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静脉曲张范例6篇

下肢静脉曲张

下肢静脉曲张范文1

别担心!现如今,医疗技术高速发展,医生将激光“引领”到了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中,使该病的治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激光联合透光直视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

第一幕: 在踝静脉像输液一样进行穿刺

手术前医生会标记出曲张静脉的走行及范围,然后手术正式开始。多数患者只采用局部麻醉即可,医生会由静脉注入少量帮助睡眠的药物,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情绪。麻醉后,医生在患者的踝静脉穿刺,这个操作的创伤就像扎输液针似的,穿刺孔很小。可别小看这个小小的孔,治疗用的激光光纤就是通过它进入下肢曲张静脉的。

第二幕: 旋切曲张静脉

传统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痛苦大,因为它要把血管抽出来,对附着在大隐静脉上的血管团块进行清除。然而,激光联合透光直视旋切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手术对于静脉团的清除与传统术式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医生根据静脉曲张的范围设计切口,以照明光棒和电动组织旋切器均能达到病变组织为标准。

在患者下肢静脉曲张静脉团聚集处切开两个3~5毫米的切口。

首先,将照明光棒从一个切口送入静脉深处,它的作用就好比在漆黑的环境里打亮了一把手电筒,通过手电筒的光束可以看清周围的一切,在这里照明棒的作用是使医生透过皮肤直视曲张的静脉。

然后,从另一切口插入电动组织旋切器,它含有一个旋转的管状刀头,医生将旋切器对准曲张静脉,启动开关,该处的曲张静脉会被吸入并在直视下被碎解,碎解的血管组织立刻被连接在旋切器手柄后方的吸引器吸出。

照明光棒和旋切器可在任一切口进行交换操作,以达到在切口最少的情况下进行最大面积切除静脉团的目的。

第三幕: 激光应对曲张静脉

静脉团彻底旋切干净后,到了激光“登台”来应对曲张静脉的时候了!此时,医生会打开激光引导光源(可透过皮肤, 实现直视),沿着医生“第一幕”中在踝静脉穿刺的造影导管置入一根细细的激光光纤并送至腹股沟韧带下2厘米处,发射激光,同时慢慢退出激光纤维,利用激光的光能和热能造成静脉壁损伤,一步一步地闭合静脉全程。

下肢静脉曲张范文2

下肢静脉曲张是指下肢浅静脉因血液回流障碍而引起的静脉延长、迂曲和扩张,是周围血管外科中的常见病。目前外科常以硬化剂注射压迫疗法,静脉高位结扎抽除术方法治疗。我院近几年来采用脉瓣成形术,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50例。现就临床应用价值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共50例,男45例,女15例,年龄22~70岁。病变位于左下肢30例,右下肢15例,双下肢5例。病程6个月~40年。患肢色素沉着32例,酸胀感41例,胀痛26例,肿胀39例,沉重感37例,慢性复发性溃疡22例,血栓性浅静脉炎16例,湿疹2例。全部患者患肢均有浅静脉曲张。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检查:诊断下肢静脉曲张并无困难,但充分了解深静脉是含通畅及交通支静脉瓣机能情况,对确定手术很重要。我们选择伯尔德士(Drethes)氏试验阴性,勃-托(Pratt)试验单项或双项阳性病例为手术对象,小腿有溃疡、湿疹者应适当治疗后再行手术。

1.2.2 手术(以大隐静脉为例):患者取仰卧位,膝关节呈半屈曲状,在局麻下于卵圆窝下一横指处沿大隐静脉走行,切口长约10cm。充分游离大隐静脉及其分支,并上下分离静脉干。以减轻瓣膜形成后静脉干的张力。后将瓣膜形成段以上的分支如:腹壁浅静脉、股外侧浅静脉、股内侧浅静脉、旋髂浅静脉、阴部浅静脉均应结扎切断,以防术后复发。

1.2.3 瓣膜形成操作:选大隐静脉上端近卵圆窝无分支一段静脉干,彻底剥除静脉壁上的脂肪组织,用零号丝线小圆针,在瓣膜形成段上缝合四根支持线,后将静脉的远心、端向近心端内套入,用套入插板,使操作进行顺利,减少对血管内膜的损伤,增加手术效果。四肢支持线缝合固定静脉瓣形成处血管外壁,再补缝数针,瓣膜形成。瓣膜长度为静脉直径2倍~3倍为适。太短形成瓣膜机能不好,太长则妨碍静脉回流。

1.2.4 瓣膜机能检查:瓣膜形成后用生理盐水于瓣膜下部静脉内向近心端方向注入,则见生理盐水顺利通过瓣膜,证明形成的瓣膜无梗阻。再于瓣膜上部加压注入生理盐水,则见静脉扩张,而瓣膜下部的静脉不扩张,证明所形成的瓣膜机能良好。检查后缝合切口手术完成。

1.2.5 术后处置:(1)术后卧床3日,患肢抬高30°左右,有利于血液回流。可床上活动。但不使静脉干张力增加为限,以防静脉壁缝合处撕裂,血液外溢。(2)术后应用抗生素,防止切口感染。(3)术后全身应用抗凝剂以防血栓形成。(4)患肢静脉应用生理盐水或等渗葡萄糖水滴入增加忠肢静脉血流量。(5)术后4天可离床活动。

2 结果

50例患肢术后近期效果良好,症状和体征均完全或基本消失,溃疡创面在术后15天内愈合。1例术后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溶栓、抗凝处理后,肢体肿胀减轻。

3 体会

病变早期可无不适,随着病变的进展可出现久站或行走后患肢沉重、酸胀、易疲劳、踝部轻度肿胀,也可发生小腿肌肉痉挛。站立时患肢浅静脉隆起、扩张、迂曲。严重者小腿前方皮肤因营养障碍出现色素沉着、瘙痒、脱屑、萎缩、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形成慢性溃疡,也可继发曲张静脉的血栓性浅静脉炎。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必须排除下列几种疾病才能确立: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各种症状相对严重,作下肢浅静脉测压试验时,站立活动后压力下降率减少,一般在20%~25%以内。最可靠的检查方法是下肢静脉造影,能够观察到深静脉瓣膜关闭不全的特殊征象。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综合征: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浅静脉扩张属于代偿性表现,伴有肢体明显肿胀。在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再通过程中,由于瓣膜遭破坏,静脉血液逆流及静脉压升高导致浅静脉曲张,并伴有活动后肢体肿胀。如鉴别诊断仍有困难,应作下肢静脉造影检查。动静脉瘘:动静脉瘘的患肢皮肤温度升高,局部有时可扪及震颤或有血管杂音,浅静脉压力明显上升,静脉血的含氧量增高。在先天性动静脉瘘,患肢常比健肢长且增粗。

引起下肢静脉曲张的因素很多,原发性(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最多见,主要原因有:先天因素:与遗传有关的静脉壁薄弱和静脉瓣膜缺陷,在长期血柱重力的作用下浅静脉内压增高,而产生静脉曲张;后天因素:长期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慢性咳嗽、习惯性便秘等都可增加下肢静脉内压,引起浅静脉扩张。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主要发生在大隐静脉及其属支。继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由于深静脉回流受阻,使深静脉血液逆流入浅静脉所致。导致深静脉回流受阻的原因有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深静脉炎症、深静脉血栓等。此外,盆腔肿瘤、妊娠子宫等压迫髂外静脉,也可引起下肢浅静脉曲张。消除继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病因,曲张静脉即消失。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治疗如患肢穿弹力袜或用弹力绷带,以改善症状;也可局部注射硬化剂(5%鱼肝油酸钠、酚甘油液、3%14-烃基硫酸钠等),利用硬化剂注入静脉后引起炎症反应使之闭塞。目前外科主要治疗方法是废弃曲张的静脉而达到治疗目的。静脉瓣形成术治疗下肢静脉曲张是重建静脉瓣,恢复静脉瓣机能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可以认为是一种消除发病因素的治疗方法。

参 考 文 献

[1]蒋米尔,陆民,黄新天,等.下肢深静脉瓣膜包窄术治疗深静脉倒流性病变196条患肢分析.中华普通外科杂志,1998,13(3):268-270.

下肢静脉曲张范文3

除静脉曲张外,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病人通常还会有下肢酸胀、沉重感,半夜小腿“抽筋”等不适。随着病情进展(这个过程可能会持续十几年),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皮肤色素沉着、湿疹、瘙痒,甚至溃疡,俗称“老烂脚”,以及血栓性静脉炎,局部红肿、疼痛等。

手术时机:出现严重并发症时

一般地说,单纯下肢静脉曲张,即未发生上述并发症者,可考虑保守治疗。具体措施包括:①坐位或夜间睡觉时抬高患肢,避免久坐久站,适当散步,避免剧烈运动。②强烈建议使用医用弹力袜,晨起穿上,睡觉前脱下,尤其在外出旅游、体育锻炼时,更应坚持穿弹力袜。③下肢酸胀明显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药物,促进静脉回流。④若下肢肿胀明显,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少量利尿剂。

若已经出现了较严重的并发症,如“老烂脚”、血栓性静脉炎等,应尽早行手术治疗。

特别提醒:热水泡脚有害无益,按摩不当会“闯祸”。

很多病人认为,热水泡脚不仅舒服,还能减轻曲张静脉,并且觉得水越热,效果越好,这其实是一种不正确的想法。大家都知道“热胀冷缩”的道理。下肢静脉曲张是由于种种原因(遗传、站立工作等)导致静脉功能不好、血液倒流,静脉血淤积在浅表静脉所致。如果再用热水浸泡,令下肢血管扩张,等于在“火上浇油”,会愈发加重静脉曲张及下肢肿胀。

另外,时下按摩店随处可见。按摩确实可以帮助缓解疲劳,减轻静脉曲张引起的酸胀不适。不过,对于已经突出的曲张静脉而言,按摩并无多大益处,并不能减轻静脉曲张的程度。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有下肢红肿、疼痛的静脉曲张病人而言,按摩是绝对禁忌。因为下肢红肿、疼痛往往预示着曲张静脉已经发生了血栓性静脉炎,此时如果再按摩,很有可能把浅静脉内的血栓挤到深静脉,若血栓随血循环到达肺动脉,可能会引发致命的肺栓塞。

手术方法:微创剥除曲张静脉

手术治疗的主要原则是剥除曲张的静脉,减轻并发症。目前,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多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若并发症较轻、没有皮肤溃疡等问题,可直接行微创手术,术后几乎看不到瘢痕。“老烂脚”手术相对复杂一些,术前往往需要先做消炎、清创等处理,大多数病人还需要植皮。若溃烂范围较大,可能还需要多次植皮。一般地说,静脉曲张手术以后的复发率很低。只要病人能坚持做好防护工作,如避免久站久坐、经常抬高患肢、坚持使用弹力袜等,一般不会复发。

特别提醒:治静脉曲张,别迷信“一针灵”。

下肢静脉曲张范文4

【关键词】静脉曲张;溃疡;外科手术;护理

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静脉性溃疡俗称老烂腿,是临床常见的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并发症之一,但是治疗困难。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我院收治下肢静脉曲张合并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30例,经过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满意结果。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年龄42-69岁。平均50岁;病程2个月至10年,溃疡面最小2cm×3cm,最大5cm×10cm;左下肢发病13例,右下肢发病17例。

1.1 麻醉及手术方法 30例病人均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其中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加股静脉瓣膜修复术10例,加作溃疡周围深筋膜下交通支结扎术20例。

1.2 检查方法

30例病人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和下肢深静脉造影检查,股静脉第一对瓣膜功能关闭不全15例,深静脉血栓后再通5例;按Kistner分级[1]:Ⅰ级3例,Ⅱ 级11例,Ⅲ级13例,Ⅳ级3例;30例患者在溃疡底部均有交通支静脉和曲张的静脉团,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合并血液倒流。

1.3 静脉性溃疡的治疗方法

溃疡周围纵形深切口达深筋膜,把溃疡周围深筋膜下交通支静脉全部结扎,沿皮下组织与深筋膜间隙逐渐分离达溃疡底部,将溃疡深部的纤维瘢痕剥离切除,粘连严重的患者将大隐静脉剥脱后在溃疡周围环扎。溃疡面用抗生素湿敷或用紫草油纱盖压,术后全身应用抗生素3~5天及抗凝、祛聚药1-2月,溃疡面2~3天更换一次敷料,直至愈合。30例患者术后7~20天溃疡面均愈合。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溃疡创面处理:搔刮溃疡处,去除坏死组织,用加抗生素的生理盐水湿敷溃疡面,肉芽生长良好时再行手术,并适当抬高患肢,应用抗生素、。

2.1.2 做好各项术前检查:如凝血四项、三大常规、心、肺功能等检查。

2.1.3 纠正营养不良:术前进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低脂饮食,必要时输血或静脉补充营养,提高手术的耐受力;伴有糖尿病、心力衰竭的患者要调整饮食,给予治疗。

2.1.4 心理护理 术前紧张与焦虑会影响精神内分泌系统的生理功能,降低机体免疫力和对手术的耐受性。针对患者不同的心理状况,进行充分细致的心理疏导,消除其思想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手术。

2.1.5 术前其它准备:让患者练习床上排便,适应术后卧床排便;吸烟的患者,督促其戒烟,使其掌握有效的咳嗽、咳痰方法;帮助患者行下肢肌肉收缩运动的训练,预防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手术前一日做好皮肤清洁工作(清洁剂应对皮肤无刺激,备皮时动作要轻柔),标记曲张静脉范围;做好抗生素及普鲁卡因过敏实验,术前6小时禁饮食,术前30分钟肌肉注射鲁米那钠0.1g,阿托品0.5mg。

2.2 术后护理

2.2.1 卧位:患者术后6小时内去枕平卧,麻醉作用消失后,改有枕仰卧位;均要将患肢抬高,肢端高于心脏平面20~30cm,可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肢体肿胀。

2.2.2 注意观察刀口出血:发现刀口出血,马上报告医生并协助清除血肿、结扎出血点,刀口敷料渗透要及时更换。

2.2.3 注意观察患肢血运:术后注意观察患肢肢端皮肤的颜色、温度和动脉搏动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主诉判断病情变化,若患肢出现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考虑包扎过紧,供血不足;出项痛、肿胀、潮红或紫绀时应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可能,发现以上情况均应马上通知医师处理。

2.2.4 术后三天内鼓励患者在床上做患肢屈足背、屈踝和屈膝活动,可借助肌肉的收缩挤压,促进血液回流;三天后要指导患者下床活动,避免静立或静坐不动,站立时间不宜过久,站立时应不断更换负重肢体或行屈趾、屈踝活动,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

2.2.5 术后3~4天刀口更换敷料。因股静脉瓣膜修复者易发生淋巴感染、淋巴漏,包扎弹力绷带时应从肢体远端开始,逐渐向上缠绕,并根据肢端血运情况,调整松紧度。若出现患肢肿胀、疼痛,应松开绷带重新包扎。

2.2.6 加强营养:让患者进高蛋白、高维生素、富含纤维素的饮食,促进伤口愈合,保持大便通畅;督促患者及时解大小便,防止腹压增加,影响下肢静脉回流。

2.2.7 应用抗凝聚药物:常用药物有丹参注射液20ml入液每日1次静脉滴注,连用5-7天、肠溶阿司匹林片或华法林适量口服1~2月,防止血栓形成,提高静脉功能;用药期间要定时测量有关指标,发现异常时及时通知主管医师,调整药物剂量和间隔时间。护士还要

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和交叉反应等并发症发生:如观察注射部位有无青紫及血肿,测血压后,袖带绑扎处有无出血点,有无鼻钮及牙龈出血,伤口有无渗血,大小便有无出血等;对患者还要做好出院指导,教会他们如何观察出血迹象和药物之间的不良反应,及时返院医治,避免用药过量引起的出血及药物之间发生的不良交叉反应。

2.2.8 术后3-6个月嘱患者穿医用弹力袜,适度压迫静脉,以增加静脉回流及维持最低度的静脉压,预防静脉性溃疡发生。

3 结果

30例患者顺利康复,无任何并发症,痊愈100%(见附表)。

4 讨论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是一种常见病,若不及时治疗,后期易发展成静脉性溃疡,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和生活质量[2]。传统的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后,曲张静脉容易复发且并发症较多,因此对于下肢静脉曲张合并静脉性溃疡者,按Kistner分级三到五级患者均应进行深静脉瓣膜重建术,恢复深静脉瓣膜功能,加作小腿溃疡周围深筋膜下交通支结扎术,促进溃疡愈合。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及卫生宣教,完善各项检查,纠正脏器功能,积极处理溃疡面;术后严密细致地观察患肢血运,应用溶栓、抗凝药物预防深静脉血栓期间,注意有无出血倾向发生,及时调整药量;早期、系统、有序地患肢功能锻炼,是患者顺利康复的关键。

参考文献:

下肢静脉曲张范文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09)08-0030-02

【摘 要】目的 探讨推拿理疗治疗下肢静脉曲张临床疗效。方法 36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以推拿手法为主,配合理疗,部分患者用西药对症处理。结果 36例中痊愈7例,好转29例,总有效率100%。结论 推拿理疗不仅能有效治疗下肢静脉曲张,而且安全、简便、恢复快。

【关键词】双下肢静脉曲张;推拿理疗;治疗

下肢静脉曲张(Lower extremity varicose veins 简称LVV),指下肢浅静脉局限性、节状性、囊状或周围柱状扩张,好发于长期从事持久站立工作或久站少动之人,如:教师、售货员等;据徐欣等[1]报道,中国约10%~15%成年男性和20%~30%成年女性会出现有症状大隐静脉曲张,许多欧美国家的患病率高达20%~40%。我院门诊自2007年1月~2009年1月共治疗36例LVV病人,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例全部为2007年1月~2009年1月本院门诊病人,男15例,女21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51岁,病程最短5个月,最长42年,平均病程8年7个月;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下肢沉重,易疲劳,脚痛,毛细血管扩张或网状静脉扩张,浅静脉曲张,踝部和(或)小腿浮肿;皮肤改变如色素沉着、湿疹、溃疡、皮下脂质硬化或萎缩。36例患者治疗前均有静脉彩超检查。按照彩超等检查所见,根据李会根等描述的分类[2]把LVV分为3级:I级:病变只局限于浅静脉系统如大、小隐静脉曲张,即单纯性浅静脉瓣膜功能不全;Ⅱ级:在累及浅静脉瓣膜(隐―股、隐―静脉)基础上,出现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不全;III级:累及股浅静脉瓣膜或股深静脉瓣膜的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不全。本次病例中,病变属I级的有14例,II级9例,III级13例。

1.2 治疗方法

1.2.1 患者卧位或侧卧位,肢体尽量放松, 充分暴露患肢,以患肢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在下肢循行部位为主, 用滚、揉、按手法到腹股沟(或)臀部治疗3~5遍,以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1.2.2 用拇指点、按地五会、丘墟、悬钟、阳陵泉、委中等穴位及压痛点,每穴30~60秒钟,然后以这些穴位为中心按揉以解痉止痛。

1.2.3 以点带面,循序渐进,以痛点或静脉曲张最明显的皮肤上方为中心,按照经络循行路线揉按,从下往上,以点带面,循序渐进,先从皮肤正常的地方逐渐移到皮肤病变明显之处,先推按膝关节以上,再推按膝关节以下;对皮下硬结可重点揉按,也可适当配些弹拨手法。

1.2.4 刮痧 短刮委中、三阴交、阳陵泉、血海等穴;长刮以痛点或静脉曲张最明显的上方为中心的皮肤;从下往上刮,刮30~40次或至出痧为止。

1.2.5 治疗时患者皮肤有溃疡、破损或炎症反应明显应避开2~3厘米,操作时手法宜轻柔些,以防止破损扩大或炎症扩散;治疗初期部分患肢疼痛明显可配合服用阿斯匹林或芬必得以止痛;对溃疡或炎症明显可配合西药抗感染治疗,对部分静脉曲张明显,治疗后配合使用弹力袜可加快恢复。

1.2.6 每次治疗30~50分钟,隔日一次,30天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5~20天。一般2~3个疗程。

2 结果

2.1 评价标准

2.1.1 痊愈

皮肤颜色恢复正常,无色素沉着、溃疡、皮下脂肪硬化;曲张浅静脉缩小30%以上;扩张的毛细静脉或网状静脉基本消失, 日常活动无明显不适。

2.1.2 好转

日常活动时下肢酸痛等症状明显减轻,无溃疡、湿疹, 皮肤颜色明显改善,色素沉着和(或)皮下脂质硬化减少50%以上。

2.1.3 无效

下肢酸痛等症状无明显改变,皮肤颜色无改变。

2.2 结果

痊愈7例,好转29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

3 讨论

下肢静脉曲张属于中医学的“筋瘤”范畴,《灵枢.剌节真邪篇》有云:“虚邪之入于身也深,寒与热相抟,久留而内著……有所疾前筋,筋屈不得伸,邪气屈其间而不反,发于筋溜(瘤)”。《外科正宗•筋瘤论》则曰:“筋瘤者,坚而色紫,累累表筋,盘曲甚者,结若蚯蚓”。现代医学则认为LVV原因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静脉瓣膜缺陷或受破坏,静脉壁软弱、浅静脉内压力升高。LVV血流动力学变化主要是主干静脉皮肤毛细血管压力增高,主干静脉压力增高易致浅静脉曲张,特别是静脉壁薄弱段更明显,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可致毛细血管周围炎及通透性增加,纤维蛋白,红细胞等渗入组织间隙及毛细血管微血栓形成,使局部组织因缺氧及缺乏营养物质致代谢率逐步降低,代谢产物的堆积又加剧毛细血管周围炎及微血栓形成。从而逐步导致皮肤色素沉着、纤维化、皮下脂质硬化和皮肤萎缩,最后形成静脉性溃疡。中医推拿手法具有调和气血、行滞化瘀、疏通经络作用;能够缓解肌肉痉挛,使肌肉间的力学平衡得以恢复;促进下肢血液循环增强损伤组强的气血供给,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及修复;对于局部粘连硬结,可通过推拿手法来松解粘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中医推拿可通过经络、穴位作用而调整脏腑功能,平衡全身阴阳,如肝主疏泄,肝主筋;故可通过按摩刺激足厥阴肝经上的腧穴来调整肝脏阴阳而达到治疗筋瘤病变。刮痧术刮拭下肢皮肤,可产生局部热效应,加速局部新陈代谢,并使局部的微血管扩张,部分微血管破裂产生自身溶血,从而激活局部纤溶系统,促使局部微血栓溶解再通,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下肢静脉主要由浅静脉、深静脉、交通静脉组成,这3个系统在不同平面相互交通,互为因果,同一侧肢体可同时存在2~3个系统的病变[3]。本次36例病例中,经彩超检查发现,涉及两个系统以上的病变有26例,占72.2%;目前LVV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但据有关文献报道,术后复发率约20%~40%;另外,LVV手术主要以大隐静脉结扎、曲张静脉剥离为基本术式,大部分患者大隐静脉只是部分受损,但手术却要处理掉整根静脉,而且手术还会对切口周围组织造成一定损伤,本次治疗采用的是系统性非创伤疗法,通过全面改善下肢血液循环,提高新陈代谢速度来促进康复;因而能最大限度的保留下肢静脉,保证下肢皮肤完美。

总之,推拿理疗治疗LVV具有安全、简便,效果稳定,费用低廉;不会破坏下肢血流动力学,最大限度保证下肢健康、美观。

参考文献

[1]徐欣下肢静脉曲张疗法[J].中国临床医学,2006,13(4):159-160.

下肢静脉曲张范文6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019(2013)12-0232-01

下肢静脉曲张是一种常见病,是指下肢浅静脉因血流障碍引起的静脉扩张迂曲所致,多发生于长时间站立工作,重体力劳动等人群。早期病人感觉下肢酸胀、沉重、乏力,久站后使踝部水肿,小腿处浅静脉曲张,迂曲成团,直立时更明显。晚期小腿可出现皮肤色素沉着、脱屑、瘙痒甚至溃疡等。现将我科自2012年2月至2013年10月对75例病人实施术后护理干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75例患者,男性59例,女性16例,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54.3岁。均实行大隐静脉剥脱术,术后实施护理干预,均痊愈出院。出院随访时间3-12个月,效果满意,患肢酸胀、瘙痒、脱屑及皮肤色素沉着明显减轻或消失,溃疡全部愈合。

2 护理

2.1 一般护理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变化,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2.2 术后卧位护理 术后指导病人下肢抬高20~30度,以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如为双下肢,应放两个垫枕。将肢体分别放于枕上,以方便患者进行床上肢体功能锻炼,同时进行脚趾的屈伸运动,尽量使用脚趾背曲,跖曲,次日早晨患者必须下床活动,下床活动必须有弹力绷带包扎,弹力绷带包扎要平整,松紧合适,避免近端卷曲压迫过紧,以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下床活动时,根据年龄和身体状况,进行行走练习,10~30min/d当日活动2-3次,并逐日增加行走练习次数,时间和距离。

2.3 患肢的观察与护理 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及感觉。要经常注意下肢肿胀和疼痛等情况,观察敷料有无渗血渗液,如有出血及时检查伤口给予止血。重视病人主诉若其站立后下肢沉重感,应警惕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术后如局部红肿加重,可给予适当的理疗,如超短波,微光治疗,促使局部红肿、炎症消退,感染扩散应选用有效地抗生素。

2.4 饮食护理 忌辛辣、煎炸、油腻、生冷之品,如辣椒、烟酒、虾蟹、鲤鱼、豆芽等。宜高蛋白,高维生素食物,少食多餐,4~5次/d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水果,每日以脐为中心顺时针按摩腹部4~5次,每次10min多喝温开水,保持大便通畅。

2.5 心理护理 术后病人缺乏对疾病的了解,容易出现精神紧张、焦虑、恐惧、烦躁或不耐烦等情绪,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向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及各项治疗操作目的,关心患者的痛苦,缓解其对健康的担心。

2.6 健康指导 嘱患者避免久坐、久站[1]戒烟、戒酒,保持生活规律,情绪乐观。白天活动时需穿弹力袜3-6个月,继续弹力支持治疗。指导患者上楼梯时先伸健肢,下楼梯时先伸患肢,这样可减轻疼痛,有利于恢复。每晚睡前养成热水洗脚的习惯。术后第2期,第4周门诊复查下肢B超,了解下肢曲张静脉闭合情况。

3 小结

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实施护理干预有一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而很多患者严重缺乏下肢静脉曲张疾病的相关知识,通过精细的术后护理,加强患肢末梢循环观察,重视术后的功能锻炼,适当理疗,有效提高疾病的治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