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阅读答案范例6篇

英雄阅读答案

英雄阅读答案范文1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两项都选对给4分,只选一项且正确给2分,有选错的给0分)(4分)

A.罗兰在生病危殆时听莫扎特的音乐,在怀疑与懊丧时听贝多芬的音乐,这主要说明罗兰对他们音乐的接受是有选择的。

B.罗兰把自己的音乐经验融入到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中,这表明他对音乐的热爱为其文学创作提供了帮助。

C.第④段中以老象进入艺术花园踩倒花盆作比,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给罗兰带来的思想冲击和精神影响,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D.“这是一件含奖励性的事实”意指:罗兰传递了托尔斯泰的火炬,以慈爱诚挚的心来散布生命的种子,唤醒活泼的世界,更多的年轻人因此受益。

E.作者认为贝多芬的话同样适用于罗兰,是因为罗兰能够像贝多芬一样,以音乐作品的力量来解除磨折旁人的苦恼。

【答案示例】A E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从综合的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高考散文阅读中,多项选择题的选项往往涉及文学作品的内容、主旨、结构、语言、艺术手法等多方面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考生在答题时要遵循以下解题步骤:

1.首先根据散文特点速读全文,获知整体印象。散文虽然很少象小说那样具有鲜明的人物形象,但也要注意从人物的肖像、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多个角度把握其精神风貌和性格特征,从而去赏析人物的形象美和精神美。然后快速浏览各个选项,将选项大致分成筛选信息类、概括内容类和鉴赏评价类三种。本题的五个选项基本属于形象鉴赏评价类。

2.根据选项内容回归原文寻找对应的地方,看选项是否符合原文内容。对于筛选信息类、概括内容类选项,要注意其是否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对于鉴赏评价类选项,特别关注分析是否恰当,是否在原文中有依据。

3.根据“知识性错误优先”原则,先将“知识性错误”的选项排除,然后再判断其他选项是否正确。对于形象鉴赏评价类选项,应当以选项为论点,在原文中寻找有关论据,以论证选项的说法是否正确。如果无法在原文中找到相关论据,就可以认定其为于文无据的错误选项。如本题A项,原文第②段主要讲音乐对罗兰精神上的作用,并没有说他有所选择,于文无据,改变了原文的意思。另外,考生还应特别注意选项中存在的主题随意拔高、艺术手法无中生有等设题陷阱。

【误区警示】

脱离文本,主观臆断。这类题目的选项,涉及的内容较广泛,而考生往往容易在思考时脱离文本内容,完全凭借自己的主观情感进行判断。如E项,作者认为罗兰和贝多芬“一样”的原因是指二人在不被世人理解的情况下,都绝不放弃对艺术的追求。这就是犯了因果不当或强加因果的错误。

2.为什么在法国经受普鲁士入侵时,罗曼・罗兰却醉心于“敌人”(德国)的音乐艺术?请结合原文第②段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示例】

①罗兰痴迷于音乐,音乐是他的生命。德国的音乐充满艺术魅力,滋润了罗兰的心灵。②他开始接触德国音乐的时候,还没有在现实生活中接触过德国人,也不了解“德国”一词意味着什么。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从细节的角度鉴赏人物形象”的能力。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的人物形象那样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形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洁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鉴赏人物形象就可以通过一些片断、局部来“窥斑见豹”。本题要抓住文章两个主要细节解答,一是音乐尤其是德国音乐对罗兰的影响,二是罗兰对“德国”和“德国人”的认识,每个方面2分。

【误区警示】

不善整合,忽视细节。不善于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细节把握不充分,就不能正确分析出人物形象的特点。如对原文第②段罗兰的两个主要细节把握不准或者忽视某一方面,加上整合不到位,则很难将答案答完整。

3.罗曼・罗兰“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究竟代表些什么?请结合原文作简要概括。(4分)

【答案示例】

①音乐的天才,杰出的文学家。②真理的寻求者,时代的圣人,理想人格的化身。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特点”的能力。考生在解答欣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类试题时,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1.通过肖像、行为、语言、心理和细节等方面的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如本题,考生要想准确把握人物的特点,就要抓住人物的情态与细节描写等来分析。

2.重视文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通过分析这些内容把握其性格;注意分析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和介绍。本题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作答,一罗兰是天才,二罗兰是不懈的追求者。

【误区警示】

认识肤浅,分析不全。作品中的人物往往是复杂的,停留在表面,难以准确概括人物形象特点。如本题实际是要求考生对罗兰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所谓“这个美丽的音乐的名字”意味着什么,实际上就是要求概括罗兰本人的特点,说明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只有全面深入,才能认识到这些。

4.罗曼・罗兰的经历说明,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英雄”的影响。我们从中可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8分)

【答案示例】

①一个人应该转益多师。罗兰在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英雄”。莫扎特与贝多芬奠定了罗兰的艺术基础;莎士比亚拓展了罗兰的艺术世界;托尔斯泰为他树立了人生的榜样。②要选择真正的“英雄”。罗兰的“英雄”莫扎特、贝多芬、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都是世界性的先圣与时贤,是人类艺术史上的丰碑。③在“英雄”的影响下,自身还应不懈地努力。罗兰在坚持不懈并经尝种种精神的苦痛后,才逐步被世界认识与接受。(联系现实略)

【答题技巧】

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意义”的能力。考生在解答这类探究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立足文本,联系实际。紧扣文题及题目要求,在文本中寻找依据,特别要依据原文思路,掌握作者的情感态度。如结合原文探究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转益多师,二是选择真正的“英雄”,三是自身不懈努力。这道探究题还要求考生结合现实,谈自己的看法,考生应在尊重原文的前提下,发表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作出有创意的解读。

2.规范作答,有理有据。解答探究题的关键在于有理有据,既有对文本的观点、看法,又有结合文本具体分析的语句,这样才算规范作答。

【误区警示】

英雄阅读答案范文2

阅读下面一段课文,回答下列试题。

《书》日:“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第21题这一段文字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答案:引证法:引用《尚书》“满招损,谦受益”来概括庄宗成败的经验教训。例证法: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例子。

对比论证法:凸显庄宗由极盛到极衰的变化,从而强调“忧劳”和“逸豫”所带来的不同后果。

第22题这段文字在论据上有何特点?

答案:理论论据:《书》日“满招损,谦受益”;

事实论据:唐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例子。

理论论据与事实论据相结合,然后又从史实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作为理论总结。

第23题将“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祸患往往是从细微小事积累起来的,而有才智勇气的人又常常因过分沉溺于某种事物而陷入困境。

阅读《冯谖客孟尝君》中的一段文字,回答下列试题。

齐人有冯谖者,贫乏不能自存。使人属孟尝君,愿寄食门下。孟尝君日:“客何好?”日:“客无好也。”曰“客何能?”日:“客无能也。”孟尝君笑而受之,日:“诺。”左右以君贱之也,食以草具。居有顷,倚柱弹其剑,歌日:“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左右以告。孟尝君日:“食之,比门下之鱼客。,,居有顷,复弹其铗,歌日:“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左右皆笑之,以告。孟尝君日:“为之驾,比门下之车客。”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日:“孟尝君客我!”后有顷,复弹其剑铗,歌曰:“长铗归来乎!无以为家。”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孟尝君问:“冯公有亲乎?”对日:“有老母。”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无使乏。于是冯谖不复歌。

第24题这段选文在刻画冯谖形象上起什么作用?

答案:先抑后扬,凸显冯谖与众不同的“奇”。

第25题冯谖弹铗而歌,当时人们认为他是怎样的一个人?

答案:左右认为冯谖无好无能却“贪而不知足”。有人认为冯谖是装愚试探。

第26题这段选文刻画冯谖时运用了哪些方法?

答案:直接人物描写:语言描写,行为描写。“倚柱弹其剑”,属于行为细节描写。

间接人物描写:用他人的反应刻画其性格,如“左右皆笑之”、“左右皆恶之”。

阅读《蜀相》一诗,回答下列试题。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第27题为什么说这首诗在赞美诸葛亮的同时也抒发了自己的感慨?

答案:杜甫在年轻时就怀着“致君尧舜”的志向,本来也想做一个辅佐明主的宰相,但一直没有实现这一理想。安史之乱时,他曾一度在皇帝身边工作,但后来因党争被贬出朝廷,漂泊西南,志向越发难以实现。所以当他回顾诸葛亮的悲剧时,也是在慨叹自己未能实现远大的抱负。

第28题如何理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两句?

答案:这两句慨叹诸葛亮出师北伐,统一天下,大业未成,就死于军中,这一悲剧引起了后来无数英雄的共鸣,其中也包括杜甫本人。诗人在国家动荡之际,却离开朝廷,失去了有所作为的机会,与诸葛亮有同样的心境。这两句对诸葛亮悲剧的感叹,极富概括力。

英雄阅读答案范文3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人们在进行创造、创新时的思维活动过程,而且它不仅包含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还与联想、想象密切相关,所以也包括联动性思维。小学语文作为一门积累性学科,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投机取巧,只有通过长年累月的学习,才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其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如此,换言之,这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所以相关人员必须脚踏实地,在此方面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 并加大对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探究力度。

一、激励学生联想,培养联动性思维

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尊重学生想法,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动性思维,所以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鼓励学生积极联想,并将课堂适当地交给学生。比如,教师在教学《王二小》时,可以让学生观看相关视频,并讲述一些学生耳熟能详的英雄事迹,随后鼓励学生讲述他们知晓的英雄故事。而这里的英雄可以是抗战英雄,也可以是现代道德模范类的英雄,还可以是值得敬佩的亲人朋友,等等。其实,重要的不是英雄本身,也不是英雄事迹是否感人,而是学生是否能联想到其他英雄故事,能否有条理、清晰准确地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讲述出来。这是因为学生自己确定故事内容,独立组织语言,自主思考,有助于联动性思维的培养、表达能力的提升、课堂氛围的创建。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学生讲述的故事不符合要求,或者讲述效果不佳,教师也应给予鼓励和赞扬,以此锻炼学生勇气,激励学生联想、想象,增强联动性思维培养效果。

二、增强学生兴趣,培养创造性思维

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教学,教师应主动迎合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在教学《火烧云》时,可以先给学生展示火烧云的图片,这是因为火烧云美丽、绚烂,所以这有助于激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并勾画出作者对火烧云的描述,紧接着让学生们指出作者描述火烧云的课文原句,并让他们根据教师给出的图片,学会通过比喻、想象等方式描述火烧云,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并给予学生赞扬,鼓励他们在生活中注重观察,多多运用比喻来描述事物,因为比喻需要抓住事物的某一特点,并借助联想等方式,加以创新、创造才可以完成,所以上述教学方式有助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三、引发学生疑惑,培养发散性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学生一味迎合教师观点,不进行思考、研究,凡事依靠教师,那么虽然表面上教学效果较好,但实际上学生的能力以及素养,特别是创造性思维没有丝毫提升。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发学生疑惑,并鼓励他们积极提问、独立研究。例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教师在教学《小苗与大涞亩曰啊非埃可以先问学生采访别人时应该注意什么,其实借助提问不仅能引发学生疑惑,还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紧接着,进入课文讲解、学习阶段,在讲述完课文后,教师应向学生提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然后学生回答两个问题。如果学生的答案比较统一,那么教师应进行适当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促使他们发挥发散思维。最后教师应整理学生的答案,并结合课文系统性地讲述发散性思维、大胆质疑等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发扬踏实、认真等精神。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培养创造性思维并非易事,不仅需要优秀教师加以引导,还需要学校给予资金、设备等支持,更需社会各界的帮助。

参考文献:

英雄阅读答案范文4

争先恐后

①中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国家。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门一打开,拥挤在门口的人群就像罐头里的沙丁鱼一样喷出来,争先恐后,蜂拥而动。我说的不仅是公共汽车门口,而且是公园门口,展销会门口,飞机的登机口,电影院门口……大家在斑马线前面等绿灯,没人愿意站在后面,都下意识地要往前挤,结果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马路上。印象最深的是下火车,人们也要提前一两站就结束了热火朝天的扑克游戏,纷纷起身,收拾行李到过道上挤着,好像晚了一步,火车就要飞掉。

②并不是中国人不喜欢秩序,也不是这个国家物资贫乏,空间狭窄。“争先恐后”不过是世界的一种此起彼伏的暂时状态、一个形容词。但在上世纪60年代的词汇中,“先”与“后”却是一种价值判断。“先”与先进、进步之类有关,“后”却是落后、倒退,“落后就要挨打”。无数运动之后,在这个国家无人不患“恐后症”。由于普遍地“恐后”,争先成为风气,“先”是如此事关生存,到了必须“争”的地步。精神上的“恐后”,最终在潜意识中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也就争先恐后了。

③“争先恐后”不再是一种日常生活中的暂时状态,而是常态。所以,没有任何必要“恐后”的地方,人们也本能地要争先。

④争先已到了这种地步,连小学生考试,95分以下都是落后了。所有人都争先,意味着人们对生活的常态和基础的漠视。生活的质量并不是表现在世界的先进部分,而在于世界的普遍状况。把“先”作为衡量事物的唯一价值标准,所有人都要争先恐后,只好永无休止地“革命”。

⑤争分夺秒、力争上游,作为一种可能性,当然是应该鼓励的,但它不是标准。如果也用河流比方,没有下游和中游,上游不是死水一潭吗?没有恒定的时间和缓慢的时针的对比,争分夺秒不正是慢吗?上游、中游、下游,是河流的不同形态,也是世界的不同状况,它们并不存在价值上的优劣。

⑥马拉松赛跑永远只有一个人先进,世界注定是普遍落后的,是落后者的乐园。

⑦先进的意思在此时代,只意味着价值是否能立即兑现,不能立即兑现就是落后。我常听人说:不甘落后,眼科医生加入了股票大军,种白菜的姑娘去医院当了护士。

⑧我认识一位缓慢大师,他的一座雕塑花了20年,他是落后的。他开始的时候,受的是先锋派贾科梅蒂的影响,但这影响持续了20年之久,没有当即面市,他完成的时候,已经落后了。年青一代今天决不会从伦勃朗开始,他们很聪明,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

⑨一天等于20年,固然是一种时间观。但20年如一日,同样是一种时间观。一天工夫的东西就是一天工夫的东西,20年工夫的东西就是20年工夫的东西,永远不可取代。缓慢的并不是落后的,快的不意味着价值上的优越。这都是常识,但在这个世纪,明白这些,却是大智大慧。

⑩在古代社会,各文明之间并不争先恐后,因为文明不存在价值上的先进与落后。但在20世纪,“落后就要挨打”,竟成为风行全球的真理之一,并且已然是,只要落后,就可以打。落后的标准由什么界定?武器的先进。那些并不崇尚武力的文明必然总是落后,落后的印度文明,落后的埃及文明,落后的印地安文明,落后的中华文明。这个世界已经昏头了。李白杜甫们的文明怎么会劣于松尾芭蕉们的文明呢?日本人假装不知道这一点,居然在中国文明面前以“先进”民族自居,靠的就是武器。此种逻辑已经成了中国人刻骨铭心的经验之一,人们似乎已经忘记此逻辑乃是强盗们创造的。

以“争先恐后”的价值观来看历史,不仅会得出缓慢的中国时间劣于格林尼治时间的结论,甚至还可以把“落后”用于汉语。

“争先恐后”,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争先恐后”,乃是逃亡之象。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最落后的不就是我们相依为命的大地本身吗?一成不变的,缓慢的,没有时间的。大地的这些特征是否已经成为这个“先进”世纪“维新”的障碍?

长江洪水的泛滥,从根本的方面来说,我以为乃是“先进”的人类不满于大地的落后所导致。

1.通读全文,以下选项中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和谐是世界永恒的基础 B.文明的价值在于落后而不在于先进

C.我们不应把争先作为生活的标准 D.我们应该按生命的本来形态生活

2.造成人们争先恐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文中语句回答。

3.结合上下文,请用自己的话谈谈你对⑥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4.从全文看,作者主要是用什么方法阐明观点的?

5.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选自山西省2004年中招语文试题 张春莲 程淑贞/荐)

二、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呼唤英雄

①按《辞海》的解释,英雄是指那些“杰出的人物”。这一说法过于轻松,以至没能点透英雄所以成为英雄的原因。说到底,英雄是个沉甸甸的名字,正像亚洲十强赛中发生的故事那样,其实英雄总是处身于困难、险境、逆境、绝境中,浑身布满了征尘甚至创痛,而他们的光荣也正在于此。

②英雄身上总有种大无畏气概。十几年前,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背水一战的聂卫平面对六位日本高手,只说了一个字:“不!”他破釜沉舟,以十一连胜的惊人战绩,三次为中国队守擂成功。现在的围棋高手依然不少,但被称为“围棋英雄”的,只有聂卫平一人,无畏气概使他的成功绚丽照人。

③英雄的内心都有种使命感,这种使命感使他们有种忘我的牺牲精神。当郎平飞越太平洋重返女排执教时,她就踏上了一条英雄之路。

④再说中国男排,多年来心理素质薄弱,斗志涣散,但汪嘉伟怀着一种使命从日本回国后改变了这些。他聚沙成塔,把斗士的品格灌输给球队,不到半年,球队就夺得了亚洲锦标赛冠军,开始了18年后中国男排的第二次复兴。这与其说是球队技战术的胜利,还不如说是一种追求的胜利。

⑤有些选手是明星,是天才,是幸运儿,但未必是英雄。英雄总是处于极限的挑战之中。邓亚萍是个向对手挑战的乒乓英雄,而她向自身挑战的经历,更使她富于传奇色彩。她身材矮小,多年伤病不断,然而,已经走到运动生涯尽头的她,却一次又一次以崭新的姿态登上了领奖台。

⑥英雄,不一定都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还有一种幕后的、默默无闻的英雄,也还有一些耕耘着拼搏着的英雄。中国女足就多年处在被冷落的境地,但她们不抱怨,不气馁,不断提高着自己的实力,终于赢得了人们的厚爱。虽然她们并没有登上冠军的高峰,但也堪称英雄球队。再看中国青年足球队,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上失利后,主教练朱广沪颇有勇气地向舆论承担了责任,然后第三次求学巴西。这是一种胸襟。虽然说英雄是那些“杰出的人物”,但失败者未必不是真好汉,因为英雄实质上代表了一种信念,一种品格。

⑦很容易与英雄相混淆的,是所谓草莽英雄。比如泰森是草莽,而霍利菲尔德则不同,前者骁勇无比,后者却拥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呼唤的英雄,应该是有胆有识、智勇兼备的,这种英雄是我们真正期待与呼唤的。中国游泳队副总教练周明之所以屡有佳作,关键在其学识、在其智慧,它所创造的价值,与草莽不可同日而语。

⑧英雄就是那些竞技大厦下的拱柱。渴望英雄,呼唤英雄,只能是我们的一种感情,因为英雄不会横空出世。古人说“乱世出英雄”,说明他们必须出入风雨,经历磨难,他们需要用武的天地;在如今的竞技运动中,他们还倚仗一种体制,一种中国乒乓、意大利足球、美国的田径那样长盛不衰、英雄辈出的体制。

⑨沧海横流,只要竞技运动还被视为不见硝烟的战争,只要胜败还涉及国人的尊严,那么对英雄的呼唤,就不会间歇。

1.文章开篇就写道:“说到底,英雄是个沉甸甸的名字”,作者为什么会这样说?结合上下文,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作答。

2.文章的标题是《呼唤英雄》,作者究竟要呼唤怎样的英雄呢?通读全文,用简明扼要的语言分条概括出作者认为英雄应该具有的品质。

3.文章第⑧自然段的首句“英雄就是那些竞技大厦下的拱柱”,形象而生动地概括出了英雄的一种品质。请你结合文章前面的内容,仿照这句话的表现形式再写两个句子,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英雄的本质特点。

4.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岁月,从文化精神的意义而言,可以这样说,英雄始终是一个时代精神的象征。读完文章,你认为今天这样的时代需要呼唤怎样的英雄呢?请从现实生活中举出与你自己观点相符的实例,且简要阐述自己的观点。

(选自四川省2004年中招语文试题 阳仁杰/荐)

三、阅读下面短文,回答文后问题。

读“磨脑子”的书

书有很多种。有的明白晓畅,使人轻松;有的艰深晦涩,让人费解。而真正值得我们阅读的,往往是那些“磨脑子”的书。

与一般的书籍比较起来,“磨脑子”的书具有更加密集的信息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前人思想的精华、阅历的浓缩。它不是那种读起来驾轻就熟的书,而是不静下心来深入思考就不能理解的书,是要经常在笔记本上记下大量困惑和疑问的书。读这种书的感受就好像啃骨头,费劲,却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吃现成的肉当然好,但终究不如啃骨头来得有劲A。

读“磨脑子”的书,能够提高人的理解力和思维水平。生物学告诉我们,人的智力是用进废退的。能否经常给自己出难题,面对困难超越自我,本身就是一个人素质高低的集中表现。燕雀安于暖巢,只有雄鹰才能在风雨中翱翔。常读浅近通俗的书,会使原本聪慧的头脑退化。

人的愉悦程度大抵与其付出的劳动量和劳动时间成正比。读“磨脑子”的书有点像高强度的体育运动,不花上吃奶的力气就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唯其如此,它所带来的快乐才非同一般,它赐给我们的礼物才格外珍贵。试想,上珠穆朗玛峰的快乐岂是随便踏上哪个土包儿可以比拟的?

俗话说,宁尝鲜桃一口,不吃烂杏一筐B。“磨脑子”的书正像鲜桃,而大量克隆的信息垃圾充其量只能叫做“烂杏”。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是一次与智者的对话。它使人暂别琐碎与平庸、浮躁与虚妄,而变得神清气爽、心灵宁静。对于这样一种难得的体验,聪明人是不该长久疏远的。

真正的读书人都有同感,好书一定要精读。一目十行的读法或许适合一般读物,但对于“磨脑子”的书绝不适宜。真正的好书甚至使我们有意放慢阅读速度,就像一个贪婪的孩子舍不得一口吃完手中的糖果一样。

要真正读一本“磨脑子”的书,还要学会适当地拒绝。著名作家李敖先生夜晚从不看电视,全用来阅读那些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老书”。拒绝,还意味着,既不为某些时髦的写作分心,也不对人为的热点动心。不仅如此,网络的精彩,球赛的热闹,酣睡的香甜,---------------,----------------,都是应该拒绝的。否则,什么时候“磨脑子”呢?

1.阅读全文,说说读“磨脑子”的书有哪些益处。

2.文中画线的A、B两句都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句中“现成的肉”、“烂杏”各指什么?

3.联系实际,你认为文中空格处还可以填入哪些应该适当“拒绝”的内容,请写在下面的空格内,句式与上文一致。

4.名著往往是“经过时间检验和沉淀”的“磨脑子”的书。请从下列名著中任选一部,简要地写出你熟悉的一个情节,并说说对这一情节的体验和感悟。

名著:《水浒传》《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鲁滨孙漂流记》《童年》

情节:------------------------------

体验和感悟:---------------------------

(选自江苏南京市2004年中招语文试题 王 红/荐)

参考答案:

一、1.B 2.是由于人们丧失了对世界的永恒之基础的安全感,丧失了存在感。 3.例:与少数“先进”相比,普遍落后肯定是世界的常态,落后者不把争先作为生活的标准,能够按照生命的本来形态生活,所以更能用平和的心态体验和领略到生活的美好,世界就成了他们的乐园。 4.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对比论证 归谬法 5.(略。本小题属于开放性试题,无论同意与否,只要能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言之有理,并且观点的价值取向正确合理即可。)

英雄阅读答案范文5

关键词:教学阅读 方法实践 阅读收获 真情个性

省培训专家赵志伟老师说:用科学化来套语文,对于语文是一种戕害。的确,语文不是那种可以随便用几条规律就可以概括的,它有着千变万化的情景和内涵;语文阅读不是那种可以用什么样的答题模式来一言以蔽之的,它有着实际运用的灵活转化迁移……非拿科学化来套语文,是对语文最大的伤害。

可是,实际的教学中总是这样的情景——老师,阅读题怎么答,有哪些方面的规律?这篇课文没什么意思,学了半天,学它的什么呢?文言文也是这一套,就是背诵名句,会翻译……诸如此类,让身为老师的我们不得不寻找概括总结,然后教给学生。这应该就叫科学化吧。于是,学生不管读没读懂,理解不理解,都会依照这些“规律”诌上几句,用上那么几个“专用名词”,看起来理论性很强,很规范。但细细看来,全是些“假大空”。

阅读呢?也是如此。如何真正不去戕害?

新教育的实践者朱永新认为,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就没有人的精神发育,人的精神发育最重要的载体就是阅读书籍。那我们在教学中如何能够让学生通过阅读来使精神成长呢?

以笔者自身的两堂课来说,阅读,只有走进心灵才有真情,才有精神的收获。

一、《长恨歌》

在学习完基本的内容并赏析完诗歌的手法之后,笔者问学生,你认为本诗的主旨是什么呢?学生的答案很普通——赞美爱情,同情李杨,批判荒淫误国,既有同情又有批判。按照这样的理解,笔者按通常的思路分为: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然后强调:必须为你的说法寻找到依据,分析出来,否则不成立。整个寻找分析进行了两节课,学生所找的依据几乎涉及到文中的每一句话,甚至同一句话会有相反的理解。比如——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有的学生认为这是李隆基对杨贵妃的深切爱恋,因为“苦”字体现了相爱之人痛感甜蜜时光流逝之快,痛感时光飞逝又说明很珍惜两人相处,自然表明了感情之深;再说,贵为皇帝的李隆基是非常有作为的君主,他能够在日理万机时间宝贵的情况下如此珍惜相处,感到“苦”,实在是情动于中,爱情薄发。而有的又认为这正是李隆基荒淫的体现,作为君王却不把天下百姓放在心上,不是“苦”于上天给他充足的时间来考虑社稷苍生,而是“苦”于儿女私情之春宵,足见其荒淫;再加上不早朝,这更意味着重色不重国。

在讨论时笔者基本不加入自己的看法,任凭学生去辩驳,为了更好地引导,笔者提出这样的问题——李杨之间是否存在真正的爱情?长恨歌,恨谁?谁恨?为什么恨?歌,是歌颂,是悲歌,还是歌吟?于是学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从课内联系到课外,比如李隆基曾经爱过的梅妃,比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体现出的情义深厚,甚至唐朝那个时代的特点……课堂非常得火热,因而争论得几乎笔者都插不进去。

最后,在课堂讨论的基础上,笔者给学生留下这样的作业,写一写你对《长恨歌》的感受。于是,有学生习作如下:

身为一国之主,为了一个女子抛却万千百姓,他是个失败的国君。对自己深爱的女子始终如一,纵然她的笑不再萦绕耳畔,纵然她的美只会在梦中舞蹈,却依旧是深深的思念,深深的爱恋。他是个专一的男子。

走出他们爱的挽歌,忘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美丽,放下“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的惆怅,重新思考,究竟是政治的悲剧爱情还是爱情的政治悲剧?

我们每个人并不只是生活在自己的空间里,忘记了最初的本色,我们依旧有着多重的角色。是两个人还是三个人或者更多?在哪一刻哪一天该说哪一般的话?我们活在面具下,剥离了一层层悬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两种悲剧,一种属于别人,一种属于自己。

悲剧是另一种用泪诠释人生的方式,我们无处可逃。不要忘记在爱的土壤埋下一颗虔诚的心,终有一天,纵然定义为悲剧的人生也会开出绚丽的花朵,满溢芬芳。

——张梦迪《两种悲剧》

感叹这首爱情悲歌,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终结了他们的爱情,葬送了大唐的盛世?面对这个问题,历史只能回答:爱情,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是的,爱情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他们之间真挚感情并没有错,错在他们忽视了自己还有另一种身份。他不仅是一位丈夫,更是一位君主;她不仅是一位妻子,更是半个国母。身居天子之位,就应当心怀苍生,红颜一笑比不上民间疾苦之声;母仪天下,就应当虚怀若谷,深明大体,辅佐丈夫治理国家。

爱情是一株太脆弱的花,并不是两人悉心照顾就能成长。它需要外界诸多因素才能茁壮成长,爱情从来不是两个人的事情。

——韩潇《爱情不是两个人的事》

二、《垓下之战》

学完全文,笔者进行了如下训练:假如你是导演,要拍《垓下之战》,参照课文,你会怎样体现项羽乌江自刎的最后时刻。学生的发言一开始是比较单调的,只注重项羽本身,像什么头发散乱,脸色乌青或红涨,衣服已经破烂,手中的剑上滴着鲜血等等。笔者又依据课文进行引导,本文对项羽的刻画除了直接描写还有侧面,学生逐渐意识到项羽身后的背景,江水、残阳、天空,面前的汉军,最后甚至细化到他穿着什么风格的衣服,除了剑还能不能是一个大旗,他的嘴角,他的神色,他的目光,他身后江水的颜色,浪花翻涌的程度,他面前只有人还是也有战马……如此分析讨论下来,笔者让学生以单元主题“英雄悲歌”为话题自由写作,学生就写出了这样的感受:

什么是英雄?是成功人士吗?未必。英雄便是选择了不平凡的生命的个体,面对即将到来的惨烈,能挺起胸膛,昂首阔步向前。英雄不需要“红巾翠袖”来“搵泪”,他的身影早已消失在晨晓的霞光中,此刻响彻天地的便是英雄悲歌。

——宋琪琛

你有巨鹿破釜沉舟的英雄气概,你有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的大仁大义,可你没有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壮语”!也许有人怨你不够果敢,也许有人恨你不知用人,可我一直在为你歌唱,在为你的豪爽与悲壮高歌,这是“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血脉延续,这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英雄悲歌!

——马丽雅

后来,在其他文本教学解读中结合实际让学生深入体会,自我感受,充分表达,自由发挥,有的学生一气呵成有了诗歌这种激情勃发的感悟之作,让人称叹:

——写给荆轲

李海燕

谁在唱歌

变徵凄婉/羽声慷慨

破了筑的铮铮/破了离人的喉

谁在煮酒

竹叶杨梅/淋漓酣畅

醉了酒深的红/醉了寂寞的天空

谁在遥望

离别家乡/终已不顾

过了朔风易水,过了暗夜骊歌

谁在拔剑

镇定自若/奋不顾身

逐了梦想/逐了灵魂/逐了人世悲欢

谁的书,谁的剑

谁的身影那样矫健

谁的深沉,谁的决绝

谁的鲜血化为泪涟涟

谁的寂寞,谁的暗涌

谁用大笑完成一个英雄男人的涅槃

谁在与生命抗争

谁在和死亡游戏

谁还在慷慨悲歌中

握紧手中的两个字:

——执着

谁的玄鸟飞过易水

徘徊不前

谁的衣袂飘过历史

千年不变

昂首向天,剑落光闪

谁的名字成为永远未解的答案

综上,任何文本的阅读都需要学生情感的深切进入,而不是简单的理解、科学化的解读,惟有如此,才能激发学生主体的理解,从而超越老师的预设而有个性的生成。

英雄阅读答案范文6

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从《水浒》问世至今,人们对这部鸿篇巨制的主题一直争论不休。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部农民起义的斗争史,有的人认为这是一部黑帮史,还有的人认为是一部右倾投降主义的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部名著,去品味作品中那些闪光的思想光辉。

【思想展示】

一部《水浒传》,从宋元到明末的数百年,经历了无数民间说书人、文人、书商等口传书抄,最终由施耐庵润色成书,其指向性是明确的,就是对农民起义正面、客观而不失理性的描绘,因而这部书的思想是多元的,有着许多理性的光辉,主要表现在:

一、。一部《水浒传》,刻画了许多英雄好汉被“逼上梁山”的经过,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社会现实。作品从高俅写起,写他因踢得一脚好球,又善于奉承讨好而飞黄腾达,成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他一上台就和蔡京、童贯等人结成一伙,狼狈为奸,把持朝政,无恶不作,从朝廷到地方的贪官污吏、土豪恶霸、鹰犬爪牙,沆瀣一气,构成虐民的罗网。林冲,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也算是响当当的角了,然而一旦碰到了高衙内,也就是高俅之子,便懦弱隐忍起来,最终弄到个家破人亡,就是这样,他们还不放过,最终要以火烧草料场来置他于死地。林冲忍无可忍,最终怒杀陆虞侯,被逼上梁山。至于地方土豪恶霸,与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是横行一方,鱼肉百姓,也造成了百姓的反抗。如镇关西欺凌金翠莲父女等等,背后都有官府的影子。也正是他们无恶不作,欺男霸女,最终才激起民愤,导致英雄出手,惩治他们,而自己被逼上梁山。

二、忠义思想。一部《水浒传》,自始至终贯穿的是忠义思想,这单从它最早的名字《忠义水浒传》或《忠义传》就可以看出。所谓“忠”,是指忠于朝廷。奸臣高俅、蔡京等对朝廷不忠,结果乱自上始,导致了社会动荡;“义”,可以解释为正义,也有一诺千金、路见不平、义薄云天等积极的内涵。整个作品,实际上是一部“义”书。梁山好汉行为处事往往以“义”字当头,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是因为郑屠“欺男霸女”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林冲无奈投奔梁山,是因为奸臣高俅的陷害并引出鲁智深的仗义相救;武松醉打蒋门神,是因为地痞蒋门神霸占施恩的快活林,武松出手相助,夺回快活林。另外作品中但凡有较多英雄相聚,作者总以“义”相称,如“公孙胜应七星聚义”、“白龙庙英雄小聚义”、“三山聚义打青州”等等,也都反映“义”字在全书中的重要性。作为全书的中心人物宋江,应当算是忠义合一的典范,他一心忠于朝廷,主事梁山之后,更是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表明自己忠的态度,同时又爱结交江湖豪侠,急人所难,助人为乐,被称为及时雨,可谓忠义两全,然而最终却落得悲惨的下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愚忠带来的恶果。

三、见义勇为。《水浒传》显露着普通民众对锄强扶弱、济难救困的绿林侠客的企盼情结。封建社会,广大农民处于社会底层,他们既要接受来自政府的苛捐杂税的盘剥,还要经受着“匪”患的侵扰,在日常的生活中,更要面临土豪恶霸的欺凌。整个《水浒传》,作者描绘了几个市井地痞恶霸,如郑屠、西门庆、蒋门神、没毛大虫牛二等等,对待这些地痞流氓,一般人只能任其宰割,但对于英雄好汉,则能锄强扶弱,见义勇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普通民众的美好意愿。例如,鲁达,粗豪仗义、嫉恶如仇,在知道金家父女的不幸遭遇后,虽然自己与他们非亲非故,却马上主动提出要给金老盘缠让他们回东京,甚至不惜借钱救济。当李忠不爽利地只摸出二两银子时,鲁达便认为李忠不仗义,将那二两银子丢还他。为了防止店小二去追赶,一向粗疏的他竟在店门口“坐了两个时辰”,“约摸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包括后来他在野猪林救助林冲,以及武松醉打蒋门神,等等,也都是因为英雄们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结果,一定程度上饱含着普通民众的期待。

四、反抗精神。从《水浒传》一书中,我们还能读出作品中充斥的反抗精神。我们来看,书中前七十回,也就是书的前半部分,写英雄聚义梁山的过程,哪一个英雄不是在官府的逼迫下,已无任何退路,面临生死的抉择,最终只能选择反抗道路?这其中最突出的当数林冲,林冲一开始是安分守己,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屈求全,即使自己的妻子被侮辱,他都能忍了,后来高衙内在高俅支持下,设毒计使林冲误入白虎堂,把他发配到沧州,逼得妻离家破,这时林冲还是忍,给妻子写了休书,既表现了林冲的善良、忠厚,又表现了他的幼稚。在大闹野猪林中,鲁智深要杀两个想谋害他的凶手时,林冲却为他俩向鲁智深求情,他的这种能忍的性格,实在叫读者不能忍受。直到后来,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他在山神庙亲耳听到要拾他一块骨头回去向高太尉领赏时,他这才忍无可忍,怒火终于爆发出来,他这种反抗精神,是一步步被逼迫出来的。真切地反映了“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的真理。另外,其他36人之上梁山,也都饱含着对现实的反抗。

【考题点拨】

例1.(2012年湖北省天门市)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1)《水浒传》是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它描写了北宋徽宗时,以宋江为首的108名好汉在水泊梁山聚义,打家劫舍,杀富济贫的豪举,义旗上写着“替天行道”四个大字,小说鲜明地表现了“__________”的主题。

(2)“八方共域,异姓一家,天地显罡煞之精,人境合杰灵之美;千里面朝夕相见,一寸心生死可同。相貌语言,南北东西虽各别;心情肝胆,忠诚信义亦无差。”由此可见梁山好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除暴安良,豪侠仗义,虽是异姓,但亲如兄弟;用一个字概括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点拨】

此题以填空的形式考查《水浒传》的主题。要解答此种题型,考生必须要对作品进行整体感知,并通读课本后名著导读,熟记相关术语。

【参考答案】

(1);(2)义。

【考题点拨】

例2.(2010年福建省福州市)

一部《水浒》,凸显一个“义”字。在众好汉眼里,“义”高于一切。请列举《水浒》中你认为最能体现“义”的两个故事。

【点拨】

此题考查《水浒传》“义”的情节。解答此种题型,考生必须在阅读名著时,做好梳理工作,熟记相关情节,明确情节的主题指向。解答时要注意故事的六要素。

【参考答案】

示例: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②吴用智取生辰纲;③宋公明私放晁天王;④武松醉打蒋门神。

【考题点拨】

例3.(2010年辽宁省锦州市)名著常识填空。

《水浒传》写的是以__________为首的108位英雄,聚义在梁山水泊,杀富济贫,造反起义的故事。把大贪官__________发迹的故事安排在全书的开端,暗示了“乱自上作”。

【点拨】

本题借助于思想指向考查主要人物。此题难度不大,只要考生在阅读过程中稍加注意,做好积累,这样的题目解答不难。解答时要注意不要写错字,否则不得分。

【参考答案】

宋江 高俅

【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当时林冲便拿了花枪,却待开门来救火,只听得外面有人说将话来。林冲就伏门边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响,直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石头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一个应道:“端的亏管营、差拨两位用心!回到京师,禀过太尉,都保你二位做大官。这番张教头没的推故。”那人道:“林冲今番直吃我们对付了,高衙内这病必然好了。”又一个道:“张教头那厮,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说:‘你的女婿没了。’张教头越不肯应承,因此衙内病患看看重了。太尉特使俺两个央浼二位干这件事,不想而今完备了。”又一个道:“小人直爬入墙里去,四下草堆上,点了十来个火把,待走那里去?”那一个道:“这早晚烧个八分过了。”又听得一个道:“便逃得性命时,烧了大军草料场,也得个死罪。”又一个道:“我们回城里去罢。”一个道:“再看一看,拾得他一两块骨头回京,府里见太尉和衙内时,也道我们也能会干事。”

林冲听得三个人时,一个是差拨,一个是陆虞候,一个是富安。自思道:“天可怜见林冲!若不是倒了草厅,我准定被这厮们烧死了。”轻轻把石头掇开,挺着花枪,左手拽开庙门,大喝一声:“泼贼那里去?”三个人都急要走时,惊得呆了,正走不动。林冲举手,胳察的一枪,先拨倒差拨。陆虞候叫声:“饶命!”吓得慌了手脚,走不动。那富安走不到十来步,被林冲赶上,后心只一枪,又搠倒了。翻身回来,陆虞候却才行得三四步,林冲喝声道:“奸贼,你待那里去!”批胸只一提,丢翻在雪地上,把枪搠在地里,用脚踏住胸脯,把尖刀向心窝里只一剜。回头看时,差拨正爬将起来要走。林冲按住喝道:“你这厮原来也恁的歹!且吃我一刀。”又早把头割下来。回来,再穿了白布衫,系了搭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走不到三五里,早见近村人家都拿着水桶钩子来救火。林冲道:“你们快去救应,我去报官了来。”提着枪只顾走。那雪越下的猛。(选自《水浒传》第十回,有删节)

(1)上文选自古典文学名著《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

(2)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3)文中说“这条计好么?”具体指什么计策?

(4)试简要说明林冲从隐忍走向反抗道路的原因。

(5)选段中画线句子表现了林冲 __________的性格特征。

(6)文中太尉具体指的是谁?

2.填空。

(1)《水浒传》生动地描写了__________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地表现了“__________”的主题。

(2)宋江之前__________是梁山的主事,和他有关的故事情节是 __________。

(3)宋江主事之后首先把“聚义厅”改为“__________”。

(4)梁山泊一百单八将聚齐之后,在山顶上竖立起了一面杏黄旗,上书“__________”四个大字,它实际上代表了这次农民起义的口号。

3.请用简练的语言说出《水浒传》中英雄好汉们性格上的共同特征。

【参考答案】

1.(1)《水浒》(《水浒传》);施耐庵。(2)林冲手刃仇人逼上梁山。(3)火烧草料场烧死林冲,即使他侥幸逃走,也是死罪。(4)高太尉指使陆虞侯火烧草料场,欲置之于死地;林冲终于忍无可忍,手刃仇人,上了梁山。(5)机智。(6)高太尉。

上一篇西部数据

下一篇机构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