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的文章范例6篇

关于生命的文章

关于生命的文章范文1

关键词:考古学文化、命名、类型、研究方法

中图分类号:K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中国史前考古论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仁湘先生所著,由科学出版社于2003年3月出版。王仁湘先生是毕业于四川大学考古学专业的知名学者,对其著作进行研读,对我们的学习、研究具有极强的指示作用。王仁湘先生在史前考古研究领域有极高的造诣,对仰韶文化的研究更是有其独到之处。故选择论文集中的《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半坡和庙底沟文化关系研究检视》、《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与程序》三篇文章进行精读。三篇文章分别从考古学文化的源流探索、考古学文化之间的关系及考古学文化命名三个问题展开。这三个问题,无论是在考古学理论研究还是在田野考古实践中都是时常碰到的核心问题。本文分别从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等方面做介绍。

一、关于考古学文化的命名―《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与程序问题》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与程序问题》一文曾发表于《文物季刊》1999年第3期。该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系统的介绍了学界对考古学文化命名这一问题所展开的讨论。文章第一部分,详细介绍夏鼐先生对考古学文化命名这一问题做出指导意见的具体论述及相关背景。文章第二部分,列举了各家看法,并提出独到见解,如:指出应在考古学文化命名原则中应强调陶器群的量化问题。文章第三部分,介绍各家对考古学文化“三要素” 的观点,同时指出考古学文化“三要素”中,最核心的是“特征”。文章第四部分,是本文创新之处,提出考古学文化命名的确认要通过部级的学术机构(如中国考古学会),并详细阐述了“命名确认”的程序。

二、区系类型问题的研究―《半坡与庙底沟文化关系研究检视》

《半坡与庙底沟文化关系研究检视》一文曾发表于《文物》2003年第4期。该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文章主要围绕半坡与庙底沟类型确立及关系问题展开论述,文章第一部分,介绍了1959年,类型划分问题的提出,及半坡早于庙底沟、后者早于前者、两者同时并存这三种说法的提出。文章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庙底沟早于半坡这一最初的简单论证,安志敏、马承源学者的观点。文章第三部分,又介绍了一个完全相反观点的提出即半坡是老者,1962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公布了一个简要的地层关系报告,它对两类型的研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第四部分,又是一个新论证,即同时并存(犬牙交错的两个类型)。

三、对考古学文化渊源的解读―《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

《仰韶文化渊源研究检视》一文曾发表于《考古》2003年第6期,从文章题目可知该文重点探讨仰韶文化“渊源”,即仰韶文化的“源头”问题。该文主要从五个方面展开叙述。第一部分,80年代确定仰韶文化源头的历程。安特生将河南、甘肃发现的彩陶,同中亚土库曼的安诺文化彩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中国文化西来说”。梁思永先生发现了安阳后岗“三叠层”,尹达先后多次撰文否定了“西来说”、“六期说”。但仰韶文化的来源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第二部分,从多源观到一源观。“分源”问题的提出,是一个重大突破。严文明、张忠培先生发表了相似的“分源”观点,严文明先生建议将仰韶文化“一分为二”,将后岗―大司空和半坡―庙底沟作为两个不同系统区分开来。第三部分,关于仰韶文化与仰韶体系。王仁湘先生指出,研究仰韶文化的来源,追本最为切要。目前学界构建的大仰韶文化体系内涵并不是单一的,内涵不同、源流不同。王仁湘先生将陇东―关中―陕南―豫西中心区的仰韶文化,分别命名为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和西王村文化,即典型仰韶文化。北首岭下层划为前仰韶文化。周边分布区分别命名后岗(一期)文化、大司空文化、大河村文化、下王岗文化等。第四部分,前半坡来源问题。王仁湘先生在文中指出白家村文化(大地湾、老官台文化)并不是仰韶文化的直接来源。同时“北首岭类型”似乎是白家村文化向仰韶文化过渡的一个中间类型,是已知仰韶文化最近的渊源,但北首岭类型和仰韶文化半坡类型之间还有一段不小的缺环。第五部分,前仰韶:20世纪没有完全破解的迷。

四、几点思考

1、王仁湘先生在《考古学文化的命名原则与程序问题》一文的第四部分(“命名确认”程序)中提出考古学文化命名的确认要通过部级的学术机构(如中国考古学会),并详细的阐述了“命名确认”的程序。这是他的创新之处。

2、通过这三篇文章的阅读,发现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三篇文章均以仰韶文化为出发点分别介绍了考古学文化的命名、考古学文化的区系类型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以及考古学文化渊源的探索问题。这三个问题在考古学文化的研究中自始至终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考古学文化研究的核心内容,也是我们在考古实践中常常遇到的问题。那么,我们将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进行考古学文化研究呢?

3、欲对一个考古学文化进行研究应当首先把握住它的空间范围和时间幅度。这项研究中通常要用到类型学的方法。其次就是考古地层学的运用。

4、同样的地层,为什么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王先生在《半坡与庙底沟文化关系研究检视》一文中指出:争辩的各方使用了地层学和类型学这样的方法,路径相同,证据确凿,结论却大相径庭。为何出现这样的局面,问题的症结究竟在哪里,怎样解决,现在似乎还没有到回答这些问题的时候。但是在前人探索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依然可以总结出一些方法和经验来。在考古学研究中,地层学和类型学是基本理论,关于这两个理论的基本原理及基本内容上文已做详细阐述,但是如何正确熟练的运用这些理论却是一个较难的问题。

5、通过阅读王仁湘先生的三篇文章,我对考古学文化及考古学文化的研究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会发现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尚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但是这也是我们不断改进研究方法的动力,前人在探索过程中耗费的时间和精力,他们长时期的坚持等等,有太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

参考文献

[1]王仁湘,中国史前考古论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年.

[2]严文明:《新石器时代考古研究中的两个问题》,《文物》1985年8期。

[3]张忠培:《研究考古学文化需要探索的几个问题》,《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

[4]安志敏:《试论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考古》1959年10期。

[5]马承源:《略论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问题》,《考古》1961年7期。

[6]杨建芳:《略论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的分期》,《考古学报》1962年1期。

[7]苏秉琦:《地层学与器物形态学》,《文物》1982年4期。

[8]张忠培:《地层学与类型学的若干问题》,《中国考古学:实践.理论.方法》,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关于生命的文章范文2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模式;命题;材料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226-02

一、确定文题

作文题目的确定应以教师命题与学生自命题相结合。在由教师确定命题时,确定的命题要达到一个使学生有话可说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在命题时注意以下问题:其一是,命题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可选定与学生丝毫无联系的命题,否则会使创造出来的文章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其二是,命题应与学生所浏览的内容相关联,让学生抒发自己的读后感,比如,要求学生在阅读完《千年一叹》后,写下自己的所感所想;其三是,命题应围绕国内外的重大事件,这样有助于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其四是,文题应创造一个情境,让学生在设定的情境中构思文章,有助于让学生在考试中面对作文题目时,不再手忙脚乱,毫无头绪。

学生自己命题赋予了学生自主设定文题的权利,有助于学生不受约束地抒发自己的所感所想。可想而知,这种方式可应用在日记、书信、随笔等中。

二、搜集材料

当命题确定后需要搜集相关资料,以便使学生在写作时掌握更多的素材,为文章增彩加分。不少高中生由于忙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很少阅读材料,所掌握的资料较少,于是在写作时常常会出现“屈原不断投江,爱迪生不断发明出电灯”这样的状况,可想而知,这种文章很难得到教师的青睐。因此,在确定命题后,教师应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去搜集与之相关联的资料,尽量避免当场确定文题,当场交文章的状况,允许学生通过互联网、报刊、杂志等手段获取资料,这样不仅会使学生在这次写作时拥有大量的资料,也会使学生在碰到相关的文题时掌握足够的材料。比如,学生在写《肖申克的救赎》的观后感时,需要搜集相关的影评材料,以此为自己的文章增色。

三、构思作文

文章的构思是十分必要的,构思会使接下来所要写的文章脉络清晰,提高写作效率,减少甚至是避免涂改的状况。在进行构思文章时需要学生注意:一是学会有选择地采用所搜集到的资料,所搜集资料不需要全部都采纳,只有那些与命题密切相关并代表自身观点的比较与众不同的资料方可采用,如果全部采纳材料,会让人觉得这篇文章纯碎是由材料堆积而成,没有作者任何的观点和情感;二是,思考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学会列大纲,从而避免发生写到一半时猛然发现与题目不符,再重写的状况。

四、交流反思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多方面的信息,利用信息的多方面性进行作文教学可以增加教学成效。同时,根据新课程要求中的合作学习以及建构主义理论,教师应当在课堂上鼓励引导学生合作交流,而不是单纯地教师讲授,学生听讲。

在学生完成写作后,教师应当及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交流以及反思,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讲述自己如何搜集和选用资料,如何进行文章构思,从而使多种感想呈现在每位学生面前,多种感想相互交融、相互碰撞,有助于产生更加新颖的感想、看法,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学习他人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以提高自身的写作能力。比如,在完成《变与不变》的写作之后,教师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交流,有的同学说:我是以本人的经历来创作的,叙述的是,外表虽然变了,但善良懂事的性格仍未改变,之所以选这个角度,因为我觉得这个角度较小,我能驾驭得了,不太擅长从大方面来写作,毕竟我的阅历太浅;有的同学会说:我是以国家的角度创作的,上网搜集了最近几年我国的发展变化,变的是经济,不变的是传统美德,之所以选择这个角度,因为此时正值十一国庆节;接下来其他学生也进行了积极的发言,阐述了自己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感触。通过这样的交流,开阔了学生的写作角度,既可以从个人的角度,也可以从国家的角度来。

五、共同批改

以往的批改工作是由教师一人完成,产生的结果往往是耗费的精力较大,但效果不太明显。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倘若注重培养学生改的能力,教师只是给予指导,学生自然也学会主动学习了。增强学生批改的能力,会使学生受益终生。因此,教师应当将批改权下放到学生之中,让学生掌握批改点评的权利,教师只是从旁起着指导的作用。比如,教师可在作文的批改阶段要求学生进行同桌之间互改文章。

六、讲评总结

关于生命的文章范文3

国务院以国发[2000]23号文件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第九条规定了行政机关的公文种类主要有:命令(令)、决定、公告、通告、通知、通报、议案、报告、请示、批复、意见、函、会议纪要等十三种。下面我们依次讲授,这一期我们讲命令(令)。

《办法》规定,命令(令)“适用于依照有关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嘉奖有关单位及人员。”命令(令)就其行文主体而言,使用限定极其严格,根据《宪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法律规定,国家主席、国务院总理、国务院各部门首长、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首长具有命令的职权,除军事领导机关另有规定外,其他单位或个人用此文种,即为越权。就其客体内容而言,均为极其重大事项,不然不足以用此文种。就其行文效力而言,命令(令)在诸文种中权威性最强,有关下级机关单位、个人必须无条件、不折不扣地执行。就其规范体式而言,与一般公文不同处有二,一是不编入本机关公文发文序号,另行编写令号;二是文尾处不加盖机关印章而由首长签署。此外,公文语言要求庄重、简洁、规范;命令(令)尤其如此,要求严峻、精炼,令的语言还要求模式化。

命令(令)的种类很多,如动员令、特赦令、令、任免令等;但依《办法》而发的只有三种,即公布令、行政令和嘉奖令。公布令是依照法律公布行政法规和规章的令。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规章分为两种,一是国务院各部门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在本部门的职权范围内制定的,称部门规章;二是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称地方政府规章。这些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公布都是人们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公布令的标题为两个要素,即发文机关和文种。正文大多篇段合一,其内容为公布对象,公布依据,现予公布及实施日期,不是以会议通过的形式而形成的行政法规与规章时可省略公布依据一项。

行政令,用以宣布施行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的命令,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发行新版人民币的命令》。行政令的标题为三个要素,即发文机关、事由(如发行新版人民币)、文种;其正文分三部分,一是首部,写有关情况、写施行该重大强制性行政措施的目的,还可以写措施之意义或施行之依据;二是主文,即施行措施之具体内容;三是尾部,写相关内容,诸如该措施由什么机关执行,对本命令由什么机关解释等。

关于生命的文章范文4

一、刘师培与章太炎的交恶

刘师培因端方之事到四川,追根溯源与他和章太炎从交好发展到交恶也极有关系。刘师培原本和章太炎关系甚好,章太炎对刘师培年纪轻轻就具有深厚的国学根底深感佩服,同时也敬佩刘氏家学,这些使得他们逐渐成为忘年交。而刘师培早年对章太炎等革命派的政治主张,也极为认同并亲自参与。两人情同手足,在1903年“癸卯定交”后,章太炎以革命者的名义,对刘师培政治思想的形成和学术研究的进步起了指导作用,往往是章太炎提出对某一问题的基本论点,刘师培凭借自己对传统经史典籍的丰富知识予以充分发挥,使这个问题被较为完美地诠释。比如,他们共同提出国粹主义的文化观,1907年,又共同对国粹派文化观作了大幅度的调整。然而,在性格上,章太炎是一个排斥异己、控制欲极强的人。在他对廖平的态度上,就体现出这一性格特征。在经学门户之见上,章太炎因“苏报案”还在监狱里的时候,《国粹学报》刊载了廖平的一些文章,廖平在文章中大谈孔子的“微言大义”。后来章太炎出狱后,看到了廖平的这些文章,他立即致函《国粹学报》负责人邓实等人,要求立即纠正这种倾向。因此,在1907年以后,《国粹学报》不再刊登廖平的文章了。这说明,章太炎对《国粹学报》具有极大的控制。

章太炎在政治和学术上这种霸道的做法,逐渐也为刘师培所不满,两人关系开始出现了裂缝,但还没有导致两人彻底决裂。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最后导致两人关系急剧恶化,产生交恶的原因却是因为一件家事,起源于刘师培的夫人何震与汪东的表弟汪公权两人关系暧昧,行为极不检点。章太炎也是在无意中发现此事,为了顾及面子,他私下告诉了刘师培这件“家丑”。不料,刘师培的母亲知道后,非但不信,反而大骂章太炎造谣离间、挑拨刘师培夫妻的关系。刘师培在家里“惧内”,因而在母亲和妻子的煽动之下,他也误读了章太炎的用心,并开始反击章太炎的思想学说,从仅仅一件家事就肆意扩大到对章太炎的各种不满。况且,这件事仅仅是刘师培对章太炎产生不满的一个导火线。就在误解发生之后,章太炎后来也曾给刘师培、何震夫妇一连写了五封信函来澄清自己,但并未得到刘师培夫妇的回应,他们之间的矛盾始终未能化解。

实际上,在革命前途和个人的人品上,刘师培早已对章太炎等人的学说和为人处事产生了动摇。刘师培在上海《神州日报》说:“世风卑靡,营利竞巧,立宪革命,两难成就。遗弃世事,不撄尘网。固夙志所存也。近有假鄙名登报或结会者,均是子虚。嗣后闭门却扫,研经释典,不日即延请高僧剃度,超出凡尘,无论新故诸友,如以此事见问者,概行谢绝。特此昭告,并希谅察。”言语间就直截了当地指出章太炎等标榜革命的人,其实对革命的前途认识极为模糊,很难成就什么大事。正因为看透了这一点,刘师培决定与他们这些所谓的“革命者”决裂,重新回归书斋,一门心思做学问。客观地讲,刘师培指出章太炎等人对革命前途的迷茫和信心的不坚定,也不无事实。章太炎在得知孙中山将日本政府和股票商铃木久五郎对中国革命的赠款2000元,擅作主张用作《民报》经费的事情后,对此很不满。他认为以孙中山为首的同盟会领导,他们的品格不足以当楷模。章太炎由此对革命深感失望,甚至一度打算去印度做和尚。

当然,无论是家丑的揭发还是政治上的迷失,都不是章太炎和刘师培决裂的根源。有学者就认为:章太炎与刘师培的学术分歧,是促使刘氏转变的一个重要因素。两人虽基本属于古文家,但两人的学术差异甚大。这些差异是刘师培离开反满的革命阵营、经历政治态度转变的基础。学术的差异对于学者而言,才是最为本质的分离。不过,刘师培“家丑”之事发生后,章太炎还是多次希望表示愿意与刘师培和好,但刘师培夫妇依然不断攻击章太炎,双方都动用各自的社会影响力,攻击对方是卖国、背叛革命的小人,使得两人关系如同水火,一度很难重归于好,这也直接导致刘师培对革命丧失信心,后来投靠端方。不过,后来两人又再次重归于好,也与刘师培入川后任教一年多的时间里,思想上的转变密切相关。

尽管刘师培后来公然叛变革命,投靠了端方充当幕僚,作为曾经挚友的章太炎依然对其才华感到可惜,通过各种途径希望他迷途知返,回到正常的学术研究道路上,不过终没有效果。关于刘师培政治上的变节,有学者认为:这与他出身书香门第,一生以考取功名为首要,对于权力有一种痴迷的态度有关。章太炎独断专权,刘师培则把功名利禄看得极为重要。刘师培虽然进入以“革命”著称的同盟会,但多次提出希望通过重组同盟会,使自己也能获得革命领袖的殊荣。由此,因内部的权力之争,刘师培难免与章太炎等人产生分歧,在“革命”内部的权力斗争受挫之后,“革命”立场并不坚定的刘师培,很容易被作为“革命”对象的端方拉拢。另一方面,实际上,章太炎等革命领袖自身的人格矛盾,也给刘师培造成了负面影响。早年刘师培以章太炎为楷模,在政治上处处模仿章太炎。而章太炎在1907年前后,思想也发生了变化。正如前面所讲,章太炎与孙中山等人矛盾加剧,于是便托刘师培夫妇充当自己与端方的联络人,与其所谓的“革命道德”形成鲜明反差。刘师培后来攻击章太炎,有一条就是他与端方有多封书信往来,这对年轻且政治资历尚浅的刘师培打击很大,严重动摇了刘师培的革命信心。

刘师培后来变节后,不仅完全脱离了革命队伍,而且也开始丧失对学术研究的兴趣,这对他的学术生命造成了重大损失。他在学术上越来越回归传统,逐步落入到乾嘉学术的窠臼。

二、端方对刘师培的拉拢

在章太炎和刘师培之间,端方充当了一个很诡异的角色。他是章、刘等“革命党人”要打击的对象,却和章、刘两人关系甚密。章太炎很早就和端方有接触,刘师培和端方的关系也极为巧妙。曾经还是革命党人的刘师培,对于端方这样的清廷权贵是十分鄙夷、不屑一顾的。在其1904年所写的《与端方书》中,刘师培严厉告诫端方投降归顺革命党:“玄烨、弘历诸酋尤为失德,诛亡之惨,淫暴之祸,诚所谓折南山之竹书罪无穷,东海之波流恶难尽矣。值此诸夏无君之时,仿言论自由之例,故近年以来,撰《黄帝纪年说》、撰《中国民族志》、撰《攘书》,垂攘狄之经,寓保种之义,排满之志,夫固非伊朝夕矣。故为尔辈计,莫若举西湖之疆,归顺汉族。我汉族之民,亦可援明封火保赤之例,赦尔前愆,任职授官,封圻坐拥,岂不善哉?”这个时候的刘师培,还充满着革命精神的大义凛然情怀,对于革命对象清廷权贵端方的态度是极为鄙视的。刘师培坚定地认定他们终究是要灭亡的,敦促他早日顺应形势发展,还许诺如果端方投靠革命,不仅赦免其无罪,还将封官授职,在革命党中继续任职。

不料,到了1908年,两人的关系却来了一个大逆转,以“革命”著称的刘师培却主动投靠了“腐朽没落”的清廷大臣端方。这不仅让端方本人感到意外,也让革命党人深感震惊。王森认为:1908年冬,像刘师培这样性急无恒的青年,完全陷入黑暗的深渊中,革命既陷入胶着,而无政府运动亦遭日警连根除去,既然无政府社会显然没有实现的希望,那何不回到中国过旧生活?端方的诱引遂使他迅速地转变了。刘师培性格上反复无常的投机心理,是他在政治立场上摇摆不定的重要原因。朱维铮指出,只要略加考察刘师培的那串脚印,便会发现他显示着双重轨迹:一行属于学术的,特色是“不变”;另一行属于政治的,特色是“善变”,而且是倒行式的变化。双重轨迹的反差如此分明,令人不由得产生一种奇异的联想:这个人的两只脚,踵尖位置似乎生来是互倒的,并且各自为政,因而在各走各的路。纵观刘师培的一生,其学术水平的确值得称道,但其人品和政治立场却不敢恭维,两方面完全是背道而驰的。

三、端方被杀及学界营救刘师培

刘师培背叛革命后,就成为了端方的幕僚。刘师培1908年入端方幕府之后,其学术风格由原来意气之争式的与今文学立异、格义中西甚至中西附会,转向回归朴学。尽管有此学术转变,但成为端方幕僚后,刘师培成天忙于应付政治上的事宜,学术研究已经成为他的“副业”了。此后,刘师培便随端方在各地任职,并为端方在镇压革命党起义上出谋划策。1909年夏天,江浙革命党人策划起义,被刘师培得知,便向端方告密,端方立即通过上海英租界当局破坏起义机关,使得起义失败。光复会地下领导人王金发盛怒之下,立即抓住刘师培和汪公权,决定枪毙他们。刘师培吓得魂不附体,被迫下跪乞命,并保证说服端方饶恕被捕党人首领性命。但他没有保住汪公权的性命,汪被王金发当场击毙。刘师培虽然安全回到端方身边,但他毕竟属于投机心理,没有什么风骨可言,经历此事也吓破了胆,便以“正人心”为名,向端方建议开办学堂以培养教员。从此他随端方赴天津、至四川,都以“存古”的经学教师面目出现。可见,刘师培尽管希望在政治上谋有一席之地,却没有胆识和大无畏的勇气,其气节之差可见一斑。

1911年5月18日,清政府命端方为督办粤汉、川汉铁路大臣。22日,端方奉旨南下,强收粤鄂川湘四省铁路公司。时年28岁的刘师培与其母李氏由天津抵上海,其母由人护送回扬州一直居住至老死,刘师培夫妇则随端方赴四川。11月17日,端方在资州被部将所杀,刘师培被资州军政分府拘押。关于端方被杀的详细经过,《蜀报》刊登《记鄂军杀端方实状》:“武昌起义,久有密约。当端方奏请谕带鄂军剿四川时,各军士悉有死方于途之心,以行辕为驻,标兵前后开行,未能骤集也。及抵重庆,正欲举大事,而内部组织未完全,虑有不测,或致生灵涂炭,咸以是劝其少待。方颇自疑惧,命人检查各邮局信函,凡语涉川鄂大事,止不发交。以是武昌八月十九日之事,遂不接于军士耳目。会上下交迫,方不得已起程赴省会。沿途逗留,有以武昌之情密输军士者。至资州,又闻重庆独立,成都亦将宣告独立。各军士相互谋议,咸谓时不可失,此时不杀方,不特不足以信川人,更不足以报鄂军政府,遂议杀方之法。议定,众皆书押。脱去肩章,剪去辫发。军士借要饷为名,直入方坐帐。先一日,方之幕僚、镖客已尽逃,独方与其弟二人在帐中。方见军士怒目直立,骇然曰:‘军士意何为?’曰:‘发饷。’曰:‘已预备十万金,由自流井盐厘解来,不日可到。’曰:‘不足。’曰:‘二十万可乎?’曰:‘犹不足,请至天上宫,与众谋之。’天上宫者,行营之所在也。方欲命舆,众曰:‘今非往昔比!’遂挟方与其弟偕行。至天上宫,当门有木长凳一,方坐,其弟亦坐,神色沮丧,泣谓军士曰:‘吾本汉人,陶姓,投旗才四世。今愿还汉,何如?’众曰:‘晚矣!’方又曰:‘吾治军,始湖南,而两江,而直隶,待汝弟兄不薄。今之入川,尤特加厚。’众曰:‘诚如此,私恩耳!今日之事,乃国也,不得顾私恩。’三十二标军士荆州人卢保清者,素骁健,挥刀直劈其颈,断其半,遂仆。更截之。其弟骤欲奔,任永森拔指挥刀自后击之,应手头落。是日也,军中欢呼雷动,而资城人民安堵如垣。同时,四川军政府宣示端方罪状。”端方被起义的军人杀死了,刘师培被扣押,一度生死不明。

在当时,刘师培毕竟在学界的名声已经很大了。他的失踪引发了几乎整个学界的惊慌。就在端方被杀后,刘师培的踪迹就成了学界极为关心牵挂的事情。刘师培的学生刘文典,就曾请章太炎向四川都督尹昌衡打听老师刘师培的下落。刘文典后来回忆道:“章先生不久也就回国,住在上海哈同花园里。我因为太忙,只去看过一次,是为刘先生的事。那时候,申叔先生正在端方的幕府里。端方被杀后,刘先生下落不明。我怕刘先生有危险,求章先生打电报给四川都督尹昌衡。章先生不待我说,慨然说道:我早有电报,并把电稿给我看。我记得电文上有这样几句话:姚广孝劝明成祖:殿下入京,勿杀方孝孺,杀方孝孺,则读书种子绝矣。又说:申叔若死,我岂能独生?”可见,即使章太炎和刘师培交恶甚深,但对于刘师培在学问上的敬重,使得章太炎不计前嫌,全力营救刘师培。1912年1月11日,章太炎、蔡元培联名刊登《求刘申叔通信》,查询刘师培下落。信中称:“刘申叔学问渊博,通知古今。前为宵人所误,陷入范笼。今者民国维新,所望国学深湛之士,提倡素风,保载绝学,而申叔消息杳来,死生难测。如身在地方,尚望先通一信于国粹学报馆,以慰同人眷念。章太炎、蔡元培同白。”25日,《民立报》刊载消息称:“刘光汉在资州被拘,该处军政分府电大总统请示办法。”26日,章太炎、蔡元培电请南京临时政府,设法保护刘师培性命。2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大总统府分别致电四川都督府,保释刘师培。大总统府电报云:“四川资州军政署鉴:刘光汉被拘,希派人护送来宁。勿苛待。总统府。”教育部电报云:“四川都督府转资州分府:报载刘光汉在贵处被拘。刘君虽随端方入蜀,非其本意。大总统已电贵府释放,由贵部护送刘君来部,以崇硕学。教育部。”最终,在学界学人奔走努力之下,刘师培得以保住性命,从资州脱身来到成都暂住。

值得一提的是,1912年初,得知刘师培被扣留,时任安徽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闻讯后即与李光炯等人联名致电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希望对刘师培能“矜全曲为宽宥”,“延读书种子之传,俾光汉得以课生著书赎罪”。实际上,陈独秀致电孙中山时刘师培已经获释,并应老友谢无量之请去成都任教于四川国学院。尽管因信息不畅使此举劳而无功,但可见陈独秀对刘师培的学问的敬重之情。冯自由在《记刘光汉事略补述》写道:“辛亥,从端方入蜀。端至资州为民军所杀,光汉遂只身流亡入成都。蜀名士谢无量邀主四川国学院,与著名今文大师廖平角立。手订所为辞赋诗文若干首,成《左Q文集》五卷。”他的夫人何震得知刘师培在川,由阎锡山、南桂馨各赠川资一百元,自太原出发,南下赴川至成都与刘师培相会,并随之居蜀中。

四、刘师培脱险后任教四川国学院

由此,在历史的因缘巧合之下,使得当时享有盛名的大学者刘师培在四川有一年多时间的暂住。同时,在四川学界的邀请之下,刘师培先在四川存古学堂任教,出任学堂的学监,后又在四川国学院任教,并担任国学院副院长和附设国学学校的校长。不过有一种说法,认为时任国学院院长的吴之英之所以执意挽留刘师培,目的是为了让他与廖平对抗。吴之英在给刘师培的书信中说:“盖王骀鼓舌论道之日,正支离攮臂分米之年。不意张生肆挥今文,竟于通校《五经》之刘P余,同此玄解,美夫造物者之于我拘拘也。唯幼舆断谋东归,意将长寄邱壑,方谈天人之际,胡叟宁何远适邪?正赖惠施,深契庄子。傥为支老,更愁谢公。足下肯曲此达情,浼之赞助否?望深望切。”吴之英所说的礼制问题,正是源于其对廖平所创“分今古”颇不以为然,希望刘师培入校任教能扭转国学院中“肆挥今文”的学风。

不过,这样的说法也有失偏颇,刘师培作为当时的国学大师、著名学者,到四川后自然会受到四川学界的重视。吴之英作为国学功底深厚的教育家,希望刘师培进入国学院任教,自然是希望其能给国学院带来不同的学术观点,但要说目的是为了打压廖平,恐怕多少还是有一些不妥。

关于生命的文章范文5

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理念,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安全是幸福的源泉,安全是效益的保障

安全是生命的卫士,安全是最大的福利

质量是安全基础,安全为生产前提

安全从身边做起,平安从你我做起

提高职工安全意识,推动安全文明生产

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

严禁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促进企业安全生产

严格执行“三同时”,确保安全生产条件

安全是职工的生命线,职工是安全的负责人

万千产品堆成山,一星火源毁于旦

万人防火不嫌多,一人麻痹出大祸

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火灾

特种作业人员须持证上岗,新工人须经安全培训后上岗

安全生产培训是实现生产安全的基础、前提和保障

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

安全是生命之本,违章是事故之源

安全伴一生一世,幸福在你家我家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安全连着你我他,平安幸福靠大家

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倡导安全文明风尚

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

人人关注安全,个个关爱生命

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

事故源于麻痹,安全来自警惕

防护加警惕保安全,无知加大意必危险

安全就是生命,责任重于泰山

人人讲安全,安全为人人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安全是职工的生命

提高安全意识,倡导文明风尚

用你的责任和细心,谱写安全的永恒旋律

防事故年年平安福满门,讲安全人人健康乐万家

安全就是企业的效益,安全就是家庭的幸福

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

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

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事故

安全出效益,安全促发展

安全是家庭的责任,安全是亲人的期盼

我要安全,我懂安全,人人尽责,确保安全

事故教训是镜子,安全经验是明灯

人人关注安全,个个关爱生命

宣传安全法规,普及安全知识

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

不绷紧安全的弦,就弹不出生产的调

安全为了生产,生产必须安全

时时注意安全,处处预防事故

遵纪是安全的保证,违章是事故的根源

安全创造幸福,疏忽带来痛苦

幸福生活,源自安全

安全是生命的基石,安全是欢乐的阶梯

安全就是节约,安全就是生命

安全是朵幸福花,合家浇灌美如画

安全伴一生一世,幸福在你家我家

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

安全责任,重在落实

留一生安全给自己,送一份平安给家人

安全和效益结伴而行,事故和损失同时存在

安全是生命的卫士,安全是最大的福利

安全是幸福的源泉,安全是效益的保障

安全伴一生一世,幸福在你家我家

完善规章制度,遵守安全规程

你对违章讲人情,事故对你不留情

安全是生命之本,违章是事故之源

治理隐患,防范事故

安全措施订得细,事故预防有保证

遵章是安全的先导,违章是事故的预兆

抓好班组安全管理,强化安全生产基础

严格执行“三同时”,确保安全生产条件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坚持科技兴安战略,走安全发展之路

树立企业安全形象,促进安全文明生产

相约文明作业,平安相伴一生

营造安全氛围,创造安全环境

讲安全与时俱进,抓安全立足创新

治理隐患,防范事故

安全不离口,规章不离手

安全相伴,幸福无限

冒险是事故之苗,谨慎为安全之本

查隐患抓整改,杜绝安全事故

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夯实安全生产基础

安全在我心中,生命在我手中

提高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

强化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措施

安全是幸福的源泉,安全是效益的保障

落实安全规章制度,强化安全防范措施

治理隐患,防范事故

质量是安全基础,安全为生产前提

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

安全不离口,规章不离手

无知加大意必危险,防护加警惕保安全

安全是生命之本,违章是事故之源

落实主体责任,排查治理隐患

关于生命的文章范文6

安全出效益,安全促发展;

全国人民奔小康,安全文明第一桩;

安全做得好,权益有保障;

消除隐患是最好的防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树立城市忧患意识,学会防灾避险应急本领;

预防为主是安全第一的基础;

遵纪守法,让伤亡远离你我;

安全就是生命,健康就是幸福;

依法保护劳动者安全健康;

落实责任,保障安全,提高效益;

注重安全,保护健康,关爱生命;

提高全民安全意识,养成遵章守纪美德;

安全一个人,幸福全家人;

安全规程系生命,自觉遵守是保障;

安全在僻脚下,安全在你手中;

安全伴着幸福,安全创造财富;

安全责任重于泰山;

改善职工劳动条件,促进安全文明生产;

安全是关系社会安定、经济发展的大事;

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

弘扬安全文化,规范安全行为;

传播安全文化,启迪安全思维:

安全和减灾关系到全民的幸福和安宁;

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必须从娃娃抓起;

保护职工的安全健康是企业的头等大事;

安全科学技术也是第一生产力。

安全警语:

松是害,严是爱,出了事故害三代;

宝剑锋从磨砺出,安全好从严中来;

磨刀不误砍柴工,安全教育不放松;

勿忘安全需时时警钟常鸣,珍惜生命当处处头脑清醒;

安全日日好,生产节节高;

操作循章守制,忙碌勿忘隐患;

安全是稳定的基础,安全是幸福的保证;

安全是幸福之本,违章是痛苦之源;

生产再忙,安全不忘;

万人防火不算多,一人失火了不得;

麻痹是火灾的兄弟,警惕是火灾的克星;

安全帽必须戴,防止坠物掉下来;

安全带是个宝,高空作业不能少;

安全挂嘴上,不如现场跑几趟;

只有大意吃亏,没有小心上当;

时代呼唤精品,生命呼唤安全;

安不忘危,乐不忘忧;

生命至高无上,安全责任为天;

多看一眼,安全保险,多防一步,少出事故;

安全不离口,规章不离手;

安全生产勿侥幸,违章蛮干要人命;

妻全来于警惕,事故出于麻痹;

皋对违章讲人情,事故对你不留情。

安全格言:

安全连着你我他,平安幸福系大家;

生命诚可贵,安全价更高;

安全齐参加,预防靠大家;

人命关天,安全为先;

安全质量产量,一个不能少,事故缺陷损耗,半点也是多;

效益天天讲,安全日日抓;

时时讲安全防范,刻刻为大家幸福;

事故代表过去,安全代表未来;

漫漫人生路,安全永相随;

生命一刻值千金,安全二字值万两;

事事小心,大家开心;

发生事故人人怨,安全生产人人夸;

文明生产是脸,工程质量是根,安全生产是命;

安全措施万万千,控制现场是关键;

违章作业是自杀,违章指挥是杀人;

细检勤查,安全万家;

安全是金,生命是银;

警钟常鸣,企业常宁;

安全生产时刻记,家庭幸福长相伴;

时时消除身边隐患,日日保你生命安全;

遵章守纪,从家做起;

眼睛容不下一粒砂土,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

安全要讲,事故要防,安要思危,乐不忘忧;

绊人的桩不在高,违章的事不在小。

安全谜语:

1?一人无力旁边站,一人有力床上躺,此事并非不公平,只因受损不健康。

2.失足成千古恨。

3.画人点睛。

4.火烧扁担。

5.一点不小心。

6.厂内停车,靠边一点(以上各打一字)。

7.年年无事故(打一古都名)。

8.郑(打一防护用品名)。

9.回(打一防护用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