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范例6篇

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范文1

为什么不尝试着去理解他呢?我为此特意去找了他的资料,却惊讶的发现,这理解的过程比我想象中要漫长许多。

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十五岁能赋相如,剑术自通达。他的一切都是传奇。他年少轻狂,一身白衫鎏金鞍,只身一人赴了长安。在那里他意气风发,诗词名冠天下。他戏弄皇帝后妃,半生潇洒,整个一浪荡子的模样。

我开始理解了他,以一个半生无忧的浪荡子的模样。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挑起眉,冷了眼,还是那身行头,愤世出了长安。一叶孤舟载着他依旧潇洒的离去。我看到他的背影挺得笔直,像是一座凝固了永恒的石雕。

我进一步理解了他,以他傲世的风骨,以他不羁的风华。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看他邀月饮了半盏清酒,酒盏跌落在了地上。他化了这半生无知,半生苦痛为了漫天的书纸,那纸上的一笔一言都是他勾勒的心血。我看到了他的颓唐与不甘。他的才华注定了他的不羁,也只有他敢这番放荡不羁。历史上出彩的文人很多,可是他却挥手独占了千年的,但是也只有他有这个资格。

我又进一步理解了他,以一个后辈的身份,带着迟到了千年的瞻仰,触碰他的衣角。

我看到了他最终的结局,晚年极为凄惨,连死都是死在外面。可是他的离开却让我觉得,他只是飞向了一个崭新的高度,再没有什么能够束缚住他。

我从未花这么多的时间去理解过一个人。从他的名字到他的生平,再到他的心迹,这都是一个慢慢的过程。

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范文2

关键词:数学慢教育;研究现状;研究特点;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7-0047-04

“慢教育”一词在1979年6月中国访问美国初级教育调查团的报告中首次出现。随后,教育家张文质先生于2006年在其著作《生命化的责任与梦想》一书中进一步明确“慢教育”的内涵,他认为:“慢教育就是提倡日常生活式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育是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教育的变化是极其缓慢的、细微的,它需要生命的沉潜,需要精耕细作式的关注和规范。”[1]显而易见,“慢教育”与“快教育”相对而生,是在智慧主导下的耐心和爱心瓦解粗暴,劝导贪婪,渐次消除心灵贫困的过程。

慢教育理念来源于生活与教育实践。奥地利社会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Rudolf Steine)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就提出了慢教育理念,他认为孩子在七岁之前不应该接受正式教育,而应由他们玩耍、追逐、画画、听故事和接触大自然;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Manabu Sato)指出,“教育往往要在缓慢的过程中才能沉淀一些有用的东西”;捷克教育改革家夸美纽斯(enius)也指出,“自然并不性急,它只慢慢前进”;捷克小说家米兰·昆德拉(Milan Kudera)也曾说,“慢与记忆成正比,快与遗忘成正比”……这些教育观点无不体现慢教育是生命成长的实然所得,是贯穿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的。

慢教育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从“润物细无声”、“磨刀不误砍柴工”到“闲暇出智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叶圣陶先生提出“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不可以批量生产”到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活、细活、是生命潜移默化的过程”的界定,从杨小微教授提出的“期待一种从容、舒缓、优雅的教育”[2]到吴蓓的“请让我慢慢长大”[3](从容地遵循自然界的安排)、黑幼龙的“慢养”[4],无不体现了慢教育所追求的应然状态。江苏省教研室李善良博士倡导教育的追求应是“简、淡、清、净、松、雅”,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了慢教育的特点。

对慢教育的研究已经逐步进入教育界的视野。笔者在中国知网以“慢教育”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共检索到公开发表在国内各类学术期刊上的相关文章共28篇,其中,近年来论及“数学慢教育”的文章有12篇,涉及的期刊主要有《中学数学月刊》、《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小学教学参考》、《中学数学杂志》、《中国数学教育》及一些高校学报。此外,网络检索发现,还有近100篇与慢教育相关的网络文章以及专著。学者们从慢教育内涵的界定,慢教育的艺术、因素分析以及实施策略,慢教育的教学案例等多个方面,对慢教育进行了有价值的探索与研究,笔者重点研读了10余篇文章,并进行了综述。

一、数学慢教育研究的现状

纵观有关数学慢教育的研究文章,其基本共识为,数学慢教育是对当下“大容量、快节奏、高密度”课堂的一种扬弃,是对“无视学情,盲目求新”追风心理的一种常态诉求,是改善“思维滞后、思考缺位、心不在场”异化课堂现象的一剂良药。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践行慢教育能让数学课由“难上”到“能上”再到“好上”,让学生从“学会”走向“会学”再到“乐学”,让教师从“无能为力”走向“可作为”进而转向“大有作为”,让生命的课堂由沉重走向舒展终归于幸福。

(一)数学慢教育艺术和因素的研究

1.关于慢教育的艺术性研究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生命化教育课题的一个重要理念,对数学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广大学者、教师对慢教育的艺术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小学数学需要“慢”教》从教学手段的层面谈“慢教”的艺术,并结合教学案例《平移与平行》(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上册)阐释简约的课堂不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简单化,而是简单问题复杂化。[5]《孩子,你慢慢来》则从实践层面谈“慢教育”的艺术性,借助“脱袜子”的故事,让人们意识到教育子女需要慢慢来、教育学生也要慢慢来。[6]而《放慢教育的脚步》则从生命的精神层面谈“慢教育”的艺术,认为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精神生活,让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有刻骨铭心的经历,学生在和同伴、老师的交往中能体会到快乐,有自己施展才华的领域,个性特长得到充分发展。因此,需要放慢教育的脚步。教育给予学生最重要的东西,不仅是知识,而且是对知识的热情、对自我成长的信心、对生命的珍视,以及更乐观的生活态度。[7]

2.关于数学慢教育的必要性、合理性及因素的研究

近年来,很多教育专家和学者就“慢教育”走入数学课堂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数学教学更需要慢教育》从做题的目的性层面分析数学课堂“慢教育”的必要性。做一道题的目的是为了掌握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应当做慢点并及时总结,今天做这道题是为了明天不再训练这种题。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师生都应当坚信只有先慢下来,然后才可能快起来。慢不是为慢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快。这能让师生明白把课堂慢下来的道理。[8]《数学课堂“慢”的艺术》则从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层面理性分析慢教育的合理性。“以慢求快”、“稳扎稳打”能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扎实;“以快求快”、“紧张急躁”,教得辛苦,但事与愿违。[9]而《慢教育,让数学课堂更精彩》从认知规律和生命成长的特点层面分析数学课堂慢教育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知识的获得是一个困难、艰苦、缓慢的过程,有时候确实没办法使一个人学得更多、学得更好,也没办法让他迅速形成所谓良好的习惯。在课堂上“慢”,是为了把发现的机会、锻炼的机会让给学生,让学生有机会展现自己。教师慢一点,能给孩子无限的契机,某个同学可能开了窍或重拾自信或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信心,真正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10]这也诠释了“慢教育”融入课改课堂的必要性。

关于慢教育因素分析研究,主要聚焦于生命成长的“慢”,知识生长的“慢”,学生发展的“慢”,接受知识也是一个“慢”过程。数学课堂的“慢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慢节奏、慢引领、慢呈现、慢操作、慢思维、慢生成。[11]

上述研究表明,无论是慢教育艺术还是慢教育必要性和合理性及因素分析,最终还是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层面上,即把目光更多的聚集于践行慢教育理念,恢复教育原本应有的慢性,获得数学知识和生命发展的天然慢性。

(二)数学慢教育的策略和案例研究

1.关于慢教育的策略研究

恰当而有效地选择教学策略,是每个教师必须直面的问题,而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对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快马加鞭式”课堂越来越远离课改理念,探讨数学课堂慢教育的策略更具有操作意义。

《“思、探、练、变、提”解题法》的作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思、探、练、变、提”解题方法与慢教育理念相吻合,从解题方法层面阐释慢教育的具体操作策略:对呈现的问题要先思考,不能盲目动笔求解;对于问题要多方位探索,哪怕对该问题本身的解决相距甚远的探索也是珍贵的、有益的;通过探索和老师少量的提示解答该问题;对于该问题还要有实质性的变式训练;完全解决一个问题还应当及时总结并提出新的类似问题。[12]这为广大数学教师的解题教学提供了明确的指向,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有的学者则从教育教学的本质层面谈“慢教育”的策略。《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慢、降、放、退”教学策略》一文指出:“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慢’是指让课堂运行的速度慢下来,耐心地等待学生个体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慢慢发现出来或慢慢再创造出来,以慢求快,步步留痕,生成快的效果;‘降’是指依据学情偏弱(即学生‘四基’薄弱)的数学现实,降低要求,降低认识,不高估学生的思维现实,使问题设置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匹配适切,让学生能跟上、学会;‘放’是指自然下放待解决的数学问题,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相信学生能行,也指适当的留白,延展学生思考的时空;‘退’是针对偏大的问题,退到最简单、最初始的状态即退到学生心理思考的起点,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着,经历一串小问题的铺陈进而达成解决大问题的目标,只有善于‘退’、足够地‘退’,才有知识生成的瞬间潋滟与感动。”[13]这为正向的课堂教学提供一种方法指导。其实,教育是不能一蹴而就的。教育是一种习惯的培养、一种文化的积累,要靠慢功夫,靠日积月累,要有足够的耐心、足够的包容心去等待花开。

上述研究表明,“慢教育”从策略层面而言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关注教育本身规律,从草根育人做起;其二,关注学习内在规律,让体验成为知识生发通道;其三,关注生命成长规律,多给自由发展时空。唯有这样才能体验教育沿途的惊喜。

2.关于数学慢教育的案例研究

“案例分析”方面,笔者发现完整地将慢教育理念、内涵与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相结合的一课一评式案例研究极为罕见,除了笔者撰写的两篇文章《例说个性化课堂教学中的“六慢”》《基于“慢”教育的视角看一节优秀示范课的缺憾》[14]外,大部分属于“片段型”,比如《小学数学需要“慢”教》、《孩子,你慢慢来》、《数学教学更需要慢教育》、《怀念慢教育时代》[15]、《数学实验课教学中的“慢”“重”“轻”》[16]、《期盼“慢教育时代”回归》[17]、《小学数学课堂“慢”的艺术》[18]等都渗透了慢教育理念并进行了案例分析和研究。

由于慢教育形式上的艺术性、内涵上的丰富性,案例研究也具有多样化的角度。众多的案例研究表明,在传授数学核心知识的同时,应适时适度渗透慢教育理念、慢教育艺术,采取慢教育策略、慢教育手段,以慢教育心态来开展数学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有必要将慢教育理念与课程标准、教材以及问题设计梯度进行适度融合,应将“慢教育”理念贯穿于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足够的消化、吸收时间,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自由发展的机会,让他们自己慢慢成长,真正到达花开无声、花落无语的慢教育境界。

二、数学慢教育研究的特点

(一)研究呈现出来的特点

纵观有关慢教育的研究文献,其研究特点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度比较高

从所检索到的文献来看,慢教育逐渐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无论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都在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研究,研究的物化成果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无论是专著还是研究论文数量都逐年上升。

2.研究视野较宽泛

从大学、中学、小学到幼儿园对慢教育都进行不同程度的研究。无论是专家还是一线教师的研究成果,对慢教育的内涵、慢教育的艺术、慢教育的因素分析和实施策略等研究的视野较宽泛,立足于人性的长远发展,而不仅仅局限于学科教学。

(二)研究的不足之处

虽然对于慢教育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对慢教育的认识程度还相对粗浅,具体实施策略、方法、流程、模式还不够明确且没有系统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理念渗透有余而实践探索不足

从文献的数量和研究内容可以看出,中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慢教育理念的研究相对成熟一些,但将慢教育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或作为一种教学常态的研究还少见,可见体现慢教育的教学实践还处在一个漫长的摸索阶段。

2.微观探索有余而理性思考不足

从教师的研究成果分析看,对慢教育的研究体现在三个方面:慢教育因素分析层面、慢教育艺术层面、慢教育践行策略层面。第一层面侧重于反思数学课堂和理解教育回归,但对支撑慢教育实践的理论缺乏系统性研究;第二层面侧重于结构数学课堂和理性探源,但对慢教育课堂模式缺少明晰的建构;第三层面侧重于阐释微观策略和具体途径,但对慢教育课堂资源开发和环境创生缺乏理性思考。

三、数学慢教育研究的展望

从人的成长规律及认识论的角度看,一个人对知识的吸纳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从教育学角度分析,数学能力的培养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现有的研究文献显示,此前直指数学课堂慢教育实践研究的并不多见。笔者认为,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唯有基于学生现实的数学水平,尊重个性化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寻求适配的教学流程、得体的教学手段、匹配的教学策略、适切的教学模式,以“慢教育”理念指导数学课堂教学,才能让数学实现“难学—能学—会学—善学”的转变,也才能让数学课实现“难上—能上—好上”的转变。为达成上述目标,笔者建议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数学慢教育:

1.研制慢教育的教学流程。以个性化“六慢”(慢节奏、慢引领、慢呈现、慢操作、慢思维、慢生成)教学为抓手,让学生跟上、听懂、学会。

2.探索慢教育的教学手段。借助个性化教学手段“慢、降、放、退”,让学生易懂、易学、易会。

3.构建慢教育的教学模式。运用“对话交流”和“实验操作”的模式,让学生能学、能懂、能会。

4.寻求慢教育的教学策略。构建个性化“高情意学习场”,让学生想学、善学、乐学。

让我们一同努力,从理论上进一步把握慢教育的内涵,明确慢教育的外在表征、内在价值,初步形成慢教育的理论体系。数学慢教育研究没有终点,研究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文质.生命化的责任与梦想[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

[2]杨小微.期待一种从容、舒缓、优雅的教育[J].江苏教育,2010(35).

[3]吴蓓.请让我慢慢长大[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9.

[4]黑幼龙.慢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5]陈雨华.小学数学需要“慢”教[J].小学教学参考,2012(32).

[6]顾晓.孩子,你慢慢来[J].河北教育(教学版),2011(10).

[7]薛文平.放慢教育的脚步[N].中国青年报,2011-09-20.

[8]甘志国.数学教学更需要慢教育[J].中学数学月刊,2010(3).

[9]刘世林.数学课堂“慢”的艺术[J].中学教学参考,2010(35).

[10]方叶强.慢教育,让数学课堂更精彩[J].贵州教育,2012(22).

[11]朱桂凤,孙朝仁.例说个性化课堂教学中的“六慢”[J].中国数学教育,2012(4).

[12]甘志国.“思、探、练、变、提”解题法[J].中小学数学(高中),2009(12).

[13]孙朝仁,朱桂凤.例谈初中数学课堂“慢、降、放、退”教学策略[J].中学数学(初中),2013(4).

[14]朱桂凤,孙朝仁.基于“慢”教育的视角看一节优秀示范课的缺憾[J].中学数学杂志,2012(10).

[15]屈太侠.怀念慢教育时代[J].教育科学论坛,2008(9).

[16]朱桂凤.数学实验课教学中的“慢”“重”“轻”[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2012(1-2).

[17]韩国存.期盼“慢教育时代”回归[J].教学与管理,2009(5).

[18]吴国建.小学数学课堂“慢”的艺术[J].小学教学参考,2009(24).

Review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Slow Education

ZHU Gui-feng & SUN Chao-ren

(Xingfu Road Middle School, Lianyungang 222023, China)

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范文3

关键词:小提琴;练琴;慢练

小提琴可谓最难学的乐器,它对演奏者双手动作的精确性有着很高的要求。通过科学的练琴方法,有方法有步骤地练习,才能逐渐掌握这件优雅的乐器。而慢练,则是战胜这件乐器的重要法宝。自我学琴开始,武汉音乐学院的梁教授就告诉我要“轻拉慢练细听”,笔者也一直视慢练为法宝,解决学琴上出现的各种问题。

1 小提琴的慢练及意义

练琴,是将正确的演奏概念转化为明确的技术动作,将音乐思想转化为具体的演奏效果,并经过不断重复和强化变成一种自发性演奏的过程。慢练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练习手段,可以将复杂的概念和动作分解成单个动作进行强化,并将它们组合并连贯演奏,最终演奏出预想的音响和音乐效果。这就需要静下心来慢工出细活,如同制作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般精雕细琢,不断去除多余的杂质,使琴声变得纯净和圆润,并具有表现力。无论在技术练习还是音乐表现方面,慢练都是最直接有效的练习方法。

慢练的益处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可以让身心放松,消除快练的紧张感觉;第二,让头脑有足够的时间分析、预判、指挥和检查左右手技术动作;第三,可以把演奏动作细化分解后再进行配合,提高练琴效率;第四,放大音乐表现的细节,使音乐处理的更细致;第五,演奏速度变化探求新的表现效果。

2 小提琴慢练的方法

在琴上练习之前,要真正理解慢速练习的含义,再通过理智的严格的慢练 ,控制好自己的身体和心理 ,提高练习效率。[1]首先要明确练习的目的是什么。漫无目的的慢练是没有意义的,这种“慢练”没有任何效果,还会导致动作变形,养成错误的演奏习惯。每次练琴前使自己完全放松和平静下来,集中精神,想清楚练习目的,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慢练方法,每次集中解决一个问题,对存在的问题各个击破,最终达到“完美”的演奏。

其次,在练琴中头脑中要预判正确的演奏概念。林耀基练琴口诀中“内心歌唱预先听,两手动作预先量”就是讲要预想演奏动作,每个动作都要预先想好,让头脑走在动作之前。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头脑始终处于领导地位,指挥双手按照正确的方式演奏。每一个音按在什么位置,每一弓怎么走,弓速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都要经过大脑。有意识训练大脑的控制后,双手就会对大脑的指令做出正确的反应,甚至只要大脑发出第一个指令,后面就会自动化演奏下去。所以练琴时需要放慢速度,让大脑有时间对演奏动作进行分析和分解,再指挥双手准确地执行。慢练要动脑筋,很多人没有这个耐心,只喜欢在演奏状态下一遍遍重复,对出现问题的地方不及时分析和纠正,练琴效果不尽人意。

小提琴基本技术如音准、换把、揉弦、节奏及各种弓法等都需要左右手精确的动作及双手的配合,各种技术动作都需要分解和放慢进行训练,只有在慢速中把这些问题解决了,快速演奏时才有十足的把握。所以,日常练习中要对各单项技术进行单独练习。

音准是小提琴练琴的重点。好的手型是保证音准精确性和稳定性的基础,在按指过程中,左手型要保持稳定,留有足够的时间抬高手指和瞄准位置、仔细分辨奏出的音准并及时进行调整。不能因为手指起落动作使手型变化,减少一切多余动作。在快速演奏中,有些多余动作不易察觉,在慢速中,就要十分注意手型的放松与动作的干净。做到以上要求后,再使用变节奏训练手指控制,就能让手指保持动作的准确和灵巧。

换把也是左手的基本技术之一。练习换把时,首先确定前后两个把位整个手臂的具置和状态,如手臂离身体的距离,手肘的弯曲程度等;手指尖在琴弦上平稳地跟随手臂在两个把位间顺滑的移动。慢练时换把的速度应该和原速演奏时相同,不能因为练习速度慢而降低换把的速度,否则原速演奏时换把会拖慢节奏。特别要注意换把前的准备动作,通过放慢,明确在哪个音上准备并启动换把动作,如果原速是比较快的十六分音符或大跳换把,可能需要提前一拍启动换把动作,且换把的动作要轻盈迅速;如果换把前的音是慢速或是时值较长的音符,可能只需要提前半拍或更少的时间,换把动作要缓慢自如。

揉弦是小提琴重要表现手段,它是指尖在琴弦上前后滚动造成音高上下波动的效果,揉弦的幅度和频率是改变音色和情绪的重要方式,要分别加以针对性练习。只有在慢速练习中才能体会到指尖滚动的感觉,控制揉弦的幅度,并使整个左手臂松弛地摆动。之后再用附点和反附点节奏型来练习手臂 “往后拉与弹回” 的慢动作,使摆动的频率控制更自如。最后将揉弦幅度和频率进行各种调配,模拟各种不同色彩和情绪。在练习乐曲时就可以根据音乐表现确定每个音采用什么样的揉弦方式,一般来说,小幅度揉弦可能只用到手指揉弦就好,大幅度揉弦需要用手腕和手臂才能达到效果。

小提琴作为弓弦乐器,运弓是最基本的技术,也是演奏音乐的灵魂。演奏出扣人心弦的演奏需要拥有高超的运弓技术。运弓的感觉要经过慢慢体会,掌握弓弦关系,特别是弓弦触弦点、运弓速度、弓在弦上的重力、运弓弓段等。小提琴大师朱克曼2008年到上海音乐学院上大师课,十分强调练习慢速运弓的重要性,曾在老师要求下慢弓练习《克莱采尔练习曲》第二首整整一年。慢练空弦是小提琴每日必练内容之一,也要做各种弓速练习。快速运弓也是需要“慢练”的,可以将每一弓都断开来,仔细检查每一弓的起弓、运行、收弓(换弓准备)的动作,并在下一弓开始前进行调整,保持松弛和将前一弓的状态延续到下一弓的感觉。

好的换弓和换弦技术使音乐流畅连贯,不破坏音乐语句。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因为其无痕迹换弓使得演奏出的音乐句法清楚、意境深远。换弓的时机要把握得非常精确,做好手臂与手指的换弓预备动作,换弓瞬间运弓重量、速度、接触点等要平顺的连接。在慢速运弓时将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非常连贯地结合起来,熟练之后换弓就非常自如和没有痕迹了。小提琴有四根琴弦,每根弦的运弓感觉都不同,要单独练习四根弦加上三个双音空弦产生的七个运弓平面,从弓根至弓尖的运弓轨迹手臂和手指都要很好地跟随。运弓在不同运弓平面转换时手臂高度要进行调整。通过放慢将平面运弓和换弦动作区分开来,掌握好换弦动作启动的时机,不能使运弓和换弦动作互相干扰造成混乱。有些演奏者换弦较频繁的地方就不敢打开弓段,就是因为只顾及换弦动作而导致平面运弓动作受影响。

运弓与左手动作需要从慢练开始配合。很多练琴者特别是业余爱好者往往忽视这个步骤。左手要先于右手准备,左右手的独立性需要分开慢练。左右手技术动作会互相影响,比如左手练习换把,用分弓练习有把握后,再用连弓演奏,就可能发现找不到感觉了;或是用下弓演奏是有把握的,用上弓就不行。所以,这就需要训练各个动作的独立性,排除其他因素对其的干扰。

节奏作为音乐的一项基本要素,需要重点练习。首先,要正确理解谱面各种节奏型,看清楚每个音符的时值。然后分析各种节奏型的特点,将音符分组。单个音符好比单个汉字,音组好比是词组,句子就是由词组组成的。单个音符练准后,就可以按照音组将演奏动作进行分解和流畅练习。扫除影响节奏的技术因素,如换把、换弦无把握引起的抢拍等,在慢速中将演奏动作连贯起来,减少多余的动作,总体动作简洁了,演奏就轻松而不会慌乱。

除了小提琴演奏技术需要慢练,音乐表现同样需要在慢练中不断探索。音乐表现离不开演奏技术的支持,想要完美地表现音乐需要合理地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才能表达出演奏者需要的音响与情感效果,增强音乐感染力。首先要理解所演奏音乐的内容与思想情感,从轻重缓急虚实等方面对音乐进行处理,然后选择相适应的技术手段达到理想的效果。例如在演奏强有力的音型时,可以考虑用下半弓演奏,配合爆发式揉弦;演奏较安静的情绪片段,可以用上半弓演奏,揉弦较平静。想演奏出结实的发音,弓弦接触点要靠近琴码,手臂重量要集中的传递到弓杆上,配合宽幅度的揉弦;演奏缥缈的音色,仅用一根弓毛接触琴弦,弓弦接触点靠近指板,手几乎没有重量轻放在弓上,左手几乎不揉弦。每一个音具体如何演奏,动作是什么感觉,需要在慢速中分解动作确定下来。弓弦触弦点、手放在弓杆上的重量、弓速、左手揉弦、按指快慢、换把速度等每一个细节都需要像用放大镜查看一样细微地体会。乐曲中音乐表现的技术练过后,先用较慢的速度演奏全曲,把演奏动作完整地衔接起来,好像慢镜头回放一样检查各个动作的连接与演奏效果,然后逐步提高演奏速度,直至按原速演奏。为了使演奏技术和音乐上更有把握,需要在演奏速度上留有余地,慢速的乐曲要进行更慢的练习,快速的乐曲要练得比原速更快,这样在实际演奏中就会得心应手,对各种突发事件应付自如。

3 小提琴慢练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慢练时要按照乐曲原速的技术要求进行训练,所谓“像快速演奏一样慢练,像慢练一样原速演奏”。慢练时要考虑正常演奏速度的要求,使演奏动作敏捷,不拖泥带水,减少不必要的动作;按原速练习时,就像慢练一样放松,不因速度和情绪的影响产生紧张和多余动作。如在练习《流浪者之歌》的快板部分时,采用慢练音准时,手指起落要按照快速的要求快起快落,不能像演奏慢速片段时轻抬轻按,[2]否则加速后会发现手指速度跟不上;加快速度后在放松的状态下保持动作的准确性和敏捷性,这样的练习才有效果。

慢练的速度应该是多少,到底要练多慢,需要根据练习的目的和练琴者的能力选择。如在练习音准时,以手指和耳朵能够有足够时间预判和调整音位和音高为好,过于慢速的练习对于宝贵的练琴时间也是一种浪费。一首曲子,不必从头到尾都慢练,可以集中注意力攻克较困难的片段,使用各种方法进行练习,没有问题的地方不需要重复慢练。因此,慢练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用十分慢的速度刻板地练习每一个音,而是要学会根据自己的练习目的和状况选择相应的速度。

4 结语

小提琴的基本练琴方法总的来说就是由慢到快、让正确动作不断重复成为自觉动作的一个过程。慢练达到训练要求后,要逐渐加快速度,直至能够按原速演奏,不能一味追求慢练,而忽视了原速的练习。所以,慢练不是单纯的放慢速度练习,它是一种练琴态度,要积极用头脑思考、分解演奏动作,再让各种演奏动作合理地配合与协调,最终形成精确而富于感情的演奏。正确方法的慢练是到达效果目的的捷径。[3]慢练方法使用得当,将大大提高练琴的效率,使演奏水准快速飞跃。

参考文献:

[1] 高连发.小提琴慢速练习方法的理解和运用[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0(02).

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范文4

关键词:老龄化老龄慢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22-01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以2010年2月—2012年2月间收治960例慢病患者为实施对象,其中脑梗57例,慢性支气管炎270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185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10例,高血压病240例,糖尿病98例;男性590例,女性370例。

1.2实施方法。

1.2.1拟定慢病护理告知程序的内容。根据慢病患者的病种类型,拟定慢病护理告知程序内容。内容有:入院须知,疾病相关知识,用药指导,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指导,出院宣教,随时复诊,不定期随访等9个方面的内容。将慢病护理告知程序的详细内容制作成卡片,进行健康教育宣教。

1.2.2实施老年慢病护理告知程序。

由责任护士实施,具体做法如下:①患者入院后,热情接待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入院须知,告之住院期间注意事项,护患达成共识;②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介绍医院环境,主治医生,科护士长、责任护士作息时间、安全制度、陪护制度等,消除患者的不信任感和陌生感;③详细询问患者及家属此次住院发病的诱因,做出相应的健康教育卡片;④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明治疗方法,用药原则,注意事项,最佳的治疗和护理方案;⑤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在治疗和护理过程当中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不良后果以及抢救预案;⑥及时了解患者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有效沟通,解除患者的心理不适;⑦出院前完成出院宣教,以口头形式详细交待注意事项和随时复诊,互留联系方式。

1.2.3满意度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评分标准:满分20分。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告知形式、告知方式、入院须知、疾病相关知识知晓度、饮食护理;用药指导、心理护理、康复护理;预防指导、出院宣教等10个方面。由护士长在患者出院前调查并填写完该表。根据评分结果划分为满意;较满意;不满意。分值为;0-8分为不满意;9-13分为较满意;14-20分为满意。

2成效

实施慢病护理告知程序后,进行健康教育,患者满意778例(81%),较满意154例(16%),不满意28例(3%),满意率97%。无患者投诉。

3讨论

3.1实施慢病护理告知程序后,消除了患者的紧张、焦虑、孤独感、陌生感、无助感等负面情绪。实施慢病告知程序后,不仅提供了优质的专业服务,还与患者建立良好情感沟通,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病情观察是临床护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责任护士通过细心观察、了解,掌握每个患者不同心理状态,及时解除患者的不适,特别对于老龄慢病患者尤为重要,因很多老年患者不愿或不会表达自己的不适,需护士主动沟通与观察,才能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1],及时告诉值班医生,不错失最佳治疗,取得抢救时机,同时如亲人般照料与呵护,消除慢病患者的陌生感、不信任感和紧张感,使患者配合相关的检查和治疗。

3.2实施慢病护理告知程序后,老年患者的饮食护理和安全用药得到保障。

慢病患者入院后,责任护士根据慢病的种类,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通知家属予以配餐。老年慢病患者消化功能、代谢功能差,因而老年患者的饮食宜荤素搭配,以清淡宜消化的膳食为主,应软烂宜多样化,食物中营养搭配均衡,才能使其得到合理的营养膳食,保障其营养供给。

老年慢病患者常同时伴有多种慢性疾病,治疗中药物品种多且杂,多数慢病患者需要长期或终生服药。责任护士通过入院宣教时,掌握慢病患者的家庭背景、文化程度、所患疾病的种类和对疾病的认知等进行评估,制定服药计划。对于精神有异常或服药依从性较差的患者,责任护士协助和督促患者将药物服下。对于外用药,责任护士详细说明,并在盒子外贴标签,注明不可口服[2]。杜绝了老年患者因记忆力减退,认识能力和分辨力差所导致的误服、漏服和多服的现象。

3.3实施慢病临床护理告知程序后,将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康复护理落到实处,并贯穿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老年慢病患者,病情重迁延不愈,从而产生恐惧、抑郁心理,康复欲强,希望得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和护理。有择优心理,想选择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和护士,担心误诊和误治。针对老年慢病患者的心理需求和疾病的特点实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3],责任护士首先运用尊称,不以床号和实名实姓称呼,进行具体护理操作时动作轻柔准确无误。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耐心细致的解释,做到坚持原则又关心体贴。有效的语言沟通在整个医疗护理过程中可以起到心理保健和心理治疗的做用[4]。

老年慢病患者病情复杂多样,不同疾病的病因、各不相同诱因各不相同,预防保健措施各不相同,因此,责任护士针对不同的病种、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疾病特点,病情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健康宣教。在具体实施健康宣教时应注意方式、方法,因人而异,健康宣教的内容及时增减、及时评价反馈和调整。

老年慢病患者各脏器、肢体功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加上慢病的长期折磨,老年人活动受阻,更进一步的影响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下降。责任护士应根据患者的不同特点制定康复训练,包括肢体活动度的锻炼,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心理调适等方面的康复训练,从而达到康复的目的。

3.4实施老年慢病临床护理告知程序后,医护人员结合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了不定期随访(电话、门诊等形式)。部分老年慢病患者出院后不能自觉遵守饮食原则、按时服药及时监测血压、血糖等。因此,护理人员应在出院前告知和紧密随访,可以提高患者长期配合治疗的自觉性。在随访过程中给患者宣讲一些新的信息和知识,更好的控制慢病的发展,延缓其并发症发生,提高其生活质量[5]。

4总结

通过实施老年慢病护理告知程序后,使患者的到了全方位的服务,增强了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沟通与交流,当患者遇到不适时,更愿意寻求医护人员的帮助,融洽了护患关系,患者满意度不断提高。护理人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通过自己的态度、语言、行为等,有意识的影响老年慢病患者的感受和认知,改变老年慢病患者不良的心理状态和行为,促使他们早日康复[6]。今后将近一步总结经验,建立长效机制,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让患者满意让家属放心。

参考文献

[1]刘曲.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对老年慢病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探讨.中国临床护理杂志,2011(11);466-467

[2]李凯利,王晓峰.老年科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9:12-16

[3]牛慧媛.老年人的护理体会,中国临床护理,2009,1(4):306-307

[4]蒋晓蓉.浅谈医患之间的语言交流.中外健康文摘、医药月刊,2008、5(4):199-200

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范文5

《妈妈之歌》描述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孩子与大人一样,每日生活在大小诸事的催促之中,快速、高效、忙碌、省事成为最基本和最理所当然的生活状态。曾经,父母叮嘱孩子的口头禅是 “慢慢走,小心摔跤!”“慢慢吃,小心咽着”,现在孩子听到的是“快点吃饭!”“快点练琴!快点睡觉!”甚至是“快点玩!”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未来竞争那么激烈,孩子怎么慢得起?”不经意的话,尖锐地道出了众多家长的心声。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这样的担忧,所以,就连刚刚蹒跚学步的孩童都被放进了各式各样的早教班,为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 。这是节奏越来越快的快教育,这是孩子们生活的现状。

这是个追求效率和速度的时代,生活的节奏感也被带入了课堂。叶圣陶说:“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教育是慢的艺术,万物都有季节轮回不能背离。

台湾女作家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中有这样一段话:“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她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她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这是一种何等美丽的教育场景,这是一种何等美妙的教育艺术。

“每次看到女儿笨拙地,慢慢腾腾地举起小勺子吃饭,我就在一边按耐不住了,尽管女儿也能慢慢把饭吃完,可我真的忍受不了她的慢节奏,于是干脆拿起勺子舀饭喂她吃。”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不是也经常会出现类似这样的场景吗?我们总是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和节奏行事。其实,大人与孩子的生活节奏以及生命节奏都是大不相同的,孩子有他们自己的节奏,对他们而言,感觉最舒服顺畅的就是顺应自身的生理节奏。如果孩子的节奏过快,会影响身体的激素分泌,对身体和心理都会造成损害。

经常被打乱节奏的孩子,一般都会有早熟、易烦躁、耐性差的特征,或截然相反,反应迟缓、自我压抑、对某些事物过分依赖。

古老的印第安谚语说“跑得太快灵魂就跟不上来”。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慢”需要感悟, 一个好老师,应是偶有所得,有些独特的理解、独特的发现。作为成天和孩子打交道的我们,对待孩子,更要有耐心,学会倾听,要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不能戴“有色”眼镜。也许,我们一句温暖的话语,改变的却是一个人的人生。

“慢”需要等待。这个“慢”,要有足够的期待,足够的耐心,要合理地对待孩子的不足缺陷甚至错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点滴错误、点滴成绩、点滴感悟积累而至质变的过程。这个慢,也就是让孩子感受、体验过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作为老师我们不应该去干扰孩子们判断和解决问题,而应该静听他们讨论,静观他们的行动,让他们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待”中,孩子们有了思维碰撞,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自己的探索所获得的经验远比成人直接给予的经验更深刻、更有价值。

理解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范文6

当今世界,一个“慢”字正悄然潜入我们的意识与行动。无论是放弃汽车出行、以自行车为时尚的“慢城市”理念,还是包括慢食、慢跑等在内的“慢生活”方式,都在提醒我们放慢节奏、细细品味、过一种真正低碳环保而高品质的生活。

由慢生活联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教学。我们的教育太快了,我们的教学太快了,快得让人眼花缭乱,快得让人认不清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而做,似乎只有不断提速才能赶上时代步伐。

我一直坚持认为,教育应该是一种慢功、细活,它是生命潜移默化的结果,绝不能以赶鸭子上架的速度发展,不能用“深圳速度”衡量。

再由此,我联想到我所从事的语文教学。语文教学在当今也真是时时、处处无不在求一个“快”字――快速达到目标,快速完成任务,快速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快速使学生的语文情感培养起来,快速让学生的作文水平提升起来……

近日,我从《中国教育报》中读到一则报道:

“一岁能背诵五言绝句,两岁识字2000、背诵30首以上古诗,四岁左右能流畅地读书、看报纸,五六岁时会使用汉语字典,喜欢古典文学或现代文学。”这是某早教机构提出的“早期儿童教育”。

显然,超前识字教育不符合教育规律,它不是孩子的真正发展所需。这是一种快教育,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输在成长线上――这是通过透支孩子未来发展的教育,这是一种拔苗助长、不符合孩子的天性的教育,这是对人生命发展的一种亵渎的教育。

小孩子如此,小学生、中学生不也是如此吗?快教育僭越了学生成长的自然进程。表面上,学生获得了短期的发展变化,但最终会对其整体成长系统产生弥散性的影响,使其整体发展脱离平衡状态。

故此,提出“慢语文教学”。

二、慢语文教学的内涵及理论根据

慢语文教学,与快语文教学相对。即在语文教与学的过程中,不求快、求急、求成,而求稳、求实、求效,一切依据学生学习语文的现状,一切依从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实现语文教学的目标,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与发展。但慢语文教学不是拖拉地教语文,也不是慢吞吞地学语文,更不是老牛拉破车、蜗牛爬行地教语文。

为什么要提出慢语文教学?这是由语文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的。

1.语文学科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学科。要使语文成为有用的工具,将其工具性落到实处,只有慢。要知道,掌握一个工具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不可能有速成法,一锹挖不出一口井来。

譬如说识字,表现看来很容易,也很快捷,但要弄明白,没有感悟的过程不行,虽然灌输的方式使学生会记、会写,但却不会用的情况太多了,这就是只求其形而未能求其质了。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目的之所在。如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教师讲只是三言两语的功夫,但学生真的理解了吗?理解得深刻吗?能够举一反三吗?有的初三年级的教师一堂课讲三四个语段分析,老师是讲了,学生也似乎理解了,但学生果真理解吗?如果隔一段时间让学生再来分析,学生还会吗?如果真会,那才是会用语文这个工具,如果不会,显然,工具没有真正掌握。

再说人文性。思想本身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学生写下来,是不是就体悟了这种人文性呢?这是需要每一个学生都用心把握的东西,没有全身心的投入,是不能形思想的,即使有,也是教师贴的标签。如上《窗》一课,其思想内涵是扬善贬恶,做一个善良的人,不要做一个恶人。试问,学生会说了就算完事了吗?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你生活中有这样的现象吗?你自己是如何做的?今后,你如何做到呢?学生联系了文本、生活和自身行为,就完事了吗?还不行。老师还应该观察学生是不是真的说到做到,是不是言行一致。人文思想不是说的,而是做的,是体验的,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才能得以提高,语文学科中的思想内涵才能得到落实。

2.学习本身就是一个慢的过程。要想让学生从不知到知再到深知,从不能到能到很能,从无情到有情再到多情,岂是能够一步到位的。其学习必须要经过一个由表及里、由少到多、由浅到深、循序渐进的过程。况且,学生各自状况不同,内悟与内化过程也是各不一样的,如果用一刀切、齐步走的方法来进行学习,那就不是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教学。所以,无论是从整体的学习还是个体的学习,都是一个慢进的过程,不能速成。

三、慢语文教学的实质

1.慢语文教学是真实的语文教学。快语文教学是一个假语文教学。为了快,教师是自欺欺人,学生是装模作样。因为快语文是一种急功近利――只为追求所谓的结果,不求过程的科学性;是一种拔苗助长――不按照学生学习的规律进行的学习;是一种掩耳盗铃――一种自鸣得意、自欺欺人的做法;是一种虚教语文。为了让学生能在名著考试中拿分,我们的老师在做什么?不是让学生读书,而是让学生背名著讲义,以教师的读来代替学生的读,以讲义代名著,以讲义代书本。结果考试成绩很好,但没有形成实际能力。而慢语文以实事求是为教学指南,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真实的掌握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从学生的接受能力出发,能学多少就教多少,不去人为的拔高,不从教师或社会的角度去着意地追求。慢语文强调一定要让学生走进语文,走进语文学习的载体――文本,走进语文学习场――生活,让其在语文学习场和学习平台上感悟、体验、内化,这样的语文就是实语文、稳语文、真语文,学生在慢语文的学习中稳扎稳打,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情出发,从实用出发,从实效出发――慢语文真正实现了语文学习的本质目标。

2.慢语文教学是挖潜的语文教学。慢语文教学是依据学生语文学习的潜能,不断发现,不断挖掘,不断巩固,从而使其从内心产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的感情,培养的是学生学习语文的根基、根器。

3.慢语文教学是理性的语文教学。慢语文教学不是一种功利性的教学方法,而是切切实实从学生本位出发进行的语文教学的新思维、新行为,是一种立足根本、着眼长远,非舍本逐末的行为。它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这种理性表现在理性地认识学生实际,理性地认识学生的发展,理性地认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由于慢语文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尊重了学生学习的实际,教师在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压制,不霸道,不强求,不抢话,不做接力手,不做传话筒,不做放大镜,而是给足时间,创设氛围,耐心倾听,慢慢来,学多少是多少,只要真正投入,只要积极用心,只要尽心尽力,这就是一种理性的尊重。在这种尊重下,学生自主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就会增强,语文学习水平与能力岂能没有提高?

4.慢语文教学是快乐的语文教学。快语文教学用不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去要求学生学习,最终只能使学生体验到太多的无能感和挫折感。而学生在慢语文教学之中,由于学有所获,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所以会感到学习语文不再是一个苦差使,就不会出现学习语文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三怕”现象,而是充满热情地去迎接语文,享受语文,赢回自尊,找回自信,从而对语文的学习产生兴趣。语文此时就不再是工具了,而是伴随其一生、使其不断进步发展的推进器。

5.慢语文教学是高效的语文教学。慢语文教学表面速度不快,一堂课讲的内容不多,达到的目标不多,但实际上,学生学得深,学得透,学得牢,学到对以后发展有益的东西,为终身发展奠基的东西。不仅如此,不是一个学生在发展,不是少数学生的发展,不是大多数学生的发展,而是所有学生的发展,是一个都不可少的发展,教学关注的不仅仅是外显效应,更多的是内在成长,采用的方法不是机械重复、大量作业、题海战术,而是自主、互动、实践、体验、内化、激励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不就领悟祖国语文文字了吗?慢语文教学着眼的是所有,是长远,是实效,如此,语文教学的目标也就实现了。慢语文促进了全员语文素养的发展,不仅让所谓的尖子生学得好,在原先基础上有所提高、有所发展,更是让所谓的后进生提升发展,满足了所有学生的需要与发展。慢语文促进了学生语文全面素养的发展,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也使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落到实处。

四、慢语文教学的原则

1.基础性原则。即慢语文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和学情出发,夯实基础。起步学习语文新知必须慢,特别要把书本知识学得扎实,因为它是基础,是学习的根,是运用的源,“以本为本,本是根本”应是教学的基本原则,它充分反映了基础性的原则。学生基础打牢了,还愁学生走不出来吗?这与学习书法是一样的道理――先“入格”,再“出格”;这与建房造屋是一样的道理――“万丈高楼平地起”,否则“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2.渐进性原则。即慢语文教学必须由低而高,由少而多、由浅到深,前面的学习内容不扎实、不消化、无实效,则不能向后进行,后面的学习内容必须建立在前学习内容的基础之上。深度要切实。立足学情,学情决定速度。

3.发展性原则。即慢语文表象是学生学习语文时要“慢”,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应立足于学生终身语文学习的发展上,其所求非眼前一课、一时,非短视,而求长远与将来;不求讲了、教了、说了,而是会了、行了、能了。

4.实践性原则。即慢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学习语文时要全过程让学生实践。只有通过自我实践、合作实践,才能在实践中找到问题、解决问题、运用问题、深化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该全给、多给、施给,而应该少给、不给、精给,更应该让学生自寻、自找、自探――只有自己实践出来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5.巩固性原则。即慢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巩固――温故而知新。只有不断地巩固与积累,才能不断地升华和积淀,才能有更大的收益与更好的发展。所以,学生在学习一个阶段后,决不能“一鼓作气”,要适时休整、调整、回顾、整理,不断充实到原有的知识系统里,使知识更加完善。学生自主学习时,要有充分的时间;学生彼此合作时,要真心合作,互通有无,共同研究与解决;学生训练时,要有足够的时间。

6.自主性原则。即慢语文教学需要变课堂为学堂,让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做语文学习的主人,使其真正想自己的语文事,说自己的语文话,干自己的语文活,尽自己的语文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自我建构语文知识,自我形成语文能力,自我提升语文情感,教师不能有任何的包办、代替,不能存在任何的超权、霸权、弄权。

7.控制性原则。即慢语文教学必须对语文学习的量与质要实行控制,一定要从学生本位出发积极考虑,不能教师随心所欲、想当然。语文学习目标立足大处,着眼小处;目标要分解,写字、写作文、双休日作业等都需要控制。

五、慢语文教学的科学策略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这种教学模式是最有效实施慢语文的教学策略。

所谓“先学”,就是在课堂教师未开讲之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紧紧围绕本课的学习目标、按照教师预设的最有效的学习指导,所进行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主学习。

所谓“后教”,就是教师在课堂学生“先学”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为解决“先学”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所进行的相互实践、相互探究、相互学习。

所谓“当堂训练”, 就是在课堂“先学”与“后教”的基础上,为了检测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对“学”和“教”的内容所作的反思、反馈而进行的深层次的自我实践、自我探究、自我学习。

我认为,学生在学习中都想先自己解决问题,如果依靠自身力量能够解题不是更好吗?这是教学的第一步,所以必须先让学生进行自我研究,这一步就是上面所讲的“先学”。虽然学生有先学的本领与潜能,但毕竟是新知识,毕竟因为知识的不完备,必然会出现不理解、不能完全解答以及出错的问题,这就需要同学之间互帮互助,彼此发现、补充、提升。而教师的出场只是启发,是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答案,找答案的来由,找答案形成的过程,找答案中蕴藏的规律,分析答案可能出现的变式等,也就是要真正达到由答案而答案的内质,从而使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当堂训练”中,教师只是巡视,只是观看,只是监考,只是关注,只是期待,学生在作静心思考,埋头作业,不看书本,不看记录,不看讲义,不看他人,“自顾自地”思考、探索、做题,没有浮动,没有心虚,没有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