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例6篇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1

读着宗蹼的《紫藤萝瀑布》,仿佛在你面前,呈现出一条紫色的瀑布,色彩绚丽,幽香缭绕,如“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作者以女性作家特有的细腻与爱心体贴物情,既富有动感又富有情趣地描摹了紫藤萝瀑布亮丽可爱,玲珑剔透的品质。又如“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作者将花比作瀑布,显得气势非凡,灿烂辉煌,表达了对于美好人性的追求。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顺着“温晴”这幅长轴,铺展了小山摇篮图、雪霁晴峦图、空灵水晶图等多幅图案,文章语言如诗如画,遣词造句非常精妙,如“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把夕阳斜照下粉色的薄雪比拟为害羞的少女,情态可掬,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把水藻、水和垂柳都人格化了,它“把终年储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一个“拿”字活脱脱地道出了尽心尽力,使人看到了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最后写下了珠落玉盘般的结句“这就是济南的冬天”。

这两篇充满诗情画意的借景抒情散文,最大的成功得益于作者对于景物的仔细观察,观察细致才会写得具体。中学生要学会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恰当贴切的修辞手法,也是写好借景抒情散文的重要手段,这两篇散文都多次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景的文章从形式上看是写外界环境,而实际上必须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经过内心的感受揣摩才能成文。没有真正被外界景色感动了的情,就无法把景写好。仔细揣摩下面两段景物描写的妙处,你会有所得。

山路的两旁,簇拥着雨后盛开的几百树几千树的樱花,这樱花,一堆堆一层层,好像云海似的,在朝阳下绯红万顷,溢彩流光。(冰心《樱花赞》)

看那一树,齐着华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绿的树叶中间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样红艳,每朵花都像一团烧得正旺的火焰。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见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这句诗的妙处的。(杨朔《茶花赋》)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2

一、猜谜语,激发思维

记得有一次作文评点课,那次的题目是“以爱为话题写篇作文”。当学生看到我抱着一叠作文本进入教室时,就抱怨道:“唉,又是讲作文!”,见此景,我并没有马上发本子下去,而是在黑板上写“聋”、“揍”、“桦”、“黯”、“斤”五个字,要求各猜一个成语。教室里像会场,议论纷纷,猜这猜那,几经提示,得出结果为――聋(充耳不闻),揍(东拼西凑),桦(移花接木),黯(有声有色),斤(独具匠心)。同学们可高兴了,这时我借机说:“这些就是本次作文批改的情况,有的构思很好,有的凑篇幅,有的没有按教师要求……”此时,我就把作文本发下去,顺利对作文进行点评。通过猜谜语,学生就积极地开动脑筋,不是在教室里被动地接受,而是在思考中顺利地进入角色。

二、说快板,活跃气氛

在《斑羚飞渡》引课时我用到“话说戛洛山风光秀丽,斑羚羊林中休憩,饥渴时吃草饮水,闲暇处追逐嬉戏,真的是好不惬意,但是好景不长,忽一日来了群利欲熏心的猎人,将斑羚猛打穷追,直逼伤心崖边,这可怜的斑羚们,前是悬崖,后有追兵,这群斑羚羊的命运到底怎样?是倒在枪下,坠落深渊,还是有幸逃生……欲知详情何如,且学《斑羚飞渡》”同学们一下便来了兴致,自然那堂课也上得十分顺畅。

又如上蒲松龄的《狼》时,我又编道:“一屠卖肉肉已光,归途遇到两只狼,屠夫一见心里急,扔下骨头往前跑,一狼得骨一狼追,再扔骨头赶紧逃,三界狼乃最贪心,吃了骨头要吃人……此时,屠夫直奔麦场,弛担弛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究竟人死狼口,还是狼亡刀下,且听老师开讲。”评书、快板是中国传统节目,用于开场白,活跃气氛自是不在话下。

三、设悬念,引起思考

《紫藤萝瀑布》一文的开场白我是这样构思的: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说起,再说到中国其他瀑布,然后再说:“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紫藤萝的瀑布,看看它在何省,美在何处?”

这时同学们异口同声地答道:“老师,紫藤萝不是地名,是一种植物。”我接着说:“对,同学们讲得对!原来是写一株紫藤萝花开得很茂盛,像流动的瀑布,现在就来学习下这篇写景抒情的散文。”这类开场白,老师先故作不知,由学生点出后,再引入正文,真正达到“一石激起千重浪”的效果。

四、重迁移,温故知新

《语文课程标准》谈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而工具性注重的是旧知识的迁移和新知识的接受。如果在复习旧知识的基础上引出新知识,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的确如此,在上《阿长与山海经》时,我就采用“由旧引新”――“去年我们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现在大家回忆一下‘百草园’为什么是我儿时的乐园。”“因为景色美丽,故事神奇,捕鸟有趣”,学生答道。我又问:“什么故事,是谁讲的呀?”“美女蛇的故事,是长妈妈讲的!”那么我们就跟鲁迅先生一起去了解下“长妈妈”,请打开课文《阿长与山海经》。这样的开场白,温故知新,由此及彼,过渡自然,乐于被学生接受,也能激励学生探求课文知识的信心。

五、借教具,帮助领悟

教具主要分为视觉型,听觉型,视听觉型。现代科学证明:人大脑中的信息百分八九十是通过视觉获得,视觉型教具主要有挂图、模型、幻灯等,它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能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得到更多感性认识。如果上说明文,采用些这样的教具,自然能化枯燥为生动。如上《故宫》时,我就播放了一组我校老师游故宫时在各景点拍下的照片,这时同学们叫起来:“故宫真气派!有钱时到北京去玩。”我顺势说:“要游故宫嘛,总要对它有个了解哟,下面我们就随黄传惕去看看故宫吧!”当然,如果放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歌曲或以课文的朗读带作为开场白,同样也能助于学生理解文章的基调,让学生沉浸在创设的情感氛围之中。

图片也罢,录音也罢,都是为了增加同学们的感性认识,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让他们更快进入学习状态。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总之,开场白的构思离不开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或从文章体裁、写作手法、人物形象着手;或从四季景物、瞬间话题、时事要闻谈起;或从流行音乐、名人轶事、生活细节引入……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兴趣,开发智力,陶冶感情,培养审美观点,提高学习能力……愿语文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精心设计,巧妙构思,让开场白这个序幕在语文这出戏里熠熠生辉!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3

语文教学被许多人批评为“种了人家地,荒了自家田”,是“非语文课”、“泛语文课”,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不重视文本的语言学习,教师自身对语言也没有感觉或感情,面对妙词佳句,既不识货,更不惊艳,所谓引领学生“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语言的真味” 自然就成了空话。(王尚文《为咬文嚼字鼓与呼》)。

这里,不妨以《紫藤萝瀑布》教学为案例,探讨一下散文教学中的语言品味问题。

第一.语言品味,到底“品”哪些语言?

散文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文学体裁,可叙事,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甚至还可以来说明,其表达方式丰富多样;散文表现的内容和手法也百花齐放,语言简约、内容隽永的散文,具备诗的特质,还被称为散文诗。因此,好的散文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表达,都让人有话要说。今天,我们研究写景状的散文,尤其是饱蘸作者浓情的写景散文的语言表达,话题相对比较集中。但即便如此,要抓、能抓的“点”仍然很多,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找哪些点呢?

有人说,学生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就是需要学习和品味的内容。我不以为然。学生不懂的词,自己查字典、词典或参看注解就行,老师也可直接给予答案;学生全读不懂的句子,不是作者表达或翻译有问题,就是学生不了解这个句子的前因后果而已,不必全面展开讨论。我们更要关注的,是那些学生半懂半不懂的东西以及心里有美感,但一时却说不清、道不明妙处究竟在何处的句子。那几个字是认识的,那里好像话中有话也是知道的,但其潜在的意蕴却闹不明白,这才需要相互研讨、品读。就《紫藤萝瀑布》而言,为了表达花开得盛,作者用“辉煌”一词来形容她面前的“一片淡紫色”。什么叫“辉煌”,它一般用来形容什么?一树淡紫色紫藤花再茂密,至于用上“辉煌”一词?但作者就这么用了,不但表现出花开得灿烂,还写了内心的震惊和惊喜:原来,我并不知道紫藤萝能开到这个份上!

也有老师的答案是“重点词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为了不让太多的旁逸斜出发生,他设计了一道题:“这是一树 的紫藤萝?”然后让学生品读表现藤萝生机盎然的句子,说说这个定语体现在文本的何处,这就让语言的品读进入了一个轨道,一个如何调集语言写足写活事物蓬勃旺盛特征的鉴赏轨道。同时还将语言的品读和对作者情怀的体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文章主旨的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教者如能不时与学生互动,加以引导和放大,课堂上就能形成了 “披文入情”的良好情境。

当然,一次教学活动中,语言的品读应该是多重的,应该也允许还有其他的轨道存在。重要的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说到,但为什么讨论这条线的表达,最后大家都不清楚。

第二.语言的理解和品味,我们应该从那些角度“切”入?

“亏你想得出来”的用词别致与生动,句式的灵活与气势,修辞恰到好处的使用和联袂使用,文句内蕴的个性化解读,都是很好的角度。

但衡量或者领略语言的表达之美,首先应该着眼的是语言的整体表现力,即作者要写的意思是不是写全写足,遣词造句是不是风格统一、整体和谐。《紫藤萝瀑布》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受到生命的永恒,歌颂了生命的顽强,这是典范的状物抒情。试想,宗璞先生如果没有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每一朵紫色花盏的浓墨重彩,没有从光到色、到态、再到味全方位摇曳生姿的呈现,我们能相信并感受到一个心灵重负的人,见到一树紫藤,就能获得如此由衷的惊喜与释放?!作者没有将静态的植物写活、将没有思维生命的草木写得如人般风情万种、儿童般活泼可爱的功夫,我们能相信一株植物有那么大的催进力,能带走一个压抑的人内心长久的郁积,并且扬起理想的风帆?!都不太可能。所以,所谓写景抒情、状物抒情,抒情的大前提是能否把物“状”好、“状”足,把景写活、写出态度和情思、写出人内心的精神境界。景写得如梦如幻、物状得如在眼前,作者的情思自然得到流露,这样的语言才是好语言,这样的表达,才是真正成功的表达。《紫藤萝瀑布》显然做到了这一点。你初读课文,觉得作者似乎完全沉浸到藤萝盛开所带来的喜悦之中了,大段大段的描写,一个接一个的比喻,可谓浓墨重彩,感性得很。学完课文了,你回头再细看,其实那些景物描写既有次序,又有章法,完全是一次理性架构的结果。这种语言的功夫,比起那些开篇就是“好一树紫藤萝”,至于怎么个好,却写得七零八落的文章,不知高明多少。当前,我们的学生习作,有太多辞章华丽的抒情,对于描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语言的整体表现力。

第三.课堂进行语言品味,师生可用的工具或手段有哪些?

有人说“读”,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还强调“口到,眼就到,心很快就会到。”其实,我们成人对“读”的好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如某首词作一般的歌曲,我们读了词,几乎没有印象,但听别人朗诵一下或唱一遍,就觉得有味,如果我们自己小声哼哼,一下子就投入进去,有时候能哼得柔肠百转。“读”,对理解文本的作用,无需认证。

除了读,还有哪些方式方法?换词比较:“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这里,用了“”一词,藤萝花一下子风情万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其他的词汇,如“玩耍”“映照”?显然效果大打折扣。相对而言,“玩耍”又比“映照”要好。

抽出某个句子看表达效果的缺失,也是方法之一。如“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千万不要小看这两个段落,内容丰富得很。抽离了,就会见得文本的单调与呆板。

当然,还可将句子放到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场”中去品咂和体味其传承之美。以前笔者在教学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解读词中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李煜的亡国之痛、浩荡家愁,列出了十多个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写愁情愁怀的作品,一一比较,既了解它们的相同之处,又突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就从语言的铺陈中感受到中国古人对人生况味的理解和表达是一经贯之的,呈现出一条壮丽而丰富的文化长廊。

探究和追问句子的内蕴、仿写与重组等等,都是手段。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语言品味的方法很多,但千流归一,即既要让学生弄清写了什么,也要明白写法的精妙,更要披文入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脉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品味,是个细活,它需要营造发现语言魅力、探究语言神秘的氛围,更需要师生身心的投入和热爱。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进行语言这个工具的学习与使用,它还有其他的任务,如精神的拓展、文化的传承、人文底蕴的积淀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对语言和文本的把握,既要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从而正确处理好课堂整体教学与局部语言品味的关系,避免教学的零碎与芜杂。建议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要多多做减法,努力把研讨的面收紧些,切忌贪多求洋。至于怎么做这个减法?我有三句话送给大家:一是目标简化,二是内容优化,三是活动深化。

所谓目标简化,就是目标不妨问题化。我们学习了新课程的不少理论,但千万不要指望一堂课就形成什么语文能力,达成所谓的三维目标。当前,理科老师教学一般目标是单一具体的,文科目标则较为宽泛含糊,貌似非常全面,其实空虚得很。我的主张是不妨也具体一点,发现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问题,解决这个或几个问题。把基本的问题都搞清楚了,任务就算完成了。当然,这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文科教学习题化”的极端。

所谓内容优化,就是牢牢记住简化了的目标,不断整合各种问题,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和重心,把核心的问题理清理透。

所谓活动深化,强调的语文课堂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活动,且活动要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做到可跟踪观察效果、可反馈学情、可顾及更多主体。一句话,课堂教学要有主线,且主线分明,不易被枝节问题所干扰。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4

(1)课文围绕“花”写了哪些内容?思考后在下列横线上分别填上一个字,以概括文章内容。

___花,___花,___花

(2)找出文中表现作者情感变化的句子,思考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

(3)阅读1—6段,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述紫藤萝花的。

(4)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赏析,要求按“我最喜欢的佳句是___,因为它使用了___的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的好处是___”的格式回答。

(5)读、思、探:紫藤萝有过怎样的变迁?紫藤萝的经历与作者的经历有无相似点?

问题(1)指向于文章内容的概括,(2)和(5)意在抓住关键句段,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这3个问题着眼于从整体上理解课文。(3)和(4)侧重于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这是从局部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5个问题从语言、内容、情感等方面对文本进行了品读赏析。

但我认为这节课的最大问题就在这5个问题上。

一.问题的价值取向

首先,问题设计要切中文本的核心价值。

本文抒写了作者自己的一段生命感悟,作者看到眼前盛开的紫藤萝花,想到过去门前那株花开得伶仃的紫藤萝,想到花与人的命运,从而悟出生命的哲理。文本中“花”的世界,不过是作者对人生对生命的一个比喻,一个促使她思想产生顿悟、情感发生变化的载体。作者借“花”这个小世界,来说人生、生命这个大世界:由花的不幸,想到人也曾遭遇的不幸;由花盛开得像瀑布像船像帆的生命活动,想到“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生生不息的,由此感悟到每个人都不能被昨天的不幸压垮,每个人都应该像紫藤萝的花朵一样,以饱满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长河中去,在闪光的花的河流上灿烂地航行。作者的意图在于表达自己惜时而行,焕发活力,关注生活,自我砥砺的情怀。

因此,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应是诠释这篇散文的正确方向,也是文本的核心价值,但本节课的5个问题都没有明确地指向于此。其实,这5个问题不是没有围绕这一核心价值去探讨文本的意蕴,而是没有抓住诸如作者所借之“物”有何特点,“物”与“人”之间有什么相似点,是如何借“物”抒情的,抒发了怎样的情感等等的问题从整体上探讨文本内涵,显得不到位,不直截,不得力。整节课中,学生犹如盲人摸象,摸到的确实是“象”,但就是不能完整准确地建构出“象”的模样。

其次,问题设计更应该符合教材编者所赋予的课程目标。在基于课程目标教学的视野里,我们不仅要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更要解读教材的编辑意图,把握教材的课程目标:在实现学期目标、学年目标乃至学段目标中的价值,这才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教学价值!

苏教版编者把本文置于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本单元共有六篇课文。研究单元主题语和六篇课文后的“思考·探究”题以及教师用书等,我们可以探得编者寄寓本文的核心教学价值,是借物抒情、咏物抒怀的写法和在物与人的联想中产生的人生感悟以及含蓄隽永的语言。

可见,本课教学的5个问题基本符合本文的核心教学价值,但教师没有站到“借物抒情”的方法高度,也没有站到帮助学生构建本单元同一类文章同一种语言现象或者说是借物抒情性文章的基本图式的高度,也没有站到阅读是一种对话的理论高度(引导学生与文本与作者作思维与精神的对话,而达到“对生活有更丰富的解读,对人生有更深刻的领悟”的境界),来设计驱动教学进程的问题。因此,课堂教学的精度与高度不够,对文本品读得深度和宽度不够。

在这篇文章中,文本的核心价值与编者赋予的教学价值是一致的,但并不是所有的选文在这两种价值取向上是完全一致的,遇到这种情况我们怎么办?我以为应把教学价值放在首位,兼顾文本的核心价值和教师其他合情理的解读,并根据学生的解读实际作适切的引导与激发,以达到多元解读的局面。因为,编进教材的文本,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文本,而是教材视野里的文本、课程视野里的文本,它被赋予了教学功能和育人功能。

二.问题的思维含量

从根本上说,语文作为一门课程,和数学、物理、化学等所有学科一起,共同担负着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奠基的责任,虽然它们在认知世界的角度、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等方面不尽相同,但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方面,目标是一致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核心和基础,就是思维能力,所以培养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所有学科同样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核心价值。

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关键之一在于我们所设计的用以组织学习活动的问题,在于这些问题的思维含量。

问题(4)显然是在品味含蓄隽永的语言。

在不少的公开教学活动中,也常听到上课教师规定一个有固定结构的句子引导学生赏析语言这样的教学环节。这本无可厚非,但问题是我们给出的让学生模仿或填写的固定句式,会激发起学生怎样的思维活动,是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还是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是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还是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我当堂看了几个学生的自学情况,他们无一例外地都是找到有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后,便急急地举手发言。而“形象生动”、“特点鲜明”、“富有表现力”等等的“普通话”竟是脱口而出。

这样的提问,我觉得需要反思。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5

一、情境渲染,发现美

为了让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现美,需要给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其被带入到相对应的情景中,学生的情感就会在情境中升华,进而对语文产生独特的审美体验。情境发现美的过程强调的是一种认知的自然,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能够产生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主动积极地进行问题的探究。在进行情境渲染的时候,多媒体是一个很好的辅助手段。通过播放各种音频和视频,能够使学生对语文内容有直观的印象,并在具体的情景中激发对别的事物的想象和联想,从而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一种身体体验。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初中语文《沁园春・雪》的时候,为了让学生能够想象诗词中描绘的那种恢弘景象,使学生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诗里蕴含的美感,教师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名家朗诵这首诗的音频,让学生感受这首诗字里行间蕴含的大气美。教学时,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解的生平,对的人物性格进行分析,使学生在欣赏诗词时能够结合独特的人格魅力来进行分析。学生在了解了这个人以后,在诵读的时候就能够怀着一种崇拜的心境来进行,诗词中的美也就很容易被品读出来。

二、反复吟诵,鉴赏美

优美的文章是经得住人们反复诵读的,在朗读过程中的各种声调、神韵能很快将读者的情感调动起来,从而很快抓住文章的主旨。在进行反复诵读的时候要注重节奏的和谐,将音乐美、形象美、简练美都融入进来,在积累中形成一种沉淀美。在进行诵读的时候,可以配上合适的音乐,使学生置身于一种唯美的妙境之中。尤其是在古诗词的吟诵过程中,音乐能够使诗词中的美呼之欲出。诵读时还要注意悠扬的声调,注重吟诵的节奏感,在轻重、缓急之中品读文章的美感。

比如在苏教版初中语文《成功的花》的诵读过程中,就可以配上缓慢的轻音乐。气氛烘托起来,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就能够理解“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这句诗里面所蕴含的对成功的定义。学生理解了这首诗里面的美以后,在实践中就会用诗句中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在《沁园春・雪》的吟诵的过程中就需要配上大气豪迈的音乐,学生在诵读的时候情绪很快就会被调动起来,被这首词里面的那种豪迈的美所吸引,从而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创新作业,表达美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内容在变化,语文作业也要跟随时代变化。作业是学生独立进行的,因此,只要设计合理就能够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提升起来。目前,教材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已经将一些落后的、缺乏时代美感的内容剔除出去,但是学生对一些不熟悉的话题的文章还是不能完全参透内涵,因此在进行作业设计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个性化的作业,从而使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完成美的鉴赏和表达。

紫藤萝瀑布教学设计范文6

首先,“质疑” 不是图热闹,摆花架子,而是舍身处地去启发诱导以推进学生的思路。这与修辞手法的设问不同,设问是无疑而问,是讲述者为了达到引人注意的目的而采取的自问自答的语言艺术,在课堂上适当用一些设问,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是这里说的“质疑”是指提出疑难问题,所提问题应当是学生有疑问而要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果提出的问题学生很容易自我解决而没有疑问,那就是明知故问了,这不但浪费了学生的宝贵时间,而且不能激发学生思维,没有实际价值。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质疑”。一方面要设计好“问什么”。教师必须先吃透文本,哪些是难点,哪些是重点;哪些问题是学生容易解决的,哪些问题是学生亟待解决的,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另一方面要设计好“怎么问”。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是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思路;学会分析综合,探寻到规律性的东西。让学生构建一个完整的思维体系,学会有条理地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我认为,教师应多使用特指问而尽量少用是非问。因为特指问句,针对性强,学生便于把握,思维有方向,而且能激发学生思考。例如,在讲《紫藤萝瀑布》这节课时,把握中心句是关键,我这样质疑:“作者回顾花和人的命运,有什么感悟?文中哪句话是作者的感悟?”问题提出后同学们很快比较文中的重点句,并争相回答出“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假如采用是非问,来这样问:“‘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一句写出了作者的感悟,大家说是不是?”这时学生肯定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这样“质疑” 虽然省事,但只有热闹,并没有激发学生认真思考。

其次,提出的疑问要切合学生实际,难易程度要适中。比如摘果子,学生一跳就能摘到果子,每个人都会跃跃欲试。如果问的问题难不可攀,学生只好无能为力。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不但要深入了解学生的水平,做到对症而问,因地制宜,还要加以引导,把问题引到最易解决的程度,当学生已具备了回答的能力时,一问即答,学生既获得了知识,也享受到了成功的乐趣,更培养了善于思考积极发言的能力。除此之外,还要特别注意设计的问题,角度要小,针对性要强。这样,学生通过相关相近思维,使思维集中于一点,就能一步到位。如果所提的问题大而笼统或远得不可捉摸,学生就无从答起。例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如果这样问:“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盛开的紫藤萝树的?”学生就难以把握,是答“花瀑、花穗和花朵”三方面呢?还是答“花形、花色和花态”三方面呢?我当时这样把问题引到最小范围:“花是有长势、颜色和神态的,作者在描写紫藤萝花时,是从哪些方面来写的?”由于在问题中有所暗示,角度缩小了,学生随即作出了正确回答。又如,在教《春》一文时,要求感受散文优美的语言,也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但七年级学生对于赏析语言进而总结语言特点,实在太难。如果只管问“本文的语言特点怎样?”学生肯定哑口无言,无从说起或乱答一气不着边际,因为这样问,大而笼统,针对性不强。所以,我在课堂上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先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短句子,然后朗读,让学生自我感受出本文以短句为主,这样就显得节奏明快,很好地表达了春天的旋律。这时学生回答就自然而然了,然后再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问:“文中大量运用排比句、比喻句,请问它们有何表达效果?”学生根据以往积累的知识很快总结出:比喻句把春天的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具体可感。排比句使语言整齐,有节奏感有气势。这样的质疑,化大为小,化难为易,目标集中,思考有路,能使学生回答得当。

再者,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这样那样“越轨”的回答,这时教师的提问是只管按自己的设置去问呢?还是针对学生出现的新问题而提出问题呢?要知道,“质疑”的目的是启发学生思考解决问题,如果老师的“问”把学生牢牢地控制住,不允许学生“胡思乱想”,那么是否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回答是肯定的。从这一点来说,教师的“问”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来提问,在提问中不断纠正学生思维的偏差,使学生最终有言之成理的回答。而不是我行我素,不管学生实际,只管想当然地问,如果那样的话,倒不如不问的好。

还有一点更应该特别重视。依惯例“质疑”就是老师向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其实,真的有疑问的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老师替学生提出疑问毕竟不能代表学生的所有疑问,如果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把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也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我们要培养创造性建设人才,在课堂上就应当加强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因为很多学生还不会质疑,有的是不敢质疑。而“质疑”表明学生经过了认真思考才发现了问题, 学生发现了问题就会急切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独立思考,或合作讨论,或询问老师。问题解决了,智慧也获得了。养成了这样的习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就有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因此,今后在课堂教学中,要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质疑上来,想方设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互动共同解决问题。做好了这方面,才能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体功能,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上一篇事故预防

下一篇创设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