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作文范例6篇

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作文

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作文范文1

“德不孤,必有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礼之用,和为贵”等这些优秀的思想,对我们当下在社会上为人处世仍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当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春风吹到身边时,不应该只做一个倾听者和附和者,而是要做一个实践者和思考者。积极地实践“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用心地思考什么样的东西可以让自己、让整个社会更好地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及其现代诠释

1.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仁”

在中国诸多的传统美德中,“仁”可以说是居于核心地位的。宋代朱熹说过:“百行万善总于五常,五常又总于仁。”可以看出,“仁”在中国传统美德中的地位。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诸多思想家关于“仁”内涵的理解,既有对前人的继承,又有根据时展做相应的变化。具体来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种:

第一,“仁”即“爱亲”。在孔子看来,“爱亲”是“仁”的本源。孔子认为“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孟子也说:“亲亲,仁也。”“仁之实,事亲是也。”在孔孟看来,这种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所产生的爱,是能够行“仁”的基础。若是连血浓于水的亲情之间都没有爱,那怎么能把爱给予更多的人。“仁”作为一种道德意识,首要的含义就是这种“爱亲”之心。

第二,“仁”也是“爱人”。樊迟曾经问孔子什么是仁,孔子回答说“爱人”。这里的“爱人”不同于上面所说的“爱亲”,这里爱的对象并没有血缘支撑,范围更加广泛,具有“泛爱”的性质。把“仁”从“爱亲”推广到了“爱人”,这种“爱”由近及远、由亲到疏,体现了“爱”的一种量的变化,但其内容又有了质的飞跃。当人懂得爱自己亲人的时候,会懂得爱,那么再去让他爱他人就会变得比较容易和顺理成章。家庭的“仁”促使家庭和谐,扩大到社会上的仁爱互助,则产生了社会的和谐。

对于什么样的表现是“爱人”,孔子也曾说过,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忠恕”和“克己复礼”。“忠恕”就是与人交往时要对人宽恕、宽容,要将心比心地去体谅他人、包容他人。这样就是“爱人”的表现,也更利于矛盾的缓和、社会的稳定。“克己复礼”是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要靠自己的努力学习和不懈坚持去遵守美好道德品质、去爱更多的人。

第三,“仁”有“博爱”之意。唐代韩愈把“仁”定义为“博爱”。他说:“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韩愈用“博爱”来界定“仁”,他对“仁”的界定更加广博,可以看到不仅局限于以上所说的对人之爱,也有对物、对他国之爱。“仁”是不仅仅爱他人,也是要把爱施与除了我们国家以外的其他民族。富者扶持弱者、大国扶持小国,同等之间互相交流、爱护,这样的广博的爱是“仁”的表现。

第四,“仁”有“通”的含义。谭嗣同在其《仁学》中,用“通”来解释“仁”。“通”也是平等的代名词。谭嗣同认为,要实现“上下通”、“中外通”、“男女内外通”和“人我通”才是“仁”的表现。也就是说要实现了君臣、父子、各民族、男女、人人之间的相互平等这才是“仁”,这也是资产阶级自由、民主等思想在当时传播的表现。

2.“仁”的现代诠释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仁”的解释有其精华,但若不加变化地直接拿来用又会缺少时代适应性,所以理应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的时代内涵。

第一,仁爱宽容。传统的仁德主张善待世界中的一切存在,包含着人对同类生命的同情和关怀。对生命的爱可以让人们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保护生灵,也会让人们学会接受爱和被人爱。当前,提倡仁爱宽容的精神,有利于爱的传递、有利于社会成员间关系的融洽和人与人之间的美好亲善。仁爱宽容,就是对人、对物怀有仁爱之心、宽容之心。对你的亲人要关爱,对你踏入社会遇到的人要友善、互助、互相包容。

第二,平等人道。所谓平等人道就是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以功利的眼光看人,人与人之间没有贫富贵贱的不同,而是把每个人都看成具有相同独立人格的个体。对你周围的人给予相同的关怀,能够保持一颗善心,对别人遇到需要帮助的事情时热情地施以援助。用这种人文关怀,尽自己所能去建立一个人与人之间互爱、互助、互谅的平等互助关系。

第三,和谐合作。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人,都不可能孤孤单单地存在与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与自己完全相同的个体存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和而不同”,要有整体意识和团结意识,也要了解自己的个体差异。用这种包容的心去与人相处、国与国相处,那么“德不孤,必有邻”,一定会有和你一样怀有仁心去做的人。当人与人和谐起来,稳定就会出现;当人与人合作起来,富强也会随之而来。

二 “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它的确立有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而事物之间总会有相互作用的力,当核心价值观以更符合时代特色的面貌出现时,它的实践也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借鉴。“仁”这一传统美德的核心,能够保持“仁”,更利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实现,更利于“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实现,也更利于“爱国、诚信、敬业、友善”的实现。

1.“爱亲”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亲人之间的爱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父慈子孝、夫义妇顺、兄友弟恭是亲人之间爱的体现。当夫妻之间存在爱和相互尊重时,会实现夫妻双方的人格平等,这就有利于核心价值观中对自由、平等的追求和实践。当父母与孩子之间有爱时,父母就会严慈结合、养教结合,让孩子学会关爱、懂得做人该遵守的原则,他就会爱父母、爱家进而爱自己的祖国,他也会在慈爱中懂得对人的友善,这就有利于核心价值观中“爱国、友善”的实践。兄弟姐妹之间的互相关爱让人学会了互助,懂得了与人相处,适应了彼此包容,这就有利于踏入社会后对他人的关爱和包容,从而利于核心价值观中“友善、文明、和谐”的实践。

“爱亲”不仅仅是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影响个人的品格,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并且还会通过个人的交往影响周围的人,从而影响他人的处事风格,同样以善和“仁”回报,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比如在热播剧《家门的荣光》中以河丹雅为代表的何氏家族,不仅因为亲人之间的爱使家族得以延续和繁荣,也因为每个人所坚持的爱而改变了原本只重利益而忽视道德的李氏家庭。所以说,“爱亲”是爱人、影响人的基础,由小及大、由家到国,我们总会在“爱亲”的过程中实践着“爱国、诚信、友善、法制、文明、和谐”等这些核心价值观。

2.“爱人”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社会在发展,可人与人之间不总是伴随着文明。“爱人”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润滑剂,以德报怨,用自己的包容和善心去处理人与人之间所遇到的事情,那么就会多了顺利、少了摩擦。“记人之功,忘人之过”,待人宽容,是“仁”的表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提倡的是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强加给其他人,要求自己能够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推己及人,做到严格要求自己而宽容对待别人,这是“爱人”的表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要求人们要懂得关心他人,要善于成人之美而不是嫉妒破坏,这种爱和善也是“爱人”的表现。当人们用“仁”的标准要求自己,做到“爱人”了,那么就会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融洽,就会利于核心价值观中“公正、文明、和谐”等价值观的实现。

3.“博爱”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人与人不能离开相互之间的合作,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封闭起来闭门造车。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是国家发展的动力,而“博爱”是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国家之间的交往用爱浇灌才能长远和牢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对君主来说,有德、行仁百姓爱戴,对于国家来说也是如此。中国对弱小国家、对周围国家的帮助,以及对有摩擦国家的仁义和宽容就是“博爱”的表现。这种“博爱”换来的是中国友好、睦邻的国际形象,换来的是他国愿意与之合作的双重利益。这种“博爱”是“仁”的表现,这更利于国家“富强、文明、和谐”这些核心价值观的实现。

三 传承“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以“仁”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会生活在更加温暖与和谐的社会。主席曾说过:“民族文化基因是中国梦的魂与根。”所以我们应该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来,使其发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作用。但是我们生活的现实是,如果对父母不养、不敬等这种“爱亲”都做不到,更何况是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爱人”。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听到“仁”,说到“仁”,却很难去实践“仁”,如何让更多的人去行“仁”,似乎值得我们反思。

1.家庭是学习“仁”的第一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有的人都是经过家庭的培养,从家庭里走出来进而踏入社会,一个人在家庭中培养的品格会带入到社会。父母对孩子的责任不仅仅是养,还有教。反观现在的家庭教育,父母的教育大多是子女在社会上怎样不会吃亏,没有觉得自己的孩子去爱人、帮助人是好的。父母缺少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是当前家庭教育的大问题,也是引发社会问题的重要症结所在。所以说,父母要以身作则,既然决定让孩子来到这个世界就要负起养和教的责任。父母不仅要让孩子长大还要通过自己的爱让孩子成长,多花点时间陪孩子聊天、给孩子讲故事、用自己的实践告诉孩子怎样做人,这样用爱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也会用爱来回报自己。

2.高校要注重传统文化课的安排

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了解更多的是小学和初中,像高校更多的是思修课,缺少对传统文化的课程安排。其实小学到初中更多的是被动学习的过程,对知识的接受没有完全地咀嚼和吸收。而大学就不一样,自己有了判断和反思能力,知道好的东西要去主动接受。像“仁”“礼”这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多安排这样的课程,在校园里营造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学校不仅要安排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课程,也要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更多的学生接受。比如可以通过话剧表演的形式,让学生自己扮演行仁、有礼的君子,切身感受“仁”所带来的温馨和和谐。

3.个人要树立行“仁”的意识

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作文范文2

关键字:素质教育;师生关系;平等互信;互尊互爱

师生关系是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也是学校中最基本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大胆尝试,深入实践和探究、逐步改善和解决师生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问题,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互信,以优秀的品质和非凡的才能,给学生以有益的心灵引导,影响学生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和学生间的合作互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和谐师生关系,平等体现的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互相关心、相互支持、相互接纳、平等对话的关系,只有这样的关系,才能最大限度达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面对的是有情感、有理智的正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学生。教师应以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尊重他们的个性、尊重他们的人格,让他们健康快乐成长。教育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的双边及多边活动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互为对象,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认知过程和情感交流过程。教师和学生既是师生,又是合作伙伴。教师应放下师道尊严,以平等的礼貌的举止对待学生,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及其内在潜能,重视与学生的平等交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密切师生关系,增强师生间的信任。教师只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才能顺利的完成教育教学和教书育人的艰巨任务。

师生间的积极情感不仅满足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而且对教师也是一种心理上的回报与激励。因而,教师要信任学生,学生会信赖老师。信任的前提就是真诚。只要教师真诚的信任每一位学生,与学生坦诚相见,畅所欲言。就会得到学生的信任,就能解除学生对教师的戒备心理,就会使师生间心灵相通。教师的教育意图就会被学生更好地接纳。

互信可打破“教师万能”的观念。事实证明,最有创意的学生,他们往往跟别人看事物的角度会不同,且能得出和别人不同的意见。教师要向学生学习,倾听学生的意见,特别是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要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给学生一个发现自我的机会,敢于展示个性,激励学生的奇想。自然,互信也不排斥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和失误。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在错误中吸取知识经验和教训,“吃一堑长一智”,他们更容易走向成功。可见,互信是师生关系中维系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关系,是最高尚最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合作精神和自学能力的必要前提。

互尊互爱,是师生双方在“教”与“学”,“人”与“角色”相辅相成的关系中,行使各自的权力和义务的基础。学生往往感到教师的形象高大,认为教师有学问,懂得多,都希望得到教师的热情关注。他们对教师有种特殊的信赖及依赖心理。学生对教师的关注是非常珍惜的。“师生关系旨在本着尊重学生自主性的精神,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明确自己的角色,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的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察认识学生的所思、所言及所为。教师应当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任何情况下,不说侮辱学生人格的话,在与学生谈话时要沉稳、言语要文明。即使学生违反了纪律,教师严厉批评时,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讽刺不挖苦。现代教育是对人综合素质的培养,文化课不是衡量学生成功的唯一标准,所以当学生发展非主流的兴趣爱好时,只要是健康的,教师就应积极鼓励。赏识学生的优点,进步,尽量减少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的无谓限制。

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情感,要明确学生是具有思想感情的个体,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愿望、需要和尊严。教师爱学生,就会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亲近。教师应多和学生做感情交流以缩小和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主动关心,亲近学生,与学生交心谈心,坦诚相待。交流还可拉拉家常,共同参与集团活动。这样学生可把教师看成是可敬可亲的人。

人是不能离开集体环境的,在集体中既需要别人爱自己,又需要自己爱别人。学生往往要求教师即向伙伴一样尊重他们的个性,又像父母一样体贴爱护他们。邓小平曾说过:“我们提倡学生尊敬师长,同时也提倡师长爱护学生。”这是既肯定尊师又肯定爱友基础上的,充分体现出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教师应热爱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教师的个性态度及品质状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事实证明,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将会自觉不知觉的把自己的品质行为和教育教学方法融为一体,通过言传身教,将思想觉悟、道德品质、情感意志和智慧才能等传导给学生,塑造着他们的心灵。教师要以高尚的爱,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融洽、相互尊重、相互热爱的和谐师生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于细微之处发现问题,采取针对性的问题加以矫正;教师也将会在学生的成长中不断完善自己.也会得到学生的尊敬,得到社会的尊敬。

综上所述,教师要树立全力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循循善诱,为人师表。要一视同仁,全面关怀,让学生从教师的关心与尊重中,体会到温暖与期望,激励与鼓舞,从而感受到教师的可亲可信,使师生关系和谐。教师的角色、地位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学生发展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要和学生真诚的交往,要尊重、关爱和呵护他们,让他们在平等、互敬的和谐氛围中,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让他们富有个性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陈永明主编:《现代教师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作文范文3

舒婷的诗具有自我内心的自省作用,通过捕捉文字之间中内心的情感,变现出一位女诗人的独特的敏感思想内心。复杂的情绪,丰富的内涵,句句透着深刻的思想,将这种思想赋予极具逻辑性的表现方式。从这样的方面分析,她通过多种的暗喻、隐喻、象征手法和局部暗喻完成直抒胸臆的表现,是一种多重意义上的意象表示。《致橡树》中深刻的抒发了诗人深刻的人格思想内涵,表现出极具诗人性格的内容,描绘不同特点的独立形象深刻的表现出橡树与木棉的关联,从而表现出极具象征思想意义的内容,这种象征意义否定了传统的“青藤缠树”形式的关系,超越了自我牺牲的范畴,增加了二者互敬互爱的关系表现,从而丰富的描绘出具有现代爱情观念的思想内容,体现出具有完美的人文特点的现代爱情品质,即真诚、高尚的爱情,独立自主的不离不弃思想,在新时代的爱情观念下,超远了传统的束缚,跨越了自我的地位。诗歌通过对橡树与木棉的象征手法表现出具有爱情理想思想的独立的、高尚的内涵,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全诗一共36行,先是采用自然无得象征类比,以凌霄花的表现描绘出一方压制另一方,另一方萎缩、牺牲的爱情观念,深刻的否定这样的爱情,从而逐渐的树立反对的爱情价值观念,表现出诗人推崇的爱情理想思路,诗词中间描绘了爱情中注重尊重与平等关系的思想,这即使要保证各自的独立特点个性,又要表现出具有相互扶持,相互支持,携手共进的思想内涵,诗词后部分描绘了诗人眼中真正的爱情观念,是爱的理想的生化,是忠于祖国,热爱祖国的内涵。《致橡树》中的“橡树”主要描绘的是具有刚强毅力体魄的男子,而“木棉”则代表具有温文尔雅,柔情似水气质的女子。“木棉”的蜕变充分的象征了具有独立自主女青年的理想人格思想内涵,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采用内心自我独白的形式,表现出木棉追求的独立的、真诚的真挚爱情,这种哲理性的爱情具有强烈的可亲可感性,是生动的、诗意化的描绘。诗歌的强烈哲理性更加的深入化,表现出具有强烈理性气质的教育韵味,受到了读者的广泛欢迎。

二舒婷《致橡树》的象征手法

1朦胧诗中象征手法的基础定义

象征手法起源于希腊,是将类似的物体放在一起,两种物体虽拼合在一起却是单独存在的个体,从而表达出整体东西的意思,象征是表现文字内容中更加深刻含义的意思。象征可以定义为用某种物品来代替深刻含义的内容,既是表达出它所具有的内容含义,又深刻的表现出其内在的意境,象征是事物的影像,是事物之间的借喻手法,亦是真正的暗示与表达。象征是有形的无形喻,以有限的内容变现出无限的可能,抓住其中永恒的思想内涵,象征的内容有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象征体,是有形的事物,人们所熟知的具体内容,一种是象征义,是大于象征体内容的另外一种永恒的东西,可能是某种情感,也可能是某种观念,它是在象征体的后面表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需要读者认真的揣摩和思考的。例如,舒婷的《致橡树》是一个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朦胧诗作品,作者以橡树为描述的象征体,以爱情为象征义,从而表现出作者对于爱情的炽热、坚决、坚韧。诗词中的橡树代表的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相中的爱情人物,这首诗在某种程度上并不是单纯的表现出诗人自身的热烈的爱情思想,而是要表现出一种具有爱情理想的思想信仰。通过对橡树的具体亲密描写发挥其具有的内心形象,具有托物言志的意境。是表现出一种可以比翼齐飞,风雨同舟,共患难的难得的爱情观念。诗人将自己比喻成为一株木棉,是矗立在橡树傍边的矮矮的小树,这两棵树的枝叶紧密相互连接,环环相扣,犹如两个鼻翼同轴的并肩爱人一般,表现出诗人希望的爱情是可以长相厮守,比翼齐飞的观念,橡树与木棉坚定的站在一起,风吹不散、雨浇不烂,二者摇摆着枝叶,相互示意,表现出心意相通的意境。以物比人,好像二者都具有了人性一般,在二者的世界中相互的沟通,找寻心灵的默契和慰藉,这是一种没有语言的意会,无需更多的语言和文字。为读者的脑海呈现出一幅没有声音的动感画面,深刻的挖掘读者内心的思想情感,寻求与舒婷诗人之间的思想共鸣,从而完成诗词的文字内容表现。

2舒婷《致橡树》中象征手法的出处

象征手法多由情感起源,从审美的角度将物化为人,以人的思想表现物的状态,设身处地的描绘物的意境,将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生命化,带给读者一种具有魅力感觉思想的意境,从而达到人与物的有效化共鸣,人与物的感情沟通,形成同一境界的效果,表现出具有的美感。物体原本没有思想内涵,人之所以会对这些事物产生不同的感情,是因为将这些感情置身于这些物体上,倾注自身的感情。象征艺术的目的是让作者忽略象征的本例,例如,橡树、木棉,而是将象征体后面的丰富思想内涵不断的扩大化,寻找适合作者感受的,带有丰富思想内涵的感觉、意志,从而完成朦胧的象征意境,这是作者采用象征手法完成朦胧诗题材的主要目的,这样可以让诗人的思想直接表达给读者,读者又不会因为直接接受作者的思想内涵而没有合理的思考,是思想转移的一种具有现实意义的艺术美学创作手法。

3舒婷《致橡树》中象征手法的类别

第一种类别是感受象征的整体,感受作者整体诗词的意境。例如,舒婷的《致橡树》中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种似远非远,似近非近的感受,变现出现实中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的关系,这种不确定性的关系没有因为距离而带来感情的遗失,而是因为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深刻感情思想,为朦胧诗带来了一种确定的关系思想,是一种具有淳朴感受的思想理论,象征了感情不会因为远近而变得淡然的意思。第二类是单纯形象的事件象征,例如,舒婷的《致橡树》中写道“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用木棉进行象征,将树根、树干以及枝叶比喻成情侣直接的爱情相拥的状态,注重表现互相的爱情思想,富于充分的两性关系认识,合理的采用新时代的人格思想变现出超出自我的爱情理想认识,加深极具爱情思想认识的相关联系,从而建立具有哲理的思想内涵,认识到诗人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感情的沟通,相互理解的状态,相互信任的思想联系起来,从而各自抚育极具道德理想的意义,加深诗人作品的思想意境,表现出诗人极具个人魅力的思想行为艺术。

4舒婷《致橡树》的抒情象征的转换

朦胧诗人对于抒情的表现会采用抒情表达的方式完成,放弃相关景致的描写,采用自我思想的描绘,对相关的象征手法进行合理的运用,为诗人带来抒感的表现机会。抒情诗主要是通过作者需要表达的思想,从事物的描绘开始,对相关内容、物品进行描述,以象征的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从而完成抒情的有效表达。作为抒情诗的代表作家,舒婷《致橡树》中抒发到“我们都互相致意”,“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都是以诗词抒发的角度对相关内容进行心情的抒发,以各种合理的方法完成相关象征物的创作。舒婷的《致橡树》中“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抒发了作者自我的感情思想,象征手法在抒情角度完成了有效结合,合理细致的捕捉到她全面的敏感思想。复杂的情感通过合理的假设表现出作者内心的思想,明丽的音韵,流畅的实体过程思路,采用隐喻的表现手法,合理的逻辑结构,直抒胸臆,表现出多种的情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做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则是映衬出具有贞洁主义思想的,象征着橡树与木棉之间的情感,这些手法的合理化运用,加深了诗歌的整体艺术感情氛围,保证了其具有鲜明反差色彩的意境表示,启迪人们对于现实的思索,更加鲜活的表现出诗中抒发的情感,悲伤的与欢乐的对比,更加突出悲伤的痛苦与沉重。

三象征在舒婷《致橡树》中的作用

1象征手法增加了舒婷《致橡树》抒情的理性情节作用

舒婷《致橡树》采用具有哲理美的思想,合理的运用象征的手法加深理性抒情的韵味,是一首具有意象美的哲理性诗,用“橡树和木棉”比喻成具有思想的性格的人,橡树和木棉是不变的,具有事物了的原本艺术特征,更加深了诗人要表达的意境。诗中写道“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这是利用“橡树和木棉”象征了这种情感的交融,突破无法逾越的传统诗词表达形式。诗人用具有哲理性的语言“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变现出诗人的情感态度,这是事物的象征抒情描写。

2舒婷《致橡树》具有的寓意特点

寓意是象征的一种方法,象征主义者认为,合理的文学艺术不是描绘现有的生活,而是对于不能达到的超越时间限制、超过时空认定、超过物质基础要求、超过感觉思想内容的另外的一种意识思想,这种感觉思想只有通过寓意手法,象征手法才能够表现出来。象征手法沟通了现实生活与理想生活,为二者建立良好的桥梁,人们可以很容易的通过诗歌认识诗人主观表达的思想,象征的内容不是事物的基础属性,而是主观意义上赋予的特点。拜托生活中的语言形式,采用脱俗的寓意手法,加深诗歌丰富的思想内涵寓意。象征的手法大多采用暗喻的方法,表现诗歌的意境,这与主观客体内容是相互契合的。象征手法带来的诗意是给予诗人内心时间的描绘,无意义的寓意不是朦胧诗,更不能成为诗。有寓意的诗才可以被成为具有思想内容的,是值得人们称赞的。这种称赞是极具独立性的、庄严而神圣的,没有多余的棱角和光环,是默默的长大,逐渐成长起来的真正的文化思想艺术。舒婷当时生活的年代正处理抗战时期,由于诗人具有的地下党身份,受到的教育是得到了“雨露的润泽”,可以坦然的面对“风雨”,《致橡树》中写道“树的位置”,它是“独立的”而并非“孤单的”,是“月光为它带来了光明和理想”,“月光”带给诗人理想的梦,是符合当时地下党工作所处环境的它的孤立、傲骨都表现出具有“美”的寓意。树的沉默和丰富随着风霜的锻炼,逐渐充实,它的默默无言,却比“夏蝉”还要有力,比“秋虫”的鸣叫更加悠久长远深刻。这是一种强有力的沉默,是社会规律变化中的沉淀,在这样的抒情寓意中,逐步让读者感受到其深刻的寓意。通过象征的手法表现出艺术的特点,诗人写“树”却处处喻人,凸显其具有的象征意义,合理的认识象征中具有的可以贯穿的内涵,将“树”与“人”合理的结合起来,变现出具有强烈切合象征意义的双重韵味,增加了含蓄的寓意之美。诗的这种象征暗喻是极具朦胧诗的味道的。它不体现在直观的描绘上,而是体现在其深刻的象征体上,表现出具有强烈朦胧诗的内涵意境。

四结语

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作文范文4

团结就是力量,在各方面都需要团结。我们的大家庭更需要团结,以绽放出更加询丽的光彩,团结中不免有合作。以下是小编精心收集整理的团结互助友爱同学班会演讲稿2021,下面小编就和大家分享,来欣赏一下吧。

团结互助友爱同学班会演讲稿1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当这句耳熟能详的歌在我耳边飘荡,我脑子里就浮现出一句话:请相信团结的力量!

许多滴小水珠可以变成湖泊;许多花卉开放的季节才能叫春天;许多只蚂蚁的力量才可以抬起一只大甲虫;许多只萤火虫的荧光在一起才能闪烁……这些都是团结的力量,所以,请相信团结的力量。

有一天,我在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些蚂蚁,它们是那么的渺小,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它们的背上扛了一只大甲虫,这种重量对于人来说就像沧海一粟;可对于蚂蚁来说,这可是它们的几百倍啊!也许,就当它们走完下一步时,背上的甲虫就会“啪”的一下掉下来,把蚂蚁砸个粉身碎骨。可是这群蚂蚁并没有犹豫,硬是把甲虫拖进一旁花坛的蚁巢里。

是啊!就像1+1>2一样,一只蚂蚁只能搬起自身重量的二倍,一群蚂蚁却可以搬起自重的几百倍,这不是自然界的奇迹吗!于是,那么微小的蚂蚁都知道团结友爱合作,作为世界上最聪明的物种的我们——人类,难道不应该反思吗?

所以,请相信团结的力量。

团结互助友爱同学班会演讲稿2各位领导、各位评委: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团结协作,共创未来》!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同志们,当我们还是孩提时,老师就教我们唱这首《团结就是力量》的歌,而此时此刻,这首歌再次在我的耳边响起,因为我们互换团结,团结无处不在。

伟大的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抛弃到荒漠里不可能生存一样。”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也曾说过:“单个的人是软弱无力的,就像漂流的鲁宾逊一样,只有同别人在一起,他才能完成许多事业”。还有好多的名人都对团结这个词作出不同的解释,面对这些名人名言,我们又怎能忽视团结协作的重要性。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做到团结协作呢首先,我们需要做到一个字――仁。“仁”又是什么呢有人将“仁”分解成“人”和“二”,这便解释了“仁”由人而来,只有人与人之间互相关心爱护,才能称得上拥有一颗仁爱之心。不过,这里的“仁”,并不是指朋友之间的义气,也不是说不论黑白的帮助或是支持,而是与同事之间的相互协助,当同事遇到困难时,我们要伸出援助之手,当同事彷徨时,我们要给予正确的分析,我们需要时刻树立仁爱的思想。

团结协作的广大寓意又何止仁爱,在工作中,我们要怎样才能把团结协作精神发扬得更好呢

此时此刻,我斗胆发表我的愚见,首先,我们要建立和谐的信赖关系,营造良好的人际氛围。有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分析:如果我们能与同事、领导形成和谐的信赖关系,我们相处的气氛就会融洽,那么就会形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工作氛围,也会打造出友好宽松的工作环境。再者,我们要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增强团结协作精神。因为参加集体活动,不但可以增强我们的团结协作意识,还可以凝聚集体的力量。除此之外,我们还要营造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工作氛围,要充分的信任同事和周围的人。竞争是保持团队锐气的必要条件,是促使我们在学习上更刻苦、工作上更努力、作风上更顽强,从而加快完善自我的步伐。信任别人本身就是一种美德,在与同事相处的时候,一定要给予充分的信任,同事的一句话,有时可使你跳出原来框架的束缚而变得豁然开朗,从而使问题迎刃而解。

同心山成玉,协力土变金。开创未来,需要一种克难攻坚的精神,更需要一种团结协作的合力。任何一个单位,如果是组织涣散、人心浮动,人人自行其是、集体一盘散沙,那又何来生机与活力何谈干事与创业何有形象与成绩那么同志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推动单位的业绩而团结友善,为开创自己美好的未来而奋力拼搏吧!

我的演讲完了,谢谢大家!

团结互助友爱同学班会演讲稿3尊敬的各位校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一个班级是否具有教育气息,是否具有良好的班风,关键是要看这个班是否团结友爱。在一个团结友爱的班级中,全体学生会自发的形成一股浓郁的和谐气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能融洽地与同学相处,与老师交流,友好的进行合作,彼此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学生会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正所谓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会永远不干涸,一根筷子只有捆在一起才会坚不可摧,这一句句充满哲理的`话语告诉我们一个集体团结友爱才会迸发出无穷的力量。

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叫周婷婷,另一个叫王铮,在辽宁省师范大学教育系里有两位特殊的学生,他们一个双目失明,另一个双耳失聪,然而就是这样的两个人组成了一个团体,两个人在生活上、学习上互帮互助,周婷婷听不清但听得清,她做里王铮的眼睛,王铮看不清听得清,她做了周婷婷的耳朵。两人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在学习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他们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呢?那时因为他们掌握了成功的法宝——团结友爱,互助合作。

像他们一样在学习上团结友爱,不存一己之心,在其他方面也是如此,拿班级常规来说;按时到校,自习课安静,校服穿戴整齐,说话文明等等。也许有多人认为这不过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可是,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些小事上的不到位,恰恰反映出了这些人责任意识淡薄,缺乏足够的集体主义观念。

还有多少同学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不能按时到校?

还有多少同学在打了预备铃之后还没有做上课的准备?

还有多少同学在见到老师时面无表情的匆匆而过?

同学们!付出一份友爱,你将收获两份快乐。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迟到,不早退,不说脏话,不取笑他人,让友爱的甘泉滋养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手牵手,心连心,共同构筑辉煌的班集体,共同创建文明校园。

团结互助友爱同学班会演讲稿4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您们好!

我是二、四班的梁婷婷,我演讲的题目是:团结互助友爱,构建和谐校园。

鱼儿在碧绿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遨游;鸟儿在蔚蓝的天空中,无拘无束地飞翔;花儿在青翠的草地上,争先恐后地开放;我们在美丽的校园里,健康快乐地成长。亲爱的朋友们,我们生活的世界,是多么美丽,多么和谐呀!

和谐世界需要和谐的校园。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能为构建和谐校园做些什么呢?亲爱的朋友们,你们想过这个问题吗?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尊敬老师。老师,您是太阳底下最崇高、最光辉的人,您也是太阳底下,最劳累、最辛苦的人。为了我们的成长,您在课堂上循循善诱,耐心讲解。我们放学了,您仍然在批改作业,精心备课。您废寝忘食,勤奋工作,为的是让我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敬爱的老师,您就像一支蜡烛,燃烧您自己,照亮了我们。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要尊敬老师,把老师当作父母,像热爱父母一样,热爱我们的老师。现在,就让我们对敬爱的老师,深深地鞠躬吧:老师,您们辛苦了!

构建和谐校园,同样需要同学们互爱互助,和谐相处。我们要学会真诚,学会理解,学会宽容,学会尊重,我们还要学会欣赏,学会沟通。亲爱的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那么,就从现在开始吧,多关心一下身边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校园的温暖,同样,我们也会得到其他同学的关心和帮助。《相亲相爱一家人》这首歌唱得真好:“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对,学校就是我们的家,我们就是一家人!

构建和谐校园,需要我们讲文明。文明是什么呢?文明是对老师的问侯,是相遇时的微笑,是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同学有困难时的热情帮助,是与他人发生争执时的谦让,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说一声“sorry”,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还是从小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不随地吐痰……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关爱,少一些争执,多一份真情,少一些矛盾,让生活中不和谐的音符通通消失。让我们用团结互助友爱,奏出美妙动听的交响乐!让我们的校园充满和谐,让我们每一个同学,在和谐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谢谢大家!

团结互助友爱同学班会演讲稿5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生活中,生活的影子处处可见、一堆石头可以堆成一座高山、一堆砖头可以垒成一间房子,就连小小的蚂蚁团结起来,也有无穷力量。

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作文范文5

[关键词] 影片《斗爱》;舞者;主题;戏剧冲突

一、中国第一部关于拉丁舞蹈艺术的影片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中曾经有过许多和舞蹈艺术相关联的影片,不过影片《斗爱》毫无疑问是中国首部以拉丁舞蹈艺术为主要题材的电影。该电影作为中国第一部拉丁舞蹈为主要题材的影片,拉丁舞蹈在电影之中所占的篇幅是非常大的,切实给观众展示了拉丁舞蹈的独特艺术魅力和深刻文化内涵。就像爱情是我们人类一个永远的主题那样,男女相互间所谓的“战争”也是一个人们永远争论不休的话题,不过拉丁舞蹈可以直白和巧妙地展现出男女相互间此种微妙变化、复杂又相互争斗的关系——邂逅、纠缠不清、尽情挽回、相互伤害、顽强挣扎、双方妥协。在拉丁舞蹈艺术之中,男性和女性舞蹈演员之舞蹈语言是把具象的男女关系演绎成较为抽象的舞蹈艺术。男女舞蹈演员的舞蹈动作幅度特别大,并且男女双方有输有赢,男女舞者往往会做出悲痛万分与欣喜若狂的动作与面部表情,就像是现实生活之中男女相互之间的情感争斗那样,男人与女人相互间不能真正使对方心悦诚服,但不愿意放弃而陷入痛苦的挣扎漩涡之中,此种顽强挣扎被抽象化、艺术化以后,然后就最终成为舞蹈。事实上,在这个地方,艺术历经多重的洗练和升华:现实生活是艺术之源泉,由现实生活之中提炼艺术之灵感,使艺术要高于现实生活,尽可能真实去展现人类生命之美丽。

二、影片《斗爱》深刻之中心主题

电影《斗爱》尽管是以爱情为主题的影片,可是该片中的男女主角好像一直处在相互之间“没有感觉”的状态,观众不由自主就会问道:“若无爱情,要为何而斗呢?”伴随电影故事情节的逐步推进,答案逐步清晰了起来,那就是斗舞,它实际上就是斗爱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斗牛士和牛是对手,而该影片男女舞者互为爱人,他们相互斗着,相互爱着对方,柔和的霓虹灯下面,舞裙上下翻飞,二人的舞步快速而急促,、诱惑着对方,二人前后相互追逐着,心中酝酿着那渴慕已久的恋情。舞者之间的那份爱是隐含在舞步之中的。舞蹈演员已经将他们的爱巧妙融合在他们的肢体语言之中和他们的舞蹈动作之中,舞者跳舞时的眼神、左右旋转、前后的步伐以及和舞伴的那些肢体接触,都可以传递他们深爱对方的信息。可是从一开始到结束,他一直都不对她表白自己对她的爱恋,不过她从来也不过问。二人为了他们喜爱的舞蹈事业,更为了他们之间的爱,两人彼此折磨着对方,相互纠结着。这恰恰就是该影片《斗爱》所展示的美丽和残酷吧。电影中三个主人公因为对舞蹈的无限热爱命中注定让他们三个人相聚在一起。小莉在舞台之上练习舞蹈动作的时候每次摔倒,都敲打在思南的心上,让他心痛不已,无可奈何与恼羞成怒,二人彼此互相伤害,等等。所有这一切把该影片的故事情节演绎得让人们心碎、痛心且茫然不知所措,所有这一切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为着自己远大理想而时刻在努力的小曼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电影中小曼这个角色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她是电影故事情节发展的一种必然,若没有小曼出现,肯定也会出现一个其他人,现实生活之中那些脚穿舞鞋而孜孜不倦找寻其梦想的人很多很多。小曼亲眼所见小莉和思南二人的爱恨情仇,她由此也更加理解舞蹈艺术的深刻内涵。电影《斗爱》结尾,是一个出人意料不过也符合情理的结束,男主人公思南抛弃了他所喜爱的舞蹈艺术,他在宽阔的马路上狂奔而去。而泪流满面的小曼在舞台上与陌生的舞伴翩翩起舞。下一代的舞蹈演员快速成长了起来,这些人就是将来的小莉与思南,一拨又一拨的无限热爱舞蹈艺术的人就如此这般运用其自身的美好青春与美丽在舞台上尽情表演着,观众不可能看到这些人脸上流淌的泪水,更看不到这些人为了他们热爱的舞蹈艺术事业而使身上留下的伤疤与脚板上起的水泡,看不到长期的大运动量的训练过程中,舞者那娇小柔弱的身躯正逐步有了什么变化,观众们只看到的是翩翩起舞的衣裙与快速旋转舞鞋,是让观众眩晕的华丽转身与亮相。到电影结束的时候,影片中的三个主人公对舞蹈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他们三人心智更加成熟,或是更热爱舞蹈艺术,或是领悟到爱之真谛,或明白如何去分享,或是明白该放弃就得放弃。电影的主题在这个地方得到进一步升华。

三、极强的戏剧性冲突的故事情节

在电影中,导演运用“受伤”来构建一个极具戏剧性冲突的故事情节。这对男女舞者在外人眼里是完美的、让人羡慕的,他们在翩翩起舞的时候,就像相互缠绕在一起的大火,去点亮现场所有观众的心灵。可是,回到现实世界的二人却不像在舞台上跳舞那么完美,二人因为太过于喜爱拉丁舞蹈艺术,而在某种程度上妨碍了他们正常的沟通交流,两人真实面对却不能坦诚对待对方。对舞蹈的孜孜不倦占据着思南的全部。他是一位接近完美的男人,思南有一副英俊的面孔,身材高大修长,言谈举止温文尔雅,沉默少语。思南展现给观众的色彩在舞台上面和下面一直是一样的,犹如思南穿的次数比较多的黑白颜色搭配的衣着:顽强执著、刚毅、冷静、单纯、漠不关心。思南对舞蹈艺术的热爱就像一个被紧紧上了发条的玩具娃娃。思南躯体在现实世界之中生活,可他的内心却远离了这个喧嚣的世界,他对于和舞蹈无关的东西,一点也不感兴趣,也不想感兴趣。没人能够阻挡思南去实现其远大理想,就是小莉也无法阻挡。就在他们二人最开始相处的时期,思南和小莉的共同梦想就是对舞蹈的追求,二人一起从早练到晚,一起为舞蹈大赛拼搏,共同为舞蹈大赛冠军而努力。二人在通向舞蹈比赛桂冠的道路上,其身体和内心世界是一致的,二人的舞蹈动作配合和心灵的相通是完美无瑕的。不过男女之间对于理想与爱情的态度观念,好像是不能默契配合,协调一致的。就是有的时候协调一致了一段时间,可要一直协调一致是很难实现的。小莉慢慢地做了一个正常女性都会做的抉择:爱情和理想相比,爱情重于理想,也就是说,舞蹈并不是其所追求的惟一理想。可是她的舞伴思南却完全沉溺于自己所追求的梦想里面,也就无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心小莉心里世界的悄无声息的变化。小莉渴望得到思南悉心温柔的关心爱护以及暖人心扉的感情来滋润,可是思南根本不可能做到这些。小莉由衷渴望思南能够明白她、能够读懂她的所思所想,可小莉不知道也无法明白其内心渴望的就是重重打碎思南理想的东西。在思南心目中,他一直都是将其自己与小莉的理想紧密联合在一起的,小莉受伤住院期间,在医院里思南无比伤心地对小莉说,“我们两人的共同理想都被你重重打破了。”思南无法把他自己的理想和爱情强行分裂开来,就在小莉硬是把理想和爱情分开的时候,思南做出的首先反应就是,一定坚持自己的理想。虽然思南对小莉不顾一切地大喊,“我就是想和你一起跳舞,他妈的谁也别想分开我和你跳舞!”可是小莉坚决回应到:“那不是我想要的表演,是你自己一个人的表演。”“你所需要的就是一个陪你跳舞的木偶,而我不是。”这就表明了思南所追求的理想和小莉所追求的理想的彻底决裂。小莉就这样从思南所追求的理想之中退了出来。

四、生动感人的电影故事情节

电影《斗爱》在给观众叙述男女主人公的情感纠葛、心中理想、相互谅解、爱恋与最终放弃的时候,没有运用壮观的场景,基本上都是描绘男女主人公的平常生活琐事——舞蹈排练厅、舞蹈大赛赛场和表演舞台。给人感觉是平淡无奇的审视角度与看台,可让观众在尽情欣赏舞蹈艺术的时候也随着故事情节的高潮迭起而心潮澎湃,此种叙述方式更能让观众有深刻印象。

导演特意给这部电影编排了几个情节:(1)理想开始部分。年少的羞涩、无拘无束与远大理想。这部分是小曼与小莉的快乐成长之经历。影片中的很多时候,小曼身穿短马裤、牛仔裤每天快乐地尽情舞蹈,小曼跳的舞没有任何修饰成分,就像一个单纯的丫头。此外,小曼本人与其舞蹈恰恰就是电影节奏的重要一部分,这部电影的节奏流畅,就在小莉和思南二人那压抑的让人窒息情感中,在无可奈何与痛楚里面,一直有小曼那清新的舞蹈扑面而来。(2)舞蹈演员内心情感。思南给小曼费尽心思讲解斗牛的那部分情节表明,在这些舞者的心里,以上动作全是有故事情节在里面的,也是有情感因素的。影片里面思南与小曼跳舞的情节要多于他与小莉,可观众一看到思南,马上会联想到小莉,二人犹如被某种丝线捆绑起来。思南无限钟爱舞蹈艺术是非常清楚的,而小莉看到思南如此执著,她选择喝酒麻醉自己。由于舞蹈,二人相爱,由于舞蹈,二人伤害对方。或许思南体会不到,小莉不在身边,思南的舞蹈也没了情感。(3)舞蹈艺术之真实内涵。舞蹈比赛之中小莉反复摔倒,那不是小莉最好的退出方式,可让人伤心的事情还是出现了。小莉的舞蹈犹如在刀尖上跳跃,舞姿是美丽的,可心是悲痛的。小莉从舞台坠地的时候,她眼睛里透露出来的疲倦神态与痛苦让人们为之担心。该放下就放下吧,养好身体,去加勒比岛跳舞,找寻幼时的快乐。思南没有了小莉,他魂不守舍。就在去飞机场的路途中,思南急不可耐跳下汽车,狂奔返回其心仪的地方。思南最终和许多爱情电影的结局相同完成了最后时刻的救赎,他走到小莉跟前,面带笑意,满带歉意说道:“差一点你就从我身边溜走了。”思南最终弄明白了,舞蹈之真正内涵是懂得爱之心。

影片《斗爱》从头到尾全是在给观众讲述“爱情”和“舞蹈”的融合。相互斗争,彼此相爱,舞蹈之美让观众惊心动魄,舞蹈之美让观众应接不暇,泪湿满襟。《斗爱》是一部励志电影,该片讲的是一个传承体育精神的故事,也是一个寻觅家园的故事。两个无限热爱舞蹈艺术和实现远大理想的拉丁舞蹈爱好者面对忽然发生的众多变故,一直坚持他们对美的向往与胆略,表现出实现自我价值之激情与坚忍不拔之精神。舞蹈演员在舞台之上展现美丽舞姿,可在美丽的背后,舞者所付出的辛劳与泪水、汗水比人们所能想象到的多很多,担负此种艰难困苦而没有走向迷失的核心就是:深刻领会爱之精髓,学会与别人分享,抑或拿得起放得下,这或许是影片《斗爱》带给人们舞蹈艺术之外的启示吧。

[参考文献]

[1] 贺业志.论体育舞蹈的身体语言[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06).

[2] 吴庆超.拉丁舞的起源[J].体育文化导刊,2002(02).

体现人们相互关爱的作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伦理问题;伦理原则;伦理路径

交往是现代人的根本生存方式与存在方式,一切社会实践都是以交往为基础行为产生的。人际交往伦理,是指两个或多个交往主体之间以社会生活为背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沟通,达成理解与共识,形成普遍性适用的伦理原则,用来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往关系。大学生作为青年团体中的重要群体有其特殊性,大学是学校生活迈进社会生活的最后一阶段,在大学生活中大学生身心发育基本成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也已形成并且趋于稳定,有较强的理解力和包容力,同时大学生群体相较于其他青年群体还具备了较强的自尊心理。

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伦理现状

1、 价值取向模糊

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环境下,面对高科技信息时代,大学生原有的人际交往方式与现代社会追求的价值目标之间的不适应,导致大学生们不能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人们享受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度的自由、便捷的信息和丰盛的物质,每一个人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可能和机会,人类社会越发展,人们的交往范围越扩大,人际关系就越复杂”经济发展和高科技给我们带来了便利而丰富的生活,同时我们也看到它带给大学生带来的负面影响。当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功利主义、拜金主义这些扭曲的价值观越来越严重以致泛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关系本应是以情感为交往基础的,以提高自我和感情的交流为目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受网络所带来大量的负面信息,以及激烈的竞争和就业形式的影响,大学生变得越来越现实,在交往的过程中,尽量选择对自己有益处的交往对象,甚至更喜欢结交有钱有势的同学。认为这样的同学对他们以后的发展更加有力,而普通的同学或者生活条件不好的同学,很可能帮不上他们什么忙,反而更有可能求得他们的帮助。这就给大学生之间本来纯洁的友情上蒙上了价值最大化的阴影。

2、 道德情感冷漠

现代人不断淡化忽视人的价值和存在目的,因此造成人们心灵空虚、焦躁不安、人际关系疏离。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明显处于一种享受孤独的疏离状态,沉溺在一种小资情怀中,曾经轰轰烈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理念已消失殆尽。大学生们对未来无望、对当下关注、对过去抛弃使得他们不再重视人际关系的伦理秩序,他们更多在乎现实得到,或者说,可预见的将来。随着媒体不断进步和发展,大学生作为易感人群更容易受到媒体中传播的自由无序信息的诱惑,一些消极的信息对大学生理念信念产生腐蚀,是的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变得迟钝、消极、冷漠。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和谐离不开正确道德价值导向,没有了道德秩序,抛却了理想信仰,他们内心必定充满空虚,人们交往需要精神的寄托。

3、 自我主义膨胀

当代大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家里唯一的孩子,从小到大都享受着亲人的溺爱,父母百般呵护,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生观,崇尚个人奋斗,不善于与别人配合,在与他人交往时,“我”字优先,只顾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内心的感受,习惯的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待和处理问题。与别人相处时,不考虑别人的情绪,不顾场合,自己高兴的时候,会高谈阔论,手舞足蹈;不高兴的时候,就会郁郁寡欢,乱发脾气,漠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缺乏集体主义观念,较少的考虑集体或他人的利益,完全从个人的自身利益出发,不能正确的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甚至不愿深入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可能为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大学生中还存在利己无罪的思想,部分大学生认为只要自己不损人利己,不侵害到别人的利益,不违法犯罪,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自我主义没有错。以上这些自我主义想法导致大学生在交友之道上表现出一种以我为先、各人自扫门前雪的冷漠态度。

4、 道德规范缺失

大学生道德失范即指高校中的种种行为规范、行为准则对大学生的约束力量减弱,从而导致一部分大学生部分偏离、甚至是完全偏离道德规范行事。([1]李欢. 我国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D].吉林大学,2013.)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虽然整体较高,道德价值主流取向健康向上,但是仍然有部分大学生的道德状况让人失望,表现出严重的道德缺失现象。首先,社会责任感淡漠。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抱负,但是只强调自己的个人理想,认为社会理想太远、太大、太空,与个人关系不大。其次,社会公德素养较差。有些大学生在外非常讲究个人卫生,而寝室极为脏乱;部分大学生习惯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上课接电话、发短信等现象也随处可见;大学生损害公共财物现象屡见不鲜,在桌椅上乱写乱画、墙上有脚印、走廊指示灯被踢碎等都是常见的事。再次,学习道德行为失范。部分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进入大学之后整个人作风懒散,认为上大学的目的就是拿文凭,平时学习态度散漫,考试作弊已成为普遍现象并且屡禁不止。最后,恋爱道德失范严重。大学生恋爱目的扭曲,有的恋爱目的仅仅是满足自己与异往的欲望,寻求刺激,填补精神上的空虚,有的恋情则出于功利目的,找社会上的大款或找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部分大学生恋爱观念过于开放,缺乏责任意识,把恋爱当做感情游戏。恋爱中的大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好爱情与学业之间的平衡,堕入情网不能自拔,学业受到严重影响。

生人际交往伦理原则

1、 平等原则

一切生命皆是平等的,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更是平等的。平等是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则。所谓平等,不仅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物质上的“平均”或“相等”,更是双方在精神上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是人格上的平等。大学生在交往中只有保持平等待人的心态才能建立和保持真正纯洁友爱的同学、朋友关系。当今物质横流的社会状态下,青年同学都更希望自己能在大学生活中找到心理上相互平等,能够坦陈相见,毫无保留的分享,对待自己没有半点虚伪和自私的好朋友。培根说:“没有友情的社会则只是一片沙漠。甚至连许多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不能没有友谊。”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大学生要获得友情,发展友谊,就需要与人为善,同学关系最基本的就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平等友善。由此可见,平等原则是建立良好人际交往关系的前提,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础在于交往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平等性。我们要正确的掌握和运用平等原则,来建立和维系良好的人际关系。

2、 诚信原则

“诚信”,即诚实守信。所谓“诚”就是真实不欺、表里如一的道德品质。诚信是一种言必行,行必果的道德原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诚信被视为天下行为准则的关键,是道德品质之首。在现代市场经济机制的冲击下,社会对个人诚信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人若没有诚信,等于放弃了独立的人格,没有了自己的尊严,就会丧失他人对己的信任。当前,大学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大学的失信行为不仅影响其自身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还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有着不良的导向作用,更成为影响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因素。《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规定大学生“诚实守信,严于律己;履行践诺,知行统一”。因此,大学生应以诚实守信、敦厚谨敬的态度待人接物,为人为己;做一个内蕴守信、认真、重义、正直的人,这样才能内诚于心、外信于人,从而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

3、 友爱原则

友爱,从字面上理解即朋友之爱,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发生的一种情感和伦理德性。友爱的载体是朋友,友爱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它与朋友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并以朋友个体独立性为基本条件。友爱原则对于大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社交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我们所说的友爱原则是一种相互之间的善行、善意,是获得友谊的基本途径,但现阶段我们的青年学生的友爱也存在着堕落。朋友可能是两个人彼此吸引,但这种吸引可能不是对方性格中优秀的部分;朋友可能是两人爱好相同,但这种相同可能不是对方积极向上的爱好。获得友谊不仅是自我实现和处事的体现条件,也是个人道德品质的显现。真正的友情必须是交往双方都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民谚中说:“获得朋友的唯一途径,是要自己够得上一个朋友。”所以大学生在友爱这种可贵的品质中要克服那些消极方面,获得有利于我们身心成长的友爱品质。

4、 互助原则

互助原则是人际交往的客观要求,它是指人与人相处中互相关心、 互助互惠的道德德行。互助原则是人类的天性,从人类存在时就已经存在于人类生活之中。大学生互助实质上是一种针对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同伴教育,他们是同龄伙伴,他们彼此认识、相互信任、关系融洽。大学生们的互助内容主要是大学生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互助的方法主要是倾听与关心、理解与接纳、支持与鼓励等等。大学生在互助过程中往往同时能促进自身进步和成长,实现“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境界。当代大学生均为90后,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宠爱中成长,崇尚“自我”,缺乏合作意识、集体观念淡漠。发扬互助原则有利于提高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发扬乐于助人、互帮互助、胸怀宽广的优良道德品质。互助原则不仅是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决定大学生今后进入社会成才和幸福的关键所在。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伦理教育

1、人格教育

人格是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做人尊严、价值和品质的集合。人格是人类特有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人们道德人格的形成时期主要在学生时代,而大学处于大部分人学习生涯的最后阶段,也是形成成熟人格的关键时期。所以加强人格教育是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关键所在。首先,能正确认识自我,建立良好心理素质。接受父母赋予的一切先天性的素质,不管起点如何,有明确的目标和愿望和稳定的心理素质,乐观面对困难,正确认识挫折,永不言弃。其次,培养正确的公德意识和民族精神。大学生必须具备讲文明礼貌、爱护公物、遵纪守法、助人为乐等基本社会公德意识,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文明风尚。“爱国”是做人的基本民族情感,失去这一情感的人终将召到人类唾弃。大学生要有民族忧患意识、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坚定爱国立场、自主维护祖国团结统一。最后,要富有开拓精神,具有创新意识。“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大学生要不受传统观念束缚,敢于探索、验证。

2、 自我修养

如果说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是道德品质的外在要素,那么道德修养无疑是道德品质的内在要素,而自我修养就是一个人自我道德修养锻炼升华的阶梯。如何提高大学生自我修养?第一,勤于自省。大学生要学会自我反思,而反思的目的是发现自身的错误或缺点并及时改正,杜绝陋习、斩断恶念。通过自省,完善自己待人接物的能力,获取与人友好相处的知识和经验。第二,重视积累。“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自身道德修养不是一触而就,而是经过时间的历练慢慢积累而成的。

实践锻炼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开放性”和“实践性”。中华民族讲究“知行合一”的理念,“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人际交往实践性就是,大学生将其掌握的人际交往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和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人际关系交往当中,产生由认识到实践再由实践到认识反复循环的过程,在循环中促使他们的思想知识、伦理道德、交往能力得到升华。大学提供给学生一个优秀人际关系实践场所,在校园内,大学生主要和老师、同学和家长相互往来,交往关系简单,没有直接的利害冲突,即使在交往中有不对的地方只要你积极改进和弥补很容易得到他人的谅解,这就为大学生进入社会交往起了缓冲的作用。所以大学生要把握在校时光,敞开心胸融入学校这个大家庭,通过个他人的相处认识自己的不足,勇于展现自己,认识自己,改正自己。综上所述,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和谐形成离不开实践锻炼,只有在实践中反复感悟,加深理解,才能形成和谐的交往观念,并被自觉践行。

参考文献:

① 李 欢: 我国大学生道德失范现象探析[D].吉林大学,2013.

② 汪怀君: 试析交往伦理的内涵[J].中州学刊,2007.

③ 黄本玉: 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表现、原因及教育对策[D].山东师范大学,2006.

④ 胡建新: 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伦理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