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论文范例6篇

史料教学论文

史料教学论文范文1

目前影像资内容相当丰富,目前所见影片大可以分成几种类型,一是大型企划影片,这类影片是主题性的影片,或者是政策性的影片,通常制作经费较充足,制作也较为严谨,一般而言,品质算太差。主要是以中国历史五千为主题的影片,主要有五部,分别是京青少音像出版社出版发的中华历史五千等,这些主题完整,可以作为中国史教学的主要辅助教材。除以上中国通史的影片外,也之针对历史的某些主题深入探讨的影片,如前述集合中国最近重要的考古遗址及考古成果制作的《考古中国》;以文物介绍为主的影片,如《国宝档案》。其次还有之前十分风的《百家讲坛》节目,《百家讲坛》开播已有数,初期并受重视,一直到2006中天在《百家讲坛》讲授《中天品三国》之后才大为风,中天以类似古代说书的形式,佐以学者考证及符合现代的语言形式,让《百家讲坛》一跃成为中国十分风的节目,日后于讲述《论语心得》及《庄子心得》,以自己对于《论语》及《庄子》的见解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又形成另一个高峰。虽然现在《百家讲坛》节目已像过去那么风,但能够在《百家讲坛》主讲的学者,大部分也是学有专的一时之选,如钱文忠讲《玄吴西游记》,钱文忠是季羡的学生,本身也是佛教思想研究者,他讲授《玄吴西游记》深入浅出,十分受到欢迎。

二、历史课程影像使用心得

第一,教学上教师仍然是教学的主体,影像资只能作为辅助教材,教材的设计应该经由师讲解之后再用影像资作为辅助。大部分的影片长是四、五十分钟左右,使用影像资教学最好的方式是整节课播放同一部影片,一开始学生可能会有新鲜感,但这类影片是剧情片,剧情起伏大,学生的新鲜感会维持太久,久自然丧失观看的动。因此,适当的剪接内容,是一件必要的事。教师是配合自己讲授的教材内容,将影像资融入自己编写的教材中。因此,以一节课五十分钟为,一次要放太长的时间,约五到十分钟为宜,配合讲解时间,二堂课约二至三个片段,就足以解释及说明问题。尤其现今中学历史课程断被压缩,目前已呈现时数足的情况,五千的中国历史要在一个学期内讲授完毕,而且每个星期只有二个钟点,单单是赶完进就十分困难,甚至会有太多时间可以做教材补充。而且历史课程上教师担负讲解的责任仍然十分重要,因此整节课放个片子来消耗时间的教学方式十分宜,用影像教材来从事辅助教学最重要的原则是能占用太多时间,通常五至十分钟的影片,就可以完整的说明一个议题,这也是类似《国宝档案》这些影片制作的原则,尽将影片放映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之内,又能完整的介绍一个问题,在辅助教学上十分。

三、课程影像选取注意事项

史料教学论文范文2

(一)图片史料的应用

1.地图。历史地图属于高中历史教学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图像史料,在历史课程中穿插历史地图的最大优势是能够比较清晰和直观地看到历史事件发生的区域以及国家版图结构。比如三国鼎立形势的地图,在地图中就非常清晰地看到蜀国、魏国以及吴国三个国家的位置和国家范围,以及这些国家之间的相交点。一般来说,这种地图还会标出重要战场的位置和年代,能够让学生在看地图时对三国鼎立的形势有一个最直观的理解。又如红军长征路线图,在路线图中,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长征的起点为瑞金,终点为延安,中间经过湘江、遵义、赤水以及泸定桥等地。这种地图对于学生了解历史事件的具体发生位置和发展趋势有极大的帮助。

2.照片。历史照片是对历史某一瞬间的捕捉,是最能够反映历史真实的一种媒介。历史照片虽然能够让学生非常容易就看明白,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该对这些历史照片进行一次简要的说明,如此能够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比如在“”时期,就有一张照片是一大帮人在大炼钢铁的照片。整张照片有无数个炼钢炉和大量忙碌的人,照片看不到尽头。这张照片主要是为了告诉我们“”时期人们的“奋进”精神。又如在“八国联军”侵华时就有一张非常显眼的照片,叫做《侵略者坐在清朝皇帝宝座上》。这一张照片,高中学生一看都基本能够了解到其中含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再适当地提点学生这种照片所在事件发生的原因、目的以及结果等,让学生通过一张照片去联想整个历史事件,加深印象。

3.绘画。绘画也是历史图像史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相对于历史照片和地图等这些比较客观的图像而言,历史绘画的艺术气息更加浓郁,带给我们的感官享受更加强烈。在观摩这种绘画时,能够较为清楚地感受到历史时期的一些社会风气。比如有一张绘画《北宋文官出行图》,就非常清晰地给我们描绘出了北宋时期重文轻武这一事实。且在绘画中,我们还能够看到当时北宋还明显存在着冗官严重的特点。

(二)影像史料的应用影像史料的应用主要是纪录片播放。影像史料比图片史料更能够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在讲解一些比较难以理解的文章时,合理导入经典纪录片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捋清文章结构。比如我们在讲解辛亥革命这个比较经典的历史事件时,由于各种事件发生时间非常紧凑,学生有可能会混淆。所以,若在课堂开始时就播放《武昌首义》这段纪录片,那么除了能够激发学生兴趣之外,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辛亥革命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在进行影响史料播放过程中,历史教师应该学会合理应用影视播放方法。即在影像播放过程中,既有剪辑播放,也有完整播放,甚至还有定格播放等。由于每一节课的时间都非常少,不可能每次都给学生播放一长段一长段的视频。所以,选择何种方式就是教师必须思考的一个重大问题。比如,为了让学生能够更了解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人的暴行,在播放侵略图片时就应该完整地进行播放。而为了体现某一个人或者某一时间的爱国和无畏精神时,则可以采用剪辑播放的方式。比如在抗日战争题材中,《亮剑》就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影片,在这部电视剧中给我们讲述了很多抗日英雄威武不屈的精神。如有一集讲述李家坡之战,限于时间问题,教师只是将集中大战最惨烈的部分剪辑下来并播放给学生。如此,除了能够有效利用课堂时间之外,还能够让学生在这种精悍的视频冲击中引起爱国共鸣,诱发爱国主义意识。

二、结语

史料教学论文范文3

教育部最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2000年),较之l992年试用版初中历史教学大纲,在许多方面都有重大变化。对初中历史教学中“史”与“论”的关系的阐述,即是其中之一。试用版大纲的提法是,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新大纲修订为“要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教学大纲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依据。深入学习和研究新大纲,并将其时代精神和科学性在教学中加以体现,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加快教改步伐是极其重要的。对新大纲中关于史与论关系的重新阐述,我有以下理解:原大纲中“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的提法,未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点,教学中很容易忽视其中一方,或忽视史实依据空谈理论,或史与论脱节,随意得出结论,任意运用原理及方法论来解释历史现象。新大纲着重指出,要坚持历史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贯彻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原则。在此特别需要理解“论从史出”的含义,即实事求是,依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实际得出相应的结论。教学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也就是教学中经常运用的“以论御史”,也是与史实紧密结合的(史论结合),是论从史出的科学史观的体现,即: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产生就是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理论成果;二是它可以解释历史现象,研究历史规律,而并非将历史“为我所用”。

领会了新大纲“论从史出”的含义,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呢?

首先,初中历史教学要使学生了解历史、掌握史实。初中学生了解、认识历史的主要载体是教材,教材中关于史实的内容有以下几类:

1、文字。文字表述是教材的主干。初中历史教材中关于史实的阐述是依据历史学的基础知识、初中生的认知规律编写的。其特点是,按时间顺序叙述历史发展的基本史实,包括历史概念、人物、重大事件等等,语言浅显易懂,线索清晰,体系完整。1992年教材改革以来实行的大小字分述法,以小字辅助大字内容,更适合教与学双方使用教材。

2、插图。插图有彩图、黑白图、照片几种。为说明文字内容而编入的直观材料,有历史照片,有画家描绘的历史场景,也有表现史实的漫画等等。插图反映了历史现象及其之间的相互联系,观看插图也是获得历史知识的途径之一。

3、地图。实际上历史地图也属于教材插图,为了认识其独特作用在此将其独立分类,作为教师研究教材的一个专门方面。历史地图反映了历史现象的时空变化,如古今地名异同,陆路、水路的变迁,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范围等。教学中需要有相当多的时间来讲解地图。

4、图表。图表包括数据资料图表、线索表、大事年表、章节知识结构等等,也是辅助文字内容的,既概括了文字,又说明了文字,是史实的一种表述形式。

5、史料。现行的历史教材借鉴了外国、港台中学历史教材的编写方法,提供了一定量的原始资料,供教学中研究。学生接触这些第一手材料,更能清楚历史知识的来源,了解先人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

学生掌握了上述几类史实内容,可以说就具备了基本的历史知识。当然,教学中需要对这些内容加以拓展,扩大知识面,如适量补充图片、地图、史料,深入讲解重点内容。

除了以上几类史实内容外,教材以外的多种内容与形式的史实来源,也是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信息源。目前常用的信息源有以下几种:

1、时政资料。当代的时事政治资料是史料的补充和再积累。报刊、影视新闻的内容可以广泛用于历史教学。如香港、澳门回归事件,都是历史现象的延续与补充。教师积累时政资料,并充分运用到中国史、世界史教学之中,效果相当好。

2、调查报告。除去专家、学者的调查报告可以用作史实的印证与说明外,师生自己动手获得的调查报告,对学习历史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如关于改革开放以来家庭生活的重大变化,反映的是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结构的变化。

3、文物、遗迹。出土文物、历史遗迹,都是历史发展阶段特征的展示。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历史遗迹,是认识历史的良好途径。介绍重大考古发现成果,是对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

4、网络信息。师生从网络上搜集历史资料的方法,目前已被广泛运用,并显示出极大的优越性。网上信息快捷、海量,易于存储和交流,能扩展视野,丰富教学内容,是历史教学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的最新途径。

上述各类“史”的来源,只要教师备课时充分掌握和理解,并采用不拘一格的手段和方法来教学,就能使学生掌握好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然而,了解史实只是历史教学第一层次的目标,更高的层次是使学生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具备人文素养。因此,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学会“论从史出”,即具备历史思维的能力,是历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论从史出”在教学中大致有以下步骤:

1、研读史料。这里所说的史料是广义的,不仅是指第一手资料,也包括后人记载的史实。研读的方式是多样的,它的过程包括搜集材料、排除阅读障碍、理解内容。

2、辨析史料。大量的材料要经过辨析真伪才能被运用,这种史学特有的方法往往要求教师首先掌握和实施,在备课中要潜心研究,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它主要包括文献、实物材料的反复印证,计算年代,识别运用各种图表等等。

3、提取信息。这一过程是经过分析、综合、概括,将有用而又有信的材料提取出来,作为最基本的史实论据。

4、论从史出。应当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作指导,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历史现象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做出结论。

历史的结论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譬如对洋务运动、工业革命等重大史事,都不能脱离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即历史背景来认识其性质、影响、意义。对史实的评价不能片面、狭隘,不能主观臆断。因此,“论从史出”并非简单的一句话,它要求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水平,要求学生具有历史思维的能力。

虽然一般认为,初中生学习历史只要达到了解历史(知道“是什么”)的目的即可,高中生才需要达到认识历史(知道“为什么”)的层次,但是新大纲明确要求,要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对有关的历史问题进行简要的评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也就是说,初中阶段也要进行相应年龄段的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内容、途径、手段、方法非常之多,有两点我认为是要特别考虑的。

1、通过多种途径,使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教师采用丰富的手段、方法,使枯燥的史实变得有趣、生动,让学生乐于学习、易于掌握,这是我们多年实践并已取得成效的探索。今后,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这种探索还将继续下去。

2、让学生学会像史学家一样“探究”历史。这种“论从史出”的教学活动,是一种体现学生主体性、实现自主性学习的过程,是新教育观的要求,它对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更高。

首先,它要求教师给学生创造民主的氛围,采用开放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勇于思考,充分发挥想象力。

史料教学论文范文4

一、史料教学的必要性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树立不断完善自我、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贡献和关注民族与人类命运的人生理想。

史料教学既符合课标要求,也符合历史学科教育发展的规律。运用得当,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尽快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从而打造高效课堂,提高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反之,枯燥无味,达不到教学要求,完成不了教学任务。为此,史料教学应遵循其固有的原则和方法。

二、史料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在漫长的岁月里,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传说、碑文、民谣等等,它是人民了解和认识历史的重要来源。因此,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在运用史料进行教学时,一方面要激发学生对史料的兴趣,培养学生辨析史料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应遵循以下的原则和方法。

1.史料的长短要适宜

过短的史料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空间,即无法为学生提供提取史料信息所需要的背景资料。在历史教学中,所用史料应控制在多少字比较合适呢?为此,笔者进行了多次教学试验:分别应用较长和较短的史料进行教学。通过观察学生的反应和课后学生进行反馈调查,得出的结论:选择题的长度在35~85字最适宜,非选择题史料的长度在70~350字是最适宜的,少于50字或多于350字对培养学生思维都是不利的,而对于材料是文言文就另当别论啦。从2013年全国卷和各地试卷看,一则史料字数一般在150~360之间较多,这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无论是平时命题还是教学,史料运用最好选择这个区间的史料更为合适。

2.史料内容设置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新教材引用的史料很多,一般地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大类。教师对史料的运用一要有所选择,二要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所选史料或所提问题必须符合学生的客观认知规律和创新实践能力,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无论是一段式还是多段式的史料,所设计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启发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便于激起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有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无论是一题多问还是几题几问,问题之间要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别,角度应有所不同,层次有深有浅,形成立体结构。以便更好地符合高考的标准。

3.慎用史料,确保史料真实可信,适当补充,加深理解

在教学上,充分利用新教材的史料是非常必要的,但也不是说,就只能完全局限于课本的史料,适当补充可加深理解。但必须确保史料真实可信。教师应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适当补充相关史料和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围绕本课的重点与难点而展开,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4.精心设问,培养能力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将这些学习方式引入到历史教学活动中,创造机会使学生能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和与他人合作学习,提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运用史料教学时,教师必须精心设问,进行学法指导;学生必须动脑动口动手,学会方法,从而达到能力培养的目的。设问时要有适当难度,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问题要有启发性,或促进知识迁移,或促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切忌问题太难,当然也不能过于简单,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没有兴趣。

5.合理地、创造性地应用现代教育技术

史料教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83

新课程改革推进过程中,历史学科更为关注史料的应用,要求教师不断强化史料的教学价值,利用史料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笔者对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作了如下探究。

一、注重史料的真实性

历史容不得半点虚假。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真实的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为基础,所以史料的真实性应该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教师在选择史料的过程中,要牢固树立“论从史出”的唯物史观,从历史史实出发,选择有根有据的史料,并且加以储备和积累。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为学生呈现最真实的史料,不可盲目删减、断章取义。只有在真实的史料中,学生才能正确地学好历史。

二、从教材的史料入手分析

在人教版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很多史料直接在“历史纵横”、“资料回放”以及课后“探究学结”中的“学习延伸”部分给出。这些史料基本上是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选取的,和正文内容相互补充,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到这部分史料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加以分析和应用,便有助于快速而有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实现历史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师在教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一课中提到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可在“资料回放”这个环节给出《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史料片段。由于学生对文言文已经有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仅需要为学生阅读此段并简单加以解释。这段史料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与自主探究能力。

此外,教师也可以将不同章节的史料加以融合和对比,这样能够使学生有一个整体的史料观,对历史知识有整体把握能力。例如,人教版必修一中的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史料和必修三中苏格拉底思想、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等史料,如果教师能够加以综合整理,便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信息,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古希腊人文主义思想起源与发展的历程。

三、选择多样性的史料

史料选择应该多样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丰富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史料中获取更为丰富的历史知识。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史料类型的多样性,一个是史料视角的多样性。

1.注重史料类型的多样性

史料的类型包括很多,比如说文字史料、图片史料、视频史料、口述史料等。教师应该结合不同的史料类型,利用第一手和第二手史料进行历史教学。比如,在讲授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些文字方面的史料(如史家著述)、图片方面的史料(如考古发现)等,还可以选择一些视频史料(如纪录片),通过多种史料互相结合,多方面印证中华文明的起源,使学生获得更为丰富的历史认识。

2.注重史料视角的多样性

“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多方面考虑问题,多视角观察问题。在历史这门学科中,不同的史料由于记录者的不同,会存在着视角或立场的不同,只有综合多种视角,才能够获得最接近真相的历史史实。因此,对于同一历史人物或者同一历史事件,教师应该注重选取不同视角的史料来综合分析。例如讲租界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不应局限于教材中单一的史料,而是为学生展示相关的照片资料,如上海租界工部局大楼照片、巡捕房国籍不同的警务人员的照片、五卅惨案现场的照片、外滩建筑群照片、徐家汇天文台照片等,由于拍摄者的不同,这些史料的视角是不同的,而这些视角综合起来又能够证明租界的基本特点即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基地,同时还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租界为中国带来了西方的文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代中国的市政建设和城市化进程。

四、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历史知识,还在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与历史观,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在这样的教学目的主导下,教师应该关注史料教学,因为史料教学在促进学生历史思维与历史观形成方面意义重大。为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该注意史料的运用,不断探索史料的应用方法,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周静蕴.浅谈新课程下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导刊,2008(5).

史料教学论文范文6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留存了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有的是有形的,有的是无形的。无论是有形的实物材料、文献资料、历史遗存物,还是无形的音乐舞蹈或风俗习惯,只要它能够反映或者还原历史原貌并针对特定历史事实,都可称为史料。准确地说,史料是指那些能够作为历史研究的证据来使用的全部事实材料,或者可以说是指反映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原貌的材料。由上述可知,历史史料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特点:一是必须具备针对某一特定历史事实的性质特点;二是必须能够反映历史事件的原貌特点。

按照史料的载体划分,史料可分文献史料、实物史料和口述史料等类型;按照史料的来源划分,史料可分为第一手史料和第二手史料。我们在教学研究中强调的史料教学是指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关的史料进行处理,使学生自主地从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利用这种信息完成对历史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史料教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英国历史教育界兴起的教学模式,它强调历史学习的重心不应该再是研究过去发生了什么,而是学习怎么样去获取知识。目前,在我国的高中历史史料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造成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积极性、课堂效率低下,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灌输式教育。在我国当前教育体制背景下,大多数学生对社会学科知识的学习都是在教师的讲解、灌输下获得的,在一定程度上,教师专业知识的结构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多少。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所学习和掌握的知识几乎都是零散、不成体系的。

2.现行历史教材分模块的编排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知识。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必修1、必修2、必修3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所有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如果让学生自己去梳理这三个模块的知识体系是有一定难度的。高中阶段的教学任务相对较重,在这种情况下完成好历史教学任务,并让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宽也是一件相对困难的工作。再加上历史教师对历史知识的分析通常采用的是马克思所提出的阶级分析法,而一项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通常是多方面、多主体的。比如辛亥革命的意义不仅需要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角度展开分析,还应该从近现代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和革命史观的角度进行分析。

三、教师增强史料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史料研习能力

1,注重史料运用的层次性和渐进性。不同年级的学生,其群体的心理特征、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都会有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史料教学中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①层次性:低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教师在史料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用一些形象、直观、通俗易懂的史料;高年级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运用理论性较强的原始资料,并采用唯物辩证的科学方法论进行学习、论证。②渐进性:在史料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知识接受的渐进性特点,有针对地设置一些有层次、有梯度的史料问题,进一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