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流部落范例6篇

非主流部落

非主流部落范文1

各镇党委,xx街道党工委,县委各部门,县级国家机关各部门党组(党委、总支、支部),各人民团体党组织:

根据中省组织工作会议精神及市委组织部《关于印发渭南市“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行动计划的通知》(xx发〔2016〕1号)要求,为进一步落实从严治党要求,深化群众路线教育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实现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在夯实基础、力求规范中寻求突破,不断促进全县各类基层党组织全面提升、全面过硬,县委决定2016年在全县基层党组织中开展“规范提升强活力 两学一做强素质”活动。现就具体活动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目标要求

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融入党员教育新常态,通过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提素质、正作风,保持好、发展好党的先进性、纯洁性;通过大抓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促进全县各类基层党组织全面提升、全面过硬,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政治引领的主心骨、经济发展的领头雁、服务群众的贴心人,使广大党员树立形象做标杆、立足岗位做示范、奉献社会做先锋。为实现“四区”目标、绘就“五新”蓝图、推进“六大工程”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主要内容

(一)农村党建

1、全面落实《关于保障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和规范村干部补贴的意见》(xx组发〔2015〕xx号)和《关于落实村级组织办公经费和村干部补贴进一步加强村干部管理考核的实施意见》(渭市办字﹝2015﹞x号)文件精神,严格落实《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意见》(白办发〔2015〕x号)的通知。2016年2月底全部兑现新标准。

2、加强村干部管理考核。严格落实《xx县村干部考核管理办法》(xx通〔2015〕80号)文件要求,继续在各镇(街道)全面落实村干部轮流坐班制,健全村干部请销假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落实干部年度目标承诺公示、记写民情日记等制度,制定村干部绩效考核办法。持续开展村干部涉黑涉恶和基层干部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整治,进一步改进村干部作风。

3、加强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管理。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每年由县上对村“两委”主要干部进行不少于3天的集中培训。认真落实每月一次支部党建活动日制度,积极推行党员夜校、大讲堂等有效做法,每年以镇(街道)为单位开展一次党员集中培训。推行党员亮身份、党员星级管理,定期民主评议党员,运用“党员承诺制”、“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成熟载体,促进农村党员更好地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4、完善村务决策机制。全面推行村党组织主导的村务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四议两公开”、村务党务公开等民主监督的好制度好做法,进一步规范村级议事决策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制定符合村情实际、群众认可的村规民约,构建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体系,促进基层治理法制化,实现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5、深化“升级晋档、科学发展”活动。不断深化农村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四争创活动,按照倒排10%的比例确定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整顿,实现整顿工作常态化。逐村研判,一村一策,解决问题,实行周报告和验收销号制,倒排确定整顿完成时限,做到“整顿一个、验收一个”,“合格一个、销号一个”。力争到2016年底,全县“好”、“较好”类村党组织达到60%以上。“较差”类村党组织减少到5%以下。

6、加强第一书记的管理使用。加强对第一书记的业务培训、工作指导和日常考核、跟踪管理。县上3月下旬召开第一书记工作推进会,以镇(街道)为单位每季度召开一次座谈会。结合年度考核,对工作敷衍了事、没有起色、群众不满意的第一书记及时进行调整。年内县委表彰一批优秀第一书记。

7、加强大学生村官的培养、管理和使用。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严管厚爱,常态化开展大学生村官“八个一”主题实践活动,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全县干部教育培训规划,认真落实“1+1+1+1”帮带和定期谈心谈话等制度,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坚持从大学生村官中招录镇(街道)事业岗位干部,做好任满2个聘期大学生村官的安置分流工作。

8、加强活动场所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评星定级”活动,着力破解少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功能不完善、管理不科学、吸引力不强、利用率不高等问题。加大对撤并后暂时闲置的活动场所的监管。建立一站式服务群众工作机制,推行群众事务干部代办制。3月底前,行政村全部建立便民服务站,做到“五有”,即有场所、有人员、有制度、有电话、有台账。

9、建立党内关爱帮扶机制。通过结对帮扶、生活关怀、走访慰问和临时救助等措施,做到困难党员帮扶全覆盖。

10、全面推行镇党代会年会制。认真总结雷牙镇党代会年会制试点工作的经验,加大镇村两级党代表工作室建设力度,落实党代表工作室职责。年底前在全县范围内推行镇党代会年会制。

11、加强流动党员管理。在各镇(街道)设置流动党员支部,并确定专人负责流动党员的日常联系、教育管理、党费收缴等工作,健全完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制度,确保流动党员“流动不流失、离乡不离党”。按照“传一条致富信息、带一名务工人员、帮一户贫困家庭、引一个产业项目”的要求,引导流动党员时刻牢记身份,做招商引资的联络员、经济建设的领航员、项目推介的宣传员和群众外出就业的服务员。

(二)社区党建

1、按照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每人每月2500元,副书记、副主任每人每月2000元,委员每人每月1500的标准,落实社区“两委”干部报酬待遇。社区办公经费按照每年不低于3万元的标准保障,其中党建工作经费不低于1万元,按照5万元标准落实服务群众专项经费。3月底前全面兑现新标准。

2、持续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后续工作。按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攻坚行动要求,加快推进社区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新建、改建社区工程进度,确保6月底前全面完成阵地建设提升攻坚行动各项目标任务,实现全县8个社区阵地全部自有,办公面积和室外活动场所面积双达标,各项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齐全,制度完善。

3、继续深化社区“6+X”工作模式。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优化社区服务。持续深化“文明社区、和谐家园”主题活动,抓好西固社区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工作,建立工作台账,常态化开展整顿工作。通过实行领导包联、选派第一书记、派驻整顿工作小组等方式,12月底前确保软弱涣散社区党组织转化提升。

4、加强社区干部管理考核。县上每年对社区“两委”主要干部进行一次集中培训。镇(街道)要每季度对社区“两委”干部进行一次集中培训。镇(街道)要健全完善社区干部管理考核办法,加强考核结果运用,着力提升社区干部的履职能力。

5、加强社区党员教育管理。各镇(街道)每年要对在家党员进行一次集中轮训。落实每月一次社区党组织统一活动日制度,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每季度组织一次党员志愿服务活动。

(三)非公企业党建

1、持续加大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力度。对非公企业党员进行一次摸排,对符合条件的流动党员将其组织关系转到非公企业;对条件成熟的非公企业及时成立党组织,动态巩固“双百覆盖”成效。持续加强非公企业中党员发展工作,年内在30人以上的非公企业中普遍开展一次“推优”,50人以上的非公企业中至少培养一名积极分子。

2、深化“评星晋级,争创双强”活动。每个镇(街道)至少抓1户非公企业党建示范点。没有非公企业党组织的镇党委,每年确定1户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包抓点,重点开展工作。2016年全县创建3个四星级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二星级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占比达到70%以上。每季度进行一次摸排,更新非公党建信息系统。

3、强化党建指导员管理。按照《“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考核管理办法》,对任届期满党建指导员进行届满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对党建指导员进行调整和补充。加强党建指导员日常管理,实行党建指导员述职制度。6月底前举办一期党建指导员培训班,修订完善《“两新”组织党建指导员考核管理办法》。

4、加强党组织书记教育管理。6月底前举办一期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召开一次非公企业出资人座谈会。

5、深化县级领导包联非公企业制度。县委常委、党员副县长每人联系1户非公企业党组织,定期深入非公企业调研指导工作,解决问题。

6、加强阵地建设,完善服务功能。7月底前,全县90%以上的非公企业党组织,含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全部达到“八有”标准,即有坚强的党组织领导班子、有优良的党员队伍、有清晰的工作思路、有规范的活动场所、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有鲜明的活动载体、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完备的档案资料。切实发挥好园区党群服务中心作用。

7、抓好镇(办)指导站建设。充分发挥镇党委+县非公党工委+镇指导站的“2+1”非公党建工作模式优势,加强镇(办)非公党建工作指导站自身建设,在内部制度建设、工作机制、经费方面予以加强,不断提升指导站服务辖区企业,指导党组织阵地建设、党员教育管理等党建工作的能力,夯实镇级非公党建工作基础。

(四)社会组织党建

1、健全工作机制。充实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力量,建立以社会组织工委为主,行业主管部门参与,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区域兜底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6月底前,健全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管理体制。制定《全县社会组织党建工作2016-2018年行动计划》贯彻意见;建立县委常委、党员副县长联系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联系点制度。

2、建立工作台账。2月底前完成全县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有关情况调查摸底工作,建好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台账。做到社会组织类别、数量、规模、党员数、党组织数、主管部门“六清楚”。

3、强化组织覆盖。重点抓好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具备条件的社团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重点对象是30人以上的经营稳定的社会组织,6月底前实现有党员的社会组织党组织全覆盖。在新组建的党组织中开展以送标牌、送党旗、送党徽、送制度、送学习笔记、送党务工具用书、送党刊、送党课、送秦东先锋手机报、送远程教育设备为主要内容的“十送”活动,确保组建一个、运转一个、规范一个。按照有场所、有设施、有标志、有党旗、有书报、有制度“六有”标准,推进社会组织党组织活动场所标准化建设。

4、推进工作覆盖。对没有党员的社会组织,通过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建立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联系点,先行组建工会、妇联、团委等方式,6月底前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全县总体上建立并保持一支25人左右的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队伍。

5、配强党组织书记。采取从社会组织负责人和管理层中选拔、从退休或不担任现职的党政领导中选派、从业务相关的党政机关干部中选任等方式,确保选优配齐所有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年底前制定出台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考核管理办法。

6、加强党员发展。加大在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力度,按照3%比例,将社会组织发展党员指标单列。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发展程序,确保发展质量。同时注重向年轻职工倾斜,向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倾斜,向规模较大的社会组织倾斜,向没有党员的社会组织倾斜,不断壮大党员队伍。

7、保障工作经费。落实管理费税前列支制度,社会组织党员上年缴纳的党费在每年年初统一全额返还。县委每年从本级留存党费中按照5%比例,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支持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县财政每年要列支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专项经费,用于补助社会组织各项党建工作开展、党员教育培训、表彰奖励等。

(五)机关事业单位党建

1、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调整、人员变动后,同步理顺党组织关系。规范机关党组织换届工作。党组织负责人每半年要向党员大会作述职报告,接受党员群众评议。

2、严格党的组织生活。认真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和党员统一活动日制度,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3、开展“规范化建设年”活动。从支部设置、班子建设、制度机制、活动开展、阵地建设、资料台账等6个方面,开展分类定级、对标创建、晋级提升活动,到2016年底,机关党建工作全部达到规范化。

4、深化共驻共建和党员红袖章志愿服务活动。扎实开展机关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活动,七一前夕,全县树立 4个共驻共建示范部门,在窗口服务行业命名一批党员示范岗。深化在职党员红袖章志愿服务活动,机关党组织每年至少集中开展志愿服务活动4次;在职党员每月至少参加一次志愿服务,全年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不少于48小时。

5、继续在全县机关党组织中开展一党委一特色、一党委一典型、一党委一品牌活动,创建机关党建品牌。

三、组织领导

各镇(街道)党(工)委和县级各部门党组(党委)要高度重视,强化措施、上下联动,切实把此项活动落到实处,形成大抓基层、抓实基层的良好格局。

1、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各级党组织书记要强化主业主责意识,调动“以最大力度抓最大政绩”的积极性,坚持问题导向,实行问题清单、任务清单、责任清单“三单管理、跟踪督办”。落实基层党建工作日常督查通报、随机调研、领导点评、定期研判等制度,把基层党建工作作为年度目标责任考核的重要内容,着力构建责任明确、运转有序、常抓不懈、保障到位、充满活力的党建工作责任体系。

2、形成工作合力。全县“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年”活动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抓总,各党(工)委具体实施。县委党校、财政、民政、农业、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财政局要确保各类资金足额到位;民政局要抓好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机关、事业单位要强化帮扶,促进城镇基层党建互融共进。

3、注重培树典型。各党(工)委要认真总结活动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注意培养选树先进典型,通过学习经验做法,宣传先进典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为党建工作的开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4、突出创先争优。要有品牌意识、精品意识、争先意识,在全县乃至全市培树有一定反响的活动载体和经验做法,创出路子,树立xx党建工作品牌。

四、有关要求

为进一步传导压力,推动“规范提升强活力,两学一做强素质”活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为我县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1、加强督查指导。县委组织部将不定期采取不打招呼、不定地点、不定时间对各单位工作情况进行随机抽查。

非主流部落范文2

[论文关键词]微格教学共同体 自组织特征 形成机制

以往的微格教学实践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以同伴互助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把学生训练技能的小组视为一个被动的组织,组织的一切活动都由教师来安排,教师从外在的角度来观察学生训练教学技能的状况,没有注意到学生在教学技能训练中是一个自组织系统,更没有深入地研究这个系统形成的机制。如今,自组织理论在研究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中提供着有效的方法和支持,对自组织特征的研讨、形成机制的揭示,对拓展微格教学技能训练、丰富和完善微格教学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基础

(一)实践共同体

我们将参与活动的实践者,如学生、教师及专家,在相同的环境中围绕共同的主题,通过参与、交流、协作、反思、解决问题等环节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提高自己在某一领域知识技能的一种组织形态叫实践共同体。微格教学中的实践共同体也符合上述概念,它既是一种学习组织形态,也是一种学习技能意义的隐喻和一种学习方式的建构。一方面,微格教学主体的教学技能训练和身份形式构成了理解知识、理解个人学习的技能基础;另一方面,为了学习新技能,应该以学习或者实践为中心培养支持性的实践共同体,所有的实践者是这个共同体中的一员,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参与到掌握技能的实践中,他们的训练效果是巩固的、知行合一的。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其实就是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通过实践共同体的活动获得自身教学技能的提高。这显然已成为促进学生教学技能发展的一种新途径。

(二)自组织理论

“组织有两种含义,一种是作为名词,是指某种事物的有序存在方式,即事物内部按照一定的结构和功能关系构成的存在方式,是一种系统。另一种是作为动词,也被称为组织化,组织化是指朝向空间、时间上或功能上有序结构的演化过程。”可以说组织是个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而“自组织理论”(Self organization theory)是哲学上的一个抽象概念,以复杂性系统为研究对象,认为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由于同外界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有可能产生熵流,形成新的结构,使系统从混乱走向有序。

二、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特征

从自组织理论分析看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它以自主监控、自主接纳、自主适应和自主发展为基本特征,强调共同体成员的主动性、重视成员的个体差异、注重开放性和非平衡性的价值。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是通过成员间的协作与互助逐步走向组织,因此,从自组织理论看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必须具备自组织的开放性、非平衡性、非线性和涨落四个条件,才能形成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状态的转化,自发地形成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

(一)自主监控

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是通过反馈信息实现自主监控系统,重视人的生命过程、人与环境的和谐以及人的功能作用,强调学生是监控的主体系统。任何系统都要在反馈信息的基础上实现自主控制,维纳在《行为、目的和目的论》中指出:“一切有目的的行为都可以看作需要负反馈的行为。目的论等于由反馈来控制目的。反馈调节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稳定的,它有效地达到某一个目的并在目标受到干扰时自动维持原有目标。第二种是正反馈,系统在正反馈作用下对目标值也就是平衡态的偏离将越来越大。第三种是系统围绕目标作周期性的振荡。”

在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中,学生的学习与教学技能的训练不是孤立的,学生通过参与训练、彼此间的合作、交流进行教学技能意义的建构,实现共同目标。教学技能意义的建构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建构的意义也是动态的、独特的,在训练过程中,学生的想法、意见往往会出现偏差,因而,他们通过信息反馈来交流意见。如互相给出自己的反馈意见,听取同伴的反馈信息,在理论与实践方面进行新的意义建构及整合,实现反馈意见的共识。教学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是不断交流、反馈、操作、协商的过程。在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中,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学生不断调节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方法,或修正原有目标来完成新的目标。

(二)自主接纳

自主接纳是指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成员对共同目标和自身角色的主动接受。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是由拥有共同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技能或对此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团体,他们共同参与训练、互换角色、共同交流、共同讨论,彼此间相互信任、相互依赖,接纳自己的身份并提高教学技能、共同追求实践共同体的目标。

(三)自主适应

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是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这个复杂的适应系统起源于实践主体的适应性,实践主体与环境互相作用、互相发展、共同推进。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主体是学生,学生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组织的,他们通过看、听、说、演等方式对信息进行组织,加工和处理,形成教学技能的同化和顺应机制,而这种机制是动态变化和适应的过程。学生与外界进行信息交换,不断改变自身教学行为,同时改造环境,共同发展。学生处在相同的环境中,但又在各自的小环境中自主地进行适应性的学习与训练。他们为了自身发展的需要,也为了实现预期目标,反复训练,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为使自己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环境而不断努力。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作为复杂的适应系统,其共同体成员以情感为纽带,互相尊重、互相协作,同时与周围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技能交互,调整和提高自己的教学行为,从而完善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结构。

(四)自主发展

首先,完善和促进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结构。学生的知识领域促进其技能的发展,而技能的进步与提高蕴涵着知识的扩展与深入,二者相互作用、协调发展。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了机会,使他们在同伴的支持与协作中建构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其次,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技能与经验的共享。在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中,学生通过与教师、与同伴的沟通交流、合作探究及经验与成果的分享进行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

三、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形成机制

(一)开放性是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形成机制的先决条件

自组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要想使系统持续发展,必须与外界进行信息与物质的交流,引进外界的负熵流,使内部发生熵值负增长,降低无序度、提升有序度,使系统发生变化。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形成过程是不断接受外部信息,通过内部相互作用达到自组织的过程。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两个方面。对外开放是指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与校内和校外教学环境、信息及教学技能的交流。共同体成员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及教学技能,扩充教学资源,扩大学习范围,为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对内开放是指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本身是开放的学习与训练系统。学生通过微格教学反复观看自己的教学行为,自我分析、修正自身错误,并相互扮演角色,互相交流,互相认同和接纳,反馈互评,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二)非平衡性是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形成机制的必要条件

非平衡泛指系统内部各个区域的物质密度和能量分布差异大,是极不平衡的。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是由具有个体差异的学生组成的学习与训练的群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与生活经历,形成了具有个性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同一个组的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取舍、教案的编写、教学方法的选择、对自己行为的反馈评价等都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因此,共同体中的成员存在多样性和差异性,即非平衡性。只有这种非平衡性,才能打破原有的稳定性,使系统呈现出新的平衡态,促使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向多元化发展。

(三)非线性协同和竞争是微格教学共同体形成的根本依据

复杂的系统内部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形成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根本依据。协同是指在非平衡状态下系统的运动趋势走向一致,即子系统逐渐被同化到某种涨落模式中,走向一致。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中的协同,是指不同主体间的协同,如教师与学生间的协同,学生与学生间的协同,这种协同促使师生间形成一个合理的结构,成为相互尊重、相互支持,具有一致目标的有机整体。竞争是指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较量,以取得主导地位和支配权的活动与过程。这种过程会使系统各要素之间产生更大的差异,使各要素远离平衡态,是自组织系统进步和发展的动力。微格教学实践共同体的成员在诸多方面存在差异,如认知水平、学习方式、接受能力等,他们通过参与共同训练,在互相帮助、彼此交流、反馈和评价过程中互相影响、更新观念、不断进步。

非主流部落范文3

关键词:耗散结构理论;家政学;开放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0.083

1耗散结构理论概述

1969年,比利时物理学家普利高津(Prigogine)提出耗散结构理论。该理论的基本概念是:(1)开放系统。只有开放系统才能形成耗散结构。(2)无序(混沌)与有序。在开放系统中,通过与外界环境能量、物质的交换,会在非平衡运动中排除无序而转化为有序结构,这是一个结构由有序转化为无序、再转化为有序的过程。(3)熵。在开放系统中,随着熵值的增大,系统趋向无序,通过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引进“负熵流”进而抵消系统自身的熵增加,推动系统由无序向有序发展。(4)耗散结构。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结构,是靠不断的耗散外界的物质、能量、信息来维持的,故而称为“耗散结构”。

2家政学教学开放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条件分析

判断一个系统是否处于耗散结构,通常依据下面四个方面:(1)是否为开放系统;(2)是否远离平衡态;(3)是否存在非线性相互作用;(4)是否存在涨落。运用耗散结构理论分析家政学教学系统,可以发现,家政学教学系统具有耗散结构特征。

2.1家政学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教学系统不是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密不可分。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学系统在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既有“输入”,也有“输出”。外部环境对教学系统的“输入”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技术等多角度,这一过程可以表现为教育理论、教育设备、教学方式的引进。例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升级,“互联网+教育”概念的推V为家政学教学系统注入了生机与活力。这些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手段的产生与教学系统和外界环境的交换是息息相关的,正是这些信息以及各种新技术成果输入到教学系统后,才能够促进教学系统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进而推动教学系统由低级有序的状态向更高级有序的状态演变发展。教学系统对外部环境的“输出”主要是通过文化知识的传播与创新为社会培养输送高级人才,这一过程所产生的文化信息交换与人才输出必然会引起社会文化环境结构的改变。另一方面,教学系统本身就是一种培养人、传递信息的过程,学生通过与教师、外界进行信息交换,获得知识、经验和技巧等能量,形成“负熵流”,逐步推动思维系统走向有序。

2.2家政学教学系统是非平衡的

一方面,教学系统本身就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从系统构成要素来看,学生和教师两大主要群体由于各自所处地区、家庭背景、年龄大小、个人爱好、性格特点、知识水平、学习经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这种差异性决定了系统的非平衡态。另一方面,教学系统通过信息传播活动,使得学生的思维认知系统总是处于非平衡态。教学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各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认知系统产生跃变的特性,进而促进学生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各个教学环节所传授的知识、理论和技能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突破“阈值”,就会激发学生原有的思维认知系统创造出一系列“混乱”而失去平衡,之后随着学生对认知矛盾的解决逐步转化为更高级别的有序水平,不仅提升了教学活动质量,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3家政学教学系统中存在着非线性作用

教学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其主要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媒体三者之间是复杂多变的,并且随着时间与空间的变换,其相互作用机制与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即三者之间存在着非线性作用。这种非线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教学可以由不同的教师通过直观的教具、信息技术等多种多样的教学媒介来完成,教师也可以采用设计、辅导、咨询等不同方式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由此给学生带来的教学影响也是不同的,学生接收到的学习效果也存在差异,不同类别的三种要素相结合也会产生不同的作用,且这种作用是非线性的。例如,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精力与学生获得的知识并不一定呈现正比例的线性关系,教学媒体所传递知识的数量和质量与学生接收到的信息量也不存在着线性关系,教学系统内部任何一个要素发生改变,都会通过这种非线性作用改变其他要素相互之间的作用方式,进而导致系统发生突变,推动整个教学系统特色化发展。

2.4家政学教学系统会受外界影响而涨落

“涨落”是指一些微小的扰动,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只有引起系统失去平衡的涨落因素存在,才能打破系统恒定的稳态,推动系统发展成为更高级的有序结构。在教学系统中,会与外界环境之间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产生无数随机个小涨落,这种涨落也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这种必然性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有意识地制造“涨落”。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适应教育新形势的要求,教师会将新的教学内容用新的教学方法展示给同学,不断地调整课程设置,时时引进新内容与新思想,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加速教学系统内外部的良换循环,通过“涨落”促进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非线性作用进而推动教学系统向更高级有序的方向发展,产生质的改变。同时,这种偶然性表现在“涨落”发生的时机是偶然的,具有不可预测性。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当教学系统处于非平衡态时,无数随机个小涨落形成“巨涨落”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就会从当前的无序状态跃迁到更有序的状态,形成新的耗散结构,推动系统升级。由此看来,“巨涨落”对教学系统新的有序状态形成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实现教学系统的升级发展。

3家政学教W开放系统运行机理分析

通过上文分析可知,家政学教学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也是一种耗散结构,耗散结构的运行规律也适用于其运作过程,因而,本文可以采用耗散结构理论解释家政学教学系统的运行机理。在家政学教学系统的运行过程中,来自于系统外部环境的信息、能量等不全是有利于推动系统形成有序结构的“负熵流”,也有阻碍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的“正熵流”;教学系统内部不仅能产生“正熵流”也能够产生“负熵流”,因此,本文在借鉴耗散结构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补充修改,提出了家政学教学系统运行机理图,如图1。

来自于系统内部与外部的正熵流有损于家政学教学系统的运行能力,来自于系统内部与外部的负熵流能够提高家政学教学系统的运行能力,具体分析如下:

生成于家政学教学系统内部的正熵流将其称之为第一类正熵流,主要是源于教学系统内部因素造成的损耗,如:教师业务水平不高,课堂组织性较差,学生主动学习意识不强,学习氛围不够浓厚,各种教学媒体利用不充分,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

来自于家政学教学系统外部的正熵流将其称之为第二类正熵流,主要是源于教学系统外部环境因素带来的风险,如:家政学科前沿内容发展的不断完善丰富、新思想、新概念、新成果的出现对教学带来的冲击,高等教育政策环境的变化,文化传统以及公众意识的改变等等。

生成于家政学教学系统内部的负熵流将其称之为第一类负熵流,具有提高家政学教学系统运行能力的作用,主要来源于教学系统内部因素,如: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各种教学媒体得到了充分有效的利用,能够调动学生情绪、活跃课堂气氛等。

来自于家政学教学系统外部的负熵流将其称之为第二类负熵流,具有抵消教学系统外部环境不利因素、提升运行能力的作用,这些负熵流可以分为几个层次,首先是“信息负熵流”,即那些有助于推动教学系统发展的外部信息,如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等所进行的全球化的信息交流与融通;其次是“市场负熵流”,即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合理的配置教学系统资源,调整教学系统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实施教育教学的创新改革措施以实提高教学系统运行能力等;最后是“资源负熵流”,即有助于教学系统高效运转的动力要素,包括系统外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物质要素。在教学系统内外加强学术信息与师资力量的交流,与外界进行教学资源的共享,建立高水平、强大的师资队伍,采用更先进的教学手段应用于家政学教学系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一个更高级有序的耗散结构型教学系统。

4结论

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家政学教学系统运行机理表明:推动家政学教学系统高效运行的两大途径分别为:扩大负熵流、减少正熵流。为此,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应当尽力弱化第一类正熵流对家政学教学系统带来的损耗,同时控制第二类正熵流对系统外部带来的威胁;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强化放大第一类负熵流对提升家政学教学系统运行能力的作用,同时要充分利用从系统外部获取的第二类负熵流以抵消系统内部“熵”值的增加,进而促进教学系统不断发展壮大。反之,传统的封闭式的家政学教学系统就好似“闭门造车”,这种过分强调预设的教学系统使得教学活动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对学生潜能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激发,也无法形成一个适应全球教育资源共享、信息交换要求的耗散结构,必将在激烈的现代科技教育中被淘汰。因此,家政学教学系统开放的目的在于使系统走向有序,而走向有序系统的关键就在于必须引入“负熵流”,这也是教学系统一个不断减熵的过程,减熵的程度越高,教学系统的有序性越高,由此也体现了建立开放的、充满活力的家政学教学系统的本质要求。

参考文献

[1]苗东升.系统科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

[2]沙鸣.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经济学教学系统运行机理探析[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28):123125.

[3]张辅松.素质教育耗散结构的微观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2,(8):5962.

[4]巫春华.从耗散结构理论看高校思想教育改革[J].求索,2005,(10):150177.

非主流部落范文4

【关键词】高校运动队;自组织管理;模式分析引言

自组织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建立并发展起来的一种系统理论。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郾Haken认为,如果不存在外部指令,系统按照相互默契的某种规则,各尽其责而又协调地自动地形成的有序结构,就是自组织。巴纳德的系统组织理论也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包括军事、宗教、学术、企业等多种类型的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他提出了“有效性”和“能率”两条原则。当一个组织系统协作得很成功,能够实现组织目标时,这个系统就是“有效性”的,这在管理思想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探索自组织运行机制时,比利时物理学家和化学家普利高津(I?郾Prigogine)教授于1969年在“理论物理与生物学”国际会议上提出了耗散结构理论。他认为,系统的开放性、非线性、远离平衡态和涨落是形成自组织的重要条件,也是自组织系统的重要特性。由于这个理论协助人类解决了科学上一项最扰人而又似是而非的问题,即所谓达尔文和克劳修斯的矛盾(进化和退化的矛盾)问题,因而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化学领域最辉煌成就之一。

近年来,国内外已经将这一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管理学领域。如在我国,杨小军的《自组织理论在图书馆系统中的应用》和任志新的《系统自组织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都是将系统科学的自组织理论与实际管理相结合,研究在现代管理中如何运用系统自组织理论提高本身的自适性;《考试周刊》(2010年第13期)把自组织理论应用于班级自主管理的可行性研究,也阐述了班级管理系统具有比较明显的自组织特性;刘铭、王东平的《耗散结构学说与医院管理理论》以及蒋笃运、赵桂英《耗散结构理论及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等,都是利用耗散理论四个特征把管理贯穿于其中的,这些都积极推动了自组织理论在社会管理领域的发展。

1耗散结构理论主要特征

1?郾1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

一个孤立系统的熵自发地趋于极大,随着熵的增加,非平衡总是趋于平衡态,有序状态会逐渐变为无序状态。对于开放系统来说,熵的变化则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系统自身引起的熵的增加;另一部分是系统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引来负熵。如果从外界流入的负熵流足够大,就可以抵消系统自身的熵产生,使系统的总熵减小,逐步使系统从无序向有序发展,形成一个低熵的非平衡态的有序结构。

1?郾2系统应当远离平衡

在开放系统中,即使有负熵流的流入,系统若是在平衡状态下,也会导致有序性的破坏。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态时才可能形成新的有序结构。也就是“非平衡是有序之源”。

1?郾3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

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指相互作用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变化不成正比,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曲线型的,是多值解的,其中既有稳定解,也有不稳定解。这说明系统演化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只有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着一种非线性的机制,才可能使系统演化成为有序的耗散结构系统。

1?郾4系统通过涨落导致有序

涨落是指系统中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衡值发生的偏离,使系统离开原来的状态或轨迹。系统所处的状态不同,涨落的作用也就不同。对于处在衡区的系统,涨落对系统演化成为耗散结构无建设性意义,而对于远离平衡区的系统来说,涨落才能够起到建立耗散结构触发器的作用。这说明涨落对系统是否有利,要看系统本身是否处于从稳定到不稳定的临界状态。在临界状态下,涨落导致有序。

2自组织理论及其管理意义

自组织理论的魅力和意义,就在于它提供给了人们一种系统演化为自组织的理论框架,即自组织管理是一种基于自组织理念所实施的管理,它不是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也不是只要民主不要集中,它是以系统的观点为指导,以尊重人的需要和满足为基础,对结构、机制进行设计,使人们自觉自愿地改进工作,主动协同工作,形成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自组织局面,并朝着组织资源最大化的一种管理。显然这是组织管理所应追求的。

管理学中的自组织并非是一味地提倡管理者清静无为,无为而治,而是更多地去创造条件鼓励人们发现自身的创造性,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并且更好地利用社会发展中的客观规律。要对高校运动队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就必须建立相应的组织管理机构和健全的管理体制。组织管理机构是对实行组织目标所必须的职能和活动进行分配的结果,即部门化管理。部门划分的目的在于确定组织中各项管理任务的分配与责任的归属,以求合理分工,做到职责分明。一个好的组织管理机构能够促进事物的稳步健康发展。

3高校运动队耗散结构特性分析

高校运动队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由人才结构、教育管理机制、物质条件等多层次、多因素组成的目标管理体系。把自组织理论体系运用到运动队组织管理的实践过程中,借鉴自组织理论和方法,加强对运动队内外部信息的流通和传递,寻找和构造运动队中代表系统进化性质和方向的涨落现象和机制,是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学习型、和谐型运动队的理论基础。

3?郾1运动队动态开放性研究

建立相对稳定的开放性系统是保证组织不断适应新的环境的必要条件。高校运动队只有不断与外界环境交换信息,才有可能降低自身的熵。开放并引进负熵是运动队发展的前提。任何组织不可能在封闭的环境中发展,特别是在当今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运动队应该加快与外界交流,不断从外界吸收新的资源、信息。运动队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从人员结构组成、物质条件、训练教育管理、竞技训练组织管理以及思想教育管理等都是一个整体的自组织体系,它的建设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管理体系要从无序(或低级有序)状态向有序(或高级有序)状态进化,就必须是开放的,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层面与精神层面的交流,不断引进负熵,即不断地引进先进的训练管理资源。如在教练员的选拔途径上应充分利用体工队的教练员、优秀退役运动员资源,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合同制形式聘用高水平教练员负责高校运动队全面工作;引进体育院校运动系毕业的学生和国家或省优秀运动员退役后经过培训学习转型的教练员,打破原有的教师引进观念;选派有潜质的教练员外出考察、培训和学习,或请专家来校讲学,以丰富教练员的知识,开阔视野,提高科学化训练的程度等;在运动员选拔上应以体校为重点选拔途径,以重点体校为选拔龙头,兼顾普通高长生和体工队的高水平运动员,实施“精英工程”,这有利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当然,优秀体育人才、先进的教育管理方法、运动训练、项目竞赛配合与协作,甚至与其他运动队的交流活动等,都是一个不断开放交流的过程,都可以增进运动队发展与创新的活力。运动队开放性扩大主要依赖于运动队管理者的开放意识,管理者主动倡导运动队的开放是保障运动队开放性的主要因素,体育运动队的成长和发展离不开社会文化、体育文化的影响,这也是保证其开放性的主要因素。积极引入新的管理方法、技术和人才等,都是与管理者的开放意识分不开的。

3?郾2运动队非平衡态研究

非平衡态是运动队发展与创新之源。耗散结构理论所指的非平衡态是指系统要远离平衡态,才有可能使系统形成有序结构,即“非平衡态是有序之源”。因此,营造系统内部的非平衡态与系统的开放性一样,也是产生有序结构必备的条件。运动队成员组织结构、能力结构、职能分配等存在的差异是保证运动队充满活力的基础。运动队在追求成绩和效益的同时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是确保运动队动态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运动队要融入到国家竞技体育的阵营,其竞赛机制必须与国家竞技体育的竞赛机制接轨。如应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大学竞赛体系,改革现有竞赛体制,变集中和固定的竞赛体制为灵活、多样的竞赛体制;经常性地参加高档次、高级别的体育竞赛,有关部门应把其参加竞赛的质量和数量纳入评价体系中,以此来鼓励、促进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更加积极地参加各种类型的体育竞赛,从而真正提高高校运动队的竞技水平,与国家竞技体育的整体水平接轨。这种“竞争”就是一种非平衡态,为了获得更高的待遇或使自己级别职称得到提升,教练和队员会更加努力地,扩充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最终会使运动队整体训练水平和质量效率得到提高。耗散结构理论对我们的启示是:要使系统存在不断活跃的因子,使系统具有明显不同因素的差异性,使系统远离平衡的状态,而不是维持系统内部要素的平衡状态,只要差异性明显了,才会产生竞争的可能,才会使得内部要素的种种矛盾激化和加剧,使其产生偏离原有平衡态,进而形成新的平衡态,才会使系统产生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

3?郾3运动队管理非线性研究

普里高津认为,复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推动系统向有序发展的内部动力,是形成耗散结构的重要机理。所谓非线性系统,就是指不具备均匀性和叠加性的系统。非线性相互作用,能使系统各要素间产生协同作用,使系统在演化和发展中呈现丰富性、复杂性、多样性、曲折性、奇异性、多变性,这是一切演化和发展的真正根源。所以说非线性的相互作用是运动队发展的内部动力。受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影响,现在仍强调制度惯性影响的运动队管理,而运动队内部不同程度还缺乏这样一种非线性作用机制,因而不利于多种因素之间的竞争、协同、耦合与和谐,影响着大多数运动项目的进步与发展。其主要表现为:第一,管理体制的线性作用机制。由于传统科层制的“权威”和“官本位”思想的影响,以及现实利益的驱动,运动管理体制倾向于自上而下的线性作用,从主管体育工作部门到运动队负责人,再到具体体育专业项目负责人等,行政等级森严,许多训练、科研和竞技交流活动本应由体育训练机构承担,有时却被行政工作所替代。由于缺乏反馈、监督和上下沟通的相互作用,因此难以形成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使运动队广大运动员或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无形中丧失,从而影响体育运动技能的创新及体育精神的弘扬。第二,专业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方面缺少有效的反馈机制。运动队办什么专业,开什么项目,按什么模式和目标培养运动员,基本上不是运动队自己能决定的,对社会需求、市场反应、运动专业项目发展趋向以及教练员的看法和运动员的需求考虑照顾太少,这既不利于运动项目发展,也不利于培养出社会和国家所需要的优秀运动员。

3?郾4运动队管理涨落特性研究

涨落机制存在于体育运动队的系统内,微小的涨落可能预示着巨大的机遇和潜能,同样会有着产生毁灭性结果的可能。所谓涨落,是指系统的某个变量或某种行为对平均值的偏离。在接衡态的线性区,涨落的发生只使系统状态暂时偏离,这种偏离状态不断衰减,直至回到稳定状态。而在远离平衡的非线性区,系统中一个随机的微小的扰动或涨落,通过非线性的相干作用和连锁效应被迅速放大,就可以形成整体的宏观的“巨涨落”,从而导致系统发生突变,形成一种新的稳定有序状态。运动队的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可能一条信息的获得、一项技术创新的成功引用、一个错误的决策计划都可能对运动队的发展带来不可预测的后果。组织发展需要强化风险管理,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将不利的偶然因素所带来的损失降至最低。要善于创新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将偶然因素转化成组织发展新机遇的能力,推动事态发展朝着有利于目标的方向演进。因此,运动队的内部结构、职能和各种活动的目的必须明确,具体,保证内部协同发展,避免内部的矛盾和冲突,防止内部的相互对抗和削弱,管理系统要健全和完善职能配置,并密切配合,相互呼应,实现功能协同,同时,在运动队管理过程中应该注意细微影响因素,在不确定的环境中把握好运动队发展方向。如应努力利用并创造条件,使管理朝有利于目标的方向发展,防止相反方向的出现。在运动队管理中,管理者应该善于运用涨落导致有序原则实现高校运动队的飞跃。根据每个运动队具体情况,制造有利于发展的小涨落,如科研奖励、岗位选拔竞争、冠军龙虎榜等,给每名教练员或队员施加压力,激发斗志。

4结论

(1)耗散结构理论作为一种主要从自然科学中

发展出来的理论,它提供了包括普通高校在内的社会组织管理的一般性思维,要把它应用到运动队管理中去,使之有效地发挥作用,就需要把它发展成为运动队管理理论,使之成为一种更贴近高校运动队管理的范式。

(2)自组织管理是一种促使资源最大化利用的、有利于个人与组织自我实现的、自适应的管理,它有利于组织健康和可持续地发展。

非主流部落范文5

【关键词】后殖民主义;二元对立;文明;野蛮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253-02

后殖民主义(post-colonialism)又叫后殖民批判主义(postcolonial criticism),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是一种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学术思潮。一般来说,西方学者赛义德,斯皮瓦克,霍米巴巴被认为是后殖民主义理论思潮代表人物。后殖民主义否认一切主导叙述,认为一切主导叙事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因此批判欧洲中心主义是后殖民主义的基本任务。霍米・巴巴结合了后结构主义以及心理分析等方法解构了东西方的二元对立,提出了文化杂糅和第三空间的概念,殖民地文化并不是简单的一方作用于另一方,而是两种文化的相互作用。在批判理论上,二元对立是一对相反的理论,它们通常会以以阶级形式出现。在结构主义理论中,二元对立论,是解释人类基层思想,文化与语言的一种相当有力的工具。在后殖民主义中,二元对立论的批判占有非常重要位置,如中心/边缘,文明/野蛮,殖民/被殖民,人性/兽性等。

后殖民文学关注不同文化的碰撞和冲突,是多元文化的必然产物。它以置身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移民、当地土著作家为代表,对自我身份的关注困惑、再认识与重构,站在本民族的立场,来描述本民族的生活,记录本民族的历史,反映社会现实,与欧美白人主流文学分庭抗礼的非主流文学。

1930年生于尼日利亚的奇诺瓦・阿切比,以其独特的写作视角反映非洲社会与殖民地政治的现实,被认为是非洲文学之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丁・戈迪默称阿切比有一种值得称道的天赋,是一位充满激情、文笔老辣、挥洒自如的伟大天才。与此同时,不管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他的文学批评论文:《非洲臆象――谈康拉德〈黑暗中心〉中的种族主义》是影响力最大、最受争议和被研究得最多的文本。以尼日利亚博人民独立前后的生活为题材的“尼日利亚四部曲”,《分崩离析》、《动荡》、《神箭》和《人民公仆》,阿切比生动地再现了殖民时期以来尼日利亚人民生活的变迁。其中《分崩离析》是阿切比的代表作,并获得英国最高文学奖布克奖。

《分崩离析》被称为非洲英语小说中的杰作,主要讲述了发生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殖民者入侵尼日利亚前后,在尼日利亚伊博族地区尤姆欧非(Umuofia)部落里一位信奉传统的英雄奥孔克沃(Okonkwo)的人生故事。该小说篇幅不长,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描写奥孔克沃的成长及其家庭生活。因为有一个非常“窝囊”的父亲,他给自己设定人生的目标是做一个与父亲截然不同的人。奥孔克沃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成为部落里受人尊敬的英雄。第二部分描写奥孔克沃因误杀他人而被流放到母亲部落的七年生涯。在这七年里,英国殖民者开始了对尼日利亚伊博人的殖民,并从宗教上对部落的人开始“洗脑”,他的儿子纳沃耶也成了一名基督教徒。第三部分描写奥孔克沃的死亡。他在七年后回到故乡,发现殖民主义的影响无所不在,他的传统思想与2个白人和许多个部落的人对立,为了坚持他的理念,最后却以一种渎神的方式上吊自杀。文章从后殖民二元对立的角度分析这本小说中所呈现的两种文化,即尤姆欧非部落所代表的伊博文化和白人所代表的西方文化。

伊博文化并不是殖民者所宣传的野蛮,伊博文化事实上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富有光彩的一面。奇诺瓦?阿切比在小说中用奥孔克沃的养子,证明了伊博人是崇尚和平。部落明文规定不会贸然向外开战,除非事件明了且理由充分,并经过山冈之神、洞穴之神等神灵的允许。当尤姆欧非部落的一位女子在另一部落被杀,双方没有立即宣战,对方部落送来了人质作为和解,而尤姆欧非也接受了这一形式的赔偿和道歉。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勘探地形的白人被当地人误杀后,英国军队随后而至,并大规模屠杀了整个部落。阿切比在小说中进行了详细的描述“直到市场里人山人海时(军队)才现身。然后,他们开始射击,除了呆在家里的老弱病残,几个警惕性很高的齐比,以及侥幸逃出市场的三四个人外,其他人都被杀死了。现在,他们部落已经空无一人。湖水已经被鲜血染红”。这种行为与英国人自我标榜的公平和人权的法则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给部落带来的不是希望和文明,而是绝望和野蛮。通过同样一个被对方误杀的事件问导致不同结果的比较,人性和兽性的二元对立在姆欧非部落所代表的伊博文化和白人所代表的西方文化中得到了生动具体的说明。

伊博文化的文明和白人文化的野蛮体现在对于外邦文化的态度上。白人不懂当地的语言,也不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却盲目地将伊博文化的负面因素定义为伊博文化的主要特征,这实际是殖民者进行文化侵略的一种策略。他们固步自封,不愿意了解伊博文化,拒绝承认它的可取之处,对文化交流采取了排斥性的态度。以史密斯神父为代表的白人殖民者却用自己的价值标准来衡量要求当地人,逼迫他们顺从自己的信仰,将敢于挑战基督教文明的人关进了监狱。伊博人对待外来文化采取的是宽容的、不干涉的平和态度:“如果你喜欢我们的风俗习惯,你可以留下来跟我们生活在一起。你可以崇拜你自己的神灵。一个人供奉神灵和其他祖先的精灵,这很好”。他们给白人一块地,让其盖教堂并传教,未曾对英国人进行人身伤害,两种文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相安无事,和平共处。即使是对待那些皈依了基督教亵渎本土宗教的族人,他们也没有采取极端的手段。因为根据伊博人的传统,人是不可以杀死自己的族人的。

当然,伊博文化并不是绝对的文明,存在着许多恶俗。例如,在平和节里,人死了是不能埋葬的,只能将尸体扔到恶林里。如果本部落的人在邻村落遭到杀害,邻村要么接受挑战,要么按照习俗送来了一个男孩和一个处女作为补偿平息事端;然而这个男孩在这个村生活了三年后,也不能被释放回家乡,而必须按照神的旨意将这个男孩处死。部落对双胞胎认识的落后思想体现了伊博文化的野蛮性。因为他们认为双胞胎中必有一个是魔鬼所生,养育他们的人必会招致死神的报复,所以必须把他们扔到恶林里去。小说中有个叫恩妮卡(Nneka)的妇人,四次怀胎。不幸的是,每次都生双胞胎,结果是这些孩子一生下来都被丢弃,她的丈夫及家人都感到很不安,以为她被魔鬼缠身,所以当她加入教会时,全家人都“如释重负”。而教会能接受一个被当地人认为“魔鬼缠身”的人,这说明了白人文化中存在文明的一面。后殖民主义的二元对立――野蛮与文明在此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奇诺瓦・阿切比拥有非洲人的灵魂,同时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教育。一方面他缅怀非洲古老的部落文化,对古老部落传统中的愚昧流露出一丝痛恨;另一方面,他痛恨西方基督文明,憎恨欧洲白人对尼日利亚的入侵。因此尤姆欧非部落所代表的伊博文化和白代表人所的西方文化在奇诺瓦?阿切比的笔下得到了公正地描述,留给读者诸多思考的空间。由此可见,阿切比对伊博文化和西方文化所持的理念是汇聚。

参考文献:

[1]Achcroft,Bill,Gareth Griffiths,and Helen Tiffin.Key Concepts in Post-Colonial Studies[M].New York:Routledge,2006.

[2]Achebe,Chinua.Things Fall Apart[M].London:Heinemann Educational Books Ltd,1985.

非主流部落范文6

一、非公有制企业的地位越来越重,对其政治核心作用要求越来越高,必须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摆上重要位置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非公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份,成为居民群众就业的重要领域;非公有制企业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对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摆在与公有制企业一样同等重要位置,按照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要求认真抓好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一是用一样的态度同等对待。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与公有企业党组织一样,都是附在城市社区、农村这个面上的基层党组织,在对待公有企业与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上要坚持一并筹划,一并用力,确保两者同频共振,同步发展,同步提高。驻地党委组织部门,组织基层党务骨干培训,应该吸收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所在单位的骨干参加;下发基层党务教材、现代办公用品,要充分考虑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工作的需求;党委机关工作组下基层,开展调研、评选先进党组织等,都要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一并纳入,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有内容、不挂“空档”。二是用一样的力度帮助指导。党委机关在抓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在精力投入上要象抓公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那样,用一样的气力、下一样的功夫。在指导方式方法上要针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类型多、特点各异、情况复杂等特点,搞好分类指导。要深入到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中去,帮助他们从建全组织、落实制度、坚持引导入手,切实打牢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基础。对组建党组织困难较大的企业,要选派好党建指导员、依托群团组织进行帮抓工作,力求帮一个上个,抓一个成一个,做到“经济建设到哪里,党的组织就建到哪里”,进一步扩大党在非公有制企业中的覆盖面。三是用一样的标准考核衡量。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督促检查,凡是要求公有企业党组织达标的标准,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同样要达到标准;凡是要求公有企业要坚持的党组织制度,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同样要坚持,凡是要求公有企业党组织要开展的活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同样要开展。同时,要建立党组织考核奖惩机制,把开展非公有制党组织工作情况,列为属地党委机关、领导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把支持企业党组织建设工作列为企业主参评劳动模范、先进个人,参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评选百强企业等重要指标,形成内外共同关心和支持非公有制党组织建议的良好局面。

二、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多数不是由业主担任,缺乏做党建工作的主动和经验,必须提高他们的党建工作信心和能力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多数是企业管理层的副职兼任,党建工作的主动性和工作经验相对有些“先天不足”,驻地城区、街道党组织部门又很少吸纳他们参加各类党建工作集训和党务工作会议,这就往往造成他们党建工作能力上“后天营养不良”。必须采取多种措施,狠抓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的提高。一是要选准配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驻地党委组织部门要根据非公有制企业的实际情况,积极主动地与企业主平等协商,党组织书记最好由企业经营管理层的副职党员担任,条件成熟后,由属地党委组织部门正式任命。同时党委组织部门在选配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时,一定要考虑到兼职党组织书记的需要,真正把在企业职工中政治强威信好、懂经营会管理、熟悉党建工作的干部,选配到非公有制党组织书记位置上。要建立多种党组织活动经费保障体系,采取驻地党委按党员数量资助、业主经营者按照《公司法》划拨、党费先缴后返回等途径,确保非公有企业每位党员年度党组织活动经费不少于100元,确实解决活动无经费问题。二是要搞好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培训。要坚持先培训后上岗的原则,统一制定计划、编制教材,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应知应会的常务党建工作知识。要重视对非公有企业党组织书记的培训,对新形势下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比较难办的问题进行集体“会诊”,帮助提高他们聚集组织优势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要倾心尽力地帮助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书记排忧解难,对他们工作中出现自身无力解决的实际矛盾,区、街道领导要主动上门协调解决。同时对德、能、勤、绩、廉确实过硬,对非公有制企业党建有突出贡献的非公有制党组织书记,要确定其相应的职位,大胆引导进入竞选使用提拔程序,努力营造出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同样有作为、有出息,激发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工作的内在动力。三是要注重对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传帮带。各级党委组织部门,要把帮助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提高做好党建工作能力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进行面对面地帮、手把手地教。要根据每位非公企业书记任职时间长缺,工作能力强弱的差别,驻地政府党组织领导要与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结成“对子”,具体靠上去帮抓;要在关心指导党建工作的同时,经常过问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书记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帮助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要尽快研究制定出台《中国共产党非公企业党组织工作条例》,使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逐步走向正规、规范化的轨道。

三、非公有制企业生产经营任务重,人员高度分散,组织活动难,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好党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

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所在的单位大多数专业细、岗位多、分布散,工作展开时间不同步,造成组织生活时间保障难、人员集中难、内容落实难,容易影响和制约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质量的提高。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抓好组织生活制度的落实。一是要因时制宜,小型分散地组织活动。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要坚持在按计划时间落实党组织生活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时间,采取小型分散业余时间的方式抓好组织生活的落实。对因企业经营,外出销售、长时间在外地出差、“三班倒”集中时间难以保障的党员,采取分散分组组织落实党组织生活;对因企业生产时间冲突一时落实不完的组织活动内容,可采取分段组织时间落实;对突击性生产经营任务冲击计划组织活动的时候,要结合企业生产经营任务灵活地调整时间,利用业余时间及时补上,确实保证组织生活活动不漏人,每次教育不漏课。二是要因人制宜,灵活多样地组织活动。要针对非公企业党员流动性强,党组织活动人员、内容保障难的实际问题,要见缝插针、灵活多样地落实组织制度,采取“两个适当”的方法即:适当调整人员,要在征得企业主的同意下,采取在党日活动时间调整党员与非党员工作的方法,缓解好工学矛盾;适当调整内容,当既定的组织活动内容因企业种种原因不好落实时,要在计划内容内调整落实好内容。对值班、执勤、担任临时任务的党员,采取小型分批组织的方式落实制度;通过因人而宜、灵活适当的调整方式,确保党员人人都在组织中,确保党组织生活制度落到实处。三是要因企制宜,着眼企业健康发展组织活动。要围绕服务企业发展设计活动,定期不定期的与企业主、职工交流沟通,树立“我为企业发展献策”、“尊重人、关心人”的理念,帮助职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协调处理好劳务纠纷,维护好各方面利益;要围绕企中的急难险重任务组织活动,建立“党员责任区”、“党员示点”,做到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突击任务有党员,将党员的先进形象在企业中凸起;要把企业中心工作作为党组织活动的重点,在党员中深入开展掌握一门过硬技术、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参加一次义务奉献、帮扶一名困难职工、创造一流工作业绩、培养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自主创新一项成果、争做一名优秀党员的八个一活动。通过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动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