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云教案范例6篇

火烧云教案

火烧云教案范文1

我在上《火烧云》一课课,基本上是围绕这几点来进行设计、构思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夕阳西下时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景色的美丽,抒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课文描写了晚霞的美妙景色,学习时是要辅之以想象,把那些无形无声的文字,想象成一幅幅有声有色的画面,才能使文章内容更加生动、更加深刻,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会更加浓烈。现在有较多的孩子根本没有见过火烧云,只是在网上或电视里见过,没有真切的感受和体会火烧云的美丽,这就成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只有学生体会到火烧云,感受到火烧云了,才能体会作家萧红语言文字的美妙。

一、教学案例《火烧云》

1、导入课题

师:“春暖花开,东风徐来,蔚蓝的天空中飘着的云美吗?”

生:“非常漂亮,像棉花一样白的云彩在天空中悠闲的飘着”

生:“天空中千姿百态,有的像树叶,有的像小动物,有的像一支枪。”

师:“是呀,白白的云彩在天空中千姿百态。”

(随机板书颜色、形状)

师:“你见过热情似火的火烧云吗?”

师:“火烧云是日出或日落时天空中出现的赤色红霞。”

(出示几张火烧云的图片,目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探求欲)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想说些什么?”

生:“简直太美了。”

生:“太让我吃惊了,还有这么美的云呀!”

生:“没想到云还会有这么多的颜色”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作家萧红写的《火烧云》。

(随即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2、合作交流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

生:“第一、二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颜色,第三、四、五、六、七自然段写了火烧云的形状”。

师:“你喜欢哪一部分?”

生:“我喜欢颜色这一部分。”

师:“你给大家读读好吗?其他同学认真听,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我是从梨黄,葡萄灰,茄子紫,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从这些知道的。”

生:“我还知道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非常快。我是从四个一会儿和变化极多看出来的。”

师:“火烧云的颜色非常多,而且变化多端。该怎样读呢?谁给大家读读?”

(指名读,师生评议。齐读一遍)

师:“我们还可以想用什么方式来读呢?”

生:“接读。”

生:“齐读。”

生:“合作读。”

师:“怎么合作读,你当老师给大家分配一下吧。”

生:“老师你读第一句,男生读四个一会儿,女生读剩下的部分。”

师:“你为什么这样分呢?”

生:“以为这样更能听出火烧云的颜色变化多和变化快。”

(小结这一部分。)

师:“火烧云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这一部分,一会儿把你们小组的学习成果展示出来。”

生:“我们小组通过读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非常多,变化也非常快。我们抓住了几个重点的字词,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

生:“我们小组通过表演的形式知道了火烧云的形状变化多和变化快……”

生:“我们通过接读课文的方式知道了火烧云形状的特点……”

师:“天空中出现了这么美的云彩,我们也赶快用彩纸撕一撕,让老师们看到你们心目中火烧云吧!”

师:自由发言后,请说出自己撕的是什么,然后自己贴到黑板上。

师:“这么多云朵,开始还是红彤彤的,像一朵娇艳的牡丹,过了一会儿,牡丹渐渐枯萎了,一眨眼不见了,你也学着我的样子用“一会儿……(什么样的),过了一会儿……”说说天空中的火烧云吧”

师:以第七自然段为过渡段结束课文的学习。

师:小结“大自然的景色多么神奇呀!幽蓝的夜空中,云朵悠闲的飘着,你观察过晚上的云吗?今晚我们一起去看看,让夜晚的云在我们的笔下绽放吧!”

二、教学案例简析

这篇课文是写夕阳西下的火烧云,而且是以时间为顺序描述的。语文学习是从生活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加的了解云,我从白天的云朵导入,学习傍晚的云霞,最后以夜晚的云收笔。无形之中既教给了学生在写文章是要按一定的顺序,又让学生欣赏了一个连贯的有关云的景象。整个课堂都让学生在看云、赏云、写云,使学生好似一朵云,在云的世界里遨游,让学生感到大自然景色的美妙、神奇,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操,潜移默化的熏陶学生的审美观,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开拓学生的新视野。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到小组合作学习都是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权利,在备课的过程中就考虑根据学生的思路走,不要像以前一样,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老师做好学习主人的辅助工作,去引导、帮助他们。

火烧云教案范文2

一、培养学生主动思维的兴趣

培养学生乐于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的兴趣,开拓他们的思路,这是教学成功的重要一环。为此,我在教学中巧设问题,培养学生的兴趣,唤起他们思考问题、寻找答案的欲望。

如教《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在分析烈火烧身一段时,我首先启发学生想想平时被火烫了是什么滋味,从而体会邱少云在烈火烧身达半个多钟头的情况下所表现出的巨大忍耐力,转而问学生:“邱少云为什么能这样做呢?”“你们知道当时邱少云心里是怎样想的吗?”这时学生思维活跃,争着举手回答问题,有的说:“邱少云为了战斗的胜利,决定坚持到底,绝不能因为自己而暴露目标。”有的说:“当烈火在他身上燃烧时,他完全可以从火堆里跳出来就地打几个滚,扑灭身上的火焰。但他想到这样做会使整个作战计划和潜伏部队毁灭,所以宁可牺牲自己,一动不动。”学生的回答,一个比一个完整深入。这时我就追问:“你们怎么知道当时邱少云是这样想的呢?”有的学生答:“思想支配行动。邱少云所以能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像巨石一样一动不动,正说明他心中是这样想的。”在不断的启发下,学生的思维达到了高潮,他们被邱少云的高尚品质所感动。

二、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

如教《鸟的天堂》这课时,可以提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称一棵大榕树是鸟的天堂?哪几个条件促成许多鸟在这棵树上做巢?”学生会说:“很简单么,书上都讲了,农民不许人们去抓它。”“只有这一点原因吗?”这一追问促使学生继续去思考这个问题并找出了答案。有的说,船划到近前的时候,河面变窄了,一簇簇树叶伸到水面上来,这就是说,这棵榕树遮盖面积很大;有的说这棵榕树的干和根很大很粗,看起来像很多株榕树;有的说,树叶很茂盛,每一片树叶上都好像有新的生命在颤动,这就是说,这棵树枝繁叶茂,是鸟的藏身处……可见,从课文中看,农民不许去捉不是唯一的原因,需要许多条件才能保证很多鸟在那里做巢。

三、培养学生的多角度思维

在深入教学《草船借箭》时,学生明白了“神机妙算”一词最能概括诸葛亮的才干。在此基础上问:课文是怎样围绕“神机妙算”来表现诸葛亮的?他算哪些人?算哪些事?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归纳总结。

火烧云教案范文3

各方呼唤应运而生

1913年中国电影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诞生,特别是1921年第一部能映近两个小时的常规片《阎瑞生》问世后,故事片逐渐成为影坛的主流,先是社会新闻为题材的时装片风行,后是取材于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的古装片成了热门。

古装片热闹了几年,观众厌旧喜新的心理,渐见不景气,按电影的市场规律,须推陈出新了。其时,舶来的《侠盗罗宾汉》、《三剑客》等侠盗片,在中国电影市场颇受青睐。外国人能拍,中国人怎不能拍?电影界有志之士跃跃欲试。

中国武侠小说源远流长,近代以来数量与时俱增,内容日趋完美,至20年代造就了灿烂局面,多部武侠小说风行于世。故事情节很有镜头感,成了等待搬上银幕的特色大餐,武侠影片应运而生。富于冒险又有实干精神的张石川,开始了开辟电影市场新样式――武侠电影的尝试。

1926年,沪上一些影片公司推出了《将军之女》、《剑胆琴心》等“爱情义侠片”,但“武侠”的分量不足,不过点缀而已,影响也不大,欣慰的是卖座率有所上升。张石川看准了这一点,决策拍一部武功张扬分量足、有影响的武侠影片。由他自任导演的《无名英雄》开拍,以重金聘请擅长拳脚的演员张慧冲加盟,出演该片的主角。

1927年春,《无名英雄》上映,果然吸引了大批观众,赚钱不少。尝到胜果的张石川并不满足,有心再接再厉,争取一鸣惊人。

马桶上发现了好剧本

电影上座率高的要素之一,是须有好的剧本,张石川用心寻觅,却苦于一时难有满意的。常言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终于有了。来得颇有戏剧性!

有一桩令张石川伤脑筋的家事,就是近期儿子的学习成绩走了下坡路。他是公司的老板兼导演,平日里日理万机,不是筹谋规划“明星”的长计划短安排,就是执导在摄片现场,还经常离沪拍摄外景,在家的时间少得很,无异旅馆饭店,当然也就顾不上儿子的学业了。

一天晚饭时,张石川追问儿子月考分数。听说又有两门“开红灯”时,又气又恨骂了一阵。一星期后张石川深夜回家,见儿子房里的灯仍亮着,暗暗高兴:“小赤佬用心了,上次教训还是蛮有效果的。”出于爱护,他隔着窗子招呼:“当心身体,不要熬夜了,早点睡觉。”

不料儿子闻声,如触电般一惊,慌忙扯过语文课本盖住正在看着的书。张石川看在眼里,心生疑窦,推门而入,一把夺过语文下面的书,不禁气冲斗牛,原来是武侠小说《江湖奇侠传》!当下给了儿子一个耳光,忿忿然没收了捎去卫生间。

坐在马桶上的张石川点燃了一支烟,无聊之际信手翻开《江湖奇侠传》,是第36回“诛旱魃连响霹雳声,取天书合用雌雄剑”。这一看不要紧,他立时被深深吸引住了。自言自语:“大有看头,怪不得小赤佬看得这样有劲。”往前翻到第7回“陆小青烟馆显才情,常德庆长街施勇力”,又是爱不择手!

“将《江湖奇侠传》改写剧本拍成电影,定然走红上海滩!”张石川如发现了新大陆般惊喜异常。

明星云集科技领先

《江湖奇侠传》的作者平江不肖生,本名向恺然。湖南平江人氏。扬名海内外的武侠小说家。此书是他的代表作。舆论赞为近代武侠小说的旷世经典,单行本一版再版大量发行外,又在世界书局的刊物《红杂志》上连载,拥有无以数计的读者,还被搬进了书场。

“明星”的编剧郑正秋。责无旁贷地揽起了改编剧本的重任。此君是张石川的老搭档,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就是由他编写的。郑编剧的特点,善于用曲折传奇的手段强化情节,产生强烈的感染煽情效果。郑正秋与张石川敲定,取《江湖奇侠传》里的精彩部分,改编为电影剧本,定名为《火烧红莲寺》。

整个剧组阵容强大,堪称一时之选。张石川自任导演,当红明星胡蝶饰演主角,其他角色如郑小秋、郑超凡、夏佩珍、谭志远、赵静霞等,都在影星之列;即使小小一童子。也必慎重遴选。

值得一提的是摄影师董克毅,《上海电影志》称他是中国电影第一代摄影师,自1924年起独立拍摄了10多部影片,均获好评。他探索使用了两次曝光、测光表、镜头纱、偏光镜、可变速的摄影马达等先进设备和技术。

在摄制《火烧红莲寺》过程中,董克毅首次使用镜头画面合成法,拍摄腾云驾雾、飞檐走壁、人变小变大等特技镜头。又运用“接顶”法,将没有寺顶的寺身布景,与绘画的寺顶,巧妙地拍构成一座完整的气势宏大的红莲寺;也利用这一技巧,银幕上奇峰凌空兀立,塔尖高耸入云。时下电影中常见的空中飞人,也是董克毅的发明。用钢丝绳把演员吊起来,衬之以名山大川的背景,加上镜头纱,朦胧云雾中如神仙飘飘然来去。

剧组所有人员全身心投入《火烧红莲寺》的摄制,从同事对张石川的评论可见一斑了:他白天晒在太阳下指挥,力竭声嘶了不算,到了晚上,还要集聚五虎将研究到深夜。有时甚至于直到天明。

刀光剑影第一把火

上海销量最大的《申报》上,《火烧红莲寺》的广告日复一日,且是不惜工本占了头版的整个版面,图文并茂。吊足了观众胃口:

空前武侠警世电影,明星影片公司最近名贵出品。

唯一无二之中国武术片,较任何武侠电影可观。

有小侠有大侠有女侠有怪侠有剑侠,最伟大最热烈最精警最奇特最巧妙。

满台大火景,火烧红莲寺之活龙活现,令人拍案叫绝。论人物,侠客之多,以此剧为最;论打法,完全中国式,不带外国化;论拍法,亦新亦奇亦巧妙;论选景,天然与人工混合,确已深入化境。

1928年5月13日,《火烧红莲寺》第一集在上海中央大戏院首映。电影院门口早早如蜂拥蚁集。

银幕上飞剑白光,隐形匿迹,口中剑出,掌心发雷,叫人惊心动魄,满场爆发出阵阵惊叹声、喝彩声。轻功卓绝的女侠红姑腾云驾雾,御风而行,更让观众如醉似痴。

一传十,十传百,浦江两岸男女老少尽知,《火烧红莲寺》人气好看,的的确确前无来者的武侠片!武侠小说吸引人,但只是吸引识字人,《火烧红莲寺》还能吸引不识字的,造成了各式人等万众争看《火烧红莲寺》的火爆场面。

为满足观众需要,由原来的只放夜场加放日场,且每天放映4场,还是人满为患,一票难求,请看当时报载:是以连日在中央大戏院公映以来,卖座盛况,得未曾有,每日日夜戏开映前一小时,楼上楼下已无隙地。

据《上海电影志》记载,《火烧红莲寺》一集七映后,营业突破国产片最高卖座纪录。一炮打响,张石川大受鼓

舞,赶紧续拍。当年第2、第3集上市,1929又拍4至9集,1930年再拍10至16集,1931年拍到第18集。

《火烧红莲寺》拍一集火一集,不仅上海为之轰动,内地各大城市电都观者如潮,票房与人气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火烧”烧出武侠电影高潮

“明星”《火烧红莲寺》一片走红,财源滚滚,远近轰动。各影片公司竞相效仿,纷纷制作武侠片,诚如《中国电影史》所云:红莲寺一把火,放出了无量的剑影刀光,敲进了武侠影戏的大门墙。

中国电影史上的武侠片高潮由此形成,覆盖了中国乃至南洋诸埠的电影市场。

被称做中国第一部武侠电影的《火烧红莲寺》,及其这把火引出的众多武侠影片,其曲折紧张的情节,武功卓绝的侠士,刀光剑影的场景,加上特技摄影、机关布景。给人以新、奇、乐的刺激。

更在于《火烧红莲寺》等多数武侠片的主题,是除暴安良、锄强扶弱、劫富济贫,这是处于下层的广大弱势人群所渴望,他们的苦闷、不平与愤慨,通过武侠电影得到宣泄。作家茅盾曾看过《火烧红莲寺》,亲身感受到了这种氛围,撰写了《封建的小市民文艺》一文,有感而发:《火烧红莲寺》对于小市民层的魔力之大,只要你一到那开映的影戏院内就可以看到,叫好、拍掌在那些影戏院里是不禁的。从头到尾,你是在狂热的包围中……在他们,影戏不复是戏而是真实!如果说,国产影片而有对于广大的群众感情起作用的,那就得首推《火烧红莲寺》了。

自《火烧红莲寺》出世的1928年至1931年间,上海约50家影片公司,共拍摄了400部电影,武侠片竟有250部之多,占了总数的60%。且是“火烧”片盛行形成一大系列:如“暨南”的《火烧青龙寺》、“天一”的《火烧百花台》、“大中华”的《火烧九龙山》、“锡藩”的《火烧剑峰寨》、“复旦”的《火烧七星楼》、“昌明”的《火烧平阳城》;又有《火烧白雀寺》、《火烧灵隐寺》、《火烧韩家庄》、《火烧白莲庵》等等。

禁映后50年重回娘家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指责武侠影片是精神麻醉剂。如瞿秋白在《论大众文艺》中如是云:武侠电影“无形之中对于革命的阶级意识的生长,发生极顽固的抵抗力”。1963年版的《中国电影发展史》亦有如此的老生常谈:这些影片宣传个人恩怨,借以掩盖阶级矛盾;宣传因果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借以麻痹人民的反抗意志;宣传上山修道的空想,借以引诱人们离开实际斗争的道路。

毋庸讳言,由于影片公司片面追求利润,粗制滥造的武侠片不在少数。明星影片公司创始人之一的周剑云也看不下去了。愤愤而言:“有的武侠片简直不像话,制片人去旅馆开一间面南的房间,把演员带了去化妆,对光开拍。既不要搭布景,又不用租器具,所费不过三五元,一摇就是两千英尺,再雇几个临时演员,多拍一点外景,十天半月,一部影片已经拍完。”《火烧红莲寺》也是后不如前,后面的几集都是张石川随心所欲编造,往往拍上半集时,下半集拍什么连他自己也心中无数。

在这波武侠片高潮中,众多片子情节离谱,毫无意义,偏重于仙魔鬼怪斗法,银幕上一片混沌魑魅世界,怪诞不经,被加上了“武侠神怪片”的恶名;更令社会各界忧虑的是,极少数人看了电影后,竟然丢下父母妻儿入山寻访高人修炼去了。

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相继发生,国民呼吁电影宣传抗日救亡,对于武侠片搅乱影坛的批评更是不绝于耳。1932年3月1日,国民政府设置“电影检查委员会”,直属内政部和教育部。电影检查委员会以社会对武侠神怪片微词甚多,诸如“宣扬迷信邪说”、“致人寻仙学道”、“破坏家庭社会”等等,着手查禁,《火烧红莲寺》首先遭禁映。1932年6月29日,内政部、教育部会同下达禁令:

案查《江湖奇侠传》一书,……经本部审查,内容荒诞不经,有违党义。不准登记在案,自应一体查禁,以免流毒社会,近查明星公司出品之《火烧红莲寺》影片,完全取材此书,其传播之广,为害之烈,甚于书籍。查电影片,系用机械与化学方法印制而供出售散布之图画,应即依据出版法第二十三条及第三十九条之规定,禁止该片全部映演……

火烧云教案范文4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就要引导他们在品味好词语,分析句式、句意中去发现美、品体美,鉴赏美。如《赵州桥》一课,在学习第3自然段时,让学生紧抓住中心句"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以及中心词语"精美的图案",结合书上插图、教学挂图和投影片上各种龙的图案,来品体作者遣词造句之形象生动。其中"回首遥望、双龙戏珠、相互缠绕"等神形兼备的描写以及"吐、抵、游"等动词的准确运用更是赋予这些石雕龙鲜活的生命力,千姿百态,大有一触即活之势。无限情态尽在眼前之感。通过阅读欣赏,品词析句,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所表现出令人赞叹的创造智慧,继而使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得到升华。

二、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受美。

"情"包蕴在课文内容中,"境"是课文内容所构成的整体画面。教学时,创设情境,学生通过感官,置身丰富、逼真的气氛中,可以驱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讲述,精彩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表演,以及电教设备的运用,创设一种审美意境,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掌握语言艺术、领会文章意境的欲望。例如《观潮》一课通过形象逼真的录像,把钱塘江大潮来时那汹涌澎湃、气壮山河的宏伟气势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急切探知课文内容,进而领悟大自然的奥秘与力量。

三、剖析形象,引导学生赞赏高尚品质,追求精神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两大特点,它以美的形象为手段,达到培养人的崇高情感的目的。也可以说美是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的。所以剖析是实施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基本途径。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起千百万人向善向上的崇高信念;一个丑恶的形象,能让千百万人痛斥丑恶,憎恨虚假。形象越鲜明,对学生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越深刻。学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诱感的产生,从而萌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激情与行为。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抓住对人物性格的讲读,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学生,使他们体味到人物的心灵美和社会美。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理解美的实质,树立正确审美观,进而追求美,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成果。例如:《舍身炸岸堡》中,在危急关头,昂首挺胸,舍身炸暗堡时的刚毅的神态、果断的动作、坚毅的目光、激昂的话语无不体现了一位杰出的战斗英雄,誓死卫国的光辉形象。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唤起学生爱国报国的美好愿望,也使学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

四、感情朗读,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应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挥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通过朗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具体地说,就是通过朗读不仅使学生体会语言文字的韵律美,同时把语言文字化作鲜明的视觉形象再现在学生面前,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情感中真、善、美的因素,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情感得到美的感召和升华。从中受到教育和感染。例如:《再见了,亲人》一课,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亲人离别时那真诚,依恋之情,通过反复朗读,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表达出中国人民志愿军离别时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呼唤。教师要重视范读,范读饱含着浓缩了的个人体会和独特感受,它可以把课文准确的词语概念,生动的修辞手段,感人的描写抒情、优美的韵律节奏充分表现出来,给学生以具体的启迪。不但辅助了讲解,而且起到美育的作用。

五、启发想象,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

火烧云教案范文5

关键词:马长寿;同治回变;调查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01-02

清代咸丰同治时期,太平军运动和同治西北回变是两个最大的事件;同治回变也是中国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派史上、陕甘史上最重大的事件。马长寿主编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后简称《调查》),是1956-1957年间西北大学历史系调查团队在各地统战部门和民委协助下调查陕西、甘肃十余个县市里汉回各界人士的资料汇编(调查组是多民族组成,有汉人马长寿、回人冯增烈等),是考察真相的重要成果,同时,时代决定它难免有某种局限。

关于同治回变的研究,现代著名史学家、回族学者白寿彝先生说过:“研究的目的在于总结历史经验,把历史的本来面目弄清楚,不是算老账”。在“马长寿同治回变《调查》序言一些偏论之辩析”,笔者考辨了其序言内容与正文的调查内容严重冲突。

本文辨析其正文部分一些说法冲突于调查内容,属于偏说,以维护该书的调查价值。

《调查》里的某某篇,下面一般简称某某篇,另外,对该书的引用,大多直接写明第几页,方便查阅。

1.渭南篇第46页云:“上引资料充分反映,当时与回民军敌对者不是人民,而是官僚阶级和地主兼商人阶级”。对否?

资料反映当时汉人的地主、商人支持官府、官军打回军,可是并非只有他们支持。

(1)死难汉人的绝大多数,是财主还是普通人?

看看这些资料之前的资料,那些被调查者反映回军是滥杀汉人,例如,渭南篇第35页云:员张村汉人藏入地窖,回兵用辣椒粉燃熏,老少被熏死的很多。第37页云:回军在八女井打垮汉团后,“回汉冲突蔓延于各个村寨,到处杀人放火,不可收拾……无辜百姓,多被波及……。焚杀最烈者,是大荔县东北的六官营。原来是一大堡,人口众多;回汉事变发生后,远近难民多逃于此,但回军不久就杀到此处,把堡里的人们几乎杀光了”。还反映:一些汉村,只有与回民关系好的某户没有被烧杀――就是说,一般汉人都是被烧杀对象。调查里第40页等记录的各地汉人都比较:太平军只掳人、不杀人,回兵则滥杀汉人。当时仇杀汉人的回军分了什么财主不财主吗?

(2)官僚和地主、商人,就可以被滥杀吗?

也要分有罪与无罪吧,何况,商人的主体还是普通商人,谋生罢了,不少起事回民也是经商谋生者。

(3)官府维护基本治安,与保护广大汉民的基本利益相一致,算错吗?

打击土匪也是官府责任之一,打击比土匪更凶残的灭绝人群的暴军,算错么?逻辑极“左”了。

2.华县篇第70页云:“圣山……回民在此砍竹,致肇杀一抵十之祸”。此说乃胡乱推论。据平凉篇,(四月中旬)圣山砍竹之前,四月初一起,渭南县大荔县回民起事(回民对汉村开战)已经连绵不断。州牧吓唬砍竹者,反对一些回民扩大暴乱,意图维护回汉和平共处,说话不好听罢了。何来杀一抵十之祸?

3.华县篇第70页云“秦家滩是陕西回民首次起义所在……秦家滩回民为什么动手,刘东野的《壬戌华州回变记》说得明白:‘华阴义和各团行至下庙,闻回族北渡状,且望见迤北烟火,遂烧秦家村、乜家滩,佥议守渭河南岸。孟村里弋连珠、毕步高,侯坊里吕永吉,平定坊,魏家庄,先后渡渭击贼,辄陷没。’从此可知回民起义是由团练把他们逼上梁山的”。其说依据何在?违反引文含义,胡乱解说。刘东野文字清清楚楚:团练火烧秦、乜,前提是闻回族北渡状且望见迤北烟火,回军在渭河北岸已经起事而且占优势了。秦、乜回民已经北走了,渭河北岸在火烧汉村:

“佥议守渭河南岸……渡渭击贼”:说明回军在北岸得势了,不然何来守渭河南岸之议及渡渭击之?第71页引顾熠山《重修华州县志稿》云弋连珠、毕步高是战回军而死。

“迤北烟火”:迤是逶迤、连绵(清代文献还有迤西、迤东等用语),对岸看起来很长,肯定是战火是焚烧,不会分不出天火或个别房屋偶尔起火,而且肯定知道是汉人区。依下文所指,是面对回军(这里不涉及太平军,而且太平军在陕西的总体纪律是好的)。这导致汉团恶丁火烧回村以报复。

第72页里曾做过中学历史教员的农民王敬之介绍:“回回初起手于渭北,汉团在渭河南岸布防,抵挡不住,回回遂渡河”。与刘东野说法一致。圣山砍竹事件众说纷纭,秦家滩事件涉及一系列具体过程和时间,这两个知名事件,它文将详考。

4.华县篇第75页云:“回回并不是盲目屠杀汉人的”

例子就是有的回兵喊“呆迷(汉人)快跑,不丢竿子不饶”。该例子出现于华州回变经历者刘东野的《壬戌华州回变记》(《调查》第76页附录了该文),同时该文记载:元年五月初九,回军在华州烧杀三十里,男妇老幼尸横遍野,真浩劫也。

有的回兵相对较好,哪能代表被回变领袖们灭族(“洗回”)谣言煽动下心理变得高度扭曲的大多数回兵?还有个别回人不愿跟着起事而自杀全家的。《调查》里大多反映回兵是滥杀,临潼篇介绍回民起事时在路上见汉人就杀。酉山书痴《咸京被难述略》记载一些回兵以虏杀为乐,很恐怖。

5.华阴篇第83页云:“《华阴县续志》是民国二十一年县人张崇善等编修,关于同治年间的回事记载很略……最可贵的,是《续志》卷七《艺文志》选了县里同治年间人李启讷的两篇书疏”。

李启讷的文章,关键内容是秦家滩事件,其文的重点是不了解时势、胡乱猜测,又有讹言之组合,将在它文专论。

6.大荔篇第90页云:“对于清真寺作为多隆阿的庙宇或死亡的团练头子或团丁的忠义祠,不可理解”

《调查》一方面记录了回军的大量滥杀,一方面说出这种非常言语。无论当时汉人对不对,纪念自己一方的保护者,怎么不能理解?不能理解基本人性人情,那种过左荒谬到何等地方?

值得说明:《调查》初稿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批评有所谓资产阶级社会学毛病,即讲究客观反映,后来修改过,这种修改应该包括某些护短及增加一些符合革命宣传时期之主调的议论,把一部调查稿变为某种程度的议论稿了。

7.大荔篇第102页云割袍事件是

(1)割袍事件及马氏评论。割袍事件:大荔县城李蔚若云:“回汉杂居时,常有无赖汉人侮辱回民。有一汉人以猪肉触到回民的衣襟,回民当场就把衣襟割去,遂至成讼。汉官不仅不能解决纠纷,且吓唬回民说:拿猪肉触你的衣襟,你便割去你的衣襟,若拿猪肠绕你的颈项,你也持刀割去你的头吗?此回民听后,愤怒万分,然以人少势微,不敢与汉官为敌。”第129页也谈过该事,可见其流传之广。马长寿评道:“这段报道,虽然简短,但很重要,也必是产生汉回冲突的一个重要因素”。

(2)异质文化冲突的困境:有的文化冲突案子难以处罚,应教育双方互尊互谅。某些人肯定有,但割袍事件却典型地反映杂居区深度异质文化冲突的困境。

猪肉触到衣襟,分为有意无意,即便是有意,回民自己割去衣襟而讼诉,判官不好惩罚即判赔衣服。说是侮辱回民,可是因源何在?穆斯林不吃猪肉的理由是伊教经典所谓猪吃烂菜、吃垃圾、猪肉最不洁净(羊吃草则肉洁净)、吃猪肉则灵魂堕落而不得超升,因此回教里最鄙视猪肉,难免导致一些穆斯林鄙视一些吃猪肉者,例如,多次记录,回兵对汉人的普通称呼是“呆迷”,这种侮辱称呼是掩饰性地称汉人为猪(猪的特点是呆迷),广大地带里一种大众化的普通称呼,来源肯定很久了。――试问,如果对外谈论猪肉禁忌的这种理由,对广泛吃猪肉人群的某些敏感者有没有一种歧视感?有当代回人学者作文云:汉人里一种流行说法即认为回人不吃猪肉是因为伊斯兰宗教说猪是祖先而不能吃,汉人误解了。这位学者不了解所谓误解的历史来源,来源应该是一些敏感者的回击。穆斯林生活里方方面面最爱干净,有好的方面,改进了人类卫生文化,可是,在杂居区域、对它族的敏感者,猪肉禁忌也容易形成某种洁癖式歧视、心理伤害,生出反感。总之,猪肉禁忌,风俗异质,在某些人之间,难免产生一些文化心理冲突。

不要轻视猪肉禁忌所生文化冲突的严重性。当时,关中区域汉、蒙生活和谐,可是,渭南县仓头镇等一些知名地方,回、汉是分区生活,市场分立,基本不相往来,避免容易发生的冲突。当代学人阿坚采访同治回变的系列文章说过,在张家川某杂居地带,汉人晚上不敢去回区;当代有的云南杂居区汉人说路过回村有紧张感,疾步走过。现在开放多了,文明多了,可以想象,清代汉回杂居区一些地方的关系紧张程度,因为风俗异质非常严重。

官府难以细查其缘故,这种纠纷反映杂居区深度异质文化冲突的某种困境。讼判不是万能的,也有无能为力的某些地带,即便是讼案调查技术比古达得多的今天,一些纠纷还得靠调解而非讼判来解决,目前中国的百姓纠纷解决体系是司法为主、调解员制度为辅。

“此回民听后,愤怒万分”:判官有过失,同时说明当事回民反应过度,不明大的事理(无论汉人回人都是多样存在的),至少,该案,当时的判官没有合理依据以惩罚那个汉人,即判赔衣服。当然,如果有好的司法制度,有不同民族代表参加的陪审团,能较好地解决纠纷。

谚曰入乡随俗,说明异质风俗容易引发冲突,因为人群是多样的,异质风俗难免在某些人际发生冲突;不能入乡随俗,就该有一定的宽容心。很多小摩擦,讼事也无能,没有宽容就容易积怨成仇成杀。当然,宽容、互尊互谅是普世价值取向,并不只要求于部分人。

本文是辩论马长寿论言的,对《调查》所反映的受访者看法多样性,一般不予评论。

8.泾阳篇第254页说汉人团练是地主团练

第257页因为团练也保护财主,就认为团练是地主性质。另外,大荔篇第130页云:同治年间汉人对回斗争是官僚和地主阶级领导的。

(1)《调查》介绍过真相

第130页看到一种现象:参加战役的汉人,一般是农民,包括有的赤贫如洗者。在一个利益共同体里,主要不是阶级利用关系;第145页临潼人云:“本县经济宽裕者逃上山,不宽裕者完结了。(渭)河北平川一带自焚毁以后,空垣破房,荒无人烟”。受害的绝大多数是无辜普通百姓;第239页介绍,(西安以北的)三原县原有五百余村,回变以后,除两个堡子外,余皆破坏无遗,此后田野荒芜,荆蒿成林;第263页所录何鸣皋“述冶峪焚杀之惨”记:泾阳县冶峪谷口镇的城1863年三月二十五被回军攻克,满镇被屠,“计头领一万九千有奇”。

(2)奇怪的逻辑

回汉仇杀里,无数无辜百姓被屠,保护汉人的团练说成只保护地主,是唯阶级斗争思维里的奇怪逻辑,无视人类社会的生活常识。受保护的财主只是很少数,受保护的绝大部分是普通汉人。团练大部分受武举领导,很自然,能者为首。例如,咸丰时期汉回农民共同的抗税领袖冯元佐,是渭南县最先起来反对回变的汉人民间领袖、后来成为渭南团练总领导的。他代表一种公道利益。

9.西安篇第188页云“清廷利用教派分裂回民”

事实如何?马长寿颠倒了冲突的来由。乾隆时期马明心哲赫忍耶派新教的出现才裂变了回民,遂生教派冲突,面对哲派对老教华寺派的屠杀(苏四十三起事),清廷不得不从中立者变为平暴者,杨学林著作《哲赫忍耶》立论偏执,但采用的资料反映得相当清楚(也如《调查》一样,资料与一些议论有冲突),笔者将专文探讨清代伊斯兰政策的事实真相。

说明:本文属同治回变真相考系列,也属清代伊斯兰教哲合忍耶派真相考系列。

参考文献:

[1]马长寿.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冯增烈,白寿彝.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

火烧云教案范文6

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简言之就是指有创见的思维。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不同于一般思维活动,其主要特点是:第一,创造思维包括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而且更多地表现在发散性上。。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求异思维。它是根据己有的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可能性答案的一种展开性思维方式。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特点。集中思维又叫聚合思维、求同思维。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收敛性思维。第二,创造性思维具有新颖性、首创性、独创性的特点,它是一个人智力水平高度发展的表现。第三,

1

创造性思维与想象紧密联系。创造想象是人运用己有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它参与创造思维之后,能够结合过去的经验,在想象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提出新的假设,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开展。

在课堂教学中,我针对不同学生的原有基础和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创造思维的训练。

一是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造动机。例如在《火烧云》一课教学中,针对文中火烧云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设计了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火烧云升上天空的情景。同学们十分活跃,积极开动脑筋,同桌之间互相演示,然后纷纷到前面表演。最后大家一致赞扬一名同学用双手滚动的方法来演示火烧云升上天空最为贴切。再有像学习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针对宋诗说理性强的特点,我仍采用启发学生运用形体语言形象地表现古诗句。学生分组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运用五个手指表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又将五指聚拢,掌心成窝状,形成山峰环绕,人处山中的感觉。一看便马上联想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这样一来,既理解了诗句又帮助了背诵。还有的同学几个人排列一起,先横后竖,然后围成一圈,再让一名矮个儿同学站在中间,很形象地向全班同学表达了诗句的意思。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讲就具有创造性。它使学生的思维与想象紧密相联,为今后学习古诗,形象地理解文章、语言提供了方法。

二是重视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全过程的培养。具体而言,既有发散,从多角度寻找答案、方法,又有集中,通过分析从中找出最佳答案。在《赤壁之战》一课的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你认为东吴和曹操哪一方应该获得胜利?为什么?”的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去佩

2

上一篇找春天教案

下一篇六国论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