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的古诗范例6篇

大暑的古诗

大暑的古诗范文1

夏天最主要的天气特征便是炎热,因此纳凉成了所有人的自然追求。北宋词人秦观的一首《纳凉》就写得妙趣横生:

携杖来追柳外凉,

画桥南畔倚胡床。

月明船笛参差起,

风定池莲自在香。

首句“携”“来”“追”三个动词,递进式地表现了诗人追寻理想中纳凉胜地的内在感情,那种急于从燥热中解脱出来的情态,通过一连串的动作自然而然地表现出米。紧接着,诗人在绿柳成行、“画桥南畔”处闲倚胡床,怡神闭日,为自己也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英妙的图画:月明之夜,船家女儿吹着短笛,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幽香不时散溢,沁人心脾……这种由表及里的凉意让人沉醉,恼人的燥热也自然退去。

古人消夏不是像现代人一样,老是躲在空调房里,他们纳凉是很讲究去处的,坐在树下或走进竹林是卉人们普遍采取的纳凉方式。因此,在众多避暑诗作中,这类作品也最多。

中庸的王维为了消暑,抱着古琴走进幽深碧翠的竹林,席地而弹,乐而忘返,给后人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临水之地电是古人避暑的佳处。炎炎夏日,若得一处亭台楼榭桥畔相伴,着实是纳凉人的福气。大诗人李白在《安州般若寺水阁纳凉,喜遇薛员外义》中深表同感:

水退池上热。

风生松下凉。

吞讨破万象,

搴窥临众芳。

坡也乐于水边纳凉,写下“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的名句,显现出一派悠然自得的避暑之乐。

夏天虽然暑气蒸人,让人受不了,但上天仿佛又没有亏待了这时的人们,夏天是花果成熟的季节,古人诗中也不乏安享果实成熟的乐趣和快意。南宋诗人杨万里《初夏睡起》日:

梅子流酸溅齿牙,

芭蕉分绿上窗纱。

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到了夏天,酸味十足的梅子吃完,牙齿上还残存着一丝丝酸味。午睡醒来,看到孩子们捕捉飘飞的柳絮,受到他们快乐的感染,内心也有几分惬意。

夏天不仅花果成熟,还有令人陶醉的风景。唐代诗人高骈的《山亭夏日》曰: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在山间幽静的庭院里,触目都是绿树浓荫,亭台楼榭在池塘中的倒影清晰可见。微风掀动水晶一样的帘子,带来阵阵凉意,也送来一缕缕蔷薇的香气。读这样的诗句,让人倍感夏日的清凉和宁静。

古人说:“心静自然凉。”夏天虽然酷热难过,但读诗却可消夏解烦,几首古诗,几杯凉茶,细品慢吟,独具情趣。且看清代洞庭诗人袁景澜《夏日村居》组诗中的一首:

消夏湾头云水深,

浣纱人去剩飞禽。

石公石姥常相对,

大暑的古诗范文2

《长江二首》

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次韵毕叔文苦旱叹》

宋·赵蕃

尔何不归乎故宇,却向殊方书闵雨。

江东数月不得书,忆弟看云在何许。

旧传重湖北之北,米贱真成等泥土。

如何比岁公及私,衰竭不能堪再鼓。

贫家一饭有并日,远市朝炊或亭午。

朱门但知粱可厌,我辈翻嫌字难煮。

晚且禾秀早向实,舂箕不须逾处暑。

胡为旱势复如此,坐致诗人形苦语。

如闻巫觋有通灵,肸蛮似逢人问妪。

前朝一雨苦不难,况今磨神无不举。

会当劳以三日霖,绿浪黄云看掀舞。

《元宫词》

明·朱有燉

白酒新篘进玉壶,水亭深处暑全无。

君王笑向奇妃问,何似西凉打剌苏。

《长江二首》

宋·苏泂

处暑无三日,新凉直万金。

白头更世事,青草印禅心。

放鹤婆娑舞,听蛩断续吟。

极知仁者寿,未必海之深。

《秋日喜雨题周材老壁》

宋·王之道

大旱弥千里,群心迫望霓。

檐声闻夜溜,山气见朝隮。

处暑余三日,高原满一犁。

我来何所喜,焦槁免无泥。

《处暑后风雨》

宋·仇远

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

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

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

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七月二十四日山中已寒二十九日处暑》

宋·张嵲

尘世未徂暑,山中今授衣。

露蝉声渐咽,秋日景初微。

四海犹多垒,余生久息机。

漂流空老大,万事与心违。

相关文章:

1.描写处暑的古诗

2.关于处暑节气的谚语集锦

3.处暑节气谚语 关于处暑节气的谚语

大暑的古诗范文3

北宋文学家秦少游有一首诗的标题就叫《纳凉》:“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其首句用“携”“来”“追”三个动词,逐级递进地表达诗人追寻理想中纳凉胜地的内在感情,幻想着在绿柳成行、画桥南畔处闲倚胡床的美妙图画。月明之夜,船家女儿吹着短笛,笛声在水面萦绕不绝,晚风初定,池中莲花盛开,沁人心脾。这种由外而内的凉意让人沉醉,燥热也自然褪去。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有首诗的题目为《六七月山中甚凉》,其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

宋代诗人葛元怀喜欢在休闲消夏时观察大自然的情状,以此寻求乐趣,他在《夏日》诗中云:“晓荷承坠露,晚岫障斜阳。树下地常阴,水边风最凉。蟑移惊鹊近,鹭起得鱼忙。独坐观群动,闲消夏日长。”炎炎夏日,正是大自然充满勃勃生机的季节,诗人一边乘凉消夏,一边欣赏着眼前的景色,真是情趣盎然,乐在其中!

宋代人消夏是很讲究去处的。宋代的真山民爱到山中亭子里避暑,真山民的《山亭避暑》诗中说:“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尽管是炎炎夏日,但身居山亭中,哪里还会有暑热之感。夏日的寺庙也是乘凉的好去处,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梅尧臣有一首题为《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盛夏,城镇赤日如烤,而山中则清风绕屋,禅房内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于此避暑品茗,自然乐而忘返。“唐宋家”之一的坡却十分乐于水边纳凉,他在《洞仙歌・冰肌玉骨》中写道:“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而被誉为“一代诗宗”的南宋杨万里的《桑茶坑道中》,则描写了一个牧牛的小童为避酷暑睡卧柳荫之下的悠闲情趣:“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塔水满溪。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荫西。”

大暑的古诗范文4

避暑如避车,是被动。躲暑好,主动。拿当地人话说,惹不起,还躲不起?

早晨,热气在屋里,室内温度高于户外。推开门,凉风习习,悠悠的,很柔爽。我把门掩上,下楼,出院子,穿过窄窄的巷子,到后街,登台阶,步步高升,然后婉转扭捏,钻进沟里,看一线瀑布。热是怕水的,更怕瀑布。白练凌空而下,一阵冷风把暑热吓得魂飞魄散,何况还有啪啪落地的声势。

凉水泉儿也是个好去处。人立桥头,俯瞰河水,仰视古树,听鸟雀叽喳,蝉“热啊——热啊——”的诉苦。看那路上,一位少妇提着一篮子衣服来了,穿着短裙,很悠闲。下河,放下篮子,扯一条裤子垫在丰臀下,落座,白腿伸向水里,摔一件衣服到清水潭,摆一摆,湿透,拉到洗衣板上开始揉搓。微黄卷曲的头发,长长柔柔,顺着半边脸云逸,是画里的那种美,诗里的那个意,词中的婉约,歌曲环绕的缠绵。我在桥上,凉爽惬意,小文人一样胡思乱想。她是我的风景,让我偷偷的欣赏。我是否是她的景色?是个谜。

也到广场听音乐,看女人跳舞。一早一晚,来广场的人多。女人来跳舞,锻炼,男人来休闲,躲暑。小孩儿嗡来,图个玩乐。

中午太阳毒,火辣辣的,灼人。“冬日则寒冷,夏日则暑伤”。蛇咬人,暑烫人。窗外红哈哈了,关紧门窗,挡住漫延的热气。开电扇,搬一小方茶几,泡茶,找书,躺在竹椅上随意浏览。看书是最好的躲暑,读书心静,心静自然凉。每篇文章都是风景,有风,有雨。有瀑,有潭。有山,有水。有绿草鲜花,鸟语虫鸣。有爱情故事,人世冷暖。还有启迪心灵的语录和网络人的调皮段子。每一粒文字都是一棵绿树,一片荫凉。走在文字里,像在青山绿水间徜徉,那种闲适,不亚于古代皇帝。皇帝有避暑山庄,我却有躲暑小屋。皇帝避得了,我能躲得了,都是一种海阔天空的心境,心如止水的旷达。

坐起来,呷口茶,想想古代皇帝还是生不逢时。大热天的,没电,没电扇空调,干热没办法,渴了也喝不上冷饮。皇上除了女人多、金银多、房子多、服务员多,他还能多啥?连辆北京现代都没有,坐辆马车还没空调呢!这样想想,我也算是一个幸福的人。

兴趣来了,到书房里,打开电脑,遥启空调,开始在空间里随心所欲,播撒心情。当今网络太多,高手如云,我跟着凑热闹,不为别的,只图消磨时间,怡情养神,躲开繁华中的酷暑,找一块静谧的院子安顿灵魂。我的《山里人家》,是座精神家园。若你来了,留个脚印告诉我。

躲暑,山里老家最好。山高,沟深,水清,树茂,竹翠,太阳掉在深山里,被绿溶解了,消了灼灼锋芒,溽热蒸腾,变得温和柔媚,可亲可爱。晌午热了,在门前核桃树下,放两条高板凳,架一扇门板,铺一张竹席,仰面八叉躺着,手握一把蒲扇,扇风,也是驱赶蚊子。浓绿遮天,一星亮光漏在眯缝的眼里,五颜六色的,是多彩梦幻。老家人对我说,老买子(老家人习惯叫小名,且在名字前冠以老字,是口语,是亲切,不是古代的尊称)!放暑假了上老家乘凉,老家凉快,晚上睡觉,要盖被子。

大山深处,冬天奇冷,而夏天,并不暑热,山风轻吹,凉爽宜人,是贫民百姓的“避暑山庄”。

也可以躲到古诗里纳凉,学古人消暑。夏夜,学诗佛王维,怀抱一把琴,到老家门前那片深幽碧翠的竹园里,席地而坐,吟唱《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或者,效仿白居易,到院子里《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搬一把竹椅,泡一壶绿茶,端坐院子里,任清风抚摸胡子拉碴的老脸,心静了,哪有炎热躲藏的地方?

大暑的古诗范文5

关键词: 宋咏夏诗 安闲 宁静 和畅 乐趣

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强烈的季节感,历朝历代涌现出了大量的岁时节令诗。春秋是最让诗人感触的季节,古诗中吟咏春、秋之作明显多于夏、冬,而夏季特有的景致和天气,也能引发诗人“我爱夏日长”、①“夏浅更胜春”②的独到感受。

一、身心的安闲

入夏之后,夜渐短而日渐长,夏至日迎来了北半球白昼最长的一天。夏日里的诗人,不再有“昼短苦夜长”的感叹。白昼的悠长,使得生活节奏放慢,诗人可以充分享受自由清闲。昼寝是度长日的一种消遣,写午睡的诗歌在宋诗中高频率地出现,在咏夏诗中,“枕”、“簟”、“梦”的意象尤为突出: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苏舜钦,《夏意》)

纸屏石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莞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蔡确,《夏日登车盖亭》)

云开日出四窗明,恰到斋余梦自生。一枕觉来人寂寂,时闻儿子读书声。(张九成,《夏日即事》)

松竹回环十里阴,一声啼鸟觉山深。道人睡足北窗下,一榻清风直万金。(吴芾,《夏日游灵隐东园赠东方道人》)

春眠醒后常会生出年华流逝、美丽凋零的惆怅,而夏天的梦,总是做得兴味悠长,心满意足。诗人斋中高卧,心中无系,俨然“五六月中,北窗下卧”的“羲皇上人”,③一派隐士的闲散风范。诗人的美梦或被啼鸟唤醒,或被渔笛、读书声打断,在藤床竹枕之上,诗人“卧看风篆博山香”(潘良贵,《夏日四绝》),“闲看炉烟篆髻螺”(张九成,《夏日即事》),“闲看儿童捉柳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在悠闲中透着几分慵懒。宋人好“静观”,是淡泊从容的人生态度的体现,在对外界的静默观照中,心灵也得到了休憩,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

汉代以前,昼寝曾被视为不合礼法之举,如宰予昼寝、边韶昼眠都曾遭到了批评和嘲笑。但从中唐开始,诗人就乐于标榜自己的嗜睡,韦应物、白居易、许浑、薛能等人都吟咏过这一主题,昼寝成了闲放的象征,被赋予了审美意味。宋代诗人继承了唐人的这一写作传统,午睡昼寝文学作品“批量生产”,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地步。④沈金浩《宋代文人的午睡昼寝及其审美心理》一文认为,宋代官员待遇的清闲优厚,以及文人心态的静弱封闭,是宋代午睡昼寝文学高度发达的原因。

二、独处的宁静

夏季的“静”,既包括环境的清幽,又包括心境的宁静从容。受制于酷烈的天气,夏天人们的交游渐少。在咏夏诗中常感受到一份独处的宁静。如苏舜钦的“院僻帘深昼景虚”(《夏中》),寇准的“深院无人柳自垂”(《夏日》),李弥逊的“雨余门巷无留客”(《池亭独坐》),张九成的“阴阴庭院静无声”(《夏日即事》),陆游的“轩窗寂寂雨丝丝”(《夏日》)。

窗外春天已过,残红褪去,绿成了夏的主色调。碧绿浓密的树荫让人触目生凉,除了能遮阴蔽日,还能隔离尘嚣,围合起了一片静谧清幽的心境。在枝叶横窗的环境里,诗人仿佛就是幽居的隐士。

四山木叶绿交加,数架茅茨是我家。窗隙微风入飞絮,竹边清露养孤花。(郑刚中,《初夏忆故园》)

槐叶初匀日气凉,葱葱鼠耳翠成双。三公只得三株看,闲客清阴满北窗。(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

诗人静处室内,中庭空空,剩下了一个“无人”的自然界。由于“人”的淡出,诗中的情绪波动趋于平静,诗里的空间也清朗旷远起来。夏天“日长”而“无人”,时间的延长,空间的拓宽,使诗中的夏日有了一种纵深感,幽深而空漠。然而诗境并不孤寂,而是呈现出了“人静鸟鸢自乐”的生趣:

深山五六月,犹自有莺簧。只满幽人听,何如入建章。(姜特立,《夏月山中闻莺》)

寂寂柴门可设罗,唯余柳色许相过。重帘半卷鸟声乐,闲看炉烟篆髻螺。(张九成,《夏日即事》)

已欣久雨得新晴,水面荷香入坐清。尽日水塘无一事,夏莺恰恰啭新声。(曹勋,《夏日偶成六首》)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陆游,《幽居初夏》)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写静,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惯用手法。诗中没有嘈杂的市声,白昼的鸟啼蝉鸣和夜晚的蛙声烘托出了夏日的寂静。听觉的静又能推荡视觉的空,形成宁静空茫的境界。⑤而树影、鸟鸣、蛙声,都是无形之景,虚实相生,使得夏日的静具备了层次感、空间感。

三、情绪的和畅

咏夏多乐诗,咏夏诗的情调大多是洒脱和畅的。

夏天也常有不得人心的时候。夏日之苦,莫过于酷暑,咄咄逼人的热气让人挥汗如雨,烦躁不安。“苦热”,是咏夏诗的一大主题,宋代的许多诗人都抱怨过夏天的严酷,如苏舜钦的《夏热昼寝感咏》:“盛夏日苦永,解带坐小轩。对案不能食,挥汗白雨翻。”郭印的《热》:“落日暑犹剧,虚亭风不来。半身流汗雨,两耳聒蚊雷。”在这种灼热的天气里,诗人等待着清风起新雨来。

然而酷暑虽难耐,但主要是身体不适。夏天不像暮春或深秋那样,容易引起诗人时光老去、壮志难酬的感伤,具有深厚的悲戚意味。《管子・形势解》云:“夏者,阳气毕上,故万物长。”夏季是一年当中阳气最盛的季节,⑥炽烈的阳光照亮了阴暗的角落,看不到花叶枯败的萧条,欣欣向荣的草木引发的常常是乐观的联想。夏日引起的懊恼,很少有上升为人生的悲叹的。况且,还有一霎凉风,一阵好雨能消除烦闷,将人带入清凉世界。对期盼已久的清凉,诗人也格外地享受和珍惜。咏夏诗中写清凉的比写酷暑的数量更多,也更为动人。

凉风急雨夜萧萧,便恐江南草木雕。自为丰年喜无寐,不关窗外有芭蕉。(曾几,《夏夜闻雨》)

微风过中庭,庭树飒有声。穿帘徐入座,巾屦有余清。(陆游,《夏日》)

一番暑雨一番凉,真个令人爱日长。隔水风来知有意,为吹十里稻花香。(杨万里,《夏月频雨》)

夏雨丰沛,没有春雨的缠绵和秋雨的凄清;夏风清和,不似春风的柔媚和秋风的萧飒。大汗淋漓后的沁人心脾的凉意,让人倍感快慰。诗歌还常以芭蕉、荷叶等夏天特有的意象为陪衬,更增添了舒展之意。诗中的情怀欢欣爽朗,诗人的形象也在风的自如和雨的空灵的衬托下,显得怡然自适。

“清”字在宋代咏夏诗中高频率地出现,如清风、清露、清池、清阴、清影、清兴、清赏,风日清、门巷清、碾声清、夏簟清等。远在南北朝谢灵运、谢I、庾信等人的诗中,“清”已经成为人们对夏季尤其是初夏天气的独特印象,它常与“和”字并用,表达一种不滞重不激烈、趋于中和又带有愉悦的美感。夏季当是诗人一年当中心境较为平和的季节,无论是清幽的晴日还是清凉的雨天,都能给人带来舒畅和谐的美好感受。

四、消夏的乐趣

宋人十分讲究生活情趣,面对漫漫长夏,形形的消闲游赏活动是必不可少的,这在一些咏夏诗中也得到了记述。我们可通过一两个消夏的片段来感受宋人的闲情逸致。

1?郾弈棋

弈棋是中国文人常备的风雅技艺,要求对弈者神情专注,心无旁骛,因而是最能消磨时间的活动之一。郦道元《水经注》中有一则王质观弈的传说,樵夫王质看神仙下棋看得入了迷,竟不觉手中斧柄已腐烂,一局未终,已过了数十年。张潮《幽梦影》曰:“春雨宜读书;夏雨宜弈棋;秋雨宜检藏;冬雨宜饮酒。”在夏日悠长的光景中,下棋是正合时宜的娱乐。

萱草榴花照眼明,冰应水阁风清。萧然终日无人到,帘外时闻下子声。(张九成,《夏日即事》)

异事严州省见稀,幅巾阑角立多时。青林白鸟自成画,急雨好风当有诗。酷信医方逢酒怯,强驱吏牍坐衙迟。悠然笑向山僧说,又得浮生一局棋。(陆游,《夏日北榭赋诗弈棋欣然有作》)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赵师秀,《约客》)

棋的意象,往往与从容联系在一起,如关羽刮骨疗伤时,正是与马良对弈,谈笑自若。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弈棋还被赋予了超然物外的意味,或许棋局的玄妙,跟天机的深不可测和人生的进退之道具有某些共通之处。对弈为夏日生活增添了一份雅趣,隽永清脆的敲棋声更反衬了夏日的闲暇与宁静。

2?郾避暑

如果说弈棋是士大夫阶层特有的消闲方式,那么避暑则是全民皆宜的活动了。宋人外出避暑主要有两个去处,一是江边湖畔,一是环境幽雅的园林。

水边是清凉殿,据周密的《武林旧事》,六月六日南宋的都城杭州,“都人士女,骈集炷香,已而登舟泛湖,为避暑之游”。⑦吴自牧《梦梁录》也记载道:“六月季夏,……湖中画舫,俱舣堤边,纳凉避暑,恣眠柳影,饱挹荷香;散发披襟,浮瓜沉李,或酌酒以狂歌,或围棋而垂钓,游情寓意,不一而足。”⑧在咏夏诗中,常有对泛舟、垂钓、赏荷等亲水活动的描述。

要同佳客濯清泉,却下危楼上画船。拭目已看云际月,洗心还爱水中天。更无暑气侵尊,但有熏风入管弦。我欲就闲行作别,且拚一醉共陶然。(吴芾,《五月五日领客泛舟》)

高挂虚窗对绿池,鸟啼声歇柳阴移。含风珍簟闲眠处,迭雪轻衫新浴时。泉冷甘瓜开碧玉,手香素藕I长丝。夕阳四面渔歌起,又赴邻翁把钓期。(陆游,《夏日晚兴》)

自宋代起,园林被引入了城市设计,造园之风大盛。北方的洛阳,江南的苏州、扬州、杭州、湖州一带名园林立,各地的私家园林也开始对外开放,吸引了众多游人流连其中。林木葱茏的山庄成了人们的消夏避暑的胜地,一些园亭的名字也留在了宋代的咏夏诗里。如张耒的《初夏游凌氏小园》,曾几的《游姑苏张氏园》,傅察的《夏日登清微亭》,等等。绿叶成荫,池塘水满,诗人或登楼远眺,或池边乘凉,或曲槛穿行,欣赏夏日的特有的景致。

当然宋人的消夏方式远不止这些,仅周密《武林旧事》、吴自牧《梦梁录》等书所记载的消夏活动种类就非常繁多,如四月的南湖放生、芳草亭斗草,五月的清夏堂观鱼、听莺亭摘瓜、安闲堂解粽、水北书院采苹,六月的现乐堂尝花白酒、约斋赏夏菊、清夏堂赏新荔枝,等等。⑨而有了这些乐事,漫长的夏季显得不再冗长,而是安静清雅,又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夏季和冬季一样,都不是温和舒适的季节,但宋代咏夏诗除少数具有讽喻意味者外,总体而言是平和宁静、充满闲情逸致的。这首先要归因于诗人在抒感时遵守着儒家诗教的中和之道;另外,宋代对自然平淡诗风的追求也影响了咏夏诗的风格;而根本原因在于宋代诗人较为富足安稳的生活条件和内向理性的感受方式造就了他们的平和达观的心态,从而塑造了宋咏夏诗中清和宁静的夏日。

注释:

①唐文宗.夏日联句.

②徐陵.侍宴诗.

③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④沈金浩.宋代文人的午睡昼寝及其审美心理.

⑤朱良志.《真水无香》第十四章,第356页.

⑥孟喜将周易卦爻与十二月相配,四月配“乾”卦,五月配“ァ必裕六月配“q”卦,其中四月为全阳之象,阳气至极。

⑦周密.《武林旧事》卷三《都人避暑》条,第298页.

⑧吴自牧.《梦梁录》卷三,第27页.

⑨周密.《武林旧事》卷十,第298页.

参考文献:

[1][宋]蒲积中编.古今岁时杂咏.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宋]周密.武林旧事.中华书局,2007.

[3]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大暑的古诗范文6

这只是古人在盛夏追求清凉的一个缩影。从古至今,人们对战胜暑气的努力从未止歇。

寻冰之旅

一般来说,想凉爽的直接手段就是降低囟取T谙奶欤要想降低温度,首先要有冰。在没有发现硝石制冰和冷冻制冰方法之前,采集冰块是古人的主要寻冰方式。

成书于战国时代的《周礼》一书中说,周王朝就有专门的人负责在冬天采集和储存冰块,然后在夏季拿出来给周王降温。这种人被称为“凌人”。(在我国古代,“冰人”指的是媒人。)《诗经》有云:“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说的正是冬季采冰的事情。

冰从河里湖里采集上来之后,就要储存起来,储存冰块的地方叫冰井。三国时期曹魏重镇邺城有冰井台,《三国志》记载说当年魏王曹操专门筑此台来藏冰,故号冰井。在冬季从冰封的河水湖水中采冰,一直是我国2500年避暑纳凉史中最重要的获得大批量冰块的方式,一直到清代,仍旧安排工部都水司负责采冰、藏冰。清代故宫附近设有四座半地下藏冰窖,地下部分深度1.5米左右,每座冰窖可以储存一尺五寸见方的冰块5000余块。现在北京还保留着一条胡同叫做“冰窖口胡同”,正是当年储冰的遗迹。

在夏天的时候,人们就会把冬天储存的冰块拿出来,用途一般有两种,一是直接放置在室内降温,二是冰镇食物饮料。清代出现的木制冰箱就是同时具备这两种功能的,一般这种冰箱分为三层,最上面和最下面都是放冰块的,每层开有小孔,便于冷气散发。中间层则储存食物饮料,需要时拿出来吃喝即可。

追风之路

降低温度的另外一个办法就是加强空气流动,也就是通过凉风来寻求降温。

根据传说,殷商时期已经出现了羽毛做的扇子。西汉时期,京城长安有一位巧手匠人丁缓,为了最大限度发挥风力,他把七个一丈长的大叶片连在一起,做成一个旋转七轮扇,号称一人运转此扇,全屋子的人都会觉得凉爽。

到了唐代,这种土制风扇得到了改进,唐朝宫廷设有专门的凉殿,供皇帝及后宫妃嫔们避暑纳凉。凉殿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冷水在整个宫殿的顶部和地面形成循环,冷水在宫殿四面形成水帘,同时水还驱动布置在冷殿里的扇子叶片,通过风吹冷水获得冷气。通过冷水在屋体循环和冷水带来的冷气,有效降低屋内温度。按照《唐语林》的说法,人坐在凉殿里,宫殿四面水帘落下,加之冷风吹来,凉意很重。

到了宋代,这种凉殿的避暑纳凉方式再度得到改进,风扇不仅由专人使用鼓风机带动,还在风扇风口前布置了大批鲜花,冷风经过就带着花香,让享受冷气的皇亲国戚们不仅能感受到凉意,还能感受到大自然的味道。成书于元代的《武林旧事》一书对宋代宫廷的纳凉设施有详细描述:“寒瀑飞空而下,又置茉莉、素馨、剑兰等南花数百盆于广庭,鼓以风轮,清芬满殿。御第两旁,各设金盆数十架,积雪如山。……初不知人间有尘暑也。”

清代圆明园中有一处建筑“水木明瑟”,俗称风扇房,将水引入殿宇,模仿西洋水法,利用水力推动机械带动风扇,既凉快又有水声。在炎热的夏天这里一直是皇家避暑的好地方。

消夏之物

对于普通人来说,为了盛夏里的凉风,不可能花费这么多这么奢侈,但是老百姓们也有自己的应对办法。

最常见的办法是开井,在屋子里凿深井,地下空气温度较低,通过井口与屋内空气流通,从而降低室内温度。这种方法耗费虽然比清凉殿那种土制空调要小,但是开井的费用仍然不是寻常百姓能够轻松负担的。这方面有钱人比较肯花钱,明代人高濂在《遵生八笺》里介绍:“一室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复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为了纳凉,一个房子里开七个井,这可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得到的。

没有钱凿井,还有一些小型消暑用具,比如常见的“竹夫人”。“竹夫人”作为物件出现在唐代,当时叫做“夹膝竹”,到了北宋更名为“竹夫人”。北宋文豪坡有《次韵柳子玉二首》一诗:“问道床头惟竹几,夫人应不解卿卿。”清代名著《红楼梦》中,薛宝钗出过一个谜语:“有眼无珠腹内空,荷花出来喜相逢。梧桐叶落分离别,恩爱夫妻不到冬。”谜底即“竹夫人”。这个谜语前两句诗的意思是描绘“竹夫人”的外形,后两句则是说明它的用途和局限,进入秋季天凉后这个东西就用不到了,会收起来或搁置一边,不再像夏天那样被主人恩宠。这种竹夫人实际就是个竹笼子,长约一米的圆柱形物,以竹篾编成,中间通空,四周有许多洞孔。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睡觉时放在床上能够带来凉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