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开学时间范例6篇

江苏省开学时间

江苏省开学时间范文1

作为刚刚履新一个多月的省长,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省长石泰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备受关注。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石泰峰说,要以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五个迈上新台阶”为重点任务,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主政苏州,重塑核心竞争力

1956年出生的石泰峰,祖籍山西榆社。1978年9月,22岁的石泰峰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四年后,本科毕业的石泰峰考取北京大学法律系的研究生,师从中国法理学和比较法学的学科奠基人沈宗灵教授,潜心从事法理学研究。研究生毕业后,石泰峰成为中央党校法学教研室的一名教师。在那里,一干就是25年。其间,他在法学教研室当过副主任、主任,也在政法教研部当过副主任、主任,先后任中央党校校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央党校副校长。除了教学和管理,到地方讲课和调研是石泰峰在中央党校时的“家常便饭”。他在江苏履新后密集到地方调研的习惯,应是得益于此。

2010年9月,石泰峰从中央党校副校长调任江苏省委常委、组织部部长。2011年8月升任省委副书记。据此前媒体的报道,在江苏省委分管党务和人事期间,石泰峰工作低调、严谨,个人一直住在江苏省委招待所。他注重对党员领导干部的学习和教育,善于总结地方上的一些成功经验,参与推动了县处级以上干部的很多集体学习观摩活动。

2014年6月23日,江苏省委副书记石泰峰兼任苏州市委书记,在当日的就职讲话中,石泰峰说,到苏州担任市委书记责任重大,他将虚心学习,当好学生;尽快融入,当好苏州人;甘于奉献,当好公仆;严于律己,当好表率,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推动苏州实实在在发展,让苏州人民实实在在得益。

为了尽快了解情况,石泰峰开始了密集的调研。一个月内,石泰峰完成10次调研,会见中央、其他省市党政代表团及企业家代表11次,主持并参加会议7次,足迹遍及苏州四市六区。

石泰峰的调研思路非常清晰,从“园区经验”、“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开始,通过密集的调研,可以了解到苏州的实际情况,提出关于苏州发展的整体构想,同时也能够寻找到苏州增长的新的核心竞争力。

石泰峰说,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苏州需要重塑“新的核心竞争力”。他提出,要“让法治成为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在接受《新华日报》采访时,石泰峰说,市场经济的本质是法治经济。纵观世界上成熟的市场经济体,无不以严格的法治著称。比如中国香港、新加坡,良好的法治环境成为其集聚资源、用好资源的制胜法宝。“这也是我们把法治苏州建设提升为一项战略工程的原因所在。”石泰峰如此解释。

因此,在他看来,苏州要加快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除了靠科技创新和人才,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要让法治成为苏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多位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士告诉记者,讲话经常脱稿的石泰峰,“理论水平很高,对中央精神贯彻落实很快,看问题很准,思路很清晰”,“角色转换也很快”,比如,到苏州,他就提出要重塑苏州的核心竞争力,对苏州的发展“很有针对性”。

履新省长,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

“接过代省长这副重要的担子,我既感到使命无比光荣,更感到责任重如泰山。我们一定要不动摇、不懈怠、不跑偏、不折腾,多做补短板、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2015年12月4日,石泰峰被省人大常委会任命为江苏省人民政府代省长时如是说。

2016年1月28日,在江苏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大会上,新当选的江苏省省长石泰峰宣誓就职。这是江苏首次进行新任省长宪法宣誓。在场全体人大代表共同监誓。

在石泰峰履新江苏省代省长的第一个月里,石泰峰的足迹几乎走遍了江苏全境――江苏13个省辖市中,除了他此前曾主政过的苏州市,其他12个市他全都调研、考察过。

2015年12月5日,也就是履新代省长后的第二天,石泰峰便前往江苏的“经济洼地”宿迁调研。石泰峰在宿迁调研时直言,江苏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底线在苏北,短板在苏北,难点也在苏北”。

在宿迁调研时,石泰峰说:“我在江苏工作五年多时间,到宿迁来的次数最多,对宿迁的情况也比较熟悉。”因此,将首站选在宿迁,体现了他直面江苏发展短板、矢志不移“补短板”的决心和期望。

有了扎实的调研,也就为下一步施政江苏奠定了基础。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谈及“十三五”时期如何发展,石泰峰表示,我们将以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

石泰峰表示,2016年江苏将主要围绕结构性改革这一重点,突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力稳定经济增长、推进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开放、保障改善民生,确保实现江苏“十三五”发展良好开局。

对于做好去产能工作、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进展情况,石泰峰十分关心。就在“两会”召开的前几天,石泰峰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省内进行调研,并在常州召开去产能工作座谈会。他走访多家企业,深入了解钢铁、煤炭、水泥、玻璃、造船等行业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分别听取企业家代表和常州、苏州、南通、徐州四市政府负责同志以及江苏省有关部门的意见建议。石泰峰指出,做好去产能工作,对于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推动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省开学时间范文2

一直以来,《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理论与研究”栏目坚持依托理论、观照实践的原则,从理论与学术的视角出发,为职业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带去新理念、新观点、新思维。2017年,本栏目将继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每期一个议题,努力从理论和研究的高度,从行政、学术、学校、行业企业等方面,多方位、多角度地探讨职校教育教学发展与改革实践中的问题。衷心希望“理论与研究”栏目能够架起理论与实践之间对接的桥梁,更好地为职教研究者、职校管理者、研究型教师服务。

【摘要】立足于江苏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特点,从人才培养的规模、层次、结构、质量等方面分析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情况,并结合江苏职教发展的特点提出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预警。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产业结构;吻合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30―05

专业是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标志着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科学设置专业、提升专业建设内涵是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两大基本诉求。只有职业教育的专业布局、规模、质量等结构性发展要素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吻合并保持动态适应性,才能提高服务效能,增强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如果职业教育体系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或者调节能力较弱,就难以避免供求错位和结构性失调,就出现无法缓解区域行业性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因此,主动积极探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适应规律,建立职业教育专业预警机制,超前开展专业预警,以更好地培养人才,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及职教学者的使命和职责。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国经济发展的新要求。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来,党中央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新战略。在现代社会里,经济、政治、教育与整个社会生活是融为一体的,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职业教育自然不会游离于这场改革之外,理应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发挥积极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服务。那么,“十二五”期间,江苏省职业教育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中有哪些作为呢?

“十二五”期间,江苏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政府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以及2014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到要“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调整完善职业院校区域布局,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等文件精神,积极进行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明显提高。为了对“十二五”期间江苏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有比较精准的判断与把握,并对“十三五”期间江苏省专业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江苏省教育厅、发改委等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团队,围绕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问题,在第一轮(2009年―2011年)研究的基础上,对此问题展开了进一步的全面、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本次研究注重实证研究,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主要是通过随机的方式,对江苏省职业学校用人单位201 1届、2012届和2013届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参与问卷调查的毕业生有80393人、职业学校256所、用人单位1939个。通过历时三年半的研究,课题组完成了一份60余万字的《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预警报告》,即将出版,这里就其中的主要结论进行介绍。

一、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特点与趋势

(一)江苏省产业结构特点

第一,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第三产业份额不断增大,现代服务业比重稳步上升,实现了产业结构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江苏制造”迈向“江苏创造”“江苏服务”。到2015年,江苏省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7:45.7:48.6,与2010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0.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下降了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7.2个百分点(详见表1)。

第二,江苏省区域内部产业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苏南:经济结构优化为“三、二、一”格局,新兴产业正在快速成长。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2.3:54:43.7转变为2015年的2.1:46.5:51.4,并在2014年,第三产业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苏中:经济结构呈现为“二、三、一”格局,仍然存在诸多不协调,处于低级状态。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7.5:55.1:37.5演变为2015年的6.1:49.6:44.2。

苏北:工业化进程已进入中级阶段,经济结构呈现为“二、三、一”格局。三次产业结构从2010年的13.7:47.7:38.6演变为2015年的11.4:45.6:43.0。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份额上升较快,但第一产业比重高于苏中和苏南地区。

沿江:江苏省沿江的三次产业结构虽然仍是“二、三、一”,但第三产业占比继续快速提升,正携手长三角兄弟城市,步入主要以服务业带动经济发展的新通道。2010年以来,沿江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由2010年的3.2:54.4:42.4演变为2015年的3.21:51.39:45.40,第一产业占比有所降低,第三产业显著上升。

沿海:江苏省沿海经济带产业结构层次仍较低,经济结构仍呈现“二、三、一”格局。江苏省海洋产业发展的整体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传统产业比重偏高,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小,海洋产业升级不快。2010年以来,沿海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由2010年的12.4:51.8:35.9演变为2015年的9.08:48.16:42.75,第一产业比重有所下降,但比重仍比较高,第三产业不断上升,到2015年上升了5.85个百分点。

(二)江苏省从业人员特点与趋势

第一,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逐渐优化调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维持“二、三、一”态势。在江苏省三次产业产值逐年增加的前提下,第一、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产值增加幅度要大于第二产业增加幅度,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正向“三、二、一”态势转向(详见表2)。

第二,从业人员变化逐渐趋向稳定。企业是吸纳劳动力的主体,保持了较高的用人年增长率,其中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吸收从业人员最多;机关、事业单位用人呈逐年减少趋势。

二、江苏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分析主要结论

(一)人才培养规模吻合情况

江苏省职业教育积极进行专业现代化建设,顺应并促进了江苏省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造与升级,为江苏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大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总体上,江苏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行业)保持了良好的适应性,用人需求和职业学校人才供给的相对矛盾逐年缓解。但是江苏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与江苏省产业发展用人需求在绝对需求和绝对供给方面的矛盾依然突出,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特色产业所需要的各种技能型人才更是紧缺,职业教育培养、培训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亟待提高。

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三次产业分布与所在区域社会就业结构中三次产业的比例大体相当,专业设置总体上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趋势(详见表3)。

江苏省业教育专业招生比例结构与对应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结构基本相符。受国家对涉农专业补贴政策的影响,近年来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招生占比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虽然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基本覆盖了江苏省产业发展的所有门类,但加工制造类、农林牧渔类、信息技术类、财经商贸类等仍然是招生占比高的专业。

(二)人才培养层次吻合情况

目前,江苏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模远低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供小于求;本专科人才培养规模远高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供大于求。江苏省职业教育毕业生学历结构占比略低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本专科毕业生结构占比略高于人力资源市场季度需求;职业教育毕业生中级及初级职业资格结构与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资格需求结构占比趋向基本吻合,职业教育毕业生高级及以上职业资格结构低于江苏省人力资源市场职业资格需求结构。

(三)人才培养结构吻合情况

第一,专业群设置与岗位群结构吻合情况。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基本覆盖了江苏省产业发展的所有门类,专业招生(专业群开设、人才培养岗位群)比例结构与对应的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结构基本相符。江苏省职业教育主要专业与江苏省主导产业基本吻合,但应加强资源与环境类以及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及制药业、金属钢铁业等门类的专业建设;服务业招生比例有所上升,但与需求比还有较大差距;要关注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做好农林牧渔、电子、纺织服装、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调控。

第二,专业设置与学生需求意愿吻合情况。当前,江苏省职业学校教育目标较为明确,专业设置与学生需求意愿吻合度较高;专业离职率比较低,专业设置与学生需求意愿基本相吻合。专业离职率为零的占毕业生总数的42.46%,顶岗实习到岗位确定半年内稳定(即工作岗位变更1次)的占毕业生总数的27.77%;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吻合情况是比较良好的,部分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相脱节,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存在偏离的状况;毕业生对学校专业教学认可度比较高。

第三,就业(流向)与产业结构吻合情况。江苏省职业教育基于积极的校企合作,保持较高就业率。就业于第三产业的毕业生比例呈增长趋势,第三产业仍然是江苏省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本地就业比例有所增长。

(四)人才培养质量吻合情况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职业学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比较吻合。就业品质持续提升,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岗位稳定情况好,用人单位对职业学校学生持久满意度高。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吻合程度较高,专业与产业对接度逐年提高。以赛促学(教)成效显著,江苏省职业教育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生产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优化职业学校布局和专业结构,推动了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不断深化,推进了需求导向、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注重实践的职业教育改革,培养出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服务经济能力不断强化,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为江苏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支撑。

(五)与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和特色产业吻合情况

1.人才培养吻合情况。

从专业服务于新兴产业、特色产业角度看,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还不够完善,有些中职专业规模过大,而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需要的部分中职专业存在规模小、设置滞后、开办时间短等问题。规模过大的专业主要是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计算机应用等专业。如果单纯从专业规模(指专业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上看,江苏省范围内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结构,有一定程度上的吻合,但从专业的科类结构看,吻合度却不高。

在规模结构上,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主导产业结构的吻合度相对较高,与新兴产业结构的吻合度相对较低。就三大区域相比较而言,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结构的吻合度,苏南最高,其次是苏中,最后是苏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区域差距。

2.存在的主要问题。

无论是从省级范围还是从苏北、苏中、苏南各自的区域范围看,与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相对应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大类普遍存在内部结构的严重失衡。无论是对应主导产业、新兴产业还是特色产业,在中职专业设置上,技术含量较高、办学成本较大的专业相对开设较少、设置滞后或开办时间较短。因此,为有效服务产业转型升级,“十三五”期间,江苏省及各地市应重点建设一批服务主导产业、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发展的技术含量高的新专业,进一步加大优化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力度。

三、江苏省专业预警建议

职业教育专业预警需要遵守科学性、系统性、可靠性、可操作性、针对性、发展性等原则,要能紧扣影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合理设置预警指标以及指标限值,科学界定专业预警层级,逐步建立省级、地市级和校级三级专业设置的预警机制,形成包括就业信息系统、预测系统、报警系统和专业调整系统四层专业设置预警系统。

在全面分析江苏省产业结构现状与趋势以及省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专业预警一般原则和专业吻合度评价指标,对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2017―2019年专业发展进行了预警评判,对所有目前正在开设的专业进行了四个层级的预警,即“优先发展”(蓝牌专业)、“稳定发展”(绿牌专业)、“调整发展”(黄牌专业)、“禁止发展”(红牌专业)。

(一)优化专业区域布局

一是职业学校专业设置应在区域范围内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改变原有“小而全”“大而全”的做法,集中财力、精力和物力,本着同一区域职校间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差别化竞争的理念,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结构,避免区域内职业学校间专业设置同质化,逐步创设区域专业特色学校群,建立区域间协同发展机制,形成苏北、苏中、苏南专业发展良性互动的格局。

二是参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重点设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鼓励类产业相关专业,减少或取消设置限制类、淘汰类产业相关专业。

三是适应江苏省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贴近和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技术、装备制造、清洁能源、轨道交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旅游、健康养老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等相关专业建设。

(二)统筹专业发展规模

一要拓展生源渠道,扩大专业招生规模。二要协调专业之间招生规模,缩小各专业在校生与专业对应产业(行业)从业人员在规模结构上的偏离度,合理配置有限的学生资源。

(三)衔接高职专业层次

职业教育要适应行业产业特征和人才需求,研究行业企业技术等级、产业价值链特点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科学确定适合高职衔接培养的专业,重点设置培养要求年龄小、培养周期长、复合性教学内容多的专业,并以专业群宽口径衔接的形式,增强中高职相近专业的相容性和衔接性。

(四)提升专业教育质量

一是加强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十三五”期间,按照“突出优势、聚焦特色、创新机制、打造品牌”的工作思路,实施现代化专业群建设,推进职业教育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建设对接区域主导产业的现代化中职专业群和五年制高职专业群。

江苏省开学时间范文3

关键词:江苏省;入境旅游;市场发展状况;发展趋势

江苏省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映成趣,名胜古迹遍布全省各地。古老的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古都名城和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名胜古迹众多,以及特别的江南风姿使江苏省成为全国七个重点旅游省市之一。目前全省共有3个部级森林公园,5个省级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2个部级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4个部级风景名胜区,9个省级名胜区和29个全国重点保护单位。南京、苏州、扬州、镇江、徐州、淮安、常熟被确定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业获得长足发展。2006年全省旅游业增加值1 028亿元,比2004年增长547%,占gdp比重达到48%。旅游业总收入22843亿元,居全国首位。旅游业就业人数4056万人,占总就业人数9%[1]。随着江苏省国内旅游的发展,提升了旅游业的整体水平,带动了入境旅游的发展。

一、入境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一)入境旅游市场规模

改革开放后江苏省入境旅游获得极大发展,特别是9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速度更快。1995年江苏省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767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60亿美元,2006年,全省接待入境旅游者44519万人次,旅游创汇2787亿美元,十余年间,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增加将近五倍,旅游外汇收入增加八倍多。图1表现的是1995-2006年江苏省入境旅游接待人次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随时间的演变规律[2]。

由图1可以得到:从1995年江苏省入境旅游者的数量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均呈现直线上升趋势,其中2003年因受“非典”影响,入境旅游者人数和外汇收入增长幅度都有所下降,但仍然有小幅度上升,入境旅游人数增长024%,外汇收入增长777%。2003年江苏省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首次超越了福建,打破了自1995年一直处于第五位的局面,自2003年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仅次于广州、北京、上海稳居于第四位[3]。

(二)入境旅游市场结构

江苏省入境旅游结构日趋成熟,其市场结构日趋多元化。本文把中国入境旅游者分为外国人、港澳同胞和台湾同胞三种类型。十几年来,这三类旅游者构成比例变化很明显,外国人的比例不断上升,台湾同胞的比例不断下降,港澳同胞的比例没有太大的变化。1990年江苏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7248万人次,其中,外国人2357万人次,占3252%,台湾同胞4066万人次,占5610%,港澳同胞825万人次,占1138%;2006年江苏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44519万人次,外国人31489万人次,占7037%,台湾同胞7859万人次,占1765%,港澳同胞5172万人次,占1162%。外国人占江苏省入境旅游接待总量的份额由1990年的3252%增长到了2006年的7037%,而台湾同胞所占份额由1990年的5610%下降到2006年的1765%,港澳同胞所占份额几乎持平,都保持在一个较低的份额。说明近十几年,江苏省入境旅游在国外市场开拓方面取得很大成绩,同时,也说明港澳台市场开发不够好,市场份额没有同比增长。需深入分析港澳台同胞的旅游消费偏好,推出其所需的旅游产品和项目,采取针对性营销策略,扩大港澳台同胞市场[4]。

(三)入境旅游者地区流向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会影响到旅游游者对目的地的选择。一般而言,入境旅游者所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多为区域内景区点密集,层次和知名度较高,吸引力大的目的地。此外,区域内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接待能力、服务质量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从而使入境旅游者在省内空间分布上呈现差异[5]。对于江苏省而言,对境外旅游者吸引较大的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在南京、苏州、无锡三个城市。南京是省会城市,六朝古都,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经济条件,苏州、无锡紧邻上海,区位优势明显,同时“东方水城”苏州,三国影视基地无锡不仅资源丰富,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完备,因此成为全省入境旅游的主要贡献者[6]。2002年江苏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22263万人次,其中南京5613万人次,占2521%,苏州7377万人次,占3314%,无锡4228万人次,占1899%,三市共接待旅游者17219万人次,占全省入境旅游者的7734%;2006年江苏省全省共接待入境旅游者44519万人次,其中南京10092万人次,苏州13797万人次,无锡7131万人次,三市共接待入境旅游者31019万人次,占全省入境旅游者的6968% 。

二、入境旅游市场发展趋势预测

(一)入境旅游市场规模预测

对于实际问题中变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学公式表示,但有时变量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是确定的函数关系,而是一种模糊的相关关系,这里用曲线拟合来描述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曲线拟合(curve fitting)是指选择适当的曲线类型来拟合观测数据,并用拟合的曲线方程分析两变量间的关系。本文运用时间序列模型中的曲线拟合法对入境旅游者人数与时间的关系进行预测[7]。考虑到由于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2003年入境旅游人数的较大波动,本文舍去该点,依照样板资料,使用excel软件,拟合曲线如图3,r2值为09993,说明达到极好的拟合效果,拟合方程为:

y=01901x3-07524x2+1367x+61471(1)

该曲线较好拟合出入境旅游人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根据入境旅游人数折线图弯曲程度以及在提高阶数时r2值是否有显著性的增加确定拟合曲线的阶数为3。根据该曲线对未来6年的旅游人数做出预测,从中可以得到江苏省入境旅游人数在未来的6年仍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到2010年将达到86623万人次,比2006年的44519 万人次几乎翻了一番。

(二)入境旅游外汇收入预测

由于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主要依赖于旅游人数的增加,因而二者之间具有强正相关关系,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二者进行相关分析得出二者的相关系数为0996,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适用于只有一个变量影响被预测对象,而且该变量与被预测对象呈线性关系,所以在进行江苏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预测,可以采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建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0068x-3072(2)

根据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模型可以预测出江苏省未来六年的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到2010年江苏省入境旅游外汇收入将达到5583亿美元,比2006年的2787亿美元翻了一番,与上文预测的入境旅游人数增长速度相当。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中国旅游年鉴[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5-2007.

[2]吴泓,顾朝林,马荣华,徐晓勤.江苏省国内旅游结构特征研究[j].地理科学,2003,23(6):755-761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5-2007.

[4]张蓓.我国入境旅游市场分析与策略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8(1):141-144. 

[5]张京夺,周跃云,李建香.湖南入境旅游发展现状及其对策分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80-84,97.

江苏省开学时间范文4

根据江苏省教育考试院的《江苏省教育考试院关于印发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19年4月考试日程表及开考课程教材计划的通知》可知,江苏淮安2019年4月自考时间如下:

现将《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19年4月考试日程表》和《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2019年4月开考课程教材计划》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同时,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江苏淮安2019年4月自考时间2019年4月13日-14日

一、从2021年开始,机电(专科段)专业(专业代码5080335)的主考学校由江苏大学调整为南 京工程学院。

二、在2019年4月的考试中,共有43门课程使用新的教材、大纲,在教材计划中均用“”号标注。

江苏省开学时间范文5

英文名称:Jiangsu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主管单位: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单位: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预防医学会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江苏省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6-9070

国内刊号:32-1446/R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0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Caj-cd规范获奖期刊

联系方式

江苏省开学时间范文6

【关键词】苏南苏北;区域经济;文化差异

一、我国南北差异大况

在一个经济至上的时代里,区域差异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偌大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分野永远也不会消失。每一个走南闯北的中国人,也都能从生活的大事小事中切身体会到中国南北方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巨大差异。正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知识分子热衷于讨论的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古今中西之争”,中国内部的南北方地区差异同样可以上升到这种学术高度。经济发展的时空差异和文化发展的地域分异是其中最显著的两个方面。

如果,按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对经济基础之于文化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的强调来看,中国南北方地域文化和群体性格的差异无疑应该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所导致的。但若要深究区域经济差异何来的问题,又常常要绕回到地域文化差异的层面上来。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和格尔茨的《文化的解释》就是这种强调文化对经济差异巨大形塑作用的典型著作。看来,在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经济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仍然是地区差异问题中一个争论颇多的焦点。

二、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

区域差异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文化问题,更是政府政策选择的道德伦理问题和国家政治的统一问题。地区之间保持适度差异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有利于经济社会系统内部保持相互间竞争的压力与动力,也有利于促进经济活动和生产要素流动与配置优化,这对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率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地区之间经济不平等又总是和政治不稳定紧密相连,不同区域间的不平等就像社会阶层间的不平等一样,会成为民族问题和政治问题的根源。“历史告诉我们,当地区差异太大时,会发生灾难性的政治后果。民族、宗教或语言的不同,加上经济差距,就会产生爆发性的局面。”印度的旁遮普邦、英国的威尔士、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等等都是很好的例子。

因此,为防引起我国经济发展秩序混乱和诱发社会动荡,必须深刻探究影响区域经济差异的各种因素,从而在国家宏观层面上更加完善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这既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报告所强调的,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意。

三、区域差异分析:以江苏为例

为了探究区域差异的焦点问题,理清中国南北方区域经济差异和地域文化差异的相互关系,最终缓解地区发展分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选择了江苏省作为个案进行分析。

众所周知,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大省。自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我国沿海重要对外开放省份,一直引领着中国对外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其主要经济指标均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以2009年的数据为例,“占全国1.0%土地面积和5.79%人口的江苏省,创造了占全国9.43%的GDP总量、9.9%的财政收入、15.3%的外贸进出口总额和17.8%的实际外商投资,人均GDP是全国人均GDP的1.75倍,城市化率达55.6%”。从主要经济指标来看,江苏已经迈入了“中等发达国家”的地区行列。

但是,作为处在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之上的大省,江苏也“历来是一个具有一定全国代表性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省份”,其内部的区域经济发展并非整齐划一,而是具有梯度性的。这种梯度特征表现为三个区域层次,也即苏南、苏中、苏北这一广为人知的江苏三大区域划分。

四、江苏三大区域的划分

苏南,在狭义上仅指“苏锡常”三市,而在广义上也包括南京、镇江;苏北,在狭义上专指徐州、连云港、宿迁、盐城、淮安五市,以前在广义上还包括了长江以北的扬州、泰州、南通;而“苏中”这一概念兴起于近些年江苏省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视,把江苏中部地区经济、文化呈过渡阶段的扬州、泰州、南通统称为“苏中”,而在有些学者的论述中,苏中地区也包括南京、镇江两市。

这种种划分方法,有的侧重于经济发展程度的区分,有的侧重于地理区位和历史沿革,有的则以地区方言和地域文化的不同为依据。在这里,我综合考虑经济和文化及语言的差异,以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五市为“苏南”,以扬州、泰州、南通三市为苏中,以徐州、连云港、宿迁、盐城、淮安五市为“苏北”,这种划分方法也与孟召宜教授对江苏省文化区的划分相照应。

五、江苏三大区域经济发展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性特征十分显著。以反映各区域综合实力和经济地位重要指标的GDP比重数据来看,从1984年到1995年,苏南、苏北所创造的GDP占全省GDP的份额分别由31.5%、39.1%变为40.1%、22.4%。而到了2008年,苏南地区的GDP占全省GDP的61.86%,苏中地区的GDP占全省GDP的18.31%,苏北地区的GDP占全省GDP的19.83%。苏南31.75%的人口创造的GDP是苏北44.91%的人口创造GDP的三倍多。从GDP增长率看,1995年至2005年间,苏南、苏北GDP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14.2%、11.9%,苏南增速明显快于苏北。而在人均GDP方面,1995年苏南、苏北的人均GDP分别为13657元、3859元,比值3.54:1。而到了2005年,苏南、苏北的人均GDP分别为42710元、9971元,比值扩大为4.28:1,苏南、苏北差距明显扩大。

从多项指标都可以见得,苏南、苏北的区域经济差异,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十分明显,并且有逐年扩大的趋势。江苏省三大区域的经济发展有着严重的不平衡现象,有统计学出身的学者更是采用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精确的分析了1990年-2006年江苏省13个城市的人均GDP,发现在这整个时间区域上,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趋同和绝对趋同。这也就是说,如果任由苏南苏北经济自由发展,江苏区域经济的差异或将越来越大。

不过可喜的是,正是在2006年以后,从江苏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苏北地区的GDP、人均GDP、工业生产总值和进出口总额四个经济指标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苏南地区。苏南、苏北在2006-2009年间,经济发展差距正在缩小。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受2007年前后美国次贷危机对江苏沿海对外贸易度高的苏南地区造成冲击,苏南地区进出口贸易受到巨大影响,从而部分位于苏锡常地区的产业逐渐转移到长江以北工资水平较低的地区。

六、区域经济差异因素分析

对于江苏省三大区域经济发展的这种巨大梯度性差异的成因,陈文超认为是外资利用、经济结构和教育水平三大因素,欧向军等从历史发展基础、经济区位条件、区域发展策略、产业结构转换、乡镇企业发展、经济全球化水平、市场发育程度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上官敬芝则举出区位因素、发展基础、发展策略、发展速度、资源流失、文化底蕴和思想观念、科技要素投入这七个方面。

而我认为,这首先无疑是深刻地受到地理区位的影响。先天的,苏南和苏北在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征上明显的分属我国南方和北方两大区域,当地人民的起居饮食、方言习俗和家庭观念相差显著,经济发展必然也不会在同一水平线上。后天的,苏南地区由于沪宁铁路、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更由于与部级区域中心城市上海有着密切的地缘联系,因而无论在交通运输成本、贸易通讯条件、产业技术转移等各种经济条件上都优于苏北地区。地理区位的优势,使得苏南地区在改革开放经济中心南移之后,一直能坐收渔利,走在苏北前头。

其次,政府宏观的区域发展战略对苏南苏北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着区域非均衡发展的战略,地理区位占优势的苏南地区往往能得到全省甚至全国的政策优惠,引领着对外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潮头,因而其相对于苏北地区的经济差异也是自然而然难以避免的。这也是所谓的“帕累托最优”在此的体现。

再者,这种区域经济差异由各种社会发展指标和经济内在指标所直接导致,如基础设施建设、外商直接投资、产业结构调整、贸易开放程度、人力资本及技术创新、教育投入等等。苏南、苏北在这些因素上都存在着不小的差别,而这些因素又都被学界一再证实会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学界往往把上述这些经济发展的普遍内在因素差异看做是苏南苏北区域经济差异的根本原因,却不进一步追问这些经济因素差异的原因。为什么苏南能赢得我国区域发展政策的眷顾,而苏北同样属于江苏、同样沿海临江却不能?为什么苏南的基础设施建设比苏北更加完善?为什么苏南的人才和教育资源更占优势?为什么苏南的企业家更加注重实业更加注重外贸?为什么政府宏观政策强调“区域协调发展”十余年来苏南苏北之间的差距仍然越拉越大?若要仔细追问,就会最终涉及到江苏省文化区的划分和地区人民性格和文化特征。

苏南文化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重商重实业的价值追求,这使得苏南地区能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赢得经济发展的先机。而苏北文化具有传统文化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其心智模型和思维方式具有封闭性的精神特质。孟召宜等的研究分析表明,江苏不同地域文化差异导致形成不同的心智模型和社会行为制度,从而对经济发展的行动形成不同文化动力,这是导致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文化动因。

七、苏南苏北协调发展的文化对策

既然文化差异是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核心,那么,为了促进苏南苏北区域的协调发展,除了考虑外商投资、企业贷款、财政支持等等这些经济方面的措施之外,更要真正从价值、理念、精神等文化层面的转变着手,才能达到所希望的协调发展目标。

针对江苏区域经济差异的文化因素,我提出了以下几点文化层面的对策:

1.努力实现整个江苏地区的文化认同,促进苏北江淮文化与苏南吴文化的融合。因为“文化认同是不同区域人们对其他区域文化的了解与认可,在区域经济合作中,文化认同有助于降低区域间进行交易时的法制风险、经济风险和经营风险,也有助于降低区域间因对彼此之间文化背景缺乏认识而造成的磨合成本。”

2.弘扬“地方政府企业家精神”的创业精神,弘扬以创业创新为核心的江苏人文精神,尤其要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率先争先领先”的江苏精神,从而更深层次的激发改革动力,创新发展模式。

3.进一步开展苏南苏北之间的文化交流,尤其要发展文化产业、教育产业,丰富地区文化资本。

4.抛弃传统文化糟粕,摆脱地域观念束缚,积极开拓,努力进取,共谋经济进步。

八、经济与文化的宏观关系

在进过一系列的区域发展探究之后,对于经济与文化相互作用的关系仍然无法断言。对经济的过渡重视容易造成发展水平的不平衡,而对文化的过分强调则容易陷入文化决定论、地理决定论。要解答经济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仍然希望做更多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杨荫凯,刘利,杨俊涛.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现状与缓解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0(13):36-37

[2]王绍光,胡鞍钢.中国:不平衡发展的政治经济学[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8

[3]蔡安宁,庄立,梁进社.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测度分析基于基尼系数分解[J].经济地理,2011(12):1995-2000

[4]罗芳,陆香婷.苏南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的原因探析.商业经济,2012-1

[5]陈静.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宏观调控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1(16):5-7

[6]周欣.江苏区域文化划分研究综述[J].扬州大学学报,2007,9(5):124-128

[7]孟召宜,渠爱雪,车冰清,黄泽虎,刘燕.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文化研究[J].地理研究,2010(8):1379-1391

[8]朱步楼.论苏南苏北共同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1997(1)

[9]上官敬芝.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原因探析[J].统计与决策,2010(14):109-111

[10]孔非.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比较[J].企业导报,2011(6):152-153

[11]李尚文,黄国安.江苏省区域经济增长趋同性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2009(1):20-23

[12]罗芳,陆香婷.苏南苏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缩小的原因探析[J].商业经济,2012(1):49-50

[13]曹芳东,黄震方,吴江,徐敏,姜海宁.1990年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演化及其成因分析[J].经济地理,2011,31(6):895-902

[14]陈文超.江苏地区差距分析[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9):87-89

[15]欧向军,赵清.基于区域分离系数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定量分析[J].地理研究,2007,26(4):693-704

[16]杨智斌,曾先峰.中国区域经济差异问题研究综述[J].经济地理,2010,30(6):899-905

[17]徐元明,刘远.江苏南北差距现状与区域统筹发展的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09(11):30-35

[18]王腾.江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序格局的文化驱动机制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会科学版),2009,13(4):31-38

上一篇心中的风景

下一篇从军行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