是她偏偏要来山区吃苦,主动提出为“希望工程”做点事,确实给我很大的好感。因为接到过很多女性的求爱信,都是冲着我是“希望工程”受助第一人,慕名写来的,总是有些理想化成分,像王亚平这样说来就来,到实地考察,还不曾有过。

隔了一天,我要去四里路外的南石塘,到两个失学的女孩子家去,一听我去家访,王亚平也要同行。那天风很大,冷飕飕地吹在脸上生疼。我说,你行吗?她说,我怎么不行?我们顶着风上路,山上一片呜呜的风声,流过泉水的路面结了层冰,一步一滑,我走得费劲,她一步不落,有时走得比我还快。我暗暗地佩服她,一个姑娘家,还挺能吃苦呢。

那天,我在两个失学女孩家劝说家长,告诉他们,山外面女人参加工作的很多,女孩和男孩一样都是人,不能没文化。因为“希望工程”的资助,孩子上学可以免费,家长被说服了。王亚平看我几乎磨破了嘴皮,笑说,你还真有韧劲。我说,你不了解山里人,太落后了。

王亚平在桃木疙瘩村小学呆了四天。她说,她愿意留下来教书,为“希望工程”当一名志愿者。我不能能不为她着想,怕她一时冲动,到时候后悔,就告诉她,桃木疙瘩村这地方严重缺水,一年四季刮不完的风,水果和蔬菜都难种活,生活也不方便,平常好长时间洗不了澡,你得考虑好了。她说,我不介意。

我当然高兴,但事关重大,马虎不得。我说:“你还是回去跟父母商量一下吧,如果来,我当然欢迎,生活费我来付,反正我一人,按‘希望工程’的资助规定,我有300元的工资,够你的了。如果你不能来,我也不怪你,这里太苦了。”

我送王亚平下山,她跟我约定三天后回来。她一走我六神无主,也许她再也不会来了, 何必吃份苦呢,也许她会来的,那就是她与其他女子不同之处。过了三天,她说话算话,真的带着简单行装上山来了。我说,家里同意吗?她说,我决定的事,父母是挡不住的。我说,那你的店呢?她说,转给别人了,钱够用就行,我想做些有意义的事情。

于是,桃木疙瘩村小学有了三个教师:我张智和王亚平。她是志愿者,没工资可拿,但她很敬业,也很开心。有她在,我感到生活特别美好。除了上课,管孩子,我们在一起谈理想,谈生活,也许是年龄相近的缘故,话题也无所顾忌。一天,她问我,你现在这样,今后有什么打算,比方个人的婚姻问题?我说,我从上海回到山区,基本上对个人的事考虑很少。她说,那你不成家啦?我说当然要成家的,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过,在这个地方成家很不容易。在当地也能找到,但是娶不起彩礼就要好几万块钱。

过了一阵子,我们俩又谈到婚姻的事。我如实地说:“对我来说,结婚很涉茫。当地的娶不起,外地的不忍心让她跟着吃苦。”她说:“只要人好,吃点苦都无所谓。”还说:“那些彩礼之类的,都是外在因素。”我一听,有意思,她是在向我表白了,心里甜滋滋的。因为朝夕相处,我对她也产生了难舍难分的依恋。我知道,我们彼此相爱了。

五、“希望”与人生相伴

王亚平对我说,女儿有了对象不能告诉父母,写信怕写不清,还是一起去见见老人吧。我答应了。放寒假的时候,我跟她来到500里外的雄县。她担心父母亲一下子接受不了,让我先在旅馆住下。她回家跟父母说了教书的事,还说感觉张胜利这人不错,就交了朋友。她父母开始不乐意。她家里离县城不到1公里,家里一溜大瓦房,日子相当好,嫁到穷山区去,这是何苦呢?

她妈数落她:“这么大的事,也不跟父母商量一下!”她说:“这不商量嘛!我也不敢把人领回来啊。”她妈听出弦外之音:“怎么,人已经在县里啦?”

她如实禀告说:“他在旅社等消息呢。”她爸说,那个人到底怎么样?她说,挺好的,靠得住。她爸说,你要是愿意呢,吃苦受累是你的事。她妈说,那你去把他领过来吧。其实,她父母亲是很好的人,都希望孩子幸福,有个好的着落。

她跑来领我回家。当时我身上的衣服很旧了,她陪我去商店买新的。白色休闲装,黑西裤,黑皮鞋。她懂服装,把我上下打扮得蛮潇洒。当然,我见到她父母也说得很实在,没有花言巧语,表示要爱亚平一辈子。老人看到我,觉得人很可靠,把女儿交给我是放心的。

她家请了新亲戚来,办了桌订婚宴,我们的事就算定了。我们在雄县住了两天,就回桃木疙瘩了。那次没照订婚照,后来也没有照结婚照。我们利用星期天,到县城买了一张床,一个圆桌,一套烧饭的炊具。自然还是坐我开的三轮车,她相信我的技术。说也玄,在此之前,我开三轮车已翻过三次,受过伤,没酿成大锅。

1999年春节,我和王亚平结婚了。我没有花过一分钱的彩礼,也没有盖新房或者买新家具,只是购买了些日用品。在山上办的婚事,倒也热热闹闹。王亚平的父母和弟弟来了,桃木瘩村的男女老少都来了。对我来说够风光的,要不是“希望工程”,怎么能娶到这么好的媳妇!

结了婚,她在学校帮我教课,也照顾我的生活。以前我有胃病,吃饭不按时,她烧软饭给我吃,我吃饭也有了规律,胃病好久不犯了。她爱干净,屋里收拾得清清爽爽。她还帮学洗衣物,对学生非常耐心,孩子都喜欢她。我们俩全部收只有“希望工程”发给我的每月300元,可她无怨无悔,钱少我们就省着花,还资助了两个家庭困难的学生。

后来,她怀孕了,到了六七个月,她行动不方便了,我把她送回雄县老家,让她母亲照顾她。我在她家待了一夜,就待不住了。她知道我牵挂学校和孩子,也同意我赶回。我心挂两头,一头是山上的孩子,一头是待产的妻子,但我没有分身术,只能把主要精力放在桃木疙瘩小学。这一年,我们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全乡各学校的评比中,综合评估第三位,考度成绩第五名,这在附近自然村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然而,原先难题解决了,新的难题又摆在了面前。在桃木疙瘩小学就读的孩子已经念到四年级,可是再读上去又难了。“希望工程”捐助的钱仅能勉强维持孩我想,最好再争取些社会资助,把桃木疙瘩村的五六年级办起来。

正巧,江苏有线电视台跟我联系,他们的《情感超市》板块节目请我与广大观众见面,说说的我的心愿。我欣然前往。通过节目,我见到了从天津清来的“希望工程”捐赠第一人周桐,他当年用自己买玩具有零花钱捐给了青少年基金会,成为“希望工程”第一笔善款。我和他,两个素不相识的年轻人紧紧握手。就是这些好心人,改变了我的命运。

我还见到了我母校的龚佩佩副校长,她是从上海专程来南京看我的。我回到桃木疙瘩小学,她仍像亲人一样牵挂我。我忘不在学校也无微不至地关心我。我忘不了加到家乡,她还想着我有胃病,时常给我寄药。我们的通信没有断过。我把苦涩和甘甜都毫无保留地告诉她,她给了我很多的指教和鼓励。

在电视屏幕上,我汇报了我的回乡教学过程。而且我实话实说了学校现存的困难和我的想法,我希望18名学生顺利读完五六年级,每人需学杂费和生活资助费500元。我想还把方圆30公里以内的四、五六年级的学生集中过来,这就需要8间校舍,2万元修缮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