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范例6篇

人居环境

人居环境范文1

[关键词]人居环境;薛录镇;村落 文章编号:2095-4085(2017)02-0046-03

1薛录镇概况

1.1薛录镇的起源与发展(图1,2,3)

乾县属陕西省咸阳市管辖县,下辖城关、薛录等16镇、1个中心和8个社区。

薛录镇地处乾县东南方,东临礼泉县史德镇,西靠乾县姜村镇,南接马连镇,北邻大墙镇。辖16个村,总人口31280人,耕地面积40919.3亩,是乾县主要的果业强镇、生态大镇和农业重镇。全镇有高中,初中各1所,完小7所,小学10所。医院、文化站、邮政、电信、粮站等服务设施配套,门类齐全,交通便利,乾兴公路穿境而过,实现了村村通沙石路。镇域内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风昌盛。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经济发展迅速。

薛录镇下辖:薛禄村,新兴村,大马村,马兰寨村,北田果村,小马村,马相村,昙子坊村,薛仵村,薛梅坊村,薛宅村,盘州村,高墙村和东小章村。

据地方志记载,薛录镇乃大唐重要边塞军镇,为薛仁贵驻守之地,当时下辖88村,即现在薛录镇,马连镇,大强乡和阳洪乡的部分村,老城隍庙的碑文有记录,现已修成新城隍庙。

据新旧《唐书》《通史》及方志载:薜仁贵(约645-742),绛州龙门人(山西河津),世以农耕为业,自幼英武,气度不凡,力大骁勇,机敏好武,素有亦胆报国之志。为表彰具战功诏赐薛仁贵正二品平郡公,并封邑为奉天南之薛录,食邑2千户。今之薛录镇东西堡是他的封邑府第,大城门上分别雕有“唐授薛采”和“汉唐古镇”。薛宅为其家宅住处,薛梅坊是其花园,薛忤(“武”之谐音)为其游猎习武之地,盘州村为其家兵府役的营盘。

而到今天,这个“薛”姓已经从指示符号(具有直接因果关系:薛仁贵当时驻军在此处)演变为图像符号(以薛来命名村庄),甚至是象征符号,已经变成了约定俗成的关系,见图4,人们都知道乾县与礼泉的交界处有个薛录镇,至于为何如此,却鲜有人去联想与探究了。

1.2村落居住建筑形式空间变化(图5~8)

薛宅村,唐朝为薛仁贵封地之游览之地。如今全村实现水泥路面道路和房屋建设田字形规范建设。礼泉县农村住宅布局的形式是在长期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形成的。人口增长,土地制度的变革和农村经济的兴衰,都程度不同地在农村住宅建设的发展中显示出来。建国前,全县的建筑区域大体可分为南北两大部分。南部建筑多为土木结构的“一边倒”厢房,北部多以窑庄为主,通风、日照条件差。建国后,农村住宅经历几个发展过程。1953~1978年,北部的农晟逐步由地窑改为房庄(最早的是土坯房,后来改为砖),南部建房也由土木结构逐渐改变为砖木结构,建筑和结构形式也不断更新。1978~1990年,农民的住房观念发生了变化,不少农民盖起了二层以上的楼房。全县有62002户农民新建或改建了住宅。在此期间,群体建筑有了很大的发展。

现在住宅基地尺寸为9 m×20 m,方向正南正北,家家户户住宅基地接基地,所以东西向无法采光,为了避免室内出现黑房间,所以依靠中间走廊顶上的天窗采光;由于当地的农民多为果农,所以家家户户都有很多的苹果需要堆放,所以有很多的储藏间;种田需要施肥,而且由于排污管道露明(其实就是家家户户门前的小水沟),厕所还不可以安在室内,采用便捷的方式使用,但是洗脸池、淋浴已经走进家家户户的生活了,使用非常方便,而且采用太阳能,绿色环保、节省能源、高效利用。(此住宅基地尺寸为9m×(20+N)m,方向也为正南正北,其中Ⅳ为后院进深,视情况而定。)

2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下村落人居环境的发展

2.1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最近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城镇建设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在设计时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乡融入大自然;而“乡愁”则是特色文化、人本及乡土气息……,铭记历史的精神坐标,保护好这份珍贵的记忆,要靠科学的规划、管理和理念。要融入让群众生活更舒适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受古代哲学宇宙观的影响,在村落人居环境建设时,会将人居环境秩序化,把宇宙观具体落实到空间的层面。从而使得古代村落人居环境有了强烈的人伦属性,将人伦纲常与人居环境建设以及宇宙观融会贯通。“仁、义、礼、智、信”的道德原则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营造有着深刻的影响。古代村落人居环境具有教化的功能,通过匾额、雕刻、壁画等阐述人伦纲常,起到教化育人的作用。

2.2重视人文关怀

中国传统村落历来都有着自己的历史文脉与文化遗产,但在经济的快速发展下,村落自身的文化环境缺乏有效的保护,有时更是遭到破坏。现代化发展带来了城市文化、西方文明,它们的强势入侵,而本土文化的失落使村落人居环境建设缺乏人文关怀,村民的精神、文化信仰正在逐渐消失。许多村落原有的重要庙宇建筑,现在都己被拆除,原有的习俗也正被遗忘,落所特有的地域特色及地方文化已经被现代文明所同化。这也使得传统村落逐渐走向消亡。

村落在满足村民日常基本生活所需的同时,尽可能给村民便于的交往机会。并且这些交往空间通常都有着宜人的尺度感,富有人情味。开放空间与村民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不仅是交通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村民文化活动的场所。同时这些开放空间也是村落整体空间中的一些过渡或是连接要素。开放空间自形成之初,就是方便村民的交往需求,它与周围的建筑、院落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给人亲切感。开放空间可以是重要建筑前的小广场,也可能是街巷交错的开阔地,有时就是住宅院落与外部环境相连接的空间,这些空间都是以人的步行活动作为空间尺度的标准,因而更具亲和力。

2.3旅游产业带动现代村落人居环境的发展

南岭水库可以垂钓、休憩,农家乐饭菜,盘龙系列木雕、葫芦雕、刺绣、字画等民间工艺,红仙桃示范园可以提供春季赏花、夏季采摘等活动,为村镇增加经济收入。(下图为各种依附果业发展及乡镇扶持的旅游产业)

人居环境范文2

关健词:人居环境概念建筑学观念

20世纪以来,人类目睹了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加速的城市化现象,大量人口向城市集聚,城市不断向外扩展,规模急剧扩大。同时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出现:如农田的日益减少,自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城市居住条件下降,以及严重的环境污染、交通问题和社会问题等等。城市的快速发展对传统建筑学的观念是一次挑战,同时也是对建筑学发展的一次推进。

与注重单体的建筑的狭隘观念不同,希腊思想家和规划家道萨迪亚斯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人类聚居学”。因为其注重“人”的价值和注重整体的系统思想而在20世纪下半叶在国际建筑界和城市规划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且对传统的建筑学的观念加以拓展。道萨迪亚斯建议创立一门益人类聚居为完整对象的系统综合学科,来保护城市和乡村集居的客观规律指导人们的城乡建设。

作为一个概念。“人类聚居”是这一学科的研究对象。道萨迪亚斯为“人类聚居”所下的定义是:人类聚居是为了自己的生活居住而使用或建造的任何类型的场所。它们可以是自然的或人工建造、临时性或永久性的,它们可以是简单的。从这一定义可以看出人类,人类聚居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容器,即由自然或人工的元素组成的实体聚居。二是容器内的容器,即由单个的人和由人组成的社会。

作为一门学科。人类聚居学将主要研究人类聚居的5个基本元素―即自然界、人、社会、建筑物、联系网络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科学、技术学科和文化学科等涉及人类聚居的问题的学科综合时极其复杂的网络关系。

道萨迪亚斯提出的“人类聚居学”的价值,特别是对今后人类生存和发展研究的意义。是与传统建筑学观念尤其是单体建筑观的比较中明显的。我们认为:正如“人居环境”这一概念字面所体现的那样,其意义也主要表现在人、居、环境这三个方面。

(1) 人

建筑学的本质是一种人文精神。由于有人的需求,建筑的遮风蔽雨才具有意义,空间才富有价值,形式才获得生机:建筑的观念、技术、功能等才不断得以发展。由于人的存在和活动,场所才有了灵魂,

与传统的“建筑学”相较,“人居环境”的思想,首先是在概念上强调了人的意义。道萨迪亚斯一直将亚里士多德的“建设城市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居民们在其中幸福的生活”这句话奉为至理名言,他认为人是聚居的主宰,因此,评价人类聚居的唯一标准,就是看它是否满足人类的需要.传统建筑学往往是:“见物不见人”的,它们往往过多的注意到道萨迪亚斯所说的“容器”一一即物质和实体的部分,而忽视了容器的最终目的和内容,这也是人居环境强调“内容”和“容器”的意义所在。

因为人是生活在一个更大、更复杂和更综合的整体聚居环境中的,但单体建筑的传统建筑学显然往往无法承担起这一重任,只有在人居环境的语境下,才能完成“人文复兴”使命。

(2) 居

在关于人类聚居的理论中,有两个相似的说法:即“人居环境”和“人聚环境”。从研究的角度,我们采用了“人居环境”的提法。

“居”首先是一种“定居”的概念,人类的建筑发展历史是“聚而居之”的历史,与“聚”相较,“居”有着更为本质的内涵。在定居文明作为研究的前提下,“居”代表一种最基本的、最稳定的生活内容。人们可以“聚”于商场、“聚”于他乡,但必须“居”于“家”中。正是在“家”这一概念下,海德格尔强调了它与“空间”相比较的优先意义。“居于家中”表明了地点和场所对于人类聚居环境的重要性。

与传统“建筑学”相较,人居环境强调了建筑是由“人”而居的人文精神。不仅如此,由于“居”的概念没有空间的明显边界限定,所以人们不仅“居”于一个建筑内,也“居”于一个社区内、一个城市内……,这就避免了单体建筑的狭隘性。

(3) 环境

人居环境强调环境的观念,它与“建筑”这一概念的最大区别在于其外延的广义性。

首先,从人类生存的物质方面看,其居处至少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其人工的构成部分,二是其自然的构成部分,两者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居住环境”。由于建筑的概念只重视了人工的部分,而忽视了它的外部空间,特别是建筑的自然环境,所以,建筑学就不完整了。在当代社会,当人们的建筑活动对自然环境有重大影响时尤其如此。

自然环境是人类聚居重要的一部分。中国的园林艺术更是以人工建筑与自然建筑的巧妙融合构成整体“人居环境”的典范。随着文明的进步,尤其是在人工建筑高度发达的城市环境中,人们往往由于过多地与喧嚣的街道、冰冷冷的高楼大厦“为友”,而忘记了自然这一与生俱来的“伴侣”,这正是现代城市的“病状”之一。

人居环境范文3

一、工作重点和成效

1.抓宣传,浓氛围

采取层层召开人居环境集中整治部署会,乡村两级干部共同发力,进村入户,精心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每个村最少悬挂2条以上永久性宣传标语和宣传条幅,共20余条,努力营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浓厚氛围。

2.抓重点,明责任

印发《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实施方案》成立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领导小组,由党委书记xxx任组长,各包村领导任副组长,各村负责人和各包村干部为成员。各村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村书记亲自挂帅、亲自上阵,做到机构、人员、措施、责任、经费五到位,确保整治工作扎实有效推进,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责任单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

3.抓整治,见成效

召开多次环境综合整治部署会、推进会,要求各村立即部署、立刻行动,做好宣传。截止目前,共投资44.5万元,出动人力1896人次,出动大型车辆14台次清理生活垃圾648吨,清理柴草垛15处,清理公路43.4延长米,清理庭院28个,清理畜禽粪污5立方米,拆除废旧圈舍4处,拆除废旧棚厦3处清理小广告365处,农资废弃物回收120公斤。绿化投资53.6万元,美化投资28.5万元,用于购买乔木、灌木、花卉(串红、孔雀草、牵牛花等)。

4.加强督查,及时跟进

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期间,各村包村领导和包村干部下村监督所在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乡主要领导不定期对各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全面性、阶段性检查验收。乡政府新农办不定期入村检查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保洁员全天候在岗,截止目前,新农办共入村检查26次,对进展速度缓慢的提出整改意见,推进全乡人居环境整治工作。

二、存在问题

1.常态治理有待加强,全乡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有反复现象。

2.部分村民环境意识差,认识不上去,垃圾随处丢时有发生。

3.各村保洁员对两村交界位置存在忽视现象。

4.存在市区建筑垃圾在我乡境内随处乱倒现象。

三、下一步打算

1.深化舆论宣传。大力倡导讲文明、守秩序、重公德的良好风尚,教育引导群众增强安全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推动全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行动,创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为幸福美丽李炉建设注入新动力、增添新活力。

人居环境范文4

关键词:建筑环境心理;自然环境;色彩

Abstract: from analysis of the importance of building environment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residential design, discusses its enlightenment to human design, to analyzes the urban architectural color, try building on colour to give people to create elegant, beautiful and comfortable living environment.

Key words: building environment psychology;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color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面临着自然生态系统、文化经济系统,现代生活方式以及道德精神的种种令人措手不及的危机,在痛苦的反思和深刻的自我检讨之后,人们才觉醒于空间的真义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困境中的盲目挣扎与发泄对我们毫无意义,迫切的任务是要寻找一个新的恰当的起点,对所面临的危机作出积极的反应。于是,以人性为目标,抱着服务于社会的宗旨,特别是关怀社会大众的居住与生活空间问题,人们发现了一条科学的环境研究路线,希望从进一步探讨心理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发现一种较准确的知识,一些可用于设计上的准绳。

住宅设计应使居民对住宅感到坦然、可靠、安全、自由,使居民在工作后有一种真正回到“家”的感觉,有一种轻松、温馨、愉快的心理感觉旧。大量实验及研究文献表明,人们的舒适是由三方面因素所构成:个人因素、可测量的环境因素和心理因素。心理因素即色彩、质感、声音、光照、气味、运动等环境因素对人们心理的影响。人在居住环境中,其心理与行为尽管有个体之间的差异,但从总体上分析仍然具有共性和以相同或类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特点。因此,在规划设计人居环境时应细致研究居住者的心理需求,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营造出符合居住者心理的居住空间。

人们总是用视觉来最先感受环境,而在一个固定的环境中,最先闯入人们视觉的就是色彩,色彩处理的好坏不仅影响着视觉美感,而且影响着人的情绪及工作生活效率。研究发现,人置身于绿色的环境中,皮肤温度可降低1℃~2℃,脉搏每分钟减少4次--8次,呼吸减慢、血压降低,心脏负担减轻,表现出一副安静自若的神态,促使人更加冷静地对待现实。所以现在几乎所有的医院手术室的颜色都是绿色的,同时人们也在居室中使用越来越多的绿色来装饰环境。

就人类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而言, 可将其划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人工环境。其中社会环境由人所组成, 文化是其中主要要素, 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结合而形成物质环境, 人与物质环境处在一个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中。时代的发展已使人们不满足于基本生活功能的具备, 而是要求更加完善的环境来满足人的各个层次的需求。就视觉而言, 世界是五彩缤纷的, 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色彩的组合, 人们生活在色彩的世界中, 学会了运用色彩创造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色彩既是生动世界的象征, 又赋予人以丰富的情感。人们常有“触景生情”的体会, 这景就是人们所接触的色彩缤纷的客观景色, 不同的景色会带给人们感情上的不同变化。人们对色彩的知觉和理解会因人的生理特性、心里素质及社会环境的不同而不同。不同的国度, 不同的民族风情, 会形成一个不同的感知世界。

色彩的运用应因空间的大小、形式而变化。大的空间多采用深一些的色调,以增加室内的重量感;反之,应采用浅一些的色调来增加空间感。例如居室空间过高时,可选用饱和度较高的色彩,以减弱空旷感,提高亲切感;墙面过大时,宜采用明度偏低的色彩;柱子过细时,宜用浅色增加体积感;柱子过粗时,宜用深色减弱粗笨感。

色彩的选择应根据空间的方位而定。不同方位在自然光线作用下的色彩是不同的,冷暖感也有差别,因此,可利用色彩来进行调整。如朝北的房间常有阴暗沉闷之感,可采用明朗的暖色,使室内光线转趋明快,给人以温暖的感觉;朝南的房间日照充足光线明亮,可采用中性色或冷色;朝向东西方向的房间有上下午光线的强烈变化,且光线的温度较高,所以迎光面应涂刷明度偏低的冷色,以便综合自然光线对它的影响,整个房间以冷色调为宜。

色彩的选择应考虑到空间使用者的类别。男女老幼的不同个体对色彩的喜好有很大差别,所以色彩的选择应适合居住者的爱好。如女孩子的房间可大量运用粉红系列的色彩,像白雪公主一样天真、浪漫;男孩子的房间可选用天蓝色系列的色彩,使他们可以幻想自己像水手或飞行员,有蓝天和大海一样的胸襟;青年人和中老年人由于生活经验和知识结构不同,对审美的需求也不一样,青年人喜欢鲜艳的色彩,老年人则喜欢沉稳大方的颜色。因此对空间色彩的选择要有针对性,了解使用者的喜好,才能与之产生共鸣。

据研究颜色和人类情绪关系的专家考证,居室布置时能选择适合的“快乐”色彩,会有助于居住者松弛紧张的神经,觉得放松舒适。不同的房间功用不同,颜色也不该是一样;就是相同功能的房间,如同样是客厅、卧室,有时也会因居住者秉性不同而有差异。

客厅:浅玫瑰红或浅紫红色调,再加上少许土耳其玉蓝的点缀是最“快乐”的客厅颜色,会让人进入客厅就感到温和舒服。

餐厅:以接近土地的颜色,如棕、棕黄或杏色,以及浅珊瑚红接近肉色为最适合,灰、芥茉黄、紫或青绿色常会叫人倒胃口,应该避免。如果你正是节食减肥,可把餐厅布置成使人产生凉爽感的蓝色、绿色或灰色,你还会感受到食物的美味,但你胃口却“变小”了。

厨房:鲜艳的黄、红、蓝及绿色都是快乐的厨房颜色,而厨房的颜色越多,家庭主妇便会觉得时间越容易打发。乳白色的厨房看上去清洁卫生,但是别让带绿的黄色出现。

卧室:浅绿色或浅桃红色会使人产生春天的温暖感觉,适用于较寒冷的环境。浅蓝色则令人联想到海洋,使人镇静,身心舒畅。

卫生间:浅粉红色或近似肉色令你放松,觉得愉快。但应注意不要选择绿色,以避免从墙上反射的光线,会使人照镜子时觉得自己面如菜色而心情不愉快。

书房或电视室:棕色、金色、紫绛色或天然木本色,都会给人温和舒服的感觉,加上少许绿色点缀,会觉得更放松的。

虽然,居室颜色对人的情绪影响也是相对的,具体运用中还应结合家庭成员、个人的习惯而不必强求一律。

总之,作为建筑师在建筑色彩上首先要以完整的中性的色彩环境满足人的心里需要, 即以柔和的主色调使长期生活于该环境中的人保持身心的松驰、舒畅, 并适当地用明亮鲜艳的色彩调节环境的节奏; 要以自然环境色、自然材料色、气候、风土习惯为基础, 多层次、多方面的满足人们的需要; 还要根据建筑性质和功能, 选择适当的情调作为空间色彩设计的主题, 并联系周围环境来确定主色, 由此再联络其它色彩作为组合的媒介, 依据色彩视觉规律, 确定背景部位与前景的色彩关系。虽然色彩的心里感觉具有模糊性,不可能很精确, 对各种特性的等级评定, 只是一种量化的形式。但是, 作为一名现代建筑师应该具备一种综合能力, 在建筑色彩视觉上给人们创造出最佳的视觉感应, 使人们置身在高雅、优美、舒适的环境中, 身心保持在最佳状态。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我们的建筑师在为人们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建筑作品的同时, 也要杜绝或减少由建筑色彩造成的视觉污染, 使人们在追求美的同时推动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人居环境范文5

吴良镛,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的建筑学家、城市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他长期致力于中国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教学、科学研究与实践工作,在建筑教育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1996年被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他主持参与多项重大工程项目,特别是为旧城区改造整治规划设计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他主持的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获1992年度的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2000年获得国家建设部颁布的首届“梁思成建筑奖”,并在火热的城市化进程中,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

Q:作为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及城市规划学家,是什么促使您走上学建筑这条道路,并颇有建树?是您儿时的梦想吗?

选择学建筑,这与我早年的经历有关。1922年,我出生在南京;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南京失守,我离开了南京,这期间我目睹了战争造成的破坏。记得1940年,我在四川合川参加高中考试,最后一门考完已是中午,这时日本人开始轰炸,天崩地裂,大火整整烧了一天,合川的大半座城都被大火吞噬了,这人间惨剧让狗儿都哭了,我此后再没听过一条狗的声音有那么凄惨。基于此,我对学建筑、为人们建个家的愿望是很强烈的。之后,我怀着“从事建筑行业、立志修整城乡”的愿望,挥手告别合川,走进中央大学建筑系。

Q:1988年,在北京市政府支持下,您主持了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并获得1992年度的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菊儿胡同是您最满意的作品吗?菊儿胡同在后来是否对实际的城市改造起到借鉴作用?

菊儿胡同的设计得到了国际各方面的肯定。我把它称为“菊儿胡同的试验”,这个试验始于1979年,应该被视为北京城市规划中的一部分。当时我与朱自煊等教授研究什刹海的时候,就提出了居住区的模式:四合院的门面在街道占据较小空间,大街在两边,居住空间要大而安静。可以说,这种模式是好的。那么,是不是拿这个模式建设新的住宅呢?1979年开始研究这个模式时,最大的挑战是争取较好的密度,如果我盖3层的房子所拥有的空间相当于5层楼,那么这个试验就成功了,这个探索过程一直进行到1987年。

我想这是一个过程。菊儿胡同的设计得到了国际专家的肯定,但是同行的建筑师对它的评价是:一般稍好。菊儿胡同在国内报道很少,是受之于国际学会的推荐,才被广泛知晓。虽然菊儿胡同的设计得到了国际各方面的肯定,但我希望我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个。

其实,并不是说让所有的房子都盖成菊儿胡同,这是一个方向,每个地方都具有地方特色,提高住宅的舒适度是根本追求。菊儿胡同是根据当时当地的环境产生和发展的,即使在北京,不同的地方也会有不同的做法。

Q:在改造与设计菊儿胡同时,您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体系。“人居环境科学”究竟是怎样的理论?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的提出就是为了各种建设都要与人的居住、居住环境结合起来。人居环境应该包括建筑、城镇、区域等,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应被综合考量。例如现在的农田水利,没有水就没有田,这是最根本的问题。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1993年提出,1995年清华大学建立了“人居环境研究中心”,2009年,“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获得中国科学院的“陈嘉庚科学奖”,说明这个理论得到了业内的认可。本世纪初,我决定要建立人居环境科学的学科体系。经过10年,我出版了《人居环境科学研究进展2002-2010》,这本书包含了对人居环境的探索、人居环境史的归纳,建构了一个科学体系。尽管如此,我们做的工作仍然是初步的,要做的事情还非常多。

Q:“人居环境科学”内含着“宜居”这个概念。在您看来,中国现代城市的“宜居”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您认为中国哪个城市最宜居?

过去,我们以为建筑只是建筑师的事情,后来有了城市规划,有关居住的社会现象都是建筑所覆盖的范围。目前,我们城市建筑方面问题很多,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你问中国哪个城市最宜居?这个问题好大。我从上世纪40年代就开始研究宜居问题了,现在还没有得到答案。其实,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个城市在这方面做得好,那个城市在那方面做得好;每个城市又都有做得不够的地方。

Q:2012年2月14日,您获得了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这个奖之后,您最想做的是什么?您的声音听起来充满了力量。

其实也没什么力量不力量的,我就希望工作做出点成绩,有成绩才有力量。至于下面最想忙什么?我想,需要忙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Q:您是城市规划及建筑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1946年起协助梁思成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您构建“了人居环境科学”的理论框架,是引领学科发展的科学家,又是规划事业的实践者。您最认可您的哪一个身份?

我认为,我之所以做了这么多的事情,首先是因为我来到了清华建筑系,有机会遇到了梁思成先生,以及很多的专家,比如那个时候文学系有朱自清,社会学系有费孝通等,清华的学术环境让我非常满意;第二就是创办建筑系的事业,这一点离不开梁思成先生,梁思成是个特别爱才、特别诗性的人。我个人也没有辜负梁先生的爱才之心,在工作上很尽力。

至于回答“最认可的职业身份”这个问题,我想我首先是教育工作者,因为教育工作者不光教书,还要研究问题;作为研究者又要参加实践,自1947年梁思成先生出国回来后,我作为他的助手参与了很多重要的工作。呵呵……其实这些都是我要做的事情,没有哪一个最认可的。我现在还在带7名研究生,还教书,坚持每学期为本科生上《人居科学概论》第一课和最后一课。同时,我还要研究理论,不研究怎么教呀?研究理论就要时间,就要搞城市规划,不能脱离实践。

Q:2003年,在南京市支持下,您主持、设计了金陵红楼梦文化博物苑。对于这个作品,您本人满意吗?有人说,这是你的收刀之作,是吗?

我最早知道南京要建金陵红楼梦文化博物苑,是在2001年9月9日的北京一次座谈会上。2003年11月,南京有关领导来到我家,在谈到江宁织造府建筑工程主持人选时说道:“在南京当地找一位设计家并不难,念及您是南京人,希望您能够为家乡留下一个作品。”我虽是南京人,但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只在南京住过不到1年的时间,之后一直在北京从事教学与规划设计研究,每次到南京也只能是短暂停留,行程匆忙。随着年岁渐长,“白头相见江南”,这话说出了我多年的心愿。尽管难度很大,但我还是欣然受命了。

金陵红楼梦文化博物苑所在位置,据考证是原江宁织造府的西花园位置。方案设计五易其稿,工程由原本设想的“一府三馆”——江宁织造府、曹雪芹纪念馆、红楼梦文学馆与云锦博物馆,最终演变成所有内容的博物馆,以及象征“西园”的园林、红楼梦文化俱乐部等组成部分。推敲来推敲去,博物馆主体建筑最终采用了现代风格,将传统园林层层叠叠立于其上,形成立轴山水之盆景,这也是红楼梦文化的缩影。

从开始接手设计以来,我一直惦记着它,以前几乎每个月都要到南京去,看看建得怎么样。后来为了这个建筑,我还专门写了一本书——《金陵红楼梦文化博物苑》,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在那么小的场地里设计红楼梦文化博物苑,这就好比螺蛳壳里做道场,一个字“难”!这个作品不能说是我的最后一件,但我是尽力而为了。

这个建筑目前已经建好了,现在就是布展还没搞好,如果布展搞好了,就可以开门迎客了。我其实也很希望它早点开门迎客,好东西大家一起分享嘛!

Q:您参与、主持过北京奥林匹克建设规划研究、中央美术学院及美院附中校园规划、中国历史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前期方案、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工程、北京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北京长安街规划设计、北京图书馆建筑方案设计……其实,岂止在北京,全国其他许多城市,如秦皇岛、北戴河、邯郸、保定、唐山、北海、厦门、桂林、酒泉、张家港、苏州、无锡、柳州、三亚……它们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研究项目,都凝聚着您的智慧。您不但被誉为“新中国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先驱者之一”,还被称为杰出的建筑教育家、著名的水彩画家、多产作家。是什么原因让您在多个领域做出一项又一项开创性的工作?

人居环境范文6

随着医疗景观实践的大量增加,如何更好的让人在医疗过程中尽快地康复,成为医疗景观设计面临的挑战,人居环境美学理论从提出以来一直是人们用来研究和人的活动密切相关的重要理论,因此两者的结合成为研究医疗景观的突破点。

医疗环境景观概述

1.医疗环境景观相关概念

医疗环境即健康照顾的环境,对病人应该有积极的影响且具有治疗作用,可以满足病人的需要。医疗环境景观是承载并影响人们各种户外活动的空间场所的集合,是人们参与、感受、认识、改造和创造的所有物质要素和非物质要素的总和。

2.医疗环境景观的所属范畴

康复景观包含综合性医院外环境、自然风景康复疗养院、专项康复中心、养老院及老年退休社区。本文研究范围医疗景观是康复景观范畴下是综合性医院外环境景观的部分。

医疗环境景观人居环境特点

医疗环境景观绿地也属于城市绿地的一部分,也具有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隔离降噪等功效。但作为医院的户外环境景观,又具有它的特殊性。由于其特殊的使用人群,于此形成的行为模式也不同于其它城市公共空间。因此,医疗环境景观设计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功能及流线的复杂性

医院是一个功能复杂有特殊的建筑类型,以下六个部分: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后勤部、行政办公、生活服务。医疗环境景观设计时通常将这六部分划为四个功能区:医疗区(包括门诊部、医技部、住院部)、总务区、生活服务区。各功能分区的设置不相同,空间之间的合理量化也显得尤其重要。

各功能分区之间通过交通流线,将这些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空间串联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形

成医疗环境景观的基本格局。通常分为人流、货流、车流。人流分为患者、医务人员以及患者陪护、探视者、来访人员;货流分为食物、药品、器械以及垃圾、污物、污水及尸体;车流又分为动态交通(包括急救车流、门诊车流、出租车流和服务车流)和静态交通(即停车场)。避免各流线间的交叉感染,建立清晰便捷的流线关系,可以提高医疗效率,提升医院品质。

2. 服务的特殊性和多样性

医院是一个具有治疗、康复功能的公共机构,医疗环境景观也就同时具有康复疗养功能以及公共空间的普遍特征。服务的特殊性就体现在室外空间的无障碍设计方面,此外,考虑到患者的特殊需要,医疗环境景观还应注重安静和舒适,以益于患者的身心健康。

服务的多样性体现在医院服务的对象不仅包括患者和医护人员,也包括处于特定生理状态的健康人(如孕妇、产妇、新生儿)以及完全健康的人(如来医院进行体格检查或口腔清洁的人以及陪护人员和访问探视人员)。他们有着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身份以及不同的心理需求,因此医疗环境景观的空间多样性也显得尤为重要。要照顾到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就必须提供多种类型的空间场所来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营造具有广泛兼容性和高度亲和性的医疗环境。

3.使用人群的特殊性

医疗环境景观的主要使用人群是病人,身体和心理机能都比健康人脆弱,对环境的敏感程度也更高,情绪容易受到刺激和波动,因此,医疗环境景观的空间营造、材质及色彩选用、植物配置等等都需考虑不同病患的生理需要进行人性化设计。

4.自然景观的康复性

医疗景观区别于其他景观的重要一点在于医疗景观中的自然景观是具有康复性作用的,医疗景观中大自然中的要素成为促进患者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感官因素,因此自然因素对患者的病情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影响因素。人类已经无法忽略自然景观的辅助治疗作用,越来越多的科学案例证实了自然景观的康复性作用。所以,自然景观的康复性特点成为医疗景观最重要的特点,使医疗景观对于医院的整体规划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 场地的特殊性

医院用地具有场地特殊性,例如一般医院的用地都较为紧张,同时停车需求量较大,规划时会布置很多停车场,这样往往会带来绿化率不足的问题,更加节约和合理的规划方案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场地的特殊性对医疗环境景观有更高的要求:

(1)医院一般都地处比较繁华的城市街道。布局一般较为紧凑,设备比较集中,绿地率低且容易受到城市环境的干扰造。立体绿化的隔音设计或障景的手法可以有效的减少城市对于医院的影响。(2)多数患者行动不便,不方便长时间外出,大多时间都是卧床休息或者室内小空间活动,所以户外景观的观赏性相较于其参与性更为重要。使医院室内和室外空间的相互渗透,利于患者康复。(3)急诊周围的景观功能性较强,要以交通流线为主进行设计,不可过分繁琐。

总结

医疗景观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引入人居环境美学对医疗景观进行分析可以更充分的总结出医疗环境景观的特点,更有针对性的进行设计,从而提升医疗环境的品质。

(第一作者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上一篇杨士付

下一篇项目部年度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