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藤萝瀑布教案范例6篇

紫藤萝瀑布教案

紫藤萝瀑布教案范文1

学习目标:

1.学习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遣词造句能力,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词语积累;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事物,欣赏事物内在美的能力;

教育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珍惜时光的情感,鞭策努力学习,创造美化生活的热情。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录音机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接触过许多花草树木。大千世界,一草一木,只要你用心体会,你从中会获得许多启示。即使面对同一景物,在不同的心情下,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紫藤萝瀑布》的作者就是在自己弟弟身患绝症死后,自己面对紫藤萝花产生的感想。在这样的心情下,面对着盛开的紫藤萝,作者的所见所想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随作者一起去领略一下作者独特的心理体验。

预习反馈:

朗读下列词语,并给加点词语注音。

迸溅(bèngjiàn)伶仃(língdīng)盘虬卧龙(qiú)仙露琼浆(qióng)酒酿(niàng)

整体感知:

1、听录音,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并思考问题:

a、本文主要从赏花、想花和忆花三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瀑布的,试给课文划分层次;

b、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中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C、这篇文章单纯地是描绘紫藤萝瀑布吗?试找出文中最能表现课文中心的句子。

思考品味

1、本文第一自然段独句成段的作用是什么?

(分析讨论后归纳:“我不由停住了脚步”说明作者是因为心有所动而止步。“不由”在这里点了作者从沉思到惊醒到被吸引的过程。那么他为何而沉思,又被什么所吸引了?这里的独句成段,既是作者内心的反应,又为全文埋了悬念伏笔。)

2、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然后思考

1)本段主要是从哪方面来描绘紫藤萝的?其特点是什么?本段中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本段主要是从花形来描写紫藤萝的。其特点是“像一条瀑布”。其中有总写:“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也有细写:“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进溅的水花。”在语言上,本段使用了比喻和拟人,尤其是最后“每一条紫色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的拟人手法,将贬词褒用,更是写出了紫藤萝花的可爱,顽皮,和阳光相映成趣。另外,文章还使用了夸张、排比和借代的修辞手法,细腻生动有趣。)

3、学习第三至七段

齐读第3-7自然段,思考本段又写了紫藤萝的哪方面?如何理解作者在本段中由花的热闹写到自己精神的写作思路?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紫藤萝的花色。其特点是热闹、却又沉静。作者在本段中由花色的热闹的描绘转入到花色的沉淀,沉淀的花在眼前,更在心上流动,流动的花荡涤了自己的焦虑与悲痛,留给自己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在此作者已经由花写到自己的心,并引入了“生死谜,手中情”的思考。表现出作者对死去的弟弟的怀念,自己的情感还沉浸在思念中。其中作者把花色写得越热闹越繁盛,就越体现出生命的可爱,就如“一个张满了的小小的帆”,“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这样就把生命的沉淀变成了对人生生与死的思考,更写出自己内心对深层次的兄弟情的思考,显得越发感人。)

4、学习课文八、九自然段

齐读第8-9自然段,思考:本段从紫藤萝的哪方面进行了描写?其特征是什么?其中作者为何

要提到紫藤萝的被与重生,其目的是什么?

(本段主要是描绘了花香。其特征是朦胧与长久。在此作者写到紫藤萝的被毁与重生,其目的是承接上段的生死谜而来的。花树的生死、荣衰暗示着人生的哲理。这就是花和人都会遇

到各种各样的不幸,都会面对生与死的痛苦,但同样也显示出生命的无止境。)

5、学习十、十一自然段

齐读10—11自然段。

(本段阐明作者从花中领悟人生意义,对花形、花色、花香进行总体提炼和归纳,由观花

而生情,由情而生志。所以作者说:“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

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从这里,作者领悟到了人生的意义,就是无论是人生的热烈,还是人生的生死,生命对于万物来说都有着顽强与美好,它是永恒的!所以作者“不觉加快了脚步”。这里和文章开头相呼应,从“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到“不觉加快了脚步”,其实是写出作者思想的一个变化过程,对人生的思索过程,从迷惘、惆怅、痛苦到领悟、宁静、喜悦。由此我们可以认为,一种对生命的新的认识已进入到他内心深处,他将为这新的生命观去创造更美好的人生。

教师总结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我们今天的学生,更要懂得生命的意义,努力学习,去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拓展延伸

作文训练:写一种对自己有启示性的植物。题目自拟,字数500字。

板书设计

紫藤萝瀑布

花形——犹如瀑布赏花——如人生的美好热烈

花色——热烈沉静想花——如人生的生死挫折

花香——朦胧长久悟花——如生命的永恒意义

第二课时

教师导学: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主要对文章的内容与写作手法进行了探究。今天,我们在从写作手法上对文章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主要学习本文在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学法指导:

托物言志:就是假托一种事物,赋以某种象征意义,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写景状物:是托物言志的基础。要求学生认真地观察景物,细腻地描绘景物。

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班内交流:

1、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按照什么顺序对盛开的紫藤萝瀑布进行描写的?

2、举例说明本文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从哪些内容上,可以看出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含蓄而深沉的?

4、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景中有情?请具体分析。

5、本文对景物的描写生动而细致,这源于作者的怎样的功力?这对你又怎样的启示?

体验反思

怎样理解:

1、“那时的说法,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关系。”?

2、“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的感受。

课堂反馈

1、课文中哪些句子能够引起你的情感共鸣?谈出你的体会。

2、你认为文中哪些景物描写的句子最好,请你仿写几句。

紫藤萝瀑布教案范文2

语文教学被许多人批评为“种了人家地,荒了自家田”,是“非语文课”、“泛语文课”,根本原因在于,教师不重视文本的语言学习,教师自身对语言也没有感觉或感情,面对妙词佳句,既不识货,更不惊艳,所谓引领学生“咬进文字的深层,嚼出语言的真味” 自然就成了空话。(王尚文《为咬文嚼字鼓与呼》)。

这里,不妨以《紫藤萝瀑布》教学为案例,探讨一下散文教学中的语言品味问题。

第一.语言品味,到底“品”哪些语言?

散文是一种非常活泼的文学体裁,可叙事,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甚至还可以来说明,其表达方式丰富多样;散文表现的内容和手法也百花齐放,语言简约、内容隽永的散文,具备诗的特质,还被称为散文诗。因此,好的散文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表达,都让人有话要说。今天,我们研究写景状的散文,尤其是饱蘸作者浓情的写景散文的语言表达,话题相对比较集中。但即便如此,要抓、能抓的“点”仍然很多,而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找哪些点呢?

有人说,学生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就是需要学习和品味的内容。我不以为然。学生不懂的词,自己查字典、词典或参看注解就行,老师也可直接给予答案;学生全读不懂的句子,不是作者表达或翻译有问题,就是学生不了解这个句子的前因后果而已,不必全面展开讨论。我们更要关注的,是那些学生半懂半不懂的东西以及心里有美感,但一时却说不清、道不明妙处究竟在何处的句子。那几个字是认识的,那里好像话中有话也是知道的,但其潜在的意蕴却闹不明白,这才需要相互研讨、品读。就《紫藤萝瀑布》而言,为了表达花开得盛,作者用“辉煌”一词来形容她面前的“一片淡紫色”。什么叫“辉煌”,它一般用来形容什么?一树淡紫色紫藤花再茂密,至于用上“辉煌”一词?但作者就这么用了,不但表现出花开得灿烂,还写了内心的震惊和惊喜:原来,我并不知道紫藤萝能开到这个份上!

也有老师的答案是“重点词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为了不让太多的旁逸斜出发生,他设计了一道题:“这是一树 的紫藤萝?”然后让学生品读表现藤萝生机盎然的句子,说说这个定语体现在文本的何处,这就让语言的品读进入了一个轨道,一个如何调集语言写足写活事物蓬勃旺盛特征的鉴赏轨道。同时还将语言的品读和对作者情怀的体会有机地结合起来,与文章主旨的探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学中,教者如能不时与学生互动,加以引导和放大,课堂上就能形成了 “披文入情”的良好情境。

当然,一次教学活动中,语言的品读应该是多重的,应该也允许还有其他的轨道存在。重要的是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什么都说到,但为什么讨论这条线的表达,最后大家都不清楚。

第二.语言的理解和品味,我们应该从那些角度“切”入?

“亏你想得出来”的用词别致与生动,句式的灵活与气势,修辞恰到好处的使用和联袂使用,文句内蕴的个性化解读,都是很好的角度。

但衡量或者领略语言的表达之美,首先应该着眼的是语言的整体表现力,即作者要写的意思是不是写全写足,遣词造句是不是风格统一、整体和谐。《紫藤萝瀑布》写作者偶见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睹物释怀,心中的悲痛焦虑化为精神的宁静,感受到生命的永恒,歌颂了生命的顽强,这是典范的状物抒情。试想,宗璞先生如果没有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每一朵紫色花盏的浓墨重彩,没有从光到色、到态、再到味全方位摇曳生姿的呈现,我们能相信并感受到一个心灵重负的人,见到一树紫藤,就能获得如此由衷的惊喜与释放?!作者没有将静态的植物写活、将没有思维生命的草木写得如人般风情万种、儿童般活泼可爱的功夫,我们能相信一株植物有那么大的催进力,能带走一个压抑的人内心长久的郁积,并且扬起理想的风帆?!都不太可能。所以,所谓写景抒情、状物抒情,抒情的大前提是能否把物“状”好、“状”足,把景写活、写出态度和情思、写出人内心的精神境界。景写得如梦如幻、物状得如在眼前,作者的情思自然得到流露,这样的语言才是好语言,这样的表达,才是真正成功的表达。《紫藤萝瀑布》显然做到了这一点。你初读课文,觉得作者似乎完全沉浸到藤萝盛开所带来的喜悦之中了,大段大段的描写,一个接一个的比喻,可谓浓墨重彩,感性得很。学完课文了,你回头再细看,其实那些景物描写既有次序,又有章法,完全是一次理性架构的结果。这种语言的功夫,比起那些开篇就是“好一树紫藤萝”,至于怎么个好,却写得七零八落的文章,不知高明多少。当前,我们的学生习作,有太多辞章华丽的抒情,对于描写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根本原因,就是缺乏语言的整体表现力。

第三.课堂进行语言品味,师生可用的工具或手段有哪些?

有人说“读”,对!“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人还强调“口到,眼就到,心很快就会到。”其实,我们成人对“读”的好处,感受是非常深刻的。如某首词作一般的歌曲,我们读了词,几乎没有印象,但听别人朗诵一下或唱一遍,就觉得有味,如果我们自己小声哼哼,一下子就投入进去,有时候能哼得柔肠百转。“读”,对理解文本的作用,无需认证。

除了读,还有哪些方式方法?换词比较:“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这里,用了“”一词,藤萝花一下子风情万种。那么我们是否可以用其他的词汇,如“玩耍”“映照”?显然效果大打折扣。相对而言,“玩耍”又比“映照”要好。

抽出某个句子看表达效果的缺失,也是方法之一。如“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千万不要小看这两个段落,内容丰富得很。抽离了,就会见得文本的单调与呆板。

当然,还可将句子放到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场”中去品咂和体味其传承之美。以前笔者在教学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时,解读词中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李煜的亡国之痛、浩荡家愁,列出了十多个不同时代、不同诗人写愁情愁怀的作品,一一比较,既了解它们的相同之处,又突出它们的不同之处,学生很容易就从语言的铺陈中感受到中国古人对人生况味的理解和表达是一经贯之的,呈现出一条壮丽而丰富的文化长廊。

探究和追问句子的内蕴、仿写与重组等等,都是手段。需要强调的是,尽管语言品味的方法很多,但千流归一,即既要让学生弄清写了什么,也要明白写法的精妙,更要披文入情,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作者内心情感的脉动。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语言品味,是个细活,它需要营造发现语言魅力、探究语言神秘的氛围,更需要师生身心的投入和热爱。但语文教学不仅仅是进行语言这个工具的学习与使用,它还有其他的任务,如精神的拓展、文化的传承、人文底蕴的积淀等等。这就要求我们对语言和文本的把握,既要入乎其内,又能出乎其外,从而正确处理好课堂整体教学与局部语言品味的关系,避免教学的零碎与芜杂。建议语文老师在课堂中要多多做减法,努力把研讨的面收紧些,切忌贪多求洋。至于怎么做这个减法?我有三句话送给大家:一是目标简化,二是内容优化,三是活动深化。

所谓目标简化,就是目标不妨问题化。我们学习了新课程的不少理论,但千万不要指望一堂课就形成什么语文能力,达成所谓的三维目标。当前,理科老师教学一般目标是单一具体的,文科目标则较为宽泛含糊,貌似非常全面,其实空虚得很。我的主张是不妨也具体一点,发现一个或几个具体的问题,解决这个或几个问题。把基本的问题都搞清楚了,任务就算完成了。当然,这也不能走到另一个“文科教学习题化”的极端。

所谓内容优化,就是牢牢记住简化了的目标,不断整合各种问题,删繁就简,突出重点和重心,把核心的问题理清理透。

所谓活动深化,强调的语文课堂教师不能搞“一言堂”,要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文活动,且活动要一环扣一环,循序渐进,做到可跟踪观察效果、可反馈学情、可顾及更多主体。一句话,课堂教学要有主线,且主线分明,不易被枝节问题所干扰。

紫藤萝瀑布教案范文3

比如,在讲授七年级上册的《紫藤萝瀑布》时,学生对于紫藤萝花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为什么比作瀑布没有任何感性认识,无法理解紫藤萝花带给作者的心灵抚慰和震撼。为此,我在教学中首先播放了一段配乐朗读视频,看到视频里泛着的点点银光,高高地从空中垂下,不见发端与终极,一朵接着一朵,推着挤着,活泼热闹的紫藤萝花束,学生瞬间被这种盛大辉煌而又充满勃勃生机的景象所感染;唯美的画面交织着朗读者如歌的朗诵,很快就将学生带入课文设定的情境,望着这生机盎然、充满希望的紫藤萝瀑布,结合写作背景,学生对于作者开头“不由得停住脚步”,结尾又“不觉加快了脚步”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诸如此类文章如果只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学生很难进入课文创设的情境,对于课文的理解也将简单、被动而且机械。

可见,恰当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真切的画面展现在学生眼前,可以使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展开丰富的想象或联想,激发起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从而培养学生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及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尽管多媒体手段给教学带来诸多便利,但它同样存在选择性和使用度的问题。

首先,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却不是唯一的教学手段,切不可一刀切,盲目要求篇篇课文都要采用这一方式。它必须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前提。多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信息容量大,它方便的呈现功能、交互功能和直观性、形象性,都可以使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大大增加,通过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等的直观展示,既缩短了教师的板书时间,又在限定的时间内传输了比传统课堂更多的信息量。因此,它更适合篇幅较长、知识点较多的课文。

那么是否课堂信息量越大越好呢?有些教师课件准备极为充分,把与课文相关的所有知识点都呈现出来,使课件画面异彩纷呈、琳琅满目,令学生眼花缭乱。殊不知,过大的信息量,会加重学生负担,应接不暇之余反而降低了学生有效信息量的吸收,以致学生学完课文还不知重点、难点何在。语文课教学本身有很大的开放性,这一失误在语文教学中极易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务必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有所侧重地撷取素材,制作出重、难点突出,合理高效的教学课件。

其次,多媒体教学存在预设和生成之间的矛盾。教师制作课件时已经将课文内容的分析、问题和答案事先设计好了,课堂上无法修改,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势必一步步引导学生向自己设计好的答案靠拢,就像猎人准备了一个套子让猎物自投罗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埋没一些有创意的见解,这种机械化的教学过程束缚了学生对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思维的发展,也违背了语文教育的原则。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人对于相同文章的理解各有不同。语文是一门灵活性比较强的学科,它没有什么规律性可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这就避免不了学生提出个性化问题或是做出个性化解答,针对这种超出“预设”的情况教师要积极应对,把学生不同于预设的、有价值的答案作为教学的重要资源,可以写在黑板上,大家一起思考评判,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既符合语文学科开放性的特点,也是对新课标所提倡的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力实践。因此,语文课多媒体教学要关注课堂中的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既要注重高水平的预设,又要注重动态的生成,根据课堂教学的动态变化,灵活地调节信息内容,从而提升多媒体教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最后,多媒体无法取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多媒体只是一种辅的教学手段,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更不能让它替代教师的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方法中的合理有效的东西,使课堂变成纯机器教学,使课堂既无深入讲解,也无重、难点的板书,从而造成“只见机器不见人,只见画面不见文”的情况。如果这样,就只能由过去教师讲的传统的单调走向新的现代化的单调,就有些本末倒置了。任何情况下,教师都应该是课堂的主导,语文作为“人文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妙之处是机器难以完成的,需要教师加以点拨、分析和深化。特别是一些重、难点问题,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无法理解,这样就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这些是多媒体手段无法实现的。所以,教师的作用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多媒体教学不能陷入华而不实的境地,教师应将多媒体手段与有效的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课堂需要,适量、适当地使用,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从而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紫藤萝瀑布教案范文4

【关键词】引导;目标;学法;自主学习

农村学生家庭父母的文化素质大多偏低,家庭经济状况较城市相比相差较大,有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无人管教,放任自流;有的父母虽然在家务农,但对子女疏于管教,没有较好的读书环境。据笔者调查,农村学生至初中毕业,拥有藏书(中外名著)一本以上的不足百分之十。可见,农村初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极低,阅读量更是少得可怜。

基于以上分析,当前农村的语文教学必须抓住学生在校时间,抓住每一节课,才能使学生的语文成绩有所提高,语文素养有所提升。而导学助练的教学模式,是能达成上述目标的有力保证。下面就教学中的“导”谈谈个人见解。

一、课前“导”

课前“导”,也就是指导学生预习。预习是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准备,是对将要学习的新知识进行课前自学的过程。预习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提高课堂上教与学的针对性。因此一节课的成败预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指导学生预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有确定的目标

如:预习《紫藤萝瀑布》

①至少读两遍,写出你的感受。

②写出你不熟悉的字并注音。

③找出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并试着赏析。

(二)要有层次性

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布置不同的预习任务,以免学困生产生畏难情绪,一点也不预习。如《紫藤萝瀑布》预习中,学困生可以只完成①②。

(三)要有检查和评价

教师除了要精心设计导学方案,还要研究出一系列预习过程的管理手段及措施,以确保预习的顺利进行。

二、课中“导”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增长技能的主要阵地,因此,抓住了课堂,也就抓住了成绩,因此课中的“导”尤为重要。

(一)导流程

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因此,每节课前教师为自己的课设计好流程,定好基调。如学习《紫藤萝瀑布》时我设计了赏美、悟美、写美的流程,为整节课定下了“美”的基调。

(二)导情境

每节课的开始,设计好情境导入,或者让学生充满疑问,或者让学生充满遐想,或者让学生激情澎湃……总之,通过导,让学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三)导学法

现代教育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内驱力。因此,指引学生适当的学习方法是很重要的,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自己的流程指导不同的学习方法。

(四)导做法

应试在一定的时间段是无法消除的,因此指导学生如何答题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课上,教师要善于总结归纳各类题型的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和答题模式,让学生掌握规范的答题语言,使学生会答题。

(五)导情绪

一节课45分钟,学生精神很难高度集中,这样就要求教师有高超的课堂艺术,适时引导学生情绪,让学生随着教师的“导”或哭或笑或紧张或松弛,以使学生始终按照教师导的流程行进。

三、课后“导”

受如今就业形势影响,学生学习没有动力,课下自主学习的学生很少。单纯靠课上学习,学生很难掌握知识,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复习。

(一)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兴趣,制定课后学习检查方法和激励制度

通过课上讲解遗忘规律等理论知识和课下找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到课后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二)指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方法与任务

紫藤萝瀑布教案范文5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做现代文阅读时不失分、少失分呢?从我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看,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培本固元,从兴趣上培养语文阅读爱好,提升语文素养,把阅读当成一种生活,修炼文化素养

(1)充分发挥学生图书室的作用,让学生读得起书。语文老师要充分利用学校的资源使学生读得起书。(2)充分发动学校、班级的力量整合学生图书资源。(3)教师一定要给学生更多的空间,让学生有自由阅读的时间,每周拿一到两节课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独自领悟感受。(4)教师每学期给学生指定固定的读书目录并规定一定的任务:或是读书心得体会、或是故事会、或是经典诵读、或是诗歌朗诵会、或是读书心得手抄报等,并适当地给予奖励,在交流展评中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有所收获。

二、授人以渔,让学生把握解决现代文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一)读题目:判断文体,搜索对应信息。读题目,确定文体,快读文章判断是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还是散文(狭义的散文),迅速将相关文体知识与该文体对应。

(二)读文章:明确内容,感知大意。读文章进一步明确文体,了解内容,知道讲了什么事、主要人物、主要观点(找准议论句)、抒发的感情(发现抒情句)。说明文的篇首句、段首句还有过渡句等常常就是把握文章结构的关键处;而议论文的标题、文章的开头及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或是分论点,对把握大意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散文、小说中议论、抒情的句子往往与文章的主旨及其思想感情密切相关。

(三)读关键句:明确主旨,抓住核心。读段首词、限制词(例如《看云识天气》《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段首句(如《敬业乐业》);读过渡句(《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读段末句(《紫藤萝瀑布》《敬业乐业》《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读篇首句(《谈骨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背影》);读篇末句(《紫藤萝瀑布》《第一次真好》《沁园春・雪》);读抒情句、议论句,直接与课文主旨密切相关。

(四)读问题:精读问题,联系语段。(1)仔细阅读问题,联系与问题相关的句子、段落,找出中心词、关键词。(2)直接作答:尽量用课文原句或是关键词回答(说明文居多),在答题时语言力求简练,切中关键,把握出题的方向。(3)提炼概括作答,在根据文章的抒情句及议论句把握主旨的基础上从关键句中提炼答案。(4)联系背景、主旨句、抒情议论的句子作答时尽量用原文中的关键词、核心词。

(五)把握相关文体在答题时的语言内涵。比如表现手法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与表现手法、说明方法与说明文语言特点、论证方法与论据、语言特点与表达效果等,这些都需要学生一一把握,就不会出现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说明方法与说明方式等混为一谈的现象。

紫藤萝瀑布教案范文6

一、教师要读透文本

许多语文阅读课堂之所以低效,不是老师教法手段落后,而是教师缺乏对文本深入透彻的钻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题只理解为封建私塾教育对儿童的摧残。

对文本理解不深入不透彻造成“己之昏昏”如何使“人之昭昭”。

教师要读透文本,就先要抛开一切参考资料,静静的读,深深的思,细细的品,用心的悟。只有加入根据文本加入自己的感悟才能把外在变成自己的,才能更好的处理好教材。

二、回归诵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的12页“朗读的好处”中说朗读可以“化无声文字为有生语言,口读耳听,口耳并用”“便于记忆和理解”“一边缓缓朗读,一边慢慢思考”,读思结合,更能加深理解。“声情并茂,培养语感和情感”。 苏轼“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无不强调读的重要性。

首先,教师要作一个好的诵读者。如果没有优势至少要给学生找示范朗读。比如《伤仲永》教学,通过老师低沉、缓慢、哀伤的语气朗读,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作者的情感。

再者,要给学生时间朗读。没有读书声的课堂不是好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充足的时间读书与思考,引发学生自己的体验,促进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三、以“生”为本,结合学情,调动兴趣

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具有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教学过程只有注意到学生认识的特点,才能组织和进行得科学有效。

如导入的设计,可用悬疑法,《伤仲永》“一孩童,没入过学,没读过书,却能作诗;小时天资聪颖,长大却沦为庸常人。他是谁?为什么会有这个结果?”既调动学生好奇心,又提示了课文内容。

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生活体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与文本产生共鸣。

《风筝》《绿色蝈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阅读教学,让学生忆童年往事:看蚂蚁爬树、搬米,放风筝,做手工,踢毽子等等。有这些生活体验,能更好的与文本对话,理解作者构筑的世界。

四、巧设问题,与文本对话

语文姓语,一堂真正有效的语文阅读课,都是从文本的语言文字入手,语言表达与思想内容并重,使工具和人文都得以提升。这就需要教师用心设计问题,遵循教学规律循序渐进、由潜入深,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寻找答案,训练学生养成反复阅读文本、从文本字里行间寻找问题答案的习惯。并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重视文本语言。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