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烧白宫范例6篇

火烧白宫范文1

阿房宫,一大烂尾楼也。 本来我们以为阿房宫已被项羽烧了,“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但一群考古队员发现了问题――没有“焦土”,他们在阿房宫旧址土层中没有看出任何焚烧的痕迹。为啥不烧呢?我能感到考古队员们的纳闷,烧是正常的,不烧是不正常的,他们继续探索,终于释然:原来,阿房宫从未真正落成,秦始皇,这个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师,他其实没能住进这座“豪宅”。 项羽的纵火罪依然成立,但他所烧的只是咸阳宫殿而已。该老兄在历史上扬名立万很大程度上靠的就是这魄力非凡的一把火,如今考古学家断定他烧错了,我认为这将极大地影响他的江湖地位。

在古代中国,焚烧“罗马”一向是英雄志向,那些反叛者,昔为贼寇,今为君王,最能抒发他们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的就是一场冲天大火,二十四史上,大火抹去了咸阳,抹去了长安,抹去了洛阳,抹去了江陵,抹去了元大都……

一切都抹去,然后一切重新开始。这是放火英雄们的逻辑,我不敢非议。我所感兴趣的是这个逻辑的结果,结果就是我们这大地之上,有一块命中注定的大橡皮,随写随擦抹,被抹者不暇自哀,后人亦不哀之,后人不哀之自然坚决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抹后人也。

中国人有很多对自己的错误看法,其中之一是认为自己热爱历史、非常恋旧,这显然是错的。当年孔夫子早就看出我们是善忘的一群,是忘事儿特快也特爽的一群,所以他老人家苦口婆心、絮絮叨叨,讲的就是反遗忘、反纵火。我们听的年头长了,真以为自己打从骨子里就是守旧派,其实只是时机不到而已,时机到了,大家不是齐发一声喊,连孔家店也一并打倒了,欢欢喜喜忘他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于是,在一个唐朝诗人的笔下,阿房宫被焚烧,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想象中,它被无数次地烧,仅仅是由于一场虚构的壮丽大火,我们才记住了这座天上人间的宫殿,我们记住它是因为我们以为它已被我们毁灭,而毁灭即是“正义”。 我们就是这么“记忆”的,这就叫“为了忘却的记忆”。 但阿房宫竞不曾被烧。看了有关这一发现的报道,我觉得报道者字里行间的反应并非庆幸和欣喜,而是有点扫兴。项羽这位先生令人失望,阿房宫都没烧过,他算哪门子“英雄”?而自唐代以来我们一直凑着的历史大热闹原来只是花样文章而已,这岂不扫兴?

当埃及的法老们完蛋时,我们必去拆除金字塔,当秦始皇、秦二世完蛋时,我们当然会烧阿房宫。阿房宫没有烧成,那仅仅因为它不值得烧,它只是一片烂尾楼,枯竭的秦朝财政已经付不起工程款,它还没有成为大地上的奇迹。 于是,项羽和橡皮放过了它,把它遗弃给了时间和风雨。

火烧白宫范文2

解放后,国内有关单位曾多次深入到德化进行古陶瓷调查考察。1976年对碗坪仑窑和屈斗宫窑进行科学的发掘,清理出这两处窑炉基址,使得人们对德化窑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过程等情况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一、碗坪仑窑 碗坪仑窑址在德化县盖德乡盖德村,东距德化县城约7公里,当地居民分布在碗窑溪两岸。古有山涧小道沿溪而行。建国后,沿溪傍山修筑了一条公路直达县城。碗坪仑窑址就座落在碗窑溪北岸高约30米的山坡上。1966年2月发现窑址时,这里是一片杂草丛生的荒山坡,地表露着大量的匣钵、瓷片,其地因而得名为碗坪仑。1976年6月9日至7月16日,由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晋江地区(今泉州市)文管会等联合组成考古发掘组对碗坪仑窑址进行发掘,国家文物管理局特派人前来指导。

碗坪仑窑发掘揭露出两座窑基,编号为Y1和Y2。Y1依山坡而建,窑的头部和尾部都已被破坏。窑身残长12米,宽2.60~2.80米,残高0.15~0.25米。窑的方向为163度,窑底坡度约10度。窑基用长方形砖砌成,两壁有残窑门5处,窑门宽0.40~0.55米。窑底自上而下累迭有7层相间的黄沙、白沙和红烧土,厚约0.5米。

Y2是一个窑头近似半椭圆形的残窑基,窑身顶端倒塌,火膛及窑壁保存尚好。窑身残长约3.70米,宽1.40米,残高约0.70米,方向129度,窑底面呈10度倾斜坡。

碗坪仑窑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垫托、托盘、垫柱、匣钵、支圈、垫圈、垫饼、钵模、小碟模、带把模具等。瓷器产品以白瓷为主,此外还有黑釉、酱釉瓷器,部分产品还因火候差异呈青白或灰白,乃至牙黄。该窑产品形式多样,坯体多采用轮制、模印和胎接成型。北宋时代的产品造型精致,圈足宽短规整,胎质薄细,致密度高,釉色滋润,白里泛青,装饰方法以刻花、划花、印花为主;纹饰以莲荷、牡丹、云水、蕉叶和缠枝花为主体,兼有篾纹、菊瓣、葵纹、麦穗、卷草、珠点、鱼、鸟等几十种,构图严谨,生动秀丽。南宋时期以生产青瓷和黑瓷两大系统为主,除碗、盘、钵、罐、壶等日用瓷外,还生产大量造型美观、形式多样的荷口花瓶和军持。值得一提的是碗坪仑窑出土的军持、粉盒和腹部凸印莲瓣纹的青白釉小花瓶产品,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也有发现,由此可以证实它是一处重要的外销窑址。

二、屈斗宫窑址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城东约1公里的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的南坡上,1953年由华东文物工作队调查发现。尔后省、地、县等有关部门又多次复查,一致认为该窑址对研究德化窑的历史发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1976年4月至7月间,晋江地区和德化县有关单位与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组成发掘工作队,对屈斗宫宋元窑址进行科学发掘。此次发掘揭露出较为完整的窑炉一座。窑炉坡长57.1米,宽1.4~2.95米,共有17间窑室。屈斗宫窑窑火腔和窑床保存基本完好,窑体宽大,火腔狭小,呈半圆形。火腔与窑床交界处,保留有5个通火孔。窑室两边都留有火路沟,室与室之间保留有隔墙(挡火墙),隔墙底设通火孔。窑室底部倾斜,倾斜度为12~22度。分室间地上铺石英细砂,砂上设置匣钵或托座。整座窑依山坡建造,似一条长龙卧伏在山坡上。

屈斗宫窑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印制铜罗盘、小盘、直道纹洗、莲瓣纹碗、缠枝花纹洗和军持的印模、制坯用的托盘,有敲开匣钵的铁窑刀以及各类匣钵垫、匣钵、匣钵盖,有覆烧芒口碗的支圈,有莲瓣纹碗和洗形器对口烧的托座,有设置支圈用的垫底饼的垫圈。出土器物的品种有碗、盘、碟、壶、罐、瓶、洗、盅、盆、高足杯等10余种。瓷器的釉色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近乎影青系统的白釉。第二种是白釉,洁白无疵,滋润莹净。此外,或灰或黄、或深或浅等不同色调,都是在焙烧过程中未烧成熟和生烧所造成的败色。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浮雕等。纹饰有弦纹、卷草纹、篮纹、云纹、直道纹、篾纹、钱纹、凤纹、莲瓣纹和人物;还有莲花、梅花、葵花、、牡丹等各种花卉,丰富多彩。特别是盒盖上的花纹更是千变万化,有的在花卉中还夹有“福”、“寿”、“金玉”、“金玉满堂”、“长寿新船”、“寿山福海”等吉祥文字。

根据对屈斗宫窑出土器物的造型特征和釉色等分析可以断定:屈斗宫窑是宋至元代初期的遗存。窑址生产的上限是南宋时代。此外窑址还出土大量具有元代风格和特征的产品如墩子式碗、高足杯、直道纹洗、粉盒、军持、壶、瓶等。其中两件直道纹洗的底部刻画着具有明显蒙古人特征的头像,一些三足垫饼上有元代的花押和蒙古八思巴文。根据这些实物,可以断定,窑址废弃时代应在元代。

值得一提的是在屈斗宫窑中出土的军持、盒、小瓶、飞凤碗、执壶、弦纹洗、高足杯、瓷壶等器物在菲律宾、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国家都有发现,说明屈斗宫窑产品当时畅销于国际市场。屈斗宫窑的发掘对研究宋元时代德化窑的烧造规模、制作工艺、窑炉发展和瓷器外销等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火烧白宫范文3

除了辣味菜,腊味菜也是长沙美食的一大特色,梁实秋曾说:“湖南腊肉,天下第一。”就连不爱吃腊肉的汪曾祺也对长沙腊肉赞赏有加。

有人说,臭豆腐的臭和女人的娇,是长沙成功男人拥有的两大极致标准。食物本以香为美,在长沙臭也可为美。

大约6亿年前,今天的长沙还是一片苍茫的大海,后来,海水退去,出大片陆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使长沙终年潮湿、温润,汉代太傅贾谊说:“长沙为卑湿之地,不利于长寿。”于是,有祛寒除湿功效的辣椒,开始在这片土地上蓬勃生长,并慢慢在长沙菜里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长沙人嗜辣,已经达到“无辣不成宴、无辣不成菜、无辣则无味”的程度。湘菜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一个字:辣。辣是湘菜的灵魂,“无辣不成湘”成为湘人的饮食个性。

长沙近现代名人辈出,都和辣椒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湘军大帅曾国藩嗜辣成性,辣椒支撑着他和湘军打下了太平天国的都城;共和国领袖嗜辣一生,有句著名的口头禅是:“不吃辣椒不革命!”

平凡的辣椒在伟人眼里,已经成为勇敢、坚强、刚毅的代名词。辣椒在长沙辣出了历史、辣出了精神、辣出了伟人……

长沙人辣不怕千姿百态辣椒宴

民间流传着一句民谚:“成都人不怕辣,长沙人辣不怕。”

在长沙,男女老少普遍嗜辣,一日三餐中必然少不了辣椒。因此有人夸张地说:从长沙的居民区走过,炒菜时从抽油烟机排出的油烟,都带有浓重的辣椒味。

辣椒作为舶来品,在湖南这块土地上得到了特别的礼遇,它迅速生根、开花、结果、繁衍扩张,使这里成为它的“第二故乡”。与此同时,由于辣椒的到来,了太傅贾谊“长沙为卑湿之地,不利于长寿”的说法。长沙温差大、湿度高,除湿祛寒的辣椒得以一展身手,因而人们还把“辣椒”当药吃,“夏吃辣椒风湿,冬吃辣椒驱风寒”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夏天吃“子姜剁辣椒”,鲜辣爽口、开胃消食;冬天喝“辣椒肉片汤”,香辣带劲、喝完大汗淋漓!流传于全国大街小巷的歌谣《辣妹子》,唱的是湘妹子漂亮、皮肤好,这与吃辣椒是分不开的。

在长沙,几乎所有的菜都离不开辣椒这一主角,辣椒炒肉、剁椒鱼头、辣椒炒香干、辣椒爆炒腰花等等,就连炒白菜也忘不了放上一把辣椒!

剁椒鱼头是长沙的传统名菜。相传,这道菜是清朝文人黄宗宪在躲避文字狱的途中发掘的农家美味。剁椒鱼头常选用鲢鱼头为主料,将鲜红的剁椒覆盖在白嫩的鱼头之上,蒸制时,既完整地保留了鱼头的鲜香,又将剁椒的辣味儿渗入到鱼肉中,看上去艳丽美观、撩人食欲,吃起来更是细嫩鲜香,属于上乘美味。要品尝地道的剁椒鱼头,长沙天心阁对面的“九龙鱼头王”是一个不错的去处。

在鱼头佳肴中,除了剁椒鱼头,酱椒鱼头、黄椒鱼头也是鼎鼎有名的美味,制作时都需要用到一种独特的辅料――坛子菜,坛子菜经过纯天然发酵,产生出美妙的酸味,因此成就了一道道名菜。

不过,长沙人绝不会把辣椒当成普通蔬菜来对待,而是将它以各种形式进行烹制。长沙人吃辣椒花样繁多,除了烹调时将其用作佐料之外,还常常单吃,如蒸辣椒、剁辣椒、烧辣椒、泡辣椒、白辣椒、芝麻辣椒、油淋辣椒、辣椒酱……有用辣椒拌豆豉、香椿的,还有干炸辣椒,随便一列就是一桌丰盛的辣椒宴。

湘菜中的辣味不单一,有很多讲究,分为酸辣、麻辣、油辣、香辣、脆辣、鲜辣、苦辣等等。千姿百态的辣味初尝之下,口腔舌尖尽是辛辣味,细细品尝后,方觉回味无穷。

辣味中的名人辣椒背后的文化

满清入关那年,辣椒这种神秘的植物传入中国大地。神奇的是,辣椒在全国各地都有种植,人们也不同程度地食用它,然而偏偏在三湘大地上种出来的辣椒,既可以作用于人,也可以作用于事。

被誉为“三百年来中国美术史上艺术巅峰”的齐白石,下笔鲜明热烈、纵横豪气、老辣极致。人们研究齐白石独特艺术风格形成的原因,总说不到正点上,后来人们从他的饮食方面研究,一研究吓了一大跳,原来他餐餐要吃辣椒,“辣椒炒肉”则是他的最爱。原来是几十年深厚的辣椒根底,成就了他如此泼辣、火辣、老辣的艺术风格!

“辣椒炒肉”不仅是齐白石的最爱,还是最能寄托长沙人乡愁的菜肴,如今已风行全国。很多长沙名菜都是因为辣椒炒肉而诞生,好比湘菜馆必备招牌菜小炒肉和肉炒肉。

要炒制一道完美的辣椒炒肉,有很多不成文的讲究。辣椒多选择青椒,皮薄稍皱、肉厚饱满的最佳。青椒要用滚刀切,选择带有一定油脂的五花肉,为避免肉皮影响口感,因此要去掉肉皮。⒎嗜忪猿闯鲇椭,起锅前放入辣椒,辣椒充分吸收了猪油的香味,口感也不会过于软烂,这才是地道的辣椒炒肉。

外地人来长沙,想体验一把地道的长沙菜,不可不尝辣椒炒肉,而本地的餐饮名店“彭厨”尤其值得一去,店主彭大炮厨师出身,在长沙餐饮界享有颇高声誉,他做出的湘菜不仅味道正宗,而且价格实惠亲民。

在长沙,做得最有文化味的调味菜是辣椒酱。长沙人出差,特别是出国,习惯性地带着辣椒走,没有辣椒吃不成饭。在外地旅游,辣椒酱背着不离身,这样一路走才踏实,生怕将辣椒酱落在了宾馆,吃饭不香。长沙人如果几天不吃辣椒,就像是大病了一场。长沙是一个染缸,来长沙的客人,看到满桌红艳艳、带辣椒的湘菜,直咽口水,即使惧辣,也跃跃欲试!

腊味一绝不放酱油的毛氏红烧肉

除了辣味菜,腊味菜也是长沙美食的一大特色,梁实秋曾肯定地说:“湖南腊肉,天下第一。”沈从文也极其喜爱这种食物,就连不怎么欢喜腊肉的汪曾祺也说:“有一次在长沙一家大饭店吃了一回蒸腊肉,这盘腊肉真叫好。”

由于长沙气候温暖潮湿,新鲜的肉类食品无法长久储存,因此早在汉代,长沙的先民就开始熏制腊肉,把肉挂在房梁上,下面点燃一堆干枝叶,用微温烟熏,久而久之,便把一股特殊的香气熏到肉中。如此做成的腊味,入口喷香,是腊味中的极品。千百年来,智慧的人们已经将腊肉做成五花八门的佳肴,其中“腊味合蒸”已经成为经典。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刘七的饭店老板,为了躲避财主追债,流落他乡成为乞丐。时近年关,他沿路乞讨来到一座省城,看天色已晚,便栖身在路旁一个大户人家的屋檐下,将人们给他的腊肉、腊鱼等一并放入蒸钵内,开始烧火蒸制,香味也随之四处飘散。

这户人家正在宴客,宾客们闻到这股撩人的香气,争相询问主人这是什么美味,主人莫名其妙,只得派人四下寻找,最后发现这股浓香竟来自宅院外乞丐的蒸钵内。主人用多出几倍的食物交换到刘七蒸钵中的腊味,不多时就被宾客们争抢一空。一位客人当即将刘七聘请回自己的饭庄,而刘七制作的这道“腊味合蒸”,也使饭庄的生意空前兴隆。

腊味合蒸,菜名朴实无华,制作也并不繁琐,将腊肉、腊鸡、腊鱼切成薄片入钵,加入鸡汤和调料,置于火上清蒸即可。揭开笼盖,浓郁的腊香味伴随着升腾而起的白雾迎面扑来,美妙非常,蒸熟的腊肉色泽红亮,泛着油光的肉片带着醇厚的汁水,晶莹闪动,吃起来咸香适口、柔韧不腻。

长沙还有一道家喻户晓的名菜:毛氏红烧肉。这道菜又叫毛家红烧肉,因备受喜爱而得名。毛氏红烧肉与普通的红烧肉有所不同,配料除了选取常规的八角、桂皮、生姜外,还要加入湖南特有的豆豉和朝天椒,味道奇香。

此外,毛氏红烧肉还有一个与众不同之处,那就是在制作中不加酱油,而是用糖色代替酱油进行着色,当糖色变为褐色,即可下入五花肉和配料,烧出来的糖色鲜红润泽、明艳动人。成品毛氏红烧肉红彤彤、亮澄澄,夹一块咬下去,能吃出三层口感:瘦肉的精悍,肥肉的软糯和表皮的包容,滋味妙不可言。

火宫殿:小吃集中营臭豆腐、糖油粑粑、鳞皮豆腐……

长沙小吃名扬天下,最著名的莫过于火宫殿的湘味小吃。火宫殿汇集了三湘大地的特色小吃,制作精细、口味各异,种类繁多得令人眼花缭乱。

明万历年间,古老的长沙城西南方有一条名叫“坡子街”的小街,街上有一座远近闻名的火神庙,香火旺盛,因此这里天天车水马龙,热闹非凡。到了清道光年间,坡子街新建了火宫殿,天南地北的商人在此摆摊,火庙文化和饮食文化氛围分外浓郁。在这里,人们几乎可以吃到所有经典的长沙小吃,因此享誉三湘。

古时,人们在火宫殿一边吃着小吃,一边观看戏台上一场接一场的戏曲,从上午到深夜,锣鼓声、湘剧高腔、花鼓唱腔、掌声不绝于耳,汇成一曲动人的火庙文化交响乐,也形成一道独特的民俗景观。

1958年4月初,火宫殿来了一位神秘的客人,他一走进火宫殿,人们都激动得欢呼雀跃:“来火宫殿了!”在火宫殿点了两个菜,一个是臭豆腐,另一个是东安仔鸡。东安仔鸡是上了国宴的佳肴,用筷子夹一块尝了尝,连声说:“好呷(音qia,长沙方言,意为“吃”)!好呷!”并招呼大家:“来,一起呷!”。

端上外焦内嫩的臭豆腐,边吃边说:“火宫殿的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香!”长沙臭豆腐举世闻名,全国的大小城市,街头巷尾总少不了卖长沙臭豆腐的摊位,有时,整条街道上都弥漫着难以言说的怪味。不过,它虽然看起来黑乎乎、闻起来臭熏熏,吃起来却美滋滋、热辣辣、香喷喷。

将臭豆腐炸到焦脆,夹破表皮,让辣椒调味汁充分渗透进内里,绵软鲜嫩之中满口香辣,外地人吃得满头大汗,吐着舌头说:“辣是辣,就是要吃这个味!”这种酣畅淋漓的自豪和成就感,远远超出了臭豆腐本身的价值所在。有人说,臭豆腐的臭和女人的娇,是长沙成功男人拥有的两大终极标准。食物本以香为美,在长沙臭也可为美!

一D饭,吃得很高兴。临走时对火宫殿的工作人员说:“火宫殿的小吃、湘菜很著名,你们应该保持它的特点,火宫殿是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来的地方,你们还要把它搞得更好!”

火烧白宫范文4

公元937年1月11日,洛阳城周围火光冲天,

石敬瑭和契丹的联军已经攻上了后唐都城洛阳的西门,正与城楼上的后唐守军激烈地战斗着。

洛阳城中那金碧辉煌的皇宫里则乱成了一团,大臣、宦官和宫女争相逃命,后唐末帝李从珂躲在后宫里瑟瑟发抖,抱着老婆孩子哭成一团。

李从珂原本想解除实力雄厚的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的兵权,不料弄巧成拙,石敬瑭反而勾结契丹军队一起造反,不但打败了李从珂派去讨伐的政府军,还挥兵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地打到了洛阳城下。

如今,李从珂已经是四面楚歌,插翅难逃。

“皇上,叛军已经攻进城了,禁卫军已经被打散了,你快逃走吧。”一个老太监急匆匆地来报。

“逃?向哪里逃?天下虽大,可哪里还有朕的容身之地?”李从珂痛苦地说,他抓起一个放满了珠宝首饰的盒子递给老太监,“这些东西你拿着,逃回乡下养老去吧。”

“皇上保重。”老太监痛哭着走了。

外面传来震天的喊杀声,叛军已经打到皇宫了。李从珂抹干眼泪,左手举着一根火把,右手抱着一个锦缎包裹,带着太后,皇后和他的儿子登上了玄武楼。玄武楼上堆满了浇满了松油的树枝,这是李从珂为自己和家人准备的最后的归宿。

月色一如既往的皎洁,再一次深深凝视了一遍这美丽的皇宫后,站在树枝中央的李从珂把火把伸向树枝。

“等等。”楼下突然传来急促的喊声。

难道是叛军?李从珂惊慌地张望,却发现从楼下急匆匆地跑上来的只是一个像木瓜一样高高瘦瘦的男孩,穿着一身散发着银白色光芒的衣服。

“对不起,打扰了,我想问一下,你包裹里的东西是不是传国玉玺?”男孩大大地喘了一口气后问。

“原来你和石敬瑭那个狗贼一样,也是为了传国玉玺而来的。”李从珂把包裹紧紧地抱在了怀里,里面的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用价值连城的美玉和氏璧雕琢而成的,是皇权的象征,“我实话告诉你,这就是传国玉玺,但我是不会给任何人的,我要让它当我的陪葬品。”

“你不能那么做!”男孩紧张地说,“传国玉玺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财富,你不能就这么把这个稀世珍宝给毁了。实话告诉你,我叫李小白,是通过皇宫后花园里那个能穿越时空的古井从两千年后穿越过来的,目的就是阻止你的行为。你其实不用自焚的,我可以带着你一起逃到两千年后去。”

“一个水井就能穿越到未来?你以为我是三岁小孩,瞎编几句鬼话我就信以为真了?省省吧!”李从珂不再理会李小白,毅然把火把扔到了树枝上。

“不要——”李小白奋不顾身地冲过去,要把火把给扔了,但已经晚了,轰,松油树枝上燃起的火苗瞬间便把他们全都给吞没了。

“快跟我走。”李小白抓住全身冒火的李从珂的手向外拉。

“不!”李从珂说完便软软地倒下了。

见火越烧越大,整个玄武楼上的建筑全都燃烧起来,李小白只好从李从珂手里夺过传国玉玺,一头冲了出来。

“这火还真是生猛,我穿着防火服竟然都快被烤熟了。”李小白一边拍打着已经快被烧成黑色的防火服上面的灰,一边嘟囔,“不过,能把这么一个国宝给抢救过来,值了。”

小白拿起这个闻名天下的宝贝仔细抚摸着,擦掉上面的烟灰,它的全身散发出晶莹的光芒,正面刻着李斯写的“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上面缠绕着五条玉龙。

嗖!一支利箭突然呼啸着掠过小白的耳畔,射到了一根正燃烧着的柱子上。

沉迷中的小白被惊醒了,他低头一看,发现北面二三百米远的地方出现了一支小分队,正边射箭边向玄武楼冲来。

不好,叛军来了!小白抱起玉玺赶紧溜,噔噔噔地跑下南楼梯,见面前有一个绿树掩映的小径,慌不择一路的他立刻逃了过去,然后一路狂奔,等累得气喘吁吁的他终于停下来的时候,他突然发现了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他迷路了。

在这么一个像迷宫一样巨大的皇宫里,如果没有熟悉地形的人带路,迷路的小白很可能几天时间都找不到回到未来的古井。可问题是,皇宫现在已经是叛军的天下了,他如果去找叛军问路岂不是自投罗网?搞不好,不但传国玉玺难保,恐怕连小命都会丢掉。

怎么办?

正当李小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的时候,一个戴着官帽的干瘦老头突然从一片竹林里钻了出来。

李小白吓了一跳,不自觉地抱紧了传国玉玺:“你,你是谁?”

“我不是叛军,我是当朝司空;马道。”干瘦老头笑嘻嘻地望着小白,“我在竹林里已经观察你多时了,你抱着的是不是传国玉玺?你是谁?传国玉玺可是皇上的东西,你怎么得到的?”

小白在历史上读过冯道的故事,这可是一棵喜欢随风倒的超级墙头草,在这动荡的五代先后伺奉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个皇帝,拜相二十多年,人称官场“不倒翁”。

对于这么一个超级滑头,小白当然不会说实话,他警惕地望着;马道:“叛军都打进来了,你不赶紧去投靠你的新主子,却来皇宫干什么?”

面对小白的讽刺挖苦,冯道露出一副万分冤枉的样子:“你怎么能这样说我?我是那样的人吗?我既然食君之禄当然要忠君之事,我这次冒着生命危险来皇宫,就是为了救皇上的。”

“真的?”小白半信半疑,据史书记载,冯道也曾经为百姓干过一些好事,难道他这话是真的?

“不过你来晚了,你的皇帝刚才已经在玄武楼自焚了。”

“皇上驾崩了?”一听这话,冯道的眼泪立刻像奔腾咆哮的黄河水一样哗哗地流淌了起来。

“别哭,小心招来叛军。”小白赶紧制止他。

;马道这才收起了眼泪:“谢谢你把这个天大的消息告诉我。这里现在很危险,你快随我到我家躲躲去吧。”

看冯道这一副真情流露的样子,这个老头似乎不像书上描述的那样老奸巨猾。小白决定向他求助:“谢谢,可我不能去你家,我现在急着找后花园的那口古井,你能带我去吗?”

“你找古井干什么?——喔,我明白了,你担心遇到叛军,想先把传国玉玺藏到古井里,等风声过去了再来取。你真是聪明。好,我这就带你去。”担任后唐三公之一的司空的冯道可是皇宫里的常客,他带着小白穿越一条条小路,躲过一队队叛军,不一会儿便到达了古,井边。

终于可以回家了!

小白高兴地站到了井沿上,准备向下跳。

“你干什么?千万别想不开呀!”冯道焦急地向小白扑来。

“我不是投井自杀——”小白还以为冯道要救他,赶紧向他解释,不料,扑过来的冯道一把抢过小白手里的传国玉玺,然后一脚把小白给踹进了井里。

糟糕,自己被这个老奸巨猾的“不倒翁”给骗了,原来他在自己面前做的这一切全都是演戏,他冒险来皇宫其实是为了传国玉玺。当在茫茫的时空隧道穿越回来的时候,一无所获的李小白是满心的懊恼。

一回到现代,小白就得到一个好消息,考古学家已经在河北找到了冯道的墓,正在进行发掘。小白立刻激动地跑了过去。当墓门被打开的时候,他的心跳都快停止了——被冯道抢走的传国玉玺会在他的墓里吗?

火烧白宫范文5

瓦片,原本色泽灰黑无光,在北京的四合院、江南小镇、乡村民居的房檐、屋顶,处处可见。它覆盖在房舍顶端,人们在雨天听到水击瓦片的声响,看到檐前雨滴汇成一条条水柱,房檐屋顶的瓦片从来都不那么引人注目。然而,紫禁城的琉璃瓦表面光润如镜,在阳光下呈现出金黄、碧绿、藏蓝的各种美丽的颜色,有着宝石般的光泽,站在北京的景山之靳,俯视紫禁城,一大片金黄的屋顶使整座城池金碧辉煌。

两千年前,人类在陶器烧制过程中偶然发现了半透明状的矿石结晶,流光陆离,命名为琉璃。由于它的晶莹美丽,中国的古人将琉璃作为奇石珍品镶嵌在剑柄作为装饰,后来逐渐将它应用于盆、罐和器皿上。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琉璃的覆盖范围越来越大,唐宋年问琉璃已经开始在建筑中出现。公元13世纪,忽必烈建立元朝,这位开国之君一面野心勃勃地扩张疆土,一面思考如何将新王朝的皇宫建造得恢宏壮美,无以伦比,以衬托帝国的强盛。他在都城附近兴建了琉璃窑,整座皇宫顶部被披上了琉璃釉的衣衫,色泽艳丽,经久不褪,永世不衰。

华丽的外表使琉璃瓦从寻常瓦片中脱离出来,成为帝王之家的专属用品,它流动在大殿之巅、飞檐之上,宣示着皇家独有的威仪。林微音曾经这样评价, “本来轮廓已极优美的屋宇,再加上琉璃色彩的宏丽,那建筑的冠冕便几无瑕疵可指”。琉璃瓦变成建筑上最醒目的标志,也成为中国建筑的象征。

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到了元代的大都,他写道: “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设计出比它更美丽的建筑了。屋顶外面是五彩缤纷,朱红、黄、绿、蓝等各种各样的颜色,光灿如同黄金,整个宫殿笼罩在金碧辉煌之中。”

在北京和平门外,有一处叫做琉璃厂的地方,相传曾经是当年烧制琉璃的官窑,在这里,至今仍然能够找到这样的胡同。元朝时,朝廷为修造宫殿,在城郊海王村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更名为“琉璃厂”,沿用至今。如今,这里已成为北京一条古朴、典雅的街道,聚集着众多古旧书籍、文玩古董商店,昔日的琉璃窑早已不见踪迹。

琉璃厂的烟火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乾隆皇帝迁窑的故事让人们对古窑的留存心存希望。琉璃窑被迁到哪里去了呢?元代海王村的琉璃官窑又称为“内厂”,烧制琉璃的原料是从“外厂”运输来的。那么,琉璃官窑的“外厂”又在哪里?据史书记载,当年为了赶修宫殿,运输琉璃原料的骆驼队可以不受城门关闭的时间限制,自由进出阜成门。阜成门在北京西面,由此看来,外厂应该在北京城的西郊。在北京西部门头沟琉璃渠村,盛产一种叫做坩子土的矿石,这种黑色的矿物烧制后变成月白色,是制造琉璃瓦的上好材料。这里,离北京仅60里地,交通便利,运输方便。

琉璃渠村的工匠在古窑里燃起了熊熊烈火,这一回,不再是为帝王之家修建宫殿,而是为了古老的琉璃艺术得以延续,辉煌的故宫建筑继续留存。在古老的琉璃官窑厂内,细心的人会发现,琉璃窑是成对出现的,因为,一块色泽美丽的琉璃瓦,必须经过两座窑炉的煅烧方可制成。

琉璃的制作工艺是采用两次烧成的方式,第一次将制好的黑色瓦坯烧成洁白的素坯,第二次则是为素坯施釉后烧成色彩缤纷的琉璃瓦。上釉的素坯经过窑火的洗礼,火温稍有差异,出窑的琉璃瓦便呈现出不同的色彩。

为了控制琉璃瓦的色彩,窑场在普通的素坯窑之外另设色窑,色窑的规模较小,窑室内的温度相对易于掌控,烧成的琉璃瓦色彩统一。而采用昂贵的木材作燃料,也是为了便于精确地控制火温,而且,木材烧制的琉璃瓦釉色更加光亮明净。在琉璃厂,专门负责看火的烧窑人似乎干的是最清闲的活儿,他只需坐在色窑的旁边,看看火,什么也不用做。然而,不论旁边的素窑如何浓烟滚滚,看火人如果发现色窑冒出了一缕轻烟,就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因为,色窑冒烟,表示窑温超出了烧釉规定的温度,一缕轻烟,可能意味着这一窑的琉璃瓦前功尽弃。

素窑和色窑,诞生于皇家建筑的苛刻要求,当王朝已成为过往,这成双的窑室依旧留存,它们成就着精湛的琉璃工艺,华美的中国建筑乐章。

琉璃瓦与建筑之间出于承重、美观的考量,有着严格的比例关系,中国古代的宫廷建筑,其大小、样式均有定规,宫殿的高度、屋梁的数量、屋檐的层级都因使用者的身份而不同。这样,屋顶的琉璃瓦就需随宫廷建筑的规制而改变。数百年来,琉璃匠们将琉璃的法式总结成口诀,口传心授,自成体系。

火烧白宫范文6

天空中的云,千姿百态,变化万千;如果你一不留神,它就会变成另一朵云,让你找不到它,它在慢慢移动,有时会像一条龙,有时会像张着大嘴的鳄鱼,有时会像一辆你从未见过的豪华的汽车……

看!离我最近的那朵云,它好象是一位美丽的天使,她正在看我,仿佛是在邀请我去做客;再看,遥远的天边的云,更是形状不同,每一个都有着不同寻常的特点,天边的云颜色很浅,就像是所有的云都汇集到了那里,铺成一片。有一朵云,很像一座白色的宫殿,在宫殿的四周,有许多小岛围绕着,它仿佛向我铺开一张地毯,好象想让我走过去的样子。

晚上的火烧云,甚是美丽,它和白天的云彩不同。但人们都期望它出现在傍晚。因为民间有一句谚语“早烧阴,晚烧晴。”它的意思是早晨的时候有火烧云就意味着这一天是阴天,如果在晚上出现火烧云就意味着明天是晴天,所以人们很期望它出现在傍晚。

我曾经仔细观察过火烧云的形态,它是橘红色的,这深深的颜色几乎渲染了半边天,非常美丽。再仔细看它,它的颜色由浅黄色变成了橘红色,和天空的颜色合为一体,就像是美术里的水彩画一样美丽。

当天漆黑的时候,天空完全变成了黑色,看不到一朵云彩,只能看到无数个小星星在眨着眼睛。明亮的月亮挂在天空,为行人照明了前进的道路。

云,美丽的云,洁白的云,姿态万千,从天的这边飘到天的那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