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活字印刷术范例6篇

发明活字印刷术范文1

非主流的活字印刷

中国早在11世纪就发明了活字印刷,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曾对世界文明进程和人类文化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活字印刷的发明应该说是印刷史上一次技术革命。

活字印刷是一种印刷方法,使用可以移动的金属或胶泥字块,用来取代传统的抄写或是无法重复使用的印刷版。活字印刷的方法是先制成单字的阳文反文字模,然后按照稿件把单字挑选出来,排列在字盘内涂墨印刷,印完后再将字模拆出,留待下次排印时再次使用。

古代印刷术大体上可分为活字印刷和雕版印刷两大类。在活字印刷发明之前,中国采用的是雕版印刷,特别到了宋代,雕版印刷可称得上步入了黄金时代。雕版印刷书籍规模很大,有许多书都是大部头的,如当时的“四大官书”中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都是上千卷,《太平广记》也有500卷。《大藏经》规模更大,共有1046部,5048卷,完成用了12年时间,雕版达13万块之多。宋代雕版的书籍种类繁多,有文、史、医学的专著,也有法律、地理、建筑、农林、佛教等方面的书籍。历代名人及宋朝名人的著述和文集都有雕版。 这时的雕版印刷已不仅仅是一种手艺,而已成为一门艺术――书法艺术。

虽然雕版印刷日趋完善,但实在说不上方便快捷,为了克服雕版印刷的弊端,宋人毕N在公元1041年~公元1048年发明了泥活字印刷,这是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沈括的《梦溪笔谈》十八卷“技艺”一章里记载了毕N的这项发明。活字印刷相对于雕版印刷来说,可提高印书效率,既经济方便,又减轻保管负担,且错误易修正,这些优点是雕版印刷所无法比拟的。但事实上,在中国古代,这种技术并没有广泛应用。

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共著录历代书籍7748种,按不同版本计约2万部,其中用活字印刷的只有220部,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一左右。中国古代的泥活字、木活字、铜活字等都为手工雕刻,不仅效率低,而且字体不工整。

在清代古登堡活字印刷(一种西方更为先进的活字印刷术)传入中国以前,活字印刷终究未取代雕版印刷而取得统治地位,因为中国的活字印刷有着太多不完善之处。从活字的制造来讲通常分为手工雕刻和以字模铸字两种。据《梦溪笔谈》《造活字印书法》等相关资料记载,中国古代的活字等都为手工雕刻,既费人力又费时间,制作方法的不足使古代活字印刷很难推广。

活字印刷叫好不叫座

活字印刷的手工雕刻字模除了效率低外,易造成各字大小不均、笔画粗细不同、排字行距歪斜不整齐,甚至单字横置、倒置的情况,活字印书还易造成印纸墨色浓淡不均匀,而且金属活字不易着水墨,从而影响到印刷效果。《水经注》序注云:“昨夜江南所进之书有《鹃冠子》,即活字版,字体不工且多讹谬。”

汉字的特殊形态是延缓活字印刷推广的另一原因。中国人所使用的汉字方块体系信息量庞大,数量很多,要满足排版的需要,有时甚至要刻制十几万个活字。这么大的数量,制作工程是相当繁复的。福建林春棋用了21年的时间,耗去白银20多万两,到道光二十六年刻成大小楷体铜活字40多万个,其间人力物力的投入可想而知。而对于欧洲人所使用的拼音文字体系来说,仅需要制作数十种字母、字符的活字便可以非常方便地完成排版工作。这种差距使得以汉字为载体的信息传输速度要比以拼音文字为载体的信息传输速度低许多,客观上延缓了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与普及。

活字印刷的工序繁琐,一旦出错就要全书重印,而印本量大的经史子集又适用雕版印刷。按金简《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的记载,活字印刷的工序有摆书、垫版、校对、印刷、归类、逐日轮转,稍有不慎,就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若只印二三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多印成本才会降低,而中国古代大多数书印刷的数量不多。需求量大的四书五经等经史子集千年不变,使用雕版印刷相对方便、快捷,并且一次刻成,保留整版,便可以反复印刷。书坊为了追求利润,力求降低成本,就不愿意丢掉原有的传统雕版印刷,而去采用活字印刷这种新技术。于是在应用实践上,活字印刷遭到了来自印刷主体――经营者主观上的阻碍。

政府的推广是一项技术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中国古代官刻首次正式采用活字印刷为清雍正四年印成的铜字版《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并颁行《钦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可算是政府在活字印刷技术总结方面的首次贡献。但政府在活字版的使用上并不是很热心,清初宫廷刻的25万枚铜活字,在印成《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后,一直被束之高阁,到了乾隆年间,又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被炼铸为铜钱了。

洋人捧红活字印刷

到清代中期,用活字印刷的书籍在数量上虽有所增加,但活字印刷仍然没有取代雕版印刷成为主流。据张秀民先生所著的《中国活字印刷简史》一书称,现代流传的明清时代的活字版丛书有20多种,经、史、子、集的单行本千余种。此数量在数以万计的雕版书籍面前就显得不值一提。在雷梦辰先生的《清代各省禁书汇考》一书中,记载了乾隆三十九年至五十七年间各省所查办禁止的书籍,共有47处记载有书籍的制版问题(即印刷用的雕版),活字印刷在本书中却丝毫没有提及。

发明活字印刷术范文2

据《与公肃甥书》记载:“忆昔时邸报,至(明)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版),自此以前,并是写本。”对“活板(版)”理解正确的是

A.活版技术从明代开始使用 C.活版之前信息传递均用手抄

B.活版最早使用的是木活字 D.活版在四大发明中出现最晚

北宋时期毕升已经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什么直到500余年后的明朝末年这一技术才应用于印刷邸报?其间活字印刷术的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艰难历程?活字印刷术在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的发展际遇有何不同?这道试题对中学历史教学方面有何启示?本文试作浅析。

一、活字印刷术的发展脉络

活字印刷术由北宋庆历年间平民毕升发明。活字印刷工艺有四个主要步骤:首先,制作活字——以胶泥为料,一字一印,烧制成陶字,按韵储存在木柜里;其次,拣字排版——预置一块铁板,铁板上先放一层松脂、蜡和纸灰的混合物,再将依据文稿拣出的陶字排列在混合物上,然后在铁板下用火烘烤,使混合物熔化而与陶字结为一体,趁热用平板压平整;再次,施墨印刷——待铁板冷却后,在排列成版的活字上施墨并覆盖纸张进行印刷;最后,拆版还字——印刷完毕,将铁板放置在火上加热,使松脂、蜡、纸灰的混合物熔化,即可将活字拣出来,重新储存到木柜里。自毕升泥活字诞生之后,先后出现了木活字、锡活字、铜活字、铅活字等,但它们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制作活字材质的不同,其操作流程并无实质性的突破。

二、活字印刷术的应用状况

相对于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无疑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在中国古代印刷史上却始终处于边缘地位。据统计,清末版本目录《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共收录历代典籍7748种,约计不同版本20000部,其中活字印本只有220部,只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一强,其余均为雕版印本。即便是沈括,尽管对活字印刷赞不绝口,但其《梦溪笔谈》的最早刻本,也是雕版印刷的。

活字印刷术传至国外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是德国人谷登堡,他于公元15世纪中期成功地发明了由铅、锑、锡三种金属按科学比例熔合铸成的铅活字,并采用机械方式进行印刷。这项发明时间虽晚于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400年之久,但是谷登堡在活字材料的改进、脂肪性油墨的应用,以及印刷机的制造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现代印刷术的基础,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尤其是印刷机,虽然结构简单,但改进了印刷的操作,大大提高印刷效率,这是毕升活字印刷术所没有的,也是毕升活字印刷术未能广泛流传的重要技术原因。

三、该试题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引领作用

这道高考试题的正确答案D项浅显直白,学生一般不会误判。但该题所体现出的命题思想对于引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标关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教学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教师一般将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定位为爱国主义教育。笔者以为,在处理该部分教学内容时,应当客观理性地认识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探索过程以及感知科学家们可贵的科学探索精神,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的课程目标。

发明活字印刷术范文3

从三大发明变成四大发明,最初是来华的耶稣会士艾约瑟(Joseph Ed-kins,1823―1905),他把造纸放了进去。最大的功劳要归李约瑟,他大力赞美和强调这四大发明是中国人做出的贡献。李约瑟长期研究中国科学史,不断称颂中国古代的科技成就,他被视为“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四大发明通过李约瑟提倡之后,进入了我们的教科书。

火药发明权难以动摇

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火药,是用硫磺、硝石和碳按照一定配比混合成的黑火药。这从唐代一些炼丹文献里就可以看到,最初它很可能是炼丹家无意中发现的。这里最重要的一个年份是公元1044年,这年北宋编纂了《武经总要》类似当时北宋国家军队武器装备的标准教科书,书中出现了三个黑火药的配方。这表明至少到公元1044年,火药已经成为北宋军队的一项标准装备。

企图动摇中国人在火药上的发明权有两条路径:一条是试图从西方古代文献中找到一些比北宋更早的火药记录,另一条是纠缠黑火药和黄色炸药的区别。

第一条路径上,争夺黑火药发明权的大致有这样四个候选者:希腊火、海之火、印度和培根。这里我们先要区别燃烧剂和火药燃烧剂在燃烧时需要外界供给氧气,而火药本质上是一种“自供氧燃烧”,即火药本身能够提供氧。在黑火药中,硝石就是用来提供氧的。上面四个候选者中的希腊火、海之火,确实有年代很早的记载,希腊人和拜占庭军队曾用它们焚烧敌舰,但它们都是燃烧剂,所以实际上没有资格与黑火药竞争。第三个竞争者是印度,但是比较权威的观点认为,印度直到13世纪还没有火药,最早在印度出现的火药实际上是元朝军队遗落在那里的。所以印度作为争夺黑火药发明权的候选者是比较弱的一个。最有趣的是13世纪的著名学者罗杰尔・培根(RogerBacon,1214―1294)。一些西方人认为培根已经发明了黑火药,他们的依据是,据说在培根的著作里有一个用隐语写成的黑。西方有人把这个隐语通过调整字母顺序,甚至添加字母的方式,“释读”成了一个黑。但是这种“释读”方法本身就站不住脚,况且即便培根真有这样一个黑,也在《武经总要》之后两百多年,所以培根仍然不能争夺黑火药的发明权。

既然可以确认黑火药是中国人发明的,那么我们再来解决黑火药和黄色炸药的问题。

今天全世界用的炸药都属于黄色炸药系统。黄色炸药来源于公元1771年发明的苦味酸,最初是作为染料的,后来发现这种黄色染料有很强的爆炸性质,1885年法国第一次将它用于军事用途,装填在炮弹里作为炸药。这样一来,问题就很清楚了:当年马克思说火药把骑士的城堡炸得粉碎,显然不是说1885年之后的事情,起码在17世纪就已经发生了。那是被什么炸碎的呢?当然是被中国人发明的黑火药炸碎的。

至于黑火药向西方的传播,恩格斯的论断比较可信。恩格斯对军事史有兴趣,他总结出火药西传的路径:从中国到印度,再从印度到阿拉伯,然后从阿拉伯到欧洲。在这个过程中,欧洲骑士的城堡被黑火药炸得粉碎。因此中国人发明的黑火药确实改变了世界历史。

造纸问题莫自寻烦恼

本来我们都知道东汉的宦官蔡伦发明了一种造纸的方法,其法简单经济,这一直是被作为定论的。许多西方学者也赞成这一定论。在这个定论里,包含了对纸的传统定义。

为何提出“灞桥纸”是自寻烦恼呢?因为将这些近似烂棉絮的、最大只有巴掌大小而且没有书写证据的东西称为纸,实际上就降低了纸的技术标准,放宽了对纸的定义。此举带来的后果,则是中国在造纸上的发明优先权反而有可能丧失!

为什么呢?如果允许放宽对纸的定义,那如何对待埃及的纸莎草纸?纸莎草纸在公元前3000年就有了。而且今天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藏了很多纸莎草纸的作品,上面有颜色鲜艳的图画和文字。如果执意要把灞桥发现的絮状物说成纸,那古埃及那些有大量图画文字在上面的、用植物纤维做成的纸莎草纸,能说它不是纸吗?而一承认埃及的纸莎草纸也是纸,那中国的造纸发明优先权就丧失了,纸莎草纸比蔡伦造纸早了3000年。

神话司南与指南针

中国关于指南针的历史文献记载是相当晚的,但一讲司南,我们就把它的历史提前到先秦。许多人甚至在《韩非子》中找到了证据,认为战国时期就有司南了。司南的标准图案(一个天然磁石做的汤匙)在小学课本里就有。但是迄今并未发现任何古代的司南实物,这个图案实际上是王振铎在20世纪40年代假想出来的。该图案后来上了1953年的纪念邮票,于是成为定论:中国人在战国时明了司南。当年王振铎的报告说他已经用天然磁石复制成功司南,但是这具司南从来没人见过,至今下落不明。现在博物馆中陈列的司南,通常都是合金制造的,并用电磁线圈对它充过磁,这样才能够指南。这样的陈列品不能称为复制。

涉及司南的最早文献是《韩非子・有度》,但从上下文来看,其中所说的司南并不是指一个器具,而是类似于我们说的“规矩”、“法度”这样的意思。已经有人写论文详细分析了中国古代大量文献中出现的“司南”字样,其中有很大的比例并不是指能够指南的器具。要证实先秦时代就有司南,只有两条路径:一、发现一个古代司南实物,而且这个实物是天然磁石的,并且能够指南;二、用天然磁石复制出一个真正能够指南的司南。既然目前还没有这样的实物和复制品,那么司南迄今仍然只是一个神话。

为什么有很多人愿意维持司南这个神话呢?因为司南这个神话和指南针的发明权有很大关系。有人认为中国人只不过发现了地磁现象,这和发明指南针还有距离;而如果我们战国时代就发明了司南,那就能保障我们在指南针上的发明优先权。

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

培根和马克思说的三大发明里面有印刷术,印刷术包括了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雕版印刷比较简单,就是让刻工在一块木板上,把我们要的文字或图案雕出来。印刷的时候在这个木板上刷油墨,然后把它印到纸上。古代的雕版印刷都是这么印的。通常我们认为现藏大英博物馆的公元868年王玢印造的《金刚经》是雕版印刷最早的实物。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中国人在公元868年才学会雕版印刷,应该在这之前就会了。

活字印刷就比较复杂了。宋代沈括《梦溪笔谈》里记载了毕瘅用泥烧成活字,能够用来印刷。但这只是一个记载,既没有泥活字的实物传下来,也没有用这个泥活字印刷的东西传下来。这个记载是不是可信?说实话也不是100%可信,但是我个人觉得它有80%可信。不过当时这个泥活字并没有得到推广,也没有关于毕瘅用泥活字赚钱致富的记载。从毕瘅往后900年,中国的绝大部分书籍仍然都是用雕版印刷的。这说明泥活字没有能够在商业上取代雕版印刷。在泥活字之后又发明了木活字和金属活字,这两种活字也被尝试过。但是这些活字都没有商业价值。

争夺中国人的印刷术发明权最厉害的是韩国。韩国人的做法分两步,第一步是争夺雕版印刷的发明权,如果这个被他们争夺到了,整个印刷术的发明权就是他们的了,他们就可以说“韩国发明了印刷术”,那四大发明中的一个就变成韩国的了。

1966年在韩国一个庙里面发现了一卷《陀罗尼经咒》,这是一份汉字的雕版印刷品。它的年代比刚才我们说的王玢印造《金刚经》的公元868年要早。这个《陀罗尼经咒》印刷的年代,可以肯定是在公元704~751年之间。因为公元704年这个《陀罗尼经咒》才被译成汉文,而公元751年是韩国这个庙落成的年份,这个东西是在庙落成之前埋下的,所以可以确信是公元751年之前。于是韩国人在世界上造舆论,说他们发现的《陀罗尼经咒》比大英博物馆藏《金刚经》要早。

但是韩国人完全回避了一个非常致命的问题,这卷《陀罗尼经咒》是从哪里来的?在当时,日本和朝鲜半岛诸国都非常流行从中国进口佛经、书籍之类的东西,这些东西被当做珍贵的文化礼物。因此很多西方研究雕版印刷的专家都认为,这个《陀罗尼经咒》是在中国印刷了以后,送到朝鲜去的。因为当时这个庙落成的时候会需要这样的礼物,这个《陀罗尼经咒》就是从大唐搞来的。这个《陀罗尼经咒》上面有几个汉字,是武则天时代所用的特殊汉字。因此现代大部分中国学者和那些研究雕版印刷的西方学者认为,这卷《陀罗尼经咒》是在中国印刷了以后送到朝鲜去的。所以它的发现仍然不能动摇中国的雕版印刷发明权,相反还提早了中国雕版印刷术的实物年代。

当然这样的解释也不能说有100%的说服力,因为现在既没有这卷《陀罗尼经咒》来自中国的直接证据,也没有它是在朝鲜当地印刷的证据。所以学术界认为,韩国发现的这个《陀罗尼经咒》,并不能颠覆中国人在雕版印刷术上的发明权。但是他们确实也提出了一点点挑战,尽管这没有得到国际学术界的公认。

但是下面一件事情韩国人确实得分了。2001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在韩国清州发现的《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印刷于公元1377年)为“世界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2005年9月,由韩国政府资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清州举行了大型纪念活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承认朝鲜人在金属活字上具有世界第一的发明权。当然这并未动摇中国在印刷术上的发明权,但是韩国得到了金属活字上的优先权。因为朝鲜人确实非常热衷于铸造金属活字,他们用金属活字印了大量的书,所以在金属活字上可能他们是有优先权的。

现在的情形是,韩国人企图争夺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发明权,不太成功但也有一点小进展。在活字印刷上,他们要超过毕瘅做不到。但是在金属活字印刷上,他们占了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他们比中国的金属活字印刷要早。

为什么毕瘅所发明的泥活字,以及后来的木活字和铜活字都不能推广呢?直到现代西方的印刷术传入之后,中国的雕版印刷才废弃呢?在欧洲,古登堡在15世纪发明金属活字,很快被商业化推广了。而中国的活字印刷为什么这么难推广?这是因为中文和西文之间确实有着一些根本的差别,我这里只说两点:

第一点是前期投入。以英文为例,26个字母,加上数字、标点符号等等,做一套只需要几十个不同字符(当然需要大量复本)。但汉字不是这样,在古代有几万个汉字,就是今天在简体字普及之后,常用汉字也有几千个。也就是说,造一套西文字成本很小,但要造几万个不同汉字(同样需要大量复本),造一套字就非常昂贵。古代的活字都是官方或者是皇家来制造(朝鲜的金属活字也是如此),就是因为它需要很大的投入。其次是对员工素质的要求。古代中文的活字印刷,排字工人必须是一个认识几万个汉字的人,但是西文的排版工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不识字的人,因为它一共只有几十个符号。所以在现代印刷术发明之前,汉字没有优势;现代印刷术发明之后很久,汉字仍然没有优势。只有到了电脑时代,汉字的春天才真正开始了。如今中文和西文相比,在排版、印刷方面的劣势已经完全消失。今天中文打字可以比西文打字更快。

重新思考四大发明

中国人四大发明的发明权,虽然遇到一点点挑战,但基本上还是稳固的。对这四个伟大发明,我们仍然可以认为是中国人的骄傲。

但是在北京的中国科技馆新馆,现在陈列的四大发明不再是我们教科书上的那四个了,而是变成了丝绸、青铜、陶瓷、造纸印刷。为什么变成这四个了呢?主要原因可能是:一、要让这些发明的科技含量更高;二、让它的范围变大。这也许主要是着眼于防止别人来争夺我们的发明权。

比如丝绸,就很复杂,涉及养蚕、种桑、纺织、印染等等,将这一大批工艺技术都归在“丝绸”名下,当然范围就广了,科技含量就高了,不容易被人争夺。青铜也是一样,涉及一系列冶金工艺,非常复杂。陶瓷在烧制的过程中,里面有很多化学和艺术方面的学问,也足够复杂。而将造纸和印刷合并,既把“灞桥纸”这类争议放到了一边,再加上笼统的“印刷”,它既可以是活字印刷,也可以是雕版印刷,这样也能够确保中国的发明优先权。所以这“新四大发明”不太容易被别人争夺。

其实我们也可以考虑更多的“新四大发明”。如果我们考虑这样三个原则:一、对中国的文明,或者对中国人的生活,有过广泛影响的;二、尽量保证中国人的发明优先权;三、应该有足够的科学技术含量(伟大的发明要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其实司南这样的东西只是天然磁石,科技含量就有点低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有一系列“新四大发明”,以前我曾提出过两组。

先看“新四大发明A组”:丝绸、中医药、雕版印刷、十进制计数。丝绸之所以入选,是因为这是古代中国人非常具有特征性的东西。中医中药现在一直遭到一些人的打压,有的人甚至说中医是伪科学。实际上我们必须看到,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健康就是靠中医中药来呵护的,应该承认中医对中国的贡献是非常大的。况且它直到今天仍然有活力,这比司南之类早已没用的东西强多了。考虑到韩国人在金属活字印刷上已经占先,我们不如只提雕版印刷,这样可以确保中国的发明优先权。十进制计数从数学上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而中国人从一开始就采用这个计数法。

再看“新四大发明B组”:陶瓷、珠算、纸币、阴阳合历。陶瓷入选的理由类似A组中的丝绸。虽然今天有了计算机,珠算基本上没有什么优越性了。但在计算机普及之前,珠算是非常有商业潜力的。中国人在宋代就发明了纸币(交子),这说明中国人很有商业头脑。实际上这是中国人一个非常可以骄傲的发明,但是以前我们一直很少去讲。这可能和我们的某些观念有关,我们老是觉得钱这个东西是不好的,好像中国人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并不光彩似的。阴阳合历(农历)一直到今天还在我们的生活中使用。我们中国的农历和西方的历法完全不一样,现在用的公历是一种阳历,完全不考虑月相。中国古代的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这在世界上是非常少见的。其他民族的历法,大部分要么用阴历,要么用阳历;要么根据月相,不考虑太阳运动;要么只考虑太阳运动,不考虑月相。中国古代的阴阳合历将这两者都兼顾起来,而且又能做到相当高的精度。

发明活字印刷术范文4

印刷术被称为世界“文明之母”。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术发明于唐朝,并在唐朝中后期普遍使用,宋仁宗时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宋朝虽然出现活字印刷术,但并未普遍使用,而仍然是普遍使用雕版印刷术。

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的书籍。手抄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既阻碍了文化的发展,又给文化的传播带来不应有的损失。印章和石刻给印刷术提供了直接的经验性的启示,用纸在石碑上墨拓的方法,直接为雕版印刷指明了方向。中国的印刷术经过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两个阶段的发展,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

(来源:文章屋网 )

发明活字印刷术范文5

1、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

2、在印刷术发明之前,知识的传播仅能靠口耳相传或手抄。口耳相传容易造成讹误,而手抄既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因此知识的保存与流传相当不容易,如此不仅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更使文化的传播遭受延宕及损失。

3、直到隋朝开始有了雕版印刷,至宋仁宗时,有个叫毕升的刻字工人,他用质地较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四方长柱体,并在其上刻了反写的字,一个印一个字,放进土窑里烧,制成活字,然后再依文章内容依序排列文字,做成印刷版,这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4、此种印刷术方法虽然原始简单,但已与现代铅字排版印刷原理相同,之后中国又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和泥活字,使印刷术愈来愈进步。

(来源:文章屋网 )

发明活字印刷术范文6

作为印刷行业资深人士,沈海祥先生从1986年开始,对历届drupa展会都进行了参观访问,其对于历届展会的变化和近年印刷技术变革有着清晰的认识。为了解drupa展会上印刷技术的发展轨迹,更好地预测印刷业的未来,我们特别邀请沈海祥先生撰写此文,作为本栏目的开篇,以时间为主线、以历届drupa展会为重要节点,系统地回顾近年来印刷技术的变革历程。

drupa展会全称为“德国印刷媒体、出版及纸品加工展览会”,被誉为印刷行业的“奥林匹克盛会”,是目前世界上展出面积最大,展商、观众数量最多,展品范围最广,对世界印刷技术发展影响最大的第一大印刷展。drupa展会历来都是印刷创新技术最重要的展示舞台,是印刷市场的“晴雨表”和印刷技术发展的“风向标”,桌面出版系统、CTP、数字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JDF、喷墨印刷等划时代的技术和产品无不是在drupa展会上首次展示并引起广泛关注的。

drupa历程回顾

很多公司都将drupa展会看作印刷新技术的最大平台,将4年来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展会上集中展示,这使得drupa展会发挥着印刷技术“里程碑”的重要作用。而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印所”)则肩负着将这些新印刷技术快速带回国内进行传播、研发、创新的重任。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届drupa展会,中印所都组织强大的参观阵容到现场学习考察,并将在drupa展会展示的先进技术带回国内。从CTP技术的引进到“德鲁巴来到中国”高新技术报告会等活动的推出,以及“科印传媒”品牌的建立,中印所紧跟时展,有效推动了先进印刷技术在中国的传播与应用,并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研发创新,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贡献。

20世纪80年代 桌面出版系统风起云涌

关键词:桌面出版系统(DTP)——drupa1986

在激光照排技术兴起前,铅字排版在中国印刷业盛行。1976年,英国蒙纳(Monotype)公司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套激光照排系统,正式开启了激光照排时代,为桌面出版系统的问世创造了有力的条件。

1979年,国家出版局批准成立了北京新华照排研究实验中心,1984年将其划归中印所。该实验中心在对蒙纳英文激光照排系统进行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开发出中文激光照排系统。该激光照排系统通过使用与上海印刷技术研究所合作开发出的中国第一套计算机中文字库,排出了中国第一本正式的印刷出版物。

随着技术的发展,早期激光照排系统逐渐被激光照排机所取代,由黑白图像扫描仪、计算机、激光打印机和激光图像输出设备组合而成的桌面出版系统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在drupa1986上,桌面出版系统无疑成为其中最大的热点。在这场对印刷业影响深远的技术革命中,Adobe、Apple、Aldus三家公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Adobe的努力下,PostScript成为出版印刷行业的标准语言,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实现了印刷前端黑白图文组版及后端黑白图文整版输出,产生了出版社“来盘加工”这一新的业务方式。

中印所在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的开发方面走在国内前列。1985年,中印所研发出我国第一个商业化的中文桌面出版系统——“科印”电子出版系统,该系统可对科技类图文、五线谱等复杂版式进行组版输出。在政府支持下,“科印”电子出版系统在国内大部分新华印刷厂中得到了应用,加速了对铅字排版的取代,并迅速成为当时我国书刊电子出版系统的主流产品,促进了桌面出版时代的到来。

与此同时,中印所旗下《印刷技术》杂志经多次改版后发展壮大,与中印所一道承担起宣传和普及印刷新技术的历史使命,成为国内发行量最大、覆盖面最广的专业杂志,带动了业内一批媒体的成长。

20世纪90年代初 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登上历史舞台

关键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drupa1990

以往的桌面出版系统只能实现黑白图文的编排,在drupa1990上出现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使印前彩色图文处理实现了由“模拟”到“数字”的转化。随着这项技术的普及,印前处理全面进入数字化时代,彩色图文合一的计算机组版成为现实,而且还实现了分色出片。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硬件包括彩色扫描仪、工作站和图像输出机,软件包括Photoshop、PageMaker等。在传统工艺流程中曾发挥重要作用的电分机逐渐被淘汰。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这一革命性变化,中印所做了许多努力和尝试。1990年,中印所将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介绍到国内,并于1993年组织召开了国内第一次“彩色桌面系统专家研讨会”。1994年,中印所成功举办了首届北京国际电子出版暨多媒体展览会及报告会(EPmedia),该展会共连续举办6届,对我国彩色印刷出版业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有效推动彩色桌面出版技术在国内的传播和应用,1995年,中印所还出版了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杂志《桌面出版与设计》,该杂志是第一本采用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组版输出的中文杂志。

1994年,中印所与美国苹果公司合作成立苹果彩印技术中心,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嗣泉和苹果公司总裁迈克尔·斯本德拉也专程出席成立仪式。苹果公司彩印技术中心以推广世界先进的开放式的彩色桌面出版技术、促进国内印刷行业发展为目标,为国内印刷界同仁提供了一个极为系统、全面、直观地认识和了解当今世界最新成果的窗口,为国内培养了大批彩色桌面出版系统专业人才。

为了适应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需要,1989年,中印所与台泥公司开始合作进行汉字专业字形设计和字库产品开发,并于1993年合资成立北京汉仪科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2009年,汉仪公司正式成为中印所全资企业。迄今为止,汉仪公司已经向国内外市场推出近200款数字化中文字库,承担了研发生产中文字库、传播中华文化的重任。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CTP等数字技术集中爆发

关键词:CTP——drupa1995

drupa1995是CTP技术的舞台,在这届展会上,包括CTProof(数码打样)、CTPlate(计算机直接制版)、CTPlate on Press(在机直接制版)、CTPrint(数字印刷)在内的各项技术得到了广泛展示,受到全球印刷业者的追捧。由于CTP(主要指CTPlate)设备及版材在drupa1995上大规模展出,并开始付诸应用,因此许多人将1995年称做“CTP元年”。

drupa1995也是历史上划时代的数字技术呈现最多的一届。数字印刷技术在1993年首度亮相后,在drupa1995上又进行了集中展示,如Indigo公司的E-print1000、Xeikon公司的DCP-1彩色数字印刷机等成为展会上的明星产品,生产型数字印刷设备登上历史舞台。

为了加快CTP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在1996年的EPmedia展览会和报告会上,中印所将CTP技术介绍到中国,并举办了国内第一次关于CTP技术的研讨会和数字式彩色打样研讨会。2001年,《印刷技术》杂志首次推出了“CTP在中国”市场调查报告,深入剖析中国印刷行业CTP发展与应用,这一调查迄今为止成功推出了12期,已成为全面展示印刷业CTP技术应用情况、分析国内CTP市场发展的权威之作。

除了在信息传播方面推动CTP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之外,中印所在CTP配套耗材的技术研发方面也不遗余力。2000年,中印所和日本富士胶片株式会社合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该公司成功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热敏、紫激光等CTP版材,有效推动了CTP在中国的发展。CTP技术的出现,加速了印刷行业对激光图文输出系统和传统胶片的淘汰。

21世纪初 网络技术深刻影响印刷业

关键词:与网络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drupa2000;

JDF——drupa2004

进入2000年以后,网络化浪潮扑面袭来。在21世纪初举办的两次drupa展会中,网络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得到了充分体现。drupa2000的主题是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和跨媒体出版,它们的出现表明印刷技术在数字化之后开始向网络化迈进。drupa2004的主题是JDF,在DTP、CTP及数字印刷技术出现并趋向成熟之后,印刷技术由局部创新走向印前、印刷、印后的全流程整合。

在数字印刷时代新技术大爆炸的形势下,为了将更多关于drupa展会的信息带入中国,中印所旗下媒体《印刷技术》等杂志,对两次drupa展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报道,并于2000年、2004年连续举办了两届“德鲁巴来到中国”高新技术报告会,有效传播了drupa上最新的技术信息,促进了中国印刷技术的变革。

为了适应印刷新技术的发展,2002年1月,在桌面出版时挥了巨大作用的《桌面出版与设计》杂志完成历史使命,正式更名为《数码印刷》,旨在迎接印刷数字化和数字印刷浪潮的洗礼。此后,中印所又尝试举办“数字印刷技术研讨会”,积极推动数字印刷技术在国内的发展。2004年,数字印刷大型系列市场调查报告“数码印刷在中国”正式推出,引起业界强烈反响。2005年,“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暨“数码印刷在中国”技术高峰论坛也应运而生,目前,该活动已成为促进数字印刷技术在中国全面、深入应用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印所还致力于行业服务,成立了中国印刷技术协会数字印刷分会,为国内印刷行业搭建了数字印刷的交流平台,促进了行业合作和发展。

与此同时,随着网络技术与数字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受到明显冲击,不少以传统出版印刷为主的印刷企业开始向包装印刷转型,drupa展会上展出的印刷设备及相关配套软硬件也将关注点向此领域转移。为此,中印所也加强了对此趋势的关注与宣传,相继推出《标签技术》《包装财智》等期刊杂志,全面关注和报道包装印刷发展,并多次举办相关会议,迎合了印刷行业的发展潮流,并推动了包装、标签等领域印刷技术的发展。

从1994年举办EPmedia开始,中印所也逐渐积累了举办大型国际展会的经验,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世界。经过多年的努力,2003年,中印所和中国印刷技术协会与drupa展会的主办方杜塞尔多夫展览公司等联合主办的首届中国国际全印展在上海举办,并大获成功。迄今为止,全印展已经成功举办了4届,有力推动了中国印刷业的发展。

2003年,中印所以《印刷技术》为基础,将旗下《数码印刷》《印刷经理人》等印刷媒体和出版机构,整合为“科印传媒”,以统一的形象组织市场活动。2005年,中印所又紧跟时代需求,推出印刷行业门户网站科印网(省略),向网络媒体进军。经过几年的发展整合,2006年4月,隶属于中印所的北京科印传媒文化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在接下来的几年,科印传媒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又相继推出专业的印刷电子商贸平台——印贸网(省略),以及科印电子期刊、科印手机报等新媒体阅读平台,在电子营销和数字出版领域走在了行业的前列。目前,科印传媒已成为中国印刷行业领先的综合性专业媒体服务机构,在中国印刷包装领域具有极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凭借科印传媒这个优秀的印刷行业信息传播平台,中印所对于drupa新技术的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21世纪10年代 喷墨印刷技术独领

关键词:喷墨印刷——drupa2008;喷墨与胶印相结合——drupa2012

drupa2000、drupa2004的数字化、网络化蓄势,最终迎来了2008年喷墨印刷技术的大爆发,数字印刷的发展时代正式来临。

严格意义上讲,伴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兴起,喷墨印刷早已登上印刷舞台,但此前多应用于大幅面广告喷绘和小幅面票据可变条码喷墨印刷领域。在drupa2008上,这种局面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以高速、彩色、高质量、宽幅面、生产型、广适性等为特征的喷墨印刷机纷纷亮相,有30多家公司推出了不同类型的喷墨印刷系统(样机)。崭新的喷墨印刷技术呈现出群雄纷争的局面,甚至已经不能称其为新技术,而直接进入广泛应用的集中爆发期。因此,drupa2008也被称为“喷墨drupa”。此后,一些当初在drupa2008亮相的喷墨印刷设备逐步正式投入使用。

在刚刚结束的drupa2012上,喷墨印刷技术的活力被进一步激发,又有一批成熟、稳定、速度高、质量好的喷墨印刷系统亮相,喷墨印刷技术正式进入应用阶段。

伴随着喷墨印刷技术的成熟,喷墨印刷与胶印工艺、数字印刷设备制造商与传统印刷设备制造商的结合日益紧密,在drupa2012展出的兰达纳米数字印刷机便是其中的典范之作。这个号称掀起第二次彩色数字印刷革命的设备,采用胶印橡皮布转印技术和纳米墨水,将喷墨印刷技术的灵活性与胶印在不同材料、不同介质的完美适性相结合,有效拓展了喷墨印刷技术的适用范围,让人们真正意识到将喷墨印刷与胶印结合,并在印刷材料和工艺方面有所突破,也能迸发出巨大的活力。

实际上,早在2006年,《数码印刷》杂志就推出了“喷墨印刷系统用户调查分析报告”。2008年,中印所通过第三届“德鲁巴来到中国”高新技术报告会向国内全面、系统地介绍了drupa2008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成就。2011年3月,科印传媒《印刷技术》杂志在广州举办了“2011喷墨印刷供应商大会”,共同探讨喷墨印刷技术的发展,旨在推动传统印刷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国喷墨印刷市场的繁荣发展。与此同时,中印所开始进行喷墨印刷新技术、喷墨与传统印刷结合的研发,以及喷墨印刷的应用开发。

2012年3月,中印所与柯达公司、上海太阳机械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以位于中印所的联合实验室为平台,共同开发基于高速喷墨技术的组合印刷系统,探索市场、推广营销模式,为印刷包装行业的技术升级、企业转型提供创新解决方案。目前,中印所正在建设印刷环保技术产业化重点实验室,其中等离子技术在数字喷墨印刷及表面处理过程中的应用、环保型喷墨CTP胶印版的研究等多项技术与喷墨印刷有关,在推动绿色印刷进程的同时,也推动了喷墨印刷在中国的发展。

为了更好地传递drupa2012的最新信息,2012年5月,中印所及科印传媒派出了强大的记者团和专家考察团前往drupa2012现场,并通过科印网、科印手机报和科印微博等平台第一时间传递展会信息,系统、全面地向国内介绍了备受关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2012年7月,中印所还将主办“2012德鲁巴高新技术报告会”,在第一时间权威、全面、立体地展现drupa2012展会上最前沿技术,让国内同行不出国门就能了解drupa展会的技术动态,帮助印刷企业了解新技术、新产品及其所预示的印刷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新市场中抢占先机。

2012年9月,由中印所主办的“iDigital 2012数码主题公园”也将在天津举行。该公园以“数字生活、印刷时尚”为主线,全方位展示数字技术在印刷领域中的无限魅力。展会同期还将举办相关技术论坛、“科印杯”数码印刷作品大奖赛颁奖典礼及数字印刷应用培训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从drupa看印刷技术发展趋势

任何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都是取代落后的技术和生产方式,或者对已经成熟的技术和生产方式进行补充和创新,对于印刷业来说也不例外。万众瞩目的drupa展会,既是印刷新技术的推动者,也是落后技术的终结者。

1.数字技术的普及加速了落后印刷工艺淘汰

drupa展会展示的众多新技术加速了印刷工艺的新老交替,并呈现出较为稳定的发展规律。20世纪80年代以来,数字技术在印刷业中的应用,逐渐取代了铅字排版、电分、激光照排等工艺:从激光照排技术的推出到完全取代铅字排版,经历了大约15年的时间(1976~1990年);从drupa1990大放异彩的彩色桌面出版系统的出现到电分机的消亡,也经历了近15年的时间(1990~2005年);从drupa1995CTP技术的出现到激光图文输出技术走向边缘化也走过了15年左右的时间(1995~2010年)。

2.网络与数字技术的结合推动了印刷技术的发展创新

自2000年以来,网络技术的兴起,使得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数字化工作流程、跨媒体出版和JDF等技术获得了飞跃性发展。新兴的网络技术与数字化技术,使古老的印刷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在drupa2012上,许多厂商展示了网络技术在印刷业的应用,甚至有“云计算”的案例。网络与数字技术将不断地推动印刷技术的发展创新。

3.以喷墨印刷为代表的数字印刷技术前景无限

如果以2008年作为喷墨印刷技术发展的元年,那么探讨喷墨印刷技术能否在15年左右的时间淘汰CTP和取代某个传统印刷技术也将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未来的几年内其都将成为业界争论的焦点。

回顾历史,我们可以发现,印刷技术的更新与变革更多地集中于印前系统,如铅字排版、电分机、激光照排机等,而不是各种已经成熟的印刷方式。drupa1995上,以Indigo为代表的生产型数字印刷机的集中亮相,掀起一场数字印刷的革命浪潮。时至今日,彼时兴起的数字印刷技术除了挤占部分传统印刷的短版市场外,更多的成就是开辟了个性化、可变数据、按需印刷的新市场。由此看来,数字印刷更像是传统印刷的有力补充,而非取代者。

上一篇初一地理

下一篇书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