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脱贫可持续发展研究

农村脱贫可持续发展研究

摘要:广西D县位于我国西南边疆,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随着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的结束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始,广西大石山区脱贫之后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文章从贫困村村民主体意识、产业发展、相关政策的后续落实、农村党建等4个方面着手,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几点建议。

关键词:乡村振兴;脱贫;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为指导理念,总体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与此同时,党的将脱贫攻坚列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2018年9月,《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进一步提出“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要求。可见,脱贫之后的贫困地区要在乡村振兴政策背景下有序进行可持续性脱贫。近年来,D县委、县政府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推进D县各乡镇贫困地区振兴,全县各贫困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突破,A乡、B镇、C镇、D镇等四个贫困乡镇脱贫摘帽,一大批贫困乡村顺利退出贫困村。如何适应新时展要求,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推动乡村脱贫减贫后的可持续发展,成了摆在D县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项全新难题。

1D县精准脱贫效果

D县位于我国西南边疆地区,以壮、汉、瑶、苗聚居为多,总面积2159.23km2,耕地面2.57×104hm2积,辖6个镇7个乡124个村,1298个村民小组。2016年脱贫户数5497,脱贫人口数24813;2017年脱贫户数3079,脱贫人口数13620;2018年脱贫6805户,脱贫人数29184,贫困发生率为7.03%;2019年—2020年1月底贫困发生率降至1%以下,5700多名贫困人口脱贫。如下表1所示。另外,围绕“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和“八有一超”指标,D县在脱贫措施和资金方面全面推进,其中脱贫措施主要有金融扶贫(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基础设施专项资金)、教育扶贫、粤桂协作、产业项目扶贫、异地扶贫搬迁、低保保障等,大体上实现对扶贫的全覆盖。其中,扶贫产业大力发展。其中涉及到入户道路、安全饮用水、电力设施、公共服务设施283处,完工率达100%。危房改造进一步改善,其中共建设了1111户农村危房,1052户已竣工,在建59户。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圆满完成,建成6个安置点,入住2166户9731人。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一共筹集到1×108多元资金,筹措资金1×108多元,贫困户户均年收入达3×104多元,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以上。粤桂扶贫合作进一步深入,其中共推进13个扶贫协作项目,受益群众10915人。扶贫车间大力推进,已经有100多个各种就业“就业扶贫车间”被推广,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达1300户,贫困户人均年增收1.5×104元以上。

2D县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D县的精准扶贫、脱贫已经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果,2020年,D县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严格落实各项政策、实现各项综合保障、建立贫困户返贫险等多种措施,保证D县5700多名贫困人口同广西、全国各族人民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但是,在这些成果背后还隐藏着一些不可持续问题。

2.1村民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

一方面,源于周围所处自然环境和技术的制约,缺乏有技术的人才带动,基础设施不完善、居住条件恶劣、教育发展滞后等,另一方面,大部分源于贫困户观念封闭落后、得过且过、争贫比穷的等靠要思想。政府虽然制定了很多对一些贫困的村民脱贫的利好政策,但是贫困村民脱贫意愿不强。以A村的异地扶贫搬迁为例,政府给贫困村民单人户危房代建新房,提供其较好的居住环境,贫困村民以面积小、观望看看、不愿离开原居住地为理由,拒绝搬入;以B村为例,帮扶联系人筹集资金给贫困村民发放黄豆进行种植,贫困户抱着靠着政府饿不死的心态把黄豆炒了当菜吃,导致各项脱贫可持续工作推进缓慢。另外,受“争贫比穷”不正之风的影响,贫困村民之间相互攀比之心很多,获得利益之后还想要更多的利益,依赖性强,自身严重缺乏脱贫致富动力。同时,国家对贫困村民的设立的各种优惠政策也导致了没有获得优惠政策的非贫困村民思想严重失衡,为争取获得国家的脱贫优惠,争当贫困村民,对整个村脱贫可持续造成一种不好的影响。

2.2农村产业发展粗而不精

D县处于广西大石山区,主要发展优质稻、猪、鸡、牛、甘蔗、辣椒和桑蚕等“5+2”特色产业。“富硒米”“xx土鸡”和“指天椒”目前已经注册成品牌。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和农业发展水平的制约,特色产业一直呈现出分散发展,大而不强的局面。特色农产品不精不细,产品有效供给严重不足;利用电子商务和农产品加工要求实施标准化生产严重滞后,影响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农产品加工短板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严重欠缺。尽管县委县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来扶持特色产业,但绝大多数村成立的合作社只是空壳或者处于停滞的边缘,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效果不明显。

2.3相关政策落实存在形式主义

部分基层政府人员认为2020年实现达到脱贫标准的贫困村民全面脱贫,完成上级相关文件的所要求的任务就行了,没有认真思考过脱贫之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实干方面只做表面工作,入户调查,实地核查,座谈访谈,收集汇总等方面走形式,为了迎检而做各种材料以佐证,做材料文章,追求短期效果,而没有将长期可持续发展问题考虑在内。拿打造产业的例子来说,大多都是追求产业多量大、收入高不高等这样的数字符号,而忽视了当地人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以及村子的发展建设等因素。在数字上面更多看重的是静态数字,很少或是基本上不关注数字的动态发展,特别是脱贫人数的动态改变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等因子所造成的返贫现象。总的来说,因为当局对脱贫延续性、动态性的欠思考,促使基层政府更多看重的是金融层面的脱贫,仅仅单一地追求经济发展,与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相反向,从而造成较多的消极影响。

2.4基层村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受历史与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D县因贫困人口多,贫困面较广,脱贫后的可持续发展难度非常的大,急需一批素质高、执行能力强的扶贫队伍。但是在农村教育发展滞后、相关扶贫培训不足、每个扶贫干部受教育程度不齐、扶贫工作经验不足情况下,导致贫困地区的干部,如村两委,整体素质偏低,能力不足,不能适应高精准、高要求、大强度的脱贫工作。一些领导干部缺乏规划意识和审时度势能力,对脱贫可持续无法进行系统把握和研究,导致出现为了急于脱贫、出成绩,直接引入资金,大力推广时间短、见效快的短平快项目,给贫困户发猪、鸡、牛或鼓励种植相关经济产业,违背脱贫致富发展规律。通过调研发现,部分扶贫干部、村两委在计算机技术应用方面缺乏信息应用技术能力,无法熟练应用Word中需要批量处理的“邮件合并”功能、Excel的数据透视表进行分类统计,导致忙乱和脱贫信息缺位。

3D县完善脱贫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3.1政府应强化贫困村民主体意识,扶贫、扶智与扶志并举

第一,突出教育引导。扶贫必扶智,政府扶贫工作队伍在扶贫工作中,除了开展扶贫项目和注入资金外,更重要的教授贫困村民缺乏的相关科技知识。如通过开展种养殖生产培训,完善农村书屋、讲习所建设,让贫困村民更好更科学的勤劳致富;另外,借鉴贫困村民与帮扶联系人一对一帮扶模式,进行教育对接帮扶,从省市县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贫困村教学点进行对接帮扶。同时,继续加大对D县脱贫贫困村的教育投入,特别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大对贫困家庭寄读生的帮扶力度,保障其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开展控辍保学工作,实现适龄儿童零辍学目标。对于辍学生,可以实行“因人控辍”工作机制。对于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而无心学习的学生,学校要制定具体的关爱措施,尽力把学生稳在学校;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儿童,学校要制定“一对一”帮扶制度,积极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展捐资助学、助残活动。针对因为基础差而产生厌学的学生,学校要制定后进生转化制度,着力消除学习困难导致的厌学情绪。针对贫困学生的困难问题,按照各级政策,提供膳食补助和学费补助。对已经成年的贫困村民,组织安排相关项目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工作,整体提高受贫地区的教育质量和民众的科学文化素养。第二,突出帮带作用。扶贫帮扶志,扶贫帮扶干部利用开展帮扶走访工作的契机深入贫困户家中,开展关于扶贫脱贫工作系列讲话精神学习活动,增强D县未脱贫贫困人口脱贫工作的认识,积极宣传党中央的各项惠贫政策,把各项惠贫政策落实到贫困户手中,增强贫困户有志脱贫的信心,如协助办理政策性补贴申请、清洁整理房前屋后卫生;以实际行动感化贫困户自力更生,增强贫困户勤劳致富的意识,改变过去由政府单方面脱贫转变成贫困户要脱贫,推动贫困户的思想观念由被动向主动转变。

3.2加强产业发展,健全农村产业体系

为了提高种养技术水平,发展精而细的产业,政府应该积极邀请各方面的专家进行种养技术现场授课,手把手指导。政府职能部门应该强化粤桂扶贫协作,无论是在资金上、项目上还是在技术上都应该深度对接,联系“百企帮百村”,积极开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根据公司的统一标准,建立产业发展指导机制,政府部门制定各项优惠政策,调动农户的积极性,将农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创业。另外,政府应统筹加快养殖小区、农业示范基地、甘蔗“双高”基地的建设,持续发展指天椒、富硒米、土鸡等优势主导产业,以及鼓励致富带头人做大做强产业,为乡村振兴的开展打好坚实的基础。

3.3完善相关政策后续落实到位

脱贫攻坚工作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来开展的。脱贫摘帽后,要保证责任、政策、帮扶、监管“四不摘”。政府部门需要继续制定各项措施来压实各个单位的主体责任和帮扶人的责任。不能因为脱贫摘帽了就不管不问,脱贫摘帽后还得继续跟踪两年的时间。涉及到贫困户的产业、危旧房改造、新农合的缴纳以及患病住院报销和慢性病的报销、教育补助、安全饮水等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都与人民群众利益息息相关,同时也是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据D县政策的规定,实施以奖代补推进特色产业扶贫,是D县贯彻实施提出的扶贫开发事务“六个精准”任务目标,建立财政扶贫资金引导激励贫困户自主发展扶贫产业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增强获得感;有利于聚焦贫困户精准发力,实现精准脱贫;有利于规避资金风险,杜绝直接发钱发物;有利于提高特色产业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形成推动特色产业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实施农村危房改造是实现脱贫攻坚“两不愁、三保障”中住房安全有保障的目标。危房改造工作要根据科学制定的村庄规划,按照轻重缓急、先易后难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地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将危房改造工作与乡村振兴有机地衔接起来,鼓励农户按照当地的民族特色设计图纸,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建筑风貌深入开展贫困人口医疗保障行动,让贫困人口“看得起病”。完善“一站式”结算平台建设,让患病群众少跑路即可完成所有报销环节,方便人民群众。继续落实贫困人口县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的政策,有困难的群众也可以与医疗机构签订先诊疗后付费还款的协议,这项措施极大地方便了贫困人口的住院困难。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的建设。尤其是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以及药品的种类数量保质期等,还有村医的业务水平也需要培训和提高,选派乡级以上的医生到村里挂点和支援,充实村医力量。强化家庭医生的签约服务管理,每个季度均需要服务上门一次。

3.4加强农村党组建设,建设较为全面的人才库

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政治根基,要永远保持基层党组织的力量和活力。发扬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的作用,带头带领全村人民群众脱贫致富。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本色,按照一名党员帮扶几户贫困户和实行网格化管理,压实责任,健全建强基层党组织。积极吸纳致富能力强、影响能力强的能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积极开展党主题教育活动,让基层党组织机构永远充当着战斗地堡作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执行上级交代完成的各项任务。提高村干待遇,加强考核监督和加大培训力度,让村两委干部职业化、现代化。加强后备干部的选拔力度和培养力度,吸纳优秀的年轻人加入共产党,为我党储备更多的优秀人才。尤其是现在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期,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作为基层党员更应该以“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使命,发扬钉钉子精神,为脱贫攻坚可持续和乡村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另一方面,加强对村级干部的系统化培训,对其规划意识、领导才能、计算机技能运用技术的培训,保障信息采集准确、及时、可共享性,从而提高其脱贫后可持续发展治理能力和治理素质。同时,为了提高村干部的工作动力,可以把他们的报酬与村子的利益挂钩,以此来减少无为而治的情景;出台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为村庄管理引入新的活力分子。

参考文献:

[1]陆汉文.《脱贫攻坚战略与政策体系》[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8.

[2]凌经球.可持续脱贫的机制创新与治理结构转型:对若干部级贫困县的调查研究[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9.

[3]黄征学,高国力,滕飞,潘彪,宋建军,李爱民.中国长期减贫,路在何方?——2020年脱贫攻坚完成后的减贫战略前瞻[J].中国农村经济,2019(09):2-14.

[4]匡后权,陈红.农村贫困户脱贫摘帽后的困境及可持续生计探讨——以我国西部农村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0,36(02):79-83.

[5]程明,吴波.十八大以来我国扶贫脱贫研究的轨迹、热点与趋势——基于CSSCI数据库的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9(05):35-44.

[6]严志伟,郭宏文.乡村振兴背景下赣州农村脱贫减贫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19,31(12):123-126,134.

作者:陈某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