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实验的作文范例6篇

关于实验的作文

关于实验的作文范文1

One day, I saw the book on such a funny thing: If under certain conditions, plastic bottles will be their "water", blowing bubbles. I think this is very interesting experiment, they intend to do their own time, to figure out why the bottle will "drink" bubble blow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book on the tips of my better prepare the following materials: a few of the flexible straw, a platter, a glass of tap water, a cup of hot water, a cup of ice water, adhesive tape, rubber cement, ink, a large plastic bottle. After everything is ready, I start to do the experiment.

The first step, I used rubber cement to seal the bottle, and then inserted into a straw.

The second step, I put adhesive tape with another straw straw with the first linking the root, so that it can tap into the cup.

The third step is to look for the experimental situation will be, I put the ink back into the water dyed blue.

The fourth step, I put the bottle into a large plate and then bending straw, insert cup water.

Only four more than the pre-preparation step, the next step in the experimental situation to appear. First, I carefully poured with hot water bottle in the plastic wall, did not start one movement, so I continue to上浇water bottle while watching the glass movement, and pretty soon, actually begins from the straw in the bubble! Next on the bottle, "drink" the. I have been part of the refrigerator ice out of the ice water, poured瓶壁to go, seems to start one failed. I continue to be patient to repeat the action just as he eyes a straw. Hard work pays off, ah, drops from a straw in a true blue ink, the bottle, "drink" again! My experiment a success!

关于实验的作文范文2

今天,妈妈带我去菊城剧院看了电影《成长》我被这场电影深深地感动了。影片的内容是:一个男孩小时候,成绩很差。有一次,爸爸妈妈工作太忙,没有时间检查他的作业。他回来却说:“我今天的作业成绩得了全班第二名。”爸爸很高兴说:“好儿子,真有出息!把作业本拿给爸检查检查。”谁知,爸爸一翻开作业本,发现儿子写的字都是反的,而且很多都是错的。爸爸变成“雷公”了,眉头皱起来了,脸阴沉沉的,真吓人!爸爸说:“老婆,你看,这就是你的儿子啊!现在怎么跟别人学着爱撒谎了,真不像话!”

爸爸妈妈为了儿子掌握一项特长,带着他到处拜师学艺。可是儿子那时还小,还不太理解父母。所以后来的几天,爸爸妈妈工作太忙,儿子连续3天没有去老师家学艺了。那几天,男孩都在外面玩儿。他的朋友萍萍问他:“叔叔阿姨整天逼你学什么呀?” 男孩说:“学指挥呗。”萍萍说:“那你为什么不跟警察叔叔学呀?” 男孩说:“我还真没想起来,谢谢你!”

儿子渐渐地长大了,也渐渐地理解父母了。有一次,爸爸回到家。妈妈说:“老公,你儿子这次成绩真的是得了全年级第二喽!”爸爸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满意地笑容。还有一次,爸爸妈妈回到家。看见儿子躺在床上,伤心地哭了,说:“爸、妈,我对不起你们。我没被选上市重点中学!”爸爸说:“这学校怎么搞的,我得去一趟。”儿子说:“爸,你不要再去学校闹了。上重点中学的人都是连续当六年的三好学生,是人家重点中学自己来选的,我也没办法呀。老师说,除了重点中学,让我上最好的中学。” 爸爸为了让儿子不上差中学气愤地说:“儿子别急,爸带你到重点中学的校长那儿说去,我就不信我们家的儿子上不了重点中学。

父子俩穿着棉袄,艰苦地在大街上跑着。这段时间是冬天,首都北京十分寒冷,积雪覆盖着大地,如果不小心摔一跤,你的身体将会更寒冷。我真想大声对父子俩说:“你们真勇敢,你们的意志真顽强,我真敬佩你们!”……

爸爸对他很好,男孩也很懂事、听话。他们的家庭环境虽然不太好。不过,他们有一个快乐的家。我们现在吃的、穿的、喝的、玩的……样样都有,他们哪能跟我们比呀。为了治好爸爸的腰,男孩把电脑都卖了。

关于实验的作文范文3

一、引言

写作作为大学英语五大技能(听、说、读、写、译)的重要方面,起着书面交际的作用。它是一种认知心理过程,也受到动机、情感等诸多主观因素的影响,自然会受到自我效能感机制的影响。1977年,美国认知心理学家Bandura提出自我效能感概念,他指出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关于个人能力的判断,即自己能否成功实施某一任务的能力推测或判断。自此理论提出以来,中外学者对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已达到相当深入的阶段。但是,大多数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自我效能感总体的研究上。人们的效能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领域中不同具体自我效能感也是不尽相同的。每个领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也是目前研究中被忽略的因素。

二、理论依据及研究现状

Bandura指出,写作自我效能感就是协作性和对自己完成特定写作任务的能力的信心。学校的效能感主要是学生自我效能感和教师自我效能感。在学生效能感方面,国外研究者认为大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与作文成绩之间呈中等相关。国外Schunk(1993)和Swartzs(1993)在实证方面做了一些初步尝试,发现在写作策略教学中训练的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特别有助于提高作文成绩。在教师自我效能感方面,国外许多研究者研究表明,教师教学效能感是产生教学差异的重要原因。教学效能感高的老师,其教学质量及学生的学习成绩显著高于教学效能感低的老师。

21世纪初,自我效能感这一主体因素引入英语教学领域,受到了一定的关注,但国内研究至今只有十余年的时间。国内关于英语自我效能感的研究集中在自我效能感与英语成绩的相关性研究上。研究角度也是差不多,多数集中在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学习成绩、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动机、学习归因)的相关性研究,仲彦(2004),冯亭(2012),唐芳、徐锦芬(2011),葛秀华(2010)也都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即自我效能感与英语学习这些因素呈正相关。由此可见自我效能感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习者自我效能感呢?这也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焦点。目前这方面的研究也是寥寥无几,崔星(2011)发现大多数实验班的学生肯定了元认知策略培训的作用,认为元认知策略培训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成绩和写作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自提出以来,受到中外研究者的关注。但是,目前大多数的研究只是停留在对自我效能感总体研究上。即使在英语自我效能感方面,目前国内外研究集中在自我效能感对英语学习成绩的相关性研究上,对英语学习技能(听、说、读、写、译)具体技能研究不多。即使是对写作自我效能研究也同样多数是相关性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即两者呈正相关。但对于如何才能有效提高写作自我效能感的实证研究则是寥寥无几。多数也只是经验之谈,没有数据支持,缺乏说服力。对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编制,多数是参考英语学习效能量表,没有具体的关于英语各项技能的具体量表,相应的研究因此无法深入。而有的研究者则是来自于心理学,对英语教学特点不甚了解,因此研究专业性不强。目前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三、实验设计及实施

1.实验设计

本次研究对象为江西省南昌工程学院2012级非英语专业专科二年级学生,共30名学生。本班实施“以读促写”教学法,实验时间持续6周。研究工具涉及两次作文测验和两次问卷,作文测验和问卷都分别在实验前一周和后一周进行,以收集本研究的2次作文成绩和问卷数据。前后测作文测验来自期末测试试卷,作文话题分别为“Dream”和“Online shopping”。被试要求在30分钟完成话题作文,字数不少于120字。被试作文由两位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大学英语老师进行评分,取两位教师的平均分作为被试作文成绩。问卷依据Bandura关于自我效能的界定,参考张蕴博(2011)硕士论文发展而来,共包括8个项目,采用莱克特5分量表,1到5代表不同的等级,即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总分40分,分数越高代表效能感越高。本写作教学实验时间持续6周,每周四节课,每节课45分钟。所有30名学生都参加了作文考试和问卷调查。所有收集到的数据全部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检验,以分析实验前后学生写作水平以及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是否发生变化。

2.实验实施

阅读采用的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董亚芬主编的《大学英语精读第一册》第三版。两次作文都交由两位经验丰富的教师评分,取两位评分教师的平均分作为被试作文成绩。评分标准参照《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总分为20分。

(1)实验前一周由被试者填写《大专生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问卷》,用时10分钟。再限时30分钟写话题作文“Dream”,不少于120字。

(2)实验期间每周写作课堂上按照“以读促写”写作模式训练(阅读材料―头脑风暴―小组讨论―写作―组内评价―教师评价)。

(3)实验后一周对被试者进行第二次调查问卷,用时10分钟。再限时30分钟写话题作文“Online shopping”,不少于120字。

四、结果分析

表1和表2所列出的是两次作文测试的数据,结果显示学生作文平均分由11.48上升到13.43,且两次成绩有明显差异(p=0.000

表2可见实验后学生对英语课的喜欢的人数由6.7%上升到50%;对英语写作的兴趣的人数由6.7%上升到50%;实验前只有23.3%学生能积极投入到英语课堂中,实验后上升到60%;实验前26.7%的学生对提高英语写作有信心,试验后上升到66.6%;实验前只有6.6%的学生能坚持完成设定的英语任务,试验后上升到43.3%;能坚持每天在英语中花费时间的学生比例也由10%上升到43.4%;实验前只有16.7%的学生能及时改进自己的写作方法,试验后此比例上升到46.7%;能积极主动解决写作中的困难学生比例也由30%上升到90%。英语写作自我效能表中的8个项目均在分值4和5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且双尾t检验的显著性为0.000,远小于0.05,说明实验前后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存在显著差异。由此可见,“以读促写”模式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英语写作自我效能感。

五、结论与启发

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成绩是师生共同的期待,需要两者的共同努力。“以读促写”模式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是基于以往的学习经验,因此作为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以读促写”模式对英语教师的教学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更重要的是能够增强学生的写作自我效能感,提高英语写作兴趣和自信心。学生英语成绩不理想,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本研究有利于教师正确认识自我效能感对学生的作用,最终促进英语教学,提高学生英语成绩。

参考文献:

[1]Albert Bandura .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M].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6.

[2] Albert Bandura. Self-efficacy:The Exerice of Control [M].New York:Freeman,1997.

关于实验的作文范文4

[关键词]人文科学实验 科学性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2-0067-04

实验作为一种基本的、有效的教学和科研方法,最早在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学科中开始运用,20世纪以来逐渐在经济学、管理学等社会学科中得到运用,而在人文学科特别是在关涉人文科学实质内容的所谓“形而上”领域内,运用实验的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为一种体现科研和教学规律的实验方法,是否可能在人文科学得到运用,需要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给予理论梳理和经验总结。

一、不同学科的实验性基础

科学实验的可行性前提首先是该学科必须具有一定的实验性。按照实验科学的基本理解,所谓实验性就是某种学科理论或知识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具备能够通过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或描述的属性。学科的实验性既与学科对象以及学科的方法论特征直接相关,又与具体的实验技术密切相关。

1 自然科学的实验性基础

最早的实验完全是自然科学实验。科学家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选取自然中的典型过程,并通过仪器、设备等媒介对这些过程加以控制或改变,以便进行观察分析,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和运动的规律。《辞海》对实验科学的解释是:“实验科学亦称‘经验科学’,同理论科学相对。一般指19世纪以前的经典自然科学或以实验方法为基础的科学。哈维的血液循环学说、伽利略的动力学、牛顿的经典力学以及后来的热力学、电学、化学、地质学等等,都是实验科学典范。20世纪以来,由于现代科学的高度综合性,数学和理论思维在科学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故一般只把一些实验性较强的科学称为实验科学。”即在科学史上,乃至今天,人们通常所说的科学实验主要是指自然科学实验,这主要取决于自然科学拥有的“较强的实验性”。

在自然科学领域,科学家可以最大程度地摆脱各种外在影响,科学家的个性、爱好、性格、或政治倾向等因素并不会影响到他所研究的物质对象。一种物理结构与化学现象,并不因为观察研究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自然界本已存在的各种规律,是独立于人的主体意识而存在的,同时也是人可以逐渐认识并发现的。尽管这种认识与发现的正确程度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一个越来越接近真理的过程,这主要受制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和认识方法,而与其他主观因素关系不大,研究者只要遵循正确的研究过程或研究程序,都可以达到共同的认识结论和结果。自然物质世界所具有的这种内在规定性、客观性、确定性和可重复性,为自然科学实验提供了客观前提,而这一点恰恰是人本身和由人组成的社会所难以比拟的,因而也是实验方法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应用迟滞的主要原因。

2 社会科学的实验性基础

大约从19世纪下半叶起,自然科学所采用的包括实验在内的科学方法逐渐被社会科所学采用,并以法国哲学家孔德和社会学家涂尔干等人为代表,发展了一套被称之为“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宏观地看,社会科学所研究的社会规律当然是人的规律,但却不是个人的规律,而是构成社会的无数个人和各种团体、集团、阶层、阶级、机构等社会因素合力作用下的规律。社会体系与结构的运行发展,它的经济、政治、法律关系的存在与变迁,公共制度与公共政策的选择与调整,都是各种社会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其内在规范、过程与法则。因而社会运行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类似于自然物质世界那样的独立于个人主观意愿的客观性规律,这种规律是可以通过实证的方法(包括实验的方法)加以认识和把握的。微观地看,社会科学实验所表现的人和人的行为,并不是从人的主观意愿、个性特征、情感世界等个体性因素出发的,而是从社会关系和公共政策选择的角度,从社会的结构、体制、功能、作用的角度出发的。从这种角度出发,个人不过是社会的一个“角色”、一个群体中的“成员”、一个社会有机体中的“分子”。因而在社会科学实验中,人和人的行为可以表现为政治学中的“一张选票”,或经济学中的一种“资源”,或社会学中的自杀行为统计数据,或管理学中的“管理对象”,即人和人的行为是一种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具体社会科学意义上的“符号”存在或“信息”显示,这种去个性化的实验对象既提供了实验的客观依据,也提供了实验技术的实现可能。正因为如此,在目前的社会科学实验中,除了少数学科专业(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法学等)采用实地实验之外,在现代实验技术条件下,更多的社会科学实验是借助人和人的行为的“符号”存在或“信息”显示,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实验室实验,并集中在金融、财会、工商和行政管理等学科专业领域。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实验,如金蝶财务系统、税收管理信息系统、企业财务分析系统等;一类是情境模拟实验,如股票实时交易模拟实验、ERP(企业资源规划)模拟实验、集装箱运输业务模拟实验、人力资源管理沙盘模拟实验等等。

3 人文科学的实验性基础

人文科学包括了诸多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同的知识性或事实判断问题,比如关于文学史、哲学史中的许多知识性内容,关于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等基本的历史事实,关于道德行为的经验性判断,关于艺术特点的描述性分析等。因此,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有许多相通之处。特别是20世纪以来,在人文科学领域,许多来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方法、认识工具、认识手段甚至概念术语,诸如结构、程序、编码、概率、反馈等等,都出现在文学、艺术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的研究过程中。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实验的方法开始被引入到人文科学,并主要通过计算机技术运用于人文科学的一些技术操作性领域和某些知识性整理、考订工作,突出集中在语言、文学、艺术、新闻、传播等学科专业领域。如多媒体写作工具、应用语音实验、计算机图文处理高级应用、文献检索与利用、inter-net应用技术、图形标志设计、电视摄像、数码编辑、新闻摄影、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电脑报纸编排等。其中,应用技术类实验占主要部分,情境模拟实验相对很少,而且主要限于对一些技术手段或技术环境的模拟实验,如“网络新闻实务课程实验”等。

客观地说,上述实验并未触及到人文科学的实质内容,即使是在知识性问题或事实判断的领域里,实验的适用范围和程度也受到很大限制。我们知道,人文科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在于它不仅是一个知识体系,更是一个价值体系,是关于人的信仰、信念、道德、宗教、文化、善恶、美丑等方面的意义体系。这使得人文科学不能以事实判断、经验陈述以及技能训练来代替应然性问题,它一定要有主体性的价值判断和价值说明,这是人文科学的实质内容,而这恰恰是上述实验所缺少的。这也意味着信念、情感、善恶、美丑等主观判断和应然性问题很难用某种抽象的“符号”或“信息”来显示,这也是目前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比较,其实验性相对薄弱的原因所在。

二、人文科学实验的技术路径

实验科学的历史表明,实验是一种历史范畴,其范围和深度随着科学和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在传统实验技术条件下,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较强的人文科学,其实验性较弱,很难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检验、解释和描述;但在现代实验技术条件下,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这种状况有可能得到改变。

1 “人”的“出场”与情境模拟

在计算机技术背景下,目前人文科学实验主要是以辅“工具”类即应用技术类实验为主,而实质性“价值”类实验几乎没有,至于基础性“知识”类实验则与社会科学的模拟实验类似,主要是针对少量能够作为“符号”存在或“信息”显示的个别人文现象进行模拟实验。人文科学在实验科学的这种“边缘”状态是与人文科学对象的基本特点直接相关的。如上所述,人文科学的核心是“人”和人的精神世界、意义世界,这里的“人”既不是自然科学中可以被解剖的具体的“生物人”,也不是社会科学中可以被“符号”化的抽象“社会人”,而是活生生、有血有肉、有个性、有情感现实的“人”,这种“现实人”构成了人文科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和实验对象。当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离不开人,也与人密切相关,但其出发点和实验呈现方式是完全不同的。自然科学是对“人所生存的自然环境或自然条件”的研究,因而实验可以直接通过自然物质方式来呈现;社会科学是对“人所组成的社会关系或社会环境”的研究,因而实验可以通过某种“符号”或“信息”来呈现;而人文科学则是直接对“人本身”、对“人的存在、精神、价值、意义、情感等”这样一些“内在的”、“形而上”或“终极性”问题的研究,因而实验只能通过“人本身”才能较完全地呈现。

这意味着,要通过具体的人文科学实验表达抽象的人文科学内容,必须要有富有个性的、鲜活的“人”的“出场”以及相伴随的“情境”表现,这与人文科学的方法论特点是相呼应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事实判断、必然性问题倾向于客观性和普遍性,所使用的主要是逻辑与实证的方法。而人文科学的价值判断、应然性问题却倾向于主体建构性,具有明显的主体选择性和个体感受性,所使用的主要是情感体验与心灵感悟的方法。一定程度上,具有活生生的“人”的“出场”的情境模拟实验,恰好提供了以主观性、个别性、多变性为特征的互动平台,因而更有助于主体亦即实验者更好地进行体验和感悟。

2 多媒体技术及其提供实验的可行性

实验离不开技术,所谓技术就是“为了达到某一目的所采用的工具和规则的体系”。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被应用于实验科学和实验教学的实验技术的水平,决定了实验的范围、深度和水平。如果说在传统实验技术条件下,实验还主要局限于自然科学领域,那么在计算机技术条件下,实验迅速扩展到社会科学领域;而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随着实验中“人”的“出场”和相应的情境模拟的实现,实质性的、更广泛的人文科学实验越来越成为可能。

以往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是对文本、数字、图形等相对单一信息的处理,还很难做到“形声兼备”,因而要实现鲜活的“人”的“出场”和相伴随“情境”的表现还很难做到,但在多媒体技术条件下则完全可以实现。多媒体技术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广泛的综合性,它将计算机、声像、通信技术等合为一体,是计算机、电视机、录像机、录音机、音响、游戏机、传真机性能的大综合;二是充分的互动性,它可以形成人与机器或人与人通过机器的互动,且互动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这两个特点恰好满足了人文科学模拟实验的基本要求。对于“人”的“出场”和相应的情境模拟要求,以往只能在影视片中实现,但却完全是单向的,无法进行互动,且制作成本较高。现在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较好地弥补这些不足。多媒体的综合性特点,可以将所需要的人物、场景、物品、图形、图象、视频等元素按照要求进行设计、组合和呈现,并较方便地创设出二维或三维动画形式的“人”和相应的情境。实验的本质在于操作,多媒体的互动性特点,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人――机或人――人的互动,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实验的操作性要求。

三、人文科学模拟实验的相关问题

基于计算机技术的人文科学模拟实验不仅与传统的自然科学实验完全不同,而且也与以往的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计算机模拟实验迥然相异,实验中有人物、有场景、有情节,有实验者的个体感受性和主观选择性,甚至有情感色彩。人们或许会质疑,这是科学意义上的实验吗?抑或应该属于艺术的范畴,甚或还是一种电子游戏?

关于实验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实验室文化;理工科教学;文化传承;专业特色

作者简介:张丽亭(1979-),女,江苏淮安人,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师;李建军(1975-),男,河南鹤壁人,安徽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安徽 淮南 23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理工大学2012年重点教研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5-0226-02

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孕育了诸多科研成果。对于理论性和实践性要求都很高的理工科教学,实验教学更是肩负着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动手能力的多重任务。高校实验室作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基地,已成为体现高等学校科研与教学水平的标志性指标。新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巨大转变,由“供给者本位”转变为“需求者本位”,由就业教育转变为创新创业教育,从而对实验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高校实验室装备的日益精良,实验室管理日趋现代化、规范化;作为实验室建设核心内容之一的实验室文化建设也逐渐受到重视。实验室文化作为“软件”条件,在实验室现代化、正规化、专业化建设方面意义重大,对建设实验室核心文化、提升实验室层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要建设好理工科大学实验室,除硬件建设和制度管理之外,还必须切实抓好实验室文化建设。

一、理工科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内涵及必要性

实验室文化源于教学和科研实践,是以实验室管理为中心,由专业管理员、任课教师和大学生共同塑造,并经长期传承与积淀所形成的实验文化氛围。实验室文化包括所有与实验室相关的文化形态,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等都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三个部分相辅相成、相互联系,在实验室运行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对于一个高水平实验室,精神文化是一种内在支持力量,可影响和引导多数实验者的行为和心理,是实验室继往开来、长盛不衰的无形财产和力量源泉。实验管理人员和实验者通过对优秀实验室文化产生感悟、传承与发扬,产生强烈的归属感、责任感,进而产生一种强大的自豪感与凝聚力。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有效保障,是实验室文化的精髓,它通过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实现对实验人员行为的引导与制约。行为文化一方面表现为实验室组织架构及实验室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又是建立在实验室精神文化上的实验室独特风范。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存在、发展的载体与基础。实验室的物质设施经过独特设计,可以体现实验室精神文化且能激发工作热情和创造性。实验室物质文化既是实验室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也体现着实验室文化的发展水平。

理工科实验在高等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主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想和动手实验能力为目标。实验教学是联系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之间的纽带,也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主要孵化平台之一。近年来,为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国家大力开展实践教学,实验教学在整个学生培养过程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在实验教学和科技研发过程中更好地发挥实验室多种功能,提高实验室投资效益是各理工类高校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围绕此问题,许多大学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实验室管理,完善规章制度。然而,许多实验室包括本科实验教学、科研创新水平在内的综合效果仍不尽人意。有些实验室非常有特色,在某一时期发展迅速,围绕实验室核心人物或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性发展。然而其运行缺乏稳定性,随着实验室人员的流动其运行水平忽高忽低;有些水平较高的实验室由于不恰当的拆分、重组或改造,出现停滞不前或萎缩的现象,其本科教学水平退化,依托的博士、硕士点也逐渐衰败。究其深层次原因是由于在加强实验室建设时,削弱或忽视了实验室的文化建设。大量的例证表明,一个大学实验室能否可持续发展,不仅与其实验室硬件条件、经费水平、研究者层次等物质要素有关,而且决定于实验室文化的优劣。

实验室文化是一个实验室区别于其他实验室的基本特征,同时亦是实验室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动力源泉之一,是实验室建设的灵魂。这种文化具有强大的传承性,一经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其作用是潜移默化而又深刻、久远的,不会因为某个成员的离去而动荡。事实表明,世界上先进的实验室无不拥有良好的实验室文化。

理工科实验室往往因其特有的实验室文化对青年学生和学者具有醇厚的哺育与滋养作用,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研究人才和研究出了众多研究成果,从而很好地实现了其教育功能和研发平台作用。世界著名的实验室如卡文迪许实验室和居里实验室,均培育出了许多世界级的科学家和研究出了开创性的研究成果,从而成为理工科领军人物的重要输出地,这与其浓厚和长远的实验室文化密切相关。要建设高水平实验室,不但应注重硬件建设和实验室制度建设,而且应把实验室文化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培育、塑造和传承良好的实验室文化。

二、理工科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的途径

实验室文化是一个实验室的精神内涵,对实验室的可持续性及跨越式发展都发挥着愈来愈深远的影响。制定合理计划,通过有效的途径培育健康向上的实验品质、引导实验管理者及学生的行动和意识、传承良好的实验室文化氛围可为理工科实验室建设提供内在而持久的支撑力量。

1.紧扣学科特色,塑造实验室核心理念

一个实验室的发展与其主要依托的特色学科密不可分。一方面,依托特长学科专业和完备的实验体系可以构筑优势心理特征,激发实验管理者及学生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由此塑造的实验室文化与特色专业的实验需求及发展需求紧密相连,便于传承与弘扬。例如,某校是传统的矿业院校,其重点实验室包含矿物加工、材料等专业,相对来讲,材料学科发展迅速,实验硬件发展较快,而矿物加工专业基础雄厚、历史悠久。在这样的实验室,如果放弃矿物加工特色,而选择以材料学科为主体培育实验室文化,很容易遗失实验室的文化特色;而如果在继承矿物加工实验的工程现场气氛浓厚、数据处理严谨等特色的基础上,改进实验室文化,使其继往开来,会形成更加兼容并蓄、氛围厚重的实验室文化。

实验室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与其学术带头人密切相关,一所高校的特色专业中往往在较长时期内具有卓越的学者,他们往往具有独特的理想追求和治学理念,其强大影响力作用于实验人员与一届届的学生,由此形成了实验室的思想传统、行为特色和文化底蕴。反过来,良好的文化氛围也促进了实验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

2.批判性的继承及与时俱进

实验室文化是一个实验室在不断发展与壮大中锤炼的风骨与品格,是数代实验室人智慧的沉淀与积累,也是实验室在吸收时代精神之后的创造与升华。我国多数理工科大学的实验室都是改革开放以后大力兴建和发展起来的,历史不算悠久,文化积淀情况也迥然不同。一些实验室在文化建设方面具有鲜明特色,锻造了一代代精神上的强者,培养出大量科技人才。这样的实验室文化应该认真传承与发展。但更多的实验室与落后的科研及实验教学方法、低水平实验条件联系过于紧密,一些文化习惯对实验者反而具有限制作用。这就要求对实验室文化进行批判性的继承,一方面继承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文化精髓,另一方面对落后的思想与方法进行批判和改进。

好的实验室文化的塑造要与时俱进,共识性的追求与思想特征的确立和改进应充分反映科技的最新进展与时代特征。例如一些材料实验室以宏观材料应用研究为特色,比较重视材料的物性指标,因此形成了作风严谨、善于设计和实施复杂正交试验的特色。但在新时期发展中引入了许多新技术,汲取了大量新思想,一方面在重视实验研究的同时,更加注重理论模拟的运用;另一方面在设计新材料时更多的将纳米技术和材料复合理念引入其中,从而形成了充满活力的新型实验室文化。

3.实验室制度建设

实验室规章制度是实验室规范运行、高效运行的制度保证,也是实验室刚文化的体现。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实施与运行过程,既是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学科特色的客观要求,也是实验室核心人员的治学理念和管理理念体现。如果这种实验室规章制度具有合理性,适应学科发展、本科实验教学及实验室发展的需要,那么随着其制定、修改、完善、传播、实施与运用,其所代表的刚文化将得到实验室人员及实验者的普遍理解和广泛认同。实验室规章制度的长期稳定实施,使其具有长效的规范作用,实验教师及各届学生将形成行为惯性,自觉按要求规范进行实验操作,从而使实验室文化内化并得以传承和弘扬。

实验室规章制度关乎实验室文化的优劣及是否能健康传承,因此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定至关重要。

(1)制度设计要保证其科学性和合理性。不仅要考虑到学科发展、本科教学及科学研究的客观需求,而且要考虑到现实实验条件及实验人员的实际需求和素质情况。

(2)制度设计应具有先进性。制定制度时,要经常性的了解学科前沿、实验技术发展及实验室管理方法的最新动态,在必要时对已有制度进行修订完善,使其更加符合时代需求。

(3)竭尽全力保证管理制度的严格实施。管理制度的有效贯彻实施将增强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促进实验室行为文化的内化进程。

4.实验室物质文化设施

实验室物质文化建设是行为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物质保障和重要补充。好的实验室形象不但可以改进实验室的外在观感,优化实验室氛围,还可以隐喻实验室的文化内涵和特色,从而将精神文化外化。这种更直观、更具感染力的方式将实验室的精神文化潜移默化的持续作用于实验人员,可取得语言教化难以获得的效果。在考虑学科特点及总体建筑布局的基础上,可通过以下方式改进实验室物质文化建设:一是规范实验室的形象标志,包括各类指示牌、办公用品、文化宣传材料等,逐步完善具有本实验室特色的形象标志体系,培养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文化认同感。二是构筑良好的工作环境和人文环境,使之既能展示实验室的学科特点与历史传统,又能创造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三是体现人文关怀的物质设施的建立,有助于提高实验室的凝聚力和对实验室文化的认同感。

5.实验室文化建设中的人性化因素

实验室的高效、规范化运行主要通过实验管理人员实现,同时实验管理人员又是实验室文化的主要载体之一。但在现实情况下,受一些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验员往往受重视程度不够,缺少人文关怀。在实验教学愈发重要的背景下,实验员工作压力更大,在人文关怀长期缺失的情况下,极易产生消极、疲惫情绪,不利于健康向上的实验室文化的形成及传承。

(1)制定管理制度时,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一方面通过岗位责任制激励实验室人员责任心和对工作的主动性,使其积极提升自身素质,关心并参与实验室文化建设;另一方面还应考虑到实验员的精神需求,对实验员充分信任,提供制度支撑,引导其潜能的充分发挥。

(2)在强调精神追求与无私奉献的同时,加大物质刺激力度。在奖励、评职、提干时,重视实验技术人员的需求,对于一些经验丰富和有特殊技能的技术人员,在利益的分配上应给予适当倾斜。

三、结语

实验室文化是相对稳定同时又与时俱进的文化体系,这决定了实验室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和动态的过程。随着理工科院校教育和科研模式的转型,对实验室的软硬件条件及运行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实验室文化建设滞后的矛盾日益突出。只有切实加强文化建设,才能提升实验室的内涵和精神动力,促进实验室的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毕丽娜.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几点体会[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2):87-89.

关于实验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生物学;科研实验室;有毒有害物质;生物安全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009-03

一、引言

生物学科研实验室是指与生物学研究相关的并专属用于研究生做科学研究的实验室,涉及医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多门学科[1-5]。它不仅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科研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实践教育场所[6],更是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和科学技术的发源地[7]。中国科学院院士冯端曾经指出,“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是现代大学的心脏[8]”。科研实验室运行状况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这一专业的科研水平和学校的综合实力。

由于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存在多种生物活性材料有毒有害物质,并且在研究过程中还常会产生大量生物垃圾的特点,所以对其进行安全控制和科学管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生物学科研实验室的特点

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具有与其他实验室共同的特性:精密仪器集中、技术含量高、操作管理人员水平参差不齐[9];同时由于生物学研究的高度专业性,又具有自己的特征:(1)有毒有害物质集中(包括易燃易爆试剂、易制毒试剂、剧毒药品、致癌化合物);(2)生物活性材料复杂(包括致病细菌、致病病毒、实验细胞菌株、转基因材料、实验动物)。由此可见对生物科研实验室进行科学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生物学科研实验室管理策略

目前,按照实验室人数分,国内的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可以分成以下三种模式,详见图1。

以下三种规模的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少则一间多则几十间,但是不管哪种模式的科研实验室,如不进行科学的管理,都有可能成为交叉污染之源。这不仅会影响小区域的环境,甚至会波及到该区域以外的较大区域甚至是周边的土壤、水源等,产生严重的后果。目前已发表的文章多是针对学校或学院公共实验室或本科教学实验室的管理,而针对于研究生科研实验室管理的文章却论述很少。本人近十年来先后在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农业部生物工程实训中心教学示范平台从事生物科研实验室管理及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管理的一线工作,现结合单位实际和个人工作体会,就生物科研实验室的安全管理谈一点建议与大家共勉。

1.实验室功能区域的划分。由于生物科研实验室有其特殊的性质,所以实验室的建设必须经过专业人员进行特殊的设计(包括气体过滤、污水处理)才可以投入使用。对于硬件条件措施,在不同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往往不尽相同,本文不进行深入讨论,这里我们要重点讨论的是实验室内部的区域划分。生物学科研实验室一般由生物培养区、试剂存放区、实验操作区和污染区等组成。实验室功能区域的划分能够强化空间的利用率,同时避免或减少交叉污染,方便开展实验。生物培养区是实验核心区,通常包含实验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培养,一般必须以满足生物的正常生长为最基本条件;试剂存放区中的试剂必须分类存放在试剂柜中,适宜安放在室内空气流通性较好的地方,对于剧毒和特殊管制的试剂必须专人专管并存放在特定区域;实验操作区主要是研究人员开展研究工作的区域,往往是多种生物体和仪器、试剂汇聚的集合,必须保障操作台的条件能够安全顺利的开展实验;而污染区在生物实验室中一般为电泳和病原菌处理区,一般在此区域要对危险性做出明确提示,并严格按照生物安全的要求处理废弃物的存放,避免对相关人员的人身和环境产生二次危害。

2.落实实验室成员主体责任。实验室是每个研究生开展科研活动并完成学业的重要场所,也是所有研究人员组成的一个紧密集体。实验室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实验室中每个学生的积极参与,因此让实验室中的每个成员具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是保障实验室健康运行的基础。首先,实验室的每个学生都应该拥有对实验室的参与权、建议权,同时还必须完成实验室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对其安排的合理任务。其次,对于实验室功能区域和工作台的管理必须落实到特定人员,不可进行模糊化的笼统管理。同时,还要通过定期检查、监督确保制度落实。为了保证实验室管理的责任能够具体落实在每位学生身上,制度制定时必须考虑到现实可行性,任务分配时要注重公平合理。制定管理措施时要明确,制度是为了让实验室更流畅高效的运行,让每个在实验室中的学生能够安全、顺心的完成实验,同时还能够体会到合作互助所带来的乐趣。切不可为了管理而管理,最终让制度流于形式,实验室趋于混乱。

3.实验试剂材料订购。现在很多生物学实验室在研究中都涉及到了分子生物学等最新的研究技术,通常所购买的相关试剂和材料价格非常昂贵,所以制定合理的试剂材料订购制度对于科研经费的高效利用非常重要。实验室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订购平台,可以使用软件系统或者自己建立数据库,固定周期集中采购,同时要对试剂的品牌、价格、公司、原产厂家以及实验室可用量做到心中有数。通过智能化的动态管理节约开支、减少浪费。

4.实验室垃圾的安全处理。生物实验室由于其研究对象是活体生物,而且常常会接触到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病原菌,因此对于生物垃圾的处理是实验室安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生物垃圾一般分为普通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对于普通垃圾,包装分类后按照日常垃圾处理要求即可处理;而对于有毒有害垃圾,必须依据其危害和毒性严格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专门处理或交相关专业公司进行处理。常见有毒有害垃圾的处理方式具体包含:(1)对于病原菌及其他有活性的质粒、菌类及肿瘤细胞培养废弃物如液体培养基/斜面培养基及提取物,必须进过高压灭活后才可以排放。(2)含有有毒物质的电泳凝胶及被污染的手套应该存放在专用收纳的容器里,交给学校相关部门统一处理。(3)对于有毒的试剂及药品容器及其废液,应将其倒废液桶收集,然后交给学院相关部门,对于有毒有害的空试剂瓶,应对试剂瓶清洗干净后并将标签除去,才可作为普通垃圾处理。(4)对于实验动物尸体不能随便丢弃,必须进行无害化处理后统一交给学校专门机构进行处置。

5.实验室技术培训和数据保存。生物学实验室作为一个专业技术集成化比较高的研究机构,特定的实验室中总有不少多年来形成的专门技术。为了使进入到实验室中的新成员能够快速了解、掌握相关仪器和技术的使用方法,必须对其进行专门的技术培训。培训内容除涵盖相关仪器、技术的操作方法以外,还应该使新成员了解实验室中相关的规章制度,方便大家遵照执行,同时有利于新成员更快融入研究团队,提升整个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具体培训工作可以由实验室中专业技术人员或者高年级的研究生担任,这样做不仅可以增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也有利于新成员对整个实验室的了解。培训结束后,应当进修针对性的考核并颁发相关实验室准入资格证,督促新成员对培训工作的重视,从而有利于整个实验室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实验室的不断运行,积累的科研材料、数据和成果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些资料的积累、保存是科研工作不断顺利向前推进的重要保障,是整个实验室别需要重视和关注的一环。我国的很多生物学科研实验室,由于早期的研究基础较弱,研究方向不固定,很多时候研究资料往往随着学术论文的发表和研究生的毕业就丢失了,形成了很大的浪费。因此对实验室中积累的科研资料要建立一个有效妥善的保存方式,使所有资料数据都做到有据可查,保管妥当。特别是对实验记录,应该建立规范完善的管理系统,每个实验室尽量统一实验记录本,研究生在特定时间段对实验记录要复印并上交导师,毕业后要对实验记录本原件全部上交,由实验室专门保存。随着技术的发展,现在也有一些实验室采用了电子实验记录系统,对这些新的电子记录数据应当做到定期数据备份,建立多个拷贝,避免由于硬件原因丢失数据。

6.建立实验室文化。科研实验室成员一般由在某一时期内具有特定研究方向的研究人员和研究生组成,作为一群高级人才组成的研究团队,实验室文化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实验室文化顾名思义就是沿着实验室建设发展的脉络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10]。实验室文化建设是属一种综合性的激励,它更强调人的精神力量作为行动、行为的动力源泉[11]。良好的实验室文化对实验室成员以及实验室的整体行为具有导向作用[12]。科研实验室的日常活动一般有小组学生学术报告、专家学术讲座和实验室游玩聚会活动。小组学生学术报告一般由学生汇报文献阅读和研究最新进展,这应该是实验室一项常规活动,实验室成员不仅可以通过汇报的方式增进学术交流,而且对于锻炼学生的学术演讲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平台。专家学术讲座可以让大家对最新的学术动态有一个了解,同时也加强了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学术交流,对于锻炼学生的思考和提问能力也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在紧张的实验之余,组织一些游玩活动对于放松大家的身心,增强实验室的凝聚力也很有必要。

实验室作为一个大集体,不同的成员对于管理制度的执行肯定会存在差异,甚至会有因为违反相关制度而造成严重后果的事情发生;同时不同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也良莠不齐,因而制订合理可行的奖惩制度对于保障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奖励和惩罚制度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之上,制度制定中要广泛征求各实验室成员的意见,确保参与权,注重可行性,一旦形成最终制度,必须严格执行。

四、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国家对科技投入力度不断加大,高校科研实验室也相应逐年增多[13]。生命科学作为21世纪重要的科学发展领域,生物学科研实验室在推动其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重视制度的可操作性和执行力,是推动生物学研究不断向前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验室管理中,要注意生物学科研实验室的特点,以维护生物安全为底线,做到以人为本,努力将科学化的管理贯穿于科学研究之中。同时,要注重培育实验室文化,充分发挥每个研究人员的特长和学术研究潜能,为促进我国生命科学研究的持续健康发展,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水平生物学创新型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唐淑坤.基础生物学实验室功能转变与设备更新[J].中国医学装备,2006,3(1):46-48.

[2]周黎,谷大丰,李五一.高校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9):175-178.

[3]潘勋,张淑平,赵庆双.高校生物学实验室废弃物安全管理的几点建议[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21(4):115-118.

[4]杨怡姝,沈思嗣,王小利,等.大学生物学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问题探讨[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5):188-190.

[5]朱道立.基础生物学实验室建设的几点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22(6):125-126.

[6]温钢,刘海燕.普通高校生物实验室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吉林化工学报,2015,32(3):48-51.

[7]冯端.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从卡文迪什实验室看实验室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10):1-5.

[8]朱杰,张艺馨,蒋尔鹏,等.基础医学科研实验室管理模式改革初探[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5,5(1):24-26.

[9]苏益,蔺万煌,胡超,等.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5,34(3):155-158.

[10]柯红岩,钱大益,刘云,等.高校实验室文化建设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3):328-330.

[11]茹少峰,宫胜,李文斌.建立实验教学团队合作机制培养创新型人才[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