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范例6篇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范文1

舒婷,中国女诗人,出生于福建龙海市石码镇,祖籍福建省泉州市,居住于厦门鼓浪屿,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与散文集《心烟》等。舒婷崛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诗坛,和同代人北岛、顾城、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朦胧诗”大潮。

尽管舒婷与北岛、顾城、江河、杨炼一起被称为“现代派”诗人,他们所出版的《五人诗选》都有舒婷的现代诗(或叫“朦胧诗”),但舒婷并不认为北岛等人就是通常所说的“现代派”。不过,舒婷认为他们的共同点是探索精神,是关注民族命运,也承认自己受到过他们的影响。舒婷诗作中表现对民族命运之关注的诗并不很多,《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则是这类诗作的一个代表。

舒婷是经历过十年浩劫的知识青年,初中未毕业就下乡到了闽西山村,直到1972年才返回厦门。在下乡期间,舒婷就写了许多表现知青的喜怒哀乐的诗,其中也涉及对民族命运、国家前途的思索。《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正是作者长期对民族命运关注与思索的结晶。这首诗写于1978年,与这时间相关的有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十年“”;另一个是1978年拨乱反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诗中“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指出的正是这些历史;“神话的蛛网”指的是极“左”思潮,“挣脱”指的不只是“”的结束,也不只是“”后的拨乱反正,更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从上至下的思想解放。诗中相应的也有了“簇新的理想”“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但是,诗人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十年浩劫的反思上,而是从历史的深度和空间的广度两个方面对民族命运展开关注。

【课堂学习】

(一) 字词积累

1. 字音

干瘪(biě) 簇新(cù) 驳船(bó) 蜗行(wō) 胚芽(pēi)

绯红(fēi) 迷惘(wǎng) 隧洞(suì) 富饶(ráo) 纤绳(qiàn)

淤滩(yū) 沸腾(fèi) 喷薄(bó)

2. 词义

驳船:本身无自航能力,需拖船或顶推船拖带的货船。 簇新:全新。

胚芽:诗中指比喻刚萌生的事物。 绯红:鲜红,深红,通红。

淤滩:淤泥形成的滩地。 迷惘:迷惑失措。

纤绳:纤夫用来拖拉船只的绳索。

(二) 整体把握

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是怎样通过四个诗段来抒发感情的?

【明确】第一段在向祖国的深情诉说里,融个体的“我”于祖国的大形象里,重写实;第二段写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的希望,重写虚。这两段写祖国的历史。第三段写祖国的现在,在新的历史机遇面前,千年古国又开始了新生。第四段写“我”要承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我”要与祖国融为一体,最后以语气强烈的重复性咏叹结束全篇。前两段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痛,后两段流露出对祖国摆脱苦难、正欲奋飞的欢悦。

2.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主要有哪些抒情特色?

【明确】第一,全诗无一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所选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每一个词也都与被描绘的景象紧密契合。诗中所有象征和比喻,既质朴,又生动,每一个词都与被描绘的景物、形象紧密契合。诗人既用含有自己民族要素的眼睛观察,又以人民能理解的语言和表达方法,写出人民内心生活和外部生活的精神实质和典型色调,她感到的和说出的也正是同胞所感到和所要说的。诗人不仅创造了“水车”“矿灯”“稻穗”“路基”“驳船”“花朵”“胚芽”等意象,又在它们前面加上或长或短的修饰语,如“破旧”“熏黑”“干瘪”“失修”“簇新”等,较好地传递出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且使诗意的语言具有色彩,更加具体可感,一幅幅画面仿佛在读者眼前掠过。

第二,在句法上借鉴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的圆周句式:“我是戈雅!……我是痛苦。我是战争的声音。……我是饥饿!……我是……被吊死的女人的喉咙。……我是戈雅。”沃兹涅先斯基写的是“我”和战争的关系,用圆周句式强化对战争的悲伤和愤怒。舒婷写是“我”和祖国的关系,也用了这种句式,既增加痛苦和挚爱的深度,又有创造性的发展。圆周句式大多出现在抒发强烈情绪的作品中,悲伤痛苦的情调最宜用它来渲染。重复是诗歌创作常用的一种艺术手法,而圆周句式则是重复同类型的句子或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即把十分完整的语言单位的几个部分,按圆周形进行连接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两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它通常分双成分、三成分、四成分和多成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用的是多成分。

(三) 重点研习

1. 怎样朗读《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明确】全诗先抑后扬,表达了诗人由低沉而至高亢的思想感情,朗读中要注意把握这种节奏变化,读出情感。诗的第一段由“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等意象,写出祖国的贫穷和落后,情绪痛苦而沉重,读时应缓慢低沉;第二段“飞天”袖间的花朵虽未曾落地,但那是人们的希望,读时语调较前者可以稍高;第三段“簇新的理解”等意象的运用,写出了祖国的新生,读时要充满欣喜,加快语速;第四段是高亢激昂的情感表达,读时要有情感的全心投入,要读得有力量。

诗中的四个“──祖国啊”,分别出现在每一段诗歌的结尾,朗读处理是不一样的。读第一个时,要痛苦沉重而有压抑感;读第二个时,要在沉重中透露出点点希望;读第三个时,要充满希望;读第四个时,要竭尽力量表达。

2. 吟诵祖国,作者与前人不同在哪里?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抒情的?

【明确】全诗立意新颖,感情真挚,一反过去某些诗的浮泛与“神话”式的歌颂:首先从一个别致的角度来吟唱祖国母亲,如“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其次,以赤子的目光,扫描着祖国的贫穷与落后,以拳拳的女儿之心,表达着哀怨的深情;然后,在沉迷的痛苦之后,又表达出希望的欢欣,如“我是你簇新的理想”“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最后,为了实现这美好的希望,诗人又表达了一种献身的愿望,“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3. 第一段是怎样借鉴圆周句式抒发作者感情的?

【明确】以题目“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主句,以“我是……老水牛,……;我是……的矿灯,……;我是……稻穗,是……路基;是……驳船,……”等多成分意象构成四个副句,结尾回到主句(省略形式)“――祖国啊”。这样按圆周形进行连接排列,组成在意义和音调两方面和谐统一的整体,尤其是选取四组意象象征祖国千百年来落后、贫穷、灾难深重的面貌,抒发了对祖国历史的反思之情。头两个副句是平衡句,寓有音响和色彩的描绘;三、四句则缩短,不描绘;五句却伸长,行短意紧,强度超过前面四个副句,在此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回到主句。

4. 第二段是怎样通过先短句后长句方式进行抒情的?

【明确】开始一反前段的抒情方式,运用短句直接叙述,连形容词都不用;然后运用两个长句进行总结,“我”是“希望”的“花朵”。这一段先短句后长句,似意犹未尽,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便倾泻于笔端。

5. 第三段诗的感彩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诗人是用哪些意象表达这种感情的?

【明确】第三段诗中的感彩由悲哀愁苦变为欣喜亢奋。诗人用的意象有“簇新的理想”“古莲的胚芽”“挂着眼泪的笑涡”“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等,这显示出祖国摆脱束缚、蒸蒸日上的状态。

6. 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

【明确】《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以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

【课后检测】

1. 舒婷和同代人_____、_____、梁小斌等以迥异于前人的诗风,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一股

“ ”大潮,她的《致橡树》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一诗以第 人称写成,诗中抒情主人公代表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为加点的字注音。

干瘪( ) 驳船( ) 蜗行( )

胚芽( ) 迷惘( ) 隧洞( )

纤绳( ) 淤滩( )

3. 根据解释从课文中找出相对应的词语。

(1) 非常疲乏。 ( )

(2) 极新(多指服装)。 ( )

(3) 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 )

(4) 鲜红。 ( )

(5) 形容水或太阳涌起、上升的样子。 ( )

4. “你以伤痕累累的 / 喂养了 /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么,“我”用什么来报答祖国母亲的养育之恩呢?请用诗歌的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诵读,诗句断拍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 / 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 / 挣脱

B. 我 / 是你雪被下古莲 / 的胚芽;我 / 是你挂着眼泪的 / 笑涡

C. 我 / 是新刷出的 / 雪白的起跑线;是 / 绯红的黎明 / 正在 / 喷薄

D. ――祖国啊,我亲爱的 / 祖国!

6. 关于这首诗的体裁,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 自由体新诗 ② 现代格律诗 ③ 叙事诗 ④ 抒情诗 ⑤ 哲理诗 ⑥ 近体诗

A. ①④ B. ①③⑥ C. ①④⑥ D. ②④⑥

7. 诗中所描写的对象,有的有下句承接(如“老水车”在“纺着疲惫的歌”),有些则没有下句承接(如“干瘪的稻穗”)。仿照诗歌,在下面这些诗句后添加一句诗,使它们尽可能与原诗和谐一致。

(1) 我是干瘪的稻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是失修的路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第二段诗中,“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结合全诗理解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在诗中的具体象征义。

(1) 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首诗,取得巨大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与解析

1. 北岛 顾城 朦胧诗 一 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

2. biě bó wō pēi wǎng suì qiàn yū

3. (1) 疲惫 (2) 簇新 (3) 迷惘 (4) 绯红 (5) 喷薄

4. 诗人庄严地向祖国宣告:“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5. B(应为“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

6. A(自由体新诗:运用现代白话写作,不拘泥于外在的韵律和音节等,诗体不受任何框式的束缚,段、行和字数都不固定。格律诗:是依据固定的格式和严密的韵脚进行创作的诗体。抒情诗是以作者的口吻抒发主观情绪的诗体。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来刻画人物、叙述事件的诗体。哲理诗:表现诗人的哲学观点、反映哲学道理的诗。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指在唐初形成的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7. 示例:(1) 滋养你被劳作压弯的身躯 (2) 承载你坎坷蜿蜒地前行

8. “飞天”是宗教传说中能在天空飞舞的神,寄托着淳朴百姓对生活的祈愿。这两句诗是说:在精神上,人民在贫穷的境遇里始终保持着“痛苦的希望”,千百年来盼望着对美好生活的祈愿能变成现实。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范文2

在学习《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我这样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70 年前的今天,当日本的铁蹄无情地践踏着中华大地时,艾青先生用悲愤的笔触,写下了这首《我爱这土地》,表达了对这土地深沉的爱。今天,我们学完了这首深情的颂歌,让我们仿写一首诗歌,一方面以此表达对诗人艾青的怀念和崇敬,另一方面也抒发我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学生们的创作热情瞬间被点燃了。一首首好诗应运而生。

学生写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要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高峡出平湖的三峡大坝

这可上九天揽月的神州飞船

这见证着国人光荣与梦想的鸟巢和水立方

和那来自四川灾区的小朋友们纯真的笑脸……

然后,我哭了

眼泪也只是悄无声息地落下

为什么我在梦中也要飞到遥远的天府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情……

另一学生写到: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被阳光所照耀的土地

这永远荡漾着我们的喜悦的河流

这静悄悄地吹拂着的清爽的风

和那来自校园的无比清晰的琅琅书声……

然后,我笑了

连笑声也渗透进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笑意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纯真……

还有一学生写到:

假如我是一颗草

我也应该用柔嫩的腰肢舞蹈

这被霞光所装饰的校园

这永远孕育着我们年轻的梦想的摇篮

这活跃地奔跑着的矫健的身影

和那来自教室里的一缕幽幽的书香……

然后,我枯了

连叶子也腐烂在泥土里面

为什么我的嘴角常挂笑容

因为我对这校园爱得执着……

以上诗句都是同学们的精彩呈现,我想学生在创作这些诗句的时候,一定仔细揣摩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他是怎么想的,他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他要表达什么情感,他又是如何表达的……老师用这样一首让人激动不已的好诗当媒介,让学生与诗人之间产生情感的碰撞,实现灵魂的沟通,学生也就走进了诗人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

读《纸船》后,请同学们结合自身体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并用诗意的语言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试着写一两句诗。我写的仿写示例是:小时侯,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意绵绵;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其实能寄托“母爱”的又何止“纸船”“乳汁”“枕头”“毛衣”“雨伞”呢?

学生们纷纷写出让人激动不已的诗句:

上学后,母爱写在书本里,读着它,情真真。

深夜里,母爱融在被子里,盖着它,暖烘烘。

饥饿时,母爱浸在饭菜里,嚼着它,美滋滋。

干渴时,母爱溶在牛奶里,啜着它,热乎乎。

上学后,母爱聚在唠叨里,品着它,爱切切。

求学时,母爱藏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

调皮时,母爱藏在巴掌里,挨着它,热辣辣。

上学后,母爱嵌在灯光下,看着它,心酸酸。

离家后,母爱镶在相框里,望着它,泪潸潸。

在创作这些诗句的时候,学生们一定是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他们会用发现的眼光和思考的大脑去寻找和定位融会在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母爱,他们和诗人一定是心灵相通的。这样的仿写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对母爱的理解和体验,对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与思考,而且还受到了情感的熏陶。仿写诗句让学生顺利地领悟诗人传达的整体艺术氛围――意境,让美的思想、美的精神、美的情感真正流淌到每个学生心灵的深处。

《我用残损的手掌》是诗人1942年在日寇阴暗潮湿的土牢里写下的一首情真意切的诗篇,抒发了诗人对灾难中的祖国由衷的关切和真挚的爱,同时也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的向往。读完这首诗后,我引导学生用心灵和自己的生活体验参与诗人的创作。老师这样启发:诗人生活的那个苦难的年代已经过去,今天的中国已经以雄狮之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祖国带给我们更多的是荣耀,自豪和幸福,请同学们也伸出你们的手摸摸这块热土,并抒写你们的感受,表达你们的情感。学生们写出了如此精彩的诗句:

我用炽热的手掌,

抚摸这富饶的土地,

巍峨雄伟的长城给了我坚不可摧的力量,

波涛汹涌的黄河已注入我的血脉,沸腾了我的胸膛……

学生们在创作这些诗句时,一定能体会到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深情地抚摸祖国大地时不同的感受和情感的变化,当抚摸着敌人铁蹄蹂躏下的土地时是冰冷、凄凉、阴暗的感觉,诗人要表达的是对敌人践踏故土的无比忧愤。当抚摸到“辽远的一角”的解放区时没有了阴暗和血污,而是充满了温暖、光明和生机,跳动着诗人按捺不住的快乐与激动。学生们一定会把自己和诗人的情感作一番比较,进而思考一些问题,比如,诗人在选择景物时,沦陷区的景物为何都是消极的、冷色调的,而解放区的景物则是积极的、暖色调的。仿写这一环节,真正给了学生一个涵泳体察的空间,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学生在创作中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学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仿写: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迷茫,不要不知何从,浩瀚大地,苍茫天空,哪里都有你生活的意义,当你的灵魂飞离这虚伪的世界,用婴儿般纯真的笑容迎接你新的未来。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要汲取前车之鉴,要对生活充满希望,要努力去实现你的人生目标。假如生活欺骗了我,我不会再哭泣,我要勇敢地前进,我相信生活不再将我抛弃,所以我要更加努力。生活总要继续,阳光总会来临,拭去眼角的泪,勇敢向前去。

3.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灰,不要意冷,黑暗将会隐退,光明将会出现。面对美好的明天,请大步向前走,不要畏惧一切,快乐将会成为你的终点……

通过如此仿写,学生领悟诗人的创作意图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仿写尤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情趣,写出的诗句同样扣动心扉。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范文3

关键词:芭蕉;禅寂;杜甫

1“俳圣”

松尾芭蕉(1644~1694),是日本江户时代著名的俳谐诗人。松尾芭蕉丰富多彩的俳句,被推崇为俳谐的典范,形成了日本俳句史上的黄金时代,因而被尊称为“俳圣”。芭蕉对中国诗文很有素养,他喜爱庄子的蝴蝶梦以至王齐物论的哲学,崇尚李白、杜甫的高逸诗境,这在他的文集句中可以反映出来,比如“蝴蝶哟,蝴蝶,请问何为唐土徘谐?”“你哟蝴蝶,我哟庄子,梦之心”。又如“今夜三井寺,月亮来敲门” 此句是将贾岛“僧敲月下门”改作的。“迷蒙马背眠,月随残梦天边远,淡淡起茶烟。”这句有杜牧《早行》残梦的意境,也会让人想起苏轼的“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升”诗句。

2“禅寂” 和“悲秋”

芭蕉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善于选取最能反映思想感情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客观的景物一一成为诗人主观感情意识的对应物,将抒情与写景完美和谐地结合起来,并能把上下景物有机的统一起来,浑然成为一体,不仅使画面色泽丰富协调,而且有很强的立体感。在他的俳句中,有很多通过平淡的东西体现了“禅寂”和“悲秋”的主题。以下例举芭蕉几首有代表性的俳句与中国古诗词进行比较。

2.1芭蕉俳句中的禅寂

古池や蛙飞びこむ水の音/古池塘呀,青蛙跳入水声响。

芭蕉的这首《古池》是在日本俳坛具有重大影响的名俳。它体现的意境是:在极幽寂的境界突然听到青蛙跃入池塘而响起水声。以一瞬间的小动作水声波动了大静的周围。

闲かさや 岩にしみ入る 蝉の声/寂静里蝉声渗入岩石。以上两句都是用“动”反衬“静”的写法,表现了幽寂、闲情、余情、纤细的情境,体现了作者幽思微情的境界。以水声和蝉声反衬了周围的寂静,与梁朝王籍的“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菊の香や 奈良には古き たち/重九奈良风光好,古佛长伴香。这也是淡雅之作。“寂”与“禅”结合,带上宗教性的色彩。体现了禅宗的“孤绝”精神。此句淡淡写来,使人仿佛身历其境,得闻黄花清香,具有幽雅和宁静的情调。试看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这是唐朝著名的诗句,不但在中国脍炙人口,而且在日本也妇孺皆知。姑苏城外的寒山古寺,在葱郁的林木中依稀可见。那悠扬的钟声在诗人听来是多么凄凉,此情此景怎能不使抑郁满怀的诗人更增添几分哀愁呢!

王维的诗句“爱染日已薄,禅寂日已固”(《偶然作》”)“一悟寂为乐,此生间有余”(《反复釜山憎》)。唐诗这种“禅寂”的思想,早就影响着日本古代和歌,比如藤原俊成编撰的《千载集》中“寂”句就已经带上这种“禅寂”的倾向,而这种思想倾向到《新古今和歌集》就更加明显,出现积极肯定“寂”的歌,于是出现西行、慈圆的“寂”形象化。芭蕉的“风雅之寂”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在和汉两种思想的接点上,确立在风雅之城上,贯彻其风雅之寂。

2.2芭蕉俳句中的悲秋

悲秋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极重要的主题,悲秋诗词承载了重大而丰富的内涵,悲秋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母题,写秋之悲凉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特点,刘禹锡有诗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而表现苍凉与寂寥也是“蕉风”的一大特点。芭蕉的俳句中有很多是描写秋天的,其中最典型的两句是:枯枝に からすのとまりけり 秋の暮/寒鸦宿枯枝,深秋日暮时。この道や 行く人なしに 秋の暮れ/秋日黄昏,此路无行人。这两句是芭蕉闲寂句风的名作,与寒山的“寒岩深更好,无人行此道”,耿的“古道无人行,秋风动禾黍”不无关联。读此俳句,秋天暮色中黑色乌鸦栖息于枯枝上的寂寥情景跃然进入我们的想象,它写尽了暮秋的凄凉光景。凄风冷雨中,旅人独自走在无人的路上,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想到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经典之作,元人周德清曾评之为“元人之冠”。全文没有一个字提到秋,但恰恰写出了经典的秋天景色,其感受也是传统的秋天的忧思。

从以上的对比可以看出,芭蕉的俳句从的意境、风格、写作技巧等方面都可以看到受到中国古诗“孤”“、寂”的诗境的深刻影响。

3杜甫对芭蕉的影响

在汉诗人中,杜甫对芭蕉的影响最大。他的俳句“忆老杜(杜甫)――西风拂续时,感叹秋声者无子”与杜甫《白帝城最高楼》“杖藜叹世者谁子”句法相似。芭蕉隐居的草庵最初由杜甫诗句“门泊东吴万里船”而取名为“泊船堂”,芭蕉的俳句「芭蕉野分してに雨をく夜哉(风狂雨暴卷芭蕉,大盆听雨秋夜遥)显然是读了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后有感而作。而芭蕉与杜甫的思想、人生,尤其是他们的境遇、以及各自的旅行都有非常多相似之处。

芭蕉把他的生活沉浸在艺术之中,他一生喜爱旅游,在旅行中,芭蕉写出了很多游记的名作,在游记中写了很多闪烁着珠玉般的俳句。他多年漂泊各地,接触山野人民生活,把自然美升华为艺术美,创造了独特的艺术风格。以下是芭蕉的俳句和杜甫诗的对比。

旅に病んで 梦は枯野を かけめぐる/卧病天涯人事绝,梦魂长绕枯野枝。据说这是芭蕉的绝笔,流露了客中沾疾自知不起的绝望心情。老病随身,凄楚孤独,梦魂无处可托,只能在荒郊绕枯树野枝,异乡寒夜凄凉的心情跃然之上。杜甫的“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江汉》)诗人说自己流落异乡,就好像一片浮云在遥远的天边飘荡,寂寞中只有孤月作伴,共度漫漫长夜的片云和孤月。芭蕉和杜甫的晚年情境何其相似!

初雨猿も小蓑を欲しげな/寒雨衣尽湿,行人冷凄凄。猿鸣声哀苦,想是要蓑衣。此句是松尾芭蕉1684年在旅途中创作的一首著名的俳句。芭蕉的这句“猿句”令人想起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的这首诗用猿猴鸣叫声的悲哀表现了作者远离家乡,拖着病弱之躯、孤独地旅行的情景,体现了羁旅者的悲凉、孤寂。叶渭渠先生说芭蕉的这句“猿句”是“松尾芭蕉模仿杜甫诗歌从形似到神似的完成,反映了芭蕉俳谐向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精神的靠近,是芭蕉‘尝李杜之心酒’创作理想的实现”。

4结语

芭蕉开创的“蕉风俳偕”是日本诗歌史上的里程碑。芭蕉借助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创立了“造化随顺”、“风雅之诚”等俳谐理念,将俳句改造成了与汉诗、和歌相媲美的风雅的诗文学,芭蕉的作品既保留了俳句的俳谐性,又具备了诗歌的高雅性,成为雅俗共赏的诗文学。

参考文献:

[1] 彭恩华.日本俳句史[M].学林出版社,2004.

[2] 王洪.古代诗歌鉴赏词典[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

[3] 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4] 松尾芭蕉.日本古典俳句选[M].林林,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范文4

古诗教学从小学开始,学生学习古诗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审美,还可以从中学习到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文化。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小学古诗教学。那么,对于蕴涵着优良中华传统文化的古诗,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加强对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团结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德育的首要任务就是教育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具体可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教育学生热爱祖国

历朝历代都有好多爱国诗人,他们的很多诗篇都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如南宋诗人陆游、抗金名将岳飞、爱国主义诗文文天祥等。唐代诗人杜甫一生爱国忧民,他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写道:“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这首诗描述了诗人听闻收复河南河北后喜极而泣的心情,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人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王昌龄在《出塞》一诗中写道:“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体现了诗人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这样的诗人和诗作还有很多。在教学时,教师要使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努力学习,长大后为祖国的发展出力献策。

(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古诗有云:“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可见其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诗人李白脍炙人口的诗作《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句传达的便是诗人思念故乡、热爱故乡的情感。宋代诗人王安石在诗作《泊船瓜洲》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句表达了诗人思念家乡的炽烈情感。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对这些千古佳句进行深入解读,进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

(三)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尤其是广大劳动人民在人类历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身上散发着自强不息的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因此,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诗人李绅在《悯农》这样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敬。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艰辛,感受诗人对劳动人民尊敬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

二、加强对学生情谊的教育

除了有表达爱国主义情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人民情感的诗作之外,还有很多是表达亲情、友情的诗作。情谊是十分美好的东西,每个人在与他人的交往中都会产生或深或浅的情谊。在当前快节奏的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已成普遍事实,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一)亲情教育

爱家才能爱国。家是亲情维系的一个团体,父母之情、手足之情是亲情的体现。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充满了对兄弟的思念之情,读来使人颇为感动。诗人孟郊在《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中歌颂了母爱的伟大至极。著名的《七步诗》虽然反映的是手足相残,但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间要和睦相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切体会亲人的关爱,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道德品质,使学生与父母、兄弟姐妹在家中营造一种和谐的亲情关系。

(二)友情教育

子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又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与朋友交往是学生学习、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有朋友学生才不会囿于自己的小圈子,才会博闻。而益友又是非常重要的,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朋友的选择也大有学问。因此,对学生的友情教育不容忽视。古人就十分重视朋友间的交情,在诗作中多有反映。如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高适的《别董大》,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深刻体悟诗中所表达的对友人的深情厚谊,教育学生要珍惜友情,相互学习,相互帮助。

三、加强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小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学生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发展,才能成为社会的优秀人才。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靠单纯的说教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资源,使学生在形象生动的教学中有所感知,有所体悟。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范文5

【考点透视】

中考古诗词命题的主要依据是“一标一纲”,即《课标》和《考纲》。国家《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就明确指出初中生要“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这类题目的一般特点为:一是所选古诗词以课本所学的为主,以唐诗宋词为主,以爱国诗、离愁诗、送别诗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等题材的诗词为主;兼顾少量课外的,侧重于七言绝句的送别诗、咏物咏史诗;二是考查的内容较多是常识记忆、内容感知,就情感把握、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作一些理解分析;三是题型丰富,客观题仍居一席,主观题则一路高歌,其中也不乏一些鼓励创新、弘扬个性的开放题。

中考古诗词的命题,相对比较开放,点小,角度多,形式也活泼多样,体现了课标和大纲要求。从2012年全国各地的中考古诗词鉴赏命题情况来看,大体有这样四大方面,包含多个考点和角度,必须重点掌握:

1.概括内容主旨,把握诗歌情感

整体感知,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而概括内容主旨,则是其中的一个重要考查点。此考查点一般是从整体上对全诗进行赏析,多涉及时令、背景、人物、事件、特点等基本要素。这一考点的关键词是“内容与主旨”,就是诗歌中用来表达情感、意图的材料,作者表达的情感、阐述的哲理,或对社会、人生和历史的总结。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理解或概括某一诗句的内容或其特点;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阐述了什么样的哲理?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等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还有少量的选择。

【典型例一】(2012四川安顺卷)考查的诗歌:《蒹葭》

10.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11.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解析】这两道题考查的是景物内容和情感主旨。解答第10题,先要圈出描写的景物在哪里,看看这些景物有何特征,是什么季节的,从中提炼出相关的特点简要概括。如: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解答第11题则相对简单,稍加分析诗中人物的表现及其内容,便可理解。抒发的是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典型例二】(2012广东梅州卷)考查的诗歌:赵师秀的《约客》

12. 对“黄梅时节”所表明的时令,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早春 B. 暮春 C. 夏季 D. 秋季

13. 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品味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交待了当时的环境和时令,以“热闹”的环境来反衬雨夜的“寂静”。

B. 第四句“闲敲棋子”是一个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C. 第三句点题,用“有约”点出了诗人曾“约客”来访,“过夜半”说明了等待时间之久。

D. 全诗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动作的渲染,描写了诗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韵味。

【解析】第12题属于时令把握。这里可重点分析诗歌的第一二句,从梅雨时节、青草和蛙声,不难判断是夏季的景物特征,故选C;第13题属于情感把握,则重点分析诗歌的第三四句,“有约不来”,喜从何来?故B不正确。

【典型例三】(2012贵州六盘水卷)考查的诗歌:《过零丁洋》

25.从诗歌颔联中可以看出国家和诗人分别处在一种怎么样的境地?

26.诗的尾联是千古的名句,请分析诗人在此联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这两道题属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第25题可抓住“山河破碎”和“身世浮沉”两个关键点以及所用的比喻来分析各自所处的境地。参考答案:颔联写出了大宋国势的危亡和诗人一生坎坷、时起时沉的命运。第26题理解千古名句的思想感情,因众所周知,相对容易些。参考答案:表现了诗人舍生取义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解答此类试题时,应仔细体味试题要求,理解试题的侧重点,把握试题解答的切入点,反复阅读诗句,从关键词语、诗句及作家、作品的背景资料入手,不要忽视诗词题目、小序和注释中提示的内容或隐含的信息。分析思想内容,首先必须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做到全面、准确、深入、客观、恰如其分地进行分析评价。纵横联系内外知识,选准角度,审慎作答,不要犯“拔高”或“套用”的毛病,更不要出现言不及意、似是而非的问题,努力忠于原诗,做到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解题入格】

(1)概括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诗歌各句分别写了什么+通过什么手法+抒发什么情感+评价“总分总式”。

(2)分析诗歌形象:身份+性格。

(3)体会诗歌情感: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如: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2.体味意象意境,描绘景物画面

任何作品都会表达一定的主题或情感,而诗歌中主题或情感的表达,则大多依赖于意象、意境的创造。所谓意象是熔铸诗人思想感情的事物,如桃花、梅花等四季物象,柳、月等表意物象;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其所描绘的生活图景的巧妙结合,是生活的外在景象与作者的内在情思的统一。理解诗歌,把握诗意,自然离不开对意象、意境的分析、体会。因而对这种能力的考查,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中考的热点之一。这类考题要求考生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和形象,体会作品的情境、意境,领悟作者的情感。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氛围?这首诗塑造了什么样(怎样)的形象? 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或对某一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情境进行扩充性描写等。题型主要有填空、简答和描述。

【典型例四】(2012山东临沂卷)考查的诗歌:王维的《鸟鸣涧》

9.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创设了怎样的意境?

【解析】这道题主要考查意象、意境的把握能力。只要抓住其中描写的景物,综合这些景物的特点便可解答。答案:诗人描写了桂花、春山、明月、山鸟等景物,创设了静谧、幽美、空寂的意境。(景物2分,答对两处1分,答对三处2分,意境2分)

【典型例五】(2012广东湛江卷)考查的诗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16.首句中有哪些意象?请写出来。

【解析】这道题直接考查意象的准确把握,扣住首句中描写的景物即可。答案:杨花,子规(2分,如果答“杨花纷纷,子规悲鸣”等只可得1分)

【典型例六】(2012四川宜宾卷)考查的诗歌: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

16. 首句中的“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

17. 请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阅读“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时在脑海中出现的画面。

【解析】这两道题考查意象把握和画面描绘。第16题,可扣住题干中“‘异’字统领了上阕哪些景物”,在二、三、四句中找出描写的景物即可。答案: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第17题画面描述,主要是扣住这几句中的景物特点,进行合理想象,并运用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参考示例:西北边塞荒芜萧索,边地的悲凉之声和着营地的号角从四面八方传入耳中,重重叠叠的山嶂里,长烟直上天空,落日斜照,孤城紧闭,举目望去,一片凄凉。(意象正确,画面内容描述生动形象且语意通畅,可得3分,如直接翻译扣1 分)

【典型例七】(2012浙江丽水卷)

过 湖

俞 桂

舟移别岸水纹开,日暖风香正落梅。

山色蒙蒙横画轴,白鸥飞处带诗来。

18.诗中有画。发挥想象,完成《过湖》由诗句到画面的转换:

初春时节,诗人乘一小舟离开湖岸,水面荡起波纹;和风携来花香,梅花悄然飘落。抬头望去,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这也是进行画面描述,可仿照上文的形式,抓住“山色”“画轴”“白鸥”等景物,展开想象,生动描绘。参考示例:远处群山若隐若现, 像画轴般横在天地间;忽有白鸥翩翩飞来,给人带来吟诗的雅兴。

解答此类问题,关键是要读懂诗歌: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首先找出描写诗歌形象的词语,然后概括形象特点,最后理解形象中寄予作者的情感;分析诗歌意境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考生应该用自己的语言把诗歌所营造的意境描摹出来。这里有两个要点,一是用自己的语言,切忌直接引用;二是要描摹出主要的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物都写到,但要写到主要的景物,语言力求优美。第二部分,应在描摹出图景后,用一句简练的话语概括这些景物所营造的情境的氛围特点,或幽静,或萧瑟,或生机勃勃,或孤寂凄清,或雄浑壮丽,或沉郁忧愁,或和谐静谧,或开阔苍凉,或高远辽阔等等。第三部分,根据这首诗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典诗词的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如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的情感物象。鉴赏诗词作品时,不仅要着眼于它们所描写的客观物象,还应透过它们的外表,看到其中注入的意念和感情;注意主客观两方面融合的程度。只有抓住作品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真正地鉴赏古代的诗词作品。

【解题入格】

(1)理解诗歌意象、含义: 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2)分析诗歌形象:步骤是:①找出描写诗歌意象的词语。②概括意象特点。③理解意象中作者所寄予的情感。回答是:(1)是什么意象?(2) 意象的具体特征是什么?(3) 意象的意义是什么?

(3)体味诗歌意境: 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1.描摹诗歌图景。2.概括意境特点。3.剖析作者思想。)

3.把握技巧手法,分析诗歌妙处

诗词的形象、感情、思想往往借助于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展示,比如借景抒情、对比映衬、动静结合、直抒胸臆、虚实结合、欲扬先抑、运用典故等。那么赏析诗歌,自然也就离不开它们。命题人往往会结合诗歌的实际来设点考查。命题的角度有:这首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题型主要是选择、填空、简答。

【典型例八】(2012四川南充卷)

赠从弟

刘 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惧凝寒,松柏有本性!

(1)三、四两句诗中的两个“一何”,表达上各有什么不同?

(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这两道题从语言表达和表现手法上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第(1)道题,可抓住“盛”和“劲”来分析:第一个“一何”突出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意近即可)。第(2)道题,从山松与“本性”,可推断作者是在借景写人(抒情),托物言志。答案:象征手法(1分)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自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从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意近即可)

【典型例九】(2012河北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8.这段文字中,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9.请对这段文字中画线的句子进行简要赏析。

【解析】这两道题从分析描法及其作用上来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可联系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中心思考,回忆结构上的作用和名句赏析的要求来答题。第8题:渲染凄苦的氛围,衬托诗人愁苦的心情,为下面内容作铺垫。第9题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秋雨的细密连绵。

【典型例十】(2012江苏扬州卷)

【甲】论 诗

赵 翼

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乙】戏为六绝句

杜 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9.甲诗一二句与乙诗三四句都采用了对比手法。两者是怎样对比的?分别突出了什么观点?

【解析】这道题从写作手法上来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首先要通读全诗,在理解主旨的基础上找出对比点加以分析。参考答案:甲诗 古今对比 古今之人对李杜诗篇的态度对比 突出了唯有创新,才能引领时代之的观点;乙诗 王杨卢骆与轻薄者的对比 突出了王杨卢骆之文会像长江黄河之水那样万古流传的观点。

古典诗歌十分讲究表达技巧(如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借物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它是诗人用来抒发感情、表达主题的一种手段。分析技巧手法,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因此,最好从诗歌的艺术构思入手。一首诗可以综合运用几种表现手法(小中见大、化虚为实、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要能细心辨析、具体分析某种或几种表现手法在诗歌中运用的妙处。解答时要准确指出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或修辞手法,要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作分析,并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和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有什么作用。

【解题入格】

(1)指出运用的表现手法。

(2)这种手法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具体为: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4.品味语言精妙,赏析经典名句

赏析诗歌,离不开品味语言。这类试题主要包括对词语的锤炼、句子的推敲、名句的领悟等,要求考生能体味诗词语言的精妙。命题的角度有: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色,或赏析诗眼,领会诗中某个字、词的表达效果,欣赏其中写得最妙的一联,剖析整首诗中最震撼人心的诗句等。题型多见于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品述题、批注题。

【典型例十一】(2012湖北襄阳卷)考查的诗歌: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10.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 ”字用得好,妙在: 。

11.“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请说说你的理解。

【解析】第10题从字词的锤炼来考查学生的品味语言能力。“炼”字者一般以动词、形容词为多,此句中显然是“卷”字,我们可以从字面上以及出猎场面上来品味其妙。如:“卷”字极言行走之快,可见出猎者情绪高昂,精神抖擞。

第11题属于名句赏析。我们可以从手法、内容、情感方面来理解。如:(运用典故)表达了作者企望为国御敌立功、报效国家的雄心壮志和关怀国家命运的爱国精神。(或按字面意思理解也可)

【典型例十二】(2012贵州铜仁卷)考查的诗歌: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诗歌首联“ ”和“ ”这两个词组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

(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

【解析】第(1)题比较容易回答。首联中能反映作者境遇和心情的只有两个形容词词组,即“凄凉地”“弃置身”。第(2)题,说“理由”实际上就是在赏析这一名句好在哪里。可根据括号中的提示进行。答案:①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②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

【典型例十三】(2012湖北荆州卷)考查的诗歌:杜甫的《春望》

9. 请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的妙处。

【解析】本题属于名句赏析,抓住手法、内容、情感三点即可。如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说明在战火连绵不断的日子里,消息隔绝的残酷现实。作者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能激起人强烈的共鸣。(意近即可)

【典型例十四】(2012湖南娄底卷)考查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16.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解析】本题属于炼字类赏析。这是一对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对此,要分析其传神之处(参照名句赏析的方法),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或哲理。参考答案:“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

诗歌的语言具有形象、凝炼、含蓄的特点,鉴赏时应注意其深层含义。对典故性字词,要挖掘典故之本义,探寻作者之用意(即内蕴),答题时注意采用“委婉”“含蓄”“蕴藉”等词语。对描写性字词,要分析对塑造意境的作用,答题时注意采用“准确”“生动”“传神”“清新质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朴实”“隽永”等词语。对动作性字词,要分析其传神之处,以寻求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答题时注意采用“生动”“形象”“简练”“富有表现力”等词语。对名句,要从情感、意境、形象、哲理、语言等审美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要注意情、景、理的统一。鉴赏常用语,如:用语工整,形象地勾画出……的画面;全诗用语平易,没有刻意求工,却含意隽永,极富艺术感染力;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的意境,生动形象,极富美感;写出了……的过程或生动情景,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使思想感情表达得更为深切;叠字叠词还增加了诗的音律美。

【解题入格】

(1)品味关键词句:含义+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2)品赏名句:运用什么手法+描写(展现等)什么情景等+抒发什么情感。

【考查趋势】

体现爱国思想的诗句范文6

“月下江景”,这是自然月色,是古今望月诗的自然底色;“对诗诵月”,这是人文月色,是中国月文化的雄厚根基;“想象说月”,这是人性本色,是热爱自然的人性美、和谐温馨的人情美的有机结合,是望月诗篇的全新境界。这就是“江中月”“诗中月”“心中月”,是散文,是诗歌,是童话。

咀嚼“江中月”月色的诗意唯美

自由配乐(《春江花月夜》)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写了什么?你觉得这月下江景美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自读自悟,圈画关键字词,写批注。交流。

生:“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这里说“月亮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作者采用了拟人手法,把月亮当作一个慈爱的母亲来写,写出了月下江景的美。

“哦,你是觉得作者采用的修辞手法让语言表达多了一份诗意的美,是这样吗?那么,月色是否同样美丽呢?”我追问。

生:这句话其实写出了月亮温柔恬静,如水的月色倾泻下来,静谧美好,宁静安详。

师:原来安详美好的是一种诗意唯美的氛围,是一种宁静幽深的梦幻意境。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读出静谧美好。

生:读“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江水是流动的,光斑是跳动的,闪闪烁烁,这是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

生:月光如水,江面上波光粼粼,烁金点点。这样的月夜美不胜收,我想没有一个人不会陶醉在这样的月色中。

“你用共情的方式唤醒了我们对这月夜的神往,谢谢你。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作者采用什么描写方法给我们描绘了月夜江景的美?”我提醒道,“如果你圈画一下这句话中的那些动词,你一定会有所发现的。”

生:这里的动词有“洒落、照亮、跳动”。

生:我补充。“流动”“闪烁”这应该也是的。

生:这是采用了动态描写的方法写出了月下江面的美。

“说得好。那我们就通过朗读来展现这动态美吧!”少顷,我夸赞道,“月色醉人,朗读也醉人啊!”

生:读“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这里有两个动作的词“伸展着、起伏着”,连绵不绝的姿态非常美。

生:它们是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这样的画面朦朦胧胧,神秘美好。

“它们指谁?”我追问。

生:它们指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

师:如何理解“剪影”?

生:“剪影”是这些景物的黑色轮廓,它们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充满了朦胧美与神秘美。

“它们充满了神秘美、朦胧美,还充满了什么美?我们一起来读读感受感受。”我继续追问。

生:还充满了动态美。这江天交界处的一切是静止不动的,但它们又连绵不绝,所以让人感觉是“伸展”“起伏”的。夜晚,月下景色是这样的美丽多姿。

生:同样美的还有这一句,他绘声绘色地读起来“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

“在这句话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传神,特别美?”我点拨道。

生:我觉得“镀”这个词用得特别好。“镀”描写出了月光均匀地洒在长江里,使得江两岸的各种景物隐隐约约,还闪闪发光,感受到作者对月光的无限喜爱。

师:是的,一个“镀”字恰到好处地描写出了月光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月下江景的如梦如幻,如诗如画,而且作者的喜爱之情也跃然纸上。我们在写文章时也应该像作者这样注意遣词造句,用词尽可能地准确与精妙。

师:读到这里,你是否发现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这月夜美景的?

生:按照从近到远的顺序写的:江面―江两岸―江天交界处。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优美的画面吧,再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现出来。

多媒体展现美丽的月下江景图,配上优美的《春江花月夜》,皎洁的月亮,晶莹明净,轻柔似水,给人多少梦幻,多少遐想……在这种宁静安详的氛围中,指导学生再进行个性化朗读,有所感,有所悟,用朗读、用声音表现自己心中那片独特的月光,读出自己的情,读出自己的味来。

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在读中升华感情。在本环节的教学中,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文本语言的美,感受散文般优美的“江中月”。

感受“诗中月”外甥之古灵精怪

师:月是神秘,安详,美好的。面对这样的月色,“我”怎么会不沉醉其中呢?这时身边多了个小外甥。这是个怎样的孩子呢?快速浏览课文,圈画关键字词体会,相信大家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

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组织交流。“我”相信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的特点是每个孩子都能够读懂的。文本如此直白,孩子的特点展露无遗。事实上,更可贵的并不是感知这些特点,而是作者在传情达意方面给予我们的启示: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展现小外甥的人物形象,语言富有童真童趣。

“小外甥是个怎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呢?大家畅所欲言吧,希望大家相互启发,有更多的收获。”我叫了超级慢的“小蜗牛”回答。

他说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至于哪里感受到的,则启而不发了。他基础差,拼音不认识,汉字更不认识,即便知道也是疙疙瘩瘩读不成句的。我猜测可能是这个缘故,他才不吭声了。鼓励无果,其他孩子倒是争先恐后,于是便让他们都做了小蜗牛的老师。这下子兴致可高了――

生抑扬顿挫地读起了第四自然段:“‘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小外甥的话“月亮把我叫醒了”让我们感受到他无穷的想象力,在他眼里月亮也是有感情的,如同母亲一般安详,如今是来唤醒他感受这月夜的宁静。

生:这个自然段除了小外甥的语言能够让我们感受到他的特点,描写他神态的“调皮地眨了眨眼睛”,他的活泼可爱、淘气顽皮一下子跃然纸上了,不由得让人感叹这孩子真聪明。

“说得好!拿起笔来圈画一下这句话中的动词。”组织交流圈画的词:眨了眨、凝望、出神,我随机指点道,“仔细研究研究,这句话除了刻画小外甥的淘气、聪明,还有没有什么新发现?”

生:我觉得小外甥除了聪明可爱,还特别喜欢月亮。来到甲板上,他深情地凝望着月亮出神了,“凝望”“出神”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我想也是因为这份热爱,因为他的聪明好学,才使他积累了那么多有关月亮的诗。

师:这就叫会咬文嚼字啊!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获得的是不一样的收获。学习语文,就是要品味语言,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有时候,我们阅读的时候不妨往深处再想一想。现在,我们一起来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感受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生:第五自然段说“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发出挑战的小外甥对诗时“眼睛一眨就是一句”,他的天真可爱触手可及,他的知识渊博也跃然纸上。

生:从这句话中,我们同样能够感受到小外甥对月亮的喜爱,多如繁星的诗句,他能够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

“什么叫‘不假思索’?‘假’是什么意思?”我相机指导理解,而后小结,“刚刚习得的技能,辉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学会换个角度再想想,真厉害!我们连起来朗读这两个自然段,通过朗读展示自己的理解。”

“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小外甥眼睛一眨就是一句。能和同桌也来对对这些诗吗?然后,再交流一下你理解的诗句吧。”我把课堂还给学生,同桌练习对诗,相互切磋,共同启发,大体理解诗意。

指名对诗。师生PK。全班PK。除课文内的,大家把积累的关于月亮的诗句一股脑儿地展示出来了,兴致盎然,不亦乐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

师:“诗歌的王国就是这样让人神往,月亮的诗歌信手拈来说也说不完。大家积累得也非常多,你理解文中出现的这些诗句吗?”指名大体说说意思后,小结――

“月亮柔美、宁静、安详,我们中国文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偏爱,甚至有人说,不懂明月,枉为中国人呢!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明月’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而这个明月,既是自然的,更是文化的;既是天上的,更是人间的;既是历史的,更是当下的。即便同为描写月亮的诗句,我和小外甥说的诗句包含的情愫也是不同的,是不是?这些诗中的月亮有的充满童趣,有的饱含野趣,有的寄托思乡情,有的充满分离的哀愁。今天,我们算是对月亮有了些许了解,现在想不想抑扬顿挫地来读读这些诗句并把它们变成自己的?”

诗句是美妙的,月光是美妙的,这两种美妙的东西一起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使得我们无比畅快,沉醉在美丽而幽静、空旷而辽远的气氛中。“诗中月”包含着人文的情怀,饱蘸着诗歌的情愫,让人不由自主爱上我们的中华文化。

品味“心中月”想象之奇幻

师:我国古代优美的诗句多如天上的星星,只要我们勤于积累,必有丰厚的回报。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认真品读第三段,你从中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自由品读,圈画关键词咀嚼品味。组织交流。

生:我觉得这小外甥实在太聪明可爱了,他的想象力那么丰富。从他的这些幻想中我们可以感受到――

“像眼睛,天的眼睛。”

“这是明亮的眼睛。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生:我觉得从描写小外甥说话时的动作、神情的句子中同样能够感受到他的聪明好学、爱幻想。你看这些句子――

(1)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

(2)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3)……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4)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5)小外甥打了哈欠,摇摇晃晃走回舱里去了。

生:“又冒出一个问题”的“又”和“冒”这两个词特别传神地写出了小外甥的聪明好学。

生:作者把小外甥的神态描写得特别细腻,“瞪大眼睛”“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写出了小外甥的天真可爱聪明。作者把小外甥的眼睛写得特别有神采。

师:是的,作者抓住了小外甥的眼睛就很生动地写出了小外甥的可爱聪明。这段文字中,用词之精妙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品味。平时写人物时,我们应该注意观察,抓住最传神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句话就有可能把人物给写活了,而不必面面俱到,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师:小外甥活泼可爱,天真好奇,善于幻想,头脑里装满了奇妙有趣的东西。你觉得小外甥的想象怎么样?请联系生活经验去感受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