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范例6篇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范文1

大家好!

我叫X,自20*年8月起担任外事处副处长,在协助处长履行本处职责和开展全面工作的前提下,主要分管外国专家工作、留学生工作、对外宣传、对外汉语教师的选派和管理、师生交流、办公室日常事务、涉外翻译、涉外咨询与服务等工作,现就本人的履职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摘要汇报如下:

1、日常办公事务:具体负责接待与联络、公文处理、档案管理、涉外手续办理、部门间的工作协调与协助、办公室文明与团队建设等工作,其中在公文处理方面主要负责了各类管理规定、外国专家聘用合同、各类请示报告、工作计划与总结、交流合作协议、预算与统计报表、涉外证明与材料等文书的起草和拟定。

2、具体负责外国专家和外籍教师的聘请、管理和服务,年均聘用约16名外籍专家和教师,基本形成了一支队伍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爱校敬业的外国专家师资队伍。

3、协助处长开展了留学生的招收工作,具体负责留学生招生简章的拟定、留学生录取、入境和出境等手续办理、安全与保密管理、教学与学生管理的协助与协调等。

4、具体负责对外宣传工作,主要完成了部门中英文版网页和学校英文版网页的制作与更新、媒体报道及出访和来访交流材料的撰写和翻译等。

5、具体负责对外汉语教师的选派与管理工作,07年组织上报了10名教师的申请材料,其中5名教师被列入国家派出资料库,1名教师被派往土耳其任职2年。

6、具体负责师生交流项目的开发、组织和管理,任职期间共派遣外国语学院10教师和航海学院4名教师出国境开展教学观摩与交流,组织了22名学生赴泰国兰实大学进行文化与教育交流等。

7、协助处长较好地完成了各类出国境手续办理和境外来访工作的安排、组织与接待工作,年均办理出访和来访事务共约30批次。

8、协助处长进行了留学生招生宣传、学术交流、合作办学、联合培训、教学实习等项目的开发和管理,其中举办国际学术会议1次,组织开展不同类型和规模的联合培训班5届,开辟境外实习基地1个,已选派12名学生前往实习等。

9、协助处长开展了对港澳台的交流与合作工作以及境外募资捐赠工作。

期间,还兼任行政党总支霞山支部(含外事处、高教研究室、学报编辑部和航海质量管理办公室四个部门)党支部书记,在开展日常党务活动和党建工作的同时,重点抓了新党员的发展与培养工作,先后有1名预备党员如期转正、1名发展对象即将成为中共预备党员和2名入党积极分子转为发展对象。兼任外国语学院英语副教授,利用周末和业余时间从事英语专业和第二专业英语笔译、语言学、语用学、词汇学等专业课程的教学,以及毕业论文指导和英语水平考试课外辅导等工作,年均工作量约180学时,4篇;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范文2

关键词:外语教学;认知派教学法;联结派教学法;运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等。许国璋的观点是:“形势不同,目标不同,方法不同。”我们在外语教学法上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取各家之长,舍各派之短,把我们的外语教学水平推向新的高度,在实践中创造出适合我们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来。

那么,我们国家的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应该从下面几个问题谈起。

从教学目的看,我国的国情与西方不同,我国人民对外语的需求是多方位的,既需要口语,又需要书面语,而且书面语的需求远远大于口语,这是因为绝大多数人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或引用外国论着或资料,而不是口头上的交际。

从我国外语教学的环境和教学条件看,我国幅员辽阔,绝大部分地区相对闭塞,与国外的直接交往太少。因此,很少有学生能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外语和锻炼其外语能力,这就造成了我国国民的总体外语水平还很低的现象,单从我国知识分子阶层来看,其外语水平不但不如发达国家,也不如许多发展中的国家(如印度、埃及、巴基斯坦、孟加拉、印尼、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等等),成为我们吸收别国先进科技文明成果、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的一大障碍和弱点。在大多数学校里,外语教学资料匮乏,电教设备严重不足,教学条件很差。另外班级人数过多也不利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实践和练习。当我们选择某种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到这些特殊条件。

从学生的特点看,中国学生由于所处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文化环境不同,与西方学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有许多不同的特点,如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目的通常以获取知识为主,一般习惯于外语认知派教学法,无论是语法翻译法、自觉对比法或认知法都有较好的效果。中国学生极为勤奋,并能按照教师的指示认真完成作业。他们具有很好的、训练有素的记忆力,这对他们学习知识是有益的,但也导致了他们去死记硬背那些条文规则。他们有较强的自我保护意识,有较强的自尊心,所以对自己的言行顾虑较多,其负面作用就是怕做错事,怕出风头,怕丢面子,怕别人议论等等,这些都阻碍了他们运用外语能力的进步,特别是在口语中,总认为说出来的句子完全正确,才敢张口,否则宁肯不说,这样就失去很多锻炼的机会。中国学生特别注重精确性,使得他们尽心尽力去记那些长长的深奥的单词或成语,其中许多从来就用不着,并且大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恰当运用,浪费了许多宝贵的精力,到头来收效甚少。

如何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认知派教学法与联结派教学法,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正确处理语言知识与语言应用能力的关系

外语教学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语言规则系统的重构,其二是在交际活动中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学生掌握语言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他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用Widdowson的话来说:“如果说会一种语言即意味着既懂句子的意义,也了解句子所使用的价值,那么,很显然,语言教师的任务就应该是:既教给学生有关语言的知识,也要教会学生怎样运用语言的知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应把握好以下几个环节。

1.语言知识的传授是掌握外语的第一步。语言知识就是语音、语法、词汇等知识。语音是运用外语的声音物质外壳,语音不正确或没有掌握好语音这个物质外壳就听不懂,说不清,势必造成交流或理解受阻的后果,难以实现双方口头的交际功能。掌握语法,是培养学生使用外语能力的一种手段,不论是语言能力还是交际能力的提高都离不开语法规则的支配和制约。所以,掌握语法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语言现象,提高比较分析和举一反三的独立工作能力,为交际能力的提高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词汇是语言教学的基石,没有词汇作为建筑材料,就无从构造句子,更不能表达思想。词汇量的多少是很重要的,它直接制约着听、说、读、写等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英国着名语言学家D.A.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人们不能表达很多东西,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东西。”从某种意义上说,从词汇着手则能带动整个语言学习。对中国学生来说,词汇更是提高外语水平的一大障碍。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可以采用认知法,并结合具体情况辅以语法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认知法重在理解,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励学生积极思维,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语法翻译法和自觉对比法则能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使学生借助母语加深理解。

2.语言基本功操练,形成语言习惯是掌握外语的第二步。语言知识要能为培养言语应用能力服务,必须达到脱口而出形成自动化习惯的程度。只有这样,学生在进行言语交际活动时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在所表达的内容上,而不用再思索语言形式的变化,要达到熟练程度关键在练。正如韦斯特所说:“外语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目前我们外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教师问得多,学生问得少;教师说得多,学生独立思考得少;教师对语言知识训练的多,学生对言语运用练习得少,这样造成了现在的“聋哑外语”现象。为改变这种情况,教师要启发引导,要抓住重点、难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言语操练。从方法上看,可以用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等。3.在真实情景中,能独立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才算达到掌握语言的最高层次。我们知道,语言反映文化,是以文化为背景的,文化背景不同,在交际中意义的表达和语言的使用都有很大的差异。外语学习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即在交际环境中正确地、恰当地运用外语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即针对课文内容及背景介绍西方社会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行为模式等。教学法的选择以功能法为主,也可综合运用认知派与联结派的各种方法。

二、正确处理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

母语对外语学习起干扰作用还是起辅助作用呢?在这个问题上认知派与联结派都走了极端,那种在外语教学中逐词逐句进行翻译的做法当然是不可取的,但是对某些抽象概念、成语谚语等,倘若绝对回避用母语,而是转弯抹角地去用外语解释,恐怕也只会事倍功半,越讲越糊涂。就这一问题,笔者有如下的看法。

1.尽量用外语授课。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这样就须要尽量用外语授课,进行大量的外语听、说、读、写言语训练和交际活动。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加速培养学生外语语感和学习外语的能力,促使学生建立外语与客观事物不经翻译为中介的直接联系,并提高学生直接用外语理解、表达思想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真实的自然情景中运用外语的能力,宜 多采用联结派的外语教学法,比如: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等。

2.恰当的利用母语。利用母语是外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外语教学应充分利用母语知识经验的正迁移作用,竭力防止母语的负迁移作用,这是适当利用母语这个手段的关键。首先,我们要通过外语与母语两种语言现象的对比研究,获得两种语言现象的异同点,从而找出我国学生学习外语的难点,为我们选择教学法提供科学的依据;其次,母语可作为讲解外语词语和知识的手段。遇到外语与母语两种语言现象很不相同或仅是外语独有的语言现象时,很容易出现母语的负迁移现象,遇到这样情况时,母语翻译练习辅以适当的对比说明能加速学生掌握和运用这些外语现象的进程。外语教学中可以利用母语,发挥母语的必要作用,同时,必须注意,使用母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外语教师要尽量用外语授课和组织课堂教学,师生间要用外语进行交际。

三、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应该怎样处理呢?认知法和功能法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一切活动都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尽可能多地给学生进行参加外语实践的机会,这些都可以弥补其它学派的不足。但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实际上,教师的责任和担子更重了。

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法上就要以学生知识为起点,以学生参与为中心,变教师的一言堂为学生的群言堂,变教师的满堂灌为学生的实践活动,精讲多练,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教师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使用语言的机会,设法创造一切条件使学生充分进行口笔语实践。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在教学中更多地考虑学生的实际、学生的要求、学生学习的目的、学生学习的难点,从而设计出适合学生水平,并为学生欢迎的课堂活动。以学生为中心,就要尊重学生,提高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课堂上注意学生的感情因素,给他们以安全感,促使他们的智力活动更加敏捷,精力更加集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能力,收到最佳效果。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教师能够与学生友好相处,为学生排忧解难,与学生平起平坐,参与学生的活动,与学生真正打成一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造一种民主、和谐的气氛。以学生为中心,就要求在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大输入”。通过各种手段和形式加大输入,有利于学生处理多样化的语言材料。这比在课堂上对短短的几段甚至几行课文进行不厌其烦的讲解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现代教学论提出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要素,但这丝毫不意味着要削弱教师的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必须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加以体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更高的课堂组织和管理能力,特别是处理临时出现的问题的应变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是引导、组织,为学生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教师需要设计课堂教学的结构,其中包括程序、步骤及时间分配;设计本节课要开展的活动方式;设计开展各种活动的模拟情景;准备各种教具。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把教师比做设计师。教师的主导作用贯穿于教学工作的始终。课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水平、授课的内容、教学的重点精心备课。课中,教师既要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又要保证课堂活动有序进行;既要完成重点,难点的讲授,又要使课堂气氛活跃,使学生的参与达到最大限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尽量发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为他们的课后活动提供建议和帮助,参与指导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师不仅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而且是学生实践活动的鼓励者和合作者。这样,教师的作用不仅没有削弱,反而显得更加重要了。

四、教学内容上的安排

在教学内容上要继承外语教学中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传统经验并学习功能法的思想。教材编写应兼顾语法句型为纲和语言功能为纲,两者同时循序渐进,既要保留传统外语教学的丰富经验,又要借鉴功能法的理论,吸收各种教学法学派的长处,扬长避短。教材是学生知识的源泉,而课文则是学生得到语感,培养连贯表达的依托。因此,要认真对待课文的真实性。

初级阶段的教材宜采用“人工语言”,以配合语言结构句型和语言功能句型。课文中应把不自然的语言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其具有趣味性。中级到高级阶段,可以采用原文,要求语言精练、优美,内容充实,时代性和知识性强。课文的体裁应尽量做到多样化,涉及教育、音乐、历史人物传记、体育、生态平衡、地理知识、科学幻想、戏剧、小说、宗教、名人演说等,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无所不包。目的是让学生能最大限度地运用语言这个工具。传统教材里的练习往往种类繁多但重点不突出,而且一般以无上下文的单句练习为多,这些虽然对训练纯熟的语言能力和扎实的基本功很有益,但仅靠这些训练来培养交际能力是不够的,尽量吸收功能法中为我所用的教学方法,重视语言的篇章结构,练习要保证实践性和交际性。针对如何正确处理语言知识的分析性与综合性的问题,笔者认为,应采用“综合—分析—综合”的教学法,因为它吸取了认知派与联结派的优点。这种方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入手,理清主线条,使学生对所读文章先有一个宏观的整体印象,然后分段找出中心思想,再把一些长难句放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重点分析,通过学习掌握关键词,常用词语及重点句型,透彻理解局部课文,最后再进行整体课文训练,系统归纳全文的结构与布局,更好的掌握整篇课文。这种方法既重视通篇理解的能力又重视对语言难点的掌握,训练了学生综合技能,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目的。联结派与认知派交替运用的综合教学法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结 语

从古老的语法翻译法到现代的功能法,从语言形式到语言意义,从读与写到听与说,从句子到篇章,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从枯燥无味的单人作业到丰富多彩的小组活动,从机械呆板的反复操练到有说有笑的情景对话,从文学作品到街头商业广告等等,使我们体会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真谛,因此,要想用某一种教学法统帅整个教学,显然是不现实的。外语认知派教学法与联结派教学法各有长处,也各有不足。我们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需要取其精华,为我所用。我们不应该把自己框在一个固定的模式内。我们既没有必要硬把自己说成属于语言学上哪一个流派,接受一家的观点就全盘否定另一家的观点,也不能以不变应万变,消极等待。我们应该根据各自的教学目的,考虑现有的条件和可以创造的条件,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法,或几种方法的结合,为提高教学效果服务。

总之,外语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科学。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只有不断地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在借鉴和利用国外教学法的优势的同时,立足于走自己的外语教学之路,就一定能够创建我国自己的外语教学法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许国璋.谈谈新形势下外语教学的任务[J] 人民教育,1978,(10).

[2] Joan Morley .严彤,译.当今英语教学发展趋向[J] 国外外语教学,1988,(4).

[3] 李观仪.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法[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4] 章兼中.外语教 育学[M] 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5] 陈海庆,咸修斌.语言习得与外语教学[J] 山东外语教学,1996,(2).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范文3

【关键词】 优质派;中庸派和后进派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20-00-01

两年前,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就踏上了班主任的工作岗位,从最初的青涩忐忑到如今的从容淡定,实践是最好的老师。一年以来,在各位领导关爱及老班主任的帮助下,我学到了很多。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我开始了在班主任这条道路上的摸索。

班主任的工作是千头万绪的,尤其是面对那么多性格各异的学生,很多新班主任都会一筹莫展,就像当初的我一样。经过一年的实践与摸索,我总结出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是要找准学生类型,再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质采取不同的对策。学生大致分为三大类:优质派,中庸派和后进派。这是古往今来的先师名贤所公认并推崇的。然而在两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我对此有了更细微的认识。

第一大类,优质派,也就是所谓的尖子生。他们备受老师家长的喜爱,也是同学们心中的楷模。在大多数老师的眼中,他们学习能力强,学习习惯好,并不需要老师多费心。其实不然,在我看来,优质派又分为两个小类:忧虑派和天之骄子派。

忧虑派的学生往往家庭条件较差,忧患意识较强。再加上从小就被父母树立了“读书是唯一出路”的意识,所以他们总觉得身上压了重重的担子。虽然从小到大他们的学习成绩优异,获得了各种荣誉,但他们不会把这些荣誉带回家向父母邀功。相反,他们会把这些荣誉当作一道道沉重的枷锁带在身上,他们害怕失败,很害怕自己会变得不那么优秀。这类学生精神上非常紧张,不懂得释放压力平复心情。还有更严重的问题就是他们的心里承受能力不强,经受不了打击,一旦遭遇挫折,就有天崩地裂的感觉。面对这类学生,班主任应首先开阔其眼界,让他们认识到生活中除了学习以外,还有其他风景存在,要懂得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促进学习。其次,班主任还应密切关注此类学生的心里状态变化,主动与他们交流谈心,帮助他们抒发心中郁结,并及时加以引导,以免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最后,班主任应鼓励此类学生积极参与健康的人际交往,健康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心态。

天之骄子派是指那些学习成绩优异,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他们没有曲折的成长经历,生活在父母家人的保护伞下,没有来自经济、生活各方面的压力。他们往往把学习当成一种兴趣爱好,甚至是向父母或朋友炫耀的资本。生活对于他们而言,本身就没有压力,并且长期被鲜花和掌声簇拥,所以这类学生往往最大的敌人就是骄傲。这类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关键是缺失一个方向,一个目标,容易在掌声和表扬中迷失自我。面对这类学生,班主任首先要做的就是挫其锐气,简单来说,就是不能一味的表扬。犯错误时,一定要对其进行严肃的批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成绩优异并不代表能掩盖一切缺点,更不意味着老师会偏爱。其次,班主任要以情动人,结合身边的事例,例如忧虑派学生的故事,教育他们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松懈。最后,结合他们本人的兴趣爱好,引导他们树立一个远大的目标,并时刻督促他们为之努力。

第二大类,中庸派,这类学生往往家庭条件良好,在校学习成绩中等,日常表现中等。“不求无功,但求无过”是他们真实的心里状态。“跟着爸妈走,吃喝不用愁”是他们的人生态度。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把所有事情全包全揽,所以在他们眼里父母是坚强的后盾,是永远的后盾,自己不用为任何事情操心,所以也就无需太努力,只要不垫底,不丢人就行了。所以说,缺乏竞争意识和责任意识是这类孩子最大的问题。首先,班主任应和家长达成共识,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对孩子责任意识的培养,而不是父母全包全揽,把所以事情都替孩子完成,要让孩子意识到自己也是家庭社会的一部分,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其次,班主任应结合新闻时事等对这类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认清形势,引导他们树立竞争意识、上进意识。

第三大类,后进派,也称之为后进生、学困生,是令所有老师头疼的一个名词。曾经有许多人给出这样的评价“他们太笨了,无可救药了”。但事实上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是很复杂的,总的来说,也可以分为两类:他困派和我困派。

他困派是指本身机智聪明,具有较强学习能力却学习效果差的学生。刚当班主任,这一类学生是我最好奇的,为什么那么聪明的孩子会学习成绩不好呢?干了一年班主任工作后,我得出了结论:他们的学习习惯太差了。通过大量的走访,我了解到学生之所以从小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有的是因为父母工作繁忙或者家庭变故等因素,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花在孩子上,以至于孩子在自由散漫的环境下养成了很多不良习惯。有的是因为父母运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以至于孩子在一开始就对学习丧失了兴趣。面对这类学生,班主任更多的是要做家长的思想工作。从源头上抓起,首先转变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然后才能转变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其次,在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同时,为其建立学习互助小组,通过学习习惯优秀的同学去带动他,从而在实质和形式上对其进行转化。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范文4

[关键词]:顶岗实习 指导教师 学生 过程监控 考核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高等职业院校要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顶岗实习是专业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教学环节,是工学结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通过顶岗实习,实现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将在校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形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练就过硬的职业技能,提高综合职业素质,成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通过顶岗实习,可以检验学院的人才培养工作效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工作水平,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一、具体流程

聘请企业技术人员为学院的兼职教师,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组织管理、技能训练等工作,保证每名学生有专人负责。整班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必须派 1名带队教师,班级辅导员应优先考虑作为带队教师。学生较分散的顶岗实习必须给每个学生指定指导教师。

顶岗实习必须保证实习质量,保证实习时间和效果,保证师生实习安全。实习前学生必须签订统一制定的实习协议书(一式三份),实习单位、学生各执一份,一份交系部统一保存,统一办理城镇医疗保险。同一实习单位,有三人及以上实习学生的应成立实习小组,设实习小组长,由热心社会工作,具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表现优秀的学生担任,对实习学生进行严格考勤。学生请假首先须经实习指导老师同意、实习单位批准。

组织程序。学院的顶岗实习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学校统一安排到校外实习基地的顶岗实习;一类是经过企业与学生双向选择,到相关企业进行的预就业顶岗实习。无论那种类型,学生顶岗实习分为准备、实施、总结等三个阶段,三者密不可分,共同构成完整的顶岗实习过程,其具体运作程序如下图所示:

二、指导教师及学生的职责

1.校内指导教师职责

根据顶岗实习计划,指导老师必须编制实习任务指导规划,指导学生填写顶岗实训日记,做好顶岗实结;负责对学生实习期间的专业技能进行指导,定期或带队到实习企业进行专业教学指导和组织管理工作;除一定的现场指导外,可通过电话、E-mail、QQ等多种方式,每周及时与学生(或企业指导教师)进行跟踪联系;对学生的实训日记要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进行指导与检查,并签名。收齐实训日记、实结、顶岗实习鉴定表、实习考核成绩、协助系部办理兼职教师聘任工作。

2.企业指导教师职责

企业指导教师具体负责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组织管理、职业能力培训指导等工作,贯彻落实学校和企业联合制定的实习计划,分配学生顶岗实习任务,做好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考勤、业务考核、实习鉴定、安全教育等工作。

3.顶岗实习学生的职责

⑴顶岗实习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一名学生,又是企业顶岗的一名员工,要服从企业和学校对顶岗实习的安排和管理,尊重企业的各级领导、实习指导教师和其他员工。要有高度的安全防范意识,切实做好安全工作。自觉遵守企业和学院的规章制度,做到按时作息,不迟到,不早退,不误工,不做损人利己、有损企业形象和学院声誉的事情。

⑵按照顶岗实习计划、工作任务和岗位特点,安排好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发扬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和谦虚好学的精神,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刻苦锻炼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技能,按时按质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⑶学生到生产单位顶岗工作,在工程技术人员和实践教师指导下,熟悉岗位职责和工作程序,熟悉设备性能和操作维护办法,熟悉生产工艺,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培养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学生择业能力和综合工作能力。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应收集生产单位有关管理、生产、经营方面的规章制度,收集实习岗位的职责、操作规程、工艺流程、技术工艺参数、设备性能参数、事故报告等资料;要及时记录实习内容和收获;有毕业作业任务的同学要按指导教师规定的进程要求完成。

⑷按照学校规定认真写好顶岗实训日记和顶岗实结(成果),《实习鉴定表》由实习单位填写并加盖公章。

⑸参加顶岗实习的学生必须按学院要求办理顶岗实习离校手续,签订《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协议书》和《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安全协议书》。凡未按学院要求办理顶岗实习离校手续和未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而擅自离校的,在外发生的一切责任事故由学生本人承担。未办理任何手续擅自离校的,按学院《学生管理规定》作旷课论处,并给予相应的学籍处理和纪律处分。

⑹在外顶岗实习学生应主动与系部、实习指导老师和班级辅导员保持联系。若因学生个人原因联系不上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学生个人方面的损失由学生本人承担。

三、实习单位的职责

1.实习生到实习单位报到时,请帮助安排有关人员接待,并妥善安排好实习生的生活问题。

2.实习生到实习单位报到时,会递交一份《顶岗实习协议书》(一式三份)给贵单位,请实习单位签章后留底一份,两份由实习生在实习结束时带回学校。

3.请实习单位根据《顶岗实习协议书》及《学生顶岗实习任务书》确定的实习内容和要求,在实习单位兼职实习指导师傅的指导下安排实习生顶岗实习。

4.请实习单位指定专人负责、管理实习生的实习工作,为实习生安排好实习岗位,并为每位实习生指定一名车间指导师傅(企业兼职指导教师)指导实习生的实习工作。指导师傅的指派可根据实习岗位的具体情况,可以是一位实习生指定一位指导师傅,也可以是2~3位实习生指定一位师傅,但一位师傅指导的实习生尽可能不要超过3位,实习生岗位变动如果需要请给予更换指导师傅。

5.在实习过程中还请单位实习指导师傅根据我院下发的《顶岗实习教学日志》填写相关的指导实习内容,该《顶岗实习教学日志》每周由实习生转交给指导师傅填写(每周填写二份)。

6.顶岗实习期间的前两个月为各专业教学计划中的专业实习阶段,要求学生在这阶段中根据专业实习内容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确定毕业设计(论文)课题,因此请实习单位在这一阶段中尽可能将实习生安排在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的岗位上,以便实习生能按期完成他们的毕业作业任务。专业实习完成后可根据实习单位的实际需要重新安排实习生的实习工作岗位。

7.在专业实习结束和顶岗实习结束时,请实习单位指导师傅填写《专业实习鉴定表》和《顶岗实习鉴定表》并加盖单位公章,由实习生寄回系部,以便对实习生评定实习成绩。

8.系部在实习期内将分期分批指派系部指导教师前住实习单位检查指导实习工作,请实习单位在方便的情况下,给予提供工作上的接待和支持。

四、顶岗实习前的准备

1.制定顶岗实习计划。各教研室应在实习前两周将编制好的顶岗实习计划,并填写《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计划安排表》(表一),经系主任审批后报教务处备案。

2.签订实习协议。与实习单位签订的实习协议内容应包括双方权利、义务、实习期间的待遇及工作时间、劳动安全卫生条件、法律责任等,具体协议文本内容由各系(部)、各专业根据自身特点制订,并报教务处备案。

3.由系(部)督促实习学生办理实习期内的意外伤害保险,督促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岗前技术、安全培训,按规定落实各项劳动保护措施。

4.指导教师填写《顶岗实习任务书》(表二),对顶岗实习的时间、任务、提交成果要求等做出明确的规定;《顶岗实习任务书》一式三份,学生、现场指导教师、系部各一份。

5.顶岗实习前,系(部)召开顶岗实习动员大会。明确实习的内容和任务,宣布实习纪律,分发实习教学资料。

五、顶岗实习的过程监控

1.学生按有关规定办完离校手续后,携带顶岗实习任务书、实训日记、实习鉴定表到岗实习。实习期间系部指派专业教师不定期进行巡查,巡查记录作为实习学生平时成绩考核依据之一。

2.由系(部)委派实习带队教师或专业指导教师,由企业指派实习指导人员共同负责学生日常管理工作。

3.实习学生接受企业与学院的双重管理。带队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要进行现场检查与指导,定期组织研讨、开设讲座、交流经验、上专业课等。带队教师及现场指导教师应填写《顶岗实习教学日志》,远程指导教师应填写《顶岗实习联系记录本》,实习学生要填写顶岗《实训日记》。系(部)要指定带队教师和专业指导教师(一般应为毕业作业指导教师),分管一定数量的学生,责任到人,定期以走访、电话、电子邮件、网上交流等形式,及时与学生及实习单位或家长沟通联系,进行思想教育与技术指导,及时掌握学生动态,沟通的频数每月不少于3次。

4.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到实习单位进行督导检查,或通过电话对分散的顶岗实习状况进行调查,填写《三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顶岗实习巡查记录表》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留下相关记录,将此项工作纳入对相关人员的年度考核。

5.顶岗实习结束后,由现场指导教师填写《实习鉴定表》,客观评价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工作态度、任务完成情况,以及对其能力水平、顶岗实习成果给出评价意见,并交实习单位签署意见后由毕业生本人或学院指导教师带回。

6.未完成毕业作业或毕业综合训练的实习生须在顶岗实习期间完成指导老师下达的与实习岗位紧密结合的毕业实践课题,顶岗实习结束返校后进行答辩。

六、顶岗实习成绩评定

顶岗实习成绩由平时成绩、实结成绩组成:

1.平时成绩占70%,由现场指导教师在《实习鉴定表》上按考核内容打分。

2.实结成绩占30%,由校内指导教师评阅学生实结、实习成果后打分。

3.校内指导教师汇总两部分成绩,并按优、良、及格、不及格四级给出总成绩。学生顶岗实习成绩不及格者,不能取得规定学分,将延期毕业。

4.顶岗实成绩由系部汇总,签署意见并盖章认可后交教务处审核。

七、结束语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范文5

关键词:广东 高职院校 教师 共产党 派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36-04

本研究对广东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共产党和派近五年来党员发展状况的抽样调查与分析。本研究的调查母体是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和派1996年至2011年新党员。本次调查是非全面调查而非全面调查,共抽查5所高职院校。调查主要是采取问卷法收集资料,同时也通过直接观察、访谈、查阅文献等途径获得各种直接经验和第一、第二手材料。共向6所高职院校发出问卷6份,收回6份,有效问卷6份。本研究旨在探讨影响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组织建设和党员发展的若干因素,供高职院校教师中共组织建设和派党组织作参考。

一、近年来广东高职院校教师共产党和派党员发展状况概述

(一)共产党和派党员发展的数量对比

近年来随着广东高职院校的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人数急剧增加。其中,派新党员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而中共新党员的人数却相对稳定,表明中共新党员处于负平衡的增长状态,教师中共党员的增长速度落后于教师人数的增长。

(二)共产党和派新党员的性别分布

一般而言,教师党组织发展中男女党员要协调发展。如果某一性别的党员占了大多数,就意味着另一性别的教师加入这一组织的几率减小。从实际调研来看,广东高职院校中共新党员中的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与之相对,派新党员中女性比例却显著高于男性。这表明广东高职院校派新党员中女性占了多数,在今后有可能吸引更多的女教师加入。

(三)共产党和派新党员的年龄分布

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教师的年龄结构是其中一项要素,同样,在教师党员队伍中,教师党员的年龄结构也是很重要。从年龄分布看,派新党员50岁以上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共党员;派新党员30―49岁的比例极显著高于中共党员,派新党员20―29岁的比例极显著低于中共党员。上述情况表明,30岁以上派新党员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共新党员,派新党员是中青年和中老年教师占了绝大多数,而中共新党员却是青年教师占了绝大多数。

(四)共产党和派新党员的职称分布

一个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仅取决于该组织是否团结,而且取决于该组织成员素质的高低。从职称的分布上看,正高职称中共新党员的比例比派低,副高职称中共新党员的比例也低于派;中级职称中共新党员的比例比派略高;而初级职称中共新党员比例极显著高于派。这表明中共新党员高级职称的比例低于派,在派新党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党员相对较多。而中共新党员当中,初级职称的教师占的比例则相对较高。

(五)共产党和派新党员的学历分布

从学历分布来看,派新党员高学历的比例比中共新党员高,尤其是具有博士学历的派新党员比例比中共高,而本科学历的民主新党员比例却比中共低。结果说明,派新党员中高学历的比例相对较大,而中共新党员低学历的比例却相对较高。

二、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党员发展现状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和派新党员的构成及数量与质量等方面各有其不同特点。影响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党员发展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共产党组织在高职院校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近年广东高职院校教师队伍随着扩大招生而不断壮大,教师人数增长明显。根据调查结果,教师中共党员发展的比例呈下降趋势。

一方面,近年来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和影响有弱化的趋势,教师党员的优越感、荣誉感在下降,而党员的责任感却在上升。有相当部分教师觉得如果成为共产党员后需要肩负起更多责任,在各项工作都要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因此在考虑是否加入共产党时就出现了犹豫或自卑。

另一方面,近年来高职院校共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受一定影响。高职院校按组织条例和高等教育法实行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学院(系部)则实行主任负责制,使党组织在重大决策、干部人事、保证监督、思想工作、业务工作等各方面发挥好领导核心或政治核心作用,以贯彻实施好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系部主任负责制,成为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党组织建设的核心与关键。然而由于党组织在决策、决定和考核评定等工作中没有很好地发动党员,从而使党员的作用有弱化的趋势,党员在群众中的地位不断下降的趋势,甚至于出现除了交党费和过组织生活外,其他与一般群众已无多大区别的现象。以往党员领导群众,党员带领群众,党员号召群众的境况已不多见。

(二)高职院校基层共产党组织发展教师党员的工作力度不够

任何一个党组织都必须不断吸收新鲜血液才能维持生存和发展。调查结果表明,由于广东高职院校基层共产党组织发展教师党员的力度不够,从而使得近五年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新党员比例呈下降趋势,尤其表现在中青年教师党员、女性教师党员和高学历高职称党员等方面。

从年龄分布看,派新党员30―49岁和50岁以上的比例分别高于中共党员,而29岁的比例却极显著低于中共党员。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归结于部分中青年及中年教师的心态与想法的结果。部分中青年、中年教师认为现在才来申请加入中共党组织,就成了年长的“年轻预备党员”,感觉面子有点过不去,如果申请加入不成功则面子上就更过不去。然而,由于加入派更快捷、方便,年龄相对大一些的教师,甚至一些青年教师在派教师的动员下,填一张表就很容易就加入派。对此,高职院校基层共产党组织必须改变以往的工作观念和工作方法,主动做好服务,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尤其是要加大发展中青年教师党员的力度。

(三)高职院校基层共产党思想工作的力度不够

调查结果表明,具有正、副高职称的教师新党员中,派高于中共,而初级职称则是中共高于派;同样,派具有高学历教师的比例要比中共高,尤其是具有博士学历的比例显著高于中共,而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却低于中共。这说明基层共产党组织在发展高职称、高学历教师入党方面工作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没有注重做好中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基层党组织在思想工作中往往只重视青年教师,而对中年、中青年教师没有很好地进行引导,使其加深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和了解,积极向中共党组织靠拢。其二,没有做好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有些教师在入党问题上存在误区,如认为不入党一样能做好工作,认为入党的门槛很高。部分教师甚至存在入党会影响业务工作等错误认识。

从近五年广东高职院校教师共产党和派党员发展状况看,高职院校中共党组织今后必须加大基层党组织工作的力度,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不断巩固和增强党组织的影响力,增强党员的荣誉感,使中共党组织成为广大教师的热切向往。在发展党员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做好教师的思想工作,尤其是要注重做好具有高级职称、高学历教师的思想工作,积极主动接触、引导他们,使其积极向中共党组织靠拢。加大对优秀教师发展的力度,数量与质量并重,从而改进高职院校教师党员队伍的结构。

三、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

针对近年来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党员的发展现状,各级党组织要采取各种措施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巩固和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中共组织建设。

(一)加强教师党组织建设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党组织中实行院党委―系(部)党总支―党支部(教师)这一三级管理体系。其中,教师党支部处于最基层的地位,它既是高职院校党组织的主体和细胞,但同时也是其中最薄弱的一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职院校党组织建设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党支部。要摆正院党委、系(部)党总支和教师党支部这三者的位置,更好地发挥三者的各自作用,使院党委、系(部)党总支和教师党支部真正成为基层组织的政治核心,全方位领导和参与基层的各项工作。

(二)加强教师党组织思想建设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程度不断提高,而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往也不断增多,部分党员无法廓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垂而不死、腐而不朽”,对社会主义前途产生疑虑困惑,导致共产主义信仰发生动摇。少数党员党性观念淡薄,甚至放弃了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要从思想源头上解决党员的理想信念问题,加强党员的党性锻炼和修养,使教师党员从思想上、行动上能领导、带动群众和感召群众,使教师党组织成为优秀教师成长的摇篮。

(三)为教师党组织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由于相当部分高职院校教师党支部无办公经费、无办公场所、无办公设施,使教师党支部的运作受到了影响。因此,要从物质条件上保障教师党组织建设,加大教师党支部建设的投入,使教师党支部成为具有强大战斗力、名副其实的基层政治核心。

(四)从学科建设上加强教师党组织建设

高职院校教师的业务工作主要是教学与科研工作。在教师党支部中绝大多数党员都是业务能手,是教师中的优秀分子。要注重加大吸收高学历、高职称的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力度,教师党组织要主动出击,专门为骨干教师配备联系人、介绍人、主动教育引导骨干教师,使他在思想上。行动上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条件成熟的尽快介绍入党,提高教师党员中高学历、高职称教师的比例,改善教师党组织的组成结构与人员梯队。

四、广东高职院校教师中共组织与派组织建设相互促进的对策思考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思想建设

要把“五个教育”作为高职院校派思想建设学习培训的主要内容,不断健全学习和组织生活制度。“五个教育”即基本理论教育,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多党合作历史和优良传统教育,形势政策和任务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要围绕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开展活动,注重教育效果,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要强化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理念,通过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和学习内容,用适当范围的交流作为检查考核手段,促进自身不断学习提高,努力成为学习型个人,建设学习型组织。鼓励和支持各派围绕学校的中心工作开展活动和发挥作用。通过设立调研课题、开展征集“金点子”等活动,发挥其智力优势,社会影响力,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以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

首先是组建一个有战斗力、凝聚力的优秀班子。一是选好配强领导班子的带头人,二是要充分发扬民主。其次是注重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要着眼于派的新老交替和干部队伍的长远建设,建立健全长效机制,而不是临近换届再找人。一是科学制定工作规划,建立后备干部队伍数据库。二是高职院校党委要主动搭建平台,为其创造锻炼提高的机会。再次是发展高素质新的成员。要严格标准,把好发展成员的“入口关”,克服完成任务的思想,处理好发展与教育、数量与质量、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的关系。高职院校党委也要合理配置政治资源,把一部分优秀教师留在中共党外,以有计划地壮大参政党的力量。

(三)以规范化、科学化为目标加强制度建设

制度建设是加强各派自身建设的保障。建立一套适合高职院校派自身特点的科学规范的运行制度,不仅能把好的经验和传统,好的做法以规范的形式确定下来,发扬光大,同时按制度办事,又能有效地推动和规范自身建设。当前主要是建立健全基层组织领导班子议事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定期组织生活制度、发展成员考察培养制度、党派成员思想状况分析及谈心制度、建言献策制度和表彰奖励制度等。这些制度有些要靠高职院校党委统战部门来协助制定,有些要靠党派组织省委、市委来明确和规范,有的可以由派基层组织自我决定,如奖励表彰可以有多个层次。

(四)以加强对高职院校派工作的领导来构建良好的党际关系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建设。重点建立党委领导与派负责人座谈会、情况通报会,派负责人参加学校重要会议,党员领导干部与派代表人物联系交友等制度。保证学校党组织加深对派情况的了解和指导,同时保证党派成员及时了解学校党委的意图和中心任务,共同团结奋进。二是加强对派基层组织政治领导,促使其团结带领各自成员,围绕学校中心工作,立足本职,在各自岗位建功立业。加强对派成员思想政治引导,对不正确的或不适当的思想观点,通过充分说理,做好教育引导。对于个别事关政治方向、原则问题的思潮,在萌芽阶段就必须旗帜鲜明的给予批评纠正,以保证广大派成员与我党一起团结前进。三是拓宽派发挥作用的平台。如参政议政的平台,保证党外干部在院、系各级组织中的一定比例,邀请派成员担任学校相关工作的监督员,积极推荐优秀代表人物担任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建言献策的平台,可以通过校园网,电子信箱等把重大事情听取意见与日集校情民意、开展建言活动结合起来。四是坚持遵循照顾同盟者利益的原则,为派开展工作和自身建设创造条件。将派的活动经费纳入学校预算,为派活动提供固定场所,对派基层组织负责人给予适当的工作量补贴,支持派成员外出学习培训,节庆日统战部开展走访慰问等。

(五)以高职院校派民主监督作用的发挥促进高职院校中共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

高职院校派基层组织民主监督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助于提升中共党组织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作为政治联盟,派具有自身独特的视角,能够对共产党提出一种独特的监督。高职院校派的民主监督因其具有层次高、范围广、形式活的特点,从而对高职院校中共党组织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党委要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派的民主监督,保障其民主监督权利的落实。要营造良好氛围,乐于和善于倾听不同的声音,让派人士能够讲实话、诉实情,做到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要在知情、沟通和反馈环节中增强主动性和互动性,采纳合理的批评意见和建议。加强督办落实,对暂时难以落实的,做好解释(下转第144页)(上接第138页)说明。对善意的但不完全正确的批评要给予包容,充分调动和保护好其民主监督的积极性,维护校园民主氛围。

高职院校派要不断增强民主监督意识,创新民主监督的方法和途径,提高民主监督水平。派作为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对国家的兴衰存亡负有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同样,高职院校派基层组织,对高职院校的建设发展一样负有责任和义务,他们与高职院校党委荣辱与共。因此,高职院校各派要自觉发挥对学校党委的民主监督作用,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真正成为高职院校党委的诤友。同时要按照“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要求,开展研究型监督,要深入调查研究,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民主监督更加科学合理,促进高职院校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基金项目:广东省高校党建研究会2011年立项课题“广东高职院校教师共产党和派党员发展状况调查”(GZZZA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裕和,韩锐.广东高校教师共产党和派党员发展状况调查.岭南学刊,2003(11)

2.王建青.高校党的建设与派自身建设相互促进探讨.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3.单联民,涂晓群.支持高校派基层组织加强自身建设的几点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

外派教师实习工作总结范文6

一、城市教师参与城乡教师交流活动存在的问题

加强城乡教师双向交流是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地区师资匮乏和师资素质偏低的问题。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城市交流教师选拔标准偏低

尽管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有城市支援农村教育的倾向,也尽管我国于20世纪初下发众多文件,诸如《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明文规定城乡教师的交流政策。然而据北京师范大学鲍传友教授对北京市某县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交流教师选拔标准偏低的现象。在被测的100名交流教师中,从职称角度看,一级的占58%,高级的仅占18%;从是否是骨干教师看,非骨干教师占总数的75%,市级骨干教师仅仅占1%。以上数据表明,该县被选派的城市交流教师大多职称不高,并且非骨干教师占多数。另有学者调查显示,有些城市学校不愿派出本校优秀教师,而把在校表现相对差的教师送去农村支教。这种现象在我们去河南省某县调研期间也得到了证实。该县把近几年刚调入城里或者准备调入城里,或者还没有安排工作的,没什么主科压力的,甚至怀孕马上要歇产假的城里教师派往农村支教,使得支教没能起到应有的帮扶作用。

(二)城市交流教师激励措施单一

当前,各地教育部门几乎都把参与交流作为“晋升职称”的硬性条件,除此之外,有的地方“评优”优先,再少有其他的“好处”。至于补助交通费用甚至是生活费用大多由城市学校依据自身情况实行,有些城市学校仅补助有限的交通费用,还有很多学校什么费用都不补助,完全由城市交流教师自掏腰包支付各种费用。我们曾看到某区最好的公立小学除了优先考虑“评职称”外,没有给予城市交流教师其他任何的激励措施。这样单一的“职称”政策可以一年又一年地延续一波又一波的城市教师服务农村,但同时也会消减城市教师的交流热情,让他们感到这既不是物质激励,也不是精神激励,只是一种“强制任务”,从而诱发应付心理,降低城乡教师交流的实效。

(三)城市交流教师监管乏力

按理说,交流教师要接受原单位和交流单位的双重管理,但实际上,城市教师处于两不管的状态。一方面,城市学校认为派出教师为农村学校工作,理应由农村学校对其管理考核;另一方面,农村学校则认为,无论交流时间长短,城市教师最终还要回原单位,何必与他们过不去,非要像自己的“真员工”那样,对其提出种种严格的要求,甚至各种形式的“惩罚”呢?所以,即便有些城市教师表现得一般,农村学校在给城市教师出具考核鉴定时仍然会好话一堆。这怎么能使城市教师起到引领、辐射作用呢?说实话,参与交流的教师更多地是凭借自己的良心在努力工作,但是,监管的不到位会使部分教师得过且过,打发交流日子,也会使本想踏实付出或正在踏实付出的教师丢弃支教的职责,随波逐流,降低交流的实效。

(四)城市交流教师评价欠缺

国家开启城乡教师交流的初衷是借用城市的优质师资、教育理念和方式,带动乡村教育的发展。可是,城市教师究竟如何利用自身的优势辐射所服务的乡村,怎样评价城市教师是否促进了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很多地方缺乏评价标准。较多的是讲讲“观摩课”,和农村教师一起进行教研活动(实际上很多农村小学不怎么开展教研),或者直接带一个班,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主要的评价标准。这样固然可以影响农村学校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效果,但城市教师所起的引领作用较有限,更何况有些城市教师被派任务很多,根本无暇参与、指导农村学校优秀教师的培养和辅导。即便有指导,教育行政部门、派出单位或接受单位也不会将其作为支教期间的考核标准给予奖励或表彰。顶多是交流教师在回顾总结自己的支教工作中描述一下。所以,交流教师做得怎样、做得好与不好又如何,反正最终都会回到原单位。因此,城市教师自觉带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也就不高。

(五)城市交流教师不适应交流生活

城市学校有着农村学校无可比拟的优越条件———教学硬件方便齐全、教学对象思维活跃、学校领导管理有方、家长配合自觉主动。可是,农村学校的薄弱资源以及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淡漠加重了城市教师的教学负担。他们需要调整教学思路重新设计适合农村学校、农村孩子的教育教学方式。这些适应还不算费事,最让城市教师放心不下的是家庭生活。有的老师因为孩子问题,一早一晚在农村学校和城市家庭之间奔波;有的尽管住在农村学校,每周回家一次,但是因牵挂家事不能安心工作。可以说,在所有的不适应中,城市教师最有感触的是要么每天奔波,要么无法照顾子女,再加上为每天奔波支付的交通费用,和每天不等的交通时间,情绪低落更加影响了支教的态度。

二、提高城市教师积极参与城乡教师交流活动的建议

虽然有《关于大力推进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的意见》等国家政策的推动,但很多地方为了履行上级的任务以“晋升职称”为杠杆,选派城市教师,使交流变相地成了被动交流,也就间接地造成了选拔非优秀教师交流,缺乏对交流教师的激励、监管、评价机制,使交流成为“被动交流”,“职责交流”“形式交流”。从而降低了城乡交流的实效,违背了城乡交流的初衷,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所以,为促进城乡教师的有效交流,使教育均衡落到实处,结合前面谈到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以借助“国培计划”计划中的农村教师脱产研修活动,通过着力改进城市教师的下乡支教生活,提高城市教师参与支教的积极性使城市教师起到辐射、引领、带动农村教育发展的作用。

(一)以“三角置换”为抓手,推动地方政府履行选派优秀城市教师的职责

“三角置换”是指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实习生到县城中小学跟岗实习,县城中小学骨干教师被派往农村中小学顶岗支教,农村中小骨干教师被置换出来到高校参加学习的一种置换脱产研修模式。该模式可以以“国培计划”———“农村中小学教师置换脱产研修”为基点,尝试通过“三角置换”,使师范生、农村中小学教师、高师院校、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多方共赢。在这种模式中,农村教师到高师院校进行脱产学习理论,跟随城市小学教师进行“影子学习”,从理论和教学现场中模拟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当地县城中小学优秀教师被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派往有教师去高校进修学习的农村学校,顶替他的工作。而师范生被高校和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派往县城中小学跟岗实习,最终做到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农村教师进入高校学习,高校师范生有实习机会三方共赢。在使用这种三角置换模式时,河南某县规定凡是积极参与农村交流的城市教师,不用像以往规定的那样必须为农村教育服务一年,可以随着农村教师的“国培学习”而灵活设定支教期限,比如“半年顶一年”。交流时限的缩短也大大提高了城市教师交流积极性,由“要我交流”主动提出“我要交流”。

(二)以关注教师需求为动力,激发城市教师服务农村教育的热情

我们知道,影响城市教师支教农村最大的障碍是生活的不方便。各地有限的交通、话费补助不足以弥补城市教师奔波于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精力付出。教师也需要正常的生活。不能只让教师谈“奉献”,谈“职责”,必须从经济上给予充分的补助,使其没有物质上的后顾之忧,使其愿意、乐意为落后的农村教育服务。很多行政官员去基层挂职锻炼尚有种种补贴措施,何况无权无势的弱势教师呢?本来促进教育均衡是地方政府的职责,教师作为具体的实践者被派往一线,干着实实在在的名义8小时工作制实则无法计算时间的工作,为何不能有更多实实在在的好处呢?比如根据服务农村时间的长短,可以从物质上给予不同层次的奖励,像不等的经费补助、孩子享受优质重点学校教育等。重奖下必有勇夫,只要地方政府、财政机构、人事部门、教育机关愿意付出,就会做到城乡师资均衡。其实,地方政府支出的并不多。因为在“三角置换”模式中,农村教师的进修学习由国家负责经费补助,高师生由师范院校负责经费补助,只有城市教师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交流费用,再加上能参与“国培计划”的名额有限,因此,大大降低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经费支出,使其能够集中有限财力精选优秀教师促进交流活动。所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完全有条件联合当地财政部门、政府机关支付到农村支教的城市教师的生活补助费用,从而提高城市交流教师的支教积极性和责任感。

(三)完善交流教师的管理评价制度,使城乡交流规范化

城乡教师交流的实行核心在于教师,教师的管理直接关系到交流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在城乡教师交流活动中,有所限定的就是到基层进行扶助的时间,没有一整套详尽的实施计划、考核和评价机制。实际上,城市教师应该接受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双重管理。城市学校不仅仅是“响应”国家政策,能够派出支教教师,还要跟踪交流教师,不但及时为城市教师解决生活物质之难,还可以听取城市教师真心引领农村学校的心声,乐于尽己所能为城市教师帮助农村学校提供教育教学资源,使城市教师在交流期间不觉得是一人交流而是有着坚实的支教后盾。这样交流的效果也就由城市教师一人单打独斗“引领”农村变成了城市学校对农村学校的引领帮助,也就简接地扩大了交流的效应。另一方面,农村学校不能因为城市教师不是自己人反正总是要走就放松对其管理,碍于人情将其考核为“优秀”。农村学校要定期和城市学校沟通,及时反馈城市教师的交流效果,既是肯定城市教师的努力付出,又是对其督促和激励。不过,对于城市教师的评价不是农村学校领导一人说了算。同行、学生甚至家长都是评价的主体,或者说他们的评价更能体现出城市教师的工作成效。因为,农村学生、家长甚至农村教师对城市教师的教学有更多的期盼。当然,评价的内容不只是“学生的考试成绩”,城市教师有无为所服务的农村学校起到引领作用,有无在服务学校通过“师徒制”、教学科研的方式等指导扶持农村优秀教师的成长,有无改进农村学校教学理念或教学方式的变化也应成为评价城市交流教师贡献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