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观范例6篇

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1

一、可持续发展内涵的环境法理阐释:“代内公平”、“代际公平”二要素论

中国古代的环境资源保护思想[5]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决定了我国当代环境资源法之法律目的内容的环境伦理思想的构成,但当我们追问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时?我们却不得不承认现代西方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对之产生了或应当产生更大的影响。

现代西方可持续发展思想最早可上溯到马尔萨斯和达尔文。马尔萨斯在1789年发表的《人口原理》中第一次强烈提出人口和其他物质一样,具有一种迅速繁殖的倾向,这种倾向受到自然环境(主要是指土地和粮食)的限制;达尔文在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里论述生物和环境的关系时与马尔萨斯保持一致,并且发展了他的观点。19世纪,美国掀起了自然保护运动,以G·平切特为代表的自然保护主义者提出了“持续发展”的主张,成为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渊源,以J·缪尔为代表的自然保存主义者提出的“自然保存”主张是现代生物多样性保护思想的奠基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人K·E·鲍尔丁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认为: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大的生态系统就是地球,而地球只不过是茫茫无垠的太空中的一艘小小的宇宙飞船。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最终将使这艘小小的飞船内有限的资源开发完,人类生产、消费所排出的废物最终将使这飞船舱内完全被污染。这一理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们认识到: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而采取“储备型经济”;必须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息的“生态型经济”;应实行“福利量”的经济,而不是像以往那样只注重于“生产量”的经济;必须建立能重复使用各种物质资源的“循环式经济”以替代传统的“单程式经济”。1968年,以人口、资源、环境为主要内容,以讨论人类前途为中心议题的“罗马俱乐部”成立,该俱乐部1972年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从推论中得出结论:“是许多有洞察力的人已经认识到那一种——就是人类的许多活动的加一倍的时间短促,加上被加倍的数量巨大,将使我们非常之快地接近于这些活动的增长极限”。[该报告的主要论点是:人类社会的增长由五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发展趋势构成,即加速发展的工业化、人口剧增、粮食私有制、不可再生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它们都是以指数的形式增长,五种趋势的增长都是有限的,一旦达到它们的极限,增长就会被迫停止,而等待自然极限来迫使增长停止又是社会难以接受的,人类必须自我限制增长,或者协调发展。1971年,“绿色和平组织”在荷兰阿姆斯特丹成立,绿色组织运动含有许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人与自然的协调一体,保护生态环境,不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社会问题和生态问题相互联系”等。但绿色组织运动更强调“持续”,而不重视“发展”,绿色经济是一种不以增长为目的的稳衡状态的经济。可见,绿色运动的“绿色思想”并不等同于可持续发展思想,但它却促进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环境法学者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真正形成和发展是以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在20世纪70-90年代所发表的《人类环境宣言》(1972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1980年)、《我们共同的未来》(1983年)和《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1992年)这四个重要报告为标志的。“持续”一词英文为“sustain”,源自拉丁语“sustenere”,意思是“维持下去”或“保持继续提高”。“发展”一词英文为“development”,指的只是经济领域的活动,其目标是产值和利润的增长、物质财富的增加。然而,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非这两个概念的简单相加。目前,普遍为国际社会所接受的是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容较为丰富,英国著名国际环境法学者菲利普·桑兹提出的“四要素”理论,即可持续发展原则包含代际公平、代内公平、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与发展一体化四个核心要素。笔者认为,从《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定义来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应当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两个要素。

“代内公平”(intra-generationalequity),指代内的所有人,不论其国籍、种族、性别、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在享受清洁、良好的环境和利用自然资源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在国际环境法领域,代内公平的思想已在一些重要的国际法文件中得到体现。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人类享有自由、平等和充足的生活条件的基本权利。它的原则5要求:“在使用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时,必须防范将来把它们耗尽的危险,并且必须确保整个人类能够分享从这样的使用中获得的好处”;原则24要求:“有关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国际问题应由所有的国家,不论其大小,在平等的基础上本着合作精神来加以处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环境法专家组《关于环境保护和持续发展的法律原则》包括“各国应以合理和平等的方式利用跨国界自然资源”的原则。1978年的《亚马逊河区域合作条约》规定,促进亚马逊河区域的协调开发,既使各缔约国公平分享开发利益,又促进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养护和合理利用。1987年的《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在序言中提出“采取公平地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全球排放总量的预防措施”。1992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的目标包括“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产资源而产生的惠益”的内容。代内公平强调同处一代的人们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享有均等的机会,它将环境公平权的权利主体指向了同处一代的所有人,既指本国范围,又指国际范围。

“代际公平”(intergenerationalequity)源于美国E·B·魏伊丝(EdithBrownWeiss)教授于1984年在《生态法季刊》上发表的论文——《行星托管:自然保护与代际公平》。魏伊丝认为“作为物的一种,我们与现代的其他成员以及过去和将来的世代一道,共有地球的自然、文化的环境。在任何时候,各世代既是地球恩惠的受益人,同时也是将来世代地球的管理人或受托人”。作为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一部分,代际公平已在一些国际环境条约和其他文件中得以反映。1949年的《国际捕鲸条约》规定其宗旨是“防止所有种类鲸鱼的过度捕猎”、“为未来世世代代子孙而保护鲸鱼类这一丰富自然资源”和“建立国际捕鲸管制制度,以确保鲸鱼族类的适当养护和发展”。1968年的《养护自然和自然资源非洲公约》的宗旨是“从经济、营养、教育、文化和美学的观点出发,为了当今和未来人类的幸福,鼓励个别和共同行动,养护、利用和发展土壤、水、动植物”。1972年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人类……负有保护和改善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环境的庄严责任”。1992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的序言提出“各国有责任保护它自己的生物多样性并以可持久的方式使用它自己的生物资源”,并在第2条中将“持久使用”界定为“使用生物多样性组成部分的方式和速度不会导致生物多样性的长期衰落,从而保持其满足今世后代的需要和期望的潜力”。

马克思曾说:“所有社会对未来的世代的地球都有保护的义务,地球只有占有者或使用者,而没有所有者”。代际公平正是以这种价值观念为出发点,将环境公平权的权利主体扩大到后代人,它是代内公平权的一种延伸。代际公平权必须也只有与代内公平权联系起来理解,才是正确和全面的,前者是后者的必然延伸,后者是前者实现的前提和保障。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拓展的环境法学反思:应否增加“权利公平”要素?

20世纪70年代中期西方哲学界兴起了环境伦理学,其中的非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者一般认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只是一种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思想,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是环境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都主张突破传统道德只强调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界限,将伦理学扩展到调节人与非人存在物(动物或所有生物或整个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面对来自非人类中心主义伦理学的批判,持传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环境法学者必然如此设问:非人生命体到底有没有权利?一旦我们承认了非人生命体的权利,那么可持续发展就不仅仅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必然也存在着其他物种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并且这种可持续性与人的可持续发展是有机统一的吗?非人生命体权利的维护能够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生物的可持续生存与自然的可持续存在提供可靠的保障吗?

因此有学者开始了“权利公平”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相互关系的研究。牛文元教授认为:“‘只有当人类向自然的索取,能够同人类向自然的回馈相平衡时;只有当人类为当代的努力,能够同人类为后代的努力相平衡时;只有当人类为本地区发展的努力,能够同为其他地区共建共享的努力相平衡时’,全球的可持续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吕忠梅教授认为:“权利公平”是指人与自然界的非人生物之间的权利公平。“它要求改变人类的基本法律观念,确认包括人和非人在内的生命主体及其权利”。“生命主体(Subject-of-life)是那些可以感觉到幸福的个体,是能感觉出好或者坏的种类(experientialwelfare);所有生命主体,包括人和非人,都有不受危害的权利”,“我们对生命主体负有直接的义务”。[22]钱水苗教授认为:我们应当从过去和现行环境法的“人类利益中心主义”转向“生态利益中心主义”,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内涵,将“权利公平”作为它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有学者使用了“自然公平”的概念表述类似的观点,如郑少华教授在《生态主义法哲学》一书中基于“人对自然的合理利用之底线是不是破坏生态规律”、“人与其他物种共享资源”、“人与其他物种和谐共处的基础在于大自然无偿提供一些资源,因此,人类应该受自然公平之约束”等原因,提出“自然公平,是指人类作为自然界的一员,人与其他物种之间在享受生态利益与承担生态责任方面的平衡问题”。并将之与代内公平、代际公平相并列作为人类回到“生态正义”含义问题所必须考虑的三个角度,即“作为维护生存必须资料与满足人类共同生活的生态系统,每个人的义务(责任)应如何分配,法律才能平衡?”(这涉及到代内公平问题)、“作为人类世代所居住的地球,只有一个,后代人也有居住的权利,而前代人在地球的保全方面造成过破坏,因此,在前代人、当代人、后代人之间形成的自然‘债’,法律应如何衡平?”(这涉及到代际公平问题)和“人作为自然的一员,其他物种也具有某些权利,那么人与其他物种的权利如何衡平?”(这涉及到自然公平问题)三个视角。

笔者认为,根据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所下的定义来分析,其内涵仅包括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两个要素。但可以把权利公平,即人与自然界的非人生物之间的权利公平,作为环境资源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内容予以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地球物种的多样性,最终也将有利于人类及其所赖以生存的地球的持续发展。

其实,有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环境立法已经走在了我们观念的前面。美国所有的州几乎均立有保护动物的法律,如伊利诺斯州1973年制定的《人道地照料动物的法律》(HumanCareforAnimalsAct)。美国1973年的《濒危物种法案》适用于所有动物、昆虫和植物,只有那些严重威胁人类的细菌、病菌和蝗虫被排斥在外。该法案把物种的伤害不仅理解为对该物种成员的杀害,而且理解为对它们所依赖的环境的破坏。该法还把“重要的栖息地”一词引入美国的野生生物保护法中。这在很大程度上承认,不仅有机体拥有合法的生存权利,而且生态系统也拥有合法的存在权利。意大利也曾制定一项有关家养动物保护的法律,并明确规定了“权利和义务”,承认动物的“生活权利”和建立一系列“以确保人和动物和睦相处以及保护公共卫生与环境”的制度。1976年的欧洲公约《关于在饲养中保护动物》第4条规定:根据已获得的经验和科学知识,限制动物活动自由时必须考虑到有关动物所属种类,不得对它造成痛苦和不必要的损伤。198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世界自然》指出:“每种生命形式都是独特的,无论对人类的价值如何,都应得到尊重,为了承认其他有机体的内在价值,人类必须受行为道德准则的约束。”《世界自然》还指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不再被视为自然界之上或之外,而是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部分。1991年10月,世界自然保护同盟、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联合发表了《新的世界环境保护战略》,其中作为有关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9项基本原则的第1项原则就是“尊重生命共同体是重要的”,该原则所表现的是“在现在和未来都有义务尊重他人与其他所有的生命体”的伦理原则。1992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也承认:“缔约国清楚地知道生物多样性的内在价值。”在1992年里约地球高峰会议期间,参加“国际NGO、社会运动体研讨会”的世界团体和个人缔结了若干NGO条约,其中就宣示了“所有的生物或无生命物质具有实存和固有的价值”,“确认所有的生物或无生命物质的生存、保存以及受到保护的权利”;“所有生命的多样性具有其自身固有的价值”,“生命的各种形态具有存在的权利”。这些国际组织的条约的一个共同点是,都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了非人生命体的内在价值。

除此之外,近年来,美、日等国的司法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有关非人生命体权利的诉讼。1975年,美国纽约曾审理了一桩以拜拉姆河、拜拉姆河河流污染防治协会、一个村庄以及一名自然人作为共同原告(并且后三者还是拜拉穆河的诉讼人)诉博特·彻斯特村等七单位(当局)案,法院最后确认了拜拉姆河的原告资格。1978年1月27日,塞拉俱乐部法律保护基金会和夏威夷奥杜邦协会代表仅存的几百只巴里拉属鸟提出了一份诉状,要求停止在该鸟类的栖息地上放牧牛、绵羊和山羊。这件案子的名称是:巴里拉属鸟诉夏威夷土地与自然资源管理局。1979年6月,一名联邦法官为巴里拉属鸟作出了裁决。夏威夷土地与自然资源管理局被要求必须在两年的时间内完成禁止在芒那基火山放牧的工作。这两个案件均确认了非人生命体的诉讼主体资格。此外,还出现了围绕非人生命体自身生存权利的诉讼,如松树的生存权诉讼。到90年代,美国非人生命体权利理论的法律实践在有着大陆法系传统的日本得到了发展。例如,1995年3月23日以日本鹿儿岛奄美岛内生存的4种珍稀鸟类为原告、由几位日本公民以其人的身份在鹿儿岛地方法院提起了自然的权利诉讼,请求法院判决禁止政府批准的高尔夫球场建设。

三、科学发展观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拓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后,中央做出了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一战略决策,并逐步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特别是制定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始注意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和人口的协调问题,开始注意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十五”计划进一步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2001年7月1日,同志发表《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改善公共设施和社会福利设施。”2002年3月10日同志出席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发表讲话强调“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协调与和谐,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包括:“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2003年10月14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并明确指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至此,“科学发展观”的概念正式确立。2004年3月1日,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吕忠梅教授认为,“科学发展观是对‘可持续发展观’的一种政治表达,其基本内涵与价值目标与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笔者认为,科学发展观内涵中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发展的三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的,而并非这三个方面的简单相加,三者缺一不可。《我们共同的未来》在其第二章“走向可持续发展”的结论中指出:“从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旨在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可见,这一定义只是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所追求的一种理念,而并未将之作为本文第二部分所介绍的该定义内涵中“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之外的新要素。从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来分析,科学发展观已经为《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所作的定义的内涵增添了新的要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是对可持续发展内涵的拓展。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2

关键词:国有企业;煤炭;可持续;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F270-0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32(C)-0066-01

科学发展观既是经济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新矛盾、新问题的基本原则。作为国有煤炭企业,如何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励精图治,艰苦奋斗,在变幻莫测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当前必须认真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企业作为社会的细胞和经济组织,其最终目的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就国有煤炭企业来讲,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根本前提和有效途径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提高煤炭产量;二是降低生产成本;三是抓住市场机遇,适时调整煤炭价格,增加煤炭销量。也就是说,制约煤炭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归根到底取决于“采场”和“市场”两大不确定因素。面对种种不确定因素,怎样才能增强国有煤炭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抓住战略机遇期,把加快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第一要务,用战略的眼光来发展和规划企业。要合理安排采场,科学组织生产,既保证正常的生产接续,又保证资源的战略储备;要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合理调整煤炭产品结构,最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变化规律,大力发展煤炭深加工及煤化工产业,特别是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骨干项目和拳头产品,不断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当前与长远的关系。作为生产和经营一次性能源的煤炭企业,从建设到投产、繁荣、衰老、直至报废,这一过程具有其不可更改的客观性。但是只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投入与效益等各种关系,企业就可以人为的延长寿命,保持稳定持续的发展态势。当前来讲,煤炭市场形势比较稳定,煤价持续攀升,发展势头迅猛,是发展调整的良好机遇期。我们只有尽快把效益工程、重点项目抢上去,才能保持企业的发展后劲,奠定企业的发展基础。(二)质量与效益的关系。质量是生命,质量是效益。作为煤炭企业来讲,产品质量、工程质量、工作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任何时候都要加强,特别要把安全质量建设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可以说,抓住安全就抓住了效益。而这一切都要靠过硬的工程质量来保证。(三)加快发展与深化改革的关系。煤炭企业仅凭单一主导的煤炭产品是无法长久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在实现资本经营的同时,必须考虑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改革进程,实施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在组织好集约高效生产、发挥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立足煤、超越煤、延伸煤,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对煤炭产品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逐步形成以煤为主的多元化产业链,从而降低经营风险,提高综合效益。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加大经济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3

Abstract:This article the present situation which develops from the Ningbo giving blood enterprise discusses the Ningbo giving blood enterprise to carry ou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essing. 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through analyzes the Ningbo giving blood work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he revelation further carries out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e necessity and the pressing, and will give blood the enterprise to the present to carry on the theory exploration and the reality instruction.

关键词:献血 发展观 转变

key word:Gives blood the development concept to transform

作者简介:林柱洲(1978―),男,浙江宁波市人,硕士研究生,政工师,从事无偿献血管理工作,3篇。

一、宁波献血工作现状

宁波无偿献血工作经过十多年的不懈努力,目前已处于全国前列。十年间全市参加无偿献血60余万人次,累计献血量110.96吨,一次性献血400毫升(包括300毫升)由2000年的1%上升到84%。全市共计有11584人参加成分血捐献。自体输血在全市二级以上医疗机构全面开展,已完成5045例,回输血量占临床总血量的5%。乡镇农民参加无偿献血人数逐年增长,城乡献血不平衡状况正在进一步缩小,全市无偿献血知识知晓率达到71%。已连续四次荣获“国家无偿献血先进城市”荣誉,连续四次荣获“浙江省无偿献血先进市”。这些数据事实表明,宁波献血事业的发展不仅走在了浙江省的前列,而且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宁波献血工作的发展还是属于宽泛型发展模式,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场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献血工作持续发展;临床科学合理安全用血率整体不高,临床用血量增长幅度与参加献血的人数差距很大,血液浪费问题仍然存在;城乡无偿献血不协调等制约了全局性发展。因此,宁波献血事业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已迫在眉睫,显得非常必要。

二、宁波献血工作存在的问题

无偿献血宣传的力度不够,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健全并真正发挥作用;血液资源的节约任重道远;血液质量安全还需进一步加强等等。其意义在于通过剖析宁波献血工作的发展现状,揭示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今后的献血事业进行理论探索和现实指导。

(一)宣传招募十分艰巨,影响献血工作可持续发展

《献血法》实施十年来,各地献血工作的宣传在新闻媒体的密切协作和配合下,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群众对献血知识仍存在心理误区,对市区街头等热闹地点摆放的献血宣传广告牌和相关资料漠然,熟视无睹。在医疗医学事业快速发展的形势下,临床用血逐年增长,血源安全供应成为制约献血工作发展的瓶颈,这给献血招募和血液供应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献血工作中的传统宣传和传统招募方式已不能满足献血工作的快速发展,从而制约了献血工作的持续发展。

(二)科技创新和输血研究领域实力不强

从献血工作的发展阶段来看,献血工作由以前的血管逐步向血管转变,献血由主体向用血客体转移(即安全血液从献血者体内流出到受血者体内安全流入)。如何让血液制品在医疗临床使用中安全有效,避免输血反应,节约宝贵血液资源,保证患者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便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与国内同类血站的科技创新和输血研究相比,在科技创新、输血研究等方面均较为落后。

(三)长效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1、无偿献血队伍的调整和更新不够及时,固定献血者队伍发展较慢。献血者队伍在年龄、学历、性别、数量等方面还未形成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结构层次。血液应急保障队伍还需进一步加强完善,尤其献血工作作为一项长久性、持续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培育新的献血队伍方面还急需改进和提高,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队建设没有进展,未能在关键时刻起到关键作用。

2、献血服务工作方式僵化,缺少献血服务的主动性。随着献血工作的快速发展,主客体的角色依旧没有及时发生显著变化,采供血机构部分人员仍然奉行等、盼、望的守株待兔态度,有悖于献血工作所弘扬的崇高奉献精神,有悖于科学发展观中所阐述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献血服务处于被动地位。

(四)软硬件建设亟待加强

1、基础设施比较薄弱

固定献血屋建设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上海市已在各闹市区建成10个献血屋,以改善流动献血车上献血环境相对较差的问题。),尤其遇到特殊天气,由于场地环境、舒适度等原因,街头流动献血车已不能满足广大献血志愿者的要求,因此,为献血者提供最优质服务的环境亟待改善。

2、优质服务相对不高

献血工作中对献血者的优质服务不仅体现在硬件设施的舒适度上,更要体现在对无偿献血者的内心需求上。在实际工作当中,采供血机构面对广大献血者,应真正体现人性化服务,以满足献血者的心理需求。

三、促进献血工作科学发展采取的方法

面对医疗用血快速发展的紧迫形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献血工作的发展必须考虑长效机制、宣传方式、协调全面等问题,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推进献血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

1.坚持好与快相统一,做到速度与质量两个轮子一起转

正确处理速度与血液质量之间的关系,是推进献血工作发展方式转变必须首先解决的重大问题。速度与质量是发展一个目标的两个方面,保持速度与质量相统一,既要在加快献血工作发展速度上挖掘潜力,又要在提升血液质量安全上做足文章,更要把两者统一起来进行谋划。一是在满足全市卫生医疗临床用血增长与血液采集量逐渐增长中做好供需平衡。二是在发展基础设施与提升献血服务质量并重中好中求快。三是在内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外部培育新的献血发展增长点中好中求快。

2、坚持城乡发展相统筹,做到城市与农村两幅蓝图一起绘

城市和农村是献血工作发展不可分割的两翼,只有两翼俱丰,献血工作的发展建设才能整体推进、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献血工作协调发展重点要放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快构筑宁波都市献血文明圈,做好街头献血车和献血屋的文明品牌,大力打造城区温馨献血屋的建设。二是全面推进无偿献血在新农村中的建设。因地制宜地加快在农村新社区建设中的献血工作,深入开展城区带村、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农村献血工作开展,加强农村的献血知晓率,不断提高农民献血比例。三是进一步建立完善无偿献血城乡统筹发展的机制,对于农村村民参加献血的行动要建立激励机制,让广大村民积极志愿加入到献血的行列当中。

3、坚持无偿献血宣传与献血招募相同步,做到资金投入与回报一起要

无偿献血宣传与招募是献血工作正常开展必不可缺的因素,只有宣传到位才能彻底打消广大群众对献血的顾虑,为献血工作顺利开展扫除思想障碍;也只有做好献血招募,才能保证献血队伍的不断壮大,保障充足和应急血源正常供应。无偿献血宣传要创新,更要有计划和实效,要让投入的宣传资金真正起到作用,切忌盲目、无针对性、无重点性,只有献血宣传到位,深入人心才能使献血招募发挥积极的作用,从而让宣传资金投入与回报相统一。重点宣传要有规划,资金的投入要有目的,更要有评估体系,使资金的投入要有所值,产生积极的社会效益。

4、坚持科技创新与发展进步相一致,作到改革促发展与发展助改革一起要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4

高中地理课程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主要形式,高中地理教材是高中课堂教学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资源载体。高中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资源。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文字资料是高中地理教材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地理教材中,用文字对教学内容进行直观的描述,为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高中地理教材包括选修和必修两大模块,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共同涵盖了非常多的知识点,为可持续发展观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文字材料。2.图表漫画资源。高中地理教材中的图画和表格也是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内容的重要表现形式,在内容呈现上更加的形象、直观,使学生接收到的知识信息更加的全面。图表和文字发挥出的作用不同,但都是为了达到共同的教育目的,所以要把文字和图表相紧密联系,使教学效果最大化。例如地理教材中有很多关于天体、人口、地形等方面的彩图,学生可以直观的了解。地理教材中的表格通过比对的形式更加明确的表现出地理事物特征及数量关系。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漫画则是以艺术的形式把人口、资源、环境等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幽默、夸张表现手法反映出来。便于学生多角度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并为教学增添乐趣。3.读图思考与活动。读图思考与活动是高中地理教材中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另一个重要的资源载体。首先是以图促思,让学生根据对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读图进行思考练习,加深学生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认识。然后通过教材单元末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课外实践,进行调查研究,真实的了解地理环境发展现状,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形成,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策略

1.利用教材内容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高中地理教材中涵盖了相当多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内容,是地理教师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最直接的方法。地理教师要把教材中的文字结合图表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能通过知识的灌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意识,逐渐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从而形成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观念的形成打好基础。例如通过《宇宙中的地球》的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形成保护地球的情感。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教学中,学生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和图片可以了解到人类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利用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情况,能够分析常见的人类利用水资源的情况,理解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意义,从而形成珍惜和保护水资源的意识,懂得基本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策略。2.拓展教学内容进行可持续发展观教育。高中地理教材中关于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内容非常丰富,但是地理环境是不断变化着的,知识信息更新也很快。高中地理教师要把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在现代教学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增长学生的见识,能达到更加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相关书籍的阅读,更加深刻的了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容,增加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性。例如在《人口的变化》的学习中,地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给学生播放相关的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的数据,以及反映人口密集地区相关的生产和活动的视频,让学生能够真实的理解世界人口目前已十分庞大,并且还在不断增长,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可持续发展观。

高中地理教师要充分利用地理教材中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内容,在高中地理各个教学环节中渗透可持续发展观教育,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认知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念的形成。从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出发,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和实施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叶丽钻.高中地理可持续发展观教育的教学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7).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理念;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自然环境

园林景观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水平和应用价值也在不断提高。多年来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1现状分析

目前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是影响其最终效果和美观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具体来说,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3方面:①没有认识到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不清楚设计和构建城市园林景观的目的,所以,也就无法在设计中体现出相应的设计目标,进而影响城市园林景观的价值。这是当前很多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很容易忽视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地分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设计意图,必然会影响其设计的可行性。②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价值不够。城市园林景观承担着改善整个城市生态环境的任务,因此,必须要切实加强对城市园林景观的生态设计。当前,很多城市的园林景观设计存在明显的“重外观、轻生态”的问题。很多设计人员认为,只要把园林设计好看即可,只要它能够满足人们对美观性的要求就达到了设计目的。其实,这种设计是不合理的。这样的设计不仅会影响城市园林的景观应用价值,还会缩短园林景观的使用寿命。③不重视地域文化同样也是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如果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没有融入地域文化,就会影响城市园林景观与周围环境的协调统一,进而降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价值。

2设计重点

2.1注重整体的协调性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的基本前提是将城市园林景观作为城市的一部分,让它更好地融入到整个城市中。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基本要求之一。具体来说,要想完成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必须做到以下3点:①园林景观设计人员必须足够了解整个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这样才能为后续的设计工作奠定基础;②在开展具体的设计工作之前,应该调查周围群众对城市园林景观的需求和期许,给予设计人员一些参考意见,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把握设计的协调性;③在具体工作中,要合理把控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具体表现手法,用最准确的表现手法设计城市园林景观。

2.2注重自然规律

为了更好地提升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应用效果,应高度关注自然发展规律。在设计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地利用自然规律,就能够较好地提高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价值。这对于整个城市的环境发展和优化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从对自然规律的重视度来说,主要是要考虑整个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生态价值的实现。只有其生态价值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才能为城市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对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提出的要求。

2.3充分运用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

对于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工作,在设计过程中,要使用一些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手段。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可持续技术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对于各种可再生资源,当前可供选择的技术手段越来越多,并在相关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和极高的价值,值得在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推广。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且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对于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必须要从设计环节入手,采用各种有助于展现园林景观价值的方式,高度关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落实。

参考文献

[1]宁维晶.可持续发展理念下城市园林景观设计问题探究[J].北京农业,2015(03):30.

[2]赵兴明.生态理念下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性分析[J].科技与企业,2015(06):163-164.

[3]袁纪富.可持续发展理念下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J].吉林农业,2015(12):125.

可持续发展观范文6

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1987年发表了闻名世界的专题报告:《我们的共同未来》,对世界社会、经济、环境、资源进行大量调研,并正式采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方式。”呼吁世界各国重新认识思考持续的发展规律模式,保护资源和环境,兼顾社会发展和长期保持利益,这意味着商业活动包括营销活动跟社会和环境的联系大大增强。在20世纪90年代初,衍生出绿色营销、社会营销及可持续营销等的全新营销管理概念,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并重,而它们往后也发展成为独特的营销范式。

二、市场导向营销的局限性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关系

1、消费者的需求与福利之间的冲突

在有限的资源和条件下,消费者要同时满足短期需求和长期福利,两者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例如,香烟的销售可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将影响他们的福利,因为在香烟的累计消费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实证说明会令他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增加,最终影响其消费能力和长期福利。可持续发展导向营销的概念,在意义上是一种平衡需求的营销系统,补足了市场导向营销观念的不足,把需求与福利之间的冲突考虑到营销系统和执行之中,作出规范和调节。

2、消费者群体的需要与其他群体利益的关系

满足消费群体的同时,可能影响到其他群体的利益或资源分配,市场导向营销观念忽视了具体消费者群与其他重要群体利益的统一性。在满足消费群体的同时,还需要满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和期望,这个假设因素并不设计在传统营销系统当中。利益相关者受到企业的活动影响而他们同时也有能力影响企业的活动(Savage et al.,1991)。主要消费者群体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有可能产生冲突却又可以产生协同效应,扩大增强消费需求。例如在房地产发展项目中,房子的主消费群跟原来的土地使用者、交通配套、商贸设施的使用者以至整个小区的居民之间的关系可能产生利益矛盾,也可以互补产生协同效应,在地区创造更大的消费价值。可持续发展导向营销观肯定消费群体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兼顾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追求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并重,是一种新的营销战略思维。

3、公司的营销活动对社会福利的影响

在市场导向营销观念中,交换的前提条件是创造顾客价值,消费者需求加上消费能力构成市场需求,但是这并没有说明在创造顾客价值的同时有没有创造社会价值,亦没有清晰说明公司在营销活动中对社会利益的影响。现今消费者对营销活动的意识及标准在不断提高,一些具争议性的营销活动例如推广使用奶粉来取代母乳、夸大产品效用、失实的商品说明、鼓吹物质主义和鼓励年轻人提前消费等行为引起了市场对营销活动的重新审视。不同的是,在可持续发展观下的营销活动,对自身及其社会的发展历程进行反思,这意识形态是和谐发展观的因子,同样也是营销文化和组织文化构建的基础。

三、可持续发展导向营销观对营销系统的影响

1、企业性质多元化

在企业条件方面,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的推动下,企业的性质和条件也趋向多元化。企业除盈利目的以外,有非盈利目的的,也有混合式的企业以盈利去达到社会目的的。因此,对企业条件的要求相比传统营销的维度是较宽及多样化的。在纯粹追求利润目标以外,企业的存在目的和动机以至营运方针存在着一个相当大幅度的差异,而利益相关者的角色亦不尽相同。学者Davis et al.(1999)以企业的性质把他们分成六种性质,这说明了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下产生了性质和条件多元化的性质:传统的营利企业、企业实行社会责任、注重社会目的的企业、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作牟利活动、传统的非营利组织。

2、市场机会

企业要掌握市场机会,需要了解企业自身的资源和营销目标的配合,同时要对市场上的现有和潜在竞争有充分认识。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下,以绿色消费为例子,绿色消费者积极寻求和购买绿色产品的比例在不断上升,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有消费者甚至认为绿色消费是一种生活时尚。更重要的是,纵使很多研究指出消费者的购买意识与实际购买行为有一定差距,市场营销从业者仍希望知道消费者是否愿意为绿色属性的产品/服务支付溢价。而另一方面,没有把可持续发展观注入策略营销中的企业,有可能是因为不符合一些最新的产品可持续发展标准而失去市场竞争力。例如欧盟的WEEE(电器及电子设备废料指令)、ROHS(限制有害物质指令)或ISO14000 环境管理系统和ISO26000社会责任指引等等。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的推动下,不少愿意投放资源的企业都希望能争取到先行者优势,得以渗入和稳固市场地位。以日本丰田汽车开发的混合动力汽车普瑞斯(Prius)为例,其早在上世纪90年代石油价格高的背景下开发,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基础,研发减少使用石化能源和碳排放的汽车。第一台普瑞斯在1997年在日本开始销售,到了2013年6月已突破3百万台销售量,成了混合动力汽车的大赢家。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营销观把握了市场脉搏,配合企业的资源、开发能力和营销能力,可以创造很高的企业效益和顾客价值。

3、目标市场设定

要设定目标市场,可持续发展营销观和传统的营销观在营销的理论基础上没有多大的差异,但在执行上如果要对道德/良心/绿色消费作定清晰义,然后根据消费者的行为来锁定目标群众,这宽度会比传统的营销操作更为艰巨。上世纪90年代学者Peattie(1999)已经对绿色消费作出定义:“消费者做购买和不购买的决定时,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基于考虑环境或社会标准。”他把不购买的决定列入消费行为中,跟传统的营销概念存在逻辑上的矛盾,因为消费者能透过以不消费来满足其心理需要,是指价值的体现而不是物质的有形消费。因此,可持续发展营销策略的执行是比较多样化的。在道德消费/良心消费/绿色消费的观念推动下,出现了新的消费者群组乐活消费者(Lifestyles Of Health And Sustainability),意指健康和可持续的生活方式。这类消费者关注健康、环境、社会正义和未来发展。

4、营销因素组合

由于每家企业的价值观、管理方式和营销策略不不尽相同,营销因素组合的差异性可以很大,以下为可持续发展营销观对营销因素组合的影响作简述。

(1)产品。使用可持续发展准则作为唯一的产品开发标准执行上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世界上很难找到一个完全可持续(零消耗,零污染)的产品。真正的可持续产品往往不是经济上可行的,同时其成本效益为消费者所能接受的,而要量化和证明产品的可持续发展性也是困难而昂贵的。为了管理产品对环境或社会所造成的影响,很多企业已经采用生命周期评估或碳足迹的方法来作为产品管理的手段。生命周期评估是指对产品或服务在生产和加工、运输、使用、弃置过程中对资源和能源的使用,污染排放和废物的产生进行评估。跟传统营销观相比,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中的产品管理的宽度、时态和标准可以说是提高了。

(2)定价。产品/服务的价格反映着需求因素以及企业的成本和营销目的,对于可持续发展营销的一个关键问题是:究竟客户愿意支付多少溢价来购买产品/服务背后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的相关价值?例如是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了碳排放量,这个问题需要营销的实践者去寻找答案。不过,他们仍需考虑产品/服务所链接到的相关价值是否消费者所关注的问题。例如在先进国家可能比较关注的是人权和贫富悬殊问题多于发展中国家所关注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公平贸易产品在先进国家的市场发展较快。因此,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下的定价策略需要更深入的市场分析和对消费者的价值观有更深入的了解。

(3)销售渠道。合适的营销渠道可以有效地分配产品/服务给消费者和执行其他营销任务,增强供应链的核心竞争力。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下,由于交付给消费对象的不单是产品/服务,还要把价值观有效地传递给消费者,所以对营销渠道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例如,在销售有机食品时,渠道成员需要了解机食的理念并需要教育消费者产品的环境或社会效益。

(4)宣传推广。所有的产品/服务都需要有效的宣传推广来支持,而整合营销可产生协同效应,增强沟通效果。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下,宣传内涵和表达方式也就更丰富了,除了基本的理性诉求和情感诉求外,道德诉求也成了重要手段:理性诉求――以消费者的自身利益为目的,强调产品的价值或表现。情感诉求――目标是建立在消费者的情绪反应,从而激励他们去购买。道德诉求――是消费者对与错的判断,目的是争取他们在价值观和理念上的认同,是在可持续发展营销中一种受欢迎的宣传手段,因为很多消费者的选择建立于道德的基础上,而不单是来自满足情感和自我利益为目的。例如应否减少采用鱼翅作为宴会的食材以保育鲨鱼的道德判断。

5、市场信息回馈

在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下,消费者变得越来越复杂,市场信息回馈显得格外重要。为迎合市场发展,很多企业已经每年发表《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报告》,阐述了企业对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影响和采取了的措施。信息回馈除了帮助了解消费者以掌握市场动态之外,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互动也是非常重要的。可持续发展营销观下有几项十分关键的信息沟通的原则:信息的透明度、信息和发信息者的可信性、发信息者的专业性和信息互动的延续性。市场信息回馈的透明度和质量以及延续性也相应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