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声唱法教学范例6篇

美声唱法教学

美声唱法教学范文1

关键词:美声唱法 高校声乐教学 演唱技巧 技巧学习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提高,使人们对精神上的追求越来越高,尤其是艺术方面的精神追求,美声作为声乐中最有魅力的声乐,今年来一直备受人们的追崇,所以美声唱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对此,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对美声唱法的了解,简单概述了美声唱法的特点,然后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美声演唱技巧和美声唱法技巧的学习。

一、美声唱法的特点

美声讲究的是音质,用美声唱出的歌声呈现出干净、清爽、响亮和浑厚等特点,给人以心旷神怡的感觉,如果用美声演唱是民族音乐,将给人一种山间、乡间等世外桃源般的感觉。不可否认的是无论在什么声乐领域使用美声,都会将相应的声乐提升到更高的音乐层次,因为美声唱法已经形成比较系统性的声乐唱法,并形成专门的一门音乐艺术学科,具有明显统一性、规范性和共性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指美声中的音质特点,具体特点如下:

(一)统一性特点。主要体现在美声演唱方法、美声学习方法及原理等方面的统一,演唱大多数都是以假音唱出,并协同音乐伴奏,对大型的美声声乐演唱曲目,都会分为男高音、女高音、男低音、女低音、领唱、音乐指挥者和音乐伴奏者几部分,而且每一部分对整体的声乐演唱的极为重要,这一点不管是在任何国家、任何音乐领域和任何声乐曲目都是一样的,顾具有统一性。

(二)规范性特点。作为一名声乐教师和声乐学习者,都清楚了解到美声学习的整个过程都是循序渐进的,并且每一个学习环节都有相应的、系统性的学习方法。美声唱法一般都包括“通、实、圆、亮、纯、松、活、柔”等方面,其中“通”是指声音的畅通;“实”是指音质的结实;“圆”是指音质的;“亮”是指声音的明亮;“纯”是指音色的纯净;“松”是指音|的松弛;“活”是指音质的灵活;“柔”是指音质的柔和,这八方面的音质特点与演唱技巧都具有规范性的学习方法,所以美声唱法在具有规范性特点。

(三)共性特点。在美声唱法学习过程中都要经过声带的锻炼、高音的激发与美声的培养三阶段,即声带锻炼一般是学生指在音乐老师帮助下,实现声带的开放,该阶段的目的在于确定学生适合哪一种美声演唱,如高音和低音等;高音的激发,任何种类的美声培养都必须经过高音激发阶段,不但能够为学习者打下良好的美声学习基础,还有效激学习者的美声潜,提高学习者的演唱信心;美声的培养即是确定学习美声学习类别后的专业培训阶段,这三点体现出高校声乐教学中美声唱法的共性特点。

二、美声的演唱技巧

美声作为声乐教学中难度系数最高的教学内容,其演唱技巧必须通过呼吸训练、发声练习和歌唱语言练习,才能学习到美声的演唱技巧,具体训练要领如下:

(一)呼吸训练技巧。呼吸训练包括快速训练和慢速训练两种方法,主要的训练内容包括胸式呼吸训练、腹式呼吸训练和胸腹式相结合的呼吸训练,待呼吸比较稳定或形成专有的呼吸习惯时,配合不同的音乐进行更深层次的呼吸练习,以此慢慢进入发声练习阶段。

(二)发声练习技巧。进行发声练习时要保持呼吸的畅通与气息的正确性,根据音乐伴奏练习发声,如按照钢琴声中的“哆、瑞、咪、发、嗦、啦、西(1、2、3、4、5、6、7)音调进行发声练习,训练时要随时调整共鸣腔体,以此达到音质调整、音量增大和音色美化的目的[2]。

(三)歌唱语言练习。歌唱语言是美声演唱技巧培训的最后阶段,对高质量美声演唱有着决定性作用。歌唱语言的练习要求包括:第一,声母的发音不但要准确,还要灵活且韵母形态较好;第二,歌唱时的语言要分清轻重缓急,并处理好歌唱语言的语气与语势;第三,歌唱语言时一定要咬文嚼字,读准字音,但又要控制字的咬嚼程度,避免因太过于死板而影响美声的柔美;第四,歌唱语言时一定要借助音乐伴奏将歌唱呼吸、歌唱发声与歌唱共鸣相融合;第五,歌唱语言时还要注意多种呼吸的同时、灵活使用,将不同声音畅通性和贯通性协调起来,这样才能唱出感人至深的美声音乐。

三、美声唱法的学习技巧

(一)声乐基础理论的学习技巧。第一,美声学习者必学提高自己的演唱功底,使自己具有良好的演唱基础,为进一步了解没音发生理机制和演唱技能打下良好的基础;第二,待具有良好的演唱功底后,要详细了解发声的生理机制,如歌唱相关的器官构造、发声相关的原理以及音质的音区表现等;第三,歌唱技巧训练时要熟悉和掌握歌唱呼吸方法;第四,对不同音质特点、音部、唱法及嗓音保健等要严格区分。

(二)歌唱技能技巧学习。第一,美声学习者应邀请美声教学及实践经验的丰富的声乐教师,进行美声的学习指导,尤其是美声初学者更应该寻找有经验的声乐师;第二,声乐教学机构及高校要不断提高声乐教师的美声素质,使教师美声知识领域扩展同时也扩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第三,高校还应该多聘请知名度高的音乐家,与学生进行美声唱法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以此提高大学生的美声唱法水平。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声”一直是声乐教学中核心教学内容,可以说是声乐的灵魂,没有美声的声乐是不被称为真正的声乐,在意大利一直被称为“美好的歌唱”,而在我国相应的美声唱法早就形成系统性、统一性、技术性和理论性的声乐美学,在演唱会、音乐会和歌剧舞台上都有美声的展示,凸显美声的与众不同,尤其是在我国民族声乐领域。

参考文献:

[1]宋莉莉.高校美声唱法教学思路辨析[J].齐鲁艺苑,2015,(06).

[2]张武兰.美声唱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经验总结[J].亚太教育,2016,(23).

美声唱法教学范文2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声乐;教学;影响

一、前言

随着美声唱法的逐渐融入,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有了很大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民族声乐的精髓,同时也为了其进一步提升,相关人员需要对美声唱法的融合进行详细分析,尽可能减少其不利影响,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有效控制。

二、关于美声唱法的概述

1.美声唱法的产生与特点

在17至18世纪,西欧国家和地区的专业古典声乐逐渐形成了传统唱法,在意大利、米兰等多国不断向外传播,以人文主义为中心的新兴资产阶级发起科学艺术革命文艺复兴运动,使得美声唱法在新文化新思想中被建立起来。而在流传下来的宗教音乐中,吟唱史诗和颂歌再演变到将歌曲与表演相结合的歌剧艺术,其中复调音乐艺术的不同声部唱出不同的旋律,但随着时展,单声部旋律受到艺术家的青睐,风格变得更自然和谐,更能满足在戏剧表演中人们情感的需要,声音的美学观念愈发重要。美声唱法也就是以较低的喉头位置发声,将自如平稳的发声结合灵活精准的吟唱手法,旋律线条在表达上优美动人、婉转动听,在歌唱中语气富有较多变化和延伸,但同时节奏有一定的连贯性,在文化上以美学观念为主,在声音上强调声音的流畅统一、明亮饱满。

2.美声唱法的主要技巧

(1)呼吸训练。在美声唱法中要求气息通畅才能有效把握节奏的变化,唱歌表演时的气息变化尤为重要,但同时气息的掌握也成为歌曲演唱中的难点,每个发声器官的充分调动使声音更加饱满灵活,共鸣泛音音色更加动听;明确呼吸器官的生理构造和机能应用,发生震动体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共鸣腔体的结构和作用,把握呼吸特征和表达方式,呼气吸气也经过长期训练,使自身轻松呼吸,在低声区、中声区和高声区不同声区的相互转化和过渡上,胸式呼吸法和锁骨呼吸法都难以使气流通畅到最大程度,喉咙在发声使变卡且感觉不畅,而以胸腹混合而动横膈膜呼吸法则充分带动起气息,将通透明亮的声音发饱满,在吐字咬字时也变得更为圆润流畅。(2)发声练习。有音量、有力度的唱法最能体现歌唱者对歌剧的感情投入程度,明亮饱满的音色能增强听众的代入感,在高声段发生时,由头腔产生共鸣,将腔体充分打开,保持声腔在哼鸣状态中。当发出明亮清透的音色时,舌头离开鼻腔,以吸入气体再叹出的方法,确保咬字吐字清晰准确,将音乐线条变得更加连贯,节奏把握更有张弛,并将歌曲歌词以轻松明快的音乐表达出来,具有较强的声音穿透力。在发声之前进行一定程度的基本训练,从打开喉咙,使得喉腔缓慢张开开始,同时注意喉腔的张开要有所节制,使喉咙处在一个放松的状态。将发声管道清理通畅,以呼气和吸气进行一定程度的训练,气息从丹田发出后,由喉咙通往头顶,声音和气息不断变化,即可在中高低三个不同声区切换自如,且在美声发声时要注意嘴型的把握,使喉腔,鼻腔等在歌唱中进行共鸣,将声音音色变得浑厚且有穿透力。(3)歌唱语言。歌曲的歌词虽以文字的形式,但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因此,歌唱语言在表演中尤为重要。优美的歌唱语言可以使听众深入了解该歌曲所抒发的情感和内在意蕴,情感的表达不宜夸张也不宜平淡,应有所节制,并根据演唱环境,外部的因素进行适当调整。深入歌唱教学实践的歌唱语言艺术,将共同语在歌唱语言中不断传播。考虑通语对歌唱语言形态传播和流行的影响,将音乐化人生于语言交流不断融合,在语言咬字上唇音,齿音,舌音,牙音,喉音声母训练较为重要,在韵母发音吟诵上分清开口呼,齐齿呼,合口胡,撮口呼等,把握歌唱中的语感艺术和语气语势,分析歌词主题因素,并确定作品基调和形象特征,将潜台词表达到位。

三、关于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概述

1.中国传统民族声乐的风格

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在美与善结合的环境中,艺术对社会的影响中不断发展,对人与自然自由主义较为看重,将艺术融于现实生活当中,在此基础上的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也形成了发声字正腔圆的艺术风格,表达语言清晰,准确,有效抒发情感,并使观众带入歌曲产生共鸣。元音辅音的区别音准,韵母声母的合理停顿,在不同情感环境下节奏张弛的掌握,对歌词的蕴意韵律的编排,使得歌曲整体圆润流畅。并讲求声情并茂,将“声”投入“情”中,将“情”融入“声”中,不仅是一种感情美学观念,更是实践发声中的要求。抑扬顿挫的声调处理,轻重缓急的分寸掌握,传情达意功能的充分表达,有感而发,以丰富的想象力拓展歌曲情感的应用,将歌曲意蕴用唱腔、吐字、神韵、动作、表演等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2.地域与民族声乐的关系

不同地域不同文化底蕴,也孕育出不同的民族声乐歌唱表演方式,我国幅员辽阔,有东北、华北、华中、华南等区域,其不同民族习俗文化、语言类型、民族审美都带着地域色彩,这些因素影响着声乐表演,并由此发展成为独具地域风格特色的民族声乐系统。不同地域的口音、声调、语气等有所差别,反映在声乐上即为演唱方式、唱腔表现、音阶调式把握的不同,如蒙古地区以高亢悠长的民间长调著称,江苏地区以旋律优美、细腻婉软的民歌为主等等。而我国不同地域的民族声乐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如长调、山歌、号子等,也是由不同文化内涵、不同环境条件的长期影响下形成的。由此看来,曲调丰富、旋律多样的各种民族声乐从不同地域文化中汲取养分,再通过歌曲表演方式影响该地区人文风格,形成独具地域特色的民族声乐。

3.民族声乐融合并存的特征

首先,我国的民族声乐在演唱方式上有着不断融合的表现。传统的中式唱法以良好的呼吸和丰富的共鸣效果为主,正确的姿势和自然放松的状态,使得呼吸、气息较为顺畅。且胸腔,口腔等腔位的共鸣时的声音变得厚实有力,明亮饱满,咬字吐字较为清晰准确的表达歌曲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传统的中式唱法大多借助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唱方式,而西方美声唱法较为注重洪亮的高音,在演唱气息方面与中式有一定差异。尤其在声区的划分方面不同,美声唱法将真假音混合训练,使声音听起来流畅统一,节奏明快,声音转换较为细腻,而当前美声唱法将传统与西方相结合,在不断融合中的演唱方式中推陈出新。除此之外,不同民族的不同唱法也趋于逐渐融合。原始的民歌唱法经过定量训练已逐渐转变到科学化、专业化的规律发声系统,但同时还保留了自己民族特色的唱法唱腔。将这种原生态的唱法融合至当今的民族声乐中,也是如今民族声乐融合并存的一个主要特征,两者的有机结合普遍存在于当下民族声乐表演舞台上。

4.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在音韵中不断完善,唱腔不断优美,意境不断提升的过程中进行发展,变化也更具细腻多样的特点。在唱腔上深入体会歌曲人物的思想感情,以正确的演唱技法使得艺术气息和呼吸准确顺畅,发音吐字使观众能清晰准确地听懂,在意境上给听众带来美好的视听感受,将听众身临其境带入现场。并不在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曲调旋律当中进行融合创新,使歌曲更具语言的音韵美,从而表达出歌曲所反映出的人物感情,引发听众的共鸣。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创新上,融合西方和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及表达技法,在立足本民族声乐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优秀发声训练技巧,从而进行有效的创新性发展。形成具有自己独特魅力的群众性艺术形式,并紧跟时代步伐,创造当下年轻人所喜爱的民族声乐艺术,并将民族声乐更加贴近生活日常,深入实际,使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传统民族声乐艺术的魅力。

四、中国传统民族声乐与教学的常见问题

1.对于演唱技术的过于注重

在中国传统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以教材讲述和亲自示范为主,学生通过领悟演唱情感,了解演唱技法,规范自身演唱行为进行有效学习,但在其中过于强调民族声乐的演唱技术,却忽略了内在情感的充分表达,在民族声乐中应以情为核心,演唱者对民族声乐的感情变化应该有一定把握,且如何将细腻的感情表现出来也成为教学重点和难点。过度注重演唱技术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在规范的声音训练下却难以灵活、自由的把握适合自己的演唱方式,不同风格的曲调却在表现方式上趋于相同。而难以从语言上表达不同情感,释放自身思想,在歌曲的情感表达上能力较弱,只注重歌曲技法和姿势唱腔等,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对歌曲思想情感的把握,对歌词内涵的理解能力来弥补这一弱点。

2.缺乏对国外作品的深入理解

在国外作品声乐演唱上,我国学生缺乏对此的深入理解。在观看国外声乐表演时,将国外的发声技巧和声音训练一味模仿,但缺乏自己创新性思维的理解,导致对国外作品的感情无法融入,难以抒发出歌曲本身所表达的真情实感,而在民族唱法中西方与中国传统民族声乐表演方式,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困惑。如果没有重视传统与西方民族声乐上的差异,没有将这两者进行有效融合并融会贯通的学习,就会导致学生对国外作品理解不足,以自我思维限制理解力,只有借鉴优秀的西方声乐以及结合传统民族声乐,深入实际的了解两种方式的异同之处,对国外作品进行前期预习和课上仔细学习、课下多接触多了解相同类型的国外作品,才能更好的深入理解国外作品的优美之处。

3.存在语言把握方面的困难

在语言把握上不论是中国传统的声乐艺术还是西方借鉴出的声乐表演形式,都需要对语言进行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概括。优美而富有韵律的语言吟唱能有效加强歌曲的节奏感,也使得听众歌曲情感的理解上产生共鸣,在语言音色和韵味的把握中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在不同民族的多元化声乐语言的融合当中,对语言的理解把握则更为重要。不同语言的不同翻译却具有着共同的情感特征,这种民族性、多元化的语言在歌曲中显得更为丰富多样。一方面使得民族声乐表现形式更加受听众喜爱,但另一方面语言把握困难时,则会加大歌曲的演唱难度,使得观众无法理解语言所表达的丰富意蕴和情感特征。所以在演唱前应充分理解语言,使自身咬字吐字清晰、准确,也使听众易于理解,方便试听。

五、中国传统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之间的差异

1.民族声乐艺术和美声唱法在文化上的差异

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是在民间产生的,在民间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人们往往会利用唱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一些体验,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传统的民族声乐。但是在不同时代和社会中,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肯定会受到特定时代和社会的影响,进而发生一定变化,这个时候民族声乐也会随之改变,有了新内涵和内容。从地域角度来看,我国幅员辽阔,在这个广袤的大地上又生活着很多不同类型的民族,不同的生活环境造就了不同的民族声乐,在每个不同的地域,都会形成拥有自己民族和地区特色的声乐艺术。从总体上看,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拥有众多的内容,同时在形式上也十分丰富。而美声唱法则是在意大利的歌剧中产生的,相较于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艺术,它的体系结构更加特殊,在发展的过程中深受希腊文化和基督教音乐的影响,在整体上显示出了很多特点。其中形式上的多元化就是主要特点之一,由于是在歌舞剧中起源的,所以咏唱是其主要形式,并且还会加入一些朗诵的缓解,但是因为深受基督教文化的影响,其情感往往不会全部表达。即便如此,两者存在的不同已经可以对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产生一定的影响,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对民族声乐进行弥补。

2.民族声乐艺术和美声唱法关于发声原理的差异

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都同样注重对于气息的运用和控制,但是在具体的应用过程和原理上存在着差异。其中,无论是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声乐的演唱者都需要做好基本工作,而熟练运用气息就是一项十分重要的联系内容,在美声唱法看来,人之所以能够发出声音,是因为将呼吸作为根本的驱动力量,为此将呼吸的连续作用作为演唱者唱歌的关键。而长时间的呼吸作用就会需要演唱者保持呼吸的深度,同时在真假音转换的时候也需要保持统一。与之不同的是我国的民族声乐认为气息是声音的主要推动力量,在民族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对学生呼吸法的教授,将腹部式的气息调节作为教授的主要内容,即便两者在声音的驱动力认知上存在不同,但是也并不妨碍两者的融合与贯通。

3.美声唱法与民族声乐在发声方式上的不同

美声唱法和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在发声方式上也存在不同,美声唱法主要采用真假音混合唱法的方式,这样就会使得学生对于真假音的转换过于注重,并且会将混合声区的唱法作为主要的训练内容。同时为了能够保证声音可以覆盖到整个声区,也为了提高声音的连贯性和连续性,相关人员需要利用真假音混合的方式实现对声区的覆盖,这样就保证听众不会听到明显的声音转换点,最终呈现出声音真假难分的特点。然而,不同于美声唱法的呼吸转换,我国的传统民族声乐由于将气息作为发音的驱动力,在真假音混合效果的呈现上就会存在很大的难度,为此在民族声乐演唱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很多问题,所以相关人员需要将美声唱法引入教学过程中,对其进行学习和借鉴,例如在对美声唱法的呼吸转换进行学习的时候还需要保持自身的语言特点,实现对自身缺点的弥补和整体的发展。

4.美声唱法的共鸣与民族声乐艺术

美声唱法和我国传统民族声乐在声音共鸣上也存在很大不同,主要是由于美声唱法中的声音真假混合共鸣唱法存在很大的特殊性。该种唱法最大的特点和优势就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声音的优美程度,真假混合所产生的共鸣可以尽可能美化声色,并且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美声唱法要更多地应用到咽部和鼻咽腔,尤其是在唱到高位置的时候,能够使得口腔、头腔和胸腔三者实现共鸣,而共鸣就可以进一步使得声音的转换更加灵活、自然和统一。口腔共鸣应用技术是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主要唱法,这种唱法可以使得演唱者的音色更加明亮,同时也可以使得其声音更加集中,相较于美声唱法,民族声乐在演唱的时候头腔要更加靠前一些,这和我国传统的美声观念一样,在我国传统民族声乐的教学中也可以经常见到这种方式。

六、在美声唱法作用下的民族声乐艺术与教学

1.改善气息控制和运用方法

在对学生进行歌唱训练的时候,气息的控制和运用往往是比较基础的训练工作,但是即便作为一种基础,它也对学生有着很高的要求,因为它是学生发声的基础,也会直接对学生的声色等产生影响。不同于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根据美声唱法的发声原理,我们可以对学生气息的平缓和连续进行强调,注重锻炼学生的深呼吸能力,因为这样直接在演唱的过程中得到显现。在学生进行演唱的时候,这种连音方式可以不断提升声音的连贯性和持续性,使得换气行为在演唱时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但是这种方法是需要根据实际演唱歌曲进行确定的,因为对于一些极具民族特色的歌曲,相关人员还是要采用换气的方式进行演唱。

2.在咬字发音上进行转变

咬字和发音的准确性是美声唱法的一个重要的特色,美声唱法是在意大利语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所以其在咬字和发音上都十分清晰,但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由于汉语的特性,没有办法在演唱过程中实现清晰咬字和发音。为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咬字和发音的准确性,相关人员需要利用意大利的元音对学生进行咬字等训练,学生首先需要保证母音准确性,然后不断提升声音连贯程度,在对发音方法有一个清楚地了解之后,才可以使用汉语进行训练。

3.应用混合共鸣技术

将美声唱法中的混合共鸣技术应用到传统的民族声乐中的时候,相关人员需要注重对共鸣腔体的运用和控制,具体来说就是使得人们在演唱的时候能够实现口腔、头腔和胸腔三者之间的共鸣,这样所呈现出来的声音就可以实现对整个区域的覆盖,不断提升感染力和力量。在我国很多民族歌曲的演唱过程中,相关人员可以利用传统唱法,但是对于一些民族特征不明显的歌曲,使用该种歌唱方式能够更加提升演唱的效果。

4.克服声乐教学中的高音区问题

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人们在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的同时,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工作也应当直面现状,积极引入新的方法、观念等,这样才可以得到新发展,始终保持生机和活力。目前,在民族声乐的教学工作中,相关人员直面问题,在对民族声乐的精华进行保存的基础上,不断利用美声唱法的新形式和新方法促进自身的发展与提升,其中美声唱法中的一些共鸣、发声等技巧可以帮助我国学生在学习民族声乐时得到笑肌、脖子等位置力量的锻炼,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解决教学过程中学生高音区声音尖锐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民族声乐和美声唱法充分融合,不仅为其注入了新特色,还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了支持和保证。

5.能够不断突出我国民族声乐的风格和特色

随着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不断融合,音乐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其中美声唱法作为一种独立且特殊的音乐体系,已经被广泛传入我国,同时我国的相关人员对其的认识和理解也在逐渐增多,不断推动其在我国的发展进程。在这个过程中,美声唱法的融合并没有使得民族声乐的特色消失,相反,民族声乐在美声唱法的帮助下获得了新的特色和内容,同时对于精髓也在不断发扬,各民族的声乐文化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样有利于民族个性的集中展现,并且对于民族声乐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将会不断进步。

6.发展、融合、多元的民族声乐艺术

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逐渐深入到了音乐领域,我国传统民族声乐也应当顺应发展趋势,不断引入新方法和新技巧,不断丰富自身的特色和内涵,为长远发展提供强大的基础和支持。艺术是没有国界的,我国民族声乐受到国外的影响越来越深,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是一件好事,这样能够打破传统的单一的发展模式,可以使得民族声乐进一步吸收各种风格和元素,从而进行内化,促进自身实力的提升。而多元性又给相关人员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和层次,对于美声唱法的借鉴和学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我国的民族声乐,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其多元化进程。

7.对民族声乐教育理论和模式的影响

美声唱法教学范文3

关键词:中学音乐;美声唱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187-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08

一、美声唱法起源和在中国的发展

美声唱法起源于十七、十八世纪的意大利,最初是源于欧洲的宗教活动,开始使用这种唱法的是“阉人歌手”。美声唱法又可以称为“柔声唱法”。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美妙的歌声”的意思。之所以由“阉人”演唱,是因为在17世纪之前,欧洲的剧院和教堂女性在其内唱歌是被禁止的,可歌曲中又需要女高音来演唱轻柔、纯净的部分,所以就找“阉人歌手”来代替女生声部演唱,他们的歌声与女高生相比虽然有一点差别,但是也同样能够达到与女高音相同的圆润和柔美,而且流畅的音色比女高音更深厚有力。他们的唱法,就成为了美声唱法的最早代表,唱诗班里和剧院里都可以看到他们在担当着歌剧中女性角色,展示出了真假桑、胸腔呼吸等演唱技巧,受到了听众们的喜爱。后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精神下“阉人歌手”的做法被废弃,逐渐允许女性歌手登台演出。有的“阉人歌手”将演唱技巧和方法交给女歌手,舞台上男女歌手一起表演出自然明亮、丰富细腻的声音,这标志着“美声唱法”的成熟。同时,美声唱法也不只是出现在歌剧院和教堂,许多歌手将其传到民间,让普通民众学习欣赏这种美妙的声音,美声唱法也迅速的风靡于欧洲,许多艺术家甚至将其传向世界。尤其是在俄罗斯,当时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喜欢并对其进行了民族特色加工,使其更符合俄罗斯的特色和情感。

美声唱法最早传入中国是在二十世纪时期。中国作为一个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在古书的文献记载中就记载过著名的歌唱家,中国的普通百姓也在封建社会时期就接触过声乐艺术,比如元明清时期的元杂剧、京剧等这些以歌唱为主的戏曲,在当时这些声乐形式都受到老百姓的喜爱。但是在当时的封建制度下,难以有与西方音乐交流的机会。直到时期,人民思想逐渐解放,美声唱法才陆续传入中国。但是当时也只是一部分思想开放、有过眼界的人才能接受这种艺术,部分留过洋的、喜欢西方音乐的人才会乐于学习这种艺术。我国最早的美声唱法开创者有苏石林、喻宜萱、劳敬贤、黄友葵等,他们虚心向俄罗斯、德国等欧洲国家的声乐大师,不懈探索美声唱法的技巧和奥妙,并不遗余力地奉献自己所学的一切,使得美声唱法在我国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和可持续的发展,为中国的声乐艺术增添辉煌业绩。正是因为他们这些艺术家的存在和对声乐的探索和追求,才使得美声唱法的表演活跃在中国各地的大舞台。现在,很多中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和民族唱法也都引入了美声唱法的技巧,可见美声唱法对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深远和广泛的影响。现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中的各类大中专院校都有开设声乐课,也设有美声唱法专业,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声乐人才。而今,美声唱法的声乐课也开设到了中学课程中,让青少年能够在课堂上接触西方音乐艺术并学习,因此中学生了解美声唱法的重要性和掌握其演唱方法、学习技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美声唱法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美声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运用的重要方式和方法。中学时期处于刚刚接触美声艺术的阶段,所以正确的、合适的美声教学方法尤其重要,是顺利开展对中学生进行美声唱法教学活动的一个基本保障。因为美声唱法的特殊性,它十分注重音色、音质的展现,是一种以特殊发声机能为基础的音乐艺术行为,所以掌握基础性的学习、演唱方法是声乐学习的关键一环。给学生讲授声乐学习的发声原理,找准每个学生自我发声的特点和音色,让学生灵活掌握头腔、胸腔、口咽腔的发声作用,能够在教学和学习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无论是声乐中任何艺术门类的学习,都要掌握其中的技巧和奥妙,因个人特质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学好、学精一门艺术。

三、提升美声唱法教学方法梳理

(一)注重基础教学方法

在声乐教授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基础教学,这是保证美声唱法教学效率提升的关键。在大学教育的美声唱法中,很多学生对美声唱法产生误区,尤其是在唱歌过程中,在气息的调整过程中鼻子吸气的技巧上没有完全学会导致将气体全部吸到胸腔无法发出美妙的声音。因此,无论是在大学阶段还是在中学时期都需要具有专业素养的教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美声唱法传授。

1.呼吸的训练。美声学习中要重视呼吸的训练,呼吸是发声的动力和歌唱的生命。正确的呼吸能够带来准确的声音和纯正的音质,歌唱中呼吸正确也会让听众享受到优美的声音。正如意大利声乐界流传的这句“谁懂得呼吸,谁就懂得歌唱”。发声技巧也跟呼吸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有气才有声,有声必有气。对中学生的美声唱法训练应该及早进行,采用正确的呼气方式。在吸气时,要利用口鼻同时呼气,同时腰腹扩张,应气息要沉,气沉丹田,横膈膜下沉来达到呼吸的效果;在吐气时,要保证牙关自然打开,双唇略收。总之,中学生在学习的初级阶段应该增加对他们的吸气、呼气基础技巧的教学。

2.起音的训练。中学生是美声唱法的初学者,在初步学习中美声教师应该在起音方面加强讲授,而且应该注意“软起音”的练习。“软起音”不容易损坏声带,但是在练习中为了需要避免声音一味追求柔美导致的声带无力和闭合不好的偏差,所以练习 “软起音”时就要养成“整身”“整体”的歌唱习惯,这样能够使起音扎实而又干净,同时要注意喉咙从前部、后部打开,这样打开能够使声音尽量发的圆润和丰满。当学生掌握基本的“软起音”时,在慢慢学习“硬起音”。

(二)重视情感教学法

音乐在学科教学中既是一门学科也是一门情感艺术。在美声教学过程中,作为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和学生需要带有一定的情感去讲授和学习,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欣赏美、欣赏艺术的教学目的。现在大部分的中学美声课程都是依据教材内容对学生展开教学,课堂内容学生会觉得枯燥无趣,不利于学生对这一声乐兴趣的培养和学习,因而影响了美声唱法的教学质量,所以教师应该结合美声唱法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教学。教学中,教师应该灵活运用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每一首歌曲的教学可以讲解一下歌曲的原创背景、歌词大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原创魅力。同时,教师还要以音乐情感为基础,充分运用面部表情、肢体语言来声情并茂的进行讲解、演示,从多层次、多角度让学生感受到美声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美声的情感,进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加强多媒体教学法的运用

提升美声唱法教学的效率还要注意多媒体教学的使用。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被广泛应用在各个学科,包括声乐课的教学。从一线教学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多媒体教学方式新颖独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有很大的帮助。多媒体教学属于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广泛应用于各个学科。因此,在美声唱法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播放多媒体幻灯片、音频、视频,将课堂内容生动的展示出来,比如鼻子呼吸的技巧,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的去观看、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方式。通过这些现代化的设备和教学方式把美声唱法的发声特点、呼吸状态与技巧逼真的展示出来,这样学生能够清晰地了解美声唱法的声音特点和人体器官的发声原理,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学生处于人生学习好奇心最强的时期,教师在美声唱法教学中应该及时抓住学生的求知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把美声的宽广音域、优美音色在学生心中留下艺术美的印象,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把美声课在中学中推广开来,提升学生的音乐修养和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兆宇.浅谈美声唱法教学方法[J].音乐时空,2014(7).

美声唱法教学范文4

美声的意思就是美丽的歌唱或歌曲,其不但是一种发声方法,也是一种演唱风格,通常被称为美声唱法。美声唱法与其他唱法最大的区别在于其采用了一种喉头位置较低的发声方法,产生一种明亮、饱满且富有共鸣的音色。美声唱法对中国民歌声乐教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既提升了我国民歌声乐教学的质量,也有助于推动民歌声乐教学的发展。

一、美声唱法及新疆民俗音返募蚪

美声唱法的特点就是真声假声并用,即采用混合声区唱法,将真假声根据发音的高低混合应用。从共鸣方面分析美声唱法,主要是将唱歌能用到的共鸣腔体全都调动起来。在美声唱法中,男声不采用传统戏剧中老生的那种唱法,多采用真声;而女声则更贴近传统戏曲中青衣的唱法,采用真假声的混合,男声和女声最大的区别在于共鸣腔体的运用。

新疆民俗音乐作品旋律优美、节奏轻快且结构规整,曲调轻松欢快,大多新疆民歌采用七声自然调式,也有部分民歌采用五声调式,歌曲结构相对比较完整且曲调悠长,不少歌曲具有叙述性特点。新疆民歌的歌词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词汇描绘人们的日常生活,例如新疆舞蹈史诗《十二木卡姆》就通过歌曲叙述了维吾尔族人们的生活审美及对艺术的追求,像《歌唱》《新疆好》《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歌曲流传甚广,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

二、美声唱法对新疆民歌声乐教学的影响

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保留了传统新疆民歌的特色技巧,并结合美声唱法中的呼吸方式,要求学生采用腹式呼吸,即用腰腹呼吸,也就是说,在唱歌时要保持吸气的感觉,这样能保证唱歌时拥有均匀的气息,从而保障歌唱的连贯性。而传统的新疆民歌则无法很好地做到这一点。由于美声唱法是一种以意大利语为基础的音乐艺术,咬字时需要降低后头的位置,通过字的着力点,提起软腭并立起咽后壁,能够有效地保持咽喉的稳定性。运用美声唱法能够清晰地唱出每个字且能够保障演唱的通畅性,这使得新疆民俗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新疆民歌声乐教学受美式唱法的影响,吐字时需要在一个通道内运行,不能因为发音的宽窄尖团而改变通道,要保持通道的统一性,进而使声音统一。

从共鸣方面分析,传统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主要侧重于口腔共鸣,注重局部共鸣。在借鉴美声唱法之后,新疆民歌声乐教学要求学生打开喉腔,在保持通道稳定性的基础上发声,避免了传统共鸣中的挤、卡、压等问题,发声圆润、咬字清晰且音色能被大众所接受。不同风格的民歌作品借鉴美声唱法的地方不同,这使得不同风格的新疆民歌表达出来的感觉不一样。

三、借鉴美声唱法的作用

美声唱法的引入提升了我国民族声乐教学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突破了我国传统声乐教学中侧重演唱经验的总结与归纳,未对发音进行科学指导的局限。声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系统研究影响歌唱的各方面因素,探究歌唱共鸣及咬字的方式。我国民歌声乐教学表现出较好的发展趋势,促进了声乐教学的规范化发展。

随着新疆民族声乐教学的不断进步,新疆民歌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将美声唱法与新疆民族声乐相结合,拓展了音乐研究的范围,同时也加深了研究深度。总之,新疆民族声乐在借鉴美声唱法的同时,应保持新疆民族声乐的特色。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及人们审美观念的不断变化,新疆民歌声乐教学也在不断改变。新疆声乐理论侧重于本土文化,多是总结新疆当地声乐艺术发展历程及演绎时需要遵守的艺术规范,大多数都是经验式的总结,缺乏对科学原理的阐述,而借鉴美声唱法则可以有效补充这一不足,声乐教学与艺术理论的有机结合,能推动我国新疆民歌声乐教学的发展。

四、结语

美声唱法教学范文5

一、当前高校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一)易忽视“三准”。

音准、节奏准与语言准这“三准”是进行美声唱法教学的基础。由于大量学生在声乐学习中偏重于声乐技巧,往往会这十分重要的三点。一些大学生在用意大利语进行演唱时,往往会出现“u”、“o”与“i”、“u”不分,而且作品演唱之节奏也不够合理。尽管一些学生的声音已经很好了,但演唱起作品来在节拍上总是显得十分自由,不够准确。所以,音乐教师必须抓好学生们“三准”的训练,这是学好美声唱法之前提。

(二)易忽视歌词朗读。

歌词表现了作品的思想感情、人物内心活动、语言规律等大量内容,应当学会科学分析歌词,并能很好地朗读歌词。在课堂教学中应当要求学生将自己视为舞台上的演员,无论演唱什么均应做到“真”。不仅要打动自身,还应尽量打动别人。歌词上的语言应当力求准确,还要运用各种形式去对歌词开展朗诵。这样一来,朗诵者将会得到许多收获,从而有助于演唱好作品与抒发感情。

(三)易忽视情感表达。

在演唱作品时不仅要强调作品的情感表达,而且还应注重与观众进行感情上的交流,例如,在演唱威尔第歌剧《茶花女》中的男中音阿芒咏叹调《在普罗文查的地方》时,因为阿尔弗莱德的父亲得知其爱上了薇奥列塔,显得十分气愤,要求其离开薇奥列塔。此时,阿尔弗莱德内心非常痛苦,这时当阿芒从花园中走来时,阿尔弗莱德就扑到父亲怀中,阿芒于是唱出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咏叹调。该曲以故乡的森林与田野、亲人的温情及期待,试图唤起阿尔弗莱德对于故乡之向往,从而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并且忘掉现实中的痛苦与忧怨,进而表达出老人对儿子的爱及所寄予之期盼。在演唱时,演唱者面对台下的观众,应当用真情流露的方式对观众进行发自于内心的劝说,才能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

二、提高高校美声唱法教学质量的应对措施

(一)不断提高大学生群体的综合素质。

无论我们所要培养的是歌唱演员还是声乐教师,对于综合素质绝对不能忽视。在歌唱中,应当做到将演唱技巧自如地表达出来,从而实现美轮美奂之效果,这确实不是很多人所想象的那么自然和简单的,这就需要建立起很好的歌唱发声生理机制,从而有效调动与协调演唱者的机体器官,从而使其嗓音能够在歌唱过程中得到绝对的音色、力度与歌唱情感,并且让以上各类综合因素能够得到协调,让自己的演唱水平能够达到更好的境界。比如,著名歌唱家卡鲁索在成名之前,就被人嘲讽为“破男高音”,但是他并不畏惧,没有为高音所吓倒,反正通过自身的坚定信念与勇气,最终成为了一名伟大的男高音演唱家。因此,对于音乐教师而言,永远都不要对学生说出你不行,这是因为教师自身的言行对于学生将产生非常强的心理暗示作用。教师必须要时时刻刻都对学生进行鼓励。当然,对于那些心理状态比较好的学生而言,同样要让他们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面对失败,应当激发出其更加大的动力。因为歌唱艺术是一门综合艺术,演唱者一定要具备各方面知识,其综合素质愈高,其演唱能力也就愈强,对于音乐的表现力就会更好,音乐的感染力自然也就更大,这样才能给人们带来更好的艺术享受。

(二)帮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与处理。

首先是要从歌词的理解上让学生明白这首歌曲要要表达的是一种怎么样的情境,随后再用心去唱和体会,并让听众们觉得演唱者是在进行倾诉,而不仅仅是单纯地演唱音符。美声唱法要求演唱者一定要在每一个字上下工夫,做到以字行腔,达到字正腔圆的效果。自然,由于每一个人对于歌曲的理解都有所不同,这就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处理方式,但是,在每个字上都一定要考虑到强与弱,从而十分自然地处理整首歌曲。演唱者在处理歌曲之时应当因歌而定,从中挑选适合于自己进行演唱的歌曲。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应当选择具有合适音色与音域的歌曲,不能选择演唱那些超过自己音域太多的歌曲。

(三)积极探索新型声乐教学模式。

在声乐教学形式上,教师可以尝试运用一对一教学、小组教学与大课教学相互结合的凡是,一对一教学能够很好地解决演唱者个人在技术上所存在的相应问题;小组课教学能够让学生之间更好地进行相互学习与交流,从而了解到个人在技术上与歌唱中的不足之处;大课教学则可设置成舞台表演课的形式,锻炼学生们站在舞台上歌唱姿势,其走路与面部表情、表演等等。

美声唱法教学范文6

关键词:通俗唱法美声化;唱法;跨界;声乐教学

此文为湖南理工学院校级教研教改课题项目阶段性成果,顶目名称:《通俗唱法美声化教学研究》课题号:2011D06

引子与缘起

“通俗唱法”的提法缘起于86年央视“青歌赛”,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成规模的进入我国大陆的一种盛行于欧、美及港、台的,极有群众基础的、遭俗易懂的、人人都便于参与的歌唱种类”。它在我国博兴时间不长,目前尚无成熟的体系规范,但易于大众接纳的美学品格却赚足人气。

“美声唱法”发源于意大利,二十世纪初传入我国,它科学的发声体系被广泛认同,但它高难度的歌唱技术却将众多声乐爱好者拒之门外。于是,不少艺术家纷纷探寻两种唱法的共性和个性,并尝试将二者的优势积于一身的跨界演唱,他们取得了成功,并掀起了一股跨界演唱的风潮。

一、通俗唱法美声化概念阐释

1.通俗唱法美声化由来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和全球化时代,它的文化围绕着消费展开。而围绕消费展开的文化则更多地与休闲娱乐和个人意志的张扬相关联。人们对艺术的追求经典,更崇尚标新与立异。从接受美学的视阙看:“存在源于需要”。大众对文化的求异心理,促成了“唱法”间的跨界与融合。而“通俗唱法美声化”则是诞生于这一文化生态之下,它是“跨界演唱”的众多范式之一,它的产生源于唱法的人为划定,源于舞台实践中“通美唱法”的成功范例,源于太众对艺术审美的多元需要,是歌唱艺术“唱法”多元绽放的美丽花朵。

2.通俗唱法美声化内涵

“唱法”即歌唱的方法,“通俗唱法美声化”是“通美唱法”的一种动态表述,是“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演唱技术、风格、流派等诸元经过碰撞、交流、渗透、融汇、改造、皆有、跨越,直至颠覆或超越,最终获得的一种新颖的理想歌唱状态。

3.通俗唱法美声化外延

如果说通俗唱法美声化的内涵停留于两种唱法的技法和风格等诸元的交融或跨越而达到“唱法”跨界的话,那么通俗唱法美声化外延则具有更为生动而丰富的含义:它既有地域、种族、语言的“跨界”、又有审美意义上的“跨界”、更有文化意义的“跨借”。而从表演形态上看,通俗唱法美声化有不同歌唱领域歌手的“跨界”合作、有同一歌手皆有两种歌唱风格的“跨界”、又有性别上的“跨界”、还有人声器乐化的“跨界”。而随着通俗唱法美声化不断发展变化,其外延将变得更加丰富而多元。

二、通俗唱法美声化的理论表述与舞台实践表现

目前,学术界有关“跨界”演唱的研究开展得如火如荼,而舞台实践中的“跨界”演唱的范式也丰富多样。而学理意义上存在着“美声唱法通俗化。与“通俗唱法美声化”不同范式,二者在字面上极易混淆,那么他们的区别在哪里?我们不妨从理论意义和实践表现视角进行厘辩。

1.“通俗唱法美声化”与“美声唱法通俗化”的理论区别

目前,国内学术界讨论的“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跨界”范例多具有“美声唱法通俗化”的学术意味。如:《关于美声唱法通俗化的思考》(陈世阳、音乐教育与创作、2098、12);《跨界演唱研究》(李冰、南京艺术学院、硕士论文、2009、01)、《为跨界音乐把脉》(闫钊、安徽文学、2008、01)、《试论“古典跨界”现象》(曹锡、人民音乐2010、10)等。他们文中所例举的跨界歌手不约而同的将国外目标锁定在――莎拉・布莱曼、安德烈・波切利的演唱上;而将国内的跨界目光则聚焦于――廖昌永身上。通过对这些歌唱家的分析,我们不难找到共性:a、接受过系统的古典歌唱方法训练。b、成名于古典歌唱领域c、积极进行古典歌曲和流行歌曲跨界演唱的舞台实践。d、他们的跨界演唱富有古典气质。

那么,我们对“通俗唱法美声化”是否可以这样理解:a、没有古典歌唱训练的学术背景。b、成名于通俗歌曲演唱领域。c、积极进行流行和古典跨界演唱的舞台实践。d、她们的跨界演唱更富有流行性格。显然:席琳迪翁、维塔斯、刘欢、李娜、韩红等歌唱家可以对号入座。

从这一意义上来说,我们判断这两种跨界演唱形态的标准则是:在歌者实施的跨界演唱中,歌者的本源“唱法”是什么,他站在哪一“唱法”领域对另一“唱法”领域实施“跨界”,也既是谁“跨”了谁的“界”;当然,我们也可通过歌手的演唱风格来进行判断,看他演唱中,那种风格居于“主导”地位。“通俗唱法美声化”则是实施“跨界”演唱的歌手原本立足于“通俗唱法”领域,在她们的演唱中有意识的运用“美声唱法”的歌唱技法、风格、表现手段去演绎通俗歌曲。

2.国内外舞台实践中通俗唱法美声化的具体表现

我国听众熟悉席琳迪翁大多通过其演唱的《我心永恒》(铁达尼号主题曲)和《The Power of Lover》,通过这些歌曲的聆听,我们不难发现席琳迪翁的歌唱中:咬字、歌唱语气及伴奏具有典型的流行特征;但她声音中固定频率的颤音、宽广的音域、开阔的高音又流露出优雅的古典气质。

维塔斯以一曲《歌剧2》震撼世界歌坛。《歌剧2》主调中强劲的节奏,述说的音调与普通流行音乐无异,但副歌中华丽的高音,则将听众带入了美妙的梦幻意境。这种高音是人声器乐化跨界的一种表现,运用的则是“美声唱法”的呼吸和假声技巧。

刘欢、李娜、韩红等是我国流行乐坛实力派和常青树。他们的实力是什么?她们久唱不衰的秘密在哪里?我们听听刘欢“震撼京城雅居音乐会”中的演绎;听听李娜的《青藏高原》;听听韩红的《天路》就会发现,他们歌唱的呼吸支点较深且和声音结合完美、他们声线流畅、音域宽广、声区统一、共鸣丰富。他们的歌唱与一般意义的通俗唱法有了质的区别,他们的实力显然在于:将“美声唱法”的科学发声技术巧妙的“跨界”到了通俗歌曲的演唱当中,实现了完美的“跨界演唱”。

三、通俗唱法美声化在教学中的实践

“通俗唱法美声化”的教学实践源于舞台上“通美唱法”的成功实践,源于市场对学生歌唱风格的多样需求,是声乐教学手段的积极尝试与创新。当然,不是每位声乐教师都能开展跨界教学,也不是每位声乐学生都适宜参与通俗唱法美声化的学习。在实践教学中我们要注意一些问题。

1.对施教的学生应认真遴选

在声乐教学环节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歌唱天赋

(下转第17页)

(上接第235页)和学习积极性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进程。因此在开展“通俗唱法美声化”的教学实践前,必要对施教对象进行认真遴选。“通俗唱法美声化”的教学从某种意义上是培养实力派通俗歌手的代名词。在选材上首要考虑的是学生是否立志于学习通俗唱法。其次,学生的歌唱禀赋非常重要,这里的禀赋指的是宽广的音域、良好的乐感、具有特色的声音气质。再次,学生的形象气质也要列入遴选范畴,但不一定非要以漂亮帅气为标准,关键在于是否具有个性、特点、特色。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事“通俗唱法美声化”教学的师资可能来源于不同的“唱法”领域,他们在“通俗唱法”与“美声唱法”的跨界演唱能力上可能不及跨界演唱歌手,当然,我们也不必苛求其在课堂中非有精彩的范唱表现。但在对不同演唱风格、技术、流派、唱种、行当以及艺术规范的把握上,则教师必须熟练把握,灵活运用,也只有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才能在跨越不同声乐艺术领域、艺术派别、唱法形式、风格行当的教学中游刃有余的发挥主导作用。否则,假借“跨界”之名的新潮而行漫无目的歌唱教学之实,则无异于误人子弟。

3.教学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之上

完美的“通俗唱法美声化”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声基础之上的。它发声的科学方法来源于对“美声唱法”科学发声体系的成功吸纳。“美声唱法”要求深呼吸、低喉器、声线统一、全通道共鸣等等,而这些无一不成为“通俗唱法美声化”歌唱的审美规范。如何获得这些科学方法?笔者对传统歌唱状态进行了解读:一、脖子梗。它是对歌者肢体状态的一种描述:歌者要把脖子立起来,身要直、胸要挺、腹微收,给人以挺拔向上之感。二、喉管撑。它是对打开喉咙及共鸣腔体的描述:把喉器吸下来,向后脖子贴,喉咙处于开帖姿势,保持吸着唱的状态。三、气息抗。把气息吸到腰围,并保持打开,小腹微收与横膈膜下压形成对抗。四、声音绷。指歌唱时声音要柔韧有弹性,假想口腔和后下支点保持延展姿态。要获得这些技术规范,除了教师的耐心引导,学生的刻苦钻研、勤学苦练缺一不可。

从新文化视阈看,通俗唱法美声化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大文化背景下人们追求艺术欣赏的多元拓展而催生出来的众多“跨界”演唱范式之一。也许,它并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主流唱法,但正因为人们对艺术形式的多样追求,对艺术创新的无限向往,才推动艺术领域向一个又一个未知领域迸发,才促成了今天声乐艺术的繁荣昌盛与人类生活的生机勃勃。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