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节气诗词范例6篇

大暑节气诗词

大暑节气诗词范文1

北宋文学家秦少游有一首诗,标题就叫《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其首句用“携”“来”“追”三个动词,逐级递进地表达诗人追寻理想中纳凉胜地的内在感情,幻想着在绿柳成行、画桥南畔处闲倚胡床的美妙图画。月明之夜,船家女儿吹着短笛,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_,沁人心脾。这种由外而内的凉意让人沉醉,燥热也自然退去。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首诗为《六七月之交山中甚凉》,只是看看这个题目就令人心忘躁热,其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

宋代诗人葛元怀喜欢在休闲消夏时观察大自然的情状,以此寻求乐趣,他在《夏日》诗中云:“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蟑移惊鹊近,鹭飞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炎炎夏日,正是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的时节,诗人一边乘凉消夏,一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真是情趣盎然,乐在其中!

宋代人消夏是很讲究去处的。诗人真山民爱到山中亭子里避暑,他在《山亭避暑》诗中说:“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尽管是炎炎夏日,但身居山亭中,哪儿还会有暑热之感。

夏日的寺庙也是乘凉的好去处,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有一首题为《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盛夏,城镇赤日如烤,而山中则清风绕屋,禅房内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于此避暑品茗,自然乐而忘返。

“唐宋家”之一的坡却十分乐于水边纳凉,他在《洞仙歌・冰肌玉骨》中写道:“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倚枕钗横鬓乱。”

而被誉为“一代诗宗”的南宋杨万里有一首《桑茶坑道中》,则描写了一个牧牛的小童为避酷暑睡卧柳荫之下的悠闲情趣:“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梅子是果梅树结的果,亦称青梅、酸梅等,具有生津、止渴、祛暑等功效。夏天正是梅子成熟的季节,南宋的诗人们自然不会忘记将梅子入其诗句。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的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二)》中写道:“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此诗写了金黄的梅子,读来令人口角生津、暑气全消。

大暑节气诗词范文2

24节气的来历

24节气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劳动人民通过观察发现。当太阳绕着地球转(当时的人们不知道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他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认为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时,一年中,有一天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最大(地面物体的影子最短),同时当天的白昼最长、黑夜最短。人们把这一天定为夏至:还有一天正午时刻太阳高度角最小(地面物体的影子最长),同时当天的白昼最短、黑夜最长,人们把这一天定为冬至:在冬至和夏至之间。将黑夜和白昼一样长的两天定为春分和秋分。这样就有了最早的4个节气。到秦汉时期。形成我们现在使用的完整的24节气。小暑和大暑是24节气中的两个节气。

24节气在天文上的含义

大家知道,地球围绕着太阳旋转。其旋转轨道面为一椭圆。太阳位于其一个焦点上(如图1),在天文学上,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轨道称为黄道。我们可以把这个图看成是一个钟表盘,太阳就好比钟表上固定指针的轴。地球位于指针的端点。但它的转动方向是逆时针的。当指针每转动15度,就安排一个节气。它转动一圈的时间长度就是一年。故一年可安排24个节气。

我们在日历牌上看到。每个节气是有具体时分的(如某个节气是4时27分),这个时分就是指针正好转动了15度时的北京时间。如果以图1中的春分时刻为黄道0度的起点。则小暑和大暑的黄道度分别为105度和120度。

24节气出现在一年中的何时

由于一年共12个月。每个月就必须有两个节气。如果再细分的话。上半月出现的节气称为节气,下半月出现的节气称为中气。在一年中的上半年(农历的正月到六月为上半年,即公历的2月份到8月份),节气通常出现在每月的6日前后。中气出现在每月的21日左右;在一年中的下半年,节气通常出现在每月的8日前后。中气出现在每月的23日左右。这就是24节气歌中说的四句话:“上半年是六廿一。下半年为八廿三。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小暑和大暑这两个节气安排在每年上半年的7月。因此分别出现在7月6日和7月21日前后。

大、小暑所在的月份是否是最热天

大暑与小暑一样。都是反映夏季炎热程度的节气。古人认为小暑前后还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大暑才是表示炎热至极。有节气歌谣日:“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

我们知道。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但为什么夏至前后不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呢?这是因为夏至所在的6月虽然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最多的月份。但此时只是地面温度上升。空气温度并不高。随着地面长波辐射的增加。空气持续被加热,气温不断升高,热量在不断地积蓄,于是人们感觉天气越来越热。因此大、小暑节气预示着一年中最热天气的到来。大家一定要注意防暑降温哟!

大、小暑期间多雷阵雨天气

大暑节气诗词范文3

酷暑,指夏季的天气到了非常炎热的盛暑阶段。即极热的天气。关于词语酷暑有哪些是可以摘抄的呢?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词语酷暑的反义词,供大家参考。

一、酷暑解析极热的夏天。 唐 李洞 《题竹溪禅院》诗:“鸟触翠微湿,人居酷暑寒。”《醒世恒言·刘小官雌雄兄弟》:“怪道他恁般娇弱……酷暑中还穿着两层衣服,原来却学木兰 所为。” 冰心 《山中杂记》:“酷暑的檐下,蒸炉一般热的床上,听着这单调而枯燥,振耳欲聋的铁器声,,连续不断,脑筋完全跟着他颠簸了。”

二、酷暑反义词酷寒 [ kù hán ]

穷冬 [ qióng dōng ]

严冬 [ yán dōng ]

三、酷暑造句1、无雨,无风。

炎炎烈日,酷暑难熬。座落在谷地中的五十五公里小楞场,更是奇热炙人。

2、骄阳似火,酷暑难耐,烈日当空,赤日炎炎。

3、随时之内善救时,若和风之消酷暑。

4、秋天终于按捺不住酷暑的热,悄然而至了。

5、战士们冒着严寒酷暑,坚持战斗在崇山峻岭间。

6、记住在我们的队里面没有严寒酷暑,更没有寒冬腊月。

7、勘探工作者冒严寒,顶酷暑,栉风沐雨,探寻出一个又一个宝藏。

8、酷暑季节令人好烦躁。

9、无论寒冬酷暑,他都坚持锻炼。

10、酷暑,阴霾,酗酒,腐败的强力交织。

11、严寒酷暑对我们来说算什么,我们都是大风大雨中走过来的。

12、我会永远陪着他走过寒冬酷暑,走向春华秋实。

13、任凭它是寒冬还是酷暑,也不会改变我们的计划。

14、从大雪纷飞到高温酷暑,全剧拍摄跨越了冬春夏三个季节。

15、在酷暑下牛群行动缓慢,赶牲口的人得用刺棒把它们赶着走。

16、新西兰地处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没有严冬和酷暑。

17、酷暑天气,他们的工装上都是出汗以后泛碱的印记。

18、于是人们首先尝到了酷暑严寒之苦,不得不找一个蔽身之所。

19、自由平等的朗朗秋日不到来,黑人顺情合理哀怨的酷暑就不会过去。

20、人生,是在四季变化之中走过的,注定要经历严冬酷暑,春露秋霜。

21、天气进入末伏后,中午酷暑更是让人难耐。

22、落凤山终年酷暑,炎热的让人就算躲在树荫下也全身冒汗。

23、石工们冒着酷暑,一年又一年精雕细刻,终于完成了它。

24、虽然是七月酷暑,但山顶凉风劲烈,寒气犹盛。

25、不管是雨打风吹,还是严寒酷暑,都能安之若素,至死不渝。

26、白天可以没有太阳,夜晚可以没有月光,严寒酷暑可以抵挡,艰难坎坷意志可抗,凄清寂寞令我心慌,唯恐你不在我身旁,爱你给我最大的力量。

27、夏日雷电把威扬,千万别去树下藏;

大暑节气诗词范文4

摘要 月人词《念奴娇・甲戌暑期感怀仿辛体》上片作者埋怨自己怯于暑热,不观书,难秉笔,意志消沉,光阴虚掷。下片表达了词人辛勤发愤、挥毫争写千页的决心。纵观全词,我们充分了解了词痴月人,献身词学的远大志向。

关键词:月人 词痴 勤奋 仿辛体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月人,当代著名词人、词学家。原名张君宽,1956年8月20日出生于西安市东郊田家湾,1982年元月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系中华诗词学会、中国韵文学会、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当代中华诗词家大辞典》编委,兼任陕西诗词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公开出版有《润金书斋词稿》、《词学入门》、《常用词谱一百调》、《月人词集(1979―1992)》、《月人词集》(二)(1993―1996)等5部词学专著。

《念奴娇・甲戌暑期感怀仿辛体》写于1994年暑假将尽之时,作者以直抒胸臆的写作手法表达了自己辛勤发愤、挥毫争写千页的决心。

开篇首句,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时间,并为全词定下了抒情的基调,隐约传达出一种对自己光阴虚掷的追昔之情:“渐凉渐热,又匆匆过了,暑假时节。”作为一个笔耕不辍、勤奋多产的作家,本想在暑期潜心研读、挥毫作词,然而,时间匆匆而过,天气已由酷热渐渐变凉,暑期将尽,却一无所获,不免有点伤感。

接着,词人拉开了回忆的镜头:“滚滚火云欺我梦,入夏未曾消歇。”西安的夏天,闷热异常,白天烈日施暴,无法伏案写作,本想在夜晚的习习凉风中奋笔疾书,然而夜里又常常被“滚滚火云”侵扰,别说是写作,就是正常的睡眠也难以保证,真是暑气逼人呀!

“热不观书,暑难秉笔,中舍词情怯。”“中舍”是词人在田家湾的居所,也是孕育月人词的地方,他的很多词作就诞生于此。熟悉的乡亲、古朴的民风、温馨的家庭,给他带来了无数的创作灵感,营造了良好的创作氛围,尤其在暑期,相对于楼房林立、人口稠密的市区来说,这里的环境更适合于词人写作。

“词情怯”,承上启下,巧妙地将客观的描写转向了主观情绪的抒发:钟情于词,与词形影相随的作者却因暑热的肆虐暂时中断了写作,这怎能不使他心存歉意、羞愧难当呢?“词情”是月人生活的全部,是他读书写作的内在动力。他曾坦言自己对词的痴情:“予好词、痴词、业词、守词,半生几不能自拔矣,词迷予、磨予、误予、美予,亦如形影相随矣。予浸淫声湖韵海,忘情词林乐府,尝自视为理想词国自由人,而自甘沦为现世家国低能儿矣。”正因为痴于词,所以他在创作方面异常勤奋,他成功的奥妙也在于勤奋。“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

“时光虚掷,恨羞何处辩说。”暑期,本是人们休闲避暑的假日,即使碌碌无为也在情理之中,但是对于全身心投入创作的月人来说,却觉得是“时光虚掷”。展读月人词,短短十数年,两部词集,40卷,洋洋2000首,突破了历史最高存词记录。续集20卷,从1993年元月至1996年12月,短短4年时间,作词千首,几乎无日不作词,其勤奋程度可见一斑。

上片述说了他因天气炎热而无法下笔的无奈与歉疚,下片紧接上片的构思及情绪线索,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辛勤发愤、献身中华词林的决心。“悔恼意志消沉,夜来空对,楼顶星和月。”闷热的夏夜,词人难以入眠,便信步登楼,仰望星空。面对浩瀚的天际,回顾自己近来意志消沉的创作态度,不由得心生懊恼。从这句可以看出,在月人的创作道路上,容不得半点懈怠,哪怕是瞬间的停歇,也自认为是意志消沉。由此便知,月人治词的勤奋非常人所比。

“陈愿无须妻子责,新愿心头千叠。”旧愿尚未完成,新愿又堆砌心头。“陈愿”、“新愿”的具体所指我们无法准确了解,但循着月人的创作历程,似乎也能理出点头绪。月人写词不是顺其自然、随心所欲,而是有着周密的计划。他在1993年8月20日,也是他37周岁生日当天,就坦诚宏愿:“企图在中年和老年时期相继出版《月人词集》(1993―2006)和《月人词集》(2007―2021),各以14年、15年为期,于我65周岁前,完成今生词作总集60卷3000首之创作,以白予献身中华词林之志,了却词债,宽慰余生。”

这首词的写作时间是1994年8月20日,正好是他38周岁生日,距他列出计划的时间整整一年,估计此时《月人词集》(二)只完成了一少部分,由此猜测,“陈愿”可能是指这本词集的写作计划。后来,《月人词集》(二)于1996年12月完成,比原计划整整提前了十年。如此惊人的创作速度,真令人乍舌。没有异乎寻常的努力以及对词近乎癫狂的痴爱,很难想象一个利用业余时间创作的人,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无须妻子责”委婉地道出了妻子对他的督促与鞭策。

后悔、懊恼、着急都无济于事,过去的日子已无可挽回,重要的是把握现在。作者笔锋一转,立即从自怨自艾的情绪中解脱出来,以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一天:“应向明朝,辛勤发愤,前进不轻撤。”这句词是月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也正是这首词的可贵之处。他在《月人词集》(1979―1992)自序中曾说:“放眼中华词坛,心潮起伏不平。回首往事,逝者如斯夫。展望未来,予坚信我煌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必将大盛于21世纪,必将永恒奠基并主导世界民族文化。中华诗词作为中国文化之精粹,无疑将永远昂然挺拔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为了实现振兴中华词学的宏愿,他立下大志:“挥毫争写千页。”

注:本文属于陕西省教育厅2008年度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成果,编号为(08JK041)。

参考文献:

[1] 月人:《月人词集》(二),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

大暑节气诗词范文5

摇风引清凉

“摇风”就是古时候的扇子,它还有一个更雅致的别号叫“凉友”,正所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古时的扇子大多用竹子编成,也有一些文人墨客喜欢用纸折扇,在扇面上写诗作画,既可消暑,又增雅趣。汉代曾出现过一种“七轮扇”的纳凉器具,《西京杂记》记载:“长安巧匠丁缓做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它的吹风原理想必是利用叶轮的旋转形成风源,即在巨轮上安上七个叶片,一人摇动手柄,七个叶轮飞速旋转,空气被搅动起来产生凉风,得到“满堂寒颤”的效果,不过摇动手柄的那位仁兄可就有点惨了,肯定是汗流浃背。

冰块和冷饮

如今过夏天时可以吃到各式各样的冷饮,其实古人也有自己的冷饮。大约在商周时期,富贵人家就开始在冬天采集冰块,然后挖一个深地窖,把冰块贮藏起来,以备来年盛夏消暑之用。湖北曾出土一件战国时期的“铜冰鉴”,据说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箱体内采用铅或锡,能起到较好的隔热作用,放入冰块可以使温度下降,用来冰镇食物,箱底的小孔可以排放融化的冰水,箱盖上设有透气孔,排出的冷气还能起到“空调”的功效。唐代时出现了专业的“冰商”,他们冬天藏冰,夏天拿出来卖。不过冰块储藏的成本很高,价格不菲,平民百姓们大多是把西瓜、葡萄等水果放到清凉的井水中浸泡降温,还会煮些酸梅汤、绿豆汤来解暑。

南宋诗人杨万里曾对一种叫“冰酪”的冷饮情有独钟,这种冰酪由果汁、牛奶、冰块调制而成。据说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受元世祖忽必烈赏赐,尝到了“冰酪”。后来,马可·波罗把“冰酪”的制作方法带回欧洲,改良后制出了我们今天常吃的“冰激凌”。

凉屋和凉棚

古时候的皇宫和达官贵人通常都会建造凉屋或凉棚度暑。“凉屋”通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将凉气送入屋中,或者建造“人工瀑布”,在屋中造一个水池,然后用水车把池水运到屋顶,水流再从屋顶冲入水池中,循环往复来达到降温的效果。此外还可以搭凉棚,在宫殿顶上或院子里搭个棚子来遮蔽阳光。工匠们用圆木作为支架,搭好后在上边铺上苇席,并用绳子捆扎好。今天的故宫还收藏有“长春宫凉棚烫样”。

普通老百姓们的避暑方式就是亲近山水,享受“天然凉棚”的舒畅和乐趣,夏天山中气温较低,天热时人们常常会到山中避暑,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嘛!人们也常常游泳或泛舟湖面,纳凉游玩一举两得,既经济实惠,又环保低碳。

瓷枕和竹枕

大暑节气诗词范文6

【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何来洞箫起悲音

虽然李清照被冠以“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我却觉得她更像我想象中那个白衣白马佩剑,穿过长街的鉴湖女侠――秋瑾。

2011年暑假,我去浙江金华参加“第四届中国童诗年会”,上了一节童诗欣赏创作课《听,夏的声音》。课余,我随儿童诗坛泰斗圣野、金波两位老先生参观了位于金华市城区东南隅的八咏楼。就在八咏楼上,我看到了李清照的《题八咏楼》一诗,相传为李清照避难金华时所作。诗云:“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读罢,一股豪迈之气油然而生。那个梧桐细雨下寻寻觅觅的女子,那个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一代才媛,却有着这样一颗强大的内心!她的《夏日绝句》是那个夏日里最悲壮的声音。

“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刘邦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在《国殇》一文中写道:“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诗的前两句意思是:活着就要当人中的俊杰,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也是一个典故。秦末,项羽与刘邦争天下。刘邦的主将韩信于垓下设十面埋伏,项羽杀出重围,败退至乌江。乌江亭长劝他回江东去重振旗鼓,东山再起,像当年率八百儿郎那样破釜沉舟,还可背水一战!项羽自觉羞愧难当,自言“无颜见江东父老”,终不肯渡,遂拔剑自刎而死。词人借古喻今,既颂扬了项羽宁死不屈的高贵气节,又不着痕迹地痛斥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苟且偷生的软弱行径。

全诗仅二十个字,连用了三个典故,却无堆砌之感。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了然于胸。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一腔悲悯话农人

第一次看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心为之深深一颤。

那张古铜色的脸上,被岁月碾过多少车辙似的皱纹?那双犁耙似的手,曾种出了多少蔬菜、庄稼?他身后是经过辛勤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用巨幅画的形式,借超写实主义手法,刻画出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的形象。正是他们辛勤劳动,才养育出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如果说,画家罗中立是用颜料勾勒出令我们心疼和敬畏的农民,那么唐代诗人李绅则是用诗句,书写出农民劳作的艰辛与不易。

这是盛夏中的某一天正午,烈日当空,树叶被烤得像要着了火,蝉儿躲在树荫里发出声嘶力竭的哀鸣,连老水牛都钻进了水塘中躲避着似火的骄阳。然而,农民却依然在田间锄禾。他们身上的衣服早已结了一层厚厚的盐霜,一粒一粒豆大的汗珠,无声地滚落在灼热的土地上。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它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这一鲜明的对比,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以及对现实的不满。

诗人李绅,五岁丧父,母亲一心要把他培育成人。在他十五岁,于风光秀丽的惠泉山为他租借屋子从师就读。贫寒艰苦的读书生活,磨练了李绅的思想和意志,使他有较多的机会接触平民,当他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社会贫富悬殊,心中压抑不平,由衷地在诗中流露感叹和愤慨。

上一篇独立基础

下一篇辞职的好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