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范例6篇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范文1

一、教师魅力,播撒阅读兴趣的种子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一定得有丰富的知识,要爱读书。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会学生课本上的知识,而应致力于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母语。形成深厚的汉语积淀。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知识,体会真情,更要以自己丰厚的知识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开启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学习语文的快乐:以饱满的激情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学习语文是一种享受。总之每堂语文课都力求精彩,使学生感受到语文教师的魅力和学习语文的乐趣,在他们心中播撒语言的种子,植入“我要向老师学习”、“我要读书”的欲望。

二、自由阅读,孕育课外阅读的兴趣

现代教育十分注意发展学生的个性,注重引导学生自由阅读,自由表达。“自由阅读”就是想读什么就读什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不受拘束,不受限制,这是学生课外阅读的起步之举。

为了使学生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地进行课外阅读,我们首先要在校内督促阅读。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允许学生自由选定自己喜欢的内容,无拘无束地阅读。或朗读或默读,或精读或略读,或快读或浏览,……只要他们高兴阅读即可,这样就发挥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主动性,激发了他们阅读的兴趣。

此外,教师还要和家长沟通。使之了解读书的重要性,积极支持孩子,为孩子买书、借书,并开展亲子阅读活动。

三、推荐书目,激发阅读的兴趣

当孩子们产生了初步的阅读兴趣时,我们还要有计划地安排一些指定篇目进行阅读。这些内容可根据不同的学段安排经典童话、名著、随文篇目,等等。

低年级适合安排经典童话,如《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等,还有一些低幼拼音读物和拼音美绘本的《绿野仙踪》、《小王子》等。高年级适合推荐中外名著,如《三国演义》、《鲁滨逊漂流记》等,还有与课文内容衔接的文章,如《十万个为什么》、《城南旧事》、《爱的教育》等。

另外还可推荐订阅《好孩子》、《世界儿童》、《儿童文学》、《中国少年科学画报》等刊物,让每个孩子都有数着指头等待刊物的急迫心情,让定期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通过推荐阅读,引导学生有层次、有目的地阅读,使他们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知识,活跃了思维,提高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了阅读的乐趣,为今后更广泛、更深入的阅读打下深厚的基础。

四、多彩笔记,享受阅读过程的快乐

课外阅读可以不论内容、不论形式,但有一点是必须强调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低年级要学会勾画自己喜欢的语句,高年级要学习做读书笔记。

低年级学生勾画语句后要反复诵读,练习仿写。三年级起可逐渐教学生几种做读书笔记的方法:1,摘录好词佳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原因;2,写出所阅文章的提纲、大意,写写自己读懂了什么,了解了哪些知识:3,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4,综合以上要求去写。掌握方法后,可允许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做笔记,每次所写内容不要求多,但必须有意义、书写工整。

光做文字性的笔记,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感到枯燥无味。我们可以结合小孩子喜欢画画、喜欢鲜明色彩的特点,让他们在笔记上画点自己喜欢的插图、花边,使笔记像手抄小报一样精彩,吸引人的眼球。视觉的美感也会使他们爱上读书、做笔记。当然,老师一定要讲清笔记内容和图画之间的关系,千万不可做成画报。

观察中发现,学生爱读不爱写。为了让“不动笔墨不读书”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我常常组织读书笔记展览。每次展览后,那几篇优秀的读书笔记总会在班里传阅,有人欣赏笔记的形式,有人摘抄其中的精华……相互比较后,班里掀起一股新的读书高潮。

五、知识竞赛,感受课外阅读成功的喜悦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范文2

【关键词】农村小学 留守儿童 课外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从农村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的农村地区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本文中儿童年龄界定在12岁以下(小学1―6年级学生)。

这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正值生长发育、思想启蒙和人生观、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由于常年缺少父母、家庭的关爱和教育,他们不仅存在管理缺位、情感孤独等问题,尤其是以课外阅读为主体的精神生活也较为贫乏。教育专家朱永新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一定的阅读积累,成就了一个人一生的生命底色,影响和改变儿童未来的命运。那么如何引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呢?笔者依据一年来针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现状的调查分析与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结果,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创建阅读条件

调查中发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兴趣比较浓厚,但是现有的阅读条件不能满足他们的课外阅读需求。因此,我们要努力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创建阅读条件,让孩子们有书读,有时间读。

1.班级建立“图书角”

班级建立“图书角”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对占班级学生总数三分之一以上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来说却意义非同寻常。因为通过“图书角”的建立,不仅可以让部分非留守儿童把自己读过的课外书放在“图书角”里,达到资源共享,同时又可以鼓励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主动发现或购买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从而提升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拓展阅读面。

2.保障课外阅读时间

阅读是需要时间的,课外阅读的时间主要在课外,但是对于家庭本就缺乏书香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来说,如果把所有的阅读任务都放在课外显然是不合适的。为此,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障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时间:

(1)下午上课前半小时课外阅读。我们通过观察发现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监管,他们到校时间往往比较早,每天中午大约有一个小时休息时间,他们除了做作业,就是无所事事。所以,抓住这一时间段让留守儿童进行课外阅读,对于孩子们心灵的成长、精神世界的丰富将大有帮助。

(2)每周一节课外阅读课。在阅读课上,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可以和全班同学一起自由阅读、交流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很好地发挥了班级“图书角”的作用,同时对于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兴趣的提升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3)每天布置30分钟课外阅读任务。每天布置家庭作业时,将阅读课外书作为一项常规作业,占据30分钟。

3.鼓励家长创建“书香家庭”

孩子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家庭的影响举足轻重,尤其是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和校信通的方式,宣传课外阅读的好处,促进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家长的有效配合,创建“书香家庭”。首先,教师要指导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家长按照孩子的要求为其提供读物,初步建立“家庭书架”,并不断丰富“家庭书架”的内容;第二,保证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在家里有一定的课外阅读时间;第三,家长除了配合学校外,还要加强自身修养,主动参与孩子的阅读,起好榜样p引领和督促作用,从而形成引导和督促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合力。

二、加强阅读指导

1.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在讲解课内知识的同时,用课外知识的火花来点燃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好奇心,引领孩子们到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遨游,更好地激发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课外阅读兴趣。如教学《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后,教师可介绍《西游记》《三国演义》等,这样学生就会被兴趣引领,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在阅读中去感受名著的魅力所在,进而拓宽阅读面。

2.推荐好书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我们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他的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帮助学生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这是需要教育艺术的。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可见,推荐好书对于正在成长中的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是多么重要!因此,教师要根据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成长规律来推荐好书,帮助他们遇到他“自己的”那本书,如《鲁滨逊漂流记》《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小王子》等。

3.阅读方法指导

教师要帮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将课内学到的精读p默读、略读、浏览p速读等几种常用的阅读方法灵活地运用到不同读物的阅读中,并能随时指导和帮助学生积累、运用语言,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4.指导写读书笔记。

每个学生都要建立一本《读书成长册》,将读书活动中读到的精彩片段、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心得体会等记录下来,并定期进行展评。

三、 开展阅读活动

教师可以结合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在班里开展以阅读为载体的综合活动,如评选“阅读之星” “讲故事”“读书汇报会”“读书笔记展评” “我最喜爱的书”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阅读活动,从而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农村小学留守儿童享受阅读的乐趣,增强阅读积极性,真正体会到“书香”。

通过以上措施的开展,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的量明显增多了,阅读已渐渐成为一部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自发行为。总之,引领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培养他们广泛的阅读兴趣,丰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的语文积累与人文底蕴,既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成长的必须。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江立华.留守儿童问题的建构与研究反思[D].华中师范大学.

[3]阎国利,吕勇.阅读策略[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35.

[4]尹建莉.好妈妈胜过好老师[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范文3

笔者调查发现,3至6岁儿童家长倾向于为孩子选择引进版绘本阅读,主要是因为国外绘本趋于成熟,家长们更愿意在这个年龄层与国际接轨,而6至12岁孩子及其家长则倾向于选择本土图书,本土图书更贴切本土生活,作家更容易与读者互动,而引进版图书大家往往记不住作者名字,记住的只是经典书名而已,不容易形成品牌优势。但是这仅仅是一种选择倾向,通过观察不难发现,尽管在开卷少儿市场排行榜中,雷欧万象的墨多多系列以及杨红樱的笑猫日记系列图书屡居榜首,但是,当当网2014年6-7月份少儿类图书畅销榜TOP20中,引进版少儿图书就占有15本(见表1),TOP100中,引进版少儿图书74本;亚马逊少儿图书销售排行榜TOP20中,引进版少儿图书17本(见表2),TOP100中,引进版少儿图书55本,这两大图书网络平台中,引进版少儿图书占据少儿图书市场的绝对份额。百道网不久前公布的2014年5月中国好书榜少儿榜类前20本中,引进版少儿图书11本。由此可见,少儿图书出版中,引进版图书的市场份额明显挤占了本土原创的空间,占据了半壁江山。

从上述两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本土少儿图书与引进版少儿图书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实际工作中笔者发现,引进版图书从主题内容和市场细分中都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一)主题内容

从图书的主题内容上来讲,孩子们大都喜欢魔幻、冒险、趣味性的书。通过对少儿类图书畅销榜单的观察,笔者发现,引进版少儿图书之所以能够畅销,主要是其选题的新颖性可以很好地吸引孩子们的兴趣,无论是《神奇校车》这种充满神奇色彩的科普类图书,还是像《木偶奇遇记》这种充满想象力打动心灵的童书经典,亦或是像《冰雪奇缘》这种故事情节跌宕、给人奇妙的视觉享受的绘本,或者是像前几年风行的《哈利・波特》这种充满冒险、魔幻色彩的系列书,都无一例外地给大多数孩子带来他们所期待的那种全新体验的阅读感受。

国内儿童图书更强调“知识性”及富有“道理”,国外儿童图书更注重宣扬“人文关怀”,很多故事中没有明显的“道理”,而是展开一幅以小孩子的视角所见的生活画面,生动有趣,又符合孩子的心理成长,在潜移默化中将生活中的美好、正确的待人处事方法告诉孩子,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而不会产生抗拒心理。而国内的一些儿童故事太过强调“教育意义”,总“讲道理”,有时会让孩子觉得枯燥,产生抵触心理。这也是国外少儿图书占据中国市场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书主题中的策划方向:互动和游戏是少儿类图书开启孩子心灵的重要途径,魔幻和冒险也是构成少儿图书畅销的两大因素。在我们的少儿图书策划中,出版人应该多多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深入市场,挖掘 “有想象力”“惊险科幻又有深刻意义”“幽默”“有神秘感”“趣味性”的主题,例如现在流行的侦探破案系列书、悬疑系列书、学校幽默生活系列书等,都应该成为我们重点挖掘开发的领域。少儿图书策划编辑应该认识到这个事实,着重考虑图书的内容趣味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伍美珍系列便是笔者根据这一个原则策划的。伍美珍系列丛书着重写真实有趣的校园生活,幽默的人物对话,可爱的人物形象,亲密的人物关系,富有人文关怀的主题内容,受到很多小读者青睐,这保证了作品既赢得了家长青睐还赢得了童心欢喜。

(二)市场细分

准确的市场细分有利于我们挖掘更多的市场机会,开拓新的市场,并且能够让我们集中精力、财力投入细分市场,根据对引进版图书的观察,笔者建议在图书制作上,少儿图书策划编辑要注重对读者的性别、兴趣爱好等个性化特征进行细分,并在此基础上对所出版的童书进行相应的设计包装。

以英国引进版少儿图书为例,我们知道英国少儿图书产业“正努力营造一个性别划分的商品时代,无论什么都贴上或男或女的标签……当然,少儿读物的外包装也不免被裹挟其中”。在这种情况下,英国的出版商普遍很重视童书的呈现方式,善于根据目标受众的年龄层次和接受特点选择富有冲击力的护封设计和故事内容。

性别细分中的策划战略:我们在本土少儿图书的策划过程中,当然也可以根据目标读者的性别特点、年龄层次、审美观念等来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内容上,针对男孩子的少儿书可以将故事描绘的更为刺激些,冒险、魔幻类图书可以相应增加。针对女孩子的少儿书则可以将故事内容设计的更为细腻、恬静,可以向花园、果园系类图书靠拢。而外包装以及版式设计上,男孩子图书颜色上以黄色、蓝色等视觉冲击感强的颜色为主,女孩子则以粉色、紫色等视觉感温和柔美的颜色为主。版式设计上,由于男孩子的文字能力较女孩子晚熟,在版面上,针对男孩子的书目可以留白一些,文字设计的相对少一些,增加大量图片也可以吸引男孩子眼球。针对女孩子的书,文字设计的则可以略多一些。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范文4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5-0070-0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儿童阅读的要求进一步明确:应“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这就需要我们建立新的儿童阅读课程观,把儿童阅读置于课程视野中来建构,让课堂成为儿童阅读指导的重要场所。营造儿童阅读文化氛围,是儿童阅读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必须努力开发环境这一隐性课程,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让儿童进入一种自然的阅读氛围,课程实施方面,要尽可能挖掘儿童阅读教育资源。

1.课程实施的内容,也就是儿童读什么。

英国著名儿童文学家钱伯斯在阅读循环示意图中,把“选书”作为其重要一环。选书时,我们应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关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阅读兴趣。从儿童阅读的潜在状态入手,选择儿童最乐意接受的书籍,将他引入阅读的天地。钱伯斯在他的论著《打造儿童阅读环境》中,更是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选书方法。他提出,对图书的选择不仅仅取决于我们手边有没有书,这些书如何陈列展示也是一个关键。要让学生对近在手边的书感兴趣,教师应该精心设计以吸引儿童,让儿童迫不及待地一探究竟。

2.课程实施的方法,也就是儿童怎么读。

(1)大声为儿童朗读。为儿童大声读书,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阅读方法。给儿童朗读,能建立儿童必备的知识体系,引导他们最终踏上成功的阅读之路。朗读不仅在家庭中有效,在课堂里也成效非凡。每当我们给儿童朗读时,就像在为阅读的乐趣做广告。朗读的最终目的是激发儿童以阅读为乐的动机,能够自主进行持续阅读。

(2)建立班级读书会。有学者指出:如果承认一个好的阅读者是能主动阅读,并能因不同的阅读目的采取不同的阅读策略,那么,班级读书会就不应该是课外阅读的活动,而应是正式课程的一环。班级读书会主要的活动形式,也源自钱伯斯的阅读循环理论,那就是:选择―阅读―反应。

(3)关注整本书交流。关注整本书交流,也是班级读书会阅读与讨论的重要形式。从阅读顺序来看,可分为读前交流、读中交流、读后交流;从活动方式来看,可以有故事PK、画情节线索图、排演故事场景等;从阅读知识来看,可以关注情节的架构、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等。“小组共读,循环日记”作为凤凰网读书会研制并倡导的阅读模式,是一种独到的整本书的交流尝试。它把班级整本书交流的重心下移到小组,小组同读一本书,在同一本笔记上轮流写读书笔记,这不仅有效地解决了书源问题,还使儿童阅读的指导扎根于日常,课程的实施变得常态化。最突出的一点,交流活动从师生层面转向生生层面,使阅读的分享变得更为快捷、更为丰富。

(4)实施多元化评价。儿童阅读是需要引导的,儿童阅读评价就是一种最好的引导,同时,它也是不可或缺的课程资源。我们积极倡导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括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家长评价以及学生和教师的互动评价等,从而对阅读兴趣、阅读量、阅读面、阅读习惯、阅读品位、阅读方法、阅读成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范文5

在每个人的童年里,都有着许多的事令人们牵肠挂肚。那些事就像是童年美梦。而且,童年也是个美梦!读了《城南旧事》这本书,我对“童年的美梦”更加有深刻的理解!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请您阅读。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1我喜欢读爽文,不喜欢悲剧。

今夏的旅途中,我读完了《城南旧事》。在敦煌月牙泉旁的长椅上,我合上书,眺望远方。烈日下,长长的骆驼队如音符般在沙丘上缓缓流淌。空气中蒸腾着热浪,眼前景物扭扭曲曲,仿佛出现了海市蜃楼--那是很多很多年前的老北京城。

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把我带入了那个时代、那座城市。她用自叙的方式,以小英子的所见所闻,叙述了一幅幅鲜活真实的场景,一个个凄怆动人的故事。

我被书中的生活场景所吸引:有走街串巷驮着煤的骆驼;有架着轱辘打水的古井;有几家人合住的嘈嘈切切,家长里短的四合院……

我对书中形形色色陌生的人物感到好奇:有“疯子”素贞,有荒草中的“好小偷”,有姓宋的奶妈(自家孩子不管,却奶着富人家的孩子!),还有兰姨娘(姨娘是啥人?问爸爸,爸爸坏笑不语,妈妈翻着白眼说是“小老婆”!)

我更为书中的悲惨故事情节而忧伤:“疯子”素贞带着妞儿寻找丈夫却被火车夺走了生命;小偷带手铐看着弟弟考上中学;宋妈满怀希望盼来的却是儿死女卖的噩耗……

那个时代,人们怎么就那么多悲苦呢?小英子的父亲也没能见到她小学毕业典礼上的骄傲身影。我感到悲伤,像在欢乐旅途的丰盛大餐中加入一道辣鼻的芥末。

板桥先生说:“疑是民间疾苦声,一枝一叶总关情”。《城南旧事》体现出作者小时候天真善良的童心,也体现了她长大后对人世间疾苦哀乐给予的那份悲悯和真爱。我以后写作文,也要以一颗真诚的心,善于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以小见大,写出真情实感。

其实,读书和观景相似,好景人人喜欢,观之心旷神怡;惨景人人憎惧,观之忧伤叹息。《城南旧事》是一个旧时代的缩影,我觉得读起来虽然不如幽默惊险的故事那样畅快淋漓,但更震撼人心,更发人深思,更令人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我渐渐喜欢上了悲剧类的文学作品。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2在失去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会珍惜

《城南旧事》这部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

从一开始,英子有很多人陪伴过她的童年,或者说有很多人在他的童年里留下过脚印:宋妈、小桂子妞儿、秀贞、兰姨娘、徳先叔、“我们看海去”的男人,最后是父亲。他们都在英子的童年记忆中留下印象。他们的离去让英子感到过疑惑、不舍,但是,正是这些失去,才让英子有了更多的美好;让英子更充实,更成熟,在失去中成长。

从拥有到失去,这也许就是成长的过程吧。

每个人都是这样成长的,包括我。想想,小学的生活渐渐远去了,腻腻歪歪的伙伴,也各奔东西了吧。再早些,幼儿园时生活的县城,几乎都没有什么印象了。隐隐约约记得有座小平房,还带个小院儿,院里有棵小石榴树,石榴树下种过丝瓜……

如今那平房恐怕是已经拆了吧……

但失去了的,又何止是丝瓜呢?

好像所有的一切,都会在某一天消失,消失的无影无踪,哪怕一点踪迹,一点点,你也会找不到。但是其中的内涵,伴随着我们成长,在成长中留下磨灭不了的痕迹。人生可贵,成长伴随着人生,就这样,我们从成长中学会了珍惜。

珍惜吧,如林海音说的一样,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3阴雨的寒假,我翻开了小英子的“城南旧事”。

这本自传体小说,以朴实、纯真的笔调,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主人公小英子在北京城南经历的童年往事,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孩子眼中的老北京,透过童真的双眼展现了老北京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作者林海音,是台湾著名女作家,原名林含英,1920--年出生于日本大阪。在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林海音一家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作者通过小英子的城南旧事,将自己的童年经历生动而真实地展现了出来。

小英子在北京长大,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听见缓慢悦耳的铃声,童年重临于作者心头。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一去不还。作者因想念童年住在北京城南时的那些景色和人物,于是把它们写了下来,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作文年永存下来。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惠安馆》了。六岁的英子是一个单纯又充满好奇心的可爱女孩,她同卖唱的小女孩妞儿和疯女人秀贞成为了好朋友,谁知道原来妞儿就是秀贞失散多年、朝思暮想的女儿!我被这样离奇又充满巧合的故事深深吸引着,又为妞儿和秀贞的悲惨命运伤心难过,真的很想同英子一样能够去帮助他们,给他们一些温暖。这个故事让我看到的是人的善良和慈爱,激发我也要把自己的爱给予更多的人,让需要的人们获得一丝温暖。

也许,随着渐渐长大,我们要学会坦然地接受离别与坎坷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奋进,学会珍惜生命与美丽的过往,才会更加懂得珍惜自己的童年,享受这童年的美好时光。当我合上书,房间里正飘着一股饭菜的清香,久久无法散去。这是外婆煮的饭菜,这是家的味道,也将会是我同年记忆中中的味道吧!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4“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故事结束了,英子的童年生活也结束了。合上书,不知为何,我的心情感到沉重起来,一丝淡淡的忧伤笼罩在我身旁。

书中,北京形形色色的人一一展现。英子的成长,随着童年的骆驼队到爸爸的花落,变故不断,但也引出了书中的一连串人物:惠安馆内被称做疯子的姑娘秀贞、英子的好朋友妞儿、为供弟弟上学而无奈做小偷的哥哥、常住在英子家躲风声的德先叔、被施家赶出来留宿英子家的兰姨娘、英子家的仆人宋妈、因病去世的爸爸……他们都是英子成长中最重要的人物,也是教会她许多道理的人。在书中,英子用自己稚嫩的眼光去看这个杂乱的社会,看待那些复杂的人和事。虽然她有着自己特殊的理解和看法,但她也有分不清的事,像她分不清海和天、分不清好人和坏人。然而,英子最宝贵的东西,就是乐于助人的善心,就像她为了别人家一家团聚,而把妈妈的金手镯拿去给别人做盘缠,这是件连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句俗话“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读《城南旧事》的时候,我的心里没有太多的杂念,因为故事本身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情节,所以,我的心绪是淡然而平和的。而让我感动的,是在这些文字之间荡漾着的淡泊与纯净.林海音以儿童清澈的眼眸,用清新淡雅的文字,诉说着她对城南旧事的情意缱绻。半个世纪的别离,城南的落花依旧,然而零落的,只是人们记忆的碎片。

看完《城南旧事》,我感慨万千。回想我的童年,应该说是无忧无虑、幸福快乐的,如果要让我像作者一样去采撷童年的花束,还真有些困难呢!因为我的童年和大家一样,也是在玩耍、游戏、上学中快乐地度过。生活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限欢乐,然而我却缺少了作者的那份细心,今后我一定要善于观察生活,感悟人生。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5在北京城的一条胡同里,住着一个姑娘,叫做英子。在这条破旧的胡同里,她度过了多姿多彩的童年。有许许多多的事深深地刻在她的心中:惠安馆的疯子秀贞丢了她的孩子小桂子、妞儿并不是她爸妈生的,躲在草丛中说要和英子去看海的大哥哥原来是个小偷……

作者林海音带我们进入了当时那个变化莫测的年代,用她童年时稚嫩的双眼向我们展示了那时的一幕幕丑事,可她自己也收获了不少温暖:温顺的妞儿,和蔼可亲的秀贞,虽然总爱指责英子,但仍然爱她的宋妈……这些温暖,使英子一步步走出了当时那个黑暗的环境,最终成为了一个有用的人。

最让我难忘的,还是英子主动去找惠安馆的疯子的那件事。胡同中的人都知道惠安馆有疯女人,孩子们都躲得远远的,连大人经过惠安馆都有些害怕。一次偶然的机会,英子和惠安馆里的疯女人聊上了天,并知道了她叫秀贞。认识秀贞的这几天里作文,英子经常偷偷地跑进惠安馆,与秀贞聊天,秀贞也会帮她扎辫子,十分照顾她,慢慢地,她发现秀贞并不疯,只是失去了她的孩子“小桂子”而过于伤心造成的。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我们班一个曾经十分不受欢迎的同学。起初,大家都十分讨厌他,排斥他,见到他时,就像见到了一个会吃人的怪物一样,都躲得远远的。可是有一天,我们不经意地和他聊上了天,又慢慢发现了他有许许多多的优点,并发现他有着平易近人的性格,平常他故意的没事找事,只是被我们排斥后忍无可忍所做出的报复。他并没有大家说的那么可恶,所以,我们成为了好朋友。对啊,凡事只要去尝试,就会有与众不同的收获,别人口中说的不一定是真的,只有去尝试后才会得到真正的结果。

《城南旧事》如同一张张发黄的照片,带我们回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老北京,我合上书,感受着老北京的最后一丝沧桑。

城南旧事的读书笔记6一提起《城南旧事》我的脑海里首先浮现的便是那首清越悠扬、古朴深婉人的骊歌“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以及落花下,一个留着齐耳短发的女孩,在夕阳的余辉里静默着的画面。一边读着《城南旧事》,一边回想着电影里的镜头,仿佛身临其境:冬阳下的骆驼队,惠安馆的疯女人秀贞,蹲在草丛里为供弟弟上学而偷窃的厚嘴唇小偷,漂亮爱笑的兰姨娘,从小在凄风苦雨中饱受养父-待虐的伙伴妞儿,爸爸的好友德先叔,朝夕相伴的奶娘宋妈和沉疴染身的慈父……涉世未深的小英子的思绪,久久萦绕在时光与命运的变迁之中。但是这些人都在童年匆匆的脚步声中离去了。

关于童年的读书笔记范文6

总理说过:“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朱永新教授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无须赘言,阅读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是多么重要。而大多数流动儿童主要问题就在于没有阅读习惯,缺少自信,学习成绩相对滞后;若能以好书相伴,以书培育智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培养和谐的人格个性,将会为这些孩子打下坚实的人生基础。

如何培养流动儿童优良的阅读品质,笔者进行了一点实践探索:

一、推选课外阅读内容

指导学生阅读,第一步应该从“为孩子选书”做起。为流动儿童选择课外书,要有利于他们成长的需要以及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阅读能力。首先,笔者推荐能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图书。兴趣是阅读的起点,也是终点。对三年级流动儿童,可以推荐简单生动的童话、绘本和小说《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淘气包埃米尔》、《青铜葵花》等。其次,推荐能更快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书,经典诗文和与课文相关的名著是不错的选择。虽然带有功利性,但也是目标式的阅读推进,是对照课标要求和促进学生成长的必不可少的推荐。当然,还要推荐一些科普性的阅读书籍,成长离不开理性的提升。书籍的推荐要酌情处理,具体依据这些学生的阅读速度、能力、进步而定。

诚然,流动儿童还有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书源获得,即“书从哪儿来”。对应这个特殊的儿童群体和家庭背景,教师需要给学生作书源获得指南:如指导他们从网上购书;指导到图书馆办理借书;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其他同学的书与流动儿童共享。

二、优化课外阅读平台

流动儿童阅读习惯、行为的培养既需要环境、时间的保证,也需要阅读方法的指导。

1.打造环境平台

学校阅读环境:建立班级图书角,定期更新,动员学生带图书充实书架。鼓励学生之间主动、互相推荐好书,或交流阅读感受,好的全班性的阅读氛围,对流动儿童是潜移转化的熏染。当然,师生共读不可少,教师的阅读示范,具有强大的磁力,心理上的暗示与接近,会让学生的阅读更有劲头。建立自由的读书小组促进阅读,这样的“阅读共同体”要建立在学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让小团队的阅读氛围逐渐凝聚成班级和学校大团体的读书氛围。

家庭阅读环境:利用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帮助外来务工的家长更新观念,认识阅读的重要性,建议在家里也开辟 “家庭书橱”或“家庭图书角”,父母要克服困难,尽量营造亲子共读的氛围,当好孩子阅读的支持者和陪伴者。

2.提供时间平台

保障每天的阅读时间,对流动儿童阅读品质的培养尤其重要,因为一种行为要形成习惯需要坚持三个星期。晨读课,安排经典诗文的背诵;中午,安排半小时的固定“午读”时光自由阅读;晚间,适量布置阅读的作业,可以是苏教版《亲近母语》的阅读,也可以是师生共读的整本书的阅读;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来交流感受,或指导阅读;周末假期的阅读只限数量不限内容。坚持是阅读品质形成的重要条件,教师要率先做到持之以恒。

3.构建方法平台

对于流动儿童而言,培养阅读方法和能力是重点。掌握了阅读方法,才能实现自主阅读的目标,孩子也才能真正体验到阅读的乐趣。

精略结合:在知识急速更新的当今时代,我们不可能每本书都细细咀嚼品味。在课外阅读中,我们要教给孩子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和课内阅读相反,课外阅读中,略读是主旋律。精读在语文课堂内总能不断地学习运用,教师重点要教给学生略读路径:浏览——捕捉——择取——品读。只有根据阅读的需要,将精读和略读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广泛的阅读中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

读思结合:阅读要边读边思考,或提出疑问,或品味感悟。边读边思,才能走进书本,与文字共呼吸。这里提倡“两种指导”来促进学生思考性地阅读,一是“主题阅读”,围绕主题阅读,要求学生品味同一个主题不同内容表达,不同的思考方向和层面,不同的表述语言;二是“名著导读”,通过精心的设计引导学生从某个角度去阅读,为有难度的名著阅读打开一扇窗。

读写结合:“不动笔墨不读书”,指导和培养学生养成阅读勤动笔的习惯,做做摘录或写读书笔记,在书页上写写批注。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将阅读与写作结合,指导学生写读后感、续编故事等,并组织投稿。去年,一位孩子的读后感发表了,家长非常激动:“我的孩子居然也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上报了!”读书有用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家长和孩子一起品尝了阅读带来的成功的甜美。读写结合,给孩子莫大的鼓励,帮其树立了自信。

三、改善课外阅读评价

1.习惯评价:关注流动儿童的阅读质量,如果能关注其阅读习惯,就更科学、更真实。学生读书时能集中注意力,每天能坚持阅读不间断,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读书常常带问题和思考……孩子有以上任何一项读书的好习惯,都应该受到肯定和表扬。评价阅读习惯,运用阅读成长档案袋,开办个“阅读储蓄银行”,对孩子会更有激励性。

2.成果评价:阅读成果当然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背诵积累了多少好词佳句,记忆了多少诗词名言,写了什么样的读后感,这些要及时给孩子鼓励,也要给孩子指导和关心,给一点阳光就灿烂,让孩子在阳光的照耀下越读越起劲儿。

3.活动评价: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既给学生锻炼能力、实践运用的平台,也是一种快乐无痕的评价方式。例如:阅读笔记的评比与展示,读书小报展评,优秀作文欣赏,讲故事比赛,好书推荐会,剧本改编、表演等,多种阅读活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尤其是有些小自卑的流动儿童,他们既需要这样的活动促进阅读,也更需要这样的活动来发现和发展自己的优点,产生持续阅读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