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手抄报内容佳句范例6篇

中秋手抄报内容佳句

中秋手抄报内容佳句范文1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1)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2)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3)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4)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图片(5)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的内容:经典古诗名句

1)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3)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4)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5)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6)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7)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8)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9)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10)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曹操《观沧海》

关于古诗词的手抄报的资料:五言律诗

1、《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2、《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有关于古诗的手抄报模板图片

2.有关古诗手抄报的模板图片

3.各种诗词的手抄报图片

中秋手抄报内容佳句范文2

[关键字]资源共享 背诵法 摘抄法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儿童要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的基础上。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词语,是我们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任务,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也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学习活动的驱动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有了主动性,就能实现“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情感转化。教师可以常利用一些课余时间给他们讲许多积累词语的真人实事,告诉学生积累词语的重要性。每天拿出固定时间组织学生玩成语接龙的游戏;在学习园地上开辟“华丽辞藻大本营”,选登同学摘记的优美词句。以“华丽辞藻共赏析”作为手抄报的内容,办个人手抄报。交流手抄报时,也交流了优美词句;同学定期交换读书笔记本,把每个同学的读书笔记作为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各种形式,以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

二、勤阅读开阔眼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多读报刊和课外书籍,扩大阅读面,注意阅读材料的多样化。“蜜蜂广采百花,才能酿得佳蜜”,例如学完四年级上册的《卡罗纳》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了解《爱的教育》这本书,再激励全体学生课后阅读这部影响深远、广为流传的名著。多看课外书是一种很好的积累词语的方法。许多课外读物词语丰富,当看到自己喜欢的词,很生动的不妨多看几遍,多在脑中停留些时间,并自己试着琢磨一下,如何用于自己的文章。

重视语言积累就得增加阅读量。《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提出:“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所以积累语言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背诵。有些课文是要求整篇背诵的,教师应十分重视教给学生最基本的背诵方法。可以在学习完袁枚的《所见》与杨万里的《小池》后,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齐读、小组读、赛读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对短小精悍的古诗牢记于心。指导学生背诵《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课文篇幅较长,可以指导学生采用列提纲背诵的方法背诵。有些诗歌、名言警句,则可以采用手抄和背诵相结合的方法。 此外,还要防止学生遗忘,能熟读成诵的,也要隔三差五的复习一下。

二、勤摘抄加深印象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要做积累语言的有心人就应当在读到好词佳句、优秀诗文时都要熟读成诵,最好随手摘抄下来,以加深印象和方便今后运用。

要让学生明确读书做摘抄的好处,采用讲名人读书做摘抄的故事是引导他们做摘抄的方式之一。摘记法也是积累词语的重要方法。要想学生养成勤摘抄的习惯,教师还应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在阅读中随时随地积累,把读书时发现的好词语、句子、片段摘录到读书笔记本上,在造句、作文的时候,经常翻阅,适时运用,这对掌握词语,提高运用词语的能力很有帮助。再定期批阅,平时多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定时把积累的语句进行整理分类。为了养成学生自主读书自主积累的好习惯,教师的检查是必需的。刚开始采用全面检查的方法,当学生渐渐形成习惯的时候采用了随时抽查的方式,可以抽时间,也可以抽人员。这样的指导督促坚持一段时间,学生自然就会形成摘抄的习惯,可能还会成为他们今后工作和学习的一个良好开端。如果学生们坚持做摘抄,并能由浅而深,由杂而精,由个人摘录到集体交流,由纯粹的摘抄到配以一定的花边、淡雅的图案,由簿记式到卡片式等等,那么他们一定会在知识的发现、寻找、记录、梳理、提取、酝酿、重组甚至在美学,在修身养性等方面都能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生活中积累词语

我们生活在现实中,每天都跟周围的人、事、物接触,每天都接受到众多的语言信息,尤其是老百姓的口头语言,都是语言中的精华,如俗语、歇后语、谚语。在上网、看电视或与人交谈时,可以把自己从中学到的优美词汇或语句摘记在本子上。有空时经常拿出来看一看,读一读。如一些电视广告,餐厅标语中的优秀语言,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让我们做得更好!”“用我们的爱心,托起明天的太阳。”“轻松面对,应付自如”等等,也值得我们去积累学习。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看、多记、多用,学生的语文素养就会提高。

四、常运用巩固词语

积累词语为的是能在文章中或生活中去运用,所以我们经常要温故而知新,使所积累的词语不被遗忘。学生积累的东西引导学生真正理解了,领会了,尽可能地用过了,才有可能积淀为他们自己的东西。鼓励学生在作文中大胆地运用所积累的词语,可以在批改作文时,对好词好句加以好的评价。还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运用语境。如通过一些活动,展示一些场景,让学生说说联想到的警句名言;组织分组竞赛,看哪组写出相应的词语多。如写出表示“看”的字词;表示“人物心情”的成语;表示“春、夏、秋、冬”的成语;带有动物名称的成语;数字开头的成语等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巩固复习所积累的词语,又激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

中秋手抄报内容佳句范文3

关键词:大语文;多元化;教学环境

语文教学经常会出现以下几种现象:教师讲的海阔天空,津津有味,学生们却昏昏欲睡;课堂教学深浅适宜,学生们也认真听讲,语文成绩却并不见涨;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学习不相适应,上课听,下课则弃之一旁;作文教学更令人头疼,学生不愿写,教师干挨累……我也时常被这些老大难问题所困扰,病因究竟何在?我时时在思考。

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让语文教学走出狭隘;打开课堂教学的桎梏,让所有学科相偎相依,相辅相承;让生活变成大课堂,让学生们拥有地广和天蓝。

针对学生实际,从培养兴趣入手,向多元化、立体化发展,我在所教的两个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在课堂的背景上下功夫

语文是无处不在的,意识到这点不容易,真正做到更不容易。我把课前五分钟定为欣赏时间,每天由一名同学抄一首自己喜爱的诗词,由他主讲理解与感受,潜移默化培养学生的兴趣。祖国的语言丰富多彩,是任何语言不能比拟的,名诗名句浩如烟海。事实上大多数同学都十分喜爱唐诗宋词,只不过少了一种媒介,未被激化罢了。学生讲解中我多予以肯定,鼓励他联系自己的感受,生发知识,开拓空间。

没有量变就没有质变。我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必须背诵,并应用到作文实际中。不到一学期,两班共抄录诗词曲等共127首,内容涉及离别、爱情、谏引、抒怀、写景、思乡......同学们都专门买了本,有的将两班的全抄下来背诵,有的自己增添,有的写出了对某一名或某首的感触和鉴赏。更为可喜的是敢于置疑,有自己观点的同学愈来愈多。如李白《菩萨蛮》中“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和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两句,被抄的同学分别写成了“长亭连短亭”和“冷月无声湿桂花”,而引发了类似“推敲”的争论;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王琳同学讲解时联系到高一《滕王阁序》一文中“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旧知识;对辛弃疾的《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中“拍手笑沙欧,一身都是愁”一句,郑冠龙同学在介绍背景后认为:《全宋词鉴赏词典》中“笑沙鸥是嘲笑那些对国家民族的前途完全绝望的那些人”的理解有偏颇,应该是借笑沙鸥之愁,吐自己之苦,借以抒怀。不论正确与否,能深入体会理解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课前的五分钟诗词,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生活,课余时摇头晃脑,竟相背诵的场面屡见不鲜。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日益高涨。

二、在课文的延展上求精深

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我深知它的重要性。在对教材深入挖掘加精加细的基础上求深求新。如教《守财奴》时,我增加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时伸两根指头的细节朗读,与葛朗台死时抓法器的细节相辉映,细节的描法不讲自明,且印象深刻;《项链》中进行想象续写训练;《药》中设计了有“盲、悲、愚”特征的人用长着“康大叔”之类牙齿的血盆大口吞吃“华夏”“人血馒头”的漫画,让学生想象总结并作文;引导学生思考:“主人公是谁”,“添加的白花是否破坏了悲剧的美”;在《秋水》中,以课文为材料进行立论训练……

有时,诗文鉴赏与教学相呼应。课堂上,经常有一些诗句被同学们引用,教学中利用诗词,也能收到“曲径通幽处”的功效。如学习《为了忘却的纪念》一文时,同学们抄背了同志纪念鲁迅八十寿辰时的两首诗句:“博大胆识铁石坚,刀光剑影任翔旋。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我让学生们分别从课文中找出与诗中每个词相呼应的句子,以一首诗串起整篇文章,效果颇佳。而其二:“鉴湖越台名士乡,忧仲为国痛断肠。剑南歌接秋风吟,一例氤氲入诗囊”,在《药》一文学习时又被提及,不但有助于理解以“鉴湖女侠”秋瑾为原型的夏瑜烈士,更从秋瑾、陆游等抛洒热血,一心为国的爱国者身上,深入体会了鲁迅笔下革命者不被人理解的悲哀和“第一要著是改变国民性”的深邃。

课内外相互呼应,为学生开拓了立体的思维空间,使他们求索的触角伸出了课堂。

三、在意识的培养上动脑筋

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学习方法,自觉培养和锻炼。

我所教的文科班学生依赖性很大,我强调讲清:“学习、发展自己是自己的事”这一简单的真理,并多方设立情境来培养。如除了必要的检查提问,我很少点名让学生回答问题,我说:你不主动回答,我无法给你指导,你更无从接受同学们的帮助;我绝不点名叫你,因为你是天底下最好的人,你把锻炼提高自己能力的机会留给了别人。相互影响的作用是很大的,课堂上逐渐形成了争先抢答、无所顾忌的新风气,同时学生发言也很讲求质量、注意求新,这正是我所期望的。对于很内向的同学,我注意鼓励,找出闪光点,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力争有答一次就敢答、就想答第二次的心理。

中秋手抄报内容佳句范文4

关键词:经典诵读 教学 人文情感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3)07-0062-02

作者简介:梁英英(1985―),女,广东清远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广州市天府路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传授知识、不是培养能力,而是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幸福地度过自己的一生。我国文字博大精深,语言千锤百炼,从《论语》到《大学》,从唐诗到宋词,无不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华。这些经典诗文蕴蓄了很多美好的人文元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不断挖掘这些蕴蓄在经典中的人文元素,让学生充分体会和感悟它们,让孩子的心灵在这些美好情愫的浸润下变得柔软,让情感体验变得敏锐,让人文素质得到提高。

在新《课标》指导下,该如何进行小学经典诵读教学呢?

一、经典诵读,氛围先行

《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孟母三迁的故事告诉了我们学习氛围的重要性。我们在努力打造书香校园的同时,应尽量做到以氛围育人,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处细节影响学生。如将《三字经》《弟子规》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利用板报、橱窗等常年刊录,也可利用校园广播站时常广播,在教室墙壁上粘贴名人画像、名诗佳句,在操场角落、教学楼外墙刻录经典的名人语录,让学生经常与先哲圣贤对话,在耳濡目染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沐浴着经典的雨露。

这个学期,笔者所在学校参加了区经典诵读展演活动,获得了优异成绩,受到了家长们的高度赞誉。学校也积极开展了经典诵读的元旦表演活动,并在每周的一、三、五坚持开展午间经典诵读活动。书声琅琅的校园氛围、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极大地鼓舞了孩子们诵读经典的热忱。

二、循序渐进,遴选内容

为学生选择经典内容时必须按照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原则循序渐进。我们应当认真学习新《课标》,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精心筛选经典诵读内容。如,低年段孩子可把简单易懂的童诗、童谣、对韵作为诵读内容,中年段孩子可选广泛流传的成语典故、现当代精品美文为诵读内容,高年段还可精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精品、富有趣味的故事、适于背诵的小古文等作为诵读内容。

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笔者所在学校秉承“美人之美,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习兴趣,为他们制定了经典诵读的学习目录:一年级诵读《弟子规》,二年级诵读《三字经》,三年级诵读《道德经》,四年级诵读《论语》,五年级诵读《大学》《中庸》,六年级诵读《古文观止》。在每周的午间经典诵读活动中、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在校园浓郁的经典诵读氛围里,学生们循序渐进,乐在其中,经历了经典学习的洗礼和全身心的学习体验。

三、语文教学,紧密结合

新《课标》指出:“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同时,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培养的重任。因此,在遴选补充和加工素材时,诵读经典就是很好的选择。我们可自创并演绎全新的课堂,奉献给学生一些经典集合,并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渗透人文意识的培养。

日常语文教学中,可借助传统佳节开展活动。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都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为了庆祝传统佳节,可以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诗文,或摘抄入本,或交流分享,既让学生了解传统佳节的来历、习俗等,又提高了诵读经典的水平,积累了经典文化和素养。此外,还可利用课前三分钟进行经典诵读。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状态下进行经典诗文的诵读,这样不仅有利于积累课外经典知识,还可以使他们的学习情绪昂扬,形成良好的语文课堂学习氛围。

四、形式多样,乐在其中

(一)鼓励共读活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亲子互读,大手牵小手,有利于营造书香四溢的家庭学习氛围。如,你读上一句,我读下一句,我背这一段,你背那一段,又如我出上联,你对下联。这种超越你我的沟通,是构建学习型家庭与和谐书香家庭的良好开端。而教师是学生的表率,学生读书的兴趣与水平,直接受教师的读书兴趣与水平的影响。因此教师在开展经典阅读活动中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课堂上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诗文,课堂外,加入学生的背诵行列中,更能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

除了亲子共读和师生共读,生生互读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学生在交流读书感受中会萌发出许多新奇古怪的想法和体会,这些感受的点滴不仅是人文素养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及相互沟通能力也得到了极大提升。

(二)拓展到课外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没有游戏,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完满的智力发展。”课间游戏唱诗:孩子们课间蹦蹦跳跳、唱唱乐乐,他们玩拍手歌时,每拍一下就念一句《弟子规》,非常有意思。有的孩子玩跳步游戏时也和着《道德经》的韵律一蹦一跳,《道德经》中富有人文气息的词句就在学生的小嘴上和脚尖上跳跃、欢歌着。

而书法艺术是我国艺术长廊中的瑰宝。我们把学生书写的以经典诵读为内容的优秀书法作品挂在校园里、楼道间、课室里,营造一种浓郁的书香氛围,更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和诵读的积极性。假日里,让学生绘制与我们的经典诵读内容相关的手抄报、小人书等,开学时作评比和展览,学生在接触生活中鲜活的语文材料时,丰富了自己的阅历,更提高了自身的人文素养和情感体验。

五、评价激励,兴致盎然

诵读经典,必须有充足的时间。晨读、午诵、课间,经典相随;每周一节阅读课讲经典;国旗下讲话、班队课时多引用经典。充分利用时间和机会,积少成多地诵读,努力做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把诵读目标具体到周,如一周完成《道德经》两个小章节的背诵,并专门设计学生诵读情况记录本,按周登记所诵读和背诵的章节,请学生和家长签名、评价。记录和评价情况定期作一总结,一期一评比,并作相应的表扬和奖励。同时,定期检查学生的诵读和背诵、摘抄采蜜本、经典诗文的背诵情况记录本等,并将检查结果纳入学生日常评比和积分中。在此基础上,综合学生的总体表现和获奖积分,在期末评选出“优秀读书笔记”“经典诵读之星”“诵读星级标兵”等,并给予奖励和表彰,不断增强孩子们诵读经典的动力。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所以读书一定要读最好的书,最好的书是什么呢?就是经典!

如果每天吟一首千古名诗,诵一句经典的名言,接触代表人类最高智慧的经典文化,就能让孩子们细细品味心灵的愉悦,享受人文的快乐!这种快乐将带给孩子幸福一生的情感体验。

参考文献:

[1]韩毓海,王登峰.在诵读经典中传承文明[J].新华文摘,2010,(1).

[2]刘蕾.经典诵读服务课堂教学.新课程学习(下),2012,(7).

中秋手抄报内容佳句范文5

摘要: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又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作文教学不仅是学生进行语文素质训练的主要阵地,而且是学生把自己的知识体验情感外化的一种表现,是学生知识重组创新的过程。如何教导初中生写好作文,教师首先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使写作变成一件愉快的事情。

关键词: 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趣味

学生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尺度,因为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但学生普遍都觉得作文难,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和厌烦心理,初中语文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运用以为学生为主体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趣味,让学生乐于写作,更善于写作。

一、 放宽写作话题,拓展写作思维

初中生对事物往往有自己的思维和感受,即便是对同一个问题,他们的观点和态度也不尽相同。这样,教师在布置作文时,就可以放宽话题,让学生张扬个性,畅所欲言,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举例来说,互联网是人尽皆知的事物,几乎每个学生都接触过,而每个学生利用互联网的程度和用途又不完全相同,由此展开对上网的讨论必定能打开学生的“话匣子”。教师不妨设计一道“上网之我见”的题目,学生从各自体会出发,有的认为上网对学习无益,反而使成绩下降;有的认为上网大有裨益,开阔眼界之余还能交朋结友;有的认为上网很轻松自在,不知不觉就打发了时间;有的则认为上网其实是双刃剑,是利是弊取决于自己如何把握等等。学生对某个问题各执己见是很正常的,这说明他们的思维正在慢慢成长,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个人感受的表达,让他们各抒己见,这样学生就会感觉到作文其实不难。

二、 兴趣阅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

常言道“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广泛阅读能让视野变得开阔,让底子变得厚实,这样写起作文来才能得心应手。一直以来,由于考试的缘故,学生阅读的范围囿于课本、教辅,鲜有涉猎课外书籍,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积累,不利于写作。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从兴趣出发多读书、读好书,除了课本推荐的几本课外书籍之外,但凡于身心有益的报刊、杂志、小说皆可阅读。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博览群书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加底蕴,使学生作文如同有源活水。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必定会碰到一些触动眼球或引起共鸣的佳词妙句、名人轶事,随手将其笔录、摘抄,并持之以恒,无疑会构成原始素材积累,对写作产生很大帮助。这些精彩的素材,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写作兴趣,教师可以从中发挥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跟着兴趣走,比如妙语连珠、读书笔记、成长脚印、剪报等,定期组织学生通过比赛或活动的形式展示“成果”,以保持学生对素材积累的浓厚兴趣。通过长时间、有规律的习惯培养,学生写作信手拈来就不难了。

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思想感情比较活跃,对自己、对生活、对人生都有了最初的思考,而且敢于向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大多数时间在学校学习,少有机会走出校门,使得他们阅历浅、经验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写作的空间。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观察生活,留心身边的点点滴滴,逐渐培养起他们对生活的感悟,让他们感觉到有东西可写,不用再绞尽脑汁凭空臆造故事。哪怕是老师的一句叮嘱、父母的一个眼神、一次普通的实验都可以成为思考生活的切人点。这样,让学生慢慢体会生活的滋味,作文的感觉就出来了。

三、 开阔思路,发散式的写作训练

任何技巧都要经过反复训练才能练就,写作亦属同理。训练的“火候”不够,学生掌握的写作技巧就不足,作文自然无从下手。这就要求教师需要把握好“火候”,通过开放式的训练,巩固学生的写作技巧。事实上,训练不一定要动辄下笔千言,适当的片段练习不仅针对性强,而且能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其效果更佳。比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后,可让学生根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的画面插上想象的翅膀,扩写一段约两百字的描述性文字;教学《春》一课后,可让学生从“春草图”、“春花图”迁移到秋景图,仿写“秋是‘高楼目尽欲黄昏,梧桐叶上萧萧雨’;秋是‘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下得雨声多’;秋是‘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之类的排比句;教学《羚羊木雕》后,可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续写“当万芳把刀塞到‘我’手里时,她想了些什么”。通过这些扩写、仿写、续写的开放式练习,学生得以开动脑筋、开阔思路,久而久之,就掌握了写作的技巧。

四、 灵活评价,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对于学生的作文,一般应以激励为主,多揭示其作文中的优点。哪怕是看上去不怎么理想的作文,也找出其中用得好的一个词,一个句子进行鼓励,力求造成一种表扬效应。教师对学生抱以希望,经过一段时间后,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所希望的那样取得进步。传统作文的评价往往比较机械,评价标准大多针对作文思想内容、写作特点,由教师批改作文,评价的好坏均表现在分数上。这就忽视了对学生思维发展、情感变化、情感体验方面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灵活调整策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作文进行评价,比如采取学生互批互改、集体批改等形式,使学生从批改别人作文中受到启发,取长补短,从而提高作文水平;采取作文比赛、活动报道、手抄报制作等形式,以赛代练,让学生成为“评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增加写作兴趣,并予以适当的肯定、表扬和奖励,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功感,长此以往,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多元的评价就会产生成效,学生的写作积极性也就随之保持。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乐于写作、善于写作,教师就要转变教学方法,结合学生实际,灵活施教,大胆实践,让学生体验到写作的快乐,提高学生的写作欲望,因势利导,把他们领进写作大门,从而走出一条作文教学的成功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新平,作文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神州,2012,(22):55-55.

中秋手抄报内容佳句范文6

关键词: 作文能力 小学教学 中年级学生

作文是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和运用语言文字表达事物的统一体,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是长期困扰师生的难题。作文教学如何开展?我现结合多年教学实践,就认识与体会浅述如下。

一、应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小学作文中的语文基本功是字、词、句、段、篇的应用能力。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就要加强字、词、句、段、篇的应用能力训练,中年级应侧重进行段的教学。教学中教会学生正确地写字、用词、造句,用词语接龙形式帮助学生积累词语,用扩句、填空等形式帮助学生进行句子训练。与此同时,把表达训练和阅读训练结合起来,找出对应关系,学习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自觉消灭错别字,积累词汇,丰富语言;强化段的训练,认识段篇关系和题文关系。这样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加强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才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还应让学生多读、多记,学生头脑中文章的“原型”越多,越有利于迁移和创造。

二、引导学生观察、阅读、积累,丰富作文材料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针对中年级学生“积蓄”少,语言词汇贫乏的特点,平时教师要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学生观察、阅读、积累。学生有了“思”和“感”,作文就会容易得多。

1.广泛阅读,丰富语言积累。

这里的阅读除了语文课内阅读,还包含大量课外阅读。只凭语文课内阅读,是不能满足积累语言材料需要的。要进行大量课外阅读,就要为学生创造大量阅读的条件。我校具体做法是:(1)全天候开放学校图书室;(2)每周每班确保一堂课外阅读活动课,每月上一堂阅读教育课;(3)鼓励学生到区图书馆借阅图书;(4)建立家校联系制度,双方认真填好联系单,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的阅读时间。

在学生有书可读的情况下,还需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阅读。对于中年级学生,应要求每人准备一个积累本,找到自己想要读的内容,反复诵读,在读中自悟,在读中自得,记住其中要点、自己的感受及好词佳句等,分门别类地摘抄在笔记本上。在这个小小的素材库里,东西积累多了,写作文便可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2.设计活动,丰富习作素材。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生拥有生活,却感到生活没东西可写,即使写了的也不一定能写出真情实感。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设计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引导学生搜集写作材料,丰富习作素材。

如让学生写景物前,提前布置学生到自己喜欢的地方玩一玩、看一看,用相机拍一拍,和爸爸妈妈说一说。写人的时候,带领学生去采访,交给学生采访方法,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人的特点……通过观察,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陶冶学生情操。

三、注重指导与讲评,为学生搭建写作阶梯

新课改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但“自由”不等于“放任”,尤其对于刚刚开始写作的中年级学生而言,更不能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教师的有效指导必不可少。

1.给学生提供一个话题。

一个有趣的题目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表达愿望。教材对中年级作文要求基本只是给出一个写作范围。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确定话题,如《课间趣事》、《织花线》、《说说我自己》、《镜子中的我》、《假如……》、《我家的故事》等,这些题目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觉得有趣,愿意写。

2.给学生铺设一个台阶。

不能运用丰富的语言把内容写具体是中年级学生习作的难点。习作指导课中,教师要分类指导,各个击破。如写人物外貌时,教学生先找人物特点,即不同于别人的最突出外貌特征,然后用几个词写出来,就像绘画中的简笔画,然后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详细地阐述这个特点。教会学生这些方法后,重点指导学生怎样展开想象具体描写。

如写秋天的天空,怎样展开想象把秋天的天空写具体呢?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天上是皎洁无比的蔚蓝色,只有( ),就如( ),穿了件( ),而颈间却围绕着( )――通过这样的练习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为学生铺设台阶,丰富学生的语言,让学生有的写,写得好。

3.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

除了作文指导课,教师还要特别重视作文讲评课,借助作文讲评这个环节,给学生搭建一个表现、研究、发现、探索的平台。通过评中导改、示范修改、互评互改、品读激励、自评自改的环节,给课堂注入民主、平等、和谐、新鲜的空气,让学生在这块民主的自由天地里充分锻炼自己的能力,施展自己的才华。

四、激发学生作文兴趣,让学生感受成功

一味写作文而一直看不见作文的成绩,势必使学生兴趣越来越淡。长期以来,教师指导过细、要求过高,致使学生屡写屡败,品尝不到成功的快乐,又哪有兴趣可言?因此,作文教学应注意激发学生兴趣。

1.“多就少改”,鼓励为主。

根据中年级学生喜欢表扬的心理特点,教师批改学生作文时要本着“多就少改”的原则,力求保持学生作文的原意,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为他们的成功喝彩,给他们前进的动力。作文评语不仅要评点立意、选材、构思,还应抓住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写些激励性评语,如:“这句话真精彩!”有时对一个用得好的词、句或段来一个喝彩,“好!”“妙!”“真棒!”等,特别对落后生,哪怕是其中用得好的一个字或一个词,都要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激发其作文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